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2024-07-17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通用7篇)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篇1

一、优化环境建设,抓好科技人才开发。针对我市缺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引进人才难的问题,及时制定了《宝鸡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和《宝鸡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设立了5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从薪酬纳税奖励、支持技术攻关、科技创业扶助、科研成果奖励、生活待遇、工作环境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在企业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关注,初步发挥了政策效应。使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决策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中充分发挥才智,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一、以实施科技项目为载体,带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项目是科技人员创新的载体,利用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合同内容予以明确,使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实施项目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引进高科技人才。重点实施省“13115”和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支撑专项和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实施力度。2006-2011年共实施中、省、市科技计划1236项,其中国家166项、省480项、市590项。攻克“连续管板对接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开发“12000米钻机”等新产品897种,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0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7.6%。培育“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中青年科技人才246人。市农科所通过“优质专用彩色甘薯新品种及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推广”项目,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18人,引进青年骨干3名,增强了该所的发展后劲。

二、积极构建和完善我市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创新型科技人才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全市12个县区及行业共建立人才交流中心14个,并全部进入西北及省内人才信息网。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流动,尤其是非国有单位聘用科技人才搭建了市场平台,市场机制对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日趋明显。同时,全市拥有国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技术中心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这些企业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汇聚地和孵化器。

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围绕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省教育厅、西安交大、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与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与西北大学校领导商谈科技合作事项,多次出席我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签约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专程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8个院校拜访两院院士及专家教授,听取意见建议,商谈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事项。共同举办产学研合作校企对接会,开展了“两院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暨院校专家企业行”活动,有2位两院院士、3位博士来宝,就我市汽车产业、钛产业发展深入企业诊断咨询,做了专题技术报告,组织32户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到高校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合作洽谈。近年来,我市5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4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项目113项。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构建人才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必须有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的文化环境来催生。近年来,市科技局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程推进城市。“十一五”以来(2006年——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387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48件,“十一五”以来全市专利授权量为2197件,发明专利授权250件,涉及科技创新人才2557人。转化专利1870件,其中专利产品产值为386亿元。其中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专利密集型的产品12000m深井钻机,仅次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该产品拥有2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中铁电气化局宝鸡器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棘轮补偿装置”拥有两项发明专利,并已申请了二项pct国际专利,被国家科技部列为 2011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篇2

各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沈阳市分管副市长邹大挺批示:“请市档案局研究起草我市具体贯彻的意见, 以两办的名义印发。”沈阳市委常委、秘书长马占春批示:“同意大挺同志意见, 以进一步加强我市的档案建设管理工作, 更好地为振兴服务, 为‘三新’服务, 为群众服务。”大连市副市长朱程清批示:“请市档案局抓紧落实。”鞍山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德平批示:“请市档案局根据省委文件精神, 提出我市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 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后, 以两办文件印发”。目前, 鞍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本溪市委常委、秘书长赵正友批示:“建议由市档案局负责, 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 充分认识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切实加强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 加强档案馆的建设管理, 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 并结合实际制定我市的贯彻落实意见。”丹东市委书记薛恒批示, 要求市档案局抓好贯彻落实。营口市副市长王笑柳批示:“请档案局根据全市档案工作实际, 提出工作建议。”辽阳市委常委秘书长方守义做出了重要批示:“请市档案局就贯彻落实《意见》搞一次全面调研, 针对我市档案工作实际, 提出并落实省《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报市委”。辽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已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铁岭市委书记李文科批示:“市档案局 (馆) 按此文件规定, 进一步强化档案馆的建设与管理, 充分发挥档案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铁岭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戴炜批示要求市档案局抓好落实。盘锦市委书记陈淑珍作了批示, 盘锦市委常委、秘书长宋文利要求市档案局拿出具体实施意见。葫芦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枫林也就贯彻落实《意见》做了批示。

各市档案局通过召开会议、开展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等形式, 积极做好《意见》的宣传贯彻工作。沈阳市档案局正在起草全市贯彻意见, 拟以两办名义印发。大连市档案局拟开展调研后向市领导作汇报。鞍山市档案局召开了会议, 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本市的实施意见。本溪市档案局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了贯彻落实的措施, 并积极与财政部门就财政投入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丹东市档案局正在积极研究贯彻意见, 解决困扰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营口市档案局召开了科长以上同志座谈会和县区档案局长会议, 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形成贯彻落实的建议后报市委、市政府。铁岭市档案局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学习传达文件和市领导批示精神, 决定以贯彻《意见》精神和市领导批示为契机, 积极向市委、政府反映档案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争取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对档案工作更大的支持和投入, 建设符合标准要求的新馆舍。辽阳市档案局接到市委办批转的文件后, 立即召开了局党组会议和机关干部大会传达文件精神, 研究贯彻措施。并由四名局长带领分管科长对全市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 并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本市贯彻省两办文件的实施意见。盘锦市档案局召开了局务会研究贯彻落实意见。阜新和葫芦岛市档案局都召开会议传达了文件精神, 待收到正式文件后再进一步贯彻落实。朝阳市分管市长口头同意将档案保护费纳入财政预算。朝阳市双塔区将召开常委会, 听取区档案局贯彻《意见》的建议。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篇3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廉政准则》作为正式的党内法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作用,也必定会受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使《廉政准则》在实践中得到遵守。因此,加强学习宣传,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是切实贯彻落实好《廉政准则》的重要基础保障。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廉政准则》是在1997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廉政准则(试行)》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修改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治标与治本、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形式、营造氛围

对于《廉政准则》的宣传,要立足教育,着眼于防范,要有效的提高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杜绝因不知而为之现象的发生。要发挥板报、宣传栏、电子屏、手机短信等宣传工具的作用,通过专家授课解惑,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制作发放“52个不准”小卡片等活动的开展,采取设立群众建议意见箱,学习准则知识竞赛,自查自纠召开民主生活会,书写学习心得等具体措施,让《廉政准则》的学习宣传不走过场、入脑入心、务求实效,切实打造学廉、倡廉、守廉的良好氛围。我们高速公路少新管理处主要是开展了“六个一”活动:一是在OA办公系统上开辟一个专栏;二是每位党员书写心得;三是听一次专家授课;四是举办一次廉政准则知识竞赛;五是开展一次警示教育;六是召开一个好的民主生活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把《廉政准则》的内容深入普及到单位、到部门、到家庭、到每位党员,营造出组织促廉、个人守廉、群众知廉、家庭助廉、社会倡廉的良好氛围。

三、认真学习,狠抓落实

对《廉政准则》的学习要原原本本,要把“八项禁止”和“52个不准”的规定牢记心头,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要时刻保持三颗心。一是要时刻对《廉政准则》的“敬畏心”,特别是《廉政准则》当中明确禁止的“高压禁止”,如果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廉政高压线,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二是要时刻保持对权利的“平常心”,要清醒的认识到“做官一张纸,做人一辈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掌权为民的思想,始终以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自觉站在广大职工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才能当好公仆,全心全意为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三是要时刻保持对诱惑的“明白心”,一日三省吾身,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诱惑背后的陷阱,明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时常用《廉政准则》为自己的行为敲响警钟,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自觉对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做到利为民所谋。结合实际工作,我们要把落实《廉政准则》与建立健全制度相结合,从源头上加强治理预防,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和廉政监督措施,并落实责任制到部门和个人,同时逐项对照《廉政准则》进行排查,发现不足和问题苗头及时纠正,确保实现廉政目标。

四、严以律己,接受监督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篇4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10月20日下午,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近日在江西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市财政局迅速行动、及时召开会议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学习,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精神,积极履行财政职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主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要把贯彻落实工作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发展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同志在江西考察调研时的重点,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我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增补工作措施:一是加大争资争项力度。通过积极申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捆绑整合支农资金等措施,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通过健全完善《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堵塞资金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积极做好新农村挂点帮扶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抓好挂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要把贯彻落实工作与纵深推进“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全面完成全年财政目标任务

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履行财政职能,把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纵深推进“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各项工作中

去,推动财政经济不断发展。一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集中财力扶持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工业园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着力培植壮大财源,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全面完成今年财政收入百亿元奋斗目标。

三、要把贯彻落实工作与构建和谐赣州紧密结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要把贯彻落实工作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赣州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是认真研究,精心测算,及时足额安排60项公共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在做到“五个确保”的基础上,坚持把新增财力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和社会事业倾斜,逐步建立民生投入财政稳定增长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上联系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公共财政资金。

四、要把贯彻落实工作与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机关建设紧密结合,提升财政工作水平

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把加强财政机关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抓紧抓好。一是深入抓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履行“八项服务承诺”和打造“效率〃温馨”机关建设活动,切实提高财政部门服务水平,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预警机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三是深入开展“三个创新、一个提高”活动,提高财政部门贯彻力、操作力和执行力,增强高效落实的务实工作精神,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 篇5

[2004]1号)精神及南安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学校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合力创建“平安校园”,结合延平中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复杂的实际,特制订石井边防派出所与延平中学军民共建“平安校园”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要求

1、强化认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社会舆论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法制教育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平安校园建设的浓厚氛围。

2、直面现实,正视问题,充分认识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结合石井本地、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实际,开展经常性的综合治理工作。要经常组织开展学校内部及周边安全大检查,要针对学校周边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3、强化重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行为不良”学生帮教机制和转化工作,加强防范邪教和宗教对校园的非法渗透,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集中整治校园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校园稳定。

三、保障和管理措施

1、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成立南安市公安局SJ边防派出所延平中学治安小组,保障建设“平安校园”工作的正常开展。

2、明确目标,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在加强校园治安的同时,要重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以及自防自救知识的教育,增强自防自救能力,提高安全防范的自觉性。配合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不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排查学校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各种安全隐患,及时做好自查自纠的整改工作。

3、严格执行门卫管理制度。学生进出校门须佩带校微,外来人员来校联系工作或探亲访友,应出示证件,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准进校。严格按规定时间开关大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4、加强交流协作,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每学期举行1--2次全校性的法制教育讲座,设立法制教育宣传栏,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5、建立学校保安人员与治安联防队的工作联动机制。将学校保安人员并入镇区治安联防的互动系统。边防派出所协助学校对保安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并支持、督促、指导学校保安人员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6、治安联防队把校园及周边环境列入每天治安巡逻的重点区域之一,进而推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7、必要时边防派出所协助学校对经常滋扰学校秩序,屡教不改的违纪学生集中组织进行强化教育。

8、配合协同有关部门对网吧合法经营的督查,禁止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保护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9、加强学校内部的安全管理,动员全校教师齐心协力关心校园秩序,一旦发现滋扰校园治安的不良现象要挺身而出,严重事件及时报警,请求支持。

延平中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之以恒,狠抓治标,重抓治本,综合治理,要有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保卫干部队伍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把建设“平安校园”工作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区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我镇校园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行为,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确保全镇教育系统的大安全、大稳定。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渝党办字(2010]36号)精神,现就全镇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为全镇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夯实校园安保工作基础

1、加强校园安全内部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健全门卫、巡逻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把好校园安全第一道关口。要建立校警联席制度,聘请派出所干警作为法制副校长。同时,要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护校队,由学校领导带队,在教育教学的不同时段,全面加强校园巡查,巡查要由校内向校门外有效辐射,严查形迹可疑人员,严防不法分子针对师生的伤害。任何外来人员要进入校园必须出示证件并做好登记;任何非上级检查的来访人员,均不得进入教学区。做好寒暑假校园安全防范工作。

2、加强校园安保机构建设。一是加强保安配置。每所

学校、幼儿园各配备保安2名,经费由责任单位承担。二是建设“天网”工程。各学校,幼儿园都要求在校园关键地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时刻关注在校门口活动的可疑人员,做好涉生暴力欺侮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此项经费由镇财政解决。三是配备必要的警用器械。各学校、幼儿园的专职保安,门卫要统一着由公安部门配发的制服上岗,配备必要的防卫工具,警用器械

原则上要求包括公安部规定的橡胶警棍、防刺手套、防刺背心等不少于二套,此项由派出所按照采购规定,统一采购后分发到学校,经费由责任学校幼儿园在公用经费中列支。

3、加强校园安全应急演练。全镇各学校、幼儿园要将安全教育、防灾减灾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使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并作出周密安排,有计划地开展实战演练。每新学期开学后一月内必须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并保管好影像资料,演练内容主要为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紧急疏散演练、安全防火演练、自救互救演练等基本技能,演练器械物品由学校、幼儿园购置,经费由责任学校、幼儿园负担。

(二)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篇6

推进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大发展服务

同志们:我们这次全省统计局长座谈会的中心议题是,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五次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统计改革与发展。具体内容有两个:一是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二是研究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全面开创全省统计工作新局面。两个内容,一个意思,就是贯彻落

实省委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和确定今后全省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研究统计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大发展服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把认识统一到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上来

6月初召开的省委八届五次会议和工作会议,是在全省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作出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定》,张高丽书记和韩寓群省长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的决定和省领导的重要讲话,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了制约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创新思路,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完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六个方面的变化”,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步伐,争取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省委为加快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出的进军令,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动员会,是一次凝聚力量、干事创业的誓师会,是一次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鼓劲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议提出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必将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将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重要历史意义必将为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证明。

我们必须认识到,省委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发出这样的号召,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即: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周期理论,当前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种认识和判断,是与十六大精神相一致的,也是符合山东实际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以前认识是不充分的,这也是我们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关于经济发展周期性问题,我想谈点认识。过去一直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有周期性,而社会主义因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实行有计划地配置,不可能产生生产过剩等经济危机。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理论已经过时。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是市场。既然是市场配置资源,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周期。大致来说,我国的经济周期,短的是五年左右,长的是十年左右。山东省的经济周期,与全国基本吻合。作为一个周期,就是从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涨最后到繁荣,繁荣以后又是萧条,进入另一个周期,就是这么周而复始。就全国和全省来讲,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1993年开始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处在那个周期的扩张上升期,1994年、1995年经济增长都很快,到1996年中央感到经济有点过热,就提出要软着陆,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大洪水,经济进入萧条期。此后,中央采取扩大内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刺激经济复苏,经过几年的调整,目前全国全省经济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这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从去年以来,全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都很快,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整个经济周期进入扩张期的必然现象。我们统计系统的同志对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理解、要明白,并进行宣传。

当前,全省上下掀起了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经济大发展中,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统计局作为重要的经济综合部门、信息主体部门、决策咨询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具体地说,就是统一到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上来,统一到新的发展思路上来,统一到省委确定的工作重点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计工作为中心任务服务,主要就是突出抓好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及时跟上和充分反映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经济大发展的形势,并且为促进发展积极谋划,当好参谋和助手。

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实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行动的创新。我们统计部门要贯彻落实好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统计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大发展

服务,首先也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下七个观念。

第一,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省是发展中大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发展服务是我们统计部门的第一要务。我们新时期的统计学,就是发展统计学。我们广大统计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准确反映发展的现状;紧密监控发

展的进程;认真探索发展的规律;科学预测发展的趋势。总之,我们要立加快发展之志,谋加快发展之策,鼓加快发展之劲,求加快发展之效。

第二,要牢固树立创新无止境的观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统计本身的发展也永无止境,创新也就永无止境。江泽民同志说过:“我们现在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山东的统计工作能有今天的局面,主要得益于过去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话,那么我们今后要继续发展和进步,还要有赖于不断地创新。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观念、新思路,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创新,我们要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统计工作也必须不断创新。要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在统计指导思想、统计制度方法、统计服务内容、统计调查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改革,使统计更好地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第三,要牢固树立统计大有作为的观念。应当说,统计历来很重要,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会越来越重要。当前,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必然会对统计越来越重视,统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事实也证明,各级领导调用统计数字越来越频繁,统计部门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活动越来越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这次省委工作会议上,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在报告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字,运用了大量的统计语言,引用了我们统计局的很多观点,并在讲话中几次提到统计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统计工作大有作为”的新观念,努力使统计工作在新时期有新作为。

第四,要牢固树立辨证的、实事求是的数据质量观念。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搞准搞实数据是统计工作者的天职。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使认识与实际相符合,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制止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防止统计数字出现水分;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调研,增强把握宏观、把握趋势、把握全局的能力,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统计上得到充分和及时的反映。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既要把十六大以后全国、全省出现的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成果反映出来,又要切实防止数字出现水分。

第五,要牢固树立大服务的观念。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宗旨。多年来,我省各级统计部门在抓统计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做得非常好了,没有进一步抓的必要了。形势在发展,领导和社会的需要在不断变化,统计服务也就永无止境。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时期、新的要求,我们要把统计服务放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位置、更深的层次,抓紧抓好。统计不仅要为党政领导服务,为各部门服务,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这就是大服务。只有牢固树立大服务的观念,才能有办法,有措施,推动统计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六,要牢固树立依法统计、依法行政的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统计工作、管理统计工作,也必然离不开法制的支撑和保障。在新形势下,各级统计部门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主要依靠社会动员,依靠行政命令来开展统计调查和管理统计工作,而必须更多地依靠法制的手段、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观念必须适应形势。各级统计部门必须不断强化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积极推进依法统计,依法行政。

第七,要牢固树立学习是一种领导责任、岗位责任的观念。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各级领导要带头努力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担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重任的。”进入新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各级领导、广大统计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学习,否则就很难适应现在的岗位要求。要通过学习,学会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增强全局观念和统筹协调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推动统计工作更好地发展。

二、明确目标和重点,理清统计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统计改革和建设,必须认清新形势、新任务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必须明确全省统计改革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的要求,实现“一个目标”,达到“两大目的”,依靠“三个支柱”,建立“四个体系”,搞好“五个保障”。

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大力推进统计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可靠、高效的现代统计体系,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供优质统计服务。所谓“科学”,就是制度方法科学;所谓“可靠”,就是数据质量监控严密、统计法制健全;所谓“高效”,就是体制精干高效、机制运转灵活、组织管理体系合理、统计手段先进、后勤保障有力;所谓“现代”,就是统计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国际接轨,坚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所谓“优质服务”,就是统计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类统计产品能够较好地满足需求,积极参与和影响党政领导决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达到“两大目的”,就是搞准统计数据、搞好统计服务。这是统计工作根本目的之所在,也是统计部门安身立命之本。

依靠“三个支柱”,就是依靠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和民间统计,建立起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统计体系,明确三者之间的职责、任务、范围,理顺关系,形成合力。

建立“四个体系”,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简捷、实用,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山东省情又能与国际统计接轨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建立贯穿于整个统计活动过程的政府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优质化、系列化、规范化的统计服务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协调一致、精干高效的统计管理体系。

搞好“五个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即主动争取各级党政对统计工作的关心、重视、支持和领导,强化和充实统计机构和队伍,提高统计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技术保障,即建立起以高科技统计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走科技强统之路;三是法制保障,即建立健全统计法制体系,走依法治统之路;四是人才保障,即建立起高效的统计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善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五是基层保障,即大力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统计微观基础。

三、突出重点,实现统计改革新突破

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对统计部门来说,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一个重要的和最具关键性的任务就是加快统计改革步伐,实现统计改革的新突破。这就是要围绕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重大决策,特别是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及各项任务,认真解剖分析,逐项落实改革措施,使统计工作更加贴近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现实,使统计服务更好地参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适应能力、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提高统计科学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改革:

(一)围绕“一个总目标、两个提前、三个阶段任务”,强化全省经济社会总量、结构、效益、速度的监测反映。根据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总目标、两个提前、三个阶段任务”总体设想,从总量、结构、效益、进度等四个方面,对全省经济社会进行监测反映,及时提供信息咨询建议。比如,关于“一个总目标”,就是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大,就是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对国家贡献大。给我们提出的课题是:第一,哪些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用哪些指标或指标体系来反映经济总量比较科学?第二,何谓发展速度快?对于不同的总量指标而言,在现在这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各自达到多高的速度才能称得上快?第三,对国家贡献大,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强,就是综合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高。给我们提出的课题是:第一,我们统计部门要把综合竞争力测算、评价作为重要的经常性工作;第二,怎样科学准确和经常地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第三,我省和各市目前的综合竞争力情况如何?第四,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统一的适用衡量各地区和各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标准?用哪些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比较科学?第五,何谓经济质量?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指标现在有哪些?够不够?科学不科学?等等。富,就是社会财富多,人均水平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给我们提出的课题是:第一,社会财富的概念及其定量反映,存量与增量;第二,人均水平问题,基尼系数问题,既要看人均又要看贫富差距;第三,人民生活更加富足问题,小康水平监测问题。等等。

(二)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拓展农村统计领域。在完善农业核算办法、逐步实现农业核算规范化的同时,积极做好以下四项改革:一是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充分反映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二是加强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等战略决策的需要。三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新标准,制定新的农村小康进程监测方法,开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跟踪监测工作。四是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角度,及时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三)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突破,改革完善工业统计制度。一是根据省委提出的发展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四大优势产业,改造和提升六大传统产业的战略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衔接,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重新界定,及时提供相关分组信息。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统计。二是根据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的要求,搞好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统计。三是按照建设产业聚集带的要求,加强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统计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下工业统计方法,健全抽样框,充分反映规模以下工业的新贡献。

(四)围绕对外开放新突破,建立园区统计,完善吸引外资指标体系。一是建立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统计制度,充分反映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总量规模、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外经外贸统计、世界500强在鲁投资情况统计,及时反映招商引资成果。三是强化“山东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在相关专业统计中增加反映“国内省外”的统计内容。

(五)围绕实现民营经济新突破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新突破,规范非公有经济统计工作。严格界定非公有经济的范围,进一步完善非公有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及时反映省属、市属、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和产权结构调整优化的进展情况。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重点对民营企业集团、民营经济园区、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等进行调研,结合统计数据,及时反映情况。

(六)围绕实现服务业繁荣发展新突破,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一是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研究改革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二是按照“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要求,强化部门全行业统计,重点在卫生、教育、文化、公用事业等行业建立全行业统计,及时反映社会事业发展的状况。三是在服务业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关指标和分组,及时反映服务业吸引资金、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四是进一步完善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充分反映其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

(七)围绕投资增长新突破,改革投资统计制度。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扩大投资,必须改革投资统计制度和方法。改革投资统计的重点,是要充分地反映投资成果和建设成果。一是改革统计方式,将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纳入月度投资统计范围,进一步搞准规模以上投资状况。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型投资项目对GDP增长的贡献。三是在投资统计制度中增加指标和分组,及时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省外投资比重及民间投资状况。

(八)围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突破,建立区域经济资料提供制度。一是按照“建设30强、扶持30弱”的战略部署,结合县域经济评价制度,在各类综合统计资料中提供30强县、30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及时提供我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和位次。二是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统计分组。

(九)围绕城市化新突破,完善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监测制度。适时按照国家出台的城乡划分标准,研究建立对市有代表性的城市化率经常性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城市发展的功能要求,增加人力资源、服务功能、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提高评价监测的效果。

(十)围绕生态建设新突破,研究建立资源环境核算指标体系。一是研究资源环境核算指标体系,探讨统计调查渠道,逐步建立环境统计制度,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以水资源配置、植树造林、污染防治为重点,在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统计制度。三是研究探讨绿色GDP的核算方法。

推进上述改革,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一是统计制度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保持统计制度的稳定性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统计实践的总结,是一种基本遵循。但如果过于强调保持制度稳定而阻碍创新,就会使统计工作越来越被动,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以变应变,加快改革,才能促进统计工作健康发展。二是改革带来的工作任务增加与现有工作条件的关系。这么多改革推行开来,各级统计局的工作任务会大量增加,而我们的人力和财力并没有多大改善,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慢改革的步伐,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人、财、物力,充分挖掘潜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全省改革与各市改革之间的关系。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决定了省与市、县之间统计改革工作的联动性,但另一方面各级统计改革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改革框架已经确定,省局将认真研究方案,逐步进行部署和实施。各市不要等,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改革方案,进行改革探索。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紧密围绕各项改革重点,认真研究组织实施方式,确保各项改革取得成功。

四、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搞好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的根本宗旨,用数据反映发展,依数据谋划决策,让数据服务社会,是对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当前,我省已掀起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热潮,全省经济和社会必将进入一个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升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们的统计服务工作还存在着思想不解放、服务不到位、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服务的主动性和超前性不够、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不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就拿统计分析来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一是缺真知灼见。把一些流行性的语言、时兴的政治套话堆进文章,缺乏有血有肉的材料和分析。表面看起来,好听的语言、华丽的词句不少,但细细品味,使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东西比较少,真知灼见少。二是缺办法。对上级的指示缺乏深刻的把握和感悟,对基层的问题和矛盾缺少深入了解,闭门造车,写出的东西讲意义多,要求多,大话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比较少。三是缺新语言。仔细翻翻一些同志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个面孔,一个调子。求稳妥、求保险,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缺少新鲜气息。四是缺战略思维。能够描述历史,解析现在,但不能预测未来,思维的空间被围在狭小的天地里,把握不住事物的走向,缺乏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不能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五是篇幅长。动辄十几页,上万字,导致主要观念埋没在长篇大论中。在统计服务的其他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再一一列举。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搞好统计服务,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克服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增强统计服务的时效性。及时性是对统计服务的第一要求,是我们首先必须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第一时间”的观念,把时效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统计数据上报提速工作,在调查方法、汇总方式、传输手段、工作节奏等方面挖掘统计提速的潜力。前段时间,在反映“非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我们的工作做得比较及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曾培炎副总理最近指出:“统计工作也需要建立应急机制”,这是对统计及时性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建立统计系统应急机制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快速反应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保证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及时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

二要增强统计服务的超前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超前决策需要超前服务。统计工作必须既做好及时服务,又做好超前服务。要以敏锐的视角和超前的洞察力,准确捕捉社会经济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主动出击,提前介入,搞好分析研究,提供超前服务。

三要增强调查研究的经常性。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工作权。当前,各级统计部门都存在着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基层不够的问题。搞工业统计的同志很少到企业,搞农业统计的同志很少到农村,搞投资统计的同志很少到工地,从报表到报表,从数字到数字,不了解活情况,看不到新变化。久而久之,思想僵化,眼界狭窄,就容易使统计工作落后于客观实际。针对这种情况,要迅速在全省统计系统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建议。

四要增强监测重大决策实施的实时性。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监测重大决策实施的实时性,紧紧围绕省委“一个总目标,两个提前,三个阶段,四大战略,五项工作方针,六个方面变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报告经济运行的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耳目”,搞好“现场直播”。

五要增强统计服务方式的多样性。领导和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是多样的,统计服务方式也必须向多样化发展。要进一步健全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加强与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定期向社会发布统计信息,扩大统计的社会影响。要充分发挥统计年鉴、统计期刊等出版物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科学手段对统计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加工和深度挖掘。要重视和加强各级统计信息网站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统计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统计服务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让社会各界充分共享统计信息资源。

五、多措并举,为新形势下的统计改革和建设提供保障

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搞好新形势下的统计改革和建设,必须靠管理、靠科技、靠法制、靠人才、靠基层基础,必须多措并举,为完成统计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依靠科学管理,促进统计工作有序开展。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统计部门既是经济综合部门,同时也是一个统计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管理工作,建立起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统计管理体系,将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制度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对统计系统内部,要抓好各项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的落实、检查,加强对人、财、物、事的管理,充分发掘统计各要素的积极性,发挥其最佳效能,促进政府综合统计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开展。对部门统计,我们要强化管理职能,依法规范部门统计行为;加强与部门的联系,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积极作用,避免重复劳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协调发展。要依法加强对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统计调查的管理与引导,维护正常的统计工作秩序。虽然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统计调查目前规模还不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两种调查的规模和领域会不断扩大,如果管理不好,将会产生许多问题。因此,对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统计调查的管理不能放松。

(二)依靠科技进步,为统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各级统计部门要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要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实施省市网络的提速工程,在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先行一步。当前,尤其要促进市-县和县-乡的联网工作,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要向县以下倾斜,市-县和县-乡还没有实现联网的地方,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实现联网;已经实现联网的地方,要不断提高县、乡的微机档次和联网速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坚持高起点、超前性,避免设备刚买了就落后的现象。要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提高统计信息网络的利用率。网上办公是一种方便、快捷、节约的办公形式,但现在有的同志对此还不适应,还习惯于书面的东西,配备的微机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成为桌面上的摆设,这种状况要尽快改变。

(三)依靠法制建设,为统计工作健康开展提供法律保障。统计法是统计工作最坚强、最根本的保障,是统计部门行政管理权的根本依据和最终体现。我们要充分认识统计法制在统计改革和建设中的保障地位和作用,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统计。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的统计普法宣传,增强他们的统计法律意识,支持统计部门、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要加强对广大基层单位的统计普法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统计的自觉性;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对于利用职务之便,玩弄虚假数字,标榜工作政绩,骗取政治荣誉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以维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统计法的权威。

(四)依靠人才队伍,为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既定的统计任务目标,必须靠有能力、有水平、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去完成。因此,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把全体统计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统一到省八届五次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经济大发展、统计要跟上”的行动目标上来。其次,要不断提高统计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制定有关激励措施,鼓励统计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造就出一支既有管理人才又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结构合理、协调高效的统计干部队伍。第三,要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着眼于新世纪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和优秀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鼓励大家干事创业,干出成绩。第四,要关心广大干部职工的疾苦。统计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做全面负责的领导班子,既抓好工作,又要关心大家的生活,积极解决大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广大干部职工安心工作。

(五)依靠基层基础,为统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要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构建政府统计微观基础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统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县级统计机构队伍建设。县级统计机构人员少、力量薄弱,任务繁重的矛盾历来十分突出,上面千头万绪的工作,都对着县统计局那十几个人,他们确实是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计改革和建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县级统计局的任务会更加繁重。因此,加强县级统计力量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要为县级统计局增加机构和行政编制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在建立县级调查队上做点文章。在这方面,省、市、县三级统计局都要积极做工作,争取建农调队也好,城调队也好,建综合调查队也好,不管什么名称,争取到什么建什么,能增加人员就行。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工作。二是要加强乡镇统计机构建设。要把乡镇统计机构作为县级统计局的延伸和补充,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乡镇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成为县级统计局联系各基层单位和农村的纽带。三是规范基层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检查、督促和引导,促使他们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健全综合统计负责人制度,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促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规范,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 篇7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财政部党组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农口部门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积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为创造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投入规模迈上新台阶,支出结构更加优化。

“十二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规模屡创新高,五年累计达到6.67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2.67倍,年均增长14.8%。中央财政出台了“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开发政策对贫困革命老区全覆盖,逐步将森林植被恢复费、水利建设基金、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进一步拓宽了农业农村投入渠道。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省级财政投入增长迅速。“十二五”时期,超过八成的省份,省级财政安排的由农业处和综改办负责管理的资金规模累计超过百亿元,其中,江苏、浙江、内蒙古、上海、四川等省份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两位数的省份达到六成以上,青海、辽宁、宁夏、山西等省份增速超过30%。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更多地向生态保护、水利建设、脱贫攻坚等领域倾斜。

(二)支农政策形成新体系,政策目标更加精准。

1.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初步构建。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逐步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产出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转变。在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主动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和补充,支持开展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等试点,加大了对农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着力探索农业休养生息、永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湖南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实行分区治理,试点区域稻米镉含量达标率大幅提高,部分替代作物品种实现产业化发展。河北从“节、引、蓄、调、管”五个方面综合施策,部分试点地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呈现出降速减缓、个别回升的态势。与此同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启动实施,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顺利完成,粮改饲结构调整试点实现良好开局。

2.适度规模经营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把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摆在突出位置,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突出政策引导,制定印发了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财政支持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强化主体培育,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统筹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试点,支持农垦全面纳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和改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发挥市场机制,支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与金融资本合作,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打通信贷通道。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安徽耕地流转率达到46.8%,全省耕地流转面积由2011年的637.8万亩,提高到2015年的2921.9万亩。江苏建立社会化服务补贴机制,帮助服务组织构建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一条龙”式服务。

3.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更加健全。逐步构建完善了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实现了政策全覆盖,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健全扶贫开发瞄准机制,努力实现分配精准、使用精准和监管精准。资金分配充分考虑扶贫对象数量、贫困深度、脱贫难度等因素,突出支持重点,加大绩效评价力度,强化正向激励作用。大力推动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将资金使用与建档立卡相衔接,围绕“五个一批”探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等试点,创造性地提出财政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新思路。健全财政扶贫资金全程监管体系,引导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四川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合作社形成的资产量化到贫困户,使贫困农户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福建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贷款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4.农村综合改革体系日趋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已经覆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公益事业建设、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农村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十二五”时期,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四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面推开,美丽乡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建制镇示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试点启动实施,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浙江将物业开发、配套服务、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作为优先扶持项目,探索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河南推行竞争性分配机制,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新农村。

(三)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改革步伐更加有力。

1.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中央财政积极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节水增粮行动等平台,鼓励和引导地方自主开展整合。进一步加大预算编制环节整合力度,农业司管理的转移支付资金由2011年的42项整合为2015年的20项。启动黑龙江“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大专项+工作清单+集中下达”的新思路,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肯定。北京、吉林、新疆、西藏等省份通过涉农资金清理整合,部门预算、转移支付项目数量大幅减少。浙江原则上一个部门只保留一项转移支付。湖北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清单之外的资金县级政府均可统筹安排使用。

nlc202309091554

2.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中央财政设立了现代种业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等基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撬动了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三农”发展。江苏实行“无偿改有偿、资金改基金”改革,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缺乏产业资本支持等难题。甘肃打造“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平台,通过贴息方式撬动银行贷款587亿元,惠及82万农户。海南开展涉企农业资金股权投资试点,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按照财政投资额的15%跟进投资,放大了投资规模。

3.资金使用机制不断创新。在继续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财政支持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贵州六盘水市积极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盘活了农村资源,用活了财政资金,激活了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江西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村级森林防火等领域,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试点,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山东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四)资金管理进入新阶段,管理效能更加突出。

1.深化审批权限改革。在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按照权力和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切实加强权限下放后的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重庆除少数受技术、政策限制的资金外,绝大多数都实行因素法切块下达。广西按照政府部门之间合理分权、上下级之间合理授权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权限。湖北推动基层财政部门从项目申报、评审、选定环节退出,集中精力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2.强化涉农资金监管。中央财政近年来每年选择一些涉农资金,安排专员办进行专项检查,特别是2015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应该说形成了比较持续有力震慑,提高了各方思想认识,推动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呈现总体向好趋势。广东建立各级涉农主管部门与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查案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和责任追究。云南运用“一折通”信息化平台和数字乡村平台,对涉农直补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效果进行全程监测。宁夏启动涉农资金信息公开试点,对农业补贴等七大类项目资金的分配、审批、使用、监管等环节进行全面公开。

3.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财政支农领域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顺利实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结余结转资金盘活取得实效,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天津探索建立了农业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将项目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将项目审查批准向执行和验收过渡。陕西对所有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实施项目库滚动管理,省级主管部门、市县财政部门审核排序后,由省级财政统筹研究提出预算安排建议。中央农口部门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在中央部门预决算评比、绩效管理考核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农业农村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财政支农政策是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农村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柱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农财干部的辛勤付出,当然也离不开各级农口部门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财政部农业司和综改办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财政支农改革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体会极为深刻。第一,必须坚持依法理财。始终用制度、规矩、纪律管人、管事、管钱。健全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流程,强化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保障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制定政策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契合基层需要,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东部与中西部、国内与国际。在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坚持主动作为。把握“与其被动买单,不如主动请客”的工作方法,对符合改革发展方向、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看清看准的事,大胆推进,开拓创新。要主动加强政策研究,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增强财政部门话语权。第四,必须坚持群众观念。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折不扣落实好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队伍建设,以“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各项财政支农工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例如,政策设计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的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研究、谋划、推动“十三五”财政支农工作,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准确把握“三农”工作、财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约束性新任务。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包括:覆盖的人群全面,不让一个人掉队;涵盖的地域全面,东中西部、城市农村一道迈入小康;涉及的领域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农业农村领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三个一亿人”。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一亿人进城”,实质上是如何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二是“农民收入倍增”,就是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几千万人脱贫”,就是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还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这是如何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问题。完成这三大任务,我们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上一篇:打印大学四年总结下一篇:庆祝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