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2024-07-27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通用14篇)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兴趣。

2、准确说出图形的名称。

活动准备:

1、小鱼、小虾的头饰每人一个。

2、各种图形卡片若干。

3、录音机,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小客人到咱班做客,大家鼓掌欢迎!(出示小鱼、小虾的头饰。)它们要跟小朋友一起,用图形宝宝来做个游戏。你们高兴吗?(高兴)

二、讲解玩法

1、幼儿欣赏音乐《小鱼追小虾》。了解音乐的节奏。

2、讲解游戏的玩法、规则:

请大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根据头饰请小朋友自由结伴成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小鱼和小虾,小虾手拿一种图形藏在身上,大家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追逐,音乐停止小鱼追上小虾,说出小虾身上的图形是什么?像什么?两人相互交换角色,更换图形继续进行。如果说不出图形的名称,暂停游戏一次。

3、幼儿根据音乐自由表演游戏,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别人。

4、幼儿再次游戏,加深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2

一、选用材料

将易拉罐清洗干净;80厘米长的长棍 (PVC塑料管或木棍均可) 若干;各色即时贴;将各种颜色的即时贴剪成长条缠绕在长棍上制成五彩花棍。

二、游戏及玩法

1.“翻山越岭” (见图1)

游戏目的:提高幼儿的跳跃能力及反应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准备:将幼儿分成四组, 每组4~6人, 每组易拉罐的数量不等、高矮不同, 每两组易拉罐组合用花棍连接。

游戏方法: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创新排列方式, 小组合作进行跳跃、钻爬、翻越障碍物等练习。

游戏规则:双脚不能碰倒易拉罐。哪一组幼儿先到达终点, 哪一组获胜。

注意事项: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速度适中, 以免摔倒。

2. 绕绕绕 (见图2)

游戏目的: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动作灵敏度, 并使幼儿臂部力量得以提高和锻炼。

游戏准备:将器械间隔半米摆成一竖排, 将两组易拉罐 (个数可随意增减) 用长棍固定两边, 用作游戏时肩挑。

游戏方法:将幼儿分成两组, 每组10人左右, 由两位教师分别带领两组幼儿进行游戏。幼儿扮作小和尚, 随师父 (教师) 一起苦练基本功:1.幼儿双手侧平举绕器械交替走“S”形路线;2.幼儿单肩挑罐绕器械交替走“S”形路线;3.幼儿双肩挑罐绕器械交替走“S”形路线。

游戏规则:幼儿的双脚及所挑的易拉罐都不能碰倒器械, 最先到达终点的一组获胜。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活动  绘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98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会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在幼儿园中班绘画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地探索通过游戏化方式,在绘画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创新,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美好情感。

一、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为兴趣绘画开路。

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年龄尚小,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又易操作的活动材料,如为幼儿提供印章、纸团、珠子、牙刷、棉签等,让幼儿进行印画、滚画、刷画等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既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体会到绘画的快乐。

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水彩笔和油画棒之外,还为幼儿提供刻有各种图案的印章(花、动物、几何图形)等,让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各自的手帕上,一块块漂亮的手帕很快就完成了。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有的仍在为手帕设计图案,有的则为自己的杰作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中班幼儿觉得绘画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是件快乐的事。

二、以多种游戏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兴趣。”由此我们在课堂之初,应从激发幼儿的兴趣着手,来调动幼儿内在的绘画积极性。

(一)老师的诱导式

到了中班下学期,幼儿开始学习由此及彼的联想画。在美术活动《圆的联想》中,我就以谈话的方式让幼儿们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东西,幼儿会说出好多圆的东西:西瓜、泡泡、皮球、饼干、苹果、太阳,这时我会根据幼儿的发言在白板上草草几笔勾勒出类似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再用游戏的口吻神秘地对幼儿说,老师来当魔术师,要使这些圆变成另外一些东西,听到“变魔术”三个字,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睁大好奇的双眼,看老师表演,老师就在圆形上添上几笔,一会儿功夫圆就变成了太阳、皮球、西瓜、手表、闹钟、小鸡、瓢虫、车轮等等。小朋友个个眼中都露出了兴奋的目光,从这种目光能看出幼儿想跃跃一试的迫切心理,激起了幼儿对绘画创造的兴趣。

有了这个经验,幼儿就能举一反三。我让幼儿根据各种图形来进行添画,正方形变房子、窗户、凳子;长方形变电视、手机、汽车;三角形变屋顶、风筝、大树;椭圆形变气球、项链、帽子……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产生了各种联想,并对此产生了兴趣,促进每个幼儿思维的扩散性发展,从而使他们对绘画从“不迷”到“迷”,“迷”能生“悟”,从“悟”到“爱”。 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诱发幼儿内在的潜能。只有使幼儿体验到绘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活动,才能诱发幼儿创造表现的兴趣。

(二)先游戏再作画的形式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美术活动导入的形式中,我常常采用先玩后画的形式。

如在《会跳舞的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始部分我就先和幼儿玩了一个“转圈圈”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直转,容易跌倒,所以要走一会儿,转一个圈;然后又发现转太多的小圈容易头昏,所以要大圈、小圈轮流转,而且要左转转,右转转,并在空的地方转圈。接着趁热打铁,开始示范画会跳舞的线。从幼儿的作品来看,整个画面比较饱满,大小圈交替匀称,作品效果很好。

三、将游戏化思想落实在指导绘画过程中,提高绘画质量

(一)创设游戏的情境来丰富画面,提高表现力

中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小学生一样先想好再画,他们的绘画特点是意识流,画到哪里算哪里,有时主要内容的形象大体勾画好了,却不知该添画些什么细节,从而使画面显得比较单调。于是我就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借助教具对幼儿的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如在美术活动《开心帽》中,我先通过故事《快乐仙子和开心帽》设置了一个美的情境,再模仿故事中的“快乐仙子”对幼儿绘画进行指导:“如果我的快乐帽上有一朵花,那该多好呀!”“要是我的快乐帽又一对翅膀的话,我一定会很开心的”……由于我使用快乐仙子的口吻进行指导,孩子们都倍感亲切,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画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开心帽”。

(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的最大乐趣也在于幻想。因此我们常常通过游戏化的情节,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我的花灯》这一美术活动中,我利用生肖羊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为生肖羊要找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花灯,所以,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最独特的花灯,有西瓜灯、房子灯、汽车灯、糖果灯、蝴蝶灯、飞机灯……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根据歌词内容,边唱边表演,并随着音乐协调地做动作、小跑步等动作。

2、能随着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变换动作的幅度与姿态。

3、遵守有些规则,音乐停止时,能迅速地就近找位子坐下。

活动准备:玩过《看谁反应快》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家》。

用连贯、跳跃的唱法表现歌曲的抒情和欢快。

二、熟悉歌曲《谁是小熊》并边唱边表演。

1、教师范唱。

2、说出歌曲内容,学唱歌曲。

3、在教师带领下,学习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三、学玩游戏。

1、了解游戏情节。倾听音乐

(二)。

“小熊在树林里,山洞里到处游荡,它到底在哪儿呀?我们来找找吧!”

2、学习游戏玩法,请部分幼儿围着椅子边听音乐边顺着一个方向做走步动作,音乐停止时要立即找座位坐下。

3、组织幼儿掌握游戏结尾

(三)音乐停止后,教师立即问大家:“小熊是谁呀!”幼儿边唱着回答边指向未坐到座位的幼儿。

4、变化音乐第二部分的速度与力度。引导幼儿表现爬山、走崎岖的道路、钻树林等情节,表现对音乐变化的感受。

四、完整游戏。健康:多吃蔬菜身体棒

一、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蔬菜,知道名称,了解其丰富营养;

2、通过亲自“烹饪”,激发幼儿爱劳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多种蔬菜(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

2、烹饪用具、音乐磁带、小篮子

3、丰富词汇:维生素

三、设计思路: 买菜、认识、了解常见蔬菜、烹饪、品尝、收拾、整理、针对中班幼儿,对其纠正挑食、偏食的心理与行为,进而爱吃各种食物,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活动进程

1、进超市、《买菜》音乐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幼:××蔬菜超市!师:我们到超市里去买点喜欢吃的蔬菜吧。(音乐)

师:请把你买的菜放在桌子上,排好。

师:啊,你们可真能干!买了那么多,都有什么菜呀?

2、认识蔬菜,了解其丰富营养(分别出示)

师:这是菠菜,长得什么样子呀?(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根),谁喜欢吃菠菜,你为什么喜欢吃菠菜?有什么营养?菠菜里含有Va,它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光滑,小朋友经常口腔溃疡,那是因为身体里缺少了Va,所以请小朋友喜欢菠菜、多吃菠菜。你们知道还有那些蔬菜里含有Va吗?青椒、南瓜、油菜里也含有Va。还有一种蔬菜里面含有Va你知道是什么菜吗?请你们猜一猜它是桔红色的,动物中兔子和马非常愿吃。对!是胡萝卜。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菜?西红柿,你们吃过西红柿做的什么菜?西红柿里也有许多的营养,象Vc他能是我们的牙齿骨骼变的坚固,还能防止牙龈出血。

师:小朋友平时都是谁做菜给你们吃呀?咱们自己也来做一个菜尝尝好吧。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于儿童自己“自然的生长土地上”,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法则,同时,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在不同场合出现不同音乐,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因此我选择了《摘果子》音乐选段,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独特教学方法,融入音乐节奏、音高、音色的认识以及音乐形象的体验,鼓励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听辨高低音的能力,让孩子用肢体动作大胆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对高音及低音的辨别能力,培养节奏感。

2、学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

3、感受丰收的果园景象,跟着旋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红色绸带每人一根。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起唱拍手歌围成半圆坐下。

二、练习听辨高音和低音。

教师在钢琴上弹出几个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高音,就把手向上点;如果听到的是低音,小手指就向下点。

三、欣赏理解音乐,认识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

1、教师放音乐,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高音,就把手向跟着音乐节奏摆动;如果听到的是低音,小手就向下跟着音乐节奏摆动。

2、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高音和低音,并跟着音乐大胆表现。

四、音乐游戏:摘果子

1、今天我们要去摘果子,提问:果园里种着什么果子?,哪些是种在树上的,哪些是种在地下的?

2、种在树上的,我们可以怎么摘?种在地上的我们可以怎么摘?(鼓励幼儿创编往上摘果子的动作和往下摘果子的动作)

3、跟着音乐,听到高音,树上摘个大苹果,听到低音,地上摘颗小草莓。游戏一遍。

4、果园里除了苹果和草莓外,还有什么果子,根据幼儿的回答,跟着音乐摘果子两次。

五、果子丰收拉

每人一根绸带跳丰收舞,鼓励幼儿自由创编高音和低音的动作。

活动延伸

音乐、图示投放到区域中幼儿继续练习。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用心,用脑,用眼,用身体,用嘴巴,用手,用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此时他们真正和音乐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

总之音乐艺术工作的听、唱、演奏,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处理等方面的音乐能力,是在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如掌握制定教育工作的案例、备课、组织音乐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评析能力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才是提升音乐教育能力的前提。提高教师音乐素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及鼓声强与弱的力度变化。

2、会听随鼓声的大小做相应动作,表现鼓声的强与弱。

3、培养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体验两人一起合作造型的愉快。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大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入场:随伴奏带开火车进入课室。

1、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2、引导小朋友辨听和模仿火车开来(由弱变强)和火车开走(由强变弱)的声音。

3、扩散练习: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各种小动物来了和走了的声音(如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注意声音的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

(二)主体部分:欣赏歌曲

1、用动作感受歌曲第一段

(1)指导语:你们觉得刚刚的音乐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开心,快乐)这首好听的音乐还可以用来跳舞呢。

(2)播放歌曲第一段,教师随乐舞蹈。

(3)引导幼儿随第一段舞蹈,用动作感受歌曲。

2、欣赏第二段,用身体动作表现鼓声。

(1)感受鼓声强弱。

指导语:来了好多小鼓手,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仔细听,他们是怎么敲鼓的?

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鼓声强弱。

引导幼儿用拍手和嘴巴发出的声音表示鼓声强弱。

(2)欣赏歌曲

完整欣赏歌曲一遍,找出歌曲中的鼓声特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鼓声由弱到强。

鼓励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表现鼓声的最强音,鼓励幼儿相互学习、模仿,并进一步创编。

3、随乐完整表演。

结束部分:

指导语:有客人邀请咱们去伴奏呢!(全体随音乐出场)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表现小鼓手的歌曲,鼓声的变化这部分显然是较难的,因此,我首先通过敲鼓游戏,引导幼儿探索节奏,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鼓声的不同节奏和强弱变化。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引入副歌部分,利用图片,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初步学唱歌曲,体验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情绪。最后在幼儿熟悉歌曲的情况下,再要求幼儿边唱边做动作,并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此活动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7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 由于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 在进行自主性游戏时, 幼儿不仅仅只是进行独自游戏, 而是更多与同伴一起进行互动游戏。当今社会,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兄弟姐妹, 在家里交往的对象全是成人, 然而成人都把小孩当成宝贝, 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与他人进行互动的问题, 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 在幼儿园游戏中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 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 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从而约束自己, 学会与同伴友好地相处。就如刘金花老师曾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 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所以, 同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主性游戏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 是幼儿自主的活动, 就像是一个个小的社会, 让幼儿在环境与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从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 我发现幼儿同伴间互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同伴间互动方式的不同

自主性游戏中同伴间互动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以言语为主、以动作为主及言语伴随动作为主的互动。从整体观察来看, 大多数幼儿是通过言语的方式与同伴互动的。这可能是与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 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在认识范围上更加广阔了, 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的幼儿更加丰富多了。但也存在性别差异, 女孩更倾向于通过言语与同伴进行一定的互动;而男孩更倾向于通过动作方式来进行互动。原因可能是女孩参与的活动多是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 总是看到“妈妈”一边抱着娃娃, 一边在和小客人交谈一些事情, 在这类活动中语言互动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 语言也较丰富;而男孩更加活泼好动, 他们精力旺盛, 参与的活动一般也是动作性比较强的, 如科学区、建筑工地等, 因此, 更倾向于用动作去表达他们的情感, 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

二、同伴间互动区域的不同

观察中发现, 在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里孩子们的互动是较频繁的。在娃娃家, 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 创设了逼真、形象的情境, 幼儿一旦投入到模拟家庭生活中, 就会展现很多富有情节性、趣味性的互动。在共同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 他们也时刻不忘维护规则, 于是经常会看到“娃娃家”里的小成员一边与“家人”一起游戏, 一边与区域外的同伴互动的情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 前运算阶段 (7岁以前) 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的, 为自我服务, 而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这一个阶段。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间也常会为了材料而出现抢夺行为:两个小朋友会为了同一个积木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小朋友宁愿自己拿着积木不玩, 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有些孩子即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 他们会说:“我给她玩具, 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 她就会不和我玩的”, 或“我给他玩具, 是因为这个玩具不好玩, 我想玩他手里的东西”。这也反映了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同伴之间互动存在的问题。

三、同伴间互动性质的不同

从观察中, 我将幼儿之间在游戏中的互动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型:友好型互动、中等型互动、不友好型互动。其中友好型互动主要是指在游戏中对他人有益的,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互相配合的行为, 如提供帮助或是与同伴分享物品。不友好型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出现一些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如与同伴争抢物品、角色, 攻击同伴, 告状、拒绝帮助等行为。而中等型互动就是介于友好和不友好型之间的互动, 如维护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表达情感等。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不友好型的互动比友好型的互动多。

因此如何让幼儿在自主性活动中友好互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抢材料, 如何促进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更好地发展, 等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面向全体, 创造良好环境。

区域的环境设置应该体现互动性。班级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社会, 幼儿生活在其中, 必定会发生互动, 与物的互动及与人的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应该要相互联系, 比如说“汽车站”的小司机带着小客人们去“菜场”买菜、去“奶茶店”喝茶、去“娃娃家”为奶奶过生日等。从单一的、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活动扩大到两个甚至多个, 这样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范围就扩大了。

同时,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材料的投放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令幼儿保持愉快情绪, 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就拿“娃娃家”来说, 中班“娃娃家”的环境创设比小班的时候就要相对复杂一些, 可以提供桌子、柜子、厨房用具等供幼儿烧菜做饭。

(二) 关注个别, 加强幼儿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改善指导方法。

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各有差异,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班里每个幼儿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比较胆小害羞的幼儿要多鼓励, 鼓励他们多与热情大方的幼儿进行互动, 表扬他们与同伴积极友好互动的事件;对于那些互动主题单一、偏区比较严重的幼儿,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真实的互动情景, 从中寻找原因, 灵活改变一些区域的设置, 以满足不同幼儿互动的需要;对于在活动中经常攻击同伴、与同伴争夺资源的幼儿, 应注意观察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其他幼儿的差距在哪, 在认识和强化的共同作用下巩固良好行为。

(三) 共求进步, 促进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要大力倡导家园合作, 家园携起手来, 家长和教师需对幼儿要求一致, 共同培养, 注重同伴互动环境的创设, 给予幼儿感染和熏陶, 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快乐, 健康幸福地成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 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循序渐进, 抓住幼儿同伴交往互动的关键期, 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独特作用,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为了协调家、园教育,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做好家长工作, 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 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在游戏时, 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者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 通过观察等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情况, 在交流中的特点, 从而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活动。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中班幼儿,同伴互动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中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8

【关键词】角色游戏 实践 探析

“角色游戏”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顺应幼儿角色扮演、角色模仿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角色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幼儿园中班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征,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扮演相关的角色。角色游戏的开展符合中班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征,能满足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鼓励教师加强“角色游戏的教学”,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愿望,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体验生活,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探析

1.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性进一步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中班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过渡。比如,中班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能够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恰当、合理地安排家务劳动,买菜、烧饭科学安排,招待客人热情周到、大方得体,能够扮演爸爸的角色简单修理家用电器,如扮演电工的角色学习修理煤气灶、修理电视机等;扮演木工的角色学习修理板凳、八仙桌子等;扮演瓦工的角色学习修理卫生间内破损的瓷砖、墙面上掉落的瓷砖等。角色游戏的主题可以由中班幼儿自主确定,主题一旦确定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开展得也就越逼真,角色行为也就越形象具体,也就越感人。当然,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之前,应自主定位好各自的角色、明确各自的任务,目的性应明确。比如,在以“娃娃家”为主题的角色游戏展开之前,中班幼儿就应该共同协商各自应该担任的角色。如,谁去担任爸爸的角色,谁去担任妈妈的角色,这样在目的性明确的基础上再去开展角色游戏才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2.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划意识进一步加强。由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之前就自主确定了各自扮演的角色,所以在真正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中班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热情都很高涨,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角色游戏中,并且都能按照事先确定的角色进行游戏。比如,在“乘地铁抓小偷”的角色游戏中,大多数中班幼儿扮演乘客的角色,而有几个男孩扮演地铁中的“乘务员”,其中一个皮肤黑黝黝的小男孩扮演“小偷”的角色,当地铁停靠某一站时有大量的“乘客”涌入地铁,这时“小偷”的眼睛贼溜溜地在“乘客”身上扫来扫去的同时向某一“乘客”靠近,正欲下手盗窃时,被“乘务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以擒拿,并且将这个“小偷”扭送到“派出所”。在这样的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按照游戏规则适时恰当地展开,培养了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形式,但绝非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可以放任自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尊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自主性。教师应尊重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无论是在角色游戏初期、中期、后期,中班幼儿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想法或许会超乎寻常,教师宜大加赞赏、大加鼓励,切忌不予理睬甚至批评制止。

2.教师指导的方法是以间接指导为主。首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丰富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因为生活经验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借助于让中班幼儿进行参观校园、参观社区,观察植物、观察动物、逛商场、观看录相、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去有效丰富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教师在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应认真地进行观察,并科学合理的参与其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才能准确了解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程。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某一特定的行为代表着什么,为何会作出如此的反应,对中班幼儿的发展的价值在哪里。教师在细致观察幼儿角色游戏的前提下更应主动地去参与其中,让幼儿进一步获得心理“支撑”,以增加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乐趣,促进角色游戏的发展。

三、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做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者。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给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以大力支持,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随着角色游戏的推进,教师应适当进行调控,对于良好的表现加以表扬、鼓励,对于有待商榷的地方教师应随时加以明析、加以“导航”。比如,在中班开展的“我当理发师”的角色游戏中小男孩阳阳表现极棒,教师就应大加表扬、鼓励,而小女孩蓉蓉则表现得欠为理想,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她,让小蓉蓉找回自信,踊跃表现自己,从而主动投入“我当理发师”的角色游戏之中。

2.教师应客观评价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教师既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予以恰当评价,又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评价。通过对角色游戏的评价正确了解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角色游戏提供科学的依据。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9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我和乐器宝宝做游戏

设计意图:

当孩子们喜欢边玩边哼小调时;当孩子们不断重复敲击侧耳倾听敲击时;当孩子们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起来,脸上的表情就丰富起来,我知道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对音乐是好奇的。因此,我们在班级中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设立音乐区角,让他们与音乐做朋友。同时我们在区角活动时播放轻柔悦耳的名曲,童谣,投放与歌曲相关的图片贴在墙角上做背景,并制作一些表演时需要的道具和打击乐器(彩带、头饰、花环、手铃、响板、圆舞板等)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在一次活动中无意发现小朋友会边听着音乐边用打击乐器来伴奏,虽然节奏有些凌乱,但他们玩得很开心,只是缺乏合作与互动。于是,我设计了《我和乐器宝宝做游戏》通过活动,来让孩子加深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节奏感,初步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2、初步学习应用打击乐器,激发幼儿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3、培养幼儿节奏活动中合作能力。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活动准备:

1、音乐图谱一张(小熊的脚印、荷花、小白兔、青蛙)

2、乐器若干:双响棒子5个、圆舞板5个、响铃5个、铃鼓5个、玩具熊一只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

1、师:小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啊?(出示玩具熊)

2、师:对了,这只小熊要去小溪边散步。走,走,走,看见一朵荷花开,又走,走,走,又看见一朵荷花开,小熊和荷花在小溪边玩的很开心,这时候来了两只大青蛙,在呱呱,呱呱地和小熊打招呼,远处又跳跳,跳跳地来了一只小白兔。

3、师:你听到这故事里面讲到了谁??(幼儿幼儿举手发言)

4、师:我把这故事画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出示图谱)

5、提问:(1)小朋友,故事里有谁啊?

(2)小熊是怎么走路的?(熊是慢慢的走)

(3)小熊看见什么花开了?(荷花开了,做荷花开的动作)

(4)青蛙是怎么和小熊打招呼的?(呱呱,呱呱)

(5)小白兔是怎么来的?(跳跳,跳跳)

6、我们来听听音乐里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播放音乐,教师指图谱)

二、熟悉节奏型

师:这个故事好听吗?你们想不想来讲将这个故事啊?(看图谱讲故事,用拍手来表示)

师:刚才我们是用拍手的方法讲故事,现在我们加上动作来讲讲好不好?

师:先来说说小熊是怎么走路的啊,我们用手来怎么表示呢?(手在大腿上拍)

师:那荷花用手又是怎么表示呢?(用手来表示荷花)

师:小白兔走路怎么走的呢?(用手来做小兔跳)

师:青蛙怎么叫的呢?(用手来表示)注:大青蛙声音响,小青蛙声音轻

(3)看着图谱边念边用手来表示

2、分角色徒手练习

(1)分段练习1、请小朋友练习小熊和小花;2、请小朋友练习小白兔和青蛙;3、合作表演

(2)跟音乐徒手练习,三、乐器演奏。

1、师:我小朋友学得真棒,乐器宝宝呀想来和我们一起玩呢。我们先来看看都有谁?(介绍乐器及使用方法,并与幼儿讨论各种乐器应该放在哪个地方比较适合?请幼儿自由发言)

2、第一次演奏(乐器和音乐的配合)

师:你们想不想和乐器宝宝来讲这个故事啊?

师:好,那我来当指挥,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讲故事(要求幼儿眼睛看指挥,教师不但指挥动作要到位,眼神更要有神和到位。)

3、完整地演奏一次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再来一次,注意听着音乐一起来!

四、结束活动

师:好玩吗??我先把乐器宝宝送回家,下次再请他们来和我们一起讲故事好不好?

教学反思:

打击乐教学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传统的打击乐教学活动是从教学目的出发,学会一定数量的打击乐作品,教学方法的单纯的使用示范教学,只注重幼儿机械的模仿动作,而忽视教学过程,忽视幼儿的情感教育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合作、创新能力呢?我在这节课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借助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要求自己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听众和观众,如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跳舞,细心观察他们在生活中的表情、感觉等,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各种机能均能得到发展。在这节课中我借助讲故事的方法,用拟人的口吻配合音乐一起讲故事,让孩子们都感觉到这首音乐中藏着这么好听的故事。同时,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如:有的小朋友说小熊走路用跺跺小脚,有的幼儿说大家玩的很开心就用拍拍小手,有的幼儿说拍腿,有的说拍肩等等。在热烈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幼儿用声音,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打出乐曲的各种节奏,同时幼儿的情感,创新、创造力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了开发,得到了锻炼。

2、在乐器合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在共同完成一件事中所表达出来的行为及心理,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反映,在幼儿园教学中,有许多可利用的点进行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动的培养。打击乐活动就是一跟好的途径。

如:在这节课中,我拿出乐器让小朋友看并介绍是什么乐器,并请他们自己来敲打。然后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的幼儿说:不好听,太乱了等等。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演奏这首乐曲呢?老师引导幼儿试验不同乐器,感觉高低音及不同节奏,用不同的乐器打出不同的效果。然后引导幼儿分别用手鼓、小铃等不同的乐器打出不同的乐器节奏,让他们讨论什么乐器用于什么部位比较合适。让他们自己请乐器宝宝来讲这个故事,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幼儿看着老师的指挥,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自己需要演奏的部分音乐,这需要幼儿高度的集中精力,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旋律的乐器配奏,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共同合作就能做好每一件事。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10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猫捉老鼠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辨音级上行、下行的能力。

2、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活动过程:

小朋友你们听,谁来了,“喵喵……”(小花猫)

小花猫可喜欢交朋友了,你们想和小花猫交朋友吗?(想)

那快过来和我一起玩吧,咱们一起说个儿歌好不好?(一只小花猫,聪明又勤劳,喵喵,聪明又勤劳)站着说用高音说。第二遍蹲着说用低声:第三遍站着说用高声。

嘘,你们听谁来了(老鼠)

这个可恶的小老鼠,老是偷吃粮食,还总是跑来跑去,可烦人了,你们听小老鼠跑到哪里去了。(上行音阶)再听(下行音阶)

待会儿我们去捉老鼠好不好?(好)但是在捉老鼠之前我们得先练好本领,要知道她的去向才能捉住它们。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当老鼠的卧底,混进老鼠中间,来熟悉一下它的作案情况,当你们听到上行音阶时你们用身体动作表示出来,它跑哪去了,是跑上还是跑下。如果是下行音阶同样也是用动作表示出来。……

你们的耳朵真灵,我想呆会儿我们就可以捉了。下面请一些小朋友先当老鼠,谁来……小老鼠们你们听好了,当你们听到上行音阶时,你们应该跑向哪里躲起来(高房子),如果是下行音阶你们要躲哪里去呢?

而小花猫们当你们听到上行音阶时你们猜一猜老鼠应该跑向哪里了(高房子),相反,当你们听到下行音阶时你们猜一猜老鼠应该跑向哪里了(低房子),如果听到(教师就在C调高音I或低音上1的主三和弦商弹了三遍)就是捉老鼠的信号,你们就可以转身去捉,捉之前千万要听清老鼠在那个房里,看那只小猫最聪明,捉的老鼠最多,明白了吗?

好,那咱们在捉之前先唱一首歌,鼓一鼓劲儿。“一只小花猫……”小花猫转过身,听仔细,小老鼠们你们也要小心了。……(玩)

交换一下……

小朋友表现得真不错,都抓到了老鼠,小花猫特别高兴交了你们这些能干的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庆祝吧!唱:一只小……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11

[关键词]语言指导;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0-06

一、问题提出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许多研究也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若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收集教师游戏指导案例,试图全面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N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8个中班的12名教师,对每位教师进行两次完整的角色游戏指导过程的观察,第一次为预观察,第二次为正式观察并记录。之所以选择中班,主要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容易出现,便于研究者收集案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时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对象是这12名中班教师。研究者将随机访谈与正式访谈相结合,正式访谈时按结构式提纲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

研究者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整个游戏指导过程和访谈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对观察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两者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85),最后用SPSS11.5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的主要指导方式

研究者共收集到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522例,分析其具体表现方式,研究者发现可以将教师的指导行为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一动作指导。经统计,522个案例中语言指导有419例,占总数的80.3%;动作指导有41例,占总数的7.8%;语言一动作指导有62例,占总数的11.9%。由此可知,教师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主要以语言指导为主。

(二)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481例教师语言指导行为(419例教师语言指导加上62例语言一动作指导)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语言指导可进一步归纳为七种类型(见表1),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建议式、询问式、指令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和责备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语言指导方式共出现373例,占总数的77.5%,是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研究者将七类语言指导方式分为三个层次: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则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由表1可知,询问式和建议式指导共出现了289例,占总数的60.1%,即教师的语言指导以开放式语言为主。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

1、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怎样解决问题。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

A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接过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

“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

从案例1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湮没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2、防止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言指导主要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出现。指令式语言语气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指令式语言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指令而无解释的指导,一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解释意味着教师运用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既使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又制止了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无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言的一个重要

特点,即不可选择性,无论教师是否给予足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用个人权威,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教师仅仅利用个人权威命令幼儿,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行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于是介入指导。

K老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儿呢?

“爸爸”:(指了指墙角。)

K老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大型积木)拿过去。

“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老师:来,就拿这个过去。快拿过去吧。(教师离开,“爸爸”将大型积木搬过去围厨房。)

案例2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而无具体的解释,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即使幼儿强调了这些大型积木的用途,教师仍然命令他们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幼儿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儿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用指令式语言指导。一般来说,指令式语言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才可适当运用。

3、防止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方案。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通过询问暗示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第二步,教师通过各种提示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根据幼儿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又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答。如果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儿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因此,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气。

案例3:角色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自己家里收拾东西却来到“小吃店”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因而介入指导。

M老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老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家豪诧异地看着老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教师显然有些生气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老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白,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几秒钟后才突然跑回自己的游戏区域。)

从案例3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人以压迫感,而重复式询问也使幼儿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儿即使面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虽然是一种教师比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指导方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反感。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儿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儿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全面把握幼儿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支架,让他心情愉悦地利用支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如案例3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小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鼓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内容纳入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4、防止陈述变独白

陈述式语言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示性也不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语言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自,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入指导。

z老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

“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

z老师:可以放在哪儿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子上。)

案例4中幼儿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言指导没有作出明显反应,一方面幼儿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自己正在收拾屋子,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幼儿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儿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当幼儿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示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案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

5、小心鼓励变味

鼓励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目的是强化当前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个案例中,鼓励式语言指导仅占4.4%。如果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发现和鼓励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的意识。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几次鼓励式语言指导中,鼓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干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忠于职守,一直坚守在收银机前。为了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介入指导。

H老师:哎,你一直在这里,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老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儿干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老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儿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里有没有人了?(幼儿摇头)那别人来买饼干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儿?(幼儿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鼓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肺腑的表扬。在表扬中添加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幼儿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详细回顾自己做出良好行为的原委,那么鼓励便成了压力,失去了积极的意义。邱学青认为,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因此,即使运用鼓励式语言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6、注意示范失范

当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为幼儿提供模仿的

语言或行为,这就是示范式语言指导。示范式语言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指导方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较低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示范式语言指导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让幼儿感到压抑。因为既然是示范,就意味着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去做,而且要做得一模一样。而且有些示范是超越幼儿原有经验甚至是不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目的,却使幼儿的游戏失去了自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理发店游戏,为了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

Q老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幼儿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你问问我呀。(幼儿还是一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儿仍然犹豫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

“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老师:哦,我只想剪一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谢谢你哦,帮我剪吧。(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

教师的示范显然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很大落差,因而幼儿一直犹豫不决。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的时候,即使是成人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种呆板的语言示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理发师角色的原有经验比较缺乏,可以尝试扮演一名理发师介入到角色游戏中,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示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示范式语言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儿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二)教师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从语言本身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一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语言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言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一和不可抗拒性,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儿游戏自由度的范围。一方面,指导语言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方式则越束缚幼儿的思维和自主性,制约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语言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儿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方式。当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用另一种幼儿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言进行指导。因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水平的提高,教师语言指导的开放性也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当教师意识到当前的指导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上给幼儿以合适的“支架”,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用语言指导。

L老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干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干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干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身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

“理发师”:到那边洗。(指着洗头发的地方。)

幼儿园音乐游戏的探索与应用 篇12

幼儿园教育专家徐卓娅在一次交流会上是这样说的:“游戏是什么?一个字‘玩’, 两个字‘学问’, 三个字‘玩学问’, 一句话来说就是‘有境界的玩学问’。”这席话意味深长。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 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大玩家, 为了使音乐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 因此, “怎样实现音乐教学的游戏化”成为我们多次研究与探索的主题。为此, 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多元化的音乐游戏方式。

1. 串联方式——将活动过程设计成一

连串的游戏, 每个游戏环节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当全部游戏完成后, 幼儿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 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循序渐进、连锁性游戏, 蕴含内在联系性, 例如, 音乐游戏“大西瓜”。 (此种游戏玩法定义为追逐性游戏, 可由一人或者多人玩耍。)

一人游戏:一只手当“田”, 另外一只手当作“种子”, 种四次, 第五次一只手跳起来, 扮作虫子咬, 另一只手去抓, 抓不着, 真高兴 (拍手) 。

二人游戏:一人一双手当“田”, 另一个人双手做种子和虫子, 方法同上。

二人游戏:交叉操作, 一人一手是“田”, 一手是种子, 其他方法同上。

活动延伸:

(1) 你种的是什么瓜? (引导幼儿想象和注意倾听)

(2) 歌词创编:“编, 编, 编什么瓜……收了西瓜, 吃什么瓜?”

(3) 动作加难:拍腿 (4次) ———拍手 (4次) ———再拍腿 (4次) ———作西瓜状。

(4) 游戏后:请问, 在歌词里面有什么瓜?并且说出这些瓜的顺序?通过找瓜的顺序, 理解歌词, 再次培养幼儿学习的准确性。

2. 本体方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

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活动的整个过程, 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 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主观体验游戏的快乐来源, 评价音乐游戏“点花歌”。

(1) 游戏过程。

(1) 先简单拍腿、拍手、听老师唱歌。

(2) 游戏“种种子”游戏 (一人或两人游戏) 。

(3) 拍手:逐一加大难度拍手、腿, 再加上吃东西的动作。

(4) 再串起来, 加上音乐。

(2) 认知技能挑战, 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如观察能力等) 。

(1) 观察模仿学习———获得占有, 自我丰富, 自我提升, 社会交流。

(2) 探索创造学习———满足好奇心与自我创新的欲望, 社会交流。

(3) 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完善感, 社会交流。

3. 添加方式———在音乐游戏活动中

或者尾部添加与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 诸如智力游戏, 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例如:“切西瓜” (在提升中增进学习进度) 。

一级:幼儿先倾听老师唱 (在5遍后, 幼儿在大脑中自然形成音乐旋律) 。

二级:幼儿进行动作:摇手———抓 (一个八拍为一小节) 。

三级:幼儿进行动作:摇手———抓———摇手———抓 (一个四拍为一小节) 。

四级:幼儿进行动作:摇手———抓———摇手———抓———摇手———抓 (一个二拍为一小节) 。

(注) : (1) 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 让幼儿来决定下一级的速度, 鼓励与自我赞许“good”或者“耶”字的重要意义, 是形式, 更是心理上的挑战; (2) 三级以后, 可进行“推理性”游戏, 如: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动作? (3) 表扬、鼓励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表扬诚实的孩子, 鼓励不完全会的孩子大胆说出自己哪里还没有学会, 不要不懂装懂。

二、各大领域的综合渗透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里指出, 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 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 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并有效整合, 相互渗透。在幼儿园, 音乐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游戏方式和理念渗透到其他领域进行有效开展。

例如, 音乐游戏与数学领域的整合:

(1) 数量的整合:拍五下手 (x x|xx x|) “我做了什么, 做了几次?”

(2) 顺序和空间的整合:拍手 (5下) ———拍腿 (5下) ———拍对方手心 (5下) 。

(3) 通过观察再总结, 培养精确性和观察力的能力:交替绕手———第8拍打开手“嘿” (升级:第8拍变换造型) 。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程序, 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 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音乐的教学模式, 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 我们探索出一系列多元教学模式。

多元的音乐教学模式, 使得原本单一的音乐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减轻了教学的负担,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 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 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幼儿园音乐游戏的探索和应用, 只是我迈开音乐探究的第一步, 我相信还有更多有价值、有效的方法在等待我们大家一起去探索和研究, 在那里还有属于孩子们更精彩的世界等待大家一起去发现。为此, 我们继续努力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能用轻松、跳跃的方法唱出歌曲中小牛活泼、勤劳、可爱的形象。

2、通过歌唱,感受牛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喜欢小牛的情感。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手偶、VCD、图谱。

【活动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二、教师讲故事引入主题。

动物王国里可真有趣,(出示小牛手偶)瞧,这是谁呀!这只可爱的小牛,它的年纪很小,吃草也要妈妈带着,可是它已经知道要帮爸爸干活了,有一天,它跟爸爸去耕地(理解耕地),不小心摔跤了,可是它不怕,还快乐的唱着歌呢。听听它是怎么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歌《可爱的小牛》。

三、教师范唱歌曲,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1、教师清唱一遍。

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里的小牛可爱吗?什么地方可爱?(根据幼儿的回答,着重讲解“耕田”、“包古里”表示小牛跑的时候发出好听的声音。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摇动小铃,表示小牛跑动发出好听的声音)

2、教师清唱第二遍。

请小朋友再仔细听,把歌里唱的内容都听出来。(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播放录音,幼儿随歌曲节拍拍手,拍出活泼高兴的情绪。

2、教师清唱,速度稍慢,幼儿跟唱“包古里包古里摔一跤”一句,其他内容不唱。

3、教师配伴奏演唱,幼儿跟唱全曲1~2遍。(加上简单的动作)

五、幼儿合作演唱。

将幼儿分成两部分。

第一遍:男孩唱歌曲第一段,女孩唱第二段,“包古里包古里摔一跤”一句集体唱。

第二遍:男女轮换,演唱形式同上。

六、结束活动。

幼儿随歌曲录音,教师摇动小铃,带领幼儿边唱边自由做牛跑的动作活泼的跑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突破重难点运用了各种策略,使环节层层递进,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孩子进行突破。有效的支架搭建体现了孩子的主动参与,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我怎么跳,你们这么跳。整个活动中非常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学习,因为教师的图谱支架帮助理解了曲调和歌词的前后顺序。激发了师生互动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温柔、优美的旋律,学习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歌。

2.会看懂图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

3.感受歌曲内容带给我们的快乐。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1.月亮婆婆头饰。

2.幼儿用书:《月亮婆婆喜欢我》。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师头戴月亮婆婆头饰,与幼儿共同做游戏,帮助幼儿熟悉歌曲和歌词)

1.教师:晚上,天上有什么呀?

2.教师:月亮婆婆会洒下月光,和小朋友玩游戏。现在,我来当月亮婆婆,我们一起来玩“月亮走我也走”的游戏吧!

3.教师:这个好玩的游戏老师还把它变成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吧!

4.教师:好听的儿歌如果能唱出来就更好听了,你们听!(教师清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5.教师:歌曲里的月亮婆婆喜欢谁呀?她是怎么喜欢小朋友的?

6.教师一边带幼儿学唱前两句歌词,一边带幼儿做与歌词相应的动作。

7.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幼儿欣赏,再一次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歌词内容。

(二)幼儿完整地学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1.教师带领幼儿随歌曲伴奏唱歌。

教师:演唱歌曲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听前奏。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脚印图谱。根据图谱的暗示,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图谱上有什么?这些脚印一样吗?代表什么意思?

3.在教师帮助下,个别幼儿指图,集体演唱。

4.学习用连贯和跳跃两种方法学唱歌曲。

5.游戏:月亮走我也走。

(三)幼儿欣赏视频傣族舞。

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月亮婆婆喜欢我》,是一首有着傣族风格的歌曲。傣族人能歌善舞。现在请小朋友欣赏傣族舞。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家长可以与幼儿共同玩“月亮走我也走”的游戏,即家长跟着音乐的节奏向某个方向走,幼儿向同一个方向走,前后左右都可以,步伐也可以变化。

2.日常渗透:迁移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中观察图示、标志的经验,提高幼儿理解、应用图示和标志的能力。在健康活动中,可以带幼儿玩“踩影子”体育游戏。

教学反思:

这首具有傣族风情并有伴唱的歌唱教学活动,在这甜美的意境中结束了。在下午的研讨活动中,其他上过这节活动课的教师 纷纷发表自己的不足和这节活动课的优点。一致认为这节看似简单的教学活动,包含了执教老师从教多年的智慧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分享。就我个人从她这节成功的公开课中获得如下感悟和体会:

1、专业发展要扬长补短:虽然说幼儿教师要能够是千面手,五大领域的活动组织都要擅长。但要求精、求特,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发展专业特长。这位老师就是结合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爱好,潜心研究,不但有了自己音乐方面的教学特色,还引领了自己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因此,她的教学活动就因有特长而而使人耳目一新;她的幼儿园因有她的特长而底蕴丰厚。

2、教育手段要弃繁就简:常常见老师们为一节公开课去忙很多的教学具,制作多媒体。片面以为教学手段越先进越能说明教育观念的先进;教学具越多越能体现幼儿的自主学习。其实不然,这节教学活动就是非常简单几个字卡,就帮助幼儿理解记忆了歌词,真正让教学的手段弃繁就简,体现了教学准备为目标服务的思想。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3、兴趣激发要讲究策略: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一情感目标,也是大家在拟订每节活动时,常在文字当中提到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又常常会忽略,或蜻蜓点水游离了目标。但这教学活动,没有听到一句“你真棒!”的评价,没有物质的奖励和诱惑,我们听课老师之所以能象孩子一样沉浸在执教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她引发我们兴趣的,应该是那巧妙的设计、动静交替、抑扬顿措的组织方式了。听!活动环节衔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人的思维活跃而不疲惫。这就是一位优秀教师组织活动的策略!

中班音乐游戏教案《月亮婆婆喜欢我》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756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泼水歌》含反思》:中班教案《泼水歌》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跟随歌曲节奏正确做游戏动作,感受乐曲中4拍子的乐句,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泼水歌》含反思教案吧。

上一篇:校园元旦联欢晚会主持稿优秀下一篇:照明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