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计划书

2024-07-30

生猪养殖计划书(共9篇)

生猪养殖计划书 篇1

长白猪养殖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介绍

1、项目资料

项目名称:长白猪(兰德瑞斯猪)生产养殖计划 经营范围:长白猪的繁殖、育肥与销售 养殖方式:舍饲圈养 集资方式:个人投资 项目负责人:赵强 员工人数:未定 项目投资:432000元

场地选择:新疆农九师一六一团四连大棚 项目背景: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中国1964年开始从瑞典第一批引进,在中国长白猪有美系、英系、法系、比利时系、新丹系等品系。生产中常用长白猪作为三元杂交(杜长大)猪的第一父本或第一母本。在现有的长白猪各系中,美系、新丹系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比利时系后代体型较好,瘦肉率高。为了实施种猪的标准化管理,农业部组织了由专家、企业家等组成的长白猪种猪标准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了长白猪标准的报批稿,并建议将其作为长白猪种猪质量评定(销售)的标准。

2、品种介绍 1)体型外貌

长白猪全身被毛呈白色,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大腿和整个后躯肌肉丰满,蹄质坚实,体躯前窄厉害呈流线型。体躯长,有16对肋骨,全身被毛白色。乳头6~7对。2)生产性能

长白猪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屠体较长,胴体瘦肉率高。据测定,体重30.7~72.28㎏阶段,日增重731g,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38㎏,青料0.97㎏;折合消化能46.48MJ。屠宰率71.66%。据丹麦测定,日增重793g,料重比2.68∶1,胴体瘦肉率65.3%。各地用长白猪做父本与本地母猪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均有较好的杂交效果。日增重比本地猪提高10%~26%,瘦肉率增加5%~8%。长白猪性成熟较晚,6月龄开始出现性行为,9~10月龄体重达120㎏左右开始配种。初产母猪产仔数10~11头,经产母猪产仔数11~12头。

二、市场分析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4 年以来,我国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生猪出栏量由 2004 年 5.73 亿头增加至 2014 年 7.35 亿头,年复合增长率 2.52%;生猪存栏量由 2004 年 4.21 亿头增加至 2014 年 4.66 亿头,年复合增长率达 1.01%。

2004-2014年 年我国生猪出栏和存栏量

2007-2015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猪粮比情况

2010 年 12 月以来我国生猪及猪肉价格

我国猪肉总体供给情况 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化率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动物 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2000-2014 年,我国肉类产量、猪肉产量总体稳定增长。我国肉类产量从 2000 年的 6,013.90 万吨增长到 2014 年的 8,706.74 万吨,年复合 增长 2.50%;猪肉产量从 2000 年的 3,966 万吨增长到 2014 年的 5,671.39 万吨,年复合增长 2.41%。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消费为主体,2000 年-2014 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保持在 65%左右;其中 2007 年,受生猪价格长期偏低,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部分地区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年 猪肉产量下降至 4,287.8 万吨,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例下降至 62.45%;2011 年受“瘦肉精”事件影响,当年猪肉产量下降至 5,060.4 万吨,猪肉消费占肉类 消费比例下降至 63.53%。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尚有进一步增长空间

1)人口基数保障猪肉消费需求保持稳定 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尤其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的偏好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可以保障未来一段时间内猪肉需求保持稳定。同时虽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人口数量仍处于增长状态,对猪肉的需求也 将保持增长状态。

2)居民收入水平对猪肉需求的影响

居民收入水平与猪肉需求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 1981 年的 491 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24,565 元,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猪肉量由 1981 年的 16.9 千克增 长到 2012 年的 21.2 千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由 1981 年的 223.4 元增 长到 2012 年的 7,916.6 元,同时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猪肉消费量由 1981 年的 8.2 千克增长到 2012 年的 14.4 千克。

三、项目计划

1、近期计划(一年内)

一年内,学习生猪的饲养技术、繁育技术、疾病预防控制与常见病情的治疗并与其他养殖场的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联系。另外收回前期投资成本。

2、远期计划(三年内和五年内)在三年内,将规模扩大到生猪存栏100——300头,开拓一些周边县市的市场,将养殖场办成养殖企业,并且带到周围一些养殖户一起养殖。

在五年内,将规模扩大到生猪存栏500头以上,建立自己的屠宰厂,组建专业养殖合作社,综合养殖户的力量,建立品牌,提高声誉,开拓更大的市场,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并且研究更好的养殖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四、成本

购买大棚:3.5万;建设三十个圈栏及料房:8万;三十个定位栏、十个产床、两个保育床:5万;粉料机:0.65万;棉被购买及铺设:2万;种猪两头:1万;生产母猪(三元猪):15.05万;饲料:8万;总计共投入43.2万元

五、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生产母猪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平均每四~五个月繁殖一次,每胎小猪为8~12只,猪场生猪43头*猪仔8只*每年繁殖3次=每年预计产出猪仔1032只;在2017年预计出售猪仔400~500只,出栏销售400~500头肉猪

2、社会效益

对拉动周边养殖市场有很大的帮助;对解决劳动力有一定的帮助;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国猪肉市场短缺做出补给。

六、风险预测

1、经营风险

(1)选择经营场地的地理位置是否合理;(2)野生动物的侵袭;(3)猪仔的成活率;(4)疾病的防治是否到位;(5)销售是否畅通;

(6)经营成本与利润是否成正比;(7)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2、控制办法

(1)选择经营场所必须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该品种的生活习性,决定最佳场地;

(2)猪舍布置合理,场地做好防御工作;

(3)选择优质种苗,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建立科学,高质量的繁育系统;

(4)提高工作人员的疾病预防意识,和专业的兽医师建立联系,做好猪群的防疫系统,定期对舍饲进行消毒、清洁;(5)提高猪肉及猪仔质量,建立稳定的市场供给关系;(6)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力求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利润;(7)采取先进的管理制度,做好财务、饲养、销售、防疫、日常管理等的管理制度,力求做到规范化。

总 结

生猪养殖计划书 篇2

1 当前生猪健康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是指猪场内的环境污染。 有些养殖企业不重视猪场环境净化, 猪群所处环境潮湿肮脏、蚊虫骚扰连绵不断。 另一方面是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第一大污染源, 每年排出的畜禽粪便达27 亿吨、养殖污水达100亿吨。一些养殖密集地区, 因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这些都是影响生猪健康和生猪生产利润的根源之一。

1.2 忽视饲料安全保障, 滥用药物

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认为只要有利于猪只生长快且饲料转化效率高就是好饲料, 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普遍存在, 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 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 对土壤、水、环境也造成严重危害。二是认为只有自己采购饲料、进行饲料加工才是最便宜、最安全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单体猪场, 自己搞饲料加工, 不但不利于饲料原料、生产过程、原料成品储藏期的质量控制, 更不利于生产符合猪营养需要的全价饲料和降低饲料成本。

1.3 忽视场区基本建设投资, 没有给猪只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

多数猪场在场地选择、 猪舍布局和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如有的离居民区太近, 猪场生活区、生产区之间没有分开, 忽视通风和温控设备投资, 忽视对粪污处理设备的投入等。这些都会使养猪场外围比较中看, 但刚开始养猪就进入布局调整和设备维修等被动状态, 不但养殖效果差, 反而增加了成本。

1.4 忽视饮水供应和卫生问题

很多猪场不关注猪的饮水供应, 认为有了自动饮水器, 接上自来水管就可以了。 不关心水的压力、质量和饮水器安装的角度、高度, 导致猪只大多数时间处在不舒服的状态下饮水。 饮水问题是生猪, 尤其是夏季产房里的母猪采食量上不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水源卫生更是被忽视, 有的猪场从未想过要对水塔进行清洗和消毒导致大量病原菌滋生, 严重危害猪群健康。

1.5 忽视投资规划, 对政府补贴认识不够

很多养猪者认为养猪业是最稳妥、 最安全、门槛最低、 不用较高科学技术就能成功地投资。事实上规模养猪一次性投资较大, 成本回收较慢;饲料营养要求高, 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合理占地问题较难解决;猪病变得复杂, 生产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投资鼓励发展生猪是从市场稳定角度考虑的, 不是单单的给予资金投入, 若投资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上述这些问题, 盲目进军养猪行业, 则未来的市场仍然会出现问题。

2 生猪健康养殖对策

2.1 使用安全高效饲料

饲料是畜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 是优良品种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重要物质保障。 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畜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精选饲料、科学配方、规范饲料加工与饲喂过程是解决猪肉产品公害和降低养猪生产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应推行新型绿色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从源头保证摄食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严把原料质量关, 推行无公害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筛选优化饲料配方, 保证营养需要。 应用理想蛋白模式, 添加必需的限制性氨基酸;对原料进行膨化处理.提高消化利用率;精确加工, 生产优质的颗粒饲料;广泛筛选有促生长和提高成活率又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生产核心料添加剂;科学使用无公害高效添加剂,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提高畜禽消化率, 促进生长, 改善品质, 降低废弃物排出, 以减少兽药、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 减少疾病的发生。

2.2 科学饲喂

养殖生产中饲料多采用人丁投喂, 技术粗糙, 随意性大, 常常造成饲料的浪费, 恶化养殖环境。应加强动物采食行为学的研究, 应用采食生态、采食行为的特性, 提高投饲的科学性。 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 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 自动投喂技术等, 保证动物生长需要, 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2.3 推行规范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按照HACCP原则, 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重点包括:保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提供干燥、温暖、无贼风的舒适环境, 保证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充分做好通风管理, 改善舍内小气候;合理营养调控, 分阶段饲养。 根据每个阶段猪的生理特点和不同营养需要, 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 使日粮中的营养水平尽量满足猪营养需要。 提供新鲜、优质、无霉变的饲料;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 统一清洗消毒, 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选择科学适宜的防疫措施+科学制订用药程序, 定期监测抗体水平, 应用安全高效疫苗, 实行科学免疫与规范用药;保证合理饲养密度。 善待猪群, 保证猪的健康生长。

2.4 做好疫病防治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用安全高效的疫苗, 为了增强免疫效果, 可使用免疫增强剂, 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脂质体和中草药等。 定期监测抗体水平、早期诊断疫病,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使用的疫苗应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并按要求保存疫苗。 严格掌握兽药的使用方法、用量和休药期, 禁止使用农业部批准和淘汰的药品, 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镇定剂和激素类等。

2.5 构建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是畜禽管理的策略, 通过它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致病性病原的引入, 并从环境中去除病原体, 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制措施, 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猪场位置的选择;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 尽量避免或减少外部人员的参观学习等流动;运输控制。 进出猪场的车辆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生产区的运输工具要有严格而明确的分工;猪场设备的消毒。 要定期对猪场设备进行消毒, 同时一定要注意消毒死角;控制猪场的其他动物。 猪场内不得养猫和狗等动物、加强灭鼠工作等;对发病和死亡的畜禽, 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必要时采用无公害化处理, 严格封锁, 防止疫病扩散。 对引进的畜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 不能将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畜禽引入场内;定期进行疾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采用“全进全出”制, 以对畜禽舍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 减少由于细菌或病毒的遗留所造成的疾病传播。

2.6 加强环境控制和粪污资源化利用

猪群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要和一定的猪舍环境条件相适应。 通过对猪舍通风、降温、除湿、除尘等措施, 根据不同季节把猪舍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等调节到最适合猪群生长发育的状态。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养殖规模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 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广 “猪-沼-有机复合肥-果”、“猪-沼-有机复合肥-菜”和“猪-有机复合肥-菌-棉 (花生、果) ”等生态养殖小区模式,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链条, 实现生态循环健康养殖。

生猪养殖迎来契机 篇3

自6月初商务部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以来,我国生猪出场价已经连续8周小幅上涨,且猪粮比价也连续6周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以上,养殖户终于转亏损为微盈。 8月6日,生猪养殖大省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畜牧处的一位专家表示,目前,养殖户刚开始扭亏为盈,但基本处于保本状态,仅有些微利。他强调说:“猪价上涨,但饲料价格也在上扬,养殖成本持续增加。” 食用农产品价格纷纷上涨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6月份相比,7月份,成品粮、猪肉价格不同程度上涨,食用油、水果、蔬菜、禽蛋价格下降,水产品和奶类价格基本平稳。 四季度猪价或明显上涨 尽管猪价已连涨8周,但专家认为对第三季度猪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仍不能过于乐观。 专家指出,从养殖户存栏结构来看,全国各地能繁母猪存栏比例普遍仍在10%以上,而比较合适的比例应该在7%~9%。此外,中猪与大猪的比例正常情况下应不超过30%,但目前湖南省是32%~33%。以上两项数据的偏高,表明第三季度生猪出栏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畜牧室主任王济民表示,从季节性消费特点分析,三季度起将进入猪肉的消费旺季,因此,预计第三季度肉价将低位上涨,到了第四季度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 现在是养猪的好时机 就在养殖户尚且徘徊在盈亏点附近的时候,各路资本已经紧锣密鼓地进军养猪业。据悉,包括中粮集团、正大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近期在生猪养殖项目上均有大笔投资。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专家表示,现在的确是进入养猪行业的不错时机。他认为,这一轮的养猪热和去年不同,去年开始养猪的很多房地产商并不懂养猪,在猪价较高时进入,到猪价跌至谷底时,却正好面临出栏。在这当中,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十分关键,当下猪价处于低位,正好是进入养猪行业的好时机。

生猪养殖计划书 篇4

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稳定生猪市场供应,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养猪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根据XXX《关于申报XX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场的实际,现将本实施方案申报如下:

一、项目选址合理

本场位于XXX市XX镇XX村,距村民居住地XX公里,处在XX市政府规定的禁养区以外,交通便利,水电畅通,四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设计布局科学合理,生活区和生产区相对分开,猪舍临近有一口XX亩鱼塘。

二、设备设施配套完善

猪场地势平坦,圈舍朝向合理,猪栏、食槽、通风系统和采暖防冷设备设施较齐全;消毒池、消毒室、消毒机等消毒防疫设备基本配套;污水排放、粪便堆放、无害化处理比较科学合理,主要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后沼液沼渣用于种植芒果、瓜菜,还有 一部分排放到鱼塘中养鱼。实行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增加收入。

三、搞好防疫,科学管理

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 各项管理制度,包括防疫消毒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疫苗饲料进出库登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切实做到管理科学化、防疫消毒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设计布局合理化。

四、设立专帐,用好资金

计划投资XX万元主要用于猪舍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水、路、电防疫配套设备建设。

1、猪舍标准化改造建设。猪舍改造XX平方米,每平方米XX元,投资XX万元;

2、建造沼气池。建造沼气池XX立方米,投资XX万元。

3、水电建设。安装水管XX米,架设电路XX米,合计投入XX万元。

4、购置疫苗冷藏柜、防疫设备等投资XX万元。

5、建设无公害饲料发酵池XX立方米,投资XX万元。

五、确保项目实施,接受检查监督

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遵守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帐户,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确保投资项目按质按按 时完成,决不挪用、挤占国家专项资金。同时,要积极主动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对我场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共同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实施好、管理好,发挥应有的效益。

生猪养殖合同 篇5

甲方: 乙方: 丙方:

为稳步推进胡族铺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尽快实现脱贫目标,经甲、乙、丙三方协商同意,特订立本协议。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甲方对提供给乙方使用的切块资金以及使用过程享有知情权;

2、甲方对乙方、丙方出现生猪饲养管理不善或未经允许私屠出售等情况的,有权认定乙方、丙方所提供贫困户已获得了本次养殖收益。

(二)义务

1、甲方需保证资金按时到位以便乙方履行帮扶丙方贫困户的义务;

2、甲方负责督促丙方提供相关被帮扶贫困户信息;

3、对于乙方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甲方有责任组织丙方进行妥善协调处理。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乙方的权利

1、乙方对甲方提供的切块资金有权自主使用,对于生猪养殖项目有权自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饲养;

2、乙方对贫困户自主养殖的生猪同等价位下有权进行优先收购,乙方对于贫困户寄养和收购贫困户自养的生猪可选择通过市场自行销售;

(二)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对甲方提供的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对于生猪苗提供和养殖过程应按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卫生和疾病防疫等检查检测,饲养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费用由乙方自行负责;

2、乙方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向甲方和丙方报告生猪饲养情况,出现生猪疫情时须及时主动组织治疗,并尽快报告丙方;

3、未经甲方和丙方同意,乙方不得对贫困户寄养的生猪进行私屠或出售;

4、对于部分选择寄养的贫困户,乙方出售其寄养的生猪后,应及时将收益返还给贫困户;

5、对非正常死亡或未经卫生防疫等或销售部门许可的生猪,乙方不得私自出售或食用。乙方因私自屠宰或销售未经卫生防疫等部门检测的生猪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6、乙方须配合甲方、丙方做好相关扶贫档案资料的登记工作。

三、丙方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

1、丙方对乙方在使用甲方所提供的切块资金的使用过程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2、丙方有权要求自己饲养的贫困户按乙方提供的方法科学饲养,以保证其收益;

(二)义务

1、丙方受甲方委托对乙方实施的项目全过程实行跟踪、监督,做好相关记录和登记工作;

2、丙方须协助乙方做好生猪的科学饲养、卫生疾病防疫等服务工作。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和扶贫办各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 年 月 日

乙方签章: 年 月 日

生猪养殖政策 篇6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加快畜禽良种化进程。继续对畜禽养殖给予补贴,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增加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投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对畜禽优势产区的支持力度,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和范围。增加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加大抽检频次,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支持开展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生产、生态、价格等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将得到强化

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支持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畜牧行业。我国将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稳步扩大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业稳定有序发展。

我国的畜牧业监测预警及宏观调控机制将得到健全和完善

国家将逐步建立准确高效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调度系统,健全监测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形势分析研判,完善信息发布服务和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防范市场风险。在稳定生猪生产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通过必要的政策手段实施生产干预,积极应对市场周期性波动,更好的稳定畜禽生产和市场供应,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

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管理更加科学严格

2008年生猪养殖形势预测 篇7

由于2008年上半年生猪的供应很难有实际性的增长,那么,这期间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猪价的高低。2008年1~2月份生猪供应偏紧,猪价创新高。2008年春节过后,需求开始回落,有效地缓解生猪供应压力,猪价也随之回落。但由于2008年6月份前生猪存栏很难有实际性的增长,猪价仍会保持在一定高位震荡。

2008年五、六月份后进入夏季,随着大量农产品上市,前期的母猪补栏将在此时反映到生猪出栏上,供应开始有较大的增加,猪价会保持下降的势头。

2008年9月份前后,生猪出栏的持续增加将同时迎来需求的反弹,猪价在需求旺季持续回落。

2008年底到春节来临前,猪价可能保持在较高价位震荡,距离均衡价位已经不远。

2006年上半年的亏损在时隔2007年、2008年两年后,将再次面临考验,可能昭示新一轮的盈亏周期也将拉开序幕。

此次盈利自2006年8月份开始,至2007年12月份已经历了16个月,最高峰在2008年1月份出现,此半个盈利期为17个月,由此保守估计,仅整个盈利期有望突破30个月,2009年上半年才有可能进入微利平衡期。当然,随着其他成本的上涨,正常区间有可能前移,微利在2008年底到来的可能性也存在。

生猪养殖计划书 篇8

【摘 要】从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发展政策导向来看,现阶段我国生猪产业要素的配置结构尚处在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当中,但出现阶段性失调。笔者提出:农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对各要素在产业中流动存在阻碍作用,客观上造成整个产业中劳动力密集程度过高、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过低,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形态。本项目深入分析了农户在结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并为其更好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生猪产业配置结构;都江堰市

一、研究背景

生猪产业在我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生猪出栏70825万头,生猪存栏45113万头,较2014 年中国的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分别下降3.7%、3.2%。相关数据显示,自提倡规模化养殖以来,1998年至2014年散养生猪具体头数以及在总产量中的比例都在不断减少,但减少速度明显降低,生猪养殖散户的数量仍占有90.25%。在生猪养殖规模化推行的大背景下,生猪产量却在减少,是否是数量众多的散户对生猪产业要素配置结构优化产生了阻碍作用?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调查分析。

二、调查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生猪养殖现状、参考文献等分析,目前我国生猪产业要素配置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技术与资金等要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但要素配置结构优化调整的速度相比于生猪产业发展的速度较低。我们假设其原因主要是作为生猪养殖主体的散养农戶,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会阻碍技术与资金向生猪产业流入,阻碍劳动力退出生猪产业,从而阻碍生猪产业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调整。

1.生猪养殖农户对技术要素进入生猪产业的影响分析

技术作为生猪养殖的三大要素之一,对生猪养殖的效率、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拥有合理、先进的养殖技术,对整个生猪产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的来源上说,97%的农户都是通过自学获得养猪技术,绝大部分农户都表示想要引进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占比达到了79%。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农户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基础的生猪养殖技术,但他们仍旧希望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诸如生产管理、营养、防疫等先进技术,尤其是疫病防护,以求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率和质量。但农户获得技术支持的渠道十分有限,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农户观念比较保守;二是政府的基础培训还不够到位,受访农户感受不到政府对生猪养殖规范化的政策、行为支持,因此在技术引进上农户表现更加被动;三是商业公司展开的培训不仅质量低,还表现出强烈的商业目的,对农户进行商品推销,培训效果却得不到保障。从对养猪的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来看,90%的人认为容易掌握,其中,认为容易使用技术的农户中,小学、初中、高中学历人数各占59.3%、37.0%和3.7%;认为使用存在困难的农户中,小学、初中学历人数各占50%,没有高中学历。大多数农户所阐述的“容易使用”技术主要是指对传统的生猪养殖基本技术比较了解,是由多年的、自上而下的经验得出来的,并非先进的、科学性的技术且先进的。农户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其各种技能的具备和运用,进而对自己在生猪养殖中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缺乏信心,采取消极养殖的态度。

2.生猪养殖农户对资金要素进入生猪产业的影响分析

虽然近年来生猪市场价格不断波动增加了养殖生猪的风险性,成本不断升高,但调查结果来看,仍有66%的农户想要养殖更多的生猪。农户大部分养殖生猪是为了增收,他们想要扩大养殖生猪的规模,从而有更大的希望获取更多的收益。不想扩大养殖规模的农户,主要是因为他们目前的能力只能承受现有的养殖规模带来的成本。可知农户对是否扩大养殖规模表态不一,缺乏理性、科学地对自己现有能力和市场状况的分析。目前农户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国家政府补贴、贷款、向亲戚朋友借款等渠道。100%的受访农户从事生猪养殖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40%的农户向亲戚朋友借款从而获取资金,5%的农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取资金。可见,自有资金是农户养殖生猪资金规模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提供贷款的服务,但由于对申请者资产要求高、手续十分繁杂,很少有农户选择这一资金筹措方式,而民间金融机构管理不规范、利息高,必然增加农户的压力,所以大多数农户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这样的资金筹措结构显然不够科学合理,不利于现金流量的持续性,高利率的贷款与借款更增重了农户的负担。另外,农户对生猪养殖的资金使用情况、安排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缺乏市场判断力,资金规划使用意识较弱,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盲目投入,最终使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3.生猪养殖农户对劳动力要素退出生猪产业的影响分析

在中国,生猪养殖是传统农业,97%的受访农户将生猪养殖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获取收入的途径。主要原因是农户缺乏其他的现代技术,受教育水平低,无法适应现代工作的要求,只能选择传统的生猪养殖获取收入。97%的受访农户将养殖生猪作为一种习惯性和传统性行为的延续,3%的受访农户不这样认为,因为大部分受访农户世世代代有养殖生猪的传统,农户不愿意去发展新的农业项目,劳动力不愿意退出生猪养殖,从而会影响生猪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现象反应农户因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家中的中年、老年劳动力缺乏从事其他现代农业和更现代化工作的能力,所以依赖生猪养殖获取收入,另一方面因为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农户对生猪养殖在思想上也有依赖性,所以他们不愿意退出生猪养殖产业。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生猪养殖农户会阻碍技术要素进入生猪产业

由于学历较低、大局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农户在生猪养殖技术的开发、借鉴与使用上都很被动,他们对科学化的生猪养殖技术存在误解,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养殖理念和方法。这一现象让农户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想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引进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又受自身思想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对新技术没有一个科学的了解,从而导致了整个散户市场变成了阻碍生猪产业要素中技术要素流入的原因之一,进而影响到整个生猪产业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和散户生猪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

(2)生猪养殖农户会阻碍资金要素进入生猪产业

首先,大部分散养农户知识水平较低,在缺乏科学理性分析的现状下,资金投入的比例比较随意,使用不恰当,造成拆东补西现象;或是盲目选择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不仅增加了自身风险,同时增加了资金的负担。其次,农户家庭条件和学历的限制,缺乏获取养殖资金的渠道,导致部分农户资金投入和周转困难,从而加剧了资金流入的困难程度。

(3)生猪养殖农户会阻碍劳动力要素退出生猪产业

就算利润在微薄的情况下,农户仍然将生猪养殖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获取收入的途径。从观念来说,生猪养殖作为一种传统养殖业,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从劳动力素质来说,他们缺乏从事其他行业的技术与能力,因此不会轻易放弃生猪养殖。说明农户对生猪养殖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很难完全退出生猪养殖产业,从而导致劳动力要素退出生猪养殖产业较为困难。

2.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保障

由于农户在技术引入方面具有被动性特征,政府应首先主动加大对生猪养殖技术入户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大力推行生猪饲养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机制,提高农户采纳生猪饲养新技术的意愿。其次,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投入量,加强生产管理技术的培训,引进国内外先进生猪养殖技术,努力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2)放宽金融政策,健全信息体系

为实现生猪产业的结构要素配置的转型,国家应继续进行政策的扶持,并在其中加大资金的投入,解决农户融资难、资金来源少的困难,并给予一定的信贷优惠,同时坚持规模化养殖的导向,及时指导和扶持散户完成产业转型。

(3)调整扶持政策,帮助劳动力退出或转型

为了促使生猪产业要素配置的优化,国家应该鼓励并帮助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户进行产业的升级或是退出生猪养殖业。例如,對选择继续从事生猪养殖行业的农户,政府应该积极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甚至是规模化养殖,给予他们技术、资金上的支持,引导他们通过规范养殖提高养殖效率;对于选择退出生猪养殖行业的农户,政府可通过成立就业服务站、就业补贴、提供工作岗位、提供就业培训等方法,提高农户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曾星月.中国生猪养殖规模演进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三台县为例[D]. 浙江大学,2014.

[2]周胜利.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一线生猪饲养农户的调查[D].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05.

[3]乔颖丽,邱文革.我国农户生猪散养与生猪及猪肉市场价格波动[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8.

[4]潘俊澍.生猪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影响因素[D].南京农业大学,2012.12.

[5]冷继明.农户生猪养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给予漯河市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09.06.

[6]曹爱青.生猪散养户面临两难境地该如何选择[J].饲料广角,2014,(13):35.

[7]郭玲利.四川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1.

[8]乔颖丽,吉晓光.中国生猪规模养殖与农户散养的经济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8):14.

[9]汤国辉,张锋.农户生猪养殖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7.

[10]刘小红,王健,刘长春.我国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和技术水平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15(6):72.

[11]马成林,周德翼.中国生猪规模增长与养殖技术变化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4):30.

[12]徐鑫,徐幸莲,吴平华,王家祥.我国生猪产业链整体系统的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11.

[13]李加琪,张丛林,陈瑶生.规模化种猪育种与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及案例分析(Ⅷ):选育效果评价与绩效管理[J].2014,50(22):57.

作者简介:

邓宇思(1994—),女,汉族,四川自贡,管理学学士,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企业财务方向)专业,研究方向:企业财务,农林经济管理。

生猪养殖主推技术一 篇9

(一)一、生产关键技术

1.杂交繁育技术。由于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优势的存在,杂交后代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方面均不同程度优于纯繁群体。因此,杂种优势的利用日益成为发展现代生猪生产的重要途径,杂交繁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终端杂交:包括二品种、三品种终端杂交两种方式,前者为采用来源不同且具有互补性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杂交方式;后者为采用来源不同且具有互补性的第三品种与两品种杂交母猪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杂交方式。

(2)回交:用杂种猪作为父本或母本(常用作母本),与其中一个品种种猪进行交配的杂交方式。

(3)轮回杂交:用几个种群轮流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用的母本种群除第一次杂交是用种群中的一个之外,各代均用杂交所产生的杂种母畜,各代所产生的杂种除了部分用于继续杂交之外,其他母畜连同所有公畜一律用作商品。

(4)终端轮回杂交:采用轮回杂交方式生产后备母猪,然后将这些杂种母猪与终端父本交配生产商品肉猪。

我国在杂交优势利用方面正由长本、杜本、大本等的二元杂交繁育模式向杜长本、杜大本、长大等三元杂交繁育模式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了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模式(图1)。

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①最大的杂种优势(F1母猪和商品猪);②来自种群的基因缺陷不会被带入商业环节;③最佳的繁殖性能和胴体优势;④均匀的生长率以及胴体性状最大限度统一。

2.后备母猪体型外貌评价技术。母猪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为:①每窝产仔数最多;②仔猪出生体重最佳;③每年窝数最多;④哺乳能力最强;⑤生产寿命最长。有许多标准用于评估候选更替母猪。图2显示生产者评估种群中更替母猪所期望的性状。面颊齐整:面颊、脂肪的齐整度反映动物相对较瘦。

胸深且宽:反映肌肉度,表明其采食量大,可消耗大量的饲料,且肺活量好。膝关节位置合理:表明前肢结构合理,动物步态好,表明寿命长。

腹线突出且位置合理:有足够的功能乳头,乳头间距合理,喂奶时可哺育大量的仔猪。系部无损伤:后肢结构合理,保障良好的步态,站立容易。

骨重:保障动物站立在粗糙的生产环境,成熟时可足够支撑其体重。阴户突出且平:阴户大且平,保证顺利完成配种、分娩过程,同时,避免尿液流出时感染生殖道和子宫。

◎图2 后备母猪评估性状(资料来源:Ken Stalder, Gilt selection manual)

后腿肌肉深且长:如果希望整个身体的肌肉丰满,后腿是评估肌肉丰满度的理想值。后腿也不要太突出或呈大而圆的形状(像篮球一样),这样的猪行走困难。

尾根高:表明臀部结构合理,对后肢位置的合理性起重要作用。后臀长且平:对后肢位置的合理性起重要作用,同时使背腰平直。

背腰平直:避免选择弓背和凹背的个体,该性状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上市后加工困难。身体长:使动物个体不用过肥即可达到足够的体重,此外,身体长有利母猪乳头排列间距宽,可哺乳更多的仔猪。

肩部平滑:是评估后备母猪脂肪沉积度的重要指标,突出的肩部没有足够的条件维持较长的生产寿命。

肋骨深且有弹性:肋骨的形状有利于母猪站立运动,尤其是饲养在分娩或妊娠定位栏时。身体深:胸宽、体深的母猪拥有较大的身体容量,有利于母猪采食较多的饲料,肺活量也大。跗关节合理:后肢结构和良好行走的关键,跗关节位置不合理或肿胀会引起站立困难。

3.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图3)的推广应用对养猪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07年国家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以来,我国规模化猪场人工授精的比例超过65%,大型规模化猪场超过90%。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公猪的使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优秀种公猪的利用效率。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提高遗传上优良公猪的利用率;二是减少公猪存栏,降低投资;三是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四是提高后代的一致性,改善产品质量;五是减少因配种受伤而淘汰的母猪数;六是利于精液质量的控制;七是利于大型商品猪场实现杂交计划。同时,人工授精对生产管理要求也更高:一是需要高的管理水平;二是

要求发情诊断更准确,以获得较高分娩率和较多窝产仔数;三是须每日两次检查发情;四是卫生要求更高,设备的消毒要求严格。精液的完整评价一般包括射精量、总精子数、精子活力、畸形率、直线前进运动精子数等。通常情况下,公猪的射精量为150~250毫升,通常范围会在50~500毫米,但实际生产中采精量低于100毫升时应弃去。根据《种猪常温精液》标准(GB 23289-9)的要求,对于原精液,精子活力应大于等于70%,精子畸形率应小于等于20%,乳白色,无脓性分泌物,无皮毛等异物。

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饲料添加剂应用技术

1.利用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能够显著减少氮的排放。氮是猪粪尿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在综合猪场,排入环境中的氮在70%以上。减少氮排出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保持日粮氨基酸平衡和满足猪生长发育需要的前提下,降低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平均而言,每减少1%的蛋白质,就可以使氮排出降低10%,低蛋白日粮至少可以使氮排放减少25%,如果饲养阶段设置越多,那么,氮排放最多能够减少50%。一个万头猪场一年粪尿的排泄量是3万吨(1.7万吨尿,1.3万吨粪),采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后,粪尿的排泄量减少7000吨以上。

2.添加植酸酶能够减少磷的排放。磷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与钙等物质共同形成骨骼和牙齿以及以磷酸根的形式参与各种生命代谢活动。然而,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有60%~80%的磷是以植酸磷形式存在的,而植酸磷是饲料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之一。猪饲料中通常含有大量米糠、麦麸、棉粕和菜粕,植酸磷的含量一般可达0.25%~0.4%。由于猪体内缺乏植酸酶,所以猪对饲料中植物性磷的利用率只有15%左右,85%的磷将随粪便排出体外,我国每年从畜禽粪便中排出的磷达250万吨,严重污染环境。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代替部分磷酸氢钙,由于饲料中天然磷一部分被吸收,动物粪便中磷的排除量可减少40%~60%,减少了集约化畜牧场排出粪便中磷对环境的污染。增加植酸酶的使用,可以减少无机磷的使用,也可以更好地缓解动物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提高50%~70%,粪磷含量降低30%~50%,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2%~5%,排泄量减少5%~10%。释放植酸盐中被螯合的钙、锌、铜、铁等矿物元素,利用率提高9%~13%。

3.有机微量元素的合理使用可减少矿物质的排放。高铜高锌的大量使用所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每年使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为15万~18万吨,但由于生物效价低,有10万吨左右未被动物利用的矿物质随粪尿排出,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具有环保优势的有机微量元素物质出现,被认为是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最合适的产品。同时,随着各国对畜禽养殖重金属的排放进行严格限制,有机微量元素物质迅速成为当前国内外养殖的首要选择。例如:在仔猪、小猪阶段:添加有机铁(如富马酸亚铁)84毫克铁/千克+有机锌(如蛋氨酸锌)80毫克锌/千克+有机铜(如赖氨酸铜)100~125毫克铜/千克;生长猪阶段:有机铁70毫克铁/千克+有机锌80毫克锌/千克+有机铜100毫克铜/千克;肥育猪阶段:有机铁56毫克铁/千克+有机锌60毫克锌/千克+有机铜50毫克铜/千克。而且全期不加砷制剂。这可比传统使用普通高铜、锌、铁饲料提高猪生产性能、饲养经济效益,改善肉猪外观经济性状,使肝脏中铜、锌、铁含量降低30%~50%,砷含量降低75%~85%,铅含量降低50%以上;肌肉中铜、锌、铁含量无影响,砷含量降低50%~80%,铅含量降低50%~70%,镉含量降低70%~75%,同时使铜、锌、铁的排放降低40%~50%,砷的排放降低80%~90%。在60~90千克肥育猪阶段,联合应用赖氨酸铜(4毫克/千克)和硫酸铜(2毫克/千克)、蛋氨酸锌(60毫克/千克)和硫酸锌(30毫克/千克)、蛋氨酸铁(60毫克/千克)和硫酸亚铁(30毫克/千克),可比传统使用普通高铜、锌、铁饲料降低铜、锌、铁的排放30%~40%,而不降低猪的生产性能。

三、猪场生产管理与环境控制技术

1.猪场粪污处理技术。

(1)猪场粪便多阶段静态通气堆肥。猪粪采用多阶段静态通气堆肥方法进行处理,该方法包括堆肥物料贮存车间、高温发酵车间、中温后熟

车间和堆肥除臭车间等部分组成。万头猪场粪便四阶段静态通气堆肥设施的平面结构如图4。猪场每天收集的粪便按照适当的比例与辅料混合,存放于堆肥物料贮存车间,7天粪便混合完成后,一起转入高温发酵车间进行第一周发酵处理,一周后转入下一高温发酵车间进行第二周发酵,以此类推,高温发酵4周后,将堆肥混合物转入中温发酵车间进行发酵后熟,一个月后转入第二个中温车间再后熟一段时间,即可生产出猪粪堆肥。

(2)猪场污水厌氧发酵后农田利用技术。猪场污水经过厌氧处理后,厌氧出水可进行直接干燥(图5),干燥后的固体作为有机肥农业利用,也可将厌氧出水直接作为液体肥料通过田间布设的管道或使用液肥施用设备用于农作物、牧草、蔬菜和果树种植(图6)。作为液体肥料利用的厌氧出水,其中不应有活的血吸虫卵和钩虫卵,蛔虫卵的沉降率在95%以上,粪大肠菌值在10-1~10-2,液体粪便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种类及其预期目标产量,并结合厌氧出水中的氮、磷养分含量进行计算后确定,不宜过量施用,以避免施肥导致的环境污染。

2.猪舍换风管理技术。大猪怕热,小猪怕冷。不同阶段的猪群,不同的硬件设施,猪只最适的生长温度、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也不同。猪舍的通风换气是为猪群提供适宜生长温度、环境控制的第一要素。其目的有两个:①在气温高的夏季通过加大气流促进猪的散热使其感到舒适,以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响;②可以排除猪舍中的

污浊空气、尘埃、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气体,防止猪舍内潮湿,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即使在冬季条件下,猪舍仍需通风换气,也就是为满足此目的。猪舍的通风换气一般以通风量(立方米/小时)和风速(米/秒)来衡量。

猪舍的通风模式有:①自然通风。设进、排风口(主要指门窗),靠风压和热压为动力的通风。②机械通风。靠通风机械为动力的通风。封闭舍必须采用机械通风。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各有优缺点:自然通风节约能源、成本低廉,不会受到停电等突发情况的影响,但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如果出现问题无法及时人工干预,对猪舍所在地的自然条件要求严格。机械通风能源消耗较大、成本高,受停电等突发情况影响较大,但可对通风状况实时控制,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干预,可以适应各类地区的自然条件。现代规模化养猪,一般采用机械通风模式。而机械通风又分纵向通风和横向通风两种模式。纵向通风是风沿猪舍纵向流动的一种机械通风方式。采用纵向通风方式,舍内风速大(纵向通风舍内平均风速比横向通风高5倍以上),气流分布均匀,且可配合水帘使用,降温效果较好。国内已有许多猪舍采用了这种通风模式(图7)。

3.猪舍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在现代规模化猪场,生猪被限制饲养在舍内,猪舍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为此,必须对猪舍内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进行有效控制。

猪舍环境质量监测方法:猪舍内的环境质量受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粉尘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动物生产和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传感器,在舍内中心位置放置传感器,可对舍内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对于猪舍内的风速、粉尘和微生物指标,目前,主要用便携式风速仪、粉尘

仪和微生物菌落计数等方法对以上指标在某个时间点、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测定。

猪舍通风降温成套技术:在猪舍环境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以环境温度对生产的影响最为突出,为避免气温骤变和夏季高温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或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猪舍的高温进行控制。由于猪日龄不同,对环境的要求有差别,相应饲养工艺和猪舍结构也有所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猪舍采取不同的降温技术,才能系统地解决猪场的夏季降温问题。

(1)保育舍纵向通风技术。保育猪舍内猪日龄较小,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夏季高温对保育猪的影响不大,极端高温时,只需对保育舍进行密闭(目前,保育舍基本是可密闭的有窗结构),采取全面纵向通风方法,且每秒0.5~0.6米的风速即可满足保育猪的降温需求。

(2)分娩舍全面通风与滴水相结合降温技术。分娩猪舍内有母猪和仔猪,由于仔猪和母猪的环境温度要求悬殊,可采取全面通风与滴水降温相结合的降温技术。对于该猪舍内的仔猪,通过采用与保育舍相同的全面纵向通风方法解决其降温问题,但此方法远不能满足母猪的降温需求,为此可根据分娩舍母猪定位饲养的特点,采取滴水降温(图8)的局部降温技术对母猪进一步降温,以满足其较低的环境湿度需求。对于定位饲养的妊娠母猪也可采取相同的降温技术。

上一篇:党旗颂稿件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