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

2024-05-10

×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精选7篇)

×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 篇1

龙州市牢固树立服务“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全力当好经济发展的“清道夫”,为经济发展开辟了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1—5月份,全市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65项,合同金额2625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

金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0;实现财政收入41亿元,地方收入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和291。一是抓行业作风建设,打破发展“瓶颈”。一方面,抓制度建设促动。今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做出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动政务公开,进一步放宽政策、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为等一系列规定,同时从社会各界聘请了100名软环境建设特邀监督员,不定期对行业部门的作风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促使各部门规范服务行为,纠正不正之风。另一方面,抓载体活动带动。重点组织开展了企业评议部门和机关工作活动、评选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十佳部门”和“十佳个人”活动、“行风在线”直播活动,以及窗口对话交流活动等。明文规定:对评议出的最差单位负责人,一次通报批评并在电视上表态,两次诫勉,三次免职;对评议出的最差工作人员,核实认定后,一次内部谈话,两次通报批评,三次调离工作岗位或辞退;对选出的“双十佳”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并组织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行风在线”直播活动和窗口对话交流活动则是组织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128个部门、行业负责同志,就本部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门本单位的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和效率、执行法律法规等情况,与社会各界群众直接对话交流,为群众解疑释惑,接受监督,解决行业作风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抓行政效能监察,清除发展“路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不依法行政等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路障”。为清除这些路障,该市成立了经济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并制订完善了相关的组织领导、投诉处理、检查评议、责任过错追究等一系列制度。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举报,市里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出台了《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三乱”行为实行有奖举报的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一次性奖励举报人3—5万元人民币,奖励费用由被举报单位承担。两个“中心”自3月16日正式挂牌办公以来,共受理各类投诉437件,除对咨询性的386件逐一答复或反馈外,有51件按期处理,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加大执纪办案力度,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立查案件42起,其中经济案件14起;处理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33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2人;挽回经济损失65万元。

三是抓行政审批改革,为经济发展“提速”。

×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 篇2

众所周知,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该湖区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是国际重要湿地,同时,环湖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且工业基础较好,所以,它现已成为江西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地区。此外,它的成功建设也可为长江中下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鄱阳湖及其附近流域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大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鄱阳湖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维护和管理好流域生态系统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虽然国家已推出一系列政策要求治理好此流域,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不充分、经验缺乏、技术落后等局限性还是要求我们不得不着眼于未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因此,虚心向国外学习,吸取其优秀经验这一举措已成为必要之举。

作为曾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德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责任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的一致努力,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再到生产方式、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仅通过30多年的治理就一跃成为世界上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先进的生态治理模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笔者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引入德国先进理念,力求以此为突破口,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以期从德国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中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找到一个新思路提供有关决策部门,希望能为鄱阳湖流域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以其为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形成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现已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亟须关注。

1.1 节能减排难度大,水污染日趋严重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鄱阳湖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安全,而其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令人担忧,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主要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这五大河流的流域近16.22万km2,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7%,因此全省之污几乎都排入了鄱阳湖。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如与鄱阳湖区省、市、县和重点企业层层签订节能减排责任书,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对沿河、沿湖污染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在“十一五”期间就取缔关闭引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37个。然而这些措施更多地是体现在对企业排污、节能减排的控制上,对于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却少之又少,一些缺乏环保意识的居民在河湖边洗衣,或向河湖内随意抛掷各种垃圾甚至是废弃农药。此外,鄱阳湖区鱼类资源减少、水产资源破坏、生物品种下降也是水污染日趋严重的反映。

1.2 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鱼类水产资源丰富,湿热条件好,有着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江西鄱阳湖生态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对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的“鄱阳湖”水产品的养殖、加工、经营也呈现良好的态势。然而一些消极因素却直接阻碍了该区域的农业发展。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理念一致,生态农业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发展生态农业战略目光,他们往往会在短期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只顾当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面源化污染严重。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本身是为了实现农作物、鱼类水产资源稳产高产,但一些农业大户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却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比如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地块板结等。由于技术的限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虽大,但利用率却不是很高,未有效利用的农药、化肥挥发后引起农田水体富营养化和造成大气污染。第二,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无序,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一方面,政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难度大。因此,技术不过关、机械效率低下是鄱阳湖区农业发展必须攻克的两个难关,因为它直接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也是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消耗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矿产,比如钨、铜、有机硅、炭黑、香精香料等,特别是“江西有色金属居世界之首、世界前列”“、江西金溪县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一”,但是再多的能源矿产也经不住使用率低、物耗高、浪费大这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现象的折腾。此外,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性污染是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造纸工厂和化工企业沿河湖布局,而且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能耗行业为主且集中度较高,无论是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在排污管理方面,尽管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关停并转政策等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手段,但由于制度自身漏洞、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强,以及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工业排污还是未得到统一有效的管理。虽然排污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污染行为,但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排污收费的支出相对于企业最终收益来讲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建立一种长效的生态税机制已迫在眉睫。

1.4 生态旅游发展缓慢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广阔的水域、湿地,是各类珍稀候鸟南飞的理想栖息地。自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以来,湖区的旅游业开发和发展一直被放在首要位置。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品质比较高,比如首批5A级的庐山景区、国际著名的鄱阳湖湿地、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德镇瓷都、樟树药都、万年珍珠之乡和井冈山红色旅游胜地等,这些都构成区内旅游景观的亮点。然而拥有如此上乘的旅游资源,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且其中大部分问题与湖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关。现在湖区生态旅游业发展问题主要可以分为旅游主体带来的问题,旅游客体自身在产品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资源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生态旅游实践缺乏支持力三个方面。”

万事万物皆有利有弊,随着鄱阳湖区旅游业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这就导致我们所说的旅游主体带来的问题,游客自身素质不够、环保意识不强,乱扔垃圾、践踏花草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些“不应该做的事”现在仅通过个人道德约束来进行自我提醒,而不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律管控机制。此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也遭受到严重威胁,景区超负荷运转而引发安全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政府没有事先把环境保护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环境保护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当然,目前我国也制定了一些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关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具体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事宜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条款,尤其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出台方面较为滞后。

法制不健全的另一表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法律缺失。其次是旅游客体自身在产品设计、开发和建设及资源管理保护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景区内外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如通往景区交通不便,景区内公厕、垃圾桶和服务厅等过少或过于分散,景区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惩戒机制,旅游资源开发未和当地文化特色有效结合,多处景点风格特色雷同,宣传力度不足,吸引力不够,部分景区过于商业化,门票价格过高,导致许多游客望而却步,从而使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1.5 生态意识薄弱,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江西省为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公众受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环保意识薄弱,随处乱扔现象严重,公共环境遭到破坏。其次,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管理监督主动性不高,多为被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中多为公众知情滞后于决策。比如,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这一问题上,大部分公众都很难建言献策,在其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主动扮演监督的角色,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只是私下抱怨,不会去尝试积极与政府沟通以解决问题。尤其在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保护公共环境的观念差,导致农村卫生条件差。然而,在生态意识培养方面,无论是政府宣传,还是期刊杂志宣传,或者课堂宣讲,政府、民间机构、新闻媒体等也从未放弃过努力,比如《鄱阳湖学刊》对生态思想的传播、民间环保组织如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绿源协会也相继成立并发挥其影响,只是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管理,影响力有限。

2 德国环境治理经验

2.1 环境治理制度与体制

“从德国该制度的发展来看,学者主要把它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在德国,环境治理概念虽萌芽于15世纪,但一直受到生产力制约得不到重视,直到20世纪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有关的一系列制度才终于登上历史舞台,逐渐被政府和公民所接受。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德国环境法律制度以其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1972年颁布实施的《垃圾处理法》系德国第一部环保法。20世纪80年代期间,德国又相继推出了《废油法》《、农药使用法》《、联邦州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法》《、废水征税法》《、污水排放法》《、化学品使用法》和《联邦州自然、风景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主要针对经济部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依据于“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合作原则”三原则,因而具有重制裁、轻经济和面向环保这样的特点。也就是说,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出现,由肇事者承担责任,强调各部门及公众参与合作,即使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要提高公民素质,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

除了具有上述所提到的环保法律制度,德国还拥有一整套严格的环境行政管理制度。而这套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比猛虎还要威猛。1974年,德国联邦环境局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为联邦环境部提供环境技术支持,特别是法规与制度方面的支持。环境局的责任范围包括:空气质量控制、噪声控制、废弃物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环境化学、环境与健康以及国际环境事务。1989年还设立了联邦放射保护办公室。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再到地方政府,科学地划分了中央到地方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立法、执行两方面。同时,在各个部门之间还遵循着“共同部级程序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各部门有职责交叉时,各部门要相互合作,以确保政府对这一事情有统一的措施和陈述;第二,各部门要求联合签发的文件条件要迅速处理并返还,当有不同意见时,不能独自作决定,而应把意见反馈给受到影响的部门。

严格的环境财政管理体制也属于有效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筹资机制和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国家通过其财政的划分来保障各地区的发展平衡,因此设立了多种税收制度。其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就有能源税、废水污染税和机动车税等。在德国一系列环境保护税法机制里最为行之有效的就是生态税的实施。生态税又称环境税,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筹集生态保险资金,向所有因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经济的纳税人课征的税收。它是一个涉及多个税种的税系,包括能源税、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噪声污染税等。生态税的征收一方面给政府带来了财政收入,促使政府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如环保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的费用支出,迫使企业主动去寻找各种环保手段,以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去生产。

2.2 农业生态化

1998年,由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和费舍尔领导的绿党所组成的红绿联盟赢得大选,成为德国的执政党。红绿联盟抓住疯牛病危机这一契机进行农业生态转型,鼓励农民放弃能源消耗大、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酸化、土地腐蚀、水位下降、地块板结、重金属超标等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此自2001年年初开始,原来的“德意志联邦营养、农业和森林部”在农业部长库纳斯特的领导下改名为“德意志联邦消费者保护、营养和农业部”,以此突出生态农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保护,同时也是对大规模家禽养殖导致瘟疫流行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并且,从2001年开始,德国开始实施“联邦农业生态建设计划”,从国家财政预算中拿出专款发展生态农业。2004年《生态农业法》开始颁布实施。德国生态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严格控制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的检验。生态农产品除了要符合《食品法》和《饲料法》规定,还要符合欧盟生态有关条例要求,并且不定期地会有私人检验机构进行实地检测。这严格控制并保证了德国生态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

为促进生态农产品的发展,德国还建立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农业生态补偿示范区,其生态补偿内容主要有有机农业和粗放型草场等。拿有机农业来说,根据欧盟规定,在所有的有机生产过程中拒绝使用任何的合成化肥和人工化学植物防腐剂,通过有机化肥的使用和适当的耕种措施来加强土壤和农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让农场变成一个拥有自然周期的生态系统。当然,在种植有机农产品期间,因放弃使用化肥和农药,其收成肯定会受影响,于是,联邦政府通过各种补贴形式来弥补农场主的损失。此外,各级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把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教育和培训融入各个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这为德国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力量。

此外,德国农业的科技含量相当之高。德国鼓励企业生产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的农业机械,例如复合式的农业机械不仅在功能上更为齐全,而且可大幅度提高农机生产效率和保护性耕作。在已实现的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他们还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上来,采用卫星定位、网络取样、产量监测器、谷物模拟实验、变量物资投入等信息技术,结合测定地理位置和地貌信息系统,以此获得有关土壤性质、气象情况、作物情况的数字化地理数据,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并且德国的农业生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食物和饲料这样的产业,而且还为再生原料供应部门提供了大量生物能源。在德国各地广泛种植的油菜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除了可以从中提炼出化学工业原料外,还可以提炼出植物柴油以替代矿物柴油。

2.3 工业与能源的生态化

从德国的工业发展史进程来看,和任何一个工业发达国家一样,德国工业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模式。传统发展模式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却受技术影响未充分利用还向自然不断排放污染物,这势必影响环境的发展。末端治理模式则是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后,希望通过在生物链的终端来进行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对自然的危害,虽卓有成效,但因投入成本高、难度系数大等原因而一直难以被企业所接受。循环发展则要求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以此来减少对物资的消耗。

为达到最终的循环模式,德国政府与企业都做出了巨大努力。首先是源头生态化,主要表现在能源转向,即由原来的高污染能源转向清洁的低污染能源。比如,在煤炭资源方面,德国人将目光由传统的煤炭资源转向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褐煤“。至今为止,德国是开采褐煤量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大的国家。”而且,德国是能源紧缺的国家,企业发展电力燃料主要以煤和核能为主,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把目光放在可再生能源上,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等“。200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意义在能源转向的趋势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在此期间成为德国工业一个显著的经济因素。”德国总理默克尔201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德国,我们已经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现在,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约为四分之一。到2035年,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发电的比例将超过50%。我们做到了在几十年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已经使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脱钩,也就是说,已经使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除政策扶持外,德国还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环保和能源技术的开发:如节能技术、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等概念的提出,还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整体开发。正如默克尔所说的“:更高效的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有助于气候保护。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齐头并进。”再就是对工业环保查核制度和工业环保制度的遵照执行。1992年通过的《环境可承受性审核法》确立了工业的环保查核制度,这方面涉及的查核对象有:工业设备、核装置、垃圾处理装置、大型工业项目、牲畜饲养大型设施等。

通过审核标准还要参考国家规定的另一些法律法规,如《空气法》等。在贯彻政府环保法规和政策方面,德国还成立多个工商会,接受企业各种咨询答疑解惑以及提供有关环保活动的培训活动。最后则为企业的责任制度。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为此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它们才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时不仅要看产品的价格、品牌和质量,他们也越来越关心: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生产企业是否尽到社会责任?这也促使企业通过对环境保护做出一系列举措来提升自身形象,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竞争力。

2.4 旅游生态化

德国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德国旅游业就迅速发展,各种旅游项目深受游客的喜爱。即使旅游业高度发达,德国的旅游生态环境依然保持得很好,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旅游开发措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并以保护为主,是德国成功发展旅游的基本特征。德国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德国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各地的特色建筑和历史文物均得到良好的收藏、管理及保护,即使遭受过战争破坏也都得到修复。比如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在二战期间被严重损坏,经过漫长时间的重建后,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旅游胜景。就连曾被世界所淘汰的、对德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鲁尔老工业区的工业资源也都被保留下来,如老工业区的厂房建筑,一级工业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他们借此发展起了一系列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这一系列举措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除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外,德国也注重对自然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执法、教育等有效措施,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自觉遵守各种环保规章制度,各种自然景观得以再现或保持。各种民族特色活动和宗教活动等因对提高该民族的知名度、个性化发展,增加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而被保留。

德国旅游业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处处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清晰醒目的标示牌、良好的服务态度、景区安全设施等。此外德国绝大部分景点是没有收费这一规定的,即使收费,也非常便宜。

在游客出行方面,得益于发达便利的交通网铁路,旅行变得格外简便,这对于缓解旅游景区交通压力和改善空气质量都有着积极影响。

2.5 公民社会参与

德国各种环保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颁布实施是和德国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就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其教育内容也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变化,因而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通过生活体验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环境价值观的形成。此外,政府还利用多种宣传方式,让人们认识到环保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联,从而促使他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正是通过这些教育方式,德国公民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如今优美的环境已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强烈的环境产权意识迫使德国公民不得不采用一切手段来保护这些资源。在德国政府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时,德国公民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出谋划策,自觉地参与环境事务管理;在政策实行期间,公民又利用其监督权,时刻关注决策的推行力度;如果环保政策与实际情况相悖时,公民会首先站出来持反对态度。

德国的第一次反核能运动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葡萄种植区一个名叫怀尔的小村庄,农民就联合附近弗莱堡大学城的左翼活动者制止了一个计划中的反应堆建设,原因是反应堆冷却塔上冒出来的蒸汽遮住了阳光,影响了葡萄的生长,以及其放射性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这起抗议事件之后,德国的反核能运动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它改变了德国人对核能的思考方式,也为德国决定追求一个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奠定了基础,最近,德国提出将于2020年关闭全国所有的核电站措施也得益于此。

除公民的个人参与外,德国环保组织也功不可没。德国不仅有绿党这一大环保政党,还有上千个环保组织致力于环保事业建设,成员高达200多万,其目标包括对公众进行环保知识宣传,阻止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甚至通过某些途径改变政府所作出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这些组织除了政府环保组织外,还有许多非政府环保组织,其中包括多个民间环保组织。德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民间环保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部分工作交与民间环保组织来进行,如当地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都交给民间环保组织。总之,不论是德国公民的个人参与还是他们自发成立的各种环保组织,他们都对德国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德国环境治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德国环境治理经验既有它的独特性,也有它的普遍性,这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涵“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着很多契合点,因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1 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生态税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环境在我国属于公共资源,但是企业或者个人为了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惜大量消耗资源和随意污染环境,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目前,依靠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难以满足鄱阳湖当前的环境污染治理要求。从德国生态税改革的成功经验可获得启发,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对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行为课征生态税。以此方式可对生产者的利益进行调节,从而促使其减轻乃至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所征收的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

第一,生态税的制定应根据不同产品和不同行业的特性实行差别税率。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免征生态税,对污染程度较小的天然气等能源实行较低的生态税税率。另外对一些盈利较低的行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这样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通过征收生态税可以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效地引导他们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减少能源消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第二,生态税的制定应循序渐进,并制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征收对象应先从重点污染产业着手,份额分多次少量、逐步增加,或者对居民给予补贴,力争将影响最小化,增加其可行性,防止人民群众心理波动和经济承受压力过大,促使生态税逐渐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引领人们绿色消费。

第三,生态税的制定应与增加就业劳动岗位联系起来。生态税有助于绿色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再加上依托鄱阳湖丰富的物产资源,可以带动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

第四,对偷税漏税的行为依据法律严格执行惩罚措施。对此,对企业污染行为仲裁和征收生态税的主体必须由利益互不牵连的两个部门来担任执行,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生态税施行的具体要求必须立足于实际,与经济发展同步,因为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并且征收生态税不是简单地为环境治理筹集资金,主要还是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防止污染。

3.2 将农业科技和生态理念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鄱阳湖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年际变幅较大,洪涝灾害和病虫害频发,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农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达不到德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精确度,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自主研发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寻求跨国合作,获得技术援助。通过应用卫星定位、网络取样、产量监测器等高新技术,结合测定地理位置和地貌信息系统,以此获得有关鄱阳湖区土壤性质、气象情况、作物情况的数字化地理数据,制定洪涝灾害期间配套的应急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和农作物减产。

其次,鄱阳湖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必须通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来实现。生产或引进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的农业机械,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作用效率,减少油耗,缩短劳动时间,保护性耕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扩大生态农作物种植面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用于农业技术研发,优化育种、培植,种植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并且,德国红绿联盟所倡导的生态农业改革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提倡使用农家肥,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采用生物技术防止或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这样既可以防止土地酸化结块,又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最后,还应建立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的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农村,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种植技术及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培养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当然政府要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农民,给予政策补贴。优化生态农产品结构,一方面要继续扩大“鄱阳湖”水产品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其他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也要加快步伐。并且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研究,严格控制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保证生态农产品的高品质。

3.3 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促进工业生态化的最终转型

鄱阳湖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工业开采价值,如何将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根据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转型的启示,结合江西风能、核能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

首先,应将侧重末端治理转为侧重源头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限制并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开采利用,鼓励企业及个人研发新能源技术,且提供税款和贷款方面的优惠,推进清洁开采,提高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取消核电虽尚不具备条件,但必须要严格限制核电站数量,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和环境影响监控。

其次,合理布局有色冶炼等主要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将化工、医药、造纸工厂强制搬离沿湖区域,对于重污染企业要强制取缔关闭,防治水污染。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法律法规和前面所说的生态税机制来保障运行。并且德国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也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要重视循环发展理念,立法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资源保护,综合利用开采利用过程中一切能源矿产,建立及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做到废弃物利用和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从原料的加工到产品的运输再到废物的处理的各个环节。

最后,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极为重要,政府要大力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培训,引导企业观念转变,进行绿色生产和减少排污。总之,既要加大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实施统一有效的排污管理,又要改善排污技术,这才是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方向所在。

3.4 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促进旅游生态化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该区旅游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江西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现代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是该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并以保护为主,这也是德国旅游业成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通过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即要事先检测周边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不可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这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安全是旅游资源是否开发及开发程度的首要衡量标准。第二,要加强旅游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景区的环境问题是景区自身规章制度缺乏、执法不严和游客自身素质不高共同的产物,德国“立法、执法、教育”三位一体的理念也同样适用。部分景区虽有相关惩戒措施,但是游客环境破坏的行为却无人追究,因此要加强环境执法人员建设,通过立法来加强环境执法。

其次,要把环境执法和游客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施以重金罚款等惩戒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环保教育,让其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德国在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服务上也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典范。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景区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加以利用,打造独特的旅游方案,比如可以利用废弃的工业厂区,发展工业旅游。通过微博、微信、杂志等现代宣传方式扩大景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在旅游服务上,要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景区内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通往景区的公共交通路线以及景区内服务厅、公共厕所和垃圾桶,适当降低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做到更好地服务大众。

3.5 培养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而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德国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模式中可以看出,培养生态意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普及环保生态观,通过教育让环保意识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尤其是对于新的一代要从小培养,而且要借助除政府之外的各种宣传方式来植入环保意识,比如新闻网络、书籍杂志、环境保护志愿活动等。同时,还可利用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请他们为鄱阳湖生态保护区代言,利用他们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来宣传推广环境意识和生态保护。另外,要大力扶持“江西省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等民间环保组织,对它们加强组织管理,使其通过招募志愿者、做环保公益活动、环境知识普及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此外,德国环境治理的成功还离不开社会公众在环保过程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德国公众有着极强的环保参与意识,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因此,培养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确保环境保护决策、执行的透明化,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很多时候我们的公众都是知情滞后于决策,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可以借鉴德国奖励举报破坏环境行为的措施,公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鼓励公众互相监督,使社会公德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遇到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不是消极放纵而是积极干预。总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以期创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在发展生态农业、能源利用和工业生态化、建立环境制度及政策、开发旅游资源和培养环境意识五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示范,而其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理念有许多契合点。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发展特点,我们可充分借鉴德国先进的环境治理措施及理念,这样可更好地为解决该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绿色一体化,并将其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经济发展区域,让其最终成为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乐园。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它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实现江西的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严重阻碍了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先进的环境治理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本文在考察德国先进的生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拟从建立生态税机制、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能源利用和工业生态化、发展生态旅游、培养环保意识等五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建议,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和突出其战略地位。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德国环境治理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廖进球,等.鄱阳湖生态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汪玉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体制创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样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卢洪友,等.外国环境公共治理:理论、制度与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戴启秀.德国模式解读——构建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经济秩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5]江山.德国生态意识文明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

[6]Peter H.Feindt,Christiane Ratschow.Agrarwende.Programm,Maßnahmen und institutionelle Rahmenbedingungen.BIOGUM[M].Universität Hamburger,2003.

[7]《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编辑部.德国现代化农业科技一瞥[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1).

[8]杜放,于海峰.生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

[9]德语维基百科网站,https://de.wikipedia.org/wiki/Deutsche_Energiewirtschaft#cite_note-3.

×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 篇3

一、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综合实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特别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本领。

一是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动向。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是否具有世界眼光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和政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国际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拓展我们的视野、眼光和思维,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动向,站在战略的层面理清我们的发展思路,创新我们的发展策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力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发展先机,争得发展机遇。

二是善于把握规律,努力探求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同样,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来得突发,且来势凶猛,但也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学习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瞬息万变的动态变化中,善于发现规律,使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突出,最终使党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方法。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建设的创新。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着力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中提高领导干部化危为机的本领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组织者,又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执行者。因此,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四种本领:

一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要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在具体工作中,领导干部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定、指示和政策,又要吃透下情,注重把上级的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找准工作的结合点、突破点,提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能力,要明确重点工作,健全责任机制、督导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贯彻执行意识和效率。同时,领导干部要根据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针对工作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工作要求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不断提高做好公共服务的本领。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首要职责,公共服务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使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好领导、组织、协调、管理作用,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功能。要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要及时负责地回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服务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上。

三要不断提高搞好社会管理的本领。所谓社会管理能力,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制定与实施社会管理规划和社会服务政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展社会事业的本领。要想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社会管理知识,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等,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四要不断提高维护稳定的本领。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凸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领导干部要善于见微知著,对分裂势力要果断处置,对各类矛盾纠纷要及时化解,对群体性事件要妥善处理。着重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着力增强执政意识,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普通党员虽然看上去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但作为执政党的一名成员,同样要具有执政意识,这是我们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的严峻形势下,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鲜明的宗旨意识、清醒的执政意识和自觉的责任意识为广大群众做出榜样。

一要做工作的模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一个公职人员的起码要求。但共产党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点,要努力做工作的模范。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做什么工作,用心去做,用情去做,兢兢业业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二要做团结的模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作、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矛盾、新冲突。党员干部要满腔热情地为增强信心、重振经济多做工作,自觉地为应对危机贡献力量。引导人们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团结广大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

三要做廉洁的模范。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场金融海啸,不仅冲击着经济领域,而且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此时,更要求党员干部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 篇4

——XXX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政风行风是党风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近年来,XXX市不断探索政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政风行风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们把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结合,把关注民生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市直各部门创造性地开展了争创政风行风“十星级”单位活动,有力推动了政风行风建设上新水平,取得了群众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较高评价。

一、注重探索研究,科学设置争创内容

(一)活动背景及目的意义。2009年年初,我市通过组织评议员走访、调查了解,群众对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总体是比较满意的,政风行风建设水平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面宽、工作量大,而作为基层纠风部门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存在工作量化性不强、抓手不力的问题。因此,通过什么样的载体,统领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我们思考和调研的课题。争创政风行风“十星级”单位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理念下出台产生的。

(二)精心谋划设置争创方案。市纠风办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认为当前政风行风建设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如:在解决群众反映不同性质问题时,个别部门和行业领导不重视、缺乏针对性、办理效率低、责任难追究等问 1

题。我市从建立健全纠建并举的预防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了争创政风行风“十星级”单位活动,使纠风工作变得更有形、可操作、能见效,有效破解了当前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中“缺抓手、软约束、难推进”的难题。

政风行风建设“十星”即“班子团结有力星、队伍管理有序星、坚持廉洁从政星、作风清廉务实星、监督机制健全星、制度落实到位星、严格依法行政星、工作运行高效星、忠诚服务群众星、群众评价满意星”。

一是在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方面,我们提出了“班子团结有力星”和“队伍管理有序星”,要求各单位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一流的干部队伍。

二是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坚持廉洁从政星”和“作风清廉务实星”,要求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作风建设作为抓班子带队伍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按照市委“落实是一种观念、落实是一种文化、落实是一种意志、落实是一种责任”的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廉洁自律规定,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三是在源头治理方面,我们提出了“制度落实到位星”、“监督机制健全星”、“严格依法行政星”,要求单位能建立健全各项管人、管事、管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工作,确保干部职工按章办事、依法办事,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是在政风行风建设衡量结果方面,我们提出了“工作运行高效星”、“忠诚服务群众星”、“群众评价满意星”,要求各

单位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及效能投诉中心,完善效能建设各项制度(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认真受理和处理群众投诉,并将群众满意率作为考核干部职工一项重要内容,在服务质量、服务方式上求新创优,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满意度,年底测评群众满意度达不到95%以上的不挂星。

二、把握关键环节,严格规范争创过程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市把争创“政风行风十星级单位”活动贯穿于纠风工作的全过程,注重抓好关键环节,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一)规范运作机制。2009年5月,我市专门制定了《争创“政风行风建设十星级部门”活动实施意见》和《争创“政风行风建设十星级部门”活动考核细则》,对活动对象、活动内容、考核细则进行了明确。同时,专门召开了全市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在会上为首批28个市直部门颁发了星级牌,启动了此项活动。今年我们又将争创范围扩大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37个市直部门。

(二)务求整改实效。为使争创活动落到实处,我们

对争创单位进行了严格监管。2009年全年,通过我们组织考评、日常反馈,有23个单位达到“十星级”标准,5个单位被摘取1颗星或2颗星。为进一步明确摘星、恢复挂星程序,我们在总结2009年争创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再次研究制定《补充方案》,要求对各争创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凡出现问题的单位坚决予以摘星,并指出存在问题,督促其整改落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将恢复挂星的程序分为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提出恢复挂星申请、评议验收四个阶段。

一是制定整改方案:被摘星单位要通过干部职工会、领导班子会等形式分析摘星原因,结合本单位实际,梳理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报纠风办备案;二是落实整改措施:被摘星单位要建立整改落实台帐,明确整改落实责任人和整改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并认真对照考核细则,形成详细的整改过程资料。资料包括会议记录、学习笔记、谈话记录、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提出恢复挂星申请:被摘星单位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照考核细则进行自查自纠,所有问题全部整改完毕后方可向纠风办报送《恢复挂星申请》,并附整改落实台帐;四是评议验收:市纠风办组织评议员结合整改材料内容和平时工作情况,对照考核细则,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明查暗访等形式对提出申请的单位进行恢复挂星验收,对达到恢复挂星标准的单位在市政府网站、市电视台、市政府门前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予以重新挂星。根据以上要求,今年3月,通过被摘星单位认真整改存在问题、提出申请、市纠风办组织评议、复验等程序,我们对2009年度被摘星的5个单位按要求进行了恢复挂星。同时,对2010年存在问题的2个单位予以摘星,并在市电视台进行曝光,2个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在市电视台对具体整改问题、整改期限、整改措施、整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公开承诺,公布了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三、务求工作实效,注重结果运用

通过开展争创政风行风十星级单位活动,使我市政风行风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深化了对政风行风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市争创政风行风十星级单位活动方案明确规定,参加争创活动的单位,年底不满七颗星的,年终纠风考核取消该单位及单位

主要领导的评优资格。通过近一年运行,各争创单位都能够自觉把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围绕“十星”活动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明确了目标,细化了责任,做到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实现了由“一人抓”、“阶段抓”向“全员抓”、“时时抓”的转变。

(二)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各单位在争创活动中通过自我检查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查找问题、认识问题、纠正问题的过程中,各单位都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中央、区、州、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细化责任制,加强制约措施,从各个环节上堵塞漏洞,有力促进了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改变了过去纠风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分隔的做法,实现了由“单项抓”向“综合抓”转变。

(三)增强了依法行政的意识。在争创活动中,我们将争创政风行风建设十星级单位活动牌悬挂在各单位醒目位置,并向社会公布了市纠风办、效能监察室投诉电话,畅通了群众投诉渠道,接受群众日常监督,有效地克服了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有效地杜绝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以权谋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改变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有效地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2009年以来,市纠风办共接到群众投诉28件,较2008年同比下降20%。

(四)提高了服务水平。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各争创单位普遍建立了“行风评议”、“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规章

制度,各单位干部职工为民服务意识明显提高,杜绝了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营造了我市“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三零”投资发展环境。

(五)促进了行业风气的好转。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及时查处各种违法问题,坚决刹住了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等以权谋私行为和乱收费、搭车收费等问题,使窗口单位的行业风气出现了明显好转,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例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了“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各单位高效、廉洁、热情的服务形象。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区、州两级政风行风示范窗口30个。

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篇5

**市经济商务局

(二六年七月十四日)

**市位于长江中游,上连**,下连**,是**和**市的东大门。全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镇*个街办,*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扩权强县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市域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位居宜昌市县市区前列。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运行特点[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7亿元(当年价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高出宜昌市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同比增长29.7%,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39.1%;全地域财政收入达到3.18亿元,同比增长32.99%;其中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35.33%。

(二)规模工业增势强劲。上半年,全市103家规模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54.9%,完成宜昌市考核目标61亿元的57.2%,完成**市工作目标70亿元的49.8%,工业总产值绝对额居宜昌市第2位,增幅居首位,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5.1%,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29629万kwh,同比增长24.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67亿元,同比增长47.8%;实现利税20524万元,同比增长36.8%,其中规模工业入库税收15409万元,同比增长47.93%。

(三)县域消费稳中趋旺。近年来,受益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及粮食涨价,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加上北山超市等新型商贸业大举进入县市,县域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特别是商务部“万村千乡”和农村“信服工程”启动实施后,市场进一步趋暖。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增长14.1%,居民储蓄存款达到33.5亿元,比年初增加2.7亿元,增长10%。

(四)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全口径),同比增长52.5%,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78%;今年施工项目145个,同比增加89个;新开工项目123个,增长2.3倍;工业项目71个,上半年完成投资额11.18亿元,占全部投资完成额的69.2%。

(五)项目建设来势较好。上半年,纳入宜昌市考核的3个重点项目1-6月累计完成投资13250万元,占年度责任目标的63.1%,其中:百里洲上百里江堤整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4000万元,占责任目标的80%;美高集团**家具工业园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00万元,占责任目标的47%;开元公司精细化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50万元,占责任目标的75.8%。与此同时,国家重要生产力布局前景看好。宜昌化学工业园项目规划已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中加合资磷化工项目已完成选址工作,首钢球团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工作步伐,安福寺紫荆岭至云池铁路已开始前期工作,汉宜铁路项目初审已通过部省评审,铁路从我市经过并设置**车站,**段总投资约23亿元,对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六)“双百”企业运行良好,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全市“双百”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迈入稳健发展阶段,**酒业以万吨优质大曲扩建工程竣工投产为机遇,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半年实现销售5.46亿元,同比增长18%,入库税收8174万元,增长35.6%,雄踞我市规模工业榜首地位;全省民营排头兵企业、三宁化工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147万元,同比增长147%,入库税金854万元,增长39%;13家纳入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企业产销强势增长,税收贡献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成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一)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鄂发11号],举全市之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坚持“政府转让产权、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的思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核心,因企制宜对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产权改革、职工身份转换、资产处置、招商盘活“四联动”,全市市属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改革累计盘活存量资产3亿多元,引发增量34亿元。三棉公司、京星啤酒厂破产后,通过招商拍卖,分别被浙江旺佳集团和中国第2大啤酒公司华润集团整体收购,重组企业宜昌旺佳纺织有限公司目前生产能力已达11万锭,华润公司已达10万千升的产能。这些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营运,规模成倍增长,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和财源增长点。6月末,民营工业增加值、税收贡献额等指标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总额的95%以上。

(二)把培植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坚持用产业集群的思路指导工业发展,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三大产业,突出抓好三大产业的延伸和为龙头企业的配套,形成了符合**实际,体现集群效应和协调一致、布局合理的工业产业新格局。各镇特色工业经济板块初步形成。安福寺镇果蔬加工、白洋镇建材生产、七星台镇油脂加工、问安镇化纤工业均已初具规模。目前,安福寺镇果蔬加工企业达到6家,总投资额达3亿元;七星台镇油脂加工企业达到8家,年可加工油菜籽20万吨以上,油脂大镇七星台成为全国油脂行情定点观测站,定期在网上发布油脂价格,作为全国油脂经销商的参考价;白洋镇墙地砖生产企业达到3家,年可生产墙地砖1000万平方米;问安镇化纤生产企业达到3家,年可生产涤纶短纤5万吨。**白酒产业集群已纳入全省30家重点产业集群。

(三)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在工作措施上,致力落实“五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市领导多次带队赴浙江、江苏、上海、香港等地,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实行高密度、高强度的招商,有力推动了全市项目建设。各责任单位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招商专班和专项经费,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二是强化责任。每年初,市委、市政府与各镇(街办)及市直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增强了项目责任单位的责任;三是强化重点项目的跟踪洽谈。紧紧盯住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和中外知名品牌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取得了较大成效。四是强化服务。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项目、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有比较优势及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坚持每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一个市级领导挂帅,有一个专班跟踪服务。在项目的每个关键环节,由党政主要领导直接出面协调,从未出现因非政策因素受阻或搁浅的现象。五是强化督办。严格坚持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项目建设进度一月一统计、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项目建设。

(四)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利用好农业优势资源,既是几十万农民富裕的希望,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我们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缝合工农“两张皮”的链接点来抓,通过“园区聚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全市形成了粮食加工、油脂加工、棉花加工、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等5个农产品加工产业群。6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宜昌市级龙头企业19家。上半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7%,入库税金占规模工业入库税收的78%。

龙头企业发展和配套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全市已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近7万人。其中“洗脚进厂”3.96万人,常年从事农产品营销、运输、加工、中介服务等自主创业的约3万人,多数农民选择在本地打工、创业。,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0元,稳居全省前列。

(五)把优化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我们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全市持续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打造“诚信**”活动。采取措施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了发展环境,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彻底杜绝了“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现象。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代办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信用环境测评跨入全省A级行列。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切实保障每一个重大项目有一名市级领导联系,有一个专班协调,有一批部门服务。“梧桐引来凤凰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户纷纷落户**投资兴业。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难保证

一是企业贷款难度较大。由于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对放贷持谨慎态度,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如朝阳纺织20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闲置;鸿新食品和世联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缺乏充足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约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

二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目前,在**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如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至两家企业及早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大曲系列白酒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仿照“**”品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就可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平。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产品的售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长此以往,南辉电子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幅度下降。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市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难度较大,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长阳县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价格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助力公司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20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很难提高效益,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条件限制,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运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维持微利经营状态。

三是宏观调控乏力。随着市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的推进,市场主体大多为民营(个体)企业,企业行为自主性、随意性增强,主管部门难以实施计划指导等调控措施,调控手段也逐渐弱化,经济主管部门没有掌握企业需要帮助的诸多调控手段,如没有配置煤电油水资源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光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已经收效不大,需要创新新形势下指导与服务企业的新方式。

四、工作措施。

(一)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特色产业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我市将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资源加工型项目为主。一是优化升级化工工业。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化工产业优势,加强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提高化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培植名优产品。二是做大做强食品加工工业。扶持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块头,形成产品系列,搞好与全国知名品牌的嫁接,提高产品品质,实现超常规发展。三是改造提升建材产业。在大力发展现有水泥、墙地砖等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的同时,致力开发新的建材产品,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四是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加大纺织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坚持扩大生产规模与提高产品档次并重,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增加产品出口,使纺织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五是突破性发展机械电子产业。以南辉科技为依托,大力引进机械电子产业的知名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二)建好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发展平台

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变布局分散为相对集中,促进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更好地吸引外资。当前,我市在园区建设上一是坚持做到精心布局,做好规划,统筹安排,适当划分功能,对园区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坚持创新管理体制。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实行市场运作。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外资企业进入园区,促进本地企业向园区聚集,发挥园区聚集效应,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工业经济板块。

(三)狠抓项目建设,蓄足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着眼于培植优势,坚持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一起上。既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精细化工工业,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工业;既注重高耗能、大耗水项目的引进,又注重一般项目的发展;既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现代医药、新型建材等,又注重传统产业的发展,如油脂加工、食品加工等。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中,既重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又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二是着眼于增强活力,坚持上项目、增后劲与盘存量、挖潜力一起上。通过招商引资,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发展上新的项目。

(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精品名牌

一是科学制定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享誉湖北乃至全国的名牌产品。二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一套推进名牌形成和成长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为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创名牌企业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培养创新意识。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敢于标新立异自创品牌,做到既要与不断变化的市场、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又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领市场走向。严把质量关口,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引导企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视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引进上,通过“借船出海”,培育自己的品牌。

(五)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

民营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板块,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一是扩面。以市域经济就是“老百姓经济、民众经济”的观念,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对兴办的民营企业,一律实行“三不论”(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内资、外资,不论经营形式,只要能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促进发展就全力支持)。“四放宽”(放宽经营范围限制、放宽审批手续、放宽注册资金标准、放宽条件限制)。“五优惠”(用地价格优惠、税收优惠、规费减免优惠、信贷优惠、创业者户口落户和子女入学优惠)。通过政策激励,培植一批新的民营企业。二是抓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经营环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聚集,培植一批民营工业“小巨人”,发展一批亿元民营企业,壮大市域工业经济规模。三是上档。引导民营企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由传统领域向新型产业、由作坊式加工向产业化经营、由低水平层次向高科技领域的提升。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

(六)培育企业家队伍,促进企业发展

市地税局基层建设经验材料 篇6

春风化雨润万物求实创新促税收

——##**地区**市地方税务局基层建设经验材料

几年来,**市地方税务局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按照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总体目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法宝,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特别是近三年来,**市地方税务局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又上新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全局以税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一、以教育为先导,狠抓思想建设,汇集推动税收事业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年来,**市地税局针对干部队伍中年轻人多、思想活跃的实际,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思想,利用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和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是坚持从正面灌输现代先进的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政治理论学习、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做到长规划、短安排,有目标、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每年,局党支部都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市地税局思想政治工作要点》,对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和内容,以及开展工作的方法与要求,都做了具体规定,长期坚持周五党团活动和月末集中培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以及“三德”、“三观”“三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抓好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联谊座谈会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同时,**市局积极探索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大胆创新,使干部队伍做到了“六个学会”,提高了“五种素质”、“五种能力”,即: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劳动和审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工作素质、美的心灵素质;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局领导班子始终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细微处入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起到了春风化雨润万物的作用。每逢干部家中婚丧喜庆,局领导都亲临探望;对干部职工的疾病痛苦,都亲自过问;针对局里年轻人多,住房少的情况,在经费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新建职工住宅15套,大大缓解了住房紧张的状况;为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加大了“五小税务所”建设投资力度,在两个税务所配套建起了小食堂、小娱乐室、小阅览室、小浴室和小菜园;为了解决征收单位交通工具短缺的现状,为两个基层税务所,管理税务所、稽查局配备了工作用车。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从而调动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三是坚持机制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当前干部的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实际,**市地税局在制定工作目标、内容时不断创新,以满足干部的不同需求,确定培养和引导的重点,三年来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8期,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3次,组织参加业务、文化比赛5次,请党校老师、资深会计师、法律专业人士讲课4次,极大地满足了年轻干部“创业、立功、成才”和中年干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需求,丰富了干部的精神生活,使蕴藏在干部中的巨大能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以班子为重点,狠抓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典型和“带头人”的教育作用。

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是无穷的力量。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群众看干部,下级看上级”。领导干部带头做模范,对群众是一种最实际、最有力的动员和教育。因此,**市地税局领导班子把“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作为奋斗目标,从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入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大力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地税干部队伍,为地税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多年来,**局始终把贯彻落实《**市地税局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班子建设的主线,严格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周五过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使班子整体政治素质达到了新的高度;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局党支部研究制定了《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制》和《议事工作规

则》,对局里的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大额资金的使用等,坚持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发挥模范作用。单位的义务劳动,哪里的活最脏最累,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职工分房、减免税等热点问题,领导带头坚持原则,把好人情关,起到了表率作用。正是这种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全局干部积极要求进步的人不断增多,党员干部队

伍不断壮大,局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当地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二是优化干部结构,培养和发展业务骨干。在抓好班子成员自身建设的同时,局领导班子还在提拔使用干部上,注重抓住“选准、用活、管好”三个环节,使干部的素质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02年进行了第三轮中层领导竞聘,使一批思想好、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青年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通过健全缓聘、落聘、解聘与辞退制度,建立起了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目前我局科所长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突出了中层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特点,营造了敢于争先、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是开展岗位练兵和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干部争当先进的积极性。为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局里采取了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干部培训工作。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岗位上练的办法,在局里组织建起了“文明学校”、“培训夜校”,开展了中、短期培训,并长期坚持月末集中学习制度,采取考试成绩与津贴挂钩的办法,有效地调动干部钻研业务、争当先进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开展向优秀税务干部的楷模学习活动、争创“青年文明号”、“稽查能手”、“征管能手”、“最佳办税员”等活动,在全局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通过强化培训和引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要求上进的人越来越多,业务“尖子”和优秀干部不断增多,在税收工作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地区地税系统组织的业务大比武中,**市地税局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参赛的10名选手当中4名名列前茅。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获得地区级以上荣誉14人,他们中有自治区级“优秀纪检干部”郭银芳、“先进税务工作者”史月萍等,为全局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三、以服务为宗旨,狠抓作风建设,树立文明高效的地税新形象。

抓思想政治建设,要求干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模范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多年来,**市地税局始终坚持抓好规范化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和开展文明征收,为树立地税形象、实现税收目标不断努力。

一是从硬件入手,为纳税人创造优良的办税环境。2002年,局里对办税服务厅进行了改扩建,重新设置了办税窗口,增添了服务设施,实现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售、税法咨询、税款结算的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引入人机结合的理念,扩大了计算机应用的覆盖面,在税款征收工作中实现了现代化、电子化和规范化,使90以上的管户纳入了计算机管理。

二是从软件入手,加强文明窗口建设。局里在征收大厅实行了以“文明办税八公开”为内容的“光明工程”,公开办税政策、公开办税程序、公开办税纪律、公开办税制度、公开办税结果。对征收厅内“文明示范窗口”的服务项目、服务态度、服务时限、服务质量以及社会承诺条款向纳税户进行公开,同时严格执行着装挂牌上岗制度和使用文明用语,积极开展“让纳税人办税一趟清”、“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最佳办税员”、“最差办税员”评比活动,在“窗口”建设方面实现了“五化”,即:服务内容公开化,服务场所多样化,服务时限规范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岗责具体化,使办税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方便纳税人,局里在征收大厅设立了领导值班台,及时处理纳税人的各类意见及建议,制作了简明易懂的纳税流程图,提供各项办税须知;为纳税人准备了休息用的椅子,配备了饮水机、纸张、笔墨等,大大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为使自治区优惠政策能够及时落实到位,还特别设立了下岗职工办税窗口。几年来,征收大厅先后被市文明委、团委、评为“最佳文明服务窗口”、“巾帼文明示范岗”和“青年文明号”集体,2003年被自治区文明委授予“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受到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从监督管理抓起,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加强外部监督,分层次聘请了行风建设义务监督员和作风评议员,建立了义务监督员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向上征求当地市委、政府、组织、纪检和地区主管部门的意见,向下深入基层税务所、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群众中去,发放征求意见书1000多份,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中评议作风和行风,在监督方面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科室内部自评与部门互评相结合,明察暗访与纳税人评议相结合。在内部,为了强化职责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赢得群众满意,**市局大胆创新,将“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责任制”引入到征收工作当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开展创建“一流服务”的活动,构建服务型地税形象,努力做到了“四个到位”:组织建设到位,服务设施到位,制度建设到位,服务质量到为,使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执法水平、服务水平、办事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以监督为手段,狠抓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廉洁公正的思想政治环境。

这几年,**市地税局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严治标、着力治本”的工作思路,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线,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重点,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组织收入工作的圆满完成,营造了廉洁公正、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环境。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做到廉政纠风工作与税收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每年年初都与各科所签订廉政纠风目标责任书,并按照局领导班子分工负责的原则,分别抓好分管科室廉政纠风责任书的落实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副职结合业务抓,纪检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同时依据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划分职责,确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联系点,按照考核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廉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力度,不断强化监督职能,完善制约机制。通过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对税款入库、稽查处罚、调定税工作、经费管理、财产管理、公款招待的监察;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税务稽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实行了“文明执法廉政反馈卡”制度;制定和完善了“双定户”调定税工作制度;规范了行政处罚、听证和复议等行政执法行为;对案件的定性和处理,坚持集体议案和集体审理制度。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个环节相互制衡,有效地防止了“人情税”、“关系税”的发生,从根本上铲除了以税谋私的温床,起到了关口前移、加强防范的作用。

三是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按照“以理教人、以事明人、以业励人”的思想教育方法,通过看电视教育片、剖析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座谈、宣传廉政典型等形式,警示教育全体干部。局里还从建制度、勤教育、强素质入手,先后建立健全了廉洁自律、班子建设、纠风整改、监督网络、目标考核等20多项工作制度,与警示教育相辅相成,增强了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加强,使干部队伍呈现出了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市地税局通过坚持“抓思想、抓组织、抓作风、抓制度”,强化教育和引导,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了生命线的重要作用,使全局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地区地方税务局授予税收工作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纠风工作优秀单位等称号,涌现出一批优秀税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征管能手、稽查能手和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与2004年相比,税收收入增加了1442万元,为**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市加强经济软环境建设的经验材料 篇7

当前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城市治安、生态环境、社会福利、交通网络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积攒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城市愈发展, 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就愈加膨胀。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 立足整体的高度重新审时度势, 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治理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为城市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1 什么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简而言之, 城市基础设施就是公共工程、城市环境、公共文化事业、交通网络等等一整套为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服务的设施。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中, 交通网络包括桥梁、公路、地铁、公交、隧道、地铁、出租车、城市道路、飞机场、航空、船舶、水路运输、长途运输等;城市环境包括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公共文化事业包括社区民生建设、公园、广场、图书管建设、博物馆建设等;公共工程包括市政单位建设、防火防灾体系建设、能源系统建设、邮电通信设备等大型项目引进等。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的襁褓、发展的摇篮,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 保证了城市的安全运行, 不断改善着城市环境, 缓解了难以释放的城市压力, 支撑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和后劲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发达地区的经验, 也不可搞一刀切, 应当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立足当地的实际进行超前有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一个个单独的项目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 也不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化效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初衷是以最大程度发挥城市功能进行规划的, 基础设施的运输网络、服务方式、供给途径都不是盲目无序的, 都处在一个稳定的系统框架内才能相互协调、互利共赢。比如交通路线的规划开发不仅仅要考虑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连接城市内外部交通, 还要把城市的水、电、天然气系统充分考虑在内, 真正形成疏而不漏、万无一失的交通网络。

其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服务性和公共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多元化的大系统, 其目的是为系统内部的市民、社会提供最好、最便利的服务, 因此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公民和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具有平等性, 使用过程不受外界的控制和干预。但是为了保障每一位社会主体公平平等地享有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政府和相关部门会采取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等对基础设施予以宏观调控。

最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收益具有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其收益的社会性。它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必须要将社会效益, 即对城市的贡献、对人们群众生产资料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因此, 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来源于政府, 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为全社会共享。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及其职能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到供电供水管理、环境污染治理、道路网络疏通、抗震救灾体系完善、城市社会群体事件管理、人口治安保障、社会福利等很多方面。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是打造现代化城市的重中之重。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一个攻坚克难的崭新阶段, 万里长城即将开始新的征程。政府不断坚持简政放权, 放开自身这只看得见的手, 利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政府也逐渐退出江湖, 推行政企分开, 搞活市场、放活企业;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不断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克服市场自身的弊端, 提高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

4 正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缺口严重

由于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体制不健全, 对一个领导的评价常常靠数字说话, 政绩好不好, 全部看数字。然而数字背后的民生、发展背后的就业被严重忽视。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耗时长久, 短期内不容易出成绩, 因此这对急功近利的部分领导来说就不值得花费精力、财力了。进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就显得掉以轻心。

中国建设部城建司的相关数据显示, 十五期间, 全国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大约需要投资10000亿元,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投资约占2500亿元, 而剩下的7500亿元则只能靠贷款、吸收民间投资获得。如此庞大的财政空白该如何填充值得深思。并且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也会水涨船高, 庞大的资金缺口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也是首要难题。

4.2 融资途径狭窄

国家财政支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但有限的财政资金无法保证城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无限需求, 必须要拓展融资途径才能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当今金融体制改革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 长期积攒的不良资产困扰着各大商业银行。而城市基建项目还贷期限长、贷款利率低, 因此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意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基建项目中。而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限制又较多, 吸收社会基金的能力又非常有限, 可以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途径及其狭窄。

4.3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缺乏合理统筹的整体规划, 管理体制不健全, 项目引进和评估都比较随意。政府在决定实施某个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 没有开展充分的调查, 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预测不足, 缺乏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决策体制。公共投资的集体负责制也间接导致了责任人的缺位。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的是企业化经营管理和行政事业管理并行的制度, 而在实际应用中, 百龙治水各自为政, 各个部门之间协调程度低下, 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 目前, 全国大中型项目超概算的比例平均为91%, 其中, 交通、电力和铁路等行业中, 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超概算的比例为100%, 有些项目超过原概算3倍。2003年, 审计署对526个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效果进行审计发现, 在已建成的320个项目中, 有32个项目基本没有投入运营, 18个长期处于试运营或开开停停状态, 69个已经运营的项目没有达到当年设计生产能力, 34个项目由于管理不善、设备不合格以及工程质量缺陷等原因, 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问题。

4.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协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协调之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 滞后的基建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我国一些一线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 但绿化水平、环境污染治理程度却差强人意。另一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大跃进, 大大超过当地经济水平的承受能力, 项目重复、资源浪费现象及其严重。比如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导致豆腐渣工程屡禁不止。究其原因, 无外乎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作祟, 为了追求政绩, 不顾当地实际水平, 一味为自己的仕途之路劈山砍柴。

5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5.1 扩展融资渠道, 吸收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股权资本和外商股权资本两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引入民间资本的途径很多, 比如发行股票、特许权经营、经营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和公私参与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引入民间资本, 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效率。

此外, 发行市政债券。我国发行市政债券, 应当做到合理控制发债规模, 慎重选择举债主体, 明确限定债务用途等, 满足效益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法规性原则等。其可行路径是先从受益型市场债券入手, 待积累经验后, 逐步过渡到一般债务型市政债券。

5.2 加强政府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政府应当发挥好调控者的作用, 调控好民间资本, 合理规划城建项目;要引导市场建立信用体系, 把不遵守市场规则、危害社会利益的市场主体拉近黑名单;拓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的途径, 避免民间资本的不合理使用, 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提高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

5.3 提高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能力

要大力借鉴一线城市或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 再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城建发展规划, 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规定资产投资之间的比重合理稳定;要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加大对社会公益性基建项目的投资力度, 并通过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提高公益性基建项目的社会效益, 确保基建效益全社会共享。

要协调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做好基建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的评价预测, 并事先筹划化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应对策略。

5.4 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城市建设中

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各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多为行业垄断, 实行的是专营权授予制度。因此应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把市场的大门向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市场主体打开, 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让所有市场主体都享有参与城建的权利, 利用竞争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应当依靠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本市场建立有利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项目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运作体系。

5.5 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体系

近年来, 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健全的环境, 我国相继出台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而建立了基建项目责任落实到个人制度、基建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监管制度、社会问责制度、监理机构组织制度等。

5.6 用科技手段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大、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产出不足。以电力行业为例, 当前电价持续上涨, 电力盈利每年只有不到三百亿元。创新电力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从土地资源的节约、一线城市供电压力的缓解等方面入手, 利用科技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电力数字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竞争能力的提升在于科技、在于信息化、在于创新。因此, 必须要加快基础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 加快网络融合, 建立网络基础信息平台, 推动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积极推动互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应用。

我国在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 要积极发展、应用高新技术, 保证运输安全, 提高运输效率, 加快智能交通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交通压力巨大, 运输线及其容易处在瘫痪的状态, 因此像这样的大型城市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就应当创新交通系统模式, 大力推崇公共出行, 畅通公共交通线路;为密切城市与农村、近郊的联系, 起到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应当建立城郊交通一体化运输网络, 扩建公共停车场、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 增强大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配合和资源共享。初步形成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与引导系统, 合理引导交通需求, 减少交通环境损害。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是保障城市活力运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环境的必要之举, 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职能表现, 是打造宜居城市、文明城市、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 我们必须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攻坚克难、敢于创新, 立足城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制定合理有序的城市建设策略, 为创造城市美好的明天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郜建人, 蒋时节.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 2004 (4) .

[2]贾建群.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及相应的融资方式[J].城市燃气, 2004 (1) .

[3]建设部综合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公报[J].

[4]张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民间资本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 1997 (5) .

[5]杨蕙馨、纪玉俊、吕萍, 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9.

[6]徐公达、李凌.我国民航运输业融入现代物流的发展路径探索——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1.

[7]肖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7) .

[8]刘文俭.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1) .

[9]宋立根.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09 (2) .

上一篇:天蓝色的彼岸经典语录下一篇:以相遇为主题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