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喜欢你,让我看到全世界

2024-08-28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喜欢你,让我看到全世界(精选9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喜欢你,让我看到全世界 篇1

安康中支紫阳县支行   张聪

第一次大批量看书是在计算机二级报名后,那是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不喜欢与喜欢,真的不喜欢计算机教材,所以,一次都没有准备复习,真的喜欢我喜欢的书,所以,好喜欢xtu三楼东。第一次意识到青春小言的高配是社科文学,图书馆比歆哲、陶然书屋高大上万万倍,接着,一排一排地“扫荡”,直到《明朝那些事儿》出现在我面前,幸运的是有第一卷《洪武大帝》,招了我入了魔,不幸的是,我一次性拿不到七本,因为陌路知音已经捷足先登了。所以,任性了一次,没有在意知识版权,网上download了本TXT,然后,夜以继日,全面沦陷。

很久很久以后,我都会记得当年明月评价杨涟的那段话。他说,纯粹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志、认真、一根筋、二杆子,等等。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以及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杨涟就是一个纯粹的人。

我喜欢这样的评价,也曾很多次,就是为了找到这段话,一页一页地翻手机,他们说,这叫魔怔,叫强迫症,好希望,有一天,他们告诉我,这也是一种纯粹。

不再囊中那么羞涩以后,我念旧地选择了《明朝那些事儿》七册版,而没有选择九册精装版。再看到杨涟这段,还是觉得好感动。在那个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魏阉时代,在那个木匠皇帝不闻窗外事的黑暗庙堂,他要对抗的几乎是整个大明朝。

魏忠贤,是一个文盲,逼走老婆,卖掉女儿,他没原则,没底线,阴险狡诈,不择手段,已达到了无耻无极限的境界。当杨涟准备对魏忠贤予以坚决打击时,他才发现,自己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些当年的敌人、甚至朋友、同僚都已抛弃良知,投入了魏忠贤的怀抱,毫无指望,只有彻底的孤独与无助。在利益的面前,良知实在太过脆弱。但是,在阴森的诏狱中,面对毫无人性的酷刑,他始终坚持那个崇高、光辉、唯一的信念: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灵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生很长,我想试试看。

明朝也很长,从1368年到1644年,从朱元璋到朱由检,享国276年,是隋朝的7倍之多。所以,除了我钟爱的杨涟之外还有很多人。因为是历史书,你可以看到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从一个刚正不屈、直言上谏的愤青,变成了圆滑出世、工于心计的政治家,中间是他的隐忍与谋略。比如张居正从嘲笑老师〖古之匹夫尚有高论于天子之前者,今之宰相,竟不敢出一言,何则?!〗到消极避世,到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中间是老师的守望相助与自己的励精图治。再比如张居正的黄金搭档戚继光,从子承父业的热血青年,到怕老婆的武举人,到倭寇的粉碎机、我们的民族英雄。当然还有陕西的雒于仁和他的《酒色财气疏》,明末最精锐的部队――秦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前段时间,拾遗推文,说起了徐霞客。他说,未曾读过徐霞客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文中提到,明朝有很多牛人,当年明月却选了徐霞客压轴,一个看似不务正业只好游玩的浪荡子,那是因为,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愿你也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可以横戈马上行,也可以江花边月笑平生。想你所想,如你所愿。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主要记叙了1344年到1644年中国明朝时期发生的那些事儿。这部书,对明朝十七帝和重要的王公权贵以及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使我对明朝那段历史有了些了解,也让我对人情、人性多了一点认识。

整部书,最让我难忘的是朱元璋造反的情节。他十七岁出家,在走投无路时参加了起义军。后来,因为战功卓著,成为将领,招募了一些不世名将,如徐达、常遇春等。经过1352年到1368年这16年的时间,朱元璋终于击败了强劲的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推翻了元帝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改国号洪武。我觉得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一个野心家。他本想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孝敬父母。可是元朝赈灾银子都被地方官克扣了,弄得他家破人亡,被逼无奈才造反。腐败的元朝统治者想保住自己的江山,与其镇压民反,还不如改良自己的统治。每当读到朱元璋造反成功,我总是赞叹朱元璋的勇气和聪明。他在合适的时机造反,在起义队伍中又能一马当先。“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跟朱元璋造反,是因为他顺应了民意。

皇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决定让黄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即位后想要削藩,可燕王朱棣反对削藩,朱棣终于决定造反。由于朱允炆用人不当,导致自焚而死。这场政变让我明白如果没有明君,有贤臣也没用。我奉劝天下有志之士应像诸葛亮一样“择主而事”。朱

棣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他当上皇帝后,重用贤臣,裁处贪官,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与邻国建立了友谊。我觉得他也许不是一个好叔叔,但却是一个文武双全、精明能干、身先士卒、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第三个让我难忘的人是张居正。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决定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使他们不能再鱼肉百姓。又推行《考试法》,各级政府每年开始要把当年要完成的目标一一抄明,上交给张居正。到了年底,张居正一一核对,如果那件事没完成,就将受到惩罚。他的改革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但是张居正不惧怕,敢于为民做主。我敬佩他的胆魄,也敬佩他兢兢业业使国家走上上坡路的能力。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别一样的历史,别一样的明朝,在当年明月手中,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叙述方式,让这个呆板无聊的明朝历史变得滑稽可爱,幽默风趣却不失正体。这三百年的明朝历史,作者用他那幽默风趣语言与理智缜密的推理,捉摸不透的思维,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有趣朝代的大门。

公元1368—1662,在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王朝,不一样的封建的皇帝,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专制,在这个年间,我们更是认识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朱棣、徐达、汤和、戚继光、袁崇焕、海瑞……

此书以明朝历代皇帝为主线,围绕展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个皇帝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与永乐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皇帝。小小农民出身,却成为万人仰慕的一代天子。我不禁问:“为什么?书中给予了我答案。他身上展现着超人的战略家眼光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最钦佩的则是他无论如何都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坚信活下去就会有希望。面对着父母双亡,经济乏力,又愁吃又愁穿。他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的活下去,就算是苟且,耻辱。在元末这个战乱的年代,他勇敢地选择起义,他知道,这是一个未知数,可他仍然去做了,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勇气。他,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凭借他的坚持努力,成为了拥有自己军队的主帅。为了苟活,他不惜一切代价,这点我着实是钦佩万分。因为,我若在那个年代,我想我一定会郁郁而死,因为我无法忍受这般压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可能撑到他霸业的开始,没有这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当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更不可能在这本书里留下足迹,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用亲身告诉我,坚持可以塑造成功。坚持可以创造希望,但是如若你放弃了,你,就一无所有。从他身上,我更是学到,敢于奋斗,敢于去做,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棣,这个在战火之中生长,与兵器杀戮感情极好的藩王。他做过最令人惊叹的事——篡权,甚至篡了自家侄子的权。但是,朱棣这一行为,却造福了这个年间。开明的政策,敏锐的嗅觉,巧妙的改变政策,让这个年间,变得不一样,这个年间被称为“永乐盛世”。因为官僚制度的完善,朱棣自己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在这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甚至还派出郑和七下西洋来宣扬国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了历代皇帝不敢做的事——迁都,甚至迁在一个荒凉,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北京!但,在众人反对情况下他仍然做出这个选择,历史也告诉了他,这是正确的!所以,不得不说,这个篡权皇帝的本领实在是高明,实在是厉害。篡权本就是一种下耻的行为,更别说篡自家侄子的权了,但到了他手里,却成了一种圣贤开明的行为。但是他却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他为了自己的地位,改身份,把自己生母抛之脑后,变成马皇后之子。并且,他篡权还有理有据,说自家侄子不遵循朱元璋的政策,说要废除朱元璋外的所有条例。你说,他是不是很厉害呢?迁都,这样的事,他懂得将目光放得更远,看得比别人远,自然就离成功更近。在他身上我学到,万事成功要有良好的基础准备,否则你将会措手不及。要学会放弃,学会将目光拉长,看得更远,舍小取大人人都懂,但只知会运用在眼下。但是!谁会像他这般舍弃眼前的小换取一个未来的大!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可怕”。对于朱棣,我们更要感谢他的一大举措,招揽全国人士去编辑《永乐大典》,此书也为后世许多书的再现,奠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在读他的生平事迹时,我很疑惑也很佩服。因为他好似具有双重性格,好坏到了一个极点。正是因为这样,在他身上才可以学到好东西,可以看到坏的并引以为鉴,比如不要不懂得忍让。

明朝,除了这两个人,不得不提的则是它的科举制。

八股,一点也不陌生的名字。其实,在我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如今,语数英科历史思品,通通都要复习,而八股呢?就只有那四书五经,不是挺好的吗,考试范围不仅告诉了你,并且是永远不变的。用“当年明月”在书中常提到的“评价总是要客观”。八股活生生的禁锢了人的思想,牵制着文化的进步。也是为我国做出来“巨大”贡献啊!在我看来,这是极其可拍的,一个简简单单制度却将这帮读书人的脑子洗的一干二净,活生生的阻碍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可是,回头仔细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科举制度,而它影响的结果难道还不令人“叹为观止”?

提完了制度,看完了皇帝,也该探望探望特别的大臣了!

明朝,还有件令人发指却又可笑的事——宦官当政。

在明朝,宦官被皇帝极为重视,类似于现在的卧底吧。“厂卫”想必耳熟能详了吧。令人最为可笑的事,宦官的权利堪比皇上,说到宦官,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明朝的焦点——魏忠贤!

魏忠贤,我也是极为“佩服”的,因为他残暴与恶心到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因为明熹宗的爱好(老爱捣鼓木头,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好好的皇帝不做,非得做木工),所以大多朝政都掌控个魏忠贤手中,人,手里的权利大了,总想拿出来试试。魏忠贤也不例外,他开始污蔑贤臣,滥杀无辜,将“敌队”东林党彻底消灭,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与后宫的宫女相好,甚至与自己的乳母客氏私通,但他却显得无比自然。他为了权利,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杀害他人、污蔑他人、陷害后宫嫔妃,他无恶不作,将明朝一步步送向死亡边缘。

不过,评价一个人,总是要客观的。

正因为他权力的膨胀,他也做出了较多贡献,如公平的论赏,在皇太极猛攻锦州,袁崇焕誓死不救,而满桂、赵率教则冒死救下锦州,之后魏忠贤也提了此二人的官。还有一件事,令我着实捉摸,他向国家捐款,甚至使用自己的钱来为辽东战事提供物资。他在两浙受灾期间,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在他身上,我认识到了权利与权力的可怕与用途,并且知道,你如果善用它,它将会为你铺上一条华贵完美,通向成功的道路。

书中的事和人,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去瞧瞧这本书的特别之处!

史书,我曾读过。呆板无聊,史书中的史实定不会似这书这般幽默。在我看来,史书中我们无法看到这一段段有趣的历史,这一个个幽默风趣的任务。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开国皇帝,不一样的明朝人物,史书中,朱元璋才不会当年明月笔下那样有趣好玩,而是严谨,死板的,并且时间顺序更是不会变,别的人物亦是如此。但是,当年明月让我体会到了史书中不能体会到的,人物的痛苦、激动、犹豫、坚定以及残暴恶心等等。史书,绝不可能出现时间上的错误,但是偏偏当年明月就这么干了!巧妙的将一些人物事情改变了时间顺序,是历史变得更具衔接感与幽默的味道。即便改了时间,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与了解明朝这段传奇的历史。

有人曾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地积淀生命的厚度。”这本书,就做到了。它,让我从中汲取养分,它震撼这我,也激励着我。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自然不会去分析历史,更不会去细读史书。我只愿作为一个读者。去读喜欢读的,去细细的品味它,我无法静下心来读史书,自然学不会历史。但是这本不一样史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仅读到了好的故事,喜欢的故事,也学会了历史。

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历史不总会是那么古板无聊,告诉了我们,历史是多么有趣,告诉了我们,这段历史,很精彩。别拒绝它的到来,因为如果你不拒绝,你就会打开这个朝代的大门,做当年明月。去浏览这段神奇有趣的历程。

当我读完这书后,我回头望去,望望自己的历史。我发现,我也不一样了。这不一样的明朝,改变了我。我不爱读书,因为读书时,我只会越读越乏。但,这书却让我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读下去的欲望。因为,这不一样写史书的手法,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明朝人事,也让我,不一样了。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最近,我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梦。作者当时明月诙谐幽默的写作,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读了这套有着七部、历经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小说后,让作者推崇也让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最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几个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职的丞相,如张居正、于谦这样流传清史的人物。这个人,让我喜欢,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学”创始人——阳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现代,依然被很多有识之士推崇。我也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成为个军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舰,保卫我的祖国。但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在书中认识到阳明这样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梦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边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我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把阳明的思想推荐给大家,让你们也知道,理想和梦想不只是个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动。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英中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被东方的“日本”欺负,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都不如好好学习知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名叫朱重八的贫困牧童成长成了一位功名显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户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给地主干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后来,因为闹饥荒,元政府下发了少得可怜的救济金,但这些微薄的救济金也被元政府里的官员们给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饿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当了和尚。但是心中对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来,参加了对抗元的起义军。在军队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的占领了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成了他的大本营。他与老奸巨滑的陈友谅开战,并最终在朱元璋最不擅长的水上打败了陈友谅。接着又击破了顽强的张士诚。朱元璋完全可以与元朝对立了,但他却低调应对,直打得元朝节节败退。建国后,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厌恶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贪污者必斩。

仅仅一个多月,全国竟斩了数十万人。虽然里面大部分罪证确凿,但也有不少是被诬陷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一个“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人。读了这本书,它令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书使用白话,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语言平实,叙事生动,让我不知不觉地一口气就看完了它。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颗烁大的金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起初看标题,以为是写的是一些风流往事的杂书,也就没太在意,可网络上频繁的爆光和群众的评论依然那么火热。于是也就看了起来,好东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欢阅读历史,看过《世界通史》、《资治通鉴》、《中国皇帝传》等能记得起名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那种写作风格很幽默诙谐,把史书通俗化、现代化,加入个人心里思考,把无趣的历史写得更生动。整书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以前我比较喜欢唐朝和清朝前期两个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为之澎湃,对里面的一些历史人物特别的崇拜。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心学派的倡导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学的精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让我顶礼膜拜的至理名言。以 57岁的年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叹命运短暂,生命不可以重来,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医疗水平也相对落后,如果让我们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计他的影响力定可以与老子、孔子相媲美。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我记得应该是出自唐朝太宗对魏征逝去时说的一句名言。历史、万物都存在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法则和轮替。这也是我读完明朝这段历史的一个感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最近明朝那些事儿在我们班很火,妈妈给我借了1~5册,我一气呵成,都看完了。这套书使用了全新的写史方法,讲述了明朝300年的兴衰风云。这是一本权术之争,天道哲理,计谋兵法合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衣少食,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

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好,讲完了优点就该讲缺点了,在洪武年间的几个月里,朱元璋在忙着干一件事。什么事?杀人!杀谁?战友!杀战友干嘛?

好不让他们捣乱(夺权)!要知道朱元璋把权利看的是多么重要,甭管战友亲戚,别人的命和自己的权利相比,哪个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权利重要。这就是他的缺点——自私。朱元璋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是个自私的人。关于明朝的事儿我就讲到这儿了,这本书的任何一处都值得大家去阅读,大家有时间请多看看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是那么的精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原来,我是个三国迷。我觉得除了三国,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是很无聊的。但在这个暑假里,“当年明月”让我明白了,其实那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而他告诉我的方法,就是我最喜欢的七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至第七部。它的作者也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当年明月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向我表达了明朝280年的那些事儿。的确,这套书写得很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段说:皇帝召来一位猛将来拜见,这位同志的家中刚好死了人,于是,这位仁兄就穿着孝服,然后给皇帝磕头。作者说这场景实在太像灵堂。读到这,你一定捧腹大笑,当年明月很幽默吧?

在我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别的历史书没有的特点: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特别注重写事。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的时候,他注重的不是只写事,打仗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人物的对话也很少写,他最主要写的是人,每个人怎样怎样,人物的心里想什么,人物干什么,在写朱元璋的时候还出了份档案,真是做到了他的写作理念: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这一套书我几乎10天看一本,那就是因为当年明月写的书很吸引我,让我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去。并且在这个暑假里,我的脑海里又多了一个朝代的印象“明朝”

齐齐哈尔市公园路小学五年级:王旭楠

点评:看来作者看此书收获颇多,在表达方面遣词造句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我从小就热爱阅读,从天文到地理,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学到科学……其中令我受益匪浅的一套书莫过于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明朝那些事儿》。

每每看到这套书,我总会想起朱元璋勤奋工作时的场景;每每想到这套书,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永乐大帝金戈铁马的日子;每每回忆起这套书,我的心中总会出现万历帝运筹帷幄的场面……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常遇春,蓝玉,张玉,郭子兴,汤和,李善长,陈友谅,宋濂,王保保,徐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可是翻开这套书,我仿佛身临其境,那已远去八百多年的人物和事情又鲜活地在我的面前上演着属于大明的是非成败。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和历史沟通的桥梁,也是我认识大明的解说员。这套书一共九本,每一本都记载着一段时间里的要事。整套书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大明“公司”里各个“领导”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一个个黑白不分、奸诈虚伪而又国强民富的大明场面跃然纸上。其间,有许多复杂、纷乱的人物关系,作者都巧妙地用图表、插图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由此我不得不佩服起书的作者。

这套书的作者的确非同凡响,他就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当年明月。他不仅是一位史学者,而且是一名才富五斗的作家!

每次读这套书,我总会被作者那幽默风趣、自由豪放的笔调所吸引。作者抛弃了以往老套、拘泥的写法,以炉火纯青的手法,自由自在地描绘着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这种本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叙述得生动有趣;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把历史的本质突显得淋漓尽致!让死板、枯燥的史书变得通俗易懂,可谓“妙笔生花”啊!

合上《明朝那些事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人物多是在不停地斗争中,这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哪怕是朱元璋,这开国皇帝,他也是以其疾风怒涛之势,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成了由放牛娃到帝国皇帝的伟大转变,统一了泱泱天朝,终成那个时代的超人,传奇由此开始。俗话说:“自古人生多磨难”,正是明朝那些事儿蕴藏的精神,才铸就了那些年辉煌的历史。那些年,每个名人辉煌的历史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史。他们或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或受人嫉妒,脱离官场。在沟沟壑壑中几进几出!只有守得住自己的底线,守得住自己的理想,才能反败为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在凄风冷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终究攻成名就!

这就是令我感动、令我终生难忘的大明。他是伟大的、神奇的、特别的。这套书犹如浩瀚书海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犹如我人生道路上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路。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常常读着读着就合上了那疲惫不堪的双眼。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不同于其他的书,它用有趣的言语便可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传奇的年代。

我向来喜欢听别人讲历史故事,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的这样一部有趣的书。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朱棣。也许,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好皇帝。自古以来,皇帝这个位置就被无数的人垂涎,更何况这个出身于皇室,却又被侄子夺取皇位的人。虽然他造反谋得的这个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赶了下去,但他却不负众望,富了国强了兵。

《永乐大典》这部光耀后世的书,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却修得如此完美,没有强盛的国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这个能力。也正是因为他的支持,我们如今才会看到这不朽的巨著。

当然,他做的事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其中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便是迁都。这无疑是一件很耗费人力、财力以及精力的事。当时,大臣们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当时他没有这个决心,也许现在的北方,放眼望去,尽是荒凉,黄沙满天飞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迁都,才有了故宫等著名建筑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无可否认,这是朱棣的功绩。

我想,如果就这样让我说下去是说不完的。朱棣是一个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爱战争和打仗,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终于,在远征途中,那个经历了无数**的传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我不会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坏,但我可以肯定,他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我向来喜欢听别人讲历史故事,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的这样一部有趣的书。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朱棣。也许,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好皇帝。自古以来,皇帝这个位置就被无数的人垂涎,更何况这个出身于皇室,却又被侄子夺取皇位的人。虽然他造反谋得的这个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赶了下去,但他却不负众望,富了国强了兵。

《永乐大典》这部光耀后世的书,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却修得如此完美,没有强盛的国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这个能力。也正是因为他的支持,我们如今才会看到这不朽的巨著。

当然,他做的事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其中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便是迁都。这无疑是一件很耗费人力、财力以及精力的事。当时,大臣们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当时他没有这个决心,也许现在的北方,放眼望去,尽是荒凉,黄沙满天飞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迁都,才有了故宫等著名建筑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无可否认,这是朱棣的功绩。

我想,如果就这样让我说下去是说不完的。朱棣是一个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爱战争和打仗,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终于,在远征途中,那个经历了无数**的传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我不会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坏,但我可以肯定,他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前几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史书中比较特别的一本,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奇特的靖难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欲罢不能。读了之后我们知道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大明。后来的朱允捎痔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6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是一个皇孙,后来当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直到他死去。给朱允文一个评价吧: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一个判断力极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这没错,但,不要忘了,有些东西过了头,就会坏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归山,终毁大事。

最后来说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战火中,从小就与战争为伍,并近乎狂热的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最终还用战争坐上了皇位。我们可以说他残暴不仁、冷酷至极,但我们也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结合他登上皇位后的种种,你会发现,他拥有长远的遇见,会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即使漏了哪一点,他的黑衣宰相也会及时的给予他提示,使他最终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给朱棣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吧:他是一个无赖,是一个双面人(对于敌人,他残暴,对于百姓,他爱民如子),但他的好学、不耻下问(虽然只存于战争方面)、做事不拖泥带水,还有他顽强的品格,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00字 篇7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大军的生死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相反,你会拥有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8

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自始至终的去读一本书。前些天我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对于决心培养阅读情操的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的开端。虽然它本身只是一本小说,不像某些书那样具有所谓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我本人对这本书也算是仰慕已久。高中时期就听闻了这样一本奇书,一本把历史写活、写得生动形象的书。

有人说,经常读书的人,读过书不一定能够直观的得到什么,但书中的收获能够慢慢地反映在一个人的言谈、气质之间。对于这种说法,我无力反驳,但我也觉得这样说太玄了,我想要追求一些更为直观的东西,所以我想要写点什么。若是有机会,有人问起我:最近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我就可以告诉他:我刚读完了一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当我回想起这本书的时候,不至于大脑一片空白,就算是大脑一片空白,再过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想起点什么,至少能够欣慰的是这篇文章是最起码的收获。

谈起历史,谈及为什么要读历史、了解历史,有人经常会说:以史为鉴。若是问我,我也会这样说。这部小说难得的地方就是,它所叙述的内容,和正史几乎是一致的。也就在这部小说的最后结尾时,作者谈及了这个问题:

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作者原话)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独到的见解,对于我这个没有主见的人,对于这种说法,自然也是佩服的很啊。每个人都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使我们明知故犯。明知道有些事那样做是不对的,偏偏还是那样做了。不过以史为鉴在某种程度上还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建立在我们的缺点之上的。正如作者所说: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缺点。以史为鉴,还是能帮我们改掉一些不好的东西的(缺点),那些改不掉,抹不去的污点,暂且给它们戴上“弱点”的帽子吧。这样说:以史为鉴,这句话是正确的。当年明月的话说的是有点绝对了。他的话说的有点极端,或者说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以史为鉴是可能的,历史的经验,完全能够指引我们走上更为正确的道路,以更好的心态过上更好的生活(自然也不排除,看历史看的走火入魔,不当的理解,然后步入歧途的)。当然要是期望以史为鉴是使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历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前辈大人,莫怪、莫怪,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和您玩文字游戏了)

历史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引用作者观点)。一个人的坎坷人生,从飞黄腾达到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就是几页纸,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一个人的人生被浓缩到如此地步,若是只从个人来看历史的话,真的是无聊之极了。王朝也是如此,历史就在于永恒。一切已经决定了,发生过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在时光里,被永恒定格。于是,一个漫漫人生,在读者眼里,就成了几天或者是几分钟。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了解基本历史的人,他再去读历史,就少了很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因为再勇猛的人,你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会如何死去。再怂包的人,你也知道,什么时候,他是会被

上天垂青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死掉。这样说来,读历史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小说读物来说,就少了一些乐趣。当然也不能因为这就完全湮没它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就像是电视剧《西游记》,故事情节早已滚瓜烂熟,却仍然百看不厌。这就是魅力,由此说来,只要著作人历史写得好,那些内容还是可以做到很耐读的。正如鲁迅所评价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历史,读的是王朝更替,读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生。于思索对比之间,或许就会有所获: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可是历史给了我们了解无数人生的舞台,虽然那些可能只是浅显的了解一些东西。但或许就对号入座了,或许也就从现实中发现了历史中人的影子,或许也就悟出了什么处世方式,或许„„我个人觉得读历史或许能够培养个人胸襟,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历史是包容的。看惯了历史冷暖,也就看透了社会现实。然而也要懂得,历史是死的,现实是活的。

最后还是要谈谈这本书的,《明朝那些事儿》,写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二百多年的历史。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加上自己对历史,对事情,对人物的思考,铸就了一部畅销书。说实话,这本书,也真的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心理享受,一切就是在叙述事实,而一些历史的结局我也已经知道。看到一个风云人物的出场,我立即就想着看到他的没落,甚至是凄惨的结局了。这些是注定的,今日他注定风光无限,明日也逃不了狼狈不堪。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读完这本历史小说的,难道只是为了日后向别人想炫耀我读了多少的书?难道只是为了完成曾经没有达成的梦想?如果这样想的话,我大概不会只是一味地一直将这本书读下去的。这本书于我而言,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首先是语言,较之原著,我不必为了翻译一句话,而痛苦不堪。(以我现在的水平,如果读原著的话,想来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他的语言是流行且幽默的。再者,一个人的飞黄腾达到没落,不止是一页纸,对于主场的风云人物来说:他们的戏份还是很多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我,渴望了解历史,渴望了解明史。而读这部小说,便成了我了解明史更为便捷的途径。

看完历史,觉得坏人变少了。除了那些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当生命的人,也就是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剩下也就没有多少坏人了,同时也少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要问我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这样说说罢了)。那些所谓的圣贤,能人志士也没有那么好,甚至是那些所谓的民族英雄,也没有太廉洁光荣。而那些小奸小恶,也没有那么坏,他们也是不错的,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不过是史官的个人感情倾向,或者视角不同罢了。对于官员,可以贪,可以官官相护,甚至可以栽赃陷害,为了权力、利益,机关算尽都不要紧。只要他心系百姓,只要不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或许一个人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得是一个好人,却可以称为是一名好官,最起码是一名合格的官员。当然,对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这样说也是可以的(最起码我这样认为)。

历史上的尔虞我诈、手足相残并不孤独,一切都是现实的缩影。这样说也不对,我觉得历史上的记载,更多的是那些会让我们觉得历史黑暗的人事。因为官场的黑暗,人性的黑暗(在现实里我仍然相信这一点),二十四史里很少会去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和官场无关的人(这部小说也是如此)。我没读过史料,只读过这部唯一的历史小说,不知道史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但就这部小说来说,作者透过史事,揭开了人性的面纱,于是历史社会变得黑暗了,由此联想到现实也是黑暗的了。想想历史也算不得暗,一切终有定数。人性的黑暗是应该得到认可的,某种程度也算不得黑暗,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所以现实更算不得黑暗,现实是美好的。同样的现象认可,不同的词语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潜在倾向。我一如既往的相信:一点污浊,也绝不能、绝不会玷污了一池清莲。

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9

第二部,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永乐大帝部分。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正所谓事物拥有多面性,人也如此。是的,靖难之役中,朱棣欺权夺位,残忍地抹杀了一切对他不利的证据,甚至蛛丝马迹,他血腥,残暴,杀人如麻。但若从他登基之后的种.种事迹来看:征战蒙古、命郑和七下西洋、修书迁都等等,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财富。“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就是朱棣统治的时代,是永乐大帝的天下!

自古相权和君权便是统治者们,最在意也最头疼的矛盾,而明朝的相权君权,就像拔河,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绳子的两边,不断地拔河。朱元璋及朱棣都是运动健将,他们掌握着主动权,但到了明宣宗时期,明显朱瞻基没有继承他祖上良好的运动基因,于是,他找了一个人帮他一起,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太监。

好像在大多数人眼中,太监就等同于坏蛋,往往他们的形象都是穷凶极恶的,然后就是朝廷中的忠臣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与坏蛋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成功了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失败了就是人间悲剧。明朝的坏太监很多,好太监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的地位,顾此,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为他而战,仅此而已。但太监权势太大了,对国家也总是不好的,比如——大宦官王振,一日之间倾覆二十万精兵,也多亏有一个人,力挽狂澜,这个人就是著名忠臣——于谦。他不是武将,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可是,因为责任,拯救国家的责任,他背负了这一切,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他已无所畏惧。

历史就是这样,曲折充满玄幻,无数无数的人在历史岁月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或者被风尘湮没。

上一篇:一件快乐的事三年级500字作文下一篇:青铜器鉴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