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古诗梅花赏析

2024-06-26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赏析(通用11篇)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赏析 篇1

《春日》是一首游春诗, 诗人借景喻情, 通过描写泗水河边百花齐放的绚丽春色, 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趣。诗题《春日》的“日”在这里当日子、时日讲, “春日”就是春天的日子。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这里作美好讲;胜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寻芳:就是观景;芳:花草。泗水:在山东省境内。滨:水边。这句的意思是: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 我到泗水河边去游览、观赏花草。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没有边际, 说明在河边, 放眼看到的地方极广。光景:风景。一时:很快, 说明春天的到来使大地更新、变化很快。这句的意思是: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地, 一时之间都换上了春天的新装。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这里当“随处”“到处”讲;识:认识;东风:这里比作春天。这句的意思是:在大地一片春光中, 到处都可以认识春天的面貌。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盛开;总是:都是;春:春光。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 诗人在这句中把“总是春”排列到句尾, 理解时应倒过来, 意思是:春天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纵观全诗, 首句既点明了天气 (胜日) , 又点明了地点 (泗水滨) , 同时也点明了主题 (寻芳) , 而接下来的三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了“寻芳”的所见所得, 尤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 色彩浓丽夺目、抒情显赫厚实, 写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感觉, 广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诗意盎然和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又具有独特的意蕴, 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格调与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 关于《春日》的朗读可如下设计:

(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 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 “///”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梅花王安石诗句 篇2

墙角数枝梅,[一]

凌寒单独开。[二]

三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在说,尽管晓得梅花并不是雪,却前来抚玩,因为梅花从内散发的幽远香气。梅花明净而香气清远绵长。

遥知不是雪,[三]

为有暗香来。[四]

注释:

[一]数:几枝。

意思:墙角无数枝梅花。

[二]凌,冒着。

意思:在寒冷的冬天单独开放。梅花的诗句王安石

[三]遥,远。

意思:远远看去宛如是雪。

[四]为,因为。 暗香,暗香。

意思:暗香飘来才晓得那是梅花。好词好句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单独开放。为什么远看就晓得明净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简析:运用反问手法的诗句 用了反问的`诗句

这首诗经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明净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坚强的生命力一 王安石不是唐,是宋

二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写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复苏,唯独墙角的数枝梅花,抗严寒,傲冰雪,形单影只单独开。即在面临严格环境时,梅花依然不屈不挠,不以为意的豪放、潇洒、坚强

三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在说,尽管晓得梅花并不是雪,却前来抚玩,因为梅花从内散发的幽远香气。梅花明净而香气清远绵长。

王安石在北宋极度复杂和艰巨的局面下,他积极推进改革,力主变法,受到守旧权势的坚强拦阻,其时他心情非常复杂。诗中写梅花傲霜斗雪,凌寒怒放,反映了他此时的孤单寥寂和艰巨处境,同时也评释自己不畏显贵,自命不凡的志向与品格。

王安石古诗《江上》赏析 篇3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

1、漾:吹过。

2、脱:脱下。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作者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作者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作者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小议如何赏析古诗词 篇4

一、深层感知诗人生平、经历和境遇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 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 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古诗词往往就是诗人的一面镜子。鉴赏古典诗歌, 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 生活境遇变化, 例如, 赏析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的:何时了, 知多少, 小楼, 不堪回首, 朱颜改, 愁, 向东流等哀怨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成为亡国之君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 通过词中以问起, 以答结, 由问苍天到问人再到问自己, 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 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是词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时空, 给读者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使作者自然而然地穿越时空体会写词时的思想感受, 为我们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二、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必须要根据古诗词风格的基调, 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反复吟诵, 直到读出古诗词和谐的韵律, 悟出诗意的内涵, 产生了艺术感染力时, 才能对古诗词的绚烂之美产生艺术享受。例如,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俗话说:“三分诗, 七分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对赏析古诗词, 理解诗意, 增强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此诗描写了诗人李白将要离别之时, 没有想到汪伦及村民满怀深情地以载歌载舞的踏歌为李白践行, 使李白倍受感动, 于是脱口发出由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如诗中有画, 写出桃花潭的美, 作者又用“不及”体现汪伦的情意之美, 情意之深, 这种景真意切, 率意真情, 发自肺腑, 令人感慨难忘, 给学生以由景色:桃花潭很美, 但却不及朋友之间友情之美,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词要学会触类旁通

由于一些古诗词内容、情节、风格、表现手法, 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所以我们在鉴赏一首古诗词时, 可以扩充联系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诗词,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 与题材内容可以拿到一起来赏析, 例如, 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里月光指的是皓月当空, 月光亮, 夜静, 衬托出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觉, 看着月光, 聊以思乡之情;由此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里诗人也写到月光, 这里的月光其实也是写静, 写出琵琶女的悲切演奏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运用到炉火纯青, 用江中摇动的月影, 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当然还有刘永的《雨霖铃》里描写月光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 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 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 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 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 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 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 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三种月光都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 耐人寻味。

四、欣赏古诗词要学会想象和品评

欣赏古诗词要根据诗意、词义, 景物, 情感的描写, 从中学会感悟, 在诗境中学会想象, 这样才能在情感上穿越时空与诗人, 词人长生共鸣。比如《锦瑟》一诗中, 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 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 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 尾联的丰富内蕴, 缺少了想象的参与, 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同时, 学习每一首诗词都要精辟的品评,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 诸如受字数的限制, 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 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 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仄押韵等, 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 反复品评, 仔细赏析, 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 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 赏析古诗词容易使人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有所联想, 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产生美丽, 产生快乐, 在欣赏中知识得到丰富, 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古诗词蕴涵的情境美, 语言美, 情感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激发我们对充满意蕴古诗词的由衷的热爱。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绽放最灿烂的花朵, 千姿百态, 姹紫嫣红, 芳香浓郁;古人以诗言志, 以词言情, 古诗词以其丰美的艺术琼浆滋润着读者的心灵, 给赏析者无尽的美的享受, 笔者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在赏析古诗词中, 捕捉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 体会古诗词表现出来的山村田园之美, 羁旅愁怀, 离情别恨之情, 领悟古诗词弦外之音, 感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感悟古诗词,品评古诗词

参考文献

梅花的诗句王安石 篇5

王安石的诗词描写梅花

1《咏梅》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2《江梅》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江南岁尽多风雪,也有红梅漏泄春。

颜色凌寒终惨澹,不应摇落始愁人。

3《次韵徐仲元咏梅》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溪杏山桃欲占新,高梅放蕊尚娇春。

额黄映日明飞燕,肌粉含风冷太真。

玉笛悲凉吹易散,冰纨生涩画难亲。

争妍喜有君诗在,老我然敢效颦。

4《次韵徐仲元咏梅》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旧挽青条冉冉新,花迟亦度柳前春。

肌冰绰约如姑射,肤雪参差是太真。

摇落会应伤岁晚,攀翻剩欲寄情亲。

终无驿使传消息,寂寞知谁笑与颦。

5《酬微之梅暑新句》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江梅落尽雨昏昏,去马来牛漫不分。

当此沈阴无白日,岂知炎旱有彤云。

琴弦欲缓何妨促,画蠹微生故可熏。

回首凉秋知未远,会须重曝阮郎。

6《西江月・梅好惟嫌淡伫》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

描写梅花的诗句王安石 篇6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得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得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得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得人。下面是描写梅花得诗句王安石,请参考!

王安石描写梅花的诗句

原文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⑴。

遥知不是雪⑵,为有暗香来⑶。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得幽香。

译文

那墙角得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得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得香气。

作品鉴赏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得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得主张得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得眼光,在恶劣得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得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得,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得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得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得是梅花得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解答古诗词赏析题勿忘“四看” 篇7

看人先看头, 赏析诗词先赏题。读一首诗, 第一就是读好诗题。因为诗题中富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 而且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 研读诗歌的题目, 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 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从题目可以看出以下信息:1.“春行”写的是春天外出时所看到景物。2.“即行”抒发的是对眼前所见到的春天的感触, 这里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赞春, 要么是伤春。通过这样看题目后, 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就不会出现偏差了。

二、看作者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 有不同的人生体验, 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 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 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观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 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李清照的词则大致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哀愁、孤独、惆怅。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 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 就很容易解读他的诗歌了。

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 一定要看看作者, 要借助头脑里已储存的有关该诗人的信息来帮助解读诗歌,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三、看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 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 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 决不能置之不理, 或是熟视无睹, 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 我们一定不要放过, 并把诗歌放到注解中所提示的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 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 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 2011陕西中考试题的“古诗阅读”中的阅读材料是元稹的《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 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山。”并给出了以下注释:一是对题目注释为“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二是对诗句中的“书”注释为:“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从这两条注释里, 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获召回京, 这是喜讯。自然会想到喜之前与喜之时或喜之后的情形, 想到这些便有了创作的冲动, 而这“思前想后”的情景便成了创作的内容。人逢喜事精神爽, “精神爽”的“情语”必将会通过自己眼里独到的“景语”来表达出来, 所以才有最后一句“小桃花树满商山”, 以写景结情, 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这桃花, 是开在山上, 更是开在诗人心田。而在此之前, 因得罪权贵而被贬江陵长达五年, 这期间的风风雨雨, 使他身心交瘁, 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四、看考题

这里所说的“看考题”是指我们要学会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一定的信息以帮助解读诗歌的能力。其实, 在许多试题中, 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 我们应注意挖掘把握, 让它为我所用。

王安石《梅花》全诗 篇8

原诗: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诗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全诗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拓展阅读:

王安石经典诗文

《春夜》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北陂杏花》

宋代: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赏析 篇9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古诗词赏析,中西形体诗,格律诗

一、引言

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 读起来引人入图画之中, 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诗的节奏、韵律称为音乐美, 诗的引人入胜的内容称为绘画美, 诗的外形结构方面称为形体美。一切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反映、美的结晶。这种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包括构思、语言、意象等;外在美包括形式、色彩、声音等。艺术家们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构成艺术的诸因素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使艺术作品产生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从而具有更大的魅力。

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可以从视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 也可以从听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 还可以从思维和想象中去感受诗的优美。尽管中西方人的审美角度不同, 然而双方的诗人都在诗的创作中利用语言自身的优势, 发挥诗的韵律美和形体美及抒情艺术效果。因此, 双方构成语言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具有相似的地方。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 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 说明了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强调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内在特征。Halliday (1985:4) 认为除了语言, 人们还有许多表达意义的方法, 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有些学者根据Halliday (1978/1994) 的符号理论尝试解释各种模态的语法, O’Toole (1994) 和Kress&vanLeeuwen (1996) 的视觉符号学、van Leeuwen (1999) 的声音符号学等。语言是文化中的一套符号系统, 但语言的这一意义潜势最具有系统性。Halliday (1977/2003) 就指出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层的编码系统, 即意义、表达, 以及位于其中的词汇语法。Halliday (1985:10) 把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语言实例称作语篇, 并认为语篇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 也可以是其他的表达媒介。这就是说, 语篇的媒介可以多种多样, 既可以使用某种符号系统作为表达媒介, 也可以是多种模态的结合。

符号系统的不同在于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模态资源。语篇、绘画、音乐等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不同表达模态来体现。不同符号模态采取不同创建意义的方法, 因媒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创建不同的意义 (Baldry&Thibault, 2006) 。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形成多纬的意义表达空间。

当我们赏析一首古诗词时, 不仅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而且要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 然后将各种模态的意义进行整合, 以此来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 挖掘诗人的创作意念。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古诗词赏析

(一) 基于视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912年5月14日为

哀悼“泰坦尼克号”遇难者, 写下了一首蕴涵哲理的诗“合二为一”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 。下面摘选诗中第一节和第四节。

In a solitude of the sea

Deep from human vanity

And the Pride of Life that planned her, stilly couches she

Jewels in joy designed

To ravish the sensuous mind

Lie lightless all their sparkles bleared and black and blind

哈代有意识地将诗行排列成一艘巨型客轮的形状。这种排列形式也可理解为矗立的冰山。泰坦尼克号 (Titanic) 曾被誉为“生活的骄傲”、“人类的荣耀”、“万无一失”的巨轮, 但在她的处女航中就遇到了灭顶之灾, 被自然的力量彻底击败, 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和工业化的一个绝妙讽刺。

2.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主张是:“篇无定句,

句无定字, 系于意, 不系于文。”他的一首题为“诗”的“金字诗”中, 字数依次递增。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二) 基于听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 一代诗豪李商隐的七言格律《无题》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形象, 寄情深微, 意蕴幽隐, 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音韵方面, 形成四步四拍的节奏, 即二二一二式, 和二二二一式。偶句末押韵, 颈联和颔联对仗, 句式相同, 词性相对, 选词不犯重, 词意相关, 平仄相粘。语言富于变化, 富有表现力, 亦富音乐性。

2. Jane Taylor (1783—1824) 的Star

Star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 I/wonder/what you/are.

Up a/bove the/world so/high

Like a/diamond/in the/sky.

扬抑格 (trochee) 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该诗为四音步扬抑格。每行的最后一个音步省略了非重读音节, 仍然属于扬抑格。

(三) 基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诗的内在美包括构思、意象等。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的感受是通过思维和想象, 是间接的。换句话说, 是依靠读者的主体意识去感受其中的内在美, 并且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的第73首, 诗歌前3节分别用3种意象比喻将要走到尽头的人生, 并且层层递进, 一节比一节紧迫。第一节是年末 (树木一岁一枯荣) , 第2节是日末 (太阳一日一升降) , 第3节是已成灰烬的火焰之将灭 (一旦熄灭再不复燃) 。这三节通力营造一种绝望的气氛, 为第4节偶句点题作铺垫:要珍惜你不久于人世的爱人。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 “东风”、“百花”、“春蚕”、“蜡烛”、“晓镜”、“月光”、“蓬山”、“青鸟”都是意象词, 营造一种融铸着痛苦、失望而缠绵、执着的情感。

(四) 不同民族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很多方面审美角度不同。比如在戏剧方面, 前者重模仿, 重再现重时间地点情节的完整一致, 后者重虚拟、重程式、重传神;在绘画方面, 前者重写实、重块面、重焦点透视, 后者重写意、重线条、重散文透视。然面在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方面, 却有如此相似之处。这种现象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 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无论赏析中国还是西方古诗词, 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因此, 中西不同民族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西形体诗、格律诗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还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 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 感受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通过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美, 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说明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正是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 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Baldry, A.and Thibault, P.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Multimedia Tool Kit and Course Book with Associated on Line Courses[M].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 2006.

[2]Halliday, 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nold, 1978.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4]Kress, G.and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1996.

[5]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6) :3-12.

[6]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 2009, (4) .

[7]万宾.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6) .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24-30.

[9]高峰.从曲子词到格律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王安石梅花书法作品 篇10

梅花

作者:【王安石】

年代:【宋】

体裁:【五绝】

类别:【静物】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香色俱佳 别具一格——谈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阅读王安石的古诗 篇11

王安石本人,既不贪污,又不枉法,自己穿件衣服都是破的,虱子都在领口上爬,爬到衣领上,被宋神宗看见,都笑了。三餐吃饭,都只吃面前的一盘,一则是因为近视,看不见对面的菜,更重要的是他从来不求美食,对于物质的生活,没有什么过分的需求。可是在宋代他形成了那么大的朋党,只是政治意见不相投,而成为很严重的问题。朋党则比周,同一政治意见的人,会互相包庇,每人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的关系,结果就废公趋私,变成一个大私的集团,内外挟制,而被坏人利用这个团体,把好人当招牌,安安稳稳坐在上面,替坏人做了傀儡。这就成了贤人政治的反面。

一个时代,如果派系倾轧,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互相朋党,则蒙蔽了领导人,重视了权力、地位的名义和利益,有时就会伤天害理,害了好朋友。万事不可求速效,办一件事若要马上得到效果,为了赶成绩,就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职务,乃至扩大伤害到国家社会,就出了大毛病。

上一篇:庆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