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2024-07-25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共8篇)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1

公务员考试热解读:隐性福利名目繁多

据3月25日出版的黑龙江晨报报道30岁的浩宇身家千万,却嫌经商没地位,开着奔驰去上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誓要考上公务员光宗耀祖。公务员,一个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位,为何会引起年轻人如此热衷?一个简单的“地位高”是不足以完全说明公务员的吸引力的。

学而优则仕

今年春节,34岁的周明(化名)深刻地体会了一把公务员身份带给自己的风光。当他所乘的大巴车缓缓驶入黑龙江一个边陲小县城的收费站时,当地的 政府官员早已等在了那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那一刻,说不陶醉是假的。”周明坦诚地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小父母就告诉他,要好 好学习,长大了当官。大学毕业那年,周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政府的一个实权部门,成了吃“皇粮”的人。

“录取那天,我爸妈在村子里摆了十多桌宴席,放了1000响的鞭炮,村委会主任都到场了。”短短几年的历练,周明的工作调动了,他接近了省政府 的权力核心,找他办事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回家探亲,父母都要看着他的脸色,生怕他吃不好睡不好。七大姑八大姨家也都来求他,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考公务员,像 他一样“光耀门楣”。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公考”大军,家长们一听说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公务员,满脸艳羡的表情。大学生在毕业后由于没有收入,生活缺乏保 障,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寻求一个就业机会,就能有一条就业出路。目前,公务员在众多大学生的眼中有着以下好处:比较好的社会地 位;可以解决户口;有可观的收入;各项福利好、有保障、工作稳定、压力小,同时做公务员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来为自己储备社会资本。

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这与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存在的“学而优则仕”的信条有很大关系,这个信条就是将做官当作人生奋斗中唯一的、最高的目 标。因为做官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能摆脱体力劳动进入“治人”者的行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了官就可以实现政治抱负。同时,“升官”与 “发财”是紧密相连的,“千里做官为求财”,一旦获得官职,发财之路便打开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中有一人做官,不但能光宗耀祖,而且整个家 族也跟着沾光。

“强大的‘官本位’思维惯性使得一些人形成了对权力的崇拜、膜拜,几乎毫不怀疑地坚信,只要有了权力,就会有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说,尽管改革开放后,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公务员是“铁饭碗”

2004年,哈尔滨人江风(化名)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应聘到了一家世界排名前十的外企,工作地点在北京。工作两年,江风 的月薪已经达到了2万元以上,算上各种报销补助,月入3万元,每个季度、年终都有奖金,各种保险一一俱全,公司的其他待遇也能让他过上很体面的生活。但 是,2009年,江风还是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放弃了外企的工作,考入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些朋友对此很不理解,江风承认自己也确实是 挣扎了好久,但最终还是选择当公务员。

“这个工作毕竟是一辈子的铁饭碗,不出大的意外是不可能被辞退的,但外企就不一样了,不仅竞争激烈,一着不慎就可能丢掉工作,干着没有安全 感。”江风说,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着卡里的数字,他舒了一口气。“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基本工资是不高,但各种补助很多,最重要的是,当我退休后,我 会一直赚着在职时一样的月薪,直到死,这个很吸引我。”江风考上公务员后,他的父母都很高兴,在他们眼中,这才是正经工作。

据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近百万考生参加,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04万考生参加,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人数飙升到129万,2012年达到133万。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哭着喊着朝“体制内”奔去,宁可牺牲曾经的http:/// 理想,也要勉为其难地“为人民服务”,究其因,稳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考上公务员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在齐齐哈尔富裕县某税务部门工作的张红(化名)对这个铁饭碗更是情有独钟。当年大学毕业她放弃留在省会城市的机会,甘愿回到老家当一名体制内的 公务员,不仅如此,她还鼓动自己做小学教师的老公放弃工作,考入了当地县政府,也成了体制内的人。在张红看来,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稳定生活。“挣得肯定没有 白领精英们多,但没有压力啊,不用扛业绩,不用担心被炒鱿鱼,干多干少都一样,混到年龄如果运气好再当个科长,挺开心的。”

在黑龙江大学教授石敏看来,公务员工作的高度稳定性是催生“公考热”的一个关键因素。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我国公务员的被辞退率约为0.05%,而市场中企业的辞退率则远高于此,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当下,更多的人选择端起这个“铁饭碗”也就不难理解了。

“隐性”福利名目繁多

曾有媒体报道,某机关食堂一元钱就能吃饱吃好,能够吃到:“A餐:烧鸭、尖椒萝卜、菜心;B餐:花生焖猪手、尖椒萝卜、生菜,配汤是鸡骨草猪横脷汤”。有人讽刺说,公务员群体离“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仅有半步之遥了。

石敏认为,这点福利对公务员来说只是“毛毛雨”。记者曾见到过某省直女公务员的工资条,上面除了基本工资,各种名目的补助五花八门,就连女同志买卫生巾的钱都有补助,这是体制外的人根本无法享受到的。

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在寸土寸金的沿江地带,公务员小区正在建设,只有公务员才有资格购买这里的房子,各单位论资排辈,按照级别、工作年限等等 分面积,至于哪栋楼哪个楼层则需要抓阄。2011年,在周围房价已达一万平方米的情况下,公务员小区的房价据传只需要四千多,一时间,体制外的人都开始托 关系找人,想要从体制内的人手里买房子。

在哈市某媒体工作的王月(化名)花了近20万元的价格从某局一公务员手里买了一个“房号”,5楼,80多平方米,不挡光。2012年,一度被炒 到30万元一个的“房号”价格开始回落,虽然自己可能比别的人多花了买“房号”的钱,但王月觉得值,“房子价格比市场价低了好多,买了只赚不赔。”王月觉 得捡了便宜,而对公务员来说,单位分房,无论是以低价买到这套房子,还是以高价卖出“房号”,无疑都是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石敏说,如果仅就工资来说,公务员的待遇并不优厚,但是评判一个职业的福利待遇并不能只从工资的多寡来衡量,而是要综合其他方面的各种要素进行权衡。企业员工退休之后只能够从社会统筹中获得原来工资的1/3作为退休金,而公务员却能够领取和在职时一样多的退休金。

方舟(化名)是哈市某局副局长,车改后,单位不给配车,她每月可领到的车补就有1000多元,本身不会开车的她也没打算自己买车,揣着这笔车补,每天坐着通勤车上下班,她觉得也挺方便,如果平时公出办事,还是用单位的车。

刚刚过完“三八节”,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开发区某机关工作的李丹丹(化名)拿到了300元的补助,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补助应接不暇,每个季度发 1000元的超市购物卡、秋天有秋菜款、“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春节„„凡是节假日,单位都会发钱,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元。“不仅我们在职的 有,退休的人也有,体制内的单位就是好,退休了也一样能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李丹丹说,她的姑姑是哈尔滨某工厂的退休工人,一个月才能领到1200元 钱,而他们单位退休的处级干部,每个月都四五千元。“现在不是流行这句话吗,死也要死在体制内。”

“权力寻租”机会多

一个公务员职位能出现5000:1的竞争场面,人们看中了公务员职位的什么?无疑是看中他们手中拥有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能够带来收入、地位、声誉等合法或非法的利益。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介绍说,从历年公务员考试的数据分析来看,多数考生

http:/// 都会选择报考海关、执法局、公安、工商、税务、药监等有“油 水”的部门,而报考政府服务性岗位、所谓“穷衙门”的却寥寥无几。在西方国家,决策的环节是公开的,是通过立法机关来参与和最终决定的。在我国,决策都是 地方政府内部来决定的,而且地方政府受制约监督的空间很小。这就给了公务员“寻租”的机会。

刘瑞(化名)在哈尔滨做了很多年的医药销售生意,他深知与政府公务员打交道的规则。“那个叫浩宇的年轻人说的一点儿都不假,做生意要做到百分之 百没毛病,那绝对不可能,有了问题怎么办?就得‘表示’,只要下面人能解决的,绝不往上找,找的官越大,‘表示’的数额越高。”刘瑞说,平时请客吃饭都是 小意思,逢年过节,他都要去主管部门打点,一级一级,从科员到领导,只要能管到自己的,都不能落下,一般都是购物卡,关系近的直接给现金,如果遇到大的检 查,出了问题,一次送个十万八万的都很正常。

在某税务部门工作的小王说,一到年底,他们就通知企业要查账,企业的老板们心里都清楚,要真是查起来,百分之百都有问题,自然也就明白该怎么做 了。在南岗某商场工作的美容顾问小李告诉记者,一到节假日之前,卫生部门的执法人员肯定要到她家检查,开始的时候每次查出问题,老板都积极整改,也认罚,但这样做就得罪了执法人员。

“他们要的不是你认错改错,而是让你明白该怎么对待他们。”小李说,今年春节前,那个执法人员又来了,说她家不该给顾客准备拖鞋,不卫生,应该 让顾客自带拖鞋。“哪个做美容的人能背双拖鞋来呢?再说我们的拖鞋也都是消过毒的呀!”这回,小李的老板认了,准备了一张购物卡给那个人送去了。

王平(化名)是哈市某县城交警队事故中队中队长。2011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一起案子,私家车车主戴某撞人后逃逸,被现场的出租车司机抓住了,行人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戴某托亲属找到王平,让他在汇报工作的时候,简单汇报,隐瞒戴某逃逸的行为,王平因此得到了5万元的“好处费”。后来,出租车司机 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交警部门,彻查后,交警部门重新认定了戴某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王平也被处以免除公职。王平虽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务员“权力寻租”,钱来得很容易。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2

一、公务员考试热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功利主义和“官本位”思想依然盛行。

虽然近几年“公务员热”急剧升温, 但与报考热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些基层岗位、偏远落后地区、艰苦行业部门岗位, 报考人数寥寥无几。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因素, 但其中功利主义:利益的驱使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历代读书人都宣传“读书做官论”, 就是将做官作为人生奋斗的惟一的、最高的目标, 因为做官会获得最高的社会地位, 并摆脱体力劳动进入“治人”者的行列, 以实现“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同时, “ 升官”与“发财”是紧密相联的, “千里做官为求财”。一旦获得官职, 发财之路便得以打开。尽管当今职业趋于多元化、大学生选择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但读书考公务员依然盛行。

(二) 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1999年开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与劳动力素质不相匹配, 不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适合其知识、技能的岗位等原因, 一些毕业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有660万高校毕业生寻求工作, 而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徘徊在78%左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提供的近万个公务员岗位, 对于失业的年轻人或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们来说, 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诱惑力。所以出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就不足为奇了。

(三) 社会整体风气的推波助澜。

近年来, 公务员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提高, 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一职业的特点: 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 福利待遇好, 生活相对安逸。这种稳定带来了长期的职业收益和可预期的收益底线, 同时还在心理上给工作人员减少了压力。加上一些家长贪图虚名鼓励孩子考公务员、部分大学生盲目从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更加剧了考试热这一现象。

二、公务员考试热产生的社保福利原因

(一) 公务员丰厚完善的社保福利保障。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养老和医疗采取的是由政府财政包办的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 而非与城镇职工、农村居民相同的, 由政府和个人分别负担的积累与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双轨”制度, 二元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公务员的退休金大大高于其他参加社会保险相同人员的养老金。除此之外, 医疗保障也优于其他人员, 除了养老、医疗外, 在子女教育、工伤、生育、失业等方面, 国家也为公务员建立了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此外, 除上述国家规定的优越于其他行业部门的直接的福利保障外, 公务员在住房、培训、生活补贴、工作环境、休假、职业地位、奖金、探亲等间接福利方面也对年轻人有较强的吸引力, 因此, 公务员成了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职业。

(二) 权利寻租产生的隐性福利。

在中国“关系经济”相当盛行、权力租金较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公务员或官员还有一些潜在好处是难以计量的。获取灰色乃至黑色收入的诱惑是公务员和公共部门职位竞争者的一种潜在倾向, 公务员的收入在比例上处于社会的中上水平, 但是在绝对数上, 公务员的收入远远低于自由职业者和企业、商业部门管理者的收入。但是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控制者, 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己谋取好处和利益, 寻求为公众和制度缺陷所不能监督和约束的隐性福利, 寻求各种各样的“暗补”窃取公共权力资源, 谋取个人私利, 便不难理解。

(三) 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等带来的显性利益。

相对其他行业和职业, 公务员是稳定的职业, 相对较小的职业风险、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充分的职业保障, 使公务员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公务员或称官员自古以来, 因其掌控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 再加上公务员本身具有的高人一等的职业优越感和社会公众关注度、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 众人趋之如骛, 便不难理解。

三、从社保福利对公务员考试热的反思

(一) 社保整体福利保障水平较低。

(单位:%)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人社部数据

(二) 公众对社会福利的重视及认识程度加深。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 人们压力不断增加;而且随着不断加大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日益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 更加深了人们对未来的社会保障的思考和重视。目前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但仍有大批中小企业、非正规就业者无法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 而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在寻找工作时的对社会保障福利的重视, 而在《公务员法》中就有关于公务员的失业、养老、医疗、伤残保险以及交通、住房、福利补贴的明确规定, 对众多求职者而言, 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 隐形寻租等现象加剧公务员考试热程度。

由于公务员本身是经济人, 如果在客观上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在主观上缺乏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 那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能渐渐丧失理性, 认为权力就是“权利”, 把自己置身法律约束之外, 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力谋取金钱私利, 以满足个人的私欲, 从而产生权力寻租现象和一系列腐败问题。从近年来公务员职位的报考比例不难发现与此现象不无关系, 而这些足以让其他职业群体艳羡不已。

(四) 行业间社会福利存在的巨大的差距。

在社会层面, 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不但覆盖面较小, 而且发展很不均衡, 城乡之间、正式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差别很大, 此外还存在着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筹措不力、社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 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1993 年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 200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再次确认了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近几年公务员工资亦频频上调, 每年都以高于10%的比例增长, 远远高于其它行业。

四、从社会福利视角探讨如何抑制公务员考试过热

人们争相报考公务员必然有利于国家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 但是近年来出现的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公务员报考现象, 势必对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一些报考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取向和职业规划, 盲目从众, 给考试者本身及其家庭带来了时间、精力、财力的影响。如何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正确认识公务员职业及岗位的氛围, 使其理性报考, 从社会福利角度看, 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适度加大对社保福利的投入力度。

目前人们争相报考公务员, 固然有如地位高等原因, 但我国目前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较低的福利待遇水平致使民公对未来普遍缺乏安全感, 而公务员在我国实行单独的一套的高于其他行业的福利待遇体系, 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无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社保福利系统, 在确保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投入的前提下, 适度提高对社会福利保障资金的投入, 让社会大部分人群感受到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等带来的好处和福利, 相比之下, 公务员所拥有的职业优越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了。

(二) 修订、改革公务员福利制度。

公务员被称为人民公仆, 要根本打破铁饭碗, 建立如同企业员工一样正常畅通的进出机制和过错追究机制, 这是由公仆的性质所决定的。2011年, 浙江、深圳等省市已开始尝试实行公务员合同制, 建立起一套“能者上庸者下”, 科学高效的绩效运行考核和福利评价机制, 打破考务员的铁饭碗制度, 以使公务员在其职、负其责、谋其政, 真正让部分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下课。公务员的工作当然很重要, 但公务员并不比其他岗位、公民更“高贵”, 应当使社会保障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

(三) 健全法律法规, 透明公务员福利监督。

我国目前公务员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制度性漏洞, 如果放松了监督, 部分抱着特权、经济收益等目的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 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要建立更加广泛的监督网络, 加强对公务员行使权利的监督, 特别是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应建立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 建立官员家庭财产、收入公示制度, 大力推行阳光政务, 接受群众监督。

(四) 缩小行业福利差距, 完善社保福利制度体系。

由于行业性质不同, 彻底消除行业间差距不太现实, 但缩减显著的、较大的行业社保福利等差距, 至少使公众不因行业间福利的落差而对所从事的职业挑三拣四, 更不能因为社会不同行业间不公平的社会福利差距而成为公众择业的重要筹码, 建立一个相对公平、保障完善的社保福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公众的必然呼声。只有广泛地对城市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社会群体实行公平的社保福利, 使他们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 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如果社保福利这一制约求职者就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得到解决, 那么, 公务员招考中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将得以改变, 大部分人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科学规划, 这将有利于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燕飞.试论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下的隐性腐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95~96

[2].孙文中, 申丽娟.我国“公务员热”的社会学分析[J].公务员制度, 2010, 6:46~48

[3].杨耀明.关于公务员"报考热"的理性分析[J].政治与社会, 2010, 4:78

冷看公务员热 篇3

诚然,在一个社会,升官高就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权为民所用”确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把“升官”视作人生唯一选择,不择手段去升官就值得商榷。

公务员报考热已非一日,而且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景象。尽管不断有舆论对此泼冷水,并直指精英人才过度聚集于政府部门,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人才多元化分布乃至社会风气导向,都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依然抵挡不住公务员报考的热浪。

尽管公务员报考越来越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百里挑一的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似乎也能让最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具备“两高”(高学历、高素质)。

如此严格的考核体系,似乎也印证了优胜劣汰的道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总担心,公务员报考热背后存在着隐忧。

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应符合条件的群体被阻挡在外

公务员报考热埋下了伏笔。这倒不是说公务员在选拔过程中存在多少猫腻。应当承认,随着公务员报考机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录,不符合学历、年龄等“硬杠杠”就迈不过门槛,以及笔试和面试在内的综合考评,都让公务员报考存在人为作弊乃至操纵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公务员报考依然存在学历(比如对“五大生”的排他性门槛)歧视、户籍歧视(某些国家职能部门排斥非北京户籍考生)乃至身高、性别等歧视,甚至前两年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这些名目不一的歧视,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应符合条件的群体被阻挡在外,剥夺了其就业机会,造成社会不公,也是对民众权利和法律权威某种程度的蔑视。因为它造成了选拔面狭窄、人才来源渠道单一、参与者无法获得起点公平。

更大隐忧在于公务员报考的冷热不均。正如报道指出,一些热门职位考生趋之若骛,那么相应的“冷门职位”则门庭冷落。可是,这些“冷门职务”往往是政府与民众最需要的基层实干型岗位,比如某些乡镇公务员岗位、技术型岗位、一线服务岗位等。而恰恰是这些岗位,可能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考核更为严格,考生出于“经济人理性”回避这些岗位,就会造成政府与民众越需要的公共服务型人才越难找的局面。

目前的公务员选拔有点像高考制度,“难进更难出”。尽管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选拔淘汰流动机制试水,但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比较一下每年公务员被淘汰所占总数比例,以及新招录公务员所占总数比例,就可以看出,之所以某些政府部门存在冗员过多、运行绩效不高现象,就在于始终无法确立以科学、量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公开透明的人才升降机制、对不合格人员的硬性淘汰机制,再加上所谓“临时人员”替代公务员干活现象,以及复杂的、受到权力干扰的层级选拔体系,容易让一些真正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造成人浮于事、不思进取风气。

年薪20万女白领考公务员值不值

近日,南京地区和报考条件较低的职位出现了拥堵的现象,甚至有年薪20万的女性白领报名,原因是其认为公务员职业比企业岗位更加稳定。

在美国,保尔森放弃高盛的高薪职位当财长,著名影星施瓦辛格放弃赚钱的演艺事业,当上了加州州长,这说明,在中外各国放弃“钱途”奔“仕途”,并非个别现象。对南京这名年薪20万的白领来说,只要真的能够在公务员的职位上发挥所长,干出名堂,暂时放弃眼前的高薪职位也没什么。公务员掌握着公权力,担负着为民众服务的职责,原本就需要那些有本事、高素质的人才来担任,为国家和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然而,问题在于,白领放弃眼前的高薪去报考公务员,纵然能够成功,就一定能够“干出名堂”吗?

事实上,公务机关并非对所有人才都是成长的沃土,恰恰相反,对某些不能适应的人来说,公务员反而是一份苦差事。重庆市部分专家曾经采用国际通用的SCL-90测评法,对几个市级机构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30%的公务员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相当多的男性公务员选择了“我经常想到要哭”!

还有调查显示,江苏省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还有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有资料显示,国家公务员中54.88%的公务员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指数居各行业之首,65%的公务员感觉人际关系压力大。另有调查发现,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唯唯诺诺,兢兢业业”,这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而对于“官场潜规则”带来的危害,不少公务员扼腕叹息,“能做公务员的大多是社会精英,可惜很多人的智慧都被消磨在所谓的‘潜规则’中,无所作为。”

这说明,许多人纵然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却不一定能够“人尽其才”,相反有被埋没的可能。公务员晋升空间有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同样惨烈。这名白领在企业能够拿到20多万的年薪,可见是个难得的经济人才,但是,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还能如此将自己的才干尽情地发挥出来吗?而照她自己的说法,自己之所以放弃高薪去考公务员,不过是因为贪图公务员工作的稳定。照这样说,她一旦成为公务员,就很有可能从“人才”变成“庸才”。

事实上,这折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的公务员热,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热可以把20万年薪的人才吸引进来,但引进来之后,却不是让他们尽情发挥才干“为人民服务”,而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让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过安稳日子。这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人才的流失和效益的下降,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意味着行政效率和效益的低下,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人力资源流动,对于经济社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必有利。

如何确保公务员队伍成为真正能为百姓服务的队伍,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

公务员招考强调“基层经验”的积极效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84.3%的人表示公务员确实应有基层经验,认为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更好履职。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国家公务员公开招考的全部13797个岗位中,要求有地市以下基层经验的占14.6%,中央机关的岗位中要求基层经验的更是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国家人事部门规定,副省级以上机关在新录用公务员过程中要保证至少有三分之一有过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从近年来各地的实际看,新录用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并被人事等部门反复强调。

注重“基层经验”的考核,至少可以释放几个方面的积极效应。首先是有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不可否认,“大学毕业时心比天高,到了基层才发现自己也是什么都不会”的公务员不在少数。虽然一些新招录的公务员在学历、理论上具有良好素质,但在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处理复杂社会矛盾的能力,以及在与百姓沟通的能力上都多有欠缺。人事部门总结后认为,那些从校门直接进入机关的干部增多,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也表明,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政府部门面临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因此,各个部门对公务员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能跑跑腿、干一些杂事就行,而是要求公务员要具有调研能力,能够独当一面,面对具体工作,能够提出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想法和改进措施,供领导决策。

其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过去公务员选拔以学历为主,甚至把学历、专业当成唯一重要的标准,而那些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却很难被纳入公务员选拔的视野。现在许多地方鼓励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搏击商海,那么反过来,将具备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企业、社会人才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应有之义。

第三是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难题。近年来,“基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词。在10月25日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今年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有58万名大学生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公务员考试对基层经验的要求,无疑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了引导和矫正的作用,大学生或将不再“闻基层而色变”。

国外公务员招录尽管政策不一,但强调相关工作经验,重视业务培训,却是许多国家公务员招录的共同特征。在美国,当公务员并不需要专门考试,大学文凭也不是必需的。如果申请人拥有相当的工作经验或其他资历,也能被视为符合标准。

不了解下情,轻则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重则制定的政策、出台的文件会脱离现实,造成巨大的行政资源浪费。因此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基层经验”理应被特别重视和强调,并成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个选项。

要消除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隐忧,政府须修正以往公务员报考选拔条件、对“冷门岗位”进行政策扶持与财政倾斜,乃至可规定公务员必须轮岗到一些基层、服务岗位。政府还应建立公平、开放的内部人才选拔体系,强化监督举措,防止一把手说了算等利益寻租现象、跑官要官等腐败现象,让有能力的人尽其才。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4

宁波北仑白峰中学 陈荣森

创立于1932年的菲尔茨数学奖历来有“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之称。它是由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茨的名字命名的,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首度颁奖在1936年,每4年颁奖一次,每次不超过4人。该奖项被认为是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从1936年共15届的评奖中,获奖人数为45,其中美国有16人,法国8人,英国7人,苏俄5人,日本3人,比利时2人,新西兰、意大利、德国、瑞典各一人。从获奖人数看,美国独占鳌头,雄居榜首,显示出美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强大实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历来非常注重数学教育的大国,却连一个获奖的数学家都没有,这不能不让国人感到惋惜。身为国人对中国学生偏好竞技数学的认识应该是非常深刻的:中国学奥数的人不可谓不多--据统计城镇中小学学生受过奥数训练或参加过奥数竞赛的达82.79%;学奥数的时间不可谓不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甚至有的城市在幼儿园就开办了针对竞赛的奥数班;学奥数的热情不可谓不高--广州某名校招200个奥数生,居然有2万多个家长排队报名。真可谓有“全民奥数”的热情了。

其实奥数是源于1935年由苏联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的中学数学竞赛,只不过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而已,当时目的有两个:一是发现人才,特别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二是加强青少年的交流,取长补短。然而一次这样有益的活动,后来居然演变成众多国家的数学爱好者特别是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奉为倾注精力的圣坛,完全背离了原来举办数学竞赛的初衷。

依笔者看来,奥数这么热,不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人的或民间机构或地方上某些教育单位借助天然赋予的言语权故意夸大奥数的益智作用;二是有些家长确实从小孩学奥数当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比没进过奥数班的学生更多的升学优惠权,其他家长群起仿效;三是一些出版社、书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故意言过其实地宣传奥数的应试作用,将奥数商品化。这些因素无疑为奥数的不健康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热衷于奥数的家长和小孩,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数学而把它作为自己今后奋斗目标的?据笔者对本校正在学奥数的学生抽样调查,喜欢数学的学生不及所调查学生的.三分之一,而将把数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的居然没有一个人能作肯定的回答。由此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学奥数只是短期行为,并没有长远规划,这样只凭孩提时候短暂的热情与喜好或者是因父母强迫所学,这样的先天缺陷,必然少了坚定有力的后继努力和终生的奋斗精神做支撑。因而纵使有庞大的学奥数群体,也只是银样蜡枪头。菲尔茨数学奖要与中国人结缘,也就非常困难了。

从基础教育看,我国的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比美国学生要高,这是有据可依,有典可查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奥数大国却未能产生过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和世界水平的数学成果,这不能不让人想得更多些。在笔者看来,我国学生的奥数热,绝大多数人是为了一个切近的功利目的,并非是为了今后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也不是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职业,更不是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研究事业,纯粹是为了竞赛,为了升学,为了今后的生存。虽说数学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是许多学科领域发展的基础,可对众多的中国学生来说,现在跻身奥数,无非是作为进身的阶梯和将来作为生存而提前获取优惠权的手段,一旦目的实现,那本已对奥数无兴趣的心理便会抬头,甚至全盘抛掉,哪里还有什么创造的欲望和创造力的提升。在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南洋模范中学报告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数’这么热,是有些人一心想获奖,一心想发财”所致。

可能有人会说,我国的陈景润不是有“陈氏理论”立于世界数学之颠吗?不错,陈景润的成功只是在数学某一分支领域的成功,他是终生磨一剑。同样,我国很多中学生奥数爱好者在多次国际竞赛中获得的辉煌成绩,也是有预知结果的过程演算,并非是数学创造。再者,我国虽是奥数大国,但只是竞赛大国而非数学创造大国。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建立这样的竞赛大国,是以牺牲学生的其他活动的机会,透支其他能力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因此,我国学生的“奥数热”所付出的是时间和创造力的代价!

值得拍手称快的是,有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现在已经意识到奥数热带给学生的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果断取消了奥数的成绩可以作为升学的种种优惠条件。

看来奥数热真的该降降温了。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5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从2013A看2014A

北京人事考试网: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山东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山东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从2013A看2014A

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 初红艳

山东省考的公告已出,压在众多考生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而面对着职位表又必定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也许有正对你胃口的职位,也许你只能“专业不限”,但这与最终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竞争的激烈与否其实还是取决于你个人的实力。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必须保质保量,在这里我们与A类(法律类)的同学一起看看从2013年A类试卷中能否看出2014年A卷的哪些端倪。

一、2014年A卷会出什么题型?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2013年A卷的四道题目:

(一)认真阅读、梳理“给定资料” 简要概括一些地区超限超载运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归纳概括作为第一题是申论题目的共同之处,由于其总体较简单,属于典型的送分题型,有利于考生快速调整、进入考试状态,并且有利于快速抓住材料主题,梳理清楚逻辑。对于2014年来说,第一题是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考察重点仍会偏重“问题”和“原因”,希望考生对这两个类型多加训练。此外,对于“重要性”、“必要性”、“影响”、“概念”等作答对象也要进行熟悉,以防考试发懵。

(二)“给定资料5”提到国外治理超限超载的一些做法。请简要分析这些做法对我国治超工作的启示。(20分)

要求:分析到位,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不超过350字。

启示型的综合分析是各地省考的热门之选,与解释分析、评价分析和关系分析相比较而言,启示的难度相对较小,主要是从提炼要点和语言加工方面考查考生的能力。对于2014年的考试来说,启示题出现仍有可能,但是希望考生们也不要忽略其他的几个题型,尤其是解释分析。

(三)“给定资料6”提到山西省治超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假如你是省治超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请起草一份上报省政府的治超工作情况汇报。(20分)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要求:格式规范,概述准确,切合题意,结构清晰;不超过600字。

贯彻执行去年考的是一个关于治超执法的工作情况汇报,2013年考察贯彻执行重点是政府常用的公文类型,这也是山东省考历年常考的文种,因此对于2014年的考生来说,机关常用公文必须进行掌握。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今年的贯彻执行很可能反其道而行——考察生活类应用文,所以各位同学最好回顾一下国考当中的贯彻执行题的文种,例如宣传稿、公开信、导游词、编者按等等。

以上就是2013年A卷当中的客观题,综合来看,客观题当中并未涉及到明显的法律方面的内容,因此2014年A类的考生们不必紧张,按照平时的方法对每个题型进行备考即可。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A类作文是一定会结合“法”来考察,如2013年A卷作文:

(四)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谈“执法”》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900字左右。

文章是命题作文,题目简洁凝练,明确告诉你文章的核心与精髓就是“执法”,别的不需要谈。另外,注意与C类文章的区别,C卷要求“围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来谈发展,而A卷中并未说“围绕治超工作”来谈执法,所以在文章中如果全篇只写如何治超的就有问题,需要同学们从治超工作中看出我们是如何执法才可以。因此,2014年A类的考生在审题时需格外仔细。那么,今年的考试中作文会如何体现A类的法律特色呢?我们结合材料来看一下。

二、2014年A类的材料会怎么选?

在去年的考试中,A卷的材料直接呈现给考生的是“超限超载”这一问题,阐述了超限超载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国内外的做法等内容。从材料来看,并未直接讲述法律或者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所以很多考生会担心A类的材料会不会过于深奥,这个大家不必担心。

A类的文章应该是三类试卷中最易进行准备的,因为它必定会围绕“法治中国”这个核心政策来考察。既然如此,大家就需要知道这个核心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在习近平的讲话中介绍过一下四个方面: 坚持科学立法、坚持严格执法、坚持公正司法、坚持全民守法。

在2013年A卷中通过“超限超载”问题考察了“执法”,所以2014年的考察更加可能从其他三个层面来考察,而在立法、司法和守法这三者当中,考生会选择哪一个重点进行备考?考虑到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当中诸多违法、抗法问题的存在,建议大家对“全民守法”这一话题好好准备。当然,其他话题也要进行了解,以备不时之需。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6

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两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其中规定:禁止公务人员在工作日中午饮酒;对于明知故犯者,将就地免职。(此项规定俗称为“禁酒令”,以下简称“禁酒令”)同时,对违反”禁酒令”的人员,督察组可以“先斩后奏”,处理后再汇报,还可公开曝光。

到2008年1月,河南信阳的禁酒令已经执行了一年。当地的公职人员因为喝酒被处分的,一共有108起,涉及269人。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上半年,信阳市政府节省了4300万元的酒钱。

但信阳颁布的禁酒令是否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却引发了一场争议。

质疑

禁酒令无疑触犯了酒类企业的利益。2007年12月22日,河南省酒业协会就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信阳市对公职人员中午禁酒涉嫌违法。

作为对抗“禁酒令”的策略,酒业协会的法律顾问亢银忠设想,等白酒企业意见汇集后,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反映,要求修改或撤销这一规定。

一周后,酒业协会的法律顾问亢银忠撰写的《万言“禁酒令”法律意见书》出炉,亢银忠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没明确条文规定公务员中午不能喝酒,对个别干部喝酒影响工作的,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依法处理,而不能超出法律规定,制定政府文件代替法律。

亢银忠对实行禁酒令的政府督查组可“先斩后奏”的做法也表示质疑,“这种做法是和国家历来强调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定程序处理违法者的要求相违背的。”

支持

曾参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法律专家竹立家教授和河南省政法学院副教授苏万寿均认为,禁酒令不存在违法问题。

公款吃喝问题和节约接待成本问题比较成功。“治乱必用重典。只是批评教育,能起到效果吗?对严重违纪者就地免职,是经市委常委会授权的。制度在先,规定在前,这本身就是一种组织程序。”王铁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认为,禁酒令与《公务员法》并不冲突,仅仅是一种行政管理措施。禁酒令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没有矛盾,但是也不会对当地的行政管理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乔新生表示,要解决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务员法则,虽然这些法则在法律上不具备约束力,但长久的执行,将会使公务员们工作时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工作效率的问题。“到那时,有没有禁酒令都无所谓了。”乔新生说。

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公务员处分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十三条 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第五十五条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五十六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五十七条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处分决定机关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第二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给予处分。

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有规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的规定执行;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应当受到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做了规定,但是未对处分幅度做规定的,适用本条例第三章与其最相类似的条款有关处分幅度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补充规定本条例第三章未作规定的应当给予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相应的处分幅度。除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处分规章,应当与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联合制定。

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外,行政机关不得以其他形式设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事项。

第三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处分。

第四条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分析:

具体事件而言,禁酒令是符合公务员管理精神的。公务员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公务员工作日午间不得饮酒,但是根据立法精神,推究立法原意,这个文件的出台并无不妥。

根据《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公务员的义务包括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很显然,如果公务人员在公务过程中(包括中午)饮酒,可能因酒误事,因酒影响公务员本身及政府的形象。

在对违反禁令人员的处理上,首先应引用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或有其他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可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可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此外,公务员法第八十三条对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且经教育不改的公务员还有辞退的规定。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7

这个所谓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惟一符合经济适用房特征的,似乎只有1580元的均价。但是这样的价格,普通中低收入家庭却无福享受。据知情人士透露,郑州市直某机关“团购”了126套,一家外地企业异地认购了130多套,剩余的房子被身份更特殊的人买走。而这些购房者中,有人又将房子加价10万元倒卖给“中低收入家庭”。以经济适用房价格出售的“豪宅”,在它开工之前,就被人“瓜分”了。

显然,这个郑州市政府定性的安居工程,怎么看都不是经济适用房。首先,龙鑫苑这个“安居工程”小区在建筑立项、规划设计上,根本就不是给中低收入家庭住的。其次,为了体现透明行政,郑州市政府曾把历年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在媒体和网络上公布。但是2004年开工建设的龙鑫苑,在政府公布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名单上难觅其踪。最能说明问题的,则是购房者的身份。

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对一些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现象,例如地铁职工免费乘车、电信职工免费打电话、电力职工免费用电等“垄断福利”,予以严厉抨击。郑州市市直某机关等非低收入人群团购“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福利腐败,可以称之为“权力福利”。如果说垄断行业的职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政府职能部门的员工,则是“靠权吃权”。

如果说“垄断福利”损害了社会公平,降低了经济效率,那么“权力福利”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它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扭曲了政府职能,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应是福利腐败中最严重的一种。

从工资福利看公务员热 篇8

公务员面试备考: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传

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酉新春,旨在“赏中国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日进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艺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合者众”,50、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的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有人疑问,古诗词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长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他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他们技术者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文化精神和智慧力量,使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的剑,到底是射向未来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序乎时序”,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传承发展,才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井喷”,也侧面反映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当

微信咨询:tshuatu04

前,对于开掘传统文化,还存在“三化”的问题。一是“功利化”,忽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公益性、教育性,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招牌赚钱牟利;二是“庸俗化”,恶搞戏说历史事实,大肆解构历史名人,任意颠覆文化常识,扭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简单化”,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复制。那些既无历史又无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镇,那些唯利是图、喊出天价的私塾、读经班,一拥而上争抢名人出生地,荧屏充斥胡编乱造历史剧,都是这“三化”的现实注脚。凡此种种,非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反而让文化失色、让传统蒙尘。

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激活价值基因。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奇迹,企业伴随着心理失衡、价值失序、行为失范等问题,当今中国道德的重建、价值的重塑、心灵的重整,都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的润泽和滋养。

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舒展生活场景。我们不可能回到穿汉服、着唐装的时代,摆几本线装书、放几个假古董只是附庸风雅。让传统文化内涵更好的融入生活场景,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会计系优秀毕业生个人自荐信下一篇:系教学秘书2015年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