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创新

2024-08-31

新形势下的创新(精选8篇)

新形势下的创新 篇1

一、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新挑战

1、国内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方式,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公平正义。

从“做蛋糕”到“分蛋糕”。

九十周年讲话: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2、国际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反恐,安全,经济,思潮„„

正在强大又不够强大。

3、党内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决定”六方面归纳。

九十周年讲话提到的4个考验4个危险。

从革命到执政,长期执政,先进性和能力。

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

1、习近平在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建决定”时提到30条新要求新举措。九十周年讲话:五个“必须”——思想路线,人才,党群,反腐,制度化。

2、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我党的特点和优势。

执政与公仆,市场与贡献,科层与民主,领导与奋斗。

3、基层企业党建的问题:党员及干部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企业经济功能和党的组织作用。

活动方式缺乏吸引力。

党务工作者新素质和兼职配置。

三、创新党建

1、从单一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转变。

2、制度建议从注重设计向设计和执行结合转变。

3、党的组织活动从形式向实效转变。

4、干部选任从领导意向向民主转变。

5、群众工作从解决生活困难向兼顾政治有序参与转变。

6、发挥党员作用从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向民主和社会化转变。

7、思想建设从说教灌输向兼顾大众传播转变。

8、从依托行政资源向注重发挥非权力影响转变。

9、反腐从人治向教育制度综合治理转变。

四、抓几个关键

1、领导干部的素质。

2、对支部书记的真心爱护和培养。

3、新党员的形象。

4、先进党员的影响力。

5、青年和青年党员的沟通、引导。

朱明毅

新形势下的创新 篇2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全体人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改革课程、教材,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1 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优化发展

设法加强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利用优质学习师资、设备、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及规模。在扩大优质教育的同时,还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搞“冒进式”的发展,扩招的幅度应符合办学的实际,与学校的校舍、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相互匹配。

2 教育创新,更新观念

树立大教育观念。把教育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学习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贯有机整体,相互配合共同作好育人工作;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应该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树立终生教育思想。在时间上,让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让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岗位教育、网上教育、社会教育、自修提高等;在目标上,打破教育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强调综合素质、岗位技能的培养等。

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现代人才观。首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心理,无私的奉献。在培养做人的同时贯以牢固的文化基础,过硬的专业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改革培养人的模式,完善知识结构,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交给的复合型人才。

3 教育创新,即是教与学的创新

3.1 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从“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即改变以往“你教我听”,“你问我答”的教学基本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

3.2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当一个人感到无知、困惑与觉醒时,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一个人只有当有意识地挑战自己已知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创新行动。(2)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贯彻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3)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一生遇到的知识都学到,而要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探究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将所学的新旧知识互相融合,形成知识体系。(4)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现有知识与发展水平,为此,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和坚持己见,乐于标新立异,耐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

4 教育创新,教育管理的创新

4.1 坚持人事制度的改革

人事制度的改革应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识人、选人的视野。实施聘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进取精神,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 开源节流,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

丰厚的财力是办学的基础。学校资金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办学思路,多方引进资金,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创造优化的办学环境。

4.3 合理配置,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防止铺张浪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合理安排,精心配置,使所有的资源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5 教育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开通,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使我们的教育跨越了国界;同时将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教育观念产生大的飞跃、大的突破。总之,教育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育理论家、研究家、教育管理家、从事教育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摘要:通过创新教育,促进教育优化发展,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解放思想,在教育发展上不搞“冒进式”发展。创新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树立现代人才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新教育,是教与学的创新,加强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新观念,教育创新,是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网络信息。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2,12.

[2]王文湛.更新教育观念与培养创新精神.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1,7.

[3]田建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中国教育报,2003,2,12.

[4]评论员,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2,9.

新形势下的信访创新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信访 创新 实践

1. 信访创新与实践的内涵及创新点

在生产关系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维护稳定实质就是维护人的利益,做好人的工作,解决处理好人的问题。大庆炼化公司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目标管理理论,全面创新开展信访工作。系统工程是按照系统科学的思想,用现代工程的方法去解决和管理系统的技术。其创新点是:

一是变单一管理为系统管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信访稳定工作单一管理,缺乏横向上配合,纵向上支持,力量薄弱,不能有效开展工作等管理弊端。消除这些弊端,必须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新的与形势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形成统一领导、系统协调、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信访稳定工作新格局。

二是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出了问题想法解决固然重要,但工作已处于被动,调处难度增大,由于主客观等因素,难免会出现拖诿扯皮、久拖不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现象。工作重心前移,注重事前预防,一方面综合施策,加大源头治访的力度,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稳定因素,做到尽可能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另一方面及早发现不稳定苗头隐患,及早采取稳控措施,将不稳定苗头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变被动等访为主动下访。传统意义上的信访工作是坐在办公室等上访人来访,容易造成小矛盾堆积。信访创新与实践之一,就是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职工群众中间,主动征求意见,倾听呼声,就地解决问题。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稳定工作的积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职工群众就地就近反映问题,防止矛盾堆积,造成负面影响。

四是变设防堵截为心理疏导。堵截是防,疏导也是防,只是道不同而已,但效果却是大相竞庭。堵截一方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第三是给上访群体形成心理上的刺激,造成更强烈的对抗情绪。疏导是做心理工作,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通过各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冲突和激化,起到缓解矛盾的功效。

五是变传统管理为信息管理。传统管理手段缺少情报信息,难以做到“暗动我知”、“未动先知”。信访创新与实践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强化信息工作,情报信息是维稳工作的生命线,一定程度上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通过建立信息预警分析机制,获取大量深层次、预警性信息,提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应对处理。另外,还可以防止捕风捉影等小道消息的散布和传播,避免流言蜚语造成危机。

2. 信访创新与实践的实施

维护稳定,责任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为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而且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事要解决”,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举措

充分利用全国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和实践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按照中央“事要解决”的总体要求,切实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

2.1.1创新工作方式,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一是普遍排查。全公司自下而上进行了两次拉网式的矛盾排查;二是滚动排查。结合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等重要政治敏感阶段,有组织地进行专项排查;三是重点排查。针对重点群体、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进行重点排查。四是深入排查。摸清群体性不稳定因素的事项、诱因、形成过程和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使排查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摸排出来的九个群体十大类不稳定因素,逐一建立台帐,逐一登记造册,逐一落实措施,全部纳入视线和稳控范围,不放过任何苗头隐患。

2.1.2创新工作思路,开展好矛盾纠纷大调处活动。一是启动爱心工程,通过救助、救济等手段帮扶困难弱势群体3323人(次)480.6万元;二是调整完善相关政策,集中突破了因政策差异而引发的矛盾;三是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林源区居住环境,以此调节因产业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心 理失衡 ;四是依法按政策安排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再就业984人,安排子女就业410人,安排家属就业178人,安排“两放”人员就业25人;五是安置军转干、落实其政治待遇;六是提高一线职工生活福利待遇,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就餐、通勤、健身、劳保、疗养等切身利益。

2.2疏防并举,开创信访稳定工作新局面

一是拓宽畅通信访渠道。在坚持信访受理、总经理信箱、合理化建议、经理(厂长)接待日等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开辟“网上信访”、“信访代理”等诉求表达方式,让职工群众想说的话能说、敢说、有地方说,防止员工言论成为“堰塞湖”。二是热情接待,认真调处。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宗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上访人,像办家事一样受理上访人的诉求,说一声问候,倒一杯热茶,送一份温暖,认真听诉,耐心解释,积极调处,未发生一起矛盾冲突和激化的事件,信访事项调处率100%,有效调处率达到87%达到以上。三是主动下访,疏缓矛盾。维稳部门变被动等访为主动下访,变堵截为疏导,每年至少坚持两次下访,深入到不稳定群体,走进重点上访户家庭,通過集体座谈、单独约访、干群交流、包保帮教等形式,宣讲政策、解疑释惑、心理疏导、理顺情绪,起到了缓解矛盾的功效。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走下去、深入基层和职工群众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倾听呼声,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实现了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四是落实措施,切实做好防控工作。集团公司大庆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等几个特别重点阶段,以最高任务、最高标准、最高要求做好维稳工作,为防止规模性群体访、进京访、重大影响事件的发生,及时启动应急 预案,层层下达维稳责任令,落实责任,措施到位。充分发挥企地联动作用,对重点群体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实行事前疏导、事中监控、事后总结。充分发挥员工作用,劝导亲朋好友识大体、顾大局。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对重点法轮功修炼人员实行“三级”监管,死看死守,确保大局稳定,万无一失,连续受到集团公司的嘉勉。

结尾

新形势下的创新 篇4

稿件来源:其他报刊网站 发布日期 :2008-01-07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组织部门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围绕能源、资源、人才等进行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广泛而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党已经走过80多年的历程,拥有7000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党的组织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组织工作历来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开展、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每一项战略任务,无不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无不需要组织工作提供服务和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组织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要求组织工作进一步提高民主、公开程度;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改进思想作风;“四个多样化”不断发展,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加快,要求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和党员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更好地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等。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的重要前提。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必须认真把握、自觉服从、竭力服务的政治大局,作为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促进发展的行动指南,使党的组织建设各方面工作聚焦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上来,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组织工作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突出、最紧要的问题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组织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好组织工作,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组织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协调统一;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处理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其他方面工作的关系,在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不断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

把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保证作为组织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把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真正把那些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夯实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

深刻理解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党的十七大作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概括起来就是:明确一条主线,突出五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落实六项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总体部署,认真落实这个总体部署。

推进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个核心内容,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切实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做好地方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大力选拔符合各方面事业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不断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继续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体制的优势。着眼于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加强实践锻炼,帮助广大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着眼于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认真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高质量和纯洁性。着眼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注重发现人才,着力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积极吸引人才,善于团结人才。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注重抓好战略思想、总体规划、重要政策、创新工程、重点人才、典型案例等重点工作,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制度体制创新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扩大民主的要求,改革制度体制,创新机制方法。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创新党的组织制度。抓住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根本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创造条件,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坚持民主,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坚持公开,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竞争,积极探索公平竞争的有效形式,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择优,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

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组工干部队伍是组织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广大组工干部素质能力高不高、改革创新意识强不强,直接关系党的组织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组织工作的创新发展。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组织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在实践中养成了重规矩、守纪律、讲程序的严谨作风,这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只防出错、不求出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改革,更加注重创新,使改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大力倡导和树立为中心任务、为基层群众、为党员干部服务以及民主开放、公平公正、效率效益等新的理念,以理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使组织工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民主的方法、统筹的方法、整合资源的方法以及现代科学理论和手段推进组织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大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组工干部的探索勇气、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

新形势下的创新 篇5

2新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思想滞后

中国企业虽然大部分都在市场化的巨大压力以及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面前已经深入地认识到经济管理的关键作用,可是却还没有在现实管理中得到落实,在经济管理的协调组织力度上还很不够,在企业经济管理的战略性与紧急性上依然缺乏充分的关注和认知。而一部分已经有了先进经济管理思想的企业又不确定怎样去联系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正确、积极地运用先进经济管理思想来指导实际的工作。

2.2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尽管大部分企业参照管理体制革新实施了有关制度的重设,但在现实的管理程序中却没有体现出任何效用,常常只是单一的流于形式。在当前的新背景下,企业的进步远远大于预期,这也就间接地致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实际背离,当经济管理上出现困难时,也就没有办法采取有效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

2.3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内在管控

新形势下的创新 篇6

摘 要 如今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探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繁重任务,又肩负为实现稳中求进多作贡献的艰巨使命。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对象、工作方式和环境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国有企业经历了调整、兼并、重组和上市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呈现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面对体制变革、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更加需要我们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和理顺情绪的作用。

2.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带来的挑战。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3G、4G手机的应用,对企业职工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兴媒体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手段、新载体和新平台的同时,也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和严重冲击,舆论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各种信息复杂、舆情难以管控。

3.职工多元利益诉求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企业转制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职工群体对收入分配、子女教育、医疗健康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加关注,加之部分职工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心理准备不足,利益协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更加复杂。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关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职工的利益诉求,不断把职工的利益维护好。

4.自身建设相对滞后带来的挑战。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不清晰,边缘化倾向日趋明显,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工作内容相对滞后,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与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生产经营而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明显削弱,保证和服务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观念和方法滞后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影响、制约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1.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滞后。根据企业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一些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融入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处在“空白”或“空转”状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紧紧以“科学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为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

2.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单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职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思想政治工作老办法多,新办法、好办法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开开会、念念文件、读读报纸,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一般,没有准确掌握当前职工的思想状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不稳定、不安心,是当前部分国有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共同症状。近年来,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结构虽然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但人数不足、后继乏人,缺乏培训,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政工人员和专职书记逐渐减少,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呈弱化趋势;部分企业将能力素质较低的职工安排到政工部门,而把能力强、素质高的职工从政工部门交流到经营管理部门,造成政工队伍素质的双重削弱。

4.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作用弱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只注重生产经营,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淡化论”“过时论”和“替代论”等错误思想。对职工反映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动态,不能及时掌握和发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当企业出现稳定问题时,现抓思想政治工作已是杯水车薪。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探索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深化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注重研究和把握工作规律,着力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丰富新载体,充分发挥“生命线”、“稳压阀”和“推进器”的作用。

1.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科学的领导和组织机制,是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尤其要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由谁决策、由谁负责、如何保障等重大问题。要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等任职方式,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决策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要形成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制,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企业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要有一名专职书记或副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把行政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纳入考核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党员干部为主体、以群团组织为纽带、以党的各级组织为保证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落实到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格局。

2.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要在人、财、物三个方面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善于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要选优、配齐、配强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注重吸引和选拔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青年优秀人员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专职政工队伍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高效化党员职工活动场所。要主动适应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广泛普及的趋势,建立网络、手机即时交流平台,开设论坛、博客、微信群等互动栏目,并大力推进企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阵地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3.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软”变“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和企业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目标管理,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围绕破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量化难、考核评价难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侧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设施建设、任务落实和创新成果等情况进行评估,重点考核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实绩,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考核、同奖惩。

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 篇7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经济管理是企业合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越高, 其经济效益也会越高, 它在经济竞争中优胜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我国的经济状况正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不断地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 部分企业已经在不断地做出调整与改变。倘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坚持一成不变、固守己见, 就不能很好地去适应社会。历史往往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比如说清政府就是因为闭关锁国, 不能合理地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 一直顽固不化, 才导致我们国家被外国列强欺负。

企业改革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发展的大道上走得更远的重要条件。所以, 企业创新和改革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由原来的人为调控占主导位置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导位置。企业要想在经济的转型之中站稳脚步, 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企业经济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管理观念的老套

俗话说得好:“要想改变一个人就得先改变他的思想”。要想改变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改革的先决条件就是注入改革和创新的观念。然而, 目前部分企业并没有改革的意识与觉悟, 它们固守己见, 处在一成不变的运转之中, 毫无改革创新之意, 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 无法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企业长远的发展。没有危机意识就没有创新意识。企业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只有进行了管理观念的不断改革, 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 才能在经济的竞争长河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 残缺的管理制度

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 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着企业管理制度残缺的问题。笔者将企业发展和经济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做了以下归纳:第一, 部分企业有较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却没有较好的监督制度, 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被落实。第二, 部分企业尚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任何东西不是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是如此。第三, 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 而将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狠狠地甩在了后面, 忽略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好的经济制度运营必须要有经济的支持, 企业的经济制度超过了经济的发展, 就会造成经济制度的浪费。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 企业经济管理结构性不强

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必备的条件有两点:第一, 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第二, 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但是, 就诸多企业而言, 这两个条件尚不能完全具备。经济体制的结构性决定了企业的办事效率, 如果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结构性不强, 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办事效率低下。

三、如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一) 创新理念, 营造创新氛围

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而是应该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领导者应该意识到, 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 才能在经济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领导应该大力传播创新与改革的观点, 并着手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社会, 每一分钟, 甚至是每一秒钟都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要意识到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不容易。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 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给公司营造良好的氛围, 这样做会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企业之间也应该相互学习, 在学习中探寻真正适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 创新企业的文化氛围

企业在改革的初期, 受制于先前管理模式的影响, 企业职工在思想上很难快速来适应。此时, 企业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在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来丰富和创新文化内涵, 使得新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融合, 进而发展为一种新的特色文化, 让企业职工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逐步开拓思维, 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新的管理制度。

(三) 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企业工会对于工人阶级而言, 既是指路灯, 也是掩护伞, 更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润滑剂。企业要想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将职工与企业真正地凝聚在一起, 需要在工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强化工会任务的针对性, 充分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积极主动地贴近职工生活。工会在进行决定筹划以及处理员工利益相关问题时, 要坚持正确的发表见解。在企业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 理应高度重视工会职能的发挥, 使其真正发挥职工的代表作用。当然, 企业工会的角色定位也是处在不停地变革之中, 这也会助力于企业连续稳固发展。

(四)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者的素质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以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的发展。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定期参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 结合工作实际, 强化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 以指导职工的日常工作。企业领导及决策者必须要重视示范引导的作用, 鼓励职工工作的创新。最后, 为了保证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与良性发展, 需要做到合理定岗, 保证人尽其才,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优秀的人才, 淘汰不合格人才, 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五) 严格落实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落实才是一切的最终归属地, 任何的理念和措施如果不能被落实, 都将是无谓的存在。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只是说说, 一定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 只有这样, 理论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当前社会的形势瞬息变化, 企业要时刻绷紧改革创新的弦, 不断地进行改革, 方可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 而不再是人为的调控为主。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关键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

结语

综上所述, 不断地创新与改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企业整体竞争力增强的有效途径。企业理应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方可有足够的危机感。企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挥而就的, 这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调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 企业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经济管理体制。

摘要:当前, 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日趋明显, 信息化正在高度地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使全球成为一个信息村。当今的社会诸多事物都讲究创新与改革。如果仅仅固守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 企业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企业要想不被社会抛弃, 就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只有像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一般, 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重要性,问题,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颖, 任贵宏.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商贸, 2013, 2:46-47

[2]过烨.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3, 18:81

[3]程未.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 2012, 7:136-137

[4]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4, 6:177

[5]宋云刚, 朱德彬, 赵品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4, 16:76-77.

浅谈新形势下的档案创新服务 篇8

在电子计算机和电子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怎样搞好档案服务是值得档案人员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话肯定了档案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说明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有经济部门的责任,也有档案部门的责任。特别是在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档案服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档案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一、创新档案信息服务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蓬勃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掀起了以数字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如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因此,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档案部门就应该责无旁贷地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首先,档案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国内外重大经济政策信息。掌握不准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误,关于这一点无论在我国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外的经济政策信息,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如果我们对国外的经济政策不了解,就可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蒙受重大损失。因此,档案部门要通过有关会议资料、传媒信息等,深入了解和领会我国政府和各国有关的经济政策,并广泛收藏、整理、研究,及时准确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决策服务信息。其次,档案部门还要加强信息的整理、鉴定和保管工作。李鹏同志曾评价档案工作“珍藏档案,存真求实,探索规律,鉴往知未”,这也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很多情况下,档案部门收集的信息资料可能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多大作用,但在若干年后将会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信息的整理、鉴定和保管是搞好档案创新服务很重要的一环。

二、创新档案服务指导

《档案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这就赋予了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负责监督和指导的职责。因此,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必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档案业务指导,帮助基层做好档案工作。注重加强各单位档案的收藏、整理和保管工作,重视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实现档案创新服务夯实基础。

三、创新档案服务手段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利用服务。在今天这个知识化、全球化的崭新时代,仅靠过去那种“看摊守业”、“你查我看”的服务方式是难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的,也发挥不出现代档案的最大效用。档案人员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利用者的需要,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手段。

(一)主动、灵活提供服务。要做好主动服务,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首先要熟悉档案馆藏种类及内容成分,对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的依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全面挖掘档案信息的价值。同时要了解各种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规律和特点,把一成不变的档案变得鲜活起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准确提供档案信息。

(二)有针对性地服务。档案利用服务表现为经常性和偶然性两种形式。其经常性是指档案利用服务应立足于那些经常性的利用需要,而其偶然性是指档案利用服务还应满足某些专门的特殊利用的需要。档案人员一定要把为经常利用档案的部门和人员服务作为工作的基础,提高服务质量;把根据客观需要的特殊服务作为拓宽工作范围的契机,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将一些偶然提供的专门服务转化为经常性利用服务活动,从而扩大档案利用服务范围。

(三)多元化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提供利用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即采用出借、阅览、复制、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档案的提供利用;其二提供给用户利用的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综合档案信息和其它非档案信息以多种方式提供服务。

(四)及时服务。现代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有用信息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一方面档案作为一项战略性资源,如果长时间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及时利用,很大一部分档案信息就会失去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益,特别是在企业的决策、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需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以满足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及时把可能有利用价值的档案送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手中。如1996年5月3日包头地震后,五、六十年代的房屋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震后,内蒙古电建三公司立即从档案室调出公司全部房产档案,对所有住房进行了震害等级鉴定,制定重建、复修方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翔实的数据,完成了公司《五·三地震建筑物损失汇总》资料,成为第一家把资料报到包头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家报道内蒙古电管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企业,为上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得益于这份翔实的资料,5月10日,内蒙古电管局在分配抗震捐款时,将1,300多万元捐款分配给了电建三公司。这一实例既证实了档案资料及时服务、灵活服务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加强档案信息整理、鉴定和保管的重要性。

(五)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等,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在网上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提供服务。

(六)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近些年来,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相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群众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档案馆(室)应该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积极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

四、创新档案服务领域

(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档案服务社会化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也就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形式、多领域的。

(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知识和信息在急剧增长,面对天文数字的信息情报,任何一个档案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归档。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使利用者更便捷地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三)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发,档案工作者还应当树立产业意识,以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目的,面向各行各业的服务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经济、市场等多方面信息,为不同的需求者提供满意服务。

上一篇:期末复习研讨会交流发言稿下一篇:税务迁出注销表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