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有感

2024-07-19

读什么有感(精选8篇)

读什么有感 篇1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看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让我队大学的一些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其实现在太多的大学生被一些看似传统却并非传统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的弯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而这本书将我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共分为自序: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绩技校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第四部分‘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第五部分;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六部分;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第七部分。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第八部分;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九部分;花开堪折直须折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

作者通过从每个方面举一定的事实例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度。

自序-----作者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一个片段来引入主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面临的现状。让大家通过书中的建议在以后能有底气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技校,其实这个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确实,若不是从事那种专业的研究又会有多少人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会对口,又会有多少人会在工作十几年后还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的课本知识。。书中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学政治生物的大学生在房地产公司做着有关容积率的工作。但是因为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上时自然游刃有余。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本部分主要讲了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学术---孤独并快乐着。商场—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三方面给读者分析了利弊。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请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这里面讲了关于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努力就会学到东西。

第四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这个部分一个问题贯穿其中那就是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个将更受欢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术业有专攻,但在这同时掌握其他的技术也是需要的,例如,在一个外企公司面试的时候公司面试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人英语过了8级而另一个只是四级而已,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专业之外的一门专长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指出了,与其在一些无用的课程上玩手机睡觉还不如去听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同时他还提出了逃课的方法,嘿嘿。。

第六部分指出了现在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兼职员工而完全沦为了兼职学生,完全分不清学习和兼职孰轻孰重。

第七部分则是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现在大学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不乏那种人脉特别好,能在偌大地一个校园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读了四年书连一个班的人都认不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会失败。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我们

在以后的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项技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人际交往不只是一味的提高交际技巧。

第八九部分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互联网-一把双刃剑,需要好好使用。而恋爱,则是大学普遍的现象,但有许多人都只是一时热血和寂寞才谈的,这样太不成熟。。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这个标题就有点矛盾,但对于考研确实如此。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一些自称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的追捧。书中指出考研并不是赶集,并不是看他考我也去考。书中指出了是花时间在考研上还是寻求工作经验的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在作者看来还是不建议读研的。当然在我看来这种事还是取决个人的,若一两次就考上了,那还好,若死考都考不上就是在没有必要了。

读什么有感 篇2

关键词:我,真我,虔诚,爱,交往,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关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篇3

关键词:我 真我 虔诚 爱 交往 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關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 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來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

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12]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125-140+206.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4

如果,生命终究用来挥霍,最好的时光只能在路上。如果,选择离开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那么,出发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担当,需要放下一切,甚至付出代价...我当时惊讶得差点患上老年痴呆症!

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十个百分之十和一个百分之百,究竟哪一个在社会上更受欢迎?

所以说,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李敖自称“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毛爷爷告诉我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在考研的考场上这句话可还真是真理了。

华为老总任正非曾经对员工说:你们买房子一定要挑套阳台大一点的,如果家里的钱发霉了,好拿到阳台上来晒一晒。

娱乐天王吴宗宪的话来说: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不管你是什么专业,都有必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经济、经营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中国经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之类的大众报刊杂志大致了解目前中国各个行业的情况,还需要对身边的经济现象勤于思考,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商业思维。

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马上正色纠正道:“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先后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当然是不应该的,但两个人相继掉进同一条河流却往往在所难免,除非第一个掉进河流的人爬起来以后为后来者做出显眼的警示标志。可惜的是,掉进河流的人很少会想办法让后来者不再重蹈覆辙,没有掉进河流的人也不会为后来者刻下成功的足迹。失败的人总觉得没有资格说,成功的人却又不屑于,或者是没有时间说。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相继掉进了同一条河流,相同的迷茫和困惑在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身上重演。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我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一次,有家电器公司通知我面试,出门前打扮得太久,加上路上堵车,结果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扬起手上一堆报名表对我说:“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学生的这种非功利的历史使命感迅速消退了。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

越大,就业被放在了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哲学、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思索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甚至如果有人拿一本尼采或者哈耶克的著作去自习室,宿舍的同学还会觉得他是吃饱了撑的。

一批又一批的思想侏儒从大学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以下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第一,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

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

不是只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研读弗洛伊德,也不是只有近现代历史专业的学生才有必要翻看《独秀文存》。

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

见微知著

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看到一则广告,听到一则新闻,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保洁公司多品牌战略 我发现飘柔强调的是发质的柔顺,海飞丝专注于去屑,潘婷突出的是营养,而沙宣给人的印象是专业,走美容院路线。

联通就是“廉通”让我们享受年轻。

同样是走回宿舍,同样是接着坐车,少想一个问题根本就不会让自己更轻松一些。我想,对于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来说,如果用这些时间来考虑更深层的东西,应该会从这种思考中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吧。

《铁屋中的呐喊》里有一篇叫做“那塔·那湖”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皆非草木,草木可以在这片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

过客。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可是,更多的人却不能及时地意识到这一点。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过客无法带走那些曾经引以为荣的大楼时,他们也已经无法带走原本可以带走的东西了。

《资治通鉴》有一句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

《现代化的陷阱》这种曾经非常畅销而且很有思想深度的书籍也难免被打入冷宫。

看书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有用”的心态呢?看书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思辨的享受。

罗素、杜威、尼采、哈耶克、昆德拉、拉德布鲁赫、朱苏力、何清涟……这些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学术领域的人被我们同时引用了。

要想走更远的路,既要马不停蹄地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大致说来,每个人大学毕业以后有三条可供选择的路:仕途,商界,学术。削尖脑袋挤进

《无间道2》里倪永孝说的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脚?既然湿了脚,何不洗个脚?既然洗了脚,何不洗个澡?既然洗了澡,干脆一顿乱搞。

李宗吾的《厚黑学》可谓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场哲学演绎到了极致。脸皮够厚心够黑,你就可以去做官了。

每次考试的分数高得让人爬上去就会缺氧,曾经获得的奖学金如果换成硬币恐怕足以砸死一头年轻力壮的大黄牛。

在很多领域,学术腐败现象根本就不用去找,它会像茅厕里的熏天臭气一样扑鼻而来。

2004年10月,各大网站纷纷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的文章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

工作职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好比是鸟的身体,而专业以外的特长就是鸟的翅膀。鸟无身体自然无法存活,但没有翅膀就无法振翅高飞。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不断让身体变得强壮结实,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锻炼特长,不断丰满羽翼让自己能够有朝一日展翅高飞。

如果你想抓住满山的麻雀,你就一只也抓不到。

很多老师唯一的本事就是误人子弟

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

我想大部分中国的大学生也愿意像哈佛的学生那样“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填鸭式教学唯一的作用就是扼杀精英

大学之所以为大,就是因为它的包容。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篇5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1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是《幸福是什么》。

看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深思:课文中,三个牧童只是清理了老泉,砌了一口小井,让周围的人都喝上了清澈的泉水。一件这么小、这么平常的事,就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也让他们懂得了幸福是什么。要想幸福,就得靠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别人快乐了,自己也会感到幸福。

学完这篇课文,曹老师说,她勤勤恳恳的工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她作为一名教师,她是幸福的;她辛辛苦苦的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作为一位母亲,她是幸福的。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怎样才是幸福的呢?

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妈妈减轻一些负担,这样,我是幸福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和同学为我骄傲和自豪,这样,我是幸福的。

我要牢记:幸福不会不劳而获,幸福要靠努力,要靠奋斗,要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2

今天,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这才叫幸福。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前,三个牧童在竹林清理了一口枯井,清理了这口枯井,为行人和其它动物带来了方便。突然一位仙女走了出来,喝了水,并对三个小男孩说:“你们把井修好了给他人带来了幸福,我代表动植物感谢你们。”说完便消失了,后来他们各自靠自己的劳动和职责对人们做出了有益的事情,并体验到了幸福,仙女又出现了说:“你们都找到了幸福,其实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劳动和尽自己义务作出对人有益的事情。”

三个小男孩做得对,因为他们修了枯井帮助了许多口渴的人和动物。

我身边也有跟三个男孩像似的事例就是有一天,我看见了两位警察正在马路中间为车辆指挥交通,我心想:大热的天警察叔叔不在家里呆着而在外面指挥交通,为行人带来方便,真辛苦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舍己为人的品质。

我身边也有跟三个男孩相反的事例。羊肉串大家吃过吧!有的商家为了谋取暴力,杀死老鼠,吃了有的人都死了,他们的行为真令人讨厌。

我们要做一个像三个小男孩一样的人,要靠自己努力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3

幸福,是一个多么熟悉和简单的两个汉字,包含的内容却很深奥。

灰姑娘说: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睡美人说: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海的女儿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幸福是梦想得以实现,童话里面这么说。

妈妈告诉我,做医生的,帮病人把病治好就是幸福;舅舅曾经说过,做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就是幸福;姨奶奶做农民,认为把农作物种植好,养活了人自己劳动没白费,就是幸福。幸福是实现工作目标。

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为此感到快乐。

幸福是冬天妈妈加在我身上的一件外套,一丝丝温暖的热气传遍我的.全身!是做数学难题时陈老师给我的一点思路提示,如一盏明亮的路灯,扫去黑暗的阴霾,照亮我前进的旅程!是作文课上刘老师一丝甜蜜的笑,把鼓励藏进笑里!是心情烦躁时爸爸一句温馨鼓励的话语,把关心和安慰融进话里!

幸福是被关怀,也是给予。我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每一个关心我的人,以一杯热茶还有我的成功!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4

曾经在《恋爱 婚姻 家庭》一书中读了一篇名叫“幸福是什么”的文章,感触颇深。幸福其实很简单,她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一分钟的爱里,每一秒钟的期待里,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感悟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快乐。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获得幸福说起来不容易,其实也很简单,懂得珍惜就是捷径。笑是一种幸福,然而哭也是一种幸福。你知道伤心,才会感受到快乐。痛快地哭,痛快地笑,能酣畅淋漓地表达感情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追名逐利,贪得无厌,那么 幸福就会离你而去。平淡中你才能感受到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珍惜幸福。下面这个小故事一定会让你对幸福有一个更深刻的领悟: 小狮子问妈妈:“幸福在什么地方呀?” 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 小狮子于是追着尾巴绕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幸福。妈妈说:“你只要一直朝前走,幸福就会一直在你身后。” 有时候我们不用刻意去寻找幸福,幸福就象尾巴一样跟在我们身后。一个人一生有几分幸福是早已注定的,你如果珍惜一分,便得到了一分;如果浪费一分,便失去一分。从珍惜到浪费,这一来一回便是两分幸福。

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只是看你能不能去发现,发现了能不能去珍惜。珍惜了,也许会幸福一生;错过了,转瞬即逝,也许就再也找不回了。幸福,真的只是一杯白水,我们要懂得珍惜这杯白水,因为水在不经意间挥发了,就真的回不来了。珍惜幸福,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懂得去珍惜,你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你面对一些抱怨自己如何不幸的人时,要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确实不幸,但你们的不幸就在于你们不懂得珍惜。珍惜幸福,你才会发觉自己有多么幸福。”

其实幸福就这么简单。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5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的妇儿诱导下,经过十年亲身实践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辛苦劳动做出有益于人民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道理。

这虽然只是一个童话故事,但他却把我从幼稚中解救出来。我小的时候,认为过年就是幸福,因为过年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吃好穿好,还可以在过年那天晚上放烟花爆竹。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来,我也觉得自己小时候太幼稚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前我也不知道,可是读了幸福是什么课文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出了答案。

这个故事中还讲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的女儿代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劳动人民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可是牧童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便问她:“你祝我们幸福,那请你告诉我,幸福是什么?”智慧的女儿听后说:“你们应该去弄个明白。十年以后,让咱们再到这个地方见面吧。如果那时你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就告诉你们。”

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又来到井边。他们谈起各自对幸福的看法。第一个牧童说他当了医生,为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第二个牧童说他到过很多地方,做出了很多对人发有益的事,他也感到幸福。最后一个牧童说他在村里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养活了很多人,他也感到幸福。

他们的话刚说完,智慧的妇儿就出现了,她说:“我很高兴,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你们刚才说的话,我全都听到了。现在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要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从智慧的女儿所说的话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实际上是指只有靠自己辛勤劳动,要很好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出了很多对人民有益的事。这样的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6

小时候,我幼稚无知,只觉得幸福就是父母祖父母宠爱我,有糖果、巧克力吃,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和我一同玩耍的伙伴儿……

这,只是儿时的我。今日,一篇《幸福是什么》让我完全转变了我的幸福观。智慧的女儿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才是幸福。”智慧的女儿的话是真理。

有人终日坐在门槛上,一事无成,盼望天上掉下大馅饼,可结果掉下来的却是悲怆的叹息和一头银发的沉重代价。幸福呢?与此类人无缘。

有人一心想得到幸福,却不尽力去追求,而是投机取巧。他可能会得到一叠钞票、一阵欢喜。可那些都是暂时性的。幸福呢?也不肯与此类人长久相伴。

还有一种人,终日费尽心机,损人利己,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幸福呢?绝不与他沾边儿,他所获得的报酬,除了那令人心悸的财务外,还有的就是的冰冷手铐和人民的愤恨。

记得我看过一本画册,画册上有首都的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在人民大会堂里,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紧紧握手的照片。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出了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还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一位为奥运健儿,聆听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脸上布满晶莹的泪珠,他们的泪,是幸福的泪……

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当你做了某件事时,悄悄来到你身边的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当我在上学的路上扶起一个跌倒的小女孩儿,拍干净她身上的尘土的时候;当我帮一位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妈妈,看到他破涕为笑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便悄悄伏在我的耳边告诉我:“你是幸福的!”还有当我为集体出了一块黑板报的时候,当我在市场上勇敢的挺身而出,直至一双盗窃的黑手的时候,尽管我劳累,我面临危险,但我仍然听见小天使在说:“你是幸福的!”

是的,我是幸福的。我就是这样追求着幸福,创造着幸福!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7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不同。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东西,又能得到压岁钱、去逛灯会,而且能放烟火、鞭炮呢。总之,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幸福。但对幸福究竟是什么,我还是感到迷惘。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共同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朋友他们,并祝他们幸福。“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叫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在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相见,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种地的都感到很幸福。智慧姑娘听了以后说:“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靠劳动这个道理,回去要很好地尽自己的责任,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要看我们是做什么样的一种人,一生怎么才能过得有价值。有种人,他们一生吃好的、穿好的,一个月工资几天就花光,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也是低级的,他们的一生也是无价的。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新少年,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幸福,我们也幸福。

我要立志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我相信,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指导老师 刘井春)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8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可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是荣华富贵的家庭?还是得到众人的关爱呢?真让人迷惑不解。最近我们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它主要说了智慧女儿启发三个小孩去寻觅幸福,过了十年,三个小孩成为青年,相聚一块,互相谈论十年的事,智慧的女儿又出现,告诉了三个青年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

读完文章,我不禁想起的雷锋叔叔。他因公出差乘火车,好事整整做了一火车:又是给老人让座,又是帮助列车员扫地,倒水,收拾小桌子……这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却给其他的旅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充分体现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给”。

同样在生活中“给”的例子是举不完的。就像歌唱家,舞蹈家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教师无私奉献给了人们知识;环卫工人的辛劳给人们带来了清洁的环境……这些都说明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相信他们也会在辛劳中感到无比的幸福。也因这种幸福之源不断循环所以虽然是辛劳但在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智慧女儿说的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心里,它教会了我身为班中的科代表,应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应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同时也教会了我在生活中学会把快乐多分给身边的人。记得有一次突然停电了,整个小区黑漆漆的一片,那是炎热夏日,停电没风扇多难熬啊!此时楼上楼下怨声不断,此时我从抽屉拿出平时收集的蜡烛,摸索着下楼分给邻居们,她们捧着我的心意,点燃了,亮了,那温暖的烛光映红了她们的脸,同时也照亮了我的心,当了一回“雪中送炭”的人感觉真好,使我感到“给”的幸福。

幸福大家都想拥有,但总觉虚无缥缈,摸不着抓不住。其实呀,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能够靠自己的劳动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那自己的生活都会是愉快,幸福的。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9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所学课文的题目是《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三个牧童,在森林里做了一件疏通泉水的好事,智慧的女儿(一个漂亮的仙女)来到了这里为三个牧童的健康喝了三口水,并祝他们幸福。可是牧童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问智慧的女儿,智慧的女儿让他们自己寻找幸福的答案。于是,他们就各奔东西去寻找什么是幸福。

十年后他们和智慧的女儿在这里又一次相见了,三个牧童都说出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并且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来获得。

回到家里,我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说:”幸福就是从小要好好学习,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长大后,要努力工作,多多奉献社会,奉献人类。由此我懂得了幸福的真谛:要得到幸福就应该乐于帮助别人,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在家里,我们要帮助爸爸妈妈多做一些家务;在学校,要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多做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够感到幸福!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10

今天,我读了《幸福是什》,颇有感触。

这篇文章写的是: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老喷泉,已经不喷泉水了,上面堆满了枯枝败叶。三个牧童主动拿着铁锹和锄头去清理那口老泉。经过他们的艰苦的努力,老泉被清理好了,又重新喷出了泉水。村里的人,花草,树木又喝起泉水了。这时,出现了一位智慧姑娘,智慧姑娘为他们的健康喝了三口水,有祝他们幸福。他们问幸福是什么,等十年后我们在这来相会,我就会告诉你们幸福是什么了。十年后,他们又相遇了。他们互相说出幸福是什么,过了一会儿,智慧姑娘来了,她说出幸福的真谛。

读穷人缺什么有感 篇6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努力改变命运的斗士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在思想上给我以巨大启迪的励志书,他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在刚翻看了几页之后,我便被作者古古先生那犀利的语言,朴实的文字所吸引。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当前处于社会底层穷人的生活、思想的现状。作为社会底层的穷人,因为缺钱而导致性格、道德、志向、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因为缺钱,穷人志短;因为缺钱,穷人始终处于社会被支配的地位。当然文章中有些说法在读者看来可能显得过于极端,但仔细结合现实想来,不禁让人觉得,古古先生所言全都是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也正是因为作者说出了常人想说而不敢说或没有说的话,才使得这本书如此的畅销。说出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能力。正如作者所言,“世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只能努力把事情看清,努力把看清的事情说出来。”

此书更加深了我对社会的认识,让我更加清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与现实性,让我更加成熟。而在所有所得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对当代的我们具有的重大意义。

出身于农村家庭的我,一直觉得,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来说,一生中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就是高考。但就目前农村现状而言,却又让人忧之又忧。一方面,农村孩子中能够完成高中学业并取得高考资格的仅仅占一小部分,而那些少数有机会坐到高考桌上的农村考生,又往往因为在教育上“先天发育畸形,后天营养不良”而屡屡输给了从小就享有优质教育的城市小孩。(也许我所说的和读者所处的现实情况不符,但就笔者本人所处的实际情况而言,确实如此。并且请相信: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玩手机的时候,仍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正挨冻挨饿的努力地学习着。)而这一切的原因,首先并来源于一个“穷”字。事实上,直到第一次高考之后,我才明白,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地经济的发达程度。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但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到现在也不明白。农村里经常有人说道:“再穷不能穷教育”,但现实往往相反。因为穷,一般家庭中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因为穷,教育便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事。因为教育的缺乏,我们中的许多同龄人,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能力,与城市的孩子相比,总是有些欠缺。古古先生的这本《穷人到底缺什么》告诉我,穷人缺的首先是教育。

然而在当前这个竞争益发激烈的时代,“读书无用论“渐渐地被很多人接受。在他们看来,读那么多书,真正能在生活中用到的极少。并且,由于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读大学和

不读大学在找工作时差别似乎并不大,更何况,每年不也是也有很多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么?“‘教育,或者说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么?’”—古古先生向我们发问道。

古古先生在后来的章节中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说“人一旦有了某种规格,就有了某种待遇,待遇总是和规格正比,即使遇到变故,规格变了,待遇还会延续。就好比一位将军和一名普通士兵,被俘后,将军不会挨打,不会挨饿,只是没有了自由,比于后者,这也就是相当幸福了。所以,穷人还是要奋斗的;导致将军和士兵两种不同待遇的不也正是知识与能力的差别么?

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说过 :“决定人一生的重要因素:出身、奋斗、运气。并指出其间最不重要的就是奋斗。但当其余两种你都不占有时,奋斗也就成了最重要的了。所以穷人应该靠奋斗来改变命运。而对于穷人,奋斗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享受高等教育,然后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最后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教育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古古先生说,“但是,教育之所以不能改变命运,是因为很多人片面的认为只有那些印成铅字的才叫知识,而对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发挥巨大作用的知识往往不屑一顾。最终结果是那些印成铅字的知识没学多深,而大脑本该有的一些专业知识,特别是实践知识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获得。”

真正改变人生的是能力,知识只是能力的一个要素,但如果连知识都没有,又何来能力呢?

在此,我也想告诉所有宁大学子,我们在大学里读书也好,许多同龄人在工厂里打工也好,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是能力的提升,是我们已流的和将要流的泪,流的血,流的汗。

读什么有感 篇7

在阅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时, 我了解到了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作者把课堂突发事件分为干扰型、矛盾型和尴尬型三类, 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总结了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看了这本书后, 我深受启发, 在遇到课堂突发事件时, 就特别注意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处理实际问题, 收效甚好。

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无形的财产》一课时, 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用一个故事作为引入:一艘轮船在海上航行, 船上坐的大都是富翁, 只有一位学者。富翁们不断地炫耀自己的财富, 学者却淡淡地说:“我才是最富有的人, 只是我无法把财富拿出来给你们看。”富翁们一同嘲笑他。不久, 轮船碰上海盗被洗劫一空, 富翁们顿时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轮船漂进港口。学者在当地做了老师, 富翁则成了乞丐。教材要求学生思考:“智力成果有什么价值?”根据教材和教师的参考书, 这个故事是要学生明白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 甚至比有形的财产更重要,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如此。但是, 到了课堂上, 却出现了与我的预设完全不同的情况: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成为富翁, 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即使身边没有了财富, 他也不一定会成为乞丐啊。”这个回答让我不禁一愣, 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我只有让他先坐下。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他不可能把所有的财产都带在身边啊, 叫家人通过银行转账过来, 不就行了吗?”还有的学生说:“能成为富翁, 肯定是有点手段的, 说不定会成为乞丐王哦。”全班哈哈大笑, 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我开始有些生气, 这时, 我突然想到在《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中提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 指出“在任何时候都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应该因势利导, 把突发问题生成为课堂资源。”于是, 我冷静下来, 迅速地思考应对办法。我深吸了一口气, 挤出一个微笑, 对全班说到:“我觉得你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 现在是不是可以让我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毕竟是自己从初一就上课的班级, 彼此很熟悉, 学生一听我的话, 就迅速地安静了下来。他们的表现让我暂时忘却了刚才的气愤。怎么继续下面的教学呢?我首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必要的肯定, 我说:“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有创造性, 很有思想, 说明你们都是认真思考了这个故事的。”发言的同学听了我的话, 都挺高兴的。接着, 我话锋一转, “既然我们的同学这么有思想, 那么我想请你们为这个故事续写结果。假如, 你是其中的一个富翁, 现在你该怎么办?”我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们立刻就开始议论起来。我到每一组当中仔细倾听了他们的发言, 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 我问那个提议让家人转账的同学:“在家人转账等待的这段时间里, 他该怎么办呢?”而对那个认为“能成为富翁一定有过人之处”的同学, 我就问他:“你认为他会有哪些过人之处?他应该怎么利用自己的过人之处呢?”学生们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后来的发言中, 一个学生提到:其实一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即使我们身处逆境, 也要凭借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自己生存和发展。通过讨论, 学生们不仅知道知识和智慧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更懂得了人们还要掌握更多技能, 这些都是无形的财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 还进一步深化了这些知识。一节课完满地结束了。

通过这节课, 我认识到: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是很正常的事情, 它是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课堂把握能力的考验。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室这一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和对话, 是动态变化的, 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备课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要想更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不仅要认真备课, 做好课前准备, 更要多角度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当然, 备课再充分, 也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事件。面对这些突发情况, 切忌急躁, 应充分做到冷静, 迅速、灵活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事件的另一面去。如果老师不是压制或回避, 而是用创新的方式去对待, 去化解, 就能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积极、坦然地面对课堂上的偶发情况和意外, 课堂才会有弹性和活力。

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首先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作为一个教师要“多用情, 少用气”, 要以情感人, 亲切和蔼, 心平气和。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作为人师, 我们应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为原则, 谨慎、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读什么,怎么读? 篇8

本书作者高杰贤是一名转业军人,在部队摸爬滚打十多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兵,本着对部队的热爱,积多年心血创作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出版后不但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影视界的青睐,现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筹备中。说到写作《拂晓长春》的缘起,还在于作者家族成员在解放战争中的艰苦经历,也就是说这部书具有一定的家族史和家族自传的性质,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长春解放前夕地下党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潜心创作而成,具有革命史诗和家族史诗的双重故事特色,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心中又会弥漫着一股浩然正气。

那么,《拂晓长春》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1948年,长春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只有茂昌大药房支部还在活动,在这个秘密活动站里,除了东家高玉德外,他身边的经理金子明、账房先生周西同和“瘸舅”等人都是地下党员,面对国民党实行“搜粮养兵”、“军民共守”的严峻形势,为了解救挨饿的群众,一方面,他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抢粮事件,但遭警察开枪镇压。为减少平民伤亡,保护革命同志,关键时刻,一位地下党员以自焚的方式制止了事态的扩大,他站在谷仓上面自焚的场面极为悲壮,也惊醒了宝山这样的有志青年。之后,宝山也为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地下党向城外的解放军运送药品等,并作为随军医生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其实抢粮事件,是长春地下党为了发动群众自救,迎来长春早日解放的一次革命行动,另一方面,药房党组织发挥着搜集和传递情报的作用。最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们不仅有效的传递送出情报,还设计制造了假情报给国民党军统特务,以达到扰乱敌方战略部署,诱导对方采取错误军事行动,以有利于我军早日取得胜利,解放长春城。

小说有一条很明晰的故事线,讲了地下党在围城中做了些什么事情,采取了哪些斗争策略和手段,有哪些牺牲,哪些成功。关于这方面的人物是群像式的。他们是高玉璞、金子明、周西同、刘胜、李云凡和瘸舅等人。高玉璞前面已经说过,在发动抢粮事件时,他为了保护群众登上粮仓当场自焚,就连国民党的警察局长蔡受天都大为吃惊。金子明呢,则是在利用蔡受天给国民党军统特务白雪传送假情报失败后被捕的,然后,他为了使得事情复杂化、保护自己的同志,故意说是茂昌大药房掌柜高玉德是党员,是他的上级领导,但是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周西同为了救出高玉德,暴露了地下党员身份。最后,金子明和周西同都在长春解放前被秘密暗杀了。而刘胜为了救金子明和周西同,涉险策反国民党军队投诚,结果在关键一刻计划被打乱,牺牲在石灰池里,死得非常悲壮。李云凡作为国民党的一个处长,其实是长春地下党员的负责人,一直为解放长春事业做着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但是因为能够证明他身份的地下党都牺牲了,他在长春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处境尴尬。塑造最下力气的人物是“瘸舅”,一方面瘸舅对高玉德一家尽心尽责,在跟着高太太一家逃难的过程中出了大力,是一个讲义气、重情感、靠得住的实在人,在最为艰苦的时刻,高太太女儿小娥死掉、高太太疯掉、一家人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他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同时,他还是高宝山的革命引路人,在他的指引下,茂昌大药房掌柜高玉德的长子高宝山一步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另一方面,瘸舅一直与敌斗争到底,有胆有识肯牺牲,最终发现了“傻子”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真实身份,并在最后一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粉碎了傻子等特务的阴谋,挽救了我军运送军火的列车,是真正的英雄壮举,读来让人不由心生感佩。

有英雄当然也会有爱情。在战争与灾难的考验面前,高宝山和静美的爱情就分外动人。静美一家在挨饿中已经无路可选,于是要把静美卖掉,换五张大饼子。作为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静美不甘心这样的命运,于是在宝山送粮来她家时,她主动要求宝山把她带走。而宝山也被静美的美丽和果敢所打动,于是把她带回了大药房,两个人一来二去渐生f膏渲,慢慢的竟然相爱起来了。这部分作者写得十分的生动,颇有情趣。例如,写静美站在院子里蹬自行车的脚蹬子,还有她拉琴,一下子把一个美丽、清纯的女孩形象凸显了出来。但是这个爱情是非常纯洁,非常具有悲剧力量的。首先,静美和宝山虽然刻骨铭心的爱恋着,却没有越雷池一步,对对方始终有着更多的尊重。宝山进行秘密革命一活动的那天晚上,临出发前,本来静美是要把自己的第一次给宝山的,但是宝山在热烈的拥抱后克制住了自己,表现出了寶山对这分爱情的看重。之后,宝山入狱,静美为了营救宝山出来,无奈之下跟了国民党军官韩参谋走了,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宝山的生命,可谓牺牲巨大。在长春解放前的动乱中,静美又不顾一切地逃了出来找宝山,终于与宝山再次相遇,于是两个人决定立刻结婚。可是,婚后的第二天宝山就跟着革命队伍出发了,并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而静美就是站在他们分别的那个路口等了一辈子,终生的等待,痴心不改。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是却有着如此深刻而沉重的爱情,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拂晓长春》里还有更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女性的命运令人扼叹。先说惠子,惠子是日本人,战败后留在了中国,做了茂昌大药房掌柜高玉德的小老婆,故事开始时她的这个身份让人爱不起来。可是,这个人物是很丰满的,她首先就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丈夫在战败后要剖腹自杀,先杀了他们的两个孩子,之后要杀她,因她说要先掩埋孩子借机逃走才幸免于难。在高太太带着孩子们逃难时,她偷偷地用自己换了粮食,为了让孩子们路上不挨饿。她是卖给了乡下的一个农民做老婆,但是她依旧对这个男人很好,男人病了她进城求医问药,不辞辛苦,然而这个男人最终还是病死了,她又面临着被再次卖掉的命运。这时高玉德把她救了回来,解放后她嫁给了一个店里的伙计,到了乡下很本分地生活着,这样的命运加在一个女人身上实在是残酷。而静美则用毕生的等待在完成爱的内涵。那么,高太太呢?高太太在逃亡途中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地,就是自己的丈夫高玉德。高玉德在沈阳,那么她也去沈阳。别人逃难往南逃,她反而向北再向北,走人了困苦的战乱之地。最为悲哀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经过千辛万苦到达沈阳城外后,高玉德竟然不认他们,她不得不转向,结果在途中孩子小娥被大水冲

走,作为母亲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怀着对孩子的爱和失去孩子后巨大的悲痛,她疯掉了,她甚至想象孩子是成仙了。读到这些地方,笔者真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作为一个战争中的女性,自身可以承受苦痛,但却不能承受失去孩子的悲痛。

《拂晓长春》作为一部具有家族自传,并结合具体史实性质的作品,对我们认识历史以及想弄清楚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渴望,无疑是最好的报偿。例如,在长春向解放区逃难的人中,其实只有一种“路条”,也就是伸出双手,看看你的手上有没有老茧,如果有了说明你是老百姓,就立即放行,这样一来很多想出逃的国民党官员给自己做的假证件就失去了效用。这样的细节不是作家在书斋里面可以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有,路过国民党守备军哨卡的采血车,还要被搜索一通,你猜是在找什么,是找尸体上面的财物,撸掉戒指、拔掉死人的金牙,可谓腐败贪婪至极。这样的细节是很有力量的,一下子把那个时代的某些方面刻画了出来。还有就是瘸舅取粮食的那段,粮食被抢走后瘸舅不甘心,他又装扮成匪徒“打劫”了国民党抢粮队的恶霸,大快人心。还要说一说蔡受天,作为国民党的警察局分局局长,他目睹了高玉璞的自焚,深受震动,于是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他一方面联系着他的情人、军统特务白雪,另一方面他又巧放我敌工科长刘胜,主动靠近药房党组织,还表忠心为地下党传递情报。整个一个墙头草,两边倒,是一个没有立场的投机分子。可是他的如意算盘没打成,情报传递失败被捕在于他的自吹自擂,继而又出卖了金子明,更为可恨的是,他又伙同特务处长构陷药房掌柜高玉德,为了瓜分高玉德的财产不遗余力,最后这个两面派也没能得到好结果,被国民党秘密处死了。“傻子”这个人物的塑造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下子就让整个作品的内在价值打破了文学的传统角度,而跳跃出来看待小说中反面人物。“傻子”是国民党安插在大药房的特务,围绕大药房发生的很多离奇事件以及地下党的生死存亡,很多是跟他有着关系的。可他被捕后似乎是个硬骨头,怎么审讯也奈何不了他,最后面对高玉德时却主动招供了,为什么呢?“傻子”也是一個有头脑、有情意、有理想追求的个体,只不过明珠暗投了。尤其“傻子”临刑前的质问,人物一下子就丰满了。这在以前的反面人物的塑造上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突破。

总之,《拂晓长春》这部再现“长春围困战”中地下工作者对敌斗争的长篇小说,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作者用新视角在大事件的背后掇拾鲜为人知的故事,塑造普通而又非常的人物。并将灵魂升华与行为的扭曲置于战争夹缝进行考验。在写作特色上,善于将波澜起伏的悬念赋予诗意的文学象征,用现实主义的笔法不时地诠释看似荒诞的情节。同时特别尊重当代读者的阅读变化,舍弃琐屑的描写,使小说精粹而富于更大的审美和思考空间。

上一篇:深圳工程验收报告下一篇:美容会所开业典礼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