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死而不朽成语故事

2024-06-07

四字成语故事-死而不朽成语故事(共12篇)

四字成语故事-死而不朽成语故事 篇1

关键词:四字成语,中日,同源,差异,比较

所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语, 1996) 因为它有着言简意赅而又含义丰富, 并且实用性强、容易掌握的特点, 因而广为流传。

在现代日语中很多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 这些成语在词形、词义上都是比较稳定的。有些甚至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由此可见,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可以说是同源的。中国和日本共同的成语很好地展现了两国在民族思想, 日常生活, 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点。

1 日语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历史变迁

中日交流历史悠久。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 在中日频繁的文化交流中, 成语作为中日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也大量的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广泛吸收和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将成语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沿用至今。

在现代日语使用的词汇中, 有近53%是由汉字构成的“汉语式词汇”。例如:“朝秦暮楚”、“落花流水”、等, 单看这些词语, 甚至很难断定是日语还是汉语。然而, 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在现代日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已是相差甚远 (冯峰, 2001) 。

汉语的成语, 大多是出于历史上的传说寓言等。例如:日语中的“邯郸の夢”这个成语, 除此之外还有“一炊の夢”等不同的表达形式。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而且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等等。虽然有着相同的来源可是形式却并不相同。

原本是同样的一则故事, 中国人和日本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理解, 侧重其不同的方面, 这就是成语在传播过程之中发生的变化。

2 日语中四字成语的分类

日语中四字成语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的。

例如:

一衣带水夜郎自大一字千金四面楚歌

青梅竹马一视同仁有名无实自给自足

上述这些成语是原封不动的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汉语中, 在词形、词义上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 这类成语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 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

第二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部分相同的。

例1:一刀两断 (いっとうりょうだ

汉语中比坚决断绝关系。而在日语中, 解释作比喻彻底决裂。

汉语中原来形容春景衰败, 现在比喻惨败, 大势已去。日语中形容残春景象。亦比喻事物衰败或七零八落不成局面。亦作“流水落花” (王锐.2006) 。

在汉语中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 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而在日语中, 则是指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同, 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也指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人。这与成语的出处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原本是戏弄自己的猴子, 确实是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别人, 可是在汉语中, 意思与故事却发生了背离, 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了。

以上几例都是词形相同, 词义上出现偏差的。日语中也有词形不同, 但词义相同的四字成语。

例如:

以上这些成语, 在字形上与汉语成语有所不同, 但是在词义上却与汉语成语没有什么出入。

3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 通常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揉进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异, 而经过时间的洗涤, 才发现其偏差之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 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文化的在传播利用的途中, 难免会经过传播者的消化理解, 进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使用, 从而出现新的观点和结论, 而导致误差的产生。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后来中国人的误用,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导致成语与其愿意出现了偏差。

第二点, 观察视角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 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即使同样的寓言故事, 中日两国人民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第三点, 文化背景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人在吸收汉语成语后, 要对其加以利用, 就必须进行消化理解, 去掉成语中与本民族的特点不相符合的内容, 使其符合本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是中日四字成语出现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4 中日四字成语演变的规律性

在内容方面出现演变的成语中, 由日语方面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 由中国方面意义出现变化的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通常只是表达单一的意思。汉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若是发生改变时, 一般是已经淘汰原有的含义, 在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新的成语。日语则不同, 经常在该次原有的意义上作进一步的引申, 而且当出现新的意思后, 却依旧保留, 适用原有的意义, 一直许多成语都具有几个意义。在比较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时, 这方面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

5 总结

中日四字成语虽然多数词义相同, 但是也有日语中出现不同引申义的词, 甚至是词义完全不同的成语。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在翻译时, 不能贸然照搬, 不能用本国语言去衡量这些貌似汉语的“成语”词汇, 从而造成错译、误译。

四字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精华。日语中有很多与汉语成语相似的四字成语, 这无疑有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因此, 中日四字成语的研究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凌等.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

[2]冯峰.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2001 (1) .

民间故事 藏匿于古镇的不朽 篇2

中国戏剧曲艺家协会命名走马镇为“中国曲艺之乡”,走马镇也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是市文化局命名的“民间文学之乡”。“走马故事”被市文化局授予“巴渝优秀民间艺术”称号。重庆市故事办命名走马镇为“重庆市故事创作基地”。

走马民间文学事业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重视和赞许。厚实的民间文学底蕴和大力推广使得走马镇出现了“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

呡一口香茶,醒木一拍,登台后的开场动作完成后,一张铁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上金戈铁马的厮杀征战,嬉笑怒骂中说不完世间的人生百态,台下老老少少的观众,一边品着香茶、一边听着故事,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阵阵会意的笑声……

这样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叫好声,在每月8号和18号,走马古镇上武庙戏楼里总能听到。台上的老艺人刘远扬,已74岁高龄,12岁就开始给大伙讲民间故事,至今在台上讲了五十多年的故事,只要一登台,口齿伶俐,腿脚利索的他,瞬间便容光焕发。刘远扬老人多才多艺,不仅民间故事讲得多,而且还会唱山歌,写得一手好字。在古镇生活了七十多年,是出了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在他家住宅的墙上,还贴着他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奖章的照片,老人精神抖擞地身着喜庆的外套,露出无比自豪的笑容。

走马古镇藏龙卧虎,象刘远扬这样的民间故事家,镇上有一大批,迄今为止,走马镇发掘出民间故事家群体有三百多人,其中有10人被市文化局授予“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11人被区文广新局、区人事局授予“区级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他们个个都拥有着走南闯北的人生经历,创作和收录了大批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歇后语等,正因为有他们,走马镇在1990年,就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

小城故事多

在走马这片热土上发掘出的以民间故事为主,兼含歌谣、谚语、俗语的“走马民间文学” 体系,走马民间故事內容浩瀚,根深叶茂,从中孕育出了一个蔚为大观的民间故事讲说群体。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在人类文明的艺术殿堂里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远古至今,从中无时不迸射出人性美的熠熠光辉。民间故事是一个地方民众或族群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地为走马民间故事增加了丰富的人文內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五彩缤纷的、与时俱进的崭新内容。

民间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历史长河同步进行,它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呈现出清新鲜活、生动活泼、紧贴生活、不矫情、不昧心的自然状态。它始终与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云变幻、审美情感、喜怒哀乐、现实生活、生存竞争血肉相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拉法格曾这样说过,“民间故事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地域和人类族群历史上生产生活中广涉科学、宗教和天文等各领域知识的备忘录。”

在民间创作的长河中,流传年代越久远的作品,就越难找到它确切的原始作者。事实上,民间创作也很少是由某位作者单独完成的,但是,民间故事亦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总是在形成或流传的过程中,或长幼、或师徒心口相传,在岁月流逝中,经由若干代传承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而成。勿庸置疑民间故事最初是有原始作者的,它的作者就是我们列祖列宗里的大爷二伯、三姑六婆、抑或是牛背牧童、挑绣小姑,总而言之,民间故事的作者就是“人民大众” 。古往今来,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无数个经世不衰的传世之作和不朽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全体人民同心尽力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来,是“人民大众”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了超时空的伟大杰作。

德国有“格林兄弟”

走马有“魏氏兄弟”

追溯文化名镇的历史渊源,地处巴渝腹地中心地的走马镇带,早在宋代便有驿站,是商贾行旅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走马镇就一直是成渝间商人歇宿的驿站。他们酒足饭饱就溜进茶馆,听评书、故事。当地人看有财路,便纷纷学讲卖艺。从明末清初起代代相传,辉煌时人人都是故事大王。

古镇依山而建,远看势若奔马,成渝古驿道穿场而过。古镇建筑依山就势,自由排列,层层叠叠,丰富多变,古朴典雅,与自然山水环境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相生相息。

因其处于古成渝驿道和三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走马也因此而经济繁荣。听当地老人说,走马场兴旺时,单戏楼就有三座,而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一座清初建造的戏楼,茶馆就有十二家,客栈十家,庙宇十二座,走马镇历史古旧斑驳的建筑物和民间讲唱艺术之久负盛名,古驿道石板路穿越八个村,以及整个场镇,过往行人、商贩、连绵不断,从而形成“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之说。

在走马,能称得上国家级的民间故事家,除了刘远扬,还有一位老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已经去世的魏显德老人。六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木卡拉来到重庆挖掘和抢救民间文学,就在走马镇寻找民间故事。他发现,工农村一千多人中,竟有三百多位“故事大王”,魏显德和他的堂弟魏显发被合称为“中国格林兄弟”。

魏显德是走马镇的多项能手的民间讲唱家,讲述民间故事已有68年的历史。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生活在一个民间文学世家,从小受到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熏陶,成长在摆龙门阵、唱山歌的环境里,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因此,镇上的人说到他,总是夸他的山歌听得多,故事装得饱,民间文学的积累丰富了得。长年的文学修养和资料的积累,对于他后来能讲很多传说故事,能唱山歌,说谚语歇后语,并能融会创新,这无疑是他能修炼成大师的法宝。

听刘远扬老人说,魏显德生前,他们常常在一起互相讲故事,十分熟谙。魏显德的父亲是个山村泥水匠,也是当时当地讲故事、唱山歌的能手。魏显德从孩提时期就受到父亲所讲唱的民间文学的影响,是自不待言的事。他父亲于弥留之际,就以民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一生,以教后人。他的幺祖父魏富禄,人称“寡白嘴”,即能说会道、会摆龙门阵的人,是走马岗、白市驿一方的歌师。魏显德11岁时,就随幺祖父跑江湖,出入于云南、贵州、四川、西康四地之间,以做工养家糊口,长达三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见识增长了,社会阅历丰富了,与此同时,他不仅积累了不少山歌、故事,还学会了打金钱板、连厢和唱花鼓等民间说唱艺术。

魏显德结束走南闯北的生涯后,便回到家乡给别人放牛,又当上了放牛娃,那时已是十四五岁。而雇他放牛的主人家竟也是一个讲故事唱山歌的民间讲唱者,魏显德就在这家一干就是八年。在这八年中,他好像进了一所学校基本上完成了他的民间文学的学业。紧接着,他又随着父亲一起出东家进西家,帮人做泥水活儿。在此期间,他又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触景生情,见啥唱啥,即兴编讲的本领。同时,他也注意搜记民俗资料,观察社会底层的各种人物。

正是魏显德这种出身民间文学世家,饱受民间文学哺育的特殊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个多面手的民间文学讲唱家。从14岁开始,魏显德就能讲述民间故事,唱山歌。他讲述的民间故事上千则,唱山歌数百首以上,真是出口就是故事,张口就唱山歌的艺术家。1998年魏显德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2006年被文化部授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据当地人透露,魏显德在世时不仅自己讲述大量的民间故事,同时还动员村里其他会讲故事的人讲出自己的故事。

正在消失的故事

在文化遗产的领域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就像一对天造地合的“双刃剑”。如果说城市的古迹、文物和老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是散落城市之中片段记忆的话,那么作为民间故事、民谣、民间戏曲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城市里的流动记忆。精通着这些民间技艺的人,就如串起散落城市之中珍宝的“线”,使精典文化有所传承。

四字成语故事 篇3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四、管鲍之交的故事

【解释】

简单四字成语故事 篇4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含“月”字四字格成语的声音美 篇5

一、平仄协调, 具有抑扬美

汉语有声调, 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 除平声外的都是仄声, 平声长而扬, 仄声短而抑。平仄安排得当, 声调平衡交替, 声音显得错落有致, 节奏分明, 具有抑扬美。本文以《平水韵》为标准, 把含“月”字成语分成以下几种平仄配合方式:

1. 平平仄仄

残冬腊月、嘲风咏月、长年累月、蹉跎岁月、风花雪月、

风清月皎、风情月债、风云月露、光风霁月、花前月下、

烘云托月、花容月貌、荒时暴月、披星戴月、跳丸日月、

停云落月、吴牛喘月、峥嵘岁月。

2. 仄仄平平

闭月羞花、镂月裁云、六月飞霜、日月重光、

日月经天、日月如梭、日月参辰、五月披裘、

月地云阶、月晕而风、月夕花朝、月黑风高。

3. 平仄平仄

海底捞月。

4. 仄平仄平

日东月西、日居月诸、日升月恒。

5. 仄平仄仄

九天揽月、日新月异、众星捧月、五黄六月、镜花水月。

6. 平仄平平

风月无涯、田月桑时。

7. 仄平平仄

霸王风月、晓风残月、月章星句、止谈风月、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8. 平仄仄平

得月较先、花好月圆、明月入怀。

9. 平平平仄

春花秋月、二分明月、芳年华月、清风明月。

10. 仄仄仄平

日就月将、日月丽天、月下老人、月落屋梁、

日往月来、映月读书。

11. 平仄仄仄

今月古月。

12. 仄仄平仄

皓月千里、日月交食。

声调美是成语特有的修辞手段之一。这种平仄协调, 显示声调的各种变化, 抑扬顿挫、急舒有致, 又自然贴切, 读起来跌宕起伏、声音铿锵, 发挥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二、音韵和谐, 具有复沓美

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曾说过:“在音乐理论中, 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声音和谐了就美, 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 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在这一点上, 语言和音乐是有密切关系的。” (1) 由此可见, 语言是注重音韵和谐的。为达此目的, 含“月”字成语经常利用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修辞手段来建构其音乐感。

1. 双声、叠韵

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是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2) 双声叠韵使相同的语音成分反复再现, 连续地作用于人们的听觉, 给人以盘旋回环、连绵不断之感。由于“月”字是零音母音节, 所以以双声营造美感的含“月”字成语较少, 但仍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第一、二字构成双声:花好月圆;

(2) 第三、四字构成双声:待月西厢;

(3) 第二、四字构成双声:舌端月旦;

(4) 第一、四字构成双声:落月屋梁。

而叠韵的运用则较多, 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第一、二字构成叠韵:蹉跎岁月;

(2) 第三、四字构成叠韵:风花雪月、花残月缺、映月读书;

(3) 第二、四字构成叠韵:日升月恒;

(4) 第一、四字构成叠韵:日省月试、日月交食;

(5) 第一、三字构成叠韵:清风明月。

例子还有许多,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 不管是双声还是叠韵, 都将“月”字的柔美、幽雅的气质注入了成语之中。

2. 叠音

叠音又称叠字, 指相同字 (音节) 的重叠。 (3) 叠音是汉语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 在含“月”字成语中也有运用。在此举两例:

(1) 第一、三字构成叠音:不日不月;

(2) 第二、四字构成叠音:今月古月。

叠音的运用使含“月”字成语的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整齐、和谐, 大大地强化了声韵律的美感。

3. 部分韵母同音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所以许多含“月”字成语是既没有双声叠韵也没有叠音的。它们常常运用另一种谐音方式——部分韵母同音, 使整个成语听起来也有一种相互应和的乐感。按同音韵母所在位置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形式:

(1) 韵头同音:九天揽月 (前两字韵头同是i) 、得月较先 (后两字韵头同是i) 、花前月下 (第二、四字韵头同是i) 、花好月圆 (第三、四字韵头同是u) 。

(2) 韵腹同音:烘云托月 (第一、三字韵腹同是o) 、语出月胁 (后两字韵腹同是ê) 。

(3) 韵尾同音:月白风清 (后两字韵尾同是ng) 、风情月债 (前两字韵尾同是ng) 、众星捧月 (前三字韵尾同是ng) 。

有时候, 甚至会有混用的现象, 如“九天揽月”中的“九天”是韵头同音, “天”和“揽”却既是韵腹同音又是韵尾同音。这些成语有一种悦耳的特征, 读起来朗朗上口。

总的来说, 含“月”字成语在声韵方面主要靠双声叠韵和部分韵母同音的语音修辞手段来传达审美信息。很多时候, 双声或叠韵和部分韵母同音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含“月”字成语之中, 如“花好月圆”, “花”“好”两字构成双声, 同时“月”又和“圆”两字同含韵头u。又如“清风明月”, “清”和“明”两字叠韵, 而前三字又是韵尾同音。双声或叠韵和部分韵母同音合作使含“月”字成语声音复沓变化, 因而更具音律美。

综上所述, 含“月”字成语主要是利用平仄交替、音韵和谐来构造其独特的音律美, 使这些成语读起来抑扬顿挫, 充满美感。本文只是对含“月”字成语的声音美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含“月”字成语还有更多美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振武、红方.《美学概念》, 北京广播学院, 2007年版

[2]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修辞》, 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

[3]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5]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浅析成语与四字格的翻译策略 篇6

成语(idiom)既是一种结构固定而凝练、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人们所使用语言中的体现和反映。汉语和英语中都含有丰富的成语,在汉语中,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常为四字短语,而在英语中,成语是词组,其含义不同于其中单词的含义,是不能明显地从构成其成分的单词的含义中找到其含义的词组和句子,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理解。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性

两个基本特征:

1、语义的统一性或整体性:一条成语所表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意思。

2、结构的固定性或定型性:成语的词序结构一般不能随意更改或颠倒,也不能随意增减词,或者任意使用其它的词来替代某个词。

按照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的语法功能和结构成分来分析,汉语成语可以分成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成语等四大类。英语成语也包括这四大类。

二、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成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二)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成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比如,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三)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成语的英译策略

1.直译(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译者在英译汉语成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1)相同的成语:

来得容易,去得快Easy come,easy go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2)相近似的成语: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

3)隐含意义很明显的成语: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ur

2.意译(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载译语中难以用直译法再现,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意译手法)

不测风云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开门见山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3.套译法(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相似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

1)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基本一致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2) 兩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译基本一致。

笑掉大牙 laugh off one's head

4.加注法(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技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含,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东施效颦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ccident kingdom of Yue)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四字格成语的学习,我们得出,四字格不能简单的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而使应该采取更多元化的方法去翻译出更符合英语习惯的四字格成语,同时在中文上也更加贴近四字格成语所包含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菲.汉语局势成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09).

[2]黄频频.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3]林燕.四字格成语中数字的英语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10).

[4]丁冬梅.汉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儿童四字成语故事 篇7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辨形] 李;不能写作“里”。 [近义] 遍布天涯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歌颂教师或学校。一般作谓语。 [结构] 复句式。

[例句] (1)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是~了。

(2)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四字成语故事-立地书橱成语故事 篇8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征发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的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东市朝衣成语故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晁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晃晁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灭此朝食成语故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带领大军去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都是小国,根本抵挡不住,就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郤担任中军大将,率领八百辆兵车去讨伐齐国。

郤的部队和鲁、卫、曹三国的军队会合以后,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齐顷公听说后,就率领大军开赴边境鞍地(今山东济南),双方在这里摆开了战场,并约定第二天交战。

齐顷公因为连续打败了鲁、卫两国,特别骄傲没有把晋国的军队放在眼里。第二天一早,齐顷公亲自披挂上阵,对部下将土们说:“我们把敌人消灭了再回来吃早饭!”说完,连战马都没有披甲,他就亲自擂鼓向前冲。

开始时,齐军的攻势很猛,箭就像雨一样飞向晋军,晋军死伤颇多。晋军主帅郤克中了箭,血一直流到了脚上,他仍然坚持着擂动战鼓。他的副手解张也被箭射伤了手,他把箭杆折断,血把右边的车轮都染红了。他对

郤说:“中军的旗鼓是全军的灵魂,要是您还有气力,就不要停止击鼓!”说完,他也拿起鼓槌,帮着擂起鼓来。

寓言故事成语 四字成语 篇9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赵简子命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3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可见,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

4.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5.寓言故事的成语的意思

6.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7.出自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8.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9.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四字成语故事-歧途亡羊 篇10

歧途亡羊

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全家都出去寻找,还要请杨朱的仆人帮忙。

杨朱觉得很好笑,对邻居说:“你只丢失一只羊,用得着这许多人去找吗?”邻居说:“你不知道,野地里岔道多,还是人多些好。”杨朱就让仆人去帮着找,去了半天才回来。

杨朱问邻居:“羊找着了没有呢?”“唉,”邻居叹了口气说,“找不着了。”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着的?”邻居回答说:“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谁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条道呢!我们只好回来了。”

“歧途亡羊”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歧途”就是“岔道”,“亡”就是“丢失”。有人做事情,老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结果失掉了时机,没把事情做成,可以说是“歧途亡羊”。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竽。他有个三百人的吹竽的乐队,想听的时候,就叫三百个人一起吹。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可也参加了这个乐队,受到很高的待遇。

吹竽的时候,他就混在里边装个样子,反正人多,齐宣王不会觉察。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即位。齐湣王想:“吹竽的人有这么多,到至mǐ底谁吹得最好呢?”他叫三百个人一个一个轮流吹一遍。南郭处士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悄悄地逃跑了。

“滥竽充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滥”是没有选择和没有限制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样子跟笙差不多。“充数”是“凑个数”。有人冒充自己有本领,目的只是混口饭吃,可以说他是“滥竽充数”。

也有人为了表示谦虚,说自己是“滥竽充数”,意思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在工作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拿质量够不上标准的东西来凑数,也可以说是“滥竽充数”。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四字成语故事-牝鸡司晨成语故事 篇11

牝鸡司晨典故:唐太宗是个英明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十分贤惠,因此得到太宗的器重。一次,唐太宗和皇后谈及国家大事,太宗想听听皇后的意见,皇后推辞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

听谗信佞,残杀忠良,驱逐正士,播弃黎老,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惟家之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冰山难靠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汗流浃背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礼贤下士成语故事 篇12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李勉传》。

唐朝有一个名叫李勉的人,他是皇亲。李勉为官清廉,以善用人而闻名。他奉命巡查州县官吏政绩时,发现一个名叫王徹的人很有才华,便让他代理县令的职务。

不久,王徹遭到权贵的诬陷,唐肃宗颁下诏书,要李勉处死王徹,李勉没有马上逮捕王徹,而是连夜上奏章,请求朝廷赦免他。

肃宗接到奏章后,免去王徹死罪。但是,李勉也因执行圣旨不力而被召回京师受罚。

李勉进京后,向肃宗面奏王徹是无罪的,现在要任用的,就是像王徹这样正直能干的人。肃宗了解了全部情况后,对李勉坚持正义、保护贤才的做法予以肯定,授他为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少卿之职,并任命王徹为县令。王徹到任后,为官清正,办事公道,很受百姓爱戴。朝中人也都称赞李勉能识别和爱惜人才。

后来,李勉担任节度使,听人说李巡、张参这两个人相当有才学,便请他俩来辅助自己办理公务。李勉并不因为这两位名士是自己的下属而摆任何架子,而是始终以礼相待。凡有宴饮,总要请他们出席。

不幸的是,李巡、张参两人不久先后去世。李勉非常怀念他们,每逢宴请宾客时,总要设两个空位,照常摆着酒菜,就像他俩还活着似的。

不仅是对李巡、张参那样的贤才,就是对普通士兵,李勉也是以礼相待,爱护备至,所以在他手下当差的人,都愿意为他尽力。

后世对李勉的品格和为人十分推崇,特别是对他尊重有才德的人,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下的人的品德,更是长久地称道。

礼顺人情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府里有个府吏,叫卓茂。在一次坐车外出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硬说给卓茂拉车的马是他丢失了一个月的马。

卓茂心想:“这马我已经使用多年,怎么会是他的呢?”但性情宽厚的他没有吱声,把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回去,走了几步,回头说:“以后要是发现这马不是你的,请送到丞相府。”

过了几天,那个人果真把马给卓茂送回来,原因是他的马已经找到了,并真诚地向卓茂道了歉。

卓茂后来到地方上做县令,一天,有人来报告卓茂,说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是他向你索要的么?”卓茂问。那人说不是。“是你托他办事,他收受的么?”那人又说不是。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我送给他的。”

卓茂很纳闷问:“这不是你情我愿的吗?那你要告什么?”

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官吏收受老百姓的东西么?”

卓茂说:“人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有仁爱,懂得互相敬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礼、义相维持的,法律禁止的是索贿受贿,而你送米肉是属于礼,礼是合乎人情的(礼顺人情)。”

头破血流成语故事

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见一群和尚正打着号子把满载瓦木料的车子推上陡坡,而有两个道士在旁边监工,悟空感到奇怪,便装作道士上前询问叔父的下落。

道士说:“你去沙滩上查看,哪个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

行者来沙滩上,和尚们见了忙磕头。行者说:“别怕!我不是道士也不是监工,是寻亲的。”

和尚听说来寻亲,个个出头露面,巴不得被认作亲戚放回去。结果没有认到叔父,行者回去见了道士却说:“这五百和尚都与我有亲。其中一百是左邻、一百是右舍、一百是父党、一百是母党、另一百是我的知交,你把这五百人放了。”

道士说:“那些和尚是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得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成,怎么说都放的话!”

行者见道士不放和尚,便从耳朵里把铁捧取出,迎风捻了捻,晃了晃,越晃越粗、越长。猛然照道士脸上一刮,打得那道士头破血流身倒地,皮开颈折脑浆倾!众和尚见此情景慌了手脚,连声喊:“不好啦,不好啦!打杀皇亲了。”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英语日记下一篇:辽宁教育厅办公室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