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大学语文

2024-06-12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通用9篇)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 篇1

第一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编写定位

本课程是为高职高专非中文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文学素养,是当今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学好语文基础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重要保证。

本课程编写时侧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考虑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某些中外文学作品有所涉猎,因此,既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学作品评析的方法。此外,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其应用性的要求,增加了实用文体知识,以适用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提高的要求。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和深入改革开放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名家名篇作品的学习和领会,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以便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等教育实用型人才服务。

二、教材编写框架和特点 《大学语文》教材结构:

整个教材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下编为现当代文学部分。上编按体裁和文学史顺序分为四大章;下编延续上编的结构方式分为五大章。以章为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后面安排有关的文学鉴赏知识。

每章选文的原则是:力求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力求体现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力求体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力求精炼经典,并注意安排文言文与现代文、诗歌、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比例,文言文力求选精品,适当加大现代文和当代文的选文比例。每篇选文按照作品的作家简介→课文→注释→作品简析→思考练习的体例编排的。每篇选文的后面,都有赏析和点评,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名篇,为同学们提供了鉴赏的范本和基本思路,同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还精心设计了一些思考题目,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相关章节的后面,适当安排了一些文学知识介绍、古代汉语基础、现代汉语基础、实用文体写作,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在教材后面编排了六个附录,课外阅读书目参考、中文工具书介绍、简化字总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留下了广泛的活动空间。

本教材在编写时,努力突出以下特色:

1、力求系统与科学。本教材设计编排是通过单元组合来实现的。注意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衔接,选文避免与高中语文重复,在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并重这个定位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单元教学的重点,注意处理各单元内容的衔接,从而使单元教学整体优化。

2、教材定位明确,实用较性强。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项文注重精炼、典型、实用。考虑到非中文专业的特点和毕业后的社会需要,教材在每个单元后设计了系列文学作品鉴赏知识。

3、本教材知识点多,适用面广。教师在施教时,可视不同专业、课时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部分 教材编目

上编:

第一章 古代诗歌

第一节 先秦诗歌

(1)《郑风•子衿》、《豳风•七月》(2)《橘颂》、《国殇》

第二节 汉乐府和魏晋诗歌

(1)《上邪》、(2)《饮马长城窟行》、(3)《西洲曲》

(4)《移居·昔欲居南村》、(5)《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第三节 岑参 高适

(1)《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燕歌行》 第四节 孟浩然 王 维

(1)《晚泊浔阳望庐山》、(2)《息夫人》、《使至塞上》 第五节 李白

(1)《将进酒》、(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六节 杜甫

(1)《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蜀相》 第七节 白居易 元稹

(1)《长恨歌》(2)《离思》二首 第八节 杜牧 李商隐

(1)《早雁》(2)《赤壁》(3)《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第九节 陆游 吴伟业

(1)《沈园》二首(2)《圆圆曲》 第十节 古体诗和格律诗

第二章 古代词赋

第一节 李煜 柳永

(1)《乌夜啼》(2)《八声甘州》

第二节

苏轼

(1)《江城子·密州出猎》(2)《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第三节 李清照 陆游(1)《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2)《钗头凤》(3)《卜算子•咏梅》 第四节 辛弃疾

(1)《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五节 宋玉 曹植

(1)《登徒子好色赋》(2)《洛神赋》 第六节 赋与词

第三章

古代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诸子语录十则

第二节 《左传》 《战国策》

(1)《介之推不言禄》

(2)《燕昭王求士》 第三节 《孟子》 《庄子》

(1)《天时不如地利》(2)《秋水》 第四节 李斯 韩愈

(1)《谏逐客书》(2)《张中丞传后叙》(3)《进学解》第五节 柳宗元

(1)《种树郭橐驼传》(2)《愚溪诗序》 第六节 欧阳修 王安石

(1)《五代史伶官传序》(2)《读孟尝君》 第七节 归有光 袁枚

(1)《先妣事略》(2)《祭妹文》 第八节 王羲之 宗臣

(1)《兰亭集序》(2)《报刘一丈书》 第九节 张岱 陈寿

(1)《西湖七月半》(23)《吕蒙读书》 第十节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第四章 古代小说

第一节 李朝威:《柳毅传》

第二节 冯梦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三节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 第四节 曹雪芹: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 第五节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略

下编:

第一章 现当代诗歌

第一节 郭沫若

(1)《瓶•春莺曲》(2)《天狗》

第二节 冰心

(1)《春水》二首(2)《繁星》四首 第三节 闻一多 徐志摩

(1)《忆菊》(2)《雪花的快乐》(3)《沙扬娜拉》一首 第四节 臧克家 戴望舒

(1)《老马》(2)《雨巷》 第五节 林徽因 冯至

(1)《别丢掉》(2)《我是一条小河》 第六节 郭小川 贺敬之

(1)《望星空》(2)《回延安》 第七节 食指 舒婷

(1)《相信未来》(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八节

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略

第二章 现当代散文

第一节 鲁迅 郁达夫

(1)《秋夜》 《书塾与学堂》

第二节 周作人 林语堂

(1)《故乡的野菜》(2)《祝土匪》 第三节 朱自清 巴金(1)《给亡妇》(2)《爱尔克的灯光》 第四节 杨朔 秦牧

(1)《茶花赋》(2)《社稷坛抒情》 第五节 汪曾祺 贾平凹

(1)《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2)《月迹》 第六节 余秋雨 史铁生

(1)《阳关雪》(2)《我二十一岁那年》

第七节 常用修辞格

第三章 现当代小说(含外国小说)第一节 鲁迅

(1)《阿Q正传》(2)《伤逝》

第二节 郁达夫 许地山

(1)《沉沦》(2)《缀网劳蛛》 第三节 叶圣陶 丁玲

(1)《潘先生在难中》(2)《莎菲女士的日记》 第四节 茅盾 老舍

(1)《林家铺子(节选)》(2)《月芽儿》 第五节 赵树理 沙丁

(1)《小二黑结婚》(2)《在其香居茶馆里》 第六节 沈从文 张爱玲

(1)《边城》(节选)(2)《金锁记》 第七节 陆文夫 宗璞

(1)《小巷深处》(2)《红豆》 第八节外国小说

(1)托尔斯泰:《舞会以后》(2)契可夫:《苦恼》(3)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第九节 沟通与交流

1、沟通艺术

2、倾听艺术

3、交谈艺术

4、态势语艺术

第四章 应用文写作

第一节 法定公文

1、决定

2、通告

3、通知

4、请示

5、报告

6、会记纪要

第二节 事务文书

1、计划

2、总结

3、调查报告

4、述职报告 第三节 专用文书

1、劳动合同

2、借款合同

第四节 日常应用文

1、介绍信

2、申请书

3、求职信

4、聘书 5第五节 经济应用文书

1、市场调研文书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 篇2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大学语文摆脱尴尬,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处境,自然有现代文化发展中功利主义的泛滥对传统文化的挤兑、排斥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有这门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然。大学语文陷入教与学的困境则是其本质问题之一。

1 教师教学的浅表化

笔者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大学语文课教改探索之一》一文中就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中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其中表现之一就是教材编者把一切给教师学生安排停当,教与学的主体反而无所适从。这正如五十年代京剧改革,舞台上用上了实景布景演员就觉得无法做戏了,那么,大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那么妥帖,设计的那么精当,教师也就无法施教了。这一现象表面看起来大学语文教师太好当,实则不然。因为教师的思维空间被这样的教材框架压缩逼仄到了最小化。尤其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使用,使得教师无所用心无处用心。因为现代传媒对信息的快捷处理以及可以大面积共享的网络资源和教案文本的便捷复制,使得技术思维大行其道,创新思维萎靡不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没有了表达和彰显的时空。从而导致思想淡出、萎缩、退化。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变得单薄浅俗漂浮。这从根本上导致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学语文这一学科无法寻找到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也就决定着自身没有了学术根基和学术地位,没有了科研方向,也就决定了这个学科留不住人,师资队伍长期得不到巩固保障。只能靠行政命令来暂时解决一时只需,不能长期以事业留人,使其安心于、潜心于、痴心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当前,在各高校中形成了一种认识,就是大学语文谁都能教,实则是谁都没有教好,谁都教不好,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的生存发展和自身的学科建设。

目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实际上真正以大学语文为研究方向的少的可怜。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有多少人研究大学语文?从大学语文编了1400多种教材看,这个队伍应该是相当庞大,然而上网用“大学语文为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及“研究方向:大学语文”等做主题反复检索,得到的结果是28人———其他人,那个庞大的教材编写队伍,当然不能说没有研究大学语文,但是他们大概都不是以“大学语文为研究方向”。这一数字2009年2月18日也才增补到39人。[1]

我们在回忆大学语文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津津乐道在上世纪,曾经有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家教过大学语文,以此教育初次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但是殊不知在文学史学术史上其实没有一位大家是凭借大学语文立足成名的。故而,要想在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姑且称为学科)立足并有所建树,其实是很难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上庞大的教材体系的压抑,把本来就很模糊地学科目标遮蔽得更加暗淡无光了。究其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对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过分期待,使其价值过载化。《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就特别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时间、容量是有限的,要避免大学语文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包打天下的思想,否则就会不堪重负,不仅无法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而且有可能因此失去自身的独特性,丧失、削弱自己的生存权。笔者也曾经在《“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处境商兑》指出了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价值取向对于一门普通的基础课是难胜其重的,是大学语文课价值禀赋的一种过载。给大学语文课赋予如此神圣的价值功能也是对其他学科价值的蔑视与轻侮。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是这门功课应该担当的人文、历史、哲学、文化、宗教、道德等等教育功能,仿佛在高校社会学科中唯有大学语文才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殊不知人文内涵几乎是每门高校课程都自然禀赋并且内含其中的,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每门课程的人文内涵是通过教师充满人文激情的启发、点化、开掘,并在传承中赋予时代精神,从而有如汩汩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不是靠一番空洞的演说和硬性地粘贴能够实现的。[2]这样的价值过载,从根本上淹没了大学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涵,使得从事教学者失去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也就得过且过。表面看起来,大学语文教师很好当,实则不好当,当不好,难当好。因为在现实的学科困境中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并不轻松,教学的浅表化也就无法避免。

2 学生阅读的匆忙化

面对体系庞大、种类繁多的大学语文教材教辅文本,学生陷入了匆忙阅读不能自拔。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赫然是现代传媒的日益深入和全面包围。学生的学习途径十分广阔又非常芜杂。他们身处一个信息资讯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时代中,对新生事物时尚美学华丽包装有着与前辈乃至仅仅隔代不可同日而语的敏感、热衷。他们忙碌他们沉溺他们显得更加无所适从。他们需要分外强烈的刺激,以使业已疲惫的审美神经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拒斥严肃高雅深刻,后现代的烙印不可拒绝地打在了他们还很稚嫩的心田。传统的经典的沉潜式的个案阅读于他们倍显必须,但是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够提供的却少的可怜。他们需要相对超然独处的阅读空间和相对自由的可以延展的阅读时间。因为“现代阅读时间应内化为展示文本深度的历程”,“‘阅读’成为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行为。在此建构中,阅读时间并非阅读行为的外在流程标记,而是不仅(如康德所揭示)是主体性感知对象的基础条件,而且(如海德格尔所思)攸关人与对象(文本)在何种质量水平上显现-生存”,“栏目分类、关键词与提要在现代文献阅读中的首要位置表明,现代阅读已没有耐性与时间详细阅读。现代阅读把文本简约化了。它体现为个体阅读者浏览化的阅读倾向”,“‘浏览’凭借扫描关键词把握文本。提要及关键词群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几乎类似于方便消费者选择的简介,因而浏览化阅读强化了阅读固有的同化(皮阿杰:assimilation)文本的倾向。这意味着现代阅读主体自我中心化的立场:只在文本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余皆不感兴趣”,“平面思维的现代性阅读压抑并排斥两种阅读心态:沉思与凝视。沉思打破平面思维而趋向无功利目标的深层究极,凝视伫望习惯性视野边缘呈现出的新现象。沉思纵深究极,凝视原地不动:它们都忘记了时间”,“排斥沉思的极端是消解思维。思维所依托的语言文字及其艺术形态的文学因而处于被消解位置”。而且,“快速阅读的现代读者(观众)已经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不能迅速提供满足感的事物上面”,时下“所谓‘平面化’、‘浅阅读’、‘图像化’、‘文化快餐’诸种现代大众文化特征,均是现代快速阅读需求下的产物。反过来,这种大众快餐文化(文本)又怂恿并模塑着现代大众的快速阅读心态。这种阅读心态或者将‘文本’约简为‘信息’,‘阅读’成为认知类‘扫描’,或者将文本作为新鲜刺激物,为避免刺激强度因重复而递减,阅读趋向求新。因而快速阅读已排除了回味吟咏的欣赏。严格讲,这种毁弃欣赏心态的‘阅读’已不能称为阅读。[3]

基于上述存在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大学语文理应在三个方面保证有效阅读的实践、完成。第一,保证绝对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第二,提供可以咀嚼品味的阅读文本,不必求大求多,应当讲精品讲味道;第三,拒绝表面化的泛泛浏览,追求沉潜深入地消化吸收。三个方面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核心词汇:时间、沉思、凝视、咀嚼、含咏、消化、吸收。这里所说的沉思与凝视,和上文所言沉潜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我们要求于学生的正是面对当下飞速发展的传媒带来的过量资讯无法甄选的现实怎样做出自己的阅读取向。在这样的匆忙与耽溺中岿然自立,坚守住自己的自由时间,把握住看上去并不厚重但是实在是精品的个案文本,含英咀华,沉思凝视,然后心有所得,情有所托,身有所守。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材提供的是经典的可以涵咏咀嚼的文本,而大学语文教材的庞大化豪华化实际上趋附式地迎合了现代传媒的审美特征和当下大学生时尚的阅读口味,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现代传媒的共谋角色上,使得学生身陷庞大的体系不能自拔,阅读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匆忙化。朱光潜先生在《论美》中呼唤人们对美的接受时说:“慢慢走,欣赏啊!”针对上述阅读心态,可谓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http://www.eyjx.com/eyjx/1/index.asp?depid=1&bigclassid=15[EB/OL].

[2]张乃良.“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处境商兑[C].实践性教学与创新教育探索——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学研究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改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重点是着重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质,但现今社会中,许多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认知越来越少,导致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日益低下,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塑造学生的完满人格,为建设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服务。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改刻不容缓。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自高考开始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学习的目的不再单纯,大多数人纯粹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学习,也越来越实际。并且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学生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选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以便今后可以谋求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人文教育的培养,学校不重视,学生也认为对他们没什么关系,所以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却渐渐被忽略,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忧患。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发展,但由于高校的专才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培养渐渐脱离轨道,在生存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同时缺少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支撑,无法融入社会。现在好多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无法将自己的所学灵活地应用于工作,致使许多大学生一毕业,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茫然失措。面对一点诱惑,常常无法自持;面对失败挫折,又受不了打击,所以常会听到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渐渐扭曲,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间也屡见不鲜,面对这样惨重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大学语文课属于人文教育课,重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感悟人文情怀,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但面对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忽视,大学语文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现今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英语的学习,却漠视母语的存在意义,缺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要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古今兼并

大学语文课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书本内容多是枯燥难懂的古文,如果教师仅是一味的讲解古文句法,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兴趣听的,自然也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由于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欣赏美的能力、想象创新力、思辨力以及人格修养。

2.丰富教学形式

现今大学生多数喜欢新鲜、富于变化的事物,所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激发学生了解古典文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境表演等,去切身体会文学所表达的意境,发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外,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练习,为了加强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诗词创作大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在大自然中学习古典文学,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自动将文字与音乐、美术、影视等结合起来,感受文学的美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氛围严肃认真,却不再适用于今天,现今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是我们现在的目的所在。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意味着浮夸,同时也要求态度的严谨认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除了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很重要,对于学生的不重视,教师不可以认为自己上的课没人听就敷衍了事,不尽职尽责,自然也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长期下来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总之,大学语文自创设以来,就存在严重的危机,进而映射出我国大学生教育中的人文危机,为了真正落实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从中国文学中感受到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同时,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去应对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以迫在眉睫。我们相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有志之士的关注和推动下,必能取得成功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任刚,李岩,田宁.通过大学语文教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2).

[2]王丽霞.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3]吕艳波.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北京大学大学语文课件之 篇4

    

【北京大学大学语文课件之《诗经-氓》】 【【大学语文讲义】语言】 【大学语文试读】 【唐宋诗词鉴赏-唐诗 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1

pdf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 1-------------8 明目地黄丸
中文名称:紫苏叶 别 名:苏叶,紫苏,黑苏,赤苏,野香,野猪疏,野紫苏,野紫苏叶,紫菜,野生紫苏,白丝草,白紫苏,尖 紫苏,回回苏,红苏,苏麻,青叶紫苏,红香师草,苏,香苏,皱紫苏,桂荏,臭苏,蚊草,臭草


北京师范大学期末大学语文试题二 篇5

单选:第1题(2分)

1.《诗经》题材内容广泛,能够形象地反映周代社会生活,下列题材内容在《诗经》中未涉及的是()山水诗

2.汉代乐府民歌在下列著作中收录最多的是()《乐府诗集》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阴险狡猾、虚伪刻薄

4.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史记》

5.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白居易

6.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7.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句话

是评论的作家是()李煜

8.号为“稼轩”的词人是()辛弃疾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除了韩愈以外,还有()柳宗元

10.《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

11.戏曲《牡丹亭》表现的是()书生柳梦梅与杜丽娘鬼魂相爱,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

12.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成熟的是()传奇

13.《红楼梦》初名为()《石头记》

14.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5.提出了“新诗格律化”即诗歌“三美理论”的是()闻一多

16.下列散文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屐痕处处》--周作人

17.下列作品不属于王小波的是()《一次动情的旅行》

18.下列作家作品中专长独幕喜剧创作的是()丁西林《一只马蜂》

19.其作品以“京味”著称,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剧作家是()老舍

20.20世纪20年代,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偏重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

人生问题,下列作品属于这类代表的是()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判断:第1题(2分)

1)《诗经》又称《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收录了300篇诗歌。F

2)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鲁迅曾经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F

3)《史记》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T

4)《孟子》文风雄辩犀利,对后世特别是唐宋古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

5)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四位诗人。F

6)伟大的浪漫主义李白以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获“诗仙”之称。T

7)婉约词的主要特征是文辞柔美简约,蕴含深婉。T

8)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浪淘沙”是这首词的题目。F

9)《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苏轼的代表作。F

10)经过唐宋的古文运动,古代散文不断地沿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T

11)诸宫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F

12)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种样式,如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T

13)干宝编辑的《世说新语》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F

14)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一批诗作,这类诗歌注重反思历史,艺术上多

用总体象征,表达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F

15)象征派代表诗人李金发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富于感伤情调和颓废气息,欧化

味道很重。T

16)第三代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因此也被称作“民间诗歌

”,舒婷和海子是这一流派的代表诗人。F

17)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早期散文多写漂泊生活中的艰辛,富于自叙传的色彩。T

18)沈从文散文往往以湘西为场景,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性美和自然美,这类作品有《湘

行散记》和《湘西》。T

19)《茶馆》分别展现了三幅历史时代画卷,这三个时代是:满清末年、抗日战争、新中

国建立。F

20)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一生只写长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均是长篇。F

简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艺术特色。

全文结构完整,清洁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1)郑庄公

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就遭到了母亲的记恨,几乎被剥夺了国君的继承权,他是无辜的受害者,但这种险恶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遭遇也养成了他一套处世本领。姜氏为叔段请制,他明知对方包藏祸心,但表面上却扮成很依顺母亲和爱护弟弟的样子,如同一个“孝子贤兄”,他从容不迫,采取了欲擒故纵的办法,最终赢得了胜利,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外顺而内奸,外宽而内险的任务形象。

(2)武姜

内讧的制造者,这是一个道地的贵妇人,其养尊处优的地位和生活,养成了她吃不得一点苦头和偏私狭隘的性格。她因一点疼痛,就对骨肉结下了怨仇,显得她是那么的毒辣残忍。她的失败原因在于她只凭自己一贯肆无忌惮的性格行事,在斗争中不讲策略,任性而为,笨拙愚蠢,因而她的失败是必然的。

(3)共叔段

他从小就得到母亲的宠爱与庇护,养成了一种恃宠骄纵的性格,在夺权斗争中野心勃勃,有恃无恐,赤裸裸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不讲策略,与庄公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其政治上的狂妄幼稚,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特点。

郭沫若以学者、剧作家、诗人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他的历史剧创作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思,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丽风格区落笔,所以,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气纵横、想象大胆、联想奇胜。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 篇6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後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後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答: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的第二部分中。

第二部分的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同道”与“同利”是其结党的不同基础,“真”与“伪”则是其朋党实质性差异。

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之朋,“四凶”等属小人之朋。君子之朋受到信任、重用,则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则天下大乱,国家灭亡。

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较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之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与“不辨”、“用”与“退”进行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辨别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任用君子之朋,因而国运昌盛;纣、汉灵帝等昏淫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之朋,终于乱亡其国。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2.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与伪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坚实。

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之朋兴则国兴,小人之朋得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之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

第三步即紧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之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之朋则国兴,贬君子之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语结束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

3.运用排比、对偶,增强说理气势。

大学语文教材结构分析 篇7

1. 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面,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中玉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又有近之美。但此种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 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文、唐代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 (3) 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 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每一类别当中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几方面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中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力的提高。

4. 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编选模式———选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选取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 (4) 正如上文所述,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不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层次与口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注释

1 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68.

2 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代教育,2.008, (4) , 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

3 彭书雄.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改革简述.中国大学教学,2007, (3) , 34.

《大学语文》 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46-02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承机制,而教育正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形式,曾有教育文化学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语文的本体构成是文化,文化教育理应是语文的重要教育内容和优良传统。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注定要担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

一、编订校本教材,凸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语文教材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而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就是对文化的选择。曹明海、陈秀春在《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中指出:“就语文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取向来看,选择主体以文化的眼光,精选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课程内容,是语文新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使命。”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教材的选编是完成这项重任的基本和有效途径。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和文本基础,也是语文教材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发新课文的一大着力点就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倪文锦教授认为:教材编制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从总体看,我国近代以来的语文教材还是恪守民族文化为主的立场,民族文化始终是教材的主流。但从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内容大致相同,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缺乏地域差异,以民族地区为例很难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因此,教材的编订在满足国家语文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要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既吸收主体民族文化和国外的先进文化,又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具体说来,就是在课文的选择上要符合本地区的民族情况,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为例,云南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26个,其中15个为云南所特有,其中白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最具代表性。然而,以上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云南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却少有体现。由于受教材篇目限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能都出现,但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应当多少有点反映,否则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识淡化,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增加反映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如《云南的歌会》、《孔雀胆》、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白族的《山花碑》、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等等。

二、培养师资队伍,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师资力量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都会渗透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人生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看做“文化研究者”,而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者。作为文化主体者,除了独立思考、学习之外,还应对社会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和继承。教师对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梳理时不仅了解教材,更提升了课程意识。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教师是学校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构建者、体现者。要使语文教师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除了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外,还必须树立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拥有宽大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吸纳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在教学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研究教材的民族文化内涵

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及教材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多元文化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自身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的长处与不足,还要研究本校所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认真研究当地的学生文化,根据其特点来进行文化教学,才能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培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体水平。首先,要把教师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鼓励他们加深对所在地民族地区历史及文化的了解,系统地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充分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承担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其次,依托师范院校、民族大学等培训基地,开展校本培训、教学观摩等活动,多渠道地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专门人才。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族艺人、团体等民间力量来指导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不断发展。

三、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于民族文化的教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尝试体验式教学来进行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例如,讲授少数民族文化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介绍其历史、宗教、经济、政治、饮食、服装、婚姻、传统节日等文化,还可以借用电影、音乐、美术、旅游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必将置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要正确认识网络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改变教育模式,尽快实施民族传统文化网络教育。教材体现的文化毕竟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来丰富其文化内涵。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的浸润、变迁越来越频繁,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必修课,必须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伟大旗帜,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不仅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3]于建坤.语文教材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N].中国教育报,2002-8-15.

[4]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孙亚娟,曹能秀.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06).

[6]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 篇9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B)A.谢灵运

B.陶渊明

C.孟浩然

D.王维

满分:2 分

2.下列属于庄子思想核心的是(A)

A.齐物

B.论兼爱

C.尚贤

D.非攻

满分:2 分

3.《蒹葭》选自《诗经》中的(C)A.《周南》

B.《卫风》

C.《秦风》

D.《郑风》

满分:2 分

4.《黍离》选自《诗经》(B)

A.《郑风》

B.《王风》

C.《秦风》

D.《卫风》

满分:2 分

5.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A)

A.志怪小说集

B.章回小说

C.志人小说集 D.话本小说集

满分:2 分

6.代表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的是(B)A.魏晋南北朝小说

B.唐传奇

C.宋元话本

D.明清章回体小说

满分:2 分

7.(D),此之谓大丈夫。

A.A.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C.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满分:2 分 8.《诗经•卫风•氓》中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下列句子中没有体现比兴手法的有(D)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满分:2 分

9.《花间集》产生的时代是(C)A.南北朝时期

B.唐代

C.五代十国

D.宋初

满分:2 分

10.(A)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强调词在艺术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要协音律,有情致 A.李清照

B.苏轼

C.姜夔

D.柳永

满分:2 分

11.以下不属于《楚辞•九歌》的作品是(C)

A.《湘君》

B.《湘夫人》

C.《橘颂》

D.《山鬼》

满分:2 分

1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B_______ A.锦瑟无端五十弦

B.望帝春心托杜鹃

C.蓝田日暖玉生烟 D.沧海月明珠有泪

满分:2 分

13.柳永词《八声甘州》书写的主要内容是(A)A.羁旅形役

B.男女爱情

C.忧国忧民

D.忠君爱国

满分:2 分

14.《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代表作品。(C)A.志怪小说

B.章回小说

C.志人小说

D.话本小说

满分:2 分

15.《诗经》共有多少篇(D)A.二九五

B.三百

C.三零三

D.三零五

满分:2 分

16.与楚辞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诗歌总集是(A)

A.《诗经》

B.《文选》

C.《离骚》

D.《乐府诗集》

满分:2 分

17.《虬髯客转》以杨素宠妓红拂与(D)私奔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A.虬髯客

B.杜光庭

C.李世民 D.李靖

满分:2 分

18.纳兰性德是(D)时代的词人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满分:2 分

19.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A)A.《诗经》

B.《楚辞

C.《离骚》

D.《乐府诗集》

满分:2 分

20.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价值角度考量,《水浒传》内容反映了(B)A.儒家文化精神

B.绿林文化精神

C.道家文化精神

D.佛家文化精神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对于苏轼《前赤壁赋》艺术特色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采用了传统辞赋的主客问答形式

B.以风、月为主景,情景交融达到完美统一

C.汇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

D.参透生死,表达了消极无为人生观念

满分:2 分

2.下列作品属于曹禺的有(ABC)

A.《日出》 B.《北京人》

C.《雷雨》

D.《龙须沟》

满分:2 分

3.“九叶派”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诗人群,也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属于“九叶派”代表诗人有(BCD)

A.牛汉

B.穆旦

C.辛笛

D.郑敏

满分:2 分

4.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的五代时期的文学家是(ABD)A.温庭筠

B.温飞卿 C.谢道韫

D.温岐

满分:2 分

5.中国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点(ACD)A.A.形成较晚,成就较高

B.形成较早,成就较高

C.雅俗分流,双线并行

D.同中有异,风格独特

满分:2 分

6.苏门四学士有(AB)

A.秦观

B.黄庭坚

C.苏辙

D.苏洵

满分:2 分 7.对于《庄子》艺术风格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D)

A.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B.善用寓言

C.古奥难懂

D.富于幽默讽刺意味

满分:2 分

8.下面属于李白的诗作有(AB)

A.《将进酒》

B.《行路难》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长恨歌》

满分:2 分

9.下列对于《长恨歌》的描述正确的有(ABCD)

A.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B.语言精炼 C.形象优美

D.叙事和抒情结合

满分:2 分

10.《史记》从体裁上可分为(ABCD)

A.十二“本纪”

B.十“表”八“书”

C.三十“世家”

D.七十“列传”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湘君》表现了湘夫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因久候恋人不到产生的惆怅落寞的心情。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关汉卿所作杂剧多达六十多种,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为最著名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一首抒情词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此四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 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 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归有光的散文名篇如《项脊轩志》、《湖心亭看雪》、《五代史伶官传序》等,都感情真挚、通俗晓畅 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北宋中叶,兴起了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宋代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李商隐的《锦瑟》诗歌主题明朗,用平淡的诗歌语言表达了对于恋人的怀念,诗风清丽自然。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 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蒹葭》选自《诗经•卫风》,主要抒写一个痴心的青年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那种无可奈何、怅然若失的心情 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型世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霍小玉在故事里面是一个才貌双全、对爱情执着却清醒,并且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复仇的勇气的女子形象。她爱情的不幸是由于她自己妒忌造成的。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4.《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揭示的主题是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幸运的,像猪一样,可以免于思考,尽管没有自由。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6.《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一篇论辩说理文,运用比喻、排比、反诘等修辞手法,不仅犀利活泼,而且极具论辩力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8.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9.“楚辞”又因《离骚》之名被称为“骚”或“骚体” 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0.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B A.错误

B.正确

上一篇: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待遇下一篇:与劳动节有关的作文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