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2024-08-16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共8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篇1

Unit 1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授课教师:张丽群

授课对象:初一6班学生

授课地点:初一6教室

授课时间:2012-5-15

听课老师:明集初中全体英语教师

Step 1 Greetings

T: 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s: Good afternoon, Miss Wang!

T: 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 I’m fine, too.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 It’s sunny.T: 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英语问候语 “ Good afternoon.” “ How are you?” 以及天气等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Step 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he teacher checks and helps.Now call a student to read them , the others listen and check..S1:(read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the Ss read them and check each other.设计意图:单词的教学,由学生自已拼读——互相检查帮助——教师检查辅导等方式方法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跟着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且掌握得更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学互帮与老师的导学。

Step 3 Presentation

T: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What’s this in English?

Ss: It is a cinema.T: Very Good.Then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S2: Yes, I’d like to.S3: That’s a great idea.S4: That’s a good idea.T: What else?

S5: Great idea.S6: Good idea.The teacher takes out another picture and says this is a football match between Guqiao Middle School and Yanghe Middle School.They are playing football.Would you like to go to a football match?

S7: It’s a great idea.When is it?

T: It’s on Saturday.S8: Let’s go on Saturday.S9: Let’s go to the football match.S10: It’s a good idea.T: Excellent!All of you have a good memory.Now all of you make dialogues “Would you like…? Let’s…” with your partners,then act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Five minutes later)

Call some group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设计意图:教师抓住现场的教学资源,从教师自身穿的dress入手,问 “ what colour is my dress?” 到学生的衣服,最后到通过desk问答 “ what colour is it?”,从教师到学生再到物体,充分利用了现场的教学元素, 生活化课堂自然生成.]

Step4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Show six pictures and six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the students.Work in pairs.Step5 Listen and read

1.A game

T: Now, please look at our old friend.(Show Jackie Chan’s photo)

Hello!

Ss:(huuu)Hello!

T: Glad to meet you!

Ss: Glad to meet you, too!

T: Listen!I am your friend.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Now, you please!

S5: What is your name?

T: My name is Tony.S6: How old are you?

T: I’m one.S7: what colour is it?

T: Listen!I am a brown bird.S8: Glad to meet you, Tony.T: Nice to meet you, Li Chong.T: Now I ask questions, and you answer them.What colour am I?

Li Chong: Brown.T: Very Good, Li Chong!Come here.You’re the little teacher.Read “brown”, please!

Li Chong:(Point to the brown)One two begin, brown, brown

T: Thank you!Who’d like to be the little teacher?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Some students hands up.)Hu Lingli, please.…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学生都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围绕 “ Brown Bird”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提问brown bird到brown bird提问学生,操练了英语基本用语, 给学生开口说英语提供了机会。教师还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这既是对该生回答正确的肯定, 让优生带动了全班同学,又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Step 4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Presentation

T: Let’s watch TV.What is this?

Ss: A butterfly.T: Yes, it’s a butterfly.Please repeat, a lovely butterfly, a little butterfly.T:(Show a green and red butterfly)What colour is this butterfly?

Helen: It’s green and red.T: Excellent.You will be the little teacher, come to the front.Helen: One two, begin!It’s green and red.Ss:(Read aloud after Helen)It’s green and red.(Teacher sticks the green and red butterfly to the blackboard)

T:(Show a pink and blue butterfly)What colour is this one?

Bob:It’s a pink and blue butterfly.T: Very good!Thank you.You will be the little teacher.Come here!Bob: One two, begin!It’s a pink and blue.Ss:(Read after Bob.)It’s a pink and blue.(Teacher sticks the pink and blue butterfly to the blackboard.Do the same to the brown and yellow butterfly.)

[沿袭了单词brown教学中的little teacher,这种教学方法可谓是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有效果.另外,教师在前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出现了butterfly, 而且颜色都涉及到了两种.但于前部分内容仍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课堂向深度,高度发展.]

2.Practice

T: Today we will learn a new song: “A butterfly”.Stand up.Read and do the actions after me!

T: OK!I say the words and you do the actions.Ss:(Do the actions while singing.)

T: I want three students to act the butterflies.Any volunteers? Great!Come to the front.You are the lovely butterflies.All students answer my question.T: What colour is it?

Ss:(Doing actions while singing)It’s green and red.It’s pink and blue.It’s brown and yellow blue.T: Thank you!

[唱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安排在此处,一方面是与前面所学相挂钩,巩固所学;另一方面是在学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之后,让学生得到些许放松,以便以更饱满的情绪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包括后面的act the butterflies,也是让学生动一动,抖擞抖擞精神.]

Step 5 Playing a game

T: Let’s play a game.Who wants to be my partner?

Mike: Let me have a try.T:(Throw a ball to Mike)What colour is it?

Mike: It’s pink and blue.T: Very good!I want two other pairs of students to do the game again.Toby: What colour is it?

Sandra: It’s orange and black.Frank: What colour is it?

Camilla: It’s brown and yellow.[围绕butterfly,有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但是却为后面的Free talk做好了准备.]

Step 6 Free talk

The teacher takes out a pen on a student’s desk, and makes a dialogue with the whole class.T: Hello, every one!

Ss: Hello, Miss Wang!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Students take out their school things and make up new dialogues by themselves.At last, Teacher chooses two groups come to the front act their dialogue.)

June: Hello!

Lucy: Hello!

June: What’s your name?

Lucy: My name is Lucy.What’s your name?

June: My name is June.How old are you?

Lucy: I’m one.What colour is it?

June: It’s blue and pink.What colour is it?

Lucy: It’s brown and yellow.What day is it today?

June: Monday.OK, bye-bye!

Lucy: Bye-bye!

(Teacher asks two mor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学生英语表达的细胞在此完全得到释放,而且教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互编新对话,培养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此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Step 7 Magic

T: Look, what colour is it?

Ss: It’s blue.T: Look, what colour is it?

Ss: It’s yellow.T:(Mixing the two colours)Look, what colour is it now?

Ss: It’s green.T: How lovely!Listen, blue and yellow is green.Ss: Blue and yellow is green.T: Now everybody takes out your colour oil pastel.Show me yellow.Ss: Yellow-yellow-yellow.(Read and hands up)

T: Show me blue.Ss: Blue-blue-blue.T: Show me red.Ss: Red-red-red.T: Mix the colours and then find out what you get.Talk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the colours.Ss:(Do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n have conversations in their group.)T: What do you get from what you did just now? Tell me together.Ss: Red and blue is purple.Red and yellow is orange.T: You’re clever.Step 8 Everyday English

T: Let’s see what’s on TV.Blue in the face.What is the meaning? Ss: 蓝色的脸。

T:脸变成了蓝色说明了什么?

Ss: 很生气。

T: Yes.如果中国人很生气,脸变成什么颜色?

Ss: Red.T: Yes, red.可是在英语中要表示“气得脸发红”,应该怎样说呢? Ss: Blue in the face.T: That’s right!You should remember it.注意可不要望文生义哟!T: Time is up.We have to say good bye!

Ss: Bye-bye!Miss Bai.Thank you!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早上第一节课, 小语种班.进去的时候音乐放得很适时, 小小摇摆的那种.看到台下Rebecca得意的笑容.

从天气开始, 随便聊聊.不好意思的是, 又问了个傻问题.Stanley犹豫地回答了一个:“I don’t know.”于是做出了一个承诺.每日给他们一个天气预报.住校的孩子可怜的, information resource很少, 或者是, 他们也不关心吧.

今天开始做四选一的活动.关于值日报告的评价一直是自己把握不好的地方一开始是根据同学评价, 老师给分.渐渐地, 学生之间就不那么sincere了, 评价的语言也流于俗套.第一个班的时候, 用娱乐秀评分的星级法, 五星、四星半、四星这样, 让学生评论并且打分.呵呵, 场上没有出现黑楠或者Paul, 但是大家给的意见也中肯.只是突然之间气氛有些尴尬我随即说了, Relevant comments are for the better of us, for that you may know the direction towards which you are going to work.Relevant comments are to be appreciated and so are the commentators.

回来以后, 一直想着这一幕.尽管靠语言挽回了一些, 星级评分在我看来还是个failure.第一时间请教了“老大”.“老大”说, 评价有定量的和定性的.这样的情况下, 定性的评价比较能够起到鼓励推动的作用.并且, 评价的内容要明确, 建议分阶段性, 评价范围小一些, 集中在某一点, 便于学生切实改进.事先统一评价的标准, 使得学生清楚努力的方向, 并在日常的活动中努力达到.此过程, 也是形成性评价真正的实施过程.

Thanks to God, I have a two-hourin between schedule on Wednesday.足够的时间设想在下一个班的行为.在课的一开始, 寒暄照旧, 引入duty report, 告知学生, 这两周的重点将放在流利度上.less stumbles, more communication.评价的语言会有诸如:excellent, good, fairly good, OK, needs improvement.peer assessment的时候评价内容放在语言流利程度上,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在实际过程中, 被评价的学生对所给的评价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当然, 这个是基于个性不同的.我也不会要求每个学生在别人的评价之后都来表态的) .我在一边偷偷写小纸片.“Dragon, Good.You have a very nice topic and rich materials.One more thing you may concern: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get the best from the materials and make it shorter?You will have no problem in fluency then.” (他的duty report足足有十分钟.十分钟的内容太多, 他不时要看看稿纸.) “Victor, Good.You have chosen an interesting topic and speak quite fluently.One more thing you may concern:speak more.” (他只做了一分钟左右, 而要求是两分钟.)

我看到他们把纸夹在了笔记本里.

在第一个班级里, 教师的评价手段作了一些改动:由教师给分变为学生打分, 而且表现形式也改成星级.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原先评价是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的.尽管在教师给分前, 学生也有一个互评过程, 但是毕竟last word是教师的.所以教师所说的“渐渐的, 学生互相之间就不那么sincere了, 评价的语言也流于俗套”, 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为学生显然会揣测教师的想法, 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进而语言也变得呆板、枯燥.这种现象引起我们一个思考: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peer assessment?

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评说、打分, 也就是给他们主体感.显然这一招还是有效的:“学生的意见也中肯了.”但是为什么课堂气氛会产生“尴尬”呢?原因不在于学生之间的互评本身, 而在于评价的呈现形式.

评价的呈现形式上不外乎两种:定量与定性.不同的呈现形式有不同的效果和影响.在课堂中假如教师采用以定量为主的,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快地被激发起来 (尤其是低段学生) , 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为了几个单位量的差异而据理力争 (尤其是高段学生) .如作深入仔细的观察, 我们还能发现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在“竞争”上———有的是小组竞赛, 有的是个体角逐———, 大家都想一争高低.暂时领先者情绪上涨, 不时有点得意;偶尔落后者表情下沉, 难免有点失意.

教师采用的娱乐秀———星级评价属于定量评价.由此产生的效果也反应出定量评价的特性.对此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 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不是课堂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 (2) 定量评价以后, 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顾名思义, 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形成”, 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借助适度的定量评价, 刺激学生参与活动, 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当的“定量”评价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异化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这个肯定背离了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任何“量”都是相对而“定”的, 相对于预设的标准, 相对于一个群体的同类参照.在活动中, 教师借助适度的定量, 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不当的“定量”评价容易分化学生的群体.一时的落后会产生暂时的尴尬, 时常的失败能固化持久的消极.这个肯定不是教师的初衷.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适度地“定量”评价, 更多的应该运用“定性”评价, 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 给予一定的积极赞语, 先是肯定学生的参与和亮点、进步, 再有几点诚恳的建议和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形成有关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策略技能.任何“性”也都是相对而“定”的, 相对于学生自身原有的特性, 相对于渐进的要求.所以有效的“定性”评价能够诱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

教师在第二个班级进行了定性评价的尝试, 从他的体验, 我们可以有所感悟:“我看到他们把纸夹在了笔记本里.”

故事二:教学资源的利用.

上到Tour Los Angeles已经是学生接触的第九个tour了.想要有新意, 委实困难.预习本上提问部分, 许多学生写着:There’s no question.大胆的也有说:Whyis this tour so easy?

在美国时, 去过Los Angeles, 待了三天吧.一天在Disneyland, 一天在Universal Studio, 还有一天去了City Tour.Los Angeles在我自己心中是鲜活的, 我也有一肚子的感受要说.但是, 不是身临其境, 学生难以体会到一个城市的特点, 尽管他们也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

第一个课时, 准备了丰富的ppt与背景知识.少数的几个词汇实际上在预习阶段都应该解决了.围绕城市展开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s Angeles?回答集中在两部分:爱好篮球的男生第一反应是Los Angeles Lakers where Kobe Bryant plays;爱好电影的女生第一反应是Hollywood where the movie industry lies.应该说也抓住了城市的特点.

但这并不够.于是从location开始讲, 讲到sunny California and pleasant weather.于是把Mark Twain的那句名言拿来亮了亮:The coldest winter I ever saw was the summer I spent in San Francisco.学生开始会心地笑了.其实下一个tour就是San Francisco, 现在回想起来, 应该把这个包袱留到下一个tour的时候再来抖.今天抖了出去, 意义不大.其实恐怕是我突然想到了, 自己觉得很有趣吧.

接着又讲people.对于Chinatown, Little Tokyo这两个他们表示出一定的理解, 至于Olvera Street则完全是不知所云.通过图片, 学生有一些了解墨西哥的显形文化特征了.不想纠集到“为什么有那么多各个民族聚居在这里”这样的问题, 因为会要涉及到很多文化背景, 而据我所知, 能够条理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不过凤毛麟角.改成“what’s the feature of the city?”“It’s a city of all nationalities”.呵呵, 希望我们去到那里也有世界城的感觉.

这些结束我终于觉得对得起课本了.还好, 学生并没有睡过去.今天lecture的太多, 打算偷偷懒.我手上准备有Los Angeles going carless的报纸, 有Disneyland和Universal Studio的地图, 有Bus Tour的广告.“You probably could understand the tour caption rather well.Why don’t we do some real reading?”每个小组一份.国外地图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因为它非常详实, 而且标记清楚, 建议明确.所有的组要为一个带着两岁大的Ryan (班上同学) 的妈妈Grace (就是我) 出谋划策.可以做什么?注意什么?

学生看见花花绿绿真实的材料, 兴奋得很.打开来看, 时不时发出尖叫声, 譬如一个看Disneyland的男生将“Tomorrow Land”倒着读了.一组发现Universal Studio地图上标记的最清楚的是Washroom.我在各组走动, 提示他们的任务, 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惑 (主要是文化上的) .因为时间的原因, 并不是每组都汇报了的.Universal Studio这一组刚好完成.他们的建议是:

There are two care centers.One is in the west of the park and the other is in the north near the Future Ride.You may take Ryan to the center and you can play by yourself.

You could take Ry an to the Main Street at 5:30 PM.Free dinner for kids!

You cannot take Ryan to any ridesin our theme park.My suggestion is to take him to Disneyland where there are more rides for children under 3.

At last, one personal suggestion:do not take a two-year-old boy with you when you want to play!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学生、教师和教学材料.其中教学材料是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 融入各种活动,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所以,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跟教学材料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对教学材料的收集.

为什么要提教学材料的收集?这里有一个教材的认识问题.教学材料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 而应该是多元的.教科书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 但它肯定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其他有效的资源, 弥补、完善、甚至重组教学材料.

教师这堂课的话题Tour Los Angeles来自教科书, 但是教科书的内容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了解Los Angels, 而且教科书类似tour话题已经出现过九次, 很难提起学生的新奇和兴趣.所以, 她在教学材料收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 教师自己到过Los Angels, 本身就是一个很丰富的资源.“Los Angels在我自己心中是鲜活的……”一个教师在上课时, 对于教学主题有这种感觉是十分可贵的.尽管学生没有身临其境, 很难真正体会一个城市, 但有教师的鲜活信息源在, 学生还是能够很好地了解这个城市, 并对其产生兴趣.这已足以弥补教科书的缺陷.事实上, 课堂教学效果也证明了这点:从课前学生预习作业中反应 (There’s no question;Why is this tour so easy?) 到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放映了丰富的ppt介绍背景知识后) 、会心的笑 (教师亮出Mark Twain的名言) 等.

其次, 教师善于开发学生资源.Wha do you know about Los Angeles这个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 (篮球和电影) .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教师这一问题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有关Los Angeles的背景资源.尽管非常有限, 但足以使学生对该城市产生亲切感,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解决了教科书内容简单单调的问题.另外, 教师为课堂的furtherup活动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如Los Angeles going carless的报纸、Disneyland和Universal Studio的地图、Bus Tour的广告等.这里就显示了教师的平时资料收集、收藏意识.这些材料用在学生的活动中, 不但维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感, 更重要的是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原以为“so easy”的课却是另一个天地.一节课能给学生一个惊喜, 让学生眼睛一亮, 他们的认知结构就会有一个小飞跃.这应该是教师所要追求的.

当然, 在处理教学资源时, 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 什么都要, 越丰富也好.看教师对引用Mark Twain名言的反思和在处理Olvera Street文化背景时的做法, 他已经有所失又有所得.失去的是San Francisco教学的资源, 得到的是保证初二学生对Olvera Street的初步理解.由此可见, 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时, 应该要注意:

(1) 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

(2) 充分考虑到材料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3) 充分解读教科书, 弄清其内容和结构上的不足.

故事三:给予学生成功的信心.

今天的课文其实很简单.一封信, 题目是on vacation.话题是旧的, 唯一有趣的是通篇的花体字, 不仔细辨认, 是没有办法阅读的.上课之前就有学生来问, 这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写的, 还要上吗?我郑重地点点头, 他们泄了气似地走掉了.真要上了, 望着课文很久, 也想不出一个让它有趣的办法.

我试着让他们先解决两个问题:Whom is the letter for?Whom is the letter from? (即观察solution和signature.) 同桌讨论, 学生终于辨认出来了Susan和Gloria这两个名字, 大家欢欣鼓舞的, 觉得花体字也不是什么mission impossible了.

于是开始听音.先让学生辨认课文的内容, 然后再听音比较, 看看自己辨认的准确度如何.因为文本的不易读 (呵呵, 实际意义上的) , 学生对于听音抱着很大的希望, 听得就格外仔细.一旦确认自己的辨认是正确的, 非常开心地相互击掌, 让我难以置信初一内容的篇章就因为在陌生的花体字与熟悉的语音输入之间存在的信息沟而变得貌似有趣起来.更有趣的是conversation的练习, 学生根据整篇对话做出的“完型”猜测居然一个都没有错.整个活动在Jack的最后一句填空完成后达到了高潮 (Jack因为肠胃病住院今天刚刚回校上课, 自然地, 同学们对他给予了特别多的关注) .

呵呵, 应该注意课堂节奏了.大家的兴奋劲儿还没有过去, 突然听到我喊了一个number, 而且sounds odd, 因为我喊的是three eight———thirty eight.被叫到的学生自然站了起来.呵呵, where are they?很简单的问题, 她松了口气, 马上回答了.我示意她可以叫另外一个号码, 再问一个关于文章的问题.略一思索, 她的眼睛就放光了.之后的速度很快.

关于vacation的, 所以后来的设计是一个马上要到的春游要带上什么东西的讨论, 并且要说明原因.各组的结果都非常有趣.男孩子多的那个组, 给的答案非常boyish, 要带上water-pistol, because walking around the West Lake is boring, and we may have some fun with waterpistols.女孩子多的那个组, 要带上tissue, table cloth, umbrellas, hats, fans, etc.呵呵, 所以说ideology这个东西是真正的有意思的玩意儿.有一组上来就不同凡响, 说, 咳咳, we should take a good mood first.呵呵, 我称赞了他们的创意.是这样的,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William Blake如是说.所以, 带着心情上路, 才使得旅途种种丰富.

可以带什么?学生的答案已经很丰富了.如果走进教室之前我并不特别明晰, 走出来的时候, 我也决定了每日的trip, 我背囊里的东西:首先是心情, 然后是区别ideology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探究的钥匙.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有些是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很难一概而论.当然也有许多共性的内容, 譬如学习兴趣、信心等.这些因素是教师可以预设关注的.

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就先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当教师发现教学内容或活动的难度超出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 就应该寻找切入口或支架, 让学生上一个台阶, 尝到成功的甜头, 哪怕是一点点.这对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他的课堂处理上有两点非常成功:

(1) 让学生辨认solution和signature.相对于信件内容来说, solution和signature是比较单一, 不需太多的背景图式.而且这个活动好似“侦破”,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把“兴趣”的诱发和“信心”的树立融合在一起.从“兴趣”着手, 再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树立对整个花体字文本理解的信心.

(2) “听”和“读”都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常规教学活动中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 一般很少同步使用这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但是教师就是反常规地将这两种途径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听的时候阅读文本.其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这篇课文的“听”比“读”容易 (通常是“读”比“听”容易) ;二是这一步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辨认花体字的文本.所以教师是把“听”的活动作为一个支架 (scaffold) , 既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树立信心, 又让学生通过听获取语境, 从而有可能辨认文本.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篇3

Step 1. Lead?鄄in

T: Hi, everyone.

Ss: Hi, Mr. Lu.

T: Its quiet. There is no noise any more. No one is speaking. There is no noise. There is no whisper.(迅速地板书whisper) No one is making a noise or a whisper. A whisper is a very low sound. It means soft noise. As we al?鄄ready know, Jiangxiang school is a most unusual school. It is quite unlike any other school in Sichuan. It is quite un?鄄usual, not the same as usual.(板书unusual)Where 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 in Chengdu or in Yangzhou?

Ss: Chengdu.

T: Todays classroom is quite strange,(板书strange) so it is quite unusual for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Ss: Yes.

T: Where are you going?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Ss: Good idea.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k.)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b: I can see the bushes.

(Present the new word—bush.)

T: Who are they in the park?

Ss: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T: Are they happy?

(Play the scream.)

Ss: No.

T: Have a guess. What happened?

Ss:...

T: You didnt reply, didnt answer me quickly.(板书reply, quickly)What did you hear?

Sc: I can hear something unusual that is unusual sound.

(Teach the new word—miaow.)

T: How did you feel?

Sd: I felt afraid.

T: Is there anything unusual in the park?The ghost in the park?(Write down the topic on the board.)Whats this?Ghost.

(Teach the new word—ghost.)

Step 2. Pre?鄄reading

T: Now Daniel put the story here.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en did it happen?What did they see/hear?How did they feel?Why did they feel so afraid?

Se: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Sf: They sat under a big tree.

Sg: On Sunday morning.

Sh: They saw nothing.

Si: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

Sj: They were very afraid.

T: 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Sk: They left the park quickly.

T: What did they do then?

Sl: They told Andy everything.

T: Would you r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actually?Shall we play a game now? Id like some students to stand in two circles like this... When I play the music, the students in outer circle walk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inner circle keep still. When I stop the music, you can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

Q1:What was in the park?

Q2:How does the cat make sounds?

Q3:What was the ghost?

Q4:What was there behind the bushes?

Q5:How was the ghost? Was it very strong? Which words or sentences tell you?

Q6:What kind of sound did it make?

Q7:Then what did Andy do?

二、教学反思

这次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倾听,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设教学环节的目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地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入点小巧,学生容易回答,过程自然平滑,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突出整体教学思想。追问需要重复,学生才能听懂。有少数学生的语音面貌很棒。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一个独特的游戏,不足之处是,在游戏活动之后再设计一个学生反馈活动会更好。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教学片段

Step 1.Lead?鄄in

T: Hi,everyone.Ss: Hi,Mr.Lu.T: It’s quiet.There is no noise any more.No one is speaking.There is no noise.There is no whisper.(迅速地板书whisper)No one is making a noise or a whisper.A whisper is a very low sound.It means soft noise.As we al?鄄ready know,Jiangxiang school is a most unusual school.It is quite unlike any other school in Sichuan.It is quite un?鄄usual,not the same as usual.(板书unusual)Where 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in Chengdu or in Yangzhou?

Ss: Chengdu.T: Today’s classroom is quite strange,(板书strange)so it is quite unusual for you.It’s a lovely day,isn’t it?

Ss: Yes.T: Where are you going?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Ss: Good idea.(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k.)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b: I can see the bushes.(Present the new word―bush.)

T: Who are they in the park?

Ss: They are Millie and Amy.T: Are they happy?

(Play the scream.)

Ss: No.T: Have a guess.What happened?

Ss:...T: You didn’t reply,didn’t answer me quickly.(板书reply,quickly)What did you hear?

Sc: I can hear something unusual that is unusual sound.(Teach the new word―miaow.)

T: How did you feel?

Sd: I felt afraid.T: Is there anything unusual in the park?The ghost in the park?(Write down the topic on the board.)What’s this?Ghost.(Teach the new word―ghost.)

Step 2.Pre?鄄reading

T: Now Daniel put the story here.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en did it happen?What did they see/hear?How did they feel?Why did they feel so afraid?

Se: They are Millie and Amy.Sf: They sat under a big tree.Sg: On Sunday morning.Sh: They saw nothing.Si: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Sj: They were very afraid.T: 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Sk: They left the park quickly.T: What did they do then?

Sl: They told Andy everything.T: Would you r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actually?Shall we play a game now? I’d like some students to stand in two circles like this...When I play the music,the students in outer circle walk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and the students in the inner circle keep still.When I stop the music,you can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Q1:What was in the park?

Q2:How does the cat make sounds?

Q3:What was the ghost?

Q4:What was there behind the bushes?

Q5:How was the ghost? Was it very strong? Which words or sentences tell you?

Q6:What kind of sound did it make?

Q7:Then what did Andy do?

二、教学反思

这次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倾听,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设教学环节的目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地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入点小巧,学生容易回答,过程自然平滑,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突出整体教学思想。追问需要重复,学生才能听懂。有少数学生的语音面貌很棒。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一个独特的游戏,不足之处是,在游戏活动之后再设计一个学生反馈活动会更好。

初中课文《船长》教学实录 篇5

初中课文《船长》这一课该怎么教学呢?怎么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教学让学生领悟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呢?下面是初中课文《船长》教学实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课文《船长》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引读《船长》。

通过课前预习,大家一定初步认识了这位船长、了解了课文中他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看。

二、初读感悟。

1、课文中有一句高度概括船长人格魅力的句子,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然后画出这一句。【生自读】

2、交流:哪一句高度概括了船长高尚人格?(“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他又一次选择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1)【师点出“忠于职守”“做人之道”】问:“忠于职守”“做人之道”怎么理解?

生:“忠于职守”就是忠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生:“做人之道”就是做人应遵守的道义道德。

师:那么你认为哪些是我们的“做人之道”呢?

生:诚实、守信、讲礼貌……

师:文中船长的“做人之道”又体现在哪呢?

生:体现在他面对死亡不慌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

2)师:我们再读这句话,看还有什么疑问。【齐读】

生:我想问“英雄的权利”指什么?

师: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上文,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独立学习——合作讨论】

师:我先问问大家,“英雄的权利”在你们看来有哪些?(享受荣耀、受优待、有领导的权力……)文中的船长面对死亡是怎么做的?(指挥船长所有的人脱险,自己选择了死亡)所以,这儿的“英雄的权利”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看。

生:这儿的“英雄的权利”指他面对死亡舍己救人,自己则随轮船沉入了深渊。

师:这种品质我们可送他成语。哪些?

生: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3、过渡:船长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权利的,课文中有具体的描写,放开声音,用心去读课文,找出这些具体描写,并把你的真情实感写在旁边。【生自学】

4、交流。

A、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自然段。【读,师相机出示】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哈尔威是一个沉着的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没有慌,而是利用船长的权利,维持着秩序。

生:我体会到他想到的是先救乘客,把救援妇女摆在首位,惟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的这种精神很美。

师:你体会到了他的人性美。你们大家体会到了吗?(体会到了)那么能通过读体现出来吗?自己先试试!【自读——指名读,评议,领会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再指名读——齐读】

B、生:我画的是课文第6到21自然段。

师:这是一段对话,船长与谁呀?(与机械师、大副)所有的同学都再去读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一定会更深。【再读】

生:我体会到船长镇定自若,从他很有条理的问话、分析当前情况,知道了还有20分钟,他知道如果一切按照他的指挥有秩序的话,逃生是来得及的,他毫不慌乱,很镇定地指挥着。

师:你真会动脑筋!他的这些问题是多余的吗?(不是)他在分析情况、计算时间、安排救生工作。

生:我体会到他始终把妇女放在首位,我觉得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师:真正的男子汉就应该先保护弱者!

生:我感到他是个称职的领导者,在安排救生时他说“让每一个人都到小艇上去”,他心中装的是全船的人,他觉得保护他们的安全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师:他是个责任感十分强的领导者呀!

5、师:同学们,面对这猝然而至的灾难,甚至可以说就是面对着死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救生工作,如果换了你,你也会像他一样吗?(……)

师:在这里,有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几个场景,请大家切身体验一下。【播放影片中慌乱的场面,师激情描述】

师:看完刚才的影片大家感受如何?(害怕、恐惧……)如果你也在其中,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实话实说。(逃命、活命、找妈妈、哭……)

师:而此时的哈尔威船长想的.是谁?又是怎样做的呢?(……)

师:他,也是个凡人,但在这生死考验下显示出了他的不平凡。这段对话我想请人分角色读。【指名读,评议,指导——再指名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师: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使大家沉默了……【师导读第22自然段】

6、继续交流:课文中还有哪儿让你动容?

C、生:24、25、26自然段。

师:合上书,听老师读这一部分,你在脑中想象画面。【师读】

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生:……

生:……

师: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这一部分。【齐读】

D、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9自然段。【读】

师:这是悲壮的一幕!有请一位同学再次朗读,带大家感受这悲壮、这神圣!【再指名读】

7、师:同学们,时穷节见,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朗读最后自然段,深情缅怀我们敬爱的船长吧!

三、小结。

下面,我们也学学“实话实说”栏目的结尾,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哈尔威船长,您真伟大,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

生:哈尔威船长,您心中只想到别人,救出了60人,而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壮烈牺牲,真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好船长!

……

生:老师,我还觉得哈尔威船长还有点……还有点笨。(我始料未及,但还是微笑着示意他继续说,)他又接着说,船长应该会游泳吧,何必去死呢?

师:思考的角度很独特,与众不同!那,同学们想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一片争论!七嘴八舌】

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辩论”,正方:能自救;反方:只能牺牲。然后建议同学自由组合,依据课文和课外资料,找到理由根据,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

【大约过了十分钟,开始辩论】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自救应该有的是办法。如在小艇最后离开之时,他也一跃而上,不是能救自己吗?

反方:我方认为,船长不可能上小艇,一是时间不允许。书上说只有20分钟,而要救60人;二是小艇可能载重不够,再说就是够,船长也不愿把危险留给他人,他情愿牺牲自己。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的“徐徐”可以感觉时间是允许的。就算不上小艇,那么在船沉的一刹那,跳入大海,船长应该擅长游泳,坚持到他人来救也完全可以呀!

反方:请正方同学仔细看课文,文中写到:“薄雾笼罩大海,雾越来越浓,”“夜晚的大海又是风高浪吼!”这种境况跳海也只会葬身鱼腹!

正方:不跳海也是死路一条!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就算如此,那还有生的可能,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玛丽”号抛下救生圈,放下救生艇……船长能活而不愿离开撞坏的破船,那不是太愚吗?

反方:不!我认为那不是船长愚笨,而是他的做人之道,书上不是说,“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吗?他就是这样尽职的:人在船在,人亡船亡。再说他与船的感情太深了!总之,他镇定自若指挥救出60人,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不是一个英雄吗?

……

2、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老师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

四、作业。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篇6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

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

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

(生摇头)

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

(生摇头)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

师:还有谁来说说看?

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学生开始认真地在纸船上画画,一边画一边看课文。教师边巡视,边适当给以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画好了吧?画完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那位船最小的同学来说说看好吗?

生:太多了,我画不下。

师:你那个船比我这个还大一点吧。(教师又拿起橄榄核)你画不下,有什么感受?

生:王叔远太厉害了!

师:还有谁来说说?船大一点的同学。

生:在那么大的船上写字画画都那么难了,他在那么小的桃核上雕刻,真是很厉害!

生:我觉得船大真的很好。

师:为什么?

生:我没有他那么高的技术。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尽管是全部画上去了,但是画得相当难看。

生:在较大的船上画已经很难了,可想而知,在1.96厘米长的桃核上刻东西是多么难啊。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上了人物,有五个人,那么“情态生动”我们表现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到文中看看王叔远的“情态生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段的“神情与苏黄不属”,我觉得他把三个人的形象都雕刻得非常逼真,可以看出神态不相同。所以表现了情态生动。

生:从第三小节“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所语”中的“如有所语”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得非常精细。人好像在说话一样。

生:我找的是“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如果让我来刻的话,刻一个脸就不错了,他刻出来的那个人神情好像听烧水声一样。基本上每个人刻出来的神情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生:第三段,“东坡现右足,各隐卷底衣褶中。”我想他连“微侧”这细微的动作都能刻出来,说明情态真的非常生动。

师:刚才同学们都觉得第三段和第四段表现了王叔远雕刻的情态生动。我们先一起把这两段读一读好吗?一边读。一边体会感受“情态生动”。

(学生朗读)

师:王叔远人物雕刻的奇巧。我们今天已经无缘得以一见了,却能通过这些文字体会和感受到,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字的力量,作者非常细腻而且很真实地描绘了船上这些他所看到的景象,比如“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从这些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作者描写得非常的细腻。

师:很好,这可以看出作者叙述得非常详尽。你看,右手、右脚、左手、左脚都介绍得很清楚,是不是?因为有如此详尽的叙述,我们才好像亲眼所见一样。魏学洢用大量的笔墨进行了客观描述,在客观描述中又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

生:(齐答)“嘻,技亦灵怪矣哉!”

师:好,这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他的赞美。还有,作者间接的赞美,你能找出来吗?

生:“佛印绝类弥勒”,他情不自禁地认为佛印就像是佛一样,赞美把佛印的神态描写了出来。

师:很好,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你就是魏学洢,你看到了王叔远的雕刻如此精细。

(生朗读)

生:从最后一段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师:钦佩之情你能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诵)

生:“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各具情态”,也表达了对王叔远的赞佩之情。

师:来读一遍。

生:“珠可历历数也”,用了一个破折号,是对前面念珠刻画得精细发表赞叹,念珠甚至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

师:好的,你来读一遍,要把这种由衷的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王叔远雕刻得如此精细。魏学洢在看的时候禁不住击节赞叹,好像他也在一粒一粒数的感觉,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赞叹之情读出来好吗?

(师生一齐带着感情朗诵)

生:这里还有一句话“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这里运用了比喻,把刻的字比喻像蚊子的脚一样,突出了雕刻的精细。

师:你再读一下。读得慢一点,要把这种“了了”的感觉读出来。

(生朗诵)

生:我现在觉得,其实课文里面没有一句不是赞叹!

师:啊,你有这样的感觉了。为什么?

生:我看着看着。每一句都是说他雕刻很精细。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魏学洢了。他看着这么精美的核舟。一边写,一边肯定禁不住要发出赞叹之情的。那么写到这里,核舟上的人和物都叙述描写出来了。文章也该结束了,但是魏学洢仍然没有收笔的意思,他又把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统计了一遍。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作者最后又进行了如此的统计,如此的铺陈,你们觉得啰嗦吗?

生:不啰嗦,他用实际的数字,从侧面描写了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生:我觉得他作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比,从“为人五;为窗八”到“为字共三十有四”,用那么多的东西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对比。

生:我认为他还是给读者带来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前文如此细腻的描写都是分开来写的,从一个空间的顺序来描写的,也许我们看着并不觉得雕刻了多少内容,可是最后一段话一统计,我们就感觉到,哦,那么小的桃核,雕刻了那么多的内容。给读者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人五;为窗八;为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句式看似非常单调,但是思想感情却是--

生:(齐答)非常强烈。

师:强烈的什么之情?

生:(齐答)赞叹。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生朗读,其他学生都沉浸其中)

师:好的,就是这么小的一个桃核(老师再拿起那枚橄榄核。展示给学生),雕刻了这么多的内容,王叔远的技艺真是非常的高超、奇巧啊。王叔远的这枚核舟,他没有起名字吧?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吗?

生:游赤壁。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段写的最后一句话,“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枚核舟讲的就是苏轼去赤壁游玩的场景,所以为它起名为“游赤壁”。

师:哦,“盖大苏泛赤壁云”,原来王叔远已经起过名字啦。那么大苏泛赤壁。大苏是谁?

生:(齐答)苏轼。

师:苏轼这里有了。在船头。那么“泛”字在哪里呢?老师看不到啊!

师:“泛”字本义是漂浮。哪里表现出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呢?

生:“舟尾横卧一楫。”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

师:舟子在干什么?

生:烧茶和摇蒲葵扇。

师:(笑)烧茶和摇蒲葵扇,这是一个人吧?还有一个人在干什么?

生:啸呼。

师: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在划船?

生:没有。

师:舟子没有司其职,说明船是怎样的?

生:随波逐流。

师:对,是漂在水上的。那么“泛”字也有了,“赤壁”在哪儿?我也没看到啊?

生:第二段中的两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是的,一枚小小的核舟,我们不仅看到赤壁,仿佛还看到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刚才老师朗诵的就是《赤壁赋》中的句子,多么优美的意境啊!我们不得不感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啊!

7

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件精品:一是王叔远的雕刻杰作,另一个是魏学洢的这篇文章。如果没有王叔远,就没有这么奇巧的核舟;如果没有魏学洢。这份奇巧就不能保存下来。王叔远用雕刻表现出“大苏泛赤璧”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当然,我们享受这艺术美感的时候,还必须要感谢用文字将这“奇巧”体现出来的人--

生:(齐答)魏洢。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约则裕动则活化则融-----《核舟记》评点

昆山国际学校刘恩樵

前几日,偶得上海市娄山中学王荣老师的《核舟记》教学实录,读之,颇为欣喜,确有为之一振之感。细读,再酌,遂以《约则裕动则活化则融》为题述写读后体会。

一、约而裕

约,即简单、简要;裕,即丰富、宽绰。

以简约来赢得丰绰,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

为了解析方便,笔者将王荣老师的课堂结构简要划分为七个部分(已有序号标出)。我们不妨简单归纳一下这七个部分所示的教与学的行为。

1、导入。

2、看橄榄核

3、画纸船

4、玩核舟

5、赏《核舟记》

6、品核舟之名

7、结语

从《核舟记》的大致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完整而明晰,简单而精当。先说课的开头与结尾。在这节课上,我们没有看到凤头,也没有看到豹尾,课的开头与结尾,仅仅就是一句极其简单的叙述的句子,简直朴素得一塌糊涂。其实,朴素本身就是一种方式,一种华彩。我们再看中间的几个环节,看橄榄,感受核舟之小,画纸船悟雕核舟之难,重点是“玩核舟”“赏《核舟记》”“品核舟之名”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简单明了,不枝不蔓。就说这节课的多媒体的使用也是简单得体的。在这节课上,只是在说明微雕艺术的时候,出现了一处PPT的使用,简单介绍微雕艺术,别的,也没有频繁更换一张张PPT,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简易的流程却给了课堂师生极大的思维空间。如果说,这节课既没有凤头,又没有豹尾,但是,却有猪肚。在“看橄榄核”“画纸船”这两个环节的蓄势之后,丰厚绰裕的内容全集中在“玩核舟”“赏《核舟记》”“品核舟之名”三个过程之中,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对核舟以及《核舟记》之美、之精、之绝的体会可谓入心入肺,“读”透纸背。

穿衣,宽大则舒服;舞台,宽敞则舒展;思维,宽松则灵动;课堂,宽绰则厚重。我们不宜把课堂处理得密不透风,密匝无隙。简单一点,舒缓一点,从容一点,也许只有这样,课堂给学生的滋润才会真切与透彻一点。

二、动则活

从《核舟记》的课堂实录来看,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

其一,把一个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拿给学生看。

其二、让学生在自己折的纸船上照着课文上写的画画。

其三,让大家说,比照王叔远的核舟你有什么感受。

其四,让学生说说《核舟记》的文字的力量。

其五,让学生说说对“大苏泛赤壁”的理解。

其六,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文章的句段。

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教师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工艺品的精巧”,而采取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活动”。尽管本节课上的这些的活动可以再改进,但是,活动,确实使得课堂不闷不僵,学生有活气有活力。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核舟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这一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核舟的精巧,从而感受到中国工艺品的精湛艺术,让学生“体验”而不仅仅是“认知”,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那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完成这样的内容,教者以“活动”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

让“活动”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这是近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突破。李海林提出了“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新概念,王晓春也在他的新著《语文课,如何是好》一书中给出了许多“语文课堂活动”的实践案例,王荣生更是把“课堂学生活动”作为“有效的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来大致描述语文课应有的策略:“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应该主要教‘体验’--主要方式是‘搞活动’。反过来也可以这样归纳:语文课为什么要‘搞活动’?因为教‘体验’的需要,‘体验’的最好办法就是‘搞活动’;那语文课为什么要教‘体验’呢?因为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会用语文,教学生用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体验’一番。”(李海林语)

所以,语文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更是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法宝之一。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新观念。

三、化则融

依我看,“化则融”是本课教学的最大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核舟,还是《核舟记》,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陌生”的。这种“陌生”,也许就是熟视无睹,熟视无感,抑或是一看便知却又看而不知。

因此,如何让《核舟记》这短短的五百多字所包含的意蕴,打个比方就是《核舟记》的中“珠玑”去尘生光,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珠玑之芒,这并非易事。

王荣老师做的就很好,其功夫全在一“化”字上。

化,即通过一些恰宜的方式,“读”透纸背,让文字鲜活起来,柔软起来,温暖起来,闪烁起来,不再是坚硬冰冷无味的笔画的组合。

我想,许多教师的课堂在“大苏泛赤壁”这五个字上一定没有什么着力。但是,王荣老师不是这样。他对“泛”字的引导可谓“化”到极致。

师:那么“泛”字在哪里呢?老师看不到啊!

师:“泛”字本义是漂浮。哪里表现出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呢?

生:“舟尾横卧一楫。”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

师:舟子在干什么?

生:烧茶和摇蒲葵扇。

师:(笑)烧茶和摇蒲葵扇,这是一个人吧?还有一个人在干什么?

生:啸呼。

师: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在划船?

生:没有。

师:舟子没有司其职,说明船是怎样的?

生:随波逐流。

师:对,是漂在水上的。那么“泛”字也有了。

真是精彩!一个“泛”字被化解得如此精到。

其实,对“泛”字的化解只是微观上的一则例子。可圈可点的还有许多。请看下面一段。教者紧扣“作者间接的赞美,你能找出来吗?”这个主问题,一下子把《核舟记》的大段文字“化”开了。

师:好,这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他的赞美。还有,作者间接的赞美,你能找出来吗?

生:“佛印绝类弥勒”,他情不自禁地认为佛印就像是佛一样,赞美把佛印的神态描写了出来。

师:很好,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你就是魏学洢,你看到了王叔远的雕刻如此精细。

(生朗读)

生:从最后一段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师:钦佩之情你能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诵)

生:“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各具情态”,也表达了对王叔远的赞佩之情。

师:来读一遍。

生:“珠可历历数也”,用了一个破折号,是对前面念珠刻画得精细发表赞叹,念珠甚至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

师:好的,你来读一遍,要把这种由衷的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王叔远雕刻得如此精细。魏学洢在看的时候禁不住击节赞叹,好像他也在一粒一粒数的感觉,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赞叹之情读出来好吗?

(师生一齐带着感情朗诵)

生:这里还有一句话“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这里运用了比喻,把刻的字比喻像蚊子的脚一样,突出了雕刻的精细。

师:你再读一下。读得慢一点,要把这种“了了”的感觉读出来。

(生朗诵)

生:我现在觉得,其实课文里面没有一句不是赞叹!

师:啊,你有这样的感觉了。为什么?

生:我看着看着。每一句都是说他雕刻很精细。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魏学洢了。他看着这么精美的核舟。一边写,一边肯定禁不住要发出赞叹之情的。那么写到这里,核舟上的人和物都叙述描写出来了。文章也该结束了,但是魏学洢仍然没有收笔的意思,他又把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统计了一遍。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请再看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的化解。一个普通的句子,当古代的度量单位与现代的度量单位简单地一个换算,再加上“橄榄核”的加入,一句无味的数字,一下子出现了表情,带上了温度,被延展得通透明白。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

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

(生摇头)

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

(生摇头)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

师:还有谁来说说看?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篇7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读课文,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部分?并谈谈理由。

生1:我喜欢第5自然段, 这一段作者用了拟人和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把苏州园林描写得很美。

师:对,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花草映衬的美丽图画。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喜欢第4自然段, 这一段写了假山的堆叠, 写了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 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 活泼戏耍的游鱼, 充满生气, 让人觉得真的是“如在画图中”。

师:是啊, 你看本文的语言多美呀,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2: (朗读课文) ……

从这一案例片段可以看出, 教师是从语言品味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其实阅读教学以语言的训练为核心本无可厚非, 但语言训练的内容应该因文体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苏州园林》作为经典的说明文, 可以以语言品味为教学重点, 但显然不同于散文、小说和诗歌的语言品味, 教学的重心应落脚在形象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上, 然而这位教师的教学完全无视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这是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这种倾向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样泛化的无文体特征的教学, 违背了阅读规律, 会误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最终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文体意识缺失的原因

1.话题作文的盛行给文体教学的误导

20世纪90年代末, 话题作文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给僵化的作文教学带来了一线生机。因为话题作文中“文体不限”要求的倡导,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写作潜能, 给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较大的余地, 赋予学生作文创新更大的空间。这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对文体的忽视。尽管有识之士一再呼吁“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 但事实上, 学生作文中文体模糊、语体失当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制约, 有时反而得到张扬, 从中考高考的高分卷和满分卷中可以看出, 那些“四不像”的“文体”, 那些煽情和矫情的文字, 正在被视为“富有人文内涵”而受到青睐。长久下去, 这一理念必然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一定的误导, 那就是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忽视文体的学习和研究。似乎文体教学就成了件可有可无的事了, 那么许多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文体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2.现行教材的编写没有给文体教学以足够重视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 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工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新编语文教材, 都是按照主题来组织单元的, 所以, 一个单元内课文的文体各式各样, 有小说、散文、记叙文、说明文, 等等。“文体”已经淹没在主题内容之中, 相关的文体知识也只是零星地不成体系地散布在写作知识中。这样就不仅不能为语文教师的文体教学提供有效的文本范式, 而且还削弱了学生本身就很薄弱的文体感。这是造成教学中文体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3.教学实践的模式化使文体意识缺失普遍化

新课程改革以后, 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那就是文体特征的淡化。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和学生不再关注文体, 成为无文体阅读。不管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不管记叙文还是诗歌, 一律是“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品读赏析—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一来, 阅读教学中表现得更多的是人文性的剖析, 多元化的解读, 很少注意文体本身的教学。对文体知识有的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有的则根本不提, 造成了文体教学的严重缺失。

二、强化文体意识的策略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吃透课标的理念实质, 牢牢抓住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切不可偏废两者中任何一个方面, 而且只有基于语文工具性之上的人文性, 才可能是真实的、可信的, 不然的话人文性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陈金明先生在《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中说: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时刻想到依据语文工具性特征来设计教学。”这就说明在大力弘扬人文性的同时, 我们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丢掉工具性, 而是要牢牢抓住工具性这一特征, 并且扎扎实实地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上落实语文工具性的特征, 然后在此基础上, 让语文的人文性自然渗透其中, 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虽然不倡导系统讲授文体知识, 这些知识考试也不作为考查内容, 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内容, 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梳理一些文体常识, 为阅读相应文体的文章做储备。所以为了弥补教材编排上的不足, 教师应将教材中散落的文体知识收集起来, 除了随堂学习之外, 还需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系统的梳理、复习和巩固,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较为系统的文体知识。

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明确单元主题思想的基础上, 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读的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是什么文体就应用什么话语系统来思考分析。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对表达同类思想情感的不同特点, 深化对各种文体的认知, 增强对各种文体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级 (下) 第一单元的编排, 主题是“成长”, 选编的五篇课文中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爸爸的花落了》、童话《丑小鸭》、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领会这些文章所表现的在不同成长历程中给人的启迪, 又要能够突出各自的文体特征, 散文就要当成散文来学, 童话当然也一样, 只是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淡忘了文体教学, 忽略了它们共性中的不同个性。这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否则, 学生本来就脆弱的文体感会渐渐地削弱以致丧失。

3.抓住阅读教学的根本

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充分利用课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 “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 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文体有别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特点;不同的文体, 必然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文体的特征, 通过阅读实践, 最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体感。

一节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等待时间;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39-03

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提问是为数不多的信息输入渠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目的、问题类型、问题修饰、等待时间、提问顺序和教师反馈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采用适当的提问策略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是,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很少考虑到问什么、问谁、什么时候问、怎样问和怎样评价。一些教师总是问一些让学生厌烦的简单问题,还有一些教师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气氛因此而紧张乏味,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障碍。学生总是静静地听教师的讲解,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受到压抑,语言能力的训练因为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以下是一节高中英语课的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一部分英语教师注意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并改进自己的提问技巧, 自觉重视有效提问策略的使用,以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促进。

教学内容:Period 1 Welcome to the unit of Module 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8日

授课对象:徐州某校某班学生

一、提问设计记录

1. Do the five pictur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f so, what is it?

2. Can scientists explain these

phenomena?

3.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m? Are you a bit curious?

4. What information have you got about UFOs?

5. Do you think Student A’s

information is interesting?

6. What about the information you’ve got? Is there something different?

7. Have you ever read some reports about UFOs in China?

8. Are you interested in UFOs?

9. Are they really from another planet?

10. What do the letters UFO stand for?

11. Why do you think UFOs visit our planet?

12. Where are the Himalayas?

13.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14. Why do some people make great efforts to climb them?

15. A Yeti is reported to be half-man and half-beast. Have you heard of it?

16. Do you think some climbers’ disappearances are connected with Yetis?

17. Where were the pyramids built, on the east coast of the Nile or on the west coast?

18. What are the reasons?

19. Do you think the Great Pyramid is a wonder in human history?

20. How was the Great Pyramid built?

21. I haven’t heard of Stonehenge or the Loch Ness Monster. They are a bit new to me. What about you?

22.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discovering more about them?

23. Do you believe in UFOs?

24. What might be the most

acceptable explanation for UFOs?

分析:在24个问题中包含16个展示性问题和8个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66.7%,而参照性问题仅占问题总数的33.3%。参照性问题的数量远远小于展示性问题。

Long & Sato (1983)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知识而提出的问题,通常教师提问时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展示或提供教师已教的知识或信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具体且惟一的答案。例如:“What is the noun form of the verb ‘succeed’?” 参照性问题是指教师不知道答案,且乐于听到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通常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时,没有预设答案,希望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提问的答案。例如: “What did you do on weekends?”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思维水平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参照性问题要远远优于展示性问题,它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一般说来,教师应多用展示性问题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展示性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展示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向参照性问题过渡。学生回答参照性问题越多,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越强,答句的长度增加,难度加大,表达内容更丰富。因此,教师要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Brock(1986)指出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能够带来更多的课堂交际,有利于学生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增加语言输出,促进语言习得,有益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适当增加参照性问题的数量。

二、提问等待时间及学生回答的记录

表格一说明: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不同的等待时间,大部分问题的等待时间为1到5秒钟,其中两个问题在提问后,立即指定学生回答,没有留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对学生回答产生一定影响,下面是等待时间以及学生回答的纪录:

1.问题: Do you know what the three letters UFO stand for?(等待时间: 2 秒钟)

回答: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2.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 UFO is?(等待时间: 3 秒钟)

回答:学生 A:It is not real.

学生 B:I think it is…

3.问题: Are there really UFOs from

the outer space?(等待时间: 8 秒钟)

回答:学生 A : No,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学生B: I don’t think so. I think…

学生 C: I think there are UFOs from the outer space. Because…

4.问题: 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title?(等待时间: 2秒钟)

回答:学生A:Sorry.

(重新指定学生)

(等待时间: 2秒钟)

回答: 学生B: The boy was missing. The police were puzzled.

5.问题: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等待时间: 7秒钟)

回答:学生 A : The article is about a missing boy.

学生 B: The same with student A’s.

学生C: The article is about a missing boy/UFOs and aliens.

6.问题: Suppose you are a reporter from China Daily. You are making a face-to-face interview with Justin Foster who has just come back home, what would you ask him?

(等待时间: 11 秒钟)

回答:学生 A : I would ask him…

学生 B: I would ask him…

学生 C: I would ask him…

分析:等待时间是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时长。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Orstein的研究表明,当等待时间只有1秒钟时,学生将无思考的余地,回答的质量难以保证,而将时间提升至3秒钟时,学生的思考相对延长,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回答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英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等待时间过短的问题。面对发问后等待中沉默的学生,教师们似乎感到不安,这短暂的数秒显得尤其漫长。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教师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1秒,然后指定学生回答,如果学生1秒钟之内不能回答,教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然而,提问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解提问,回忆相关信息,组织答案,甚至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等待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的质量。学生的反应速度、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当等待时间过短时,这些学生就会因为困难而被迫放弃思考。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能够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降低答不出的概率,甚至得到更多的可能答案,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还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暗示,这个问题很重要,教师在等待回答,我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适当的等待时间是5~10秒钟,当然,具体问题的等待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类型去设计。

三、提问后的部分评价纪录

分析: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给予的评价形式单一,重复现象严重。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反馈,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评价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掌握时间技巧。评价过早,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评价太迟,浪费时间,学生也可能已经遗忘。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堂反馈,当学生尚有鲜明的印象时就给予评价。研究表明,肯定的评价比否定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青少年还处在身心的发育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课堂上应减少抱怨,多些宽容。多给学生鼓励,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肯定的评价应多样化,在英语课上可以使用 “good”、 “very good”、 “that’s it”、 “fabulous”、 “you got it”、 “ terrific” 、“great”等,也可以适当增加赞扬性话语,如: “Well done. /What a clever idea. /You figured that fast. /You’re getting better everyday. /Keep it up.”教师应尽量缩短对于错误的评价,一般不应直接指出,更不可冷言相对,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对提问进行总结时,教师如能引用学生的正确答案,可能会得到比直接评价更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及时强化所学知识。除了口头评价,教师还可以用体态语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如通过目光接触、点头、面部表情表示对学生的鼓励、赞同;通过身体略向前倾,移动位置以及身体的姿势表明教师对问答活动的积极参与。

通过这节高中英语课的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注意,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Brock, C. A.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1986.

[2]Long, M. H.&C. J. Sato.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A]. In Selinger, H.&Long, M.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83.

[3]Orstein, A.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90.

[4]宋振韶. 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现状[J].学科教育,2003,1

上一篇:对学生作业鼓励性评语下一篇:防暑降温费发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