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6-20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1

——我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统一安排,6月份,县政协组织力量就我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着重围绕我县工业园区规划、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问题分析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参考。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我县紧紧围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着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为全县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县目前已建设有池河、古堰两个工业园区。其中,池河工业园区于2009年由省上批复设立;古堰工业园区于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2007年更名为石泉县古堰丝绸工业园区。两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在地理位臵上紧贴316国道阳安铁路和十天、西汉高速,处于重庆、成都、武汉“一日经济圈”和西安、汉中、安康“半日经济圈”内,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截至2009年底,两个工业园区入园工业企业126户,规模工业企业14家。据统计,2009年两个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工业增加值2.64亿元,营业收入8.82亿元,上交税金2098万元。园区在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我县在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依托产业抓规划。我县两个工业园区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及潜力,论证分析,编制了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规划。其中,池河工业园区以实施“一园多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建设有电力能源区、生物药业区、新型建材区和蚕桑产业区。古堰工业园区主要打造以蚕桑制种、茧丝绸加工为龙头,建材、绿色食品、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协调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快建设抓基础。经几年来的持续建设,两个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05万元,目前,园区路、水、电、通讯设施等正在逐步建设,园区主干道路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完成部分道路硬化工程和供排水渠工程,改造电网25公里,计划争取今年内完成两个工业园区专用电主线架设工程,园区功能不断增强。同时,古堰工业园区已完成了园区核心区域400亩土地征迁工作;池河工业园区规划区域内征迁工作正在进行,已完成顺风工业小区231亩土地征用协议签订工作。

(三)创新方式筹资金。为确保工业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园区管委会不断创新思路,千方百计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如池河工业园区通过“盘资产、找贷款、捆项目、争扶持、招客商”等措施,现已成功运作资金500万元,捆绑3个项目,并招引一客商合作投资建园,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古堰工业园区通过捆绑项目、争取扶持、加大投入,较好地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多措并举抓项目。我县两个工业园区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池河工业园区先后引进江兴医化、永红丝业、桑葚醋饮、华林建材、池河农科园等重点项目;古堰工业园区先后引进天新丝绸、天成丝业、秦峰水泥、凯莎家纺、云峰畜牧冷藏等重点企业落户园区,成为园区发展的龙头企业,增强了工业园区凝聚产业、带动发展的示范效应。

(五)加强管理抓服务。为推进两个园区建设,县上从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管理机制入手,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管委会主任的“石泉县池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石泉县古堰丝绸工业园区管委会”。池河镇、城关镇分别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常年负责园区建设管理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大了相关部门协调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园区建设管理服务机制。园区管委会坚持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全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提升了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聚集力。

二、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回顾我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的看到目前园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建设起点低、管理跟不上、招商引资难、投入严重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起点低。一是规划起点低。目前,两个工业园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对园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方向、产业布局、资金筹措、土地利用、服务配套和环境保护等深层问题论证不够,规划起点低与园区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建设标准低。目前园区建设仅做了一些前期工程,工业专用路、电、水、通讯等设施布局建设不到位,园区的人居、服务、产业功能区等划分不明确。可以说两个工业园区还只是雏形,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亟待加强。三是园区用地难。一方面征地成本高,目前园区规划区内征地每亩需12—13万元,客商认为地价高。同时,由于园区征地没有一次到位,往往是企业想落户哪里就到哪里征地,而地价却在不断攀升,前后地价不一致,被征地户心理不平衡,“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客观造成征地难。另一方面入园企业还存在“圈大建小”占用土地及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二)产业聚集程度不高。目前,两个园区尚未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立园”产业。尤其在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下,“捡进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对签约的项目把关不严,一些入园企业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入园项目与园区的规划定位不符,致使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不强、特色不鲜明、层次低。同时入园企业还存在混建、杂居的现象,影响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发挥。

(三)招商引资难。尽管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工作措施狠抓招商引资。但因优势不明显、缺乏竞争力,招引的企业入园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特别是由于近几年以资源性为主的招商高峰期已过,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势头明显减弱,截止6月底,两个园区招商仅签约5家。

(四)投入严重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在建园初期,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启动建设主要以政府财政和项目资金为主。而县级财政的自身可用财力很小,资金来源渠道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同时,为加大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用地采用政府划拨“低地价”等优惠政策,使得政府投资回收期较长,园区自身缺乏“造血”功能等,制约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入园企业贷款融资难。由于入园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之企业入驻建设由于先期投资量较大,且无法利用土地使用权获得抵押贷款等因素,后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入园企业的建设投产。目前,因融资问题影响生产经营的入园企业占到40%左右。

(五)管理跟不上。一是管理机制不顺。目前,虽成立有园区管委会,但没有固定的人员专门负责园区建设管理工作。同时,两个园区在建设管理上均存在主体不明确、责权不清晰、机制不健全、办公无场地,影响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服务不力。尽管对入园企业有代办手续的承诺与做法,但仍存在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对入园企业承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承诺无法兑现,影响和制约园区的发展。三是人才匮乏。目前两个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都是由乡镇、部门临时抽调的干部组成,善管理、懂经营、精策划、会招商、具有市场化资本运作能力的高素质园区建设管理人才匮乏。

三、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地方财力匮乏,比较优势不足,建设工业园区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创新机制、扎实推进。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工业园区建设是加快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放在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定位。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县域经济核心带动区,园区的建设发展关乎我县经济社会的率先突破发展。二是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放在实现“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中去把握。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四个集中、四个突破”,其核心在于工业的突破发展,“工业强县”才是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园区是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聚集生产要素、推进工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主要载体,工业园区就是“工业强县”的重要标志。三是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放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去认识。工业园区建设是链接城乡的最佳载体,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抓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强则城市强、城市强则石泉强的道理,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城市新区,将起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创新机制,扎实工作,把我县工业园区真正建成县域经济核心带动区、“筑巢引凤”聚商区、产业链聚集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全民创业活跃区。

(二)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园区建设首要前提和招商引资的必备条件,当前必须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完备的基础设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一是高起点抓规划。科学规划是建设的前提,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根据县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产业重点,高起点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园区规划要以建成县域经济核心带动区、“筑巢引凤”聚商区、产业链聚集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全民创业活跃区目标定位。在规划全局上要将两个工业园区纳入川道新型经济区统筹规划,在较大空间上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规划系统上要将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分类布局产业和生产行业,科学划分功能区和人居、服务区。使我县两个工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良性发展的空间布局。二是高标准抓建设。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坚决杜绝“规划跟着建设走、建设跟着企业行”现象发生。尽力避免在建设中产业类型不同的企业混建、企业生产区与人居服务区杂居的情况出现,对于历史存在的也要逐步采取能征则征、能迁则迁,使园区布局合理、功能科学。特别是园区的土地、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一次规划、分步到位,首要的是把生产、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好。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要讲究品位,无论是道路铺设,还是厂房安排,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都要体现园区的风格、特色和文化。三是高要求抓配套。工业园区实质上是一个城市新区,园区建设既要满足入园企业生产、生活要求,还要配套商贸、金融、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即使当前没有能力建设,也要先行规划、逐步建设,以方便园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实现园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建设工业园区目的是“筑巢引凤”、聚集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基地、实现突破发展,达到这一目的的核心就在于招商引资,没有一批企业入园,没有一批大项目支撑,园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是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核心。在目前园区刚刚起步、政府财力有限、当地企业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配套项目都依赖于招商引资。因此,必须把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建设放在园区发展的首位,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无中生有、广结商缘,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二是要把招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强、产业聚集度高,一个大项目本身就能支撑一个园区,形成一条产业链。因此,要在毫不放松招引一批中小企业入园的同时,更应把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放在突出位臵。当前要千方百计促使陕药集团、池河火电厂、丝绸服装及工艺品等项目的落地建设。三是要把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关键。衡量园区建设水平,评价园区工作成效,主要看招商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建成投产,不仅要看重项目的落地开工,更要看重项目的建设水平。因此,要真正建立起以项目落地建设投产为主的考核机制。尤其对重大项目建设,要专门组织精干高效务实的工作班子,帮助企业解决从项目开工到建设投产的各种困难,不仅招得来,更要留得住,还要不断有新的发展。建好一个项目,就是树好一个形象,给投资者以信心,扩大影响,以商招商,使招商引资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四)进一步创新园区建设发展机制。

园区建设起步要靠行政推动,做大做强必须靠机制创新。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园区运行机制与融资模式。园区运行机制应由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园区应组建一个企业化的公司,这既是开发建设的主体,又是投融资的平台,吸引具有一定实力的经济实体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从根本上突破园区建设的资金瓶颈。二要建立园区管理机制。一是政府管理机制。县上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园区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的主体、地位、职能和权责,抽调专门工作人员集中办公,统筹协调,牵头抓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园区“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机制,简化企业入园手续,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让园区的优质服务成为招商引资的优势。二是实行自主经营机制。园区要根据管理办法实行自主经营、封闭管理,禁止随意干涉园区开发建设和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做法,体现园区特性。园区要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创新自主经营的机制和模式,实现园区的良性发展。三是用地约束机制与退出机制。要按规定实行划拨“低地价”及招、拍、挂制度,明确项目用地各项指标;同时要加强监督,对“圈大建小、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要建立退园机制。三要建立园区用人机制。要选调起点较高、结构合理、能干成事的人才,实行科学的考评和奖励制度,重用能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园区建设管理队伍。四要建立解决园区失地农民生存发展机制。要深入研究建立园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规划区内失地农民的问题。对于园区失地农民的安臵,应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失地农民征地拆迁补偿安臵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对园区失地农民总体农转非,同等享受城镇医疗、养老和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三是建立技能培训和就业机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鼓励扶持创业,千方百计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养老等实际问题,使园区失地农民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希望,推进园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2

对山东省昌邑市及潍坊市部分县市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听汇报、看现场、阅资料等方式, 亲身感受到各县市区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做法以及昌邑市发展中存在的巨大差距。 现将兄弟县市区的主要做法、存在差距和下一步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 主要经验做法

1.1 重视程度高, 政策扶持力度大

自潍坊市确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会议以来, 各地对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 12个县市区都落实了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 8个县市区相继出台并落实以奖代补资金, 对通过验收合格的每个园区最高补助资金50万元。 5个县市区设立了综合性农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中心, 从源头上为园区建设保驾护航。 由于措施得力, 各镇和相关企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积极性极大提高, 各地呈现出真抓实干、朝气蓬勃的互动发展势头。

1.2 规划布局超前, 发展定位准确

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全市建成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1 000余个, 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20个。 比较突出的是青州市确立了北部发展设施蔬菜、中部花卉、东部设施瓜类的布局;峡山区以潍峡路为轴心, 规划发展有机蔬菜基地, 在建和投入生产的基地多达20个; 高密市依托紧邻青岛的区位优势, 沿胶河规划发展2万亩花卉基地, 打造胶东半岛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坊子、寒亭发挥紧邻潍坊的区位优势, 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型农业;高密、临朐发展绿色能源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科学的定位和连续推进的发展战略, 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 起点高、规模大、产品知名度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

1.3 发展产业高端, 地域特色明显

纵观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基本是依托原有优势产业, 在设施设备和生产技术上实现了上档升级。临朐樱桃、昌乐西瓜、青州银瓜、寒亭萝卜、安丘出口蔬菜、 峡山有机蔬菜等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进一步突显。 综合分析调研的10处农业示范园区, 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较为高端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种苗繁育、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设施栽培农业, 特别是“养殖粪便-沼气利用—沼液沼渣—有机蔬菜生产”成为了当今最为先进的生产模式, 最终的产品主要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 这样的产品成为增加效益的主要技术手段。 园区内产品全部获得无公害及以上标准认证, 部分产品如潍县萝卜、弥河银瓜等产品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知名品牌。 全市认证“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总数达1 923个, 品牌优势和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 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效益可观。

1.4 工商资本参与, 园区建设水平高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 单纯一家一户甚至实力较弱的农民合作组织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因此应运而生了工业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局面。诸诚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1 000亩苗木, 坊子机械制造公司建设2 000亩休闲农业示范园; 寒亭盐化公司建设2 000亩萝卜基地; 青州种苗公司建设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区;维维集团在临朐建设高标准养牛场。工业企业资金雄厚, 先进的企业化管理理念使农业园区建设迅速形成规模和效益,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助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 各类工商资本在园区建设投资中多达520亿元。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后, 国家农业扶持资金如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 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等扶持资金先后落户园区中, 持续投入达12.3亿元。 国家扶持项目在园区建设中的融合和建设, 使园区发展更有支撑保障, 进一步提升了园区发展的水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昌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产业规划上, 没有准确的定位和长久规划, 10个镇街区只有6个编写了发展规划。 二是在产业规模上, 主要果蔬生产面积不足20万亩, 总产仅有54万t。 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低, 没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在产业形式上, 没有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产业, 没有叫的响的知名产品, 仅局限于大姜、马铃薯、大蒜、梨枣、食用菌等少数产品。 大姜还是局限于小拱棚模式, 产品仅仅定位在无公害产品;土豆产业只是局限于地膜覆盖一种形式。 四是在产品经营上, 全市仅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处, 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力不强。 之所以形成以上差距, 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长远规划和定位, 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认识不足, 导致了发展思路单一, 方向不明确, 建设步伐缓慢。

3 主要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布局

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 突出先进性、创新性和示范性, 要在园区建设中实现突破, 重点在市北部建设优质棉花生产带, 中部建立优质果蔬生产带, 南部和东部建立优质商品粮生产带, 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四大产业”。 北孟镇沿潍胶路重点打造昌邑有机蔬菜示范园区; 饮马镇以林海生物为主体, 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食用菌废料-沼气利用-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生产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石埠经济发展区建立三膜覆盖的大棚土豆示范区10 000亩以上, 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围子街道紧邻绿博园, 建设200亩以上蔬菜观光采摘示范园区, 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的档次;都昌街道充分利用宏大市场, 建成10 000亩以上高标准的大姜示范园区,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生产格局。

3.2 高标准建设

围绕昌邑市主导产业蔬菜、 果品等制定发布地方农业生产标准, 主要农产品生产全部实现有标可依。 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绿色食品为中坚、有机食品为顶端, 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 每年新认证农产品30个, 园区内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生产标准。 以设施农业发展为突破, 发挥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主体作用, 突出产业特色, 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 技术资源完善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 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机制, 推动农业生产园区化化发展, 力争每年全市新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20家, 建立市镇村三级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 对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环境等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控检测, 为园区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3.3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编制《昌邑市农作物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手册, 印发到全市种植大户和相关合作组织中。 采取分片包干形式, 组织科技人员到重点村, 进行面对面培训指导, 引导大家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农药, 降低因技术不到位而造成的污染。 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生态工程, 以围子、奎聚、都昌三个重点区域, 突出重要生产环节, 大力推广有机肥, 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 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 及时向社会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普及推广轮作、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和生物防治先进实用技术, 引导大家科学、合理用药, 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与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省农科院等联合搞好技术攻关, 试验示范园区建设新模式。 各地根据产业特点, 建设各具特色的示范园区, 示范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循环等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模式, 使各项农业科技在示范园区内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 并以示范园区为核心向外辐射推广。

3.4 落实保障措施

市里要尽快出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统筹调整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 保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需要。 要配套出台奖励政策, 除对上级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外, 还要根据建设进度对验收合格的园区进行配套补助。 同时, 要强化督查考核, 把发展园区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进行量化分解, 严格考核验收, 将完成情况纳入对领导班子的年度岗位目标考核。 通过强有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合力,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摘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可以集成现代农业新技术、展示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成果, 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必须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 针对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 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3

做好“五篇”文章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县围绕“工业富县”目标,加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县工业经济克服了电力紧张、资金投入不足、运价上涨、路况较差等诸多困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4月,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26.5;

实现工业增加值4263万元,同比增长27.8;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30.3;铁矿石、铁精矿、原煤、霞石粉、花岗石板材、页岩砖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较大。二是运行质量提高。1-4月,市考评企业实现利润1789万元,同比增长2.25倍;实现税金2125万元,同比增长48.2;入库税金1792万元,同比增长2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8.1,同比上升69.9个百分点;产销率101.9,同比增加1.9;总资产贡献率27.5,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三是发展后劲增强。1-4月,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同比增长14.6;民营经济占全县GDP比重达50.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上交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比重67.5,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4户,新发展私营企业3家;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随着溪沿洞电站、中石化乐坝中转库等一批重点外来企业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我县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我认为,主要是做好了“五篇”文章。

一、抓认识,坚定工业发展信心。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财政收入的支柱。我们充分认识到不加快工业发展,就不可能改变产业结构落后的现状;不加快工业发展,就不可能改变财政入不敷出的现状;不加快工业发展,就不可能奠定振兴**的物质基础。今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工业会议精神,坚持“招商引资增总量,联合发展壮骨干,以工哺农育龙头,苦练内功增效益”的思路,以“三新”(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新框架,以骨干企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新框架,以立县产品为骨干的产品结构新框架)为立足点,突出发展冶金,稳定发展煤炭,大力发展建材化工,积极发展石材、小水电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3311”工程(“三个明显”: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三个高于”:工业占GDP比重高于上年水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高于上年水平、工业企业实现税利高于上年水平;“一个新台阶”: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一个新跨越”: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达到“工业富县”目标。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9亿元、入库税金5000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5以上。

二、抓优势,培育工业发展支柱。

一抓支柱产业培育。产业整合是我县工业发展的主题,是提升工业规模效益和 整体实力的重大举措。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一是培育壮大冶金工业。延伸冶金工业产业链条,加强与川威、攀成钢等大型企业的联合,着力抓好竹坝二期扩能、铁山公司技改扩能等重点项目,积极筹建金属球团厂;坚持依法保护、严格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开发矿产资源,鼓励有开采实力的矿山企业,按程序申请探矿权,参与风险找矿,增加可采储量;积极支持冶金矿山公司、铁山公司内引外联、吸股参股等方式,在攀西地区、汉中地区实施资产重组战略。今年1-4月,全县生产铁矿石16.5万吨,同比增长11.5;生产铁精矿11.8万吨,同比增长19.2。二是培育壮大绿色产品加工业。重点依托绿色品牌,着力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带动“长赤牌”翡翠米、云顶茗兰、云顶绿芽、**黄羊、“亦奇牌”食用油、米仓山牌核桃等绿色食品上规模、上档次,抓好年加工30万头的生猪肉类加工厂建设和**黄羊肉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黄羊20万只、加工冷却排酸分割肉220万公斤建设项目,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培育壮大能源工业。充分利用**、明江、焦家河、木门河等水能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溪沿洞电站、银杏二级电站、沿溪河电站、董家河梯级电站等小水电站建设进程,做好皇柏林电站、高桥电站、蜂儿岩电站等小水电站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加快乐坝石油中转库、石油液化气站建设,力争年内竣工投产;抓好煤电有限公司、煤炭有限公司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技改扩能工作,提高煤炭生产能力。今年1-4月,全县生产原煤17.4万吨,同比增长7.3;发电量达到3442万度,同比增长0.5。四是培育壮大建筑建材业。提升建材工业产品档次,抓好县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技改扩能,做好3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霞石矿迁建和

铁山公司钾长石开发项目建设;加快东榆石材城建设,做大做强石材产业。石材城自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引进天磊石材、泰荣石业、雅安中喜石雕等外来企业,集中县内石材企业11家,建成石材门店20多个,形成民间石雕工艺小区、石材产品展示小区、现代石材工艺产品加工小区、板材加工小区四大小区。今年1-4月,全县生产水泥6.0万吨,同比增长46.3;生

产霞石粉5742吨,同比增长46.5;生产花岗石板材1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0。

二抓骨干企业培育。**工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以上企业少。我们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推进“三个转变”,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支持冶金集团、煤电公司等骨干企业苦练内功、做大做强;集中扶持以**黄羊肉业有限公司、巴山植化厂、元潭罐头厂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2004年,全县入库税金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3户,入库税金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19户。今年1-4月,冶金矿山公司、铁山公司、煤电公司等6户骨干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979万元,实现利税3307万元,分别占市考核企业实际完成的93.3、97.8。

三抓工业集群培育。构建工业集群是实现产业集聚,优化工业布局,辐射带动工业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按照“结构合理、联系密切、优势突出、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干线公路为轴线,以**镇、东榆镇、乐坝镇为重点,采取做大做强一批、嫁接改造一批、招商培育一批,促进企业向工业走廊集中,加快县城至乐坝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延伸建设元潭食品工业园区,做大产业集群。随着翔鸽化工、天磊石材、强盛砖业、垃圾处理、乐坝魔芋、霞石矿业、元潭罐头等一批企业进入,不仅加快了工业走廊和元潭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而且带动了全县民营工业蓬勃发展。

三、抓改革,增添工业发展活力。深化改革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继续稳妥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民营化进程。巩固企业改制成果,对已进行改制的企业,抓好规范完善。截止目前,全县除电力、自来水、广播电视传输等7户企业保留部分国有股外,其余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县冶金集团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积极实施扩张经营,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今年1-4月,公司销售收入7253万元,实现利润1033万元,实现税金536万元。铁山公司经过改革,实施扩张经营,发展势头良好。今年1-4月,公司销售收入1939万元,实现利润320万元,实现税金228万元。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抓好改制企业按《公司法》规范运行,真正使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逐步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的制衡机制。三是推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抓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坚持两眼向上争取“国家的钱”,两眼向外用好“客商的钱”,两眼向内引导好“民间的钱”、用好“财政的钱”,多方投入增大总量。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招商引资网络,积极采取以商招商、“赴会”招商、网络招商、窗口招商、亲朋招商等有效办法,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近年来,全县引进项目30多个,到位资金3亿多元,随着溪沿河电站、中石化乐坝中转库、天磊石业等一批重点外来企业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工业发展后劲切实增强。二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向中央、省、市主管部门争取支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我县工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按比例提取工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4

一、园区发展现状

株洲金山科技工业园始建于2003年,是国家火炬计划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株洲新材料产业园,同时也是今年株洲市园区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金山科技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一期6.96平方公里、二期约23平方公里)。园区以三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即硬质合金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园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引进企业36家,已投产19家,在建4家,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867.44万元。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钨钼铅锌精加工、交流及电子信息等行业。累计实现税收42870.41万元,其中2009年末实现税收4103万元。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至2010年上半年,园区完成基础建设总投资45808.94万元。其中,实际征用土地900亩,目前在征280亩,待征165亩;硬化道路4条,2000米;铺设给、排水管道2000米;栽植路旁、空地树木1800棵;草坪10200平方米;安装路灯310盏;建设标准厂房100000平方米。

3.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方面,大手笔包装项目。园区紧紧围绕三大产业和二期造城计划,加大项目包装力度。目前,已做好了《潍柴动力株洲产业园发展规划》、《中国五矿金山产业园规划》、《中国南车金山产业园规划》三个项目的包装策划;聘请国内一流包装策划公司对园区二期“金山新城”造城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另一方面,实质性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园区攻坚战”的核心。截止目前,园区陆续引进了安德利集团株洲有限公司、株洲春华实业有限公司、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和株洲九洲四维事业有限公司等36家企业。为实现大招商、招大商目标,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围绕三大产业,进一步加大园区项目策划、包装、招商力度。园区成功引进株洲新通铁路装备有限公司“高速铁路铺架及大型铁路机械专用装备”项目等7个项目,积极洽谈对接潍柴动力“株洲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等4个项目,4.园区实现多渠道融资。园区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一是采取抵押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经过双方多次协调和沟通,采取抵押方式筹得株洲市商业银行贷款。二是采取承贷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园区克服困难,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在市里有关部门帮助下,争取到通过城投集团承贷的方式为园区筹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三是利用政策优势,开拓融资渠道。园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农发行经过一年多的协调沟通,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成功落实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四是开发商住用地,搭建融资平台。积极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充分开发运作园区一期商住用地,以地生财。五是取得市、区级财政支持,实现多方融资。

5.园区多点子创新企业服务

为实现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目标,园区进一步创新了服务手段。一是实行特

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的中层干部和员工到市“5115”工程骨干企业蹲点,实行“点对点”、“特事特办”的服务。二是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园区定期召开银、企、园座谈会,积极为金融单位和入园企业牵线搭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广泛收集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园区积极开展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园区已搭建了 “金山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建立产学研联盟。为提高入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力,园区以“国家火炬中心”金山科技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基地为基础,联合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三个高等院校,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三个骨干企业搭建“硬质合金产学研联盟”。五是创业基地建设。为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前来园区创业,并使其在园区发展壮大,园区组织各种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活动,引导企业自主创业,今年5月,园区成功获批成为市十大创业基地之一。六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性服务。为解决企业职工上下班困难,在园区的极力争取下,完成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公交首末站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区虽然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园区相比,还存在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有利政策支持,园区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制约了园区更好发展。二是融资难题仍然存在,财政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经费的支持力度有限,银行部门也缺乏对园区发展的专项贷款支持。三是征地拆迁难,征地费用高,失地农民安置问题难以保障,用地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审批时间长,导致项目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围绕“上档次,上规模,大发展”战略思想,2010年的金山科技工业园工作目标是,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完成园区招商5亿元,实现项目落地4个,项目完成投入2亿元。2010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做好一个规划,健全两个体制,实现三大突破,做好四项工作,强化五项措施。

(一)做好一个规划,建设高标准园区。

一是做好产业定位。建设以轨道交通、汽车配件和硬质合金制造为主导的千亿低碳园区,注入“低碳”、“生态”理念,构建区级行政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共融的高标准、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

二是完善结构规划。依托荷塘大道、玉龙路,与云龙新城相呼应,在荷塘大道东侧,打造集聚的产业空间,承载三大主导产业;在荷塘大道西侧,打造区级行政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和生活功能片,形成“东园西城”和“一廊,两心,两轴,多组团”的大格局。并且规划七条贯穿规划区的城市主干道以上级道路,形成“三横四纵”的骨干脉络。“三横”包括沪昆高速公路、玉龙路和学林路,“四纵”包括新塘路、荷塘大道、新园路和长株攸高速公路。

三是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按照株洲市的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征地、拆迁、搬迁及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建设,加快土地平整。

四是加快土地报批。尽快争取已上报的1200亩工业用地和185亩商住配套用地批复到位,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土地报批面积。五是加快包装策划。进一步完善园区二期23平方公里的 “金山新城”项目包装策划,搭建融资平台,加快与银行对接,以实现5-10亿元的融资目标。

(二)健全两个体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如有可能,有关部门是否可在园区设立相关临时工作机构,抽调精干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园区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全程的优质服务。

二是健全园区财政体制。建立园区独立的财政体制,增加园区发展后劲,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新突破。按照高起点,高要求,合理规划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争取贷款、市区各级、各部门支持,采用市场化动作,土地置换、建设公司垫付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建设纵横道路1条,里程0.85公里,硬化面积170000平方米,栽植树木2850棵,绿化面积765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850米,修建排污管道路1700米,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工程150000平方米。尽快完善园区一期功能,开发二期,使之大道“七通一平”的标准。

2.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010年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加速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落地项目不少于4个,总投资不少于2亿元,对2010年开工的项目,2010年内要全部竣工。2010年内提供建设用地不少于280亩。

3.软环境建设要有新突破。一方面加强协调服务。及时向入园企业传达政府有关政策法规,为创业者和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促进园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另一方面加强机关管理。加强学习和深入基层,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机关管理,健全制度建设,合理有序地开展好机关建设,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四)做好四项工作,确保园区和谐发展。

一是在土地征用在土地作用过程中,要做到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地处理好政府与集体、集体与农户的三者关系,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确保征地工作平稳推进;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将周边乡村建设用地规划纳入园区二期规划;三是要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和管理,确保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金足额到位,并建立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加强入园企业的管理,严把企业准入关,从入园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到工厂总平面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服务和监督,所有园区企业新建、改建、扩建的安全生产设置,按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强化五项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

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5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我县旅游业也蓬勃兴起。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近期,笔者围绕这一主题,对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顺应全国旅游发展的形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全县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一是旅游规划顺利完成。为使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科学合理,我们委托西北大学、西外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完成了《泽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珏山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山里泉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李寨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5368多万元,解决了旅游景区的通电、通邮、通水、道路等“三通一平”的问题,新建或改建饭店、宾馆、招待所等10多家,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秩序均有明显提高。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三是景点开发成绩斐然。珏山风景区依照规划重点修建了太极名园、黑虎洞等,对一些重要景点进行了修缮;山里泉风景区依照规划,重点开发了山青、水秀、洞幽的“小三峡”自然风光,初步开发了姜太公庙、封神亭等景点;李寨景区重点开发了水上漂流等项目。作为小康特色旅游项目的东四义重点开发了农民公园等景点。

四是宣传声势日趋强劲。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我们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一批以宣传泽州旅游景区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故事片、风光片以及宣传画册陆续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和播映,提高了泽州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旅游效益逐渐显现。我县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1.6亿元。

虽然我县旅游业总体发展很快,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片面认为抓旅游超前,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加快企业发展上,完全把旅游开发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没有形成全县抓旅游的氛围。

二是旅游投入机制不活。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筹资渠道是政府投入。由于我县自身财力有限,在景区开发投入上不能满足旅游需求,致使景点开发缺少娱乐性的旅游项目,品味不高,产品老化,形式单调,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是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不规范、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未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和管理队伍,尤其是外语导游人才尚属空白。

四是旅游业还未形成产业体系。目前,我县还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太低,和全省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们仍然为落后者。

二、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从我县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我们初步确立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按照“开发高起点,管理上水平,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发展要求和“旅游品牌高档次,景点建设高标准,旅游宣传高规格,旅游服务高品位”的旅游工作方针,以建设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旅游产业为方向,全力打造“山、水、湾”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力争到,接待游客达到66.7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2.68亿元,旅游间接收入达到10.72亿元,把旅游产业真正培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展销会、洽谈会,举办旅游节、推荐会、恳谈会,组建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或民俗风情表演艺术团等,在景区内进行演出,以活动促销旅游业。要走出去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作家、诗人、摄影家、记者到我县采风、写作,发挥名人效应,宣传报道旅游业。同时,要制作一些高档次、高水平的宣传品,并加强对当地野菜、蜂蜜等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二) 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制定高品位的招商引资项目。制定出台开发旅游业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以大投资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提速,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

(三) 突出泽州特色,全力打造旅游品牌。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强对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突出生态特色。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内涵,开辟特色旅游线路,突出人文特色。充分体现我县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精心组织,挖掘资源,突出解决好“四季游”的问题,着力推进从“两季游”向“四季游”转变,全力打造“四季游”精品线路。

论加快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篇6

1 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资料表明, 大部分工业基础较好的县, 财政收入的80%来自工业, 工业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保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结合县的实际又快又好发展, 还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依赖型产业比较突出;二是龙头、支柱企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三是产业链还不完整, 节能减排, 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还没形成。四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还要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和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式势,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有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也能更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三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培育优势企业, 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招商引资平台, 有利于工业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四是国家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的思路

实现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指导思想, 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工业, 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 扩张规模、培育支柱,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企业和产业。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

培植一批骨干企业, 是引领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践也证明重点大企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有工业振兴靠骨干的意识, 坚持择优扶强, 培育优势重点企业。要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以资产联系为纽带, 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 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推动手段, 搞好现有企业整合和发展, 实现规模扩倍、效益翻番, 形成大企业集团。

2.2 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技术改造, 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 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努力大部分县已处步形成了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但基本上还都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 附加值低, 竟争力还不强。已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相互之间的优势难以互补, 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显现。因此选准并主攻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链是县域工业化的关键。

2.3 加快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建设, 积极扶持中小

企业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经济。

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 也是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看, 中小企业有恒久的存在价值, 并且向着“小而专、小而精、小而高、小而强”的方向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强县就是依靠中小企业起步的。要根据资源特点和地域条件规划乡镇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解决了工业项目集约用地, 避免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克服了环境容量不足等工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将在县域内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区域, 推动县域工业化向更高层发展。

2.4 立足于农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 以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县域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立足于农业资源发展工业, 是县域工业的自然选择, 也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牧产品加工业投资相对少、成本相对小、加工层次多、加工潜力大, 是县域现实的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道路, 应大有可为。要谋划更多的有规模、有品牌、能前延后伸拉长产业链的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项目。出台优惠和鼓励政策, 降低项目准入门槛, 推行承诺服务,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行政效率, 广泛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 改革了县乡财政体制, 这些都可以为加快工业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要结合实际研究财政支持工业, 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服务上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2.5 解决好建设新型工业的融资难问题, 促进县域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适时、充足的资本供给是制约县域工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疏通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解决县域工业发展中的资本短缺, 一是在国有银行内部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部门, 进而探讨成立专业银行, 进一步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各级政府协助建立面向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投资基金。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筹措可以县域民营企业的互组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三是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缓解贷款担保难, 以政府的积极介入为前提, 以市场的有效运作来推动。四是采用股份制动员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 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

2.6 加强企业管理, 全力协调工业经济运行, 大力发展工贸一体化外向型经济。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是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一手抓企业管理, 一手抓科技创新。完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手段, 做好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 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引导企业强化管理, 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 提高效益。县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竟争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依靠科技, 不断推出新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要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一批以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实用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鼓励和扶植大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中心。是要大力扶植这些企业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造就一批名牌企业, 县域工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7

一、产业链

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具有品种多、更新换代快、技术密集高、设备投资较小、附加价值率高等特点。产业链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增加粮食产量,需要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复合肥料;抵疾病需要多种医药、抗生素;石化工业生产需要催化剂、表面活性剂、油品添加剂和橡胶助剂等。服装、丝绸工业需要高质量的染料、纺织助剂、颜料;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需要不同的涂料、黏合剂。精细化工的发展,不但能提高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环保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

一。因此国家经贸委在“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指出:化学工业的发展是以“化肥、农药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化肥和农药直接与粮食生产有关,所以精细化工和粮食生产一样重要,只能立足于国内,不能依赖于国外,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部门。

二、所在地和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精细化工企业总数已达11000余家,传统领域精细化工企业7000多家,其中染料、颜料企业1525家,农药及其制剂加工企业1243家,涂料生产企业4544家;新领域精细化工企业3900家.精细化工行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其中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值为600~700亿元。许多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如染料、农药等居世界前列。

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的精细化工生产大部分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天津和山东等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在北京、济南、无锡、杭州等地分别建立了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等多个研发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化工基础和特点,在全国建立了南通、苏州、无锡、中山、抚顺、湘潭、台州、湖州等十五个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每个基地从事不同领域的化学品生产,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其中我国主要的氟化工生产企业有浙江巨化集团、浙江化工科技集团及我县的江西莹光化工等企业。

三、精细化工发展方向

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越来越加重技术知识的密集程度,并与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1.纳米技术与精细化工的:纳米聚合物、纳米日用化工、粘合剂和密封胶、涂料、高效助燃剂、贮氢材料、催化剂。

2.现代生物化工与精细化工的结合:维生素、生物农药、生物表面活性剂。

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及动向:精细化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高科技领域的开发研究世界各国现在都在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使整个化学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关的新科技领域包括:各类新型化工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包括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

四、国内领军企业

中国化工企业30强有:中国石化、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滨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淄博金城石化

有限公司、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发展有限公司、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公司、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巨化集团公司、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成山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亚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旭阳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西水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1、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和主要石化产品(包括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化肥)生产商和供应商。

2、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是中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美国杜邦公司国际最新聚酯生产技术、年产30万吨的瓶级聚酯切片是集团第二大支柱产业。

3、拥有80多年发展历史的双星集团是民族工业的骄傲,是跨国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国际型企业集团,目前双星已形成了鞋业、轮胎、机械、服装、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及包括印刷、绣品、三产配套在内的八大行业。

4、利华益集团是以石油化工、制药为核心产业,纺织服装、消毒液为两翼产业,跨行业、跨国、多元化经营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制药、纺织、化纤、服装、消毒液、热电、苯酐等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5、传化集团是中国知名的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主要业务领域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在化工领域,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用化学品系统集成供应商,主要品类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首位。

6、三角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轿车和轻卡子午胎、卡客车子午胎、工程子午胎、巨型工程子午胎、巨型斜交工程胎和普通斜交胎等产品,建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供产销研一体化轮胎企业。

7、巨化集团公司以生产氟化学制品和基本化工原料为主,兼有高分子材料、化肥农药、化学医药、化学矿山、建筑材料、化工机械、电力能源等17大类200多种产品。形成了以氟化工为龙头,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技术服务为高新技术突破口的化工产业链。公司拥有铁路专用线、自备热电厂,通讯、供水、环保等公用设施完善。

8、亚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现辖染料、涂料、医药、房地产四大产业。亚邦化工集团已形成年产5万吨蒽醌型分散染料及中间体、25万吨不饱和聚酯树脂、10万吨顺酐、1000吨原料药及中间体、200多个药品品种的生产规模。

9、无锡兴达集团生产的EPS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建材、装饰、交通工程等领域。具有品质均匀稳定、保存性佳、易发泡、省蒸汽、结合性能良好、加工成型品强度特好等特点,抗破坏性及抗震性好,其成型后保温、隔音性能良好。

五、政策措施和力量摆布

浙江上虞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上虞实际,特制定上虞精细化工园区投资开发若干政策意见。

《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发展》

(一)投资政策

1、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重点鼓励农药化工、医药化工、日用化工、染料化工、化工助剂等精细化工项目到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投资发展。

2、要实行项目办理优质服务。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态度,降低收费标准,真正做到“一条龙”、“一站式”、“一个窗口”优质高效服务,凡新办化工企业、化工项目,半个月内办好市内全部手续。

3、要切实改善投资硬环境。电力、交通、移动通信、自来水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为改善精细化工园区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

(二)税费政策

1、国内外投资者(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在化工园区投资新办工业企业,凡受让土地10亩以上,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或租用厂房5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租用时间五年以上的,可从投产之日起,由地方财政部门全额返还三年内所征的企业所得税,第四至第五年所征的企业所得税按50%返还,两年内由地方财政返还增值税额的10%;受让土地10亩以上,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或租用厂房1000平方米以上,租用时间五年以上的,可从投产之日起,由地方财政全额返还三年内所征的企业所得税,第四至第五年所征的企业所得税按70%返还,三年内由地方财政返还增值税额的10%。

市内老企业搬迁到化工园区,在确保原企业上年应纳所得税,并保证每年递增16%的前提下,可享受上述优惠。

2、化工园区内已投资兴办的工业企业,经化工园区管委会、计经委和财政部门核准,当年技改投入在3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的,在确保原上缴基数的前提下,其新增部分可从投产之日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内由地方财政返还增值税额的10%。当年技改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其新增部分可从投产之日起,三年内免征所得税,三年内由地方财政返还增值税额的10%。

六、我县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

2008年我县精细化工规模以上企业有顶顺生物科技、金兔实业、兴达化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力争用3年时间,全县精细化工产值达到14.5亿,其中产值过5亿元企业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3家。重点培育发展江西莹光化工、江西华通医药、江西顶顺生物科技等优势企业,着力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领跑作用。

我县已在梓埠镇规划了精细化工产业区,工业规划用地3000余亩;以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为目标,依托现有精细化工优势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精细化工产业项目,大力支持关联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集群。重点引进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果胶系列、涂料、催化剂及各种助剂、锂电子、净水剂、有机硅、含氟织物整理剂等生产项目。以台州、苏州为重点招商区域,兼顾杭州、无锡等地区,加快引进浙江巨化集团临海医药化工厂、苏州园方化工有限公司及浙江化工科技集团等重点企业。

现代精细化工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技术进步始终是它的决定因素。鼓励企业利用多种途径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加快工艺、装备、技术的更新改造,以技术进步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低耗值、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高科化竞争优势。通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精细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电子商务系统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万年县经贸委邱春梅、丁烜彪

江西省新干化工厂 新干县鑫林化工厂

江西吉安新干医药化工厂 江西新干桃溪化工厂 新干县育才化工厂 新干县群星化工厂 新干县生达化工厂 新干县洪都化工厂 江西新干双佳化工厂 江西省新干县赣阳化工厂 新干县振宇医药化工厂 新干县江南医药原料化工厂 新干县新林林产化工厂

江西省新干县合力加脂化工厂新干县跃华化工厂

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8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建设富裕岐山”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积极探寻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最近,县政协组织调研组,由各主席分别带队,深入到全县14个乡镇,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并组织县发改局、县农业局、县工信局、县文广局等11个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有目共睹的成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关天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强工业壮农业、兴文化活旅游、强基础建城镇、重民生抓保障”的发展方略,强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三大战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据统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已达到96.7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8.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9.8%、10.1%;三大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9%、60%和25.1%,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文化旅游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1、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良种补贴项目、设施瓜菜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养殖为突破口,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南桃北果中瓜粮菜”的农业产业布局。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9.6%,林业产值0.32亿元,同比增长8.8%,畜牧业产值7.64亿元,同比增长4.8%,渔业产值0.12亿元,同比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02亿元,同比增长5.3%;建成200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示范园35个、千亩示范园1处,蔡家坡宋家尧500亩日光温室、大营乡南郭村300亩大棚温室示范园成为全市发展设施蔬菜的亮点;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2196户,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企业3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4户,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户,先后注册“天缘牌”香醋、“文王牌”西瓜、“鲜阳洋牌”瓜菜、“秦岭牌”猕猴桃等农产品商标16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规模企业持续增长。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3.6亿元,工业增加值32.9亿元,实现利润3.36亿元,实缴税金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5%、15.2%和31.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4户,实现营业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利润1.08万元,同比增长116.4%。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增长势头强劲,截止2010年底,累计完成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9221万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6813户,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实缴税金1.8亿元,其中入园工业企业927个,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目前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总产值的83%来自工业园区,园区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关联度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县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3、第三产业加力提速。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周文化艺术节和首届岐山名吃美食节,带动旅游业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量达到了1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7亿元,同比增长20.8%,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县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周公庙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西岐民俗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陕西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宝鸡市十大最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带动了餐饮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县在册餐饮企业500多户,特色食品、小吃加工企业60余户,年均营业额达到5亿多元。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5亿元,年均增长20.8%以上。同时,商贸流通繁荣活跃,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项事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容忽视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相比,我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经济规模总量偏小。我县经济实力虽然在宝鸡东五县排名前列,但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有待增强。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截止2010年底,全县非公经济实有企业29458户,其中工业企业8102户,仅占非公企业总数的27.5%,难以形成支撑作用。而且目前全县仅有9户亿元企业,2户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企业,工业完成增加值只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6%,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二是第三产业增速缓慢、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为旅游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发育不足。三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集群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型产业集群偏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较弱,产业关联度不强,大部分产业集群只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简单“扎堆”。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县目前已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绝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主导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产品以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为主,对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一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贪图安逸等思想,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特别是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制造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导致大量利润流失。二是创新动力不足。多数企业还停留在“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引进;重眼前效益,轻人才培训;重市场营销,轻科研开发”的认识水平,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含量产品,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企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倾向,明显制约了我县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全县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综合竞争力不强。一是传统型农业占据较大比重。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传统型农业占比高达61.6%,“粮食”主导的基本生产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二是工业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发展主要以机械加工、纺织、造纸、建材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少,产业链较短,初级产品和低档产品多。而且在我县主要城区的新投资项目中,生产性项目偏少,房地产项目偏多,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严重制约了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不够发达,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缓慢,不仅影响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4、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明显,特别是精通企业管理的专业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全县人才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土地制约问题愈发突出。建设用地匮乏、土地流转和征用难度大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日趋严格,而全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也导致了县域企业的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四是一些职能部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办事效率不高,致使一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好政策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本土企业家成长比较艰难,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优化。

来自各界的建议

调结构、促转型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当前摆在我县各级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县上下要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解放思想,强化举措,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县域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力争早日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为此建议:

1、以“六大园区”为平台,调整产业布局拉动转型。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拓展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以六个示范园区为支撑,多点布局、多极发展、协调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一要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在大力发展蔡家坡汽车工业园、凤鸣镇西岐风情园、祝家庄建材工业园三大园区的基础上,要统筹调整全县土地使用规划,为园区建设储备一批生产用地,以土地吸引项目入区落地。要尽快建设雍川制造业产业园,积极引导蔡家坡新上项目向塬上集中,拉大蔡家坡副中心城市发展空间。要依托益店镇作为县域东部门户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园,推动全县商贸物流业的大发展。要立足大营、故郡等乡镇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规划建设以有机食品精加工为主导产业,集生产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食品工业园,努力构筑全县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二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拓展园区骨架、完善配套设施、服务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精品园区、特色园区”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各大产业园区的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土地平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三要推进园区转型升级。要抢抓东部产业向西部梯次转移的历史机遇,瞄准重点产业,引进重大项目。尤其是蔡家坡汽车工业园、祝家庄建材工业园等重点园区要以陕汽通家、众喜水泥等重大项目落户为新起点,依靠优惠政策和产业集聚优势吸引客商投资,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扩张,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带动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各个园区都要树立错位竞争的理念,在引进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成气候,促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的核心基地和高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2、以“三化建设”为目标,调优农业结构助推转型。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从经营产业化、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入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要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粮食为基础、畜牧为主导、果菜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我县加快建设塬灌区优质粮田、旱腰带畜牧养殖、秦岭北麓无公害猕猴桃、千山南麓优质苹果和城镇郊区精细菜五大产业带,着力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方面狠下功夫,重点推广“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时要通过转包、租赁、季节性流转、互换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二要集约化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紧紧抓住我县被列入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沿岐蔡东线和西线一带建立优质农副产品基地,主要扶持大营、故郡、蒲村、枣林、雍川等乡镇,切实抓好设施蔬菜、大棚西瓜、紫皮大蒜、红萝卜等基地建设。同时,要依托华祥、斯美特、天和乳业、天缘醋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和良种奶牛、奶源基地,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三要市场化培育,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产品从投入、生产、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行为,培育名、优、新、特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优势品牌,主动参与竞争,提高市场份额。要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传递、市场引导、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有计划地在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设一批标准高、功能全、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

3、以“三项工程”为抓手,调强工业优势深化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新型建材和有机食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突出自主创新,抓好三大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一要推进“腾笼换鸟”工程。针对我县大部分县属企业生产效益不断萎缩的现实情况,建议以产权臵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对县属企业存量土地和闲臵资产的处臵工作,有效盘活现有资源。同时,对不符合全县产业布局规划、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率低、内部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质量差的厂房(商铺),全面开展有计划的升级改造,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二要推进“强基固本”工程。以推动信用担保业发展为重点,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政府、银行、企业协调互动机制,着力解决全县非公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创办企业研发机构,提升非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创建自主品牌。鼓励非公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突破家族管理模式,放手放胆聘请一些高层管理人才,进行体制创新,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多元化融资、股份式经营、集团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县非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要推进“借势发展”工程。抢抓关天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等多种方式,为“西机”、“七O二”等驻岐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促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要发挥“西机”在电子专用设备研发方面的优势,招引国内外客商在岐山投资兴建一批电子配套大项目,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电子类企业,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填补我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改变工业产业的单一结构,建立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主动加强与驻岐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大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主动在大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找准产品定位,发展配套产业,与之建立稳定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促进配套企业由“低、小、散”向“专、大、强”方向发展。

4、以“文化旅游”为龙头,调高三产档次促进转型。要把文化旅游业放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以打造特色、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素质为着力点,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引领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一要狠抓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周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佛教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西岐民俗园、诸葛亮庙、崛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全县景区的档次和品位。要积极借鉴开发法门寺景区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周公庙、五丈原等主要景区的深度开发,加强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提高我县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二要加快发展餐饮业,着力打造陕菜之乡。要建立和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依托丰富的周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岐山美食一条街、岐山名吃产业园、西岐民俗饮食观光园等,引导餐饮业集聚发展,促进餐饮业与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餐饮龙头企业集团,对岐山美食进行科学研发,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积极开发有地方风味特色、营养价值高的特色菜品和名特小吃,不断提升岐山美食品牌的竞争力。三要强化基础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升级城乡商业网点和集贸市场,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和支持综合超市、专业店等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同时依托蔡家坡、凤鸣、益店、五丈原等乡镇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集中投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发展一批功能全、档次高的酒店、宾馆和商贸物流市场,建立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

5、以“组织引领”为保障,调新体制机制服务转型。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改进作风、落实责任,不断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我县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保障。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以开展“和谐岐山建设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新工作理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发展方式的大转变。要立足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制约和影响全县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找出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我县制定政策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思想,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基础上,实行“配送式”、“保姆式”服务,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产品,超前考虑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需要,主动谋划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建议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重点整治“铺张浪费”、“吃拿卡要”和“治庸治懒”的专项活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公开曝光典型事件,认真查找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防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三要落实目标责任。及时制定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年度计划,县财政每年要安排适量资金扶持重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全程监督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要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落实,严格奖惩兑现,真正做到以发展论优劣,以实绩定赏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下一篇:办公室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