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2024-09-12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精选9篇)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篇1

曾经有学生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就某个学术观点与答辩老师发生争执,事后,答辩小组建议该生延期毕业,后经该生道歉,才侥幸过关。当前中国的教育伦理中有一种观点,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尊敬师长,不能争论”,因此,学者之间谈论风花雪月、收入与福利等话题是正常交谈,而涉及学术问题时,总是一言堂,而旁人或是举例佐证,或是笑而不语。在大学教育中,学生最爱满堂灌,老师最爱一言堂。当面不说话,背后发牢骚。在国外,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情况是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说真话在中国是一种勇气,在国外是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差异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制度变革。如何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如何促进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议。

二、文献综述

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的教育问题上。在对国外公民教育的研究中:张丽霞(2001)提出国外公民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与参与性的特点。胡艳蓓(2002)认为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强调了个人主义,共和主义强调了公众利益,社群主义强调公民的认同,多元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注意多元尊重与包容。李光莉(2009)也认为国外思政教育主要以公民教育的形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渗透公民道德规范的意识。在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当中:万明钢(2003)认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必须渗透在有关课程当中。孙菲(2005)比较了我国青少年思政教育与国外公民教育的异同,提出教育手段多元,更新教育内容等主张。秦树理(2005)提出政府介入与主导公民教育的观点,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因此,当前有关思政比较研究中,对中外教育观的研究比较弱,而对公民教育研究比较多,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思政教育要走向实践,采用公民教育的方式是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思政教育与社会的接轨,而在公民教育中,多元文化意识、参与社会实践观点是主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是目标。

三、中外教育观差异的表现

中外对教育都赋予了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自古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古训。而国外也认为教育是实现阶级之间流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中外有具大差异。

1. 师生关系不同。

中国具有严重的报恩意识,所谓的师生情义,恩师教诲即是真实写照。这种尊师意识演化为三纲五常之中的一个重要不平等关系,即师生不平等。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施恩,学生给老师做事是应尽之义务。而国外,学生给老师工作,老师要计时付费,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学生提供了学术意见,老师必须在论著中注明学生的贡献。

2. 学术研究态度不同。

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具有严重的学术地位排队的传统,同样进行学术研究者,不但有职称差异,还有荣誉地位差异,年龄大,资格老,就可以成为一方学霸,控制有关话语权,新进学者只有跟进,而不能忤逆其观点。而国外有成熟的学术研究规范,学生与教师可以对有关问题进行坦率讨论。

3. 学术研究方法不同。

在中国的社会学科研究当中,引经据典是最有力的论证过程。经典著作是最好的评判标准。而在国外的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主流。穷究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机制,而不需要定性质、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社会科学研究采用物理学、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是一种趋势。

4. 做人做事态度不同。

中国做人的重要性超过做事,因此,在教育当中,不做出头鸟,随大流是一种主流的做人态度,即所谓的中庸之道。在做事中,因循守旧,总认为社会是一天天变坏,还是老东西好,产品是老方法制做的可靠与有效。

四、中外教育观差异的根源

中外教育观的这些差异的根源是思想与哲学基础不同。中国教育师祖是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其核心的观点就是人生而不平等,社会秩序产生于老幼尊卑各自有序,知足常乐,各安天命。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打造了一个等级鲜明的封建社会秩序。中国教育观维护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文化制度的稳定。国外教育观的信仰基础是基督教的人生来平等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信条虽然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是在观念中,给人予平等的意识,因此,在教育中,师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进行学习与工作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情况。学生个性张扬,好标新立异,而老师对此也是采用赏识的教育方式给予鼓励与支持。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外科研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高于中国,国外教育观促进了国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不断质变与演化。中国教育中,创新意识的不足与中国的教育观有巨大关系,自建国以来,中国本土教育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励,这与中国的教育观有重大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赋予新的观念。

教育现代化虽然不是早期“四化”之一,但是没有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科技现代化。中国的教育观改革正处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推倒孔家店,引入德先生与赛先生”之间徘徊。西方的教育观到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工具,还是中国社会接驳到“现代社会”的渡船。主流的观点认为,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显示了尊重中国特色,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战略的伟大成功。而处于次要非主流的观点认为,不彻底的改革是禁锢经济加快发展的枷锁,引入西方的哲学观点,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是维护当前社会经济管理良好态势的关键。中国的教育观改革何去何从,还需要中央做出进一步的抉择,希望自上而下的变革能够推动中国教育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 (9) .

[2]张丽霞.国外政治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参与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1, (1) .

[3]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4]李光莉.从地震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5]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 2002, (4) .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篇2

【关键词】幼儿;语言;“对话”平台;交流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因此,幼儿教育中为每个幼儿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搭建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的平台,让每个幼儿想说、敢说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生活中,与教师有着大量的语言交流机会,但实际中却常常存在着教师布置常规任务的话多,即使在教育、游戏活动中,也常常会出现教师无意识的问幼儿“对不对?”“好不好?”等只需肯定或否定回答的提问,幼儿只需不假思索地回答“对!”“好!”。教师掌握着话语主导权,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应改变这种现状,让教师与幼儿之间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不仅仅是个姿态,也是给孩子一个平等的视角,它需要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心态、引导者的姿态去引导幼儿。教师和幼儿交流时,弯下腰或蹲下,目光和幼儿对视,让幼儿平等地与教师交流,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在游戏时,教师组织幼儿共同游戏,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也是一个爱玩的“大孩子”,使幼儿对游戏的快乐感觉不吐不快。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搭建幼儿个体间平等对话的平台,让每个幼儿都喜欢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个体之间的交往、交流时间占很大比重,教师需引导、鼓励和支持幼儿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培养每一个幼儿喜欢说、说清楚,学会倾听,理解同伴,支持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在园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各式各样的多彩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多采取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谈、交流往往比较充分,教师应鼓励他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交流、倾听、争论、理解同伴的观点。在争论中表达看法获得真知。在个别活动中,幼儿个体之间的单独交流,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在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儿童,教师更应创造表达机会,使其参与到幼儿之间的对话中,而且教师更要给予明确的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大胆表达。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三、搭建环境与幼儿对话的平台,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善于创设适合幼儿表达的语言环境,让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让幼儿参与到活动室建设中,让幼儿主动出主意、想办法,亲手去布置,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创造幼儿表达的环境条件。活动区角是每个幼儿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去处,教师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带着幼儿走进种植角,去看、去听、去说,说出自己的所闻所看。由于幼儿对动画片的独特喜爱,教师应充分利用动画中的主人公的语言给幼儿展示富有童真、童趣的情景,让每个幼儿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美,学会表达。

创设家长与幼儿平等对话的情境是家园共育的职责。在园内开展的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提供孩子和父母合作、交流情感的机会和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让家长认识到父母和孩子相处也需要有“同伴”之间的平等交往,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我们要求家长让孩子在休息日给做饭的父母当助手,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家中的日常事情让孩子参与、发表意见。鼓励家长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对外出期间的所见所闻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孩子有机会说。同时要求家长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四、搭建书籍与幼儿对话的平台,让幼儿从书中学会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阅读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从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教育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语言氛围,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幼儿都喜欢参与到游戏之中,阅读也应寓于游戏中。如引导幼儿模仿电视节目,玩“我是主持人”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主持人,把自己在绘本中看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组织主持人讲,看谁讲得多、讲得好。这样,既让每个幼儿有一个交流阅读收获、互相评价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幼儿大胆讲述,注意倾听的品质,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幼儿对画面的理解只停留在最直接、最浅层的内容。许多幼儿看一本书,常出现“飞快浏览”、“频繁换书”,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封底、页码等,看懂绘本画面的内容。幼儿阅读从感知开始,教师指导他们边看边想,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仔细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背景等。启发他们合理想象,画上的人物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让他们联系前后页来理解画面,并串联起来,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由连续的画页构成的。绘本上有对应的文字,既让幼儿学会看绘本图案,又学会看文字。在幼儿理解画面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思考,并说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幼儿在思考中提升,在书中学会如何表达。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篇3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白琼 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我们认为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为此,在学生“平等对话”中提倡以下交流互动方式: ? 1、互相讨论。要让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 2、共同体验。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第一场雪》采用虚拟“雪后小记者采访”生活情境的教学,以小记者采访为经,以广大学生扮演各类人物角色为纬,双线互动,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步骤: ??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三名小记者从教室外走进。一位记者:“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南方的一名小记者,听说你们这昨天刚下过一场雪,专程赶来采访,行吗?②记者采访,品味意境 ??采访主题一:这场雪来得快吗? ??采访主题二:这场雪下得大吗? ??采访主题三:这场雪下得实吗? ??采访主题四:这场雪下得好吗? ??采访主题五:亲眼看到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好的雪,你心中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对这5个问题的回答,完成了对课文情境的体验。 ??三、师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自我超越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而忽略了对师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败归因的分析。为此,教师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从而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1、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为了不断地让学生对教材有新鲜感,教师应树立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导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观念转变,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2、让学生发现教材的疑点。“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3、让学生探究教材的特点。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自主探究,重在信任每个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学生在自我探究大榕树的美丽时,有一个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后说:“远看大榕树,它就像一只大熊在河边喝水,太美了。”大家仔细一看,插图上的大榕树果真像一只大熊,学生那独特的想像和理解真令人折服。 对话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关系更为真诚。

求职者:面试时应该平等对话 篇4

面试实际上是一个追逐过程,你追逐公司的同时也正被公司所追逐。”———英国未来管理学会管理顾问、执行教练简妮·罗杰斯。  尽管有研究表明,指望通过一场面试对一个人未来工作中的表现作出预测,并不比从一个人的笔迹推断其性格高明多少,但面试仍是一种最常用和最普通的招聘手段,98%的公司都将此作为招聘新员工的主要工具。与其它花费更多时间和成本的筛选方法相比较,面试未必是筛选出精英的最佳方式,但有效设计的面试可以得到充分的用于评估和权衡的信息,提高成功选用人才的机率,同时向应聘者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机会。面试当然是一场选拔赛,面试也是一种聘雇双方彼此遭遇的探险经历,但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面试更应该是可能的雇员与未来雇主间的平等对话。这里所谓平等的对话体现为信息的`平等、权力的平等以及交流的平等。

信息的平等 在面试之前,应聘者的简历已放置面试官案头,但应聘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达到信息的对称。至少,对于面试的时间安排与限制、面试过程与测试程序、招聘条件的如实告知应是招聘人员行为规范的初始保证。应聘者需要自己花费些时间对将要加入的公司的资本状况、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作一些了解,了解的途径大致有利用图书馆、公司的公关宣传资料、公司网址以及应聘者在这一行业(但不是这一公司)的熟人等。应聘者了解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切忌到公司面试现场打听,尤其不能在面试过程中提出无知的问题,那样的话,等待应聘者的就一定是失败。

权力的平等 通常正襟危坐的面试会给人带来面试只是一个单向过程的印象,似乎在整个过程中应聘者全无权力可言,只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已。但如果你自认为是这场招聘的最佳候选人,情况就全然不同了。你会发现,主动权或者说权力的天平其实向你这边倾斜,就像公司面临无数候选人一样,你也面临着无数候选公司,你可以去这家公司,也可以去那家公司,更精彩的是你甚至可以以此向原公司老板要求加薪。此时,面试仅仅形同一场约会,并没有多少约束可言。要知道一旦面试失败,对于招聘公司而言,重新举行一场面试需要负担的可见成本就包括结清雇员工资、重新刊布广告费用等,不可见成本还包括重新安排时间举行招聘、错失商业机会、损害公司声誉、伤害员工情绪等。既然面试不仅仅是单向选择,又怎么能说应聘者仅仅是权力的奴隶呢?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篇5

所属市县:驻马店市确山县 工作单位:确山县实验小学 姓

名: 代占丽

箱:153790351@qq.com 联系电话:***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对话教学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呢?如何让他们积极发动思维,大胆表现自我,求同存异,畅所欲言呢?师生关系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可否认,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教师采用什么方式引发学生表达自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了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初浅地谈谈如何实现在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对话教学。

关键词:平等对话 和谐相处 交流互动 自我超越

教师完全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从头讲到尾,学生则完全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当然是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语文课更容易出现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分析课文的情况,更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课堂上少说话,这主要是为了适应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主旨和写作方法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语文教学是说与写的双面结合,不能说就不能写,不能写也就说不好;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怎样去生活,怎样在生活中建全人格,磨练性格。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呢?如何让他们积极发动思维,大胆表现自我,求同存异,畅所欲言呢?师生关系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可否认,教师永远是课堂上的主导,教师采用什么方式引发学生表达自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课堂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我们认为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的课堂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为此,在学生“平等对话”中提倡以下交流互动方式:

1、互相讨论。要让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

2、共同体验。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第一场雪》采用虚拟“雪后小记者采访”生活情境的教学,以小记者采访为经,以广大学生扮演各类人物角色为纬,双线互动,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步骤:

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三名小记者从教室外走进。一位记者:“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南方的一名小记者,听说你们这昨天刚下过一场雪,专程赶来采访,行吗?②记者采访,品味意境

采访主题一:这场雪来得快吗? 采访主题二:这场雪下得大吗? 采访主题三:这场雪下得实吗? 采访主题四:这场雪下得好吗? 采访主题五:亲眼看到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好的雪,你心中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对这5个问题的回答,完成了对课文情境的体验。

三、师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自我超越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而忽略了对师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败归因的分析。为此,教师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从而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1、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为了不断地让学生对教材有新鲜感,教师应树立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导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观念转变,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2、让学生发现教材的疑点。“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3、让学生探究教材的特点。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自主探究,重在信任每个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学生在自我探究大榕树的美丽时,有一个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后说:“远看大榕树,它就像一只大熊在河边喝水,太美了。”大家仔细一看,插图上的大榕树果真像一只大熊,学生那独特的想像和理解真令人折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创建民主氛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关系更为真诚,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春成,《新课标语文教育随笔》,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第一版。(2):戴宝云,《新课标小学语文实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第二版。

(3):李争平,丁志鹏,《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第一版。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篇6

了解学知特点, 增强责任指导

当前很多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很简单, 不耐心, 没有信心和恒心, 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矛盾不断, 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作为中小学校的校长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时, 尤其是在安排和落实学校各项具体工作时, 千万别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忽视了, 要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而且校长要经常过问和了解工作的落实情况, 及时关注学生普遍心理状况, 及时解决个别学生心理的严重问题, 不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也同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使一把手真正能做到以人为本, 真正关爱学生。

成立专设机构, 构建综管网络

我认为学校必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设管理机构, 应当让有很强的责任心, 热爱教育事业, 真心关心学生, 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领导担任此职。同时要安排管理学生经验丰富, 或专门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教师担任主要成员, 和政教处、德育处、安全处协同抓好工作, 建立综合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这个机构管理的流程应该是“每周定期让班主任汇报管理学生基本情况——领导机构和班主任共同分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详细安排班主任按照方案抓好实施——班主任及时反馈处理的效果——集中解决突出或较严重的个别问题——个别突出的案例要形成书面材料——在教师培训大会上进行交流个案问题——教师集体讨论——完善各种资料档案”。如果一个学校能按照此管理工作流程脚踏实地地做好, 那么学校就能平安, 教师就能专心教书, 也就完成了校长的第一责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要求。

强化教师培训, 做好定期辅导

作为校长一定做好教师的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让老师们针对新时期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 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除了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培训, 听专家讲座或观看光碟, 或学校自身组织的培训, 只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那都不够系统, 远远不够的。作为学校一定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方法的自学, 定期检查, 临时抽查, 要求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专著, 查看阅读笔记, 每月至少写2-3个处理学生的案例, 每月至少在全体教师培训会上交流一次。学校也要及时调节教师的工作节奏, 积极开展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活动, 例如开展教师运动会、书法展示、歌舞比赛、各种竞技比赛、我最成功的教育案例展示等, 激发工作热情, 化解工作压力, 消除职业倦怠, 融洽同事关系, 增强承受工作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 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 才能确保他们所管理的学生心理健康。其次是学校让每一个教师在开学的两周内, 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例如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方式、学生兴趣爱好等, 哪些是单亲, 哪些是留守儿童, 哪些家庭经济困难, 哪些家庭条件好等等, 建立比较详尽的学生个人信息档案, 要求教师在一个月内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让老师们时刻都要明白学生每一天都是变化的, 都是动态的, 一定要掌握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的一般规律。例如用管理五年级学生的方法来管理六年级的学生, 那你就落后了, 一步跟不上管理的步伐, 步步就跟不上, 很可能导致学生的问题丛生, 让你头疼不已。

注重学科渗透, 建立和谐关系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烦琐的工作, 作为班主任担负的教育与管理学生工作更多一些,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必须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树立共同育人的协作意识, 使每科的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能拖延。作为校长或分管领导就应该深入到课堂听课, 不但听教学课, 更应该听班会课, 看活动课, 查看班务记录, 如果哪个班级做得好就应该大力推广。作为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要敏锐观察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积极让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 友善融洽的师生关系。

强调因材施教, 做到多方合作

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有个别学生的心理很需要讲究恰当的策略。作为教师要记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如果发现重大或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及时上报学校, 作为每一个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要及时处理, 要善于给领导汇报, 多留心学生情绪变化, 大喜、大悲的学生必然有一些问题, 就要问其所以然。作为老师不要武断的判断学生错与非, 要实事求是, 调查清楚事情缘由, 然后在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法。教师千万不要随便议论学生长短, 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同时善于开动脑筋寻求更多的教师支持和家长的理解, 一般的问题千万不要让学生知道, 学生最反感的就是请家长, 或让家长知道自己的不好的事情。必要的问题再告之家长, 与之进行沟通, 了解更多的情况, 来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善于总结反思, 提高育人水平

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情感话语形式 篇7

一、“我们”

“平等”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交谈中,班主任把“你们”(指学生)变为“我们”(还是学生),就可以创设师生间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情境。由此创设的交谈情境,可促进师生双方的积极思考,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但在与学生交谈中,有时某些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称做“你们”,这无形中就把老师与学生分开了,学生在与班主任的交谈中情感上形成一种隔阂,这就使原本很融洽的谈话气氛,由于这个称呼的不当运用而相互间有些排斥。这种不恰当的称呼往往出现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搞的”,“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现在你们该怎么办”等等。这样一来,感觉好像是班主任从此要与犯错学生划清界限似的,好像学生犯错跟班主任就没有一点关系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对犯错的学生以“我们”来相称。因为此时,学生的心里是害怕、难过或委屈的,非常需要班主任来抚慰他们的心理,而一旦班主任能把自己与他们融为一体,交谈中以“我们”相称的话,学生就会认为班主任还是把他们当做学生,在为他们承担一份责任。此时,学生的心里一定是热乎乎的,也非常乐意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交谈的效果不是好了许多吗?

二、“你……”

平等沟通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有的班主任与学生交谈,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所交谈的话题,而忽视引导学生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平等交谈中班主任则关注“你”(学生)的存在,关注对方的独特感受,关注其心灵,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交流者的阐释。因此,班主任应常用“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你”不再是简单地接受命令的主体,而真正成为交谈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提问话,不仅具有调查功能,还能够激发学生在发现对方的同时,进行自我发现,在此基础上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很乐于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甚至还可能谈出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

三、“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平等、有效的沟通要以班主任的巧妙引导为保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班主任的引导,沟通可能流于表面和肤浅。班主任不失时机地作适当的引导,是保证交谈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前提。“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你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会有新的感受”,这些沟通话语,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及时克服偏见,又能保护交谈的积极性,使对方交谈的热情有增无减。如何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呢?可以引导学生不只是站在自己一方而是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来考虑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不只是从正面还可以从反面来看问题等等,特别是当同学间发生矛盾时,更要这样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沟通的质量才会高,效果才会好。

四、“同学们都这样想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平等地沟通与交流,主要倾向于学生一方,即维护与开放学生的话语权。“同学们都这样想吗?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这类具有引导功能的话语,能够创设学生之间交谈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沟通、融合,从而形成共识。每学期评选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是颇具敏感性的工作,应该面向全班征求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或口头陈述,或书面表达,或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这样学生就会信服评选出的结果,选出的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就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五、“对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当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发表看法时,如果班主任不假思索地否定,这样的交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如果说“你还可以认识得更好”,这更多传递的是班主任的赏识和表扬;而在交谈中运用“对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或“對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想法?”这种话语形式,则表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对生成新问题的期待与过渡。当学生认识到自己得到老师的鼓励或欣赏时,那种发表看法的能动性就会大大增强,交谈的气氛会热烈起来,他们就有可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可能产生一些真知灼见。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篇8

笛卡儿和贝克莱在论证“心”的实在性上, 都运用了递进式推论的.方式, 怀疑常识. 但在论证的内容上又存在着质的差异. 这种异同展示于<第一哲学沉思>和<西拉和菲伦诺对话录>中.

作 者:李海龙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05 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22(4) 分类号:B504 关键词:笛卡儿   贝克莱   心   沉思  

★ 试论柏拉图的哲学修辞术

★ 鲁迅与林语堂之争

★ 鸡与蛋之争作文

★ 与经典对话作文

★ 哲学与人生教案

★ 与名人对话作文

★ 与苏轼对话作文

★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 与心灵对话美文

平等对话与哲学发展 篇9

(2017年4月)

目录 前言

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二、妇女与经济

三、妇女与教育

四、妇女与健康

五、妇女参与决策管理

六、妇女与环境

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 结束语

前言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恒主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陕西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和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在统计部门对第三轮《陕西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期统计监测的基础上,陕西省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首次发布白皮书,旨在介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与建设法治陕西过程中,陕西在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2015年,陕西女性人口1834.73万人,占总人口48.37%。推进陕西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既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体现了陕西的文明进步。

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20年来,陕西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措施更加务实,作用日益凸显。

不断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政府工作机构。199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1993年,陕西省委批准成立“陕西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由一位副省长担任主任。2001年,妇儿工委更名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儿工委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20年来,成员单位由成立之初的18个增至目前的34个,包括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农业厅、卫生计生委等29个部门和5个群团组织。全省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以及107个县(市、区)政府全部成立了相应机构。基本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协同配合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组织体系。

制定实施促进妇女发展的省级发展规划。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个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都将妇女发展列入其中,内容不断丰富,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三个周期的妇女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及保障措施,陕西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以及县级人民政府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颁布实施了本地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形成了全省自上而下促进妇女发展的规划体系。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分别建立目标管 理责任制,实施分类管理,将重要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规划专家指导组,提高规划落实的科学化水平;建立规划评估机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中期督导评估和终期总结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每五年召开一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妇儿工委全体委员会议,总结交流和研究部署规划实施工作。政府常务会议不定期听取妇女儿童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策略措施,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建立陕西省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及儿童优先评估咨询委员会,为从源头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重视和支持妇联组织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目前,陕西妇联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在性别平等的理论研究、宣传倡导、教育培训等方面作用日益突出。

逐步完善性别统计制度。建立妇女发展综合统计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和部门常规统计或统计调查,规范和完善妇女生存发展统计指标和分性别统计指标。逐步建立健全省级妇女状况监测体系,制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各部门综合统计报表和定期报送审评制度。1990年、2000年、2010年开展三期陕西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全面客观反映陕西妇女 4 社会地位的状况和变化,为制定促进妇女发展、推动性别平等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二、妇女与经济

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和公平享有经济资源是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陕西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中,充分保障妇女经济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妇女贫困状况显著改善。陕西省农村贫困人口中近半数是女性。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实施全方位扶贫战略中,统筹考虑城镇化、老龄化、市场化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妇女贫困的影响,加大妇女扶贫脱贫力度。在脱贫攻坚战中实施“三秦巾帼脱贫行动”,2015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女性人数24万人,比2011年减少9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女性人数68万人,比2011年减少3万人。各级政府注重脱贫攻坚中发挥妇女内生动力,在各项扶贫政策、资金、措施上同等条件下优先向贫困妇女倾斜,通过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妇女改善生存环境,不断提升贫困妇女的发展能力和受益水平。积极开展贫困“两癌”妇女救助、“母亲健康快车”“母亲水窖”等公益慈善项目,帮助患病贫困妇女、贫困母亲改善生存与发展状况。

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陕西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在《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中专设“公平就业”一章,强调男女平等就业权利。将“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平等就业”作为规划主要目标予以推进。加强劳动监察,加大奖惩力度,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处级干部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男女同龄退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及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等政策及措施,及时纠正和杜绝侵犯妇女权益现象的发生,为妇女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妇女就业创业。针对不同妇女群体创业就业中面临的困难,出台支持性政策措施。实施鼓励妇女就业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2009年以来向妇女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20.3亿元人民币,扶植和带动50多万妇女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和妇女手工等行业,为城乡妇女就地就近和转移就业提供服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行动,组织“创业导师进高校”“四进八送”等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各类创业就业基地345个,由女性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130个,入社农户10万多户。

妇女就业结构不断改善。2015年,全省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由2010年的43.99%提高到2015年44.7%;城 镇单位女性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139.7万增加到2015年的177.7万,增加38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已达到37.04%;女企业家群体不断壮大,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比例不断提升。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促进女性在新兴产业就业,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人数不断增加。

提高妇女社会保障水平。妇女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不断增加。医疗保险已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各类保险待遇标准不断提高。2010-2015年,全省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由180.1万人增加到265.3万人,增加了85.2万人,参保职工生育医疗费用补贴标准由3849元提高到6500元,女职工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基本费用实现了生育保险承担。

三、妇女与教育

陕西积极促进教育公平,调整教育结构,坚持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努力保障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男女受教育差距明显缩小。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大项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资源配置逐步走向均衡化。城市农民工子女普遍获得了义务教育权利,基础教育性别歧视现象基本消除。2015年,男女童小学净入学率均为99.65%。女性接受初中及以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 显著增加。2015年,高中教育在校生女生比例占48.69%,高等教育学校中的女生比例占到51.32%。陕西省主要劳动年龄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5年的7.8年提高到8.57年;设立扫盲教育专项资金,降低妇女文盲人数,2015年,妇女青壮年文盲率为1.12%,比2001年下降18.19个百分点。增加残疾妇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残疾妇女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比例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兴建县区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的女生比例占到49%,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0%。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等举措,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新增女性劳动力、女大学生、进城务工女性、农村女性的培训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5年,有403.3万人次农村妇女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持有实用技术培训等级证书84.2万人次。

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融入教学和科研。推进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纳入党校主体班次,推进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宣传进校园,创设“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培训基地”,开展国策进校园主题教育示范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党校高校设立女性/性别教 8 育研究与培训基地 9个,开展性别平等理论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妇女与健康

陕西不断完善和健全妇幼健康法律法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妇女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建立健全妇幼健康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制定、修订并实施《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办法》《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妇幼健康逐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规范服务。把妇女健康指标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把妇幼保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内容,把乳腺癌、宫颈癌医治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妇女医疗保障水平。

构建陕西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各级各类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投入14亿元,建设并运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妇幼保健机构117个。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妇幼卫生年报系统和妇幼卫生监测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 9 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

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的重大公共卫生政策,每年投入2.9亿元,30万农村妇女受益。率先建立城乡妇女免费基本生育制度,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5%;城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6%。妇女常见病检查率与“两癌”筛查率逐步提高,妇女常见病免费检查率由2010年的44.12%提高到2015年的53.2%;宫颈癌与乳腺癌免费检查率2015年分别达到15.56%与8.18%。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重大项目。开展“陕西省妇女健康工程”等妇女健康项目,并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妇女健康促进活动。

妇女生殖保健服务进一步加强。保障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生殖保健服务,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等,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政策,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减少非意愿妊娠。持续打击和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为流动妇女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妇女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010年达到76.74岁,比2000年73.04提高3.70岁。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低,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68.98/10万下降为2015年的14.50/10万,提前实现规划终期目标。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由2010年的2.61%下降到1.08%,降低了一半左右。

五、妇女参与决策管理

陕西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保障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法律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措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不断提升。《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对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中的女性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制定三轮妇女发展规划,明确培养选拔女干部的目标指标和工作要求,并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各级女干部的人数和比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明确提出“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要求各县行政村村委会成员中要有女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村(居)民委员会中的女性比例。

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提高。提高妇女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比例,2015年,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为23.95%。注重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参 与度,2015年,省级女委员比例为20.22%。中国共产党女党员的比例显著提高,2015年为641231人,占总数的24.7 %。各民主党派女性成员比例均高于20年前。省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人数不断增加。公务员中的女性比例24.9%,比2001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建设。2015年,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达到22.0%,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妇女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区居委会中女委员比例达到46%左右;女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监督,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比例达到26%,与企事业单位女职工比例相适应,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女职工董事、监事所占比例分别为24%和18%。

妇女和妇女组织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支持鼓励妇女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不断拓宽参与的范围和途径。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密切关注性别平等议题,积极提出议案、建议和提案,推动解决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问题。注重将性别平等纳入决策,各级女领导干部在决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立法协商和协商民主,推动将性别平等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制定和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 实施办法中,体现性别平等原则。妇女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妇联组织依托村级组织和社区活动场所建立2万多个“妇女儿童之家”,在密切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妇女组织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六、妇女与环境

陕西重视营造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创造健康安全的自然环境,倡导平等和谐的文明家风,为妇女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妇女在社会文化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

营造尊重妇女和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各级党政部门、妇联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升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宣讲国策,发表署名文章,作专题报告,表明促进性别平等的意愿和行动。大力开展妇女先进典型的培树和“国策润三秦”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两性和谐发展氛围。加强对传媒的正面引导和管理,在全国首家制定《关于加强妇女儿童宣传工作的意见》,培训媒体从业者,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监督新闻媒体和广告经营者严格自律,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的歧视现象。大力宣传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贡献。

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面向妇女群体,满足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全省范围内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文化场所,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妇女的文化生活资源更加丰富。妇女休闲方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妇女健身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经常开展家庭矛盾调节、心理咨询、培训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提高妇女的社区归属感,丰富了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妇女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县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县镇自来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得到综合治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在43个县区、333个乡镇、2678个村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村容村貌改善工作,受益人口达450万。更多妇女进入环保领域,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妇女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以“妈妈环保”为代表的、以女性为主导的环保组织日益增多。

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陕西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促进性别平等、家庭和谐等作为主要任务,促进家庭成员的平等发展。新修订的《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 职工产假、男职工护理假及津贴作出明确规定,支持男女平衡工作与家庭、夫妻共担家庭责任。探索开展妇女与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完善妇女社会支持系统。实施“关爱女孩行动”,改变传统男孩偏好的文化习俗。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妇女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贫困、丧偶和独居老年妇女得到特殊关照。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 建设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宣传倡导文明家风。近20年来,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平等状况明显改善。最新一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陕西妇女婚姻家庭的自主意识增强,家庭事务决策更加平等;妇女生活方式丰富多元、健康向上;公众的男女平等法律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逐步增强。

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加快法治陕西建设,积极推进和落实有关妇女生存、发展和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近10年来,陕西陆续制定或修改了陕西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办法以及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法律援助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新修改的《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将“性骚扰”的涵义列入其中。持续推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立法,颁布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明确公、检、法等相关方面的责任。

保障妇女权益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省人大常委会重视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督促各级政府部门严格执法。依法查处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促进妇女平等就业。全力开展侵害妇女人身权利案件的侦破工作。成立陕西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工作联席会议,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公安机关坚决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违法犯罪行为,近5年来,全省共破获拐卖妇女案件742起,组织妇女卖淫案1308起,强奸案件3259起,特别是先后侦破了一批在省内造成恶劣影响的大案要案,有效遏制了侵害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高发势头。

妇女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完善多机构合作的妇女维权机制。全省在121个法院设立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专门合议庭。开展“家事纠纷合议庭”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女性陪审员比例,建立妇联干部担任陪审员制度。近5年办理妇女法律援助案件33345件。全省乡镇妇女儿童维权站实现全覆盖。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从源头上保障农村妇女的生存发展资源。有效保护嫁城女、农村离异妇女及其子女、入赘婿等人群在征地拆迁安置和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中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了多机构合作干预家庭暴力的工作模式,将家庭暴力的报警投诉纳入基层派出所和110的受理 范围。全面推行家庭暴力案件“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落实家庭暴力告诫制度。推动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家庭矛盾纠纷。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性别平等的法律意识。连续实施6个“五年普法规划”,将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纳入其中,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深入开展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家庭的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和保障妇女权益的社会氛围。针对侵害妇女权益重大事件加强舆情监测和科学研判,及时发声,倡导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开展“建设法治陕西巾帼在行动”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省、市、县三级妇联组织开通了“12338妇女维权热线”等,多渠道、多层面为妇女提供维权服务。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

重视与各国妇女组织、机构、友好人士开展交流交往活动。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妇女及友好组织的交流与务实合作,为陕西妇女发展拓宽空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开展妇女对外交流。举办了东亚和东南亚社会性别论坛、妇女与绿色生活国际文化周等活动。承办了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W20)、中俄妇女文化周闭幕式。组团参加“中 法妇女文化周”、“亚洲政党女性专题会议”、“中非民间论坛”、“全球妇女峰会”等国际活动。省妇联先后在美国和比利时荣获“倡导生态文明、提升绿色经济杰出贡献奖”、“国际教育大奖”等两项国际论坛奖项。

妇女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深入。开展《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发展中国家剪纸及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实施“赋予西部贫困妇女获得就业机会”、妇女经济赋权、开发妇联组织应对灾害性别战略等合作项目。20年间,省妇联及所属的社会组织先后与联合国多个机构、世界银行、比利时政府、国际计划等30余个组织及机构开展百余个合作项目,涉及妇女与健康、经济、教育、环境、减贫减灾等诸多领域,利用境外资金5.85亿元。

妇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指尖上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妇女创业创新发展论坛与手工艺展览展销”,建立发展战略联盟。与国内外友好组织联建“丝绸之路妇女之家”。组织赴中亚国家开展妇女友好交流系列活动,不断扩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妇女间的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结束语

《陕西省妇女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陕西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同时,陕西也清醒认识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陕西的妇女发展还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性别平等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

上一篇: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下一篇: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