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2024-06-02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精选12篇)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1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在时下的广大农村中,许多学校都没有开足够的美术课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为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些是美术课不在升学考试之列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然而,不管何种原因,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学习的机会少了些,每周只有一节来之不易的美术课.

作 者:盖文军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口中学,甘肃,定西,743000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因地制宜 二度开发 美音结合 农村中学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2

一、因地制宜教学, 贴近学生实际

在农村,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山与水, 高高低低的树, 田里青青的农作物和形形色色的房屋建筑, 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活动课创作的源泉。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指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多种材料进行可能性的尝试, 学生对这样的艺术活动一定感兴趣。“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论艺术》) 。

在广大的农村随处可见的东西如树叶, 夏天和秋天的时候, 树叶是那么的可爱。除了欣赏课可以带学生去看外, 还可以把树叶带回来, 用树叶来贴画各种物体, 既经济实惠, 又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如秸秆 (现在好多农民艺术家用秸秆做的挂画和工艺品在市场上非常火爆) , 可以先让学生提前收集整理, 然后通过拼、摆、粘、贴、连等各种方法做出图案或工艺品造型, 既生动又有趣;再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花布的花样日益繁多。为此, 布贴艺术造型教学, 也是农村美术教学的好方法。学生可利用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布角废料, 剪贴出不同题材的布贴装饰画。这不仅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 而且可以让学生用布贴画扮亮教室、居所。由此可见, 只要用心挖掘, 总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满足学生需要

新教材内容丰富, 贴近学生实际, 在编写上降低了难度, 增加了趣味性。但是如果仅仅只是给学生教授课本内容, 毕竟课本篇幅有限, 辐射面较少, 加之乡村学生信息来源较闭塞, 会使学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 以教材为出发点, 发掘衍生许多与教材内容相同、相似、相近的辅助材料, 既极大地丰富了教材, 又是课本内容的延续和完美补充, 这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于教材的二度开发, 一取决于美术教师的责任心和涉猎的广泛与否。教师涉猎广泛, 对教材能够吃透, 达到举一反三, 自然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 收集与每一课内容有关的材料, 这些材料有图片、实物、绘画、动画、视频等, 可以是教师享有, 可以是历年学生的作品, 还可以是当地所拥有的材料, 只要是课堂上用得到的, 我们不妨都拿来用用。如我们上绘画类型的欣赏课时, 教师自己平时的一些画作, 曾经收集的别人的作品、绘画书籍等都可以作为对欣赏课有益的补充。二取决于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现在有些农村中学比较落后, 但也有部分学校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比较齐全。我们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 尽可能地利用这些资源, 发掘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材料带进课堂。学校的校墙,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涂鸦;学校的走廊过道,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挂在上面;有一间小小的教室就可以开办个画廊, 定期让学生进行书画交流;或者把学生制作的“土色土香”的手工集中起来展示, 达到开发校本文化之目的,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 又锻炼了学生,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美音结合新教法, 渲染艺术气氛

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 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 但是现在上课时我们可以把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进行授课时, 打破“课堂安静的掉根针都听得得到”的规律, 使音乐与美术课同步进行, 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美的全面感受。理论上我认为不管是欣赏课、实践课, 还是手工课都可以在音乐声中进行, 我们可以在空灵的音乐背景声中讲解;在感人的旋律中欣赏;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手工;同时有了音乐的陪衬, 能很好的渲染课堂的艺术气氛, 会使课堂变得高雅, 体现美术教学的与众不同。而这些, 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更好;没有条件的, 也只是需要一个录音机, 几盘磁带而已, 但达到的效果会让我们很兴奋。同时还能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 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 这是一个很轻松、很快乐的方法。

让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3

【关键词】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26-010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相对于城市中学的办学条件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面对有限的资源、学生相对薄弱的美术基础等情况,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能动性来激活美术课堂呢?以下是作者十几年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经验积累与反思。

一、结合实际、适当降低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是克服学生畏难情绪、活跃课堂的前提

作为美术课程面对的是普及教育重点是培养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遗产,而不是培养专业化人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习惯性的只是把美术课看成是教学中的调料,多数家长认为昂贵的美术工具太浪费,造成美术专业技巧的能力有限,所以作者在授课或评价时,对于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适当降低要求,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差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活”起来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示作为教师的我们学生存在差异;我们也了解农村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因素如何影响孩子在家庭内和家庭外获得教育资源及学习经验,学生的风格、动机、兴趣、学习态度以及信心。面对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越来越多样化,我们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呢。本文作者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兴趣,即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多样化机动的学习任务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可以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以不同标准要求学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注重与同学比,而是注重与个人的学习历史对比。作者在进行差异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美国的差异教育专家Diane Heacox的以下观点: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差异的接纳程度,肯定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长,了解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学习偏好进行学习。培养所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等。

三、就地取材,取长补短,利用丰富的乡土教材解决教、学材料短缺的问题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农村中学存在最大的困难有两个:1.学校设备不充足,缺乏专用画室、画具。2.学生一部分家庭在购买颜料、绘画纸张等工具上存在困难。

作者针对这一情况的做法是调整授课内容的结构,适当减少需要大空间、和绘画材料的授课部分的比例,适当增加手工制作部分课程的比例,比如对于废旧报纸、毛线、旧衣服再次创作;取材于大自然的树枝制作小桌椅等家具,利用树木、花草制作盆插,跟农村的巧手学习图案制作、刺绣、剪纸。这些取材不仅方便、经济实惠还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借助现代教学工具,打开农村学生的眼界,提高鉴赏力,使学生的眼睛活起来

哥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农村偏远地区有限的课本范围,有限的生活视角,有限的家庭教育皆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欲望。为了让学生眼界开阔,认识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教师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进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寓意、时代背景、文化历史地位、甚至艺术大师的精彩表演和制作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绘画、雕塑、建筑、民间工艺等相关基础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五、做好评价工作,适当锻炼综合能力,使评价环节活起来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活动在评价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评价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评价环节中增加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在初一新生阶段首先做了一些评价的培训工作:1.教会学生熟悉评价流程。2.熟悉评价角度。

评价流程:每次的个人作业或集体作品都要在小组内先讨论,然后选出最有代表性作品和一到两个解说员参加班级评比或解说。

评价角度:1.构思方面2.独立性方面。3.创造性方面。4.技巧方面。5.自我感觉方面。

在评价流程中,学生小组评价和合作作业,即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还锻炼的其竞争能力;学生要分析、讨论作品,实际上这也是促进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学生敢于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辩论或评述别人作品,实际上又是增强自信心、历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说,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实际上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

六、从作品中发现问题,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活力

如同笔迹可以反应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一个人的绘画、手工制作也是一种语言,同样反应了制作者的情绪情感。比如粗心、易急躁的同学,观察不够细致,线条就会杂乱无序,形象表现也缺乏层次。这类同学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容易着急、静不下来,学习上不能深入,喜好一知半解、应付了事。本文作者针对这类同学的做法是做一些放松训练,教学生锻炼耐心、学会静下心来观察。对于那些特别安静善于抓小细节的同学,加强大结构的锻炼。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农村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深入钻研教材,同时加强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搞好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让美术课在学生的心中真正地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绍棠主编.乡土与创作[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4

2011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文章《老传统焕发新魅力》,专题报道了正在荆楚大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比教学”就是比教师的专业素养,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学期,我校围绕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贯彻上级“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指示精神,把“两比”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在“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观察评议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20节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同行们在“课堂大比武”中,各具风采、各显神通:有的儒雅翩翩,气定神闲,解读文本游刃有余;有的激情飞扬,启发引导妙语连珠,激活思维,浪花涟裢„„

有两节课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六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更能彰显教师的特色、神韵和风采。这两节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真正让教与学相得益彰地活起来了,让学生主体意识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大脑高效地动起来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用语和交际用语是两码事。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颇感陌生。因此,教师教起来很困难:一是怕“牵着牛鼻子,牛不走”;二是怕“对牛弹琴,牛不理会”。怎么办?凉拌呗!生吞活剥地给学生罐呗!一罐,以后学生见着文言文就“望儿生畏”、“望风而逃”了。但是,在L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望而却步”,也没有发生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曲高和寡”“鸦雀无声”罐的现象,反而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跃跃欲试的感觉。L老师课前在黑板左侧画出了小组竞赛表格。这就暗示同学:“比赛即将开始,准备好发言哦!”课中,多次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各组之间“明争暗斗”,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小脑瓜子灵光一闪的东西亮出来。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L老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然后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而言,疏通文本、落实重点字词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因为它难,所以我们不敢放手,大多的时候,都是老师一人包场,逐字逐句地翻译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对重点字词做笔记。当时。L老师的“放手”让我很是替他捏了一把汗。我在心里嘀咕着:“学生能翻译得好吗?能抓住重点字词吗?”结果,学生大胆的质疑,有根有据的解答,让我十分吃惊,十分感佩。原来,每个学生都是很棒的,只是我们不敢放手,没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而已。

学生“学”的思维是水,老师“教”的思维是渠。活的课堂,要导渠引水,也只有引活水,才能是语文滋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

L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让我受益匪浅。遇到精彩的回答时,她会说“我很纳闷,你怎么思考的那么有深度?”“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能想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人都有表现欲,都渴望成功。年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教育,教育要高效,必定要有高效的双边心理环境!

原来,文言文也可以上得这么有滋有味啊!

S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更令我心生感佩。更准确的说,不是S老师让我感动,而是S老师班上的学生竟敢走上讲台执教让我感佩。

整堂课都是由学生主宰,教师在一旁,成了倾听者和参与者。其实,在听课前,就听说这个班“学生自己给自己上新课”,而我是怀着“将信将疑”“冷眼旁观”的心态走进教室的。学生真的能给自己上新课吗?课堂上,我看到了一个个学习小组虔诚的学习态度。在组长的精心安排下,组员一个接一个的走上讲台,有条不紊讲解着课文。有讲解“课文字词”的,有“翻译课文”的,有“探究文章主题”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个讲解字词的学生,在依次点拨每个字词的读音后,还根据这个字,让同学们回忆在哪一课学过,将所学课文中相近的字、词提出来比较,和全班同学互动„„虽然,这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即使是老师自己讲授,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啊!我感佩于S老师敢于放手的勇气,我感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后,S老师在备课组会上说:“我也教了几十年书了,不能再紧闭大门,要打开大门,让学生自己学!”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年轻教师说,“要解放思想啊!”是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一句“乐之者不如主动求索者!”

何不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动起来呢?

下课后。S老师告诉我,学生在上课前都进行了集体备课,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研究,最后达成共识,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前向老师询问。让S老师最得意的地方,是学生满满的笔记。“如果是我上,也许他们还不会记这么多笔记,可是要他们自己上,他们必须群策群力,要做充分的准备啊!”„„听完S老师的话,心里有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放手让学生去学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自信自尊,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真正地“动”起来。

后来,我悄悄采访S老师班上的一个同学,他说:“老师一直让我们自己给自己上课,同学门在小组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胆主动了。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融洽。于是,老师讲得少了,但讲得精彩了,给我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却多了,我们参与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很喜欢!”

让课堂活起来 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主动性;求职欲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 法。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先让学生浏览本校网站,并提示学生注意网页的结构设计和网页的构成元素。再宣布本节课的任务:自制一个内容自定的个人主页。一听到这个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具体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学习教程,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驱使下,在由于探索未知领域而产生的好奇中,学生自身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主动地探索有关网页布局和图片插入的知识,并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二、满足学生求知欲,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是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我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给予学生成就感,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计算机学科具有必须亲自动手的特点,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U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是考试合格了吗?

四、开拓学生创造力,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让课堂活起来 篇6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7

(一) 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 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例如, 小学第三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酸的和甜的》, 该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篇幅比较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设计、准备之后, 笔者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课本剧的表演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分别由组长安排课本中的角色人物, 根据课本中的环境和语言, 创设表演环境, 四个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组内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共同设计表演的动作、表情, 互相揣摩评议, 然后推举代表到全班表演。经全班同学评议, 评选出最佳表演组。这样把课本的知识转移到学生全体参与的活动中来。通过变换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活泼、热烈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习言听计从的兴趣。

(二) 启发思维,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性格特征, 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通过动眼, 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动脑, 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动口, 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 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

例如, 在二年级的一次练笔中 (描写一种你喜爱的动物) , 习作前让每位学生利用课后观察动物, 启发学生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观察、讨论。要求学生观察要细心, 尤其要动脑分析“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学生在现场观察活动中, 有的观察自己喜爱的狗的特点;有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兔的特点;有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猫的特点。在同学们观察活动中, 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围绕“你所观察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你究竟喜欢它的什么”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启发学生思维。观察活动结束后, 人人动笔写《我喜欢的×××》。这样的活动, 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感知, 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又如《北京起来了》一文中, 围绕“夜晚的北京, 多么明亮, 多么辉煌”一段内容展开学习。教学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 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 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 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 比较详细了。因此,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 激活思维, 让学生在敢想敢说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 使学生敢想、敢说, 不受约束地去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 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 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 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们踊跃发言, 有的说:“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 栽了一丛玫瑰, 可是等他脚伤好了之后, 浓密绿叶中, 一朵玫瑰花都看不到了, 我真替它难过。”有的说:“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 不过黄莺说它看到了, 微风说它看到了, 小鹿不但不难过, 还很高兴呢!”又如, 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 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 她说……一只蟋蟀跳过来, 他说……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 她说……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和思维的开启, 小白兔、蜜蜂等形象纷纷浮于脑海。这样, 一个问题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学生通过说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一人栽花, 飘香万家”的道理, 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然没有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 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义, 进而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 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说话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 拓展思维,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拓展活动空间, 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语言和实践的机会, 如开展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手工制作、编写故事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

例如, 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 正好是教师节前夕, 笔者便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制作一张卡片, 教师节时送给老师。结果是出乎意料,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小手居然做出十分精美的卡片, 卡片各式各样, 有书签式的、挂历式的, 还有折叠式的……祝福的语言也是层出不穷, 有一个孩子在卡片上写着“希望明年的今天在您的办公桌上还有我送给您的卡片”。再如, 在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 让学生在书籍、报纸、杂志、电脑网络中去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学生特别积极, 有的收集了关于环保的故事, 有的收集了图片, 还有的收集了关于人类破坏环境的具体数据等。这种集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于一体的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巧用音乐让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8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從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9

这次李老师上的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朗读的指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李老师在第一诵读阶段采取的是先听范读1-4段,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将这种情绪延续,“带着听读感受,深情朗诵后半部分”,这样的指令明确,意图也很明确,有听读,也有朗读,比单纯的听读效果要好。

李老师以学定教。传统的教学认为,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实际上,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以学定教,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主动参与,让学生燃气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雷电颂》时,学生被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字主题的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散文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他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

课,李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虽然他没有范读课文,但他为此准备的视频朗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动情的解说,恰到好处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屈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由朗诵表演时学生忘词的表现,自然过渡到“美文熟读应成诵”,当堂能成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到散文的象征、感情、写法的理解,胡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胡老师就先在屏幕上投出“象征”一词的概念解释,紧接着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屈原这是在呼唤风、雷、电吗?他实质在呼唤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浅显,又能解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情感在课堂中慢慢发酵 ——观《背影》有感

今天观看了高唐县赵寨子中学张绪敏老师执教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一.主要优点

1.播放歌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上课前,张老师播放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张老师设计了三个具体清晰、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三维目标:①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②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③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扣住亲情解读,注重情感体验。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语言朴实感人。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的体现。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并以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情来解读,使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在介绍作者时,张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在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张老师设计了“找出文章中你喜欢或令你感动得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可用:“我喜欢————段的————句。因为这一句————”的句式回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踊跃回答。之后他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反复朗读、品析,层层烘托,达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5.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张老师讲解本课时,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这节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设计了“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慢慢地发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最后他引导学生齐读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们感情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此处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可谓锦上添花。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字词教学等时间过长,占了近一半的时间,而后面对课外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点过快。

2.教学设计太随意,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荷塘月色”写成了“河塘月色”,容易误导学生。教学设计上“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打成了“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课读的还不够,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合作学习中还有部分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5.从“求实创新,便于操作”的要求看,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创新不够。从“追求模式,彰显特色”的要求看,做的不好,特色不明显。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还有待于改进。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2.本课读的时间应充足,读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如教师配乐范读、听录音、齐读、散读、不同语气读等。老师要坚持“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四.观课感受及收获: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背影》一课,我在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1.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上课时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可能好。

2.要让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就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其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净,沁人心脾。

3.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4.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讲得要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5.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完成。6.要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

7.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要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写好“课后反思”。因为“课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

8.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亲也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伟大。

总之,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无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他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10

王锚

随着知识、信息地不断更新,新课改理念越来越深刻烙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教育者。新课改,它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因而,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得不断地更新。但无论怎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教学。那么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空间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提高、发展,展示自我的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是我们施教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活,学活,培养出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人才,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基于此,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构想。主要思想有:

1.情景学习:根据所学内容,为教和学设定一个学习环境和情景。可以借利用电教设备、借助板画展示或语言来入境,以此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感情,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索热情,活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挖掘潜能,使其全部情绪融入到有关的学习中去。

2.团队学习:借鉴企业营销的“团队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训练学生的协同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3.自主学习:一改应试教育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求索,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具备了上述思想后,要想使课堂活起来,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阶段:

一、释疑:是课堂学习的进行阶段。实际上课堂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过程中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指导、提高、发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强化竞争意识、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创新。

具体操作原则为:一点、二放、三收。

一点:以所学内容为中心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中心目的。

二放:在释疑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和任意飞

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奇谈怪论”,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把全部情绪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训练能力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奋发向上、积极参与、竞争进取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和温度”,再加上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人际关系的“阳光雨露”的滋养,这些“未来人才”的种子会健康地发芽、成长、成才的。

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感受能力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那么用大家的智慧、团队的能量,以彼此为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形象化为主持人、教练、导演,具体化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疏、导、引上。知识盲点、思维盲点、情感盲点需要疏导,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做人之道需要引导。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发现法、讨论法等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发掘、去操作、去演示、去识别,让学生主动求索、学会学习。充分肯定、适时得当评价,激发其创新思维。具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表达、展示和发挥的基础上给以合理的矫正,正确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和育人这一基点,教师要像一个高超的放风筝者,既能放得开,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又能收的拢,目的明确,一切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教之有方、导之有径、与之以景、染之以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度的把握,需要老师内功功底深厚,棋高一筹方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这种情景化、团队化、自主化的课堂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种齐动互动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让学生懂得、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协作意识。突出了知识获取过程的训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其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是终生受益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自己不是只能张嘴被填的鸭子,而应该是一个如饥似渴的求知者,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汲取、在求知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掌握足够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有可能在未来高速发展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生存、大展宏图。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一种终生的需要。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游戏,是一种生存的快乐。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二、收获:是课堂学习的深化阶段。每堂课下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审美、品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明显的收获。包括一点感悟,一次心动,一星灵感的火花„„点点滴滴都是收获。一点点的进步,对学生的成长都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经常处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会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同样,每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须找出自己的不足。承认不足,才能自我完善,寻求发展,这也是一种收获。总结经验,矫正失误,克服弱点,这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也能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质疑:是课堂学习的延伸阶段。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寻求发展。

让学生明白: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任何时代的真理,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重新认识,不断地认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现问题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造发展。

我们应该用未来的眼光去审视事物,去学习,学其可学,弃其不足。敢于否定是勇气,敢于创新是英雄。对所有现成的东西,我们都要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例如,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结构布局、语言修辞、主题的深化、思想的升华等,都可以质疑。这样才能进步与提高,学会发展。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加快;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活气来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农村教育信息比较落后,也没有过多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大多教师有过消极,有过盲目。这主要是新课程音乐教学标准,既没有对各级学校教学内容做出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学习每一个音乐技能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这对于长期依据音乐大纲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师无所适从,因此,“灌输式”教学重新搬到课堂上来,音乐课堂缺乏活力,于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让音乐课堂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让音乐课堂活起来是呈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而我们山区学校的学生走出去的机会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齐备,特别是村小专业教师也缺乏,基本是语数老师兼职 ,音乐课不受重视。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越来越不感兴趣,这样课堂就显得不活。那么,音乐教师就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还可以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举行校园歌咏比赛、艺术节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有了竞争的意识,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是学生最崇拜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我所在的学校是我市一所偏远的山区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音乐素养比较差,对音乐课兴趣不高。我第一次走进音乐课堂,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纪律涣散,一副不想上课的模样,习惯也差 。我第二次走进课堂时就带去了一些乐器向学生展示,有二胡、口琴、电子琴等。当我一一向学生演示这些乐器的时候,悠扬的乐器声一下把学生吸引住了,这些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的东西老师把它们带到了自己的眼前,学生听得很认真,慢慢地陶醉其中,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课后学生还不停地夸赞我。谁说山区的孩子没有音乐细胞,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他们同样有着美好的音乐梦想,只不过他们的音乐梦想之门的开启需要做老师的付出更多的努力。一节课改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勾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他们急切地盼望着下一节音乐课的到来。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停地学习,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不断为自己充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变得精彩。

三、教师课前需努力

要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收集相关的资料,图书室留下了我的足迹,并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课件。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利用课余时间制作道具。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民乐奇葩》时,课前我找了很多关于民族乐器的资料,把这些制作成幻灯片,还学习了各个民族的舞蹈动作。我把这些传授给学生,他们乐学,课堂上气氛也活跃。总之,在每一节课前,老师要花功夫做好课前的准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情境,通过甜美的歌声,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充分发挥律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提倡素质教育以前,音乐课就是很机械重复地唱歌曲,学生没有动起来。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新课改理念的出现,素质教育的提倡,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律动这个词就出现了。中学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表现,老师在课堂上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我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律动,体会音乐内在的美,学生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歌曲后,学生也要即兴表演,再一次体会歌曲的美,用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意境。学生也能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

五、利用山区现有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我们以前上音乐课就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简单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感觉枯燥,老师上完一节课也耗费了精力。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更新。条件好的学校可利用一些教学设备,我们山区学校的条件要差一些,但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资源如:利用山上的竹子挖孔做成笛子,用几张树叶组成叶哨,用竹筒装上沙石可以制作成沙锤等。学生带上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增强了节奏感的训练。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

心理学家指出: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制约着青年学生智慧潜能的发挥,而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却可以诱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积极营造 、鼓励和强化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氛围,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课程的不断创新,对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现在的音乐课不仅要传授学生的音乐技能,更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在音乐课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设新气氛,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让他们在充分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中,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能运用言语、表情、体态动作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善于启发和引导,给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参与其中,这样师生都放松自如溶于欢乐的气氛中。

音乐课在中学课程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山区学校的音乐课还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实践和创新,研究出生动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让课堂活气来。

参考文献:

[1] 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学音乐课“音乐想象”研究浅谈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11期.

[3]论《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11期.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12

殊不知游戏才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是对幼儿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地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们与人交往、选择、判断、理解、创造的过程,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也有赖于游戏。可见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如何让乡村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活” 起来?

一、让园长的胆子“大”起来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个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曾经在一个教育网站看到一位幼儿园园长的留言:“我是一所农村幼儿园的园长, 我感觉孩子在我园成长一点也不快乐。 他们每天必须要不停地写字、唱歌、背古诗、认字。我真想给我们的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玩耍、让他们在各种游戏中快乐地成长。但我们为了在众多的幼儿园中能生存、发展,以及为了能让我园的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评价幼儿园的好坏就是看看幼儿是否会写拼音、汉字及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等)。 只有委屈了这些孩子,但我真的很心疼这些孩子。我现在真的不知怎样才能改变我园这种教育模式。”可见,乡村幼儿园的园长也是渴望实现教育理想的,他们缺少的是支持和帮助。他们的力量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可及家长的理解,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大力主张和倡导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游戏活动,为幼儿园铺路搭桥,并积极对做得好的乡村幼儿园进行充分的肯定、宣传、推广,使其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和鼓励作用。对于观念跟不上或消极应付的园所要加强管理和督促,消除负面消极影响,实现所辖区域幼儿园同步走,让园长们没有后顾之忧,胆子“大”起来。

二、让家长的观念“跟”上来

办园者的观念转变了,但要真正的实施,还得得到家长的认可。因此,家长的认识必须跟上来。农村幼儿家长群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幼儿的父母,比较年轻,接受新的理念比较容易,通过适当的指导,能很好地接受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一类是幼儿的祖父母,幼儿的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照顾,祖父母尽管年纪偏大,但受新时代的影响,并不是一味的守旧,有效的宣传和正确的引导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幼儿园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方法改变家长对游戏活动的错误认识。

(1)家长会。家长会是幼儿园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可以就游戏活动的开展召开专题家长会,要使家长会能起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切忌“一言堂”式地给家长念稿子,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辩论式:将家长按不同的教育倾向分成两队,在教师的主持和引导下,就“好好玩”还是“好好学”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让家长碰撞思想、提高认识;还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式:让家长就游戏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予以回答和解答。

(2)“开放日活动。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在家结伴玩游戏的机会很少,家长近距离观察孩子玩游戏的机会更少。幼儿园利用“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近距离观察孩子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家长会发现在游戏活动中,孩子是最自由的、最快乐的、最有自我的、最能展现个性特点的, 这个时候家长的感受是最直观的。

(3)亲子活动。幼儿园可以多多开展亲子游戏活动,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共同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通过亲身参与,使父母切身感受游戏活动对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全面开发,从而主动获得恰当的先进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实现对游戏活动的认可。

(4)网络信息传播。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以其快捷、方便、便于交流的特点,迅速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幼儿园可以通过微信随时向家长传送先进的育儿理念, 多种有趣的家庭亲子游戏活动,在家长遇到教育难题时,还能及时予以指导。家长们还能通过微信随时交流育儿经验并相互帮助,或开展几个家庭间的亲子游等联谊活动。

(5)社会力量。可以借助当地的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以及当地镇政府、村委会等政府部门,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还可以编写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或三句半,组织志愿宣传队,或利用农村文化宣传队进行表演宣传。

三、让教师的指导“动”起来

教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很多教师由于认识不够或嫌玩游戏麻烦,使得幼儿游戏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

(1)游戏活动的形式化。有的教师嫌游戏活动麻烦,平时不玩游戏,总是让幼儿死板地坐在椅子上听他讲课或干脆放动画片给孩子看。只在有检查时让幼儿玩玩游戏。

(2)游戏活动的自由化。有的教师组织游戏活动只是为了轻松,把游戏活动当成自由活动,认为游戏活动就是把幼儿放到一边让他们随意玩就行了,教师自己不参与其中,不做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放羊式”活动,甚至成为事故和矛盾的“滋生场”。

(3)游戏活动的模式化。有的教师在游戏中“导”的太多,设计的各种游戏根据计划、目标,层层推进,没有灵活变通, 为了使游戏活动按时完成或看上去更有教育意义,经常用自己的标准去“导演” 游戏,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将游戏“演” 完。看似完美,其实幼儿玩得“很累”。

游戏活动应该融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幼儿园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教师的指导。 教师对游戏活动组织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教师要理解什么时候“组织”,什么时候“指导”,什么时候让幼儿独立自主。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游戏活动时,应该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优秀的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支持者、认真的合作者。 只有这样,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才会最大化,幼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四、让乡村的游戏“活”过来

当前,各种课程模式的引进,高级玩教具的出现,使得乡村幼儿园“自惭形秽”,忙碌着追赶形式,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美”———乡村游戏。

上一篇:李白写酒的诗下一篇:七月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