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礼仪

2024-09-12

客家人的礼仪(共9篇)

客家人的礼仪 篇1

客家人是衣冠之族后裔为躲避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经历千百年的流徙考验,但仍慎终追远地保留和继承着好客多礼、人情交往、礼尚往来的婚嫁喜庆礼仪习俗。

把婚嫁喜庆作为一件大事来看待,一般都需请客。首先要根据所办项目喜事内容来考虑请客的对象。一般都是围绕客家人以血缘为基础上的宗亲、婚亲及恩师友朋和乡邻之间来确定对象,列出名单写在一张红纸上称“全贴”(请柬),名列第一人坐首席。另外是每人或一家人(合家)之请帖。过去如若结婚的,帖要长折或五折以含五福之意。

必须认真写好请帖,对所请的人称呼在辈份、上下要得体,柬文尤为讲究礼节且文字要精练雅丽,内容清晰,宾主要分明。如婚贴写“庚酌”,完婚写“喜酌”,嫁女为“摈酌”,寿诞为“寿酌”、“桃酌”、“梅酌”。为父寿曰“悬孤今旦”;为母寿曰“设帨佳辰”。如三朝洗儿曰“汤饼”,周岁试婴曰“晬(音岁)盘之期”。请男长辈写“德驾”;平辈写“台驾”;晚辈写“文驾”或“台驾”。请女辈写“懿驾”或“慈驾”;平辈写“淑驾”、“鸾驾”、“彩驾”。

发请帖

发请帖由主人亲属亲自专程送到。列为第一名的坐首席者,见贴要签“敬陪末坐”,其余客人,出席的可签“敬陪”,不出席的则签“敬谢”。发贴请客,有俗云“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故邀请宾客务必要早,以表示虔诚,过些日子再提一次,到了宴请的当天要有人催,或派人及车辆去接客。

赴宴

赴宴的人一般要有贺礼(不能空手去),贺礼不论重轻,若条件不许可,三五只鸡蛋也可,以表情谊之意。贺礼以适时送去为宜,过早有失风度,送迟了难免使主人不高兴。若有写明免礼,则随主人之意。送礼的红色,旧时要封口,上加贴标签,现在多不用。对礼品的处理时,如退回,则写上“大仪璧谢”。

结婚或出嫁的女儿

结婚或出嫁女儿,亲戚先请后贺,朋友邻里是先贺后请。亲戚的贺礼,一律要收,其他友朋等酌情接纳或推辞收。

做寿

做寿,原则上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但至亲密友也有先请后贺都可。

做欢喜头

做欢喜头,如做满月酒,一般只请亲戚及来探望过、帮过忙的人。送礼则随宾客之便。

其他喜庆

其他喜庆,如乔迁新居,一般先请后送,过去请客强调要催,表示热情诚意。

入席的大体规则

入席的大体规则,主人要在大门口欢迎宾客笑迎到来,并由主人指定专人依次唱号,按序入席。宴席的座次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辈分。如在厅堂设宴是以朝南为尊的格式,就八仙桌(8人座位)而言,朝南的两位以右为上是第一位,左边是第二位,以下朝东朝西的.座次也依次类推,最后得朝北。要让地位最高的或是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人坐在首位。以下论资排辈座次,主人要待客人到齐后最后在未位坐下陪宾客。在被推到尊位的客人,在入座前要对在座的的一一拱手致意,表示感谢众人的抬举,然后才安然入座。迟到者要用双手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主人谢客敬酒要起立致意。主人一一请客人就座后,为客人斟酒俗称“安席”,东道主人要在席间再斟酒,表示谢客。主人以酒敬宾客称为“献”;宾客回敬称为“酢”;主人欢饮称之“酬”。宴饮之礼又称为“酬酢之礼”。

宴席时出桌

宴席时的出桌,旧时有一定的讲究。带骨的肉要摆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要摆在右边;饭摆在左边;羮汤摆在右边;细切的烤肉摆远些;酱醋摆近此。首道好菜要邀请长辈贵客先动筷子或主人晚辈先敬上一块,让红好事在整个宴席营造一个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中。

参加宴席的客人

要待首席起身后才能敬席,主人要提早等候在大门口送客,客人道谢说“多承”。

客家人的礼仪 篇2

从过往曾参加过的客家会议和论坛来看, 不少学者都不是客家人, 他们从一个“外人”的身份提出各种见解, 当中不少专家还提到笔者热衷的族谱课题, 激发了本人到老家广州惠阳区去了解和收集有关族谱资料的动力。

族谱的作用不外是在乡族之间起到联系的作用, 不管处在天涯海角, 都要“寻根问祖”, 了解家族的历史。加上追根溯源向来都是海外华人的基本情怀之一, 对于原乡的情感不会因为时间的飞逝而淡化, 反而会对故乡的记忆不断深化。

本人将书本学到的知识付诸于这次的考察, 还深切地体会到“观察与参与观察的调查法在民族学工作中特别重要, 而且还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另外, 实地调查还强调“直接性”, 面对面接触调查对象, 这种个别访问, 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不但要精心挑选, 而且最好是采取聊天式的谈话形式。”

1 惠阳区沙田镇的概况

惠阳区是客家人聚居地, 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中马来西亚的“吉隆坡王”叶亚来、“北伐名将”叶挺将军的故里在2008年已成为惠州市首个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镇。

这次调查的地点是广东省惠阳区沙田镇萧屋村。萧屋村位于沙田镇的西南面, 与田头村相毗邻, 距离惠澳大道约1公里, 耕地大部分位于田头村。这里户籍人口有400人, 全都是“萧”姓村民, 年青人占半数。村民大部分信仰道教, 少部分的村民信仰佛教, 从道教和佛教的信仰体系来看, 都是以民间信仰为底色。

当地的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出租业及务工为主。涉及的行业有电子、五金、服饰、小百货和家具等, 政府将已征收的百分之九十的土地用来发展各个项目, 如建设工厂和规划小区等, 因此, 萧屋村可说是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发展潜力, 尤其是物业的发展更是蓬勃向上。

此外, 当地政府考虑到村民的休闲需要, 建立沙田镇综合文化站, 即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服务大楼, 有完善的设施, 如: 老人 ( 少儿) 活动室、书画展览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培训活动室等功能室。此外, 这个镇还设立一个专门处理村民问题的综治维稳的中心, 其设备也包括“农家书屋”, 标志着社区的建设同样注重公共文化设施。

2 撰写族谱的过程

为了了解族谱在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笔者访问了刚完成萧氏族谱的编辑, 萧剑光先生。

他在受访时指出编写新的族谱的主要用意是旧族谱存在许多问题, 尤其是出生的先后次序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 这点在各地族谱也极为显见。他认为如果现在有能力而不去 厘清整理, 后代考证 时就找不 到自己的“根”了。

他认为身为客家人, 不论身在何处不能忘了中国就是本身的“根”, 为了要“寻根”只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惠阳才能了解“客家文化”是怎样传承和发扬的。而萧氏族谱, 就是血脉传承的证据, 使萧氏的世系不断, 脉络延续。通过族谱来寻根问祖, 可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谈到编写过程的问题时, 他表示现在人口流动分散在各地, 这使收集最新的资料很困难, 人口的分散性, 使考究工作难度增加, 编写工作加倍吃力。另外, 这种民间的宗族活动暂时是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的, 只有依靠姓氏宗祠和联谊会的支持来完成。

3 族谱的存在性和价值

萧剑光认为族谱的最主要意义是将分散的族人用联谱的方式联系起来, 通过亲情、血缘的关系团结在一起。一般的族谱的内容不外是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家族的规约训诫等, 但是萧氏的族谱还记载了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可嘉奖的人物简介、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客家先民虽世事多艰, 文籍荡然, 但他们却非常重视客家族谱的修撰, 稍作安定便修族谱, 以续血脉, 代代承传。客家族谱就是这样记载着客家民系迁徒繁衍发展的历史, 被客家裔孙世世代代保存下来, 可以说是一部珍贵的文献史料。”

族谱作为历史文献之一, 其价值是多方面的。萧剑光指出首先是文物的价值,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接着说, 客家族谱具有教化的功能, 如敬长老、孝父母、崇俭朴、禁赌博等客家伦理规范, 以及客家族谱中记载的自强不息, 这种奋斗精神值得推崇和学习。

在历史传统和统治者的倡导之下, 致使一个中国人, 不管他漂流到天涯海角, 也无论他在什么地方, 编入宗谱, 列入门墙, 生活于五缘文化范畴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 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 总是他最大的心愿。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尊祖意识, 致使寻根与祭祖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亦续而不绝, 历劫长存。

“修订客家族谱, 其实在推进两国的关系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这种寻根的情结对于那些海外的客家人来说意义非凡, 是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依据, 增强他们的宗亲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4 族谱的文化意义

谈到这本族谱的文化意义, 萧剑光表示从修订族谱说起, 过程虽然很辛苦, 但是在研究客家文化方面来说, 意义可说是非常重大, 对海外的华人来说, 那一点的血脉相传, 同宗的亲情和增进双方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点令本人难免会从国与国的层面来探讨, 族谱的文化不但促进情感的沟通, 对提高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种深层的反思, 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反思。‘寻根’对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思与探讨, 实际上是为了超越, 为了更好地改造民族心理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推动改革的发展。”还有人说, “意识的民族文化的多元, 着眼于民族文化的重构, 这场‘寻根’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谈到修谱其他的用意, 萧剑光认为除了尊敬祖先的意义, 原乡的认同和加强原乡联系的作用不可忽视, 特别是第三代以下的移民对原籍已无直接认识, 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故土记忆, 确实难以维持对原乡的那份情感。

他还说客家族谱既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客家精神传承载体之一。因此, 修谱有利于弘扬客家历史文化和宗族和睦。

5 结 论

总的来说, 通过这次 的初步调 查, 深切地了 解到“寻根”和“寻谱”是两者并存, 缺一不可的关联性的事情。无可厚非, 族谱可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在汉族的历史记载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地在民族的文化中融合。

客家人四海为家, 显示出这个民系越来越强盛的生命力和日益鲜明的文化色彩。近年来“寻根”热在海外华人地区掀起“浪潮”, 许多华人在有生之年都会竭尽所能回到家乡去寻根问祖, 联系宗亲。这种根系中原的情怀, 让各地的华人兴致勃勃怀着坚定的信念, 不辞劳苦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根”。

从族谱各个层面的意义来看, 客家人的骨肉相连亲情难舍这份情结, 是其他史料所无法替代的, 正好补充了正史的不足。许多学者认为如果能够加强研究, 厘清各姓氏历史繁衍、迁播及发展脉络, 不但让同宗有族谱可查, 也加强了客家后裔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摘要:众所周知, 客家的先民因为历史上战乱、饥荒和兵灾, 不得不到处迁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孕育出独特的特性。客家族谱就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文献之一, 不但具有传承客家精神的作用, 而且还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其主要的价值是正史的补充, 也是不可替代的史料, 以萧氏族谱为例, 扮演了促进对原乡认识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产生一个互动的作用, 为海外的同族建立了认同和了解同乡的动力。

关键词:客家族谱,文献,萧氏族谱,凝聚力,互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编委会.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客家人的春节 篇3

到了年二十七,就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了。每户人家都买几十斤土猪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放一些干的冬菇、豆豉和五香粉一块蒸,外观有点像东坡肉,每吃一次就蒸一次。蒸了几次之后,肥肉就都蒸出油了,吃起来也不感觉肥腻。就算平常不吃肥肉的,现在也能吃上两三块了。还有一种美食是客家酿豆腐。人们先把猪肉剁成馅状,再将肉馅放到水豆腐中间,酿好就放进锅里用油煎得金黄,然后再放进瓦煲里煲。那味道,比饭店做的酿豆腐有过之而无不及。

年二十八这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大扫除;年二十九这天,大人们可谓手忙脚乱,买鸡、买鸭、买鱼、买鞭炮、瓜子……总之就是买过年的必需品。

除夕夜,家家都热热闹闹的,主妇们准备着一年中最丰富、最有意义的团圆饭,菜肴除了上面那些特色菜,还有鹅、鱼、腊肉等,摆满一桌,鱼表示年年有余,鸡是一定要的,不过它用来祭拜祖先,祭拜完后才能吃。

吃完团圆饭,外面的鞭炮声就开始响了起来,我们这些小孩子有点坐不住了。这个时候,大人们便开始发压岁钱,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了。小孩子到外面去放鞭炮,看焰火,大人就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这边还未放完,那边又响起来了,热闹非凡。

大年初一,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而幸福的笑容。这一天,是大人们最悠闲、最开心的一天,因为一年到头他们都在忙,忙工作,忙耕种。吃完早点,全家人一起去逛街,在县城走一圈,寓意今年要走大运了。下午就各自找节目悠闲地度过这一天。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让我们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它可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呢!

(指导教师 钟惠燕)

【编辑评点】

文章详略得当,详写了客家人在春节期间制作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略写了那些和其他地区相类似的过年习俗。这种写法很好地突出了客家人的春节中与众不同的一面,小作者写作上的“着力”非常合理。

洪 胄

客家餐饮文化礼仪 篇4

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中餐饮食礼仪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客家人春节的风俗 篇5

隔年饭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每家每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贴对联

年节这一天,所有人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点岁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所有人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吃素斋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每家每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年初三“送穷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这两天扫地和倒垃圾,会扫走和倒掉家中的财运。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这一天要把“穷鬼”送出去。“送穷鬼”是把贫穷和不好的东西送走,与贫穷、霉运告别的意思,所以年初三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把垃圾、不好的东西清扫出去。

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烧的现象少了,很多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里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扫,初三大扫送穷鬼”的习俗还一直在流传。

客家过年禁忌:

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按祖客家人传统规矩,正月初一至初三是不许从外面带“青”进来的,所以过年前,家庭妇女会买够蔬菜过春节。

1.春节的风俗资料

2.满族春节的风俗

3.江苏春节的风俗

4.春节的风俗习惯

5.春节的节日风俗资料

6.春节的起源及风俗

7.荆州春节的风俗

8.关于春节的风俗资料

9.宁波春节的风俗

关于客家人冬至的习俗 篇6

一、冬至进补

冬至日,也是客家人的“进补”日。“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冬至日是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客家人认为冬至是最佳的进补时令,此日进补最有效用。

“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广东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认为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羊肉煮酒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这是客家人对中原饮食习俗的“保留”,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客家人注重“食疗”的观念,羊肉比较燥热,但经过烹饪处理,在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强身健体。

二、酿冬至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酿冬至酒已成习俗。

三、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四、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客家人的礼仪 篇7

一、情节设置的张弛艺术

“张”和“弛”, 原是指治国之道, 《礼·杂记下》云:“张而不弛, 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 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宽严结合。我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视事物发展运动的张弛变化, 反复论述张弛辩证法, 并为中国历代文学家所把握并在审美实践中广泛运用, 形成了艺术辩证法。这里我们谈的张弛艺术,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 使故事情节的安排错落有致、惊险平和、紧张舒缓、壮烈幽静、相互映衬, 造成情节的曲折起伏, 气氛的鲜明对比, 节奏的不断变换, 在对立统一中获得跌宕之美, 和谐之美, 节奏之美的一种艺术手法。

〈青春无悔〉1991年6月写于梅州, 同年10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是继〈俏妹子联姻〉、〈樟田河传〉、〈彩色的大地〉、〈胭脂河〉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小说后的又一力作。作品取材于我国50年代的社会生活, 通过主人公杨洋与云云、月月、星星三姐妹的爱情和交往, 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比较盛行的“政治婚姻”的时代特色。在作品中, 杨洋与云云、月月与崔耀祖、星星与罗亭的爱情,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故事情节的构造中, 形成了几次“张弛”:

1、杨洋与云云的爱情, 是诱发情节的第一次张弛。

杨洋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爱云云, 工作组的何组长也没有想到要他们两人相好, 后来因为办社的工作局面打不开, 云云毅然牵牛带头入社, 使这项工作的局面洞开, 何组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才千方百计地进行撮合, 要他们成亲, 但当何组长派人去调查, 发现云云的生母是地主时, 他又百般地阻挠, 并做杨洋母亲的工作, 要她出面干涉这桩婚事, 但杨洋已“不可救药”, 还是与云云结了婚, 不过婚后生活并不理想, 由于文化的差异, 杨洋总感到他所得到的并非是他所祈求的, 云云文化水平低, 缺乏高雅的情趣, 既不会调情献媚, 也不会挽手散步, 甚至不懂得接吻做爱等。他感到失落, 他要向着更高的理想攀登, 要继续争取恋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也是后来当星星在他面前出现时产生移情别恋, 害上单相思的必然过程。

2、月月与崔耀祖的婚姻, 是推进情节的第二次张弛。

月月与崔耀祖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崔耀祖因为受“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牵连, 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组织上认为, 崔耀祖已经是阶级敌人, 月月应同他划清界限, 便派剧团的指导员和人事科长去做说服工作, 要月月同崔耀祖离婚。月月出于无奈, 只好这样做, 但离婚没多久, 崔耀祖因为落实政策回到了剧团。组织上见他情绪不高, 躺倒不干, 担心剧团节目上不去, 便照顾他的情绪, 又派原来劝她离婚的干部去说服月月, 要她同崔复婚, 弄得月月莫明其妙, 非常生气, 厉声地指责说:“婚姻大事, 难道是做娃娃家?说分就分, 说合就合?我就不明白这什么领导样样都不放过, 连这一点权利都寸步不让, 管着它了就五谷丰登, 民富国强么?”月月由于比较自尊, 在受到爱情的打击之后, 她不愿再与崔耀祖这样的人恢复关系, 因此, 她狂热地追求杨洋, 毫不掩饰地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情;但她没有想到, 他只是同情她的遭遇, 怜悯她的不幸, 愤慨剧团领导对她的捉弄, 丝毫没有爱她的意思。他对她倾注的只是同情而不是爱情。

3、杨洋对星星的爱, 是结束情节的第三次张弛。

综前所述, 杨洋到李庄搞农业合作化, 看到村姑云云“实在太漂亮了”, 在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坚实的爱情基础上结合, 因而“见异”容易“思迁”。当星星出现在他面前时, 他不觉“一阵脸红”, 觉得两个姐姐与她相比“不禁黯然失色”, 甚至不想和妻子叙旧, 对妻子表示冷漠, 而非常思念星星, “说不出梦里多少次见到她”, 当两人在神龙镇不期而遇, 他喜出望外, “心灵中飘来一股幸福的祥云”, 于是同乘一只船出海, 同坐一张桌品尝海鲜, 同饮一瓶味美的醇酒, 同宿一个破烂不堪的旅店 (两房之间举手即可直通, 是店老板故意招来“露水夫妻”的手段)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 夜间两人“异床同梦”双双跌进在海, 两人紧紧相拥, 准备同归于尽, 惊醒过来方知是噩梦, 杨洋终于从莫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回到家里, 和自己奋力追求的爱人同床共枕, 重温当年热恋的痴情, 投身爱的大海。

二、人物性格刻画的细处摄神技巧

细处摄神, 指从细微之处摄取人与事物的神韵的一种技法。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 又说“动人春色不须多”, 都已涉及了这种技法的特点的功能。细处摄神有两种做含意:一是抓住事物与人物的本质特征, 用类似工笔画的笔墨做细致、形象的描摹;二是要善于以形写神,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语) , 前者强调描写的细腻性、具象性、生动性, 后者强调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典型性。

细处摄神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技法, 它包括细节描写, 但它的范围比细节描写要宽, 小到绝句中的一个表现力强的词语, 大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片断, 都可以有细处摄神的用法, 它具有很大的表达功能和艺术魅力, 历来的作家都极为重视, 但真正用得成功是颇不容易的, 它的要求也比一般所说的细节描写要高, 一般细节描写, 做到生动形象就可以了, 而细处摄神则要求“摄神”, 如果“神”未写出, 只是生动形象, 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 能做到“神遇而不以目视”自然是至高境界了无疑了。中外许多现实主义大师的优秀作品, 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 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 吴敬梓写严监生的死, 鲁迅刻画阿Q饱受地主的精神奴役等都可说是“神来之笔”, 得力于这种“细处摄神”。

生活中存在许多动人的细节, 但并不能都写进作品中。屠格涅夫说:“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车尔尼夫斯基也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 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它对作品的艺术性是有害的。”所以, 程贤章先生在刻画人物时, 把那些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入作品, 放在突出部位,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看作者与何组长 (后来是何市长) 的对话:

那天晚上, 他说有事找我商量, 依照过去惯例, 他到供销社买了一斤炒花生, 一斤纯正的米酒。喝酒的时候, 他忽然问我:“好像老马还是老恩说过这样的话——婚姻是政治的联盟。”

我是学中文的, 对这话自然知道是谁说的, 忙答:“这句话是恩格斯说的。”

老何喝了一口酒, 用眼睛斜视着我, 问:“你和云子结合, 算不算政治联盟?”

我漫不经心说:“我们是小人物, 真要结合, 去民政那里扯一张结婚证不就完事了?何必扯到老祖宗的经典上?”

老何把手里的酒杯一搁, 手中正抓着的一把花生米朝嘴里一甩, 居然变戏法一般, 那花生米一粒不拉的全在他嘴里了, 他望着我摇着头说:“你这话不对, 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对谁也不准特殊。”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问:“莫不是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老何严肃地说:“我派人调查了云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才发现她的生母是地主。”

……

短短的一段对话, 老何注重阶级立场、个人前途的传统思想以及“蔚蓝色的一代”青年杨洋的单纯、对爱情生活的态度跃然纸上。

再看神龙镇杨洋与星星同住在一个破烂不堪、两人的住房只有一板之隔且一举手即可相通的旅馆, 半夜星星梦中受到蜘蛛惊吓, 两人紧紧相拥过后, 星星温情相劝, 杨洋冷静了下来:

再不胡思乱想。逢场作戏只是无际无边的一道彩虹, 瞬息间就消失。再说, 这也违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真是落地有声!主人公杨洋却从梦想中醒来, 认识到自己“逢场作戏”的言行已经“超出纪律的约束”, “违反了新中国社会制度的道德规范”,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50年代的青年严于律己, 善于克制和自省, 具有不同凡响的“无悔”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塑造崔耀祖、罗亭等时, 同样采取了这种细处摄神技巧:

在剧团里, 月月嫁的崔先生确有几分才气。改编历史剧, 新编现代剧, 他都才华横溢。但在情欲上他是一只猪、一只牲口。只要是女人, 不管年岁大小, 长相美丑, 他都有办法千方百计骗到床上压在她的身上。玩腻了, 便拂袖而去, 连手也不洗, 若无其事视之为陌生人。

作者对崔耀祖的性格刻画是何其深刻!

三、岭南客家地域文化的表现浓墨重彩

“岭南文化”所指的“岭南”, 是地域性概念, 它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 南隔大海。五岭包括大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 是岭南地区最主要的山脉, 也是广东最高的山脉, 海拔1902米。古时要爬上这么高的山脉谈何容易!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 岭南几乎与中原地区隔世。但岭南境内则有山地、丘陵、平原及台地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岭南地区的平原所在, 而广东南部有长达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旧时的海上交通和内河运输十分便利, 这也就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勤劳、勇敢、思想开放、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程贤章是广东梅州人,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被誉为客都。1400多年前陆续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他们的足迹遍及南方各省乃至全球。他们有相同的生活习惯, 相近的性格特点, 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语言词汇, 他们走到哪里, 就将中文化带到哪里。洪秀全、黄遵宪、孙中山、叶剑英等即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成了革命根据地或革命的摇篮。在程贤章的小说创作, 特别是《青春无悔》之后出现的《神仙、老虎、狗》及《云彩国》等作品中, 攻防结合的客家围龙屋、宽窄合体的斜襟竹纱女装、深情机智的客家山歌对唱、禁吃蛇鼠猫而又菜谱名目繁多的食俗、谁家杀猪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一碗煮熟的猪血下水和大人吃宴请可以打菜包带回给小孩的礼俗, 几乎成了识别客家人的外部标志, 也透露出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之后依然勤劳、勇敢、机智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和美的崇尚。至于“以耕读为本”和“男人百艺好随身”的习俗风尚, 更是对中原华夏文明的积极弘扬, 也是海内外客家人英才辈出的根源。

在《青春无悔》的创作中, 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叙述语言, 都饱含激情、浓墨重彩地表现这种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社会生活:

打谷场上, 草垛下面, 我和云云依傍着草垛席地而坐。

天上一湾新月, 树枝轻轻摇曳, 没有狗叫, 没有夜莺, 村庄在夜色中熟睡, 世界在静谧中死去。我们两个, 手里捧着一颗在青梨, 你咬一口, 我吃一块, 轮流拿着把它吃完。

我说:“这样吃水果, 城里人绝对不可以。”

云云问:“为什么?”

我答:“口水不卫生呵!”

云云笑了, 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齿, 在朦胧的月光下, 越发像一串珍珠。没想她张嘴就随口念道:“有情唔怕口水渣, 食落肚里香桂花。”

“才女!”我听了, 不禁拍手叫绝地赞美她, 真恨不得捧着她那迷人的脸孔, 亲一亲。就在我刚把手伸出去, 她像知道我要干什么似的, 一扭脖子, 用手一推, 低声说:“你正经一点!”

我被子她这一推, 果然正经了一点, 随手从草地上拾起一颗梨, 一咬, 有点苦味, 便递给她:“你看, 这梨子生虫!”

她接过梨子在月影下端详了一会, 张口就又小声吟唱了一首山歌:

“买梨莫买蜂叨梨, 心中有病无人知。

只为分梨 (离) 故亲切, 谁知亲切两分离。”

两人同看马戏时杨洋死死盯着她, 她唱道:

“变做男人样那歹, 翻来翻去来看亻厓 (我) ;

放个大方给你看, 以后相思莫怨亻厓。

交条人情天口甘难, 断条人情一时间;

甜酒变酸就容易, 酸酒变甜难上难。”

简洁的山歌对唱, 唤起了人们无限的情思。

程贤章说:“写和时代同步的作品是作家最为犯难最棘手的高难动作”。的确, 要用客家话来建立客家文学新语言体例, 表现浓郁的客家地方文化色彩并非易事, 程先生在这方面已有了新的开拓和瞩目的成就。作家直面人生, 探索新的理想人格, 新的人文精神, 激情澎湃, 乡情浓郁, 风格独特,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和好评。

参考文献

[1]、陈琼芝《巴金自叙》, 北京团结出版社。

[2]、林焕平主编《程贤章作品评论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客家人的牛菜 篇8

一、腌菜炒牛肉

用料:腌芥菜(取梗)150克,熟牛肉250克,红辣椒50克,大蒜苗75克,生姜10克,生抽王30克,老抽王5克,白糖5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水淀粉各适量。

制作:(1)腌芥菜片切成厚片;牛肉横着丝纹切成片;红椒切成椭圆形片;大蒜苗切成段,生姜切成小片。

(2)腌芥菜焯水。

(3)花生油(1500克)入锅,烧至四成热时,下牛肉片、腌菜,略加热,倒入漏勺内,锅留底油,下红椒、生姜、大蒜苗,炒香,倒入腌菜、牛肉,加入少量水,并加入生抽王、老抽王、白糖、精盐、料酒,略炒,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底油,颠翻,出锅,装盘即成。

特点:酸辣鲜香,味美利口。

注:熟牛肉是将牛肉切成大块,焯熟,捞出洗去血沫,重放水锅中,加入葱、姜、芹菜、八角、生姜、花椒、红椒干、料酒,煮至软嫩不韧时,捞出,过凉水即成。

二、罐煨牛腩

用料:牛腩1000克,八角、桂皮、生姜、花椒、陈皮共10克,蒜仁50克,红椒干5克,香葱25克,芹菜25克,生姜25克,水发粉带500克,生抽王50克,老抽王15克,蚝油50克,鱼露25克,白糖10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香菜末、香油各适量。

制法:(1)牛腩煮熟,捞出洗去血沫,切成块;香葱、芹菜打成结;生姜拍松,切成小块;粉带切成八段。

(2)炒锅上火,下花生油(75克)、八角、桂皮、砂姜、花椒、陈皮、蒜仁、红椒干、香葱、芹菜、生姜爆香,下牛腩再爆香,加入清水(1500克)、生抽王、老抽王、蚝油、鱼露、白糖、精盐、料酒、味精,烧开,出锅,盛于瓦罐内,加盖置微火上煨3~4小时,至软烂时,加入香油。

(3)粉带焯水,放盆内,加入花生油拌匀,放窝盘内,放上香菜末,随牛腩上席,食完牛腩后,将粉带倒入牛腩汤中, 食之,即成。

特点:牛腩软烂,粉带滑溜,味道芳香。

三、辣椒拌牛巴

用料:瘦牛肉750克,青红椒100克,蒜仁末5克、姜末5克,砂姜盐25克,花生油、味粉、香油、生抽王、白糖、白酒各适量。

制法:(1)牛肉切成扁条块,放盆内加入砂姜盐,并加入适量生抽王、白糖、白酒,拌匀,腌一夜,吊起,晒2天至半干时,横切成片,焯水;青红椒切成块。

(2)花生油(750克)入锅,烧至四成热时,下牛肉略炸,下辣椒,略炸、捞出,沥干油,放盆内,加入蒜仁末、姜末、味精、香油,并加入适量的生抽王和少许盐,拌匀,装盘即成。

特点:干香、鲜辣、味美。

四、红烧牛蹄

用料:大牛蹄2只(重约2000克),西兰花200克,八角、桂皮、砂姜共10克,葱50克,生姜25克,生抽王50克,老抽王20克,蚝油100克,白糖15克,南乳75克,柱侯酱30克,沙茶酱30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鸡精、蒜仁末、水淀粉、麦芽糖水、炸油、猪骨汤各适量。

制作:(1)将牛蹄放热水中略烫,退去牛毛和趾甲,并用火焯净余毛,放水锅中煮熟,抹上麦芽糖水;西兰花改刀成小朵。

(2)炸油(4000克)入锅,烧至六成热时,下牛蹄,炸至色红皮硬时,捞出放水中泡三小时。

(3)炒锅上火,下花生油(75克)、八角、桂皮、砂姜、葱、姜爆香,加入猪骨汤(3000克)、生抽王、老抽王、蚝油、南乳、柱侯酱、沙茶酱、精盐、料酒、味精、鸡精,烧开,出锅盛盆内,放入牛蹄,上笼,蒸4小时至烧透时,出笼,凉后取出,去骨,改刀成块,摆放于大盘内成原形,上笼蒸滚,取适量原汁入锅,勾芡,加入底油,出锅,浇于牛蹄上。

(4)西兰花焯水,净锅上火,下少量花生油,并加入蒜仁末爆香,下西兰花略炒,加入精盐、料酒、鸡精,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底油,出锅,围摆在牛蹄周围,即成。

特点:牛蹄红烧,味道芳香。

五、酸辣牛耳

用料:牛耳朵1只,蒜泥10克,香菜段100克,香红油30克,美极鲜酱油15克,白糖10克,浙醋25克,芹菜、生姜、桂皮、精盐、料酒、味精、熟白芝麻各适量。

制法:(1)牛耳用热水略烫,退去牛毛,并用大火去余毛,放水锅中,加入芹菜、生姜(拍松)、桂皮、料酒,煮至软嫩不韧时,离火、凉透时,捞出,片切成薄片,放盆内,加入精盐、蒜泥、香红油、酱油、白糖、浙醋、味精拌匀,腌渍15分钟。

(2)将香菜段放平盘中垫底,放上牛耳朵,撒上少许芝麻,即成。

特点:色泽红亮,品质爽脆,味觉酸辣。

六、小炒牛肚领

用料:牛肚领400克,酒酿辣椒50克,酸鞭笋100克,生姜10克,蒜仁5克,芹菜梗50克,白糖5克,花椒3克,生抽王25克,老抽王25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水淀粉、香油、纯碱、姜汁酒各适量。

制法:(1)牛肚领片切成梳子片;酒酿辣椒切成榄形;酸鞭笋一剖为二,横切成段;生姜、蒜仁切成小片;芹菜切成段。

(2)牛肚领放盆内,加入纯碱(30克)拌匀,腌两小时,放沸水锅中略烫,捞出;用清水冲漂三小时,至退净碱味。

(3)炒锅上火,注入较多的清水,加入适量精盐、姜汁酒,烧开,下牛肚领,略焯,倒入漏勺内,锅内下花生油(1500克)烧至五成热时,下牛肚领略爆,倒入漏勺内,锅留底油,下花椒炸酥,加入生姜、蒜仁、辣椒、酸笋、芹菜略炒,加少量水,并加入白糖、生抽王、老抽王、精盐、料酒、味精,倒入牛肚领,略炒,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尾油,出锅,装盘,即成。

特点:微酸带辣,鲜香爽口。

七、鱿鱼牛鞭煲

用料:水发鱿鱼250克,牛鞭1条(重约500克),蒜仁75克,红椒25克,葱段5克,姜片10克,蚝油50克,生抽王25克,白糖5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鸡精、水淀粉、葱条、姜块、八角、猪骨汤、香油、胡椒粉各适量。

制法:(1)鱿鱼切成荔枝块;牛鞭煮熟,撕去外衣,顺长剖开,在剖面镶上荔枝刀花,改刀成菱形块;蒜仁拍松;红椒切成滚料块;

(2)牛鞭放高压锅内,加入葱条、姜块(拍松)、八角、料酒,并加入清水,加盖,置火上煲15分钟左右,至软嫩(不硬韧也不烂)时,用清水浸泡三小时;鱿鱼焯水。

(3)花生油(1000克)入锅,烧至五成热时,下鱿鱼略爆,倒入漏勺内,锅留底油,下蒜仁、红椒、生姜爆香,加入适量猪骨汤,并加入鱿鱼、牛鞭、蚝油、生抽王、白糖、精盐、料酒、味精、鸡精,烧开,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底油,出锅,盛于瓦煲内,加盖,置小火上稍煲,加入香油、胡椒粉、葱段,即成。

特点:鲜美香辣,滚烫可口。

八、桃仁枸杞子炖牛尾

用料:牛尾750克,核桃仁100克,枸杞子5克,生姜50克,干贝50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鸡精、胡椒粉、小苏打、葱条、香菜各适量。

制法:(1)牛尾斩成块;核桃仁用沸水略泡,去衣;生姜切成大块;干贝泡洗干净。

(2)炒锅上火,下花生油(30克)、葱、姜爆香、加入牛尾,再爆香,加入清水、料酒,并加入少许小苏打,煮熟,捞出,拣去葱姜、洗净,放入大汤盘内。加入桃仁、生姜、干贝,并注入清水(1500克),再加入精盐、料酒、味精、鸡精,加盖,上笼,蒸炖4小时至软烂时,加入枸杞子、胡椒粉、香菜,即成。

特点:软烂,鲜香,味美。

九、白灼牛春

用料:牛春(牛睾丸)600克,香菜段20克,生姜蒜仁末25克,香醋25克,生抽王50克,香红油50克,花椒3克,红椒干节5克,白糖5克,料酒、味精、胡椒粉、香油、小苏打各适量。

制法:(1)牛春去衣,切成厚片,放盆内,加入姜蒜末、料酒、小苏打(少许)、味精,拌匀腌两小时,放入沸水锅中,焯至刚断生时,捞出,放入窝盘内;将香醋、生抽王、白糖、味精、胡椒粉、香油放碗内,调匀,淋于牛春片上,放上姜蒜末。

(2)红油入锅,下花椒、红椒干炸酥,出锅,浇于牛春片上,放上香菜,即成。

特点:鲜、辣、香、酸、嫩、美。

十、萝卜牛杂锅

用料:牛杂1副,红白萝卜5000克,八角、桂皮、砂姜、陈皮、草果、南姜共50克,柱侯酱1瓶,沙茶酱1瓶,洋葱100克,生姜100克,芹菜100克,蒜仁100克,红椒干20克,生抽王500克,白糖50克,花生油、精盐、料酒、味精、鸡精、小苏打、姜汁酒、蒜仁辣椒酱、豉油王汁、酸辣汁、香菜、芹菜段、青菜各适量。

制法:(1)牛杂大件者改刀,一起放入水锅中,加入料酒和少量小苏打,焯热,捞出,洗净,切成块,重放水锅中,加入姜汁酒,再焯水一次,捞出,沥干水;萝卜去皮,切成块;洋葱切成块;生姜拍松。

(2)炒锅上火,下花生油(1500克)、八角、桂皮、砂姜、陈皮、草果、南姜、洋葱、生姜、芹菜、蒜仁、红椒干爆香,出锅,用白纱布包起来,即为香料包;锅内再加花生油(250克)下牛杂爆香,加入适量清水,并加入柱侯酱、沙茶酱、生抽王、白糖、精盐、料酒,烧开,出锅,盛于钢精锅内,加入香料包,小火烧至软烂(勿太烂)时,拣去香料包,加入味精、鸡精。

(3)萝卜煮熟,分盛于10个火锅内,再将烧好的牛杂分盛于装有萝卜的火锅内,放上芹菜段,随蒜仁辣椒酱、豉油王汁、酸辣汁、香菜、青菜上席。将火锅牛杂置于酒精炉上烧至重开,取牛杂直接食之或蘸佐料食之,食完牛杂后,将青菜倒入牛杂汤中煮食,即成。

客家人过元宵节的习俗 篇9

“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闽西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鞭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抚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灯”。“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还有一种是“龙载古事”。即头尾是龙头、龙尾,中间节节龙身上坐着扮成各种古装人物的孩童,由数十人抬着巡游;连城城溪村还有骑在“马”上的“马上古事”;近年在永定坎市、大溪、抚市、陈东等地又出现了将古事铁架安在板车或汽车上的“车载古事”。

闽西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如去年仅永定坎市镇和高陂西陂村便集中了20余条各式龙灯闹元宵。但闽西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每节龙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有的达170余节,共长竟达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走于田野和村落间,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奇雄壮观。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时,在一庵庙前以一套仪式“烧龙”。类似的元宵游大龙,连城的林坊、永定的抚市、坎市、陈东等一些乡镇也有,但规模不如姑田;另一种是上杭南阳等地的“花灯龙”。即前后是龙头和龙尾,龙身却是一块块长条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盏各式花灯或插上花束,然后将木板首尾相连,扛着游行,在观赏龙灯气势的同时,还观赏五花八门的各色精致彩灯;连城北团、四堡的“拔龙”尤具特色。当龙灯游至人家门前时,户主燃放鞭炮并往龙身上丢去,迫使舞龙者闪躲致使龙腰互相推挤拉扯,整个龙身便扭成弯弯曲曲,恍如真龙,十分有趣;再一种是上杭庐丰、中都的秆龙,又称香灯。即以稻草制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上面插满香火,随着锣鼓点夜晚舞动时,如同点点流星汇成的银河,煞是好看。

“打船灯”是闽西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闽粤边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灯,闽赣边境的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灯。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行边说唱,接着表演各种船灯小戏;单人船灯船体较小无船篷,由演员一人挂在肩上,边划边唱边舞蹈。双人船灯队只一艘船,单人船灯队则多艘船同时表演;另一种是“船板灯”,如同众人抬着一艘龙舟,舟中坐着化妆的孩童,仅是抬着巡游。

此外,还有一些个别地方才独有的元宵民俗活动。如连城新泉和长汀涂坊等地以数万响长鞭炮盘圈在地板上组成各种图案燃放的“烧炮”,连城隔田以舞青狮黄狮开始然后表演各式拳术和刀枪棍戟术的“天川胜会”,连城新泉每年立春日举行的“犁春牛”,永定坎市正月十五由长辈手执红布包裹、上

书“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的圆木棒对着当年新婚后生肩背辗打的“打新婚”,长汀童坊正月十四日十余青年抬着关公塑像在烂泥田里旋转冲撞卷起泥浆并互丢烂泥的“甩泥巴”,长汀四都鱼溪村以红绸扎紧的长竹打压石头的“打菩萨”,以及踩马灯、踩高跷、打狮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闽西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传统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之进行继承、发展与弘扬,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客家风情元宵节习俗之魁星点斗“正月里来闹元宵”。要说元宵节上哪儿看民俗活动最带劲,当数龙岩客家村:上杭游火龙;连城游大龙、走古事;永定坎市打新婚等等都是地道的百年民俗活动,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

魁星点斗

魁星,客家民间信奉的神明。传说他聪明智慧,才气过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为勉励后代崇尚知识、勤奋读书的传统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晌午,闽西抚市社前村热闹非凡,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事花轿队伍绕村而游。在长达1公里的古事队伍前面,由本村一人装扮魁星坐在大轿上,手持斗笔;当队伍到达庵堂、宗祠前,魁星用斗笔写上风调雨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

古事花轿由众人簇拥,挨家挨户巡游,以庆贺旧岁丰收,祈愿来年万事如意。

烧炮

闽西新泉乡有东南、西、北三个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悬挂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时许,村民用轿抬着“三太祖师”,举着狮、豹、龙、凤旗,敲锣打鼓,自北村、西村至东南村游行一日。每到一家门前,村民就烧香点烛,拱手祭拜,燃放悬挂在屋前的鞭炮。只听一声声炸响,震耳欲聋,顷刻之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团”烧而非放,故名“烧炮”,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

游大龙

闽西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70厘米左右,每节由5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有“天下第一龙”之誉。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龙出游前,先由10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龙路”。次日下午4时许,由长者以猪、鸡、鱼等供品祭拜龙头,乐队伴奏,神铳、礼炮齐鸣。祭拜完毕,龙头在一片爆竹声中起驾,开始出游,每一节龙身顺序跟随,到村外指定地点与龙头逐一连接。黄昏时分,一条十分壮观的大龙有如腾云驾雾,缓缓行游。龙游大地,百姓紧随,家家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烧龙身,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抬龙板的人最后竞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最吉利。至此,整个游大龙活动结束。

姑田游大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条大龙有两百多节,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才可平稳前行。千米多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骛,前后左右相随,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香、点香烛、放爆竹,队伍浩浩荡荡,非常热闹。

烧火龙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元宵夜XX县埔寨烧火龙。有埔尾下(远和)、树德堂、二房(龙2条)。还有埔尾下、二房烧烟架各1架。

上一篇:职场描述下一篇:公共卫生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