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翻译

2024-09-10

陌上桑翻译(通用10篇)

陌上桑翻译 篇1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陌上桑翻译 篇2

一、形象美

采桑女罗敷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这个形象是美的。作者描述罗敷的美貌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用环境描写:“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这是一种渲染, 一种烘托, 作者安排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场, 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 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优美愉悦的环境。接着作者夸赞罗敷的精美器物:“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这是一种陪衬, 然后描绘了罗敷的美丽服饰:“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此时, 读者可以想象出罗敷的发型是何等的时髦美观, 耳环是何等的耀眼珍贵, 衣着是何等的艳丽多姿。最后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的反应, 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 竟然忘记了正在做的活计, 以致“来归相怨怒”, 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 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二段写使君见了罗敷, 便按捺不住荒淫之心, 公然调戏罗敷, 这固然说明了使君是个好色之徒, 灵魂肮脏, 但也反衬出罗敷的惊人美貌, 是罗敷的美才使“五马”“立踟蹰”, 才让使君神魂颠倒。第三段又通过罗敷斥责使君, 夸耀丈夫, 表现了她的人格之美。至此, 一个外貌美、内心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罗敷的非凡美丽, 劳动人民为她倾慕, 有的“下担捋髭须”, 有的“脱帽著峭头”, 有的“忘其犁”, 有的“忘其锄”, 这些语言多么精练, 多么含蓄, 多么清新活泼, 同时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当罗敷夸赞夫婿官运亨通、升迁神速时, 诗中写道:“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这几句更是如此。另外, 这几句还运用了古代民歌常用的顺叙式铺陈法, 为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渲染。

本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 也给语言平添了几分美。通篇用五言, 挥洒自如, 句式匀称, 韵律和谐, 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美。诗中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虽然对话次数不多, 仍给人一种活泼多姿的美。

三、结构美

首先表现在层次清晰上。如诗篇的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 它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描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器物———人物的服饰———他人的反应。作者在此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逐层推进, 有条不紊。第三段的层次就更加分明了, 该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 当面斥责使君:“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第二层次写罗敷盛夸夫婿, 使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 而这一层次格外清楚。罗敷先夸赞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接着夸赞夫婿接连升迁, 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再盛夸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 鬑鬑颇有须”;官宦风度:“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最后写众人的赞誉:“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其次表现在结构完整上。《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 虽然语言十分精练, 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 结构完整。“日出东南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 “采桑城南隅”中的“城南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中的“秦罗敷”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是故事的起因, “使君遣吏往”以下是故事的经过。诗的结尾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接写出故事的结局, 但已包含着结局。作者虽以罗敷的叙述作结, 但读者仍可以想象出, 罗敷盛赞夫婿, 以夫婿的官位、权势、富贵和气度, 全面压倒了使君, 使君自然是颓丧的、尴尬的, 最后一定会狼狈而去, 罗敷终于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挫败了使君。这样的结尾不但显得笔法格外经济, 而且使人回味无穷。

四、思想美

《陌上桑》写了罗敷拒绝使君调戏, 表现的思想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其一, 表现了罗敷的美丽、聪明、机智、幽默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理, 妇女的地位相当低下, 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 特别是有姿色的年轻女人, 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采桑女罗敷不畏权势, 勇于斗争, 又善于斗争, 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因此, 罗敷成了古代人民心目中完美的、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的妇女形象, 她在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陌上桑》之四美 篇3

一、形象美

采桑女罗敷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是美的。作者描述罗敷的美貌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用环境描写:“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是一种渲染,一种烘托,作者安排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场,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优美愉悦的环境。接着作者夸赞罗敷的精美器物:“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是一种陪衬,然后描绘了罗敷的美丽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此时,读者可以想象出罗敷的发型是何等的时髦美观,耳环是何等的耀眼珍贵,衣着是何等的艳丽多姿。最后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的反应,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竟然忘记了正在做的活计,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二段写使君见了罗敷,便按捺不住荒淫之心,公然调戏罗敷,这固然说明了使君是个好色之徒,灵魂肮脏,但也反衬出罗敷的惊人美貌,是罗敷的美才使“五马”“立踟蹰”,才让使君神魂颠倒。第三段又通过罗敷斥责使君,夸耀丈夫,表现了她的人格之美。至此,一个外貌美、内心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罗敷的非凡美丽,劳动人民为她倾慕,有的“下担捋髭须”,有的“脱帽著峭头”,有的“忘其犁”,有的“忘其锄”,这些语言多么精练,多么含蓄,多么清新活泼,同时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当罗敷夸赞夫婿官运亨通、升迁神速时,诗中写道:“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更是如此。另外,这几句还运用了古代民歌常用的顺叙式铺陈法,为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渲染。

本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也给语言平添了几分美。通篇用五言,挥洒自如,句式匀称,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诗中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虽然对话次数不多,仍给人一种活泼多姿的美。

三、结构美

首先表现在层次清晰上。如诗篇的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它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描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器物——人物的服饰——他人的反应。作者在此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进,有条不紊。第三段的层次就更加分明了,该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当面斥责使君:“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二层次写罗敷盛夸夫婿,使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而这一层次格外清楚。罗敷先夸赞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接着夸赞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再盛夸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官宦风度:“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最后写众人的赞誉:“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其次表现在结构完整上。《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虽然语言十分精练,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结构完整。“日出东南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采桑城南隅”中的“城南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中的“秦罗敷”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是故事的起因,“使君遣吏往”以下是故事的经过。诗的结尾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接写出故事的结局,但已包含着结局。作者虽以罗敷的叙述作结,但读者仍可以想象出,罗敷盛赞夫婿,以夫婿的官位、权势、富贵和气度,全面压倒了使君,使君自然是颓丧的、尴尬的,最后一定会狼狈而去,罗敷终于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挫败了使君。这样的结尾不但显得笔法格外经济,而且使人回味无穷。

四、思想美

《陌上桑》写了罗敷拒绝使君调戏,表现的思想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其一,表现了罗敷的美丽、聪明、机智、幽默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理,妇女的地位相当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年轻女人,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采桑女罗敷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因此,罗敷成了古代人民心目中完美的、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的妇女形象,她在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二,表现了使君这个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腐朽、丑恶的灵魂,他们这些身为高官奴役人民的寄生虫,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到处霸占民间女子,干尽坏事。使君与罗敷陌路相逢,便垂涎三尺,踟蹰不前,先遣吏往,后又自请“共载”。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封建官吏的荒淫无耻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陌上桑》定稿 篇4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乐府诗——《陌上桑》。(板书:课题、作者)(出示1)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两个:

(一)学习多角度品析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多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出示2)

二、初读全诗

师:古典诗歌是一种需要通过读来感知的文学样式。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全诗。(出示3)生:(读)

师:(出示4)屏幕上给大家出示了这样几组词,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 生:(讲)

师:(指第二组词)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哦,都含有一个表毛发意义的形旁,这个形旁就像一把梳子正在梳头发。在书写时我们要写好这个形旁,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划一划这个形旁的笔顺。师:这些形近字和多音字是这一节课同学们容易读错的,请大家用红笔在文中一一圈出来,并标上读音。(生圈划)

师:下面我们再次把课文读起来,提请大家注意要读好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同学们,古典诗歌的学习,读准字音仅仅是它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品析它的内容,学习它的写法。

三、品读精段

环节一:概说精段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品读来完成两个学习任务。师:想要多角度品析内容,首先明确这两段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段。生:(齐读)

师:那么,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罗敷的外貌。(师表情:噢)师:谁再来说?

生:写了罗敷的外貌,很美。

师:嗯,比刚才那位同学又多了一层意思,可见,第一段写的是罗敷貌美。那课文的第三段呢?它又写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先把第三段读起来。生:(齐读第三段)师:谁来说一说。

生:第三段写了罗敷夫婿的外貌。师:哦,谁再来说? 生:罗敷夸赞她的夫婿。

师:再简洁一些,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 生:罗敷夸夫。

环节二:学习多角度品析文章的内容 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1.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

师:刚才我们从“写什么”的角度确定了两段精段的内容。下面我们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品析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再次把第一段读起来。

生:(齐读)

师:谁来说一说诗歌是怎样写罗敷的貌美的? 生:第一段是从外貌描写的角度来写罗敷的貌美的。师:哦,你谈到了描写方法。在这个角度,谁还有发现? 生:还有侧面描写。师:还有吗?

生:还有环境描写。(需要老师灵活掌握,学生不这样答,老师要知道怎样引导)师:看来第一段描写方法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我们就有必要来梳理一下它的描写层次。(出示)(这一部分全部删去)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日出”一二)这是作者描写的第一个层次。我们一起读起来,看大家在语感上有没有默契。

师:很好,这是罗敷出场的环境描写,这个场景里有什么?(旭日初升,阳光普照,这样一个明媚的早晨,罗敷在透过点点阳光的桑树林里采桑。)生:温暖的阳光、明媚的清晨。

师:可见,作者开篇描写的是清新明媚的环境。(出示)那么描写的第二个层次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一起读。生:读到“为下襦”

师:能不能把层次读得再细致一些呢? 生:读到“为笼钩”。

师:这一层又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罗敷采桑的用具。

师:是的,罗敷携带的是雅致精美的器物啊。(出示)这样以来第三个层次就很简单了,我们要一起读到——“为上襦”,对。

师:作者又描写了罗敷怎样的衣饰呢? 生:漂亮。

师:对,艳丽高雅的服饰。(出示)毋庸置疑,剩下的内容是作者描写的最后一个层次,我们一起来齐读。谁来说说,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从侧面描写了罗敷美的程度。

师:连描写角度也一并说出了,真棒!(出示)作者在最后一个层次里,描写的是众人失态的神情,通过这些神情侧面突出了罗敷的美。

师:(小结)罗敷的貌美就是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一步步呈现出来的,两种描写角度的结合让貌美的罗敷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啊!

师:那么,你能不能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三段进行品析呢? 生:语言描写

师:第三段是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描写罗敷夸夫的。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

师:下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继续对文章进行品析。师:好,那我们再次把课文的第一段读起来。生:(齐读)

师:这一次,老师想提请同学们再来注意这组侧面描写句。(出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明显,这组句子了突出罗敷貌美的程度,涉及的人物有——(生齐说)行人、少年、耕者、锄者。

师:这些人,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生:他们对罗敷的貌美集体倾倒。

师:这貌美的威力也太大了。还产生了一个喜剧性的结果。

生:来归相怨怒。

师:这种侧面描写的力度真大,大到给人以刻意渲染的感觉。作者在这里实际上使用了一种表现手法——烘托。

(出示: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用渲染来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常用的烘托方式有:以物烘托人、以人烘托人以及以物烘托物三种。)

师:明显,这段文字是以人烘托人的方式。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难怪(出示)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手法。

师:分析到这里,提请同学们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分:这段文字既是侧面描写段又是烘托渲染段,它们两者的不同是,一种是描写方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两种手法可以同时运用在一段文字之中,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师:通过品读,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即,作者通过烘托手法表现罗敷的貌美。那么你能不能从写作手法角度再来研究一下文章的第三段呢?(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师:这一段,罗敷为什么要夸夫呢? 生:为了拒绝使君的邀请。

师:对,为了拒绝使君“共载一生”的要求。她直言陈词,“使君一何愚!”罗敷的陈词甚至有些慷慨激昂。大家想一想,仅仅有情绪能够击退使君吗? 生:不能。

师:对,一定要有足以致胜的手段。罗敷是怎么做的呢?

生:她讲自己有一个夫婿。从各个方面都比使君强。师:都是那些方面比使君强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是从官位高的角度来夸奖夫婿,与使君比较。生: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夫婿很好认,因为他的出行配备是最漂亮的。这是从官威的角度来夸奖夫婿,并与使君比较。生: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这是从官饰的角度来夸奖夫婿,并与使君比较。生:官级 生:官貌 生:官运

(逐句引导学生,用二字词概括,用相同的句式表达。)

师:经过品读,我们发现,罗敷是在拿使君跟自己的夫婿做——? 生:对比。

师:说的太对了。那么这样一个一一对比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罗敷什么样的形象?为击退使君,真的用了一番心思的。她的哪个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智慧。

师:说的很准确。那么,从表现手法角度品析本段就容易多了。大家一起来说。生:第三段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罗敷夸夫。

师:是不是有一点问题?应该是,表现了罗敷的——,生:机智和勇敢。

师:分析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罗敷夸夫这个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罗敷的机智和勇敢啊。文章第二段的作用也不言自明了,是引出下文罗敷为拒官而夸夫做铺垫啊。

3.从修辞手法角度品析

师:最后我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再对文章进行品析。

我们来看这组句子:“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耕者忘其犁,锄着忘其锄。”他们都是什么句? 生:对偶句。

师:很好,对偶的特点是上下两句意思相对,下面我们男生读上句,女生对下句,把对偶的特点读出来。看一看大家的配合怎样,准备好了吗? 生:(合作读)

师:那么,对偶这一句式对貌美这一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你通过刚才的读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整齐,一一对应,作者对罗敷貌美的喜爱之情也更强烈了。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这次我们要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进去。

生:(生齐读对偶句)

师:那么,你能不能从修辞角度也来品读一下第三段呢? 生:第三段是从夸张修辞的角度来写罗敷夸夫。师: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夸张的修辞?

生:我是从作者使用的数量词“千余”“千万余”“数千人”中看出来的。这些词让我感到罗敷讲的场面很大,明显很夸张。

师:夸张夫婿的形象,将使君的非分之想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见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四、总结全文

师:反复朗读和品析之后,通过学习多角度品析和学习多方法刻画人物这样两个手段,(出示)读出了罗敷内在与外在兼美,机智与勇敢并具的美丽形象。《乐府诗集》中的这篇经典的诗作通过这样一个美丽形象传达着普通百姓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作者有意塑造罗敷这个人物,也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美女定义,罗敷因内外兼美,智勇并具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

陌上桑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歌并且背诵下来。

让学生掌握“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诗歌中重要的文言字词。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次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罗敷机智勇敢不畏权贵的人物的形象。

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三、教学难点:感悟文中罗敷与使君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以前都学过哪些乐府诗歌啊?你们对乐府诗有什么了解啊?“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机构,职责就是搜集民间的俗曲和歌辞,后人就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叫做“乐府”或“乐府诗”。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包括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歌《陌上桑》。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掌握注意以下词的写法及其字音,之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歌。

倭堕髻

捋髭须

帩头

踟蹰 姝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找一两个同学说一下诗歌的大意。

诗歌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3)由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首先找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罗敷的外帽很美。

怎样描写外貌美的?写了她的哪些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住所之美---

2、器物之美

3、服饰之美

4、众人的反应

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4)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勾画了使君什么形象?

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他提出无理要求。

勾画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5)找一位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让其他同学注意生字词读音。

回答问题:主要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自己的丈夫。

夸张。

回答问题: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压倒使君,使他自行惭愧。

我们可以看出罗敷的什么性格?

勇敢机智并具,善于斗争不惧权贵。

(6)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诗歌并思考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它通过封建官吏试图霸占农家女罗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

(7)让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读《陌上桑》,浅窥其审美主题 篇6

关键词:《陌上桑》,审美,主题

通读全篇后, 文章给人的最突出也是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罗敷一个人身上的美。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层面上的美?这种美又是怎样一步步深入到我们的认识中的呢?此时不由把眼光放在了文中的其他人物、事物上:无非是配饰、行人、使君以及罗敷之夫。

很明显, 无论是“青丝”、“桂枝”伴其采桑, 美丽的发髻、耳饰;还是“缃绮裙”、“紫绮衣”, 都在衬托着这朵“丛中花”的娇艳。张玉谷在《古诗赏析》卷五中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 说:“不说花偏说叶, 叶尚可爱, 花不待言矣。”其实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

更甚然, 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 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锄者……但坐观”, 毫无疑问这都是一种侧面的对美的衬托。

然而之后使君的出场, 便使许多对全文主题的“旁枝”分析产生了。马车一踟躇, 太守大人的一句“共载否”就被人抖搂出了个“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结论, 这显然是建立在对使君“无耻好色”的共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但是使君真的是好色之徒么?这是我们分析《陌上桑》主题最需要弄清楚的一点。试想:为什么劳动人民面对罗敷“坐观”就是美的欣赏, 而官员“踟躇”就变成好色无耻了呢?诗歌虽未写,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使君这样的人还不至于被罗敷的几句大话给吓住。当然, 使君如果真被吓破了胆从而狼狈不堪地溜走, 也就更谈不上荒淫无耻了。此外, 文章只终结于罗敷夸夫的一句话, 而对太守的结局却无意叙写, 且全文笔墨并未偏重于“使君”这个角色, 倘若把“批判无耻”作为主题是否过于牵强了呢?“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是罗敷斥责使君的理由, 但且不说罗敷怎知道使君有妇, 即使如她所说她有位“如意郎君”但就这么一个“专城居”之贵夫人, 怎可能独自一人去采桑呢?正如李正坤在一篇论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中写道, 使君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 诗人虚构使君是为了进一步反衬出罗敷的美丽, 流露出官本位思想 (使君对罗敷的审美具有权威性) 和说明美的超时空性。显然他发现了使君在文本中的准确定位。所以由于“使君不是一个好色鬼, 而是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 诗文主题的归纳就应撇开使君, 重新落实在主人公罗敷身上, 因此一种对全文的整体性欣赏又回归到我们的意识中了。

所以鉴于之前美佩锦衣、痴望路人的出现是对罗敷外在美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下册44页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下册45页.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下册45页.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下册45页.6.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下册47页.7.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下册47页.参考文献:

[1]《成语大词典》编委会.成语大词典[M].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2]王力.岑运强.林焘: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中华书局, 2005年第四版.

的衬托, 有人便信然认定:之后罗敷斥使君就是其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内在美的体现 (2003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这显然是把文章简单地分为了“外在美”与“内在美”两部分了。如果是这样, 眼看到此, 文章的意思已经阐释完全了, 还有再言的必要么?那么之后的罗敷夸夫的一段是否就成了糟粕了呢?

其实, 罗敷当时讲这番话的意图在于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 这是有明显针对性的。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 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 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的是她的美色, 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 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 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 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所以这段不是糟粕, 是文章的有机结构。

但转念, 若罗敷真的是以“专城居夫人”的身份严厉斥责太守, 其反驳的言辞却也并不如想象般剑拔弩张, 让人透不过气来。相反, 却文辞飞扬灵动, 笔墨酣畅淋漓, 给人一种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之感。所以不难推测, “夫婿”这一角色也许也是一个虚设。但不管是否真的是虚设, 从作者笔下秦罗敷的“貌”及其口中夫婿的“才”,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评判一个幸福家庭的标准:才子佳人、男才女貌的组合就是美满爱情和婚姻的一种追求模式。

所以, 即使由“太守问题”回归了的整体性, 也不能说文章仅仅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呼应。透过表层文字、揭开层层正面或侧面描写的面纱, 我们发现这个“美”来得不简单。

“罗敷是美的”其实这个观念早在作者落笔之前就有了定论。因此她理所当然应该有美的住所、美的器物、美的丈夫、美的婚姻。使君尽管有一点反面性, 但诗作者对他也只是略作揶揄、嘲讽, 始终不失其人情味, 更没有大加挞伐, 让人生厌。可以说, 正是他的出现, 罗敷的美才更突出, 也更全面, 人物形象也才更丰满。

而且文中的三处细节也值得品味:第一处便是“照我秦氏楼”的“我”字的妙用, 这个“我”字就是“我们”。我们是非常喜欢罗敷的, 是站在她的一边的, 所以她是我们的人, 太阳是照在我们的秦氏的楼上。也就是说, 从一开始, 罗敷就是我们要赞美的对象;第二处“罗敷喜蚕桑”则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三处“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这句话本是回太守的, 实则也是给了罗敷最美丽的年纪。

这样看来, 无论内外虚实, 罗敷的确是尽善尽美。但是, 这种美本身没有价值。作者堆砌了所有事物烘托出的美, 其实并不实指某一人, 而是在歌颂人民心中的美, 而这种通过虚设、衬托等手法表现出的美则是以罗敷为载体实实在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他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他就是一首华丽的美的赞歌!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

[5]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第四版[6]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刘振前.邢梅萍.四字格成语的音韵对称与认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慧, 1981年生,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教师, 讲师, 长期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陌上桑》中均官名诠释 篇7

使君“使君从南来”、“使君遣吏往”、“使君谢罗敷”等句中的“使君”是什么官?“使君”原是汉代对刺史、太守(州郡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地市首长)的尊称。汉末仍沿用。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公(操)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可。”刘备当时是豫州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尊称,不可用来自称。下文罗敷说的“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是罗敷对这位太守的尊称。而“使君从南来”、“使君遣吏往”两句中的使君是民歌作者对这位太守的尊称。

府小吏。“府”本是古代官署的通称,如“官府”、“公府”、“帅府”等。汉代也尊称太守为“府君”。闻一多诗人说:“汉人称郡寺(郡守的衙门)为府。……太守官舍日府,故称太守日府君”。这就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太守的衙门以及官舍都通称“府”。府便引申为府君,即太守。那么。下面的“公府步”、“府中趋”也就自然可知了。以上两个词句中的“府”不必拘泥于太守之“府”,而应作“府君(太守)解。”“十五府小吏(或吏)”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动词“为”,意思是:15岁的时候。在官府中当一名小吏(小吏)。

小吏是职位很低的一种小吏,如《汉书》中《翟方进传》:“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吏。”有些本子作“小吏”,吏是无品级的。官府中的办事人员,如书吏(即今之文书)一类,地位最低下,课本中“小吏、小吏”都讲得通。

大夫汉制,中央有御史大夫,指中央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犹如今天的中央部长。但这里并不是指这样的大夫,因为句子中的排列从“小吏”到“大夫”到“侍中郎”,再到“专城居”。官位越来越高。如是这样的大夫,岂不比“侍中郎”和“专城居”的太守还要大了。从以上的次序看明显不是指中央的大夫。只是指别样的大夫。汉代还备咨询的官员,如“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品位比“御史大夫”低多了。一般在五品以下。课文中是指这样的大夫,他们也是中央的官员,所以说“朝大夫”,即为“在朝大夫”的意思。

侍中郎“侍中”,是列侯以下到郎中的加官。就是在原官职之外特加的荣誉头衔,没有固定名额,可多可少。由于他们要侍从皇帝左右。可以出入宫廷,能受到宠信。“侍郎”,本来是宫廷的侍卫,从意义上说,与“侍中”相仿。东汉以后。称尚书的属官,第一年叫“郎中”,第二年叫“尚书郎”。第三年叫“侍郎”。相当于后代宰相(丞相)下属的官员。这里不妨看作是“郎中”和“侍郎”的合称,表示在皇帝左右侍卫的,十分显贵荣耀。

专城居“专城”的“专”字是动词。有“独占”、“专门居有”之意。《文选》五臣注:“专,擅也,谓擅一城也。谓守宰之属。”(守宰即太守)

《陌上桑》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通过罗敷与太守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写法,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有较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因人而施教,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设计理念:

1、在教学时,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

1、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习惯。

4、体会主人公形象的性格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二、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资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三、听朗读材料,正音(出示小黑板):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忘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课文底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梳理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

按号数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师生互动指出其不够准确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的字词(准备好小黑板):善:擅长,很会  但,只是;坐,因为。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归纳并板书如下:

内容:(一)写罗敷美貌  (二)使君垂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礼要求 (三)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人物形象:罗敷  美丽、勤劳、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操守

太守:荒淫无耻

六、让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写法,或就学习中的困惑提出来让全班来解决。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一)正侧面描写: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此问题探究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中罗敷的美用语言文字给她画像。

(此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比较领会正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地参与,但是比较后认为在本文中对美的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好,因为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段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二)修辞手法:如第一段的排比和夸张,第四段的夸张。

七、拓展和延伸

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八、作业 :背诵课文。

封志莉

《陌上桑》教学设计 篇9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汉乐府”的知识,了解诗歌朗诵技巧;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3、让学生认识诗中主要人物罗敫的外貌美、人品美以及重描写、善夸张、巧设细节的艺术美,刚健清新的语言风格美。

4、体会罗敷的人格美,学习她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的精神与善于斗争的技巧。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但文人写诗,民间也创作了许多诗歌,汉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乐府”的机构到民间收集诗歌。这个机构收集了许多民歌精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陌上桑》就是其中一首。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陌”,田间小路;“陌上”,泛指田野。题目的意思是在田野里采桑,这是故事的由来,也是故事发生时的自然环境。

2、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汉乐府是汉武帝时开设的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 1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内容有描述征人思乡的,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诗、七言诗兼而有之,其中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简练、文辞自然。

3、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4、学习生字:

东南隅(yú)倭堕髻(wō duò)襦(rú)捊髭须(lǚ zī)峭头(qi.......ào)

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骊驹(lí)缃绮(qǐ)鬑(lián)......

5、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6、通假字:

(1)、腰中鹿卢剑(鹿卢,通“辘轳”)..(2)、坐中数千人(坐:通“座”,座位。).

7、词类活用:

(1)、自名为罗敷(名:起名,名词活用为动词。).(2)、罗敷喜蚕桑(名词“蚕”、“桑”与“喜”一起充当“罗敷”的谓语,..用作动词:养蚕,采桑。)

(3)、青丝为笼系(动词“系”充当“为”的宾语,用作名词:丝绳。).(4)、罗敷前置辞(方位名词“前”与动词“置”一起充当“罗敷”的谓语,.用作动词:上前,走上前。)

(5)、东方千余骑(方位名词“东方”用作了省略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动词“骑”充当“来”的宾语用作名词:骑马的人。)

(6)、四十专城居(形容词“专”带宾语“居”用作动词:独自占有。).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诗在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龄、服饰等等,并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瞩目显示女主人公秦罗敷的美,为下文使君求同载作了导引。

第二段:写使君为罗敷的美貌所惊,不怀好意地询问她的姓名、年龄,最后图穷匕首见,露出狰狞面目,罗敷义正辞严地给予斥责拒绝。

第三段:则通过罗敷的夸夫,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感形秽。

四、教师小结:

《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勇敢和机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性格通过矛盾冲突加以展示,笔法显得格外经济。通篇用五言,挥洒自如,语言朴实无华,文辞错落有致;特别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给人以亲切、逼真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的成就,沾溉了中国后代诗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成长。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交流讨论:

1、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拟看出来了

明确: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女性。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罗敫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2、作品前半部分是如何写罗敷的美貌的? 3 明确: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罗敷之美;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陪衬了罗敷之美;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借服饰写罗敷的外貌美;写众人被罗敷容貌所倾倒,借助他人反应,从侧面衬托罗敷之美。

3、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儿件事? 明确:罗敫采桑、罗敫拒诱两件事,重点是后者。

4、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5、罗敷是怎样拒绝使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罗敷面对使君,痛斥其无耻要求:“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罗敷通过夸说自己“夫婿”压倒使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不慕权势、无畏威逼、善于斗争的高尚精神。

6、罗敷是如何夸耀自己夫婿的?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夸耀其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其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夸耀其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夸耀其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其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本诗叙述了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颂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神。

四、合作探究:

1、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2、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4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3、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是:(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是理想化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使罗敷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写,写罗敷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以虚衬实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教师小结:

罗敷是一个年轻貌美、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采桑女子。这苜民歌通过叙述罗敷严词拒绝使君无理要求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丑恶灵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9、陌上桑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翻译 篇10

关键词: 陌上桑;威尼斯商人;喜剧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85—02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 它歌颂人类真诚的友谊,幸福的爱情。《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惧强暴,聪明美丽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女性人格的苏醒。

一、肯定型喜剧形象

莎士比亚的创作坚定地扎根于伊丽莎白时代。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的权力的提升给莎士比亚提供了积极的、进取的、自信的女性形象的模型,这些女性角色统治了文艺复兴繁荣时期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和伊丽莎白时代的女性比以往的女性都更敢于直言。即使在婚姻和家庭关系这样重要的问题上,她们也有相当的独立自主的权力和自我意识。

《威尼斯商人》里的鲍西亚是莎士比亚发现和肯定女性的才智和美德的一个典型人物。她不仅拥有女性的形体美,同时不乏美德,而且还拥有着一般女性、甚至男性也难以具备的非凡的聪明才智。她与夏洛克形成对照,寄托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鞭挞了资产阶级拜金狂的残暴和贪婪。鲍西亚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以此去关爱朋友,构建友谊;也以同样的情怀去追求爱情。她与仆人是一对平等相待的知音;她对待朋友情深意厚,一片赤诚;对待爱情严肃认真。虽然她照她父亲的遗嘱,让求婚者从三个匣子中的选择来决定她的婚姻。但她不喜欢声威显赫的亲王勋爵,而赏识文武双全的穷贵族巴撒尼奥。她略施小计淘汰其他的求婚者,可见她的聪明和不慕虚荣。她对巴撒尼奥又热情、又有礼、又谦虚。这是对封建传统世俗的摒弃,也是对“门当户对”封建伦理习俗的蔑视和否定。巴撒尼奥的朋友安东尼奥借三千块钱,命在旦夕,她马上去设法营救。她女扮男装以法律顾问的身份去出席法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磅肉”的诉讼之中,以退为进、步步为营、力挽狂澜,彻底挫败了夏洛克“割肉害命”的阴谋,挽救了一大帮束手无策、扼腕叹息的男人们。甚至拿掉了夏洛克的全部财产,使其不得不改信基督教,维护了公平、正义、法律和公爵的威严;她以自己的作为彻底征服了巴沙尼奥,获得了众多男人们的赞许。与此同时,她略施小计、以戒指为试金石、考验了自己的丈夫,向丈夫宣告自己不是他的可以随意抛弃和转让或做交易的财产和附属品,巩同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法庭审判是展现鲍西亚的性格特征的一场戏。通过她与对手的较量,在众多男性的衬托下,全方位、多层次地表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果敢,并以此为基础将她推至美的颠峰。

《陌上桑》展示了平民阶层与统治者在人格上的高贵与低下的对比,以及平民在抗争过程中从人格高度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戏弄。《陌上桑》第一次以文学形式反映了平民觉醒了的人格尊严。它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站在人格高度,赞扬了人民机智、勇敢的品格,讽刺了统治阶级骄横荒淫的本性。

《陌上桑》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诗。它不仅第一次唱出了劳动妇女反抗强暴取得胜利的凯歌,而且还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勤劳美丽、不畏权势、不慕富贵、坚贞不渝、机智勇敢、具有反抗斗争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光辉形象。

作品对罗敷的外貌描写,没有采用正面描摹的方法。而是先描写她生活的自然环境方面。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再从服饰等方面刻画。“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都有力的烘托了她高贵美丽之姿。不论是自然之色还是着装之色,都是轻快,明朗的,为整个文章的喜剧色彩打下基础。罗敷之美是从她的容貌引起的不同反应反射其美,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见到罗敷后不同的心理行为的铺陈,展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 “少年见罗敷,脱巾着帕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这段文字从他人见到罗敷后的痴连情状中,侧面写出了她的美丽姿容,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来想象罗敷的美。罗敷的内在品质之美主要体现于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不慕富贵。看似弱小的她竟给急色贪欲的使君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接下来的“夸夫”一节,更是使君受尽了嘲弄与奚落。为了拒绝使君的纠缠,她从权势、地位、相貌、风度等方面盛夸自己的夫婿。(1)用“千余骑”、“居上头”谈丈夫官高位显。这种威严气势,是只乘坐五马的使君不能与之相比的。(2)用“青丝”、“黄金”、“鹿卢剑”极显丈夫的用具、饰物的华丽与名贵,更让使君在这华裳佩饰眩目的人物面前自惭形秽。(3)用“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夸奖丈夫仕途得意。仅二十年便官运亨通,才四十岁便已终身居要职,前途不可限量,沉重地打击了使君骄横狂妄的气焰。(4)在容貌上展开叙说,突出了夫婿仪采轩昂的英姿,让使君在这样一位清风高致、洒然不凡的人物面前黯然失色,无地自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中的“皆”、“殊”二字,不但说明丈夫卓尔不群,也突出了其夫君德高望重,众人敬仰。其犀利泼辣的言辞,锋芒毕现。罗敷的话中包含了对丑恶落后性格品质的嘲笑与讽刺。

二、否定性喜剧角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西方喜剧主要的表现对象是生活中丑陋的小人物,喜剧是专门现丑,揭露、嘲弄,讽刺生活的丑。

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剧中构成矛盾冲突和推动剧情发展的唯一的反面人物。他被刻画成一个贪得无厌、一毛不拔的吸血鬼,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金钱。他生活得唯一目的就是积累财富,强烈的金钱欲望使夏洛克失去人的正常感情,成为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一个残酷无情的家长。他把钱视为命根子,比自己的女儿还重要;他对仆人异常苛刻,还把女儿锁在家里,不让她享受正常年轻人的快乐。直到女儿逃走,他伤心地发疯,但是与其说是伤心女儿的逃走不如说是伤心女儿带走的金钱。夏洛克不仅贪婪,还狡诈凶狠。他凶狠的性格在“一磅肉”的诉讼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资产阶级典型的夏洛克,唯利是图是他的本性。他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是他们之间矛盾的主要来源,这就是夏洛克狠心报复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安东尼奥缺钱为朋友向他借钱时,夏洛克设计让安东尼奥签下“一磅肉”的协议,他不仅要报复,而且要除掉安东尼奥。把威尼斯变成自己统一的地盘。正是这种金钱的欲望,使夏洛克变成了一个吸血鬼,紧紧抓住威尼斯的某些法律条文不放,拒绝别人几倍,几十倍的赔偿,无论如何要在他人身上割块肉。他的这种行为是狠毒的,没有人性的。这与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相违背,所以作者绝不可能把他作为正面人物去描写。夏洛克在法庭上的惨败,是“爱”战胜了“恨”,“善”战胜了“恶”夏洛克所代表的邪恶势力受到了惩罚,符合作者人文主义的思想,恶人受到惩罚,这构成了喜剧的因素。

中国艺术的主要源头起于民间创作。喜剧的主要功能是揭穿、捅破一切貌似高贵伟大的东西的伪装和假面具,让它自行显得渺小、丑陋的真本相。《陌上桑》中的使君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从使君的出场开始看。“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可见他派头十足,罗敷美丽的容貌使堂堂使君顿露其好色之徒的嘴脸。贪色的使君刚开始还道貌岸然,保持自己的一点尊严,派手下去打听罗敷的情况。“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可见其心有所动。当他得知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正值芳龄,而且是普通人家女子,急不可耐的使君立即新下了伪君子的面纱,亲自上阵,无耻地问罗敷,宁可共载否?企图以自己的权势地位引诱罗敷私奔。”他非常自信地认为,凭自己的权势,足以征服这个农家女,可是,面对这么个无耻家伙的无耻要求,罗敷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既有理,又有节,说:“您使君是多么愚蠢啊,您已经有妻子,我已经有丈夫了。”罗敷一下就揭穿了使君邀请她共载的用心,这个回答,既是拒绝又是讽刺,既是斥责,又是揭露。使君还继续纠缠,罗敷用高超的技巧讽刺这个五马使君,虚构了一个人中之龙的夫婿,让使君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三、小结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和诗人。他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从一磅肉的矛盾展开。在歌颂友谊和爱情及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的同时,通过剧中人物不断强调法律尊严和人道主义的举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肯定与歌颂了更广泛的生活理想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该剧通过人物的言行,充分阐释了劝善罚恶的道德含义,有效地体现了作者张扬人文主义的意图。可以说。人文主义美学思想是莎翁赋予《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的精华。《陌上桑》是一部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作品,充满了轻松诙谐的喜剧气氛,作为普通农妇的罗敷靠机智战胜了势力强大的使君。罗敷这个形象,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理想的美的形象。这种理想化不仅表现在她的外在容貌服饰方面,而且表现在她的内在精神智慧方面。她的美是集中了广大人民审美情趣的理想中的美,她的智慧是集中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她的胜利是广大人民坚信美必胜丑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悲喜剧[M].朱生豪,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8.

[2]魏久尧.喜剧艺术与中国历史:第1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0.

[3]魏久尧.性命·审美·艺术: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4]乐府诗集:第1册(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2:2.

上一篇:马年婚礼主持词下一篇:柳州市地理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