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

2024-06-27

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通用10篇)

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 篇1

武汉前程教育是由原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创办的大型课外辅导培优机构,开设有小初高各年段1对1个性化辅导、精品小班,及小升初、初升高衔接班,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辅导班等。作为一家武汉本土的1对1培优机构,前程独创的“四步教学法”能助您的孩子解决各种学习问题。8年来,我们已帮助万名学子成功考入名校,被家长誉为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培养摇篮!

有些半命题作文没有提供备选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补题。如“我渴望”这个文题,在补题时要考虑的是“渴望”什么。一个中学生会有许多渴望,渴望能看上一场明星的演唱会,渴望考试考出好成绩,渴望能和朋友敞开心扉好好地聊聊,渴望能美美地睡上一觉,等等。因而在填充题目时,我们可能会想起好几个题目,这时就需要我们把可选的内容都迅速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哪个有利于展开,哪个有利于真情实感的抒发,哪个有利于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就选哪个。

有些半命题作文虽然没有提供备选内容,却限制了我们补题的范围。如: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涵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看了以上文题,如果我们补题时填“追梦的艰辛”或“成功的喜悦”或“挫折的苦痛”等,那么就偏题了。仔细阅读以上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文题提供的“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只是生活的处境而非补题的备选内容,文题的重心是“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我们补题的内容应从这方面去考虑。

文题补充完整后,我们对这一个完整的题目还得审视一下。把它读读,看文题是否通顺,语意是否明确,语法是否正确,在通顺准确的基础上力争做到简明、生动。最后我们再按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进行写作。话题作文如何审题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

1.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

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它其实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

2.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

如“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导语实则点明了“精彩”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3.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统一的。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说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旨在告诉大家审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审好题就不会出现不切题和离题的尴尬事。

温馨提示:新年学科全程规划,提分行动巧过寒冬。新年报读享优惠,更有“免费学科问诊规划”等您来!

武汉前程教育享誉全国,拥有重点中小学一线教师、资深教育心理师百余人,经前程辅导的学员中大批考入名牌大学、省重点中学,众多中等及偏上成绩的高考学生被北大、浙大、武大、华工等名牌高校录取,中考学生被华师一附中、外校、二中、六中等省重点高中录取的不胜枚举。武汉前程教育以强师资、优教学、好成绩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和家长,武汉前程教育已开通了免费网上在线咨询服务,您还可以拨打我们的咨询热线:88300280,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我们将给您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 篇2

一.大题小做

要想写好命题作文, 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命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较宽泛, 如果仅把命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 看为“铁板一块, 不可分割”的整体, 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 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 写好命题作文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 “择其一点, 不及其余”, 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 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注意: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以小见大, “一针见血”。具体做法如下:

(1) 切割话题

将提供的“话题”进行切割, 使之变成若干个“小话题”, 然后从中进行筛选, 选取自己最熟悉的, 最得心应手的去写。例如:

在现代生活中, 整个世界处处都在进行着各种多样的交换。物流、人流、信息流, 世界三大流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换。交换无处不在。对交换, 你能想到些什么?

请以“交换”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切入提示:这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题目。“交换”指双方各拿出自己拥有的给对方。

1.从交换的价值上, 有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

2.从交换的形式上, 有主动交换、被动交换、公开交换、秘密交换。

3.从交换的性质看, 有伟大的交换、卑劣的交换、奇妙的交换。

4.从交换的对象看, 有高层次的思想、学术的交换, 爱心的交换, 生命的交换;也有普通平常的交换。

(2) 限制话题

话题的限制越少, 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 标题的字越少, 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 做到宽题窄写, 否则, 切入口径过大, 主题就难以收拢。

例如以”脸”为题的作文, 对话题进行限制———父亲的脸、就爱这张脸、变脸、看那一张张脸、脸上的泪痕、寻找脸背后的故事等等, 这样文章范围缩小了, 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再如:以“饭桌上”为题作文, 对话题进行限制:我在饭桌上、风波骤起饭桌上、饭桌上的审判、烦恼皆因饭桌起、温情丝丝在饭桌、饭桌早点日日新、饭桌今日又春风、隆冬送暖入饭桌、月圆饭桌合家欢、饭桌上的回忆、饭桌上的变迁、二十年后饭桌上……

(3) 设问构思

面对“话题”, 运用设问, 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此打开思路, 缩小写作半径。

例如: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善于“以问领写”, 可以这样设问:

“你”是谁?这个”你”可以是生活中的父母、亲朋好友, 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对我有影响或相关的人。

为什么想握“你”的手?因为“你”给过“我”关爱、帮助、幸福、教育、启迪、引领……

这样的设问, 使得对话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 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既可以开阔思路, 又较容易确定切入点。

二.小题大做

有的话题, 其题引材料具体、情境真切, 话题也很小, 学生囿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之中, 思维难以发散, 同样无从下笔。此时, 我们不妨放开手脚, 从大处着眼, 小中见大, 反而能拓开思路。

(1) 从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切入

有时把看似很小的话题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时代进行思考就很容易找到切人口。例如一篇材料命题作文:

在地铁通道里, 作家刘心武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他。走近歌唱者, 却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 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 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 作家站住了, 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 刘心武向前移了一步, 这时那男士仿佛把他看得一清二楚, 说:“先生, 陪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 这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 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请以“谁来陪我”为题或自拟题作文一篇, 文体不限。

切入提示:“谁来陪我”这句话体现了男主人公孤独的心情。联系到当今的许多人, 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人们会感到孤独呢?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联想到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情的淡漠, 制约了相互之间渴望交流、体味人间真情的心灵。比如当我们只身一人坐在书堆里, 在黑暗中独立探索“望尽天涯路”时, 我们渴望与他人、与父母交流沟通, 但旷野无声, 只有心底在呐喊:“谁来陪?”

(2) 从哲学角度切入

这就是说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起来。例如:

人生是条航船

风留给帆

方向留给舵

船长站的位置

留给我

在生活的海洋上, 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引领自己的人生航船乘风破浪, 驶向成功的彼岸。你, 准备好了吗?请以“做自己人生的船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切入提示:做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 意味着承担一种责任, 一种对自己、对社会甚至对历史的责任。所以, 每一个年满18周岁的公民, 都应当问一声自己:我,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就会把人生航船引向成功的彼岸;准备不充分, 也会有帆破楫折的危险。当然, 也可以以站在大海边渴求冲浪、渴求风口浪尖的战斗豪情, 对未来做一回畅想和憧憬, 像暴风雨来临时勇敢的海燕一样乘风破浪, 勇往直前。

三.实题虚做

这里说的“实”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 我们在思考话题切入口时, 可以跳出现实的束缚, 通过创设情境, 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 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

例如:以“肩膀”为题, 写一篇文章。

“肩膀”是实体, 但抽象地说可以是承担、是承诺、是依靠、是前行的动力、阶梯……

命题如:巨人 (伟人) 的肩膀、父亲的肩膀、肩膀上的重任……

再如:以”窗”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从“窗”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上着眼:人的眼睛是心灵之窗;一张照片是童年之窗;电视、报纸是社会之窗;南京路是上海之窗;天安门是中国之窗;大使馆是国家之窗;柜台是企业之窗;文物是历史之窗;细胞、D N A是生命之窗……

从表象到抽象, 写作空间大了, 立意也随之变得深刻了。

四.虚题实做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 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 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 无从下手, 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虚为实, 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 立足于现实, 思考现实, 表现现实, 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 篇3

一、话题作文明显减少,非开放型命题明显增加

据统计,2007年以前,开放型命题是主流命题模式,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非开放型命题模式。但是从2007年开始,开放型命题明显减少,而非开放型命题大幅升温,当初被视为开放式题型创新成果的话题作义,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命题、半命题作文已经占到大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不少地区对作文命题的题型注意回避连续性,同一地区题型连续保持不变的情况明显减少。

例如:南通市在2004年以“倾听”为话题,注重“我”对他人(物)的理解和感悟;2005年以“谅解”为话题,注重“我”的宽容品质的表现,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2006年以“被温暖照亮”和“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注重发现生活中的动人之处,感人之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懂得感恩,学会珍惜;2007年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2008年以“一道风景线”为题;2009年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2010年以“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为题。

就非开放型命题而言,中考作文命题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从近三年的中考命题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

1.半命题作文对备选项的指向更加明确。半命题是一种具有较大写作自由度的题型,这种自由度的主要体现方式在于空白处所填内容是完全开放的。近两年各地中考命题出现了对备选项加以限制或者提示,使指向性更加明确的趋势,将这种自由度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主要目的是尽量防止在考场上将现成作文套用的情况出现。这样既限定了空白处填词的备选项,又对考生打开思路有所帮助。

例如2008年贵阳中考题: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积极追求着完美,何谓“完美”?词典上解释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其实每个人对完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完美的期望更是五彩缤纷。

请以“完美的____”(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初中生活、人生、家庭、人格、答案、瞬间、谢幕、作品、建筑)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区域名、学校名、人名。

这道题有提示语,也有对备选内容的提示,对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选材立意很有帮助。此类题目还有2008年杭州萧山的“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机会、失败、尝试……)”、加08年泸州的《当____降临》(成功或幸福、痛苦、灾难)、2008年淮安的《累积____》(幸福、美德、知识……)。

2.作文命题更多考虑内容的时代特征和生活色彩。从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在命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考生的生活积累,考生对考题是否有内容可写,所以命题往往取材范围较广,和学生生活实际较为接近。同时,各地均注重题目内容指向的价值引导,力求体现高尚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

请以“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目“在这里”平实质朴,简明扼要,“这里”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家乡、校园,也可以是虚拟的理想之地、世外桃源等;可以大到神州、地球,中到陕西、某地,也可以小到家中、教室等。这样的题目,主要是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平台,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去自由选择、自由写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审清题意,试题还在题目前加了一段简要的提示:“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为考生理解“在这里”作些参考。材料提示中可以写“鲜活的生命”“动人的故事”和“多彩的生活”,就是说人、事、物、景等都可以作为这篇文章写作的内容。

3.作文命题虚实相间,更趋于形象化。从近年中考作文命题来看,命题越来越注重题目的形象性以及语言表述。一种就是以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来命题。这类试题,让学生从那些具有多种属性和丰富内涵的物象出发,激活写作思维,寻找新颖立意,确立巧妙构思。

2007年南通中考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目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文题,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

2008年遵义的《手》、广东省的《脚步》、2009年宜昌的《送你一轮明月》、2008年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芽》也是这样,题目出得很有新意,有诗意,内涵也很深刻。写好这类文章,我们要恰当采用借物抒情、托物寓理、虚实结合、深入开掘的写法。

二、中考命题趋势透视

1.文以载道,体现对考生的价值引导。考题的内容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对美好情感的理解把握,这是中考作文命题不变的宗旨。但是这两年中考作文命题正在逐步摒弃以往命题贴标签、图解政治等做法,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独特感受出发,内容的角度更小,在具体的情境中体现价值引领。

例如2008年湛江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热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美好的情感。热爱生命,使人珍惜时间,把握好每一天;热爱工作,使人全力以赴,登上事业的巅峰;热爱真理,使人舍弃生命,追求崇高的理想……正是对人民的热爱,使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正是对学生的热爱,才会有在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起学生生命的壮举;也正是对知识的热爱,才会有在地震中受伤的学生打着小手电筒读书的感人故事……

对于“热爱”,你又有什么样的体验、感受、认识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来表达。

本题直接体现对生命、人生的态度,并以正面的示例激发考生思维,拓展思路,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充分挖掘,既有情感熏陶,又有思想深度。

2008年中考此类命题还有贵阳的《完美的____》、徐州的《成长回眸》、黄冈的《这件事我做对了》、黄石的《在告别中成长》等。2008年更有不少地区在提示语和材料命题的材料选择上,也非常注裁塞一点。如北京门头沟区的提示语:“回首过去,你一定感慨良多。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个花季少年,你没少累过、愁过、怨过,甚至哭过,但正是因为你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超越自我,才有了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失败后的从容,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炼,跨越了一步步的艰辛,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大胆发问;你不怕失败,乐于付出,所以你变得成熟,变得睿智,变得坚强,变得充盈。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正在成长、进步;在不断的追求中,你正在不断完善着自我……”

2.关注社会,让考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从这两年各地中考命题来看,命题者都力求让中考作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初中学生的生活,从而在考场作文中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2008年中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各地将2008年发生的大事引入考试题材。如年初的雪灾、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等等,特别是汶川地震的题材,相当多的地区涉及到这一内容。

例如达州2008年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天后的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看望异地复课的北川中学师生时,有一段铿锵的话语:“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就是要“站起来”!

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志气从屈辱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

要求:请以“站起来”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其他涉及这一题材的还有吉林省,长沙市,湖北宜昌、咸宁市,四川眉山、乐山等。

话题作文的审题和命题 篇4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话题作文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叙述各自不同的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产生的观点和见解,甚至可以虚构故事,从而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施展写作才能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它也成为近几年中考、高考作文试题中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

写好一篇话题作文,要兼顾的要素当然很多,但准确审题、精心命题是诸多要素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话题作文的审题

1、审清话题内涵。话题作文所提供的话题是直露的、明确的,又是宽泛的,在审题上大大降低了难度。但学生在审题时仍应仔细、重视,否则就会出现偏题的毛病。如以江苏省盐城市2006年的中考作文题为例,所提供的材料是: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曾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根据你对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

这道题与我们以往见到的作文题目不同之处,是它没有明确告诉考生这道题目的话题是什么,而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材料后,进行分析,归纳出话题。

因此,考生要做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过审题关,考生要认真咀嚼题目所给出的材料,从中抓住写作的关键信息,弄清“独木”与“千树万树”、“一花”与“千朵万朵”、“滴水”与“千点万点”的关系。说明个体的力量不大,出卷者不褒扬个人主义,出卷者要考生写的是一个“集体”,把每一个“个体”聚集起来的集体。这个集体至少三人以上。这次考卷中,有些考生写我与同桌和谐相处,写爸爸妈妈互敬互让,都有些偏了。只有主题提炼得准确,才能确保考生的文章能紧密围绕主题而不偏题。这也是考场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2、审清材料提示。话题作文往往有一段不长的材料或提示。材料或提示中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必须引起注意。如江苏省盐城市2004年中考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是: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___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未能注意材料中的提示,在标题的横线上填上了“母爱”、“友情”等词语。却没能注意材料中的“大自然”“自然的美妙”等词语,结果出现了离题现象。

3、审清写作要求。写作要求包括内容、文体、字数、题目等方面的要求。首先内容上必须思想健康,而且所写的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其次,文体要求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相像”等。再次是字数的限制,如不少于600字等。此外,还有自拟题目等,这些 1 方面都必须审核清楚。话题作文的命题

有的考生不重视拟题,有的拟不好题,有的甚至把话题当作作文题,凡此种种,都使文章“亮”不起来,直接影响文章评分。

作文拟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快速拟题方式。如以“语文课”为话题,或激情感受,《多味的语文课》;或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或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再如,以“手 ”为话题,《难忘的握手》《对手》《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精巧的手工艺品》等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顺利展开。

2、妙修辞,匠心独具。

根据 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如:以“音乐”为话题,《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比喻新颖鲜活,过目不望;《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令人耳目一新。

3、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如以“烦恼”为话题,可活用歌词《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题;以“假日”为话题,可用《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写有关透视中小学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用这种方法作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4、新视觉,别开生面。

拟题要求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维,追求陌生效果。可以违反常情,如《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可以借用数字,如以《1、3、5》为题,抒写音乐情怀;可以展开想像,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等。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觉,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 篇5

不少家长说,孩子命题作文写不好,总跑题,中考语文中作文占分比很大,如果作文不能拿高分,那太不合适了。那么,命题作文究竟应该怎么写呢?

01

问题:作文命题一般都有哪些题型?

答:根据近几年各地区作文的命题情况,作文命题一般有“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这两种题型。

02

问题:作文命题在内容上会突出哪些方面?

答:以下这些内容是作文命题重点关注的,考生如果了解了这些并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那么,自己的作文就有可能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切合考纲中“丰富”和“有创新”的要求,得高分自然不在话下。

(1)社会热点。一般而言,作文题目都会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是作文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每一个命题者都不希望考生写出的作文是“木乃伊”。

(2)智慧人生。题目带有哲理性是多年来命题的特点之一。

(3)情感体验。关注“自我”,注重从考生自我的情感体验出发思考人生是近年来语文作文命题的趋势。

03

问题:作文命题对文体的限制明显加强。

那么,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

答: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已明显加强了对文体的限制,许多试卷都规定“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戏剧除外”,也有的试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面对这一现状,你要做到:

(1)明确区别,熟悉特点。对每一类文体,要明确它与其他文体的不同,熟悉其特点,如考生运用最多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特点如下:

从写作目的来看,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从写作要求来说,议论文重在摆事实和讲道理,记叙文重在描写情景和刻画人物;从结构技巧来看,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技巧有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记叙文常用的结构技巧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从表达方式来说,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辅以叙述,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

(2)苦练基础,举一反三。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是基础,对这两种文体要对照以下要求加以苦练,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写好其他文体。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六要素齐全。一般而言,文章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描写生动细腻。描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有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在描写中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摇曳多姿,会令阅卷老师喜欢。

③结构安排合理。结构安排合理既指结构完整、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合理、详略得当等,也指结构具有跌宕起伏之美。

④感情真挚。写记叙文时,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要如涓涓泉水从心底缓缓流出。忌空喊口号,忌无病呻吟。

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论点明确。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而议论文的观点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②结构严谨。可采用三种结构方式,一是并列辐射式,二是正反对照式,三是层层深入式。并列辐射式要求围绕中心论点平行地列出若干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具有对称美,行文清晰。正反对照式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用事例或事理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点是对比鲜明,说服力强。层层深入式要求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肤浅到深入。论证过程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推进。其优点是说理严密,环环相扣。

③说理透彻。议论文以说理为主,想要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必须恰当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在论证过程中,要避免“论点+事例”的论证模式,即在论证过程中只有事例的堆砌,而无理论的阐述,这是议论文写作之大忌。

04

问题:写作时总觉得腹中空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确实,内容空泛的文章想得高分无疑是痴人说梦,考纲中写作部分的“发展等级”就有“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的要求。既然认识到这一点,那就要积极弥补,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力求专而广。“专”的意思是以专题形式积累素材,这样,不管作文怎样命题,你都可以找到材料和作文题目的联系点,也就意味着你准备的材料一定能运用上。一般而言,你只要积累10则左右材料,就足以在考试中游刃有余了。

“广”的意思是积累的这10则材料范围要广,涵盖古今中外,而且要尽可能丰富翔实。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有古代的材料,那就没有现代信息;如果只有外国材料,那就会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有现实材料,那就可能没有文化底蕴。所以一篇文章中,最好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材料都要有。

(2)学会“定向运用”。所谓“定向运用”,就是虽然你准备的材料是很翔实丰富的,但写作时要朝着能体现中心的方向运用,和中心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和中心有关的要详写。在准备素材阶段,可对准备的10则材料尝试从不同角度围绕不同的中心进行叙述,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不同的中心写一些议论性语段,这样在考试中定能有备无患。如果你暂时还不会运用这些技能,可以和试题调研的语文老师多交流,听取一些好的建议。

中考命题作文:枣庄中考命题作文 篇6

可是这又该如何决择呢?是老师?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谆谆教诲,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把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培养成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是同学?每天陪伴在你的左右,让你开开心心,无比幸福;是陌生人?虽然只是短暂的擦肩而过,可是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是家人?每天体贴入微的照顾,每天看似平常的一声问候,让我真正的感到了家的温暖。虽然这些人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我选择了家人。因为家才是我永恒的避风港。

一个令我心存感激的人——母亲。来母亲为我煞费苦心。小时候的我,是一个身体脆弱,三天两头就往医院跑的,妈妈为了我,每天忙碌的奔波着;长大一点的我,是一个小淘气包,每天领着小朋友们到处疯到处跑,一天我玩累了,坐在街头上等者妈妈回家,突然,有一个身穿蓝色中山服的中年男子想我身边走来,我一看他就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我屏住呼吸往家跑去,回家后,妈妈相继也回来了,妈妈知道后狠狠的批评了我,妈妈说:“傻孩子,以后用过来等妈妈,这样很危险知不知道?”我听话的点点头。经历了这件事后我再也不敢胡乱乱跑了。现在的我,经过妈妈的教导,已经蜕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在成长的道路上,妈妈对我来说很重要,是她的努力,才换来我今天的一切。

我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母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的确,我也这么认为。让我在这里向妈妈道一声:“妈妈,这些年来,谢谢你,您辛苦了!”

一个令我心存感激的人,也是另所有人心存感激的人——母亲。

20枣庄中考命题作文范文二: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

对他人心存感激,就会常怀仁爱之心,慈悲之心存感激,就要布施行善,多诈矛,少掠取,使自己心灵富足。要懂得给予,就永运有可给予;贪求索取,就永远要索取。给予得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人的一生,为他人付出得越多,他的心就越富足,他就越过得胸怀坦荡,泰然自若。一个人给予得越少,他的心灵就越干枯,他就越过得心神不宁、惴惴不安。心灵富足的人必会爱人,因为爱就是给予,爱就是富足,爱就是宽广,爱就是一切。得到别人帮助时心存感激,就会让你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人发生矛盾时心存感激,就会让你想起往日他对你的关心帮助,化解心灵的隔阂,让友谊常在。心存感激就必须宽容,宽容是给予的一种高级境界,是通往我们精神和灵魂净化之路的钥匙。能够宽容的人就能够获得力量的循环增长。宽容他人,能够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对生活心存感激,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许多事情往往都是双刃剑,若只看到刀刃的一面,受伤的永远是自己。生活是什么?生活是那河中的水、指间沙,我们必须健康快乐地活着,这虽然不平凡,可对于那些重病垂危的人来说该是多么珍贵呀!

对父母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父母是我们心的依靠和归宿,有两的日子是头顶撑起的一把伞,伤心的时候是为我们擦去泪花的手帕,对父母要心存感激,就要常唤醒沉睡的良知,在自己的小家庭装饰得豪华如宫殿时,去看看父母的房子漏不漏雨;在外饮酒作乐、潇洒走一回时,想想父母在家里是否感到孤独。

对事业心存感激,就会忠诚敬业。在你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只有心存感激,才会对事业忠诚,才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内驱力,将你现有的成功看成是一个巨人的感动,你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做出感动他人、感动自己、感动公司乃至感动中国的壮举。

人类应该恢复自身的本性,时常学会感动,心存感激。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心存感激将使你获得力量,使你产生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所包围。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吧!

2018年枣庄中考命题作文范文三: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

生活中有许多让我感激的人,父母、师长、同学……正是他们的关怀,我才有了今天的成长与幸福。但让我最感激的,还是我的妈妈。

我的身体里有妈妈的血液,我的思想里有妈妈的智慧,我的性格里有妈妈的烙印。是妈妈,陪伴我成长,鼓舞我前进。

妈妈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脸上戴着一副近似镜,看上去很和蔼。由于终日操劳,她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她乌黑的青丝里染上了白发。妈妈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千方百计地让我学好,可我总让她生气。

记得一天晚上,我在做作业,妈妈坐在床头,一边看书,一边对我说:“我找了几篇好文章,一会儿你读读。”我大吼:“我不干。”随即气即败坏地踏上床,愤怒的将一堆书踢散,又狠狠地抓起两本重重地摔在地上。妈妈见状,想说什么,但终究没有说。那晚妈妈只喝了一碗稀饭就匆匆回到房间,静静地低头坐着……我意识到我的行为象一把利剑刺伤了妈妈。平日里我总是贪婪地掠取,那么顽固。今天,妈妈唤醒了我沉睡的良知,我应该感激妈妈才对!

我总是那么贪玩,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又想到了妈妈经常下中班,夜里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不是先休息,而是悄悄地打开台灯,为我检查作业的情形……妈妈对我的学习是多么虔诚。她想把我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期待我翱翔于天空,她是想让我出类拔萃呀!而我能感受到她恨铁不成钢的怒气与伤悲,能感受到她为我付出的憔悴与苦心。我应该感激妈妈,她给了我求知的渴望,给了我向上不竭的动力。

也许妈妈上夜班的原因,经常睡不好觉,这更需要多休息。可每天夜里,妈妈都要看看我。一次,我睡觉时盖的是薄被,天亮醒来发现被子变了。原来妈妈夜里总会蹑手蹑脚地走到我屋,摸摸我的被,轻轻拍拍我,再给我盖严实,最后慢慢地转身离开。

母爱无声,我却能感受到她那颗温暖而执著的心。她象一支蜡烛,温暖了别人,忘了自己。叙述详尽而具体妈妈是我这辈子最感激的人。她是每天早晨温柔的呼唤,是每一次的嘘寒问暖,是每一次雨中撑开的伞,是每一次外出的牵挂,是每一次严寒酷暑路上的陪伴,是每一次生病时的焦虑,是每一次严厉的斥责,是每一次难过时为我擦去泪水的手帕,是每一次我取得成绩时绽放的笑容……她历经岁月变迁,却无怨无悔。

中考作文命题走势及应对措施 篇7

近几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 考生有话可写。不论是哪种命题形式, 命题者都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命题, 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 说真话, 抒真情。这样的文题, 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示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培养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 其命题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1.回归生活, 关注自我

让考生把目光瞄准自己的生活, 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大趋势。试题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 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比如:上海中考作文“我眼中的色彩”、重庆的“我难以忘怀”、山西的“我可以选择________吗?”、山东的“我依然________”、江苏的“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浙江的“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__机会”、安徽的“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江西的“有时我也想”、云南的“在我心里, ____是______”、湖北黄冈的“这件事我做对了”、四川的“震撼我心灵的___________”、广西的“一个让我________的日子”、广东的“刹那间, 我发现了自我”。此外还有其他省市的如“战胜自己”“走出自我小天地”等题目。这些题目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 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生活是作文之源。回归生活, 关注自我, 积极提倡“我手写我心”、“我心写我事”、“我事抒我情”, 这对作文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这种命题趋势将会继续保持并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命题者的关注和认同。

2.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注成长

关注学生的发展,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点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如福建中考作文题目“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辽宁的“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湖北宜昌的“我的季节我作主”、湖南的“明天的太阳是新的”、还有“生活中的一点感悟”“学会感恩”等题目, 这些中考作文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引导他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如:山西的中考作文题目“从_______中学习_______”,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使自己不断充实和完善。贵州的“完美的_________”, 引导学生做事一定要追求完美,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如“战胜自己, 坚强起来”、“掌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做个有心人”、“为自己鼓劲”、“学会让步”、“珍爱______”、“对自己负责”“让自己跑起来”、“带着微笑出发”等作文题目涉及到品德、情趣、励志、关爱、感恩、坚忍等方面, 这些题目无不是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 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鼓励考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与生活态度, 远离灰暗, 不惧困难, 乐观向上。我们不但要培养热爱生活的人、有个性的人、会思考的人, 我们还要培养有着健康的生活观念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注重学生品质的考查, 倡导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也将是今后命题的重点, 不能忽视。

3.注重真情实感, 关注人文关怀

针对近年来学生作文套用、宿构之风盛行, 作文胡编滥造, 命题人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这种现象, 就特别重视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能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很大程度上是作文试题的问题。恰当、适宜的作文试题, 能够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而脱离学生实际的作文试题, 只能逼着学生去表达虚假感情。所以, 要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要在命题上下功夫, 这是命题者的共识。设计作文试题的材料、写作的情景越是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越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诸如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 这些都是学生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和备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内容。因而, 今后的作文试题, 将会在这方面不断加强。通过设置真实、具体、贴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试题情景, 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优秀作文。同时, 加强人文教育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思想, 在语文新课标指导下的中考作文命题必须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所以, 中考作文命题在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的同时, 还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 充分展现考生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关注人格的成长, 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等。如中考作文“你在我心里”、“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激情, 在心中燃烧”、“最让我__________的人”、“一句话的力量”、“这件事我做对了”、“假如初三不再补课”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合写作素材, 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生活, 发现那些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努力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

4.考查思维品质, 重视综合素养

辩证深刻的思辨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而言, 不但要有鲜明的个性, 还要有辨别是非和阐明事理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近几年中考作文在这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 出现了很多涉及思辨能力的题目。比如“在生活中你是如何看待快乐的”、“画一扇窗给自己”、“逆耳忠言助我行”、“向前, 向前, 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跨越”、“生命的颜色”、“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明天的太阳是新的”、“生命的重量”、“路在脚下”、“一路走来一路歌”、“像_________那样生活”、“心中有盏红绿灯”、“美就在身边”、“不走寻常路”、“成功的秘诀”等文题, 这些文题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考验。

5.与时俱进, 富有时代特色

中考作文往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也得以体现, 如中考作文题“当地震发生后…”、“这一天, 让我铭记”、“心中的火炬”、“又见枝头吐新芽”、“品味时尚”、“废墟下的坚强”、“写一封信, 动员父母多给灾区捐款”、“写一段350字的关于地震的说明文字”、以“秀”为话题、以“文化”为话题、以甲型流感为内容、以“责任”为话题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下面谈谈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1.关注社会热点, 把握时代精神

大凡好的文章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揭露社会丑恶, 歌颂时代新风。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当今社会, 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 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 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只有真正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 思考生活, 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所以要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合写作素材, 在平时要多留意社会热点问题, 多读书看报, 勤写心得体会, 加强训练, 做到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2.关注人生成长, 透视生命历程

针对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 特别是2009年的中考题, 可以发现, 关注学生自我的成长历程已成为考试的热门话题。有鉴于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积极表现出自己的成长过程, 这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是自我特长、个性展示的过程, 是对考生内心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的纵深揭示。在这一过程中, 将反映出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表现出思维质量的高下。所以要紧紧抓住“怎样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发展自我”这一主题练笔, 积累素材。

3.关注社会人生, 崇尚美好情操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和自然。要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考生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关注生命, 关注人性美、人情美。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家庭的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因此, 要多练练此方面的文章, 体验关注社会人生, 崇尚美好情操的美妙。

4.倡导哲思感悟, 体现人文特色

针对近年来中考作文加强了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文化底蕴的考查。受此影响, 中考作文命题也逐渐增加了思维和文化内涵的容量, 所以, 今后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透视问题的能力、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文化的厚度。用哲学的思辨性与文化特色提升中考作文的亮点。有鉴于此, 要多积累些探索发现、自然环保、辩证思维、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素材进行练笔。

5.注重真情实感、关注人文关怀

针对近年来命题人特别重视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趋势, 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设计真实、具体、贴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试题, 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合写作素材, 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生活, 发现那些闪耀着真善美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努力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

6.鼓励张扬个性, 提倡大胆创新

近几年来, 湖北武汉市、宁波市、河南省以及重庆市的中考作文都明确规定了特色加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分: (1) 感情真挚, 有自己的深彻感悟。 (2) 构思或选材新颖, 见解独特, 有个性。 (3) 语言生动, 有文采。这种加分形式将会被更多的省市采用, 将向高考作文中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给分靠拢。要引导学生作文要有亮点, 要有个性特色, 要有创新精神。

基于文体考查的中考作文命题建议 篇8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体考查

一、关于中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称呼

分别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关键词,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全文进行查找和分析,可以发现:除了“议论文”一词,在 “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出现一次之外,“记叙文”“说明文”均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这也意味着在与写作教学相关的条目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大文体名称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标准》相关条目的分析,笔者以为,《标准》采用“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称呼,是为了凸显以“表达方式”为核心的写作教学,从而改变以往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几种文体为核心的写作教学导向。

审视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的作文题,除却“文体不限(或自选)”外,绝大多数有文体称呼的试题,均以“记叙文”或“议论文”称呼。也许,中考命题沿袭以前的称呼,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标准》的意图,就会认识到:以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些称呼有关,它们或多或少对我们的作文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

以记叙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在其《基础写作学》中指出:“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凡‘记叙’性的文章皆属此类,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但是,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的‘记叙文’,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1]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训练的“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体文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记叙文这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皆是如此。但是,《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写作能力的指向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只是在课堂上训练用的文类,并不具有直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功能,要让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这种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要教“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具体文体。如果我们在命题中只是考查这几种教学文体,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会只教这三大教学文体。如此,《标准》要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记叙性文章”,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不仅包括了新闻、通讯、访问记、特写、回忆录、传记等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还包括了童话、寓言、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章”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有议论性散文、新闻评论、小论文、杂文等。“说明性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有广告、说明书、提要、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我们的作文命题就要引导学生去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如果课堂上只是教“虚拟”的文体,学生走上社会可能就不会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因为光是一个记叙,在叙事散文、杂文、说明性文章中都是不一样的。说明和议论也是如此。

美国的作文命题与我国迥异。NAEP是美国国会授权教育部主持的一项权威测评体系,它对作文命题的核心要求就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命题测试的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引导教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他们的作文测试题,都是面向生活交际的具体文体。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写作时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作文也就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者,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另外,不考具体文体也是考生写出文体特征模糊的“四不像”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试题都有“文体特征鲜明”这一条提醒,但是,在“文体不限”且以教学文体为命题称呼的情况下,学生能有意识追求“文体特征鲜明”的并不是很多,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之下还有这么多具体文体可供自己选择,比如在“记叙文”的文体称呼下,学生自觉地去写传记、访问记、童话、小说、寓言等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因此,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来称呼,并且尽可能细化具体文体,是作文命题的一种智慧选择。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面向具体生活,拥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的文章,培养适应实际生活的写作能力。

(二)记叙文概念的窄化

虽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学生“文体自选”,但毋庸置疑,中考作文的文体实际上还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对于记叙文能否虚构,命题者可能意见不一,命题时也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学生的作文有写实的,也有虚构的,甚至还有编造的,阅卷者有时也是真假难分。命题者对记叙文概念的模糊,造成了学生作文在对待虚实问题上的左右为难。

很多命题者倾向于记叙文只能写实,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记叙文这个概念的一般看法。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记叙文是普通文章,必须是写实的,要讲求“六真”,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全真”[2]。翻看语文教学专业杂志,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的文章也很多。可是,事实上,记叙文只是强调了记叙,而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出规定。叶圣陶先生说:“小说里必然是一件或者一串的事情,就文体而论,自是叙述文。”[3]又说:“小说就是记叙文。凡是关于记叙文的各种法则,在小说方面都适用。”[4]所以,记叙文是既可以虚构,也可以写实的,根据记叙文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把记叙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记叙性文章,如叙事散文、自传等;另一类是虚构的记叙性文章,如小说、童话、寓言等。至于是否需要虚构,则需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nlc202309030228

如果命题者认为记叙文只能写实,那么,有些明显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目,或者文学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可能就无从落笔,以致只能编造。比如“那天,雨一直下”“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题目,学生就可能会编造。又如颇受争议的广州中考题“广州风格”,对于一些非广州籍而在广州参加考试的考生也是很有难度的,也可能导致胡乱编造。

在命题时,如果我们以“记叙性文章”称之,那么学生自然知道,只要“记叙”就可以了,是否虚构则看是否需要。正如叶黎明教授所指出的:“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淡化‘要求’。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现有写作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往往忽略了‘普适性’,如‘如实地叙述一件事’忽视叙事可真亦可假;‘叙事要有点波澜’则忽视了‘平实’的风格。”[5]106

另外,认为记叙文必须写“真实的生活片段”,其实是窄化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虚构不是编造,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使要求写“真实的生活片段”,学生也不一定照做,虚构甚至编造的情况还会出现,且我们也无法知晓学生是否编造或者虚构了。因为仅凭一张试卷,我们无法知晓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片段”是否真实。因此,还不如不去要求它,直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来得实在。

在教师和学生对记叙文是否能够虚构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笔者的建议是,命题时可要求学生写叙事散文、自传等具体的写实性文体,或者小说、童话、寓言等具体的虚构性文体,而不是仅仅以“记叙文”称呼,以真正体现“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淡化‘要求’”的写作导向。《标准》仅仅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的目的也在于此。

当然,在大家对“记叙文”概念模糊,又一时难以接受“记叙性文章”这一称呼的情况下,命题者通过强化“要求”来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命题路径。比如,2015年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写自叙文(命题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称呼),即要求考生“用第一人称写真实的故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等。

二、关于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的偏向

《标准》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文”等四种文章的写作要求,还提出了“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形式的要求。但是,从2015年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中考命题的文体呈现出窄化的特点,这种窄化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引导是极其有害的。

(一)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的命题现状

这种窄化具体表现为记叙文全面覆盖,议论文次之,明确提出考生要写说明文的没有。虽然命题者提出了“文体不限”的宽松要求,但是,从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来看,也基本只能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比如“月亮离我有多远?”“挥挥手,出发”“爱的力量”“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那一支春天的歌”“那天,雨一直下”“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等。这些文学色彩颇浓的题目,最适宜写的是叙事抒情散文。叶黎明教授指出:“把叙事抒情散文作为教学的主要文体,这是需要反思的。”[5]224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关系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而好的散文必然是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的有机融合,因此,让青春年少阅历肤浅的学生去写“中年文体”散文,本身就勉为其难。勉为其难之下,就用华词丽藻来掩盖自己思想深度的不足,于是王荣生教授所批判的“小文人语篇”便应运而生,原来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倒成了一句空话,无病呻吟之作却备受追捧,而这些也导致写作唯技巧的应试倾向,学生套题、宿构成风。王荣生教授呼吁:“练就了这样一副笔墨,究竟为啥、究竟能干啥?”[6]在考查文体如此窄的情况下,即使强调“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也只能是命题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同时,由于中考文体的窄化,学生平时的训练文体也必然被窄化,即只是强调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议论、说明等被弱化,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的失落

首先,《标准》要求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考查。北京的中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超级智能住宅》的结尾进行续写;四川达州的中考要求考生先补全结尾“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___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再进行补写。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的中考较少涉及这些。其实缩写、扩写和改写等都是很重要的写作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就是要对现有文章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此外,还有修改文章的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但因为中考不考,就有可能不教。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融入过这样的写作能力训练,但是,从实际看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应用文的考查在大作文中没有出现,在个别地方的小作文中偶有出现。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就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7]但实际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写一个小小的通知却错漏百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与我们不重视应用文教学有关,当然也与我们中考基本不考应用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即使考,也不会拿格式来为难考生,考的是格式束缚相对较少的书信体。这直接导致了应用文教学被放逐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5]32

虽然,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看,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及缩写、扩写、改写和修改等写作能力的考查可能在“怎么考”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因为有考查难度就不考或基本不考。命题者有责任研究命题的形式,创制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作文题目,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文学性写作的缺失

其实,学生的实用性写作不怎么样,文学性写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学生在考场中写的是“小文人语篇”,由于文学性不足,不能称为文学作品。这与我们中考缺乏对文学性作品的考查有关。2015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出现文学体裁名称的很少。那些容易写成文学性文体的记叙文,学生也更多地是去写“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片段”,而很少会写成文学作品。叶黎明教授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几乎成为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全部内容,而文学写作训练,是不包括在其中的。”[5]44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在强调写实性文体的写作,而对文学性写作不够重视,认为文学性写作是作家的事,离中学生实在太遥远了。其实,这是我们对文学性写作的一种误解,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虽然学校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我认为这种练习是必需的、有益的。因为人人都应当具备想象力、创造力,文学习作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8]文学性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当然,初中学生的文学性写作还是比较简陋的,所以张志公先生也用“文学习作”来称呼,但不能因为比较简陋,是“习作”,我们就不去考查,简陋也可以有基于“简陋”的评价标准,其实,说到底,我们学生的作文哪一篇不是“习作”、不是“简陋”的呢?更何况,《标准》要求我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里对“创意表达”和“想象表达”的强调,就是对文学性文体写作的强调。

nlc202309030228

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样式与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习作的基本目标。中考命题者在引导课堂教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基本的文学样式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2015年,很多地区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引进了中考文体,如要求“写成诗歌不少于×行”。这无疑是对《标准》要求的大胆有力的回应,同时给了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一个有益的选择,是值得庆贺的。其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从最初的全国各地作文命题一律“诗歌除外”,到后来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几枝闹春,是一个艰难的改变过程,其中也伴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认识的逐步变化。相信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学性文体进入到我们的中考作文视野,从而为考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作文考查平台,形成百花齐放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气象。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9]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必须是为了作文,为了生活,为了生活的必需。”从这个层面来看,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让《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8.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

[3]夏丐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开明国文讲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8.

[4]夏丐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53.

[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6]倪文锦.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

[7]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0.

[8]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1998(5):3.

[9]朱永新.叶圣陶名言: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20.

中考命题作文:湖北咸宁中考作文 篇9

报到完后,我抱着刚领到的新课本,一本一本认真地给包书皮。我被封面上美丽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边包书皮,一边欣赏着图画里的一个个故事……我忍不住翻开了课本,啊!是《秋天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我久久地看着那大雁组成的“人字”,皱了皱眉头。“咦”怎么和老师讲的不一样呢?记得老师讲过大雁在空中飞行,是由一只大雁领队的,可画面上怎么会出现两只领队的大雁呀?明天到学校我得问问老师。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着急地等老师来解开心中的疑惑。李老师终于来了,我连忙拿起书本,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说:“李老师,画错了。”“啊,画错了?”老师推了推眼镜好像没有明白过来,我赶紧又说:“李老师,是课本上这里的画画错了。”李老师接过了课本,认真地看了起来。只见李老师嘴角好像动了一下,手也微微颤了一下,慢慢地,李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看着我说:“很好,能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了;不错,能够细心观察,发现错误,非常好!”李老师把书还给了我,让我先回到座位上去。

第三天,李老师好像比往常来得更早些,第一节是语文课,李老师首先要同学们齐声朗诵课文“秋天的图画”,接着要我们仔细观察课文下方的图画,然后问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似乎明白了李老师的用意,把小手高高的举了起来……

20xx年湖北咸宁中考作文范文二:发现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打中了他的头,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我坐在苹果树下,苹果打中了我的头,而我却只发现了一个苹果。我多么想有自己的发现啊!“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快我便有了自己的“发现”。

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家看书,可肚子在跟我“唱反调”了,一看钟,才知道,不知不觉已经中午。我突然想起妈妈教我的《饿肚十八菜》,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煮鸡蛋。好不容易煮熟了两个鸡蛋,本想大吃一顿,可一着急乱了手脚,手碰到两鸡蛋烫了个小泡。我连忙用冷水冲洗,匆忙中将那两熟鸡蛋和生鸡蛋“混为一篮”。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共几十个鸡蛋,我怎么分辨谁生谁熟呢?难不成要我个个打开?我气得拿那些鸡蛋出气——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打转,还自言自语道:“什么破鸡蛋,明明是两笨蛋,气死我了。”无意中我发现第一个转得很快,我来了兴趣,又拿起一个,只转了几圈就停了。因为好奇我转完了全部的,没想到只有两笨蛋”“鹤立鸡群”。我想:会不会是它们呢?万一不是呢?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与紧张,小心翼翼地剥开其中的一个一看,哇!那就是我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笨蛋”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工夫啊!

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还是另有蹊跷?我赶紧上网寻找答案,原来鸡蛋煮熟后,蛋白和蛋黄都凝结成为一个整体,旋转的时候,整个鸡蛋就一起转起来了;而生鸡蛋里蛋白和蛋黄是液体,蛋壳是固体,蛋壳旋转时,由于惯性蛋黄和蛋白不能一起跟着转,因此就阻碍了蛋壳的运动。通过这种方法,生与熟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我的发现虽不像牛顿那样轰动世界,但我心却比吃了蜜还甜,因为我在其中找到了科学的乐趣。

20xx年湖北咸宁中考作文范文三:发现

深秋的一天,我站在院子里彷徨地望着苍天。突然,一片树叶脱落了枝干,但还没有落在地上。

她曾经那么绿,可现在,她却萎缩得像垂丝的老人,正向死亡一步步迈进。她极力弯曲着,似乎不愿意落下,似乎还在留恋什么。可她还是掉在地上,最后化为泥土。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想:是大自然无情地剥夺了她的生命,也许他不想离开那个原本温暖的家才会这样垂死挣扎。也许是她不想忘记那个爱她的母亲才会这样做到。

真的是这样吗?不,我错了。树枝上那嫩嫩的芽胞儿是孩子的襁褓,里面睡着的是她的宝贝儿——芽。其实,她并不害怕离开孩子,离开家,因为她明白她终究会随着寒冷的到来而飘落到地上,渐渐地化为泥土来滋养小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为春泥更护花”不仅仅是落红,那一片片簌簌的落叶又何尝不是呢?她不是害怕离开自己的父母,而是害怕会离开自己那襁褓里正在沉睡的孩子呀!她落下了,可孩子孩子熟睡,她又怎么能不惦记呢?她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冬夜里被冻醒,她害怕顽皮的鸟儿把她的孩子摘下······她努力地抓紧树干,那胸前的——抹绿是她还没有来得及送给孩子的礼物。

她竭尽全力地靠近树根,想早一点回去滋养孩子。她眼里噙着泪水,却不让孩子看到她流泪。母亲有九条命,是非常坚强的。

时光飞逝,她已经完全化为泥土,却抹不去她内心的伤痛,尽管她表面扮得很坚强。她抬起头去看太阳,一片绿叶正望着她笑呢!

一阵叽喳的鸟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爱可以这样延续。我明白了许多,我麻利地洗了手,做好了午饭等妈妈回来。妈妈知道是我做的饭,特别激动,眼里噙着幸福的泪花。吃过午饭,我就扛着锄头,和妈妈干了一下午农活,好累啊!

晚上,我坐在灯光下,望着妈妈粗糙得像树皮的手拿着小小的绣花针为我们一针一线地缝补着,我夺过她手里的衣服,要求自己做。“妈,我们和好,好吗?再也不做昨天的蠢事,不吵架了,我永远是你的女儿······”。

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选择 篇10

2.补题,要力求“陌生化”。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补题千万不可仓促草率,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力求“陌生化”,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

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3.补题,要做到“切口小”。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

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3.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再如,2006年上海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2008年天津中考作文题《,你好》,有考生拟题《祖国,你好》,因为写作切口过大,通篇作文只有几个近似抒情的语句的反复,使作文流于泛泛,因此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准确、不全面有关。在不同的短语中,题眼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着的。

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一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

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心理感受,以小见大,表现对祖国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如2008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我在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但这种对补题的自主发挥、自由驰骋决不等于“随意而为”。而这些“隐信息”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确立、文体选用等有所提示或限制。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如同样写的是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考生会选择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等。

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一不留心就造成“补题”上的“雷同撞车”现象。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而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其实很快乐》中“其实”的限制性同样不可忽视。【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重点分析“题眼”。

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随意”的现象呢?

1.补题,要细察“隐信息”。“ 家乡变了”,应有一个时间对比。例如,2006年辽宁地区作文题《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审准范围

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①从“谁”留给明天的层面思考: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很多人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发现的内容,人无我有的内容。

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倒不如选取你最为熟悉的、印象最深的一处祖国景点。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如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

②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色彩留给明天”、“把记忆留给明天”、“把微笑留给明天”、“把遗憾留给过去,把梦想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

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如2008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例如: 我在中考的前一天 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

我的初三生活 我们的青春岁月

上一篇:那一次我输了作文下一篇:乡镇人民政府2006年创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