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2024-05-29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共8篇)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篇1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环保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协调,使环境保护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环保工

作责任制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一直以来我门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党工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成立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任组长,并明确由一名副主任专门主抓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年初,我街将环保工作纳入办事处全年必达目标之中,分解到各个单位,并将环保目标纳入到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任务横向明确到边,责任纵向落实到底。每年我街召开两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全街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提高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党工委、办事处将环保学习纳入到学习计划中,通过学习,班子成员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追求可持续发展。每年6.5世界环保日,各村、各社区都以横幅、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还坚持月末大扫除,领导干部带头清扫大街大道,整治背街后巷的卫生死角,身体力行宣传环保险。全街各中小学还定期不定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度。

三、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几年来,我街在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城镇文明创建、招商引资四项工作中突出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突出新农村建设,创建生态家园。我们按照“致富门道清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将环保工作融入到农村家园建设试点之中,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全街新农村建设,努力创建生态家园。在致富门道上我们发展壮大林果产业,利用荒滩、河汊种植经济林,在丘陵岗地实施退耕还林,全街现有退耕还林1825.3 亩,经济林杨树15000亩,农民形象的称之为“绿色银行”;在基础设施上,我街大力实施改水改厕工程,目前,全街所有的村民吃的都是井水,有的用的是自来水,六个试点村村民使用上了卫生公厕,在***村、***村我们还组织农村修建了新式沼气池550口,节约了能源;在改变村容湾貌上,六个农村建设试点村都进行了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集中修建了一批垃圾池和牛栏。我们还指导农民进行合理施肥,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2008年我们在全街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二,治理工业污染源,发展循环经济。街党工委始终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发展工业的重要位置,狠抓污染源治理,关停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腾出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十五”期间,我街先后关停了*******等六座砖厂,在********公司推行清洁生产,三家企业成为增产、节水、减污型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第三,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我街通过开展“883”社区创建活动,对背街后巷卫生死角,下水管网进行了改造,2005年新建了6个垃圾转运点,4座公厕,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通过社区市民学校教育和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提高了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第四,积极招商引资,引进环保型产业。在加快****发展、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工委认识到,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又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因此,我们严把环保关,大力引进环保型产业。2007年,我们引进了*****有限公司,2008年引进了****有限公司,给***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四、开展环境整治,维护人民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我街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调查,严格依法办事,及时进行整治,有效地维护了群众的利益。2008年及时处理了***噪音粉尘扰民事件,2008年4月我街集中整治了地条钢生产,炸掉了80高的烟囱,在***期间,对城区及*****路沿线的环境进行了整治,每年中考、高考期间,我街对学校周边的噪音进行了及时整治。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篇2

一、绿色文化是生命教育的激扬

绿色文化是一种氛围, 能引领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是一种引力场, 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促使师生和谐发展;是学校的一种形象, 一种气质。

文华完小虽然没有小桥流水、喷泉假山、长廊亭子, 但有花木绿地。学校师生一起给花木设计名片、认养校园花木绿地。在对校园绿化的文字作说明时, 以好朋友的口吻, 或亲切交谈, 或恳切商量。例如, 杜鹃花说:“我的美丽永远属于你。”多么地纯真无邪!再看女贞树的自白:“我们虽然矮小, 手拉手就成了一堵墙。”团结是多么地重要!香樟语录:“你给我一片蓝天, 我给你净化一方空间。”真是沁人心脾!麦冬草在呼唤:“不要踩我好吗?因为我和你们一样, 正在成长。”谁不足下留情呢?文华完小还把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知识贯穿在校园花木绿地, 布置专栏, 宣传保护环境。文华完小绿色校园的立意已经从环境美上升到了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一草一木都含情, 一山一石能说话”, 这是文华完小绿色校园的生命写照。

文华完小的绿色教室有“三角两栏一园地”:图书角、卫生角、队角、班务公开栏、宣传栏、学习园地。教室后墙上张贴着各具特色的班训, 除此之外, 每个老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 让每个班级的墙壁焕发出迷人的风采。如低年级的“我最棒”“群星闪烁”“都来露一手”“许愿树”, 中高年级的“风云榜”“明星大擂台”“智慧树”等。我们要求教师要把教室布置得既不显得拥挤, 又显得很整齐, 要充分体现知识性、趣味性、美观性的特点。例如, 用好“班务公开栏”, 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班训、班规、班级学习园地等则由班级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自行设计, 彰显班级特色。布置好教室卫生角、队角, 要求打扫工具摆放整齐。学生课桌摆放做到统一、整齐、整洁。后墙定期出学习园地, 力求内容丰富、风格活泼、展示个性、定期更换。

二、活动文化是生活教育的载体

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教育模式和教育行为, 必须有助于学生的生活,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引领学生人生的目标, 这样的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发现如果校园活动贫乏,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甚至压抑, 学生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 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 文华完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 组建各类兴趣小组, 如乒乓球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书法小组、画画小组、鼓号小组等文体团体,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 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到自己的小乐园, 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 学生的技能得到了锻炼, 情感得到了陶冶, 特长得到了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参与国旗下的讲话, 参与各类竞赛, 开展办黑板报, 文化艺术节汇演, 各类演讲比赛, 校园之声广播, 春游, 扫墓等活动。此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剪纸、书法、美术作品贴到展室的墙上, 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和追求以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来变成自己的座右铭, 学生们在惊喜之余, 会更好地践行这一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又能给学生们自我表现、自我成就的满足感, 激励他们更好地朝目标去努力。

三、周围文化是生存教育的智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 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应当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 有所启示。我们要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 读到的每句话, 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为此, 文华完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建筑的墙面上适量布置一些警语和图画, 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

文华完小的文化橱窗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布置。学校层面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简介”“教师风采”“师生情况统计表”“师德篇章”“教育方针”“中国梦”“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板块组成。教师层面由“学校常规工作细则”“教学研讨剪影”“教学成果剪影”“优秀教师风采”等板块组成。学生层面由“各中队剪影”“学生管理团队剪影”“德育阵地”“一日常规评比”“交通、消防、疾病预防宣传栏”等板块组成。在安全通道, 我们贴出警语:“小心, 别伤害到他人, 也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在学生宿舍, 我们温馨叮嘱:“安静是最美的声音”;在食堂里, 我们提示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在厕所外墙上, 我们绘上了“举手之间见文明、细微之处见公德”……素洁的文字处处都透射出强有力的德育功能, 对学生起着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

四、约束文化是教育的正能量

文华完小的约束文化主要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硬”约束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制度文化建设表现出来, “软”约束是通过良好的精神氛围和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 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等影响学生, 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和感染, 引起感情的共鸣, 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进而做到自觉遵守学校规范。

我们的工作是从开展洁净校园美化环境开始的, 校园里很少看到乱抛纸屑, 随地吐痰的现象, 这一方面是通过制度约束的, 同时也不可否认, 洁净优美的环境反过来对师生有一种熏陶感染作用与约束作用。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依靠少先队组织和规则来调控和维持, 不管是校规、班规, 还是少先队的规定, 也不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成文的或心理约定的, 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 就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 成为集体价值理念, 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每位师生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信念、价值观和行为, 以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活动的一致性。我们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管理, 将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动机、目的, 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评价自己, 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 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使自己日臻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是被管理者, 更是自我管理者, 学生自我管理的获得与学校制度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篇3

一、出标准,建立完善固化一套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坚持领导包片保全面。成立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城区派出所、交通支队、工商所、卫生监督所、环卫所、城管分队、街道相关科室及24个社区为成员单位。据张主任介绍,丰台街道分为五大片,实行街道领导和城管分队领导包片,科长包社区的制度。这个制度有利于确保城市环境问题全发现、责任全理清、工作全落实、难题全纳入和环境全规划。二是坚持联席联动制度。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联席会,重点问题进行会商、通报、协商解决;并建立街区联动机制,成立由城管分队、综治办、工商所、卫生监督所、派出所、城管科参与的联勤联动执法,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结合城市治安岗亭建设,监督服务方便,逐步实现街区社会化管理。三是制定完善了《丰台街道城市环境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职责标准》,这个标准进一步理清了街道、职能部门、地区单位、社区4个层面的职责,明确了各项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与考核目标;建立了街区商户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从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和社区秩序五个方面,实现街、区、社区工作的考核、监督全覆盖。

二、灭死角,实现区、街、社区网络管理全覆盖

在丰台区街道办公大楼的五楼有一间小小的指挥平台,几台电脑就组成一个空间。这就是丰台街道自己的街道0A办公平台,依托丰台区城市监督指挥中心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丰台街道把24个社区划分为24个网格,由社区网格监督员,按统一的事部件分类和通讯设备,通过上传信息,对环境问题进行反馈,街道接件后统筹安排,实施现场处置。这个系统很好解决了监督无法进社区的难点问题。对于不属于街道范围解决的城市管理疑难问题,再由区网格监督员协助街道、社区,将存在问题通过“城管通”进行反馈,力求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疑难问题依托相关部门共同破解。丰台区创新的网络管理全覆盖,实现了道路和社区两个单元,“区—街—社区”三级管理。

三、落责任,五支队伍“五位一体”实现管理内循环无缝隙

丰台街道是老城区,辖区老旧小区多,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单纯依靠区专业环卫作业队伍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属地管理的市民劝导队(志愿者队伍)、环境卫生保洁队、小广告清理队、爱国卫生检查队、绿化美化队这5支专业队伍就成为了丰台街道环境精细管理的骨干力量。据张主任介绍,这5支队伍的主要成员是城市协管人员,由街道统一管理统一配装,按照环境秩序专业化和环境管理精细化效果,结合街道实际需要,达到区域管理内循环无缝隙。

除了5支队伍外,丰台区还实行了“五位一体”的动态管控,责任到人。通过对辖区重点大街两侧商户和单位,逐门逐店建立电子动态管理台账,实行五位一体实名制管理模式,即:在电子动态管理台账中,实现由房屋产权人、店铺经营法人、城管分队执法负责人、街道牵头负责人及社区负责人5人署名,从“门前三包”、门店广告牌匾入手,与产权单位、经营法人签订城市精细化管理责任书,提高其自觉参与、维护环境的意识,并进一步延伸到地区的安全、维稳等各项工作。实现了重点街区一街一管,城管队员实名制管理街区,并配备相应的城管协管员、城市清理员、交通协管员,组成工作小组,管理落到了实处。

四、提水平,以民为本提升居民对环境管理评价的满意度

在丰台区,有一张城市管理的名片,那就是“市民劝导队”。2007年,由丰台街道永善社区党委发起,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社区居民为主体,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协助城管对环境卫生脏乱、违章停车、摆摊设点、店外经营、非法烧烤等行为进行善意的提醒和规劝,成为城管、交通等执法部门的得力“助手”。永善社区市民劝导队成立4年以来,获得了“北京奥运会先进集体”、“全国志愿者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劝导队队员也从当初的8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80人,如今,丰台街道已成立了市民劝导总队,24个社区都组建了市民劝导分队。“市民劝导队”不仅解决了城管交通执法难题,更是社区自治管理和居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有益探索。

在张主任心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环境优化,更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2011年上半年,丰台区开展了3个百日环境整治,结合消防、公安的专项行动,有效地净化了地区环境秩序,打击了街面无照游商、非法运营、散发小广告、店外经营、非法建设等违规违法行为。随着无照市场和零散菜贩的减少,当地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就会日益突显,但是在丰台街道这样的管理难题不再是问题。丰台街道征得社区居民意见后,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联手,先后在1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便民菜点”,这些门面大小不一的菜点,一般设在社区内,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丰台街道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监督菜价不能高于大超市。现在这10家菜店平均每天能销售8000多斤菜,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经营企业也取得较好效益,环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真是精细管理的成功“三赢”。

每月的最后一周周五是丰台街道的“环境卫生清洁日”,这一天,街道领导、科室人员、社区志愿者、党员、干部、居民都走上街道,用自己的双手,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清洁活动,这个“清洁日”将会持续下去,张主任说,要鼓励更多人走出单位,走出家门,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民参与和环境卫生保洁的全面覆盖。

下一步,丰台街道将在创精品大街上下功夫,年内确定的四条景观大街,通过聘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重点以景观规划为先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实现“一街一品,一街一特色”。拟定一条服务型大街、一条文化大街、两条商业型大街,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区域环境建设档次。

街道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汇报 篇4

2020年,我街道在党工委书记的带领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扩城提速、富民强乡”战略,立足实际,扬优乘势,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优化辖区经济环境,一幅经济繁荣、城乡文明、社会和谐的幸福新画卷正逐步展开。现将我办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引凤筑巢项目建设硕果盈枝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近年来,我街道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擎,坚定不移抓项目、想方设法扩投资,充分发挥项目的驱动作用,推动经济这艘航船驶向快速发展的航道,一批批重大项目得以落地生根。

我街道积极配合市、区推进辖区内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全力督促项目建设进度。我街道按照区域划分与行业对口原则,设立行政中心、京都世纪城、宝庆东路、佘湖新城等4个项目片区,所有街道和社区干部全力以赴、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街道所有班子成员分别负责4个项目片区,专门抽出20名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积极主动化解征拆矛盾,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每个项目施工进展顺利。

我街道既是区开发最早的区域,也是新型小区最多的街道。新世界、等25个小区相继落户我街道,使这里的大街小巷实现了华美蜕变。随着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这里已成为当前区重点项目最多的区域,目前已有市中心医院东院、、、、、、等30余个项目入驻。其中,新引进的·项目有望成为新地标。

·是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集团旗下的综合体业态,也是我市的重点项目,位于大道与建设南路交汇处,规划总面积26万平方米,占地约62亩,概算投资17亿元,是集大型商业mall、超市、超高层住宅、超大职能地下停车场于一体的顶级综合体。项目建成后,预计创造就业岗位6000余个,年缴税收3000万元以上。

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产业发展,2020年9月30日,区重新调整成立·+建设南路扩改+百合路“三合一”项目指挥部。我街道、社区干部全力配合区“三合一”项目指挥部和市指挥部工作人员,围绕工作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深入拆迁户挨家挨户做好宣传发动和拆迁动员工作,坚决依法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及黑恶势力,依法依规全力推进拆迁拆违工作,当年10月共组织6次集中拆违行动,合计拆除违法建设和清除“马路市场”5000多平方米。

截至目前,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土石方、高层桩基础与底板工程,各项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已完成投资3亿余元。

二、多管齐下织密筑牢“安全网”

我街道面积宽、社情复杂,各类遗留问题错综复杂,一度缠访、闹访、越级访问题严重,主要涉及乡镇企业改制、村级财务、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等11个群体52个个体。截止2020年12地我办调处了不项目改造等重点项目征拆矛盾112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街道党工委采取组织听证、部门联手、法律援助等方式,加大解决信访老户问题的力度,成功化解了陶美靖、廖伟民等一批信访积案难案。

三、以创建平安为载体,加强综治宣传,全力打造“平安、和谐”

我街道在2017年全市综治民调中综合排名第69位2020年上半年综治民调位列全市第39、区第一。我们始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常抓不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该街道地毯式清理卫生死角,下大力气整治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卫生。同时,高定位、细谋划,结合乡情村情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在农村,以乡村振兴为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城区,以村为主,全面开展城市卫生长效管理,现正在筹备小街小巷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

2020年以来,我街道积极响应市、区号召,投身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共投入资金80万元,新建垃圾池30个,租赁、修建垃圾填埋场20个,组建义务保洁队伍11个,清运垃圾1.7万余立方米,清理顽固垃圾堆、垃圾死角130处;11个村和社区累计完成创文文化墙8000平方米,书写永久性标语100余条,制作并安装门前“三包”责任牌4000块。随着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改,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幸福街道的背后,是执政者满满的民生情怀,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近年来,我街道积极探索村(社区)一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图书阅读、电子阅览、健身锻炼、娱乐交流等文化活动条件,努力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位、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他们在每个村(社区)建一所村民学校、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街心花园、一条文明示范路、一个文艺宣传队,为每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各投入“村村响”音响设备一套、图书4500册,投入社区文化阵地改造和文化设备购置经费6万元,完善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设施。

我街道还大力支持组建村级文艺宣传队,在活动经费上给予补助,并组织宣传队在各小区和自然村开展汇演和巡演。村“夕阳红创国文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文明和谐新》文艺节目参加区“创国文”文艺演出,惊艳全场。同时,该街道支持各村居创办村民学校,开办球类、棋类、健身、歌舞等培训班和“文明讲堂”,聘请专业人员对居民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指导;聘请道德模范、优秀党员,围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美化家园、勤俭节约等主题开展文明讲座,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为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努力打造出一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秀美街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强化结合,实现了全街道环境综合治理再绽新颜,现总结如下:

加强管理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实现新突破。**街道在原来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突出组织领导“高规格”管理,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查,带头抓落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充实和灵活调整领导小组,街道专门抽调机关人员成立环境卫生突击小组,对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做到每日巡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分管领导组织人员立即整改,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的管理和监督,由爱卫办人员每日上街巡查,对保洁员严格落实“日考勤、周通报、月考评”制度和每月两次保洁员例会制度,努力提升保洁员管理水平。自3月份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以来,共计清除辖区卫生死角30余处、整治大垃圾坡6处,清运垃圾2600余吨;突出宣传和教育不放松,实现环境治理教育宣传长期全面覆盖,召集辖区21个村、社区及驻地企事业单位召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并采取悬挂宣传条幅、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营造良好整治氛围。

突出综合治理,围绕环境净化、美化实现新进展。**街道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活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街道投资新建垃圾池12处、新增环卫专用箱18个,新配备垃圾推车20余辆。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今年将投资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一座,目前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积极办理用地手续,压缩中转站建成后将实现覆盖辖区所有村居的垃圾收集压缩一体化体系,辖区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市容市貌整治行动,街道组织机关人员每周两次对辖区主次干道开展综合整治行动,自3月份以来共计清理乱贴乱画200余处,整治占路摊点市场8个,拆除乱搭乱建13处,拆除秋泉路破损路灯广告牌120个,整治店外广告牌40余块,清除秋谷岭市场铁皮柜15个,统一安装广告牌匾200余米。同时,街道对秋泉路、执信路、205国道沿路部分建筑物实施立面整治,共粉刷墙面6000余平方、修补破损墙面2000余平方、覆盖墙体广告80余处;加强辖区河道污染治理,切实改善河道水质状况。街道专门成立了河道综合治理队伍,负责辖区岳阳河、白杨河、范河三条河道治理工作,并逐步建立起河道日常巡查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已完成投资20余万元对3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共清理水面40万平方米、清淤1000立方,完成岳阳河竹林段修复河堤100余米,修建护坡100余平方。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篇6

工作计划

2010 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全国、全省、全市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污染防治,加大执法力度,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现制定2010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良好的创建工作运行机制

创建国家坏境保护模范城市,适宜创业大战,适宜生活居住的社区坏境,是一项重大举措,为此,社区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力度,扎实推进。

(1)、健全工作机构

平安社区始终坚持市委、市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全是上下整体推进的原则。社区成立了社区领导牵头,成员包括辖区各单位、个体工商户、各辖区物业,创建国家坏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模日常工作;各单位创模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成了较为健全的工作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各单位工作,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运作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2)、科学制定规划,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明晰工作职责,确保创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库尔勒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将各项考核指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职能分解到各单位,落实到岗到人,并以创模负责包干到人的形式明确责任主体、任务项目、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从而确保责任落实、工作到位。

(3)、强化考评监督

建立督导督办制度,由建设街道办事处牵头,加强对各单位、各物业辖区、个体工商户巡查、抽查和暗访。为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建工作成果。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实地考察,明检与暗检相结合,暗检为主的方式,分别安年度、季度、月度实施综合考评,考评结果通报,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小区、个体工商户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

二、精心规划社区建设,夯实创模工作基础

我社区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按照建设绿色社区理念,制定设施了《社区生态环境规划》,优化社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天蓝、地绿、风情”的生态社区格局。

近年来,我社区根据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成社区绿地绿化面积37.6555平方米。

三、深入开展创模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紧紧依靠社会组织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力量,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深入动员社区居民主持创模、参与创模。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形成强大的创模宣传声势,在社区营造“争当环保模范市民,争创环保模范城市”的强烈社会舆论氛围。

抓住基层社区的特点,树立公众参与意识,把“库尔勒是我家,创模靠大家”和“新库尔勒、新社区、新环境”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建立社区环保监督员、宣传员,使社区居民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风尚。

创建绿色社区,需要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为此,平安社区按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和居民环境行为规范。与此同时,他们注重发挥社区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的作用,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利用节假日开展爱绿护绿和环境整治活动。

(1)、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模宣传活动

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他们还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和宣传橱窗,定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宣传节水、节能、绿化家居等生活小窍门。在小区道路两侧和绿地上,提示居民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牌,时刻提醒居民关注绿色,重视环保。小区内还按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桶,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企业和小区

内精心设计的园林景点和休闲凉亭,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管理规范、环境优雅,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倍加珍爱的美好家园。

号召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人人参与,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二)是以创模为载体推进环境教育工作落实。

结合库尔勒市环境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开展创建绿色环境学校和创建花园式单位活动。

(三)是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城市为远期目标

创建适宜生活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坚定不移的目标,同时也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将在建设街道办事处的大力帮助、支持和指导下,一如既往地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为早日实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和创建生态城市目标而不懈努力。

建设街道平安社区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篇7

一、街道及其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解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 (L.B Alberti) , 在其著作《建筑论》中定义街道的两种主要类型:城市中的街道和城市之间的道路。街道既有“街”的功能又承担“路”的功能, 被称作是“街市”与“道路”两方面的混合体。街道的空间形态可以用以下形容词来概括:直、曲、宽、窄、开阔、闭合、规则或自由等。但无论什么样的空间形态, 街道都有共同属性, 那就是场所与道路, 场所意味着要发生活动, 活动就需要一定的空间承载并产生相应的情感, 因此街道中不但有物质空间要素, 更蕴含精神层面的环境要素, 是道路与场所的共存体。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涌现出很多人本主义大师, 其中芒福德最为典范。他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 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把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称之为非城市 (Non—City) , 这样的规划称为非规划 (Non—Plan) 。人本主义思想为街道环境营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近些年来, 我国街道建设重物质形态构筑而轻人们的本质需求, 缺乏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性化的关怀, 造成街道景观环境较差、界面杂乱、缺少交往空间、不重视消极空间以及尺度失真、场所感与文脉缺失等问题。

二、当前街道环境的营造现状分析

(一) 物质空间环境

1. 绿化景观环境差且无序

20世纪初, 欧美许多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吸引力而进行了“城市美化运动”。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街道也出现了景观环境脏、乱、差、艺术性不强、可赏度不高、绿化覆盖率偏低等问题。如苏州高新区的邓蔚路是生活型的商业次干道。由于位于新区, 其设施与景观基本是基于90年代后期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报栏遭到破坏后形成的垃圾堆砌在花池上, 街道路面被随意排放生活污水, 影响了街道环境质量。花池与树池之间过渡、转接紊乱。种植行道树缺少整体设计, 不仅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不均衡, 街道景观整体无序, 使人的视觉产生混乱, 难以产生惬意感 (见图1) 。

2. 街道界面杂乱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街道最吸引我们视线的是街道边界, 街道的建筑轮廓形成了第一轮廓线, 广告等附属物形成了第二轮廓线, 两者构成了我们的街道界面, 其中第二轮廓线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街道景观的模糊, 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弱第二轮廓线。”我国的街道从古代到现代都是以第二轮廓线主导着街道的界面, 通常由于不同的商家打出各式各样的广告牌等附属物, 缺少合理引导, 导致街道界面缺少韵律, 杂乱无章 (见图2) 。对街道界面空间考虑甚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界面绿化, 目前我国的界面绿化通常形式零乱, 缺少一定的景观设计与引导, 艺术性不高。如图2可以看出缺少对界面空间环境的考虑, 居民在外墙乱拉乱搭现象明显, 外墙绿化形式杂乱, 造景受限制, 影响观赏性。

3. 消极空间被忽视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认为消极空间 (Negative) 是:消极性、远心性、阴性、凹性、虚、是自然发生的, 是无计划性的。消极空间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会影响街道的生态环境, 而这些空间通常会被人们遗忘, 成为构筑人性化街道的盲区。街道建筑的山墙与面墙之间由于相互错接, 形成了若干消极空间。这些地方往往处于背阴面、日照少、绿化较困难, 平时又很少在人们的线范围之内, 所以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 这些空间往往脏、乱,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见图3) 。这些消极空间当行人步行在街道时并不妨碍他们的交通空间, 通常是人们活动的死角。这些死角由于不起眼而被忽略。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一个门面房面宽大概为4m左右, 通常会由3个左右的门面房连成一个平面, 进而转角产生一个山墙。在转角处就会产生死角。也就是每隔12m左右通常就会有类似的活动死角, 从上可以得出对消极空间的忽略会影响整体的街道环境, 降低街道的生活性 (见图4) 。

4. 交往空间的缺失

街道是人们聚会、交往的场所, 街头活动是市民日常户外生活的最佳途径。街道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这就表明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有能够自由行走的交通;二是有可以休憩、逗留的空间。功能主义完全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思想没有考虑到交通设计对活动、交往以及聚会的可能性等潜在的影响, 使街道几乎变成了“道路”, 居民的可活动空间逐渐减少。如停车用地的不合理规划以及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 导致街道用地被大量车辆占用, 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使交往空间大量减少, 街道活动荡然无存 (见图5) 。另外, 街道必须有座椅等街道小品来供人们阅读、交谈等等。功能主义由于机械的只考虑每个功能分区的街道家具的服务半径来确定家具的布局、数量, 并不考虑人们对家具的心理要求如色彩、材料、朝向、视野、小气候等, 导致一些家具丧失了原有的服务功能而无人问津。如图5破旧不堪的座椅由于没有可供观察活动以及良好的休憩环境, 使其难以让人亲近, 无法形成可供人们相互攀谈的交往空间。

(二) 精神空间环境

一个引人入胜的街道, 必定具有精神感染力, 它通常由街道尺度、场所感及其文脉性所传达。

1. 非人性化的尺度

对于热衷社交性的物质要素里人们是偏爱那些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 彼此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种街道尺度令人感到温馨、亲切宜人, 促进交往形成固定的活动场所。而当前新建设的街道特别是新城镇的街道似乎都是巨大的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 使人觉得街道冷漠无情, 空旷而乏味。街道内部的实体形态往往由于尺度的偏差也会令人产生疏远感和排斥感, 如雕塑、绿化等尺度的不合理令人难以亲近驻足。

2. 场所感的消逝

马歇尔·伯曼认为街道的主要目的是社交, 出色的街道通常既能沿途驱车又可以步行其中的公共场所。“场所”在某种意义上, 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街道的场所感一方面来源于人们对场地社交性的热衷, 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场地产生一种认同与归属感以及对其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回忆。目前由于人为的强拆强建, 导致街道的场所感丢失。如2011年3月初的南京市梧桐树事件, 由于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 将南京市主城区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 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 他们发起活动要求南京市内的行道树必须得到保留。

3. 文脉的缺失

所谓“文脉”在规划设计中, 更多地被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 文化的承启关系。历史街道文脉的延续使人们能够感受其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与传统文化, 是人们体验过去的最佳空间场所。文脉通常包涵街道的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文化。现代主义使很多街道重复出现相似的“方盒子”的建筑, “千街一面”难以体现地域性。同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 街道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里弄等等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 被成片、成街地拆除, 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如哈尔滨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启动的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工程使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最集中、最精美的区域 (景阳街、靖宇街、南四道街、南勋街) 遭到破坏, 一些老建筑被拆除, 其余采取只留临街建筑外立面一堵墙, 院内建筑完全拆除的方式“改造”, 原有的精美木构被全部砸碎。传统格局被破坏, 割断了历史文脉, 老街已成死街。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街道环境营造

(一) 全面优化街道物质空间环境

1. 街道景观环境设计

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连续性与整体性原则, 力求变化中有统一, 变化中有节奏, 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满足整体性原则下, 应考虑景观节点, 使其能够洗练地反映街道的内涵特征, 形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景观环境。构筑出色的景观环境应注重植物绿化设计, 植物既可以丰富、柔化街道的轮廓线, 又可以遮挡有碍观瞻的景象, 在统一街道形象的同时给街道增加特色。根据街道空间的不同需求, 通过多重植物和附属设施创造多层次、多季象景观;并利用植物进行空间组织, 创造或虚或实、或开或合的不同空间变化, 使街道空间更加柔和、自然、丰富多彩。植物绿化设计要通过质感、形态、色彩等变化的重复, 体现出韵律美, 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有高差的坡地, 要通过隔离带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 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形态, 使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植物立体景观的营造应依路构景, 采用对称、均衡的配置, 使其形成有序、通透开放的景观视线空间 (见图6) 。交通性的街道绿化设计应合理考虑植物的树冠、高度、间距、基调等以满足行车的通透性与观赏需求;生活性街道应注重景观元素的融合、规则与自然式复合搭配, 丰富街道景观, 满足观赏需求。在选用树种时要优先选用乡土树种, 树池的构造形式应合理设计, 防止行人的踩踏。另外路面设计应考虑排水, 并加强管理, 以防止随意排放生活污水, 影响街道景观。总之, 景观设计在宏观上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在微观上应注重细节环境的营造, 提升街道的整体景观环境, 从而提高街道的观赏性, 陶冶人的情操, 增加街道亲和力。

2. 街道界面环境营造

市民喜欢选择步行于视觉丰富的街道而不是枯燥、单调的街道。因为人的眼睛总是不停地移动, 吸引人的街道需要有一些物质特征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关注的焦点往往聚焦在街道的表面, 许多不同表面上的持续变化总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如风格各异的建筑、各式各样的门窗等。所以要充分考虑界面空间, 要对界面的质感、韵律、材料、轮廓线、广告牌等附属物加以合理引导设计, 使其能够形成既具有一定风格、又能反映时代气息的连续界面, 来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另外, 界面绿化不但能够提高街道界面的艺术性与浪漫性, 而且能够改善街道的生态环境。在建筑外墙、围墙、桥住、阳台、窗台等处进行绿化, 以使得建筑物室内冬暖夏凉, 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 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降低城镇排水负荷, 吸尘降噪等 (见图7) 。

3. 消极空间的转化

图8是对街道消极空间进行分析的图, 图中由于建筑山墙之间的错接而形成三角形的红色区域是消极空间, 其中深绿色表示的矩形空间A、B、C在街道中是非常普遍的, 它们可以完全用来做景观设计而不影响行人正常的活动。三角形的消极空间可以根据需要做不同的生态与艺术处理, 如做绿化、水景、雕塑等 (见图9) 。当我们行走在街道时, 由于转角会产生习惯性的节点需要, 而这时我们发现这些空间被精心设计了, 它们将不再是消极空间, 而变成观赏度较高的积极空间, 或许以后在这里将不会有烟头、吐痰、废弃物、潜伏不安全的因素。

4. 交往空间的引导

街道是可供人们散步、逗留、休憩、观看的活动场所, 因此要保证街道具有畅通的步行条件和可供歇息、观看、停留的公共交流空间。一些街道通常会出现车辆占用人行道, 乱停乱行的混乱局面, 占用了人们的活动空间, 阻碍了人们交流的可能性。因此, 在引导良好的步行环境时, 要考虑街道的交通系统与人流特征。应在特定的地段规划停车场, 避免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 在禁止车辆行驶的区段应该含有障碍物与标示牌。并综合考虑地面与地下相结合停车方式, 完善街道的交通诱导系统;除了规划设计还应该制定管理、处罚机制以便更好地约束车辆的随意性。引导交往的重要因素是提供一些场所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 这些可以逗留的场所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小坐的机会, 或者是站立时有一定的支撑物。因此, 街道家具设计时应考虑它的人性化, 如设计座椅时, 具体的场合、微气候、朝向、视野、材料、位置等都是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通常人们会很细心地选择在靠近柱子、树木、街灯之类可依靠物体的地方驻足, 这些小尺度的街道家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场所。因此, 在设计街道家具与构筑物时应结合人们交往的潜在心理来布局, 以此来限定驻足的场所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二) 充分提升街道的精神品质

1. 宜人的尺度

街道的尺度决定了这个街道的亲切程度。一般街道的横向尺度以20m比较适宜, 小于10m则能产生亲切感。过大的街道距离则会产生疏远和排斥感, 导致空间冷漠。街道的垂直高度 (H) 与水平距离 (D) 之比也是衡量街道人性尺度的重要依据。芦原义信研究街道D/H关系时发现:当D/H>1时, 随着比值的增加, 街道空间会产生扩大远离之感;当D/H>2时, 街道空间产生宽敞之感;当D/H=1时, 街道空间的宽度与高度存在协调匀称之感, 小于该比值街道会显得狭窄起来。因此, 宜人的空间尺度的D/H值应在1左右为宜。

2. 场所精神的弘扬

街道应注重其社交性环境的营造, 尽量通过场地的建构来增加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 如在街道上应设有露天的茶吧、咖啡厅等开放性较高的活动场所来扩大街道的公共性, 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弘扬场所精神的最重要内容是要维护地方人们能够产生共同的记忆和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推移, 场地所发生的事件会被保存在记忆中, 这些场景被物化在场地的某种物质要素中, 这些要素作为信息码去唤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片段的回忆。所以应对街道上具有场所意义的物质元素给予保护。如一颗参天大树由于固化了当地街道居民的诸多生活场景的记忆, 使居民对大树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 那么大树及其所形成的场所空间应得到保存与弘扬。

3. 街道文脉的延续

延续街道的历史文脉是要使街道的历史文化在时空中保持着承启关系。应对街道的空间肌理、形态进行研究, 街道的肌理与空间形态应该与城市的肌理与风貌保持一致, 使街道能够融入城市的基本格局与形态中。在微观尺度应该从当地的文化进行探索, 包括当地的民俗、生活习惯、建筑的符号、语言、地域特征等。营造时对建筑装饰、街道家具、设施、绿化种植要从色彩、造型、材料、堪舆等多方面去考虑, 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的传统文化。街道内部的物质要素要反映城市一定的历史信息, 让人们在步行于街道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总之, 要尊重历史现状, 本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技术理念, 既保留原来的街道风貌又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

四、结语

当前街道环境营造应融入“人本主义”的思想, 更多地考虑人的使用功能以及对人文的关怀。街道环境问题的表面原因是城市化水平低, 而实质是缺少从人本主义角度去引导环境建设。所以应从街道的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抓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矛盾加以分析和研究, 摈除与改善街道中不利于生活交往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切实的应对方法, 引导街道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摘要:街道是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 而当前街道建设过于机械化与理性化, 导致街道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环境普遍面临人性化的缺失与漠视。本文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 认为街道是交通与场所的共存体, 通过剖析当前街道建设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结合人本主义理念对街道环境提出营造策略。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译林出版社, 2006:26.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35-46.

[3] (日本) 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6-10.

[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 倪文彦,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97.

[5]金经元.芒福德和他的学术思想 (续二) [J].国外城市规划, 1995 (4) :50-54.

[6]俞孔坚, 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 (下) [J].中国园林, 2000 (2) :32-35.

[7] (日)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70-82.

[8] (日)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5:7-9.

[9]Berman, Marshall.All That Is Solid Into Air.New York:Viking Penguin, 1982.

[10]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7/163222133672.shtml.

[11]姚喆, 周正明.城市街道的文脉探索与个性确立——浅析无锡市梁溪路景观改造[J].规划师, 2006 (06) :35-37.

街道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设计 延续 城市街道 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地处中华民族历史发源地、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郑州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开封最为强盛和享有世界声誉的时期,当属北宋都城东京时期。北宋开封的城市建设承上于隋唐,启下于元明清,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其繁华的盛景,除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外,还有许多文人字画的记录,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明上河图》。北宋时期的开封,既是古代中国传统大城市建设的典范,也是体现中国典型的传统城市人文环境的标本。

北宋的开封街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朝的城市布局。(2)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3)北宋东京出现了“瓦肆”(瓦子)。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这些场所,有演戏的,说书的,还有百戏杂技艺人表演,字画买卖等,吸引着大批观众。街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在这里有充分的表现。

一 开封街道人文环境的延续

开封不仅只是北宋时期的辉煌,它的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始终没有中断。开封是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性最强的城市之一。从夏代建城开始,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开封城址自秦汉以来没有大的迁移,有史可考的城垣规模与街道网格局及重要建筑的坐标,最迟在唐代已基本固定。城市在前代经营的基础上,多次重建并逐渐向外扩展。自公元781年唐代修筑汴州城开始,至五代都城和宋东京内城的城垣,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造的。历史上的开封虽然屡遭破坏,几度兴衰,但迄今尚留存下来的众多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以及名人轶事、民风民俗等等,都记载了这个城市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强烈的人文环境呈现在历史的每个时期。

二 开封明清时期的街道与人文环境

北宋之后,开封的城市建设趋于缓慢,曾一度衰落。但到明代,开封的历史地位和建设,又重新回到中国重要城市之列。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的社会统一稳定,基本没有全国大范围的战乱,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明清时期的开封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好地恢复和发展。

学者赵冈在其著作《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写道:“这个城市是突然兴起,又突然衰落。在这一段时期之前之后,它都不过是中国城市中一个二三流角色。”笔者认为这句话还有待讨论。开封并没有“又突然衰落”。什么是一流城市,什么是二流三流城市?拿开封其他时期和北宋东京相比,在发达程度和地位上确实“衰落”,虽然不是国都和世界化大都市,但在诸如战国、唐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它在中国这个范围内,至少还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中心城市。据《明宣宗实录》记载,开封是明代当时“33个商业及手工业发达的城市”。清道光年间,开封为全国27个人口为10万以上的大城市之一。

在此时期,开封的人文环境也呈现出南北交会的特点。从文化生活上来看,明沈德符《野获编》中说:金陵(今南京)、汴梁(今开封)为明代歌舞之都(清唱),相互影响;清代末年,是中国百戏兴盛之时,豫剧(祥符调)诞生于开封,影响华中地区,记录着先人的故事;城南的朱仙镇年画为我国四大年画,古朴、民间味极浓,每逢过年开封家家户户张贴,街道两边门面上的“马上鞭”,更是延续着千年的城市传奇。

三 开封民国时期的街道与人文环境

民国时期是研究当代街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重点,因为开封当代(1949年以后)的城市建设与人文环境改变和断层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在整个民国时期,城市及建筑设计的形成、发展、繁荣,均存在着中西交汇、新旧交错的现象和时代特征。

1 建筑设计与街道设计在样式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此时期的建筑物大都是青磚、小瓦、坡顶、花脊,丰富多彩的砖木雕装饰物,具有民族风格;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中还有大量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三段式立面和优美的柱式、带有装饰卷草花纹的山门,代表了民国特定时期的建筑特点。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毗邻而居,大大丰富与美化了开封的街景。

2 城市人文环境的变革与延续

古城开封的大小街道很多,可谓纵横交织,四通八达。这些街道大多历史悠久,古老典雅。开封的街道和胡同有“七角八巷”和“七十二胡同”的说法。这种说法定型于清末民初,这些街道在民国时期仍旧保存完好。

开封“七角八巷”中,“七角”指的是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后来,“七角”中丁角和吴胜角演变成了大街,名叫丁角街和吴胜角街。“八巷”指的是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第四巷。

四 当代人文环境的改变及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和实践,形成了稳固、保守、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建筑形制以及人文环境。随着中国封建体制的没落和西方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形成了清朝带有些许西方色彩的城市人文环境。到民国时期,城市工业化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又形成了殖民化和残存传统古迹的特殊城市人文景观。新中国的建立,发展了民国基础上的城市,但城市设计以及原有的传统人文环境和当时应有的人文环境遭到破坏。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中国城市街道又面临“无设计”和“克隆设计”。一直比较稳定延续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具体问题是传统街道形制的覆灭,街道建筑无修复,当代社会生活价值的缺失等。

街道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街道设计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使我们的现实空间产生一个完整而富有内涵的框架。开封作为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它的街区面貌特征的消失和人文环境的缺失,根本上意味着中国相类似的城市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空间特征和人文环境的延续性为基点,着力审视当代开封城市街道设计中人文环境的缺失以及迫切需要改观的现象。

1 传统性面临困境

当前,我们处在严重的发展矛盾和冲突之中,对经济发展乐观展望和对文化发展的悲观期待并行。在城市中,一方面是城市风貌的日新月异,呈现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的没落,呈现出文化的锐减和精神生活的浮躁。人们在失去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空间的同时,也失去形成文化共识的基础和文化创造。开封许多传统人文与文化呈现颓势。许多本地人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持着麻木甚至批判的态度。比如朱仙镇年画,现在在市区已基本见不到“入年必贴画”,“万户皆门神”的场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街小巷,还时不时听到豫剧的声音,现在很难寻觅。

2 地域性面临挑战

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时代的发展,随着交通、通讯等的改善,人流、物流和信息加大,盲目地开发建设使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地域性特色也随之逐渐削弱。由于缺乏对城市历史、人文、经济等因素的正确认识,缺乏对当地应有的感情,不能深入调查和思考自身原有的地域人文的特质,不顾及开封的地域特征、地形地貌、城市文脉以及本地市民的生活习惯,将西方文化或以国内其他大城市视作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更为严重的是,以这种态度进行建造而呈现的街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造成目前地域人文特征趋同。地域文化特质的消失,已成为当今城市街区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并且被取代的“风格”是“西方现代主义”或“无设计”、“克隆设计”。经常予人“不伦不类”之感。

3 文化多样性的萎缩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不等于文化的全球化,经济的强势不意味着文化上的霸权。尊重和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准则。开封在历史上曾经是故都和文化中心,所以形成了开封对各种文化、宗教的兼容并包,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和重要社区,在街頭巷尾均四处可见。无数的佛教寺院,道观,再加上不少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甚至还有古犹太人的遗迹,无数的宗教场所都在证明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为开封的“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正因如此,才能持续性的发展。但是不能历史的全面的长远的看待城市发展的盲目建设,不仅割断了地域文化的连续性,同时以这种概念建造的城市,造成了目前地域文化保护的重重困境,使传统古城变成“失忆的城市”。

五 总结

“凡是保留的历史建筑,无论是整体保护、成片保护或单体保护,都可以加以利用。保留利用不但能体现历史文化的延续,又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保护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的好事。”街道和城市一样,是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应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这种现象的解决,可以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经验,旧城的布局和临街建筑保存,再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增加的水平,在距旧城不远处建设新城,安置发展后带来的诸多压力。例如法国巴黎的保护方法是“围着老城建新城”,而意大利罗马更是一个典范,“撇开老城建新城”,保护了罗马城空间布局的和谐完整,这种规划方式在欧美屡见不鲜。开封经济落后、人口增长和城市更新很慢,没有出现需要将旧城中心拆除建高楼的必要。不如将财力物力投入在改造和更新再利用上。再次,“住在旧平房里的老百姓也盼望早日迁进新居,尽快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据了解,大多数开封人还是愿意住在老房子中,并对传统生活很是留恋。老房子经过正确的改造,完全可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开封还存在一些工业老建筑,这些厂房基本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工程质量很好,也可以作为学校、研究、体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再利用。对于开封这样的文化历史名城,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有机更新”达到“有机秩序”。这是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和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途径。

为了使开封城市街道人文环境展现时代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和其他城市先进的街道设计相关理念,避免开封城市街道进一步呈现人文景观缺失和克隆般的面貌,应以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进行研究,从城市人文环境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既符合当代社会生活模式,又不失本土人文特色的城市街道布局。

参考文献:

[1] 刘顺安:《开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 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 [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 孙家正:《追求与梦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5]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6]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致谢下一篇:房屋所有权转移程序及税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