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与策略

2024-08-28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与策略(通用12篇)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与策略 篇1

1.温度和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

2.风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风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人海洋,过度的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7、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1.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2.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以上两点决定自然带数量)

3.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4.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自然灾害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有哪些方面?) 2.水文特征(有哪些方面?)3.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

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缺水(旱灾)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

2.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

3.农作物需水季节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

2.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适应于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

2.地形(坡度);

3.土质;4.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4、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适应于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阿根廷、巴西等地区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蒸发、风力);

2.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5、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降水(雨量、时长、强度);

2.地形坡度;

3.岩石破碎(板块、断层)

4.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6、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治理措施

 

华北地区

 

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西北地区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7、地震破坏程度(烈度)的影响因子、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降水(雨量、时长、强度);2.地形坡度;3.岩石破碎(板块、断层)3.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8、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降水(雨量、时长、强度);2.地形坡度;3.岩石破碎(板块、断层)3.植被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能源

1、能源按来源分类:

①来自地球内部:地热和核能。

②来自天体引力:潮汐能。

③来自太阳辐射:上述三种以外的,均是。

2、水能:

优点:清洁,可再生,发电成本低,积累多,收益大。

缺点:季节变化大。

1)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

2)水电站的作用: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供水、防凌、减淤。

3)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容量大)

2.地质条件: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上游

 

中游

 

下游

 

其它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3.淹没区大小(移民和搬迁;文物淹没;农田淹没)

3、核能:

优点:能源巨大,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4、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2.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2.利用率低(浪费);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储备体系健全。

 

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业;4.能源循环使用;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人口与城市

1、人口分析要素: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人口变化趋势、人口迁移方向和原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水运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

②乡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③交通发达。

3、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

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

4、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5、卫星城的作用:

①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②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

③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

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4、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

4.地价

中心商务区(CBD):市场最优,零售、高端、耐用品(人口密集、消费者众多)

大型批发中心: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5、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山区、平原)

2.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特点)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大雾、大风、台风飓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高速公路)

3.远离重要文物古迹(震动、尾气污染等)4.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6、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促进当地和沿线的经济发展

3.有利于当地资源外运,所需产品运入

4.巩固国防、民族团结

农业与工业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数量

5.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 6.工业基础

注意: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等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季节时段)分析。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2

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水深、岸陡、避风

2.陆域条件:地质、地形、坡度

社会经济条件:

1.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

2.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

3.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4.政策条件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3

自然条件:

1.地形(水流速度)

2.气候(流量,季节变化,结冰期)

3.河道(宽度,水深度)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4

1.气候(降水、蒸发、风力)

2.地形(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5

1.大陆架情况(面积广阔、海水浅)

2.水温情况(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搅动)

3.河口处(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6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降雨稀少,大气透明度高;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消耗和发射成本

3.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

2.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7

①地质构造(在背斜处、避开断层):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天然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②岩石性质(坚固、不破碎、不松软)

③长短(造价成本)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8

长途汽车站

 

1.站前路况(道路宽阔);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沿主干道)

3.地价和土地面积

 

市内公交站

 

1.与其他站台近且错位;2.距道路交叉口近;

3.靠近商业点; 4.避开十字路口

 

飞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9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

2.地质:地基稳定;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环境要求:

距市区有一定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0

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4.交通因素: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

5.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6.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工业基础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环境因素: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11.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协作配套条件

12.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①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③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④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⑤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⑥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13.产业转移方向、原因:

劳动密集型工业

高耗能高污染工业

 

发达地区→落后地区

 

城市→乡村;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中国大陆;欧美→港澳台、日韩→中国大陆;中国→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

 

劳动力和土地廉价;自然资源丰富;转移污染;环保成本低

 

14.产业结构评价、调整方向:

结构评价

 

结构比例;结构变化(演化)、对比相关地区结构;优劣评价(当地发展阶段、当地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

 

调整方向

 

低耗能低污染;调整三大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

 

旅游

1、旅游条件的评价:

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环境承载量。

2、旅游价值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景区的等级、称号)

②集群状况(数量多、密集)

③地域组合状况(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旅游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

④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不雷同)

3、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

4、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针对该区的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5、农业区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开发)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治理。

6、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

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④滥砍乱伐森林。

⑤草场退化。

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⑦湖泊萎缩。

⑧湿地减少。

⑨滑坡、泥石流。

7、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

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

⑥西南:地质灾害多。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

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要答好地理题,你一定要熟记以下地图,这是做题的基础。

1、经纬网,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因为这些年高考很多都是只画经纬线出来让考生来做题的。

2、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3、世界气候分布图。

4、世界海陆轮廓图,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5、世界洋流分布图。

6、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7、板块构造图。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9、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0、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台湾岛,海南岛,北回归线、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过的地形区)。

11、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12、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13、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与策略 篇2

高考地理综合题中, 经常出现“简述……特征”之类的题。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例如描述地形特征, 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气候特征, 要从全年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入手;描述地表环境特征, 要注意从气候、植被状况、土壤类型、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解答;描述水系特征, 要从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海洋, 长度与流域面积, 支流及河网形状, 上、中、下游的划分, 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等方面入手;描述工业生产特征, 则要从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说明;描述等值线分布特征, 主要应从走向、疏密、数值大小等方面入手。

例题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 全年高温 (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 (1600毫米以上) , 5~10月 (6~9月) 降水较丰 (为雨季) , 11月至次年4月 (10月至次年5月) 降水较少 (为干季) 。

(2) 为 (两) 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海拔低于200米) 地势低平, 自北 (西北) 向南 (东南) (或自内陆向沿海) 倾斜 (或渐低) 。

(3) 水网密, 水量丰, 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4)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 (原料地) ;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 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基础好, 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 有 (技术好、经验丰富的) 技术工人。

【解析】 (1) 图示黄麻产区位于南亚,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主要应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来回答。

(2) 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主要应从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两方面来回答。结合图中河流和等高线可推断出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结合题干信息“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来分析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应从原料、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二、原因分析类

在解答原因分析类试题时, 要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可以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例题 (2008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 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2) 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答案】 (1) 原因: (1) 地理位置优越; (2) 交通便利; (3) 地势低平, 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条件优越) ; (4) 经济发达, 城市密集; (5) 基础设施完善; (6) 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7) 文化、科技发达, 人口素质高; (8) 市场潜力大, 居民消费水平高, 购买力强; (9) 经济腹地广; (10) 市场经济体制健全, 优惠政策多 (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

(2) 对策: (1) 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投资环境;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改善生态环境; (4) 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高素质人才; (5) 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 (6) 调整产业政策, 引导投资方向。

【解析】 (1) 原因分析类的试题, 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人类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时应结合材料抓住主要原因。

(2) 吸引外资的对策:对内优化环境 (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等) , 对外加强开放 (优惠政策等) 。

三、比较类

准确解答比较类试题的秘诀是, 要明确试题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还是异同点都找。注意:“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要分开来回答。采取要点纵列化, 或者采取列表比较, 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 比较异同时列表更直观些。

例题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 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 图3为图1中 (1) (2) (3) 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 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 说明 (1) (3) 两地的多雨季节, 并分析其成因。

(3) 比较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答案】 (1) 地理分布:生产地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主要出口地为东亚。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 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 (1) 地夏季降水集中, (3) 地冬季降水集中。原因: (1) 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 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 (3) 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3) 相同点: (2) (3) 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不同点: (2) 地水资源总量比 (3) 地少, 地表水终年缺乏。 (3) 地地表水较丰富, 集中在冬季。

【解析】比较 (2) (3) 两地的异同点时, 要分别写出两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对策措施类

措施类试题, 一般要用“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来进行回答。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 学生要把握以下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 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 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入手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 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要点应尽量全面, 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例题 (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下图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 并就其中一项变化, 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答案】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负面影响及对策 (选任何一项变化) : (1) 湿地消失。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对策: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2)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 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策: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 结合工程措施, 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3)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4)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 (渍) 化。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5)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 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 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意义作用类

解答有关意义类的试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对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 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 没有则舍弃。

2.分析对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 从以上四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例题 (2012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十五题) 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

【答案】 (1) 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 西接安第斯山脉, 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 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 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意义:纬度跨度大, 地表热量迥异, 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 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 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

(2) 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 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 (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 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 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 培育优良畜种;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 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 畜产品远销国外。 (任答四点即可)

六、辩证评价类

解答评价类试题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要求评价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区位条件、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 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利弊。如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加以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 比如“与××相比, 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设问时, 要注意审题, 抓住限定词, 明确是评价利还是弊。如“从××方面进行评价”限定了条件, 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例题 (2007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 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有利条件:矿产 (能源) 资源丰富;草场广布 (草质优良) ;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 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评价该地自然条件, 一般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要素进行利与弊两方面的分析。

七、区位条件分析类

解答区位条件分析类试题应依据三个方面, 即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

例题 (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 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 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 从社会经济方面, 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答案】 (1)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 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 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 (水源充足) ;濒临海洋。

(2) (甲城市) 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 靠近能源基地, 工业基础好。 (乙城市) 广州:海运便利, 经济技术实力雄厚, 思想观念开放, 著名侨乡、毗邻港澳。 (丙城市) 拉萨:旅游资源独特, 民族政策优惠,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解析】 (1) 农业区位因素要从气候 (热量、降水、光照、雨热关系) 、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

(2) 比较甲、乙、丙三地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差异, 主要应从三地的位置、资源、政策等方面分析。

浅谈地理高考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篇3

[关键词]主观题 地理 信息 审设问 规范答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15

从近几年的地理主观题的命题可知,综合题的考查主要以区域的图为载体,再结合与该区域相关的某些材料(材料新颖、贴近生活、关注现实),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与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的相关内容。而且近几年地理主观题的设计更加公平、真实、可靠,稳中有变、变中出新,设问具有渐进性与开放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与难度的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针对以上地理主观题的特点,以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为例谈谈地理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一、全面获取有用的信息

主观题的地理信息包括材料文字信息、图表信息、设问中的信息。学生要尽可能地获取这些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给出了出题的意向、设问的方向以及解题的要点。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地理主观题中的文字材料有时比较多,承载着解答问题必需的信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来源。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文字材料,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这就考查了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区域定位,包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定位。位置确定后还可以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等)与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基本情况。二是读图表名,图表名往往反映出该图所要表达的重要地理事物。三是读图例,看点线。图例承载的内容比较丰富但简洁,考生一定要根据图例的内容来分析图表。

3.从设问中获取信息。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设问为解答问题提供具体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这是设问最重要的信息,切不可轻视。

二、审设问,明确考查方向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包括明确考查知识范围,明确考查意图与明确答题类别。根据问法的不同,设问可分为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这种问法比较多见)与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比较笼统),在解题时前者主要使用演绎法,后者使用归纳法。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要求,可以使用不同的答题模式。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的第一问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明确考查的是分析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三、规范答题

1.按问作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首先根据分值判断得分点的个数,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第一、二问8分,应有3~4个得分点;第三问6分,应有2个得分点。其次根据问题判断题的基本方向。例如第一、二问归纳起来都是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的分析包括地理位置、矿场资源、能源、土地、水源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工农业基础、政策、工业惯性等方面;微观布局时还包括环境因素的分析,如大气、水、固体废气物污染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要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同时要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一定要有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看出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的。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重要的答案要点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在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不写。但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分点作答时要注意分点的序列号不能与题目中出现的序号相同。如题目中或图中有出现①、②序号的,则考生在分点时要避免出现①、②序号,可以采用如a、b序号。

3.答题时点要多,但应避免重复作答点。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写出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答案要点,但不要在同一得分点上写很多内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右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考生首先要获取有用的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沙特阿拉伯的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该国磷酸盐矿分布于甲地,其特点为便于开采,储量丰富且优质;工业分布的变化——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2.从图中获取信息。沙特阿拉伯属于西亚,靠近亚洲、非洲、欧洲,靠近消费市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主要分布在该国的东部地区);该国濒临海洋(地中海、波斯湾、红海),海运便利;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附近的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也是工业区;乙地是工业区且临海,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有铁路连接甲乙两地;城镇主要分布在该国的西部地区,甲地位于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3.从设问中获取信息并明确考查方向。第一问分析建设工业的优势条件,第二问分析建设工业的不利条件。第一、二问都是限定性的设问,直接回答就可以了。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挑一种观点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答案如下。

(1)①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②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①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②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③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与策略 篇4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第一文库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步骤 篇5

1.认真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 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 “ 水能开发 ” ;条件限制词是 “ 图示小区域 ”“ 有利 ” ; 内容回答词是 “ 因素 ” ;解答方式词是 “ 扼要说明 ” 。

2.看清图示: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 际的联系等,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 “ 眼高手低 ”“ 茶壶里 的饺子倒不出 ” 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回答时理 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楚地将内容表达出来。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非选择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1.名词不清,错别字多:

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地理事物的识记存在不足。如甘肃写成甘苏,地 垒写成地磊等。

2.词不达意,口语味浓:

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 “ 投资大 ” 说成 “ 花 钱多 ” , “ 自北向南 ” 说成 “ 由上往下 ” 等;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正好相反,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是极端不负责任、缺乏科学态度的严重错误。

3.画蛇添足,做无用功:

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要求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地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

4.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 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学生在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杂。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 清晰的思维顺序。

5.要点不全,套话连篇: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 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哪些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

6.区域定位不准: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 “ 识地 ” 出错,再多再好的 “ 析理 ” 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 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

高考地理复习常见问题

一、如何提高地理选择题的得分率?

目前,选择题多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做错第一题,往往会导致一组题目做错,失分相当可观,所以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审一组题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审每一个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值得注意的是,除最佳答案之外,备选项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只不过是不全面,或与题意不是最贴切,千万不可被一个“好的”或“正确的”备选答案吸引住了,对其余的答案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放过去。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还有一点提醒: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

二、高考地理最后十天怎样复习?

对照考纲列出的考点要求进行回顾,检查自己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现自己知识的疏漏处,及时查教材、地图册进行补救,特别注意课本中的一些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还需要看以往作业中的错题,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才能取得进步。考前有针对性地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这个时候不可埋头做题、不注重效果,可在每天1:30—3:30做适应性训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做题状态。

三、要关注哪些地理热点问题?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地理学科相关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都可以成为热点。如:印度洋海啸、南北极和珠峰考察、能源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三农问题、国土整治、我国人口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根据这些知识所设置的问题,重在考虑与书本知识的结合。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总汇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

2、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3、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4、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5、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

6、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

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准确定位,弄清是哪里。首先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其次可以根据特殊的形状进行区域定位。

2、描述分布,注重极值与递变。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3、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②.地势起伏状况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④.(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三、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四、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地理综合题的复习策略 篇6

中考地理中的综合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测,其中包括了读图能力、填绘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是学生失分最多的试题,被称为试卷中的压轴题。如何在复习备考中,掌握综合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不仅对学生提高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提高和促进。

夯实基础,掌握基础主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解答综合题的基础。综合题不仅涉及的知识范围广,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考内容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片面的脱离中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在备考复习中,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重点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基础规律及基础实验,强化他们地理学科内的综合能力,逐步使学生知识的结构和体系系统化、条理化,不仅是做好综合题的基础,也是整个中考备考的关键,是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前提。

地理知识的总结、整合、迁移、应用是解答综合题的关键。综合题不仅包含课本知识,还把地理新闻、地理时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中考越来越重视以现实问题为命题立意中心,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心社会、备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地理事物,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寻找身边的地理事物,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尝试用地理的眼光观察社会;同时也到其它学科中去寻找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结论等。例如生物、历史、语文等学科中,有很多知识能够应用到所学的地理基础原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最佳方法,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予以合理的导引,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重构能力。这样解答综合题就有的放矢了,同时进一步升化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了对终身学习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地理术语准确、完整、简练的应用、填图、绘图的准确与清晰是综合题解答的必备能力。综合题内部交错出现填空、选择、简答、填图、绘图、计算等多种形式。备考复习中读图填图导引学生掌握技巧,注意绘图事项;经常训练学生绘图,突出图文转换练习,养成画图习惯。复习中采用多样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地理术语的应用:如几个地理术语组成一段文字解释一个地理事件;地理简答题的训练;尝试地理小论文的书写、评比等。加大开放式试题的训练,多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见解,点拨答案时多吸收学生建议,激发学生对问题表达的热情,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地理术语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地理术语的组织,语言的简练准确,能快速完成问题的解答,为考试节省时间以备试题检查,同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探索方法。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与策略 篇7

(一)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

(2)地形因素。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白昼时间长。

(3)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

(4)降水少,雨雾天气少,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5)中纬度地区,阳坡获提太阳辐射比阴坡多。

(二)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温线大致与线平行。

(2)地形和地势,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向高纬度出温度偏高,向低纬突出温度偏低)。

(3)下垫面的状况(海陆差异、状况等)。

(4)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阴雨天相反。

(5)洋流的影响,暖流流经温度偏高,寒流流经温度偏低。

(6)人类的经济活动,人口、城市密集地区温度偏高。(如热岛效应)

(三)南极成为全球寒极的原因

(1)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

(2)平均海拔高,气温低。

(3)地表面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

(四)北半球寒极不在北极点而在奥伊米亚康的原因

(1)奥伊米亚康地处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高,气温低。

(2)地处内陆,冬季降温快。

(3)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的影响大,气温低。

(五)撒哈拉成为全球气温最高的地方的原因

(1)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2)夏季白天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大。

(3)全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

(4)地表为沙质土壤,升温快。

(六)重庆成为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原因

(1)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2)盆地和河谷地形,不易散热。

(3)重庆位于夏季风的背风方向,气流下沉升温快。(4)人口、工业、交通释放的废热多。

(七)重庆成为雾都的原因

(1)地处河谷地区,水汽较充足。

(2)冬季气温低且晚上冷气流下沉,谷低降温快。

(3)盆地和河谷地形,水汽易聚集,难以散去。

高考物理大题的答题技巧 篇8

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性条件,更要抓住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它们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或是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二、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某些省的高考中已不作要求).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做先变加速后匀速的运动等,而画出这些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或画出关键情境的受力分析示意图是解析计算题的常规手段.

三、要谨慎细致,谨防定势思维

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出已知条件,或表述物理情境时精心设置一些陷阱,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以此形成干扰因素,来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同学 们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在审题过程中,只有有效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能迅速而正确地得出答案.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相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前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用假的过程模型代替了实际的物理过程,防止定势思维的负迁移.

四、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 篇9

认真审题审图可防止答偏题,审文字题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的修饰语。

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第35题: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好多同学没有看清条件,把条件中的“此角度”错误地理解成了黄赤交角,结果整个题就全答错了。

又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第34题第(1)小题: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_____(自然带),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少学生没注意到中心词是“气候”,答出的是自然带的成因。再如平时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鲁尔区二战后经济地位逐渐下滑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据此应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好多学生没注意到修饰语“内在”,而把所有原因和对策都写上去了。

审图时要注意看清图中所有信息,因为图中有可能就隐藏了应答出的知识点。如这样一幅图:位于热带的海中有一小岛,岛上有温泉的符号,问岛上可开发哪些资源?有些同学没注意到温泉的符号就漏答了地热资源。

二、全面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是答好简答题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

如题中要求分析原因的,就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人为原因;如题中要求分析对策的,则要对症下药。如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我国南方山区恶性循环示意图,要你据图提出对策,如何让此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那么,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才是根据山区的特点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等等。如要求对条件进行评价的,则注意既要讲有利条件,也要讲不利条件,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就要求同学们对江苏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行评价,大部分同学只答了有利条件,而忘了回答不利条件。

三、答题用地理专业术语且条理清楚

题目审好了,回答问题的方面想全了,接下来就是要落实答题的知识要点。组织知识要点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同时还要做到术语专业。回答地理问题时有一大忌,就是不用专业术语,讲白话,这就违背了科学严谨的本质。

例如回答南昆线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就应该运用“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南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等这些专业术语,这样就不会答错,且给评卷老师一个好印象,从而提高得分率。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

回答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啰嗦。但如果没有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把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

回答地理简答题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适当地模糊,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如问苏门答腊岛为何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你可模糊解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值。

三是条理清楚的技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很多地理简答题中,凡出现问“什么什么的原因”“什么什么优势”“什么什么问题的分析”等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基本上很稳定,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回答,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等,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让评卷老师看不清你到底答了几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你答到了却得不到分。

四是套用课本的技巧。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考察策略 篇10

(一) 注意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

(二):注意试试以下方法;

1、排误去重: 2、用选项反套材料,材料中能找到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则选:

( 三):想想解选择题的七项原则;

1、直接性原则: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间接说明或引申意义的题肢一般情况下均不入选。

2、整体性原则。

能从整体上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题意思的题肢入选,只能说明题干局部意思的题肢不选。(该项不适合用于组合式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

3、根本性原则(或深刻性原则)

能从根本上回答或最为深刻地回答题干提出的问题,该选肢入选。只能从相对肤浅的层面上回答题干的问题,是题干意思的同义反复,该选肢不选。

4、四排原则(或逻辑性原则)

有些选择题,不能机械套用某一原则,而要灵活运用几项原则才可解决问题。

高考政治解题技巧与考场策略:选择题考场策略

相信第一次做的答案。检查是主要是看有没有搬错。不要在最后几分钟改选答案。改错的机率比改对的机率要大得多。(除非是开始做时就明显没把握,做了标计待定的题目)

二.高考政治答题技巧考察策略

戴帽子——切入语非常重要啊,就是分数啊。点题啊;观点明确啊;

标号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啊;

采点子——术语到位啊;(语言可以简明,但不能只是骨头)

扣料子——扣住题眼啊;引用材料啊(分数就在材料中)

挖坑子——多角度思考啊!(空间有限,应详略得当)

三.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主观题策略

1、最最重要的是:“唯我独尊”的心态。

不用指望猜题,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是相似的也会有异,更应小心谨慎。

应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会有很活的题出现:临场发挥性设问;会有看不懂的材料出现;会有陌生的词出现;会有没吃透的原理考到(超纲现象在高考中常有)会有没练习过的题型出现(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嘛)

这些都没关系。记住:咱没常接触的题材大家都一样;咱看不明的材料词汇就“顾名思义”,咱新见到题型就按题要求作答。无非就是知识点+新观点+材料观点+你的思考+解题技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

我不会人更不会;人不会我会;人会我更会。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高考地理答题 篇11

1、等温线

(1)水平分布规律: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2)垂直分布规律:

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

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2、等温差线

(1)纬度变化:

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2)经度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两侧递减。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5、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6、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7、等震线:

高考地理答题公式 篇12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十、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上一篇:律师委托合同书下一篇:ipmt管理模式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