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2024-07-0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共11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1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践写作。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5.学生自主修改。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是多读。看看别人在碰到一件事时怎么说,有几种说法,雅的怎么说,俗的怎么说,书面的怎么说,口语的怎么说,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读时应注意一点——尽可能读出声来。二是多写。多写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古人曾说,诉之笔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能写到纸上的,也就只有一半。这个道理说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是多调查研究。对所要说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话题才会多。对所要说清的事情一知半解,就不仅是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了。

四是多思。要先想一想再发表意见,使自己的话有条理,比如说问题,可围绕这个问题是什么、是谁造成的、原因是什么、错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等小题目去展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让学生欣赏一组人物图片,看看每张脸的不同。

教师旁白: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飘落,我们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雕刻家可以用刻刀去展现,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一支笔去写。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写法指导 名师导航(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知道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方法初探:写出精神,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如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清朝人刘熙载:“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步骤二 活学活用 实践说练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我的偶像

即使您没有孔夫子那般辉煌的成就;没有董仲舒那般卓越的才能;没有陶行知先生那般颠覆众人的言论。但您却有孔夫子那般的慈蔼;有董仲舒那般的刚毅;有陶行知那般伟岸的胸怀,您是我永远言与行的标杆。——题记

走出小学的瓦房,迈入中学的庭院,可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于是我们便聚集于此。

您是我们的英语科任老师兼班主任。刚上初中,您似乎有些欣赏我,于是凭着几面印象和瞅着我几番的办事效率,选我为班长。我成绩算不得是最好的,但在班级中也还优秀。记得有次数学测试考得极差,我不想让您知道,可您却知晓了,我有些纳闷。课后,我的铁哥们儿跑来告诉我,他说,数学科代表本是最有实力当班长的,但因为我抢先一步占了去,所以我这次测试考得不好,她就故意把我的试卷给老师看,想借这次的成绩改变老师对我的信任,让老师对我的印象打折扣。

我认为若不是她有意让您知晓这次的成绩,您是决不会知晓的。顿时气上心来,气的不是科代表的小心眼,而是气她与我的友情竟因为区区班长之职遭到亵渎,也气您那时知晓了我的成绩后,瞪着我的模样,所谓“考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不过是一次失误,您非但没有鼓励我,还这般冷落我,我气愤您竟被一张小小的试卷挑拨了关系。

几天后的早读前,您把我叫进办公室,我惊讶您竟没批评我这次的成绩,而是问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是不是有什么烦恼。您还说,您可以当我的倾听者。最终您还告诉我一件事实:原来,那日是您自己想要看看班级的数学成绩,而找了科代表要考卷,偶然看到了我的成绩,是我的铁哥们儿误会了,以为是科代表故意让您知道的,便也使这误会“一误再误”。我听了这些不禁怅然若失。我怎可听信片面之词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我便向您倾诉这几日闷闷不乐是因为与科代表感情的裂痕,心里一直不痛快。现在好了,误会冰消雪释,我也不再懊恼了。您还对我说:“为人处事要有宽广的胸襟,若是为了这等小事而气恼,那就太小家子气了。人生曲曲折折,朋友也好,同学也好,你若敬人一尺,他人必敬你一丈。”我豁然开朗:这次测试考差了本就是自己的原因,怪不得别人,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不该如此吗?想通了之后,便向科代表道歉,冰释前嫌。“百川归海,有容乃大。”老师,您就是广阔无际的大海,容纳了我们这些细小的河流。“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老师,您不仅是我的老师与朋友,更是我的偶像,是我心中的那一方洁净明澈的天空。【名师点评】这篇作文紧扣“偶像”二字,虽然没有对老师进行直接的外貌描写,但通过“我”与老师之间的点点滴滴,特别是老师要求“我”有博大胸怀,以及他自己的言传身教,铸就了他在“我”心中的偶像丰碑!文章采用第二人称叙事,平易近人,直抒感情,叙事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写出了人物的“神”。板书设计

写出精神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3.写好行动,形神兼备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5.正侧相结合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写法指导,名师导航。步骤二 活学活用,实践说练。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2

朱绍禹先生在论及语文教材发展变化的趋势时指出, 语文教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材, 是往昔时代的教材。它们是教材, 但又没有从社会一般读物中分离出来, 其为教学服务的特征并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教材, 是我们现在应用中的教材。它们已经有了独立的地位, 有了明确的特有对象, 但还只是教师手中的工具。第三阶段的教材, 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 它应该名副其实的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这第三阶段的教材, 将使教学效果不再单方面的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素质, 而是依靠编写者提供的条件, 教师稍加指导, 学生就可以独立阅读, 独自研究。同时由于它较少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也得以从传统的教材方式中解脱出来, 便于完善自己的工作。” (2) 朱先生的话, 指明了教材发展的方向, 其中教材发展的第三阶段, 就是我们所说“学本化”阶段。

当前, 多种版本的新课标语文教材在“学本化”方面都呈现出多方面的特色和创意, 本文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以下简称“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 和翰林版 (国文1下) 第一单元 (以下简称“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单元”) 为例来看语文教材的“学本化”趋势。

1 单元编排学本化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和翰林版教科书都采取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 两种版本教科书单元编排整理如表一。

“单元是整套教材基本结构单位, 基本按照说明、议论、记叙三大文体组织, 并以列的方式出现在整套教材中, 但每册的单元组织结构大致相同。” (3)

由表一中, 我们可以看到, 翰林版教科书以单元专题的形式, 大致包括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问题讨论与运用练习。

(1) 主题名称。对主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诗韵之美”, 一看就知本主题围绕诗歌话题展开。直接明了。

(2)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的学习。如“诗韵之美”专题的导语是这样的:

上学期认识近体诗《绝句》的结构, 这学期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律诗”的作法, 并欣赏它的对仗之美。第一册中读过《夏夜》, 认识了童诗, 本册我们要从篇幅极短的《小诗》去体会现代诗的意象美。

将学习要点显现于此。

(3) 学习板块。一个单元主题包括两至三个学习板块不等。每个学习板块由选文及与选文相关的学习材料构成。如“诗韵之美”主题, 包括“律诗选”、“小诗选”两个板块。其中, “律诗选”板块包括《过故人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篇文章及相关学习材料。

(4) 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几乎每个单元主题设置了“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板块,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主题思想内容方面的总结, 侧重对文本的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测与自解。

而人教版教科书则采取导语、学习模块、研讨与练习的形式。

(1)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的学习。如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 美好的向往, 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 或纪录作者成长的轨迹, 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 都给我们以有用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 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教科书非常注重导语 (引言) 的作用, 并且, 在导语 (引言) 中, 做出整体概述, 提示学习方法, 显露学习要点。

(2) 学习模块。一个单元包括四到五个学习板块不等。每个学习板块由选文及学习材料构成。如第一单元, 包括现代散文, 现代诗歌和文言文板块。其中, 现代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 现代诗歌有《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 文言文有《伤仲永》共5篇文章及相关学习材料。

(3) 研讨与练习。人教版教科书由过去的“练习”变为“研讨与练习”, 增加了三个字, 实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练习在注重积累与应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拓展与开放。

2 单元选文的学本化比较

所选取的都是同一个学段的第一单元, 其选文整理如下表:

在这一单元中, 无论是人教版教科书还是翰林版教科书, 都有现代诗。但也有各自特色。

翰林版教科书集中于诗歌的学习, 作为一个专题的形式。古代的律诗, 现代的小诗, 内容较为浅显, 适合朗读, 便于自学, 与前一阶段的学习相连贯, 易于形成系统。系统的学习, 便于知识的掌握, 合服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特征。

而人教版教科书则将诗歌, 散文, 文言文的学习穿插在一起, 多种样式相结合, 富于变化, 内容丰富, 适合多种层次的学生, 学习具有选择性。但在大班的教学中, 很难做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 因为,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性, 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

3 单元助读内容的学本化比较

新课程背景下, 专家学者大力提倡中学语文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并且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么, 如何实现这一重要转变呢?课文系统正文部分固然重要, 但课文助读系统越来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课文) 单元助读内容包括资料、图片、问题、作业、注释等一些内容。

首先, 将人教版和翰林版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助读内容”之特色整理统计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有的内容

在课文助读内容方面, 人教版和翰林版语文教课书相比较, 两者有许多的异同点: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重视每一课之前的引言, 通过引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示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的深入探究。

而注释和阅读资料方面, 则是翰林版教科书的一大特点, 注释详尽, 阅读资料丰富, 并且善于运用到极致。如《律诗选》一课中, 通过“语文小视窗”的方式, 对“律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通过资料, 不仅帮助了学生释疑解难, 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在单元/课文插图上, 翰林版教科书则更为讲究。古人云:“索象于图, 索理于文”, 可见图片和文字在课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 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的图片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学生而言, 插图能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想象空间, 释疑解难;对教师而言, 插图对教学的帮助也很大。教育学者指出:“凡课文中提到的人、地、事、物, 应尽量有图, 而且要选择较具代表性与意义者;至于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插图, 或对教学功用不大者, 皆可舍弃或更换。”同样为诗歌部分, 翰林版教科书有对作者、作品、地名、事物的插图, 而人教版对诗歌部分教科书则没有出现插图。

人教版和翰林版在助读内容方面各具特色, 同样两者之间也有许多共性, 如两种版本教材在每一课或单元之前都有引言;课文注释合理恰当, 等等。

4 单元练习设计

“练习内容, 从广义上讲, 它是教科书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目标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口头的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或活动方案等。从狭义来讲它是指教科书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的总和, 也就是教科书中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所安排的各类作业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讲, 练习内容又可以狭义地成为‘练习题’。” (4) 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 在内容上更具扩展性和生活性, 其作用更为不可忽视。

语文教科书习题是对课文的进一步解读, 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它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培养兴趣, 锻炼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水平。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和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的课文中, 所设计的练习整理情况为:

人教版第一课是3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第二课是1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第三课是4个过程性练习, 1个检测性练习, 2个发展性练习;第四课是1个前置性练习;3个检测性练习;第五课是3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外加一个单元练习, 单元练习为发展性练习。而翰林版在练习的习题上, 第一课是3个前置性练习, 2个过程性练习, 3个检测性练习;第二课是3个前置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没有设单元练习。

而在这两个版本第一单元中的共同文体部分———诗歌 (现代诗) 两个版本则为:人教版设计了1个前置性练习, 1个检测性练习, 2个发展性练习;而翰林版在练习的习题上, 却设计了3个前置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4个发展性练习。

在习题的分布上, 我们把习题分为课文前、课文中、课文后三种分布状态。课文前的习题类型, 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同时使学生很快抓住将学内容要领, 明确学习重点, 它们起了激励和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每单元/课文前的引言、预习部分。在这一方面, 翰林版教科书则体现的较为明显, 每一课都有课前预习。

课文中类型习题, 通过课文的思考题,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领会、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所产生的思维活动在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在这方面, 两种版本教材都没有对其进行设计, 而是将这一部分的练习隐藏了, 并由教师或者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进行挖掘, 将主动权交给教师, 交给学生。

课文后类型习题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检查已获得的知识, 并迁移所获得知识进而技巧和能力。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翰林版教科书, 都以这一习题分布状态为核心, 将习题集中于此。但是, 课堂是灵活的, 学习也是灵活的, 分布于此的习题, 往往作为预习课文、解读文本的手段, 供学生和教师之用。

在习题的呈现方式上, 翰林版的教科书在习题呈现上则较为单一, 以“直接提问式”为主。这类提问方式往往简洁明了, 直接就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设问, 使学生掌握、巩固重要历史知识内容。如:“《风筝》这首诗, 哪几句诗的意象开阔?请说说你的看法。”

人教版的较为丰富多样, 有“直接提问式”、“材料+提问式”、“探究活动式”、“争鸣式”等类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 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 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 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颂。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分析问题、学会思考的动机。

总而言之,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习题的设计上都尽量体现了教育理念,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问题设计更开放, 并不要求非得出结论, 更不需要什么统一答案。在提问方式上, 引入趣味性浓, 有挑战性的提问方式。如使用“请思考”“请讨论”的词汇的提问和建议, 代替了原来的祈求式、命令式的提问, 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但也存在着某些思考题偏难, 有些建议开展的活动不易操作和实施等问题。

5 讨论与思考

“‘学本化’是语文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5) 在当前的教科书设计中, 都力求体现这一特点, 两种版本教材各有千秋, 各有侧重。教材的编写上, 应该相互借鉴, 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编写方式。但是, 当前的语文教材在“学本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导学模式简单化, 重结果而轻过程,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选文内容设计没能真正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特点;练习内容科学化水平不高, 影响了练习的真正目的所在等等。这些, 都是在教科书设计、编排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另外, 教材“学本化”所带来的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 学校的管理, 教育系统职能, 社会与家庭等一系列所关联的链条上的影响与变化,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要:新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推行了课程改革, 在此背景下, 两岸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选取同一个学段的大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和台湾翰林版国文教科书作为比较的蓝本, 以大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台湾翰林版 (国文1下) 第一单元为切入点, 通过两岸教科书学本化趋势方面的对比, 做此概述。

关键词:人教版,翰林版,语文教科书,学本化

参考文献

[1]吴晓菲.从上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作业系统看看语文教科书的“学本化”[J].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 .

[2]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下)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3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短语归纳

1.play the guitar 弹吉他2.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3.play the violin 拉小提琴

4.English club 英语俱乐部5.talk to 跟…说6.speak English 说英语

7.play the piano 弹钢琴8.play the drums 敲鼓9.make friends 结交朋友

10.do kung fu 练(中国)功夫11.tell stories 讲故事12.play games 做游戏

13.on weekends在周末

◆用法集萃 1.play the +西洋乐器弹/拉……乐器 2.play +棋类/球类下……棋,打……球 3.be good at doing sth.= do well in doing sth.擅长做某事 4.be good with sb.和某人相处地好5.need sb.to do sth.需要某人做某事 6.can + 动词原形 能/会做某事7.a little + 不可数名词 一点儿…… 8.join the …club 加入…俱乐部9.like to do sth.=love to do sth.喜欢/喜爱做某事 ◆话题写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4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小角度、围绕中心、真实新意。

3.在课堂实践中变“学得”为“习得”,增强写作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和选材的能力。

1.根据学生在选材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

2.通过对作文的选材训练,提升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佳作示范

1课时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大家平时写作后,老师常常会评论同学们的文章说:“立意不高”“偏题了”“材料与中心不符”等。同学们拿到一个作文题,也常感到不知该确定什么中心,选择什么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怎样选材”的问题。【版权所有:21教育】

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立意与选材的含义及关系。

(1)何谓立意?

人们常说“文以意为主”“文以载道”,这一“意”或“道”就是文章中心。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好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串首尾。

(2)何谓选材?

选材,就是选择典型材料来表现中心。

文章是通过材料来立意的,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如果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确,不管它如何精彩,写成的文章最终只能是一篇各种材料的大杂烩。

(3)两者关系。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构成文章的骨肉。两者是灵魂与骨肉的关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2.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对“选材”的具体要求,引起学生对选材的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1)生活中的材料很多,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择,确定好详略。根据教材98页《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判断详略及其好处。

(2)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

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一味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我的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啦。(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了对暑假的急切盼望之情。)

我心中满怀着对暑期的美好憧憬,展开了一连串的遐想:在家补习?去旅游?学习家务?待在小窝里写作业,看看书?不管怎样,我都感觉这样的假期生活很充实。(一系列的设想真实自然,语言简洁,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

已经是放假的第8天啦,要是就这样待在家里,没病都会憋出病来,妈妈说再不出去呼吸下外面的空气,恐怕都不知道外面变成什么样啦。可是我想:出去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妈妈说了句:“有空也该到爷爷奶奶家逛逛,知道不?”听了妈妈的话,于是乎,我马上整理好东西,带上作业,去了爷爷奶奶家。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头晕乎乎的,有种想睡觉的欲望,但一想到爷爷奶奶正等着我呢,便立马振作精神,下了车,背上书包,奔向我的目的地。

到了爷爷奶奶家,奶奶看见我心花怒放,问这问那,让我应接不暇。(略写,为引出下文田里的爷爷做铺垫。)我发现爷爷竟然不在,便问奶奶:“奶奶,爷爷呢?”奶奶笑着回答道:“哦,他啊,田里种菜呢,要不你去看看?”听此言,我便跑到爷爷的田里,站在田垄边上看见爷爷正在田里除草、施肥。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爷爷戴着一顶大草帽,在田里辛勤耕耘。看着那高瘦却不壮实的背影,我心中泛起一层酸涩涟漪。我大喊了一声:“爷爷!”爷爷似乎没听见,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爷爷看见我,吓了一跳,和蔼地说道:“乖孙女,怎么想来看爷爷了?”我说:“想你们啦!”说着说着,便在爷爷的田里嬉闹起来:捉蝴蝶,抓青蛙,玩蝌蚪……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爷爷看着我的目光漾满了慈爱。愉快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如此快,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此处详写,突出了两代人在一起享受的无可比拟的快乐。)真想赖在爷爷奶奶家不回去啦,虽然今天的作业没动一个字。最终爸爸还是要接我回去,拗不过爸爸,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跟爷爷奶奶告别了。(略写恋恋不舍地离开,突出了和亲人团聚的快乐之短暂。)

这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一天啊,至少在我心中是如此美好。这一天的一切将化为一颗闪亮的星定格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点明主题,运用比喻抒发了对这一天的难忘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5

第一框

中学序曲

2.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那些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七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的:

1.适应初中新生活,理解初中时代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抓住中学时代给我们提供的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3.在中学新环境中,塑造一个全新的我。学习内容:

【回顾概括 反思延伸】

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2.哪些事情必须现在做,哪些事情可以将来去做?哪些事情需要一生去做?

【课堂导入

激发互动】 【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1.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_____________:富有挑战的的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丰富多彩的社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_______________。

2.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为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基础。中学时代见证者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的________________。

3.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也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⑴ 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_____________的多种机会 ⑵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________,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_____________。

4.在新的环境,我们有机会重新塑造一个“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指出:在21世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6.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

【精题特训 能力提升】

1.中学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 B.与同学一起在课余时间吸烟和上网,让我们怀念 C.增添的新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D.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供了发展兴趣的平台 2.七年级学生小轩在日记本上写道:“进入中学了,我要改掉以前的一些坏毛病,相信自己,我一定会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下列你认为小轩塑造完美形象包括的内容有()

①越来越自信、自强

②能包容同学的过失或错误

③意志越来越坚强

④对于同学对自己提出的建议,能全盘接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疑互问

思维创新】

1.中学时代对人的一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二框

少年有梦

七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的:

1.懂得梦想能带给我们动力和生活的激情,少年应该从小树立梦想。

2.了解少年梦想的特点,知道努力能缩小现实和梦想的距离。

3.实现梦想需要努力和坚持,培养努力和坚持的品质。学习内容:

【回顾概括 反思延伸】

1.2016年4月8日下午,长沙市一中逸夫楼会议厅座无虚席,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响起,2015“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月优秀事迹报告会在此举行。“保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我始终怀揣着的梦想。”现场,湖南科技大学2012级法学专业学生彭月月与400多名高中生畅谈梦想。

彭月月的梦想体现了少年梦想的什么特点?

【课堂导入

激发互动】用罗伯·舒乐的话导入。【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1.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___________,让生活更有__________。人类因此__________和发展。编织_____________,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2.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少年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紧密相连,_____________密不可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2.在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

【精题特训 能力提升】

1.在班里召开的“你的梦想是什么”的座谈会上,小丽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小明说:“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小强说:“我的梦想是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这说明了()

①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②少年需要梦想

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有一个非同常人的计划

B.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C.要设计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D.要设计一个与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目标。

3.“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这句平实的话告诉我们青年人()

A.成才的关键是得到机遇

B.艰苦奋斗就能实现梦想

C.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D.要自觉地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 我的收获:⑴中国梦基本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

③梦想一旦确立就不能变化

④少年的梦想能促进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实现中国梦必须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4.努力,是一种______________,是一种不服输的_______________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不懈追求。

【互疑互问

思维创新】

1.少年为什么需要梦想?

2.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3.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框

学习伴成长

七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的:

1.理解学习的含义,明白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可学习。2.培养自己自觉、主动地学习态度。

3.理解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终生学习的能力。4.学习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学习内容:

【精题特训 能力提升】

1.古人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现代人更明确提

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基础”。这说明,从古至今人们都强调()

A.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B.终生学习的必要性 C.树

学习

标的重

D.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

学习耍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

①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②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④树立终身在校接受教育的理念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一天不读书,根本看不出;一周不读书,出口就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即使现在,你的对手还在不停地翻动书页”。这两句话体现的学习观有()

①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②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

③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④过重的学习压力才能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因为()①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

②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可以增长才干 ③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④学习是成才的阶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我的收获:

【课堂导入

激发互动】漫画导入 【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1.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________的获取,还包括___________的培养;学习不仅仅局限在______,我们_______,我们_______,我们_______,我们_______,我们_______,都可以是学习。

2.学习不仅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而且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思考,认识世界,________他人,__________规则。

3.学习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带着________的心态,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都是学习。

【互疑互问

思维创新】

1.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

2.学习的重要意义?

【回顾概括 反思延伸】

你认为学习是什么?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二框

享受学习

七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的:

1.理解学习是苦乐交织的,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培养学习兴趣。

2.学会学习,掌握一些能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技能与方法。学习内容:

句话。下列做法与这句话不一致的是()A.肖翔经过努力终于练好了英语发音

B.小明迷失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C.小丽通过学习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D.小刚的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了满足 2.有的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

有的人却说:“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说明()

①学习中有苦也有乐

②以前学习是很苦的,现在学习是快乐的 ③学习就像生活,可以痛并快乐着

④前者说法是正确的,后者说法是错误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格言说明()

A.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B.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来源

C.正确的学习目的能够促进我们进步

D.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促使我们进步 4.进入中学以后,李玲总是抱怨:“学习真的太辛苦,我甚至都不想上了。”李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A.认为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B.只看到学习中的困难和辛苦

C.认为学习中需要克服困难

D.只看到学习中有甜

5.一个同学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努力非常重要,要努力,但是不能用蛮力、不动脑,不复制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是不行的,要在努力中掺入对自己的认识。”这告诉我们要()

A.端正学习态度

B.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C.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D.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小乐放学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生物课上,我看到花园里花盆下的老鼠,一见到光线就很快爬走了。小乐的举动说明()

A.他获得学习中的快乐

B.他看到了花园里盛开的花而感到很高兴

C.他放学后见到妈妈很高兴

D.上生物课很好玩 我的收获: 【课堂导入

激发互动】用漫画、汉代孙敬读书的故事导入。

【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1.学习中有快乐。对某方面的知识有______________时,自己________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___________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的_________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2.学习中也有辛苦。学习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遇到________________时需要调节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努力。

3.当我们经历了学校的辛苦,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疑互问

思维创新】

怎样学会学习?

【回顾概括 反思延伸】

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与同学们分享。

【精题特训 能力提升】

1.“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我们不能说这一小时在学习,而不是在生活,既然是生活,就应该享受,要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这是优秀团员——周思同学的一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一框

认识自己

七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的:

1.明白正确认识自己意义重大,学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2.利用认识自己的多种途径,全面认识自己。3.正确认识自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学习内容:

【回顾概括 反思延伸】

1.邀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请他们谈谈对你的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以及你的自我认识写下来。

【精题特训 能力提升】

1.小青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本上写道:“本学期学习退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小青认识自我的途径是()

A.他人的态度

B.考试的成绩反馈

C.自我观察和分析

D.集体综合评价

2.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己,具有重要的意义。七年级(3)班学生王某为了正确认识自己,下列做法可取的是()①把自己和同龄人进行比较

②把自己与伟人、名人进行比较③通过他人评价

④通过心理活动及其特征来认识自己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咏梅》中有“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这两句诗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是()①要看到梅与雪的差距

②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③要看到梅与雪的共性

④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要全面的认识自己

B.要通过自我观察来了解自己

C.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D.要重视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冷静分析,勇于面对 我的收获: 【课堂导入

激发互动】借助漫画的小鸡和小鸭的能力比拼导入

【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1.正确的认识自己,可以促进______________。每个人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到自己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___________,更好地_____________的能力。

2.正确的认识自己,可以促进______________。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更好地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人,与他人_____________。

3.认识自己的途径:①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认识自己:可以从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认识自己,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来认识自己,可以从在_______________来认识自己;②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来认识自己:对自己抱有__________的态度,不骄傲也不___________,能帮助我们调节和_________自己的行为;③_____________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___________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认识。

【互疑互问

思维创新】

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评价?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二框

做更好的自己

七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的:

1.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2.改正自己的缺点,杨长避短,做更好的自己。3.学会激发自己的潜能。学习内容:

【回顾概括 反思延伸】

1.请你回想自己成长道路上大大小小的成功、进步,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可贵之处。然后,给自己写一份信,表达对自己的欣赏、喜爱和信心。

2.请给自己写一句寄语,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

【精题特训 能力提升】

1.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对我来说,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要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但你们看到的是我脸上的微笑”。这说明()

①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勇敢地接受自己的缺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体缺陷

③他这种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的态度就是“悦纳自我”的表现

④他十分脆弱,感觉到人生苦短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2.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经常会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够好,甚至产生自卑感.其实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自己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①对别人的任何批评听从

②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

③拿自己的不足比别人的长处

④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课堂导入

激发互动】用莫言和俞渝的故事导入。【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1.接纳自己,需要接纳______________,既接纳_____________,也接纳________________;既接纳_____________,也接纳___________、_____;既接纳________________,也接纳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纳自己,需要________________,更需要________ 和_________。

2.欣赏自己的__________,欣赏自己的_________,欣赏自己的________,欣赏自己的_______________。欣赏自己,不是_____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___。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_______________,也能看到______________;既能为自己__________,也能为他人______________。

3.做更好的自己,就要 _______________。要善于利用自己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最大限度的展现__________________。做更好的自己,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做更好的自己,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更好的自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 ________、为__________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互疑互问

思维创新】

如何激发自己的潜能?

3.“做不了太阳,就要做星星,在自己的星座闪闪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大地。”这启示我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二、学生分析

对于鲁中山区的孩子来说,那厚重的黄土,粗犷的民歌,那遥远的陕北是那么陌生。好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以热烈激昂的情感和文笔,把这种民风民俗活脱脱,热辣辣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把人心拉入了那旷古辽远的黄土高坡。在这里,对于这篇散文,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不能不被打动,不能不被感染,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做好接受思想震撼和感情洗礼的准备。静下来,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学习结果: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的表现力。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2、多层面的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重点:品味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和恢宏的气势。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尝试点:在读析中加深对文章主题和语言的感受。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自制ppt课件,包括课堂知识、需要演示的视频。开篇导入播放视频,使学生对安塞的腰鼓有个初步的印象。结尾范读环节,配乐铿锵,文字有力,更容易感染学生和着节拍一起跟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师:说到陕北,说到黄土高原,你有怎样的印象?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土生土长的艺术,比方说,陕北民歌信天游。(唱一唱<黄河谣>)

师:在那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激荡着这样的民歌,有何感受?

师:说到豪放激昂,有一种艺术形式更有代表性,更具震撼力,那就是——安塞腰鼓。师:对,安塞腰鼓。看【视频(安塞腰鼓)】(板书课题)这就是安塞腰鼓,再说说什么感受?(板书重点词语:磅礴,恢宏,浩大等等)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观看视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观看视频,感受安塞腰鼓震天撼地的雄浑场面。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去读课文。打开课本,翻到17课。大家拿起书,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文中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与这些感觉一样。开始。

师:感觉一样吗?有没有些新的感受?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内心的感受。(相应板书,或学生板书)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定格,展示安塞腰鼓的场面。梳理课文,读析结合:

师:总体来说,感受是一样的,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宏大。哪些文字给了你这种感觉?找出来。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传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句子给了我们这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它们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结合这个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何特征?同桌前后桌先讨论讨论,然后请代表起来发言。引导点:

1、“骤雨一样„„”

排比(板书)句及其作用。比喻(板书)及其特征。朗读训练。

2、“这腰鼓使冰冷„„”

用词(板书)的特点:在读一遍,注意哪些词重读了,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反义词,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印象。

3、“荣不得„„”

反复(板书),什么感觉?你在读的时候怎样处理

4、“有力的搏击„„”

排比,中心词是什么?从哪些角度来写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多角度(板书)

5、“多水的江南„„” 对比(板书)

师:大家多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再来看看句式上的特点。文章多用的是长句还是短句?

长句给人什么感觉?举例:这声音大概„短句容易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像,例子:好一个安塞腰鼓!而且大家注意了没有,文章大量的应用了感叹句。30个段落竟然有15个以感叹号结尾。为什么会这样?

师:作者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便给我们传达出了这种气势磅礴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用怎样的语气,声调?

师:根据前面的分析,你再选一个经典的段落去读,放开大声的读,读出气势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师指名展示。

文章气势磅礴,理应高昂激越的去读。但是,文中有的地方却不能大声去读,你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不鞥大声去读?(板书:静-动-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有何好处呢? 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布局上的节奏。

学生找这样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生就典型的句子进行剖析。

在读析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可以相互补充。生再读,加深体会。展示一下。

句式的展示,幻灯的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一目了然。深挖文本,理解中心:

师:现在,宏观的看一下。题目是——,描写的是——,赞美的理应也是——。

但是,细细的想一想,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还有什么?——人,那里的人们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让他如此热烈地赞美呢?(板书:生命力)除了人,还有什么?(板书:黄土高原)还有吗?当你读到“容不得束缚„„劲儿”的时候,当你读到“痛苦和欢乐„„追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问题吗?是什么在束缚,什么在羁绊,什么在闭塞?他们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他们梦幻着什么,追求着什么,摆脱着什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什么呢?

师:刘成章从1978年开始酝酿写作《安塞腰鼓》,直到1986年才最终创作完成,前后历时8年之久。注意这一年,这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阵春风吹开了文革十年浩劫的冰冻,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全国人民解除了思想的禁锢,他们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爆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来临。这火烈的鼓声在这个时代奏响象征着什么?是的,这不仅仅是“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不仅仅是“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更是对——

作者饱含激情,历时八年的这929个汉字,激荡着多么磅礴的能量啊!让我们再去感受,再去仔细的听。听读文本,感受升华:

【多媒体:(朗读伴奏)】师范读。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想。

开火车,说感觉。让我们由衷的赞叹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下课。在教师的引导下,深挖精神内涵。听范读。

在文字挖掘的基础上,在课堂情感激发的铺垫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教师范读引发高潮。学生跟读,情感迸发。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导入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是文本的呈现方式。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演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课设计的文本呈现方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共有三个环节:

一是唤醒整体印象,感受黄土高原粗犷面貌。提问:你对黄土高原的印象?这里没有展示图片,没有出示视频,只是简单的问题。追求薛法根老师的简约而不简单。问什么不用图片或视频?因为我要求的是对黄土高原的总体感觉,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感知,具体化的东西往往不能跳出片面的怪圈。这种整体的感觉即便不能说出来,也一定能在头脑中唤醒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千沟万壑的黄土,兰格盈盈的天空,星星点点的窑洞,扎着白羊肚毛巾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这些最为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画面。为课程进展搭建一个合适的舞台。

二是引入信天游这种文化艺术,感受黄土高原的豪迈气韵。引入的信天游是《黄河谣》中的一句。主要是三个考虑:一是从语文课程性质上考虑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营造,思想的深化,情感的丰富,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典型的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是可以引进课堂,成为教学资源的。二是从文本内涵来考虑的。大家知道,刘成章在专职创作散文之前,他是一个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诗人,他写诗,也写歌,什么歌呢?信天游。是诗的凝练优美,信天游的韵律节奏成就了刘成章,成就了《安塞腰鼓》。就这样信天游的鲜明铿锵的节奏正好暗合了《安塞腰鼓》的韵律,成为文本内在的一个呼应。此外《黄河谣》在风格上也和文本构成了一个呼应。三

是从课堂功用上来考虑的。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文字奇崛有距离感,学生很难走进去。这就需要教师的激情引领。要让学生放得开,教师首先要放得开。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在黄土高原粗犷的背景中,在信天游豪放的艺术感染下,引出《安塞腰鼓》视频。这个视频在这里出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课程性质、文本内涵、课堂功用这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消除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它真切了直觉印象,融入了火烈场面;激起了内心情感,沸腾了血液;鲜活了整体感受,拉近了文本距离。眼前是火烈的舞姿,耳畔是隆隆的响鼓,带着这种震撼去读文本,去感受激昂的文字,必定是直觉的感受,是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更真切而深刻的感悟。用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去欣赏风格上高度契合的文字,定是高效的。

主体部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内容包括:走进文本,感知梳理,读析结合,深化主题:

整体感知更多的是对文本的初读的直觉感受,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感受语言风格。这里理应设计一个有关内容的问题。但是正如王荣生教授在评析郑桂华老师的课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没有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它都是前台的,描写的就是安塞腰鼓。虽然我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话,但是却说明了在课文内容上没有太多艰涩的东西。更多的应是对语言奇崛的用词和豪放风格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问题和组织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文字:感觉一样吗?有没有新的词语来描述一下此时的感受啊?然后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字。

下面做的是读析结合,或者叫赏析结合。这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原则问题。就是要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味道,在品味中用读的方式表达感受。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构建。只有读才能进行品析,只有深入的玩味语言才能提高朗读的水平。亦赏亦读,亦读亦赏。两者必须是一个整体。大家都认同在没有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空洞的朗读技巧指导,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没有充分读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不会深入。读是为了深入的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的读,这是一个不断攀升,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内化过程。读析结合是我的一点教学认同,操作起来有个观念:努力追求当下意识。当下就是每一个现在。为什么要有当下意识,因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言语交流,而课堂上的言语交流都是当下的。王崧舟说,教师要活在课堂上,活在课堂的当下。讲授是在当下的讲受,当讲授则讲授;生成是当下的生成,能生成则生成;探究是当下的探究,该探究则探究。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下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势。因势利导的势。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一种当下的措施;所谓“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一种当下的行为;所谓教师的点拨也就是一种当下的技巧。

这种当下意识下的读析结合我努力追求一种效果,还是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题的开放性有了,知识的指向性也要有。学生可以嘈嘈切切的谈,教师要大珠小珠的数——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把知识点参透,把感觉找准,把技巧领会。这个过程用肖绍国的话说:锁定——放大——品析。我再加上一点:表达。用朗读去表达。这其中,有引有领,有讲有启,有文字赏析有朗读指导,有学生尝试,有教师示范。在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入主题的挖掘。

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一直是我的一个理念。这里面除了情感往往还有人生的经验和哲理,有人生观和世界观。给学生精神和思想的东西。不懂的东西,疑问的东西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生活的历练而渐渐参悟。不可不把这些好的东西告诉学生。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即浅显的对象+奇崛的文字+丰富的内蕴。我觉得在课堂设计上不能走寻常之路了。以前,我总是从文字如内容,抓住主题之后再反思文字的表现力,以此学得语文的知识,然后在课下巩固习得。对这篇文章,因为它前台的东西清楚明了,语言文字又奇崛鲜明,而隐含的东西隐秘艰涩(不易被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理解)。所以我的设计总体思路是:尽量淡化内容,尽量感受文字,尽量挖掘主题。前台的对象是不讲自明的,是否对文字有了鲜明深刻的感受就成了自然生成主题的关键。只有感受的深刻理解才透彻,只有感受的鲜明主题才清晰。于是我把对语言的剖析提到前面,从感觉入手,抓住语言文字下功夫。通过语言文字的感触去启迪主题的理解。

结课部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7

看黄河大桥

7月29日,我终于实现了去滨州,一睹黄河大桥风采的愿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8

戏曲传统艺术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9

我心中的黄河

黄河,一个孕育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我虽无缘领教它的峰回路转,它的豪迈气势,和它的一泻千里,但在我的心中却一直没有忘记勾勒它那经久不衰,伟大雄浑的形象

看啊!黄河波涛滚滚,浩浩荡荡,犹如一条巨龙横在中原大地上。黄河之水天上来,你们瞧,那黄色的水雾,此水真是只应天上有啊。再看看那茫茫水雾中辽阔的黄河又多么地像一卷巨幅画轴伸向远方、连接蓝天呢?浪花四溅,河水像沸腾了一般,无处不是泡沫和浪花。黄河的巨流从宽阔的河床缓缓地聚拢,骤然间水势迅猛,坠入一道狭窄的深不可测的石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河就这样一直不停地向各方奔涌着。它两岸的苍山夹峙,险峻陡峭,堤坡上青草覆盖,河堤两侧林带苍翠,多么另人神往啊

让我们再瞅瞅黄河的壶口周围,小溪淙淙潺潺地流淌着,流淌着而真正的壶口瀑布呢,如同仙人轻托着一壶黄水倾天而倒,那巨浪,摆动着、翻滚着,并猛烈地冲击着周围的石壁;如同利剑震动着黄色刀锋劈开河床,那巨浪,狂跳着、颠动着,并快速地掀起了遮目的黄尘。那拥有着泥土芳香的水雾,让人感觉似乎置身于梦幻的境界

听啊!黄河日夜不停的咆哮着。它的隆隆轰鸣震耳欲聋,气吞山河之势暴露无遗,犹如千万条巨龙缠绕厮咬,挟雷裹电,咆哮翻滚,齐刷刷地跌下万丈深渊有时又好比千万根桩在振击地面,发出排山倒海的巨响。它气势如虹,声声都显示着自己气势磅礴

夜阑人静,再次勾勒曾经想象的黄河,追寻我们在它那诞生的民族精神。我们作为一个华夏子孙难道不应该随着黄河那跳动着的永恒的心律,唱出永不疲倦的民族之歌吗?就让黄河那亘古不竭的水流和万载不息的波涛成为我们诠释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的内在动力吧!让我们以华夏子孙的身份对它说:谢了,母亲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篇10

我也追星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心中崇敬的名人,他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着名的德国音乐家。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

虽然他失聪,但是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说明他没有放弃他深爱着的音乐事业,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崇敬他的原因。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他的九首交响曲像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我崇敬他的叛逆气质,崇敬他的坚强性格,崇敬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崇敬他对社会的责任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1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3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及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画以上三种图形的高;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特点;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3.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的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5.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6.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简单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对双方公平。7.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能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游戏活动,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难点:小数乘除法

关键: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安排

电脑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纸片等

四、各单元教学课时数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9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2课时 二

认识图形

——————————9课时

数图形中的学问————————2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 2课时 三 小数乘法

——————————8课时 四 观察物体

——————————5课时 五 小数除法 ——————————

10课时

激情奥运 —————————— 2课时 六

游戏公平———————————3课时 七

认识方程———————————8课时

图形中的规律

————————2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知识基础及后继地位:

本单元包括: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练习

一、购物小票、量体重、歌手大赛、练习二。

本单元教材共分成两个部位,一部分内容是小数的认识,只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认识是在元、角、分与小数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小数的应用范围有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教材安排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从元、角、分为背景的学习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活情境,如跑步、体重、体温等,同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认识小数是学生对数的又一次拓展,对学生来说,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学生能真正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教材提供了可供学生操作的教材。如小数的意义中,用直观模型说明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二、教学目的要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小数是十进分数,知道小数部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相互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3、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动手量一量和在方格纸上涂色等过程,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计算并估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题。

5、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小数加减法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关键: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直尺、图片

学具:正方形纸、直尺、购物小票、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1课时()

小数的意义------

1课时()

测量活动-------

1课时

()

比大小---------

2课时

()

练习一-----------

1课时

()

购物小票

--------------

1课时

量体重-----------------

()

歌手大赛

---------

()

练习二-----------------

()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

小 数 的 意 义(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进一步认识小数,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4、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难点: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关键:了解小数的意义。

四、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以前的学习当中,重点研究了整数。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测量、计算等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常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所以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其实在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个学期我们将重点学习小数。

二、小组探究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数的意义。

1、师出示一个正方形 1个,用1表示

2、出示一个平均分成了10份的正方形,涂色1份

思考:用分数怎样表示?(1/10)

老师讲授:1/10 用小数表示就是0.1

3、学生在平均分成10份的方块中自主选择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用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怎样的。

4、师:像0.1、0.5、0.7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

5、出示一个平均分成了100份的正方形,涂色1份

用分数怎样表示?

师: 1/100 用小数表示就是0.01

6、学生动手涂色,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怎样表示涂色部分。

7、像0.01、0.19、0.08这样的小数是二位小数。

三:质疑问难

1、想一想:1/1000、1/10000用小数怎样表示?23/1000、127/1000呢?它们分别是几位小数?

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在全班交流。

2、观察黑板上的数据,想一想: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呢?

3、看书P3,找一找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句话,读一读。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4、质疑(学生提问)

四、巩固拓展应用。

1、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小数、分数。

见P5、1

2、分数小数的转化

P5 2、3

3、同伴相互出题。

五、师生概括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置: 课本6页4题

七、板书设计:

小 数 的 意 义

像0.1、0.5、0.7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 像0.01、0.19、0.08这样的小数是二位小数

八:教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课题:

测量活动(新授课)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难点: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关键: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直尺、软尺 学具:直尺

五、教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知识吗?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个别学生在班内交流。

师:如果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者是物体的宽度,你认为应该用什么作单位?以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个别生回答。师:如果想知道黑板的长度怎么办? 生动手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如果想知道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怎么办? 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并汇报测量结果。师: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发现什么问题?

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单位不统一。师:这样有什么不好?你有什么方法吗?

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想法。师小结: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小组探究

汇报交流

师提出活动要求: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分小组按要求活动。问题:(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生在动手测量后,针对自己小组测量出的数据,根据师提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测 量数据,及根据数据对问题的解决。

(3)数学书的封面长XX厘米,用小数可以记作多少米?

(4)教室门X米X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答案及想法。

三、巩固拓展

1、第7页试一试第1题,一种大雁,翼长2米1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113克=()千克

为什么?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第7页练一练。

四、师生概括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述叙本节课的收获。(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够把测量出的结果用大一些的单位来表示,同时把数据改写成小数)

五、作业设置 : 课本8页练一练

六、板 书 设 计:

用小数表示数量

1米=10分米

6米=0.6米 1米=100厘米

45厘米 =0.45米

上一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概论下一篇:新生儿护理知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