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4-08-07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选8篇)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至今还在发生影响,含有一定的活力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具有延续性(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②博大、开放、汇聚百川; ③优劣融于一体。

(三)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①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近代以来,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传统文化表现出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

(四)传统文化的构成: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还包括法家、墨家、兵家、道教和和佛教等。

(五)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遗产:

1、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秀传统:

①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意志;

②提倡天下大同、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奉公等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强调身心和谐、天人协调(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贵和尚(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等。

2、社会制度中的优秀成分:

①行官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②相对先进和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选官制度)③官员的政治修养、个人修养及其施政之道等。

3、其它方面:

①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②王充等批判和质疑精神,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的断义逐利,经世致用以及革新精神。

(六)怎样吸取传统文化的养份

1、传统文化的优劣融于一体的特征。

优:见上。劣: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等。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3、有关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1)孔子的儒家学说和20世纪初尊孔复古逆流的区别

孔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调整以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重大的,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而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逆流是想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并维持他们的统治,是反动的倒退的复辟。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2)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期间砸孔庙的内涵的区别。

A、批判的程度和内涵不同。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并非无条件地否定孔子其人其说,而是

4、现代以来对待西学的历史及经验教训(1949—当今)(1)1949年后的照搬苏联模式。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原料,要吸收从古至今以及各种社会形态下产生的文化,借鉴的标准是“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

(2)对外来文化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生吞活剥,既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也不能搞全盘西化。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因素: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新文化

1、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因素——现代化实践。

2、几个相关问题。

(1)深圳文化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A、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生产关系某些层面和环节进行调整而导致的变化.B、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深圳特区人便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增强了竞争观念、效益观

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念的。(2)正确认识现代化实践、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前人创造出来迄今仍发挥影响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支流,是新文化的源泉,但并非新文化的本原。而惟有现代化实践本身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惟一标准,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3)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途径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而生产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变更,必然引发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裂痕。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什么是21世纪的先进文化。(1)21世纪的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A、提倡开拓、竞争、公平,反对尔虞我诈、拜金主义.B、提倡在法律面前.真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在结果、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在这方面,要强调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创新、求实、科学民主,讲效率、讲功利、公平竞争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同时要讲求社会责任、统筹协作和奉献精神.这要强调与外来文化的区别。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2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学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孔子、孟子像)

提问: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认一下,这两位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董仲舒、汉武帝像)过渡:这两位又是谁呢?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或许能自己找到答案。

材料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回答:„„

过渡:从战国到汉代,思想界呈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局面。西汉为什么要实行思想一统呢?用什么思想一统天下?为什么用这种思想一统天下?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新课

指导学生整体学习,阅读教材P8~P10。

问题情境1: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肯定。副板书:董仲舒、汉武帝。问题:你了解董仲舒吗?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多媒体展示材料:《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过程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廉洁,一生不置产业,专事学业。任何成功都有巨大的付出。深厚的学养是他能够发展儒学的先决条件,加上时代的需要,他的成功就是自然的了。

过渡: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粹牝(椁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过程评价: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何况民众。因此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威胁汉武帝的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亟待解决。

(板书)

一、背景

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 2.社会危机潜伏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过渡:政治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于是汉武帝开了个论证会,各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B)、道家(生C)、儒家(董仲舒,生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生A:众爱卿,今天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 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 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董爱卿,你可知我朝眼下大患? 生D:臣略知一二。

生A:董爱卿,具体说来,如何对策。

生D:如欲加强中央集权,应实行“春秋大一统”,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统。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一统保证政治上的统一。一个国君的统治是受于天命,君王的权威不可动摇,此谓“君权神授”;皇帝必须听命于天,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以达天人和谐。否则,上天必降灾异以示惩罚,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至于人臣、子民,应遵守“三纲五常”,以达人际的和谐。

生A:何谓“三纲五常”?董爱卿,你快快说来。生D:“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君臣、父子、夫妻,若能人人遵守,大倡孝道,必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君王的王位永固。

生A: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过程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的局面,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兴旺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问题: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 回答:热烈讨论。答案多样。

过程评价:思想的选择是三方面作用的结果:①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②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③统治者的需要。

(板书)

二、提出 1.汉武帝重视人才 2.董仲舒发展儒学(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 问题情境2: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统治者呢?汉武帝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

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过渡:汉武帝在文化思想上的作为主要是实行了思想的一统天下。汉武帝是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的?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

回答:学生看书,讨论,补充。总结:(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一措施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板书)

三、推行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 2.政治:让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过渡:汉武帝的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板书)

四、影响 1.儒学成为正统

2.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问题情境3: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师生互动: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过程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你还想在哪些方面继续进行探究?

„„

疑问:(1)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孔孟儒学相比,“新”在哪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推动了历史进步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师生互动:详见“活动设计”与“备选设计”。

板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活动设计

董仲舒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这两种结论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那么,他的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行选择论题,进行讨论。

师生互动:第一组问题: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它有哪些可取之处? 合作学习:(1)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2)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积极的方面看,思想的一统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②“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言行,防止过度专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定了为人处世的“度”,有利于减少人际摩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

过程评价: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看重,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展。他的思想显然有合理成分。大家能用一双慧眼明辨,找出其有价值的部分,也反映出大家正以一种包容心态面对传统文化,这是可喜的。

师生互动:第二组问题: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说他是“千古罪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合作学习:主要依据是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汉武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①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也存在封建成分。

过程评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其必然性。但同学们看到了这一主张及其思想的消极面,反映了大家已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这一点非常可贵。谢谢你们,也给了我启发。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杂糅其他学派思想。

思路引领:汉代“儒术”的综合性,杂糅其他学派思想的合理性,加强统治的需要。答案提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本来就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2)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也有利于加强统治,比如法家思想。(3)解决现实的危机需要各种有为的思想作依据。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儒学成为正统。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1)西汉社会危机潜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需要有关思想。(2)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3)汉武帝在推行儒学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仔细阅读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思路引领: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内容的四个方面来思考。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3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4

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维的能力;通过欣赏名画、历史小短剧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中凸现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辨正地认识商业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认识到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懂得“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帮助学生树立“诚实经营,信誉为本”经商观。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课的特点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比较和归纳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讲述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归纳课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导与练的知识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商人的活动、城市和市的发展、商路和政府对商业的政策等几个方面。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就出现了。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2)商业的艰难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阅读P12【学思之窗】,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5、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业要繁荣,政府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2)发展: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本目内容上主要提出两个思路,一是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功能;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网络中,镇居于市场层级的第二级。居于镇之上的区域中心市场是府、州、县城,镇宛若卫星城镇环绕周围,并通过府、州、县城将经济触角向外伸展。居于镇之下的则是圩、集、场、店等广大的农村初级市场,它们为市镇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养分和宽阔的市场空间。反过来,镇扮演着沟通城乡关系的重要角色。这种沟通上下级市场的角色定位,毫无疑问刺激了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原本开放的市镇更加开放,亦使得镇作为区域经济第二级中心市场的地位不可取代。到南宋时,各地镇市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征。镇既是农村中心市场,也是联结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主要纽带。而且,成为新兴的经济中心地。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

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小结:

(知识框架“发展阶段”中,原始社会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表现书本并未提及,但为了历史线索的连贯性,稍作补充。)【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一、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5

第10课 梨园春秋

(对应学生用书P35)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

C.瓦舍的出现

B.民间艺人的努力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4.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1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5.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徽剧 C.越剧

B.南戏 D.黄梅戏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因此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徽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答案:(1)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A.春秋战国

C.宋代

B.唐代 D.元代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

答案:B 2.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主要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南戏主要是宋代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出现在喧闹的集市和专门娱乐场所——瓦舍,而不是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故B项错误。

答案:B 3.《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A.专门的贸易场所 C.旅舍

B.专门的娱乐场所 D.学校 解析:“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答案:B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职业服装,也并未提及汉人。而从“禁优(艺人)盛服”可以判断当时艺人地位低下。

答案:C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C.山水画

B.书法 D.戏剧脸谱

解析:通过图片的形状看,其创意取决于戏剧脸谱。答案:D

6.据载,“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为乾隆帝所宠爱。后因臣下议论,道光帝将其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据此,京剧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解析:京剧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关键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及价值观要求,这从材料中的“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可以得到印证。A是京剧产生的条件;B与题干内容不符;C是京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4 7.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 C.凶猛残暴

B.奸诈狡猾 D.刚直果敢

解析: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故A项正确。

答案:A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答案:C

9.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说法正确的是()A.京剧被誉为“百戏之祖” B.昆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C.京剧形成于元朝

D.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融合多种戏曲,集古代戏曲之大成,京剧形成于清朝,故A、B、C三项错误。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戏剧发展的认识。戏剧发展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与时俱进,各艺术门类之间要相互学习,故A、B、C三项观点正确。D项,固守陈旧的艺术风貌而不求变化是不可取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解析:第(1)问,“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查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第(2)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6

1(海南历史,10)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2.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到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

A.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重视公共意志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他编纂了《百科全书》,使启蒙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4右图为法国大革命中处死国王路易十六的场景,处死路易十六主要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一种社会学说 A.天赋人权说

B.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说 C.三权分立说 D.自由、平等说 

5卢梭的思想主张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相比,其主要不同在于 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C.对财产私有制的认同

B.对教权主义的抨击 D.对主权在民的认同

6《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 1 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7..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 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 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D.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8 伏尔泰在《巴比伦公主》一书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绘的国家是 A.法国 B.巴比伦 C.英国 D.德国

9、“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伏尔泰在这段话里主要表达了

A.生而平等是天赋人权 B.反对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 D.主权在民的思想

10、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这样评价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当伏尔泰还在为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时,卢梭却已经在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材料指出卢梭相比于伏尔泰思想的不同点是()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②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提出社会契约论 ④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11、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利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能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12、19世纪初,哥尼斯堡的新人结婚时常到某位哲学家的雕像前献鲜花,该哲学家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他的主要观点是()A、自由平等 B、社会契约 C、三权分立 D、人非工具 13、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而17世纪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却远远未能达到这一步。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思想家们的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 B、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C、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D、当时中国思想家们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设想 14、17、18世纪,中、法两国都出现了思想的启蒙。两者的相同之处有()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②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 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08上海综合能力,12)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久前,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论法的精神》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16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三权分立说 B.天赋人权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17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18、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19.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0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卢梭提出的()

A.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C.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而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而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1)分别举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另外两位思想家。

(2)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

(3)两国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 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

第14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 篇7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8

第八单元

第三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针对的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学生之前的音乐和历史课程中,对十九世纪以来的杰出音乐家及其作品已有所了解。可是,这只停留于课外只是的识记层面,没有对各时代产生的音乐的背景、原因及其特点进行过详细的探讨与分析。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音频、图片等材料,让学生对音乐进行赏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能力:

1.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和主要流派; 2.识记这两个时期音乐发展的背景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各时期音乐的欣赏与比较,归纳其特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音乐陶冶性情,提高学生对音乐发展的理解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9、20世纪主要的音乐派别、主要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难点:

19、20世纪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四、教学资源与手段:

教学资源:PPT、音乐片段

教学手法:教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拔法

学法:欣赏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情绪与人类情感,是时代面貌的优雅写照。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古典音乐离自己太远,但实际上古典音乐中的许多元素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比如手机彩铃中的《蓝色多瑙河》,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经典动画《猫和老鼠》的背景音乐,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引入子目:进入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欧洲的封建势力和教会势力走向衰弱,音乐家从由教会、宫廷供养变为独立经营,在创作过程中所受的束缚也逐渐减少。这个时代兴起的是结构严谨但又富于表现力的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和“神童”莫扎特。在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后期,出现了两位特殊的代表:贝多芬和舒伯特——他们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那么,是怎样的原因使他们有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呢?

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流派的改变,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的改变。因此,要了解这一转变的原因,就必须知道19世纪音乐的发展背景。

一、19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十九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在政治与经济上发生了怎样变化?以引出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讨论。

【提问】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想想19世纪的欧美发生过哪些大事。

【解答】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前进,德意志与意大利走向统一,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尝试,等等。

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老师总结出19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

进入19世纪后,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随着封建主义和教会势力的进一步衰弱,从封建主义和教会的压抑中走出来的音乐家们不再为某个人或某一阶层创作,而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接触更多的社会阶层,更加深入地认识人性。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便是更真实的人性和更丰富的社会生活。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和社会的变革。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各不相同:法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国家的统一;俄国需要消灭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东欧国家要完成反抗外来压迫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美国争取摆脱落后生产力的阻碍和南北方的分裂。不同的现实反映在这个时代的音乐里,便是明显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德意志地区的浪漫主义音乐,俄国与东欧的民族乐派音乐和美国音乐。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中心是奥地利和德意志。在19世纪的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达到了鼎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形式中增加了盛大恢弘的交响乐和歌剧。

浪漫主义音乐中名曲不断,大家辈出。“乐圣”贝多芬的作品题材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代表作既有柔美的《献给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又有磅礴的《命运交响曲》和《欢乐颂》。贝多芬在26岁时听力就开始衰退,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那之后写下的。对于一个作曲家而言,失去听力无疑是灭顶之灾。但是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顶住了厄运,发出了“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呼喊。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以《小夜曲》和《摇篮曲》为代表作。舒伯特的作品清新自然,流畅而富有画面感,其中以《鳟鱼五重奏》最具代表性。歌曲通过“小男孩看鱼-男人钓鱼,鱼儿不上钩-男人搅浑水诱使鱼儿上钩-小男孩惋惜单纯的鱼儿的命运”的过程,表达了音乐家对当时善人被欺、恶人得势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欣赏】播放《鳟鱼》选段

舒伯特去世时年仅31岁。依据他本人的遗愿,舒伯特去世后被安葬在早他一年去世的他的偶像贝多芬的墓旁。尽管英年早逝,但他还是和贝多芬一起被尊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被誉为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

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中期代表,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春之声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更是有“奥地利的第二国歌”之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于1866年,那时普奥战争刚刚结束,奥地利元气大伤,小约翰·施特劳斯写下了这首曲子,以鼓励奥地利人走出阴影,走向新的生活。据说很多奥地利人是听了这首歌才知道:原来多瑙河是蓝色的。

【欣赏】播放《蓝色多瑙河》选段

“钢琴诗人”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家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他的作品主要有夜曲、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三种。肖邦最美的音乐莫过于他的夜曲。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因其能演奏出夜晚的宁静和优雅而得名。肖邦的夜曲以和谐优美、娴静委婉著称,体现的是他在浮华的都市里冷静地思考与回忆。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都是肖邦的故乡波兰的民族音乐。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来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忍痛迁居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肖邦在巴黎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就包括被誉为“花丛中的一尊大炮”的《军队波兰舞曲》和被称为最难演奏的波兰舞曲的《英雄波兰舞曲》,承载着他最深沉的爱国情怀。

【播放《英雄波兰舞曲》选段】

1849年,肖邦在巴黎病逝,享年39岁。他被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后来他的朋友带来了一杯波兰的泥土,洒在他的墓上,让他能安息在故土之下。肖邦的心脏葬在了华沙圣十字教堂的一个石柱里,柱子上刻着《圣经·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因着你的宝物之所在,你的心亦于此所在。”意即你最珍爱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便在哪里。对于肖邦而言,他最珍爱的就是他的祖国,因此他把心永远地留在了华沙。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是富有文学标题的、自传性的作品:《幻想交响曲——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意大利,罗西尼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代表作是《威廉·退尔》和《灰姑娘》。被誉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的威尔第的代表作是《阿依达》和《茶花女》,他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烙进音符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作品,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在世纪之交取得成就的普契尼以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和的善于使用新手法而闻名,代表作品是《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的《图兰朵》。在法国,作曲家比才借一部《卡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奔放的歌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欣赏】播放《卡门序曲》选段

经过上面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及其代表作的欣赏后,请学生归纳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突出个人感受(贝多芬、柏辽兹);

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比才、舒伯特);

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肖邦、小约翰·斯特劳斯)。

三、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题材为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民族乐派音乐将各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音乐家们通过音乐,热情地歌颂了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崇高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爱国主义的歌剧《伊万·苏萨宁》。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着重内心刻画,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现力,代表作是童话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

四、美国音乐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促使音乐的长足发展,这个时代美国的音乐因此别具一格。

福斯特的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苏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作品,既表现了美国国力不断上升时的情怀,也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星条旗永不落》便是后来的美国国歌。

第二目 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 【导入】

先播放学生所熟知和喜欢的一些明星的歌曲、观看明星歌曲MV,提起学生兴趣,并且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吗?那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音乐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教师进而进入第二目“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的背景

现代派产生在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等种种尖锐的社会现实,使不少艺术家们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他们不是政治家,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反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犹豫、彷徨之后,只有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沉浸在各自所向往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之中。

二、20世纪音乐的主要种类及其特点

现代音乐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个性的表现与表达,在音乐题材、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各流派的差别越来越大,从新古典主义到表现主义进而发展出流行序列等等越来越诡异的风格。

(一)爵士乐

解释爵士乐的含义: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新奥尔良地区的黑人音乐,吸收了欧洲传统音乐的和声与音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风行美国,传遍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爵士音乐一度成为世界都市流行音乐的主流。

【欣赏】播放一段爵士音乐,并提问学生对爵士音乐的感受,体会当时独特的音乐风格。然后介绍爵士乐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摇滚乐

解释摇滚乐的含义:二战后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有机融合起来。摇滚乐音量震耳欲聋,节奏强烈,歌词叙事性强,多以爱情为主题。表演者蓄留长发,着装奇特,行为怪异,表达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摇滚乐引起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青少年的强烈共鸣,成为他们追求的时尚与潮流。

【欣赏】播放“猫王”普莱斯利的视频和“甲壳虫”乐队的摇滚音乐,提问学生对摇滚乐的感受,教师做好学生回答问题的总结。

【学思之窗】组织学生讨论“学思之窗”的提出的问题:对于摇滚乐,有人说它有时代气息,有人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你怎么看?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方面摇滚乐直白的内容、强烈的节奏中蕴涵着永恒的力量、激情和信念,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情绪追求,带有时代性。另一方面摇滚乐的演奏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吸毒等生活方式使摇滚乐有着享乐、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给青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音乐风格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人民的音乐兴趣迅速变化,追求更多的风格。流行音乐的结构比较短小简练,节奏强烈、清新,常于舞蹈结合起来,强调即兴性。流行音乐更加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电,话筒的操纵技术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的商业化倾向也日趋明显。

【欣赏】播放几段70年代后的音乐,让学生去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归纳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

(四)比较

在欣赏了现代主义的流行音乐之后,与上一目的音乐作品相对比,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掌握其特点与演变过程。

课堂小结:

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音乐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少不了音乐家们的努力,他们不断地创新,用音乐书歌颂着时代,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使音乐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

课后练习:

一、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是: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②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选C。第③项不符合时间。

二、下列作品不是“乐圣”的是:

A.《田园交响曲》 B.《英雄交响曲》 C.《命运交响曲》 D.《幻想交响曲》

答案:选D。《幻想交响曲》的作者是法国音乐家柏辽兹。

三、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的是:

A.巴赫 B.贝多芬 C.莫扎特 D.瓦格纳

答案:选B。识记课本内容。

四、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是:

①大众化 ②多元化 ③多极化 ④单一化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选A。识记课本内容。

板书设计:

第3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发展背景:

(1)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各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

2、主要流派:

(1)德意志地区的浪漫主义音乐(2)俄国与东欧的民族乐派音乐(3)美国音乐

3、浪漫主义音乐

(1)音乐中心:奥地利、德意志(2)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3)表现形式:交响乐、歌剧等(4)代表人物及作品(5)特点

4、民族乐派音乐

(1)音乐中心:东欧、俄国(2)代表人物及作品

5、美国音乐(1)发展背景(2)代表作品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

(1)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摇滚乐、多元化音乐

上一篇: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怎样写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格式下一篇: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