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2024-07-15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共11篇)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1

临洮县红旗乡何家湾小学 何伟 730513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内,分别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由于人口数量较少且住居分散,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随父母到外地就读的学生增多,在本地上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加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复式教学也就自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复式教学是摆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复式教学的特点,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到复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浅谈个人戳见。

一、复式教学的特点优势

复式教学的特点是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进行。同单式教学形式相比较,它受到特殊条件的限制,对于保证和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确实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教师所教的科目多、头绪多,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教学组织复杂,而且几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进行着不同的教学活动,容易发生互相干扰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复式教学存在很多的潜在优势:

1、有利于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全面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各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复式班学生一般较少,各学科均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

2、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有利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复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直接教学与学生自动作业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4、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

5、有利于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的形成。同一班中有大同学和小同学,他们年龄不同、年级也不一样。

6、利于培养与形成班级的骨干力量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二、复式教学的班级编排

复式教学的班级编排十分重要。学校要依据各年级学生的人数、教师的水平和工作量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可以把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各编一个班,由二位教师包班。这样做,低年级学生可以得到较多的照顾,教师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工作量达到相对均衡。

三、复式教学的座次编排

要把视力弱、听力差、身材矮、低年级的学生编在前面。把同年级学习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编在一起,便于互相帮助;自觉性强的与自觉性差的编在在一起,便于互相监督。

四、复式教学的课程编排

课表编排,除要遵循一般课表编排的原则外,还要结合复式教学的特点,注意教学科目的配合,把需要直接教学的科目和可以做作业的科目配合起来。如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与另一个年级的劳动课或美术课配合;一个年级的数学课与另一个年级的自然课配合;音乐课、体育课、安全教育课、队会课等合并上课等。这样可以减少年级与年级的相互干扰,知识也不容易发生混合。

五、复式教学的教案制订

复式教学不同于单式教学在于:在一节课内,同时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工作头绪多,教学组织复杂,直接教学时间少。因此,复式教学特别要注重教案的制订。

1、合理进行“动”“静”搭配,安排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能力。通常把教师直接教学活动称为“动”,学生自动作业称为“静”。直接教学是教师对一个年级面对面地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新知识、指导学生的课内外作业等。自动作业是指教师在对一个年级直接教学时,对另外一个年级所布置的教学活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默读课文、做习题、画画、写作文等。几个年级在一堂课内的“动”和“静”应当互相衔接,紧密配合。

2、教师备课要认真设计教学步骤,顺序要合理清楚。直接教学先从哪个年级开始?不同学科如何组织教学?要从学生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3、二级复式的“动”、“静”时间基本上各占二分之一。要精确分配教学时间,并在教案上注明,便于掌握。教案写法宜简不宜繁,做到简明扼要、切合实际。教案形式,以并列式教案为主。不同年级的同一学科在一张表格里,有几个年级的复式,就纵向排列成几列,每个年级的教学步骤各占一列,并认真编写。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2

一、辍学原因

(1) 观念落后, 思想保守。笔者调查发现, 有的学生家长认为, 孩子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大学, 如果将来考不上大学, 学习知识也就没有任何用处;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在农村务农, 能识字、会写自己的姓名就行了。另一方面, 女孩的辍学率高于男孩, 主要原因是部分家长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依然很重。认为女孩将来是别人家的人, 有投资无回报, 若家庭经济拮据或子女过多, 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学的话, 肯定是放弃女孩上学的权力, 供养男孩上学。从学生方面来看, 由于家庭条件差, 家长不支持, 学习目的模糊等原因, 导致学生学习没兴趣, 成绩差, 最终因缺乏自信和动力而辍学。

(2) 教育政策缺乏公平性。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更明显, 所以, 政府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贯彻的公平性。长期以来,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上, 习惯于将目标集中在城市的发展上。例如在教育改革的实施中, 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的引进等, 一般都优先考虑城市学校, 而忽略了农村学校。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政策的这种取向思路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 对此,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组织实施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然而, 教育政策的城市倾向性思维定式仍有较大的惯性, 依然存在于各种决策之中。例如由于城乡教育不平衡性的长期存在, 所以, 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理念为基础制定的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没有考虑乡村学生特点, 难以适应农村的教学, 使很多学生感到学不会, 教师难以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经常性学业下降, 使学生对学习提不起信心, 甚至产生一种厌学心理, 不愿再去上学。同时, 对一部分在升学上无希望的农村孩子来说, 教材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脱节, 使得教学内容在他们心中如同天方夜谭, 因此, 成了学生辍学又一因素。

(3) 教育的升学模式加剧了农村学生的辍学。长期以来, 由于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的存在, 跳出农门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进入城市, 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 成为农家子弟求学的最终奋斗目标。而只有接受教育, 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 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虽然这种“升学”模式为实现农民孩子和城市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客观上也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全方面发展, 长期以来使得农村教育形成了“升学教育”的定式观念, 如学校将学习优秀者编制成“尖子”班级进行特殊的培养, 同时也形成了家长为学生择校的热潮。而学习差的学生则常常被忽视, 有的如踢足球似的被歧视。这种对待学生的不公平现象, 致使大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心理受到不良影响, 产生自卑、厌学, 自暴自弃, 进而导致辍学。

(4) 就业困难, 教育投资者所期望的回报难以实现。近年来, 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部分农村大中专毕业生或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 因找不到工作而回乡的人越来越多。部分供养孩子上学的农民本来对孩子上学抱有很大期望, 他们的目标单纯而明确, 就是待孩子学业完成后找到一份好工作, 全家生活就会有很大改观。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 孩子毕业后不但找不到工作, 反而又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难, 再加上大学和高中阶段的费用又高, 于是就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学非所用”的思想意识, 认为让孩子辍学早点步入社会谋生, 胜过上完大学后却失业。

二、对策

笔者认为, 降低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率,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利用科学知识,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农村农民居住普遍分散, 文化教育设施几乎不存在。在农村文化匮乏的影响下, 农民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缺乏长远的认识。他们往往用眼前的实惠和利益来裁决一切, 对教育采取了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 为了解决将来的生计问题。所以说, 农村落后的文化造成农民的这种落后的思想, 对学生的辍学起到了助长的作用。因此, 加强农村经济与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首先, 我们应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交通、通信、农资服务等;其次,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使农民掌握科学的务农知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从而对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有一个较高水平的认识, 能够形成不求人人升学, 但愿个个有“一技之长”的共识。

(2) 尽快消除城乡教育的差异性, 使义务教育落在实处。目前, 在政府、教育部门的努力下, 边远地区农村的教学条件, 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和城市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表现在: (1) 幼儿没有条件接受幼儿教育, 到入学年龄就上一年级, 教材难以适应。 (2) 缺乏现代教育设施, 多数小学仅有一至两台电视机、VCD, 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3) 部分科目课程无法开设, 缺少英语、艺术类专业教师, 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鉴于以上客观因素的存在,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第一, 尽快消除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身份上的差别, 加紧各项有关改革的实施, 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及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 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特别是幼儿教育。第二, 加强农村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 从实际出发, 在教育内容、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提高;在教学硬件设施上, 应予以重点投资建设;在师资结构上, 要做全面调整, 对一些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 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 并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 注意吸收品学兼优且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到教育岗位上, 特别是英语、艺术类专业的人才。

(3) 坚持和谐理念、改变城市取向的大一统教育模式。目前, 我国的课程从制定者和管理层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考虑各地区、学校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 要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特征出发,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把农村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积极发展初中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在农村中学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 以便使渴望升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接受到实际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有一个客观的积极的初步定向, 从而增强学习

2009.7隰彩E

的兴趣和教育价值的体现。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加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结构调整, 利用局域优势, 建立起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提供学有所用的工作岗位。

(4) 加强学校管理, 对学生因材施教, 构建和谐型校园。学校要全面加强管理, 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校领导及老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 认真去了解、分析, 在此基础上讲清道理, 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 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不能采用强压服、冷讽刺、深挖苦、重辱骂, 甚至体罚等方法。特别是对各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 老师要多给予关心、理解、帮扶, 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习成绩和自信心不断提高。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3

在社会变革背景下,教育领域也进行着不断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个地区的人们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积极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教育。农村边远地区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没有注重改革自身教学策略,导致自身的教育发展受到了制约。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农村小学教育需要注重提升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一、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1.优秀教师资源稀缺

受交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很多小学教师由乡镇转移到城区进行教学,导致一大批乡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小学教学教师资源缺乏,不利于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2.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够

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充分配合,三方如果有一方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脱节,就会直接影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村地区的很多家长到外地打工,长期在外工作,无法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3.留守儿童数量多

农村边远地区中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务工,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就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这些孩子的成长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在学习中很容易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4.农村边远地区优秀学生的外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情况也得到了好转,家长对自己孩子接受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长此以往,导致农村地區的学校失去更多优质的学生,影响了农村地区教学质量。

5.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存在问题

木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些农村学校开办幼儿园的条件查相对差,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段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提升农村边远地区小学教育的策略

1.提高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高低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提高农村地区小学教学质量需要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一些农村小学形成了自己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实现对农村地区小学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聘请校外的优秀教师到学校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引导农村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二,组织农村学校的教师到更先进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第三,完善农村教师的备课制度。对于农村青年教师要积极组织他们学习聆听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并做好相应的听课记录,通过学习交流提升自身教学素质。

2.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边远地区地区一些农村小学也安装了多媒体,弥补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的局限。为此,教师可以应用这些多媒体软件开展小学教学,实现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在进行语文新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上网收集一些和讲授课程有关的图片以及历史背景,利用多媒体软件将这些文字、图片配以声音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3.形成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对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西藏农村小学更需要强化自身的内部管理。农村小学要更进一步强化自身内部管理的原因是本身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发展薄弱,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剧了优质师生资源的流失,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完善的内部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微观上实行年级负责制,在宏观上,学校各个年级要分组检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管理。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4

长寨学校 兰元成

边远农村中小学校大都办学条件比较陈旧落后,师生生活工作比较艰苦。教师老龄化现象较重,教师工作组织纪律性不强,有很多松散现象;教师观念不更新,思想顽固,对外界的新事物不乐于接受学习,对一些新的规范化管理不适应。学生的基础很差,而且很多留守儿童,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教导主任要善于融通,敢于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去尝试,担负起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职责,才能带领全体教师推动学校高效、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学会沟通

(一)放下架子和教师打成一片

山村小学的教导主任手中无钱又无权,唯一的资本是长年累月和教师、学生打交道,从早到晚在一起工作、生活,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当好教导主任的首先要从关心教师的生活开始,平时有空多找教师谈心,发现教师有难处,要主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如我校的伍小华老师每天骑摩托车去村小,经常是被风吹得泪流满面,我多次给他倒热水让他洗脸,这让他很受感动。在学校遇到难题时,伍老师多次为我出谋划策,带头下村小。肯为教师担责任,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教师,为教师分担忧愁,处处用平等的身份和教师相处,使教师们理解你和他们一样,当这个教导主任也没有什么特权、油水,只是这个事情需要一个人做而已。慢慢地教师就会从情感上接纳你。吃喝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每学期的开学和学期结束的那一天,我利用学校聚餐的机会,给老师们敬酒。这样做,一是表示学期的开始,新起点大家齐心协力相处好,工作好;二是对过去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通过相互敬酒、交流,举杯一笑泯恩仇。长期这样下去,教师之间关系就会相处得比较融洽,学校内部矛盾少了,干事就会齐心协力。

(二)适时安抚好外来教师

会同边远农村中心学校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和支教老师来工作,今年教育局安排了4位刚毕业的教师和一位支教老师来我校工作,这些年轻人虽然没经验,但干劲十足,是学校的顶梁柱。作为山村小学教导主任的我,充分利用好了这宝贵的资源。新教师初到我校这艰苦的地方工作总会不安心,这时我学会安抚,做到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怀,情感上关爱,视新青年教师如自己的兄弟姐妹,使他们觉得在这所学校工作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学校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一切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二、规范管理

(一)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定

学校如同一个大家庭,师生整天生活在校园里,从事学校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师生的心目中,必须有一套规范去遵循,因此,制定好必要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在制度管理制度时切忌太多太繁,目标也不能太高,要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实际,主要从一日常规(升旗、两操、晨检、考勤)、教师常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困生)、两方面着手,常规常规,有事就会规,贵在坚持。要落实好常规,教导主任必须选好两个助手,教研组长和团队辅导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人各司其职,教导主任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

(二)不做指挥棒,争当践行者

有什么样的教导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导主任是全校师生的一面镜子,学校所制定的一切管理制定,教导主任必须带头遵守,不当手电筒,争当践行者。凡管理制度上要求教师做到的,教导主任首先自己做到,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真正做到爱校如家。本人家住学校,多年来坚持每天开门笑迎师生入校,放学恭送学生横过公路,同时要求全校各班班主任每天都坚持做到放学送学生横过公路。年年都出满勤,节假日、寒暑假守校。在教学上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勇挑教学重担(每周授课10节以上),做到自己所授学科居于全校前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导主任的表率作用,会带动全体教师。

三、收获成功

一所学校的管理不在规模的大小,教师的多少,只要办成使一方老百姓满意就行。“建立了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那你这个教导主任的管理就是成功的。”山村中小学没有什么远大办学目标,也形成不了什么办学特色。我们只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教师,这样全校师生就一定会拥戴你。一旦到了这个份上,学校的管理就会走出制度化的机械圈,形成独特的山村中小学管理模式。

(一)变管理制度为自觉行动

“教导主任要做给大家看,带领大家干”,我做到了这一点。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由管逐步过渡到不管,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已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现在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有无教导主任一个样,每个教师都养成了自觉的工作习惯,固定的工作模式—坐班制。学校不需考勤,每个教师都能自觉提前到校,每学期除个别特殊情况,全校教师都能出满勤,从无迟到、早退现象。在教学上,不需检查都能按要求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

(二)协调好学校周边的关系,提高学校的声誉

做好、协调好学校的周边人员的利害关系,多接触群众,走访群众,听取群众的好的建议,从而整改我们学校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让学校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从而提高学校在群众中的声誉。

(三)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工作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依照学校的奖励制度要及时奖励到位并适当的宣传。这样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由教育质量落后变为领先。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5

以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乡为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去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发展繁荣中国的民族文化提供了优越政策,创造了优越条件。

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统筹共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破除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瓶颈”。为此,对边远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查,从中查找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介于此,笔者深入有一定代表性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乡及该乡石门村、罗袍村进行了调研。冷水溪乡位于梵净山东麓,距松桃县城56公里,是省定二类贫困乡,全乡辖14个村(居)委会269个村民组,总人口24978人,其中少数民族445人,非农业人口645人,有中学2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1公顷。

所调研的石门村共23个组663户2882人,有耕地2126.3亩,其中田998亩,土1128.3亩;罗袍村共27个组749户3351人,有耕地面积亩,其中田1346亩,土985亩。

一、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从调研来看,边远落后山区农村文化发展较快,具体体现在“五个明显”上。

1、各级领导明显重视。乡村两级都把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形成了“一把手牵头抓总,分管领导细化落实”的格局。

2、群众文化活动自觉性明显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实现“从田间种粮、土里种菜向自娱自乐”的生活转型,罗袍村140多名群众自发组建了3支花灯队、1支龙灯队,18名妇女组成了老年文艺协会。

3、农村文化活动明显改观。农村文化活动已经由以往单纯娱乐向娱乐与文化法律相融合转化,文化活动有所创新,文化活动质量明显改观。除了传统的春节金钱杆、腰鼓、花灯、龙灯、“七一”红歌赛、国庆期间“冷水联谊杯”等大型活动外,罗袍村、石门村都开展“文化进户”活动,结合“六进村”大力宣传国发2号文件精神、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

4、学文化学知识的条件明显改善。石门村、罗袍村都建起了各种书籍达到1万余册的农家书屋,都有了远程教育集中播放室,村民学文化学知识的条件大大改善。

5、文化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石门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入23万元,正在积极实施滕久荣烈士爱国教育基地道路硬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贫困山区农村文化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五不够一欠缺”问题。

一是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乡镇领导虽然把文化建设纳入了议事日程,但总认为文化是“软”实力,作用发挥得不明显,因而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制定考核、奖惩的具体措施,没有细化责任,没有真正地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实行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导致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文化建设成了喊在嘴上的“空口号”,难以落在实处。

二是文化发展不够平衡。石门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太正常,没有建立一支拉得出来的文艺队伍,而罗袍村的文化活动却丰富多彩。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着“重投轻管”的现象。

四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该乡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迷人的自然风光,是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境内九佛洞、仙人桥、大鱼泉水库与梵净山佛教圣地融为一体,滕久荣烈士爱国教育基地又是松桃红色政权最早诞生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五是农村文化传承不够。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广大群众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加上农村民间艺人逐步衰老,导致农村原有的许多优秀文化失传。

六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欠缺。在调研中的石门村和罗袍村,都没有最基本的群众炼身、体育等文化活动场地;数字电视、网络没有实现全覆盖,没有具备满足群众学习所需的基本阵地。

三、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破解四大难题”上发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农村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破解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难题。一是高度重视,合力攻坚。党委、政府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的高度,把文化强县、文化强乡、文化强村作为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四纳入”的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及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文化阵地建设有一个较大的、较快的发展。经常研究和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分类指导,典型引带。由于农村经济状况、文化基础、生活习俗不同,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一样,为此,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分层指导,分类实施,实现农村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此带动一个乡镇文化的活跃。

(二)完善机制,创新管理,破解文化活动不丰富难题。一是建章立制,规范运行。在领导机制上,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现文化建设“抓领导、领导抓”的新格局;在考核机制上,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

机制上,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文化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实行重奖;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搭建平台,激发活力。积极搭建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新平台,建立集广播、音响、网络等于一体的传媒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阵地,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一所大学校,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倡导文明新风的阵地,更多地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坚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推进花灯、龙灯、民族歌舞等传统文化与庭院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党的政策、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优良道德、法制教育、卫生习惯“六进村”。

(三)广辟门路,多头筹资,破解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难题。一是积极探索把全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一个村一个村地逐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二是采取“县级拨一点、乡镇筹一点、群众交一点、企业赞一点、社会捐一点”的“五点”筹资办法。三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四是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6

作者:洪江市龙船塘中心学校兰云

【摘要】: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推动现代科技成果——多媒体进入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偏僻边远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尚有诸多瓶颈亟待进行突破性的解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政策扶持

正文:

我校是一所偏僻边远的少数民族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多年来,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一直滞后。随着科技进入山乡农村生活,电视、网络的影响,学生对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漠然态度,已经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就此也常感到苦恼。尤其是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些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顺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 重视抓好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 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教学,辅助教学”,大势投资组建各种“电子教室”、“ 多媒体电脑教室”、“ 多媒体语音教室”等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齐抓,大力推行以科技促教育,试行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面对这样的形势,广大偏僻边远的的农村中小学怎么办,推广先进技术,推行教学改革,谈何容易!

一、农村中小学要推广科技教学面临的困境

广大教师和学校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渴望的程度是无需置疑的。不过,光有满腔的热情是不行的,还是要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金哪来?农村中小学要推广科技教学,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据诸多城镇兄弟学校透露,上百万元建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子教室属于正常耗资;就是建一个小小的电脑室,便于计算机教学,三十或四十台电脑不多,至少也得二三十万元,这对于办学经费并非充裕的学校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又怎样让其去承受多媒体教学对“硬件”的高要求?

再者,人才怎办?大多数教师的科技素质跟不上,这是农村中小学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大部分教师习惯了传

1统模式,固守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连投影仪等都很少使用,因而对计算机这样先进的技术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恐惧感,更甭说去掌握它、应用它辅助教学了。同时,留不住教师是偏僻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年轻人——因为待遇和各方面条件的问题都不安心山区农村工作,工作不到两三年,绞尽脑汁纷纷外调,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原来民办转正过来的教师,由此导致懂电脑技术的教师奇缺。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是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困难。

还有网络的负面影响问题也是偏僻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推广高科技教育教学手段的一个障碍。现在,大多数孩子沉迷电视、沉溺网络游戏,让家长对推广网络技术教学手段有一定的疑虑,电视、网络已经成为教坏孩子的罪魁祸首之一。

二、面对现实,结合校情,克服困难推广科技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说了:计算机技术要从娃娃抓起。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不懂计算机技术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和各种困难就望而却步、踟蹰不前。

1、分析学校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科技水平。首先,有否能胜任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就越显得科技人才的重要,要想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大展手脚,专业的计算机教师是不可惑缺的因素。其次,其他教师当中,有多少懂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如何。再者,学校当前的教学设备情况如何,有否电教室或空余教室;学校经费情况如何。

2、组建多媒体教室——这与前面提的多媒体电子教室不同。一个多功能的电子教室,首先是个电脑室,组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网络,所用到的科学技术较高,资金花费也多。这对于一个教师科技水平不高的农村学校来说,不太适合,既便有了,利用价值不高,反而成为一种浪费。最适当的情况就是先建一个由一台多媒体电脑、一部多功能投影仪和一些音响、影像设备组成的“多媒体教室”,在这教室中,用电脑来播放教学软件,教师根据需要把电脑显示器上的内容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利用电脑中的教学软件配合讲课,必要时用上幻灯、电视录像等工具进行教学,以

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了。而这样所需的“硬件”投资对一般的学校是完全能够承受的。

3、校内教师电脑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科技素质,是推行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由本校的电脑教师负责,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电脑知识讲座,举办教师电脑培训班。这虽然没有电脑室,没有电脑条件供教师练习,但用上面所讲的多媒体教室完全可以进行电脑学习。在讲课时,授课者一边讲解一边在电脑上演示,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让学习者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各种电脑知识及操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播放一些帮助人们学习电脑的软件,比如,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推出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电脑教学软件,播放这些软件使之与讲课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耳目一新的感觉中,饶有兴趣地进行电脑学习。这样,一则能有效地提高电脑教学的效率;二则能让每个教师有个切身的体会:如何利用电脑来帮助教学,为以后各自进行多媒体教学奠定基础。

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试行用电脑来辅助教学。教师电脑培训一段进间或基本结束后,应开始号召、鼓励各教师积极大胆地去探索如何用电脑来辅助教学,利用已有的多媒体教室,由一些中坚教师带头进行电脑辅助教学,总结方法,做做榜样,渐渐地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教师朝这方面发展。教师进行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备有该学科的,较适合自己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电脑对社会的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电脑的软件方面,要其服务于教学也更是如此。软件资源的匮乏,对于教师而言,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应象建立图书资料室那样,对教学软件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软件资料的积累,这是以后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条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多媒体教学的起步,虽说困难多点,却意昧着学校从此将走向科技兴教的辉煌正途,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跨步。待到以后办学经费日渐宽松之时,也是学校的科技教学趋于成熟之日,那时再花大力投资组建各种学科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电子教室,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推广多媒体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当然也应不忘尽早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开设电脑课,为普及

国家的计算机教育作出应尽的贡献!

三、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推广实施科技教学手段责无旁贷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模式向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现代教学模式要求准确、迅速传输教学信息,及时反馈调节,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可直接输出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不是前头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显示出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是其他媒体(如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因而,多媒体技术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困境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所处现状

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中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在不少的地方,旧的传统观念仍在父辈的思想上占据着统治地位,甚至封建思想还有残余。在他们这特殊的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下,父辈们大多有着这样不合理的观念:送孩子们去念书,还不如去寺庙里拜佛念经,为他们家庭祈福。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父辈们的眼里,就是浪费钱,浪费时间,浪费劳动力,不如直接回家干活或者去外面打工,学几个字还不如早点出去赚钱。而有些家长在封建思想的支配下,还存有重男轻女这一落后的念头,他们不肯送自家女人去上学,耽误了许多女童的学业,导致女盲童的数量始终高居不下。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带来的社会经商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由有些行业的社会分工和报酬不平衡这一现象片面的将眼前的利益当做最重要的参考目标,因而不曾考虑到长远的利益。这样就会促使许多本该上学的孩子,过早的进入到社会,卷入到社会生活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去,而无法获得应有的教育。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往都不发达,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还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在家庭条件不是比较宽裕甚至连自家温饱问题都得不到保证的家庭里,上学还是比较实现的梦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还有更多,而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二、如何去帮助他们走出目前的困境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存在着一个很现实同时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事实,那就小学教育校舍的危房面积十分大、教学配套设施落后。在通过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很多小学都是采用砖木、泥木、土木结构搭建而成,而且他们往往采用的一些价格低廉的材料进行建造,这对校舍的安全性损害十分巨大。而有些地方为了节省资金和时间,甚至直接在旧的宗祠或者寺庙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子的教学环境又谈何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真正的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帮助他们:①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力困难这一实际情况考虑,需加大中央对他们的财政补助比例,可以将其归纳为促进民生和扩大内需有关建设项目里面来,其实保障好资金的落实;②在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所有校舍的安全档案过程中,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专门的统计、分析、深入普查,掌握真实情况,并给以重点帮助。

(2)从思想上取得重视。想要改变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那么就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取得根本上的改变,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不能对此疏忽大意。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建设好,并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还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是有利于社会平等发展以及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大事。在政府的立场上,应该将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纳入到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划中来,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当做个阶段都需重点关注的大事。而从客观角度上面说,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事情,并不会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显著的起效,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花大力气去发展。当地的领导干部不能再抱着GDP才是考虑的头等大事这一陈旧观念,认为教育起效慢,还不如将钱投入到工厂里面来得实在。因此,我们需要让干部们和当地的民众都得认识到,教育才是兴盛最重要的保障。

(3)寻求合适的教育模式。以往的基础教育模式,在通过实践之后,发现并不太适合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经济模式以山地农业和高原牧业为主的地区展开活动。在这种山地农业和高原牧业为主的边远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季节性和阶段性的辍学现象。在农忙或者采药材的季节,孩子通常就会被父母叫回去帮忙。这种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学生流失,我们需要寻求更合适的教育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情况,实行有弹性有阶段性的教学计划。比如,为了避免和农忙季节时间想冲突,我们可以将寒暑假的开学时间稍微提前,将他们错开来,这样就可以把农忙和采药的时间留给学生。同样,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要寻求更合适的新内容新课程。以前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出了识字没啥用,这是从能否为家庭起到帮助的基点出发的。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将那些具有地方特性和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呢?所以,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课程设计变得更具灵活性和能动性。可以以知识课程为主,技能课程为辅。如增加家庭、食物、动物、森林、工艺品、自然现象、地方技术等地方性课程,与教师、学者和当地有经验的人共同承担。

(4)资金是重中之重。确保教育投资的资金落实到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边远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而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制约了边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想在近期内,让边远地区的经济迅速有起色,这是不现实的。而经济和教育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在,若要加速发展当地的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有了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才能有能力去发展寄宿制教育,并建设更好更安全的校舍以后聘请更多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多课本和课外书籍;才能提高教师的工资,坚定他们继续为了教育而奋斗的决心。我们也能将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视为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更自由的帮助孩子们回到自己想来的课堂。总额言之,资金的落实,是重中之重。

三、结语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接受教育的问题,所面临的困难需要得到我们共同的帮助和努力。在上面所说的诸多难题上,我们也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虽然,现阶段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任然面临着许多的客观上的困境,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门将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上来之后,必将得到重视,并花大力气大工夫去扶助和建设。而当前我们社会也需将眼光从繁荣的市场经济中转向这些边远地区,在我们所不曾到达过的地方,还有人在为不能上学而愁眉苦脸。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03)

[2] 邵蕴然.??教育公平呼唤教育起点公平[J].?经济师.?2012(08)

[3] 贺永琴,翟理红,唐利平,李凤霞.??对贵阳市四个区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及教育质量现状的调研报告[J].?贵州教育,2011(14)

[4] 罗金莲.??政府在乡村幼儿教育中的角色[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4)

[5] 秦莉,杨达.??四川各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5)

作者简介:

[1]益西拉措,(1977.2~)女,民族:藏族,籍贯: 四川甘孜县,职务:学历大专。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8

【摘要】“近体原则”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它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较为突出。因为它对于改善教学氛围,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确实是很有效果的。

【关键词】近体原则民族学生教学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建构主义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独特经验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应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积极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重新认识知识和学习的理论也导致课程观念的更新:重视情境学习、案例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式,并提倡学习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要始于课堂,走向社会。

应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能策划、解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和对某篇作文的要求,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自身感知、自身领悟,自身进步与提高。但是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应用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那我们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能比较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能力和意识。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就着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分别浅谈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即在教学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而不是永远照搬课本上的陈旧的甚至与现实生活已经不相符合的例子。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使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学生无法按时入学,那么他们的知识面极窄,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甚至都比不上课本上的陈旧的例子。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同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自己落后的生活习惯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几千年来,中国的`群众不只曾屡次遭受野蛮的异族奴役和迫害,更长期地被历代统治者的专制政治所愚弄以及为传统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平等形态所凌辱,从而使他们总是默默地生、默默地死。对他们的这种生存处境和命运,鲁迅先生并不象有些清高文人那样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而是持续地心怀难以名状的悲哀和同情,还有一种冷峻的批判与讽刺。总之,他怀着极大的悲哀和同情,更怀着极大的憎恶与怒恨。接下来让学生反思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同胞们有哪些和时代脉搏格格不融的陋习,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因为在时间情景上与学生的认知要求相符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应审时度势,尽量选用典型事例,用最直观、最感性的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因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从出生到现在都没出过远门,对外面(城市)美好的景色一概不知。这就更需要教师多一点运用“空间近体原则”了。比如在教学《北京立交桥》时,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立交桥的发展,了解作者满怀激情的赞美了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的飞速发展,赞美它的千姿百态的风采,美化了北京的市容,赞美它便利了交通,推动了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北京立交桥彩色图画,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此外还引导学生回去后好好的观察家乡的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桥(特别是立交桥)的兴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激励他们为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美好的家园而努力读书,从而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心理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实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与探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所特有的居住、生活、语言、风俗等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事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有一文化适应的过程,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然会经历设法适应主体社会的文化特征而和主体社会融合。比如语言、生活习惯、衣着、行为模式和其它文化特征。他们除了基础知识差之外,思维水平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忧虑。所以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教他们“说话”。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既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汉语知识。心理近体原则的运用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交际也就更为活跃了。

四、活动近体原则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寻求发展,在实践中体验所学内容,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教师先以“你和家长(大人)之间是否有过冲突?”为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锻炼--动脑想: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动口讲:谈谈理由。动耳听:听同学阐述。动手做:也写写你的文章。并且还让学生真正的跟家长(大人)面对面地谈,然后写作文。这样,不但训练和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运用“近体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设计的案例预期达到的主要目标,;

2、案例的难度应适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

3、案例的内容不要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相冲突,令学生产生对立;

4、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要与所授内容均衡和谐,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只有真正把握“近体原则”特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才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

浅谈小学数学复式教学 篇9

张家庄小学教师——张凤珍

复式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地域间的自然差异及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复式教学植根于基础教育之中,充分地显示了它地生命力。为了加快初等教育的步伐,近年来,广大农村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在校学生少,年级多的情况下,广大农村教师因地制宜大力挖掘复式教学的潜力边教学,边实践,边探索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的优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时代在飞速前进,教育必须近跟时代的步伐,教育要改革,知识需要更新,复式教学也随之应注入新的活力,让其焕发新的异彩。面对目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小学课改的需要,小学数学的复式教学必须改革,抛开“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积极尝试,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要切实搞好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工作,以笔者浅见,必须要从班额配置、因班施教、适时切换、讲究实效、放手培养几方面进行。

班额配置。农村小学一般都是年级多,教师少。在数学复式教学的班额配制上,最好采取二级复式,少采用三级复式,因班级多,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加上一个复式班如果学生多,一个班级进行教学,别的班会形成教学上的松散,秩序混乱,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在二级复式中最佳的形式是相连的两个年级在一起复式。如1—2年级或3—4年级,因为相连的两个年级的教材,低年级是高年级的基础,高年级是低年级的更进一步的提高关系。二级复式的一大优势就是:对低年级的数学是对高年级学生所学课程的一种巩固复习,对高年级的教学,同时有是对低年级给一个初步的认识,达到了预习的和提前接触的目的。另一方面,复式教学的班额不宜过大,学生不能过多,否则,在教学中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在教学中不能驾御学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因班施教。在复式班的数学教学中,要了解班级的各种情况,如班级大小、年级高低、年龄结构等方面,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班级大,要加强班级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秩序管理,根据儿童好动不好静的特点,对低年级的教学尽量做到生动有趣,时间短,分量轻,做业少,尽量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高年级学生要放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任务适中,讲求实效。

适时切换。在小学数学复式教学中,要做到动静结合,适时切换。如一节复式班教学课,先对低年级进行某一章节的教学(为动),让高年级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预习安排(为静)。而后安排低年级进行作业练习时转动为静,将高年级预习转静为动进行教学,当高年级教学进行后,布置作业练习时,又将地年级及时地转静为动,向学生提问、调板,以检查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在复式班的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切换,动静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讲究实效。小学数学教学讲究一个“实”字,要做到实际讲解,实际评价,实效练习。数学因为其逻辑性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复式班的数学教学要抓好学过的知识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预习和进行新课的过渡和导入。新课的讲解要多联系实际,不要拘泥书本上的例子。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枯燥、难懂,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天天用数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举出茶杯盖、滚动的车轮、镜子等学生熟悉的物体,再让学生例举他们所见到的圆形,教师引导他们从事物过渡到几何图形,得出圆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评价机制,对优等生多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复式班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中发现自己也有进步的地方。及时地巩固练习,让学生带着已学的知识走出课堂,引导他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放手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主体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放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在复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复式教学的长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唱主角”,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边远地区中职生  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53-0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用非常广泛。但在边远地区中职学校,该课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并非易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边远地区中职生对计算机接触的少,多数学生喜欢用计算机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不感兴趣。因此,课任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好的情景导入既可调动起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进行word字处理软件的教学时,我首先把一张做的非常漂亮的校报拿给学生们看,当学生们听说自己也要学习制作这样的小报时,显得非常高兴,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此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通过网络广播教学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开展学习竞赛以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如组织班内电脑实训比赛,通过比赛给予电脑第一高手,第二高手,第三高手等称号;如让学生利用office办公软件为学校设计宣传单等等。不论结果如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常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

4.寓教于益智游戏中进一步保护兴趣

中职生好奇心及好动性强。教师如能适当采用一些益智游戏穿插于教学中,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比如,刚学习打字时多数学生是初次接触,动作笨拙、极不灵活。这时,教师可以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利用金山打字通小游戏练习打字操作,边玩边练,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二、打造良好的课堂秩序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自律性较差,尤其是计算机课大多都在微机室教学。因此,在教学组织方面尤其需要有其独特的方法。 首先要做到教材熟悉,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与讨论。其次要以制度约束学生,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让学生知道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教师在已定课堂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样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的教学活动才能事半功倍。第三要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对待,使学生服你、喜欢你上的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教学相彰的良性循环,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1.鼓励赞扬—在赏识中学习

边远地区中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表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自主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和作品,应该及时予以肯定或表扬,鼓励进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认识活动的改善。

2.任务驱动—在做中学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以学促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具体任务相结合,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要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成若干层次,将其设置为“任务”分散在不同阶段,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

3.分组活动—在协作中学习

心理学实验表明:多人合作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然而边远地区中职生大多自卑心理强,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不足。而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浅谈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复式教学 篇11

古人云“为人师表”,意思为作为老师应在某些方面成为表率。但是现在一些小学老师当中出现了一些师风师德的相关问题。我认为这已经非常急切了。原因在于,农村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本来就相对较弱。如果在硬件上已经存在差距,老师作为软件业漏洞百出的话,会有损到学校的有序运转,甚至会威胁到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故而,我想就我看见的、我了解到的多地情况就农村小学师德师傅建设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现在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教师人数过少;

2、学生人数过少;

3、教师自身角色的多重性。如果只有一个老师存在行为不端的行为,我认为是这个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但如果这不是个例,我觉得就应该引起重视。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很多教师表现出在教学中自由散漫,对学生不负责任等行为,我认为主要就是以上的三个原因导致。

第一,教师人数过少。在云南的大多数边缘农村学校,学校人数超过十个人的已经算比较大的学校。因为学生本身规模较小且不受重视,学校教师会变得自由散漫。而且被分到边远农村教书的教师如果对这个结果不满意,会加剧这种教师群体的怠惰之风。除此之外,在教师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学校领导官僚作风盛行,很容易点燃在校教师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从而造成一些师德师风败坏的问题。简单说来,因为学校的教师总体人数较少,很容易在边远的农村地区滋生自由散漫的情况。

第二,学生人数较少。现在经过大规模的合并,学生的人数已经有所增加。但依然有一些台偏僻不能合并的学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学生的人数越少,教师安排的教学就越随意。只要在场的学生应允的情况下,有些教师甚至会提前下课、上课打电话等。因为学生人数较少,学生家长对教师的监督也就变少。很多老师便觉得“山高皇帝远”,对仅有的学生放之任之。导致这些边远地区的孩子升学之后跟不上其他学校的教学进度。我认为这也是提升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方面。

第三,农村地区的老师,往往不光是老师,还是农民。他们即使是每天在学校上班,也会在下班后务农。可以说,农村的老师比城市的老师承担的角色更佳复杂。因为角色的多样性,很多老师会混淆自己角色之间的界限。会利用自己的职权,让学生帮助其处理一些家庭事务等等。我认为这些行为虽然不构成损害师德师风,但应该尽量杜绝。因为这会让人民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家长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可以说,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提高要比城市老师师德师风的提高紧迫的多。因为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已经落后很多了,如果再没有一个合格负责的老师,那么农村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故而我认为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必须成为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议题。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将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对策。我们都知道,边远农村小区,教师人数少和学生人数少说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客观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策略。

第一,针对教师人数少,缺乏监督、缺乏动力,导致教师自由散漫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实现学校的扁平化管理。何为扁平化管理?就是将学校这个组织将层级化降到最低。应该弱化学校领导的层层管理,将在校的每个老师都变成学校的主人。边远农村小学不同于大学校,学校事务的专业性并没有那么强。不需要想大学校那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如果加强校内的民主建设,每个老师都有发言权,都给它们一定建设学校的话语权。不光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校的有序运转。当然在农村小学推行扁平化管理的中心就是“去官僚化”。很多边远地区的校长,虽然学校不大但架势十足,“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官僚主义作风将会导致教师心中觉得不公,降低教学积极性,出现一些师德师风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去除学校官僚化,推行扁平化管理。

第二,针对学生人数少,缺乏监督,上课自由散漫等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教师同家长的交流,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指标。农村小学有着不同于城市小学的特殊性。应该给予农村小学教师一定的空间,根据当地的教学环境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但是这个空间必须要是同学生家长交流之后没有异议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把握好这种空间的度。不应该将留给农村小学教师活动的空间变成自己自由散漫的借口。这就要求,我们不光从道德上约束教师,还应该从规则上进行约束。当一个小学定下来了某种适应的策略了之后,应该将之量化并考察。比如我知道的一些农村小学强行规定,每个小学班级都必须有教师同家长的微信群。这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同家长的沟通,为自己教学方法的变更提供更多的监督和建议;另一方面因为家长会不断询问自己的孩子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尽责。故而,我认为从规则和指标上进行约束是减少师德师风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三,针对农村小学老师角色多重化,导致混淆角色界限,对教学工作不够用心的情况。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两方面下手。第一方面就是利用“先进带动后进”。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师,他们大多没有得到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特别是一些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大多是通过函授取得文凭。我认为现在下去的新教师必须要承担起“先进带动后进”的责任。在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上加大宣传和鼓励,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更多拥有多重身份的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超过其他角色,从而更好的味农村教育事业服务。第二,适当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补贴或者工资。为什么农村小学教师很大部分还在务农?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当教师的收入不足以维持整个家的生计。如果将它们的薪资水平提高,他们将在村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又什么理由不带好农村的孩子呢?

上一篇:道路施工安全标志牌下一篇:小班《蘑菇》艺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