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2024-09-12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共11篇)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实验内容 教学方法 科学实验的方法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验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不足。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实验的内容、仪器和设备、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要向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行为,如提出问题、操作技巧、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处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的。

3.5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12):22-23.

[2]冯显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实验,2000,20(9):27-29.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2

一、走向生活实际, 感受物理实效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当所教的物理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 学生对物理知识就越感兴趣, 越容易接受知识, 效果也越好。反之, 物理知识脱离实际生活, 势必枯燥无趣。另外,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 倡导“由生活走向物理, 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等实际结合起来, 打造“生活化”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由生活中来, 体会到物理更有用了,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首先, 结合教学需求,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 唤醒学生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与前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立足教材, 增加适量的相关的生活素材, 如生活实例、社会热点问题、周围事物等, 再巧设教学情境, 引出新知, 唤醒学生思维与经验, 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使其以物理学角度来看待问题, 由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掘物理知识, 阐述物理原理, 感受探索的快乐。比如, 投篮时球的旋转问题, 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的运行, 起跳前先蹲一下的问题, 一些物理小魔术……这些常见的生活事例与现象, 都能够引发学生对物理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 更加喜欢物理学习。其次, 选取适宜的方式来沟通实际生活, 促进师生交流。如老师课堂列举提问,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举出相关例子, 播放有关视频或图片, 展示有关实物, 演示联系实际的实验, 学生课后调查、课前收集资料等。如教学“重力”时, 引导同学们观看与重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抛出的球落地, 水往低处流等。而后提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现象, 鼓励他们自由讨论, 试着说说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注重学科渗透, 拓宽学生视野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远不止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还需要注意将物理和其他学科巧妙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 拓宽学生视野。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强化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首先, 给同学们展示多彩多姿的物理图景, 比如物理学历史、物理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最新科技应用情况、现代物理思想等, 做到与时俱进, 开阔学生视野, 使其认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了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会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科技发展, 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如教学“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时, 引导同学们从社会生活、自身体验等方面来认识通讯改变生活, 认识现代科技, 感受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增强学生探索欲。

其次, 注重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物理学习中, 学生会遭遇一些学科渗透的综合题目, 但由于平时单一思维影响, 甚少与其他学科联系, 因此解题效率不高。所以, 在初中物理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科渗透与综合, 让学生迁移学科知识与方法, 多角度思考, 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 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如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与理解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运用方程、函数与图象等数学知识与方法快速解答物理题目。如引入语文古诗词, 给物理添趣, 也引导学生发掘其中蕴涵的物理原理,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与规律。如白居易所写的古诗《暮江吟》, 蕴涵物理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 (1) “残阳铺水中”的成因。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2) 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红”的现象。 (因为红光波长长, 易出现衍射现象, 晚霞呈红色) (3) “月似弓”的成因等。

三、重视科学探究, 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中, 过程与方法是教学需要关注的目标之一, 以便让学生体验知识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其中, 在物理教学中,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学习内容, 也是有效学习方法, 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己猜想;动手实验、经历体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协助, 自主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视科学探究, 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 再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创造意识, 让他们敢问、敢猜、敢实验。

如分析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因素时, 教师先播放沿海风力发电、钱塘江大潮等视频, 引出物体做功与动能。再观察限速牌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车辆的限速会不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动能大小?学生会想到物体质量与速度大小。而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分组实验, 验证猜想, 体验探究过程, 享受成功的喜悦。另外, 对于一些物理实验器材的使用规则, 如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等, 也可引导同学进行科学探究, 把握使用方法,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3

一、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偏重于结果,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重视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却片面地重视过程,忽视了结果。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从结果开始,即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由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由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无疑会窒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压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单调沉闷、缺乏生机。而新课程则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探究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老师会先把就业者和创业者应具有的素质告诉学生,然后举一个例子,使学生看看例子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出的结论。事例在此只是起到验证的作用,而不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得出结论提供契机。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教学设计从问题开始,精心创设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3个案例,提出了3个典型性的问题,即大学生求职简历该不该做假?求职时应选择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假如到了一个新单位,一直得不到重视应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真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使学生享受课堂。这样一堂课,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大家分工合作,主动探究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而就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就在大家的发言、争论中,在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可谓水到渠成。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却走向了极端,片面地重视过程,甚至是为过程而过程,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课改之前,对学生的发言一些老师总是用对或错做贴标签式的评价,挫伤了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新课程实施后,一些老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学生说的是什么,都一味地鼓励、支持、表扬。针对老师设置的情景,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而实际上,这样一堂课除了热热闹闹之外,学生一无所获,既没有达到预设的知识目标,更谈不上培养了何种能力。

新课程要求构建有活力的课堂,但有活力的课堂不是毫无秩序的课堂;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是指学生思维的主体,而不是课堂中的随心所欲;新课程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无目标无方向的为过程而过程。

二、慎重选择教学方式与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使政治课教学变得生动、富有活力,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使政治课教学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从而使学生由原来的排斥而变得积极参与。比如,新课改重视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道理,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在辩论中明晰事理。因此,新课改后,一些老师遵循这一原则,成功地上出了可谓经典的现场课。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时,正值我国的股市飘红火爆之际,这位老师不但用《死了都不卖》的流行歌曲作为引入,而且还挖掘到网络上模拟炒股的软件,在课前一周让学生先去模拟炒股,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交流一周来模拟炒股的收获与体会。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而且在讨论交流中,顺利地达成了本课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一些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新”,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动辄就让学生演小品、拍录像、分组讨论。比如,新课改以来,课堂讨论是老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事实上,人们讨论一个事实总是以它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为出发点与归宿的。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否抓住学生,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在于老师是否能够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在于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是否相关,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如果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了学生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比如,我听过“关于财政的作用”一节课,老师让学生结合财政的作用谈谈如何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似乎与生活联系很密切,但实际上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住房难的确是一个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但同时也是包括国家在内都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教师让中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谋划策,显然不切合中学生生活的实际。所以,讨论题抛出后,学生很难讨论起来,更难以提出独到见解。大多数学生只是提出要多建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这些大家不用讨论都明白的办法。因此,这样的课堂讨论只是留于形式。而在我看来,新课程之新,不在形式的新奇,而在于结合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慎重选择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改革都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原先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并进而完成历史性的超越。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并由此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但新课程并不是对旧课程的完全否定,因此,旧课程要求教师所具有的一些基本功,如扎实的专业素养、漂亮的粉笔字、合理的板书设计、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仍然是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必备的素养,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基本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此有一种曲解和误解,简单地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课时多媒体一放,学生一讨论,就是新课改。无庸置疑,新课程教学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基本功要求的降低,更不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退场”。如最传统的基本功——板书,漂亮的粉笔字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合理的板书设计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它既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对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记载。它具有不断翻页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我听过一个老师上的一节探究课,探究的案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后,就让学生讨论。学生七嘴八舌,热情很高。这应该说符合新课程所主张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理念和要求。但是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讨论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有哪些收获?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老师既缺乏对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又缺少必要的板书,使人感觉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缺少理论支撑,缺少画龙点睛之笔。

新课程实施后,很多老师在寻找课程资源方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却忽视了对教材资源的利用。新课程的确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放弃使用教材上的所有案例和探究。在这方面,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用教材上的案例就是照本宣科。实际上,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课程的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内容,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生动的探究性案例,增加了知识链接、专家点评等小栏目,从而教材的趣味性和阅读性大大增强。特别是教材上的案例是编写教材的专家们精心选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易放弃,要慎重取舍。比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在讲主要矛盾这一内容时,辽沈战役的案例依旧保存了下来,因为这一案例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经典案例,然而有些老师在讲课时认为案例陈旧而选择其他的案例,导致没有将主次矛盾讲清楚。如何利用好经典案例,既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教学智慧,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变革是一项旅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但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以便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得以科学实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谈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篇4

---------《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暑期我有幸去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听了余教授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后,仔细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颇受启发,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科学教学,贵在探究(有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新科学课程将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如,我们在上第四章《熔化与凝固》一节时,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里上这节课,通过动手实验??填写熔化过程记录表??画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比较两种物质的熔化有什么不同。这里虽只包括了探究的部分环节(没有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但也属于探究。因此,探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二、科学教学尽可能体现生活化(有感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情境)老师用他的那双慧眼不仅关注科学教材,而且还会善于关注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体现科学课堂生活化。不但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课堂中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课堂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无意识注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有感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教学关系)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教师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课堂上教师能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实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感于教学关系)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5

一、农村科学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广大的农村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

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没有经费投人,教育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有些学校甚者连弹簧秤、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实验仪器也没有配备。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要不就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如果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就干

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

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用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6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一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什么是科学案例教学法?

2、按《科学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学科学课程是以什么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3、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4、什么是行为观察?

5、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或指导原则)是什么?

6、什么是学习任务分析?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请简述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2、按“第三代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中学科学教学设计时,其主要由哪五个部分组成?

3、简述案例教学的六大特点。

4、简述自主学习的四个特征。

三、辨别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你认为案例教学能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请说明理由。

2、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在设计理由、教学目标、教学分析、策略制定和作业设计、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6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请你从2..个方面对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进行比较。

四、观点论述(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严格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教学的本质仅仅是执行教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2、有人认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是两码事,不需要相匹配”;也有人认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要绝对相匹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初中一年级科学课)

课间,两名学生正在给大家的课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声上课铃,把各色不同衣着、神态各异的一群学生瞬时归入五十多个座位。

‚今天的《科学》课,我们要‘与蔬菜交朋友’。大家看到课桌上摆放的蔬菜了吗?现在就4人一组,认识各种蔬菜,把它们的名字、子叶类型、食用部位等填在你们课本第#页的那张表格里,4人填写的内容不能相同。‛老师微笑着给同学们布置任务。

安静的教室立即热闹了。大家纷纷拿起他们熟悉的蔬菜,有带绿叶子的白萝卜、有大葱、有土豆,等等,真的太熟悉了。但如果要说出它们的学名、可食用部位甚至是双子叶还是单子叶,还是有点难。

‚老师,这是什么?‛ 一个女孩的声音。

‚菠菜。你们没见过吗?‛

‚哦,对了,对了,是菠菜。‛

耳边又传来有趣的对话

‚这是土豆。‛

‚不对,是马铃薯。‛

‚哎,土豆就是马铃薯。‛接着一阵欢快的笑声。

因为每个人都要写与小组其他成员不同的植物,所以,大家必须互相帮忙、互相请教,才能完成任务,而且没有人可以偷懒。

半个小时过去了学生们仍然沉浸其中,老师则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的指点。

‚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把自己认识的蔬菜给大家讲讲。‛

一个被老师观察已久的小组代表被首先叫了起来。

‚韭菜的食用部位是根、茎、叶子。‛话音刚落,周围踊跃的小手立刻举了出来。

‚不对,根不能吃。‛

‚能吃。‛

一个全班性的讨论开始了……

以上案例可以说明:(填序号)。①新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

②新课堂,不再只是一门课程的“独木”,而是学科知识的“林”。③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④新课堂,不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⑤新课堂,学生评价的功能不是“筛子”,而是“泵”。请你就以上某一论点作一分析说明。

2、重视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像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分析。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停止用力,桌子就静止了,于是和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一样错误地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此,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误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追根究底的问题意识。

根据以上所述,请你对《科学》(7—9年级)任选一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方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二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课程的概念是什么?

2、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3、什么是学习过程?

4、什么是教学模式的要素?教学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哪五项?

5、什么是板书?

6、什么是案例(个案或实例)?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请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特性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的实现有赖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中的落实。为此,探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是探索有效教学之路不可回避的议题。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呢?请简单例举4例。

3、学习过程有哪些要素?

4、简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意义。

三、辨别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请谈一下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2、“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培养科学人才”,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看法。

四、观点论述(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你认为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设计主体应该指向教师还是指向学生?请亮出你的观点。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血液循环

1.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会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等思维和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体会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模式设计

选择‚谈话模式‛进行本课的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也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性质。

3.教学策略设计

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教师通过边问、边讲、边绘图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采用与课件相结合的形式讲解。

4.教学过程设计(略)5.教学评价设计(略)

请你从“教学设计的程序”的顺序、“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三方面对本案例进行案例评析。

2、科学课上,当教师按预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对某种现象成因的猜测是否成立时,却出现了全班学生无人能设计的局面。这时,教师应该采取哪些做法?请写出简明的教学案例。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试列举中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策略(4例)?

2、什么是学习方式?

3、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4、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5、什么是学习日记?它有哪些特点?

6、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现代教学设计包括哪几个因素?

2、在学科领域,《科学课程标准》认为7~9年级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请简述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哪些基本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

3、请简述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7—9年级)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4、《科学课程标准》有哪些活动教学要求?

三、辨别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7

一、科学探究概念和学生科学探究的特点

目前, 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关于科学探究的定义和解释。从应用的广泛性和影响程度上来说, 大家较为认同的科学探究概念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所作的界定:“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 以及基于此种研究所获得的证据而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 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1]

从上述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 尽管科学探究都是研究者通过探索、调查和研究来发现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和科学家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是一致的, 但两者又有所不同。一致性表现为学生在科学探究时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活动及思维, 学生同样可以像科学家那样, 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同之处表现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 而学生学习的对象大多数是人类已经认识的, 科学家是做真实的科学探究, 其探究是开放性的, 而学生是学习如何做科学探究, 其科学探究过程受认知水平、学习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制约。

学生科学探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必然需要教师指导。在进行科学探究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 调整学生自主程度和科学探究开放程度。在实际的学生科学探究中, 学生完全自主是极少见的, 更多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 至于教师指导的成分与学生的自主成分的比例大小,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有关文献阐述了Toh等人研究的关于学生自主程度在科学探究中的效果以及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在研究中, 显性知识对应于教师的完全指导, 缄默知识对应于学生的完全自主。结果发现, 仅仅通过学生的完全自主或教师的完全指导, 对探究学习效果影响不大, 但两者结合则大大改善了探究学习效果。[2]该研究结果意味着:科学探究既有显性一面, 也有缄默性一面, 而且它们的教学途径不同, 科学探究的显性知识可以明确地教给学生, 但其缄默性知识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才能体会, 两者结合能更好地做科学探究。由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是开放的, 因此Toh等人的以上研究结果也意味着: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 它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

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时间不长, 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处于初始阶段, 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指导性的探究必然是探究学习的主流形式。尽管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少, 学生的自主越来越多, 越来越接近科学家或真实的科学探究。[3]但在推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初始阶段, 指导性的探究性学习依然起着主导作用, 但随着教师指导经验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 这种指导的作用应逐渐减弱, 学生的自主性探究的比例逐渐增强。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体验学习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比获取科学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收集资料,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提出问题, 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 提出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可以发现自然世界中未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从而提出问题, 进而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必须尊重事实, 此外, 提出问题还包括能够清晰地表达所提出的问题, 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并展示证明观点的论据, 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清晰表达问题的手段多种多样, 包括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只有能够清晰地表达问题才能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的确有了一定的基础, 才能体现出学生观察的深度。因此, 提出问题和清晰地表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 分析问题, 形成猜想或假设

假设源于所提出的问题, 是对于问题的发展趋势或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是研究者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问题的可能性解释。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一种试验性的观点, 必须通过观察或实验加以验证;具有合理性的假设, 才有助于制定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一旦形成假设, 研究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就是验证假设正确与否, 因此, 研究者必须避免那些有可能局限于某种观点的偏见的假设, 从而保证研究的开放性, 以获得客观、真实的研究结果。避免错误的或者有局限性的假设, 要求研究者收集充分的证据和正确地提出问题, 同样重要的是进一步客观地全面地分析问题, 才能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假设。

3. 设计实验, 检验假设

设计实验, 检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比较、推理、分析, 从现象和实验中分析和归纳科学规律, 通过检验对假设验证, 进而证实或推翻假设, 检验能够使研究者探查自然世界中那些隐藏在自然现象和事物背后的奥秘, 揭示自然的本质。检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证式, 即根据已选择的方案去收集支持假设所需要的事实和证据, 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 从而证明假设成立或者不成立;二是实验式, 即个体亲自动手实验, 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通过检验假设可以验证或发现如下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假设是否与原有的知识相矛盾?探究假设是否和日常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冲突?探究形成假设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探究假设是否与假设吻合?当发现探究的结果和探究假设的差异以及发现探究过程中各因素与结论存在矛盾时, 应当重新审视探究方案, 这将可能引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和获得新的发现。

4. 形成结论, 求证确认

在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之后, 还需要进一步的求证, 求证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继续收集论据, 在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之后, 收集证据也就有针对性了, 有可能发现或收集到更加支持结论或推翻假设的证据, 从而加强结论或者推翻假设, 也可以与其他研究者进行讨论、辩证来求证结论;也可以通过研究者互相交流的方式, 讨论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获得发现和改进的建议, 在这种交流中, 一方面, 个体要准确地向其他人阐明自己所探究的问题、方法、探究过程以及结果, 并倾听他人对证据和解释的看法和态度;另一方面, 他人也有机会就这些结论、解释提出疑问, 指出其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 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等。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结果的交流探讨, 从中扬其所长, 克其所短。

5. 总结评价

得出实验的结论不意味着科学探究的完成。对结果的评估、科学解释、对实验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定等级, 而是通过评价发现过程中的不足, 评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直接得到了改进, 而且在评价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相关技能, 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探究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科学探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正确对待非科学性的猜想

科学探究需要大量科学而有价值的猜想, 非科学的猜想和科学的猜想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 非科学的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同样重要, 不能认为非科学的猜想就是将学生引入歧途, 对于非科学性的问题的探索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当然,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做出更科学的猜想, 这是教师们所要做的工作, 但没有必要从学生的猜想中剔除非科学猜想, 仅仅挑选出有价值的科学猜想。

2. 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 辩证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当我们深入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之后, 或许我们就不会再有过程与结论谁更重要的争论, 也不会再有探究是不是一定要有结论这样的疑惑了。因为在探究活动中, 结论和过程同样重要,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告诉我们:做出结论本身就是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结论则是探究活动的成果。强调过程, 就是在保证结论的科学性。

3. 科学探究要循序渐进

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是只要记住有关探究的知识就能解决的, 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行。为此, 学生需要先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 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 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 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

四、结束语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假设、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科学方法, 学会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如何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当然, 主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和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等.罗星凯等译.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2]陈琴, 庞丽娟.科学探究:本质、特征与过程的思考.教育科学[J].2005, 21, (1) .

[3]罗国忠.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主性辨析.教育科学[J].2008, 24, (1) .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原则;问题;对策

1.前言:

高校培养的是高级人才,他们在走向社会,服务人类时必须拥有健壮的身躯和健康的心理,而这都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加强,所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与体育课程设计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高校体育已作出重大改革,但总体而言,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当今高校体育课程应更加注重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他们在体育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体育的主动探寻,为此,普通高校体育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依据,在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教学内容和模式,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传授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终生体育健身的意识与能力。为了有效解决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实践不适应状况,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以期有更多的专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认识体育课程设计

2.1涵义:体育课程设计指的是按照科学育人的目的要求,并在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和体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优化体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及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2.2原理: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原理指的是从社会、学生和体育科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优化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地捉进大学生个性品质及体育文化修养,从而取得体育课程设计的最佳效果。

2.3原则:(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服务;以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服务。(2)适应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这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需了解并尊重学生;确立体育课程目标,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统一于课程目标之中;体育课程的设计需有层次、有幅度;需满足大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及积极参与意识。(3)适应体育特点的需要:体育包含哲学、心理、生理、生物、物理、经济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广域课程的设计。

2.4步骤:(1)确定体育课程标准,确立体育教学大纲,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等;(2)确立体育教材结构,确定教材体系;(3)设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体育课程实验,逐步扩展;(4)设计体育课程评价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修订体育课程。

2.5设计类型:(1)达标课:属于必修课。该课型目标为体育素质达到的标准。(2)选项课:属于必修课。该课型以某一体育项目为主,并以学期为单元,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提高其身体专项素质为辅的体育教学课程。(3)专项提高课:既可以属于必修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该课型以某一体育项目为主,主要发展大学生的专项素质能力,有非常强的专项达标目的。(4)专项课:属于非正式课程。主要用来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题而开展的课型。

(5)特殊课:针对身体病、弱、残类的大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型,可以是选修也可以是必修,以完成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为目的。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3.1以未来社会发展为前提: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诸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病的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而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现代文明病的有效方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需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加以研究并设计,以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标与任务的全面落实,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3.2以知识分子身心健康实际为中心:影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的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外,更为重要源于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在目前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依据大学生的健康实际及毕业后自我健康保健的需求,科学设计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间题。

3.3以体育教育学科本身的价值为重点:应该从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出发,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中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理论与技能,让大学生学会自学自练、自测自评的科学运动的手段与方法,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4.普通高校传统体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差,健身知识匮乏,致使很多大学生不能自觉进行课外锻炼,体育运动的生活化程度偏低。

4.2以技术为中心,忽视健身教育,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发展。

4.3大学体育的教材内容大多与中学相同,无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淡漠,教学效果差。

5.普通高校体育課程设计的对策

5.1更新观念,树立新的“育人观”: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要牢牢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新观念,切不可忽视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的体育健身能力,所以应遵循“终身体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使体育成为其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体育生活的价值探寻,为此高校体育课程应积极构建“开放”、“自主”、“体验”的学习情境。

5.2竞技运动项目的群体性改造: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一致,所以不能直接进行竞技技能的教学,然而可对其进行选择地改造,使得竞技运动项目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首先,遵循大学生能力适应性原则,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所以,难度标准应该是大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基本掌握,当然,也不能因为改造而失去原本的魅力;其次,遵循条件适应性原则,即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考虑改造标准,目的使改造后的项目适应教学需求。

5.3注重体育理论教学: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需重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促使大学生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科学指导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4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需提倡交流与合作,师生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协商和民主的氛围,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道德的规范文化和体育审美的情感文化。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需在依据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大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2] 朱俐健.高校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辽宁师专学报,2008

[3] 刘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向度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马卫平等.文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审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5] 易春燕,李红,任书阁.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创新设计[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6] 白凤瑞,郑柏香.适应新形势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J]. 体育与科学,2001

[7] 刘益群,王珏瑞.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9

(二)实验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初级中学、中心学校:

为了提高我县初中《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的推进《科学》新课程的实施,经研究决定组织参加杭州市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实验教学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地点和时间:富阳市永兴中学(金桥路300号)。

12月25日上午8:15开始,26日下午结束

二、报到地点和时间::富阳市富春山庄(新疆杭州疗养院)花坞北路6号。

12月24日下午3:30——5:00报到,交通指南:见交通示意图。

三、杭州市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同时合并举行。

四、参加人员:各校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自行前往)。

五、本次活动不收会务费,其余费用回单位报销(淳安.建德.桐庐三地的教师住宿费由会议承担)

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 2008年12月6日

附: 富阳市富春山庄(新疆杭州疗养院)总台电话:63130199。

富阳市永兴学校教务处电话:63377586。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范先团老师电话:63345298。

交通示意图:

1.途径杭的老师可乘:杭州东站;杭州钱江小商品市场;清泰立交桥(城站);龙翔桥(514路)→富阳;到达富阳乘市公交(1元票价)至花坞桥。或乘富阳出租车至富春山庄(票价6~10元)。

2.自驾车:杭州→转塘→中村→320国道→迎宾路→大桥路→花坞桥→党校方向。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10

东港市大鹿岛学校何广志

“科学世界”作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在以往长时期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往往是将它理解为物理的课后阅读部分。物理课上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酣畅淋漓地将每一章节的知识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物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理解和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物理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四)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路,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样的表述,为初中物理“科学世界”部分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就笔者在关于“科学世界”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飨读者。

一、确立学习“科学世界”的观念

物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应用知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作为学生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素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往的“科学世界”部分的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发现、思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科学世界”部分的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从理论到理论,这样是不可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世界”的动机的,这种局限还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学习“科学世界”的兴趣,丧失学习物理的动力。《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出:“①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②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作为物理教师不但要搞好课堂知识的教学,学好教材,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及时地学习“科学世界”,扩大学生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才能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科学世界’部分,同学们课后自己看看就行了”的观念,并树立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的物理学习观。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科学世界”部分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学习与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的学习。

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在“科学世界”的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视在学生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既形成能力、又掌握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学习“科学世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学习“科学世界”的习惯,提高学习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确立了学习“科学世界”的观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学科知识和内容的准备,如学生在学习“大漠里的故事”、“现代汽车”、“向地球要热”等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关于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了解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加深认识。

二、培养学习“科学世界”的兴趣

很多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学习。就是学习,也只是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物理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

世界”的冲动。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本课知识点、围绕考试要点来学习,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样的学习不但会让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学习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不利于学生物理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经常徜徉在“科学世界”的空间和时间里,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学习“科学世界”功利的淡化,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科学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物理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世界”,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以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有关“科学世界”中涉及到的一些伟人和科学家的故事。笔者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有关牛顿、安培、孔子、阿基米德、居里夫人、法拉第等人的奇闻轶事,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认真阅读和学习“科学世界”的有关知识,往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励学生对“科学世界”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有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彩。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知识广泛、渊博,并能学以致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物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营造学习“科学世界”的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好动,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学习“科学世界”的氛围。

其中教师榜样的感染作用很是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对“科学世界”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特别喜欢“科学世界”的那部分知识时,他们往往也会对“科学世界”产生好奇,想知道教师对哪些知识那样感兴趣,并渐渐地也会认真地学习和阅读“科学世界”。一天中午,笔者比较早地来到教室,发现许多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而是打打闹闹,笔者没有制止他们,而是坐在一个空位上,认真地研读起八年级物理中的一篇“科学世界”。不一会儿,喧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的,部分学生作业做完了,也都拿起物理教材认真地阅读起“科学世界”来了。后进教室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交完作业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学习“科学世界”。教师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笔者曾经让班级同学自己组织物理学习小组,其中有一个组是由两名同学组成的。其中一个平时就非常喜欢学习物理,知识面也比较广泛,而另一个则并不喜欢物理。但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爱打乒乓球,并且水平都很高,在初中部里都罕有对手,他们在体育课上经常是杀得难解难分。学习小组刚成立的几天,不喜欢物理的同学没什么变化,但不久,居然也喜欢起学习物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他的乒乓球水平是旗鼓相当的,可我的物理学习却远不如他,我应该向他学习。其实物理学习起来也蛮有趣的。”

总之,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走进教材、认真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学习由“要我学”的观念朝“我要学”转化。

四、构建学习“科学世界”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交流表达、喜欢施展的特点,来体现“物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物理实践”的要求,体现物理作为基础知识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展现物理知识的精彩,从而在大量的物理实践中掌握运用物理知识的规律。笔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对物理的学习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也不再觉得物理是抽象的。并且通过“科学世界”的学习,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去体验、去实践,使物理学习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挑战,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教师不妨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参加学习“科学世界”知识小竞赛,以了解学生对“科学世界”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设计竞赛试题时,一定要和学生平时学习“科学世界”有关的知识紧密相连,注意竞赛试题的互动性,而不仅仅是平常的竞猜题。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能通过实践来使用自己在“科学世界”中所了解到的信息和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相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信息,这就要求能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处理和实践,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学生在动手设计的过程中,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展现和提高。

教师搭建的这些“平台”,并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终极目的,而是作为检验学生对“科学世界”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物理。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平台”中既能发现自己的阅读收获,还能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方向。

五、丰富学习“科学世界”的评价

《物理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指出:“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认识的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对这个问题投入的程度,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

要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首先要张扬学生个性,倡导多元评价。作为“科学世界”部分,每一个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都有他们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针对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整体、综合的理解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激励。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在“科学世界”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鉴赏和应用上的评价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的过程,逐步提高评价的标准,而切忌进行片面性的评价,走以往的老路。

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重点评价学生对“科学世界”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具体

考察学生在理解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物理教材中的“科学世界”教学,能还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而要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感受到物理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物理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物理是有趣有用的”优美境界。

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论文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高等教育

一、引言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举措。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实践者。因此,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强国富民事业的进程。大学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直接作用。竞争日益增强的今天呼唤具有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决策,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现状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既包括人文文化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因此,高校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要兼顾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方面的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段时期内全国的理工类院校占了大多数,因此,我们在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时,往往侧重于人文文化素质,对于科学文化素质则关注不够。但是,21世纪以来大规模合校以后,大多数高等院校是集文、理、工、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均有相当数量,因此,学校必须为他们提供具有多样、互补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具体来说,经、管、文、史等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更需要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来补充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相应的,理、工、医等专业大学生,则更渴求人文文化素质课程的滋润。

新郑州大学是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规模与专业门类的综合性在全国综合性高校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鉴于此,本文以郑州大学为例,分析综合性高校文化素质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对策,并以笔者已讲授了三届的选修课《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为例,浅述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共性特点要求与课件的具体做法,给同仁以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高校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分析

(一)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数量比例严重偏低

中国高校在21世纪初实施合校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规模在2.5万以上重点大学就有30所左右。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为例,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校本科生人数在4.2万左右,分布在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94个本科专业。郑州大学2011年上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共有126门,其中自然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只有14门次,占文化素质选修课总数的11%。考虑到在校学生人数后,人均科学文化素质课程门数只有万分之三左右,大學生人均享有的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数量严重偏低,必然导致大班上课,极大限制了不同专业大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性和针对性。

(二)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门类少、学科专业涵盖面较窄

在郑州大学2011年上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中,可以归类为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造技法》《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中国古陶瓷概论》《中医养生学》《珍禽异兽与动物保护》《自然资源、材料与环境》《仿生科学与技术》与《AutoCAD 开发技术》等十个课头(由于笔者计划2011年出国访问,因此,《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课暂停)。这些课程可大致归为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领域,而对人们理解自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文学、地理学、空间科学、海洋学等方面却没有课程涉及。已涉及的这些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代表性也不强,很难反映出目前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

(三)科学文化素质课的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失衡

目前,中国高校的文化素质课多数以校任选课的形式开设的,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仅仅从开设课程的名称上判断,乃至最后决定是否选修该门课程。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在课程名称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在反映课程科学性的同时,同时要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三、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基本要求与共性特点

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听课对象具有专业背景的不确定性,同时,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点的“广度”而非“深度”。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应具备科普性、前沿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特点要求。

(一)科普性的特点要求

高校文化素质课程主要针对非本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应具备科普性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对于深层次的科学原理不必深究,但是由该科学原理引申的应用技术以及发生的典型事例应重点介绍。

(二)前沿性的特点要求

由于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异常发达,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海量的新科学知识被科学家不断地“生产”出来,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传递到我们身边。由于知识与信息的海量丰富,作为高校科学文化素质课必须把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纳入课程内容。只有注重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才能在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科学知识的精华与前沿发展动态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理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站在国际科学阵线的前沿来思考未来,将自己的未来发展同世界科学浪潮融为一体。

(三)实用性的特点要求

理工等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往往偏向于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并且要求选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理工基础,多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接受,从而导致多数大学生望而却步而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应将实用性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与特点,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益处,即通过本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够获得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疑惑的基本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该选修课程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趣味性的特点要求

作为高校文化素质课程,趣味性是文化素质课程能否激起大学生学习热情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对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原理一般是比较严肃而枯燥的科学事实,或是平淡而严谨的规律描述。那么,科学文化素质课的趣味性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扭曲科学原理来获得趣味性,但是,我们可以从课件内容的描述形式上下工夫,尽量引入一些易于理解卡通图片,以生动的方式进行解说。其次,可以将科学原理与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引入课堂,使学生们在加深对科学原理理解的同时,增加课程讲授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的课件制作的几点建议与体会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这为大信息容量文化素质课的开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质量是决定授课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增大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将图片、影像、声音等资料带入课堂,可以极大限度丰富构成课件的元素。对于理工类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来说,作到满足科普性、实用性、前沿性等要求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做到具备足够的“趣味性”则不易。然而,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在课件的内容与形式上下工夫。笔者自2007年回国进入郑州大学工作以来,开设了一门全校性的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连续上了三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讲授该课程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对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课件制作浅谈几点具体建议,仅供参考。

(一)从身边可感受到的实际例子入手,逐步深入到科学原理层面,作到深入浅出

由于选修科学文化素质课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该课程应有的先期理论基础,如果平铺直入阐述比较深奥的科学原理或规律,势必导致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所讲内容,更谈不上感兴趣了;可想而知,这样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此,必须从同学们的生活中可联想到的事例开始,从现象描述逐步过渡到本质原理的解释,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让同学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真切感觉到所讲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在《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课程里,讲到纳米结构材料特性与用途时,笔者从曾经被媒体热炒的“纳米奶瓶”“纳米冰箱”等事件说起,说明概念炒作的不合理性,以及“纳米奶瓶”“纳米冰箱”概念本来蕴含的纳米科学知识与纳米材料的应用原理,使学生们正确理解纳米材料概念,了解到了纳米结构材料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紧跟本学科国际前沿,将本学科领域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纳入课件,并将这些事件产生的巨大影响加以阐述,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效应,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工科等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知识的体系往往比较庞大,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较多,因此,不可能层层铺垫、系统讲授。既然不可能系统讲授,那么,最理想的做法当然是选择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来讲授。例如,笔者在《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课件中,将纳米晶的“庞磁阻效应”及其在信息存储器件中的应用作为重点介绍,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纳米结构材料的巨大威力与实用价值。

(三)在课件的描述方式上,多采用卡通图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尽量减少大段文字描述,增强课件信息表达的形象化

学生面对大段文字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现象,而对于色彩绚丽、构型均衡的卡通示意图则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述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时,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示意图方法进行表达,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能够比较清晰、简易表达清楚。此外,卡通图示表达的突出优点还在于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特别适合于科学文化素质课程。

(四)根据听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分布情况,课件中所列举的实例应充分体现出与这些选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相融提供契机,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素质

作为校级任选的科学文化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全校文、理、工、管、医等各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不同的专业与年级差别使得要全面照顾各专业学生的需要难以实现。尽管如此,在课件中列举的例子还是应该根据所选课学生的专业分布情况,尽量全盘考虑,争取在各个专业门类下找到一个以上的应用实例,以帮助学生将其专业与所选修课程内容关联起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以笔者所开设的《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为例,对于理、工、医等专业的学生,要找到与“纳米结构材料”相关的例子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法学等纯文科专业学生来说就有点难了,但还是能找到相关实例的。比如,“纳米结构材料”的使用安全性问题、纳米时代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等,都可认为是与文科相关的学术课题。通过这些相关课题的阐述,力争使各专业学生都能有所体悟,从而使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目的实至名归。

五、结束语

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应顺应发展潮流,履行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全面协调好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比例关系,在不放松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紧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建設,以适应高校发展的日益综合化、大学生知识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川.强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119.

[2]杨思信.新形势下深化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105-108.

[3]刘承斌.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7,(22):5-6.

[4]高晓玲,刘文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3):121-122.

[5]闫放,陈华英.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9-50.

[6]娄延常.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3-24.

[7]郑州大学介绍——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http://202.196.64.199/gaikuang.htm.

[8]校任选课概况.http://202.196.64.155/scripts/newxkxt.dll/seegetclass?xq=20111.

上一篇:六一的演出致辞下一篇:基坑施工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