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24-06-12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共10篇)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1

2004.7 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命题继续坚持“三个有助于”的原则,重点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试卷难度的起点和梯度设置恰当;文理科对应试题难度编排搭配科学合理;适当地降低了运算量;继续保持应用性题目占有一定的比例;继续坚持对新增数学内容的倾斜;较好地处理了考查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关系;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03年有所降低,具有较高的效度、区分度和信度.整张试卷以常规题为主,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既有利于广大考生得到基本分,稳定考生情绪,也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1.试卷结构不变,注重基础知识和方法的考查(1)试卷长度、题型比例配置保持不变,与《考试说明》的规定一致.全卷共22题,选择题12个,共60分;填空题4个,共16分;解答题6个,共74分,全卷合计150分.

(2)考查的内容面广,题目不偏不怪,回归基础,注重课本.侧重于中学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侧重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内容和方法的考查.

从试卷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及数学思想来看,命题坚持以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为考查的重点,以测试考生基本数学素质为目的.如有关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平面向量、导数、数列、概率等内容在卷面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等内容均蕴含在各试题中,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回避主流知识和方法的考查.

2.保持新增课程内容在试卷中的比例,引导课改方向 新增数学内容:导数、概率统计、平面向量等在试卷中约40分,占整个卷面分数的26.7%,远远高出其在教学大纲中的课时分配所占比例.同时在设计试题时,保持对新增数学知识和方法考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用向量的方法表示长度和共线问题等.让学生体会新增内容在解决传统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优越性,从而体现“高考支持课程改革”的命题思路.

3.文理科试题难度设计合理,增加了相同题的分量 注意到文理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从不同层面上对文理科学生进行考查.在相同题占有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在姊妹题和不同题上适当地拉开差距.如文理第(2)题都是对数的运算问题,但文科给出的是具体的数字条件,而理科相应的条件换成了字母;再如文科第(1)题和理科的第(6)题都是考查集合的运算,但是文科是以具体的数字给出的集合,理科就是以抽象集合为背景,两者的难度不言自明;又如文理(11)姊妹题分别需要讨论2种和5种情况.再如文科(20)题是单纯的古典概型的应用题,对应理科的姊妹题(18)题是有关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应用题.无论是所需要分析的问题背景,还是求解问题的计算量,文理科姊妹题差距都很大,文科试题难度明显低于理科.由此可以看出文科相对于理科姊妹题更加具体直观简单.这样处理符合目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和中学数学教学以及学习的实际状况.

4.保持应用题占有适当的比例,强调数学应用 今年高考题文理科各出现一小一大2个应用题,合计17分,约占总分的11.3%.应用题的数量和分值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应该说这和当前中学应用题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可通过设置应用题来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创设新的问题情景使考生在新的情景中实现知识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能体现考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真正考查出考生的学习潜力.但是在高考试卷中应用题的数量、难度和分值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今年试卷中理(11)和文(11)各是一个概率应用问题.理(18)和文(20)分别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热线电话占线和学生通过测验的问题.这些应用题涉及到的实际问题,背景公平,学生熟悉,难度适中.通过这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的应用问题,可以让学生去关心周围的社会和生活的世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可以更好的实现“三个有助于”,实现“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会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5.降低了对运算能力的要求,侧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本次数学试卷的数值计算量明显地得到控制.如在文理科客观试题中,计算量普遍降低,特别降低了数值计算的要求,重点考查代数式化简和变形的能力以及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如:包括文理(13)题解不等式等计算题侧重于计算方法,只需进行简单的代数式运算就可以完成.这种变化符合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计算机和计算器作为教学和学习工具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趋势.

定义法是把表示距离的线段或二面角的平面角放到某个三角形中求解, 但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一些线面关系的证明.等积法是历年来高考立体几何试题考查的一个重点.向量法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大量的几何论证,把逻辑推理的问题转化为代数计算问题.

二.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在目前的形势下,离开高考谈教学那是一句空话.高考改革是中学数学改革的龙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推行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我们研究分析高考试卷、命题思路就是为了更好的改进中学数学教学和深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针对高考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反思.(1)“双基”该不该抓?今年的高考试卷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经过前几年“轰轰烈烈”的高考改革尝试后,高考命题逐渐趋于理性化,探索在形式与内容的改革创新和相对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点,突出了数学的基础性和通用性.许多不重视“双基”的考生,今年很难取得高分. 怎样有效的落实“双基”?一般地,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是:时间加方法.我们提倡通过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到减少教学和学习时间的目的,而不是相反,通过题海战术来掩盖方法上的不足.因此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新课标”,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落实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形成基本技能.

(2)“新课标”与“新教材”对高考的影响.“高考要支持课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支持?教师怎样应对?从2004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到新增数学内容的大量应用.如平面向量、空间向量、概率统计、导数、随机变量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引入了“新内容”其意义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新的思维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今年我省还将在全国率先使用“新课标”下的试验教材,对于新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也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过程.我们要研究“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争取走在教改试验的前列.

(3)通过应用题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往高考总是围绕知识点来设计题目,我们中学教学也过分的强调解题技巧.而现在高考改革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考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往往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如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环境问题、新科技、新材料、生活常识等问题切入.今年是由一个接听电话(理)和学生参加测验(文)的日常小事编制的应用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情,要试着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4)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研究数学问题,不仅要准确、深刻地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正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许多题目学生做不出来,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看不懂题,特别是对于应用题和立体几何题.前者涉及到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转换,后者涉及到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学生不能很快的理解题意,提取有用的信息,也就不能进行数学语言之间的准确、流畅的转换.因此,熟悉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是阅读、理解和表述数学问题的基础.只有具备熟练的表述能力,才能有效的进行数学交流.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包括作图)能力的培养,以求达到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5)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向其他学科领域进行迁移的能力.虽然今年理科高考试题难度偏低,但是,多年来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数学试题在这方面已得到充分的印证,仍需要充分的重视.如“多题把关”以及“入口宽,方法多,过程长,出口难” 的各种解答题,给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留下了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数学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传授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复习阶段要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如专题复习),形成知识体系.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2

关键词: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Ⅱ (理科) ,四川卷 (理科) ,对比分析

从2013 年至2015 年, 无论是新课标全国Ⅱ卷 ( 理科) 还是四川卷 ( 理科) 在命题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关注基础知识、技能与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2) 强调能力立意, 突出对数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3) 考点设置基本相同, 重点考察六大知识主干; (4) 不过分追求“新”“异”, 着重在数学学科本质. 接下来, 我们主要从整体结构与分值、试题难度、主要考点考向、与备考策略等方面对试卷进行对比分析.

一、整体结构与分值的对比分析

全国Ⅱ卷 ( 理科) : 选择题 ( 1 - 12 题, 每题5 分) , 填空题 ( 13 - 16 题, 每题5 分) , 解答题 ( 17 - 21 题, 每题12 分) , 选考题 ( 22 - 24 题, 三选一, 10 分)

四川卷 ( 理科) : 选择题 ( 1 - 10 题, 每题5 分) , 填空题 ( 11 - 15 题, 每题5 分) , 解答题 ( 16 - 19 题, 每题12 分, 20题13 分, 21 题14 分)

全国Ⅱ卷 ( 理科) 共24 题, 客观题占80 分 ( 选择题60分+ 填空题20 分) , 主观题占70 分 ( 必做题60 分+ 选做题10 分) , 共作答22 题;

四川卷 ( 理科) 全为必做题, 客观题占75 分 ( 选择题50分+ 填空题25 分) ; 主观题75 分, 共作答21 题. 在题量上, 全国Ⅱ卷 ( 理科) 比四川卷 ( 理科) 多出一道, 客观题占的比例也稍稍增大, 所以对客观题的训练可以加强.

二、试题难度对比分析

总体而言, 四川卷 ( 理科) 每种题型的难度总体呈现出从易到难, 梯式递进. 选择题前六题, 填空题前两题, 解答题前两题以及后四题的第一问, 均属于较容易的题, 也就是所谓的“送分”题; 而选择题后两题, 填空题16 题以及解答题20、21 题第2 问, 难度明显高于其他题, 为“压轴”题. 这部分题目考生得分率非常低; 但全国Ⅱ卷 ( 理科) 容易题只有1- 2 题, 中档题居多, 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基础. 在解答题中, 从第一道题开始就是中档题,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送分”题, 并且也没有特别高难的题目, 一般仅第21 题是压轴题. 在压轴题的难度上, 全国Ⅱ卷 ( 理科) 较弱于四川卷 ( 理科) 并且综合性没有四川卷强, 例如:

22 ( 2013 · 全国 Ⅱ 卷 ( 理科) ) 已知函数f ( x ) =, x < 0, 其中 a 是实数,

设A ( x1, f ( x1) ) , B ( x2, f ( x2) ) 为该函数图像上两点, 且x1<x2.

( 1) 指出函数f ( x) 的单调区间;

( 2) 若函数f ( x) 的图像在点A, B处的切线互相垂直, 且x2< 0, 求x2- x1的最小值;

( 3) 若函数f ( x) 的图像在点A, B处的切线重合, 求a的取值范围.

21 ( 2014·四川卷 ( 理科) ) 已知函数f ( x) = ex - ax2-bx - 1, 其中a, b∈R, e = 2. 71828…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 1) 设g ( x) 是函数f ( x) 的导函数, 求函数g ( x) 在区间[0, 1]上的最小值;

( 2) 若f ( 1) = 0, 函数f ( x) 在区间 ( 0, 1) 内有零点, 求a的取值范围.

近三年全国Ⅱ卷 ( 理科) 在函数与导数这道压轴提上都是求一次导数就可以解决问题, 而四川卷 ( 理科) 必须求二次导数. 所以四川理科考生在压轴题这一部分的训练中占有很大优势. 总体来说, 全国Ⅱ卷 ( 理科) 绝大多数都是中档题, 难度分布合理, 区分度强, 这样对中等偏上水平的考生非常有利.

三、主要考点对比分析

1. 选填题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全国Ⅱ卷 ( 理科) 还是四川卷 ( 理科) , 每年考查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而对比全国Ⅱ卷 ( 理科) 和四川卷 ( 理科) , 我们发现, 在选填题中, 四川卷 ( 理科) 近三年考到的排列组合, 反函数与自定义的命题题在近三年的全国Ⅱ卷 ( 理科) 中没有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直线与圆的方程、线性规划问题、球这些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全国卷Ⅱ ( 理科) 出现了对条件概率的考查 ( 例如: 5. 某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 75, 连续两次为优良的概率是0. 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A. 0. 8B. 0. 75C. 0. 6D. 0. 45) 四川考生对这部分的内容相对生疏, 建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

2. 三角函数、数列考查的对比分析

从三年的试题来看, 三角函数与数列在四川卷属于必考的大题, 并且难度波动较大. 要么是第一个送分的解答题, 要么是区分度较大的第四个解答题; 而在全国Ⅱ卷 ( 理科) , 第一道解答题通常不是考三角函数就是数列. 也就是三角函数与数列不会同时考解答题, 只会出现其一. 并且, 三角函数与数列考查的分值有减少的趋势.

3. 概率统计考查的对比分析

四川卷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相对较简单, 一般涉及随机事件的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及其分布列,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并将程序框图与排列组合与概率统计相结合. 而全国卷对于概率统计的考查是非常多元化的, 除了考查分布列与数学期望外 ( 13 年全国 Ⅱ 卷 ( 理科) ) , 还考查与概率有关的应用题 ( 13 年全国 Ⅱ 卷 ( 理科) ) , 而且对于看起来“淡化”或“弱化”的边缘考点也会进行考察 ( 14 年全国Ⅱ卷 ( 理科) 考察了线性回归方程)

4. 立体几何考查的内容与要求大题一致, 第一问一般考查平行关系或者垂直关系, 第二问一般考查空间角 ( 线面角、二面角) 的计算. 特别注意体积的计算在全国卷中也会涉及 ( 14 年全国Ⅱ卷 ( 理科) 18 题)

5. 解析几何在两套试卷的位置都放在倒数第二个大题, 且考查的要求也是相同的. 我们发现, 近三年均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常常涉及定点, 定值和最值问题, 只要将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元得到关于x (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 写出判别式与韦达定理, 虽然计算量很大, 但按照这一“套路”, 也会得不少步骤分.

6. 函数与导数近三年考查的内容也相对稳定, 同时作为压轴题, 但全国Ⅱ卷 ( 理科) 的难度显然没有四川卷 ( 理科) 大.

7. 作为全国Ⅱ卷 ( 理科) 与四川卷 ( 理科) 最大的区别, 选考题无疑对于四川考生来说是最陌生的. 全国Ⅱ卷 ( 理科) 选考的内容为《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与《不等式选讲》, 需要考生从三道选考题中选作一题, 难度中等分值10 分.《几何证明选讲》一般既考证明又考计算, 如证明线段的比例、平行、垂直关系或四点共圆, 计算线段的长度或图形的面积, 有时还要添加辅助线, 或综合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重点考查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以及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 主要是直线、圆、椭圆) 的简单应用.《不等式选讲》一般考查绝对值不等式 ( 含有1 个或2 个绝对值) 的解法、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求含有2 个绝对值的函数的最值进而解决不等式恒成立或参数的取值范围, 有时还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或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问题. 但作为四川考生, 通过对平时教学与考生对选考内容的熟悉程度, 建议选取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进行解答.

四、备考策略

第一, 熟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有时会更新,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新旧版本的考纲进行对比, 找到变化的地方, 查漏补缺, 合理分配时间, 一定要把握好度, 不做无用功, 但也不能把握不到位.

第二, 继承并发扬以往成功的备考经验: 经过试卷的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 每年的考点大相径庭, 优秀的备考经验仍然行之有效, 我们要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的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第三, 重视选填题: 选填题占到了“半壁江山”, 并且在难度区分上有很大区别,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选填题的训练量、解题速度、提高准确率.

第四, 有舍有得、目的明确: 高考标卷的基础题、中档题、难题大致比例为3∶ 6∶ 1, 在复习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有计划地安排. 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要敢于舍弃一些题目, 立足基础, 把控中档题, 对必考的基础题必须训练到位, 如集合、复数、线性规划这些比老的小题出现的题型针对性训练, 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立体几何是主战场; 对于能力较高的同学, 在复习中要敢于挑战自我, 创新突破, 在解析几何和函数综合题有所斩获. 总之, 考生力求做到必考点稳拿分、中档题不丢分、压轴题多得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试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2]黎福庆.全国高考数学数学科命题趋势及2015年备考策略[J].广西教育2015, 3.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3

硬伤一:对试题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有些同学动笔前只看到了四句名言(或其中的某一句),就草率地把题目命为“信与疑”;有的同学审题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提示语,便把题目命为“选择”;有的同学虽也注意到了话题,但却没有认真分析话题的内涵,观点是“兼听则明”……

我们知道,话题作文的实质就是要围绕话题进行写作(况且写作要求里面特别强调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任何抛弃话题而另起炉灶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本次作文的话题是两个并列短语,我们只须围绕话题的两个方面写作即可。写作时谈两者的辩证关系为最佳立意。如“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他人的意见”;“自信与不自傲”;“相信自己与求助他人”;“走自己的路,不妨听听别人的想法”;“盲目自信开不出美丽的花朵”;“‘自信’诚可贵,‘聆听教诲’价更高”;……

硬伤二:文体意识不强。有的同学受“新概念”作文或者“韩寒”现象的影响,写作时盲目追求所谓的“新思维”、“新表达”,导致写出来的东西“四不像”,只能是引起评卷老师的反感,又怎么会得高分呢?有的同学在“符合文体要求”这一点上做得就很不错,如一位考生就这则试题写了一篇议论文:

相信自己并听取他人意见

如果说相信自己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扇窗,那么听取别人的意见便可增加窗外美丽的风景;如果说相信自己是载人驶向成功的帆船,那么听取别人的意见便是鼓动风帆的风。

……

人,不能只“相信自己”而置别人的意见于不顾,这样的人很难走到成功的终点,使生命为之灿烂。人,也不能“完全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考虑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人很容易在前进的旅途中迷失自我,最终难以实现人生的梦想。既要相信自己,又要有选择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才能走到远方,实现生命的辉煌。

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题目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开头用形象的比喻句恰当地阐明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结尾成功地总结了全文,照应了话题。语言优美流畅,受到了评卷老师的青睐,最终的判分为59分。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带着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遨游太空21小时后平安返回。终于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这真是“‘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梦圆”,海内外华人华侨普天同庆这一历史时刻。据此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表明

()

A.人们只有尊重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发挥意识能动性,才能够实现“飞天”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仍可战胜自然

C.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要到了一定阶段,就自然可以实现“飞天”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实现“飞天”是事物运动的结果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

A.物质是客观的,但人们发挥意识的作用可以认识它

B.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发挥意识的作用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是运动的,“飞天”一次不足以证明人们正确的认识了客观事物

D.事物是发展的,人的意识无法完全认识事物

3.2003年初,我国突发“非典”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迅速遏制和消除了非典疫情。材料体现了

()

A.政党管理国家事务

B.党中央是人大决议的执行机关

C.我党管理卫生事业

D.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在未作安排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总书记突然出现在广州街头,与市民交流,鼓励群众坚定战胜非典的决定。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B.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

C.我国加强组织建设

D.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5.在抗非典期间,我党严肃查处了抗非典不力的干部,先后有数千名各级官员落马。这表明

()

A.我党加强反腐败建设

B.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

C.我党从严治党

D.我党机构精简

6.在全国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为防止非典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说明

()

A.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具有一定的立法权

B.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C.有法可依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

D.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

7.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履行的国家职能主要是

()

A.经济管理职能

B.文化建设职能

C.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政治统治职能 8.2003年8月5日,中国红十字会代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39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叶欣等10名中国白衣天使,日前荣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材料中体现了国家主席在行使

()

A.立法权

B.决定权

C.荣誉授予权

D.发布命令权

十六大报告在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时强调,“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回答9、10题。

9.这段话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是

()

A.党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B.党的领导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C.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D.党的领导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来体现

10.下面对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②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③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成效④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2003年5月4日《经济日报》报道,浙江省为非公有制发展营造环境,在企业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用地等方面一视同仁,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非公有制的规模化和集团化。据此回答11、12题。

11.浙江省为非公有制发展营造环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

A.竞争性

B.自发性

C.开放性

D.平等性 1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是因为

()

A.通过市场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B 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完全是一致的 C 市场的作用是积极的 D 市场的作用是无限的

某国有控股企业为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行职工持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制度。请完成13、14题。

13.下面以该企业这一做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它取消了按劳分配,强化了按劳动力分配

B.它使企业的国有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C.这是探索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 D.该企业由此转变为集体经济

14.职工持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属于

()

A.按资本要素分配

B.按信息技术要素分配

C.按土地要素分配

D.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2003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从政府作用上看,中国的政府职能已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政府已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成为宏观管理者。据此回答15、16题。

15.由材料可知,从发展市场经济上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

()

A.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B.负责投资项目的审批 C.财务管理

D.宏观调控 16.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实质是

()

A.价值规律的作用

B.政府管理职能的作用 C.服务于社会需要

D.服从生产经营者的意志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回答17、18题。

17.下列对“引进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根本措施

B.只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C.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D.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外汇储备 18.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要

()

D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E 更好的与外国企业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F 到国外吸引资金 G 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近年来,浙江许多乡镇的农村普遍采取“民主恳谈会”这种形式来征求群众意见,开展对照检查。村级民主恳谈会的主要内容是村级重大事项和重要村务。民主恳谈会拉近了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基层干部发生了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观念的转变。据此回答19、20题。

19.民主恳谈会使基层干部发生了观念的转变。这体现出的哲理是

()

A.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在实践中应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0.在农村中开展“民主恳谈会”,让农民群众提出建议、意见或质询,村干部当场解答。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表明

()

A.我国村民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B.我国的基层民主越来越充分

C.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D.我国的民主是最完备的民主

21.当今世界网络经济像一束无形的光线,在不断穿透着民族国家的疆界,并奇迹般地创造出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产业,并把曾经创造出工业文明的传统产业抛在后面。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给世界经济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变化启示我们

()A 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事物具有传统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B 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C 传统是阻碍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源

D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的经济特征

22.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有益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东西,甚至还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这说明

()A 假象是从反面反映本质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C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23.鲁迅先生说,侮辱现在,就等到于屠杀现在,而杀了现在,便也杀了将来。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不要侮辱现在 B.要联系地看问题

C.事物是先行后续的 D.要发展地看问题

24.俗话说:“用人取其长,教人取其短。”从哲学上看,这样做符合()

B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 既要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每小题3分,共27分)25.化学科学及其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绿色化学”正在全球兴起。“绿色化学”是指以绿色意识(就是与环境兼容、节约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不危害并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指导,研究和设计没有(或很少)环境副作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与化学过程。这一事实从价值观上讲体现了

()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没有统一标准

G 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深化 26.上述材料还说明

()

A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C 人们对一事物的认识从价值角度讲是有客观标准的 D “绿色化学”的兴起符合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27.“贫穷而知足,不失为一种富有;富有而不知足,最终可能一无所有。”这一说法包含的哲理是

()

A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B 矛盾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C 贫富无常,变化不定

D 贫穷和富有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别

28.据《人民日报》报道,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广泛地开展起来。它如一股民主新风,吹进祖国大地。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有利于

()

A.落实选民的监督权和选举权

B.促使人大代表更好的履行其职责 C.发挥权力机关的表率作用

D.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法制环境

29.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的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组织领导

B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新者 C 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 D 发展要求创新,创新才能发展

3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一改革思路

()

C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弊端 D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直接控制 E 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F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有股权的社会化

31.在过去20多年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8%以上,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这表明

()B 两国面临着共同的经济问题 C 两国之间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

D 两国贸易是基于各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E 两国在世界总额中所占比重名列前茅

32.“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想赢得市场空间,关键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档次。”这一论断说明

()

B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必须注重农产品品质 D 农产品档次提高必然带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提高 E 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3.2003年10月以来,粮油价格出乎意料地突然上涨,西起乌鲁木齐,东至上海,北到北京,南至深圳,食用油和面粉、大米的价格不约而同上涨10% ~ 20%,随后波及肉蛋禽奶等其他食品,直到11月初,价格才有所回落。粮油涨价警示我们

()

C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物资,要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D 粮食生产仍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E 粮食生产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搞好了 F 有了粮食,国民经济各部门就能顺利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4题10分,35题8分,共18分)

34.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化、政治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3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请回答:

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确立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何重大意义?

四、辩析题。(36题12分,37题13分,共25分。仅作出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3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国家机关为民作主。

37.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材料一:三峡工程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库区移民,为库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重庆某区借移民搬迁之机,破产关闭了规模小、设备陈旧、污染环境、竞争力差的企业65户,同时扶大扶强了一批名优企业。某县借库区城镇迁建的机遇,建设了一座功能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新城,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移民工程建设,也带动了库区通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除了制约库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材料二:三峡库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地质条件复杂,这些条件向“就近安置、后靠移民”的移民方式提出了挑战。三峡库区蓄水后,需安置农村移民41万,需耕地40多万亩,而库区仅能提价34万亩。如果继续在25度以上的山坡上开垦荒地,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会给这部分移民今后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根据三峡工程建设实践,中央对库区移民搬迁进行了两大政策调整,一是决定将库区12万无法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外迁其它省市,二是对有污染、亏损、产品无市场的企业实行破产关闭,以此来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移民搬迁是怎样推动库区经济发展的。

(2)从哲学角度分析移民政策修改的正确性。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上半年,针对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发生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同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灾害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央还及时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坚持一手抓防治工作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的号召。经过不懈努力,现在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受考验,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地方和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组成了战胜非典的强大突击队。国际社会也对我国的防治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国要继续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毫不松懈地抓好经常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

(1)材料怎样体现了党的领导?

(2)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抗非、防非”工作?

政 治 参 考 答 案

一、1.A 解析:B、C、D项均为谬项,应注意区分“只有……才能……”和“只要……就……”这两种联接词所表达的不同的逻辑关系。一般的“只有……才能……”体现的是必要条件,“只要……就……”体现的是充分条件。

2.B 解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新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使联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故选B项。

3.D 解析:A项有误,不是每个政党都能领导管理国家政权,必须得是执政党。B项是谬项,C项含义笼统,不恰当,题意表明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领导作用。但这种领导不能理解为党代替了国家职能,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故选D项。

4.A

5.C

6.B

7.C

8.C

9.C 10.B 解析:注意不要把执政党的“依法执政”与国家机关的“依法行政”相混淆。

11.D 12.A 13.C 14.A 15.D 16.A 17.C 18.A 19.C 20.B 21.B 22.C 23.B 24.D 解析:B项也符合题意,但不够全面,不同情况下“取其长”和“取其短”又表明抓重点,故D项最符合题意。

二、25.A、D 解析:“绿色化学”正在全球兴起,题干强调的原因是“化学科学及其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故选D。题干同时指出“绿色化学”是以“绿色意识”为指导的,这既是一种人们的价值取向,故也选A。B项不符题意,C项是谬项。

26.ABCD 27.AB 28.ABC 29.BCD 30.AC 31.BC 32.ABD 33.AB

三、34.(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3分)

(2)①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证。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离不开充分而持久的智力支持。③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正确方向和政治保证。政治文明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有利于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为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保障。(5分)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机地统一,反对孤立地看待三者的关系。(2分)

35.(1)从根本上说,确立这一原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分)

(2)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也就是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才能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才能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5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同学对党的十六大精神与课本理论结合之处的理解,政治学科高考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体现国家意志,可以说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在不断与时俱进,我们学习的课本理论也要以此为纲,不断深化与我们课本理论相联系的相关问题的新观点、新提法,充实丰富发展我们的课本知识结构。

四、36.(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5分)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国家机关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一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4分)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有不断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国家机关为民做主的同时,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3分)

37.(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题中所讲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只是公有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等于公有制经济的整体。(3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量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5分)

(3)命题讲的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应改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命题也没有提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所以是不正确的。(5分)

五、38.(1)移民搬迁推动了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移民搬迁推动了库区小城镇建设,改善了库区人民生活和投资环境,拉动了库区经济发展;移民搬迁推动了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为库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移民搬迁推动了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库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8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库区自然环境无法满足全部库区移民的生活,这就直接导致移民政策由“就近安置、后靠移民”调整为“12万无法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外迁其它省市”。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移民搬迁不仅要考虑移民的妥善安置,同时也要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对环境的影响,考虑移民生活的长足发展。移民政策的调整正是基于这些原因。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移民政策的修改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8分)

39.(1)①“针对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发生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2分)

②“全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中央还及时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坚持一手抓防治工作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的号召。”体现了党的思想领导。(2分)

③“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受考验,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体现了党的组织领导。(2分)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5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疲。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NB021#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 许回首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昭示着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四川考生)

名师点评:这位考生以“风”为载体,寄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作者让“风”在文中一以贯之,不但打造出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而且以风设喻,紧密扣题,拟就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感人事例,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念。所谓“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就是指唯有藐视挫折,才能化解痛苦,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不仅如此,作者还引用了著名作家梭罗关于风的名言,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6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得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在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物价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存在超前和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如果将富人手中财富转移到穷人手中,有利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而不是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而目前正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所以要刺激消费,即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将富人手中的钱转移到穷人手中,因为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整个社会的边际倾向就会高,通过投资乘数得出,相同的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更大的。所以,如果将富人手中的财富转移到穷人手中,有利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导致总需求水平提高,从而经济增长水平提高。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运用供求原理解释“丰收悖论”

答: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它的需求弹性。就供给来说,农产品的产量在很大程度因受气候影响而波动很大。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变化,农产品的价格也经常起伏不定,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又会影响第二年农产品的供应量,使其随之大起大落。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经常起伏波动,说明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弹性很大。就需求而言,由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对它的需求弹性很小。下图说明,如果让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由自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农民丰收使产品的供给曲线由S1向右移至S2。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致使价格由P1大幅度下降到P2,而需求量却仅仅由Q1增加到Q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与OP2E2Q2的面积之差。

5为什么MR=MC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确定产量的基本原则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7

一、选考内容的选择策略不当

在解答2012年全国高考数学 (课标卷) 的选考题时, 很多考生把三个题都分析了一遍, 有的甚至在草稿纸上近乎都解答了一遍, 再选出简单的问题解答.殊不知, 几乎用解答三个题的时间与精力解答一个问题, 时间实在浪费太多.

对于选考内容涉及的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 , 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选修4-5 (不等式选讲) 而言, 从命题的指导思想来讲, 力图三个题的难度一样.但是,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看, 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更要求解答者思维灵活, 而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数学特性决定了这方面的问题解答起来较机械, 灵活性要求低, 如果我们真正动手解答2012年全国高考数学 (课标卷) 的选考题, 也不难发现这个特点, 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这个题更容易得满分.

所以, 从备考选考题来看,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 科学的应考策略应该是, 专攻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这样, 相当于用三倍时间与精力备战10分的一个问题, 同时, 由于只选修一个专题, 考生在考场上没有选择余地, 更能集中精力攻克问题, 这样, 无论学习还是考试, 都能事半功倍.

二、没有阅读教科书的习惯

一些老师指出, 2012年全国高考数学 (课标卷) 出现了《考试大纲》以及《考试大纲说明》中都未出现过, 更未作要求的“相关系数”、“直三棱柱”词汇, 严重影响了考生的成绩, 认为这是命题工作的“失误”.

分析:只要我们知道相关系数的意义, 既不需要“想”, 也不需要“算”, 很容易获得正确选项D.

(Ⅰ) 证明:DC1⊥BC;

(Ⅱ) 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

分析:本题常规、典型, 本来应该是容易得分的一道题.但涉及的“直三棱柱”这个词影响了很多考生对题意的理解, 许多考生更不会使用题目中蕴含的已知条件, 影响得分.

很多考生与老师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教科书, 认为“直三棱柱”这个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根本没有出现过.事实上, “直三棱柱”这个词出现在高中数学 (人教A版) 选修2-1第113页的A组习题第11题中, 指的是“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 只是仅出现过一次.

导致上述影响考生成绩的最直接原因是考生没有阅读数学教科书的习惯, 更不会认真阅读教科书.而是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和解答各种各样的习题上.为了支持这种论点, 有必要看看2012年文科数学的第19题.

(Ⅰ) 证明:平面BDC1⊥平面BDC;

(Ⅱ) 平面BDC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 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由于“直三棱柱”这个词未出现在文科数学教科书中, 所以文科数学试题就回避“直三棱柱”这个词.这样一比较, 不难发现上述“失误”不是偶然的, 是命题人员有意而为的.目的在于表明高考数学重视数学教科书的工具与示范作用, 希望考生要认真阅读教科书, 真可谓独具匠心.

在数学家眼里, 数学的本质绝对不是孤立的问题与解法, 而是一套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学习数学, 核心就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典型例子的学习和自主探索的活动, 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家眼里, 高中数学教科书是高中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的物质载体.

高考数学通过以教科书为素材来测试考生的数学素质, 2012年采取的方式是在试题中直接给出教科书正文外的数学词汇, 考查学生是否阅读过数学教科书以及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数学的理解与积累.

由于大多考生 (甚至不少老师) , 数学备考复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课外复习资料方面, 没有阅读教科书的习惯, 在复习时连数学教科书放在哪里都不知道.这种独特的现实当然与高考数学命题专家的理念有很大地冲突, 教训当然很深刻.

只有吃透教科书上的例题、习题, 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 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 但对高考数学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 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 而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科的负责人多次指出高考数学的每一个问题都源自教科书.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异彩纷呈, 但无论怎样变化、创新, 都是基本数学问题的组合.所以, 对基本数学问题的认识, 基本数学问题解法模式的研究, 基本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理解, 仍是数学复习的重心.多年的考试试题表明:基础题、中档题不需要题海, 高档题靠题海也是不能解决的.在复习中, 切忌“高起点、高强度、高要求”, 所谓“居高临下”, 往往投入很大, 收效甚微.我们要重视基础, 切实抓好“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最基础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 最基本的方法是最有用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 夯实基础.以教科书为主, 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 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 揭示其内在联系与规律, 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 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 而是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 纵横比较、综合, 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

怎么理解全国高考数学 (课标卷) 出现了《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说明》以及《课程标准》中都未出现过, 更未作要求的“相关系数”、“直三棱柱”词汇 (但在数学教科书中出现过) 的“失误”, 实际上就是处理好高中数学教科书、《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及大纲说明的关系问题.

高中数学教科书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纲领性、抽象的规定加以具体化.可以这样讲, 高中数学教科书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内容的载体, 学生学习数学基本上是以数学教科书为主要依托.

指导高考数学命题, 使数学高考考试的要求更为明确的《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是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的, 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矛盾, 但是它们的功能不同, 因此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作为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依据, 而《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 因此,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涵盖比《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更广一些.比如说, 有一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但未必需要考试.如一些重要数学方法与难题的简介, 一些历史人物、数学历史发展情况的介绍, 以及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这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一个人的智能发展是很重要的, 但是高考数学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这些知识进行考查.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不够, 难以对这些知识有真正的理解, 如果只考查一些表面的东西, 则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只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 这与高考数学着重考查学生能力的宗旨不符.

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 篇8

学好高中语文的技巧和方法

兴趣

要想学好语文我们必须对语文有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愿意学习语文,如果我们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也是不愿意听老师讲课的,这样对我们学习语文没有什么帮助。

兴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为学习语文而努力。

自主学习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还要学会自己学习,学习语文要有主动性,这是提升我们语文成绩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

多思考

学习语文,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背下来就可以了,有些问题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我们把语文知识背下来之后,我们要学会总结。概括,这样我们的成绩才能够提高。

多读

语文不仅要把背,我们还要多读,每天多读几篇文章,这样对提高我们的阅读成绩是非常的有帮助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怎么正确的提高成绩。

跳出

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成绩才能够快速的提高,这对我们的提高成绩语文成绩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多写

学语文,书写语文是非常的重要的,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多练习书写。

语文学习十大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

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5、记日记的习惯。

6、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9

21.函数fxln1x,gxxfx,x0,其中fx是fx的导函数.(I)令g1xgx,gn1ggnx,nN,求gnx的表达式; 解析:由已知,fx1x,gxxfxx0,1x1x

则gn1xgnx.1gnx11

gnx1.两边求倒得gn1x则数列1是以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gxg1xn1

所以1

gnx1

g1xn11nx.x

故gnx

[高考必看]200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篇10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一书,原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B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C项的表述“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可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因此,该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是错误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第3题A项,根据原文第1、2自然段表述,传统的故事和早期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传方式,小说的早期功能是对故事的记录,因此,选项作出的“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的推论是合理的。C项“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的判断可从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合理推出,D项“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原文最后一段“减损或逐渐消失”的表述对应,因传统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现代传媒的发展确实对这种古老的故事讲述方式形成了巨大威胁,推论也是合理的。最后来看B项。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是错误的。

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三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分别安排一到两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三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B两项共有三处错误,分别为“窥觊储贰”后未断、“冒籍”属下以及“事由己发”属下,D项则兼有这三处错误。A项“窥觊储贰”与后面“广结术士之流”均为陈登云所列举郑承宪罪状,属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且”字表示顺接,应予断开,“科场冒籍”作为“重惩”的宾语不能分开;B项“事由己发”是承宪妻“扬言”的内容,应属上,“用以恐喝勋贵”则是“扬言”的目的。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宫廷制度。中宫,是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中宫一词的由来是,因古代建筑宫城时,皇后的宫室都位于子午线上,而一般而言,皇后寝宫前是君王的居室,左右两旁夹挟著嫔妃的居室,后方多为太后及宫中年老女性养老之处,整体而言,是以周围建筑来衬托出皇后统辖后宫的领导地位,因而皇后又有六宫之长一称。B项的“陛下”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项“吏部”考查的是古代职官知识,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说到的“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所以,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被弹劾者的痛恨与同僚们的担忧,但皇帝并未做出反应,也就是没有发怒。B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论罢”“论贬”,即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D项的分析概括说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的表述是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赈济灾民,所谓“帑金”是指国库所藏的钱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专门从国库拨付了救灾钱款,因此不需要锺化民去筹措款项。D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参考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弗胜”“龃龉”两处。“胜”旧读平声,义为能承受,能承担。如《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弗胜”即不能承受、禁不住。“龃龉”原指牙齿上下对不上,用来比喻意见不合、不相投合,抵触等意。韩愈《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如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考生对此不应感到陌生。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啖”“矢”“囊”三处。“啖”的含义是“吃”,如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比较简单。“矢”在这里同“屎”,即粪便。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囊”指口袋,这里用作动词,用口袋装。类似的例子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2),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3),迥立阊阖生长风(4)。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5),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1)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2)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3)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4)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5)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3分):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2分):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一洗万古凡马空”是杜甫对曹霸画马的概括性评价,充满了热情的称颂。曹霸笔下的玉花骢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相比之下,所有的马都只配称为“凡马”,在此马面前不免要相形失色。这种卓越艺术效果的取得是颇经过一番运筹酝酿的:在接到皇帝的指令之后,曹霸铺展开作画所用的白绢,但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苦心安排,独运匠心,以期不仅在外形上,而且要在神气上对这匹不同凡响的宝马加以全面的把握。《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则寓言:“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曹霸的“惨淡经营”实际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超乎技而进于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当胸有成竹,心意、画笔与摹写的对象完全合而为一之时,便意味着伟大作品的横空出世。此时已不需要精雕细琢,只在心念甫动的须臾之间,一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真龙”便自然主动地在画家的笔下跃出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2)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画作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曹霸高超的绘画技艺。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诗人不厌其烦地做了层层铺垫。首先诗人指出,这匹马已由极其众多的画师摹画过,但是都不成功。难道是这些画工技艺如此低下,以至于不能把一匹马画得“像”吗?当然不可能是这样,须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客体的外在形态,绝不能算是进入绘画艺术的高超境界。众多画工的失败,应该是因为他们无法画出玉花骢的那种神俊气韵。既然是宝马,它所具有气质应该是独特的,也是难以把握的。接着,诗人让这匹宝马真实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它昂头挺立在宫门之前,神气轩昂,虽处于静态,却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这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另一首咏马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静止的骏马也可以让人感到四蹄轻快,犹如被风托起,随时可以腾飞。那么也许此前的众画工并非真的那么无能,这匹马真真切切地在显示,它那时时飞动的神采实在是难以捕捉,要真实领略并将其牢笼于笔下,只能有待一位能与骏马相匹配的伟大画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 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参考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美]迈尔尼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参考答案】D C

【命题立意】分析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本试题的设计,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A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叙述人角色的理解。小说开头就写道:“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很显然,这一段文字意在说明,下面将要讲到的故事,是“我”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我”的亲身经历。本项据此说这“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中的叙述人“我”与小说的作者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还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我”或许有着作者的影子,但与作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如果说这段文字“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是正确的,但说它“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则是把叙述人“我”与作者混为一体了,因此是错误的。

B项考查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常用手法,小说中的“我”在与女主人公第一次通话后,对她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确实话里有话,因为“我”作为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畅快地跟人说话的机会或许不多,但说“好多年没有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就未必可靠了。很显然,“我”这样说,既有客套的成分,也委婉地表达出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透露出“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战争环境下的战士渴望与人沟通、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因此,B项说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是符合人物实际的,但说它“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则不明显,所以B项不是最恰当地选择,得1分。

C项考查点是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短小说常常被称作是结尾的艺术。《战争》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我”从乡下回城后失去了与女主人公的联系,十分焦急,但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却只说了句“谢谢!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个结尾看似不合常情,但此时无情胜有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事实上,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人们在最为悲痛的时候,却往往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冷静,也符合艺术的辩证法,因为此时说什么话都无法表达“我”的情感,不说,反而更令人感动。因此,C项说“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是正确的,2分。

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我”因受伤住进了伦敦医院,在给朋友打电话时,因为接线生偶然的失误却与一位普通市民相识,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结果却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奥秘在哪里?就在于小说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是意外的,但又是可信的,因为20世纪40年代的电话还比较落后,打电话时需要接线生转接,接错电话号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相识相爱是意外的,但又是可能的,因为两人都处于战争中,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因此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正当他们走向爱的永恒彼岸时,悲剧却发生了,既是出人意外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的伦敦正处于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每天都会有爆炸发生。因此,D项说“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这样的赏析是十分正确的,3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概括。发生在“我”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并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一对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虽然短小却意蕴深长。但是,这毕竟是一篇短小说,限于篇幅,它不可能也没有像那些长篇小说一样,描绘出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虽然它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因此,E项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2)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3)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女主人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人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征?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主要有三种性格特征。第一,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关于这一点,小说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我”与她通电话后,整整一天都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在处理电话“危机”时,她确实表现得很机智、得体且幽默,有着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其次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但是即使这样,她仍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热爱文学,向往美好的爱情。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再次是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上儿子死了,尽管她很痛苦,还关心着母亲,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与“我”真诚相爱,却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很有理性。总之,通过这些性格特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城市女性形象。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2)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3)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命题立意】本题从“电话”在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作用入手,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是通过电话这个特殊的媒介连接起来的。“我”与女主人公是通过电话偶然相识的,两人的爱情也是通过电话聊天发展起来的,最后的悲剧也是通过电话暗示出来的。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构思,这样处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萍水相逢的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竟将命运连在一起,让人感叹人生的复杂奇妙,同时也凸显了战争背景,因为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错,在战争中更容易发生,当然,这也强化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第二,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电话交流,是一个十分隐秘的私人空间,何况他们的通话大多在午夜进行,所以更能够透露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有利于塑造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第三,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这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但由于电话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制性,许多东西并不能直接描写出来比如人物的身份,具体的经历,悲剧原因等等,这就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让人产生了很多的遐想,丰富和补充了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主题。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观点一认为,用“战争”作题目是合适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一般来说,题目与内容应当契合,但是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常的现象,让人疑惑的同时,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反而强化了艺术张力。第二,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表面看来,战争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事实上战争是一只无形的手,无论是故事、人物,都受到战争的制约。战争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契机,如果“我”不在战争中负伤住进医院,如果“我”不是因为战争而渴望友谊,故事就不会发生。战争是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如果伦敦不遭遇炸弹袭击,女主人公就不会遽然离世,因此离开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小说构思的基础。第三,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这一点在小说开头的叙述中就暗示出来了:“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作为一个战士,军旅生涯的黯然结束,令自己失望是可能理解的。为什么对战争也很失望呢?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血腥的,对社会、对人性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类不应忘记战争,制止战争,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综上所述,用“战争”作为小说的题目是合适的。

观点二认为,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样处理是不合适的,理由也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有故作高深之嫌,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题目与内容契合,是众所周知的创作原则,优秀的作家不仅讲究名实相符,也非常讲究题目的生动形象,像“战争”这样十分抽象的题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战争”作为题目是不合适的。第二,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我”与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却又心灵相通,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即使是在战争环境下,他们仍然有着美的追求,爱的向往,正是这种生命态度与乐观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第三,从情节设置来看,小说中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的,“我”在战争中负伤住院,一度很失望,但因为与女主人公相识,也对生活有了信心。女主人公尽管婚姻不幸,还在战争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但她不绝望,依然热爱着文学,追求着美好的爱情。战争中两个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构成了小说情节设置的骨干,而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因素,是背景,并未成为小说直接描写的内容。综上所述,用“战争”对小说命名是不合适的。

第四大题

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参考答案】E、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A项内容来自材料第一段,原文为:“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吴文俊转系的原因在于对物理强烈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不如对物理强烈。A项表述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够准确,所以选A项得一点分。B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再看C项,C项中的“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着落,所以C项不得分。再看D项,D项内容来自材料最后一段,原文中吴文俊这样评价外国数学家:“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外国许多科学家存在研究数学时靠巧思妙想的问题,但并不是只靠奇思妙想,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的方法,而非他们的研究成果。所以D项不得分。E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多处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所以得分最高。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2)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3)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

【试题分析】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材料中有多处体现。答案(1)是对材料第三段和相关链接(2)陈省身评语的概括;答案(2)是对材料第二段高小山评语、第四段吴文俊谈基础教育、最后一段吴文俊谈学术生命保持的概括;答案(3)是对材料第五段的概括。这三点与吴文俊数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考生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1)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2)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3)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主要来自材料第四段。第四段中谈到,吴文俊并不认同在国际奥数竞赛中多次获奖是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他对数学基础教育的看法由奥赛而发,但不局限于奥赛。通过分析,可以将之分为三个方面。答案(1)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重要性。答案(2)是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系统学习的重要性。答案(3)是针对奥赛而言的,反对功利化应试对数学思维的不良影响。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1)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2)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3)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4)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本题是要求考生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探究性分析。表面上看,兴趣广泛似乎会占用时间,甚至干扰到学术研究。但事实常常相反。吴文俊在数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即是一例。通过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吴文俊虽然是数学家,但最初兴趣并不在数学学科上,而在物理学科上。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有很多共通之处。作为一个数学家,吴文俊并没有只沉溺于数学的世界无暇他顾,而是“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消遣,恰恰是他富有创造性的原因之一。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是吴文俊作为数学家非常特殊之处。这与他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是分不开的。对吴文俊而言,看围棋比赛,不是简单的娱乐,而可以培养“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考生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第II卷表达题

第五大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1)(2)(5)B.(1)(4)(6)

C.(2)(3)(5)D.(3)(4)(6)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D项。A项、B项和C项都不恰当。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的句子。第(1)句中的成语是“目不交睫”,意思是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而整个句子是说舞台布景快速变化,显然和不睡觉没关系,属于成语误用。第(2)句中的成语是“厝火积薪”,意思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而该句子要说的是未雨绸缪,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3)句中的成语是“筚路蓝缕”,意思是驾着柴车去开辟山林,常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辛。用在此处形容航空领域的开拓者,显然是恰当的。第(4)句中的成语是“讳莫如深”,意思是把事情瞒得很紧。和整句话的意思是协调的。第(5)句中的成语是“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夫指导病人有危险,飞快地往医院跑去,显然和从容的语义是相抵触的。第(6)句中的成语是“苦心孤诣”,指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而整句话是说作者用字讲究,苦心营造一种氛围。该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综上,正确的答案是C,即(3)(4)(6)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宾语搭配不当,“自从……以来”中间的小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主语是“东方红一号”,谓语是“成为”,宾语是“国家”,显然搭配不当。B项的错误在于宾语残缺。“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中缺少了宾语“规定”。D项的错误在于搭配不当,前文“抗灾能力的强弱”说的是正反两个方面,后面“经济实力的雄厚”,只说了一个方面。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1)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2)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3)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4)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5)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6)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开篇提出话题,接着以美国的超级火山为例,说明它一旦喷发将会带来的种种后果,最后提出人类应该主动了解超级火山的杀伤力以便制订预案。(1)(2)(3)(4)可以放到一起斟酌,它们所关联的是一个大的条件与结果关系句组,(1)关联的是条件,(2)(3)(4)关联的是结果,“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表示如果发生了超级火山喷发就会有后面的结果,符合语意关系的需求;后面接连多种结果中,(2)处所引导的句子紧跟着前面的条件句,表示超级火山喷发当时人与物俱毁的巨大危害,此处可以不用关联性的词而采用意合法,(3)(4)分别引导超级火山喷发之后带来的危害,这两个结果句之间还有时间的先后,与火山喷发当时形成一条时间链:当时、后来、再后来,从语意上看,这里表达的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后果不会随着时间的相对推移而消弭,反而是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后果应该是递进的,“而且”“还”都能表示递进关系,“而且”是一般性的表示意思更进一层,“还”进一步表示火山喷发后果的范围会扩大。(5)(6)可以放到一起理解,(5)引导的“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是个事实,(6)引导的“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是让开不知何时喷发,专说了解杀伤力的作用或目的,这两句用“虽然”“但”来关联既能有效揭示两句的转折关系,又能使语句流畅地收住。

其他三项都不如D项。A项用“一旦”引出条件句尚可,用“则”统领几个结果句也可,但(3)处用“/”无法表现出递进关系,(4)处的“也”更适合表达并列关系,也不太适合表达进一层的意思,此外,(5)(6)的“即使……然而”虽然也表示转折,但却是让步性的,而前面并没有谈到喷发时间问题,所以让步缺少语境支持,显得有些突兀;B项的“倘若……那么”用来表示条件与结果是可以的,(3)处用“进而”、(4)处用意合法,都能显示出递进的语意关系,问题是(5)(6)的“由于”和“所以”,文段的最后两句并非因果关系,用“所以”来关联就不当了;C项的“假如……则”也能显示假设的条件与结果关系,(3)处用“甚至”来表现递进尚可,但(4)处用“更”欠妥,虽然“更”也表示递进,但“随后”的后面往往不用“更”,此外,(6)处的“那么”有推论的意思,而文段末两句的推论意味并不明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1)。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2),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3)

【参考答案】示例:

(1)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2)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3)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1),(1)的前面说的是气候对气候土壤等的影响,其中有个关联词语“不仅”,可知后面要进一步说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1)后面一句话是“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综合起来,可以补写出“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再看空缺(2),(2)前面有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可以推出,需要补写的语句和前文的内容是相反的,前文说的是气候可以为人类造福,显然这一句应该补写成“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最后看空缺(3),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语“所以”,可知整个句子是根据前文推出来的结论。前文说气候对人有利也有害,那么,人们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显然是为了“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答案】示例:

“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上一篇:描写植物的优美段落_800字下一篇:集体领导下集体分工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