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24-09-07

八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八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1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本学期,积极响应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得到校领导的肯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我觉得这的确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互相帮助意识,互相鼓励意识,互相管理意识,互相监管意识,互相合作能力在不断提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关键词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根据小组分类,考虑学生的水平,上课时做A、B、C、D类不同要求。这样就能激发、调动各类,特别是C类D类生的学习积极性,组长也能督促他们尽量去完成学习任务。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到网络去搜搜,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2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5年,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 篇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2.时下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和在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包括()

①黄继光②王进喜③邱少云④雷锋。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捐献一架战斗机。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是 A.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 B.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C.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新中国成立是二战后世界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开创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结束了百年耻辱,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

7.下列不是为巩固新中国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稳定物价

8.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期间 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方针是()A.《临时宪法》 B.《共同纲领》 C.《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页,共6页 11.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为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12.20世纪50年代,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结束 D.三大改造完成

14.“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5.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新中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6.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D.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17.邓小平:“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下列语句中文革提供的教训错误的是()A.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B.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C.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大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

18.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成立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D.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有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20.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第2页,共6页 21.下列内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平等互利 B.互不干涉内政 D.共同繁荣

2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3.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周恩来总理在某国际会议上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大

24.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25.1954年9月,李爷爷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26.如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B.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7.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新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发出声音开始于()A.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 B.1955年万隆会议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8.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是()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29.2017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习近平强调,两国正常化45年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得到了历史性进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实际利益。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始于()A.第26届联大的召开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联合公报》的签署 D.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0.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抗美援朝胜利 ⑤三大改造的完成。

A.②①④③⑤ B.①②④③⑤ C.①④②⑤③ D.①②④⑤③

第3页,共6页 31.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的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32.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 “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WTO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握手,事后尼克松写到:“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B.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D.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34.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求同存异”的方针

3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攻”“和为贵”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当代的体现是()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6.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 C.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37.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创始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外交风范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卓越风采,他从事的诸多外交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典范.下列属于周恩来外交成就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③签署《中美建交公报》④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38.图片形象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瞬间,留下历史事件的痕迹。下列四幅图片定格于20世纪70年代的有()

D.①③④

39.如图是第二十六届联大的新闻照片,出现这一情景的国际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第4页,共6页 40.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两国建交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41、自从开国大典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观察下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请你一次写出年代尺上的时间①和⑤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2)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哪一不合理制度?消灭哪一个剥削阶级?

(3)时间④所指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7年,共和国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强大。请你写出感触最深的语言。

4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 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材料三中的“新乐园”实际上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什么失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主

第5页,共6页 要原因是什么?

【感悟历史】

(5)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三、读图说史题

43、图片是形象的史料。观察下列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部分珍贵史料,回答问题:

图一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图二亚非会议会场

图三中国代表团在 26届联大上 图四历史性握手

请回答:

(1)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

(2)图二中,周恩来提出的什么外交方针推动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4)图四中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相握、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的美国总统是谁?随后,中美双方在什么地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因有哪些?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图片中“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名称叫什么?

(3)作者魏巍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请写出这支军队中两位家喻户晓的“最可爱的人”。

川教版八下历史教案 篇4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八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作业一 中国近现代史总线索

一、知识梳理

1.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

4.新中国成立;

5.九一八;卢沟桥(七七);

6.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7.新中国成立;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8.三大改造完成;

9.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巩固练习

1.D 2.D 3.C 4.C 5.D

6.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⑵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进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⑶①通过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通过“一五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三大改造等措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②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能忽视规律、急于求成。

作业二 侵略与反抗

一、知识梳理

1.《南京条约》; 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

2.林则徐;黄海大战;收复新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二、巩固练习

1.A 2.B 3.D 4.C 5.C 6.D

7. 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演进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作业三近代化的探索

一、知识梳理

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一、1.先进生产技术;封建统治;

2.自强;求富;

3.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

4.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

3.“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三、1.孙中山

2.革命;清朝统治;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族;民权;民生;

5.清朝统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

四、1.陈独秀;李大钊;

3.《青年杂志》

4.民主;科学

5.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6.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

二、巩固练习

1.C 2.C 3.B 4.B 5.B 6.C 7.C 8.C

9.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⑵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

⑶近代化的探索

作业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知识梳理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

二、巩固练习

1.D 2.A 3.B 4.B 5.D 6.D 7.A

8.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⑵图一:毛泽东(或陈独秀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图二:朱德(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图三:毛泽东(或朱德等)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图四:毛泽东。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作业五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知识梳理

1.局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七七;全国;

4.南京;

5.台儿庄;百团大战;

二、巩固练习

1.A 2.D 3.D 4.D 5.C 6.C 7.D 8.C

9.⑴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⑵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⑶南京大屠杀;

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作业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知识梳理

重庆;中原;大别山;渡江;一战;张謇;辛亥;

二、巩固练习

1.C 2.C 3.D 4.B 5.C

6.⑴重庆谈判;抗战胜利;达成双十协定。

⑵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作业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知识梳理

1.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中国历史;独立自主;站起来了;壮大;鼓舞;

3.统一;大团结;

人教版八下历史重点知识点 篇6

1.背 景:

①““””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②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底

3.主要内容:

①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表现

①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③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2.影响:

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八下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7

这学期来,我任教初二的英语。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2011年第二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

一、学校制度执行情况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会议,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严格按照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自觉完成‘教学五认真”。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和周日例会,并且认真做好笔记。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业余不从事有偿家教及第二职业。本学期都能及时到岗,认真完成岗位工作。

二、提高“质量年”的教学情况

今年是提高教学质量年,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营造学英语的氛围。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一共备了85个课时,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语言环境和学习英语环境,从而使学生乐于学英语。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本学期上了150节课,同时也加强学生口语训练。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尽可能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本学期批改了100多次作业和听写本以及18多次试卷的批阅。便于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英语水平。

三、调动气氛,参与鼓励。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大部分不愿意起来发言:一个是教材比较有难度,怕讲错;另外一个是学生胆子比较校针对这样的情况下,我把教材难度降低,并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同时,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四、加强巩固,分批对待。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氛围。每次教授了新单词以后,我都及时抽时间给他们听写,并认真批改,这一点我可以说是做的很认真的。有时候,课文里出现的精彩实用的句子,我也要求学生背下来,我把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让成绩相对比较好同学担任小组长,这样想偷懒就比较难了。对于听写背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一般会在课后把他们留下来重新听写,或者是根据实际掌握情况,重新教授单词,直到合格为止。

而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给他们的底线也不一样。一开始我都是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后来我感觉这样不符合实际。有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本身就比较差,越是统一要求,他就越抵制,其实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我就把学生分开,一般来说,大部分同学的要求是统一的,而小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我就用相对低一点的标准给他们,这样做以后,逐渐提高标准,学生学到的明显多了。

八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8

材料一 在取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后,他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开始了探险航行,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材料二

“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探险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他首次远航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说说你的理由。(4分)

(3)谈谈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4分)

答案:(1)哥伦布。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或追求黄金财富)。(2)对黄金贪婪的欲望。

(3)没有。哥伦布既没有找到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也没能圆自己的黄金梦。他所到达的只是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材料二

贝多芬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部“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材料三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四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没有人比我更能意识到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1)材料一中的“1789年瘟疫”与哪一事件有关?(2分)

(2)材料二中,贝多芬为什么涂掉拿破仑的名字?(2分)

(3)综合材料三、四,谈谈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对拿破仑进行全面评价。(6分)

(1)法国大革命。

(2)因为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人民的解放。

(4)拿破仑执掌国家大权后,对内采取的改革财政、制定法典等一系列措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拿破仑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国,解除了法国的外来威胁,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由于对被占领国进行掠夺和奴役,侵犯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主权,也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本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所示机器的发明者是谁?它的技术突破体现在哪里?说说它的出现对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2)图二所示机器的发明者是谁?说说它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4分)

(3)图二所示机器与图三所示机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4)根据这些机器发明者的国籍、身份及机器的应用等,分析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8)

【答案】(1)哈格里夫斯。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答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和其他生产部门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2)瓦特。人们利用蒸汽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图二所示机器(蒸汽机)给图三所示机器(火车或火车机车)提供动力。

(4)①工业革命开始主要在英国进行。(或答“机器的发明者大都是英国人”)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都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或机械师(技师)。③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机器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或答“技术与生产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年满2l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无记名秘密投票;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议员应领取薪金;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

材料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材料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一场运动中工人的要求。该文献体现了工人的哪些要求?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了,主要原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材料中的“统治阶级”指的是哪一阶级?(4分)

(3)材料三这首歌是为了纪念什么运动创作的?歌中体现了该运动的一种怎样的精神?(4分)

(4)说一说纲领和文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1)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主要原因: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2)《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

(3)巴黎公社;主要歌颂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创精神。

(4)为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5、(38分)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你在欢乐的人间所掌握的“神圣的钥匙”的敬畏在阻止着我,假若不是这样的话,我还要使 更严厉的言语呢: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但丁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 材料二: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但丁批判的是什么?另一则材料是谁的作品?他们共同体现了什么思想?(6分)

(2)以材料一中的精神为核心,欧洲掀起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3)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请举出三例受此观点影响的欧美革命。(6分)

(4)比较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人思想的异同。(12分)

(5)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8分)

答案(1)天主教会;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或以人为本的思想)

(2)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成果,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3)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拉美独立运动。

(4)相同点: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主张确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八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 学情分析。分析上期期末考卷发现,学生在书写、基础积累、修辞、会话交流、文言

词语积累、文章阅读、文字信息提取与归纳总结半命题作文;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优秀率不到百分之二,及格率不到百分之六十,平均分不及格,成绩令人揪心。由此看来,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学习兴趣和读书习惯的问题。

二. 教材分析。本期教学依据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课本。全书由六个课文单元、六

次综合实践、十首课外古诗词、两部课外文学名著以及简单语法知识组成。第一单元写人记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模仿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第二单元是散文诗,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第三单元是科学小品文,基本归于散文,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论文的初步能力;第四单元反映社会生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和恰当表达的能力;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简练表达的能力;第一次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的内容是关于母爱,情感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传统的孝道思想,表达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感情;第二次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的内容是寻找春天的踪迹,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变化,学习传统的象征表现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科海泛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初步培养学生写作简单科学论文的能力;第四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到民间采风,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表达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第五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古诗苑漫步,重点在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说话表达水平;第六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背起行囊走四方,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兴趣。课外古诗词十首要求背诵和正确默写,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课外名著阅读包括《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要求学生通读全书,把握内容和主题,增长见识,提高文学修养。通过语法知识部分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通顺、恰当的表达技巧。

三. 教学设想。本期教学工作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难点在于保证课堂教学秩

序正常。语文学科,只有学生实现从不爱阅读到爱好阅读再到自觉阅读的转变,从厌倦老师讲课到喜欢听老师说话的转变,成绩才有可能提高。因而,本期教学计划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展开。

1.激发兴趣。通过视频、笑话、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材料,调动学生欣赏优美语言和自由表达的欲望,打下教学的基础;

2.教学语言尽量幽默风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多和学生沟通谈心,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规范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4.认真备课,精心批改,及时订正学生作业;

5.狠抓生字词、名篇背诵、修辞常识等基础积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6.强化书写训练,提高学生书写质量;

7.努力贯彻一课一得理念,不打疲劳战术;

8.大力推广每天“四个一”(听一段笑话小品或经典朗诵;说一段意思连贯的普通话;读一篇名篇或一段名段;写一段意思连贯中心明确的短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9.定期检验教学质量,及时修正教学偏差和失误;

10.突击及格率,缩小差生面;

11.狠抓课堂教学,紧跟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12.成绩目标:及格率达标(百分之六十七)、平均分及格、优秀率提升八个百分点,争取达到百分之十。

四.教学进度见附表。

就职感言

各位哥哥嫂嫂、弟弟妹妹:

重回明智,郑少卿老师调戏我梅开二度。有些人就冲我坏坏的笑,笑得满脸的牙齿。甚至有食堂阿姨也似问非问地问:胜开老师,你怎么又回来了?

还有人很不甘心地说,看你老牛也啃回头草 ——脸往哪儿搁? 是的,我连老马都不算,这样说,也还是抬举我了。自己觉得,连牛都算不上,充其量算一头驴,一头没什么大用的倔驴。

跑不如马快,负不及牛重。但倔驴我有自己的算盘——做人不看脸色,但求心安;做事不必逞强,但求无愧。

值此元宵佳节,祝各位新朋友老冤家全体同仁,工作如鱼得水,生活如沐春风;祝明智学校教通人和,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鞠躬!)

八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结构填空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政策。改革先从 开始,以调动 的生产积极性,促进 经济发展。(目的)

2、开始:

年,安徽凤阳 村农民实行分田。

这样,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逐步在全国推开,到 年,已基本在全国 普遍实行。

4、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 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均有很大提高。

5、乡镇企业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向 化、化、化发展,农村 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浪潮从

涌向。

2、开始: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

增强

5、结果: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

6、意义:

(1)大大调动了、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2)我国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1)年,中共 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2)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使市场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 有巨大推动作用;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最先从哪里开始

A.农村 B.城市 C.外资企业 D.国有企业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农业合作化 ③土地改革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 ”就是迫切要求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设立经济特区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赎买政策 B.增强企业活力

C.组成大型企业集团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中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6.“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7.材料一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前我国农村存在什么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小岗村在哪一年实行了“大包干”政策?“大包干”政策后来发展为什么制度?

8.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

宣传画一 斗地主分田地大会 宣传画二 农业合作化生产步步高

宣传画三 猪羊肥大赛黄牛 宣传画四 人民公社天天向上

宣传画五 包干到户庆丰收

(1)宣传画一中的“大会”的出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发展方面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宣传画二中的历史事件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宣传画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宣传画五中的场景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后练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D

二、材料分析题

7.(1)状况: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原因: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

缺少生产自主权。

(2)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1)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一篇:关键要在思想上入党下一篇:励志名言名句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