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2024-08-21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精选6篇)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篇1

新办发[2015]27号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市人武部:

为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新泰市委办公室 新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1月18日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泰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泰办发〔2015〕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依法治教,着力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目标任务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机会、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城乡、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渐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全程育人。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推进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设浓厚的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深化新道德教育研究,积极推广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幸福班级建设为抓手,推进幸福学校建设。开展‚四德‛工程、文明礼仪、文明出行、‚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和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联合育人格局,打造新泰德育品牌。(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负责)2.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培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探索建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课程体系,大力提升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在义务教育学校探索‚学生自主选课‛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立‚自主选课学习日‛,积极进行课程统整改革,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家校共育。丰富高中学校选修课程,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组织实施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探索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行动。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广一批有价值、有特色、可操作的学校课程研究成果,打造一批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市教育局负责)3.创新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完善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规程,研究制定全市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明确教学基本常规,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尊重学科特点,针对不同领域课程,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在高中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3443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尝试进行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成立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和教学成果推广中心,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探索超常儿童、少年识别推荐机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市教育局负责)4.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年级间、学段间课程内容、运动项目相互衔接,相同项目、同一水平的学生相对聚集。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学校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校运会,开展一次冬季长跑活动,举办一次综合性阳光体育节、两次以上全校重点体育项目或特色项目体育比赛。加强学校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区域体育交流竞赛模式,积极开展以校为主、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联赛、特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推动校园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普及提升。加强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基地建设,建立项目多样,区域发展平衡,小学-初中-高中递进式体育人才输送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疾病防治知识,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立疾病防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习惯。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实行市、校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肥胖率和龋齿率,控制近视率发展,并向社会公告。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和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制度。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中小学生艺术节,开设艺术大讲堂,举办专题美术展览、音乐会等艺术交流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基础组织综合性、普及性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与宣传、文化部门联手,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结合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积极开展‚艺术家进校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到2017年,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和体育、艺术器材等达到规定标准,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艺术专任教师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试行并逐步推广体育、艺术等课程弹性课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优化课程资源,探索长短课时。义务教育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让每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推动艺体特色学校建设。(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负责)(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5.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落实省、泰安市关于初中学业考试办法,将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都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地方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语文科目考试,逐步将艺术、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学业水平考试分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一般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考查科目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选择部分科目为学生提供2次以上考试机会。(市教育局负责)6.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建立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社会参与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普通高中招生,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招生工作中的比重,可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考试成绩等值对待。清理规范高中招生加分项目,取消国家明文规定以外的所有加分项目。在高中录取时采取等级或‚分数+等级‛的方式。完善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方法,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利用好高中阶段学校(含技工学校)统一的招生录取工作平台,实行一考多取,统一组织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和分批次录取。保持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招生数量大致相当。招生政策、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教育局负责)7.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初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的原则,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毕业考核和招生录取中的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度,确保规范透明、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初中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制定本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评价结果采用‚等级+描述性评价‛方式呈现。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市教育局负责)8.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初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与分布状况、学校分布、规模、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合理确定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实行划片招生。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办法,科学划设学区,严格按照学区招生。积极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和不同学段的运作模式,探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入学工作。统筹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市教育局负责)(三)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9.建立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扭转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等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班额标准化、家庭教育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价内容,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市教育局负责)10.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把党的建设、团队建设、规范办学、安全稳定、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等纳入底线管理指标,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设开发、文化特色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改革创新等作为特色发展指标,鼓励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探索建立多元特色办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中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11.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构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评价导向。建立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评价多元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岗定评,制定完善不同职务岗位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根据教师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先树优、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严禁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负责)12.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教师教学状况、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学校等发展专业评价机构。(市教育局、市民政局负责)(四)推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13.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立党委管理。组织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参与实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办学规律,体现职业化、专员化建设方向的校长选聘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校长任期交流制度和校长职级薪酬制度。积极探索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学校管理规律、涵盖副校长其他管理人员的中小学职级管理办法。(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14.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削减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权。扩大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的评价权,在绩效工资、优秀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分配权,在内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负责)15.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监督保障。党员行政干部一般进入党组织班子。党组织书记、校长由同一人担任的,一般应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学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可配备专职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进一步健全党群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16.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要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机制,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探索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方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学校财务预决算以及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评先树优办法等重要事项,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负责)(五)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

17.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强化县域统筹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补充教师空编岗位,保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确保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合理确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按照‚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原则,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方法。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建立县域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探索建立动态岗位管理机制。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前后的教师职称评聘衔接问题。创新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形式,教师公开招聘办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从教潜能。制定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由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管理。(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负责)18.健全完善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评先树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落实教师机动编制政策,确保用于农村学校急需学科教师。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农村学校在分配绩效工资时,要向名校长、名教师和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积极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交流办法,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或教师公寓,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在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优秀教师、班主任、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时,适当增加农村教师(校长)名额或比例,适当放宽农村教师评选条件。(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负责)19.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与省、泰安市级教师教育基地合作,积极推进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全市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等资源,规范教师发展平台,统筹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按照‚统筹规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分类、分层、分岗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鼓励开展名师名校长挂职培训、海外研修。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外侨办负责)(六)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

20.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办学,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举办中小学校。鼓励优质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鼓励房地产企业按相关规定投资参与建设配套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负责)21.明确民办教育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各类投资、捐资、办学积累等形成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对非营利性学校,凡捐资举办的,所有净资产归社会所有,终止办学后,由批准设立该学校审批部门的同级政府收作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出资人产(股)权份额可以转让,学校存续期间不得抽回资金。营利性民办学校,学校所有者权益归投资者所有。(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负责)22.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平等参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按规定享受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学校发展基金以及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其办学结余由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进行分配。民办教育机构收费实行自主定价。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办学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对民办教育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价局、市金融办负责)23.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先树优、课题申请、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户籍迁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我市同级同类公办教师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民办学校教师被聘用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的,其在民办学校期间的工龄、教龄可按规定连续计算。市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支教人员工资福利由财政负担。(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负责)(七)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

24.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出台和实施重大教育决策时,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施新闻发布制度,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定期聘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评议教育工作,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完善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教育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和学生成长服务中心,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即时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及时提供教育服务。(市教育局负责)25.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市政府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充实县级教育督导机构,加强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定期聘任兼职督学和教育督导员,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教育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和问责的重要依据。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市教育局负责)

四、组织实施

按照育人为本、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的要求,坚持总体设计、试点先行、分类实施、务求实效。时间要求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全面完成。各项目启动实施时间:(一)2015年 1.全市推开项目

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项目5项:‚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教育局与相关部门协同推进项目9项:‚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健全完善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试点项目

根据泰安市安排,我市在‚明确民办教育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上先行先试,市第一实验小学、翟镇初级中学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

向阳实验学校在‚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3.泰安市重点联系单位及项目 :

我市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等6个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单位。

新泰一中为‚创新教学方法‛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

汶城实验小学、翟镇初级中学为‚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

金斗中学、翟镇初级中学为‚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二)2016年

全市推开‚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上半年市直中小学先行实施,下半年在乡镇街道推开.(三)2020年前

1.由泰安市其他县市区或学校先行试点的‚学区制改革‛、‚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奖励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等项目,按泰安市全面推开的时间要求启动实施。

2.‚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等项目,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

五、保障措施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篇2

【关键词】十八大 教育 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5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是我们在全面小康化社会建设关键时期的的历史使命;《决定》体现的思想路线与方法,也是指导我们实现各个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指南。

三中全会《决定》体现了问题导向——从本质上是实事求是地看待发展中的社会现实,从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突出了“经济牵引”——坚持以发展解决问题这个核心与关键;强调了“全面深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问题既深入分析,也进行紧密联系的思考,寻求35年以来各项改革实践的坚持与发展;确立了“总的目标”——从根本上把国家治理与人民利益融合在一起。

这些,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既是部署,也是指导。以下,遵循这一思维路线,作为教育的实践者,谈谈我对全面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的若干认识与思考。

一、教育改革还须全面深化

以承认教育的发展为前提,要看到教育改革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实践,但是要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具有全面性。目前对于教育这一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事业,还存在着普遍的社会焦虑。具体表象如下:

1.学生不满意。

两种倾向突出。一是中小学生普遍厌学。学生的书包重、学习时间过长,耗尽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损害了身体的成长;二是“新读书无用论”出现。家庭对教育投入大,而学生就业难使得教育“回报低”,部分学生弃学。

2.家长不满意。

两种负担过重。一是困难家庭面临的经济负担;二是一般家庭面临的学习辅导负担,使家长疲于应对。

3.教师不满意。

两种不良趋势:一是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包括不必要的检查与考核多,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二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形式化,包括强力推行实施各种不成熟的教学模式等,给教师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

4.社会不满意。

兩种悖谬现象:一是人才“过剩”与人才“缺乏”。大量的学生面临最难就业季,大量的企业出现用工荒,同时高级人才匮乏;二是“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都去留学。留学低龄化趋势出现。出国留学是对优秀教育资源的向往,还是对高考的逃避?

这些方方面面的不满意纠缠在一起,是整个教育体系(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问题的集中反映。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直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通过综合改革求得解决。

二、必须以发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发现与承认问题,绝不是向后看,或者清算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新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要以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为方向——国家、民族、社会需要的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同心同德的、多才多艺的、健康向上的;教育的发展要以青少年自身发展为根本——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事业。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走自我发展之路。决不能仅从GDP、经济人、某个产业的角度来认识,更不能令其成为部分人谋利的平台;教育的发展要以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为原则——教育的规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其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是不能被忽视的;

教育的发展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目标——教育的机会要均等、资源要共享、基础要宽广、成果(人才)要适用等。这些,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之我见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是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地说,以下任务与举措是当前应积极着手、着力推动的:

1.改革社会人才评价与收入分配体系。

经历了大学扩招之后的最难就业季,有人质疑高等教育的发展过度。实际上中国就业者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2010年为10.1%,比美国2006年40.1%的水平低30个百分点。但是对比分析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例如,农业中中国大学生就业比重是0.6%(美国24.6%);制造业中中国大学生比重10.3%(美国30.0%);交通业中中国大学生比重为10.8%(美国27.1%);在商业、贸易、餐饮旅游业中的中国大学生比重为11%(美国28.6%)。

拥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优先选择金融、信息、教育卫生和公共管理等岗位。这些领域内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给人以“精英”所能享受的优越感,同时,持续多年的公务员考试热映射着中国传统意识中“学而优则仕”。但是,如前所述,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不仅培养个体,助其成才,也是培养“同心同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其“同心同德”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实行有效的经济牵引,倡导与推动各行各业、各层次人才辈出的新局面,恢复与发扬“人不分尊卑、行业不分贵贱”“劳动光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都能过上有尊严、体面的幸福生活,方能解决教育“挤独木桥”的问题。

2.让基础教育回归基础地位。

早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共识。基础教育在知识传递的同时,也应该能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优秀的高等教育。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狭义的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概览2013》中,数据显示,日前全球失业率平均为4.8%,而没有接受过中等教育,改革专业设置,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式,真正实现高级人才的培养。

4.发展有针对性、预见性的职业教育。

尽管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从目前的招生机制上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家长们认为学习职业技术没有前途,鼓励孩子上大学,不仅造成挤高考独木桥的残酷性,高等教育学历者与职业教育人才的完全不对称,也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建议把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计划,减少单纯依靠教育部门的投入才能获得资源的状况。同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真正将行业所需纳入教学,减少单纯依靠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低质重复劳动。

5.在中、高等层面上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通。

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为两条线发展,而且职业教育到大专层次即终止,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限制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探索职教体系与普通教育的双向互通机制,不仅可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又有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适时调整,全面地提高国民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

6.治理规范教育市场,清除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教育的误读与干扰。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篇3

黄教通〈2012〉9号

黄骅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市直及民办学校:

现将《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组织教师进行认真学习,结合实际,切实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黄骅市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试 行)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低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整体优化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任务目标

1.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实验、探索、推理、质疑、创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心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关于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中获取一种生命体验和职业幸福感,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3.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经验的梳理分析,结合学校师资、生源、资源、设备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改进课堂教学流程,不拘一格,大胆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便于操作、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提高校本研修水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重心,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反思交流、专题学习、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为载体,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提高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 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由学生完成,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为炫耀自我,而忽视学生主体性。

2.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进步的平台,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和优秀生的培养。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或实施分层教学,但必须避免等级歧视。

3.实效性原则。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每节课都要使学生有所收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提高能力、体验过程、学会方法。教学中不摆花架子,杜绝以任何名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4.前瞻性原则。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着想,不局限于知识结论的学习,要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5.创新性原则。要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提倡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课堂组织形式,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提炼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但要注意切合实际,符合校情、师情和学情,避免一味求新,流于形式。

6.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完善、不断发展、力求优化,坚决避免急功近利思想。

四、方法策略

1.实行集体备课。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以学定教,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设计或者导学案设计,每位教师在应用时结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和自身教学特点再进行适当调整。为减轻教师工作量,允许教师使用改进后的上一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或学案。

2.重视实践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及时做好教后反思,对于教学的精彩片段或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反思,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教学,修订教案或学案,为以后使用者提供参考,并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3.开展专题研讨。围绕课标、教材、教法、学法等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教学案例为研讨主题,进行民主、深入的研讨,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4.进行专业引领。以局教研室和市进校为主,其他科室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好各级各类培训、讲座、观摩、学习等活动,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解决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

5.组织教学竞赛。开展校级、乡级和市级等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改革竞赛活动,在公开课、录像课、说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等常规活动中,突出教改主题和特色,开展同课异构、片段教学、教材剖析、案例评析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6.优化评价体系。建立立足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学评教,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活动时间、参与程度、学习方式和检测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学会了多少,以此评价教学目标、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和达标情况。

7.深化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分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和专题研究。要善于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3月)

3月上旬,教育局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市课改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和传 达文件,部署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工作。中旬,完成20所试点学校申报工作。下旬,各试点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定试点年级或班级,完成各项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明确教改方向,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教学模式设想和预期目标,报局教研室审核。

2.试点教改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

各教改试点学校落实本校制定的实施方案,按照设想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完善,优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特色。教育局组织开展各类相关教研活动,5月份,组织全市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大赛,推动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10月份,组织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进行互相学习借鉴。

3.全面推广阶段(2013年5月-2015年5月)

对教改试点学校的先进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每年增加15所试点学校。积极发挥试点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广大教师能自觉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形成一批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期间,教育局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改主题活动,并进行检查督导,促进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完善。4.总结表彰阶段(2015年6月)各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经验材料,教育局择优汇编成册,在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上进行推广,并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推荐。对于在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宣传推进、指导评价、督导考核和总结评选等工作。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市直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实施。

2.制度保障。制定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评价导向从重教转向重学。建立课堂教学改革专项激励机制,大力表彰教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师。建立市、乡、校三级监测网络,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强化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经费保障。各学校要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与课堂教学改革有关的资料购买、设备添置、学习培训和相关活动等方面的支出,要给予优先考虑。

附: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机构

主题词:教育 教学 改革 方案 通知

黄骅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2年3月5日印(共印60份)

附: 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机构

1.黄骅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康学树

副组长:王振岭 王金国 张新峰 孔令岗 孙玉德 成 员:张振兴 张立河 张汉斌 刘志刚 李 云 辛永文 张希之 卞金刚 胡文亮 2.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张振兴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篇4

“意见最大的亮点是综合施策,即通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管理节水、价格节水、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以及技术节水等手段的协同推进,来共同促进农业节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司相关工作人员说。

意见提出,用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地区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3—5年努力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六成以上。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2,与发达国家已达0.7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水平有一定差距。”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差距的背后,一方面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分不开。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但由于相当多农田水利缺少计量、水权制度缺乏,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水价机制还不健全,造成我国一些地方农业用水“水龙头拧不紧”的后果。记者在采访中就发现,由于目前全国农业水费平均每亩地不到0.1元,只是成本的1/3,而且实收率不到一半。偏低的水价,带来很多地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不心疼”的心理。

针对这一现状,意见提出,要通过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等手段来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提出要通过分级制定农业水价,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

此外,针对地下水超采现状,意见还特别提出对地下水超采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当地地表水,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生态改善。

记者了解到,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地表水利用状况趋于紧张,地下水超采现象日益严重。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江苏省的面积,由此带来地面沉降、房屋开裂、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采已达深层承压水,这类地下水回补需要很长时间,极难恢复。

附:《意见》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

国办发〔20xx〕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价格杠杆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仅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而且难以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施策。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节水,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

坚持供需统筹。既要强化供水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提高供水服务效率,也要把需求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区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做法,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三)总体目标。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地区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3—5年努力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二、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

(四)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抓紧改造。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限期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使用地下水灌溉的要计量到井,有条件的地方要计量到户。

(五)建立农业水权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按照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把指标细化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落实到具体水源,明确水权,实行总量控制。鼓励用户转让节水量,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可予以回购;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推行节水量跨区域、跨行业转让。

(六)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做好工程维修养护,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强化供水计划管理和调度,提高管理单位运行效率,强化监督检查,加强成本控制,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保障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有效降低供水成本。加强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建立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激励机制,重点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性高、工作有成效的地区倾斜。

(七)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度调减存在地表水过度利用、地下水严重超采等问题的水资源短缺地区高耗水作物面积。选育推广需水少的耐旱节水作物,建立作物生育阶段与天然降水相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与种植制度。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集成发展水肥一体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深松整地、覆盖保墒等措施,提升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技术水平。

(八)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颁发产权证书,将使用权、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责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

三、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九)分级制定农业水价。农业水价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农业水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具备条件的可由供需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协商定价;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农业水价,可实行政府定价,也可实行协商定价,具体方式由各地自行确定。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充分利用节水改造腾出空间,综合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合理制定供水工程各环节水价并适时调整。供水价格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确有困难的地区要尽量提高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水资源紧缺、用户承受能力强的地区,农业水价可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

(十)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统筹考虑用水量、生产效益、区域农业发展政策等,合理确定各类用水价格,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价格可高于其他用水类型。地下水超采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当地地表水,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生态改善。合理制定地下水水资源费(税)征收标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十一)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阶梯和加价幅度,促进农业节水。因地制宜探索实行两部制水价和季节水价制度,用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的地区,可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用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地区,可实行丰枯季节水价。

四、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十二)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补贴标准根据定额内用水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的差额确定,重点补贴种粮农民定额内用水。补贴的对象、方式、环节、标准、程序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各地自行确定。

(十三)建立节水奖励机制。逐步建立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根据节水量对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节水的规模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给予奖励,提高用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

(十四)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统筹财政安排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调水费用补助、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有关农业奖补资金等,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

五、保障措施

(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和分步实施计划,细化年度改革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总结改革经验,具备条件的要适时予以推广。

(十六)加强指导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大对各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进展情况。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节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农业用水管理不到位,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成本,价格杠杆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仅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而且难以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施策。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节水,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

坚持供需统筹。既要强化供水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提高供水服务效率,也要把需求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区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做法,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三)总体目标。用 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地区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3―5年努力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二、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

(四)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抓紧改造。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限期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使用地下水灌溉的要计量到井,有条件的地方要计量到户。

(五)建立农业水权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按照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把指标细化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落实到具体水源,明确水权,实行总量控制。鼓励用户转让节水量,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可予以回购;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推行节水量跨区域、跨行业转让。

(六)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做好工程维修养护,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强化供水计划管理和调度,提高管理单位运行效率,强化监督检查,加强成本控制,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保障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有效降低供水成本。加强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建立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激励机制,重点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性高、工作有成效的地区倾斜。

(七)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度调减存在地表水过度利用、地下水严重超采等问题的水资源短缺地区高耗水作物面积。选育推广需水少的耐旱节水作物,建立作物生育阶段与天然降水相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与种植制度。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集成发展水肥一体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深松整地、覆盖保墒等措施,提升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技术水平。

(八)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颁发产权证书,将使用权、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责任。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

三、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九)分级制定农业水价。农业水价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农业水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具备条件的可由供需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协商定价;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农业水价,可实行政府定价,也可实行协商定价,具体方式由各地自行确定。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充分利用节水改造腾出空间,综合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合理制定供水工程各环节水价并适时调整。供水价格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确有困难的地区要尽量提高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水资源紧缺、用户承受能力强的地区,农业水价可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

(十)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统筹考虑用水量、生产效益、区域农业发展政策等,合理确定各类用水价格,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价格可高于其他用水类型。地下水超采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当地地表水,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和生态改善。合理制定地下水水资源费(税)征收标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十一)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阶梯和加价幅度,促进农业节水。因地制宜探索实行两部制水价和季节水价制度,用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的地区,可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用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地区,可实行丰枯季节水价。

四、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十二)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补贴标准根据定额内用水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的差额确定,重点补贴种粮农民定额内用水。补贴的对象、方式、环节、标准、程序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各地自行确定。

(十三)建立节水奖励机制。逐步建立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根据节水量对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节水的规模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给予奖励,提高用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

(十四)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统筹财政安排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调水费用补助、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有关农业奖补资金等,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

五、保障措施

(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和分步实施计划,细化改革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总结改革经验,具备条件的要适时予以推广。

(十六)加强指导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大对各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进展情况。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节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1月21日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文档 篇6

一、对教育国际化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当今世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使得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所趋。

第二,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基础是要具有民族情怀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第三,教育国际化绝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国情、市情、区情、校情的基础上,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野借鉴和应用世界各国优质学校普遍认同和实施的普世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办学经验,在本土化基础上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是师生国际素养的提升,既要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与国际竞争及合作意识,也要促使教师生成宽阔的国际情怀,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

第五,评价教育国际化成效的重要指标包括:能否使学校达到世界水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发展,等等。

二、 基本形成了以项目实验为载体,

分级分类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格局

形成了行政牵头、教研科研引领、学校主体实践的推进机制。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以国际办为行政牵头,以进修学校成立的国际课程教研室、教科所成立的国际教育研究室等为引领机构,从机制建构上保障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区分层次

基础教育国际化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交流、理解、融合、主导。按照以上标准,我们对全区各校进行了初步评估,总体情况是:一小部分学校处于零起点,没有任何国际化行为;多数学校处于第一个层次;少数学校处于第二个层次;极个别学校处于第三个层次。

(二)分类指导

义务教育阶段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高中教育阶段适度引进优质国际教育元素,促进高中课程的多元融合,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阶段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

形成了项目引领、典型引路的推进方式:确定了10个重点实验项目、56所国际化研究实验学校,作为海淀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种子军团”,为我区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化积累经验。

三、海淀区基础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验项目成果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发展

1.从“交流互访”走向“项目合作”

借助国际组织和第三方教育机构,引进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教育改革项目,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联合推进的学校改进项目——爱生学校;明天幼稚集团引进了美国耶鲁大学开普兰课程,该课程提供了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案例,注重儿童兴趣的激发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指导方案。

2.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

从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转向双向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不但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注重“开发利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将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推向世界。比如,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牵头成立了中美教育课程教学联盟,就是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研制度、课程建设体系、考试评价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势推向国际,与其他国家的学校进行交流与分享。

(二)国际理解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宽容,消除隔阂,维护世界和平。

两年来,项目组多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自觉实践并勇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主要有主题活动模式、学科渗透模式、校本课程模式等。

主题活动模式:如 “模拟联合国”活动,已经成为海淀区众多学校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契合国际理解教育目标,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还有像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的“多国文化日”活动,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策划、组织活动;在人大附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由国际部外籍学生主办的盛大活动——多元文化节,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科渗透模式:如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围绕学校“六会一特长与国际眼光”的育人目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各学科每学年至少向全校展示一节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开课,很好地把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

校本课程模式:如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特考利市高中联合开设中美文化差异比较课程;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语言类课程法语及法国文化课;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以国际交流活动为基础,以语言交流、国际历史地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往的基本礼仪、各国教育的比较等内容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还有一部分学校选用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国际理解教育》。

(三)国际课程本土化得到深入实践

在课程中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融入国际课程元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的一种有益尝试。

海淀区是北京市最早引进国际课程进行实践的区域。目前从全市来看,无论在获批的学校数量,还是招生数量上,海淀区的规模都是最大的。为更好地发挥团队优势,2014年5月7日,“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启动会”成功举办,标志着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正式开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研引领全区国际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搭建教师交流、研究、提升的平台,全面提升海淀区国际课程教学水平,并为国际课程的任课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通道等等。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国际课程的常规教研,目前全北京市乃至全国,海淀区是第一家。endprint

海淀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确立了以中方为主的融合方式,采用课程项目学分管理模式,吸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合作中提升中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进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开放多样和特色发展。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的AP课程①、A Level课程②和IB课程③三个项目资源均已辐射到普通班级中。

课程的借鉴与融合还体现在教学方式变革方面,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怎样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海淀区与瑞典合作“变异教学”等项目,都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近年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十八大三中全会决议中也再一次提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迫切需要将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引入国内,在基础教育的管理、评价和服务机制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

应该看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里出现了选修课、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等一系列教育管理改革。这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校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民主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引发了学校固有班级、年级、教研组等管理体系变革,进而动摇了多年形成的学校层级管理制度,开始探索建立更为民主的“扁平化”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五)借力信息技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探索出了“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友好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国际视频交流活动,打破时空的局限,让广大师生不出国门也能与国外进行交流。

“海淀英语学习社区”是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支持的一项基于现代信息网络平台的语言类教学研究项目,是海淀智慧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打通英语学习的课内外界限,依靠先进的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智能标签和推送等领先技术,为海淀师生提供更广阔、更便利、更生动活泼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四、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下一阶段的工作

纵观近两年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新一批实验校的加入无疑又为下阶段实验工作推进注入了新的力量。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我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素养

从根本上讲,为进一步提升海淀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海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应该聚焦于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应该从本土认同、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全球责任四个维度进行考量。

为达成此目标,我们要培养一批国际化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提出教师的培养目标是:组建一支国际教育专家队伍,培养一批国际化干部教师骨干队伍,引进一批具有外国专家资质的外籍教师,形成机构合理、专业过硬、能力较强的区域教育国际化干部教师队伍。换句话说,师生的国际素养提升应该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二)着力加强特色课程借鉴与融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总会有些差异,我们需要尊重这些差异,我们的课程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外国孩子可以选择与中国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机会选学部分外国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改进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课程在培养孩子的国际化素养上更有活力,因此,需要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更谨慎、更有智慧。

我们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学生出国留学、所谓“洋高考”的应试做准备,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优秀的国际课程,服务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

在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干部教师的国际化经历和技能,重点开发面向在国内学习的学生的国际课程,使其在本土也可获得国际化视野及技能;二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获益;三是通过在线教学、屏幕课程等数字化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开发国际课程,探索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三)着力拓展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

中外合作国际项目的引进与实施,使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得到普遍的认可。海淀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合作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去年,海淀区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合作引进了“中美创造力人才培养研究”项目。近期,海淀区将引入“中芬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促进学校创新为目标,探索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通过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创新、特色课程创新和支持系统创新,提高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质量等,这些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四)着力整合多方国际教育资源和力量

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状况表明,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相互整合,以及个人、学校和政府的相互协调。因此,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政府、学者、专家、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团体、家长团体、民间团体、企业单位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尤其是我们地处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海淀,区位优势明显,一定要集中整合与协调多方力量,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开设相关课程或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进修或研习机会。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在2013年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球化时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会议。今年10月中旬,海淀教科所还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承办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从国际学生学业评价看教师教育质量论坛,重点关注国际学生学业评价计划的结果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质量的反思,为海淀的教师搭建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endprint

(五)不断拓展借助信息技术的国际交流

信息技术对教育国际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海淀区的中小学教育必须树立国际交流形式多元化的主导思想,整合现有国际交流方案及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跨国课堂,真正地推动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进行。

(六)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系

为了确保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健康迅速发展,海淀区教育学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在两委一室的领导下,将确立系统的管理监督体系:一是要建立国际教育数据库,就课程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国际化4个方面的成效指标完成状况进行普查,作为推动工作的起始点;二是建立成效指标,成效指标是各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努力的依据;三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及财力。

(七)加强针对外籍学生的课程研发与管理

随着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建立世界城市步伐的加快,海淀区基础教育可能会面临外籍人员子女求学人数不断增加的问题。我们针对区内具有招收境外学生资质的24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内容涉及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班级融入、民主管理、家校合作等方面,全面掌握海淀区基础教育阶段外国学生的教育教学现状。现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国学生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二是建立和完善外国学生教育的信息分享和交流机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组建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践探索提供专业支撑。

总之,海淀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海淀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根本思想。希望各学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注释:

①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指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AP课程是指针对AP众多的考试科目进行的授课辅导,目前以Calculus AB(微积分AB)、Calculus BC(微积分BC)、Statistics(统计学)、Physics B(物理B)、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几门课程为主。

②A-Level课程: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是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

③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

上一篇:学生公寓管理服务标准下一篇:高中生优秀作文:从心到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