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024-08-20

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精选11篇)

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8-01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人们忽视。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是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创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销售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如何在商场搞活动的情况下便宜购物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2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

1.创设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奥秘。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导入设计:“买袜子时不用尺子,你怎么知道这双袜子大小是否适合你?”“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发现罪犯的脚印,你能估算出罪犯的身高吗?”然后告诉学生,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用这些人体比例的有趣例子,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然会明白数学和生活有很大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探究性的场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求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三个圆形纸片(直径在1~10 厘米),上课时让学生任意说出圆形纸片的直径,我马上说出圆的周长。学生觉得既神秘又有趣,探求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按照我的提示迫不及待地拿出绳子和尺子测量、计算,并展开激烈讨论。

二、突出数学教学中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教师应注重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课桌、教室、篮球场等的长和宽。又如,在“圆锥体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提供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柱、圆锥,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讨论、实验,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使数学融入实际生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意身边的数学现象,养成善于思考,及时总结规律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感受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然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互相启发,收获体验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耐力并不能持久,因此,在将数学和生活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及时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能灵活、正确地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教师鼓励学生指出生活中的圆,并画一幅此圆的图形。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后,有各种各样的图画,有些让人忍俊不禁,总之不理想。遇到此种情况,老师不能急于评价,而要适时联系生活中的原物,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人谈自己创作的体会。这样,即使学生经历了失败,但获得了方法、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体会了过程,更增强了以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14).

如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3

关键词:数学发现;学习情境;对策措施;工程方案;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19-01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从中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考虑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呢?现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要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二、小学数学探究中,教师设置数学问题要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情境要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巩固中,教师布置数学作业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再如布置学生“你家一天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如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活动,都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

总之,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篇4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臵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回顾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秋天的雨》一文,雨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秋天才会有变化,使他们做到脑中有秋、心中有秋。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秋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秋的特点,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2、体验生活,再现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古代寓言《滥竽充数》时,把课文编排成小型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运用生活,设计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 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在学校中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 交给老师,五年级的同学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坚持在学校执勤,这些事情学生都刻意去观察,去讲,去写。

2、在社会中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黄河三角洲,黄河大桥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3.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言 篇5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他们的语言积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确良有效办法。尤其是农村乡镇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由于农村乡镇的语言环境使然,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具有这种认知水平的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学习语言。

一、回忆生活情景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兴趣浓厚,识记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才能让其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生新知。如在学习“家门口不远,就是金色的海滩”这一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作者的家门口不远就是金色的海滩,你的家门口是什么呢?’’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家门口的一切浮现在眼前,那愉快的生活情景动在学生心头,于是学生一个个踊跃地举起右手。有的说:“我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妈妈常常在河边洗衣服。”有的说:“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公路,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在奔跑。”、有的说:“我家不远处有一幢高楼,高楼里住着我的同学。”

二、创设生活情景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面不宽,有些课文中的情景,学生并没有观察过,这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教具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或展现一种现实生活的情景。如在教学“家门口不远,就是金色的海滩。”时,为了让学生积累“金色”一词,我出示了这样的训练题:“金色的( )”。为了让学生能很快地将平时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反馈出来,我将提前设计的金色的稻田图通过投影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地说出:“金色的稻田、金色的田野……”然后再用投影展示一幅金光灿烂的`太阳图景,学生的视野被这一熟悉的生活图景所拓宽,思维被激活。他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太阳、金色的沙滩、金色的土地……

三、利用生活情景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一堂一年级的识字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达成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在孕育铺垫的环节中,展示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 我知道小朋友们平时很会学习,给自己家中的家具上都取了名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展示展示?

生 纷纷举起小手中的小纸条:“我来!我来!……”

原来纸条上都是家具名称的拼音,什么“电视”“沙发”“洗衣机”“镰刀”“小狗”“小猫”……农村家庭中的家具、动物名称,应有尽有。接着,老师将本课所要学习的字的拼音写在黑板上,引出了要学习的生字……

课后,我与执教教师交流得知,他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商场、街道、家里……等各种生活场所中的不认识的东西,并请教弄清它们的名称,回家后在卡片上用拼音写出它们的名字,积累起来,如果是家具,还可以贴在家具上面,平时多读读,记记。

可见,教师教学生平时就要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一开始做起,学生不仅积累了词语,还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会起到收益无穷的默化作用。

在生活中学数学 篇6

2011年4月25号星期日晴

星期天的中午,妈妈让我帮她到小卖部去买盐和醋,说完就给了我五元钱。来到小卖部,买了盐和醋,就付了钱。老板说:“这些总共是二元五角,我找你二元五角。”说完,就把钱交给了我,我见了,连忙说:“不对不对!你少给了我一元,应该找我三元五角才对呀!”老板听了,傻了眼,犹豫了一会儿,对我说:“孩子,是你算错了,就是找你二元五角呀!”我一听,急得争了起来:“阿姨,是您算错了,明明就是三元五角嘛!”在那儿买东西的人听了都“哈哈”地笑了起来,我看了看,难过地跑回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也笑得前俯后仰,我生气地说:“连你都笑我!”妈妈连忙解释道:“我们不是笑话你不会算题,这是因为你没理解,没去思考数学中的„元角分‟。那我问你两张五角等于多少。”

“一元。”

“那两张二元等于多少?”

“当然是四元喽!”

最后,我终于在妈妈的解释中明白了自己的马虎。从此我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误。

这个笑话给了我一个教训,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数学,数学可不简单的家伙。学后一定要记着: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篇7

一、教师备课应密切联系教材与生活

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 从教材各章节前的插图、每一节知识的导入、“做一做”、“想一想”到课后的练习, 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学习难度。但是,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如有些物理情景农村学生比较常见, 但对于城市学生却很陌生。如物态变化中的“雾凇”, 南方地区的学生就没见过。在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 平原地区可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自行车,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补充力学原理在自行车上的应用,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 而在山区农村学校则行不通。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实际,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对课堂教学内容适度地进行整合。

二、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中, 有一部分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具备了学习的基础, 学习起来较为轻松, 但大部分知识是第一次接触的, 所以学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果缺乏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知导入, 学生将难以把握新知识。为此, 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导入新知。例如, 在教学《浮力》前, 可引导学生思考:铁钉入水就沉没, 为什么同样是钢铁做的轮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浮力的例子?自己动手做一做:怎样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因为浮力这一概念比较抽象, 不容易理解, 课堂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人人动手、个个都参与。在上课之前,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索、实践,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 传授新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例如, 在教学《电功率》时, 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100W灯泡和15W灯泡,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灯泡的灯丝粗?谁的电阻大?哪个灯泡亮?接着教师把两个灯泡串联, 让学生看看哪个亮。学生对“15W的灯泡亮一些”感到很惊奇, 从而产生困惑:为什么15W的灯泡要亮一些?由此引入电功率的教学, 由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答案。这样的设计, 自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真切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 并非高不可攀, 原来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学习了物理知识, 要使物理走向生活, 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沸腾以后, 可启发学生思考:妈妈为小明熬排骨汤, 开始用大火, 一会儿水开了, 此时最合理的做法是 () 。

A.一直用大火 B.用大火煮半小时后改用小火

C.马上改用小火 D.关掉火

例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水沸腾的特点”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水沸腾以后, 继续吸热, 但温度不变, 不再升高, 所以应选C, 而且这样做既节约能源又使汤的味道鲜美。这些问题都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感受物理的魅力。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感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强调的是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者不能割裂开来, 但是, 不能完全用生活经验来取代物理知识, 毕竟生活经验是零散的, 取代不了物理知识的完整体系和特有的规范性, 也不能一味地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分强调实践而冲淡了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毕竟中学物理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 运用物理为生活服务, 感受物理的趣味性, 在生活中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顾凌云.农村学校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情景创设的尝试[J].物理教学, 2011 (6) .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篇8

一、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教育小学生学习数学,就要从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尤其是在教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概念的时候。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分类”这一概念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问题:“你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会发现超市不同的货架上东西也都不同,那么都有哪些呢?”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他们的答案很多,并且回答一发而不可收拾,如吃的(点心)、喝的(饮料)、玩具(汽车、手枪)、文具(笔本)、日常用品(毛巾、香皂)等等。这时,我对学生说道:“对,大家说的都很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出了这堂课要讲的“分类”的概念,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接受了“分类”这一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我认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的教学策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和“生活中的数学”等板块,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有关数的表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小学生来讲,生活中那些具体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引导他们的学习。例如,在教授“认数”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数字相结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像粉笔直又直,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买东西,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来割草,8像葫芦甜又甜,9像气球空中飘。”抽象的九个数字,通过这首有趣的儿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每一个数字就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这样的数学学习,被披上一身美丽、漂亮的衣服,给小学生的思维插上了一对会飞的翅膀,变得轻松而又愉快,数学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渗透到了神奇的童话故事当中,小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三、还原学生的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数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国家的科技进步、卫星上天也离不开数学。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要为他们创设生活情景,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数学问题还原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教材在讲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就是通过“摆圆片”的数学游戏以及“最喜欢吃的水果”等生活情景,把数学问题还原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学知识的有关材料,激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数学的美。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然后又提出问题:“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学生积极寻找方法。学生利用自己的草稿纸,把折叠好的三角形简拼,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再经过观察发现了很多问题: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的相等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等的关系。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既享受了快乐,又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美。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看法,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还原数学于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学语文 篇9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谐调发展。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学习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习作之外,还应让学生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生活是一所大学校,而语文教学中所要掌握的识字、阅读、习作,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访一访,观察生活

在我们的书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谈一谈,领悟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篇10

摘要: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语文。

关键词;生活

教育

低年级语文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并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生活教育思想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相信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教育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极其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 说是无处不在。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无疑将给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此,我在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对生活教育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在生活实践中识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识1800个左右的常用字。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所运用的识字方法大多是“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熟字换偏旁”等常规的识字方法,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后,我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除了重视课堂学习之外,也注重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1、学校——校园环境识字

校园里的文化丰富多彩,我们的校园有宣传标语、校训、学生规范、黑板报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识字教学的学习资源。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识字的资源,巩固识字的同时拓展识字量。例如,在下课时,可以让孩子们看看班级的黑板报及《校园安全歌》,说说哪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不认识的,互相交流。时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拓展识字。如学习“柔”字,上面是“矛”,下面是“木”。“矛”字因学生没有学习过,容易写错,在我强调这个字的时候,班上的不少孩子们就嚷嚷着告诉我班级里的《校园安全歌》里就有这个字:“有 矛盾,告老师”。

2、家庭——动画片识字

很多孩子放学回到家最爱看动画片了。孩子对动画片的名字、主人公的名字及相关内容,如数家珍,老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动画片有关的字。如学习“熊”字,因笔画比较多,学生极易写错,如何帮学生识字?我就出示了动画片《熊出没》的相关图片,孩子们一看到图片就非常激动,在底下议论纷纷。有不少孩子这时就反映过来了,说:《熊出没》的“熊”就是这个“熊”。结合动画片识记有关生字就变得简单得多。

3、社会——街头识字

大街上是天然的识字教材,有标语、广告、商店店名、汽车站牌等,都可以加以利用。孩子在逛街、坐车的同时有意识地认认身边的汉字,可以大大扩展自身的识字量。

二、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词句

1、听——从周围人的语言中积累词句

低年级孩子由于识字量少,所以自主阅读积累优美词句比较困难。尤其是需要课下收集一些相关词句时,孩子们都一筹莫展。既然看得不行,我就建议孩子们用听的,可以从周围大人那里听取相关词句。如二年级上册“识字5”是有关“团结”的谚语,在学完课本上的五句谚语后,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课下收集其他有关团结的谚语,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图书,也可以从周围大人的语言中收集。第二天上课时我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学生们表现得不 错,而绝大部分孩子收集的谚语都是从周围大人的语言中听取来的。

2、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这里的“想”指的是“联想”,联想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进而掌握词句。低年级孩子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句,如果让他们死记硬背,当时虽然能记住,但要不了多久就会遗忘。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字,因为其古义与今义不同,孩子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虽然在课堂上我告诉了他们“走”在这里是“跑”的意思,但还是有不少孩子记不住。怎样才能让他们理解呢?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让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自行领悟。我说:“同学们,你们以前追过蝴蝶或者蜻蜓吗?”有不少孩子都回答有。我接着问:“那你们是怎么追的?是慢慢地走着追吗?”孩子们纷纷回答:“不是,是跑着追,慢慢走追不上。”我说:“是啊,因为蝴蝶或蜻蜓都会飞,所以小孩子要追它只能跑不能走。所以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意思是——”这次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

三、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文意

低年级孩子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如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提到了三种植物——蒲公英、苍耳、豌豆的传播种子的办法。因为是农村出身,孩子们基本都见过豌豆成熟时炸裂时的情景,所以对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都很了解,而蒲公英和苍耳有些孩子则不熟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在学校操场的边缘刚好有一棵苍耳,于是我就利用下课时间带着孩子们来观察观察。孩子们看见苍耳的种子后立刻就知道了“带刺的铠甲”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又摘了一颗苍耳的种子挂在自己的衣服上,孩子们就进一步明白了为什么书上说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几个胆大的孩子也摘了几颗苍耳的种子挂在自己的衣服上做实验,还有细心的孩子在周围发现了蒲公英。在生活中学习,这节课孩子们不仅轻松地理解了文意,而且学得很开心。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陶行知,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徐莹晖、王文岭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篇11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注重实践 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那些片面做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情境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保险”知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你听说过“保险”吗?哪里听说的?你知道有关保险的哪些知识呢?接着就从学生熟悉的平安保险谈起,保险费率为0.5%,如何抽象成应用题:

例1:我校学生参加学生平安保险,每人每年的保险额为3000元,保险费率为0.4%,每人每年应缴纳多少保险费?我校有学生1500人,共计缴纳多少元保险费?学生很快就能求出共应缴纳保险费为:3000×0.4%×1500=18000(元)。

像这样的学习内容看得见,想得到,学生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早已建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数学知识好像在探讨一个生活日常问题一样。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力争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例如:在学习了“折扣”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之中有关折扣的数据,并自编应用题。结果有的学生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并通过到各个商场去了解到的各种促销情况,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折扣应用题。他们编的应用题内容生动、题材多样。当课堂上出示有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学生在掌握了“折扣”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实践实效

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生活数学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我们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

例如,在数学课外活动時,我要求学生对于分别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合算进行研究。我先让学生进行了解:电饭煲的功率为750瓦,每小时用电量约为0.8千瓦时(度),每千瓦时(度)电费是0.52元;液化气每瓶为80元,一瓶液化气大约可以烧60小时。再通过实践知道:电饭煲每次烧饭需要0.5小时,电饭煲每次烧饭要花费:0.52×0.5×0.8=0.228(元);液化气每次烧饭用1/3小时,液化气每次烧饭花费:80÷60×1/3≈0.44(元)。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用电饭煲烧饭比较合算。

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以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例4,一次数学测验,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

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分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分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人数比90~99分的人数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数比满分的人数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疾控中心创先争优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毕业留言短句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