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2024-09-02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精选9篇)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篇1

【摘要】:根据财政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后国资委规定大型国有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重点讲述了新准则下财务报表的变化。希望通过变化的描述能够加深对新准则下报表的认知并进而提供财务分析认知。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财务报表 认知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基本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后国资委规定大型国有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等报表。

本文主要阐述四张财务报表与旧制度规定变化差异及日常运用中应关注的关键点。

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表与原资产负债表比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在报表的清晰度上有所提升,所有资产类报表项目均按资产净额即资产原值减去资产减值减去资产折旧或摊销后净额列示,减值、折旧或摊销资料均归类至附注列示;

2、报表项目与会计科目存有区别,应重视两者差异,新资产负债表中报表项目不再是简单的会计科目的归集及披露。如预付款项不再是原先的预付账款,长期待摊费用与原有的长期待摊费用也有区别;等等。

3、报表项目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较原

有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提高了报表有用性,但增加了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如投资性房地项目,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加报表使用人对报表项目的有用性,但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不确定性属性,增加了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

4、在报表的分类上,在资产的列示上,依据资产变现能力依强到弱的原则,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列示上,按负债偿还的先后顺序,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所有者权益则按照其永久性程度递减的顺序列示在负债的下方,该种列示方式被称为水平式或对称式。

新准则下利润表较原利润表比较,变化主要体现在:

1、打破了主营、其他营业范围的划分,全部归结为营业范围,并将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规范了财务报表使用人共性比较基础。

2、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该准则的引入,使公司报表反映的营业利润,带有极大地不确定性,营业利润体现的是公司的确认损益而非实现损益。

3、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增加列示综合收益项目,使该表能够更加综合的反映公司经营状况。

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较原现金流量表比较,变化主要体现在: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由原主表反映调整至附注中体现,使现金流量表简洁明了,重点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2、增加列示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能够直观的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的勾稽关系,便于报表使用人分析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确认原则及披露风险。新准则下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应注注重实际取得现金利润及应取得现金利润的比较分析。实际取得现金利润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取得现金利润为净利润+财务费用+摊销费+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损失(-收益)-投资收益,其实应取得现金利润即为将未导致现金流出的费用及收益还原调整后的净利润金额。应取得现金利润与实际取得现金利润的差额即现金未足额流入的原因主要包括:存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其他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体现的即为应取得现金利润与实际取得现金利润的差异。

新准则下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各项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较原制度的利润分配表,所披露的项目更加全面,且能够体现各项目的变动情况,更加有利于股东评价公司经营者的功与过。

新准则下,财务报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静态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的运营结果、目前的经营状况,能够体现目前公司的财务风险;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是动态报表,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但与公司的现金流脱节;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是动态报表,反映企业的现金流,体现企业的投资、筹资风险,弥补利润表缺陷;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构成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用于评价经营者的功过,弥补资产负债表只体现结果不反映变动过程的缺陷。四张财务报表在新准则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并占有不同的地位,相互补充,构成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本报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为分析补充报表的新准则财务报表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国家会计学院 陈敏教授 授课讲义

简介:李霞(1980-),女,山东潍坊人,职称:会计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篇2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特点

(一)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从会计实质性要求对合并范围进行了定义,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所有子公司,包括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持续经营)都属于合并报表的范围,而不仅仅考虑股权占用比率。对未纳入合并范围的通过“少数股东本期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来反映,而不是作为资产或费用项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列示。这两条规定对合并范围的判定和列示进行了明确,充分体现了会计原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也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趋同。

(二)更加注重一致性原则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母子公司必须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相同的财务报表决算日和会计期间,使母子公司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上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采用相一致的编制方法,或采用单个企业编制方法或采用合并抵销售后编制,使会计信息可比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更加注重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别进行了准则规定,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方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定原则上应采用购买法处理报表合并事项。公允价值法的确立改变了过去依靠谈判来解决合并定价的问题,减少了人为操纵因素;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购买,防止了“内部行为人”现象的发生,以上规定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旧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对比

(一)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对比

新会计准则是基于“控制”概念来进行合并定义的,当母公司能够统驭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由此从该主体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时,该母公司就具有控制权。而旧会计准则是基于“比例”来进行合并定义的,需要考虑股权比例,是一种比例合并法。例如合营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中就不纳入合并范围,而旧会计准则纳入合并范围,因为按照新会计准则的“控制”定义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合营企业,所以合并进来没有实际意义。

(二)合并财务报表编报主体对比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旧会计准则对此规定比较模糊,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在多层次控股条件下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编报主体的原则,只要是处于母公司地位,而不论其是否有上级母公司都应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一点对于规模较大、管理层次较多的集团公司具有很强的会计准则实用价值。

(三)合并报表编制内容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企业不再按照投资比率来区分是成本法还是核算法,被投资企业是投资企业的子公司,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而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必须使用权益法,新会计准则对这项内容的改变简化了企业日常会计核算,避免了在编制调整报表时出现重复调整现象。同时,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科目,切断了母公司将亏损向子公司转移的渠道,避免了企业粉饰财务报表行为的发生,提高了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问题探讨

合并财务报表是新会计准则中涉及领域最多、最为复杂和充满争议的会计准则,也是我国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准则执行得好,可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执行得不好,可能成为企业利用内部控股关系的工具,导致人为粉饰财务报表情况的发生。因此,有针对性的对准则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是我们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关注和努力掌握的方向。

(一)对会计报表编制范围问题的探讨

由于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缩小了合营企业的合并范围,使其资产规模减少。同时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进行了特殊规定,如特殊行业或小规模的子公司,受所在国外汇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等,都纳入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合并范围。另一方面,将少数股东权益由过去的负债方转为权益方,提高了合并财务报表的权益金额,降低了合并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对于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原来少数股东承担的损失转由母公司承担,减少了母公司在企业集团中享有的权益。虽然以上准则规定是从规范企业行为角度出发制定的,对避免企业通过准则缺陷粉饰会计报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上规定可能使合并财务报表资产、负债、收入的规模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与资本结构和经营能力等相关的指标值,如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投资回报率等。从而导致同行业企业间的不可比,比如在同一行业、同一规模情况下,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合营企业的合并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使其处于报表编制尴尬处境。建议继续细化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要求,在统一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出现特殊事项可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详细披露,披露其对利润的影响、对资产规模的影响,等等。

(二)对内部交易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

在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方面,内部交易没有体现重要性会计原则。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往往要涉及到众多母子公司,涉及到多种类、多年份的固定资产,如果完全按照准则要求去进行内部抵销处理,不但业务繁琐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增加了年末会计人员工作量,也不利于会计报表审计。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实质上是一种会计信息的全面反映,不同于具体的会计业务核算,其并不改变母子公司的经营实质。所以,应从重要性原则出发,对于影响重大的内部固定资产交易进行调整,对于不重要的可以不需要调整。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规模10亿元,当年出售一台产品给子公司,售价10万元,成本7万元,使用年限8年,若要抵销的话,则连续8年对售价与成本之差及折旧进行抵销,业务繁琐且类似固定资产业务笔数众多,企业完全可以根据重要性原则不予调整,只要将未调整的总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反映即可。在内部债权债务抵销方面,也存在抵销业务处理繁琐的现象,笔者认为对待债权债务抵销可以采用简化的方法,可以先将债权、债务进行归并,即合并“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为三个会计科目,可以简化一半合并工作量,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不进行分割,直接根据冲销后的结果填列,从而减少抵销项目分割与对冲的差错和报表项目对冲的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三)对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问题的探讨

新会计准则规定,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根据子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对待,并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如果公司章程没有规定少数股东应该承担相应的亏损份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超额亏损全部应当由母公司去承担。如果公司章程规定少数股东应该承担相应的亏损份额,而且少数股东有实力去承担相应的亏损份额,那么少数股东应该承担相应的亏损份额。但在实际情况中,如果母公司没有法律义务承担超额亏损,但子公司没有宣告破产或者清理时,在新准则中没有明确到底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地考虑是否资不抵债中的控制标准,还要考虑在法律上和合同上母公司是否有继续向子公司继续追加投资的义务,如果有的话,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反之,可以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四)对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

新会计准则规定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对纳入合并范围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但新会计准则没有就如何计算间接拥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如何判断实质控制的标准就出现了准则“空洞”,容易造成企业调节行为的发生。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在会计报表项目年度衔接方面,合并财务报表在连续编制中,由于期初会计项目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涉及到大量的调整,调整难度大且容易出现差错。笔者认为如果在年初未分配利润项下增加“年初未分配利润合并差额”项目,将所有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放在一起合并反映,则可以较好地解决年初项目问题。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个别会计报表要按权益法或者是成本法调整长期投资。不同的调整核算方法对合并财务报表有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核算集团内企业间的长期投资,合并财务报表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如果出现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所有者权益负数部分放在负债反映不符合谨慎性原则,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建议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子企业所有者权益负数部分,应冲减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以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资产全貌。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篇3

【摘 要】本文以企业财务报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报表合并以及相关问题,首先结合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分析了在新准则之下的财务报表合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分析其中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与问题分析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分析

新会计准则对16项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借款费用、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了明确规定,取消了后续支出,且在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并实行资本化、摊销等。

一、概述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权益变动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共同构成了会计报表,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组成了财务报告,通过它,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准确反映,一方面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它也是服务模型的一种;从效果上看,此类报表通用性非常强,但是针对不同的决策模型,其作用与价值的局限性也较大;因此,在现阶段需要解决财务报表的合并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

首先,合并的方法突出了购买法、权益结合法、新实体法;但从合并报表的实际方面来看,企业合并表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方法的模糊或者不明确。所以,通过前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具体的确定性、定义,并给予规定;再一个就是企业选择方法往往不合适,重于形式,轻于实质。所以,运用新实体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其次,从报表范围来看,各种合并下最终因计算方法的不明确性而往往导致合并处理过程中,对于同一业务的处理不同,所以,报表信息会存在偏差;但透过公允价值,将控制权、被控制权明确化之后,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实际衡量,差值就会显现,从而可以将其列入其中,认识到会计报表核算方面对于精准性的影响因素。

第三,就是在负债等账面价值方面,新准则以权责发生制实现合并,而权益结合法则是只针对利润,这样会计报表就会变得模糊而非精确。所以,存在矛盾之处,仍需进行一些改进。透过新准则还可以看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一致性在实际的处理中,很难做到,而且必然会造成会计核算差异情况的出现。

三、解决措施

首先,在合并方法方面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对合并方法少的问题,应该进行明确定义,并对一些方法有补充性,如企业合并方面,可以将购买法、权益结合法二者进行补充,再进行严格性定义,而且对不同的类型企业的影响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利用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的对应性来解决其中的问题,而不能仅靠实际的“一刀切”来解决,所以,在这方面应该注意分类型、补充方法,并利用对两者的区分来解决可能发生的混淆问题;从而对会计报表方法加以丰富,并进一步深入规定。

其次,在控制方面,应该看到,合并报表范围中的暂时控制、安置控制问题,因为后者是短期投资行为,在1年或以内,所以,子公司必然会利用这个控制来作为借口,拒绝纳入合并范围,对此,就需要针对性的了解到暂时控制的可能性投机,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弄虚做假行为;另外,在实际的合并中,若出现非营利性组织未有法律制约,进入到营利活动中,也应该有对营利、亏损方面的问题进行财务合并,从而克服股权分散问题,减少对公司合并报表造成的困难,增加在处理程序方面的指导,规范公司制度等。

第三,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在新的准则下,公司或企业必然要对自身的制度、规定进行一些调整,以便更好的实施新准则。具体而言,企业合并过程中,做好备查簿登记,母翁司应该在对子公司的购买中,从公允价值方面,做好购买时的公允价值记录。另外,通过备查账簿也可以对子公司购买、编制合并报表方面,提供更好的记录,与依据,可以增加公司财务处理方面的精准性,并表明买进卖出业务方面的具体情况,因而,应该有一个好的清晰的账簿记录,以便配合新准则的实施,同时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行为。

第四,从明确价值方法的确定方面来看,需要建立一个公允价值系统,因为在新准则之下,并未有明确确定法,所以,通过对财务处理程序的理解,应该减少这些可能性的阻碍,预防争议或克服矛盾。因此,需要多搜集资料、记录信息、分析数据,最好是通过聘用制度增加专业性强、威望较高的评估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在公允价值上实现统一性。若是没有参考价格,则应该确定公允价值,最好是能够给出合理的价格,从而增加交易的公平性。另外,这套系统应该配有配套的监控系统,从而做到对相关信息变动的时时监控,以此提供精准数据。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还未完全实现,而且进一步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所以,为了更好的迎接最后的经济市场,还需要做诸多准备工作,此次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它不仅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也能够不断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助力,增加开放水平,稳定资本市场,使其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琴.企业财务报表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2014(12).

[2]李海霞,黄伟民.基于财务影响因素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J].财经界,2015(26).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篇4

1.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也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财政部《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中规定: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的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规定,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而新准则在确定合并范围时规定: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只有这样,合并财务报表才能反映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因为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并不完全符合新准则关于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实际上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的,合并进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1.确认商誉,取消合并价差

我国关于合并报表的旧规定与国际上合并报表的有关规定之间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区别,即不确认商誉,而以“合并价差”代替。要求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消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股权投资差额。

新准则规定在购买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差额,应当在商誉项目列示,商誉发生减值的.,应当按照经减值测试后的金额列示;而且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互抵消后,产生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项目。

2.对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列示

旧规定对少数股东权益单独作为一项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属于负债,也不属于所有者权益,只是反映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大小。新准则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新准则的做法更好地反映了企业集团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体现了所有者权益的全貌,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的理解和运用。

3.增加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内容

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范例 篇5

某公司2010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50万。假设公司是一般纳税人。属于贸易公司,2011年发生以下业务:

(1)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20 000元。

(2)购进A商品一批货款250 000元,进项税额42 500元,货物已经验收入库;货款、进项税额均已从银行支付。

(3)从银行提取现金20 000元备用

(4)企业管理部门用现金购买办公用品800元。

(5)出售给甲公司A商品一批,计1 500 00元,销项税额255 00元,销项税额及货款均暂欠。该产品成本120 000元。

(6)支付半年房屋租金,计60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7)职工李阳出差联系商品供应工作,暂借现金10 000元。

(8)以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30 000元,职工医药费10 000元。

(9)职工李阳出差回来原借10 000元中报销差旅费4 000元;找回现金6 000元。

(10)去银行取现支付给职工工资20 000元。

(11)用银行存款支付电费15 00元

(1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000元。

(13)从银行收到甲公司前欠应收账款70 000元

(14)企业因业务需要向银行短期借款100 000元

(15)计提短期借款利息1 000元

(16)销售乙公司A商品180 000元,销项税额30600元,销项税额及货款银行均收到。该产品成本130 000元。

(17)计提本期应交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1360元。结转未交增值税.(18)结转本期各项收入、费用,求出利润总额。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篇6

一、财务报表编制的作用分析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应采用权益结合法对同一控制下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予以核算, 采用购买法对非同一控制下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予以核算, 同时要求非同一控制下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能够随意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合并。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笔者指出, 采用权益结合法对同一控制下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进行核算能够起到拓展盈余管理空间的积极作用。并且不论同一控制下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运用换股支付方式, 还是其未运用换股支付方式, 此时均需要采用权益结合法予以核算, 其根本原因在于权益结合法具有拓展盈余管理空间的作用。

采用减值测试法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能够起到拓展盈余管理空间的作用。其中, 在运用减值测试法时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一是商誉之所以要分摊进去考虑减值, 其原因在于商誉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二是资产组即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的最小的组合。目前, 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 因国内经济市场中仍存在部分不稳定因素, 给商誉会计处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 估值技术是减值测试的基础, 而人员的主观判断是影响估值技术是否得以高效应用的关键。当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环节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诚信意识薄弱,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严重缺失;公司会计人员从业技能水平不高, 职业道德素养低下。上述这些问题均直接影响到减值测试中的会计估计、会计选择等工作。

二、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流程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 应采取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同时, 也可基于运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基础之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其中, 为确保合并财务报表有效性, 必须严格依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予以编制。

尽管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求依托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但并未对合并财务报表具体编制流程、规则作出明确规定。实践表明, 置于权益法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流程表现为:首先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保证其能够全面揭示母公司在子公司股东权益内拥有的份额;其次待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后, 需将其与母公司在子公司股东权益内份额进行抵销, 如此便能够对商誉、少数股东损益或少数股东权益做出有效确定。可见, 置于权益法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流程中涉及调整、抵销两大事项, 这样以来将给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操作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依托成本法完成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工作, 既不必进行调整、抵销事项, 又可以将股权权益确认为切入点。实际上, 股东权益和公司经营交易、事项并无直接联系, 仅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才需确认, 所以无论母公司采取哪种方法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均不会影响到少数股东权益的计量。因此, 若能够保证对子公司少数股东损益与少数股东权益计量的科学合理性、有效性, 便能够起到控制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对当期净利润及各项交易的影响, 从而确保置于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高效性、公正性。

少数股东权益可细分为购买日少数股东权益与购买日增加 (减少) 的少数股东权益两部分。其中, 依托成本法完成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流程具体表现如下。

1.

对子公司辨认后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调整, 使其与购买日公允价值保持一致;对长期股权投资与调整后的子公司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相抵销;对购买日商誉与少数股东权益予以确定。

2.

掌握在购买日子公司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期初末分配利润、当期损失及相关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

3.

对公司相关内部交易对期初末分配利润、当期损益的影响予以抵销。

4.

了解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变动状况, 确定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变动对期初末分配利润、其他股东权益项目的影响。与此同时, 还应对公司盈余公积对期初末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5.

运用有效方式确认公司当期股东损益, 之后结合实际状况对股东损益或增或减。

6.

抵销公司本期计提的盈余公积与分配股利, 以防止其对股东权益造成太大影响。

7.

对应计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损失或利得进行抵销处理。

三、完善合并商誉处理的有效策略

长期以来, 合并商誉处理始终是经济学界重点研究问题, 并列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着重点。在我国, 依据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商誉金额进行合并商誉初始计量, 同时在开展合并商誉后续计量活动时必须考虑到整体商誉, 以此往往导致合并商誉初始计量基础与后续计量基础存在差距, 从而不利于理解合并商誉的内涵及确认少数股东权益。

笔者认为, 合理准确计量合并商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合并商誉金额。现阶段, 针对于合并商誉问题, 国际经济学界已形成三种商誉理念:第一, 超额盈利理念, 即商誉表示为公司超额盈利的部分价值;第二, 剩余价值理念, 即商誉表示为公司整体价值与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第三, 无形资源理念, 即商誉实质上是企业形象、企业内部现存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通常是无法计量的。另外, 合并商誉的发生具体表现为:一是购买方并购被购买方背景下, 将二者确认为同一主体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并取得相应利益, 同时二者独立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获取利益, 前者利益高于后者利益的协同效应;二是将被购买方视为某个主体, 之后依托该主体实现对净资产持续经营, 以获取相应的利益, 同时被购买方可独立完成净资产经营活动, 以从中取得相应利益, 前者利益高于后者利益的协同效应。

另外, 待深入理解合并商誉的内涵后, 要求以整体商誉对合并商誉的影响为依据完成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活动。首先, 由于有的股东表现为被购买方被并购前的所有者, 所以其具备合并交易外化的被购买方的内在商誉, 而有的股东表现为并购后备购买方股份的继续持有者, 故而其具备分享未来流入超额经济利益的权利;其次, 应将股东权益计入合并资产负债表内, 通常情况下合并资产负债表能够全面揭示出归属于母公司的合并商誉, 所以部分股东的合并商誉不能够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反映出来, 如此以来导致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出合并商誉与少数股东权益;最后, 由于合并商誉初始计量基础与后续计量基础存在差异, 而无形资源理念下的商誉无法计量, 所以需要对相关资产组账面价值调整后进行减值测试。若依据整体商誉对合并商誉进行计量既可以规避调整资产组账目价值现象的发生, 又能够准确比较资产组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并购业务日益增多, 合并形式和合并手段也日益复杂, 这就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进而促进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完善, 本文对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流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财务报表,报表编制,编制流程

参考文献

[1]刘碧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

[2]马瑞华.关于财务报告问题的探索[J].经济师, 2013 (09) .

[3]席燕玲.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3 (22) .

[4]邓爱科, 高雁, 程诚.浅谈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在行业专利分析中的利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3 (09) .

[5]巢颖.浅析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J].商, 2013 (08) .

[6]林巧.关于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的研究[J].商, 2013 (08) .

[7]唐妤.财务报告目标与会计稳健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18) .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 篇7

摘 要 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是当今会计界的难题之一,而合理地确定合并范围是正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确定合理的合并范围,可以减少利润操纵的空间,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和可比性,改善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

关键词 控制 合并理论 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

一、合并范围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者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权的行为。企业合并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可以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方式。

(二)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下同)。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一)合并资产负债表;(二)合并利润表;(三)合并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四)合并现金流量表;(五)附注。

(三)合并范围

合并范围一般是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确认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明确哪些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应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内,哪些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被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外。

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前提——合并理论

合并范围的界定取决于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合并理论。因为不同的合并理论所认定的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关系不同,同一家成员公司可能在一种理论下属于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需要纳入合并范围,但在另一种理论下可能不需要纳入集团合并范围。目前主流的合并理论有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和母公司理论三种。

(一)合并理论对合并范围的影响

实体理论将企业集团所有股东同等看待,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的全貌。因此,实体理论以实质性控制为基础,即投资主体只要有能力统驭被投资主体的决策,就对其有控制权,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不必以取得法定上的权力作为控制的基础。

所有权理论运用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只反映母公司拥有而非控制的资源。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能力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而不仅仅是所拥有的资产),有能力统驭子公司的經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所有权理论忽略了这种财务杠杆作用。

母公司理论以法定控制权为基础,认为控制权通常是以持有被投资主体半数以上表决权而取得的,也可以通过使一个主体(子公司)处于另一主体(母公司)的法定支配下的控制协议而实现。当一个主体处于另一主体的法定支配下,母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应该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因此,母公司理论通常以法定控制为基础、以持有半数以上表决权为标准来确定合并范围。

(二)目前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选择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指出“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上述规定表明我国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已定位为实体理论。新会计准则采用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三、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标准——控制权

合并范围界定的标准是指在某一种合并理论指导下判断集团内企业是否纳入合并的依据。集团内企业只有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时才可纳入合并范围,因此控制权是确定合并范围的核心标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把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一)“控制”的数量标准确定

新准则中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同时还规定:“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新准则对合并范围以拥有的表决权是否过半数为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并明确了这种拥有包括直接拥有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两种情况。

(二)“控制”的质量标准确定

所谓质量标准是指在不满足数量标准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的控制权确定。

新准则中规定:“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1.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决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三)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根据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判断“控制”的存在是界定子公司属性的关键性条件,但是以上标准只是界定合并范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纳入合并范围的一定是子公司,即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但是并非所有因控制关系而界定的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种虽存在控制关系但不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情况,往往是由于母公司所实施的控制权是暂时的或受到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新准则中未对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进行单独界定。但是,新准则中规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并且还规定“将母公司的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新准则中有关合并范围的规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关合并范围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地探索和改进,而且,随着并购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接轨,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复杂持股合并的问题

如前面“‘控制’的数量标准确定”中提到的“间接拥有”,在新准则中没有就如何计算间接拥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的规范性说明,由此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为不同的会计人员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会计信息不同。

对间接拥有的表决权如何计算,实务中存在两种不同计算方式,即“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第一种方法是企业通过对中间企业的控制,也能够实质上拥有并控制第三方企业的表决权资本。第二种方法是,一个企业通过中间企业而间接拥有第三方企业的表决权,按该企业拥有的该第三方企业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乘积计算得出。很显然,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对同一投资关系是否拥有过半数表决权,产生不同的结论,从而直接影响合并范围。

实际上,由于乘法原则得出的实际持股比例体现的是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比例,比加法原则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所以建议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乘法原则来计算母公司对“间接拥有”的孙公司持股比例。但是,由于加法原则更能真实的反映实质性控制,因此,在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建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公司的表决权资本数。

(二)实质控制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明确

新准则中只是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并且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但是,新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例如,当前股权分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企业即使不满足拥有多数表决权或者准则中所列示的四种情况,但仍然实质上控制着被投资企业。所以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期更好地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

(三)关于暂时性控制的问题

新準则强调以控制为标准界定合并范围,但对暂时控制并未明确说明。由于有关时间规定比较含糊,缺乏操作性,按照这条规定,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能以暂时控制而非实质控制为借口,不进行并表,这样无法反映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

因此建议明确“暂时控制”的含义,可将其界定为短期投资,明确与企业会计准则概念一致,即通常是易于变现、持有时间短、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的投资,可规定期限为“一年内”,并且应该注重未予合并的证据。

(四)非营利性组织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问题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很大的比重。在我国这种大环境之下,公有制企业控制非营利性组织的背后往往有各级政府的左右,这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与控制其的公有制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很可能成为这些地方政府或公有制企业操纵的工具。此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逐步脱离财政核算体系,提倡自给自足,自己搞创收,甚至投资办企业。

因此建议在准则中规范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问题,如果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从事盈利活动,则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张文贤.高级财务会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李昂.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分析.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73.

[4]张哲.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9.12.

[5]刘文辉.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商业会计.2006(02):9-10.

[6]杨绮.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1:18.

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 篇8

一、信息技术时代对于我国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逐渐实现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现代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计算机逐渐成为了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我们通过应用现代技术,使得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管理人员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专用信息处理器来对任何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进而达到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准确并且及时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

那些纵横交错的电子信息网络已经将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了改变,使这些方式从阶层等级型转变成为了水平自由型,那些和信息传递的方式紧密联系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也就逐渐从尖顶金字塔的类型转变成为了扁平的矩阵类型,过去传统起到上传下达重要的作用中层的组织也就消失或者被削弱了,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能够和基层的执行人员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联系,基层的执行人员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及时的决策。

(三)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报表管理产生的影响

现代的信息技术将会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也会从自身每天繁琐的财务工作里面得到解放,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然而,企业的高层领导也能够更加容易和方便的获取企业的会计报表信息,进而促使自身做出确的决策和选择。

二、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分析

(一)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要求企业建立起组织结构

所谓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就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总目标,通过进行各个级别行政组织以及职能部门的设置,规定企业管理人员各自责任、应有利益以及权限,对企业各个部门和相互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进行协调,对企业整体活动高效率进行谋求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关系,过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矩阵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以及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五种,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中,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力十分强大,社会环境快速变动,顾客的需求也逐渐个性化和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寻找更加有效和快速的企业运作的方式方法,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整个过程成本进行一定管理的全新的方法,我们称其为企业的全成本管理。

(二)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要求企业运用全成本的管理方法

所谓的企业全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指企业着眼于成本文化长期的一种成本管理方式方法,这一种方法对企业竞争的战略、投资计划、资源配置计划、劳动力计划以及技术决策等等都进行了综合的考虑,为现代企业总体持续并且长期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综合的以及相互协调的重要基础。

这里所说的全就是指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参加,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因此,企业的全成本管理核心内容就是要对顾客成本的要求进行确认,并且要对这些要求尽最大全力去满足。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具有一个良好成本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全成本管理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必须要参加到协调之中,还要求将其从上到下贯穿在整个企业里面。

全成本管理实施的关键就是人的目标、信念和价值,基本的思想就是企业的管理所有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进行消耗的行动,虽然企业的全成本管理对于我国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一直都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企业的信息系统逐渐得到完善和建立,企业的全成本管理方法一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三)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要求企业充分授权

将企业知识型人才责任感和参与感进行提高,要求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任务的要求来将授权充实,允许这些人才对他们所认为最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自主的制定,不应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过细的监督和指导,更加不能够采取一种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强制性指令。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企业的知识型人才所独立承担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还可以让知识型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决策里面,能够将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进行充分的表达,知识型的人才往往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通常情况下他们是最了解问题蔓延的情况以及对问题能够改进的措施和顾客真实的想法,企业通过充实授权能够使知识型人才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参与感,知识型人才对于工作的责任感就会大大增强,进而能够实现用低廉的成本换取更高的效率。

结语: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全球也都掀起了信息化的浪潮,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已经在世界各个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实现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管理能够增强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最终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任月君.全面收益理论与损益确认原则――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利弊谈.财经问题研究.2005(02).

如何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 篇9

企业在经营一年后,都会形成会计报表,来反映年末的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报表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所必须的,但是要求企业所有者都能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是不现实的,由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他们经常借助内部审计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现在有些内部审计人员面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不止如何入手进行分析,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

往往事倍功半,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要谈谈会计报表分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会计报表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审计目标

不同的审计项目对报表分析的目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在会计报表分析前,要明确这次审计的目标,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进行报表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报表分析的作用主要在于找出审计的突破

口,具体的查找问题要靠实质性测试来解决。

(二)注重审前调查

分析报表前必须根据目标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无异于“鬼子进村”。要调查什么?怎样调查才能掌握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是一门学问。善于查账的审计人员,调查的时间比查账的时间肯定要多,调查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取证的过程。在初步审计过程中应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单位性质、隶属关系、经营规模与范围、机构设置及所属部门和主要

负责人的经营理念、重要的规章制度等等。

2、被审计期间经营管理中的发生的重大事件。

3、审计项目发生重大影响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以前的审计报告,包括外部审计报告,重点了解以前审计报告中所提到的问题。

5、其它对审计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三)准备好相关资料

二、对会计报表进行常规性检查

对会计报表的常规性检查是分析会计报表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常规性检查主要检查两方面内容:

1、要检查所编制会计报表的完整性

检查所要分析的会计报表是否完整,是否提供了主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分部报表)、财务说明书以及报表

附注等,如果是企业集团还要提供合并会计报表。

2、要检查所编报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检查报表的正确性主要通过复算程序进行,主要是检查各报表本身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表内数据主要检查报表自身的平衡关系是否正确,各报表之间的检查主要是检查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具体来说主要有:(1)主表与附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与其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利润表与其附表利润分配表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2主表与主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必须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对应相等;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必须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对

应相等;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的“净利润”对应相等;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现

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损失”对应相等,但方向相反。

三、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分析技术

1、对资产分布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审计人员拿到被审计单位的一张资产负债表,首先要对各资产分布特别是用于流动资产分布是否合理进行分析,下面用作者接触到的一个企业资产占用分布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例子说明资产分布的分析:

项目年初数年末数

货币资金309099367.22732751790.15

应收票据80000000.0080000000.00

应收账款11765285.362094426.42

其它应收款92069526.25113468216.06

减:坏账准备58826.4310472.13

应收款项净额11706458.932083954.29

预付账款19135633.4936780008.24

存货1670039904.541713313562.37

其中:原材料1667815891.661706949911.46

产成品(库存产品)2198369.333146418.30

存货净额1670039904.541713313562.37

待摊费用3168483.102481834.09

流动资产合计2185219373.532680879365.20

长期投资1533848554.421649962293.56

固定资产原价2997895925.693102091427.74

减:累计折旧1351407068.791527326702.69

固定资产净值1646488856.901574764725.05

在建工程319127738.82176577249.19

固定资产合计1965616595.721751341974.24

无形资产99028930.3190458493.67

其中:地使用权83609966.49

递延资产2023824.452302087.42

无形及递延资产合计101052754.7692760581.09

资产总计5785737278.43 6174944214.09

以上实例中不难发现,该企业流动资产总计为26.8亿,其中货币资金占了7.3亿,应收票据0.8应收与预付款项占了约1.5亿,存货占了17亿,共计26.6亿,而这些占用基本上属于闲置状态,或虽有

所有权,但使用权归他企业所有,这说明该企业流动资产的占用分布很不合理。

2、对资产负债表中一些具体情况与具体项目进行分析

(1)对资产的计价进行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几乎所有的项目在计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侧重于盘点、对账分析方式,以证实表中各项目余额的存在性,这当然也是需要的,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审查余额价值的真实性。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一定要牢记对资产的审计重在计价这一重要原则,资产负债表中的潜亏问题,主要是通过改变计价的方式形成的。具体来说资产的计价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予以关注:一是期末余额是否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予以确认;二是对八项减值准备的提取是否正确;三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的摊销等是否正确;四是对投资溢价、折价的计算是否正确;五是对存货中发出材料成本计价、在产品成本计价和销售成本的结转是否正确;六是借债费用的资本化处理是否正确。这些地方

都是极易产生错弊的地方。

(2)对或有事项的关注

或有事项指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结果需经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证实,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反映,但都对未来的资产和负债可能发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时要特别关

注。

(3)对期后事项的关注

期后事项是指资产债务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如果企业对需要调整的事项未予调整,对非调整事项未按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说明,那么,不仅直接影响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前后期应负担的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对期后事项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利润表的分析技术

1、对利润表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利润表进行整体分析,主要用到关联项目分析法,企业的利润主要是由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加投资收益再加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营业务利润,而主营业务利润又是由主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几个因素构成,而这几个因素有相互关联的关系。因此,通过对这几个因素

本期和上期进行比较,找出问题的所在。下面通过一个报表来说明怎样对利润表进行整体分析。

项目上年实际数本年实际数

产品销售收入7,969,903.5913,520,192.09

产品销售成本5,911,592.1910,782,541.40

产品销售费用69,681.6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79,547.62102,156.08

产品销售利润1,978,763.792,565,813.01

关联项目分析表

项目增减额%

产品销售收入5,550,28969.6

产品销售成本4,870,94982.4

产品销售费用(不可比)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22,60927.5

产品销售利润587,05029.6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企业产品销售利润肯定有问题,因为在正常获利水平下,在收入增长69.6%的时候,利润也应增长69.6%,而实际只增长29.6%,相差40%。这里,可能是由于产品销售收入发生虚构,但虚构收入的目的在于虚构利润,借以虚构经营业绩,此例中,这种情况显然不存在。那么,问题肯定出在成本、税金与费用方面。上年费用无发生额,肯定有问题,但本年费用只有不到7万元,按重要性原则,这种问题在综合分析中几乎“不值得查”,突出的问题在成本方面,本年成本比上年增长82.4%,可以断定,该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不实,问题主要是在成本方面,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为下一步深入审计

找到了“突破口”。

2、对利润表具体项目进行分析

(1)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

主营业务的收入,大多数企业都是由产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的收入构成,一般情况下,已经入账的收入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因此,对主营业务收入重点应放在虚构、隐瞒、转移和“账外账”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抽查第4季度的销售明细账和相关凭证与销售发票逐一核对,看其是否都已入账,或转移到下一。二是通过审查 “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这两个科目也就是会计处理中著名的一个“中转站”,隐瞒或转移收入对不太高明的会计大都通过这两个科目来处理。三是检查企业的 “账外账”收入,账外收入的审计,一般可通过“三核对”来进行匡算审查。第一步是以出库单存根与销售发票存根核对,第二步核对是以发票存根与销售明细账核对,第三步是以销售明细账与产成品明细账核对。通过这样

核对,大体上可以匡算出有多少数量的产品未作收入。

(2)对主营业务成本的分析

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成本,而在成本方面的错弊,通常表现在成本的计价方面,成本的计价主要有三道环节,即发出材料成本的计价,半成品成本与完工产品成本核算的计价,以及销售产品成本结转的计价,这三道环节的成本计价由于极易被财会人员用来调节成本进而调节利税这就是审计所称的“三大水库”,聪明的会计想要调节利润,都会从这“三大水库”来调节,因为这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一般会用到会计人员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不是经验十分丰富的审计人员,想查都查不出来。此外,也有一些财会人员通过待摊、予提两项费用来调节成本的,但用这两项费用调节成本影响

额减少,所以审计人员形象地称之为“两个蓄水池”。

(3)对期间费用的分析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三项费用对利润的形成亦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地说,利用期间费用故意作弊调节利润的情况并不突出,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控制不严,在期间费用中发生的问题却十分严重,比如下面摘自两个企业利润表中关于管理费用的实际情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管理费用

甲企业 上年796.99万元34.67万元85.76万元

本年1352.02万元47.46万元156.43万元

乙企业 上年63.55亿7.598亿2.862亿

本年67.66亿8.391亿3.413亿

不难看出,这两个企业管理费用中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甲企业的管理费用远远超过它的营业利润,而且本期的管理费用竞比上期多出一倍。乙企业的情况似乎稍好一点,但以它的收入规模和利润情况来看,上将近发生3个亿的管理费用足够惊人,而本在上年的水平上再增加6000万管理费,可谓“高居

不下”。

那么,问题究竟发生在哪里呢?如果对管理费用全面铺开审查,一则管理费用的子目很多,二则从元月1日到12月31日几乎每天都有管理费用发生,逐一检查凭证工作量极大,这里介绍一种简易分析方

法,让有问题的管理费项目自动跳出来,便可很容易地把问题查出来。

管理费用分析表

项目上年(或计划)本年增减

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

工资及福利

公司经费

工会经费

待业保险费

劳动保险费

董事会费

业务招待费

计提坏账准备

……

合计100%100%100%

由于管理费是相对固定的费用,一旦增减幅度发生太大变化,该管理费项目必然存在明显问题(此

表可交由会计根据管理费用明细账填列并说明问题原因)。

(4)对投资收益分析

会计报表上的投资,只反映对外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进行报表分析时,应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金额的多少以及利润表中投资收益,先进行综合匡算,匡算出综合的投资报酬率。然后索取一份投资情况一览表,逐一与投资明细账中的投资收益核对,并计算出每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有针对性地审查分析投资收益极低的项目。

(5)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分析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往往被企业有意或无意地作为隐瞒或转移利润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利润表的时候,是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时,首先要搞清企业有哪些关联方的关系,然后要了解发生了哪些关联交易,进而要对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进行调查,特别是对那些重大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技术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企业理财情况的报表,因此,在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不能象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错弊”那样,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不是查“错弊”的具体情况的,而是查理财情

况的。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审查现金流量表编制是否正确。

(2)审查当年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3)审查企业收益的质量,具体的公式在综合分析中已详细说明。

上一篇:仓管员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颐和园精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