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2024-05-29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共8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1

(一)了解、识记部分(选择)

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以来,三个时期(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至今)

2.“青山保林”指的作品:青指的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山指的是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保指的是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林指的是曲波的《林海雪原》

3.郭小川的叙事诗代表作: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

4.《沙家浜》中的人物阿庆嫂,地下文学代表作品《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

5.铁凝小说代表作——《哦,香雪》,《会飞的镰刀》、《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于1975-1978年期间创作。《灶火的故事》、《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六月的话题》《麦秸垛》、《村路带我回家》、《玫瑰门》、《棉花垛》、《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埋人》等小说。刘世吾性格特征:官僚主义者

6.《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性格:对生活的坚忍;冷漠中透射着倔强

7.余秋雨著名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巴金著名散文集:《雷》《电》《雨》,《家》《春》《秋》《海行集记》《忆》《短简》

8.张洁小说代表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

9.金庸武侠小说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碧血剑、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连城诀、侠客行、白马啸西风、越女剑、鸳鸯刀。

10.贾平凹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高兴》刘高兴

路遥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人生》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黄亚萍;《平凡的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

陈忠实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白鹿原》白嘉轩、田小娥

11.知青小说代表作家作品: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叶辛、刘海等,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我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蹉跎岁月》、《青春无主》等。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12.影视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著作品: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原著作品:姜文原著小说王硕的《动物凶猛》

(二)文本细读: 1.茹志鹃《百合花》

作品分析: 主题 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艺术风格 《百合花》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2)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3)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闻捷《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是诗人闻捷的一首生活抒情诗。诗中倾慕、追求、等待、表自等爱情生活情趣,别开生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这首爱情诗深刻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而且在诗的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相合,可以说它是一首“生活的赞歌”

沉醉迷人的风光总让人有更多的憧憬。而“苹果树下”的动人爱情却更能拨动人心弦。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媚的劳动生活画面,苹果树下辛勤劳动的小伙子姑娘唱出的情歌是那样的优美的动听。通过歌声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情愫,总是的几分感动和新鲜,将真挚感情传达得既朦胧又美妙。从春天的花苞到夏天的果实再到秋天的果实的成熟。这俨然就是一个爱从萌芽到成熟的一段美好过程。在收获果实的时候,也都幸福的采摘了爱情的硕果。将美妙的爱情与爱劳动相结合,真切的表达了爱情生活中的新内容,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时代气息。

全诗构思巧妙,苹果作象征体,诗人借苹果的生长来暗寓爱情的成熟。而且还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实则写爱情寓意朦胧美妙。正面写劳动,侧面谈爱情。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使内容更充实也使人物更富有情感。

3.谌蓉《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以陆文婷躺在病床上的意识流动为主要情节线索,同时穿插周围人物如眼科主任孙逸民、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同学兼同事姜亚芬等人为视点参与叙述,展现了近二十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作品塑造了陆文婷光辉的艺术典型。作为医院眼科的中年技术骨干,她以高尚的人生理想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服务社会,就如文中刘学尧所言“身居陋室,任劳任怨,不计名位,不计报酬,一心苦干”,数十年如一日直到像“一茎瘦草”般倒下。陆文婷是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一方面承受工作的“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收入低下,难以晋升,住房狭小的窘境。文本还写了以姜亚芬夫妇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状况选择出国的现象,显示出中国社会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

4.残雪《山上的小屋》

《山上的小屋》表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方面是内容。传统叙述无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残雪使用了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成一种断裂感,而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对形式美的最大颠覆。第一个意象——“小屋”。这是全文的核心意象,要理解故事主人公“我”,把握到小说意旨,都得先理解这个意象。第二个重点意象——“抽屉”。“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每天”、“都”表明了“清理”行为的持续反复,暗示“我”的执著态度。第三个意象——“我家的屋”。“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谷里回荡。第四个重点意象——“我家的亲人”。《山上的小屋》讲了一家四口人:“我”、母亲、父亲、小妹。“《山上的小屋》记录了一种对于现实生存的特殊把握,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也刻画出了人们找不到救赎与解脱的焦虑体验,但同时这描写包含了否定的向度,它将生存揭示得如此令人厌恶,也即是表明了它的无意义。

5.史铁生《我与地坛》

(三)诗歌背诵默写: 1.食指《相信未来》

2.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3.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4.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5.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名词解释: 1.百花文学: 2.王安忆《长恨歌》:

3.朦胧诗派: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五)简答分析:

1.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林道静是一个典型为那个时代生的女孩子,渴望过着激烈动荡的生活,不安于平凡的做一个家庭妇女,性格刚烈,不是那种做贤妻良母类型的老婆。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次是与封建家庭决裂,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 “旧我”决裂。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2.先锋小说的流派特征:“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3.章永璘的知识分子特质:章永磷对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是能够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寄托在和党、国家的联系上。诚然,这部小说以较多的篇幅描写了章永璘与黄香久性爱的曲折,但是,当我们用章永璘寻求知识分子身份的内涵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性爱故事时,会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为了展示张永璘心理内容的框架或者说是背景。章永璘的行为和对人生的理解中已经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大青马、马克思等与章永璘的对话,充满着诸如人的创造力依赖人的生命力、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人都有自己的权力等观念,马克思甚至论证说:章永璘应该设身处地地为黄香久想一想,并且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黄香久,既然自己没有尽到作丈夫的责任,就无权谴责黄香久。而章永璘也接受了这些西方的西方文化观念。知识分子身份的内涵在章永璘的人生体验中不断地被建构着。从章永磷对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定位,可看出东西方观念的交融和相互借鉴,相对于传统,有了更多的建构的成分。

(六)论述:自由阐述最喜爱的当代作家,结合作品,言之有理。

《神女峰》是由当代女诗人舒婷写于长江的。诗主要分为三段。作者在第一段中将自己的动作描写出来,在第二段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第三段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有着美丽而忧伤的传说.这块耸立在巫峡江岸上的山石,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备受礼赞,千年传唱。但是,可以从动作与情感上看出神女峰的传说并没有在作者心目中得到美丽的地位。但在这游人争相一睹的“风景”面前,舒婷却感到了心酸和不忍:“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诗人以女性的慈悲和仁爱看到了“风景”背后的痛苦和残忍,对男性视觉中的贞节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对渔妇“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峰》作为一首优秀的诗歌,无论在诗歌艺术性方面还是在主题意义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首先从诗歌本身的艺术性方面进行赏析:“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首先就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多情善感感情细腻的女性,只有女性才会有如此细腻传神的表情和动作,这里的三个动作,貌似平行的排比其实是一种非常有序地推进,“挥舞、突然、捂住”这三个动作是连接性的,也是对照性的,它生动地放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奏的过程.“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也是一种诗歌艺术的展现,它展现了诗人高超成熟的诗歌艺术,这三个简单的有形排列极大的增加了诗歌“建筑美”的功效,而“高一声,低一声”其本身并不含多大的意义色彩,但它却是全诗音乐性的一个重要注脚,该诗本来是全篇都极富有音乐感的,像一首柔美的小夜曲一样幽婉动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地体察到这一点,“高一声,低一声”这种简单明亮、循环反复的明显的音乐性,这是诗篇的音乐性的一个窗口,让人由此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全诗音乐性的流动和变奏。“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做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在这一句诗里面鲜明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整首诗歌也都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这一句诗体现了一种对女性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达方式全然是女性的。而且舒婷并没有单调枯燥地直接高喊反对封建礼教的口号,而是通过“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来为女子宣讲自己追求解放的心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抒情的最高峰。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她呼吁女性们大胆的去追求俗世的幸福,为爱而哭为爱而笑,而不要为了什么“贞女节妇”的虚名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而最后一句更是这种朦胧特点的一种聚焦。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上。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而问题的展现,又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诗人一按灵感快门,便摄取了巨大的时空,使一瞬间的情景,回荡着一串千年浩叹,映照出旧道德的黯淡与新道德的闪光。再则是诗人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重。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读完这首诗,感到诗人对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样深沉,针砭得那样中肯。它象一支忧伤而又悠扬的调子,能洗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顿悟,并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创意

就《神女峰》的主题意义上来说,它是非常深刻的,它反映了社会女性对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与宣告。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要求和改造着女性,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律令。“巫山神女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在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守贞的典范而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个虚幻祭品。“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种基于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也是对被男权文化异化扭曲了的女性自我的背叛。千百年来,传统道德和男权文化为“渔妇”搭起无形的祭台,现在,舒婷将她从落寞凄清、空洞无声的漫长岁月中解救出来,大胆解放出她的生命意识,第一个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出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对男权意识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以婉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由神女峰而联想到的忧愁.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关于忠贞与背叛的古老诠释,是血肉之躯的女性对于被顶礼膜拜的残酷荣耀的清醒弃置。弘场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千年以来,神女峰历来被认为是对爱情坚贞的象征。诗人舒婷对此推出了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2

从思维意识层面来说, 忽视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 忽略文学审美心灵的启蒙。这种文本本位意识的缺失是互见的, 同时依存于教学主体和客体身上。

就教师而言, 不少教师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时, 往往花费很多的力气和时间去讲述作家的生存环境及作品生成的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意义, 对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则说得太少。这种颇具故事性的讲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自觉和审美感悟无法被唤醒, 类似修辞的运用成为研究界的一种时尚, 隶属于文学文本审美范畴内的主题、形式、叙事、隐喻、表现等等修辞则越来越被疏远, 这种文学研究被“空洞化”的现象值得警惕。作为教学者与研究者身份于一体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 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轻审美、重文化的思潮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现当代文学教学亦陷入了空洞化的困境。

就学生而言, 中学文学审美教育本来就存在一些缺失, 加上现在特殊时代精神的影响, 已经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学生对于文学审美变得越来越陌生。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往往会把这种经验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所以会经常听到一些招聘学校的抱怨, 如某次试讲时应聘学生讲《故乡》, 都一节课了还没有进入正题, 她把时间都花在对鲁迅及鲁学的介绍上了。纵横捭阖, 侃侃而谈, 看似知识渊博, 实则背离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精神实质, 是一种空谈。中学与大学文学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 所造成的审美缺失可想而知。

从操作方法层面来说, 文本细读能力极度缺乏。细读文本是进入文本内部世界和人物心灵的重要途径, 细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主体审美水平的高低。由于在高职师范教学中存在着轻文本的倾向, 细读作为一种审美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 作为一种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更重视细读方法的引导, 这样一来即使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 学生也依然能够理性介入文本, 作出有效地分析与解读。

那么, 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该如何去努力改进, 以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重合呢?

首先, 改进教学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毕竟有限。在目前课时设置中想完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讲授, 会显得比较仓促。通过专题课, 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纯粹时间上的增加, 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下工夫,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里, 笔者试着提出两种文本审美方法:“四步阅读法”和细读引导法。

在培养学生文本审美方面可以四步走:直观感受———细读文本———知人论世———名理分析。四步阅读法侧重于文本审美过程的引导, 而细读法则着眼于文本审美的技巧范畴。如何在课堂讲授中给学生养成细读的良好习惯, 是文学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考虑到教学的实际特点, 还是应该侧重一下细读技巧的培养。教师应该打破“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笼统概述, 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如何介入文本, 譬如主题多义性、结构、节奏、声音、作者与叙述人、悖论等等审美关键词都是介入文本的重要提示。这种关键词引导法对于缺乏相关叙事学理论基础的学生而言, 至关重要。因为反复困扰他们的就是, 面对陌生文本, 到底选择怎样的切入口。

当然, 方法不是一元的, 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能够提高学生文本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进行作品选课程教学时, 就某些文本譬如《阿Q正传》《百合花》《铁木前传》等, 要求学生细读后预先进行综述性研究, 这种对于文本接受史的研究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理解, 同时也会增强其审美感知力。

创建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模式。课堂讲授时间毕竟有限, 对文本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远远不够, 我们应该努力去创建一种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的良性模式。日常训练方面, 通过开设《文学评论与写作》《文本细读训练》等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现当代某些细读的经典文本作为范文, 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比较和创造。综合考核方面, 改进考核内容和形式, 祛除死记硬背的弊病, 灵活出题。譬如作品选课程考核, 可以采取作品鉴赏分析的形式, 但并不一定都要以单篇论文来完成, 亦可以几个片断、两三个细节、一两个人物的分析形式进行。

我深知, 问题的提出固然重要, 后期的改革与实践则是重中之重。相信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够为我们摸索出更多具体有效的方法,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果鲁伯柯夫.文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文学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学术品格

文学史料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研究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才能正确把握文学研究的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史料达到了忽视的地步,没有充分发挥文学史料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摆正方向。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學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6).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 篇4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位置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是上承现代文学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文学形式。也就是说从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至到目前产生的文学,都是当代文学所包容的内容。

在这近六十年的文学发展中,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

三、新时期文学(1976—现在)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1、文学性质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中国现代文学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发展为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的当代文学。

2、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现代文艺界各路队伍的大会师。会议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服务的总方向,实现了全国文艺界的大团结。

3、“歌颂”成为文学的主要方式

倾心歌颂新中国,歌颂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国共产党。

跟着时代的步履,从歌颂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歌颂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歌颂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歌颂现实的伟大社会变革。

建国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祖国、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歌颂和揭示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变革。

4、“两结合”的创作方针

代替了“五四”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带来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极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的特征。

5、涌现了一批经典作品

长篇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戏剧《茶馆》、《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众多的诗歌散文。

6、局限:

出现了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束缚,概念化、公式化、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等问题

二、“文革”时期文学的特点

1、理论纲领

1966年2月,江青、林彪利用窃取的部分权力,炮制了一个《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

提出“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全盘否定了“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和文学,从极“左”的方面,对“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文艺,从路线、理论观点、创作到文艺队伍,作了全盘否定和政治判决,为大规模迫害文艺工作者,实行文化专制定下了调子。

2、文艺界成为“革命”的重点和重灾区

大多数的作家、艺术家、理论批评家和文艺领导工作者被打倒,绝大多数的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各种文艺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各种文艺刊物全部停刊。一时间文坛万马齐喑,文苑百花凋零。

3、“主题先行”和“三突出”原则

在理论上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创作的样板,使文艺创作完全陷入僵化、虚假和颠倒是非的境地,艺术日趋贫乏、单调和模式化。

4、八个样板戏与两个作家

5、潜写作的涌现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预告了新的文学将要降来临。

三、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 战争中的人性与诗意 第一节 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

一、作家简介: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白洋淀》分析

(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

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

①景物的纯化

②情节的淡化

③情调的浪漫化

(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三、《山地回忆》分析

(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 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

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

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异峰突起,“我给你做” 尽显真诚。

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

四、总结:孙梨小说中战争与人的新构架

(一)淡化战争以抗拒战争的冷酷

(二)强化和平以理顺人际关系

(三)在对立中张显人的价值①②③④⑤⑥ 第二节 女性视觉中的战争与人性

——茹志鹃《百合花》分析

一、“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作品不是爱情故事,却让人感到了爱情一般的浪漫与美好,有人说《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茅盾说《百合花》最使他满意和感动,赞赏作品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二、女性视界下的两大突破

(一)突破了建国以来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文学格局,给读者提供了细腻的微观叙事新格局。

(二)突破了通常写作模式中的男性气质,给人以温柔细腻内向含蓄的阴柔之美。

三、明晰的情感流程图

作品在结构上以叙述人“我”为视角,采用交叉情感流动方式,展示了战争年代中最真实的人性。

(一)在路上小通讯员的举止给“我”带来情感的变化: “生起气来”(误解)

——“发生了兴趣”(疑惑)

——“亲热起来”(解惑)

——“这都怪我”(自责)

(二)由借被子到离去,小通讯员的行动给“我”引起的情感变化: 对借不到的误解(责怪)

——明白为何借不到(错怪)

——小通讯员想退回被子(觉得可爱)

——“开饭”、“插花”(怜爱之心)

(三)战斗开始前后“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中秋节家乡习俗(相思之情)

——对“通讯员”的敏感(牵挂之情)

(四)小通讯员的出现(牺牲)激起新媳妇的情感涟漪: “啊”了一声(不能面对的重逢)

——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感动)

——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庄严和虔诚)

——补衣肩上的破洞(内疚)

——“是我的——”(伤痛之情)

四、小说人物具有不同寻常的人格力量

(一)小通讯员形象

他是一个19岁的农村青年,诚挚、纯朴,尚未脱尽稚气,接触女性极为拘束。一路上的行为举止、借被子的冲突都能展示其平凡腼腆憨直的性格。直至掩护他人而献出生命,一个普通战士的形象得以升华,崇高的心灵震撼读者。

(二)新媳妇形象

她是一个勤劳、纯朴的农村妇女,为革命战争借出了自己珍爱的唯一嫁妆——新被子。小通信员的牺牲,让她既惊讶又愧疚,为他揩拭身子、缝补破洞、毅然献出象征洁白无瑕的百合花被子,一个感情丰富,心灵纯朴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第三节充满储着温情的人性赞歌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分析

一、战争题材的非主流意识

建国初,军事战争题材的小说一度成为主流,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中所传达的那种既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成分,又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歌颂,对人道主义、人性、和平的执著守望,展现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纯洁和崇高的感情,在普遍忽视体察人物的情感世界,一味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创作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二、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

作品所展示的人际关系中,无不体现出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 王顺与王应洪的战友之情

朝鲜母女与战士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王应洪王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金圣姬对王应洪纯洁的爱恋之情 都是人性中最真实最柔软人间温情。

其中突出的是金王之间的爱情,那么怎样看待他们的爱情呢? 首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甚至,这个“爱情”从来就没有开始过,因为,即使是它的“发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通过金圣姬姑娘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幻灭了,小战士王应洪刚刚体验到人生那种最“甜蜜的惊慌”就牺牲了,但这种毁灭并不让人心生绝望,而是更加激发了人内心里对毁灭这种美好的罪恶势力的强烈憎恨,从而将悲伤之情升华为坚定的斗志。

三、战争与人个幸福的思考

作品在肯定“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战争残酷的本质。在小说中,金圣姬渴望和平的生活,王应洪思念母亲,王顺思念妻儿等细节描写,以及对金王这一种没有可能性的爱情的记叙,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与个人幸福的深入思考。虽然作者表达得十分委婉含蓄,但是,这篇小说中确实存在一股“反战”的情绪。第三章 文学对生活的干预

第一节 “双百方针”对文艺的影响

一、“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参加的会议上,代表中央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提倡在文学、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二、“双百方针”对文艺的影响

(一)打破了以解放区作家为核心的文学的狭隘主义倾向,让许多新文学以来的作家的创作得到认同。

(二)在理论方面,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提倡文学干预生活,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文学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本报内部消息》

李国文《改选》 流沙河《草木篇》

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第二节 矛盾对立中的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分析

一、关于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文学家、思想家、文化活动家。曾任文化部长,但他最投入、最钟爱的,是他的文学。王蒙的文学生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连。

二、个人体验和感受下的叙事结构

作品共十一节,构成了小说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成长史。

(一)初到组织部

1、接触赵慧文——友善亲切

2、感受刘世吾——陌生惊异

告别是“就那么回事”出现了两次:

首先它是口头禅;其次说明在烦乱的工作中没把困难视为畏途;第三轻视问题并不屑一顾。

3、人人都在忙碌——开始新生活

(二)接受矛盾对立主体

1、感受韩常新——

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钦佩有气魄和能力

2、感受赵慧文——

微带忧郁的目光

存疑

(三)麻袋厂事件

1、充满神圣憧憬的理想主义者

2、认识王清泉——

“吃饱了转一转躲在办公室批批文件下下棋”的官僚主义者。

发现问题和困难:受到一种刺激,甚至是激励——正是发挥战斗精神的时候

(四)汇报和“见习”

1、汇报:

韩的态度——“是的,我知道” 还有更要紧的事做

林的感觉:说不出话

2、“见习”

韩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

林的感觉:目瞪口呆

(五)组织部工作人员的印象

1、整体印象:松散拖沓 辉煌壮观

2、突出和新鲜的印象是关于刘世吾:

工作繁忙——常常同时做许多事务

精力充沛——常常能在做其它事务时发

现汇报工作者的问题

见解独特——“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

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

员完成着的”。

对待王清泉的问题的态度——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

“有类似毛病的干部也不只一个„„”

“老韩„„这家伙„„真高明„„” 印象:妥协、退让、宽容、推托

感受:“睁大了眼睛”、“更加惶惑了”

3、韩、刘面对王清泉问题的态度比较:

韩——“是的,我知道”。以不是当务之急而推诿、回避问题。

刘——“是啊”。以时机不成熟和普遍存在而推托、宽容问题。

结论——异曲同工,何其相似。

(六)来自党小组会的批评

1、面对常的指责——脸变青了

2、面对刘的指责——颤了一下

——不平与委屈

(七)动摇与信心

1、学生来信引出对自己行为的疑惑

2、赵的分析、鼓励和支持

“他们的缺点散布在咱们工作的成绩里,就像灰尘散布在美好的空气中,你嗅得出来,但抓不住”

“我觉得,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作斗争。”

——一股温暖的泉水在心头涌了上来

(八)针锋相对

面对刘的灰心丧气——“您不对!”

(九)王清泉事件的解决

1、党报披露——“兴奋得手发抖”

“好!终于揭出来了!”

2、刘的雷厉风行和革命经历

——充满尊敬、爱戴和期许

3、刘对林的评价:“比韩常新强”

——在慌乱中赶紧喝汤

4、经刘提醒与赵关系:“感情有些不„”

——颤抖着手放下筷子(十)常委会的争议

韩常新:讽刺挖苦——激怒

刘世吾:自我满足——不满

李宗秦:设身世外——委屈

周润祥:引开矛盾——失望

——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真难啊!”

(十一)独特而浪漫的人生情愫

赵慧文——理想人生的象征

周润祥——光明正确的象征

三、刘世吾形象特征

1、有一定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作得很出色。”

2、不主动去抓工作。对错误和缺点漠然处之,麻木不仁,如炊事员得了厌食症,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凡事都“就那么回事”,看透一切式的冷漠,革命意志衰退。

3、有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还有“领导艺术论”,“条件成熟论”等等。

刘世吾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一定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第三节 红豆春来发几枝 采撷此物最相思 ——宗璞《红豆》分析

一、主要内容

作品讲述了在北平解放前夕, 某大学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因对音乐和文学的共同爱好而一见钟情并相知相爱,但女主人公江玫要留下来参加革命,而男主人公齐虹则一心要出国留学,导致两人感情破裂,分道扬镳。六年过去,面对两粒红豆,江玫虽斩不断对齐虹的“相思”,但现实只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正应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二、爱情题材的人性化回归 真正的爱情小说

小说把爱情回归于两情相悦的产物,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并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三、艺术上独特的贡献

1、反英雄的主题

2、对人物塑造公式化的逃离

3、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

4、倒叙手法与怀旧情绪的融合

第四章 “红色经典”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定义

一、关于“红色”

“红色”是一个象征性词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切革命活动及其意识形态的象征,也是国际主产主义运动的象征,简言之就是革命。

二、关于“经典”

“经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定:

其一,“经”是指经文,比如圣经、四书五经,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文献。“典”是典范,是从意境到文字都非常完美的文本。所以,“经典”是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二,“经典”也可以被视为某一类事物的精彩代表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指向性事物。由于“红色经典”自身所代表的某些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它决不是前者。

三、何谓“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学评论,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时尚称谓。

它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从1921年至1976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及文化物品。

狭义上仅指共和国初期产生的“革命历史小说”,具体是指产生于1949年至1966年之间的一大批长篇小说。

从狭义的角度看“红色经典”,它是中国革命史的激情写作和叙事,是文学“一体化”目标和文学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写实,是具有时代气质的青春激情和意识形态下的英雄传奇,是一代中国人对于政治革命理念价值认同的教科书,是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生命体验的艺术结晶。

四、“三红一创,山青保林”

特指《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加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海的早晨》等,构成了“红色经典”小说的主要阵营。第二节 “红色经典热” 与“红色”文化现象

一、“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1、“红色经典热”的最重要的制造者应当是万科影视。

2000年,该公司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搬上中国荧屏,点燃本世纪第一波“红色经典热”。在诸多红色经典剧的投资方中,万科影视一家就已经投拍了三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牛虻》。

《沙家浜》、《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

2、改编后具备的共同特点:

A、增加爱情情感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B、减少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作用 C、增加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怎样看待“红色经典”改编引起的争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样,“红色经典”在充当传播历史和解释当代的两重功能下,已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第三节 代表作品简析

一、周立波《暴风骤雨》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暴》和《太》)

1、题材的价值认定:

《暴》与《太》同属于土地改革题材,后者重心放在土改的第一阶段——斗倒地主;前者则表现了土改运动的全过程,从斗地主到分田地再到参军。

2、鲜明的时代政治特色:

A、作品突出显示了土改运动中农民的阶级意识、政治觉悟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暴》中的赵玉林、郭全海,《太》中的张裕民、程仁等,成为了当代农民的精英分子。

B、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事故情节和斗争场面。如《暴》中斗争韩老六的过程,与杜善人的较量。《太》中斗争钱文贵等。

3、思想内容及认识价值:

围绕土改中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斗争,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经历,提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斗争、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有一定价值。

同时,小说中提出的土改运动只有把最隐蔽、最狡猾、最凶狠的恶霸地主打倒,才能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对于我们认识阶级对立,也是有价值的。

4、艺术表现方式:

A、土改运动在农村各阶层人物内心激起巨大波澜,要求作家深入人物内心,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心理矛盾及其变化。

B、对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没有采用概念化的单一刻画方式,而是放置于土改斗争中,让他逐渐成熟起来,把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与疑虑、矛盾、弱点,有机组合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C、宏大的结构方式。善于捕捉人物关系在矛盾斗争中的作用,把土改运动在农村各阶层各类人物中的关系及矛盾,主次分明地表现出来。

5、两部作品的区别:

A、内容上《暴》是全面展示,《太》只表示了斗地主的第一阶段。

B、人物关系方面,《暴》单一一些,只有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而《太》却把地主之间,农民之间,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都提示了出来。

C、人物塑造《暴》要简单一些,如赵玉林一出现就是一个很坚决的农民积极分子,而《太》却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斗争中不觉悟。D、表现手法上,《暴》重视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很少冗长的心理描写,而《太》重视心理描写以表现出内心状态。

二、柳青《创业史》

1、主要故事内容:

小说通过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史,典型地再现了中国农民发家致富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不同结局。梁三老汉的父辈艰难创业为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但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光让他创业失败还失去了祖传的房子。解放后,梁三老汉的继子梁生宝决心跟党走,组织互助组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终于实现了梁三老汉的愿望。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记忆

通过渭河平原农村互助组由建立、巩固到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来说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揭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3、重读的认识价值:

(1)、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发家致富”梦在特殊年代的扭曲史,是中国农民精神物质创伤的一种文学写实。(2)、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抒情议论,强化了小说的时代精神。

三、吴强《红日》

1、题材的独特性:

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敌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2、基本主题:

小说通过山东战场三次战役的艺术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变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3、结构宏大,全景式展示战争场面

小说结构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为核心内容, 全景式展示了解放军沈振新军与号称 “王牌师” 具有美式装备的张灵甫七十四师面对面的较量,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围绕三大战役,情节安排有序。通过涟水失利、74师暂时得利、沈军转移山东大练兵、莱芜大捷、74师痛失垛庄被困猛良崮、沈军全歼74师等情节,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军事力量的差异和大逆转。

四、梁斌《红旗谱》

1、主要故事内容:

小说是20世纪上半叶农民运动题材的经典之作。作品写朱老巩为阻止恶霸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失败,家破人亡。二十五年后,朱老忠回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冯兰池进行不懈的斗争。加入了共产党。

通过“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斗争”的胜利,真实地展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斗争历程。

2、两大阵营成为叙事主体

作品以朱(老巩/老忠/大贵二贵)、严(老祥/志和/运涛江涛)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与冯兰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斗争历史。

朱、严一方经济贫困,政治上跟共产党走,文化上是宗法制度的反叛者;冯兰池代表了地主一方,经济富裕,政治上是国民党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占据着一定的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3、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以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二元对立方式,来建构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它既表现了一种社会排斥倾向,也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所肯定的意图。

所以作者梁斌说, 我写这部书,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思想是写阶级斗争。

五、杨沫《青春之歌》

1、基本主题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以及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分化,展示了人个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2、林道静成长史的典型意义

个人走向社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三个阶段: A、觉醒:要求个性解放、寻找个人出路。

B、成长:将个人反抗和实现自我与追求民族解放事业联系一起。C、成熟:完成了一个知识者深刻的革命化转变。

3、女性觉醒的被动性设置及寓意

A、由三个男性作为支撑的关系史,构成林道静的成长史。第一是余永泽,西方人道主义的代表。.第二是卢嘉川,阶级、革命的启蒙者。

第三是江华,共产主义事业的介绍人。B、这种设置的寓意在于: 马克思主义光辉可以战胜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包括人道主义。它拥有了中国,也拥有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而完成了一个时代青年走向社会,投身革命的思想机缘。

六、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独特时空环境下的敌对斗争

“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狱中斗争题材的小说。作品描写解放前夕重庆城市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以及“渣滓洞” “白公馆”的对敌斗争场面,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关头, 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作品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2、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群相

安详稳重、视死如归的江姐;深沉老练的职业革命家许云峰;埋头为党工作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成岗;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经住了烈火考验的刘思扬;站在红岩上舍身掩护突围的齐晓轩;长期潜伏、忍辱装疯的华子良;智勇双全的双枪老太婆,等等。

在他们身上,崇高的革命理想、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威武不屈的革命意志都缘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从而张显出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3、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世界

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朝气蓬勃与行将就木,在针锋相对中完成了革命英烈形象的崇高化、圣洁化和敌对形象的丑化、恶魔化。

如,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革命者和以徐鹏飞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较量场景,表现出完全对立的精神气质:前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后者阴险狡诈、凶狠残暴、垂死挣扎、穷凶极恶。。第五章 当代诗歌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战时文化” 的渗透和延续

一、同一性与使命感:战时文化的要求

当代诗歌的建立,是在长期战争环境中形成的“战时文化”,在“和平时期”的继承。追求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文学的使命感。

二、“战时文化”的倾向性特征

1、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激情,被引导为社会生活的“主调”,极大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2、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的先烈,歌颂领袖,歌颂党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学作品的基本使命;

3、光明战胜黑暗,以写光明为已任的使命感,使文学得心应手地配合政治的发展。第二节 “新民歌体”及《王贵与李香香》

一、关于“新民歌体”

它是在《讲话》以后的文艺大众化和工农兵方向要求下,加上抗战前期街头诗、朗诵诗的积极作为,在解放区形成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一批熟悉民风、民情的大众诗人,应运而生。产生了《东方红》、《十锈全匾》、《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优秀民歌。

“新民歌体”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上,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

二、“新民歌体”的主要特点:

1、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2、要求作者深入工农兵,通过“采风”,从思想到创作要发生新的变化。

3、作品内容,大都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包括了战争、翻身、解放、生产劳动等主题话语。

4、形式上,表现出充分的口语化,向民歌借鉴和吸收艺术营养,充分体现出诗歌在民间的文学发展意向。

三、《王贵与李香香》简析(一)、主要内容

诗歌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反映革命与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描写地主崔二爷家的长工王贵与穷老汉李德瑞的女儿李香香产生了纯真的爱情。地主崔二爷也看中了李香香,想除掉参加共产党“赤卫军”的王贵,将王贵吊起来毒打。李香香找到游击队,解放了死羊湾,消灭了崔二爷,王贵与李香香最终团圆并自由结婚。

“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

“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

这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歌唱,也是作品要表达的深刻的主题。

(二)信天游的表现形式

整个作品将近一千行,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其格式是两句一段,应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常上句起兴,下句咏唱本体内容,两者相互映衬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听来荡气回肠。故又叫“酸曲儿”。陕北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之说。

信天游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

(三)经典诗句欣赏

1、写人物: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就象露水珠在草上淌。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庄稼地里顶两人。

2、香香送王贵参军时,两人缠绵的感情:

沟湾里胶泥黄又多,挖块胶泥捏咱两个;

捏一个你来捏一个我,捏的就象活人脱。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捏完了泥人叫哥哥,再等几天你来看我。

3、香香在囚室里思念、盼望王贵:

想你想的吃不进去饭,心火上来把嘴燎烂。

阳洼里糜子背洼里谷,那里想起你那里哭!

端起饭碗想起了你,眼泪滴到饭碗里;

前半夜想你点不着灯,后半夜想你天不明;

一夜想你合不着眼,炕围上边画你眉眼。

第三节 “颂歌体”的盛行

一、新时代的狂欢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诗人们着重表现的对象。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 ﹑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都以开国大典为题材,歌颂新中国的诞生,抒发豪情壮志,此后,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革命先烈、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领袖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1、“颂歌体”延续的是解放区诗歌传统,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主要精神风貌表现为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无不胜的“牧歌”式情调。

3、基本主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人民群众成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

1、共同的弊病是缺乏诗人的个性,使最具个性的诗歌开始失去个性。

2、艺术生硬,缺乏诗歌的艺术魅力。第四节 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性质

在建国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政治抒情诗是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样式。历史地看,它脱胎于20年代末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与40年代“七月”诗派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也有某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当代政治抒情诗初见于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初。以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组诗)和贺敬之《放声歌唱》为代表。

二、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点:

1、突出强烈的政治功能,诗人的创作即是这一功能在艺术领域里的实践。

2、强调凸现阶级、国家、民族和集体主义的感情形态,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往往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3、思辨性、政治性和鼓动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抒情风格。

4、艺术结构主要分苏俄式阶梯体和中国式铺排体两种样式。

5、追求宏大叙事,体现出洪亮阔大的“放歌性”声音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及《雷锋之歌》简析

1、三首诗代表了的两种形式与风格: 自由奔放的民歌体

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

《桂》和《回》是前者,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意境悠远达观,又具神思妙想。

《雷》属后者,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为一体,具有节奏明快、情绪激越、哲理思辨的风格。

2、三首诗尽显政治抒情的时代特征:

《桂》赞美南方桂林山水,借景抒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志豪情;风景如画,人人进步,祖国强大。

《回》赞美北方革命圣地,表达出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赞美时代英雄,与其说是在塑造雷锋的英雄形象,不如说是通过诗中再现出来的雷锋精神境界,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四、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及《团泊洼的秋天》简析

1、郭小川诗歌的主题性向度:

诗人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2、《甘蔗林——青纱帐》:

交叉式构思: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语言方式: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

抒情方式: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

3、《望星空》:

这首诗是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矛盾对立的政治抒情诗。在时代主流意识下,诗人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个人与时代要求的矛盾的调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而是充满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诗的价值所在。

4、《团泊洼的秋天》:

写于1975年9月。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诗歌正面描绘了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体验,是一首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第五节 “大跃进民歌”

一、“大跃进民歌”的形成:

“大跃进民歌”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文化策略贯穿于诗歌创作的文化热潮。1、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原则,号召收集民歌,认为是新诗发展的一个方向。2、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纶,把新民歌提高到决定新诗发展前途的高度来认识。

3、《诗刊》对诗歌界起到了“引导”和“转向”作用。1958年可以是《诗刊》的“大跃进诗歌年”。

二、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礼堂、广场、车间和田间地头等一切空间,举办各种赛诗会、诗擂台、诗歌展览会、发动男女老幼、人人写诗赛诗。

2、村边、地头、社员家庭等处,以黑板,围墙,大字板作为民歌的园地。

3、发起省、市、县、乡各级“民歌创作组”、“研究会”,以组织的形式掀起创作的高潮。

4、各种公开出版的诗刊,文学期利、也组织发表工农兵作者创作的民歌“竞赛”。各种选本的“新民歌”如雨后春笋涌现,其中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

5、到处成了诗的海洋。中国成了诗的国家。万首诗车间、万诗乡、百万首诗选区,万诗兵营等称号随处可见,“全国皆诗人”。

三、“大跃进民歌”的负面影响:

1、它不像《诗经》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口号的遵命诗歌,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

2、新民歌所歌颂、描绘的,正是“大跃进”运动中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虚假现象,它从根本上亵渎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起码良知。极端的夸张使诗歌中出现了极荒诞的句子。如郭沫若的《长春好》:

千万肥猪万斤亩,/江南要来找指标。

精密仪器跨火箭,已把美国超过了。如写农民的劳动热情: 高山没有脚心高,石头没有决心硬。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

走路想起毛主席

千斤担子不知累。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

3、表面上看,这些诗有非常浪漫和个人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因为它一没有“个人”的价值判断;二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立场;三更没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个性。

4、庸俗、浅薄的幸福感与虚幻、轻浮的自豪感交相呼应,造就了特殊时代的迷信和愚昧。

哪里呀吃饭不要钱?

哪里呀老少笑开颜?

走遍天下找不到呀,人民公社哟吃饭就是

那个不要钱,嘿,吃饭不要钱!

第六章 建国十七年戏剧的革新之路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与改编

一、戏曲的“推陈出新”中,对待戏剧改革的两种不同态度。杨绍萱的“反历史主义”和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

二、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个时期传统剧目中推陈出新中出现的精品和典范成果。

三、田汉的《白蛇传》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浪漫主义为基调,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方式,将白娘子由“妖”变成了“人”,以迎合民族文化的接受心理。

四、昆剧《十五贯》的出现被称为“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是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的剧种。

五、“海瑞现象”。1959到1962出了一大批“海瑞戏”,有《海瑞罢官》《齐王求将》《十奏严嵩》《五彩桥》《花打朝》等等,不下五十部,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编演“海瑞戏”的热潮。

通过海瑞式的清官形象,歌颂和肯定了执法严明、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硬骨头精神。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作为对戏剧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拨而出现的戏剧观念。

“第四种剧本”这一概念是刘川(笔名“黎弘”)在评论话剧《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一篇短评中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工农兵剧本”而提出的,主张戏剧创作要写普通人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辉煌的顶点是老舍的《茶馆》。第三节 老舍“小说体戏剧”及《茶馆》

一、“小说体戏剧”

老舍的话剧叙事风格接近以写人叙事见长的小说,不太注重组织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以塑造活灵活现又富于时代特征的人物见长;

②以多人多事的戏剧结构打破传统“一人一事”的结构模式;

③在富有特征的戏剧场面中用精炼得体的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开口就响”;

④情节整体可能平淡无奇,但总能凸现几个精彩的戏剧场面。

二、《茶馆》是一曲旧制度的丧歌

三幕剧葬送了三个时代:

1、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最后的黑暗

2、民国初年军阀统治下的黑暗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第一幕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时期

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时期

连年内战,百姓深受苦难,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通过改良经营,还能勉强经营。但社会**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乱兵抢劫,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抗战胜利并没有让老百姓摆脱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常四爷绝望了。秦二爷绝望了。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送别黑暗。最后,王利发拿起腰带,寻找能够了结一生的地方。

三、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组织人物。

(一)所谓“人像展览式”结构,是以片断方式展示众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茶馆》通过北京城里的裕泰茶馆兴衰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出色地表现了要“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

(二)场面的展开与连缀

《茶馆》的时间的跨度大,为避免三幕戏变成孤立的三大块,特意设置大傻杨这个串线人物用“数来宝”的方式来介绍剧情,在场于场之间起着连缀作用。

(三)人物的组织与塑造

1、剧中人物多达70余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多位。这些人物涉及三教九流,有茶馆掌柜、伙计,相面的、说媒拉纤的、吃洋教的,资本家、太监、打手、逃兵、特务,破产农民、青年学生等。

2、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在三幕都出现。

3、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打手二德子,暗探宋恩子吴祥子,说媒拉纤的刘麻子,相面的唐铁嘴等,其儿子都继承父业,这样使观众感到人物、事件、前后联贯。

4、其它众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则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故事,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5、王利发形象分析: ①他是一个继承父业,懂得经营之道的茶铺老板。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②他做人兢兢业业,老实本分怕事,不做缺德事,不贪亏心钱,希望社会安定,生意顺心。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③他圆滑,谄媚,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八面玲珑,伺候着他的顾客。他嘴上说着讨喜的话,说着奉承的话而又恰到好处并不讨人厌,甚至是让人喜爱。

④他有着无伤大雅的小算盘小精明,“与时俱进”。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的不景气。晚年,眼看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还打算添女招待。

⑤想做顺民而不得的悲剧性人物。“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来勒索让他金条换老命,流氓要开办新式妓院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

王利发式的困惑: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6、秦仲义形像分析

他是一个梦想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

但是,抗战刚结束,他的工厂被政府没收,把机器当碎铜烂铁卖了。他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 “„„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秦仲义的失败,说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是不能实现他的梦现的。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及《霓虹灯下的哨兵》

一、形成的缘由:

1962年,在国际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记忆阶级斗争”的号召,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为配合政治形式的需要,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一大批内容上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教育剧”。主要有《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霓虹灯下的的哨兵》等。

二、《霓》剧的出现:

由沈西蒙执笔创作于1962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公演,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作品源于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第七章 文革时期文学

第一节 戏剧的“样板”之路 “文革”时期

一、“京剧现代戏”改革

“京剧现代戏”,是指表现“现代生活”的“京剧”。1958年开始的京剧现代戏改革,在创作上提出了“一线”“二革”“三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改革其实质就是样板化的过程。

二、“样板戏”的出现

1964年前后,江青着意把《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培养成“样板”,成为“文革” 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三、“样板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严格按照 “一线”、“二革”、“三突出”、“三结合”的教条,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四、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加上《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

五、“样板戏”的得失

1、“样板戏”是“文革”极左政治的集中体现,政治挂帅“三突出”的强行介入扭曲了文艺自身的价值。

2、“样板戏”是建国以后戏剧改革的结晶典范之作,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老一辈艺术家反复斟酌、苦心磨练的成果。

3、“样板戏”中也留下了一些较有艺术价值的剧目和片断,成为了戏剧舞台上被反复传唱的经典。第二节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一、浩然简介(1932~2008)

原名梁金广。自学成才,1949年开始写作。“ 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 是他誓言和奋斗目标。因此,雷达说他是“有人民意识的作家。”

二、《艳阳天》主要故事内容

1956年秋,东山坞合作社民兵排长肖长春带领群众与党支书兼社主任马之悦的错误进行斗争,马被降职。在新任支书兼社主任肖长春的领导下,成立高级社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小麦丰收。

1957年整风时,在李乡长的保护下马之悦煽动闹土地分红,妄图搞垮农业社;勾结地主马小辫杀害肖的独生子;肖长春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经过斗争,终于将混进党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马之悦揪了出来。

三、《金光大道》主要故事内容

土改后,芳草地的农民在高大泉领导下,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互助组。暗藏的反革命范克明采用了种种方法进行破坏。高大泉力克艰难针锋相对,并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夺取了斗争的初步胜利。

1953年春,在支书兼社长高大泉领导下,决心改造涝洼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范克明,乘闹水灾之机,哄抬粮价。高大泉连夜冒雨把余粮运到市场,稳住了粮价,并在群众支持下,揪出范克明。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

一、天安门诗歌的出现 1976年4月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借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斗志,创作出大量歌颂周总理,批判四人帮为内容的诗词曲。1978年12月出诗集《天安门诗抄》,编者署名童怀周,华国锋提书名。

二、天安门诗歌的特色

1、典型的广场诗歌。一方面是张贴于广场,另一方面作家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唤起民众。

2、诗体百花齐放。诗、词、曲,应有尽有,但以古体诗词为主。古体诗词在形式上短小,有利于传播,用典方便,更好发挥其“匕首、投枪”的功能。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扬眉剑出鞘》)

3、直抒胸臆,手法单一, 明白好懂。如“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向总理请示》)

4、互动性。因有一个共同的倾诉对象和征讨目标,所以很适合在广场朗诵。如《读三月二十五日〈文汇报〉有感》: “三月二十五,妖魔起黄浦,/《文汇》充当马前卒。/攻击总理真露骨,/当用开水煮!”(“不,当用油炸!”)第八章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分期

一、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期(1976年10月至1978年5月)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尽管有别于此前的文学,但受左倾思想的束缚,“两个凡是”制约着文学本体的发展。直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文学才开始有了生机。

二、由“伤痕文学”走向“先锋”(1978年5月—1985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由最初出现的“伤痕到“反思”,由“改革”到“先锋”,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一场由内容到形式的变革。

三、“非理性”与“新写实”(1985年—80年代末)

非理性是对现存文化的怀疑,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

“非理性”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 及“寻根文学” 的发展,也为超越现实的“原生态”表现生活的“新写实”和注重形式的“先锋派文学”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四、文学的边缘化、市场化和多元性(90年代以后)

第二节 “伤痕文学” :悲剧场景的展示

一、什么是“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文革”以后出现的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郑义《枫》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这些作品描述了由冤狱造成的伤痕,或迷信愚昧造成的伤痕,或邪恶残暴造成的伤痕,或放逐良知造成的伤痕,对林彪“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和控诉。“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标志。

二、刘心武的《班主任》分析

《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它的出现标志了“伤痕文学”的诞生,被文学史家誉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

作品的意义在于:

1、通过“小流氓”宋宝琦与团支部书记谢惠敏两类学生典型人物,揭示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严重创伤。

2、作品所关注的,不仅是像宋宝琦这类“坏孩子”所受的“外伤”,更有像谢惠敏这类“好孩子”所受的“内伤”,揭示出他们在“愚昧无知”方面的惊人相似。

3、作品收尾“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郑义的《枫》

短篇小说《枫》描写个人崇拜对人的心灵的戕害。在某种意义上说“文革”是一场散布现代迷信的愚民运动。

迷信肓从、愚昧无知被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推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作品写李红钢和卢丹枫在“文革”一开始就像其他青年学生一样,狂热地投入了“造反”的潮流,后来分别置身于势不两立的派性斗争之中。爱和恨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交织着、搏斗着,但愚妄的恨战胜了人性的爱,从而造就了一出悲剧。

四、“伤痕文学”的主要特点

1、“伤痕文学”是“文革”灾难和内乱的一面镜子。

2、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

3、基本保持了传统写实文学描述人物命运和事件进展的结构形态。

4、人物塑造类型化,人物冲突两极化。第三节 “反思文学”:理性化的历史反思

“反思文学”形成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以后。先是与“伤痕文学”双双并行,后来便基本取代了“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着眼于建国30多年来,社会政治风云中的历史是非,表现出浓厚的反思倾向,如对党群关系的反思,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等等。力图以冷静、客观、公正的姿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价值的重估。

主要代表作品有方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李国文的《月食》,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王蒙的《布礼》、《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韦君宜的《洗礼》,古华的《芙蓉镇》、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第四节 “改革文学”:时代脉搏的跳动

一、什么是改革文学

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农村题材的改革文学

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路遥的《人生》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

“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晓声虽然一再写陈奂生如何努力紧跟时代变革,但作品关注的重心仍在于揭示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农民转化时的窘况。在作品中,陈奂生一方面质朴、厚道、有韧性、重人情、讲信用、忍辱负重,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愚拙、容易满足、小肚鸡肠的性格和心理。

(二)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两对夫妻被戏剧性地打破并重组的故事。部队复原回家的禾禾心高眼大一心致富,但不断赔本,结果使本份贤良的妻子麦绒与自己离了婚。泼辣能干的烟峰因多年没有生育,在老实忠厚的丈夫回回面前总是矮上一头,禾禾借住到他们家后,烟峰支持禾禾发家致富,并不时为他出个点子,而回回则劝禾禾安心种地,与麦绒言归于好——因为不满烟峰帮着禾禾瞎折腾,夫妻俩有了矛盾,曾受过禾禾托付的回回在去照顾麦绒母子时禁不住与生活凄苦的麦绒互相同情。

在小说结尾,不同的性格与观念使回回与麦绒、禾禾与烟峰走到了一起,禾禾终于发家致富,给村里拉上了电,并买回了磨面机。

《鸡窝洼的人家》是一个悲喜交织的故事,在贾平凹平和自然的叙述中,并没有简单的道德谴责和是非论断,是时代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使这两个家庭重组,小说表明当新的经济结构出现的时候,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将受到强大的冲击并随之发生变异,这是时代的必然。

(三)路遥的《人生》

《人生》(1982年)以改革开放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写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离开,再回到黄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的故事。作品写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来体现人在生存的岔道口上,个人奋斗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又无不受到命运之神的作弄。

三、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

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1979年7 月,蒋子龙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揭开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序幕。

此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较为优秀。

(一)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描写某电机厂内部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阻力,作品中那位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厂长乔光朴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以至许多工厂挂出了“请乔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长幅标语。《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作者的激情无疑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主人公乔光朴的形象以其“硬汉子”的性格力量和改革家的胆识与气魄也备受读者的喜爱。

(二)陆文夫的《围墙》

作品写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第五节 寻根文学及其美学风貌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寻根文学”是一个以寻求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民族文化真理的文学热潮。

它产生于1983--1984年,以李杭育的《沙灶遗风》、阿城的《棋王》、汪曾祺《受戒》、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郑义的《远村》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

二、阿城《棋王》分析

(一)作品表现出的文化内蕴

通过三个意象——吃、下棋来阐释道家哲学。道家的人生哲学应该是顺其自然、反朴归真、各得其所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前两个意象就是吃饭就吃饭,下棋即下棋,守住人的本分,事的本分,物的本分。

(二)王一生形象及其意义

作品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

1、出身清贫,受到老者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对“吃”特具虔诚。养成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2、从棋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3、通过吃饭和下棋象征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吃的文化是道家的文化,下的棋是道家的棋,王一生是个道家人物。

4、通过塑造这个人物标举一种道家人生。

三、汪曾祺 《受戒》分析

(一)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作品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二)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

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第六节 “新写实”小说

一、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及特点

1987年面世的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等中篇小说为标志开始了文学的“新写实”,之后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相继涌现,羽翼丰满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占据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

如果用一句话归纳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可以说,一是描写生活的“原生态”;一是作家主体思想情感的隐匿,乃至表现为“感情零度”。

二、池莉《烦恼人生》

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新写实小说发轫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发表在《上海文学》87年8期。小说写汉口某合资工厂的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

小说精确地记录了主人公早晨醒来和晚上上床休息的具体时间,流水账式地叙述了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这是新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表现生活原生态,原汁原味到描写被“现世”所拖累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在轮渡的船上,小白朗诵了《生活》为标题的诗,全诗只一个字“网”,印家厚应和了一个“梦”字,二字相联大概是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意思。

小说极端逼真地展示了人之生存状态的种种烦恼,真实而形象地演译了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事态印象,印家厚的烦恼在于没有一所足以栖身的房屋,没有足够的工资、奖金改善困窘艰难生活,这一烦恼从半夜开始,成天困扰着主人公。第七节 先锋派小说 先锋小说是一群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学修养的年轻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的影响,不满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中国小说之命,从而实现他们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80年代中期,文学对文体的重视和强调,是从文学主题、题材、主流话语表达的内容范畴限定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先锋小说的出现,使小说写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美学状态,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

(一)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的叙事圈套

1、马原小说的主要特点:

马原的作品大多吸收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长处,在叙述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作为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此前,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作者大多仍处于要“交流一点什么”、“说什么”的冲动之中,而马原则把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写”,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验,从而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却强有力的挑战。

2、《冈底斯的诱惑》主要内容: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彪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

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

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

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3)《冈底斯的诱惑》的特征:

评论家尹鸿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一文中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指出其五个特征: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逻辑制约的,但在马原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的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和。这部作品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这些特点,非常突出地表明了后现代主义颠覆性、消解性的特征。”

(二)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的魔幻现实

将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与西藏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揉和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佳作。

故事主要写一对男女塔贝和琼,历经艰辛寻找人间净土理想国香巴拉的传奇而神秘的故事。

(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清醒的仿梦

莫言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第八节 网络文学与《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关于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形式,它是由网络的产生衍化而来的一种全新样式的文学。其次,网络文学没有违背文学表现人的传统,而是借助新的技术形式带入符合当代人生活观念和节奏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更坦诚、更快捷、更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的生存状况。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

(一)创作主体的非职业化

蔡智恒认为网络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门槛,只要你愿意发,你就可以成为作家。

(二)创作观念的单一性

宁财神:“以前,我们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是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自己的表现欲而写„„”

(三)创作文本的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文本向其他作者的开放;另一方面是指文本自身表达手段的开放。

(四)接受的当下性

网络写手对结果的重视大于过程,强调观感刺激和当下感受及心跳感觉。

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两大看点

(一)表达方式的陌生化:

即以日常生活的理性思维方式拆解人文书写的想象思维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阅读的陌生化。

小说的一开首就这样写道:

跟她是在网路上认识的,怎么开始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好象是因为我的一个Plan吧!这个Plan这样写的: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结尾“轻舞飞扬”死了,留下了一首“痞子蔡”格式的诗: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友,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

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来吗?可以。

所以,的是。我爱你。

(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

1、女性杀手——阿泰

他是小说中玩弄女性的真痞子。痞子蔡的铁哥们儿,长得又高又帅,有张又甜又油的嘴巴,有“Lany Killer”(女性杀手)之称。“惨死”在他手下的女孩儿,可谓不计其数。

2、“痞子”情种——痞子蔡

他不象阿泰是一个痞态十足和油滑的玩家,而是讲究“礼仪廉耻”,在无数次的与女孩子的约会之后,他认真地爱上了轻舞飞扬。

3、网络mm——轻舞飞扬

她是痞子蔡的网友,因质疑网络无美女而上网,被痞子蔡的文笔所吸引,通过E-mail认识交往并相爱,死于癌症。

她在Plan写道:

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

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

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

第七节 “陕军东征”与《白鹿原》

一、何谓“陕军东征”

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等,加上在80年代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力作集束般推出,并在北京出版,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被京城评论家誉为“陕军东征”,使1993年有“长篇年”之称。

一、陈忠实《白鹿原》简析

(一)思想意蕴及主题

1、“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作品是白鹿原人们的生存史、文化史、民族精神进化史。

2、“仁义白鹿村”为作品定下了“仁义”的基调。

“我到白鹿村来只想教好两个字就尽职尽心了,就是院子里石碑上刻的‘仁义白鹿村’里的‘仁义’两字。”

3、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

(二)人物分析

1、在人物描写上《白鹿原》有两方面极具突破性质:

一是强烈的、不可臆测的命运感。每个人物都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在运动,而每个人的命运又都不是直线,无不峰回路转,腾挪跌宕。

二是把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性力、死亡意识等现代主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文化精神和生命活力。

2、白嘉轩形象分析:白嘉轩是白鹿家族的族长,是中国宗法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作为文化精神的代表,他简直近乎人格神”,在他身上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①儒家传统人格理想和文化理性的代言人。

儒家思想包括了“讲仁义,重人伦,遵礼法,行天命”的复杂内核。其精神核心是“仁义”哲学。“仁”的品格是爱人,“义”的品格是指人的行为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仁义”代表了最完美的理想的人格精神。

因此,在白嘉轩身上注重内省、自励、慎独、仁爱、义举和以德报怨等,都体现了仁民爱物的风范和胸襟。滋水县令亲授“仁义白鹿村”,实是对以白嘉轩“仁义”为代表的人格精神的褒扬。

但是,儒家哲学中“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传宗接代”、“一夫多妻”等多种陈腐观念在他身上也多有体现。

黑娃用“腰板挺得太直太硬”“那张神像似的脸”(即便是白嘉轩调教出来的儿子孝文孝武也使黑娃能联想到庙里神像旁边的小神童)把白嘉轩性格沉着、内敛、坚强的一面作了最形象总结。②渭河平原上一个自耕农性质的地主。

白嘉轩善待长工,平等相处,淡泊自守,俭朴勤劳,一生从不放弃劳动。所以当鹿三对他的恩情表示感谢和歉意的时候,他“生气地批评说:‘你吃的是你下苦力挣的嘛!咋能是我养活你爷儿俩?”甚至放弃雇工而逃过了解放后划成地主的劫难。

为“延续香火”而进行的不惜代价的努力、蒙骗村人巧取鹿家“宝地”的诡计、偷种鸦片致富的私心,无不是从白家的生存着眼,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的残余气息。

③白鹿家族以恪守“族规”为已任的族长。

白嘉轩一不做官,二不懂政治,但作为族长在祠堂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族规”就是他的尺码,监视着每一个可能破坏道德秩序和礼俗规范的行为,自觉地悍卫着宗法文化的神圣,表现得极端冷酷无情。

白嘉轩的一生为横征暴敛发动过“交农事件”、大革命被游街示众、遭遇土匪致残、经受失女之痛、丧妻之悲、不肖子孙的违逆,他为悍卫以“仁义”核心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种出的恰是那片“风水宝地”滋润出的白孝文这样的大毒瘤。

3、黑娃形象分析: 黑娃是《白鹿原》身份复杂、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黑娃的一生集农民、农民运动领袖、红军战士、草莽英雄、土匪头目、县保安团营长、儒家信徒、共和国副县长为一体,是一个在长夜中不断摸索奔波,感受了灾难和痛苦,最终被新生红色政权镇压的一个悲剧人物。

①封建传统宗法文化的叛逆者。黑娃对圣贤书的反感、对白家人的反感、对情欲的放纵、闹祠堂砸石碑毁乡约,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叛者。②历经风险苦难后大彻大悟的皈依传统文化的忏悔者。

4、田小娥形象分析:

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恶之花”,她以仅有的“性”作为武器在原上疯狂的报复着、反抗着,亵渎着,肆虐着,她是传统文化的弃儿,反过来又给传统文化以极大的破坏。她的文化内涵相当复杂:

①她是郭举人的小妾,但实为性奴隶;

②她与黑娃的偷情尽管是建立在性饥渴的基点上,但却是闷暗环境中绽放的人性之花; ③她想做庄稼园里的媳妇,却被鹿

三、白嘉轩拒之祠堂门外; ④她与鹿子霖的关系,虽出于无奈却有出卖性质; ⑤诱骗狗蛋已有为虎作伥之嫌;

⑥她与孝文的关系初始于报复给“清白”泼污水,自觉地做了宗族争斗的工具; ⑦她以恶的方式生存,以恶的方式死去。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5

http:///

1、上古神话,主要收藏于《山海经》。《淮南子》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2、《诗经》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305篇。由风、雅、颂组成。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从内容上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农事、婚恋、征役。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前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叙事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刘向编),《国语》包括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战国策》(纵横家代表)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等寓言;说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其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5、《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包括虞、夏、商、周之书。

6、《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即《南华经》,分内

7、外

15、杂11篇。《孟子》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艺见解。荀子有单篇的《成相》和《赋》,对汉赋影响很大。《韩非子》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寓言。

7、屈原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11篇)、《九章》(9篇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宋玉《九辩》(悲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刘向编《楚辞》。

8、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齐人攫金等寓言。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向《说苑》《新序》。桓宽《盐铁论》。

9、西汉辞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枚乘《七发》标志汉赋体制确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王褒《洞箫赋》。杨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10、《史记》原名《太史公书》。130篇,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顺序的历史大事纪;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列传是一些有才干的建立功业的人物传记;表是排列帝王侯国间的大事;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礼、乐方面的制度史。班固称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其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东汉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于此)。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游记文学。

12、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左思《三都赋》。祢衡《鹦鹉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

1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4、《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见于徐陵《玉台新咏》,时间为汉末建安年间。

15、汉代五言诗:班固《咏史》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辛延年《羽林郎》。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见于萧统《昭明文选》。

16、汉代七言诗:班固《竹扇赋》是七言诗。张衡《四愁诗》较为整齐的七言诗。

17、建安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18、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19、曹植《洛神赋》。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20、孔融《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七子之冠冕”王粲《七哀诗》《登楼赋》。蔡琰《悲愤诗》。

21、正始文学代表是阮籍和嵇康。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

22、太康诗风代表是陆机和潘岳。左思《咏史》“左思风力”。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分吴声歌曲、神弦曲和西曲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世说新语》(宋人刘义庆编)。

24、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木兰诗》。

25、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26、永明体代表是沈约、谢朓。宫体诗代表是萧纲、萧绎、徐摛。

27、齐梁的三大文学集团:齐竟陵王箫子良,梁文帝箫衍、箫统,晋安王箫纲。

28、“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29、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均属北朝文学。30、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和魏收。

31、中国古代小说的三大源头是神话、寓言和史传。

32、《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幽明录》志怪小说集,作者为刘义庆。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集。

33、刘勰《文心雕龙》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钟嵘《诗品》是最早的论诗著作。

3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胡应麟《诗薮》称杜为初盛唐五律之冠)。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粗豪内江潮水连海平,海上名月共潮生”。

35、陈子昂批判六朝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文风,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概括为“风骨”和“兴寄”,被称为“疏朴近古”(《四库全书总目》)

36、王维《山居秋暝》《鹿柴》。孟浩然《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春晓》。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别董大》,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7、大历诗风有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姚合《极玄集》所载)。韩孟诗派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元白诗派的元稹、白居易、顾况等,注重写实和通俗性。白居易有闲适诗和讽喻诗两种以及新乐府,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38、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核心是文以明道。柳宗元被视为游记之祖有“永州八记”,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师说》等。

39、“皮陆”即陆龟蒙、皮日休。陆龟蒙《笠泽丛书》。杜牧《阿房宫赋》。40、“三十六体”指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41、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大都收录于宋初编的《太平广记》。沈既济《任氏传》《枕中记》、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

42、词即依照燕乐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根据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根据分段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南唐词主要有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花间词有温庭筠和韦庄等人,后蜀赵崇祚编辑《花间集》。

43、晚唐体指贾岛、姚合,以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九僧为代表。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杨亿编辑)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最。

45、晏殊《珠玉词》。晏几道《小山词》。秦观《淮海词》。周邦彦《片玉集》。李清照《漱玉集》。陈与义《简斋集》。杨万里《诚斋集》。范成大《石湖词》。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45、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太平广记》(小说)、《文苑英华》(诗文)、《册府元龟》(政史),前三者作者李昉,后者作者王钦若。

46、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北堂书钞》(唐代虞世南)、《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

47、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一祖三宗,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方回《瀛奎律髓》,后有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江湖诗派代表为刘克庄和戴复古,陈起编《江湖集》。

48、王士祯《渔洋诗话》“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指李清照和辛弃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辛弃疾“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评张孝祥“淋漓痛快,笔饱墨酣”。张炎《词源》评姜夔“清空”“骚雅”、评吴文英“质实”。

49、文天祥“集杜诗”。元好问“纪乱诗”。赵翼《题元遗山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严羽批评苏黄两家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50、元代戏剧分为杂剧和南戏,杂剧有末、旦、净,南戏有生、旦、净、末、丑等,唐代有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宋代讲话分小说、说经、讲史、合生。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又称话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诸宫调作品。

51、元杂剧多收录于钟嗣成《录鬼簿》。郑光祖的《驺梅香》是仿照《西厢记》,《王粲登楼》是仿照王粲《登楼赋》。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白朴《梧桐雨》唐明皇“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北曲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52、南戏最早出现于温州,有南戏之祖高明(菜根道人)《琵琶记》。四大南戏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53、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

54、元诗推崇“雅正”,四大家为虞集、杨载、范亨、揭溪斯。杨维桢的“铁崖体”,古韵、瑰奇绮丽。

55、章回小说源自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余韶鱼《列国志传》是最早的列国故事小说。

56、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卉。

57、台阁体,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

58、茶陵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9、明朝嘉靖年间三派: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后七子为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唐宋派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而主张取法唐宋古文。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60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南词韵选》,有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范文若的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临川派,亦玉茗堂派,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源自《杜丽娘慕色还魂》)《邯郸记》《紫钗记》(霍小玉黄衫客)《南柯记》、吴炳的粲花斋五种《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阮大铖的石巢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孟称舜 《娇红记》。汤显祖至情论《邯郸记》《南柯记》标志爱情向社会剧转变。

61、王九思《中山狼》(最早单本杂剧)。徐渭《四声猿》(出自《水经注》),《南词叙录》(最早的南曲研究著作)。朱权《太和正音谱》。高濂《玉簪记》(源于《古今女史》)、62、明代戏剧的主体是传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王世贞《鸣凤记》。63、《西游记》施耐庵故事源于唐朝,最早雏形为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出现师徒四人。《金瓶梅》是最早的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64、冯梦龙“三言”《醒世恒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蒙初“二拍”。65、复社是张溥,几社是陈子龙、夏完淳。

66、岭南三家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江左三家为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清初三家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京华三绝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以冯班(《钝吟杂录》反七子、竞陵和严羽)为代表。阳羡词派的陈维崧。浙西词派的朱彝尊(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纂辑《词综》)。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

67、康熙词坛上,南朱北王指朱彝尊、王士祯,南施北宋指施瑞章、宋琬。乾隆三家指袁枚、赵翼、蒋士辁。赵执信《谈龙录》“诗中有人”。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李百川《绿野仙踪》。李汝珍《镜花缘》。《好逑传》的主人公为铁中玉、水冰心。

68、桐城派,戴名世是先驱,方苞是奠基者,刘大櫆、姚鼐。主要义法、雅正,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姚门四弟子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阳湖派有恽敬、李兆洛、张惠言,后继有曾国藩的湖乡派和桐城嫡系严复、林纾,曾门四弟子为张裕钊、吴汝伦、黎庶昌、薛福成。常州词派:张惠言《词选》和周济的《词辨》。汉魏六朝派:王闿运、邓辅纶。晚唐派:樊增祥、易顺鼎。宋诗派郑珍成绩最高。同光体:沈曾植、陈三立、陈衍。陈衍《石遗室诗话》认为开元、元和、元祐为为古代古代诗歌三大鼎盛时期。69、说唱艺术,宋有陶真、鼓子戏,金元有诸宫调、词话,明有道情、宝卷,清有弹词、鼓词和子弟书。弹词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

70、《三侠五义》(俞樾改为《七侠五义》)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基础上发展的章回小说。俞万春《荡寇志》。文康《儿女英雄传》。小说分为侠义公案和狭邪小说,前者的开山作是《施公案》,后者描写优伶为主。清末四大遣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受《儒林外史》影响)、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玉贤和刚弼、璵姑和逸云)和曾朴的《孽海花》。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思问录》《船山遗书》。

72、南社有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创办了最早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南社四大家:陈去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春柳社(东京话剧)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

73、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魏秀仁《花月痕》“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徐枕亚《玉梨魂》(文言小说奠基作)、李涵秋《广陵潮》(白话小说奠基作)、苏曼殊哀情小说《断鸿零雁记》、包天笑《上海春秋》《留芳记》、周瘦鹃《此恨绵绵无绝期》。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流派,创办《论语》刊物。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

73、陈森《品花宝鉴》(京都风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吴语小说)。

74、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茶花女》被曾孝谷改编为《黑奴呼天录》。75、茅盾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巴金激流三步曲《家》《春》《秋》,高尔基自传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但丁《神曲》三部《地狱》《炼狱》《天国》。左联五烈士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76、1956-1957年百花时期,《译文》(1959年该名《世界文学》)刊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77、批判电影《武训传》导演为孙瑜。批判箫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原名《红楼梦辨》)、胡适《红楼梦考证》。后有周汝昌《红楼梦新证》。78、《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

79、巴金《灭亡》第一部自传色彩中篇小说,《还魂草》风格转变,《寒夜》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曹禺《日出》主人公陈白露、李石清,《北京人》主人公曾文清、愫方、曾思懿与曾皓。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裕民、程仁、钱文贵。

80、左联成立于1930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1949年、1953年、1960年、1979年分别召开第1234次文代会。81、1981年出版《白色花》收录七月派诗歌作品。82、邵燕祥诗歌的中心意象是“远方”。83、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暴风骤雨》。李准《不能走那条路》《黄河东流去》。周立波《暴风骤雨》(1948)、《铁水奔流》(1954)、《山乡巨变》(1958)。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姚雪垠《李自成》。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欧阳山“一代风流”五卷《三家巷》1959年。郭沫若《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1934)。84、1985年方法论年,刘再复《论文学主体性》,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85、伤痕文学: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1978年卢新华《伤痕》。改革文学: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知青文学转折点:1981年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和孔捷生《南方的岸》。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现代派小说: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先锋小说:1984年马原《拉萨河的女神》。

86、张贤亮1957年因《大风歌》而被划为右派。李国文1957年因《改选》划为右派。邓友梅因《在悬崖上》成右派。冯骥才1984年《神鞭》,1986年《一百个人的十年》为“口述实录文学”。高晓声1957年因与陆文夫等人创办《探索者》而被划为右派。刘心武因1987年编辑发表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藐视西藏人)而被停职。87、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集》,称为九叶派或中国新诗派。

88、朦胧诗的标志:1978年《今天》创刊。1980年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而确立了“朦胧诗”的名字。89、三崛起:谢勉《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刊》1981)、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90、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91、1952年5月《文艺报》展开“关于塑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

9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稿》(1956)。93、巴人(王任叔)《文学论稿》(1954)第一部马克思文艺理论著作。94、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954年发表于《文史哲》。95、陆定一1956年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96、1957年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发表于《文艺月报》。97、1957年巴金、靳以《收获》创刊。98、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结合,1960年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上作《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予以确立。99、1961年《文汇报》发表细言(王西彦)《关于悲剧》引发悲剧问题讨论。

100、曹丕在《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庄子》“得意忘言”、“虚静”。《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浩然之气”。《楚辞》“发愤抒情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钟嵘《诗品》“滋味”论。皎然《诗式》“取境”说。韩愈“不平则鸣”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韵味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最早的诗话)“诗穷而后工”。梅尧臣“平谵论”。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活法论”。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论”。王昌龄《诗格》“诗境论”。朱熹“文道统一论”。陆游“工夫在诗外”。陈子昂“兴寄论”。杨万里《诚斋诗话》“去词”“去意”论。黄庭坚“点石成金说”。严羽《沧浪诗话》“别才”、“别趣”、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以盛唐为法”。王若虚“自得论”、“形神论”。方回《瀛奎律髓》“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李贽“童心说”《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王夫之“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合论”。李清照《论词》别是一家;叶燮《原诗》“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张炎《词源》“清空”说、“意趣”说。方苞“清正古雅”的“义理说”。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谢榛《四溟诗话》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

101、清代四大诗歌理论派别:袁枚《随园诗话》“性灵说”;王士祯《渔洋诗话》“神韵说”;沈德潜《古诗源》《说诗晬语》“格调说”;翁方纲《石洲诗话》“肌理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复习题 篇6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填空练习题

1、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鲁迅作品______。

2、《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一件“无聊的事”是为他三岁的弟弟______。

3、《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二件“无聊的事”是送剪绒花给______。

4、《铸剑》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______。

5、《铸剑》中的两个复仇人是______。

6、《伤逝》的女主人公是______。

7、废名原名叫______。

8、1929年,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______。

9、《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护身法宝”是______。

10、钱良材是茅盾的______中主要人物之一。

11、______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

12、《边城》中,大佬与二佬的父亲是______。

13、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创作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萧萧》和《丈夫》可视为______题材。

14、老舍的小说______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

15、“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这个“她”是《正红旗下》中______。

16、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描写童年生活的______小说。

17、萧红不仅创作了《呼兰河传》,还有代表作中篇______。

18、《呼兰河传》中,祖父用黄泥裹起来烧了给我吃的第一只是掉在井里的______,第二只是掉在井里的鸭子。

19、小团圆媳妇是萧红小说______中的人物。

20、《倾城之恋》是一个______之间的双城故事。

21、《倾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相识的介绍人是______。

22、《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是出身破落大族的闺秀______。

23、《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是阔绰的华侨子弟______。

24、《金锁记》的主人公是______。

25、《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叫______。

26、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______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27、烟鹂和振保是张爱玲小说______中的两个人物。

28、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______”。

29、李有才编的歌,在阎家山一带叫“圪溜嘴”,官话叫______。

30、《李有才板话》中,老槐树底的人只有两辈,一个“______”字辈,一个“小”字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填空练习题 参考答案

1、《在酒楼上》

2、迁坟

3、阿顺

4、《故事新编》

5、宴之敖和眉间尺

6、子君

7、冯文炳

8、《竹林的故事》

9、《太上感应篇》

10、《霜叶红似二月花》

11、《边城》

12、顺顺

13、现实

14、《正红旗下》

15、大姐的婆婆

16、回忆体

17、《生死场》

18、小猪

19、《呼兰河传》 20、上海与香港

21、徐太太

22、白流苏

23、范柳原

24、曹七巧

25、长安

26、“禁锢”

27、《红玫瑰与白玫瑰》

28、气不死

29、快板 30、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语段分析鉴赏练习题

要求:结合文本抓住知识点作答。文字通顺,逻辑清楚、有创新观点。

1、„„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蘩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缘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不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鲁迅《在酒楼上》

谈谈关于“老梅”、“山茶花”描写的精妙处,以及本段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鲁迅《在酒楼上》

谈谈这段话的含义。

3、“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鲁迅《铸剑》 分析本语段在文字上有什么特点。

4、“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见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的你又走出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过客。这样的人,总觉得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 ———废名《菱荡》

鉴赏本语段的意境美。

5、“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 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啪的一声落在地下。„„ ———茅盾《子夜》

细读上面语段,简析它的象征意义。

6、“„„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茅盾《子夜》

指出说这段话的人物,简析这段话的含义。

7、“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边城》

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8、“坐在那里,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就是坐着死去,他仿佛也很乐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韮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太阳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痛快得要喊叫出来。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摸了摸袋中的钱,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他硬把病忘了,把一切都忘了,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决定走进城去。” ———老舍《骆驼祥子》

鉴赏以上两语段。

9、“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张爱玲《倾城之恋》

分析本语段的含义,尤其谈谈 你如何理解“墙”的象征意义。

10、“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沈从文《边城》

鉴赏《边城》的开头。

11、“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也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在地户;只有东头特别,外来的开荒的占一半,日子过倒霉了的杂姓,也差不多占一半,姓阎的只有三家,也是破了产卖了房子才搬来的„„”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试析本语段是

如何介绍阎家山的建筑格局与称谓的。

12、远远有人喊道:“明天到庙里选村长啦,十八岁以上的人都得去„„”一连声叫喊,声音越来越近,小福听出来了,便向大家道:“是得贵!还听不懂他那贱嗓?”进来了,就是得贵。他一进来,除了有才是主人,随便打了个招呼,其余人都没有说话,小福小顺彼此挤了挤眼。得贵道:“这里倒热闹!省得我跑!明天选村长啦,凡年满十八岁者都去!”又把嗓子放得低低的:“老村长的意思叫选广聚!谁不在这里,你们碰上告诉给他们一声!”说着抽身就走了。他才一出门,小顺抢着道:“吃烙饼去吧!”小元道:“吃屁吧!章工作员还在这里住着啦,饼恐怕烙不成!”老秦埋怨道:“人家听见了!”小元道:“怕什么?就是故意叫他听啦。”小保道:“他也学会打官腔了:‘凡满十八岁者’„„”小顺道:“还有‘老村长的意思’„„。”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试析 ①张得贵是怎样出场的? ②本段对话描写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语段分析鉴赏练习题答案

1、【参考答案要点】 ①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梅、山茶花不畏风雪严寒,斗志昂扬、志向坚定。②表现了充满“情旧的心绪”的我,对故乡老梅、山茶花异常敏感。(或:对“懒散和怀旧”的“我”增添了某种激情。)③是“我”高洁的情怀,坚贞不屈意志的象征性写照。(或:本段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含蓄地展示了“我”的情感世界,有力地深化了小说主题。)注:上述②③两知识点,学生可赞同其一。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适当给分。

2、【参考答案要点】 ①这是吕纬甫对自己可悲人生的自责、自讽。②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就像蜂蝇一样不得不盘旋回来。然而,他原先曾是激进的热血青年,现在却消沉、颓唐了。③吕纬甫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化身。(或:吕是“我”审视和批判的对象。)

3、【参考答案要点】 ①这是一个形象生动而又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②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要求联系具体句子赏析)③语言诡奇而又绚丽。(要求联系具体句子赏析)

4、【参考答案要点】 ①此段景物描写已不再只是背景,已与人物一起演化为一种清幽静谧的韵味,一种荡涤俗虑的境界,一种自然天成地把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融为一体审美世界。②当都市的喧嚣侵扰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的安宁时,作者却以清丽冲淡的画面摒弃了物欲的诱惑和声、光的干扰,平静而悠适地沉潜到清幽静美的意境中去,从容地欣赏、品味生命的芬芳。③这种意境,既丰富了乡土小说的艺术品类,又体现东方艺术在现代文明袭来的时本能的矜持。

5、【参考答案要点】 ①表明上海已是现代化都市,是外资侵入、洋化了的商业经济城市。②吴老太爷忍受不了五光十色的景象、喧嚣嘈杂的场面的刺激,忍受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刺激,患脑溢血猝死,暗示封建阶级的衰朽和溃灭。(或:吴老太爷虽死,只能说明封建阶级衰朽,不能说溃灭,也有道理。)

6、【参考答案要点】 ①这段话是范博文说的。②将吴老太爷比作封建“古老的僵尸”。封建僵尸与现代都市文明发生碰撞,自然要“风化”,退出社会舞台。③表示封建阶级的衰朽和溃灭。

7、【参考答案要点】 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8、【参考答案要点】 ①写祥子爱北平,实质是作者爱北平。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抒发了这一情感。②结合具体语句说明作者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

9、【参考答案要点】 ①灰墙是中国历史的象征,是“千年如一日”的死寂的白公馆的突然间延伸;那也是文明的废墟。②灰墙“托”着流苏的面孔,形成了历史、文明与女人的并置;而这一象征也构成了张爱玲叙事体中一道几乎难于辨别的纹饰般的裂隙灰墙之下,那张“红嘴唇”、“水眼睛”的面孔,是废墟上的生,是时间、历史、文明坍塌之后的幸存与逃脱。③范柳原的话,体现了张爱玲心爱的主题。

10、【参考答案要点】 ①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②语言朴素,平易亲切(用了顶真修辞格),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11、【参考答案要点】 ①建筑格局上,以视角为基础,从空间上由高到低,由远至近地进行刻画,从村西至村东,由楼房变为平房再变为土窑,显示了房屋的层次,“一道斜坡”形象暗示了阎家山的阶级之分,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差异。②称谓上,以阎姓的多少为标准,在地域基础上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显示了贫民与地主的巨大差异。

12、【参考答案要点】 ①张得贵的出场是通过他的喊声和周围群众的评论来实现的。(2分)②对话描写的特点: A.针锋相对,口语化强。B.平易通俗,富有乡土气息,大众化特点明显。C.句式简短有力,节奏感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论述题

要求:论述正确深入,举例恰当合理,文字流畅,逻辑清楚。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摆脱的声音。②“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 鲁迅《在酒楼上》

细读小说文本,做出你的分析。

2、《铸剑》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到此应戛然而止;鲁迅却精心安排了“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试分析小说前后两个高潮之间的关系;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发生了什么变化。

3、《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

4、细心体味《梅雨之夕》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的“心理过程”,写出小说中“我”的形象分析。

5、结合教材中《骆驼祥子》第一章,谈谈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6、《倾城之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是香港沦陷这一偶然因素改变了两人关系。请你谈谈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并将这一故事称“传奇”。

7、《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自觉地采用了农闲时农民爱听的“评书体”的方式,试从“评书体”这一角度分析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论述题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要点】以赞成第二种分析为例。①从吕纬甫讲的两个故事谈起。吕为什么尽心做这种“等于什么也没有做”的事呢?作者为什么对吕在做这两件小事时的心态详细描写呢?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以往的解释是什么,当前一些学者(指第二种观点)的解释是什么。②“我”与吕纬甫呈现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小说的更深层次的思想由对话关系昭示出来。③鲁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辩难。这种辩难性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2、【参考答案要点】 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③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4分)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

3、【参考答案要点】 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4、【参考答案要点】 ①主人公“我”在刻板单调的职业和家庭生活中,按照规定的样式扮演合格的职员和丈夫的角色,但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另一种情趣的渴望。②他渴望一点奇遇,或借一点因由,自己来构造这个奇遇。③体味“我”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内容,方向等,追索由平静的置身世外的状态,逐步投入关切和情感,不断在内心深处按自己的意愿构筑幻化的现实以至物我两忘不能自己的过程。直到小说结尾处,“我”虽然已经在理智上回复到了“正常”状态,从容地应付了妻子的关切,内心却仍旧停留在恍惚之中。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生存于“规矩”之中而又渴望一点适度“逃离”借此滋润人生的人的代表。

5、【参考答案要点】 ①结合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注入了作者自己的“陶醉”之情,语言中充满诗意。②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体现了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③祥子逃回到北京,喝馄饨、吃老豆腐的描写,说明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和心理体察非常深刻,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不愧为“北京市民诗人”。

6、【参考答案要点】 ①要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特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的不对等,来回答这一问题。②《倾城之恋》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是一个女人单方面的、绝望的、铤而走险的一场游戏。③其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7

一、盲目除旧迎新

在当前来看, 现当代文学过度的将迎接新闻学扭曲化。在当前, “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等成了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文学, 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等则成了文学者回避的主题。新的时尚的文学成了主流, 然而对于一些古典的, 具有历史意义的优秀文学文化却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当代很多年轻的读者也好, 作者也好, 很多人觉得, 新的都市文化, 网络快餐小说等才是适应新时代的文化, 而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 文学诗词, 却成了众人丢弃的对象。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读者或者作者对于文学的功底只存在于表面, 经不起深挖, 也造成了为什么都市快餐文化会红起一时却最终消逝, 而古典、革命历史优秀文化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渊远流长。

二、文学的发展问题

在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的发展呈现了诗词歌赋、曲艺小说的百家争鸣现象, 是为文学发展的高峰, 然而, 在当前的时代, 中国文学的走向却越来越尴尬, 散文、诗歌等体裁的作品在一度以诗的国度自居的中国愈来愈受冷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 经济的发展, 诗词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 各色小说开始风靡。加之当前教育方面对于古文学的不重视, 盲目的去追求外来新文化, 反而将本国的优秀文化抛向脑后。这对于散文、诗歌的发展繁荣无形之中是一种打击。

三、文学的创作商业化

当前是一个商业发展迅速的时代, 这也导致了商业性进一步入侵文学领域。就目前而言, 很多的文学创作都与商业挂钩, 戴上了“商业化”的帽子。很多的写手写文章不是为了文学去写作, 而是按照商业者的安排, 为了商业去写作, 盲目的去追逐市场。写适合市场的小说, 另一方面, 也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 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我们很容易发现, 网络上的很多网络小说, 乍一看不错, 其实却经不起深挖, 就故事情节而言, 浅显之至, 有的甚至完全无文学可言。某一篇网络小说, 作者居然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给主人公怀恋母亲。其下还引得读者阵阵“好感人哦”的评价。看在眼里, 不觉让我们汗颜。究竟是读者的文化水平差?还是作者的文化水平差!

余华就在《活着》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 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华所说, 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这在一方面表达了一些作者放弃精神理想, 纯粹追求商业的现状, 同时, 也反映了当前现当代文学中的精神缺失。

四、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开拓的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文学边界的扩大和文化研究的开拓, 文学本体认知有较大的深入和改变。当前来看,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状, 社会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环境。因此, 很多学术研究方面的普及化现象出现, 具体表现为, 现当代文学呈现出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的套路。对于文学的本体研究多了, 尤其是对于一些作家的研究, 如:沈从文, 金庸, 钱钟书等, 这些作者和其作品文章的研究成了学术研究一些很热门的话题, 但是, 学术深度影响和实用价值范围甚小, 对于这些作家的研究, 都只是局限于其文学的外在上面, 真正有创新性和学术突破的少之又少, 这样一来, 导致研究的内容千篇一律, 从而出现了很多的文化快餐, 这些都是对现当代文学发展极为不利的方面。

五、改变文学研究目的本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上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主要的发展是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 因此, 在同一个时期, 却出现了两代作家, 即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这些作家都经历的反右等运动对待知识分子的不公平待遇, 都有过苦难的经历, 因此, 在他们的做平里面, 充满的是对现实生活中政治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描写;二另一部分作家则是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他们大多经历了知识分子下乡的活动, 有过在农村进行锻炼的经历, 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所以, 他们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 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这两代作家都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 同时也揭露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弊病, 这些文学精神和意识对于后期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从而使得后期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六、结束语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的发展有利也有弊, 最主要的, 是需要我们去重拾我们优秀的文化, 用优秀的文化来带动现阶段文化的发展, 超越平庸, 树立探寻真理和生命真谛的信心, 同时, 也要求我们感受生命与心灵, 让我们的文章能够有灵气, 少一些快餐文化, 对于文学的创作上, 走该有的文学道路, 而不是让商业的鱼钩带走了文学的纯洁, 要多多的去感受文学的真谛, 用心做文学, 这样, 中国的优秀文学才能够得到发展, 文学的道路也才能够持续的走下去, 推动中国文化的前进。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当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题严重, 文学分歧越来越大, 对于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得越来越模糊。因此, 如何客观的去评价当代文学, 重新确立对当代文学的信心, 建立新的文学批评机制, 是摆在当代文学研究界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文学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佳,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J], 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9) 。

[2]鲁太光,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与未来走向[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12 (05) 。

[3]吴义勤,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文艺研究, 2008.09 (08) 。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篇8

关键词:《圣经》  文学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  宗教精神  题材  艺术手法

《圣经》作为基督教圣典,其主要内容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主要记载耶稣降生前的故事,《新约》记载的是耶稣降生后的事迹。《圣经》在宣扬基督教教义之外,主要以文本记事的形式讲述故事,它在体裁创新、人物塑造、叙述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显示出鲜明的文学性。弗莱曾经说过:“倘若《圣经》本身不具备文学品格,任何书籍都不可能对文学发生那样的影响。”《圣经》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圣经》的文学价值

众所周知,对西方文学艺术、文化和民风民俗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文化主要源于《圣经》,《圣经》文化、文学在欧洲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圣经》所体现出的博爱精神,已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成为基督教神学、教义、教规、礼仪、节庆等的根本依据。从历史及现实看,《圣经》精神已经完全融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之中,成为西方人的精神归宿;同时其博爱、牺牲、和平、宽容、公平、正义、忍耐、谦卑的普世的价值观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圣经》文学”(the Bible as literature)一词由19世纪中期的英国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最早提出。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埃里希·奥尔巴赫首次将《圣经》与《荷马史诗》提到同等的高度来分析,并且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同时,他也认为“荷马风格”与“圣经风格”是西方文学史上摹仿、表现现实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艺术方式或传统。自奥尔巴赫后,西方把《圣经》文本明确地作为一部文学名著的研究便逐渐兴起,吸引了无数对西方历史、文化、文学和政治思想理论有兴趣的学者。

我国著名学者朱维之说:《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泉或传统之一,不读《圣经》便难以系统地理解西方文学。[1]作为古代文化典籍的《圣经》,是古代希伯来人和其他民族多种文化共同创作活动的结晶,因而其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所以,像《圣经》这样的文化巨著,很自然地包含着欧洲文学艺术的创造成果。因此,《圣经》的精神文化逐渐成为了欧美人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所以,在欧洲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圣经》强有力地约束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从而使《圣经》与《荷马史诗》一道并肩伫立在西方文学的发轫之地,形成了以“圣经风格”与“荷马风格”为基础的西方文学发展及演变的基本框架。因此,后世作家、艺术家都受到了《圣经》“内容”方面的道德教诲和信仰熏陶;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作家不仅借鉴了《圣经》内容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而且还在其写作技巧及作品的“形式”表达方面寻求灵感。这正如弗莱认为的一样:圣经“既是文学性的,又能使自己完全不成为文学作品”[2]。

二、《圣经》精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五四”之后,我国民众对《圣经》的阅读开始普遍化,一些现代作家则视之为文学作品,逐渐使《圣经》也成为一些作家精神上的寄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曾经说:“我们不用请教什么神学,也不用依赖什么教仪,也不用藉重什么宗派,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要求他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与我合而为一。”[3]《圣经》作为基督教原始教义,其所体现出的耶稣的博爱、牺牲的精神内涵,影响了许多作家,从而使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显明的基督教内涵。在我国现代早期受《圣经》影响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带有基督英雄的意味,后来,在平凡人身上也显示出基督精神的影子。可见,中国现当代文学逐步受到基督精神的浸润滋养。现代作家在基督人格中吸取可利用的精神资源,历经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内容,并逐渐融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当中,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许多现当代作家中,很多作品直接受到《圣经》思想影响。以鲁迅为例,他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但却将了解宗教文化视为必要的修养,并汲取合理的宗教内涵为创作服务。《野草》在写作风格、文体、语言和精神内涵上就受到《福音书》的影响。《野草·复仇(二)》就是依据《福音书》中耶稣受难的故事改写而成。在这篇作品中,鲁迅高度赞赏了勇于受难、绝不媚俗的基督精神。这也明显体现了鲁迅受到了基督教博爱、牺牲的精神的影响。[4]另外,受《圣经》影响,鲁迅塑造了耶稣这一蒙受苦难的形象,但是又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造,将《圣经》中耶稣牺牲以达到救赎的神圣故事变成了圣人被庸俗的大众虐杀的悲惨情景,这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同时也体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和中国实用主义理性对鲁迅的双重影响。

同样,基督文化在冰心的心灵深处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并且对她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如她自己所坦言:“因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的‘爱的哲学。”正是这种爱的哲学,构成了冰心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5]然而,冰心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审慎而冷静,对基督教思想有甄别有取舍。在冰心许多作品的思想和创作里,耶稣通常都是被当作“人”来崇拜,而不是当作“神”来膜拜。冰心早期所处的基督教文化环境和她对基督教经典《圣经》的研读,对她早期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基督教徒的许地山,作品中则表现出深厚的“博爱”“宽容”精神。

在当代作家铁凝的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深入融合,丰富着文学叙述的文化语境。她的笔下展示了一些痛苦的灵魂,他们的痛苦更多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来自他们对个人罪责的主动承担。在她的作品《午后悬崖》中,五岁的韩桂心出于对另一名男孩的嫉妒,把他从滑梯上推下来,导致他的死亡。当她意识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恶念的时候,就希望以一种忏悔的方式将过去的罪孽公之于众。她将自己的忏悔录了音,并找到了当年死去的男孩的父亲。相对于传统儒家的“闭门思过”来说,她这种基督式的袒露内心的忏悔要更为艰难,更令人动容,也更令人敬重。小说《大浴女》讲述了一个罪孽与救赎的故事。尹小跳出于对自己内心罪恶的认识,出于赎罪的心理在内心世界中进行着严酷的精神拷问和灵魂审判,最终在对母亲的宽容和对自我的责难中显现了她忏悔的深度,从而实现了心灵的救赎。[6]著名作家巴金的《随想录》也体现了浓郁的“忏悔”意识。

“忏悔”结构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结构模式。郭沫若的小说《落叶》《圣者》和自传《漂流三部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曹禺的戏剧《雷雨》等都使用了“忏悔”的叙事结构。

总之,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博爱”“忏悔”“赎罪”等观念,都与《圣经》——基督教精神有着血缘关系。

三、《圣经》艺术对中国现当代作品的影响

《圣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文体,对此周作人曾在《圣书与中国文学》一文里指出:“《圣书》与中国文学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关系,这便因它有中国语译本的缘故。本来两国文学的接触,形式上自然地发生多少变化;其不但本国文学思想丰富起来,而且使其传统的文体也大受影响。”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圣经》的汉译,《圣经》中具有浓郁宗教文化的语言、故事及叙事结构逐渐融入到中国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并时常出现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这一点在冰心、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中都得以证实。[7]

冰心的许多作品,如《他是谁》《使者》《孩子》等,其诗题下标都明确标定取自《圣经》,同时她在这些作品中经常引用经文来表达对神的敬仰、对人类的爱等。另外,冰心的诗歌不仅模仿了《圣经》中的各种文体,还直接引用《圣经》语言。[8]如“上帝”多次出现在冰心的作品中,正如冰心所说:“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另外,像“十字架”“天使”等词语也经常出现在冰心的散文中,例如:《繁星·春水》《冰心散文》。再如沈从文的《月下》《西山的月》《第二个狒狒》和《神巫之爱》等作品,也直接仿效了《雅歌》的语言方式。

《圣经》所采用的写作方式也被现当代作家借鉴。在沈从文的《我喜欢你》中,作者就借鉴了《雅歌》的写作方式。在《月下》中,作者写道:“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我要在你的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9]。这是典型的雅歌句式,通过对白、独自和伴唱的方式表达爱情。由此可见,《圣经》尤其是《圣经·雅歌》对沈从文的影响极大,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随着作家对《圣经》中故事了解的深入,《圣经》中的文本已经成为许多作家写作的素材。现当代很多作品在题注上就引用了《圣经》的原文,用来统领全文,表达文章的主旨。曹禺在《雷雨》里直接引用了《圣经》的七段原文,显然有作“序”的涵义,当然也有象征的寓意。整个戏剧就像一篇周朴园的“忏悔”祷文,作这样的结构处理显然有着“忏悔”的寓意。在巴金的小说《火》(第三部)、张资平的小说《上帝的儿女们》、杨刚的小说《挑战》、苏雪林的小说《棘心》等作品中,也有大量直接引用《圣经》原文的现象。另外,著名作家茅盾也曾根据《圣经》内容写过《耶稣之死》和《参孙的复仇》等两部作品。王蒙在《十字架上》中告诉读者一个不同的耶稣基督的故事,是他想象和理解中的耶稣基督。[10]作者这样的改写是对耶稣形象进行了一种颠覆,虽然许多情节取材于《圣经》,但是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给予了不同的解读。

总而言之,《圣经》的宗教精神、故事内容、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思想、选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空间,深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实践。探寻《圣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准确把握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联系,全面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郝振益译,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1921年,第3期。

[4]刘青汉:《有缘故的爱与无条件的爱——关于鲁迅与基督教文化资源关联的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5][8]韩丽丽,袁洁:《冰心作品中的<圣经>意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陈洋:《铁凝作品叙事中的“罪与罚”——以<午后悬崖><大浴女>为中心的考察》,语文学刊,2014年,第8期。

[7]黄勇军:《沈从文早期创作与<圣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15页。

[9]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卷八),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0]王蒙:《王蒙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篇:大班美术活动《月亮船》下一篇:律师代理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