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6-14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共16篇)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在探究、发现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减法运算中简便计算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做凑数游戏。

(1)老师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使两个数的和是整百数。

师:我说59。

生:我说41。

师:59+41等于——

生:100。

师:375。

生:25。

师:375+25等于——

生:400。

(难度可逐步加大,也可以学生说教师接或学生说学生接。)

(2)接下来换个游戏规则,你们说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数。

师:我说173。

生:我说73。

师:173-73等于——

生:100。

师:265。

生:65。

师:265-65等于——

生:200。

(依照前面的方式,适当变换说数与接数的对象。)

2.下面我们口算几道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第一组:76-3-7=

85-4-6=

158-20-80=

(指名学生快速口答,边答边用课件出示结果。)

第二组:76-(3+7)=

85-(4+6)=

158-(20+80)=

(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结果。)

问:你们喜欢哪一组的算法?为什么?

[引导比较两组题中对应题目的异同,如76-3-7与76-(3+7)]

师:同学们都喜欢减整十、整百的数,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这就是减法中的简便算法。(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1.教学例1。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你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他在旅行之前要阅读《自主旅行指南》,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助解决。(多媒体出示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请同学们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列算式?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教师巡视,留心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

(小组汇报)说说你们小组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板演。(以下是可能出现的算法,也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请学生说说这三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结果怎样?

师:不同的算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134.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达成共识:

通过解决问题看出,在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时,简算方法有:(1)从左往右按运算顺序计算;(2)用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3)先减去第三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

我们在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时候已经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连减的简便算法也能用字母来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

请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第一种方法简算?在什么情况下用第二种方法简算?

2.把例1中的234改成266 (出示改编题),想一想,我们该选择哪种方法计算才更简便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说后用课件出示两种做法。)

三、巩固训练,拓展运用

1.灵活运用

(1)数学小医生:指出错误,算出正确结果。

389-35+65=389-(35+65)=389-100=289

764-146-46=764-(146-46)=764-100=664

247-(147+64)=247-147+64=100+64=164

(2)比一比,谁是计算小能手。(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学生独立完成后板演,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奶奶参加小区居委会主任的竞选,有效票共计425张。其中赞成376票,反对24票,弃权有多少票?

四、课堂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关键词】教材研究 探究 理解规律 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上学期我校教师李洪新要上一节四年级的数学镇级公开课,内容是两位数除法简便计算,课本内容是:复习⑴240÷20 360÷40 450÷30 35=()×() 54=()×();⑵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例3:390÷5÷6 例4: 420÷35

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设计讨论:

1. 教材研究

开始大家就复习⑵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有教师认为删去复习⑵的解决实际问题,用有关的计算式题,如60÷2÷3和60÷(2×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规律,这样设计,一可以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二由于以前的教学还没有强调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在此问题上过多用时,对后面教学重点内容的展开不利。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她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删去复习⑵改为由算式探究不利于学生结合其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复习⑵的生活情境——植树是发生在春天的事,现在正本清源处于秋天。于是根据我校秋季运动会发奖的情境,将复习⑵改为:“学校买来3盒钢笔给运动会发奖,每盒有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学生从生活问题中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解答身边的问题并为发现规律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材料,学生学习会更有趣味性。至于学生是否全面能列出综合算式,我们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吃”的情境中去解答。利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两种解法的关系。有以下优点: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活空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二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三是对实际问题解答的两种思路与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方法。

2. 探究、理解规律

在学生解答例题后,提出如下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⑴两个算式有何异同?⑵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⑶谁可以用文字叙述等号两边的算式?⑷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好?

这样的设计虽然也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讨论,从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可以改为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也可以改为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的每一个因数”的规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规律?大家又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争议,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发现规律,理解算理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删去问题(4),因为从此问题的两种解法的算式来说哪种方法简便,对例题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负迁移,同时这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规律的发现上而不是对解法优劣的比较上。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每一个因数”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为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给出了以下三个题目,让学生逐个讨论:⑴240÷12=240÷6÷()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⑵240÷12= 240÷[()×()];⑶240÷12=240÷()÷()

(2)理解强化,为应用作准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①210÷35=210÷()÷ ();②240÷()=240÷(8×2);③240÷(8×2)=240÷()÷();④360÷6÷6=360÷();⑤4700÷25÷4=4700÷[()×()];⑥3740÷5÷2=3740÷[()×()]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种规律,设计了这一组题目,并提出了如下要求:

A、每题怎样填?有几种填法?B、你认为哪种填法好?更有利于后面的计算?C、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这一层次的强化训练,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⑴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⑵不同填法的比较、探讨,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⑶不同方法的比较,为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打好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基础,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3. 运用新知,进行简算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这一规律,学生是否会在具体计算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合理、灵活呢?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例题:390÷5÷6,420÷35的教学设计为:⑴同时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⑵反馈时让不同的方法展示给出来;⑶引导学生分别说各自的解法理由。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判断方法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既重视了知识的运用,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习运用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探索、比较的过程中学到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使自己融入了教学之中,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从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高潮。

4、如何组织练习

练习设计有三个层次:⑴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转化练习。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合适的数;1250÷4÷5=1250÷[()×()];409÷(7×5)=490÷()÷();480÷(24×4)=480÷()÷(); 360÷3÷4=360÷[()×()];

应用新知识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用练习:216÷27 280÷35 480÷5÷2。

⑶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的综合性练习(略)。

它的优点是:形式多样,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的敏捷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大家对这节课以及集体备课进行了评议、讨论,认为:⑴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绝大数同学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有用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如:280÷35=280÷ 70×2就是一例。⑵精心设计教案方面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动脑筋,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设计练习上多下功夫,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做文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⑶关于集体备课,大家认为: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011.

《简便计算》教案 篇4

每节毕业总复习课的设计,我们是否可以先去追寻如下几个问题:这节课复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思想与学习方式统整这些内容?学生对该模块有何困惑,在应用中会出现哪些典型错误,如何利用学生的错例来完善认知与培养反思能力?这是我在备课时反复慎思的。

我们知道合理的简便计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而且能使学生把学到的定律和性质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那么总复习阶段,如何对“简便计算”模块再做一次知识统整与求链呢?我们不可否认简便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凑整”,从而达到“简算”,而“凑整”的策略有许多,主要是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分拆”与“分解”,而“分拆”与“分解”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定律,是性质等等。我企图通过让学生对简便计算试题的分类活动,让学生逐步体悟到这种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简便计算”,同时通过分类活动,疏通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修复知识、查漏补缺之效。

要提高毕业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能离不开对学生的“读懂”,读懂的内容包括知识层面与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上。于是我设计了几道前测题,调研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收集了学生中出现比较多的典型错例,通过让学生圈一圈错误、思一思错因、讲一讲对策等多种反思形式,让学生自己走入内心看待问题的根源,分析和研究错误的心理成因,寻找到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在练习环节,根据典型错例,设计了相应的`“跟进式练习”,力图做到“赢在失败”上。

最后再引领学生通过乘法竖式算理以及几何领域(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和圆环面积的计算等)运用运算律化简公式的赏析,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 ×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 ×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教材分析: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首先通过准备题,复习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使整数加减法计算简便。接着,教学应用加法的地自定笋减法的运算性质,使分数加减计算方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 用简便方法计算P141准备题

2.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 教学例9

A、出示例9,看一看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B、你想怎么计算?你认为这样做简便吗?为什么?

C、反馈。

D、看书P142

2. 尝试练习:P142试一试

3. 说一说运算定律或性质在加减四则运算中有什么作用?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 用简便方法计算P142、1

2.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P142、2

3. 应用题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探索过程中,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简便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电脑、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

师: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1:加法、乘法结合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c=a+(b+c),生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生3:加法、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生4: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设计意图]以引入对旧知识的复习,增强了复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谈话:同学们对运算律掌握得真不错!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乘法运算律应用广泛,在学习运用加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的想到乘法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教师直接到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同学们,听说花果山上要举行计算比赛?你想不想参加比赛?好!我么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情境图

比较算式,你估计哪只猴子算的快? 为什么?试一试?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导入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37+48+52= 56+29+44= 27+35+73= 25 ×3 ×4= 17× 5 ×2= 学生做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7+48+52 =37+(48+52)=37+100 =137 师: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运算的?

生:同级运算,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凑成了整百。(2)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56+29+44 =29+(56+44)=29+100 =129 想一想,在计算时,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它的作用是什么? 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3)小组代表上台板演。27+35+73 =35+(27+73)=35+100 =135 这种算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4)25 ×3 ×4 =3 ×(25 ×4)=3 ×100 =300 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17× 5 ×2 =17×(5 ×2)=17× 10 =170 这种算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凑成了整十。2.怎样算简便呢? 19 ×40= 生:19 ×40 =19 ×4×10 =76 ×10 =760 把40分成4 ×10,又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生:我是用用竖式计算的:

三、结论总结

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将下列各组的三个数填在□中,使计算简便。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23×5×2 =23×(5×2)=23×10 =230 4×51×25 =4×25×51 =100×51 =5100 6×17×5 =(6×5)××17 =30×17 =510 2×13×5×3 =(2×5)×(13×3)=10×39 =390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这辆车每天行驶多少千米?

4.算一算,想一想。

(1)你有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ɑ÷b÷c=ɑ÷(b×c)5.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380÷5÷2

200÷4÷5

270÷45 540÷45÷2

800÷(20×8)

420÷(7×5)6.比一比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地练习,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中第3题大部分

学生在短时间计算准确有困难,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故意设计此图,激发学生好奇心,以饱满的热情期待下节课的研究。

五、作业布置

1.学校计划把球场铺上皮,为此专门收集了下面一些信息。

(1)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打算铺哪一种草皮呢?为什么? 选马尼拉草:虽然价格贵,但美观、耐踩、存活期长

选普通草的:虽然不太美观、不耐踩、存活不期长,但价格便宜不少。(2)如果铺你所选的草皮,需要花多少钱呢?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关键词:纠错,对比,巩固,灵活,练习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的一堂练习课内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小数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掌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根据算式和数据的特点进行简单的简便计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学生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加减简便混合运算。

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站在以学定教的视角,笔者设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共6题,意在了解学生的计算错误点主要在什么方面。抽样班级共三个,总人数1 17人,习题反馈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书,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时,无论是在计算的正确率,还是在减法性质的灵活运用上都比学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要困难很多。

1.小数错位相加减正确率低

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需要小数数位对齐相加减,而因为小数相加减时会出现两个小数位数不相同,需要学生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特别注意相同数位相加减。学生很容易受整数运算的负迁移,采取了末尾对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在整数运算中,只要末尾对齐,那么在相加减的时候一定也是数位对齐相加减的,但这个法则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中则不适用,末尾对齐容易造成两个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减时产生错位相加减的错误。比如笔者的前测卷中90-9.9-0.01,学生错误点就是采取了末尾对齐相加减。如右图:

2.减法性质的的误用

减法性质是指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已经教学过,学生在简单的a-b-c=a-(b+c)的运算中错误率明显比四则混合运算要低。比如笔者测试卷中(3)(6)明显比(4)正确率要高。

在错误人数45中有35人是采取了这样的计算方法,究其原因是看到了数据上的凑整而无视运算顺序,采取错误的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个问题在整数运算的时候也同样出现过,学生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教师采取过着重讲解分析,校正时学生也能改正出来,可到了小数除法,问题同样出现了!

对于以上错误,笔者认为要把“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出实效,必须避免练习课常有的“讲一练”模式,即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一题一题的讲解,接着就进行相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学生往往在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做练习的时候就又错误百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现在的练习课要求教师从新授课出发,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真正让练习课上出高效,上出高质!因此,笔者以学定教,设计以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

一、纠错

课开始,幻灯片显示学生错误情况统计图(以上课班级数据为准)

师:同学们,这是昨天你们前测卷的批改情况,今天老师请你当一回小医生,帮忙找找这些错误的同学都错在了哪里?你们愿意先治哪一题?

生:第四题(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错误情况最多的15.8+14.2-4.6+5.4,共错15人)

师:请你来说说这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生:15.8加14.2的和加上5.4减去4.6的差,等于30.8

师:谁明白他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15.8加14.2的和是30,再看是减去4.6加上5.4,那么相互抵消后就是加的多,所以是30再加上5.4减4.6的差,最后是30.8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幻灯显示学生正确的作业

师:那么请你来看一看,他们错在了哪里?(幻灯出示两张学生错误比较多的两种计算情况)

生:第一题15.8加14.2没有进位,应该是30.

生:第二题他减多了?

师:什么叫减多了?

生:应该是减去4.6再加上5.4,他这样做的话就减去了10,多减了。

师:谁听明白了?(特意叫了先前按照这种方法做的学生)

生:老师,我懂了,这两个不能和在一起减,这样就变成15.8-14.2-4.6-5.4了。跟原来的题目不对了。

师:(惊喜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在思考的啊?

生:我们添了括号后可以再打开括号试试看,是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错了。

师:很好,这可以作为我们检查的一种办法。同学们很会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下

学生进行讨论,由此得出我们在做四则运算时要注意观察数据以及运算顺序看看是否能简便计算,而不能想当然凑整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

1. 重点展现,集中注意

在课开始,我呈现学生所做前测的成绩,学生自然的关注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并且会自主的思考“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做错。”学生自觉并自主去思考比教师强要求学生来学习效果肯定更显著。那么在课堂开始也把学生的纠错的注意点集中到15.8+14.2-4.6+5.4以及90-9.9-0.01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大效率的解决学生的错误点。

2. 正确先行,纠错在后

记得曾经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每每在讲评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逐个的分析,讲其错误点,但是作业再回收上来批改时却发现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同样还是黑板上的那些错误,那种挫败感一直困扰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明明说了这样做是错的,为什么学生还是会按照错误的方法做了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在一堂公开课上,在反馈一道练习题时,我同样先拿了做错学生的作业纸,学生纠错,然后正确的我就叫学生口答了,我在幻灯上展示了下。课后作业纸收上来,发现学生竟然还有那么多类似的错误。我很懊恼于学生不专心听讲。但听课的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先入为主的记住黑板上最先呈现的,或者呈现次数最多的。反思自己的课堂和黑板,满满都是学生的错误,学生慢慢的把错误留在了脑子里,而正确的却被我直接忽略在用嘴讲解中,连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这样对于学困生的学习而言不是在解决错误,而是在加重了错误在他们脑中留下的痕迹。因此在课堂中特别是在练习课中,老师一定要先给学生呈现正确的结果,防止学生先入为主记住了错误观点。在纠错15.8+14.2-4.6+5.4中,我按照这样的秩序给学生呈现了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再来反思错误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是从正确观去反思错误点,脑中留下的还是正确的做题方法。

二、题组训练

师:接下来,老师请来了四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四个数字:5.94 9.06 3.5 6.5)

生:他们可以凑整,5.94+9.06=15 3.5+6.5=10

师:你这样的凑整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之间的运算符号是?

生:是加法(幻灯跟随学生的回答添上加号)

师:那么如果我运算符号变了呢?(幻灯出示:5.94+9.06-3.5-6.5)

生:那就是15-10了

师:你的意思是?

生:连续减3.5和6.5就是减去3.5和6.5的和

师:好的,不错,那么运算符号如果变成这样

……(幻灯依次出示:5.94+9.06-3.5+6.5,5.94+9.06+3.5-6.5)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不计算写出这四个算式的关键步骤,写完后,同桌批改,如果有错误,请自己仔细对比分析并写下错因

[设计意图]:

1. 题组训练,沟通对比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它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层次性、迁移性和实效性,对巩固所学知识、纠正思维偏差、增强解题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能力等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前测学生对于减法性质错误比较多,因此设计这个对比性系列题组,5.94+9.06+3.5

+6.5 5.94+9.06-3.5-6.5 5.94+9.06-3.5+6.55.94+9.06+3.5-6.5意在攻破学生的难点,通过题组的变式思考,学生从四道题中去对比分析,掌握减法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减法性质。

2. 自我反思,各个击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数学教育中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行为,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忽视)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知纠正答案,而不注重引导、挖掘错误的成因。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笔者也处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要反思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三、结语

本节课通过纠错、对比、巩固、灵活运算等环节,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反思错误,欣赏错误,巩固算法,并随之能灵活运算,学生不仅在计算能力上获得了提升,也能正确对待错误,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减法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1-(0.35-0.002)+0.098此类需要进行符号变更的,因此在以后的计算练习课如分数简便运算中需要进行再次高效的练习课教学,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也是笔者一直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低头找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

[2]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加、减法简便计算教学案例分析 篇8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案例】在教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浙教版第七册第40页),我教完例2,例2是这样的:

3475-1999

=3475-2000+1 想:把1999看成2000,

=1476 多减1,要加1。

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出跟例2相似的式子吗·"这时,我看见了一位思维活跃但却不遵守纪律的男孩高高举起了手,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第一个就叫了他。他说:"1111-303。"我乍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妙。但又马上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吗·于是,我微笑着说:"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1111-303。"我又请了一生板演。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板演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14

然后,我请学生仔细观察板演的算式,学生都说正确。我说:"你们在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一生说:"我先把303看成是300,多减3要加3,结果就是814。"我又叫一生,他说:"我跟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一样。"我说:"看来,同学都同意他们的意见了。"学生都说:"同意。"突然,有个小小的声音冒出来:"老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应该等于808。""咦,是808!"有几个细小的声音又冒出来。"是814。"有些学生不服气地喊着。……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我一槌定音。这时,我微笑着:"同学们,请安静。刚才这题到底是814还是808,你们自己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一下。"我吩咐道。过了一分多钟,有学生叫起来:"教师,真的是808!""是808!"之后,附和声越来越多。"你怎么算的·能跟他们说说看吗·"我指名第一个说808的学生回答:"老师,我是笔算算出来的。""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1111-303,先减300,比原先303少减3,所以还要再减3。"式子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08

于是,我乘机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还有谁再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吗·"我继续追问。"老师,我觉得,这题跟刚才我们做的例题2有点不一样,例2的减数1999比2000小,而我们这题的减数303比300大。""老师,例2的减数1999比2000小1,所以3475减2000多减1要加1,而这题1111减303,把减数303看成300,303比300大3,减300就比原先少减3要再减3。"其他学生听了都点点头。这时,我向学生进一步说明:"在计算减法时,如果減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把他们看作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要加几,少减几要再减几。"虽然,当堂练习完成不了,但学生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反思】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预设的,没有高质量的充分的教学预设,就不可能会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教师根据课前的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教师囤于预设的有序展开,完全按照教材执行教案,限制学生对预设方案的超越,那么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于教师预料涌现许多的新想法,出现许多的新问题,暴露许多的新思维,展现许多非预设生成之美。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课堂的教学要弹性灵活。

1 使学生敢于跃"雷池"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富有创见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自己的预设而对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在任何一节课上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认识、思考和灵感等因素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的。当教师无视这些因素存在的时候,势必让学生走向一个教师设计的狭隘而偏僻的"知识胡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是教师为他们预设的认知成果,丧失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思考和体验。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放弃了调皮男生的"1111-303"这个题目,依然按照我的预设进行教学,就激不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智慧的火花。 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要敢于冲出预设的疆域;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来决定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让有形预设寓于无形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只有跃出教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才能更艺术地调节教学过程轻重缓急。

2 学会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非预设生成指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对课堂发生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如果我在学生提出1111-303时说:"这个题目的类型的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我们放到课后再来解决。"这样搪塞了事的话,你想接下来学生的思维的转盘能转得起来吗·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抓住瞬间的意外,并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9

课题:简便运算的复习

厚禄乡中心小学 陈阳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能自主总结小学阶段的简便算法,进一步熟练掌握运算定律。

2、进一步理解算法多样化,形成较好的简算策略,并能够灵活应用简便算法计算。【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通过拆、分、移数据进行简便运算。【自主学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4×0.25+8×0.25 786÷12.5÷8

5.06-(3.06+1.3)25×

2.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来表示下面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3)乘法交换律:(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6)除法的性质:

89××

2598(7)减法的性质: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任选4题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59×101 2.8÷2.5÷0.4

12.5×8÷12.5×8

24×(【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当堂检测】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任选4题)(1)×[

14(3)12.5×32×0.25(4)(***+6–)7.32 –(2.32+

234)

-(-

716141)](2)1.8×4+7.2×25%+0.25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0

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4、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

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

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

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

3、让学生充分表达!

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习做知识铺垫准备!

二、开展练习

分别出示:

1、基础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口答选择题

2、笔写填空题

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对中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简便计算中年级现状反思

一、 不简单的简算

(一) 简便计算的地位

简便计算,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使计算变得简单或者说是简单地计算。那么,简便计算在计算领域中的位置如何?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一书中有这样一幅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问题情境,首先要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根据“答案”的性质,确定运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如需要近似答案,则通过估算解决问题;需要精确的答案,则通过心算、笔算、计算器或计算机算出答案。在图中,我们没有发现“简便计算”的位置。再进一步想一想,其实简便计算通常表现为把“利用笔算”的式子转化成“利用心算”的式子。若对上图进行修改的话,即在“利用笔算”和“利用心算”之间连上线,这条线标注的就是“简便计算”。也就是说,简便计算,并不能算一种独立的算法,只是对某些式子的计算过程进行了转化。

(二) 简算其实不简单

如果把简便计算与竖式计算(即笔算)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单呢?老师大多数倾向于前者,而事实上,不少学生往往不喜欢简便算法而乐意用竖式计算。难道这是“舍简求繁”?和竖式计算相比,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过程,涉及对算式的观察判断、分析思考,这一系列关于能否简算、如何简算的从决策到行动的过程,富有思维含量。而用竖式计算,其程序是固定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计算过程中只要“按顺序操作”,并且用竖式计算这种算法更具有普适性,几乎对所有的式子都适用。

所以说简便计算比较简单,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学生一般觉得用竖式计算更简单一些。在教师的视野中“能简算的要简算”应该成为一种接近自动化的行为,但对学生来说是需要发展之后才能达到的。教师看来是一个“平面”的发展要求,对学生却是“立体”的发展结果。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发展水平代替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 简算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 抓好口算,练好口算基本功,为简算打好基础

口算不仅是笔算是基础,而且是简算教学的主要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学会简算,提高计算速度,就要从加强口算入手,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1. 熟记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常用数据,就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比如在低年级熟记20以内的加法表,乘法口诀表;中年级记住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凑整(如37和63,28和72等),乘法中的5×2=10,25×4=100,125×8=1000,2—20的平方;到高年级的时候记住3.14×2=6.28,3.14×3=9.42,…3.14×25=78.5等。记住这些常见的数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轻计算的压力,从而增强简算的信心。

2. 掌握口算技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是学习简算的前提。为此教师应加强口算方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口算技能。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算法,更要指导到位。如乘法中的“同头尾合十”:53×57→(5×6)(3×7)→3021;“去一添补”法:36×99→(36-1)(100-36)→3564;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采取“两头拉,中间加”的方法:52×11→5(5+2)2→572等。

(二) 加强定律应用,形成简算意识

运算定律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以一些特殊算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运算定律,而应该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分析计算结果,比较不同的解法,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举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初步感受简算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1. 探究定律,培养简算意识。在教学运算定律时,教师应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分析、比较不同解法间的联系,唤起学生探求内在规律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体验简算的便捷性。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计算67+206+94,哪两个数先加起来比较简便。在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使计算简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三个数连加的计算都有这样的规律”,并举例验证,探究规律。从而使学生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究、比较、内化的过程,真切感受到简算的确很有用,从而提高应用简算的自觉性。

让简便计算真正地“减负增效” 篇12

一、减负:摆脱低迷、低效

(一) 趣味开道

要想减轻孩子的负担, 首先就要摆脱孩子低迷的状态,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趣味开道, 不要一味地教计算, 而要让孩子体会简便计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便利性、趣味性。

比如, 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 我们可以用一道生活情境题引入:水果店原有水果128千克, 第一天卖了25千克, 第二天卖了75千克, 这时水果店里还剩多少千克的水果?请孩子读题后算一算, 有的孩子算得更快, 也没动笔算就一口说出了还剩28千克的水果。其他孩子赶快向他取经:“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呢”?依据题意, 我们可以列式128-25-75,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列式128- (25+75) , 也就是先算出这两天一共卖了多少千克的水果, 再求出剩下的重量。对比下两种方法, 我们发现第二种方法更便利, 因为其中的25和75正好可以凑整成100, 孩子们在第二种方法中感受到了简便计算带来的便利, 体会到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 再从被减数里减去”。由于简便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 给孩子们带来甜头, 他们也乐于使用简便计算。

(二) 启发引导

简便计算实则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 这就好似给孩子若干条路, 怎么选捷径一样, 这就需要老师启发引导。而简便计算的学习并非仅仅通过趣味开道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进一步地启发引导, 使学生领会其精髓。

比如, 水果店原有水果128千克, 运来87千克, 又卖掉了28千克, 这时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水果?孩子们很容易地就列出算式128+87-28, 如果按部就班地计算, 即耗费时间, 错误率也高。如果带领孩子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特征, 我们可以先减再加, 也就是先卖掉28千克的水果, 再运进87千克的水果,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式子变化为128-28+87, 这里的简便计算得益于数字, 128-28正好得到整百数。

如果将上题稍加改编:水果店原有水果128千克, 运来27千克, 又卖掉了28千克, 这时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水果?这时, 我们可以继续沿用先减后加的方法。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思路, 假设店里原有的128千克水果不卖, “运来27千克, 又卖掉了28千克”意思是抵消后再卖掉1千克, 就用128-1即可。这里, 我们运用加、减抵消的思路, 将大数变为小数再进行运算, 当然第二种抵消的思路得益于加数和减数相差不大。由此看来, 有些简便运算的思路不只一种, 但无论选择哪种, 都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方法和技巧, 孩子们只有掌握了计算技巧, 在计算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真正地减轻了负担。

二、增效:走向高效、高质

(一) 精讲履蹈

简便计算的教学若想更加高效, 孩子必须要熟能生巧, 而这要求老师精讲, 孩子履蹈。所谓“精讲”, 即是要求老师题面要广, 要精, 使孩子们能举一反三。所谓“履蹈”, 唐代的孔颖达说:“凡可履蹈而行者, 必断割得宜, 然后可履蹈, 故云道者义也。”“履蹈”即是实践、实行的意思, 让孩子在讲解基础上练习以巩固。但讲、练的份量要适中, 千万不能给孩子增加负担, 要在适量、高质的题目中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比如, 教学减法的性质时, 我们在正向教学后, 可以设计正、逆向练习, 让孩子明白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 也可以从这个数里分别减去这两个数。再如教学先减后加时, 我们也可以引入先加后减的练习, 目的是通过相似类型的练习, 将之变形, 先使之相加或相减凑成整数。

精讲要求老师熟悉了解各种简便计算的类型, 合并相同或相近的, 去掉重复的, 选择举一反三中的精选“一”道习题重点讲解, 慎择“三”道习题重点设计练习。履蹈要求孩子们根据老师讲解的习题特点, 灵活地推导出类似却又不同的三道题。这环节是在减负的基础上, 增效的必要环节与手段, 因此, 简便计算的习题一定要精心设计, 精讲履蹈。

(二) 渠成水到

简便计算的教学关键要能融会贯通, 有些孩子在计算时会非常纠结, 不知道该选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我认为在孩子们学了各种简便计算后, 还要融会贯通。因此, 若想水到, 必须渠成, 如何通渠呢?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3

四年级这些日子学习简便算法,教材第三单元是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方法,紧接着是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有关乘、除法运算的简便算法,教学中我把这两部分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统称为“简便算法”。

关于计算方法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不能只靠老师讲解方法,还是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那种熟练程度,才能使学生形成数感、形成技巧,才能够运用自如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但青版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上更加注重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对计算的练习编写却比较单薄。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材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学习乘法分配律及课后第1、2题,第二课时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第三、四课时解决自主练习中的一些问题。

但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时,课本中的例题是12×105和135×6+65×6,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不太大,但自主练习中却出现了48×25、85×199+85、98×34、56×(20-3)等几种类型,以及由它衍生出来35×99+35、101×83-83等题目,由于班级里有60多个智力不同、接受能力不等的学生,所以要想能够熟练地计算就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解决的了。

课本中的练习题数量极少,每种类型的题只有一道两道,在教学中我就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出几个同样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用两节课时间把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和学生共同探究出来以后,就开始进行一些乘法分配律混合题目的练习,练了两节课后,又把所有的简便计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试做,学生一开始颇有点“葫芦搅茄子”的意思,可经过几节课的练习,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又针对练习题的类型编了一百多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十几道题分成一组当做每天晚上的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集中练习和课后的独立作业,终于把这些简便算法区别开来了。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4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15

首先谈谈中高年级简便计算的现状:

一、学生已经有了简便计算的意识,但经验有限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与技巧,与之前的直接计算相比,学生已初步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便捷,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但学生现在还只是机械地或者说是模仿性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并没有真正理解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所适用的题型。比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教会153-85-15=153-(85+15)=153-100之后,见到287-187-56就直接写成287-(187+56),只顾考虑形式上的模仿,丝毫没有发现这样的计算是舍近求远,毫无价值可言。同样在计算25×4÷25×4这道题时,有同学得到的结果是1,犯错的原因是学生一味注重凑整法的运用,形成了思维定势。

二、简便计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缺乏有效的梳理和贯通

其实简便计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就有,例如在一年级教学8+5时,有的孩子就想到了可以将5分成2和3,如果让2先和8相加,得到10之后再与3相加得到13,有少数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凑整法在计算中的优势,使运算变得简便,但此时简便计算在多数学生的计算中体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简便方法在计算中的运用变得广泛起来,后来我们学习了几个小数相加可以用凑整法,几个分数相加时也可以用凑整法。由此发现简便教学实际上贯穿于小学学习的始终,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纵向地来思考教学简便计算,学生肯定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讲解高年级知识时可以引用低年级简便教学的例子,把多个数变成几个数,把较大数变成较小数,把一般的数变成特殊的数,化繁为简,进行数学建模,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变形意识不强,不能灵活运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同学们接触到的简便计算题型已不再那么简单和单一,而是变得丰富、灵活起来。如在计算22×99+22时,有的同学会感到很困惑,也许会思考“到底哪个运算定律中同时出现了加法和乘法呢?”有点像乘法分配律,但又缺少了和22相乘的另外一个数,怎么办呢?这是因为未能对22进行正确的变形,其实22就是22×1,这样的话这个式子就能变形为22×99+22×1,从而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又比如计算37×56+370×4.4时,应先利用积不变的性质将370×4.4转化为37×44,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将原式转化为370×5.6+370×4.4计算。

又如以下错误计算:

成因分析:学生常运用的运算性质是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这两个性质经常反过来运用,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基础题学生掌握还好,但在实际的计算中会出现像上面前两题那样的拓展题,要用到添括号、去括号的知识,而添括号、去括号是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理解不清,应用起来有难度,造成计算错误。

四、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针对中高年级的简便计算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

1. 加强口算练习,培养简便意识

把口算练习放在每节课的开始,不断反复地练习,定期举行口算竞赛活动,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笔算、简算、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速算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更快提高。例如:

让学生强化掌握基本的凑整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技巧,教给学生给每个数字找一个最好的朋友,出现25就找4与之相乘,出现125就找8与之相乘,当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简便计算也就水到渠成,运用自如了。

2. 注重学生的发展,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课堂上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要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避免我们教出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标准件。例如在教学25×48时,有的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40+8,利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与25相乘,也有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50-2,再分别与25相乘,这样做都可以。“还有不同的做法吗?”一个小小的追问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这时一个孩子回答道:“老师讲过25有一个最好的朋友是4,所以我把48改写成了4×12,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让25和4先相乘,得到的结果再与12相乘得出1200。”多好的一种方法,还有孩子对25进行了拆分。那节课上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其实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要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掌握的、能够正确运用的就是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做,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他们学得快、记得牢,老师也轻松了,何乐而不为呢?

3. 改变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

曾经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23×102=?结果很多同学拿出笔就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计算,足以看出学生脑子里那种简便计算的意识并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一种“最优化”的意识。教学时多问几句“你的做法是什么?”“谁还有不同的做法?”“还能做得更简单些吗?”让学生时时事事想到简便方法,把复杂的事情做成简单就是大不简单。

4.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四则简便运算的学习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首先是观察。看到题目之后不要慌慌张张地去做,应当先仔细观察,观察参加运算的数以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寻找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其次是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有些四则简便运算题比较灵活,有可能第一步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运算,那就需要转化,通过改变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才可以寻找到简便运算的方法,从而使计算过程简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计算简便。

再次是计算。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要细心,力求一次做对。

最后一步是检查反思。习题做完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并要学会反思,如果出错了要问自己为什么错、以后在做题中要注意什么,等等,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时进行检查、验算等良好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教会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会教是件快乐的事。幸福地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将简便的思想植入学生的脑中,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用简便的方法去计算、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的美,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摘要:如何能让学生算得快、算得对,如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在计算尤其是简便计算中的任务和目标,一直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个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关键词:学生思维,学数学,简便计算,口算,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 篇16

关键词:简便计算;数学教学;现状;策略

数学这一学科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学生所要接触的重点学科,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有增无减,小学四年级处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能否学好数学,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简便计算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教师如何能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一方法对于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一、简便计算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简便计算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较为单一,对于简便计算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重视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用繁琐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学生对于运算性质和规律的理解,比如,在一个算式中,减去两数等于减去两数之和。由于教师的反复强调,学生对这一算法充分运用,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这种算法,比如8.65-4.73-2.65这样的情况,学生会首先想到=8.65-(4.73+2.65),而不是经过简便计算,将算式转化为=8.65-2.65-4.73。另外,教师不能够引导学生在计算时合理地将简便计算和运算规律或性质相结合,对于相关训练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简便计算应用能力差,意识淡薄。

二、简便计算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实践经验与积累是基础

简便计算来自于实际运算中的经验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现实情境,比如,在讲乘法的分配律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月月去笔店买笔,一支铅笔0.8元,一支油笔1.2元,各买10支,共多少錢?这样的充满生活味道的情境设置,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2.在学习中亲自进行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教授的算法一般都是单一的,经过优化的,但是,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教师提供的方法并不一定是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进行体验,经过对题目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为适合的解题办法,小学生对于探索和发现都具有十足的热情,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的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颇有成效。

3.树立辩证思考的教学观

四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树立起辩证思考的教学观,充分对教材进行理解,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做到活学活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简便计算的奥妙之处,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简便计算在解决数学运算问题中十分适用,不仅可以增加解题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减少解题时间的浪费,四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最终掌握数学知识蕴含的诀窍,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雯.关于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的策略谈[J].新课程:小学,2014(04):92.

[2]白先玲.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探讨[J].成功:教育,2013(23):70.

上一篇:黑龙江木工基础试题下一篇:江西省多层住宅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级指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