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传染病防控

2024-07-23

夏秋季传染病防控(通用10篇)

夏秋季传染病防控 篇1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传染病预防知识呢?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4.增加营养。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讲究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

一、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二、人体防冻基本方法

1.暴露在外面的皮肤是最容易冻伤的,如面部、耳廓、手指等等。因此外出时应戴好手套、帽子等衣物。另外,可以在脸上手上涂抹防寒霜等专门的防护用品,这样既可以减小热散失又可以保持皮肤水分。

2.保持服装鞋袜的干燥,受潮后要及时更换,有利于保温。

3.经常坐着工作的朋友应该注意尽量能够经常活动一下,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利于血液循环,因为身体末梢主要靠血液循环来提供热量。

4.对已患冻疮的部位,应加强保暖。

5.冻疮的防治

三、冻疮主要是因为手、脚、耳、脸等处的皮肤受到湿寒侵袭,导致血液循环恶化而引起的。在这里介绍几种预防冻疮的方法:

1.体育锻炼法

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也可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以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2.温差水泡法

取一盆15摄氏度的水和一盆45摄氏度的水,先把手或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在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3次,可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3.药物法

有易生冻疮体质者,可在刚入冬时增加维生素A、C及矿物质的摄取,以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也可取中药三

七、红花、赤芍、鸡血藤等,适量水煎取液,在冻疮多发处擦洗。

4.偏方蔬菜法

用紫皮大蒜或新鲜山药擦洗手、脚的冻疮部位,或用萝卜、生姜、桂枝煮水擦洗,亦可预防冻疮。

此外,户外工作者应避免手脚受寒、受湿,要保持手部清洁,少用热水洗手、热水袋捂手或用手炉烤手。

秋季易患冻疮的人,除皮肤起水泡或溃烂者外,可用生姜片或辣椒涂擦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可减轻或避免冻疮的发生。

四、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很容易感受外邪、风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现介绍五种抗寒防病的方法:

1、常喝白开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

2、常喝枣姜汤

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3、坚持冷水洗脸

可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伤风、感冒之目的。

4、床头常放柑桔或薄荷油

柑桔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床头摆柑桔,可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睡前吃几瓣桔子,能化痰止咳。

用薄荷油一小瓶,置於枕头边,用漏气的瓶塞盖好,让薄荷气体慢慢散发,也有治头痛、鼻塞之功效。

5、夜卧桑菊枕

冬桑叶和秋菊可清目醒脑治感冒。用其作枕芯,使人头脑清新,入睡适意,也能防治感冒。

五、秋季疾病预防知识要诀

1、煤气中毒预防

秋季取暖要通风,防止煤气中毒保健康。

2、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咳嗽、打喷嚏遮口鼻,不随地吐痰讲卫生;

发烧、咳嗽找医生,预防疾病保健康;

接种疫苗预防疾病,节约经济又最有效。

3、群体就餐卫生预防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预防中毒和疾病。

4、心理卫生预防

维护心理健康,有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重视心理卫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不单是没病,更关精神与心灵;

夏秋季传染病防控 篇2

1 夏秋季节常见的流行传染病

1.1 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夏秋常见疫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感染了猪瘟病毒的猪体抵抗力会大幅下降,并且十分容易产生猪肺疫并发症。体温升高是猪瘟病症的明显特征,全身的淋巴结肿大,多部位出现出血症状,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会导致死亡。

1.2 猪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一种由血液寄生虫导致的疾病,这种血液寄生虫病会导致猪附红细胞体病,不论是在临床症状还是在病理变化方面都呈现出高度的复杂化发展趋势。患病前期猪体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然后是便秘、腹泻,在发病后的5~6d后会出现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会衰竭死亡[1]。

1.3 猪高热综合征

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在夏秋季常见的疫病,患病个体会出现高热、厌食、尿黄的患病特征。由于是一种综合性疾病,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因诊治比较复杂,疫病控制难度大,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2]。

1.4 猪传染性胃肠炎

这是一种急性的、传染性很强的肠道传染病,呕吐、腹泻和脱水是其主要的病症,对仔猪的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1.5 猪球虫病

患病的猪会出现腹泻、肠道粘膜出血等症状,但是一般情况下,猪球虫病的致死率并不高,但是在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仔猪会因为拥挤和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死亡率增加。

2 夏秋季流行传染病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2.1 猪瘟的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患病的猪一定要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一旦发现病猪,要立刻注射猪瘟高免球蛋白,每天两次,坚持3d,然后进行肌肉注射,并将混喘痢杀、支菌等药物掺入到猪饲料中,加强没有患病的猪体的抵抗力。为了更快的促进患病猪康复,还可以在肌肉注射和饲料管理之余,配合一些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中药,这样能够提高治愈效果[3]。如果出现病死猪,一定要进行深埋,并且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2.2 猪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因此一定要强化猪饲养管理,对昆虫媒介进行彻底的消灭,由于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严禁猫接触饲料。在夏秋季节,疫区应当定期在饲料内添加相应的药物,如土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加强免疫力。针对病猪,要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及时的治疗,防治疫病传染范围扩大。

2.3 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由于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因此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最好能够坚持自主繁殖,如果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一定要对引进的种猪进行2~3个月的隔离,确保其肌体健康之后方可与猪群混养。另外,还要做好饲料管理和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对已经患病的种猪要进行正确的判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4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

强化饲养管理和消毒清洁工作是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措施,如果在猪群中出现了病猪,应当隔离治疗,注重补液和补水。

2.5 猪球虫病的防治对策

由于猪球虫病对仔猪的危害极大,因此一定要保持仔猪猪舍的清洁和干燥,由于成年猪携带病虫的可能性较大,应当将仔猪和成年猪进行分开养殖。一旦出现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定期对用具、饲料槽进行消毒。

3 总结

夏秋季节是猪流行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但是如果及时治疗和防治,危害并不大。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对疫病进行及时的监控,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尽量减少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邢兰君.夏秋季猪易流行传染病的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09(8):59—62.

[2]蔡占奎.当心猪传染病在秋季流行[J].农村养殖技术,2009(19):22.

秋季常见传染病的信号 篇3

痢疾如起病急,突然发冷发热,而更主要的是腹痛,大使次数刷增,甚至一天30~40次,呈红白冻样,一般脓比较多,肛门老有坠胀感。这种情况多半是得了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如病情比上面的轻,不发烧或只有低烧,大便每天10次以下,颜色暗褐(巧克力色),脓也比较少,总有一些粪便,但是臭味重,下坠感觉也不明显,则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简称虫痢)。

小孩如在夏秋季突然高热,抽筋、说胡话,虽未拉稀,只听得肚里咕咕作响,应考虑可能是急性中毒性菌痢,需急送医院救治。

副霍乱如有剧烈腹泻和呕吐(也有仅是一般腹泻,甚至不呕吐),排泄呕吐物象淘米水样子,病人并没有肛门部坠胀感,严重者过若干小时后出现神志不安、口渴、口唇干燥、肌肉痉挛、尿少或尿闭等危险症状,此要考虑到副霍乱的可能性,需立即送医院诊治。

伤寒如果有了下列症状:(1)持续发热(甚至高热)好多天不退,有的还说胡话或昏迷,(2)热度虽高,但脉搏跳动次数增加不多,需即到医院检查是否得了伤寒。

食物中毒如果由于吃了病畜病禽的肉类或其他被污染变质的食物,经几小时(最多一天)后,有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的,则可能得了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此病集体发病多(吃了同一来源受污染的食物),也有单独发病的。

如果是吃了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了的罐头或瓶子装的食品或腊肠等等,经6~36小时后,感觉全身发软、眩晕,随即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声音嘶哑、说话困难,甚至吞咽和呼吸困难等肌肉麻痹现象,则很可能是肉毒中毒,这是一种神经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重者有生命危险,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肝炎其信号有(1)倦怠无力,食欲不好、恶心呕吐、上腹部不舒服、有时还会感到腹痛,特别是右上腹部疼痛,个别人还会大便干燥或泻肚子,(2)有轻重不等的低烧(很少超过39℃),(8)触摸腹部右肋骨下,常可发现肝脏肿大,并多少有些压痛;人们常易把这些误认为只是胃肠疾病或伤风感冒,实际已有可能进入肝炎的第一病期一一黄疽前期,但没有黄疸的表现,(4)如5~7天或更长一些时间后,首先发现尿色变深,有如浓茶;眼睛的眼白部分出现黄色,接着是全身皮肤发黄。这已进入肝炎第二期——黄疸期。但也有不少肝炎病人自始至终不出现黄疸,仅有发热、恶心、呕吐和肝肿大等症状;也有些病人以低热、乏力、消瘦和食欲不好为主,而肝功能正常。’因此,特别是在肝炎流行地区,凡出现胃肠道障碍的症状,又有肝脏肿大,右上腹常有轻重不同程度压痛、两肋胀痛不适者,都应考虑肝炎的可能,要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乙脑7~9月份,在有蚊虫的地区、如遇到。(1)突然发烧、头痛,甚至有寒战、呕吐、烦躁不安,说胡话,有时还可能抽风,严重时常发生昏迷,以及有四肢无力、食欲不好、全身酸痛等症状者,(2)检查发现颈部发硬,头不能向前弯的情况,则必须考虑是否患流行性乙型脑炎(也叫大脑炎,简称乙脑),(8)乙脑病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约80%是20岁以下的,尤以8~6岁儿童患病较多)。

疟疾在有蚊虫的地区,如果出现:(1)感到疲劳、金身乏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2)接着突然全身发冷、寒战、甚至牙齿“格格”作响,皮肤起鸡皮疙瘩,烦躁不安,有时还可能恶心呕吐;(8)经过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平均1小时左右)的发冷期后,转入高烧(多在39℃以上)。病人颜面潮红,四肢酸痛,头痛剧烈,呼吸比较急促,持续8~4小时;(4)然后病人又浑身大汗,体温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最后仿佛没有病一样。夏秋季有以上症状、肝脾又肿大者,可到医院化验检查,确定是否得了疟疾。

大泉湾乡加强秋季传染病防控 篇4

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哈密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的指示,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为进一步做好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人民健康,避免这三类传染病造成流行或暴发,应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预防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防控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本地区秋季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切实组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大泉湾卫生院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关注、追踪疫情异常增多情况,加强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疫源追踪、病例主动搜索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切实做好疫点、疫区的处理工作。大泉湾卫生院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强化感染性疾病相关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做好病例隔离治疗工作,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努力改善危重病人救治的设施条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鉴别诊断能力。加大对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食品安全事故(食源性传染病)报告监测制度,及时处置食品安全事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及时查处餐饮业函体食堂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加强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工地、饮食服务从业人员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加强对海、水产品和养殖场所的采集监测工作。国家级监测点所在地卫生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认真落实各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和流行因素变化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疫情暴发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及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要求,做好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全力降低疫情危害。

三、科学防控,切实落实各项重点防控措施

(一)霍乱疫情发生后,要切实做好病例隔离治疗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积极追踪感染来源,主动搜索病例,强化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组织开展预防性服药;加强疫点消毒,对查明的污染源进行及时、彻底地卫生学处理。

(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较高的地区,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爱眼卫生和个人预防,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毛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切实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分诊、集中检治,避免医疗环境交叉感染;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检、日常消毒等工作,必要时可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关园、停课等措施;加强对游泳场所、沐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住宿业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重点是公共场所消毒环节的管理和游泳场所水质的监测。

(三)手足口病发病较高的地区,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儿童的晨午检制度、环境消毒等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并协助出现个案和聚集性病例的托幼机构和学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认真做好手足口病和一些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全力做好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及时、科学、合理使用EV71抗体高效价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提高诊疗效果,努力降低病死率。

(四)各村专干和门诊医生负责对传染病的发现和上报工作,同时加强加大对传染病的宣传力度。

五、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秋季传染病防治知识,指导公众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抓紧清理卫生死角,清除暴露垃圾和污水坑塘,清除蚊虫孳生地,做好改水改厕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切实搞好家庭、居民区以及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六、加强风险沟通,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

要主动做好风险沟通工作,按照《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要求,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传播载体,及时准确发布相关疫情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消除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七、督查

(一)不定期对食堂和建筑工地进行卫生和食品的督查。

(二)不定期对传染病登记和院内感染进行检查(三)不定期对学校和托儿所进行检查

大泉湾中心卫生院

夏秋季传染病防控 篇5

切实做好2017年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我校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并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动员师生,清洁校园,减少疾病,促进健康。”活动主题,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广大师生学习和了解卫生知识。全校师生人人动手,净化环境,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营造人人关心卫生,人人讲究卫生的爱国卫生新局面。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组,具体部署和实施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控传染病活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互相协调,分工不分家,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了使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防控活动人人皆知,班喻户晓。学校加大了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主办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广播站宣传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开展爱国卫生活动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防范疾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激发了师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营造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校园氛围。

三、落实责任,消除死角。组织师生对教室、办公室的卫生死角进行了清理,基本上杜绝了蚊蝇滋生。各班设立卫生监督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坚守岗位,维护班级环境卫生区域,并随时保洁。学校把全校的卫生责任区划分到了每一个班级。利用卫生大扫除时间,对卫生责任区进行了彻底的清扫,重点是花坛、厕所,使所有卫生责任区达到了地面干净、无纸屑、无杂物,彻底消除卫生死角。

四、加强督促,养成习惯。

1.切实抓好学校常规卫生工作的监察力度。(1)每天的晨扫、午洒、下午扫要坚持不懈。(2)卫生大扫除的检查评比及时公布。(3)卫生监督岗利用课间活动检查实施到位。2.各班加强卫生工作的管理。加大卫生工作的检查力度,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

3.工作领导组加大巡视力度,保障学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学生个人卫生良好,卫生不留死角。对卫生工作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各学科渗透卫生教育知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团队活动和综合实践课等对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再教育,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卫生防疫意识。我校的爱国卫生运动暨防控传染病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和开展卫生工作。

夏秋季传染病防控 篇6

工作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根据陕西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近期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精神,为进一步有效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维护学生身体健康。我园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认真开展预防防控工作,从而保证了幼儿的健康,保障了本园进行正常的教学教育工作。现将本园预防传染病工作汇总如下:

二、高度重视,成立组织

认真落实上级预防传染病有关会议、通知精神,做到上行下达,不折不扣。本园根据情况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校制定了预防传染病应急预案,成立了预防传染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各项应急工作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及时监督落实。切实做到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检查落实

1、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在本园一旦发生流行性疾病时,就必须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及时有序地把疫情报告上级,力争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不瞒报、不谎报、不漏报、不迟报,确保疫情准确无误地上级。并做好记录。

2、建立了晨检制度。我园加强了晨检制度。每天早上学生到园后,班主任首先检查学生是否正常到园,有无发热现象,其他症状。认真执行晨检制度,有晨检记录和因病缺课记录。

3、为了进一步做好本园传染病预防工作,确保预防措施落到实处,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学校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防止传染病蔓延。

4、加强本园的消毒、通风工作,制定消毒通风制度,学校所有需要消毒场所都有专人(班主任和保育老师)负责。

四、开展活动,措施得力

1、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情况。各班每周上一节的健康教育课,其中还利用升国旗、宣传栏、班会等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真正使每一位师生对传染病的防治有高度的认识,上下一致,齐心协力,严防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流行。

2、深入开展‘讲卫生我助力’的集体性活动,积极进行病媒生物消杀灭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吐痰,保证了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每周开展1次大扫除,每日开展2次小扫除。教育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教育幼儿生病时及时让家人陪同就医,对疑似有传染病的学生先劝其先治好病再上学,并及时与家长 沟通,防止发生学生因带病上课而传染他人的现象。

3、建立和健全家校联系制度,保证每一个幼儿都有与家长随时可以联系的通讯方式,充分发挥校信通的作用。教育幼儿有事要请假,来不及请假的要及时打电话告诉老师,因病请假的要把病因告诉老师,并做好记录。

五、不怕投资,购买物资。

幼儿园配备了充足的84消毒液,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消毒壶、拖把等物品。设立了隔离室,配备了温度计,口罩等物品。

夏季羊传染病防控注意事项 篇7

夏季湿热的环境为羊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夏季饲草鲜嫩, 营养丰富, 羊膘情较好, 农民放松了夏季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隐患, 带来经济损失。

2. 夏季羊易发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治疗措施

(1) 口蹄疫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预防使用0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接种。规模肉羊场羔羊28~35日龄时进行初免, 初免后1个月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 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1次;散养肉羊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集中免疫, 定期补免。

(2) 羊炭疽病羊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 全群每年接种羊2号炭疽芽孢苗。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 对污染的羊舍, 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 受威胁的羊全群用抗菌药3 d。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最为敏感, 剂量按1.5×104IU/kg体质量, 每8 h肌肉注射1次。口服土霉素, 每次0.5~1 g, 每隔4 h口服1次, 直至完全康复。

(3) 羊布鲁氏菌病该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造成流产。羊感染后, 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这种病的防治原则是“检、免、杀、管”, 每年2次用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疫, 对检出的阳性者, 采血样送实验室通过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用羊布鲁氏菌弱毒菌苗接种, 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对检疫中发现并确诊的阳性畜立即扑杀, 进行无害化处理。

(4) 羊痘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羊痘属病毒性疾病, 用青、链霉素等抗生素无效, 可接种疫苗预防。

预防: (1) 平时注意环境卫生, 加强饲养管理; (2) 检疫:特别是引进种羊, 隔离4个星期, 检疫不带菌后方可混群; (3) 疫区内用疫苗预防接种, 羊痘鸡胚化弱毒苗0.5 m L/只, 尾根部皮下注射, 免疫期1年; (4) 发病羊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和消毒, 病死羊尸体立即深埋处理。

(5) 羊传染性脓疱病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在防治上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 圈舍进行彻底消毒。保护羊只皮肤、黏膜勿受损伤, 做好环境的消毒工作。采用疫苗预防, 未发疫地区, 羊口疱弱毒细胞冻干苗, 0.2 m L/只, 口唇黏膜注射, 发病地区, 紧急接种, 仅限内侧划痕。

(6)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可使用氯霉素、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脒、呋喃唑酮, 并辅以对症治疗;也可使用活菌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本病重在预防, 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 羔羊应及时吸吮初乳, 饲料配比适当, 勿使饥饿或过饱, 断乳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7) 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预防措施为发病地区羊每年定期全群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疽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疽、羔羊痢疾、黒疫五联苗”;农区春夏之际抢青、抢茬, 牧区秋季牧草结籽时加强饲养管理。羊群出现病例时, 对未发病羊可口服10%~20%石灰乳进行预防。

3. 如何预防羊夏季发生传染病

学校应如何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篇8

1加强领导,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建立校长责任制

有健全的传染病防治领导机构,校长为领导机构组长,副组长由校医及后勤校长担任,组员由各班班主任担任。领导机构名单每班都张贴上墙,有联系电话;有独立的校医室;有专职校医主持日常工作;各班有传染病宣传员的健康教育网络。

2建立健全预防传染病的工作制度

(1)疫情報告管理制度:要求第一发现人立即直接向行政领导报告或班主任报告。若第一发现人是班主任,直接将学生送到卫生室,并向行政领导报告,同时通知学生家长。行政领导向县主管部门汇报,在报告的同时,教职工将学生送往医院,报告程序列表为

第一发现人——卫生室 行政领导——县主管部门班主任——家长

(2)学校环境卫生每日清扫消毒制度:学校每天对教学场所、宿舍、食堂、厕所进行清洁消毒,并作好记录。凡是在班内发现等传染病,及时通知卫生室,卫生室根据不同的传染病进行不同的消毒隔离措施。传染病学生在患病期间必须停课离校隔离,病愈后需经卫生院出示病后康复证明,校卫生室同意后方可复课。

(3)班级卫生通风制度:学校做到教学场所经常开窗通风换风,发现传染病疫情患病学生,教职工及密切接触者接受隔离治疗或隔离观察;学校设立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学校校医具体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收集,报告学生健康的晨、午检。学生的健康教育,校内食堂饮水卫生检查,免疫预防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校做到主动与疾病控制中心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疾病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学校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后 ,学校要积极协助与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病人救治控制措施落实等工作,全校停课一周,并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治疗两周。学生复课后,进行入校前检查校检、晨检、午检,每天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情况。

二、加强宣传,群策群力,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科学防病能力,和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有关行为,有的放失地宣传卫生知识;灵活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我校对卫生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尤其是食堂下作人员, 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的专题讲座。增强他们的卫生防病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教育,向师生传授针对性较强的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使师生知道传染病的特点: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散发、暴发、流行)、有地方性、有季节性、有免疫性。

制定学校预防甲型HINI流感、手足口病和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书,校长签字,责任人签字,学校盖章。

(1)责任对象:学校校长是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此项工作领导是第二责任人;具体负责教师是直接责任人。

(2)责任目标:(一)班主任(二)卫生室(三)食堂宿舍 (四)后勤门卫。

(3)责任追究:如因责任人工作失职,造成事故,按相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

我校充分利用校智慧报、板报,刊登了不让任何病毒进校门一文,让学生了解各种传染病。

三、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夏秋季传染病的预防 篇9

夏秋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除了胃肠炎等常见疾病以外,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细菌性痢疾,甲肝,乙型脑炎,手足口病等也会发病,如不能及时干预和控制,还会造成暴发流行。学校学生人数多而且集中是传染病好发场所,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进步,学校需大力加强对夏秋季传染病的防治。

一、夏秋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

一般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1、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

每到夏秋季腹泻的病人显著增多。腹泻的病因很多,如消化不良、急性血吸虫病、毒蘑菇中毒,甚至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引起腹泻。夏秋季天气炎热,病菌容易孽生繁殖,加上苍蝇、蟑螂之类害虫活动频繁,也容易传染肠道疾病。所以在夏秋季腹泻中以急性肠道感染最为多见。1.1常见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 由细菌或细菌的毒素引起。常常有共同进餐的人一齐发病的情况,且有严重呕吐的症状。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病人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可呈脓血状,常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休克。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阿米巴痢疾 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粪便呈果酱样。病毒性肠炎 也叫做流行性腹泻。病人常伴有感冒等症状。1.2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昆虫传播 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夏秋季是流感、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脑、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流感

主要症状:症状是起病很急,除了很明显的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外,还伴有剧烈的头痛,幼儿怕冷、发热、咽喉痛、全身酸痛无力、眼结膜充血。有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部分患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抽风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幼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还会引发中耳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腮腺炎

主要症状:发病急,同时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除上述一般症状外,腮腺炎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6个唾液腺肿大。腮腺 2 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

麻疹

主要症状:麻疹发病初期,症状和患感冒差不多,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现象。发病2-3天后,口腔黏膜会有改变,口腔内两侧臼齿旁的颊黏膜上,可以看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围有红晕,这种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所特有的症状,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3-4天后,开始出皮疹。皮疹会按照耳后、颈部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脚心的顺序出现。出疹一般持续3-5天,这期间孩子持续高烧,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疹子出齐后,孩子体温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症状也随之减轻。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风疹

风疹又称“风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但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

3.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夏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二、夏秋季各类疾病的防治措施

1、肠道传染病防治措施

1.1 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从事餐饮业、教师等工作的人员应定期体检。

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

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应经煮沸后丢弃,不可用来喂饲家畜。

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喝生水;不到被污染的河、塘水中取水、洗澡;不在河边洗刷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衣服、用具和便桶;防止粪便、农药、脏水污染水源。

管好粪便不随地大小便。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得乱倒。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1.2 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由于可能感染上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肠道传染病,因此,第一次就诊时应选择肠道门诊就诊;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不能到处乱跑,以免呕吐物或排 4 泄物污染环境。

发现周围有肠道传染病病人,应立即建议其到医院隔离治疗,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以便做好疫点消毒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夏秋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讲,让学生切实了解呼吸道疾病、结核病、肠道疾病等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2、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要做到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经常做好空调冷却器(塔)、热水管道、淋浴喷头的保洁;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随着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避免淋雨、受凉;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减少集会。要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减少室内外温差。

要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要多喝温开水或茶水,保持鼻黏膜和咽喉部的湿润。膳食要合理,以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要调整好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充足,防止身体过度疲劳可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3、虫媒传染病预防措施

这种传染病预防的最好措施是防止被蚊子叮咬,特别是到两种疾病高发地区旅游或公干的,更应注意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子。

注意居室灭蚊。如果不能保证彻底灭蚊,房间内则要有有效的防蚊设施,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应每隔数小时重复涂搽。外出时(特别是由黄昏至日出时)穿长袖衣服。

对早期发现的病人,应早期诊断、早期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三.学校夏秋季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根据夏秋季各种传染病的易发性和顽固性的特点,要以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防教结合,深入开展夏秋季传染病预防工作。

1、加强宣传

为做好夏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学校要利用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黑板报,广播等对师生进行传染病预防和个人卫生知识的教育。

可以通过晨会、班会、宣传册、板报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师生夏秋季传染病预防宣传;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不要疲劳过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常通风,勤洗手,勤晒被子,注意饮食卫生;联合防疫站做好疫苗接种工作;要求各班对于夏秋季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通过以上预防宣传措施,提高全校师生的预防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科学预防夏秋季各种传染病,为确保师生健康、教育教学的正常有序提供保障。

2、严格落实卫生安全各项措施,确保师生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工作,切实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控制措施,及早发现传染病,发现疑似或患病学生应立即实施观察、隔离和消毒,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各班发现传染病疫情后,要立即向校医和学校报告。

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传染病。教室要保持通风换气,空气清洁,积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

夏秋季传染病防控 篇10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一)急性菌痢 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一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2.急性非典型型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二)慢性菌痢 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细菌性痢疾的检查:

1.外周血象 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加中毒型菌痢可达~×/L以上,有时可见核左移。慢性菌痢常有轻度贫血象。2.粪便

(1)镜检:可见较多白细胞或成堆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水便者红细胞可满视野。

(2)培养:检出痢菌即可确疹。应取早期、新鲜、勿与尿液混合、含粘脓血的粪便或肠试,多次送检,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3.快速病原学检查 比较简便、快速,敏感性亦较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l。

2.病原治疗 由于耐药菌株增多,最好应用≥种抗菌药物。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2.控制高热与惊厥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霍乱

(一)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1周内曾在疫区活动,并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

(二)临床表现 具有剧烈的“米泔水”样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表现者应想到本病;对于流行期间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泻吐患者应作为疑似病例处理;对离开疫区不足5天发生腹泻者也应按上述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霍乱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红细胞总数和血球压积增高,白细胞数可达15~60×109/L,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增多。血清钠、钾降低,输液后更明显,但多数氯化物正常,并发肾功能衰竭者血尿素氮升高。

2.细菌学检查 采集患者新鲜粪便或呕吐物悬滴直接镜检,可见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涂片染色镜检见到排列呈鱼群状革兰阴性弧菌,暗视野下呈流星样运动,可用特异血清抑制。荧光抗体检查可于1~2小时出结果,准确率达90%。细菌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硷性蛋白胨增菌,后用选择培基分离,生化试验鉴定。

3.血清学检查 抗菌抗体病后5天即可出现,两周达高峰,故病后2周血清抗体滴度1:100以上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其它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杀弧菌试验也可酌情采用。

潜伏期约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通常分为三期。

(一)泻吐期 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

(二)脱水期 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轻度脱水仅有皮肤和口舌干燥,眼窝稍陷,神志无改变。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硷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臌肠,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

(三)反应恢复期 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

(一)一般处理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本病列为甲类传染病,故对患者应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培养致病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可给予流质饮食,但剧烈呕吐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者应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

(二)补液疗法 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1.静脉补液法 静脉补液可采用5:4:1溶液,即每升液体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和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或用3:2:1溶液,即5%葡萄糖3份、生理盐水2份、1.4%碳酸氢钠液1份或1/6mol/L乳酸钠液1份。输液量与速度应根据病人失水程度、血压、脉搏、尿量和血球压积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50~10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4000、4000~8000、8000~12000ml。小儿补液量按年龄、体重计算,一般轻、中度脱水以100~180ml/kg/24小时计。快速输液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2.口服补液法霍乱患者肠道对氯化钠的吸收较差,但对钾、碳酸氢盐仍可吸收,对葡萄糖吸收亦无影响,而且葡萄糖的吸收能促进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口服液配方有:①每升水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和氯化钾1.5g;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氯化钠4g、碳酸氢钠3.5g、柠檬酸钾2.5g。成人轻、中型脱水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经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也可采取能喝多少就给多少的办法。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三)病原治疗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缩短腹泻期,减少腹泻量,缩短排菌时间。可首选四环素,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0.5g;小儿按40~60mg/kg/日计算,分4次口服,疗程为3~5日。

对于四环素耐药株感染患者可予强力霉素300mg/次顿服。其它如氟哌酸、红霉素、磺胺类及呋喃唑酮等也均有效。黄连素不仅对弧菌有一定作用,且能延缓肠毒素的毒性,也可应用。

(四)对症治疗

1.剧烈吐泻 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并酌情使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点滴,或针刺大陵、天枢、内关、足三里。早期采用氯丙嗪(1~4mg/kg)对肠上皮细胞AC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腹泻量。

2.肌肉痉挛可予局部热敷、按摩,或针刺承山、阳陵泉、曲池、手三里等,注意钠盐、钙剂的补充。

3.少尿可予肾区热敷、短波透热及利尿合剂静滴;如无尿,予20%甘露醇、速尿治疗,无效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4.并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者应予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丙,并采取其它治疗措施。

5.严重脱水休克的患者经充分扩容纠酸后循环仍未改善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五)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已6天,粪便隔日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如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5天方可出院。

登革热(dengue fever)

]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登革热[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诊断登革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凡是疫区或有外地传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二、临床表现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确疹和新疫区的确定,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三)病毒分类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新生(1~3日龄)小白鼠脑内、猴肾细胞株或白纹伊蚊胸肌内分离病毒,第1病日阳性率可达40%,以后逐渐减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离出病毒。最近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用C6/36细胞培养第2代分离材料作为病毒红细胞凝集素进行病毒分型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做为补体结合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分型,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血热的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黄热病等相鉴别。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实验室诊断:

(1)临床检验中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要常规检查,对重型病例,增加检查红血球容积,并根据病情需要,酌加其他化验检查。

(2)病毒分离:目前采用C6/36细胞或1—3日龄乳鼠分离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边进行,可提高阳性率;巨蚊幼虫接种分离病毒,简便安全,检出率高,也可试用。

(3)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的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及以上,血抑试验滴度1∶1280及以上,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4)病毒分离、血清学标本采集与送检:初诊病例于发病三天内以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一相血清),密封、编号、低温或液氮低温保存,上送全血应在采血当天冷藏送检。待病后3—4周采恢复期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二相血清),4℃左右保存,连同送检单上送做血清学试验。

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 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 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

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⑸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⑹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方法简便、快速,已有试剂盒商品供应,无需特殊设备。

5.Te-99MHMPAO(hexamythyl propyleneamine cxime)脑部单中子发射CT(specr)检查 有人应用Te-99M HMPAO脑部单中子发射CT检查儿童病毒性脑炎(包括乙脑)发现在急性病毒性脑炎中均有变化,其阳性结果比单用CT或MRI为高,且提供更明确的定位,表现为区域性脑血流量增加,急性期过后大多数病例区域性脑血流量恢复正常;在亚急性期该检查出现正常结果常提示临床预后良好,一年后无神经系统缺陷。

【治疗措施】

病人应住院治疗,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应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治疗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2.惊厥的处理 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4.循环衰竭的处理 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产莅 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

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密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

(四)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临床表现】

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 虽经积极治疗,但发病半年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者,称为后遗症。约5%~20%患者留有后遗症,均见于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患者。后遗症以失语、瘫痪和精神失常为最常见。失语大多可以恢复,肢体瘫痪也能恢复,但可因并发肺炎或褥疮感染而死亡。精神失常多见于成人患者,也可逐渐恢复。

【鉴别诊断】

(一)中毒性菌痢 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脑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内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脑除暴 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

(二)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脑脊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3万/mm3,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如为流脑则有季节性特点。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上一篇:辅警考试及答案下一篇:爱车讲堂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