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

2024-08-21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精选5篇)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 篇1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大学。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新闻传播单位和宣传部门在职干部的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举办在职人员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一、报名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端正。

2.本科毕业,工作两年以上,专科毕业四年以上亦可。

3.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4.所在工作单位同意和支持报名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二、培养方案:

1.学习期限为1.5-2年。

2.学员以不脱产方式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主要为双休日,也可以不定期集中(时间每次3天左右)学习。

3.由本学院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授课。

三、结业与学位申请:

1、进修学员按专业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考核或考试合格,发给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

2、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具有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综合课考试者,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硕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

四、报名细则:

1、TEL:谢老师***。

2、报名表内应当提交下列证书:(1)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2)1寸免冠照片4张,2寸蓝底彩照1张;(3)报名登记表(需加盖单位公章);

3、资格审核与录取流程:提交报名表→学校审核→学校发入学缴费通知→学员支付学费→学校开发票、通知开学时间地点;

4、报名地点: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路268号(浙大华家池校区正门)中心大楼3楼337室。

五、主修课程:

1、新闻学方向:马恩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闻学新论、当代传播学研究、传播批判理论、影视审美文化、文化传播与媒介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网络传播、节目主持人研究、11电视文艺研究、广电节目制作与编辑研究、传播学经典名著选择、新闻传播学热点问题。

2、传播学方向:马恩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闻事业与社会、传播热点问题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网络传播、外国新闻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专题、古代文学专题、传播学经典名著选择、新闻传播学热点问题。

考研互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网络备考、“充电”越来越被职场白领以及90后在校大学生所接受。互联网教育培训日渐成熟,选择网络备考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根据此次新东方在线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选择网络课程的学生比2012年增幅超过50%。预计2014年选择网络备考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大概可以继续保持50%的增速。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 篇2

关键词:“专业+X”,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高校扩招, 对社会、对高等教育本身、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正在逐渐地显现出来。其中, 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教学质量的下降一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答案当然很肯定, 扩招不等于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大众化教育的形成不等于以下滑教学质量为代价。但关键的问题是,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面对教育的实质———心灵的培育, 怎样才能完成“培养什么样人”的目标?为此, 黑龙江大学, 作为在扩招政策下经历了跨越式发展, 而今走向内涵建设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对本科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闻传播学院身在其中, “专业+X”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其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思想范式: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

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 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两种主要的办学思想, 一直伴随大学数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因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它们相互纠结, 此消彼长, 引领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精英教育深受实用主义传统影响, 强调大学之于社会的工具性, 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建国后, 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所施行的专业模式, 即是以汉语言文学科为基础, 强调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新闻方面的业务技能课程, 所承袭的正是精英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信息化特点, 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暴露出了知识面太专太窄的问题。“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敏感和工作适应性强, 但后劲不足, 写小而浅的东西可以, 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 (1) 。老传统已无法适应新形势, 面对新经济、新技术和社会的挑战, 这种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拓宽专业口径, 将专业教育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便成为当下新闻传播教育追求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柏拉图以来“自由教育”思想的延续, 强调大学之于社会的价值性, 侧重于“全人”教育和主体性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教育, 另一方面更强调跨学科、多元化教育。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大体是循此路径发展起来的。这一模式重视给予学生广博的知识, 辅以部分新闻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新闻本科的课程中, 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 其余四分之三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等内容” (2) 。这种课程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后便成为了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基本蓝本。

近年来, 为了因应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美国新闻传播教育逐渐融入社会科学研究, 重视跨学科发展, 内容由窄变宽, 开创了学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潮流, 通识教育的趋向日益明显。

二、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实践:“专业+X”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分析

黑龙江大学于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新闻学专业, 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办的新闻学本科专业。1997年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含节目主持人方向) , 2000年设立广告学专业, 2005年设立传播学 (网络传播方向) 专业。2005年年底以前, 上述专业一直隶属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原中文系) , 此时期的教学计划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 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 各个专业文学语言课程占三分之二, 辅之以三分之一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新闻的实务课程。

2005年12月, 学校设立新闻传播学院, 在学分制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学院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变革。

(一) “专业+X”的内涵

对于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来说, “专业+X”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实施, 是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现实的路径选择。所谓“专业+X”, 即是在“新闻+文学”传统模式的基础上, 充分依靠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走新闻+法律、新闻+经济、新闻+外语、新闻+科技等之路的多方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 这一模式主要通过完全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式选课和学业导师制等相互配合来实施。

在建院之初, 学院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经过全院教师的多次讨论和论证, 完成了一套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称之为“专业+X”模式。这套方案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着眼于专业课程的精简, 做专做强。二是在制度设计上, 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复合教育倾向。

(二) 各专业学分构成

按照这种课程设计思想, 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主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 还有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机会, 这样可以保证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本科165个学分中, 除39个公共课学分, 用60个专业必修课学分来保证“新闻+文学”的基础性专业教育, 另有50个学分用来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 (其余学分为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选课指导则由学业导师来负责。

(三) 各专业主干课程

1. 新闻学专业:

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选篇、应用汉语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道德与法规、新闻事业管理 (共16门课, 计60学分) 。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选篇、应用汉语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艺术学概论、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理论、文体播音、电视摄像、电视新闻、电视采访、电视节目主持、电视专题、传播学、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 (共18门课, 计60学分) 。

3. 广告学专业:

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外广告史、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美术基础、广告摄影、广告摄像、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文案、电脑图文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广告心理学、广告媒介研究、市场营销学、广告组织与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学 (共18门课, 计59学分) 。

4. 传播学专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网络传播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学概论、网络技术基础、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摄影与摄像、外国新闻事业史、传播学理论、社会学概论、多媒体制作基础、网络信息编辑、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网络道德与法规、网站经营与管理、传播史与传播研究方法 (共19门课, 计60学分) 。

专业课程的精简强化是“专业+X”模式实施的基础, 它一方面使传统的专业技能课程得以突出和强化, 使之更加精练有特色, 能够保证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育, 另一方面它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四) 2004—2006级学生专业选修课程情况统计

“专业+X”模式实施以来,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在2004级、2005级和2006级三个年级中, 跨专业选修的学生达到90%以上, 其中系统性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比例高达60%, 其所涉及的专业有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行政管理、经济学、英语、软件工程 (以传播学和广告学专业学生居多数) 等。这一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了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不仅获得了长期发展的知识储备, 更为其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法和视角, 培养出兼具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 使其历经时日可以发展成为某些特定领域的媒介专才。

(五) 跨专业选修课程对学生就业或升学的助益效果

“专业+X”模式实施以来, 其效果已有所彰显。学生在就业或考研深造等方面均表现出异于以往的变化。

例如, 在2007届毕业生中, 有35人考取研究生, 考入重点大学11人。得益于“专业+X”人才培养模式, 这部分学生研读的学科广泛, 涉及了哲学、英国语言文学、文艺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

除此而外, 在《谁将解说北京奥运》、“挑战主持人”全国综艺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和“厦新杯”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全球华人“金犊奖”广告大赛中, 均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一批有着鲜明个性和较强能力的本科生已开始脱颖而出。 (1) 李然, 2005年中央电视台“谁将解说北京奥运”体育解说员大赛, 获银奖、最佳访谈能力奖。 (2) 荀瑶, 2003年夏新杯第四届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大赛, 获优秀奖。 (3) 杨一, 2005年中央电视台“谁将解说北京奥运”体育解说员大赛, 进入前12名。 (4) 张宇, 2006年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全国综艺主持人选拔赛, 获第5名。 (5) 徐亿非等9人, 2007年挑战主持人高校挑战赛 (挑战主持人高校挑战赛) , 获第2名。 (6) 张静婷、王国男, 2007年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选拔大赛, 获业余组二等奖。 (7) 周慧等5人, 2007全球华人第十六届广告金犊奖大赛, 获大陆地区全场大奖。

“专业+X”模式扩展了传统精英教育的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理念与制度:“专业+X”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 理念保障

因应市场经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大学原校长衣俊卿教授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走向大众教育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新理念: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他指出“每一个体在行先天的潜能、禀性、性格、爱好、志向、才能、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质量观是以固定的和绝对的标准来‘剪裁’和‘扼杀’这些差异”。“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质量观则要求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3)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观的核心是个性化原则。多年以来, 多元质量观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早已深深扎根于黑龙江大学师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X”模式选择正是得益于这一核心理念。

(二) 制度保障

总结“专业+X”模式实施的制度保障因素, 核心有三大支点。

其一是全校范围内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在全校范围全面推行学分制, 各专业必修课程的门数和课时得到合理的调整和控制, 必须修读的课程学分缩减至全部学分的2/3, 余下的选修课程跨专业修读限制被取消。制度性壁垒消失了, 学生有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和自主修课课程的权利, 此举使学生对“专业+X”中的“X”具有了现实选择性。

其二是开放性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学院专业课程结构设计采取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教育, 面向多领域开放的设计理念。各专业只保留了16—19门左右新闻传播核心课程 (约60个学分) , 其余的学分均留给学生自主选择, 从而在制度上为选择“X”留出了时间与空间。

其三是学业导师制。人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旨趣均是独特的。为了引导好学生对“X”专业或课程的选择, 每年新生入学后, 学院均为各班指定一名或两名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师。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不会超过20名, 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方式,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规划和指导。学业导师的指导在最大程度上消减了学生随意选课的盲目性, 使学生的个性化知识结构设计有了参谋, 有了指导, 因而更具有可行性、科学性。

“专业+X”模式扩展了专业教育, 虽离理想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一段距离, 但步子已经迈开, 效果已经显现, 促进了学生就业, 突显了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办学路径选择的独特性。

四、行走于改革之路:“专业+X”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

精英教育是传统, 传统模式有优点, 有弱项。通识教育是目标, 是方向, 是理想, 但未必现实。应该说, 我们的传统亦即现行教育体制有着很强的历史惯性, 变革会十分艰难, 许多客观因素束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现行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框架也不会完全脱离既有轨道转而纯理想化的发展。在从现实通向理想的道路上, 必须选择一条可行的路径。

本质上, “专业+X”模式就是融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思想于一体, 以专业复合教育为特色和表现形式的多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相对于旧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很大的进步, 相较于理想化的通识教育还有一段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恰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其一, 基于传统的承袭和现实的需求, 变革不能背弃精英教育传统。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质量不够理想, 需要变革, 这是共识。但不管变革走向何方, 历经百年的专业主义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闪光之处。任何改变, 都不应侵害到新闻传统技能课程。这对变革来说, 不是一个量的要求, 而是一个质的原则。专业技能教育可以缩减, 可以改变教学方法, 但绝不能没有。

基于现实考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地方性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 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务实。如果能让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 就能适应、熟悉全部工序和技能, 拿得起平面媒体及电子媒体的各种工作, 学校的声誉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学生到了媒体还写不好、编不好、不会剪片, 那就是教育的“半成品”, 学校的声誉就会下降。培养出在媒体特别能干活的人, 离不开哥伦比亚式的职业技能训练教育。

其二, 基于理想的期待, 变革要迈向通识教育。我们认为, 当此时代, 社会日益多元化, 公共空间不断复苏, 不同阶层的声音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大众媒介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 而新闻传播本身也日渐复杂, 仅仅具备基本的业务技能, 而不懂得更宏观的大传播, 不懂得社会与传播的关系, 不具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之下透视出新闻事实的能力, 将难以胜任当今的新闻传播工作。将新闻传播教育引向通识教育已具备了必要性和急迫性, 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 才能创造性地思考, 有效地进行交流, 才能有能力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大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才可能有持继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 篇3

昨日,记者获悉,南开大学在我省招收在职研究生的报名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报名点人满为患。

格林集团安融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马俊去年成为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在经济学院学习金融管理,“这一年我受益匪浅,以前在工作中积累的问题和困惑基本都能得到解决,这对我今后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马俊说,当初选择南开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主要考虑到授课时间地点的方便灵活,“像我们这些管理者平时上班就很忙,根本没时间去北京和上海名校上课。南开大学在河南开这个教育窗口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一般是利用周末去上课,平时在工作空隙看书,完全不耽误工作”。

“南开大学的在职研究生采用学分制,学分修够就可以毕业,方便灵活,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工作者的需要。”马俊说,同专业的40多名同学课下也成为很好的朋友,甚至是合作伙伴,“老师的授课水平有保障,而且时间地点非常方便,这对于急需‘充电’的商务人士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

免费咨询电话:

400-700-3696 18638260999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 篇4

接教育部通知,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2013年继续招收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规定2012年毕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和2011年毕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报考或报考后未被录取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如申请201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则必须在2012年10月31日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凭免费师范毕业生专用校验码,办理网上报名(在线提交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请人员

我校招生范围是我校2012年毕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和2011年毕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报考或报考后未被录取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均为本科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的人员,且需工作单位(中小学)同意该人员201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二、招生领域

见本文下方附件。

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考领域,一般应与本科毕业专业相同,如需跨领域报考,则报考领域应与工作岗位(任教课程)相关。

跨领域报考需工作单位同意并出具书面证明,此证明附在以下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内一并寄送来我校研究生招生院系。我校根据上级部门规定、院系师资力量、跨领域的申请情况,统一审核是否批准跨领域报考。

三、报名办法

1.获取校验码。

日期2012年10月20日至30日,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工部学生处的校验码查询系统(链接网址:http://),按照网上要求提交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期间可修改报名信息。建议网上报名结束后另保存报名信息。网上报名后必须获知并保存本人的“网上报名号(9位数、前四位3111)”“用户名”“密码”,后续事项需使用。网上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网上报名前需准备身份证、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本科期间的学号,网上报名时需输入号码等信息。申请人不可申请多套用户名密码、申请人不可填报多条信息。

3.网上报名注意事项。

因网上报名使用全国2013年硕士研究生网报系统,该系统中的招生院系所专业与免费师范生的报名事项不对应,该系统中的考生设限条件与免费师范生毕业信息不对应,为使免费师范生的报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我校情况,我校免费师范生网上报名时,部分项目的选择(输入),必须按以下要求进行,之后我校会作置换。

(1)考试方式 选择“推荐免试”。

(2)考生来源 选择“普通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

(3)专项计划 为“免费师范生计划”。

(4)报名点 选择“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

(5)获得最后学历的毕业年月 填写“2013年6月”。

(6)报考类别 填写“委培”。

(7)报考院系所 选择107“古籍研究所”。

(8)报考专业 选择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9)报考研究方向 选择01 “中国古代诗文”。

(10)备用信息 填写“2011届或2012届”。

(11)备用信息1 供跨院系的申请人填写、填写本文下方附件中攻读教育硕士的领域代码和名称,不跨院系的申请人不填写。

其他信息如实选择(填写)。

报名费交付事项暂不确定。

网上报名后不作现场确认。

四、后续事项。

以上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内容的报名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还需办理以下事项: *约12月20日:下载打印“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申请表”。需准备本人证件照(1吋彩色证件照,电子文本,格式为jpg格式,大小小于20k)。

*约12月25日:寄送材料。需准备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下载的申请表单位盖章,跨领域报考需工作单位同意的书面证明。*约2013年4月上旬:复试录取。*课程学习及学位授予介绍。*学费事项。

务请申请人在相应日期内浏览本文所刊栏目,查阅办理以上事项的具体办法和要求,网页:华东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研究生-免费师范本科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网址:http:///newslist.asp?catid=90。

教育部关于2013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文件规定未下达,我校的招生简章未编制,申请人可浏览参考我校上的招生信息。

五、在研究生招生工作期间,国家和学校如有新的政策和规定,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会有通告,并遵照执行,务请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页最新通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信息: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怎么报名 篇5

《中国大学网》

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位办[2011]28号)文件和广东省学位办文件通知,20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试时间为10月29日和30日。

广东省网上报名时间:7月1~14日。

现场确认时间:7月15~18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0~16:30。

现场确认地点:①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文体活动中心

②广州市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综合楼大厅

③深圳市南油路深圳大学老西南餐厅2楼

我校2011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简章详见研究生教育网页。

上一篇:拓展游戏:勇于承担责任下一篇:小学生简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