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读后感

2024-06-02

老舍作品读后感(共10篇)

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1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要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么会有甜呢?世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快乐,也没有可以不吃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吗?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满意的作文,心里是多么甜呀!“多得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说得多好啊!不过,要获取知识,如果不付出劳动,不尝尽酸苦,怎么能行?又怎会取得快乐和甘甜?吃不得苦的人,永远无法邀游知识的海洋。我以往学习,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掉贪玩贪睡的毛病。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我终于明白了“学习应当吃苦耐劳”的道理。现在,我放弃了过多的玩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扎实的知识,终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老舍爷爷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这句话将永远是我的座右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试问,不劳动又哪来什么作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飞机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热气的人,蚊子“大军”更是令人烦恼不堪,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拼装,拼装相当困难,劲儿使大了,零件往两边滑;劲儿用小了,又粘不牢。涂胶均匀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失败了,我毫不泄气,再来第二次。我把胶水均匀地抹上去,使劲地握在手心里,毫不放松。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我的手心里积满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坚持不懈地挤压着,连零件的锐角划破了手也不在乎。终于,一架精致的小飞机模型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愉快地想:虽吃了些苦,值得!读了《养花》这篇课文,我深深认识到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在尝尽了苦、辣、酸、咸之后,才会有不尽的甘甜。我一定永远热爱劳动!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读《骆驼祥子》有感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并与刘四爷的女儿虎妞成亲,不久虎妞难产而死。拉车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却对祥子产生感情,可是因穷困却不能他们结合。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来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死。好强的祥子最终也被吃人的社会吞没。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老舍先生写的<<母鸡>>一文读后感

文中写的是老舍先生一开始讨厌母鸡,因为它没完没了

地叫,但后来他改变了对母鸡的看法,因为他发现母鸡

是很负责、慈爱、辛苦、伟大,所以他不仅不再讨厌母

鸡,还觉得它是一位英雄。

读了这篇短文后,使我联想到我的妈妈。我讨厌她,就像老舍先生讨厌母鸡一样。因为她整天在我身边唠唠

叨叨,有时甚至打我、骂我,我不仅讨厌她还恨她。我反

反复复地读这篇文章的一句话:“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

英雄。"我开始慢慢地,细细地回想起妈妈对我的一点一滴,妈妈对我的好开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接一幕地在我的脑海里

闪现,那哪是唠唠叨叨啊?她是怕我冻着、饿着和想了解我在学校的情况是怎样,才向我问这问那;她打我骂我是因为

我一次又一次地犯错,一次又一次地伤她的心。我知道,她

是恨铁不成钢啊!她恨我越深不正是她爱我越深吗?当我生

病时,是她彻夜末眠地守着我。生活上,她从不会让我愁吃

愁穿;学习上,她帮我解答难题。除此以外,她还教我怎么宽容别人,怎样帮助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再也不讨厌妈妈了,老舍先生说得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

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2

关键词:老舍,系列作品,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 形成了现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 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 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 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老舍作为一个出色的作家, 大家对他的了解应该算比较多。老舍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之中, 小时候大半时间都是在大杂院中度过的。因此, 在老舍的思维意识中, 这种生活的积累让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地层百姓的生活。譬如, 在老舍《四世同堂》中多处写到了老北京的一些传统习俗。例如, 过“八月节”的讲究。在老北京,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 (一种纸上绘制的神像) 于庭, 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等贡品祭月, 贡月毕, 家人团坐, 饮酒赏月, 谓之“团圆节”, 分好的月饼则谓之“团圆饼”。老舍在作品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 而只有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 红的, 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绘着点浅红;这样, 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这些京味十足的场景与语言表达, 正好诠释出北京独有的味道, 并将这种浓厚的京味通过艺术的表达, 在创作中更好的展现。“京味”成为了老舍作品中独有的标签, 通过其小说化的描写, 对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等形成鲜活的文化趣味体现。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 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 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 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譬如, 在老舍作品《茶馆》中, 将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 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 您说得对, 太对了! 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 您派管事的来一趟, 我跟他商量, 该涨多少租钱, 我一定照办! 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 比你爸爸还滑! 哼, 等着吧, 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 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 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 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 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 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二、北京方言的独有魅力与作品语言传达的融合与应用

在老舍的作品中, “京味”语言的艺术特点是重头戏。在语言表达中, 对北京市民语言相当的熟悉, 并且对各种人物的状态语言也有很大的了解, 因此, 老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中采用朴实通俗的语言, 鲜活生动的将“京味”表达出来。其中, 老舍作品中人物语言有些都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在创作的过程中, 老舍善于运用北京市民中俗白、简洁的方言方式, 能将平凡的故事在方言表达中烧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北京味道”。譬如, 在《茶馆》中出现的叠音词有近五十处, 如:管教管教、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说说理、照顾照顾、活动活动、硬硬朗朗、外边蹓蹓、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等。这些词把老北京人的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北京市民的人物特征与作品中多元化形态的传递和表达

京味语言的表达离不开人物的描写。老舍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 通过北京语言的表达, 在人物身上展现出来, 同时, 在浓厚的北京风土、风俗习惯等人情世故的传递中, 形成综合性的表达。譬如, 在在长篇小说《二马》中, 老舍就塑造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 这样一个角色, 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还有譬如:“杀好了腰”、“鸡肠子”、“大脚”等语言表达, 就是典型的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韵, 这种特殊的风味, 形成一种独有的语言表达。还有, 在《正红旗中》写到过年送灶, 规矩颇多:定更之前要祭灶王, 到了酉时左右, 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鞭炮, 象征着把灶王请到院中来。作品中的“姑母”“讲究”吃喝穿, 春夏之交, 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 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该穿亮纱就万不穿实地纱, 该戴翡翠就绝不戴金的, 宁愿服装首饰循环入铺, 也不能忽视了打扮。更好地将人物形象放在北京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也写出了旗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老舍创作作品中独有的“京味”语言, 主要是将语言、句式以及话语间透漏出的北京风貌、地方语言等, 以及渗透在其中的北京文化, 都是老舍作品创造的独有韵味, 也是其“京味”的主要体现, 更加让我们看到了老舍语言大师对北京人真善美的全面描述, 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郭凯.漫不经心中的强化——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之一[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6年05期.

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风格 篇3

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技巧;思想内涵;喜剧意味

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在其他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语言幽默的作品,但老舍先生的作品幽默感有着他独立的写作特点,和他独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的是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形象的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更贴近当时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写作手法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在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采用比喻的描写手法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巧用比喻的描写手法,把在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联系的人物,事件,通过比喻的描写,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快的进入故事中,一起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笔下的比喻描写手法,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老舍先生文中的比喻显浅易懂,很容易让人理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老舍先生的比喻描写手法在每一个地方都用的很恰当,很有新意 。比喻的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平民的生活本就简单,单调,一日重复一日,但经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场景,虽然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比喻,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场景更加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一步的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特点表现更深刻,是读者读起来更自然。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精彩,艺术效果更好,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立体化。在每一片文章中,都要用到各种描写手法,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艺术性,使读者能尽快的进入到人物故事当中去,随着人物的故事发展,一步一步深入故事内部。

二、书面语和大白话相结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描写,很多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在描写手法上,语言都比较朴素,显浅易懂,书面化的描写往往达不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效果。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论写什么,都要信赖大白话,即使要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先生文中所引用的白话描写,使人物更接近现实生活,每个人物都能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在文章中运用白话的描写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朴素的描写一样能达到好的传达思想的效果,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三、对人物外表,个性特点的详细描写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外表描写上,往往都很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生活改变人们的伟大力量,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人物影子的存在,通过老舍先生的描写,平凡的人变得不再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描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态度,透过小人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现状。

四、引用各种语言的落差,增强文章的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文章,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这样在语言方面就有很突出的表现,运用语言夸张的描写,把人物推上了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幽默效果;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喻的描写,把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老舍先生的作品由着他本身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上,敢于运用各种形态的语言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前后落差描写,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五、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的语言艺术描写

前面说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当中,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具有自身的人物特点,老舍先生深入生活,结合不同人物形象,安排了与其相符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体现出了幽默感。世界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外表,语言表达方式,心理变化等方面。

幽默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幽默小说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上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语言上独具特色,虽然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又透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平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活泼起来,富有生命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老舍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卫国.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2014.

[2]李春林.《活着》对中国式生存文化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

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4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老师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乃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繁星春水读后感100字

《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酷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 “要是天气突变,就得百口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样会有甜呢?凡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高兴,也没有可以不刻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吗?老舍的作品读后感

老舍先生作品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讲的是老舍通过自己亲身的养花实践,体验到养花的乐趣。

“下了暴雨,邻居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老舍对花的感情是多么深啊!我家也有不少花,可基本上都是刚买时,我很关心它们,每天都给它们浇水、锄草,但过了几天,我就对它们失去了兴趣,常常把刚刚露出头的幼芽或花苞当成“玩具”玩,今天读了老舍的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养花也需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样你才能看到美丽的鲜花盛开。

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6

老舍先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和据作家,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给我感触很大。

这本书真实地描绘了北京小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而自由的生活。他,是一位快乐而善良的人,却总得不到上帝的疼爱——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却被抢走;委曲求全地家给了虎妞,却为难产而死的她安葬而卖掉了自己的新车;自己喜欢的小福子也因被买到白房子而自杀……如此悲惨的命运,给了祥子很大的打击。使原本善良、正值的他变得堕落,几乎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之后他变得懒惰狡猾,自私而暴力,得了一身脏病,成为一堆行尸走肉,最终败落于世。成为真正的悲剧。

对于祥子的悲剧,想必然我们都会十分同情。他本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却因命运不好而落得如此下场,更让人怜惜。其实,如果他能坚持得住,也必然不会有此下场。

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先生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巨作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理想与现实并不相符。不能坚信理想是必然的,面对现实,要坦然接受,不能像祥子那样,被命运砸灭了理想,最终败落于世。从一个本来正直、善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变得堕落、自私。

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7

1 从性别视角看虎妞悲剧性格形成的影响

虎妞出生在剥削者的家庭, 其父车行老板刘四是一个惟利是图的人, 他做任何事情都以金钱利益为基础。他把自己的女儿虎妞也看成一种商品。他不让女儿出嫁, 让她为自己去挣钱, 根本不去顾及虎妞的青春与幸福。以至于虎妞耽误了婚嫁的年龄, 成了没有人敢要的“老姑娘”。

虎妞“又丑又黑, 长得虎头虎脑, 眼泡儿浮肿着些, 黑脸上起着一层小小的鸡皮疙瘩, 像拔去毛的冻鸡。”在她的身上没有一点中国传统女性所应有的美貌, 而且她肩负着承担管理车厂的工作。正是在这自身不足以及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 虎妞在长期的压抑中形成了精神的病态。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伦理意识解读虎妞, 对于虎妞来说, 她也不希望自己面貌丑陋, 她也渴望幸福的婚姻。但不良的家庭环境注定她不能像传统妇女那样具备所应有的贤德。在虎妞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从她的身上所挖掘出的传统文化中“恶”的因素。而这种“恶”的因素在虎妞的身上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强化了她的男性化的角色, 因为虎妞在管理车行的过程中长期与男人打交道, 从而逐渐形成她强悍、粗犷的男性特征;另一方面, 即具有泼妇、悍妇的粗野性格, 而这种性格又是在充满金钱利益的社交中所形成的, 并在此中学会了精明和狡诈。以上的种种使虎妞违背了传统女性所应有的温柔、善良、恪守礼节以及贤惠的道德规范。也许虎妞身上的这些缺点在男性的身上微不足道, 但她毕竟是个女人, 在男权意识为中心的世界里, 她的这些行为根本不被社会所容。她成了恶女人的代名词, 对她进行批判和抨击。可她的这些所谓的“恶习”, 正是在那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中, 更进一步说, 是在男权意识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下所形成的人性异化。

2 从祥子的视角看男权意识下的虎妞形象

在作品中, 祥子对虎妞几乎没有什么好感, 他更想不到会娶虎妞为妻。他认为虎妞离自己理想中的伴侣的标准太远了。他是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作为衡量的尺度的, 即具有勤劳、本分、坚忍的美德, 而这些虎妞一点都不具备。首先, 祥子认为虎妞长的一点都不美。老舍先生这样写:“她也是即旧又新的一个什么奇怪的东西, 是姑娘, 也是娘们;像女的, 又像男的;像人, 又像什么凶恶的走兽!”这是从祥子的视角来看虎妞, 在他的眼里, 虎妞简直成了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的妖怪。就连虎妞打扮起来的样子也同样被祥子看不入眼:“她的脸上大概又擦了粉, 被灯光照得显出点灰绿色, 像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她的脸红起来, 黑红, 加上半残的粉, 与青色的灯光, 好象一块煮老了的猪肝, 颜色复杂而难看。”这“黑枯了的树叶”、“煮老了的猪肝”一连串难听的形容词来形容虎妞, 可见祥子对她的憎恶到了极点。从容貌这一点祥子就把虎妞给否定了, 在他的意识中只有像小福子那样靠男人养着、温柔善良、身材瘦小并且非常软弱的女人才符合他的标准, 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丑而黑”的虎妞。但事与愿违, 他却偏偏娶了她, 祥子的苦痛之深就可见了。从祥子的视角看虎妞, 也隐含着作家老舍先生对于虎妞这类女子的厌恶之情, 而这种厌恶产生的原因也正是男权思想对于作者价值判断的影响。

其次, 祥子对于女性“贞操观”的看重。在祥子看来, 忠贞、温顺、贤淑是女性所应有的美德。女人的贞节是最主要的。而虎妞却设下圈套让他上床, 而且祥子却发现她“早已不是处女”。这让祥子感到非常痛苦, 作为一个受封建传统意识影响的农村人来说, 他无法忍受娶一个不守贞节的女子为妻, 他把这作为人生最大的耻辱。“不管模样吧, 想想她的行为。哼!就凭自己这样要强, 这样规矩, 而娶那个破货, 他不能再见人, 连死后都没脸见父母!”祥子觉得自己是个“戴绿帽子”的人, 他认为自己娶了虎妞根本对不起父母, 可见其对这段婚姻的不满之极。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 男性可以纳妾、嫖娼, 想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他们却要求女人为自己“守贞洁”, 把不贞的女人看作是“淫妇”、“祸水”。这种极端的男权思想对于女性的迫害是相当深的。“五四”思想革命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意识, 而对于较少接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舍先生, 这种对虎妞的描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他男权意识思想的思考, 从中可以看见其相对保守的女性观。

3 虎妞的反男权中心意识

虎妞的性格中具有强悍的一面, 而这一点完全违背了传统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定位。她的出身、经历与素养决定了她具备着男性并且强于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祥子所不能接受的。小说中这样写:虎妞“长得虎头虎脑, 因此吓住了男人, 帮助父亲办事是好手, 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 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 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虎妞正是在父亲刘四男性为中心的绝对控制权下, 使她对于权利欲有着一种很深的渴望。而这种权利的获得是以强大的经济权为基础的。从表面上看, 虎妞用假怀孕的骗局逼祥子成亲, 但经济贫困才是祥子屈从虎妞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他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勒索后, 他的所有希望都付诸东流。他“没有别的方法, 只好去投降, 一切的路都封上了, 他只能在雪白的地上去找那黑塔似的虎妞。”然而, 经济地位的悬殊使虎妞对祥子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祥子觉得“就完全不能再拿自己当个人, 你空有心胸、空有力量, 得去当人家的奴隶;作自己老婆的玩物, 作老丈人的奴仆。”虎妞凭借经济上的优势, 强迫祥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她不让祥子去拉车, 让他学做生意。由于长时期的压抑, 虎妞对于性的欲求也愈发强烈, 而这一切都使祥子觉得自己成了她的玩物, 而虎妞也被看视“吃人精血的妖精。”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 女性只能是男性的附属品, 永远只能为男性服务。而虎妞对于家庭的领导权的争夺, 显然是对男性中心意识的一种颠覆, 而这一颠覆也给祥子带来一种深深的危机感、恐惧感。

4 结论

老舍先生对于虎妞这种“女强人”的姿态显然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从男性的视角出发, 他无法理解虎妞对祥子身体的摧残, 更不能容忍虎妞一个女人家对家庭经济大权的垄断。因为在中国这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根本不允许一个“什么都和男人一样”的, 甚至比男人更有能力的女人都存在。所以以虎妞在饱受生育之苦, 还让他在生育后死去。著名学者赵国园曾说:“老舍用以观察女性的眼光, 显然是男性社会所通用的, 爷们们的, 他所写的婚姻痛苦多半是男性一方所承受的, 他很少由女性方面思考婚姻伦理问题, 即有也难以深思”。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女性悲惨的命运引起了很多作家的关注。因为“五四”思想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民主意识, 是尊重生命主体意识的自由观念、个性解放观念。而“五四”人的发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于女性的发现。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虎妞”形象, 一方面表现出对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压抑的抨击, 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老舍先生对于这种悍妇女性形象的反感, 从而进一步看出老舍先生创作主体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老舍,女性观,男权思想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 老舍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2]赵园.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老舍作品读后感 篇8

摘 要: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文化的优质部分认可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老舍 文化反思 家族意识 文化批判

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对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作家。和鲁迅相比,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不是特别系统与深入,因此对旧的家庭制度、家庭伦理进行的反叛更为激进猛烈,从而把对家族伦理的批判在文学上推向高潮。与鲁迅相比,老舍能较为坦荡地看待自己在精神上、心理上无法摆脱的对家的情感眷恋,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家族文化的优质部分,甚至对某一部分还持肯定的态度。他在新旧文化的对比中更深地切入了中西方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和广阔视野中,既透视了民族心态的各个层面,又触及了东西方不同种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和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企图在中西方交流中以现代精神对传统素质进行调整,重塑国民灵魂。这种审视的新角度,是对鲁迅以来新文学创作解剖国民性主题的拓展,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一、老舍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批判了传统文化的阴暗、落后、血腥

老舍的作品大多以文化批判意识著称。他以北京市民社会作为自己文化批判开拓的最为主要的领域。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典型、突出的文化古城,大到整个北平,小到一座座四合院都俨然是一座座“铁屋子”,一个个的“家”。通过对生活其中的北平市民的描写,中国人的国民性得以充分全面展现。受到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的熏陶,以及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老舍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适合的方式,以一种半恨半笑的姿态把古老中国的一角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众多作品,老舍以多重视角,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

《二马》中的老马,因继承遗产到伦敦经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成了商人,他却鄙视经商,也不愿意去打理它,而把时间花在喝茶、睡觉、给房东太太浇花、养狗上。他的习惯、作派、心理,处处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名士作风。在小节上他好虚礼,爱面子。别人一夸中国的东西,他就非得白给人家一点什么,人家夸中国好,他就请吃饭。但在大节上,却表现出卑怯、愚昧和空虚来。他本是鳏居多年,为博外国人一笑,却硬说自己在国内有五六个太太。为迎合洋人,他甘愿在英国人拍摄的侮辱中国的电影里扮演角色。通过老马身上反映出来的这一切,老舍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和妄自尊大的一面。

长篇巨制《四世同堂》也是他进行文化反思的经典之作。作品并没有重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描写他们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劣迹,而是通过真实反映北平人在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之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楚,来剖视他们封闭自守、苟且敷衍、惶惑偷生的思想和精神的负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中国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认为“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亨通的无形大道”。这种和为贵的中庸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中国人多少年来都是温柔敦厚,四平八稳,外圆内方。性格上忍耐过余,把“小不忍则乱大谋”、“先礼后兵”等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因此,北平沦陷时,小羊圈胡同的居民,有几个不是把“忍”字死死地挂在嘴边:“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别惹事!反正天下总会有太平了的时候!日本人厉害呀,架不住咱们能忍啊!”[1]他们以决不招惹是非作为消敌避灾的最大智慧和最有用的武器,从而陷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低质量生活标准。“识实务者为俊杰”——这句被世代的中国老百姓喊烂了的“处世格言”,在外侮临头的时刻,就是这么顺势地派上了用处。

而与国家意识相当薄弱相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出奇地强烈。每个人的全部行为与选择都必须以家庭的利益为转移、调整。而比家庭强大的多的社会只能以无数个散在的家庭作他的基本支撑点,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序列里,每个国民的个性也罢,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罢,都无可奈何地溶解于家庭的欲望之下。恋家护家成了家庭宗法制度下人们最突出的观念情结。像是四世同堂的祁家老人,城叫敌人占了,邻居们屡遭劫难,他自己都可以不往心里去,唯独“只怕庆不了80大寿”。在他的脑子里时时守望的是他一生心血换回来的这个家,国将不国对他来说倒尤在其次。其他的平头百姓个个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都不得不把维持家庭的苟安放到记挂国事的前头。由于家庭观念压抑着国家观念,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像小崔、小文、李四大爷、孙七都是临死才醒悟国破家就必亡的真理。

通过这些,老舍感觉到,也希望人们都能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糟粕,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已越发散发出令人起厌的腐臭气味。把传统文化压抑人、禁锢人的一面清晰地揭示出来,它的警示作用不能说不大。

二、承认自身在感情上与旧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对旧有文化的优质部分不但认可而且推崇

老舍长养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与这个文化有着割舍不掉的血脉关系。传统文化是他精神得以归依的“家”。因此,老舍以一种平民进取姿态选择、吸收着传统文化的养料。

老舍是一位珍惜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作家,他对确立在传统基点之上的真、善、美的人生意蕴,有着不懈的执着。如《四世同堂》中处于小说中心地位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祁家,与其说是一座包含血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倒更是一个处处充满温情和爱的“家”。老舍对四世同堂的家庭伦理之情是有一种眷恋之情的,他认为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关系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在道德层面上有其合理的地方。老舍是以充满深情的眼光写了一个长幼有序的大家庭——祁家,一个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家庭。它所特有的温馨与凝聚力无不让人感到神往。在传统社会里,看一个家庭既要看其政治地位是否显赫,经济是否富裕,更看重人丁是否兴旺。对此,老舍是持认可态度的,“这样的家庭如果内部有序的话,更能为人称道”。祁家老人虽是家长,但他对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未经同意离家出走的孙子,虽有不满,但还是表示理解。除此之外,老舍对祁家几代人堪称楷模的治家风范也无不推崇和赞赏。祁家第三代祁瑞宣温文尔雅,既善待父母又对兄弟宽厚忍让,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忍辱负重不失民族大义。而名士气十足,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极具气节的钱默吟,最后勇敢地跨入反抗者行列的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透射出的也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老舍对妇女们在家庭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更能体现出他对传统性肯定的一面。和鲁迅一样,老舍也是由寡母一手带大的,老舍的母亲并不识字,她是一位普通的妇女,但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共有的美德:勤劳、善良、坚韧、要强,在一切大悲大难底下都无所畏惧。她给老舍以“生命的教育”,使他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他说“对于那些不大会或不会管事的妇女,不管她怎样的有思想,怎样的有学问,我总是不大看得起”[2],表现出对贤妻良母的推崇,流露出对家庭次序和和睦氛围的向往。老舍笔下的女性大都保持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古道热肠、善良慈爱、维护家庭利益、看重家族荣誉、识大体、顾大局,忘我无私、忍辱负重。就像祁家的长孙媳妇韵梅,她孝敬祁老者,体贴丈夫、疼爱孩子、忍让小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努力支撑着这个家,祁家能历经战乱得以幸存与韵梅的坚毅顽强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老舍通过她们实际上表达了他较为传统的家庭理想:有了这样的一个妻子,几乎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她们善良贤淑,在民族危难的岁月里无私奉献着,以女性的双肩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从她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老舍的传统文化的情结。

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作者认为童年时家庭中的一草一木,家中的亲人与周围的邻里都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能把这些搁在一旁而还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即使因此被称为“私产与家庭制度的拥护者,我也不想多去分辩,因为一想起幼年的生活,我的感情便掐住了我的理智,越说便越不近情理”[3]。作者对旧家庭的矛盾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旧家庭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它一样有值得令人深思回味的复杂意蕴。

此外,老舍关切每一项古国传统的式微,关切传统式微过程中传统持有者的心理轨迹。1935年秋的《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短短5千字里所蕴藏的思想文化的寓意却深难测底。一位武艺非凡的国术大师,在经历了声名显赫的前半生后,默默地,毅然决然地让自我及一身绝迹淡出人世,淡出历史。老舍想要塑造的是一位甘为旧有美质文化而殉道的末路英豪,决计刚毅地迎接现实的轰击和毁灭,走向与心中完美事物的恭相厮守的终极之路。通过沙子龙口中连连喊出的“不传”,我们明显体会到了老舍深厚的文化情结,感受到了他在文化的风云变幻中孜孜以求,依赖自己的悟性获得一双冷眼,一分静心,领略传统文化的嬗替蜕变。

注释:

[1]老舍:《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老舍:《理想家庭》,《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页。

[3]老舍:《小人物自述》,《老舍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篇9

1、《草原》作品原文】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2、《草原》作品赏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綮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集锦 篇10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舍作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1

《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今天我有幸读了这篇文章。

本文具体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点明了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老舍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这句话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游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构成了文章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清新、流畅、亲切、舒服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好书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最爱读的是老舍的《猫》,他笔下的猫真是惟妙惟肖。

有一次,猫在老舍的作文纸上留下了几朵小梅花,可是老舍却一点也不生气;猫的耳朵很灵,只要听见老鼠稍有动静,就尽职地屏息凝神,宁愿多等,也要把老鼠捉住;它们不但古怪而且很调皮,它们总是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还把花草搞的零零落落的;它们太淘气了,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玩地津津有味,玩地可疯了,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它们就是这么生机勃勃,活泼可爱!

老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了猫的每一处细节,观察甚是入微,将猫的特性以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连猫在洞口前捉老鼠的神态,是怎样地呼吸都观察得仔仔细细。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将处处留心观察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和某个同学一起出画板报。在画板报上有一朵花竟然少画了一片花瓣,她发现了之后立马补画,画的时候还在那边反反复复地修改,在那一刻,仿佛她的一切都在这画板报中。从此以后,我把她当作了学习的好榜样,决定做一个细心,一丝不苟的人。

读老舍的《猫》让我获益匪浅,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对微小事物的更要仔细观察。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3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要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么会有甜呢?世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快乐,也没有可以不吃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吗?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满意的作文,心里是多么甜呀!“多得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说得多好啊!不过,要获取知识,如果不付出劳动,不尝尽酸苦,怎么能行?又怎会取得快乐和甘甜?吃不得苦的人,永远无法邀游知识的海洋。我以往学习,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掉贪玩贪睡的毛病。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我终于明白了“学习应当吃苦耐劳”的道理。现在,我放弃了过多的`玩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扎实的知识,终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老舍爷爷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这句话将永远是我的座右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试问,不劳动又哪来什么作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飞机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热气的人,蚊子“大军”更是令人烦恼不堪,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拼装,拼装相当困难,劲儿使大了,零件往两边滑;劲儿用小了,又粘不牢。涂胶均匀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失败了,我毫不泄气,再来第二次。我把胶水均匀地抹上去,使劲地握在手心里,毫不放松。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我的手心里积满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坚持不懈地挤压着,连零件的锐角划破了手也不在乎。终于,一架精致的小飞机模型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愉快地想:虽吃了些苦,值得!读了《养花》这篇课文,我深深认识到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在尝尽了苦、辣、酸、咸之后,才会有不尽的甘甜。我一定永远热爱劳动!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4

《猫》的作者是老舍。老舍是一位现代文豪,小说家。原名舒庆春,字舒。他是我们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

老舍的这本《猫》分为两大部分:一篇是散文辑,一篇是小说辑。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是散文辑中的《当幽默变成油抹》,这篇文章把小孩子天真幼稚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的小二和小三不了解什么叫做幽默,而是把“幽默”当作“油抹”。他们把爸爸话20块钱买来的油抹开,还抹在脸上。让人看了,感觉好笑之极。

我最感好笑的一句话是小三向小二咬耳朵:“小二,爸爸是假装幽默,咱们才是真油抹呢!”这一句话把小二,小三俩儿时幼稚的心理写了出来。作者利用巧妙地谐音,把“幽默”谐音成“油抹”,让人看了感觉非常的搞笑。这个故事还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因为爱吃鸡蛋,所以想能吃到更多的鸡蛋。一天趁妈妈在烧饭时,拿了一个鸡蛋种进花盆的土里,每天很积极地给鸡蛋浇水,等待着鸡蛋发芽。因为我听妈妈说过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想想幼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天真。文中的小二和小三不正是如此的幼稚,可爱。

老舍的这本《猫》真是有趣,把我们儿童时的天真,童趣都写得细腻生动。让我们看时仿佛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回想起自己儿时的趣事。老舍这位大作家可称得上是我们小孩们的知心朋友呀!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5

首先,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这一点我和老舍先生的观点一致。在搬家以前,我家有个宽敞的院子。姥爷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我有时也帮姥爷给花浇水、施肥、锄草。我也并不计较这些花开得是大是孝是好是坏,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因为这些花之所以能够开放,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呀!

我家种的花虽多,却没有奇花异草。因为正如文中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株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有一次,四姨夫拿来一株葡萄苗。虽然说这也算不上什么奇花异草,但是要在大连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下把这株葡萄苗养活,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然,尽管我和姥爷轮流照管、精心地呵护它,但由于我们缺乏种植葡萄的经验,这株葡萄苗还是慢慢地枯萎死掉了。看着这株葡萄苗慢慢地死去,我心里很难过。这可不是因为我吃酸甜可口的大葡萄的梦想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而是因为这株葡萄苗也是一个生命,看着一个生命慢慢凋谢、枯萎,最后死去,我真是好难过、好难受。因此,我家只种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们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

要养活一株花草,必须要付出劳动。因为,“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有一次,姥爷有事外出,把一盆菊花交给我管理。由于我十分贪玩,把什么菊花、菊草的全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过了一个星期,我再去看那盆菊花:花盆里杂草丛生、叶片发蔫,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后来,经过精心调养,这盆菊花才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经历了这场大劫,这株菊花虽没被我害死,却也害了个半残,元气大伤。从此,我再也不敢抛下花草不理了。

读了老舍先生的《养花》,我对老舍先生对花草深厚的感情十分敬佩。同时,我对养花的乐趣也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6

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7

在泛读老舍先生的作品的时候,月牙儿给我的印象就格外的深。可能是因为描写的是女性的生活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格外难受。

月牙儿,似乎在生活中忽隐忽现。那一钩月牙儿,有时候清凉,有时又有一点朦胧的安详。但那一点点美好,连影子都看不到。更多的时候是像一条冰一样扎在天上,蓝莹莹的光,没有希望。这月牙儿就像主人公的生存环境一样不给人希望,但她称它为好朋友。生活中每一次变动都令她有一段时间的不安,身边没有始终陪伴的物件,抬头就看到月牙儿,只有它老是戳在那儿。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母女俩,在那个似乎只能靠男人生存下去的年代挣扎。没有男人天就塌了。那个社会就是这样的。爸爸去世时这样,新爸爸离去后更是这样,最后母女俩先后为娼等于还是靠男人才得以活下去的。在那个年代,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玩物,没男人就没女人。这让我这个生活在现在的人看得心里很难受,尤其是主人公已经上过学了但是又改变了什么呢,在那种黑暗之下知识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是没有努力。在上学的时候开始攒点心钱用来以后“逃跑”,被好心的校长收留后给学生们做活挣一点钱,可那点钱能做什么呢。后来也做女招待,但是做不来。不是没享受过美好时光。新爸爸没走之前,有吃有喝有学上;甚至后来迷醉在春天里,也算是过得相当滋润——或许也应该感谢这个春天?因为他那个小磁人的出现,让主人公最后还是走进了那一直躲着的黑影里,走到了可以活下去的路上。

老舍先生的文笔总是很干净,但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绝望。或许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让人绝望。可贵的是老舍先生拿捏得很到位,就写到那个不多不少的关卡,生生把人放到文字所营造出的环境中,让人跟着主人公走,看到她看到的一切,感受到她的感受。揭露出旧社会妇女生活的举步维艰。

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谓一绝,字句的斟酌,意蕴的表达,氛围的营造等等无一处不在体现着,流畅的篇章,京味儿的语言,生动形象,平添了几分亲切之感,都说老舍先生是位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不仅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更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

上一篇: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下一篇: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