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散文

2024-06-05

诗意散文(精选8篇)

诗意散文 篇1

在这个世界里,作为美学对象(姑且这样说),我欣赏过无数的女子,虽是成熟的年龄,我依然想用一种不算诗意的语言描绘想象中的她,也许能告诉未来的青年们关于爱的审美。也许她就是陌上谁家年少希望的远方。

神话中的那些或仙或妖的女子,象织女,白蛇,象祝英台,巫山神女;那些文学中的女子,象黄蓉,小龙女,象王语嫣,木婉清,象阿朱,苏嘛拉姑, 那些既在文学中又是现实中的女子。象孟姜女、刘兰芝,象“长干行”里那位深情女子,象薜涛,李清照、象唐婉、芸娘.象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 象民国的林微因,张幼仪,陆小曼,张爱玲….

我心中想象的那位女子,也许她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我们依然有权利去想象去向往,我们可以从神话里,从文学中,从现实中那些曼妙的人儿身上,渴望找到想象中的她清晰而又朦胧的影子。

她的内心应该是善良的,唯有善良的人才让人的心灵变得宁静,象织女,象白蛇这样绝色的女子,她们不会让爱她的人心灵焦灼的,不会让爱人心生忧虑的,因为她会用真诚的行动,温柔的爱抚让对方相信,她的爱是执着的,即使她们曾经有过婚姻,象陆小曼,象张幼仪,即使她们曾经是青楼的,或者红楼的,象董小宛,象李香君....。但我们知道,他们灵魂是高贵的,这样的女子值得一生去眷顾。

她的内心应该是质朴的,因为质朴与善良有时候是同义语,这个质朴是心灵的质朴,不在外表上,所以我希望她的家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地方,但那里民风一定纯朴的,那里一定是邻里守望,亲友和睦。小社会温暖的环境。她也有可能生活在丽江一个幽静但狭小的庭院里,也许她就生活西湖边上一处年代久远的小楼里,也许她就在北方或者南方城市的没有电梯的高楼上,也许她生活在干旱的塔克拉玛干一个被千年胡杨林围着的沙漠小镇上,也许她就在我居住的小城外的村庄里……..。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女子,她懂得这个世界平凡人是什么样的生活,即使她后来发达了,生活滋润了,她也了解民间的疾苦,她的内心会有一种温柔的意绪,对亲人,对朋友,包括陌生的人们。

也许在她糼小的时候,她的居处也许不甚宽敞,但那儿一定是宁静的,祥和的,白天可以看到远处的袅袅炊烟,偶尔还在离家不远的公路上还可以看到不常出现的汽车,夜幕降临的时候,月光会不吝惜地从无边的苍穹照下来,天上有多明亮,地上就有多明亮,小屋里有照亮整个家的电灯,有这些就够了。

她的出生不一定高贵,但一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她一定有一个质朴而勤劳的母亲,和一个坚毅而沉静的父亲,父亲是家的主心骨。不需要什么权势和太多的家财,因为这样家庭的孩子,知道贫穷不是过错,知道生活不一定拥有财富就是幸福,如果母亲是医生或者什么当然更好,这样她从小就会受到母亲细心的呵护,甚至是专业的呵护或者教育,我相信她在这样的家庭里一定养成了爱整洁,懂礼节的习惯,虽然质朴,但也懂得什么打扮最适合于她,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淡妆是对自我负责的外在表现,也是对社会尊重的文明习惯,蓬头垢面并不是正常的生活。我也希望她是一个遇到陌生人都会脸红的姑娘,我多么希望“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她真实的写照。

我想象中的女子,与他的爱人,年龄不要差距太大,可以大三岁,可小五岁,如果是我的爱人的话,那么她得生活在六十年代中晚期,不能象杨翁之恋那样大的差距,这对于女人是残忍的,对于男人是无奈的。

她家可以没有电视,可以没有收音机,如果到了今天,她们家可以没有汽车,没有别墅,但她的父亲一定要给她买有《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还有中国神话故事,那么她就可以趁着夜晚的灯光读她的《白雪公主》,《长发妹》了,她的内心里从小时候到今天,都拥有一个神话世界,让她以后在困难的时候,她就会想到白雪公主也碰到过灾难,长发妹也受到过折磨,她也就会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接受生活的困厄,这样在她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从这些神话故事得到一种力量,慰籍她多感的灵魂,她的心中有一个“神话世界”,那么她的灵魂就会对这个“自然世界”加以超越,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摆脱世俗世界的困扰,无论何时,她的心里都会有着一片明丽的天空。

她的生活圈子不能太大,但她一定有几个童年时期要好的小朋友,她们出生在一个院子里,也生长同在一个院子里,小时候玩乐的时候,冬天一起赏梅花,夏天结伴听风玲,白日里一起读书写字,夜晚在月光下一起看月亮,数星星。她们是她长大后的闺蜜,她们应该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她们在一起,也可以放声大笑,也还可以说点荤段子,或者放肆地评论某一位道貌岸然的男子。我相信她不会有太大的社交圈子,所以不担忧那些男人色眯眯的眼睛, 不会因为倾慕权利和财富而使她眼花心跳。女人圈子大了,会影响自身形象,正如吴仪所言“你,如果是女人,就一定要控制自己的交往范围,你不能像男人那样,见谁都是好朋友,即便你的职业是公关,你也不要在下班后,今天和这个男朋友一起喝茶,明天又和另外一个男人吃饭,这样的日子久了,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你很轻浮,是的,你的熟人是很多,但你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她与闺蜜们在一起时尽可家长里短,她不要去羡慕人家的富有,也不会在她们面前显摆自己家的阔绰,如不这样,朋友会惭至疏远的。她最好能静静地含笑倾听,象那南山(苑)的红叶一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以内敛应该伴随女子走完一生。

如果结婚了,她一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带着孩子,与兄弟妹妹一起每周回去陪父母打打牌,大至一元,小至一分,尽可死去活来的相互批斗,即使再忙,也要尽量这样做好,她懂得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而停止转动。一个人需要一个伦理世界,也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和对兄弟、同事、朋友的友好。“长幼有序,尊老敬贤,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伦理的内涵。人最大的后悔,莫过于父母远去了,想孝敬却无处寻找,这种痛苦是无法弥补的。有的人美其名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这种爱,那是最不齿的事,假如这样做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睡得着吗?不管男人女人,心里都会惭愧的。孝敬父母,我就做得不好,我也犯过错误啊,而且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就是我陪父母的时间太少了,世界上还有后悔药吗?我想买,但面前白茫茫的一片,惟见两坯黄土在故乡的小山上孤独着,你想听一声她叫你的一声乳名吗?万万不能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及时行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唯有尽孝不能等。如果女子拥有一个“伦理世界”,她就会对自已“小我世界”进行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美丽,或者说是一种崇高,这样的人你尽可放心,她会对自己先生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亲还要尽职,你有什么理由不去真心爱她呢,男人最大的欣慰啊,是女人对他的父母象对自己父母一样。

她应该是优雅的,优雅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体现。她一定知道,在生活比较窘迫的时候,她不因屋子的.大小而苟且,依然将自己的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衣衫依然熨烫得妥妥贴贴;生活比较宽裕的时候,她能把家里每一件物事做到精致而又精美,不因有打折品,而堆满家的每一个角落。周末的时候,有闲适的心情,她满怀欢喜地带着孩子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中,在河畔湿地旁,把自带的吊床拴在两颗树之间,与孩子一起享受阳光,清风,书香,苍穹,亲近大自然,闲看天外云卷云舒,静听林中蝉唱鸟鸣,山间溪流泉声,有这样的心情其实就是一种诗意,就是一种优雅,出入高档会所的人他们能够比拟吗?他们能够享受这样清丽的小资生活吗?他们在那种场合还有自我吗?每天傍晚,把孩子接回家后,陪着孩子学习,她自己也读文学,读音乐,充实自己的专业,她也读周国平,读付佩荣,读钱鐘书,读季羡林,陪着孩子练琴,她自己也会弹着吉他伴和着女儿的“春江花月夜”,伴和着儿子的“湘江春早”的旋律,享受这母子亲昵的美丽,她一定会炒上几个拿手的菜肴,让儿子或女儿享受天伦的快乐,女子下厨,不是坏事,我看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手好菜,既可以犒劳辛苦的自己,也可以在人前展示自我,更可以让人知道自己艺术地脚踏实地生活着,那才让人艳羡呢,并不是所有优秀的女子就只会饭来张口,这也是另外一种优雅,我多么希望我的儿子也会厨艺,当朋友们到家的时候,一手好菜,让他的那些男女同事佩服得紧呢。深夜的时候,一天忙碌完后,她才打开了电脑,倾听那时尚的流行音乐,动听的背景音乐,也可以打开电视,听孟非,财神,黄老师点评被爱与爱人的人生真谛,孩子做完作业,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她满怀着爱意轻轻地抱起孩子,放到她亲自为她装扮的小屋,甜甜地睡去........。她的心中因为书香熏陶,她懂得了哲学、史学、美学、懂得弗洛伊德,懂得了黑格尔,懂得了康德,她在泰戈尔的诗文中看到了“飞鸟“.感受到”吉檀加利“的美丽,她心中因为知识而一片光明,于是她的灵魂中便拥有了一个超越于“无情世界”的“艺术世界”,超越于“经验世界”的“科学世界”,也许在某一天,她太累了,在饭桌边睡着了,臭男人,你又在做什么呢?醉了吗?

诗意的女子与女子的诗意,男人要懂得欣赏,人的一生找对一个爱人,胜过挖到一座金矿,但谁也无法估量,少年时优秀,不等于中年时就优秀,即使到了老年,人也会变化的。对于女子的奉献,要懂得珍惜,失去了也就一去不返,正如人们在决绝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我若离去,后会无期”。

诗意散文 篇2

一、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力量推动的结果, 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有电视人对电视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 还有现代传媒巨大传播力量的推动, 更重要的是电视散文本身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作家丛维熙说:“电影和电视都需要文学血液的支持, 如果影视没有和文学联姻, 导演和摄影就是使出浑身解数, 也难越巍峨艺术殿堂半步。”正因如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视把探寻的目光关注到文学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身上。1998年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推出了19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 这种新的电视文艺形式正式大规模浮出水面。之后的几年, 中央电视台独家拍摄的百余部作品将电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散文以对“天、地、人”的旷达追求, 对“音、诗、画”的优雅寻觅, 对“真、善、美”的质朴咏叹, 成为整个电视艺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片绿洲。

二、电视散文的文化内涵

电视散文的思想内涵:

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开头的九个字“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内涵非常丰富, 意味着电视散文以音、诗、画为表现手段, 以天、地、人为表现对象, 传达着世间的真、善、美。从这九个字我们可以窥见电视散文的表现内容覆盖世间万物, 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再现生活中的无限感动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事, 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 患难中显现的真情, 人们对信仰和价值的执著追求等丰富的表达构成了电视散文最感人的风景。《金婚》、《朋友》、《朵朵》、《妹妹, 永远的遗憾》、《不沉的船》、《光明》系列等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青岛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散文《妹妹, 永远的遗憾》令许多人感动甚至落泪。作品中的小姑娘以幼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担负起供养哥哥读书的重任, 而所有的付出她不要回报, 一瓶廉价的花露水就让她激动得满脸通红, 闻了又闻。在电视散文中, 这个瘦弱的小女孩羸弱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让人由衷地从心底升起感动和崇敬。

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电视散文中宣扬的真情, 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构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 描绘世间的无限风光

山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电视特有的声画功能在表现优美的风光上更是占尽了优势, 《哈纳斯之春·秋·冬》、《长白山抒怀》、《九寨磨房》、《田湾河风情》、《南国瑶寨》、《读三峡》、《梦幻同里》等, 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山水艺术景观。电视对山水风光的表现有它天然的长处, 但是对自然风光表现的要义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怀, 让自然的灵性和人的感悟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甘肃电视台拍摄的《生灵》, 开篇就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沙漠中突兀矗立着的胡杨, 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生命的呐喊, 通过干枯嶙峋的树枝树干对画面的强烈冲击力, 召唤生命的归来。

(3) 回顾历史上的悠悠往事

电视散文对历史的关注, 或回顾历史人物、或咏叹历史名胜等, 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古朴风味。

以历史为表现内容的电视散文, 一是以特定的历史引发今人的思考;二是传承祖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前者来说, 比较典型的作品有《野鸽子》、《徽州往事》、《无名烈士祭》等。《徽州往事》其实是徽州乃至整个中国女人屈辱、苦难的历史。端庄美丽的五嫂嫂15岁时就嫁了过来, 然而不得不在新婚后的第七天就送走了外出经商的丈夫。在沉重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中, 在五嫂嫂熬成五婆婆之后, 丈夫的噩耗传来了, 一世夫妻只有七天。女人的坚韧和苦难是最动人心魄的, 作品激发起观众的是从心底泛起一种酸楚和沉重的哀婉。

对于后者来说, 《泰山秋思》、《梦幻同里》、《庐山思绪》、《七弦的风骚》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中《庐山思绪》着重追寻历史上曾经留下关于庐山名篇的名人的足迹, 让观众穿越历史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 将庐山的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历史的苦难, 历史的厚重, 历史的辉煌, 历史的优雅……历史的种种侧面都通过一方屏幕呈现给观众。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中的情怀足以够我们揣摩受用终生。

(4) 传达生活中的隽永哲理

优秀的电视散文从来不会排斥哲理的表达, 电视散文在传达哲理方面通常有两种形式。

设置警句表现哲理:如《方井》, 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怀旧情绪, 而当“自来水进了小镇, 方井消失了”后, 作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在过去显得那么重要的东西, 而今都成了故物, 我们温馨地怀念它们。毕竟, 它们曾像蜡烛一样照亮我们漫长的生活, 然而谁愿意再让蜡烛来照亮黑夜?”作品对往昔的回忆深情浓烈, 但依然充溢着对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的礼赞。这样的作品仿佛通篇只为一句警句而蓄势, 从而更加强化了哲理的表达。

营造意境显示哲理:虚化的哲理必须由实物的依托才能生发开去, 电视散文将哲理意识融入生动的形象中, 使理的阐述直观合情。那些富于暗示性和象征性形象的反复出现, 使人在电视营造的意境中联想得更远, 也使哲理产生更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电视散文把思想的反映包含在形象中, 融化在情感里, 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回顾、对哲理的阐发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人类鲜活的心灵世界。

电视散文的艺术特征:

电视散文是把散文诗性的语言艺术和电视丰富的声画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视听表达, 给人以审美愉悦。电视散文是“诗、音、画”的交响, 与散文相比, 其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1) 音、诗、画三位一体的立体感

音、诗、画本来是三门独立的艺术, 电视散文把这三种艺术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首先电视散文的本质是“诗质”, 这是由文学带给电视散文的诗意审美性。散文不论是深刻厚重的哲理表达, 还是飞扬飘逸的情思描述, 如诗的语言都会带给观众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而电视散文中的语言更是以字幕形式出现并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 更加强化了作品诗意的表达。

其次是画面。散文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 当电视散文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时, 画面成为其审美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 文字所表现的间接性、模糊性被画面的直接性、确定性、形象性取代, 增强了抒发情感、营造意境的效果。

再次是音乐。音乐有助于内涵的表达, 有解释、充实画面内容的作用, 使电视散文更加完美。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指意的模糊性, 电视散文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 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 带领观众去领略更加细密的情感。

音、诗、画三种表现手段的结合, 使单纯语言文字趋于具体、形象、可感, 三者对应的视觉、听觉和内心体验, 大大开拓了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

(2)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电视散文以追求美中至美———意境美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它是一种藏于作品的“味中之味”, 高于作品的“韵外之致”。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真实的影像, 散文表现的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 电视散文正是这一虚一实的有机融合。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一是通过情景交融创造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电视散文中, 一草一木, 一滴水珠, 一块石头, 都会在深沉、隽永、真切的情感的感召下, 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情思。

二是寓哲理于生动的屏幕形象之中。电视散文将文字所表达的抽象的情感、理念以及哲理意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形象中, 使得“理”的阐述更为直观。散文所追求的审美最大化是尽可能为读者营造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不仅仅是停留在引发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层面上, 而是选择与文字相对应或相关联, 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画面, 使文字和画面之间产生张力, 从而达到对文字内涵和意蕴进行扩展和丰富, 营造意境的目的。这种审美追求与散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散文在融合了散文的优势和电视的表现技巧之后, 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

三、结语

电视散文将营造诗意空间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但其艺术品位的高雅性和受众的低层次性, 电视对“收视率”的追求和价值评价体系等, 使电视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创作的艰辛和寂寞。正如《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制片人高立民所说, 十年的电视散文是十年的踏雪寻梅。尽管如此, 电视散文以它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电视荧屏上开创了自己的诗意化空间。电视散文的创作和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然而正如傲雪怒放的梅花, 带给人们的必定是凛冽的清香。

参考文献

[1].丛维熙:《艺术殿堂无神像》。

[2].戚鸿峰:《论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性》,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3 (1) 。

[3].高鑫:《电视艺术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高立民:《润物细无声——关于电视散文的对话》, 《中国电视》, 1999 (2) 。

[5].刘玉有:《美哉, 电视散文》, 《东方艺术》, 2005 (6) 。

[6].史萍:《试论电视与散文嫁接之优势》, 《中国电视》, 2003 (8) 。

浅谈诗意散文的鉴赏 篇3

如何鉴赏诗意散文呢?

一、领悟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优美充沛的感情

一篇优美的散文,因为有了巨大的抒情力量,才能叩开人们的心扉,也由于它的形式和内容比较自由宽松,容许作者直抒胸臆,较直接地披露自己的主观世界,表达自己的爱憎、体验、评价,因而字里行间寓托着作者的思想,形象之中浸透了作者的情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他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洞庭湖“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两种奇丽景色,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了封建时代难能可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鉴赏此文,我们深深感动于作者豁达的胸襟和深刻的政治思想,并从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在我国当代作家中,朱自清以他饱含诗情的散文,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蒙眬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美丽的画,浪漫的诗,深邃的意境,充沛的情感。他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身边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真情,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塘月色”。在文中,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一重深挚的情感。朱自清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抒写了自己真挚的情怀,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融情于景,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情思。全文以“颇不宁静”领起,贯穿全文的是一条感情线索,这样清新秀丽的景色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体现出他对时局的忧虑,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情怀。

二、体会诗意散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体会散文用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的诗情画意、水乳交融的优美意境,在体会中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形象。一篇好的散文,它应该有巧妙的构思,创造隽永的境界。而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活动,既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也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和教育作用,使人们得到更强烈的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喜悦。

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他自己的散文往往就具有诗的特点,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想象清新而丰富,形象明朗而含蓄。在《香山红叶》里,他由红于二月花的红叶,联想到它就象征着老向导的生活历程,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茶花赋》中,他由如火如荼多姿多彩的茶花,联想到比茶花更美的新中国儿童,联想到祖国青春健美的面貌,形象如画,韵味悠长,留给了读者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在鉴赏中,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在他的《海市》里我们更可以看到一个诗情画意、耐人玩味的境界。一开篇,作者就以空灵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迷人的奇幻的海市蜃楼。

……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

作者以虚虚实实的笔触描绘了变化莫测的海市奇景,一下就把读者带进了那富于神话色彩的世界中。接着,作者凭借巧妙的联想,自然无迹地过渡到对长山群岛的真实描写。作者讴歌了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党领导下的渔民的幸福生活,笔端变幻多姿,给全篇笼罩上一层扑朔迷离的艺术气氛,结尾和开篇遥相呼应,点明长山群岛人民的幸福生活比那奇丽然而缥缈的海市更令人神往。全篇婉曲回环,含蓄不尽,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鉴赏此文,使人不禁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三、精美的散文也有赖于优美动人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常因生活内容的不同和作者艺术个性的差异而显出不拘一格的风姿。因此,要学会鉴赏散文诗意的语言,精当的词句。优美的散文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富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在我国古代的散文名篇中,有许多是千锤百炼,精致美玉般的佳作。王勃的《滕王阁序》,全篇的语言铿锵华美,精彩风流,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绘更是一字千金,情景如画,一语道尽了南国秋日的秀丽风光;杜牧的《阿房宫赋》的开篇,历来也为人们所传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寥寥数语,概括了长远的时间和阔大的空间,总起全篇,语言精警,内涵深厚。当代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垂直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的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满山杜鹃了。”作者以写意传神的笔触,挥洒点染,精勾细摹,情景交融地写出了三峡美景奇观,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江山画卷,抒写了作者审美的壮志豪情。如果没有作者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语言,一幅三峡图也就会淡然无奇,黯然失色了。

以上是我对散文鉴赏的几点浅见。学会鉴赏,不但能提高自己对文学的审美能力,而且能提高自己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从不断鉴赏中陶冶情操,洗涤灵魂,让自己的心胸更宽广,更纯洁。

诗意生活优美散文 篇4

人生的程路太长,人们也总是行色匆匆。走过了似水流年,走过了岁月沧桑;经历了四季风雨的洗礼;历经情感的悲欢聚散;多少失落与感慨,又几多跌宕起伏?拼搏、追寻、梦想、渴望,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头来却发现无论得到了什么,最终,都逃不过零落成泥碾作尘!而其中自己心灵所忍受的,所负荷的都是灵魂泣血的歌唱。

岁月悠悠,光阴辗转。千万里走过,万千春色赏遍,只是人生太匆匆,脚步太沉重。心灵不快乐,依旧是一无所得,疲惫不堪。过去的梦魇,醒不来的今天,未知的明天,始终抵不过浮华的侵袭,欲望的怂恿。再回首,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苦涩的还是心灵。

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心灵的富足,灵魂的怡然。就让流年在淡然里静谧,寻一处清幽的曼谷,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吟咏一段诗文,看一朵花的盛开,赏一朵云的飘逸。接受清风的轻吻,浅尝百花的芬芳,轻掬露珠的晶莹;放牧灵魂自由飞翔,放飞思绪,天马行空,不问曲终人散,不再锦书相托。让无眠的记忆冷冻在笔端,窖藏在文字的青冢中,把伤感埋藏在遗忘的天井里。给心灵更多轻松与自由的时间。

“独泛扁舟无限景,波涛西接洞庭秋”。我追求的人生,没有太多的欲望,没有尔虞我诈的阿谀奉迎;无需过多的奢华。只向往那种精神的充实,灵魂的清澈,一本书,一杯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把自己恬淡而悠然的生活,编撰成生命的音符,记载一路山高水长,绘就一阕诗意、浪漫的人生。等坐到轮椅上的那一刻,拿出来回味,憨笑、晾晒……

揽一缕阳光,在无垠的苍穹,听风生水起,看潮涨潮落。远处,青山如黛,流水潺潺,清风细雨,落叶翩跹,自在飞舞,随奖摇落,时光慢慢穿行,关照不减,月色轻柔,心灵的牵念被舒畅、惬意的心情填的殷实圆润,氤氲一幅诗情画意的锦帛。

望天际,那一抹淡淡的光晕,一种安详,平和的情绪油然而生。多么美好,抑或,沿着路静静地走,随便看看,空旷的田野,漫山的红叶,俯身,嗅泥土的气息,弯腰折一株绿草,含在嘴里,浅尝那青涩的味道。累了,坐在田垄边,看黄昏的落日,那夕阳牧着一朵云的缠绵、曼妙,便会遐思纷飞,诗意涌动。

偶尔,有蝴蝶飞过眼前,能看到那薄如蝉翼的尾翅。一阵微风吹来,掀起裙裾,发丝飞舞着,轻拂面颊。闭目沉思,会听见,曾为你摆渡红尘的声音,夹杂袅袅的天籁飘进耳膜,那么地悠远,清寂。此刻,不再觉得,每一天那样大把的光阴都是空虚、寂寞的,会感悟,其实,人生结束和开始都是同一个圆点;会被自然的韵律涤荡,唤醒走失的心。

那些被岁月沉淀的记忆,早已化作了诗文的故事,成了遥远的回忆。跌宕着驶向轮回的渡口,抛锚在远古的驿站。惟愿,岁月静好。

诗意江南散文 篇5

江南是一个莲藕色的市井故事,惹得诗人从古说到今,讲完一个又接上一个。诗意就圈养在黛瓦石墙,竹篱小院,就囤积在青山绿水,红烟疏雨里。几树桃花,两行白鹭,一溪流水就拼凑成了素雅的山水字画。

江南是诗人永不醒来的梦,每一个诗人心中总有一个温婉如江南的女子。江南的烟雨朦胧了你倾国倾城的记忆,江南是你不可遗忘、不可丢失、不可拾起、不可追忆的背影。那个素净的女子在小巷的尽头为你驻足,可以许你一段永远青葱的回忆。遇上她,便是你的劫。你却愿意万劫不复,只为她一次深情的回顾。

江南如梦,朦胧烟雨,千丝万缕,那么飘渺;灿然的花,花开陌上,于晨雾中,于暮雨中以灵动,以静默,那么美丽;只须几缕烟雨,几树花开,相思就能尽染。蝴蝶不远,燕子归来,风画了的羽翼,驮着前生的依恋,把熟悉的风景一一抖落,让我们一一重温。所以有一首诗,我从江南走过。

江南烟雨,烟雨江南,以天青色作底布,在调色之后,浓郁的蓝色,杂揉了暖黄,嫣红,素白。文字粘了露,染了烟,轻轻柔柔,微风轻指,属于我们的花,在盛放最美。曾经小小的忧伤,在记忆里深埋堆尘,向昨夜悄然隐退。我们还有什么需要躲避,不可忘记的忧伤。若到江南来,山花正好烂漫。

来江南吧。着一叶兰舟,骑一匹瘦马,从唐宋烟雨里弯出,打秦汉明月里经过,由远而近,踏入江南,你会醉在这十万江山。每一个江南的女子都是一首委宛的竹枝词,唱着水一般轻柔,火一般热烈。她们风华绝代,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湿润了流年。飞扬的裙裾有神秘的魅力,足矣拖住你匆匆的脚步。你若以一首诗作聘礼,她们的脸庞一定羞红得如一树桃花。带你回她的闺房,秘密发落。聪明的你,何不沉醉江南,与她卿卿我我,形影不离。

来江南吧。江南的雨有多么的明净,陌上的花有几许明媚。朦胧的雨丝丝缕缕,飘飘缈缈,你走不出,也荡不散。盛放的花粉粉繁繁,红红火火。闭上眼,如置身花海一般。沾衣欲湿,仰面不寒,花压变了丫杈,散发醉人的香气。有风潜来,留下微香暗度。这一刻。你心里会住着一个江南,寂寞中的慰藉,慰藉中的宁静,宁静中的深思。江南是一袭优雅,一刹那、静静地、深深地铭刻在你的灵魂的深处。

来江南吧。江南因为你的寂寞,烟雨肥绿了一季早春,淡然了岁月的苍桑,洗涤了青春的卖场。我站在桥头,等你寂寞归来,我身后的桃花,全部为你盛开。你来,打马我的江南,沧桑的田野透出一抹清新的气息。你瞧,路边的那株桃红在野花的衬托下更加鲜艳夺目。你听,藏匿在竹林的鸟语因你清脆响亮。你停,一杆春篙,戮破一面湖水,散了还聚,你又看见花开的模样。风一起,落下花瓣如雨,定让你觉得置身天堂。

来江南吧。我准备了一坛桃花酒,酒不过三巡,话不过二两。

你来,我们相逢在一场桃花雨里,细数落花的日子。或共倚窗前,看一池萍碎,杨花点点,飞絮乱坠,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或人立溪桥,花红满径,寻一缕清香幽幽,轻握季节的节奏,栽一截春光,如那落花流水,在岁月里不急不慢虔行。或呼朋唤侣,郊原游冶,南园醉酒,春眠听雨。感谢这场花开花谢,我们生命没有虚度。春天,我们盛放过,热爱过。

你来,我的欢喜如山野一条小溪,藏不住小小的心跳,不经意的一串笑声从山谷里窜起,急匆匆,逶迤而过,湮没千岁以上的石头,不朽的溪桥。我心中的绿意如春天的河水由灰蓝蜕变成浓浓的墨绿。为了配合这绿,昨年的草儿经不起雨的`蛊惑,使起小性子的撒泼,绿到天边,连接你的步履。就是那岸杨柳,千丝万缕垂碧挂翠,堆烟砌雨。你来,村头的那朵桃花,活脱脱的一个人间妖精,轻轻呵一口香气,婀娜成诗,妩媚出一截又一截的妖娆,然后,一个侧身,斜卧在线装书里,等你来翻阅,等你来触摸她的丰腴。

江南是雨中的一支美妙的短歌,歌声中有采莲女的笑声,濡湿温软,有陌上桑缓缓归曲。江南是牧童的一腔柳笛,笛声里粘着昨夜的花香,唇边留着烟雨的温凉。江南是一叶兰桨拍不碎的梦,是一双白鹭唤不醒的鼾声。江南是一卷山水长卷,寥寥几笔,雨,淅淅沥沥,如梦里女子拨弄的丝弦,巷,清清幽幽,缓缓走出打着伞儿的丁香女子,挽着一段清愁,江,一叶扁舟,出没**,摇荡着一顶青箬笠,一袭绿蓑衣。行走在江南的薄雾轻烟,诗意就从心底冒出。

江南就沉淀在你深邃的眸子里。莫要忽略,只要目光所及,你就会沾染江南的灵动,还有偶尔咋喜咋悲的情绪。江南,那温馨柔和中弥漫的诗意,烟雨朦胧中透出的清亮,就会落在你的眉尖,劫走你昨夜的忧伤。这是我曾经的一卷温润,一抹红泪。

散文欣赏诗意黄昏 篇6

几声牧归的牛哞,半点孤鸿的鸣叫,数声悠扬的暮鼓,一阵嘹亮的鸽哨,静默了流水,静默了小桥,静默了游子远行的脚步,静默了古老的歌谣。一个诗意的黄昏,在诗人千年咏叹的离愁别绪中变得虚幻而充满温情。当白昼所有的纷繁与喧嚣都在黄昏的诗意里悄然归位,没有谁会拒绝在这温暖而柔软的光里让身心自然而自由的舒展片刻。如有雅兴,还可以放下所有白昼芜杂的缠绕,出门走走,不经意间就可瞥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神韵。这是一种视觉的盛宴。也是一种心灵的救赎———我们的心灵被生活的绳索捆绑太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这残阳如血的黄昏里,每个人的心灵都会变得异常的平和而柔软,柔软到谁都不会在这样的时刻吵架,因为黄昏意味着一种回归,牛羊牧归了,倦鸟归林了,日出而作的人们带着白昼的疲惫回归了。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加让人感动,让人眷恋。你不见那远行的游子在月影黄昏子规声里独自飘零叹息吗?此刻的他们眼望着被落日的余晖染红的浮云,哪一云朵才可以承载他们日夜思念的故人之情。唯有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眼巴巴的望着渡头落日、墟里孤烟,想象着别人一家团聚,安享天伦的美景,仰天长叹——断肠人在天涯!念及此,有谁还不能将内心的浮躁安静平和下来。

落日之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神韵,更是一种人性的期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无法想象柳坞深处,群山之巅,夕阳将一对恋人修长的影子透射在大地上的情景,会成为多少相爱的人们羡慕的风景。枫林渐晚,黄昏夜未央,是迷幻的夕阳陶醉了那温柔的情话,还是那温婉的情话陶醉了夕阳?相思了无痕,黄昏轻更切。当然也有那失意的恋人,让夕阳点燃了相思,倦倦推开轩窗,原本想放进一窗晚霞,却只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又怎能一个“愁”字了得。聚也好,思念也罢,却是黄昏,让这款款温情变得更加真切,加浓郁。

近年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深深的喜欢上夕阳,并爱上这充满诗意的黄昏。流年似水,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为生计的奔波中匆然而逝了。走过太多的路,认识了太多的人经历了太多的事,想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也许岁月风雨的剥蚀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加速老去,有时候突然有一种生命的全盛期就要过去的恐惧,也许自己真的有些老了,看着黄昏里相扶相携走过的一对老人,竟然有一种很羡慕的感觉,也不知道暮年黄昏的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许多日来,已经习惯了半开着窗子,在黄昏里读书、写字,习惯了在黄昏里泡一壶淡茶,从敞开的窗子里看暮色里匆匆回家的人流,习惯了悠然的点起一支烟,在黄昏里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习惯了在黄昏里专注的思念一个人,习惯了在无边的夕阳里一个人出去走走。

散文化:语文课堂的诗意追求 篇7

所有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讲,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一是教师的功底和素养亟待提高。如果课堂能成为学生惬意的享受,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渴求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诗意的栖息地,课堂必将跃动并迸溅出生命的活力!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散文化”的教学。

一、什么是“散文化”的课堂

先秦文学中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都称作散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散文以抒发情感或表达哲理为目的。散文选材的广泛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主题的集中性决定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当然,散文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表达形式是不拘一格的,语言传达是多姿多彩的,所以,现代散文更青睐于语言的修辞化、生活化和情感化。

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优美如画,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形散神聚,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挥洒自如,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情思绵长,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文采斐然……那样的课堂不就成了“散文化”的课堂?

“散文化”的课堂,就是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类似于散文的课堂,它内容饱满而充实,情感真挚而感人,结构严谨而连贯,语言生动而富有韵律,表现手法灵动而丰富多彩,因而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更是优美、开放、自由的,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人文化的魅力。

二、“散文化”课堂的界定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散文化”的课堂?它应该有若干衡量的标准,这里列举的几条,也是衡量这一概念时必须观照的几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性的学习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这种情境可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一个场景,或是一个故事、一次活动,或是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人、事物等等。学生所接触的这些内容,本身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既能牵动学生的情感,又能留给他们无尽的思索。所以,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而源自生活的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又通过课堂被学生解构。就是这样看似周而复始的循环,让学生的认知获得螺旋形的提升,学生们徜徉、沉浸其间,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读《西湖》,可以深切感受其美景如画的特点;读《学与问》,能够深刻领悟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读《牛郎织女》,能感受到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读《青海高原一株柳》,心中定会升腾起对平凡又极不平凡的柳树的赞美……虽然文体不同,但这些文章都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情感与哲理的折光反应。

(二)教师情感的丰富性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诗意与知性的完美统一;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诗性与知性彼此交融而形成的个体。知性,含有知识性、理性的意思。知性语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价值取向是能力的,教学特征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但同时又是诗性的,充满情感的,其价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学特征是情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体验的。

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叩响学生的心弦。试想,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愁眉不展,怎能描绘《春》的如诗如画?如果教师超然文外,怎能感受朱自清赏绿时的如痴如醉?面对作者用生命和感情的汁液浇灌出来的作品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注定教不好语文的。因此教师要像酝酿散文的情感一样培植自己的教学情感,全身心地倾注,全方位地沉醉,声情并茂地诵读,激情澎湃地演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为我们诠释了“站在讲台,你就是语文”的真正内核:真情实感才是语文教学赖以发出生命光彩的灵魂所在。

(三)组织课堂的缜密性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不太重视课堂的组织,以为语文课随意性较强,这样或那样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大。其实,精心地设计好课堂的结构,理顺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精心地设置好各个环节,注意环节之间的连贯与衔接等,对整合课堂学习优势,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仔细想来,这些教学要求,也正是散文笔法的要求之所在。

一位教师执教《都市精灵》一课,教师先从“都市”和“精灵”两词入手,整体感知了文本的内容,然后从小动物“可爱”的特性着手反复渲染,组织有感情地朗读,巧妙地进入精灵所起的作用以及精灵们现状的讨论,从而引出对比手法的探究,接着通过“在对比中,他思考着什么”引出对文字的诵读,最后教师问:“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创作一个标语告诫、警戒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很自然地结束了全文的教学。整堂课一气呵成,严密有序,教学设计几乎完美。过渡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例如:“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增添了灵动的气息。然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北京城,这些动物的现状如何?”不经意间,把学生的思维从美景的陶醉中牵引到对现实的思考中,堪称“无缝对接”。

(四)教学语言的感染性

散文化的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内容所呈现的形式,常常是修辞化或精细化后处理的句子;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原生态。美的事物适宜于用美的语言去表达,美的语言又适宜于用美的言语去教学。散文化的语言,既富于美感,又不失修饰,贴近实际,生活味浓郁。这样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亲切的,是极富感染力的。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情境,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

教师的语言,若能做到情感深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肢体语言),都能透露出教师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甚至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相信学生也能在语言运用和品析中恰到好处、顺畅活泼,在思维实践和处理问题时也能做到流畅、灵活。

三、教学要形成一个“磁力场”

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而课堂的“神”在哪里?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何建立?教学应该承担起怎样的人文使命?这些问题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力场”的关键。

课堂的“神”就是这堂课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一种风范、一种力量,这是课堂的砥柱。脱离了这一宗旨,课堂就成了支离破碎的散片,再精彩也仅仅是花絮朵朵,缺少了成束、成堆、成片乃至漫山遍野的艳丽和浓香。

建立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抓手就是设置情境。当下的课堂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如何合作?合作的结果如何?创设情境就是师生“合作”的主要方式,而师生互相之间所创设的具体的课堂情境就是“合作”的主要成果。可以说,“情境”是课堂教学形成磁力场的最重要的抓手。

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一种令师生惬意的享受,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并超越文本。这样,课堂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渴望,才能点燃学生们心灵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超越知识,走向生命,走向智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闪现出生命的活力。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篇8

从此,我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享受着一路行走的美与好。我先后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讲诗意语文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次,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我还先后与诗意语文的同道们组织策划了3届“全国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3届“全国诗意语文实践策略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受众达1万余人。2009年,我依托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成立了“全国诗意语文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中心发展了87所实验学校,刊发了4期《诗意语文会刊》。在诗意语文的指导下,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荣获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荣获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荣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以冯铁山教授等人为主编的《诗意语文学本》也于2007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朦胧的激情。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在邂逅课堂激情的高峰体验之后,欲罢不能,视激情为语文课堂的最高价值,其教学往往是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为主线、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所以彼时也有人称我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但这个阶段对“情”尤其是“激情”的课程解读、生发机制、理论基础、实践原则、操作范式等等,仍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

第二阶段:去激情化。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一方面被外界对“激情的泛化导致语文的弱化”的批评和责难所困扰,另一方面对课堂上一再点燃和唤醒的激情体验也逐渐产生了某种审美疲劳和倦怠。于是,在那些对外依然号称“诗意语文”的课堂上开始有意无意地淡化激情、回避激情,甚至人为地压抑本该自然生发的教学激情。历史地看,去激情化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诗意语文,它使诗意语文更像语文,更具语文味,它满足了人们呼唤语文坚守自己的“独当之任”的课程诉求。

第三阶段:激情的协奏。如果说“朦胧的激情”是诗意语文在课改狂热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媚俗,那么,“去激情化”则在去狂热之癫的同时又不幸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媚俗。当媚俗成了某种定式时,恰恰是诗意语文丧失自己的本真和立场的时候。物极必反!于是,在对激情的肯定和否定之后,诗意语文再次回归了生命的激情状态。这状态,是植入了自觉反思和理性沉思之后的澄明,是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之后的义无反顾,它与媚俗无关,与狂热绝缘。此时的诗意语文,依然深情款款、激情满满,但,这情早已自觉地扎入了语文的大地,早已心甘情愿地承载起语文的“独当之任”。它有了清醒的课程边界意识,却如实地追寻着语文的审美之道。它充满劳绩,但依然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

回顾诗意语文的三个演变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有人叹曰,诗意语文怎一个“情”字了得!如果说,在流派林立的语文教育界,诗意语文依凭何种“课程元素”得以安身立命,以何种“课程标志”有别于诸多流派,那么,我想就是一个“情”字了。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

一、“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

对于语文课程价值,诗意语文有着自己的解读和拣择。

首先,对于课程的本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本特征。显然,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其次,对于课程的内容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审美解读则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当然,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再次,对于课程的过程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性情陶冶的优势。陶冶性教学,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陶冶性教学,正是语文教育生命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最后,对于课程的主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儿童具有游戏的天性,这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全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计功利、剪除压力的自由状态,是全然进入、全心投入的忘我状态,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的想象状态,是物我同一、主客双泯的解脱状态。这样的状态,实为诗意的状态。对这种游戏天性的顺应、引导和牧养,成为儿童言语人生乃至诗意人生的一抹温暖的亮色,这也是语文教育儿童化的秘密配方。endprint

二、“诗意语文”的实践策略

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有智慧生起之道,但绝无依样画葫芦的定法。

第一,文本细读。诗意语文的实践,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文本诗意,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秘妙。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对此,只有实现对文本的充分细读,才能真正完成文本诗意的内化和重构。

第二,整合。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外乎三,或“点式”,即落实一个是一个,相互之间各不搭界;或“线性”,即前后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需要一个挨一个的逐次落实;当然也还有些目标,既非点式,也非线性,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的实现都同时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目标的达成,此所谓“网状”。以诗性尺度观照目标,则“网状”的实现过程最富诗意。因此,尽可能将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习惯、思想、情感、态度等目标编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中,是诗意语文的自觉追求。

第三,陌生化。“陌生化”是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基本策略。“陌生化”策略强调教学结构的呈现是出人意料的,教学结构的转换是意想不到的。以此增强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教学结构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课程的逻辑秩序,但这只是形而上层面的一种规约,具体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凝固的模式、刻板的程序的。充满诗意的教学结构,总是在“熟悉”和“陌生”的两极之间寻求期待的视野和投入的张力。

第四,诗性言说。诗意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即“诗性言说”。但诗性言说并非只是一味的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诗性言说的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语言的表现力,跟语言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教学语言中,提问语言、讲述语言和评价语言尤其需要注意造型。

第五,举象。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乃是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基于审美解读的诗意语文,力求透过文本描绘的感性形式,即物象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第六,造境。在举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这里,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它们统一于“不朽的文字”。“境”意指一种“象”的连续体,是各种“象”的剪接、叠加和组合的产物,是一种氛围,一种场。

第七,入情。置身于语文文字所造的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在这里,“情”既是一种教学的动力和引力,它驱使学生沉入文本,心甘情愿地与文本做多层面的、深入的对话,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目标,是语文课程本体意义上的存在。显然,“情”在诗意语文眼中是手段和目的的同一体。

第八,会意。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趣和意蕴。从根本上说,诗和思是相通的、殊途同归的。拒绝哲思的诗是肤浅的,消解诗意的思是苍白的。诗意的背后总是承载着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当下的洞悉和了悟。

第九,因声求气。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而文字本身是不出声的,就像断了气的生命。而诵读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这还原过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第十,寻根。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晶,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论视域下的诗意语文,对文字的文化意味自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追寻。

总之,诗意语文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但对于仅仅以某种抽象的思辨抵达思想,它说——不;它拒绝冷漠和麻木,它的展开充满感情,但对于只把这理解为直白地宣泄某种情绪和社会意识,它说——不;它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但假如具象只意味着对现象的简单还原,它说——不;它的各种教学要素总在特定情境中,但对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它说——不;它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但声音的表现倘若只被加以机械的操练和刻板的模塑,它说——不;它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它说——不。

三、“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

语文教育的化境,当是诗意人生的引领。诗意人生,就是指充满“诗意”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是一个无限开放、生生不息的过程,它对诗意语文的跋涉和奋进,更多地展现出某种彼岸的意义。

第一,止于至善。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

第二,自由对话。叶秀山先生在分析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实乃“自由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现在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无论何种自由形态,它都首先要求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诗意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因其自由,思想即为独立,情感即为自主、意志即为能动。因此,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第三,精神相契。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徐复观先生说过:“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第四,体验幸福。诗意是一种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赵汀阳先生指出,幸福要有“双重关注”,既关注结果的价值,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一个人,只有在天真烂漫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追求,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

第五,成就自我。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因为知识、能力、习惯毕竟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是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工具。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上一篇:医院poct管理制度1下一篇:司机个人单位工作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