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观后感

2024-05-22

《母亲》观后感(通用15篇)

《母亲》观后感 篇1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母亲》观后感 篇2

我们在拼命地改革教育, 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试图找到一条早日复兴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魔杖, 早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成为世界强国。我们的想法是对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家也着实辛苦。当我们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逃学、网恋、自杀等等社会问题时, 就会有一批人站出来质疑我们的教育。教育错了吗?教育没有错。教师错了吗?教师没有错。那问题出现了, 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于母亲教育的缺乏。

一、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出了问题, 孩子也会出问题。因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而在家庭这所人生最重要的学校里, 母亲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缔造者。教育家、社会心理学家, 中国第一个母亲研究所创办人王东华先生在他的杰作《发现母亲》中这样阐述: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 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的成长上, 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 一个警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母亲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作为一位母亲, 同时也是一位教师, 在自身的生活、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对于孩子来说远不及一个称职的母亲, 对于孩子, 母亲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导致其致命的打击。一个母亲若不尽其职、放弃母职, 而又想让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那就似缘木求鱼无可实现。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到了中学若还不爱学习, 那就很难让其成为一名学者, 即使给他或她创造再好的环境也难以让其进入学习状态。然而那些幼年在家庭里便已有了学习习惯的学生, 只要教师稍加点拨, 便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由此看来,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二、关注母亲角色

然而, 当前的母亲正在千方百计地逃避母亲的职责。她们宁愿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去寄宿, 把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里, 这是何等的不明智!她们没有看到自身的价值, 没有认识到母亲这一角色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还有许多母亲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快乐, 把孩子托付他人代管;再有的生了孩子把孩子当猫、狗一样饲养。种种不担负母职的母亲不计其数。社会中一切不良现象都是由不称职的母亲导致的。

艳艳是我们班的一员, 刚刚接班时, 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女生, 课间不时就能听到她“开朗的笑声”。后来, 我发现, 她有迟到现象, 为了显示班级规定的重要性 (其他同学违反班级规定时处理起来都没有“怨言”, 态度也比较诚恳, 而且之后再没有类似现象发生。) , 我按照班级约定, 处理了她的迟到问题。我想, 这种处理方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 事实恰恰相反, 她还是有迟到现象, 当时, 我真的有些“火”, 数过3个数以后, 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我把她找来, 与她交谈时, 她情绪很低落, 除了不断流淌下来的泪水, 她几乎就是保持沉默, 而且此时面无表情, 一幅麻木呆呆的样子。我把她找来, 想和她沟通一下, 可她根本就不理我, 好象我不存在似的。

甚至有一天, 一位任课教师和我反映, 艳艳不在教室上课。我开始慌了。艳艳能去哪里呢?难道今天她又没有到校上课?难道她又生病了?我再次打通了艳艳爸爸的电话, 经过她父亲的核实, 艳艳到校了。可她能去哪里呢?我一边试着和家长沟通, 一边开始在我们可以上课的教室去寻找。可找遍了可以上课的教室, 就是没有艳艳的身影。于是, 我又跑到操场上去, 地毯式地在寻找, 终于在学校的不在使用的停车棚内找到了她。找到她时, 一个人蜷缩在哪里, 不停地流泪。那天, 风很大, 风吹来时还会夹杂着沙子、小石粒, 她就那样蜷缩在角落里默默地流泪。不知道时钟转过了多少圈, 她终于肯跟我回办公室了。

又过了几天, 我又找到她, 当然, 目的不是要批评她, 而是和她进行一次长谈。谈话之后, 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 这让我很震惊。燕在初中时, 父母结束了长期地争吵, 离了婚。母亲自从和父亲离婚后, 就一直住在工厂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 艳艳开始了一个人独自居住、生活。父母离异时, 艳艳被判给了爸爸, 父亲除了给她生活费以外, 其他时候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父母离异对艳艳的打击很大, 她开始恨爸爸, 开始怨恨妈妈, 开始仇视地面对现实中的人, 开始怀疑周围发生的一切……

我不想评价艳艳行为的正确与否, 我只想说, 没有了家庭的“温馨”, 没有了母亲的照顾和关爱, 没有了母亲的批评和指正, 想要青少年健康成长是谈何容易。那是不是有母亲在身边就没有问题了呢?

《解放日报》2000年11月24日发表了《她为何杀死母亲?———闸北警方侦破“9·3”离奇凶杀案》一文, “据张交代, 由于她没有工作, 平时靠母亲生活, 但母亲对她管束很严, 经济上一直卡得很死。8月24日, 张怡懿又因经济问题与母亲发生争吵。一怒之下, 张怡懿用板凳将母亲活活砸死。然后, 她买了5包水泥将母亲埋在自家的阳台上。”10月怀胎在生死鬼门关走过一回的母亲用心血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 又尽其所能地养育她长大。她为何会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些不健康的心态?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如此冷漠、残忍?

三、关注“潜教育”

人类目前的教育都是“显教育”, 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起作用的, 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

在明治维新前, 日本的母亲地位同中国差不多, 母亲同样受不到多少教育, 于是日本的启蒙思想家们大声疾呼女子教育, 比如, 福泽谕吉就曾经质问道:“女子教育决不可等闲视之。没有知识就连烧饭都不合格, 更何况养育孩子。”女子教育的深入人心, 是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为什么犹太人在历经了被屠杀600万的劫难后仍在20世纪发出熠熠之光呢?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最热爱孩子最热爱家庭教育的民族, 如为了给孕母提供营养, 甚至整个家庭为之忍饥挨饿也在所不惜。

人类生生不息, 靠的是母亲。一块物质的生产最终是围绕“人”而进行的。作为社会人口再生产的母亲, 是大自然的造化。请给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 请给母亲更多的关注, 因为母亲是点亮教育的另一盏明灯。

摘要:当我们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逃学、网恋、自杀等等社会问题时, 就会有一批人站出来质疑我们的教育。那问题出现了, 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母亲教育的缺乏以及对“潜教育”关注的缺乏。人类生生不息, 靠的是母亲。请给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 请给母亲更多的关注, 因为母亲是点亮教育的另一盏明灯。

母亲快乐观后感 篇3

最原始的那份悸动

子女永远是天下母亲最珍贵的心头肉,没有任何一位母亲会舍弃自己的孩子。年轻貌美的丽丽为了爱情放弃了曾经的所有,沉溺于幸福中的她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神往,与文龙的意外邂逅造就了一场令人心酸的姻缘。女性特有的柔情、善良让她成为爱情的牺牲品,而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韧性让所有人为她的坚强折服。在咄咄逼人的怒光和恐吓下为了孩子作出无悔的选择,当她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所有人为之肃然起敬。爱情战胜了事业,母爱胜过爱情,作出一

种选择的同时又不得不舍弃曾经最为珍视的部分,但是想着桥桥,一切值了!懵懂的搭错了爱情这班列车,梦醒时发现已经没了选择。车停了,该离去了,离开这个不应该来过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心中的那份责任,母爱的那种天性,在威逼利诱下毅然与虚伪的爱情彻底决裂。怀揣着肚子中那份希望,置身来到另一个世外桃源,过着隐居而又艰辛的生活。

青春易老,少华难再

“当母亲一次次抚摸我们头发时候,带着满脸的笑容看着我们一点点长大,而当我们回首,看到的却是母亲昔日的容颜一点点老去!”

沉睡了十个月的梦,忍辱十个月的艰辛,终于在这一刻收获了所有的喜悦。桥桥,多么形象动听的名字,寄托了母亲多少关爱与心血。自己的一切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付出自己。“慈母石”那只是个美好的寄托,“石头妈妈”也仅不过美好的传说。真正的慈母,真正的爱正在我们身边。爱的呵护,真情的浇灌,桥桥茁壮成长,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像春风中的蝴蝶一样自由地飞翔。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丰满滋润的丽丽在生活的重担压力之下也逐渐苍老。时而发觉自己有一种被生活抛弃的意识。我们一天天成长,母亲一天天老去,她总是第一个迎来阳光,又是最后一个送走太阳,留下的是身后长长的背影。

浪子回头金不换

理性与感情的艰难抉择,爱与情的巅峰对决,又一次徘徊在路口前,一边是桥桥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另一边是母子连心相依为命的亲情。

“大爱无疆、母爱无私”直至此刻方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不能自私,我要给桥桥一个好的未来!”多么伟大的宣言,多么高尚的形象,那好似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喊,悲壮而又惨烈。将比自己生命更为珍贵的桥桥从自己的手中交出去,送给曾经心碎的文龙,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那不仅仅是他的儿子,而是她的世界,是她生命的全部,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彻夜的焦虑与不安,“爱恨生死情仇”百感交集,五味俱全。

也许那个浪子真的回头了吧,也许上天被伟大无私的母爱感动了,它要给她最后的希望和曙光。桥桥走了,慢慢地从身边走过,那是一个人,更是一个梦,她

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从梦里醒过来,希望梦醒时分,她的爱的全部她的桥桥像她在梦中想象的一样,快乐开心地出现在她的面前。

一切度量衡在亲情和母爱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参照物在真情和母爱面前都黯然失色。最纯洁亲情,最无私的爱,最伟大的母亲,请接收天下所有儿女最虔诚的祝福!“我爱妈妈,妈妈健康,母亲快乐!”

母爱

世界上有许多种爱,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是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我看了《母亲快乐》这部电影后才真正感受到。

那位母亲放弃了成为明星的大好机会。一心一意要为丈夫服务。可是,那位母亲怀孕之后被那个无情无意的丈夫抛弃了。她痛不欲生,因为一方面要摆脱别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为了寻求心中世界的清静。之后,便孤身一人来到了偏僻山村,生下了孩子。在大出血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这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治病坚持每天上山采药,摔断双腿。

还没看完电影,我和我的几位同学都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种感动不只是有感人的场面、有人物的对话,更因为故事中母亲有着无私、伟大、强烈的爱,那种爱能震撼到每一个人的灵魂,是所有爱中最伟大的一种爱。

《母亲快乐》观后感 篇4

影片中讲了:乔乔的爸爸、妈妈都是歌星,因为妈妈的劳动,后来乔乔的爸爸出名了,成为了一名大歌星,狠心地离开了乔乔的妈妈,乔乔的妈妈伤心极了,来到了远离城市的动物园度假村工作。不久,小乔乔出生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带着乔乔,十分关心乔乔,给了乔乔无尽的爱,乔乔一天天长大了,去了幼儿园,很幸福。可是,乔乔的妈妈却病倒了,为了乔乔的幸福,把乔乔送到了奶奶家,乔乔舍不得离开妈妈,一次又一次地来找他的妈妈,乔乔真希望妈妈也过得幸福快乐。

影片中的乔乔和妈妈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都用心地关爱着对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乔乔发高烧了,妈妈又着急有心痛,顶风冒雨,爬山越岭,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乔乔采集了很多的草药,妈妈的心感动了老天爷,乔乔的病很快就好了,乔乔妈妈的心是多么善良啊!乔乔的`妈妈病倒了,乔乔冒着雨,含着泪,使劲地推着车,送妈妈去医院,我想乔乔一定这样想:妈妈,你要活下来,你不能离开我,乔乔爱妈妈,乔乔不能没有妈妈呀!乔乔来到了奶奶家,非常想念妈妈,他一次又一次去找妈妈,乔乔情愿挨打,也不愿离开妈妈,因为他忘不了妈妈给他的关心和快乐。母亲节那天,乔乔满怀激情,祝福妈妈永远快乐、幸福!乔乔和妈妈泪流满面地拥抱在了一起。乔乔和妈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声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流下了难过的眼泪。

《母亲快乐》观后感 篇5

当我看到电影里的妈妈为生病的孩子冒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上山采药时,我不禁想起妈妈对我说的一件事:在我两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半夜里我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急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把我送进医院。刺骨的寒风把妈妈手里的伞刮的东倒西歪,还吹得妈妈瑟瑟发抖。妈妈把我紧紧地裹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跑了近两个小时,到医院时妈妈已经累的连话都说不出了。医生说:还好送得及时,不然的话就麻烦了。妈妈三天三夜没有合眼,饭也吃不下,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我终于退烧了,可是妈妈却病倒了,还不停地说着胡话。现在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妈妈是多么地爱我啊!

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里,我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会计,但是她工作很忙,加上爸爸在外工作,家务事都包在她的身上。尽管这样,妈妈还是对我很关心。天气渐渐变凉了,妈妈为了不让我冻坏身子,赶织了一件毛衣。她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拿着四根毛线扦子,两只手不停地织着毛衣。四根扦子在妈妈的手中来回转动,毛衣一点点织长了,夜也深了,,妈妈依然还在灯下织着。妈妈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人似乎也瘦了许多,妈妈的左手食指也裂了一道口。望着妈妈的手,晶莹的泪珠不由地在我的眼里直打转转。望着妈妈,妈妈说:只要你健康,我付出什么都值得!

《母亲》观后感 篇6

关键词:《瓦伦蒂娜的母亲》,大屠杀,母亲

中篇小说《瓦伦蒂娜的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来到波拉家的小保姆瓦伦蒂娜名字与波拉童年家里长工的女儿相同,她的弟弟得的肺病和波拉弟弟得的一样,她的母亲同样送给了她一个戒指……太多的相似让波拉惊诧,瓦伦蒂娜既唤醒了波拉童年时代的气息、色彩和味道,却也唤醒了波拉在二战期间的痛苦记忆。作为犹太人, 她们一家都遭受了厄运。波拉和小姑娘瓦伦蒂娜相处得异常融洽,波拉对瓦伦蒂娜的感情逐渐升级,然而瓦伦蒂娜却浑然不知。即使波拉的儿子发现瓦伦蒂娜私下里偷了波拉的东西,波拉也没有责怪瓦伦蒂娜的意思,反而更加怜爱这个小姑娘。波拉的收养计划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监护人要带走瓦伦蒂娜,这无疑要了波拉的性命。一股怒气在波拉身上蔓延开来。深思熟虑后,波拉决定与瓦伦蒂娜同归于尽,并且用的是纳粹当年屠杀犹太人的方式——拧开煤气,在天堂实现永远与瓦伦蒂娜在一起的愿望。

这篇中篇小说带领我们走进大屠杀幸存者波拉的内心世界,去寻找他们被遗忘、被压制的历史,解剖他们过去与现在之间交缠复杂的关系。当代以色列人必须承受大屠杀遗留下来的精神创伤,受盲目和自我欺骗左右而无法解脱。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往日的阴霾依然笼罩在生活的上空。

一、母亲:灾难的回忆

题目中的“母亲”二字格外触目惊心,这原本是一个象征温情的字眼,在这里,波拉想做瓦伦蒂娜母亲不成,反而与“女儿”同归于尽。“母亲”在这里显得是那样凄厉,它包含着灾难的回忆、保护与占有的双重欲望。

波拉的母亲在文中短暂地出现过,在大屠杀来临之际, 她无力保护自己的儿女,眼睁睁看着儿子横尸街头。她为女儿穿上褐色长裙,在裙子里缝上一个戒指。然而,这枚象征着母爱的戒指在大屠杀中丢失,波拉失去了和母亲的唯一联系。正是这种母爱的缺失让波拉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十分敏感,她将同样瘦弱苍白的瓦伦蒂娜视作了童年的自己,渴望行使母亲的责任,去保护瓦伦蒂娜。波拉要领养瓦伦蒂娜的举动,包含着她对于母爱的渴望、想要弥补过去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二人的民族身份。波拉是犹太幸存者,而瓦伦蒂娜是波兰裔,二人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波兰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个充满痛苦回忆的国家,二战时在波兰遇难的犹太人为各国之最。与瓦伦蒂娜同名的那个波拉小时候家里工人的女儿甚至在波拉面前诅咒犹太人, 这一充满仇恨的记忆同样被眼前的波兰小姑娘唤起。在这里,受害者和施害者交换了身份,象征着痛苦与仇恨的瓦伦蒂娜唤起了波拉的保护欲,波拉从受害者变为了保护人,显然,她渴望以此举改变被迫害的命运,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 克服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回忆。

瓦伦蒂娜对于波拉来说还意味着一种占有。小说中多次暗示波拉的孤独,老伴去世,儿子事业有成,很少与母亲在一起,孤独的波拉因此才想起要雇个保姆。显然,“女儿” 在波拉的生活中是缺位的,波拉的母爱没有倾注的对象,她缺少的正是像瓦伦蒂娜这样一个能了解自己意图的“小棉袄”,因此对于瓦伦蒂娜的占有欲才那么强烈,甚至不惜与她同归于尽。

二、自杀:绝望的挣扎

小说的结尾令人陡然一惊,十分耐人寻味。波拉热心地为临走的瓦伦蒂娜打包了许多东西,几乎倾其所有,让瓦伦蒂娜“兴奋得脸发红”,还准备了比萨盛宴,要为瓦伦蒂娜送行。谁知,这场盛宴却是“最后的晚餐”,波拉正是用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举动,表达了对于世界的无声抗议。瓦伦蒂娜是她的,别人无法夺去。既然在人间无法实现收养的愿望, 那么就一起升上天堂。

波拉自杀的方式与当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放毒气。这一细节表现了历史罪恶对于活着的人的巨大迫害作用。瓦伦蒂娜唤起了波拉那不堪回首的记忆,作为犹太幸存者,她无法从悲惨的过去走出,无法在没有瓦伦蒂娜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这段不堪的历史,尽管瓦伦蒂娜对于二战可谓一无所知。瓦伦蒂娜瘦弱的身躯无法承担超度波拉的责任,然而她所唤起的记忆却足以压垮波拉。瓦伦蒂娜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波拉在里面照出了狰狞的骷髅。

波拉自杀的举动还有另外一层意味,她对于瓦伦蒂娜有强烈的保护欲,然而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得到满足,波拉看到了自己的无力。即使瓦伦蒂娜偷了波拉许多值钱东西还刻意隐瞒,但丝毫没有影响波拉对于小姑娘的保护欲。然而,她无力保护这样一个唤起童年、唤起伤痛的人, 再强烈的母爱此时变得十分无力,正如波拉的母亲在纳粹面前无力庇护自己的儿女一样。波拉从这一无力保护中照见了自己对于历史、对于命运的无力,这是她最后的反抗。

这篇小说构思奇巧,它不是正面揭开大屠杀的伤疤,而是选取特定角度,通过波拉与瓦伦蒂娜同归于尽这一令人震惊的结局,反映了罪恶历史仍在杀人的残酷现实。波拉的自杀,也是不堪历史重负,向现实做的最后的反抗。

参考文献

母亲快乐观后感 篇7

我们正在工人文化宫里看一部感人电影——《母亲快乐》。当红歌星郭敬丽的怀了徐文龙的孩子,而已成歌星的徐文龙去要她打胎。先前盲目的郭敬丽这才清醒;徐文龙并是喜欢自己的,在利用自己的。无奈,她为了躲避世人歧视,到了一个度假村。在度假村,她悄悄地生下了郭乔乔,并在度假村里辛勤工作。由于生孩子时大出血,郭敬丽身体很虚弱。弱过一番挫折,全家又团聚了,郭敬丽却只能坐在椅子上。

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寻母爱,究竟是什么?当老鹰展开双翅,为小鹰遮风避,这就是母爱;当鸟儿生下小鸟,四处为小鸟找小虫,并亲自喂它们,这就是母爱;当狗儿生下小狗,用自己干燥的舌头舔干小狗,并用自己的乳汁沾满小狗的嘴角,这就是母爱。这部感人肺腑的影片中,令人最难忘的是最后,郭乔乔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世上只有妈妈》的旋律适时响起。看着郭敬丽的幸福的微笑,看着乔乔激动的眼神。我的记忆定格在20xx年第一场雪的晚上。

“呼呼”的北风用力吹打窗户,像小怪物呼喊母亲的声音。纷纷扬扬的雪不时从空中迸出来,迫不急待地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我一个人坐在饭桌前,爸爸今晚有事,妈妈在电大学习。我嚼着干硬的饭和已凉的菜,心里不是滋味。没吃几口饭,喝一小杯可乐,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醒来时,我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母亲趴在床头,正用无力的双眼,惊喜地看着我……

后来,还是爸爸告诉我。那晚,他喝醉了。妈妈安顿好爸爸,发现我发高烧,冒着已下大的雪,把我送进了医院。路途中,妈妈连续摔了几个跟头,却仍艰难而执着地举步于雪中。

生活中,无处不见母亲疲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涓涓细流般的母爱。老舍说过:“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一些失去母爱的孩子,像一株小草。有时,虽有如茶水般,微甜的父爱,心中却有几分失落。

母亲个人观后感作文 篇8

多么悲惨的生活!是的,工人区里的工人就是如此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就像是个庞大的怪物,让许多青春的光芒暗淡,让许多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畸形。工人被资本家无情的欺压,却不能争辩,因为——厂主一开口,宪兵就点头!

想想那时的情形,我的心就像浇了一盆冷水似的,暖不起来。工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干着令人无法想象的重活!而恶毒的厂主还时不时找一些莫须有的借口,使得工人们的少的不能再少的工资更加微薄!忍无可忍的工人们,最终站起来了,他们就是帕维尔、霍霍尔等人,虽然他们离成功很远,却离荆棘冠很近!不怕死亡的他们,让后来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小说中,儿子被捕,母亲独自生活,她与女革命家索菲娅一起去农村散发禁书,参加法庭审判,她听到了儿子的演讲,无尽的悲痛更坚定了她追求真理的决心。在小说的结尾,儿子帕维尔和他的战友被判流放,母亲落入宪兵手里,小说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帕维尔在法庭上喊出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预言,预示着光明的前途一定会到来,这就是高尔基作品的主题思想。

看看咋们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其实也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们不应该忘记昔日的黑暗,同时更应倍加珍惜今日的幸福与和平。

“母亲”的含义 篇9

“O”means only that she’s growing old,

“T”is for the tears she shed to save me,

“H”is for her heart of pure gold,

“E”is for her eyes, with the love-light shining, “R”means right, and right she’ll always be,

Put them all together, they spell“MOTHER”,

A word that means the world to me.

A mother’s love is like a circle, it has no beginning and ending.It keeps going around and around ever expanding, touching everyone who comes in touch with it.Engulfing them like the morning’s mist, warming them like the noontime sun, and covering them like a blanket of evening stars.A mother’s love is like a circle, it has no beginning and ending.

译文:

“M”代表她所给予我的无数,

“O”的意思是她在日渐老去,

“T”是她为抚育我洒下的泪,

“H”指她有金子般的心灵,

“E”就是她的眼睛,里面洋溢着爱的光芒,

“R”的意思是正确,因为她永远都是对的。

将以上字母串在一起就是“母亲 (mother) ”,

这个词是我整个的世界。

《母亲》观后感 篇10

不久前,我在一位朋友的家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母亲的心》,精美的封面和金色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这是苏联著名女作家沃斯克列先斯卡娅荣获国家文学奖的力作《母亲的心》中译本。捧读这本书,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

书中主要叙述了列宁母亲玛利亚?亚历山得罗芙娜?乌里扬诺娃的生平经历。全书由看似彼此独立、实有内在联系的35篇有关列宁一家的生活片段所构成的故事集。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列宁母亲的感人经历和坎坷一生。她是一位十分普通、却又极为伟大的母亲。作者通过列宁母亲的一些生活片段,细致地描绘了她的与憎、好与恶、喜与忧,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母亲的勤劳与淳朴、坚毅与果敢,她对女循循善诱、身体力行;

她构筑了一个充满的阳光的温馨的家;

她对女的革命活动倾注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她尽心培育了一群优秀儿女——列宁和他的兄弟姐妹,他们都以拯救祖国为己任,先后走上了推翻帝俄暴虐统治、争取劳动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

特别是她孕育了伟大的列宁,她不顾艰辛、坚强不屈地支持列宁所从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作者在描述列宁母亲的生平时,从没有用过一句生硬的说教,或假大空的豪言壮语。作者只是从家庭的琐事、生活的细节、书中人物出自内心的对白,以及对环境的渲染中,像清泉一样涓涓滴滴地勾画出这位母亲的伟大的、崇高的情操和内心的痛苦。这使读者的心也随之而颤动,从中汲取到深刻的教益和激励。

作为母亲,似乎都盼望女有出息,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望成龙”,但是到底怎样才算有出息?怎样才能使他们有出息?却是见仁见智,各有高见。尤其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外加西方、东方的种种思潮,搞得许多人的脑海里存有不少封建迷信、惟利是图、随波逐流等错误观念,不可避免地将女引上错误的人生道路。乔平、张厚涵两位教授的这本译著,从上述角度来看,更是别具深意。你瞧,这位平民母亲养育的几个孩都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前仆后继,终于推翻沙皇,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她用无比的心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家庭。为什么只有这位伟大母亲的儿列宁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难道这是偶然的吗?我们应从《母亲的心》中认真找找答案。

初三的怀念母亲观后感 篇11

从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到1860年10月,圆明园被侵略军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无数珍宝被劫掠,美丽和神话共存的圆明园被大火焚烧,变成了一片废墟,只剩残垣断壁到1946年2月,中国南京大屠杀在我国制造了又一血腥悲剧,被杀活埋的中国军民约19万人,收埋尸体有15万具,超过30万军民现后被杀害,看到一个个惊人的数据,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对此感到强烈的愤怒。这一件件惊人的事件,也让所有中国人知道什么叫做“惨无人道、灭绝人性”,也让所有中国人立下一个个宏愿: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我们要让中国振兴!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国虽然有过耻辱,但也拥有过辉煌,涌现出许多爱国人士,例如:虎门硝烟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他铮铮响亮的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还有邓世昌的爱国名言:“吾辈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革命志士秋瑾的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周恩来总理的爱国名句:“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顾炎武倡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母亲 篇12

母亲今年已八十五岁高龄了,她退休前一直从事医护工作,每日医务繁忙,家务也繁忙,辛勤抚育着我们兄妹五人。当年家境清寒,我们依然记得母亲下班后,行色匆匆,端着一个大茶缸,里面是从医院食堂带来的菜,她舍不得吃,赶紧拿到家给我们吃。母亲是位职业女性,可我们兄妹的衣裳鞋袜,全凭她裁剪缝补。回到家的母亲身上有一股医院的药味儿,隐隐地扑进我们的鼻孔,至今还深深留在记忆里。夜半更深,全家人都熟睡了,母亲硬挺着倦累的身体,在灯下熬夜给我们缝补衣裳。她具备中国妇女传统的优良品格,母亲虽然是位知识女性,文静平和,却也如同劳动妇女一般吃苦耐劳、勤俭朴素,处世为人隐忍大度、正直善良。母亲在相当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五人抚育长大成人,如今我们都为人父母,更感激母亲比山高比海深的养育之恩,衷心祝福她老人家永远年轻快乐。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篇13

透过视听语言,黑白画风,疾驰的车,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田野,独白娓娓道来,构图极为讲究,破败的小屋透过门框拍摄,狭窄的小屋更为拥挤,压抑。泰坦尼克号的海报露出一角,揭示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悲剧。初遇时,背景虚化,彼此特写,确认过眼神,胭脂扣里十二少与妓女的定终身,此外,尤其是昭蒂倚门框的样子像极了一幅画,以及前景虚化,洛昌羽望向昭蒂的四目相对,构图唯美

音乐是影片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把观众带到那场如梦似幻的爱情之中,影片中轻快舒缓的音乐反复出现,洛昌羽刚到三合屯,昭蒂听洛昌羽的读书声,工地送公饭,倚门框,送发夹,等待的那条路,跌跌撞撞奔向你,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那片田野那条路还有最后的定格,而现实,黑白影调的现实,没有音乐加持,不刻意渲染那股悲情,无悲自悲,音响,牛马叫,昆虫鸣,自然风光,而一声声的织布机声响是无处不在的压抑。

景别,极端,远景与特写运用极多,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镜头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现实里的固定镜头,炕上,桌子前,透过门窗玻璃,心里总像压了一块石头似的沉闷。而回忆里的镜头则灵活了许多,即使是固定镜头也处处透着活泼的小心思,现实与回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移镜头,跟镜头,跟着昭蒂追随他心头的一抹暖阳,像一个穿越丛林的精灵,慢镜头的使用,让这份美好停留得久些。镜头转接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运用叠画最好的影片,不知是影片成就了叠画还是叠画成就了我的父亲母亲

色彩和光线的运用赋予影片不一样的感觉,深秋里特意营造出的高光景象,织红时光从昭蒂背后照射,那是她心底里升起的光,光线透过门窗,营造雾蒙蒙的象,朦胧又纯真,即使烛光昏暗也是暖黄色的调,从小窗打进来阴影也柔和,曲折的路,微黄的光像油画一样美,暖色调,红棉袄是回忆的主打,灰白,风雪是现实的表达

线索暗示,瓷碗,发夹,还有那块红,瓷碗摔了,发夹丢了,红变白了,那个人也走了。瓷碗锯好,发卡找到,他回来了,因为一份关于爱情的承诺,念你成疾,遥遥无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回来赴一场迟来的约。那条路上,她等过他,总有放不下的过往叫作执念。几十年了,仿佛时光穿越,布白了,人不在了,物非人也非。好在子承父业,了了他一桩心愿

我与母亲的那段日子观后感 篇14

百善孝为先,是一种感动,一种信仰,一种传承!2200多年的金华文明历史长河,伴随着岁月悠悠流淌的婺江之水,积淀了厚重的金华文化。

电影《与母亲的那段日子》是根据感动中国人物、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磐安县中学教师陈斌强的感人事迹改编。讲述中学老师陈悦翔边教书,边照顾身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陈悦翔是一名中学老师,他的爸爸也曾是一名老师,不过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妈妈为了让他完成自己的梦想,让姐姐妹妹们放弃学业,供陈悦翔上学。

一天,妈妈让陈悦翔一个人在家里背书,每背一篇就写一个“正”字。后来,妈妈让他在一起做工的阿姨面前背书,结果背了一半就背不出来了。这时妹妹跑过来说:“哥哥其实是多画上去的,他根本就没背。”母亲走出门口,三个小孩跟了出来,母亲斥责道:“背书背不出来也就算了,还不诚实。”姐姐骂妹妹多嘴。在回家的路上,悦翔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跑了回去,姐姐妹妹说可能是去找阿姨他们闹事了。赶紧跑回家把母亲叫来,到了那里,只听见悦翔正在背书给她们听,阿姨们个个鼓起了掌。母亲看见了,很欣慰。场面很感人,也充满了正能量。

多年之后,陈悦翔长大成人了,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老师,还当上了班主任,班上都是一群淘气的孩子。这时候,他妈妈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记性也越来越差。

直到有一天,他的妈妈不认识自己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陈悦翔尽管还当着班主任,但家回的更勤了。他的姐姐妹妹们觉得妈妈很麻烦,商量着要把她送到敬老院。在敬老院和母亲告别时,母亲悄悄在他口袋里放了一枚皮蛋,陈悦翔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就跑下车去,决定自己把母亲接回家。他的妻子就说:“你干什么呀?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很忙的,你还有一个班的孩子。”陈悦翔心想:两头都是责任。但母亲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母亲,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母亲带到学校。就有了之后一系列的故事。

母亲用一根背带,背着他长大。如今母亲老了,背带还在。陈悦翔就用背带把母亲和自己绑在一起回到了学校。

有一次,学生把他的母亲扶回房间是,问:“老师,这是什么味道呀?”他说:“这是上了年纪的味道。”学生说:“老师,不,这是爱的味道。”瞬间泪流满面。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磐安,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肯定会有很多好心人为陈老师提供帮助,为他减轻一些负担。我相信他的母亲一定能感受到儿子对她的爱,知道儿子为自己做了很多很多。

母亲给陈翔悦放皮蛋的场景很多,看似普通的举动其实是母爱的延续,以小见大,母爱是微不足道的,但那是一种永恒的爱。这样的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每次回家总怕我吃不饱。使劲地劝我多吃点,母爱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每每回忆起来都是幸福满满。

母亲的桂花鸭 篇15

桂花鸭算是家乡的一种特产, 久负盛名, 其做法也并不复杂。母亲先从桂花树上采摘少许桂花, 洗净用沸水稍烫后捞起晾干, 用白糖腌制待用。然后母亲将一只宰杀洗净的鸭子内外用盐擦匀, 腌制三小时, 再将其放入由生姜、八角、陈皮、白醋、大蒜、料酒等熬制的卤水中, 加入用糖腌制的桂花, 旺火煮上一小时, 撇去锅中漂浮的调料和浮油, 桂花鸭就做好了, 鸭肉中会有桂花的香气, 鸭汤也很鲜美。每当这时,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撕下一只鸭腿往嘴里送, 全然不顾烫嘴。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的桂花鸭成了我那时难以忘记的一道佳肴。

父亲爱吃桂花鸭, 秋天用桂花鸭下酒对父亲来说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父亲在外操劳了一天, 回家后他总会在院里的桂花树下摆一张方桌, 一把木椅, 这时母亲就把一盘白嫩嫩、油光光的桂花鸭端到父亲面前,

父亲心满意足地呷一口二锅头, 再来上几片桂花鸭, 悠悠地吟诵道:“八月桂花遍地香, 独占三秋压众芳。”

读初中时, 一到秋天我就会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多痰、鼻塞干痛等秋燥病症, 到医院看了效果也不见好, 母亲说医生开的西药对身体无益, 治疗秋燥症最好的办法是饮食调理, 鸭子性凉, 桂花鸭有润燥、清火的疗效, 对付秋燥最有用。那时家里并不富裕, 但隔一段时间母亲都会为我做一只桂花鸭, 品尝着母亲做的美味, 我秋燥的病症缓解了很多。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 后来我到外地求学工作后, 很久都没有吃到桂花鸭了。听母

亲说, 家乡院里那棵桂花树每年秋天还在开花, 小院里依然是芳香四溢, 她每年还会做桂花

鸭, 只是我不在她身边, 她自己吃起来总觉得不那么香。

上一篇:我的幸福作文700字下一篇:54红旗团支部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