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2024-09-02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共12篇)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1

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我国公务员招考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1,而去年的这一比例约为48.6:1。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13个职位就引来了286个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平均26人抢一环卫工作岗位。20,北京市殡葬系统报名和录用比例就高达100∶1,难度并不亚于20国家公务员考试。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成本的加重,受教育者承担的教育费用大幅增加。普通百姓一方面要付出大量的教育费用,另一方面其子女毕业后找工作难,不满是可以理解的。

应当看到,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在那些人口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里更为突出,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也仍有就业难的现象存在,而且有时在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

产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很多,主要有:(1)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就业需要;(2)就业人口数量大于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3)就业机制和政策不健全或存在问题;(4)就业环境尚未优化。

就业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得快,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多;经济发展迟缓或经济发展恶化,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少,甚至造成失业大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劳动者素质、领导者能力、科技文化水平、经济体制机制、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国际环境等等。其中劳动者素质、领导者能力、科技文化因素等都与教育发展水平有关。

2、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就业难并不只有客观因素,还有许多主观上的问题。如就业观念问题、创业能力问题、劳动者素质问题等等。一方面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岗位如高技术含量要求的或艰苦条件地区的,却不是很多人能适合或愿意去的。也存在有可创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却缺乏自主创业自主就业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一个工作岗位,可能有好多人来竞争,如:大中专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城市居民、农民工,还有已有工作想转岗或调动的。前两年就出现一个街道社区招收一名工作人员,全国4000多人报考竞聘的局面。

减少大中专毕业生的比例,即缩小大中专招生数,势必增加初高中毕业生或其他几类人员的比例,从数量上来说,这个工作岗位的竞争度并不会减轻。有人对要不要办这么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有疑问,认为应该缩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但是如果减少高校招生数,必然会扩大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也会带来人民群众对高考录取率低的不满。这就是我们近年来为什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原因。因为只有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才能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因此,就业难的问题,主要的不应是靠缩小高等教育规模来解决。

教育对就业的作用

教育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对推动就业有积极作用,但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我们要努力发挥教育对推动就业的正向作用,认真解决教育对就业所带来的一定压力。

1、教育发展能够有力推动就业

教育对就业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发展能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教育发展能够培养更多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3)教育事业发展能够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4)教育事业发展了,也可在教育领域内部扩大就业岗位。

总之,教育为就业奠定重要基础,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大学的招生数相挂钩,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以就业率高低来决定能不能招生,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合理性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高校不能都是培养无法就业、不能就业的人才。不能绝对化的理由在于:就业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既是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同时又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另外,招生和就业还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在招生时无法绝对准确地预测今后三年或四年本专业学生好不好就业、能不能就业。能否招生不仅要看就业的岗位需求,还要看社会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能否招生不能仅以就业率高低来决定。就业率低并不能完全由学校来承担责任。

2、教育发展也会对就业产生压力

普通大中专院校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有就业的问题,毕业生越多,就业的压力就越大。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给其他低学历或无学历者也造成就业竞争的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努力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

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

1、学校和学生应该做的

学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应加强学科建设,确保办学质量,在连续多年扩招的基础上,现在尤其要注意提高办学质量。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大中专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敢于参与就业与创业的竞争。

2、政府和社会应该做的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2

被称为国药的现代中药,与国家正在建设的全民医保体系和国民健康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做大做强做优现代中药,是提升全民医保质量、发展我国现代中药产业和增强国民健康的应有之义。因此,国药生产企业应当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提升全民医保质量和增强国民体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提升医保质量,是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十分深刻,标志着医保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从全民医保迈进全民质量医保。建设全民质量医保,对药企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医疗保险是医疗加保险的统一体,提升医疗保险质量理应包括提升医疗质量。以质优价廉的药品服务于参保患者,这正是药企与建设质量医保的结合点,也是着力点。要求药企遵循疗效理念,生产疗效优且价格合理的药品。所以,建设质量医保,药企责任重大,作用凸显。药企要以提升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为切入点,与医保加强合作,在共同服务于国民健康中实现双赢。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3

一、正确把握思想品德和人格标准

一个拥有良好人格的人,一般的说往往是一个能接纳自我,又能接纳他人的人。他能协调控制情绪,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充满自信,满怀责任;他积极向上,充满活力。

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他目光远大,境界高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社会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人格与思想品德在判定标准上存在明显区别,但二者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往往会给他人、给社会、给国家、甚至给时代创造出自己带来的幸福。而一个人格存在缺陷的人则有可能带来危害,甚至是灾难。所以,正确把握二者判断标准,努力塑造美好的灵魂,对于小到个体,大到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良好的教育中不可缺少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使每个家庭富裕了起来,和平发展为孩子们成长提供了便利,独生子女政策使每个孩子得到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家庭溺爱又助长了他们某些自尊、自娇。可以说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喝着蜜水长大的,他们的生活缺少磨练,最终形成了一些不良人格。然而我认为绝大多数孩子即便是在某些方面存在一点心理障碍,只要我们正确引导,还是容易纠正的,孩子的生活是充满阳光的,他们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

2005年5月,距离高考仅剩20多天了,一名被师生普遍看好的同学突然宣布要放弃高考。是他出现了什么生活困难?是家里出现了什么变故?还是……怀着满腹疑惑我找他了解情况,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我怕考不上,让人笑话”。而对他这样有实力的学生,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我现在开始给你放假三天,你尽情放松,如果考不上大学,我负责任”。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

无独有偶,2008年高考前夕,一位尖子生满脸疲惫的来找我:“老师,我简直要崩溃了,晚上睡不着觉,如果考不上我怎么办啊?”“没事,以你目前的实力只要你正常发挥就能轻松考上,从现在起,你可以轻松一些,调整好身体是你的第一任务。”

其实,对于这些懂事又要强的学生,我们不需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就知道自觉学习。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找到自信。

然而,对待另一种类型的学生我认为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压力甚至是磨练。

我们学校每次为安置学生就业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每次安置就业后不久就会有一部分学生离开岗位,究其原因,他们会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个厂子条件可不好了”,“不如XXX挣钱多”,“XXX都走了”……

如果抛开这些似乎说得通的理由,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是存在很典型的心理因素的。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4

在教材《教育学基础》中,在对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大致有同一说、超越说、同异说、具体化说四种观点。

同一说认为两者有相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向。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素质教育概念不明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两者是不同的。而这样不同的看法主要根源则在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周没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认识。

超越说认为素质教育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比同一说具有更多的合理内核,它把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理想转向了现实,并强调它的内容侧重于从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潜能,这对于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应是重要的依据。同异说认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有着相同之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上是同一而紧密相连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说为全面发展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相通的、一致的,素质教育里面有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对“同一说”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明确的提出两者存在着区别。它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指出两者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关系。并对“同一说”和“超越说”提出了批判,认为素质教育相同于全面发展教育和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都没有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解的片面化了。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对于进一步的更为准确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进步。

具体化说认为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到人的素质上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具有可操作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从实践的层面考察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对其他各种观点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素质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这对于全面了解素质教育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材上看完上述内容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困顿的——这么多种观点其实都有它们各自的道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呢?为此,我查看了许多参考文献并且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并不能特别清楚准确地描述,进行了如下总结:

首先,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后扩展为包括人的道德意向和志趣、个性的发展,亦即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构成,或者说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标准或规格,是教育要实现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我们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定义是明确的,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出来的,而素质教育的涵义则比较抽象,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了。这也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那么

多争议的主要原因。

很多论者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价值观。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为引导,以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和个性为宗旨,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特征,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育。

再者,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很多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才能、特长、潜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大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大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大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的活动。简言之,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审美意识、身体心理等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就是说,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一,素质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它把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职能。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就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大学生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更加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意识向大学生个体品质的内化。二,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通过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三,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训练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现出质教育的主体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四,素质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为共同目标。因此,素质教育将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构建一个独特的教育内容体系。

素质教育是对已有全面发展教育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完善。素质教育的提出,弥补了教育方针概念上的不足,有效地克服了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内在的本质规律,强调了遵循个性教育原则,面向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即以整体性、群体性、潜在性为目标,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为全面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和保证。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全面发展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心理素质教育,强调除了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还应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同时,素质教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划分,不在局限于传统上的五育的划分,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深人具体的划分。如有人对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划分为智力健康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坚强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反应适度教育、社交和谐教育、个性健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具体实践形式。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高指南。要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由

于全面发展教育过于抽象,因此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和监控。素质教育的提出,它将教育方针的大的方面内容分解为一项一项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各个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把抽象的教育方针一个一个具体化,使之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如,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并且每一个教育内容都有具体的教育目标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现实具体教育实践的一个“桥梁”,有了这个“桥梁”,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当然,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途径绝不是仅仅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展和进步,其途径也应有发展和丰富。但是,不管如何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的素质教育目标,是最基本的途径。总之,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我看来,现在争议最大的应试教育其实是对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错误发展方向。因全面发展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智”是最能够通过“考试”这一一定意义上算是比较公正的考评方式来考评,其次是“体”和“美”。所以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大家都着眼于“智”,要么就是艺术生或体育生的各种“分数”。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而素质教育则是提倡能够“跳出”这个条条框框的考评机制,踏踏实实地从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况的——错误地将全面发展教育偏向于“智”这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没那么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成绩好了,品德和劳动能力也就好了,成绩波动了,一个人的品德也就随之起伏了。这很讽刺,也是当前教育的悲哀——没有真正去实现“全面”发展教育,而更像其他方面都是“智”的附属品。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样的现状,要求各教育者顾忌方方面面,能够真正领会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不是机械地

正确把握客户关系管理 篇5

从源头上把握CRM

从源头上把握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了解概念,即什么是CRM。世界著名IT系统项目论证与决策权威机构—Gartner Group认为CRM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T概念,但CRM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个部门提升到了企业层次,各个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了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那么企业与客户连接的环节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Gartner Group进一步提出了周而复始的五领域概念:战略、战术、业务过程、技能和技术。战略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理念,还往往渗透于企业的文化。如 CRM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战略性选择;战术是战略的承载体,构成战略的日常要素必须体现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如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就是企业战略在战术环节的反映;CRM的业务过程包括销售管理、市场管理、分析管理、交货与后台处理自动化和服务管理几个方面,即 Gartner所宣称的营销自动化的概念。在此需要强调的是CRM的业务过程的重组也必须体现企业理念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价值取向;后两项技能和技术则构成了实现前三者的坚强支撑,是各环节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可靠保证和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对CRM关注的焦点应落脚于业务过程,它是企业理念、企业对CRM的受应性和现有IT 技术、管理技术在应用领域的汇合点,也集中体现了CRM软件的整体性能和厂商的综合实力。

从整体上把握CRM

如果说Gartner的业务过程理解起来尚过于抽象的话,普华永道的市场智能企业MIE信息构架模型对此的栓释就颇为清晰。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 Gartner和普华永道作为全球咨询业的两大巨腕对CRM从所涵盖的内容到可实现的功能的认知都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一件事:至少就目前而言,CRM对于被实施的企业还应该是个点的概念,至多是限制于关联企业或极为有限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线段概念。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CRM投入的巨大和实施的复杂使得无论是用户还是厂家在以企业实施为中心的道路上都不敢走得太远。据IDG最新统计,全球所有CRM供应厂商的组件迭加起来也不过完成已探明CRM组件的 40%;自身的完善尚颇费神力/时日,向外延伸就更难提到议事日程之上;其次,CRM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如把CRM导入供应链,技术能否实现暂且不说,以谁的客户为中心恐怕就成为不断协调的拉锯战的焦点,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这个问题就会更为突出;至于不同企业之间理念的整和则早已跨越了CRM的本身;最后,还是要把厂家们反复强调又最怕提到的系统异构的事再次端出来。IBM的全球技术实力如何,它目前已做到的也仅仅是实现了SAP的R/3与SIEBEL 的整和。试想如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一个厂商告诉你它能100%地解决以往的系统异构问题,你会相信吗?!如果系统异构的问题短时间、低成本、低风险解决不了,不光CRM引入供应链没有意义,就是在一个企业本身实施CRM也会毫无价值。

至于资本经营是否应包含在企业实施CRM的系统之中,除企业实施CRM时对它的每股盈利的影响之外,至今尚无看到相关的深层次报道。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方面,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我个人认为应在CRM中有所体现,至少业内应关注企业对资本经营日益强烈的增长需要。

通过CRM产品和市场来把握

据IDC资料,完整的CRM概念是1993年前后形成并提出的;CRM作为应用软件领域的一个独立分支形成产业规模,全球范围的Revenue 达到32.67亿美圆,与的19.11亿美圆相比增长了71.0%;而19全球的企业应用软件的Revenue总规模为709.09亿美圆, 同比增长11.3%。在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CRM的高增长率的确令人欣慰!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其它企业应用软件已处于成熟期;而CRM正处于成长期;从产品投资组合来看,CRM又属明星类产品。理所当然会受到应用软件提供商的亲睐!这就难怪过去的18个月全球冒出了数以百记的CRM产品供应商。面对这样一个火暴局面,我们的用户又怎可能不闻不问、度身其外呢!

不过切末急于行动!上面介绍过CRM涉及的技术非常全面、非常先进;实施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层面非常宽广,

加之其刚“出道”不久,许多小厂家充斥其间,所以企业全面引入CRM时还需慎之又慎!

那么就目前而言,所谓的CRM厂商能向我们的用户提供些什么产品呢?客观地说是独立件、插入件,最多是CRM的一些核心相关套件。Siebel System在此领域走在了最前面,但我们只需轻点鼠标上到网站浏览一番,看看它招募些什么人才;再回到国内了解一下Siebel System作了那些企业,提供了些什么应用,相信对CRM目前的一个产业定位就会明白了许多。

客观地说,导致目前CRM产品与市场部分脱节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于应用软件提供商。因为CRM的实施远比ERP、MRP-II或SFA要复杂得多,何况 CRM倡导1—1的营销和整个营销管理的自动化,而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应用特点又千差万别,应用层次也非统一划一,对于这样一个庞杂的非结构化需求,要做到资源的有效规划和理念的协调统一,可以说对任何厂家、咨询机构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CRM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我的看法是不远也不近!依用户的需求不同、现有资源情况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同。远的不说,就国内而言成功实施部分CRM套件的企业就不少:如IBM 在上海通用汽车成功地实施了R/3与Siebel 前台的对接;金丰易居基于WEB的Call Centre给人流下的印象也非常之深。另一方面,如果要按Gartner Group营销自动化的概念或普华永道市场智能企业信息构架模型来界定CRM的实施,可能还需数年的时间。大家知道应用软件的核心是厂家对特定领域企业应用的深刻理解、是流程和一系列独特的数据模型与算法,而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已对传统的商务运做模式形成巨大冲击的时候,这些过时的东西还值多少钱,还能给用户带来多少收益,恐怕已是不言而喻的事!过去的库存理论着重体现了两方面费用:仓储费和交易费。其中交易费又占据了总体费用的绝大部分。今天随着Internet, B2B, B2C在交易中的日益普及,交易费已呈大幅度下降之势。如再用旧经济时代的模型算法去套、去指导决策,不是明明白白把用户往沟里推吗?!而厂商对新经济的认识、新技术的整和、新模型新算法新流程的推出都需时间,所以说几年的时间估计并不算悲观。

那么谁会在这场竞争中最后胜出呢?这是用户较关心的另一个话题,应该说机会均等。不同于ERP,CRM的应用将全面走向个性化。金融业的CRM解决方案不同于房地产中介的,也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即使同一行业,如制造业,造船企业的CRM需求也显著区别于汽车制造业;更何况CRM厂商对CRM的理解也是各有侧重:普华永道提出在过程和行为中把握CRM;普思科技强调渠道的重要性;还有的厂家认为内部员工应是CRM实施的重点。这么多行业的特点、认知的差异不可能最终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也不可能只有唯一的赢者!

事实上从目前来看,CRM厂家在不同行业定位发展的趋势已初现端倪,相信未来CRM的市场也一定是百花齐放、白舸争流!至于CRM组件的提供者,必然会融入某一CRM应用提供商的行列,而不是象今天他们所处的位置直接搏击于市场。

对于用户,要关注的也不在是笼统的CRM概念或个别组件技术的发展,而是与之相关连的行业应用。

CRM前景广阔,积极关注力拔头筹

CRM有新经济、新技术“作后盾”,恰逢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商业机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理由不发展、不壮大。所以做为用户,也没有理由不关注CRM日渐走强的势头。

不同与ERP,CRM对企业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从应用的领域看,CRM也完全不限于制造性企业,而把服务性行业作为自己最大的现实用户群,这无疑给不过分关注ERP的用户以最大限度关注CRM的“理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三产业在整个国家GDP所占的份额也会越来越大,“聪明的 CRM”在整个经济环境大的发展趋势上给自己做了如此得当的一个定位,又有谁会怀疑CRM愈来愈美好的发展前景呢。

一点澄清

唠叨了这么多,可能还会有人问:“CRM与我何干”之类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关心客户就是关心自身。回想一下从MRP、MRP-II、ERP到CRM,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特点而产生的。如果没有互连网的出现,也没有大工业生产造成的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也许就没有人愿意去关注客户关系管理。再回想一下CRM的概念,企业关注客户的真实意图不就跃然纸上了吗?CRM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盈利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关心客户只不过是在新经济、新技术的大环境下企业关爱自身的一个含蓄表达而已,一个自身发展的现实切入点!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6

把握全局性与局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中认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同时,又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必须在动态中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特别是解决好影响全局和谐的一些重大问题。

把握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既是需要不断努力的长远目标,又是迫切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把握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整个社会、整个历史都是在均衡与不均衡的辩证统一中发展推进的,我们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也要掌握这样的辩证统一关系。总的目标是均衡,但现实中不可能绝对均衡;为了实现均衡,有时需要用非均衡的手段来解决。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过程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肯定这一点、否定那一点。

把握动力、活力与平衡、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社会运行得是否比较理想、健康,关键要看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否结合得比较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让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统一发挥作用。没有动力和活力,社会就不能前进;没有平衡与和谐,社会就会失序。所以,在解决动力和活力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平衡与和谐,在致力于保持和谐时,又不要忘了激发活力。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 在兴趣、道德、个性等方面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的人的发展, 且每个成员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 五育密不可分,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辩证统一。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因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法, 宋代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原则和方法概括为“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后人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称其为“因材施教”。

二、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育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 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两个教学原则和方法, 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表面看二者似乎是矛盾的, 然而二者并不矛盾, 是辩证统一的。

(一) 互为前提, 相互促进

1、因材施教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应以学生的发展状况来评价而不是仅以分数来衡量。因材施教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力和智力) , 再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如何因材施教的策略, 接着制定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中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特性、兴趣爱好并实施因材施教, 能更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专长, 从而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 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提供条件和增加信心, 让学生富有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为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2、全面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性。

全面发展包括两层含义, 即“做人”和“成才”。“做人”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只有学会了做人才算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 为“成才”提供条件。成才是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是做人的升华。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发现每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努力让某方面的优势智能得以很好地发展, 以弥补其劣势, 而不是用某方面的劣势智能讽刺、取笑学生, 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性。

(二) 二者的实施都有一定的范围

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不意味着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实施因材施教或是全面发展, 二者的实施范围是有限的, 而且受到各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仅采用因材施教, 只强调个性的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或者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个体的差异,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影响教学质量, 阻碍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 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二者的实施范围, 不可偏驰。

(三) 适应与超越的关系

教育把个体培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改造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在适应的基础上提倡超越, 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个体的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必然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各层次的人才, 因此教育应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特点培养有特长的人, 这不仅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全面发展是适应的过程, 而因材施教是对适应的超越。

三、各阶段教学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以及差异性等特点, 因此在教育教育中应根据这些发展规律而展开。

(一) 幼儿及小学教育阶段。

幼儿阶段是儿童最初接受集体生活的开端, 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不知道学习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学习, 故对他们而言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学习”, 因此也谈不上如何运用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培养独立自主、与他人交流, 而不是真正的学习什么。经过幼儿阶段, 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基本能分清是非对错, 因此小学阶段已有必要实行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二) 中学教育阶段。

中学阶段, 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来看, 学生年龄一般在13—18岁之间, 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黄金时期, 此阶段的教育任务繁重,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在全面学习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基础上, 应充分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成才的方向, 引导他们在体质、情感、意志、毅力、兴趣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三) 大学教育阶段。

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 设置不同性质的院校及其系和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信心与其原有的知识能力有关, 故他们选择的专业方向客观来看是他们喜欢的或是有某一缘由, 必修课程也与专业息息相关, 教育过程中突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而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特别是公共选修课则为学生提供了扩充知识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甚至改变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 需要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自助寻找学习其他知识, 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结合。

(四) 研究生教育阶段。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教育, 其教育也不同于大学的教育方式, 是以研究性为主的教育,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同时, 在教育过程并不是泛泛而谈的教育方式, 是有目的、分专业的教学, 是对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 学生也需要更加自觉地进行自学。然而, 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不能缺少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中永恒的话题, 二者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并不矛盾,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互为前提, 相互促进。在各学段中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 并应有所侧重,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教育,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玉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8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首要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科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县域而言,在科技工作中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在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挥科技进步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科技的全面进步好范文版权所有!来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正确处理好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它早已从个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转化为企业、政府的有意识的经济社会活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辩证而统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一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带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三个要素,其中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动力。科技对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进步将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生,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正确处理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与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的关系,处理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技进步的带动效应。

另一方面,科教兴市,必须先兴科技。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赢得多大的主动。要尊重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把科技投入作为关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入,不能简单地同短期的、眼前的对经济增长拉动来衡量科技投入的效果。我们立足于全市经济未来至年的发展,立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海门经济和产业发展竞争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海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采取多渠道筹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法,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层次科技投入机制。××年,全市完成技改工作量亿元,实施超亿元项目个,超千万元项目个。在完善投入机制上,我们着重加大三方面投入,发挥好三大作用: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发挥导向作用。在财政支出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保证科技三项费用的拨付,并且确保支出比例随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上升。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从前年开始,我们改变了以往“满天星”式的划拨方式,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占有率高、拉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扶持,着力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匹配比例。同时,每年从市财政拨款万元,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基金”,专门用于对省重点技术改造、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项目的贷款贴息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等,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地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

二是加大企业投入,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等手段,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一次分配中科技投入的比重,提足各项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重点骨干企业不低于,一般中小企业不低于,企业留利也要有一部分用于技术开发。

三是加大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发挥吸聚作用。我们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吸纳各类资本投入科技项目。一方面,把吸引外资作为主攻点,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人文、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以大开放促大投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民间资本的投资潜力,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市外资金的引进力度。去年,通过举办“金花节”、“光彩周”等活动,共引进市外资金亿元,其中以上投向了高科技项目。与此同时,我们本着“机遇共抓、风险共担、信誉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切实加强银企协作,有效地发挥了金融资本的支持作用。

二、正确处理好科技进步与利用人才的关系

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作为科技进步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

由于我市受阻长江,没有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缺乏苏南县市的区位优势,在人才吸聚上曾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海门要在激烈的区域

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必须想方设法集聚一批观念领先、学识渊博、门类齐全的高层次人才,从而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我们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全市整体发展目标中,做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同频共振。

首先,创新观念,不拘一格引人才。重点强化三种观念:一是“人才国际化”的观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

用”的用人思想,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方位吸纳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由世界强企业瑞士罗氏公司投资创办的江苏原创药物研发中心,已成功吸引近百位境内外高层次人才从事新药开发生产,其中博士位(外籍顾问)、硕士位、本科位,研究生以上人员占到了员工总数的。二是“配置市场化”的观念。打破计划和地域壁垒,顺应市场法则去经营运作,促进多种形式的人才流动。近年来,我们通过借用、聘用、兼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以项目、课题为载体,面向市场,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以上海等地一批退休领导、操作能手、技术尖子为主体的“项目工程师”、“课题工程师”、“首席技术顾问”活跃于海门的工厂企业,为海门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据统计,目前受聘于我市的科技顾问和通过各种形式为海门企业服务的外地专业技术人才近人,市政府直接聘请的知名教授、权威专家达多人,包括两院院士严东升、郭景坤等在内的许多专家,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科技后盾。三是“标准绩效化”的观念。以效益为核心,以实绩论英雄,不唯“高学历”,重用“高水平”,重点集聚了一批能够推动全市高新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其次,以人为本,千方百计留人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强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对于在海创业投资的高层次人才,市乡主要领导都实行结对联系,并做到定期必访、有难必帮、有请必到。市领导与高层次人才共迎中秋、共度春节,已成为惯例。通过授予荣誉市民、开设绿色通道等措施,为在海创业的高级人才积极营造“家”的感觉,使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涌向海门、融入海门。在国际医药界享有盛誉的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杨登贵先生,经过市领导的跟踪追击、多方联络和反复沟通,来海创办了慧英药业有限公司。在海期间,我们不但提供一切优惠条件,还授予他海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并授予他项目签约代表权和招才引智决策权。真诚相助和坦诚相待,集聚了强大的感情效应,他先后引进了多家高科技企业和多名流动博士生来海开展科研开发,形成了人才招引的“葡萄串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以知识价值为取向,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观念,建立起了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优秀人才优厚待遇,一流人才一流报酬。我们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高薪聘用、技术入股、按股分红、期权分配等形式,对优秀人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同时,加大奖励力度。从年起,市财政每年拨款万元作为人才开发基金,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重奖优秀科技人才。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年内按其新增利润的—奖励科技人才。对高层次人才来海工作的,实行津贴奖励政策,硕士生每人每月补贴元,博士生每人每月补贴元。对带技术或项目来海创业的具有研究生或高级职称的人才,还在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对于部分直接为海门经济服务、办理特聘证的高级专家,一次性给予万元至万元不等的津贴。优厚的待遇,舒心的环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我市安家落户,为海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育才机制,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培养、重点产业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地方军”。一大批技术上有专长、管理上有创意的本地人才,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坚力量。拥有多名科技人才的建筑业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建筑经济总量达到亿元,实现经济收入多亿元。此外,还突出抓好农村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推广、技术应用、科技示范中的推动作用,使这批“乡土能人”成为带动和影响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奔小康的领头雁。

三、正确处理好自主研发与开放引进的关系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发展,要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决破除自我封闭的障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我们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搭建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桥梁、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的公共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重点建好三大平台:

一是加大研发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以建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为重点,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为产品创新提供技术依托。目前,全市家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许多企业依托研发中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通光集团研发中心设计开发的种光缆产品,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二是强化产学研联合,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协作平台。我们把扩大产学研联合作为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建立以技术、资产为纽带,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产学研联合体,不断提升合作档次,拓宽合作范围,形成了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目前,全市已有多家企业与外地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结成了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产学研联合体,建立了多家技术与资金紧密型合作企业。近三年来,共引进、开发各类科技成果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以上。江苏申海集团分别与多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所联姻合作,组建了一支由多位专家组成的“外援兵团”,形成了以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核心的个技术研发团队,先后完成了项国家星火、火炬计划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技术专利项,成为南通市推进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在强化校企联合的同时,我们以全市性的重大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技对接活动,大大拓展了技术创新的项目源。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是加快载体建设,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我们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星火计划产业基地”以及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科技创新中的孵化效应,全力发展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项目群和高新技术企业群。去年,两大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其中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星火计划。目前,园区内已集聚了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余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年,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销售、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同时,我们还加快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全市已培育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家,其中常乐农业园区已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各园区内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以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

四、正确处理好优化服务与强化管理的关系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产业化的第一要素。我们建立了“三个中心”,实行“两项制度”。“三个中心”:一是行政审批中心。涉及项目审批的政府个部门指派专门工作班子进中心,对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特别是高科技项目,我们实行“两级代理”、“三包办理”,即项目申报由乡镇、部门代理,项目审批由审批中心代理,包办理、包时限、包办结。现在,一般常规性工业项目审批最长时限不超过个工作日,一些重大科技项目最快的一天就能办结。二是项目信息中心。由经委、计委、科技局、外经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项目信息特别是高科技项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统一建立项目信息台帐,定期向社会公布。三是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负责项目的跟踪落实,提供技术咨询,搞好协调服务。“两项制度”:一是重大科技项目会办制度。定期分析全市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建设情况,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会办,特别是在项目用地等方面,我们采取了并联审批、特事特办等方式,推进项目快实施、快建设、快投产。二是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我们列出了全市投入万元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产达效。同时,发展了余家技术中介机构,批准成立了家民办科研所,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信息中介、技术交易等各项服务。我们还建立了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信息网,通过登陆新浪等著名网站,加强对外科技交流。目前,有多家企业在网上建立了主页,访问量已超过万人次。

在搞好综合服务的同时,我们切实关注、解决高科技人员工作与学习中的具体事务和具体问题,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腾出足够的精力,专心致志搞科研、抓发展。我们在海太汽渡专门设立了高新技术企业车辆优先过江的绿色通道,为外来高科技人才发放了医疗绿卡,并投资近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科研人员别墅区和拥有灯光网球场等设施的专家公寓小区。从而为科技人才在海创新创业提供了舒心、安心、放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遭到污染,如大气、水、土壤、海洋等自然资源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动物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口数量在不断争多,自然之源在一点一点的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所以人们应该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正确处理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而我们每天的生活也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我们生于自然同时也源于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下。人类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新能源和新技术,也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同时环境也遭到了全球范围内的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都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在当下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环境对人的报复让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在这次新路口村的实践活动调查中发现,新路口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环境卫生等问题,如新路口村没有公交站牌,人们在等公交的时候都是在路边等候,这样很不安全也不规范。并且路边停放的车辆较多,显得很杂乱。垃圾也是随处可见,有事还散发着整整的臭味,这些小小的细节都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市改造建中,以有序推进城市整体改造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寻找到解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最适合的方法,是新农村环境规划的目标。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10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1:16 来源:《求是》 期号:2006.8 作者:白恩培

云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多民族省份,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省确立了“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生态工程成效明显。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既有深刻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云南东川曾是闻名中外的“铜都”,但由于未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铜都”留下来的是荒山秃岭和频发的泥石流灾害;滇池曾是云贵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如今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治理。丽江古城之所以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得益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实践证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会带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反之,就会导致生态恶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那种一谈加快发展就放弃保护、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最终必然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必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抢吃子孙饭。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只有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云南的不少优势资源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反对和纠正追逐狭隘利益的行为,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确保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确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局部利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在生态保护中利益受损的地区和群体,如生态功能区保护的易地搬迁、营造公益林的林农补偿等,在妥善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关键在经济发展。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十五”期间,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停步,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迈出了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人均生产总值有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我省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显著加大。事实告诉我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贫困只会加剧生态恶化,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态,最终打破贫困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怪圈。我们既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又要承担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团结率领全省各族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共享发展成果的光荣使命。“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切实保护生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必须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否则就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就会丧失保护的动力和基础。我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有些地方虽然生态状况较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却十分困难,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生态保护任务相当艰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济要发展,人民要致富,就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出来。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稳步发展。只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云南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压力还在加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我们将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抓好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抓生态,全面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治理,力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符合云南实际,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进程。生态建设产业化,就是生态建设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经济规律。云南是一个生态资源大省,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很大。“十五”期间,我们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烤烟、鲜切花产量和优质咖啡出口创汇保持全国第一;蔗糖产量全国第二;茶叶产量全国第三;林浆纸、食用菌、生物医药等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并针对旅游业、林业、水电业等领域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出台了统筹发展与保护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妥善处理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着眼点,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立足点,遵循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水平;继续加快环保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保本微利”、“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排污收费标准和机制;加大政府引导与支持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投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污染治理产业化,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作为全国重点林区省份之一,我省在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林业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开发质量和可利用系数,抓好林业产业;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把云南建成特色鲜明的天然药物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发挥云南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打好生态旅游牌,夯实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

提高产业发展生态化水平。产业发展生态化,就是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云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与产品,重点抓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积极开展生态工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认证产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与保护综合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云南建成一个发展条件优、自然环境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省份。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篇11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本文就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统一体,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相一致,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同一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作 者:张景春 Zhang Jingchun 作者单位: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贵州,铜仁,554300刊 名: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RE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5(4)分类号:B038关键词:人 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

正确把握特色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篇12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的“人民”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前,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位置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是见物还是见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1986年即提出“人本经济学”课题的常修泽教授。他表示,“人民主体”与马克思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应系统把握“人”的三层内涵;把“人的发展”红线贯穿到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系中,排除两种本位―“物本位”和“官本位”;应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纠正某些片面性的误读。

记 者:应该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

常修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恩格斯晚年在致卡内帕的信中强调,“除了摘出这句话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今天讲的“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可以并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来,中国以gdp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人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却不同步。一条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线,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陡然上升;底下原本是两条线:一条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线,一条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线,之后城乡增长指数趋同。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线也在上升,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线”(可称为“国富线”)与“城乡居民收入线”(可称为“民富线”)两者离差很大,而且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以致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反映了中国目前深刻的矛盾。

利益分配格局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方对此颇为关注。本人曾提出要实现由“国富”到“国民共富”的转型。但在民富一时相对短腿的情况下,根据“十三五”期间着力“补短板”的精神,应强调“民富优先”。一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群体之间,通过“提低、调高、扩中(未来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以及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使穷者不能再穷、富者可以合法致富并予以调节,同时扩大中产阶层,最后达到社会共生、共存和共富。

记 者:您提到要准确把握“人”的三层内涵,能否更具体地阐述?

常修泽:“十三五”期间,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涉及八个方面的民生问题:公共服务供给、脱贫、教育、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健康中国及人口。在探讨共享发展时,要把握“人”的真谛,准确把握“人”的内涵,防止把人的内涵狭隘化,这需要从三个维度把握人的含义。

―横向上“全体人”,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或“大多数人”,强调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共生(关于社会共生,有三条建议:“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要补短板,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脱贫工作。

―纵向上“多代人”,而不仅局限于当代人。注重代际公平,下代公平,给草根阶层提供上升通道。

―内核上“多需人”,而不是“单需人”。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特别强调包括人的尊严在内的“高端人本”。

记 者:为什么必须把“人的发展”红线贯穿到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系中?

常修泽:这也不难理解。传统经济学存在两大问题:权力本位―政府主导型,根本问题是把人看成执行上级意志的工具;物本位―gdp崇拜。在gdp崇拜―投资驱动型―政府主导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这促生了“投资驱动型”模式,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政府主导型”思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物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和“官本”思维,用“人本”思想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克服“物本位”和“官本位”,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记 者:您认为应如何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常修泽:我想从五个方面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一、创新发展不只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现在讲的创新发展是升级版的创新,是2.0版的创新。原来讲的创新多是科技创新,虽然有时也讲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但更多的是技术创新。如今提出创新的定位是“四创加一等”,“四加n”模型,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一个“等”字。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全面的创新,应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不仅贯穿国家的工作,而且贯穿党的工作,党也要创新。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有几大理论创新。第一个理论创新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个理论创新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这实际上包括两个创新。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总书记把其列为八大创新第二个的前半段,后边还有一句叫“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这是另一个。第三个理论创新是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这是给五大发展定位,在当今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把它定位为第三大理论创新。第四个理论创新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决定论。这又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正式定位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在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即后来我们说的市场经济)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21年后,即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第一次提出“市场决定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后,第一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伴随“决定论”,有学者提出“驾驭论”观点,认为虽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但在市场上有一股政府的力量在驾驭着。这就又回去了,是思想界的一种反复。本人2015年给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建议时,有一个关于理念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市决政用”,就是市场决定、政府发挥作用。政府作用确实不能忽略,但“作用就是作用”,把其升格为“政府驾驭市场”,市场决定就被扭曲了。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拍板市场决定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又是一大理论创新。接下来还有几个理论。例如,关于推动“五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

可见,中国现在第一位的还不是科技创新,而是理论创新。党中央把理论创新放在了第一位,因为理论搞清楚了才有生命力。要把创新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就是在中国要崛起,要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时候,拿什么理论让全世界70亿人信服?我们有些理论具有世界性,如绿色理念。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这样的思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老子《道德经》里有一些“道”的思想,也是能够使其他国家信服的思想。现代中国人创造了哪些世界性的理论?今天我们研究创新这个命题,需要深为思之。

总之,创新问题要全面地讲,理论创新是第一,制度创新是第二,科技创新是第三,文化创新是第四,以上顺序不能颠倒。

此外,对于创新驱动不能作单向度的理解,要有全面的把握,也就是“双驱动”。一是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二是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驱动经济的发展,还要驱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就是改变人自身的结构,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

二、协调发展不只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应从中国总体布局角度把握“全面协调”。

把握中国总体格局,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要把握六个要点。

第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人曾在1988年建议实行“四沿战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2015年,进一步建议“新四沿战略”。一是升级版的“沿海”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二是升级版的“沿江”战略,以长江经济带拉动大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三是升级版的“沿线”战略,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四是升级版的“沿边”战略,实施边境或跨境经济合作等多种沿边发展项目。

第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的“毛城镇化率”是55%。这个城镇化率是指只要在城镇居住半年,有没有户口不看,享受怎样的福利不管,都算城镇化。实际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应该看人的城镇化率,看人是不是有尊严,有没有跟城市市民一样。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人的城镇化率”数据应是37.9%,人的城镇化率和“毛城镇化率”差了17个到18个百分点,约2.4亿到2.5亿人,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上述“新四化”是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新型工业化要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创新驱动,属于要素投入结构问题;中国目前最大的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包括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的升级,也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第五,提升国家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特别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的素质不高,这个问题对外交往增加以后更加显现。物质文明发展了,下一步就要着力解决精神文明问题,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六,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绿色发展:注意把握“一策、两型、三生、四线”

“一策”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两型”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四线”推进:技术线、结构线、政府线、市场线,即向技术要绿色,向结构要绿色,向规制和政策要绿色,向产权要绿色。

四、全面把握“开放发展”的丰富内涵:不仅实行对外经济开放,还要参与全球治理

如果说,前些年的经济开放重在发展开放型经济,那么,未来的开放重点恐怕就是争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还要特别注意对外开放中的“文明包容”问题。

五、全面把握“共享发展”的内涵,不仅要采取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制度安排

上一篇:描写海上日出的作文600字下一篇:政府采购用什么牌子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