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24-07-18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共8篇)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雷庄小学语文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课题是我组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提出的,也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作出的积极响应。课题依据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特点,试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以自主阅读——交流感悟——探究发现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力求在教学中解放和激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关键词】 创造性

阅读

探究

创新

合作

感悟

体验

认识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创新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便提出了在我们所教学的班级学生中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究在小学高质量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素质的办学育人的新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而探讨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比较好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规律与策略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营造自主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3.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形成提高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系统理论,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实验法。设立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在实验中完善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

课题申请表、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等资料册;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各种阶段性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教育案例等。

2.最终研究成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师阅读教学策略都有较大转变,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论文集》、《案例集》等。

五、研究效果的分析

1、探索出了自主阅读——交流感悟——探究发现这一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 在一年的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以下一种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

(1)、自由阅读,自我感悟

许多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语文课上诵读这一环节,都呼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趣味、读出感悟。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科目。从工具性来看,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方能得心应手,语言的练习首先就是读,因为诵读能形成语感,形成记忆,积累材料,这样以后才能学习致用,因而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从人文性看,古人有“文以载道”之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作者的情感、见解、态度等往往闪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只有反复用心诵读揣摩,方可慢慢领会。由此,我校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无论是从近期的本课题目标的实现还是从长远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非常有效的。应该说,充分的读,确实可以使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情感,加深理解。

(2)、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等的限制,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师适时地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平等交流就显得很为重要,因为此过程能为他们搭建一个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完善成长的平台,学生能于其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交流的必要。在阅读实践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合作:

(一)、生生合作,即同桌发挥各自优势,互相研讨交流;

(二)、小组合作,4--6人为宜,思维互补,每个成员分享和承担交流的权利和义务;

(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论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班学生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学实践证明,适当地采用合作形式,在教学中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如我组陈静老师在上《幸福在哪里》时,针对“从这一处描写中,你想像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答案丰富多采,而且大多能从文本出发自圆其说:有的学生想到了咕咕涌出的清澈的泉水;有的学生想到了各种小动物来此饮水的情景;有的学生想到了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美丽景像……

3(3)、探究发现,发展个性

“探究”一词的提出,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积累,引导其结合文本去体验、去探究,本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陈静老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在学完课文后,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来保护地球母亲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回答。有的回答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有的回答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有的回答让有关部门关停污染环境的工厂;有的回答写倡议书……从而调动了

2、课内课外互动的创造性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交往能力明显提高,班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捷报频传。教育教学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专业,而创造性阅读是保证教学之水常活的氧气。在班级里我们开展了读书小组活动,并以填写读书小组收获表格、抄写优美词句或就某一篇章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积累,在早读开展每日一读,在一些语文课前我也给他们进行段落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学初,学校图书室进行自愿申办图书卡,班级学生踊跃参加,近半数的学生办理,远远超过规定名额。

3、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注重指导,以朗读PK、挑战高手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也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加压。积极撰写各类论文、教案和课后记,踊跃投稿。此外,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还抓住每一次的听课机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与她们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并及时解决它。小学生创造性阅读是相互影响的,特别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4、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频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寻找学生的阅读规律,提高学生阅读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教师撰写了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论文。

5、学生的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学生对为什么阅读、能否阅读、阅读什么、如何阅读等自觉的意识反映有所加强。学生在阅读活动之前,自己确定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法、做好阅读准备---纸和笔;在阅读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阅读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划出字迹喜欢的句子;在阅读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自我平价和摘抄优美句段。伴随着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实验教师为其创设的良好环境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习作都明显提高。

6、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学生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优化了课堂教学,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

七、对课题更深入研究的思考

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催生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以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迈得更远一些。为了在今后的探索中能保持冷静的头脑,认准正确的道路,我组成员在商讨后,制定了以下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课堂标准,以作指引:

1、流淌着轻松的活力:阅读时师生都显得生机勃勃。大家都忙着读书,交流探究时间似在飞逝。

2、自主创新:教师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课文,并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文本。师生各抒已见,教学相长。能努力读出作品的精神,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3、机智灵活:教师尊重学生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专注、思考、善发现、好探究,显得聪明机灵。

八、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长春出版社2011年7月

3.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长春出版社2009年04月 4.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长春出版社2009年6月 5.王崧舟《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浙江少儿出版社2012年9 月 6.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 8.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9.《21世纪初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课题组组长:张春雨 指导专家:李阳 王志立

组员:崔学来 李冰凡 闫海燕 陈静 侯亚丽 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主要负责人:张春雨

单 位: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雷庄小学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2

关键词:培养,阅读能力,策略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 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能力的阅读。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 应努力做好: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要着力于“三个帮助”

1. 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性阅读意识。

意识是动力源。探究性阅读意识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处处可以树立学生这种意识。比如, 教学《麻雀》一课, 当引导出课文赞美“伟大的母爱”时, 有学生不同意, 说:“那只老麻雀不一定是母的。”学生的质疑虽然有点幼稚, 但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状态。笔者顺势将问题的解答交给学生, 学生总结为课文再现的是“浓浓的亲子情”。可见, 我们有必要树立学生不信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探究性阅读意识。

2. 帮助学生健全探究性阅读人格。

探究性阅读人格主要是由意志、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因素组成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 还要培养学生有一种不断探求、深化知识的愿望。一名学生学完《鲸》后, 说:“我对鲸的种类、大小和生活习性有所了解, 可惜课文没有写明鲸自杀的原因。”教师巧妙地说:“这里的‘自杀’应该打上引号。这是人们还不清楚鲸死去的原因, 就认为它们是自杀的。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底就交给你们啦!不过以后不要忘记把这个谜底告诉老师啊!”教师果断地存疑, 将问题带到课外。长此以往, 一定会养成学生探究的良好心态、执著精神和坚强毅力。

3. 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性阅读能力。

探究性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想象和思维。在阅读教学中, 创设情景、丰富表象、激发情感、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等等都是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的好策略。比如, 《穷人》一文里有许多省略号, 尤其桑娜在等待丈夫回来时作者连续用了7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内容呢?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 激发了学生想象, 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桑娜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阅读教学也能训练学生思维。《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前后共8次出现了“啊”, 怎样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教师先让学生找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你怎么不吃鱼啊!”“弄点吃的不容易啊!”等带有“啊”字的地方, 接着让学生反复读, 总结规律。学生总结出:“啊”表示疑问时, 要读得稍慢, 留有思考的余地;表示叮嘱时, 要读得深沉, 情真意切;表示催促时, 要读得稍快、有力……学生在读中探索规律, 在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体味情感, 步步深入, 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四点要求”

1. 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格局。

在执教人教版第九册《古诗三首》时, 有意将《枫桥夜泊》和《暮江吟》揉在一个课时, 让学生探究:“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色;有的说:第一首诗写的是天快亮时的情景, 第二首诗写的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色;有的说: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孤独忧愁的思想感情, 《暮江吟》则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生都从诗中找到了依据, 自圆其说, 加深了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这一教学片断, 既灵活运用了唯物辨证的方法论, 也生动地说明了民主的课堂对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 调动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热情。

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和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 去求知去想象去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故意示错:“草船骗箭”, 学生顿时质疑。于是, 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探究阅读、讨论交流。结果, 许多学生认为不能用“骗”字, 并明确了两个方面:一是用“借”能够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还”, 这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要“还”给———射向曹军。

3. 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要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导读《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象这个小村庄, 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先后有四位学生上台分别画了山坡、人家、树林、小河后, 便画到了“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一句。老师特别提示:“‘空气格外清新’该怎么画, 空气无形无色, 看不见摸不着, 怎么表现?这可要大家有创意才成。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好吗?”有的说:“可以画蓝天白云, 这能够说明空气清新, 没有一点儿尘烟”;有的说:“可以画小鸟、花草。空气好, 花儿才开得艳, 小鸟才唱得好听”;有的说:“还可以画蜜呀。”看, 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4. 课外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落实这一新要求, 光靠课堂是完全不够的,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显得尤其重要。在平常工作中, 笔者通过与家长协作;以身作则———与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乐趣;为学生推荐书目;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成果展示;每周开始阅读鉴赏;精心组建读书小组;评选读书之星等办法, 经过实践,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具有较好的语感, 语文素养有了极大提升, 在全区阅读调研中, 我班学生综合得分名列第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探究 篇3

【摘 要】 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基本要素。新一轮的课改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创造教育为理论基础,学生通过教师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及课内外有效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创造性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创造教育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素质

在中学创造性教育中,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是创造性人才素质形成的重要过程。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不仅是培养创造性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对中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方法及各种思维能力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1.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与创造教育

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探究创造教育已是21世纪教育形势所趋。创造教育的宗旨是把教育的对象培养成以具有创造性素质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教育。这种创造性素质主要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这样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融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阅读为一体。根据美国学者阿普斯的说法,“创造性阅读是带着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答案”的一种阅读,是最高级的阅读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已知领域内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向更新、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开拓,思考、联想、探索、求新的一种崇高的心智活动。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既体现了教师“教”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又体现了学生“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2.创造性阅读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素质的形成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前人或个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而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经常发现与众不同的好方法,获取知识和经验,巧妙地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具有较深层的创造性思维潜力,而创造性阅读过程,需要凝聚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启多种思维。因此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可培养、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造性阅读训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而学生在阅读资料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的疑问,甚至对某些看法持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有时会带有批判性。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下册教材关于“新能源中的核能”说到:“核能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能源”,有的学生提出:尽管核燃料处理技术较先进,但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都着力发展核能,若干年后会不会对人类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到那时,还能不能大力发展核电站?那么它还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能源吗?他们通过这种批判性思维活动,从而也培养学生不但生疑、而又不断解疑的思维习惯。

(2)创造性阅读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这是一种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征,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有目的地寻找问题,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如在阅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天体”这一问题,提出许多问题:宇宙中有几种物质是天体?这些天体对地球有没有影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必须去认真思考和阅读,迫切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创造性的阅读中习惯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从而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3)创造性阅读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地图的能力具有创造思维形象性,阅读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运用“图”的特殊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形象思维,在阅读已知“图”表象中通过形象思维产生新的形象,这种新的形象思维本身就带有创造性。如学习“月相变化”时,阅读课本P9图1.10;月球绕地球公转360度,随日、地、月三个角度的变化,观察者除了所看到的月相不同外,还能想象出月亮、太阳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时间。从初一到十五上半月,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逐渐向西移,初一时,因月球、太阳在地球同侧,同一方向,它们与地球之间角度看为0。因此,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观察者所看到的太阳、月亮视运动同升同落,初一过后,月球逐渐向西公转,月球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角由原来的0度逐渐增大到180度,并且观察看到太阳、月亮的出现顺序是先看到太阳,后见月亮,它们出现的先后时间就随两者与观察者角度而变化。

除上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阅读还具有阅读方法的综合特点,通过综合运用探测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各种方法,逐步实现创造教育培养目标。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措施

1.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及教师的自身素质、学生学习情趣密切相关。能否让学生进入一个能发展创造力的课堂情境,最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及教学方法改革尤为重要。

(1)教师要树立由“知识立意”变为“能力立意”的教学思想。重新审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敢于转变课堂灌输地理知识,牵着学生走,手把手地传授地理技能的教学习惯,遵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学过程要坚持“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增长经验、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有创造性阅读的空间、时间。若教师一堂课总是进行教材讲解,传授知识用自我封闭的教学形式,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所谓开放式教学,从教学模式来看,教学过程应为以“学生——掌握——应用”为主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看,以启发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下,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拟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而后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从教学内容看,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可将授课内容扩展或删除,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增设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可读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教学方法看,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启发为核心,以学生自知、自思、自创、自理、自评为主线的民主教学方法。

2.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很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阅读兴趣方能创造性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1)引趣设疑。通过对阅读材料(教材)设疑问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难,引发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时,可提出这样疑问:“新探索”中的“新”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从时间、探测宇宙技术、手段及人类对宇宙资源开发进行分析。有了这个设疑,学生就会带着一种目标进行阅读、思考、分析。

(2)悬念设疑。激起悬念,犹如古典章回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间,突然来个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地理学科内容主要来自自然界,有许多现象或是一个谜,或是自然规律演变。地理教师在进行新课前或结束后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悬念设疑。如,高中地理新教版中有关“人类探索地外文明”的问题,教师提出这样的悬念:火星上能否有高智慧的“火星人”,在银河系中类似于太阳的恒星是否也有条件孕育“宇宙人”?地球人如何寻找他们?有了这些悬念,学生很自然产生迫于寻找答案、证据的心理,积极去翻阅其他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3)联想设疑。学会联想,能使人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地理学科阐述的许多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往往由某一个地理现象可联想到另一个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尤其是一些地理插图。地理课堂教学,教师教会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提出某些疑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学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问题,教材有一组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许多学生在阅读此插图后,联想到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没有像长江入海口发育许多三角洲?学生自己提出这些有趣的问题,他们通过思考或从不同的途径寻求解答,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途径

鉴于地理学科图文并茂的特点及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笔者认为,学生进行地理的创造性阅读,可分为文字材料的创造性阅读和图、表、画的创造性阅读,那么这两类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

1.通过阅读课文文字材料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地理课本的文字材料充分体现地理特性,它集概念、规律、特点、综合特性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每一问题都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在一堂课有效的时间支配下,通过认真阅读理解,提出许多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教师鼓励他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字材料可以有不同的重点、难点问题,体现人的思维个性差异。新编高中地理教材,除了课文外,还安排了许多的阅读材料,其目的是除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外,还具有鼓励、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通过学生对课文文字材料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2.通过读图、读表、读画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地理的图、表、插画是地理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在课本的图、表、画中隐含了许多地理现象的特点、规律及事物的变化、成因。地理图表,是研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读地理图表是学好地理所需具备的能力。通过读图过程,可激发学生的表象观察、空间想象思维及联想思维等。地理统计表如气候降水、气温各月分配、粮食产量历年统计表、人口与耕地变化统计表等等,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数据,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变化规律及内在的原因。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上注意图表的阅读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新编地理课本中的“画”,有卫星照片、景观画、漫画等,这些“画”同样在不同的方面反映一定的地理问题,学生从“画”里所给的已知信息中产生一种逻辑结论,通过其中的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造阅读能力。

3.通过课外有关参考文献查阅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新一轮课改形势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一定的读书本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生之中要在多个年龄阶段和多个新的领域不断地受到教育。这种教育除了在学校获得,更重要的是自身学会独立自学来扩大,寻求新的知识。因此学会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查阅、收集,是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寻找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融进自己的学习中。这一过程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思维,逐步养成创造性阅读行为习惯。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不仅是新教学形势下的教学目标,也是将来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学地理教学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创造学

[2]创造教育全书

[3]知识文库.2001(4)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4

德州市临盘中学 王淑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校作为一所乡镇的普通初级中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探究》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听,唯恐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自主学习强调发展的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化学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起来。

2.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大于老师和家长对其影响。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的前提下,确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探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指导策略。

2、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在准备阶段和第一阶段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现状调查,可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

3、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4、个案研究法。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前测工作

为了了解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状况,在进行课题研究前,笔者对两个实验班初三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你对所学化学课程感兴趣吗? 感兴趣的占36.8%,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化学教学? 喜欢小组合作探究的占75.7%,喜欢教师直接讲解的仅占14.3% 你是怎样学化学的? 制定计划学习的占21.6%,只听老师讲课的占78.4%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 认为教学方式呆板占78%,认为课程太难占12%,没兴趣的占10%。

在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做实验,自己动手去做。可见他们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课题实施

1、进行“自主学法”指导

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题实施

①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预习。通常是布置即将学习的课时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内容,划出主要概念或定义,对难以理解的或者读不懂的内容作出标记,以利于课堂教学时针对性地听讲。重点预习实验,预习实验时的基本要求:识图仪器、所用药品、步骤内容、基本结论,但预习实验要求不能过高。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在教学中提前印发简明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巩固旧知识,探索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尝试解决问题。

②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内容较多要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其章节在整节整书中的重要地位,采用略讲或者重点、难点多分析,其余让学生自行调整完成。或者将内容合理整合重组,充分让学生小组自主讨论,有时借助实验或者多媒体。在保证预习环节完成较好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由学生代表汇报已经学会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师重点释疑解惑,突出重点,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实验,观看课件突破难点,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并及时反馈,检测学习成效。用足够的时间放在实验探究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反思的能力。③做实验,指导学生拓展课外化学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站查询学习资料,了解化学史。开设调查研究,开展家庭小实验,把有用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化学学习的素养。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此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再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后的反思。

3、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结合有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探索现象产生的原因,获得有关结论。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放手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如果实验中某些事实与书本现有结论不同,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实验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课本有关内容,分析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已学过的O2的实验室制法,自己设计一套制取CO2的装置。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去阅读资料,去设计实验,去改进创新。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然后选择优秀的实验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到“会学”。衡量学生是自主能动地学习,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要看他们是不是富有成效地学习。

学习每告一段落,都要求学生定期写学习心得或小结。回忆、反省前一段时间学习情况,养成课后及时复习、整理、归纳的好习惯。对已学过知识运用“纵向或横向的统摄整理能力” 来查找学习上的不足,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让学生弄清楚。

六、研究取得收获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

实验研究班级较对照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所转变。学生内在能力有了大的提升。学校构建了开放性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活动中实施了探究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了挂图、投影、多媒体及直观材料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在小组探讨、展示中,同学之间无拘无束畅谈见解,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指出不足,激励优秀形成了初步的竞争氛围。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展好各种学习环节。我让学生经常充当老师,让他们来讲、来表演、来操作,让他们去评价其他学生的探究行为,让他们去辅导其他同学等等,初步形成了师生水乳交融的氛围。

4、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教学资源库。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校局域网上建成了化学学科教学资源库,收集了化学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试题、课件、教学视频等化学教学资料。

5、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编写了优秀教案:

(1)《制取氧气》教案(2)《溶解度》教案

(3)《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课件: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5

《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很大。对此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实施了《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的课题研究,并被列为市级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办法,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研究从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历时将近近一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活动,总结了我校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现状,并研究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由实验教师进行实践,发现新问题,再讨论交流,不断改进,最终得到了一套较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与策略,推荐给老师们使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为期不到一年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一、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 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根据我校当前教师教法陈旧、理念落后和学生学不得法、费时长、收效微的现状,促使教师改进教法,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2)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培养。(4)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调控的能力。(5)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

3、研究意义:(1)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和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按照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型社会中,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2)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那么学生就能有效解决自己的很多问题,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也就能提高。同时,学生会从被动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得更开心,教师也能从“手把手地教”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指导自主学习,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是分不开的,教学质量仍是学校工作的唯一重点。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法。

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三、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 3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下面我就课堂教学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谈谈我们的认识。

1、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一)、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对话、展示、讨论、探究等,忙个不停,很难看到学生无事不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是学生主体性明显提高。“师主”迹象明显淡化;二是课堂强化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还课堂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扮演着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讲新课前,首先 4 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1)、了解作者,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阅读课文;(3)、初读课文,感知基本内容;(4)、理清思路,分析结构层次;(5)、初步感悟,领会文章的主题;(6)、写出个人读后的感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 5 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教学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关注知识,更主要的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所以我们的老师能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常,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 6 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三)、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语文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语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

2、目标的确立、练习的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 7 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大凡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五、课题研究效果与存在问题

(一)、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 8 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堂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能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六、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道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参考资料目录】:

1.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 1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文焕艺术出版社。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5.裴娣娜著,《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6.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7.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8.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

彬县城关初级中学 课题组执笔:杨秀峰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6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结题报告

2010年9月,我校参加了山西省“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历时两年,此课题实施现即将结束。两年来,在省、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积极投入到课题实施之中。阅读能力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从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因此,我校按照实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进行了中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可是综观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三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框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把主动有趣的阅读活动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训练;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变成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这已严重滞后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尽快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二、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本课题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既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在各种课文的学习中求得学习的方法,同时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机扩展,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语文。

1、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能读书的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

3、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5、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人员及对象 1.实验研究人员:语文教师 2.研究对象:全体学生

四、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效果

(一)、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

我校被省厅定为“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实验项目学校后,校领导高度重视,马上成立课题领导小组,配备专用教室及专用教学设备,确定实验教师,同时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在实验过程中,凡实验老师所须的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学校从来是有求必应,积极给予全力支持。

(二)实验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欲望。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基本保证。实验过程中我校实验老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点的教授工作的同时,对课程中的课文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延伸,为课题的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勇当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他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合作、开放式的研讨气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近生活读课文,走进生活学课文,体验生活说课文,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想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利用班级图书角,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等,既巩固阅读成果,又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积极取得家长配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设计课外阅读调查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并就调查表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阅读篇目推荐。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课题研究年级段的老师们积极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认真督促孩子做好课外阅读,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四)组织老师进行阅读指导培训为了让每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时能够有的放矢,组织了老师在四、五、六年级段进行了阅读指导培训,然后再由各班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五)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同年级组的老师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探讨,毫不保守地交流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可行的做法以及积累的经验。

五、存在问题与反思

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由于平时工作忙忙碌碌,老师给予学生阅读的引导和指导做得不够。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存在差异,因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疏于指导和督促,等等。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7

传统意义上的英语阅读教学只注重解读语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和对学生继承、记忆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的培养。这种线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只涉及培养学生读和写两方面的能力, 忽略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其他非语言文字模态, 把充满灵性思辨多维的英语阅读教学变成“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学习者, 学习范围和获取知识的通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 单独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的做法已经不能完全传达语篇丰富的意义了, 语言文字必须结合声音、图片、图表等多种符号资源才能够充分表达语篇的意义。因此现代语篇的多模态性日益增强, 现代英语阅读教学也演变为多模态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变成了英语阅读教学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了。

2 多模态与多元识读能力的含义

2.1 多模态 (Multimodal)

多模态是建立在韩礼德 (Halliday) 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的理论, 它是一种复合话语, 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和语言、图像、声音、动作、图形、色彩、空间、网络等各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单模态, 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

2.2 多元识读能力 (Multiliteracies)

多元识读能力亦称为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或多模态意义表达能力。新伦敦小组 (New London Group, 1996) 认为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能力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 而应该向更多符号系统 (如语言文字、视觉图像、音效、绘画创作等) 组成的媒介转换 (Transmediation) 多元识读方向发展, 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 (Literacy) 转向现代的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历,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 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

3 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必要性

3.1 文化多元化和交际语篇多模态化发展的需要

首先,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代阅读语篇日益多模态化。它丰富了人们表达、传播信息的渠道,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模态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条件下语篇信息一般以印刷品、图像、图表等多模态语篇的形式传播。传统的语篇阅读和语篇书写已经走向了多媒体电子阅读、超文本阅读、检索式阅读、电子阅读, 这些阅读载体都是多模态的。胡壮麟 (2007:1-8) 在《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认为“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经不够用了”, 在当今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 对学生不仅要进行读写能力培养,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其次, 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因此, 时代的发展要求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如何阅读多模态语篇, 即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以帮助学生充分完整地提取、识读多模态化语篇的整体意义, 使他们能够对多模态语篇进行批判性阅读, 对多模态语篇做出正确评价,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 以适应社会发展。

3.2 充分理解语篇和课堂教学的需要

网络化时代, 现代多模态语篇信息具有高密度、大容量、非线性传输等特征, 语言不再是惟一的意义表达手段, 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 越来越多地处于突出、甚至优势和中心地位。这些符号不再是语言的辅助表达系统, 而是一种意义表达的手段。学习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多模态语篇所传递的信息的能力。此外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符号和现代语篇中文字的印刷体式、图片、图表等伴语言符号的使用也使语文阅读教学多模态化。因此, 如果学习者只是理解现代多模态语篇中的单一模态是不能充分完全识读现代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的。

3.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需要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学内容书本化, 教学程序线性化, 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读写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忽略了其他非语言模态, 压抑了本该绚丽多彩、灵活丰富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根据张德禄 (2009:25) , 多样的教学媒体除了我们经常但无意识使用的一些表现形式 (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具体动作等) 外, 还应该包括音响、字体、布局、PPT、网络以及实验室等。但是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刻板的训练方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色彩, 剥夺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对话的权利, 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阅读钝化, 产生疲劳, 难以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主动性。而网络化时代, 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模态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应用各种模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较小的空间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把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全方位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英语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换句话说多模态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获取知识的渠道, 促进了生生、师生与阅读内容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而这些恰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

4 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策略

王惠萍 (2010:24) 认为现代语篇是多模态的, 现代书面语篇中存在多种多模态资源, 我们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新伦敦团体 (1996) 认为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教与学模型具体可以分为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和改造式操练四步 (转引自:葛俊丽、罗晓燕, 2010:16) 。王惠萍 (2010:24) 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即多元识读能力。 (1) 循序渐进的明确指导; (2) 有的放矢的实践练习; (3) 充分利用书面语篇外的多模态资源。那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具体做到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呢?借鉴以上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特性,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4.1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辨认识别各种模态及其特点的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交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 必然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模态, 比如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身势、手势、语音、语调、眼神、表情等以及阅读教学中语篇内部字体的设置、布局的安排、图片的使用等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都使现代英语阅读教学演变成一个多模态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些教学过程中和语篇中使用的模态, 就不能完全理解教学过程中及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张德禄 (2012:12) 认为在多模态话语交际中, 交际由多种模态的组合体现, 学习者首先要认识这些模态的特点和重要性。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识别各种模态及其特点的能力。如图片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和趣味化, 达到单纯用文字信息难以实现的讲解演示效果。语篇描写当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白描, 这种手法本是源自绘画, 与工笔相对, 但如果告诉学生白描就是“文字简练单纯, 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其结果就是讲了跟没讲一个样, 学生照旧犯错。为此我特意在网上选取了几组素描和工笔图片给学生比照着看,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工笔和白描, 效果挺好的。

4.2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使用各种模态, 表达意义、传递信息的能力

一方面, 不同的模态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表达意义的方式、途径和负载信息的值也不一样。另一方面, 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下, 对各模态在教学中起的作用的要求也不一样。张德禄 (2012:12) 认为在以页面逻辑为主导的交际中, 书面语是主模态, 其他都是辅助性的;在以屏幕为主导的交际中, 图像、动画和语言都是主模态, 而其他的模态都是辅助模态。因此, 网络化时代,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教学形式下主要模态的分布及使用情况, 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主要模态上。另外,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体有效地选用恰当的模态来传递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英语阅读教学中, 朗读能够恰当地体现学习者对语篇的整体把握,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过程中就要突出声音模态的作用, 其他的模态只能作为辅助形式配合声音模态的表达。教师可以从学生朗读时的语调高低、发音轻重、节奏快慢,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所教文章。再次, 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话剧表演的形式要求学习者综合运用多种模态来表达学习者对阅读内容的认识, 比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Unit1Reading时, 笔者引导学生站在小说迷路人物立场区揣摩人物心理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既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又调动了学生表演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培养了学生合理选择使用各种模态表达意义, 传递信息的能力。

4.3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多模态教学的敏感性

第一, 不同的模态所负载的信息的值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王惠萍 (2010:24) 认为对于初学者, 教师可以讲解各种印刷体式在具体语篇中的基本意义;当阅读者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时, 再分析图表、图像在语篇中的意义以及图表、图像与文字材料之间的关系。第二, 不同的模态所负载的意义出发点不同。视觉模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一并被使用以达到加深印象, 促进意义生成的效果。

5 结束语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英语阅读语篇日益多模态化的趋势下, “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单一阅读教学已不再够用”王惠萍 (2010:25) 。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培养学生多模态的识别、判断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对多模态语篇的敏感性, 灵活运用多模态来选择、转化、加工、再生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满足学生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迎接文化多元化和交际语篇多模态化发展的需要, 逐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和意义表达方式的多模态化, 因此现代阅读语篇的多模态性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策略开展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以保障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多元识读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葛俊丽, 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 2010 (5) :13-19.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10.

[3]王惠萍.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2010 (5) :20-25.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8

一、发明技法,为学生开启创造之门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又善于表达,我确定了探究《发明创造技法》的小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勇于质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在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带橡皮的铅笔、带拉杆的书包、带灯的笔、带风扇的帽子等)讲了一节《组合发明法》的创造技法课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都能找到身边熟知的例子。我觉得这个小课题学生已经不陌生,完全能自己探究,又基于现有10个小组的现状,我精选了10种创造技法的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在课题分解课上,我先给大家出示了这10种创造技法的概念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学生对创造技法有了简单的认识后,开始小组交流想要探究的某个主题。我在班里采用了自选+抽签的方式来解决选课题的问题,这样大部分的小组都如愿以偿地获得自己想要探究的课题。选题的氛围是民主、积极、主动的,学生没有约束,思维放飞。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不同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步骤、体验、发现、收获,因此,在《发明创造技法》的小课题成果展示中,学生通过课件、活动论文、调查报告、手抄报、身边的实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在小组展示完基本知识后,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小组讲《设问发明法》中的“减一减”这种思路时,有学生马上联系到了在家平时穿的拖鞋就是鞋子去掉鞋帮,很贴切地诠释了这种方法,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身边的很多例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一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为形成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意设计,为学生点亮创造之火

微博、微信、微云、微电影、微产品、微应用、微健身、微旅游……不知不觉我们已步入微经济时代,乘着这股“微”风,我确定了《微创意、新设计》的小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个主题的确定源于我看到的一则新闻,新闻中的图片其实就真实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教室里的插座

这就是我在学生每天上课的教室里拍到的两张图片,微小的差别:两孔和三孔插座的位置不同,遇到两个插头比较大的情况,想要节省空间,可以选择右边的插座,给人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方便。我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微创意的例子,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通过近两个月收集、整理、展示、交流生活中微创意的例子,学生开始学着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学生走出校门亲自体验,用相机记录下很多鲜活的实例:左侧的彩虹伞有一块透明,朝前放置可以在档风挡雨的同时看清前面的路;右侧装在电动车上的迷你伞,不用的时候可向中间折叠,它是一把偏心伞,遮阳和避雨的效果都特别好。

其实,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常见的,无非在设计和安装上改变了下思路,重在一个“变”字。我以“百变生活”为题,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学生们交给我两个创意设计均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一个是上美术课在书包里带一桶彩笔太占空,为了节省空间想到“三原色混合笔”的想法;一个是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各方面都长得特别快,尤其是鞋子,不是穿破了而是小了不能穿,扔了挺浪费,想到可以增长的鞋。

课上,我首先对这些可行性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同学们得到表扬后更加跃跃欲试,同时,我和学生也一同提出了完善和修改的地方。比如“三原色混合笔”混合出的颜色太不稳定、配置好又用不完的颜色怎么处理、笔管的清理问题等,便于设计者进一步改进。

在学生的探究总结中这样写道:

生活中处处都有非常好的创意,只要用心观察,发现;

可能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小创意,只要我们有着一颗好奇心,擅于思考,说不定你也可以画出很棒的创意!

其实,“创意就在身边、创意就在指尖”,在生活中,只要学生稍作停留,用心去观察,从生活细节入手,微小的改变,就能赋予事物新的生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动手实践,为学生收获创造之乐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学习方式,我把它变成一个小课题的探究内容放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来完成,这里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通过刻瓷、制作水火箭、布艺设计、电脑制作、程序设计、包饺子,户外攀岩、高空断桥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小组合作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探究、创新和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学生无比投入与专注,连课间休息的时间学生也不浪费,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专心于自己手中的作品。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都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综合实践活动的小课题探究,就是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下完成的。《发明创造》《创意设计》《动手实践》的小课题探究过程,让学生有了创造的意识,形成了创造的思维,并提高了创造的能力。小课题探究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探讨的内容还有许多,我将继续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努力。

上一篇:护士节贺词祝语下一篇:强烈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