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整体规划

2024-05-28

荥阳整体规划(精选7篇)

荥阳整体规划 篇1

按照省、郑州市有关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要求,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村镇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标准完成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荥阳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市各乡镇及市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10月19日通过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审查。2009年11月13日通过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二)全面完成各乡镇总规和控规编制任务。我市除纳入总体规划范围内的3个乡镇之外,有9个乡镇需完成总规和控规编制工作。目前,全市9个乡镇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批复;9个乡镇的控规也已全部编制完成,并得到市政府批复。

(三)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我市共有282个行政村,除去归入城市规划区内的36个村庄、归入镇区的5个村庄和需要进行迁村并点的21个村庄,剩余220个村庄需要编制村庄规划。目前,全市220个村庄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这一目标任务。

(四)依法按照相关程序做好“一书三证”的发放工作。

二、工作计划与工作重点

(一)认真做好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文件的宣传,提高群 1

众对村镇规划工作的参与度。

(二)严格依照村镇规划做好村镇建设工作。同时,按照“三合”工作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全市村庄布局规划。

(三)认真做好“一书三证”的发放工作。

荥阳整体规划 篇2

荥阳市地处豫西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 耕地面积62.548 5万亩。粮食总产量为327 783吨, 其中夏粮1658 84吨, 秋粮161 899吨。播种面积116.3万亩, 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油料及少量的蔬菜、水果等, 复种指数为1.75。2011年全市总人口61.412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82 279人, 农民人均收入1.1万元。

2011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42.29万亩, 其中喷灌面积0.9万亩, 微灌0.05万亩, 低压管灌面积37.98万亩, 渠道防渗面积3.36万亩。

全市农业区划分为南山林牧区、丘陵旱作农业区、岗地粮食作物区、平原粮食经济作物区和邙岭林果区5个综合农业区。邙山丘陵地带, 地形复杂, 水源埋藏深, 农业灌溉条件差, 粮食作物和林果草生长基本上靠天收。平原地区, 依靠地下水灌溉,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显现。亟待通过适度水源建设, 强化田间灌溉设施配套,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型式, 达到节水增效、节水增粮的目的。

2 总体规划方案

2.1 规划范围及建设规模

本次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布局在高村乡, 涉及刘沟、官峪、枣树沟、牛口峪、陈铺头、张村、高村寺7个行政村。建设规模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 575亩, 其中低压管灌2 790亩, 固定喷灌490亩, 滴灌295亩。

2.2 主要工程型式及布置原则

项目区地形地貌复杂, 台地、坡地等多种地块并存, 粮食作物和林果草种植交叉分布, 水源埋藏较深, 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田间低压管灌、喷灌、滴灌三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引领区域高效节水灌溉发展, 实现节水增效、节水增粮的目标。

主要工程形式为低压管灌、固定喷灌、滴灌。项目区集中连片区各种灌溉形式均在单井控制面积内, 田间灌溉工程布置以片区为单元进行管网工程布置。低压管灌工程地埋部分用PVC管, 平均每亩埋设管道长度9m, 每隔50m或每个台地布设一个出水口;固定式喷灌固定部分采用PVC管, 平均每亩埋设长度45m, 地面立杆按照高杆灌溉对象设计, 喷头间距18m;滴灌系统布置以地块、水源、作物为灌溉对象选择, 通过首部工程、田间管网、滴灌带将水输送到灌溉对象, 地埋部分用PVC管, 平均每亩埋设管道长度36m, 按照株距每隔2m布置4个滴头。低压电力配套按《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河南省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典型设计》等技术规则进行规划。

3 总体布置方案

按照总体规划, 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貌, 农业种植结构, 因地制宜地以行政村为单元, 以工程型式为片区进行布置。

张村规划面积610亩, 其中低压管灌面积450亩, 固定喷灌面积160亩, 分为2个片区4个地块, 土地平整, 水源工程为新打机井2眼, 利用旧井2眼。片区1分为3个地块, 面积分别为100亩、150亩、200亩。第一块地区现有机井一眼, 需更换配套200QJ40-117/9型潜水泵1台, 控制低压管灌面积100亩;第二块地新打机井1眼, 井深20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117/9型潜水泵1台, 发展低压管灌面积160亩;第三块地新打机井1眼, 井深20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117/9型潜水泵1台, 发展低压管灌面积200亩。片区2为1个地块, 主要种植作物为蔬菜, 利用老井发展固定喷灌160亩。

高村寺规划灌溉面积300亩, 全部为低压管灌。分为3个片区, 每片面积100亩, 地块形状为平整土地。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水源工程为新打机井1眼, 井深200米,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117/9型潜水泵。片区1水源工程为新打机井1眼, 控制低压管灌灌溉面积100亩;片区2和3, 每片100亩, 现有机井2眼, 井深200m, 出水量40m3/h, 能够满足灌溉要求。本次规划对现有机井配套, 发展低压管道灌溉。

刘沟村规划灌溉面积1 100亩, 其中低压管灌800亩, 固定喷灌300亩, 分为3个片区5种灌溉地块, 地块形状为梯田地形, 梯田一般都在5-20级以上的台阶。水源工程为新打机井2眼, 井深30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247/19型潜水泵2台。新打机井位于梯田高位, 通过输水管网进行灌溉。片区1分为低压管灌和固定喷灌2种灌溉地块,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350亩, 其中低压管灌200亩, 固定喷灌150亩;片区2分为低压管灌和固定喷灌2种灌溉地块,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350亩, 其中低压管灌200亩, 固定喷灌150亩;片区3利用现有机井作为灌溉水源, 发展低压管灌面积400亩。

官峪村规划面积200亩, 其中滴灌70亩, 固定喷灌30亩, 低压管灌100亩, 分为3个片区5个地块, 主要种植果树、小麦和玉米。水源工程为利用现有机井和电力设施灌溉。片区1地处虎头峪, 分为3个地块, 2种灌溉形式。利用现有120米井深机井为水源, 配套200QJ40-117/9型潜水泵1台, 使用现有变压器配电, 配套低压电缆500m, 机井位于低处。第一种地块30亩, 地块平整, 发展固定喷灌。第二种地块40亩, 15阶台地。通过输水干管将水输送到高位, 配套20T储水罐和滴灌首部工程, 发展滴灌灌溉。第三种地块30亩, 种植作物为石榴。通过输水干管将水输送到高位, 配套20T储水罐和滴灌首部工程, 发展滴灌灌溉。片区2地处官峪村, 分为2个地块, 台地15台阶, 水源为现有300米井深的机井, 出水量40m3/h, 每个水源发展低压管灌50亩。两种地块的水源均处在高位, 通过建设2个50m3蓄水池, 实现自压灌溉。

枣树沟村规划发展低压管灌面积60亩, 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新打机井1眼, 井深6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52/4型潜水泵1台。新建变100KVA压器台区1座, 埋设低压电缆500m, 配置容积200T储水罐1座。机井布置在梯田中部, 通过管道压力进入高位压力罐自流灌溉。

牛口峪规划灌溉面积505亩, 其中低压管灌280亩, 滴灌225亩, 分为4个片区5种灌溉地块, 地块形状为梯田地形, 梯田一般都在5-20级以上的台阶。片区1分为5个台地, 新打机井1眼, 井深30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247/19型潜水泵1台, 新建变压器台区1座, 地埋线500米, 发展低压管灌面积180亩。片区2分为5个台地, 水源工程为现有机井, 井深300m, 出水量40m3/h, 机井位于地块高处, 通过滴灌首部压力罐进行灌溉, 控制滴灌灌溉面积125亩。片区3与片区2紧密相连, 新打机井1眼, 井深30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247/19型潜水泵1台, 新建变压器台区1座, 地埋线500米, 控制灌溉面积180亩, 其中低压管灌灌溉面积80亩, 滴灌100亩。分2种地块, 使用一个水源。

陈铺头规划低压灌溉面积800亩, 分为1个片区2个地块, 每块地面积为400亩, 地块为梯田地形, 主要种植果树石榴。项目区新打机井2眼, 井深300m, 出水量40m3/h, 配套200QJ40-247/19型潜水泵2台, 新建变压器台区一座, 高压电缆与低压电缆之间的连接线缆由村里自行解决。每眼井埋设低压变压器以下低压电缆500m。机井布置在梯田高位, 通过自压进行灌溉。

4 预期效益分析

荥阳市2013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预算总投资560万元, 全部为省级以上财政投资。其中建筑工程投资251.01万元, 占总投资的44.82%;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107.67万元, 占总投资的19.23%;金属结构制作及安装工程投资169.05万元, 占总投资的30.19%;临时工程投资4.26万元, 占总投资的0.76%;独立费用28万元, 占总投资的5%。

经济效益: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 575亩,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 540亩, 改善灌溉面积2 035亩, 新增供水能力29.2万m3, 节水91.4万m3;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6.74万kg, 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76.2万元。依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2013) 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平均取0.4, 则年平均农作物增产水利分摊效益为237.36万元, 省工效益32.76万元, 节水效益13.7万元, 节地效益30.75万元, 项目区受益人口1.644 4万人, 受益农民人均增收191.3元。

社会效益:通过采取节水措施, 可减少亩均灌溉用水量, 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降低灌溉成本, 农民收入提高。减少偏枯年和枯水年城镇生活、工业、农业的争水矛盾, 避免了农民用水户在灌溉期内为争抢灌水权引起的纠纷问题, 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稳定。

生态环境效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 灌水均匀, 土壤不板结, 保土保肥, 避免水土流失, 减少水、肥、农药的用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地下水漏斗得到逐渐恢复, 有利于改善地区生态小环境, 既能节约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经济效益, 又能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 结合水资源和自然地理情况, 因地制宜地布局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型式, 充分考虑种植作物品种对灌溉水的需求, 便于农民灌溉操作, 集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节水、节能、节地、省工、增粮, 工程实施后, 必将推动项目区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受气候暖干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刻影响, 荥阳市地下水位降深速率呈增长趋势,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 亟待通过农业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 实现节水增效以及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本文以荥阳市区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布局为研究对象, 探讨农业灌溉用水高效利用工程规划的合理性。

关键词:荥阳市,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探讨

参考文献

[1]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

[2]GB/T 50625-2010.机井技术规范[S].

[3]GB/T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S].

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篇3

记者:餐厨垃圾处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介绍一下发达国家、先进城市的餐厨垃圾处理与利用都有哪些方法吗?

徐海云总工(以下简称徐总):餐厨垃圾处理与利用目前国际上主要有4种方法,但并不是单一使用,这4种方法本身也各有局限性。

一是再利用与饲料化处理方式。在农业社会里,餐厨垃圾的利用并不成为问题。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食物种类的丰富以及城市人口集中等因素,餐厨垃圾再利用与饲料化利用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其出路问题。特别是在出现疯牛病以后,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认识逐步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餐厨垃圾管理和处理方面开始实施严格的法律约束。如美国政府扩大了动物饲料禁用范围,将原来对动物脑和脊髓组织的禁用范围从牛饲料扩大到狗、猫、猪和家禽饲料,禁止用反刍动物蛋白提炼产品作为动物饲料。欧盟于2003年起开始正式执行动物副产品条例,严禁在饲料生产中使用同类动物的任何部位生产饲料。但即使如此,对于剩余的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馒头)以及果蔬等,作为动物饲料应该还是优先选择。例如,美国对餐厨垃圾实行分类管理,首先是食物捐助,收集来自学校、食品店、餐馆和工厂企业等的多余食物,再捐献给需要食物的地方。华盛顿地区以及卡罗来纳州则制定了专门的食物捐助法案,规定了餐馆必须负责一定量的食物捐助。其次是由农场(养殖厂)饲养家畜或在饲料加工厂加工成动物饲料。一般最常见的是养猪,但养猪的农民必须获得动物健康委员会的许可,才能对食物垃圾进行收集、蒸汽消毒、喂食家畜。

二是好氧堆肥处理方式。当餐厨垃圾不能进行回收利用后,将其转化为“植物的饲料”——肥料就成为理想的选择。好氧堆肥是最常用的方式。对于含水量较低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适宜堆肥处理,如果壳、食物残渣、菜根、菜叶等;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厨余食品类垃圾,如果要进行堆肥处理,需要添加木屑等骨料来保证物料的透气性,从而完成好氧堆肥过程。餐厨垃圾堆肥处理需要有足够的土地空间进行处理和利用,一般适合家庭、居住密度低的社区。受运输、气味控制、调节碳氮比和透气性需要添加大量辅料等因素制约,一般不适合大规模集中处理建厂(100吨/日以上)。

实际应用中,餐厨垃圾堆肥处理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分类。例如,台北市自2003年12月26日开始全面回收家庭厨余,家庭厨余分类为“养猪厨余”及“堆肥厨余”,台北市环保局对其分类有详细说明。

三是厌氧消化处理方式。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是一种在厌氧状态下利用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快速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其反应机理与粪便产沼过程相同。它与好氧堆肥相比,改变了占地大、处理时间长,管理复杂和有气味等问题,对于高水分的有机垃圾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厌氧消化处理具有过程可控制、易操作、降解快、生产过程全封闭,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目前,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处理已经非常普遍,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励下,高水分的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采用厌氧消化处理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德国将沼气发电列为可再生能源,通过高电价补贴促进发展。

厌氧消化处理的主要产物有生物气(沼气)、肥料(残渣),因此厌氧消化处理过程既实现了有机垃圾能源化处理,也实现了肥料化处理。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处理的局限性是处理成本较高,按照我国现有的价格条件分析,即使在考虑沼气收益的前提下,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也要在100元以上(这里不包括运输成本)。

目前在亚洲,餐厨垃圾采用厌氧消化处理运行案例较少,新加坡餐厨垃圾处理厂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引进德国厌氧消化处理工艺,日处理规模为800吨,项目总投资4000万美元,沼气发电机装机6MW。

四是脱水后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水分实际上对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以及能源化利用没有贡献,反而增加了大量成本。一吨水通过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约1元左右,而在北京市通过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至少要200元以上。目前,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地区采用将餐厨垃圾脱水后作为生活垃圾处理,也有将高水分有机垃圾直接粉碎后排入下水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根据日本环境省统计,2006年,家庭餐厨垃圾量约为1058万吨,其中95%随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和填埋处理;餐饮单位及食品加工单位产生的食品类垃圾838万吨,其中20%进行饲料化利用,21%进行肥料化利用,45%随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和填埋处理。

记者:您对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下一步的建议是什么?

徐总: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其城市餐厨垃圾产量大,处理需求大,集中处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如何将分布在各个餐馆和食堂的餐厨垃圾有效收集起来。但是应该看到,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我认为下一步重点要在现有工艺总结与规划上。我有几条建议:

一是餐厨垃圾从源头上进一步减量。源头减量一方面要遏制浪费,另一方面要控制水分。遏制浪费需要从教育、立法、经济手段等多方面推进。我觉得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日本于2000年颁布了《食品再生法》,该法明确指出,浪费食品是不道德的,而且是违法行为。号召全社会要杜绝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厨余类有机垃圾管理,我们需要变换思路,把控制水分作为管理目标。水分控制可以大幅度节约运输成本、处理能力建设。以北京为例,鲜瓜果每年人均消费量超过60千克(来源北京市统计局),这其中西瓜占有较大比例,相应西瓜皮是构成生活垃圾中水分的重要来源。推广使用食品垃圾粉碎机(在家庭或小区)我认为是可行的做法。如果仅仅将家庭中高水分的西瓜皮、汤、果皮等垃圾粉碎通过下水道排除,其成本低,又不会增大下水道和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再辅助密闭化垃圾收集,生活垃圾含水量降低到40%左右是容易实现的。这样,将大幅度提高北京市生活垃圾的热值,有利于垃圾焚烧处理。以北京市600万吨生活垃圾年清运量计算,如果减少20%的水分,相当于至少节约2.4亿元垃圾收运处理费用。

二是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在源头上进一步分类。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开始关注餐饮单位的厨余垃圾,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单独收集和有效处理,但厨余垃圾的处理技术路线还有待明晰。事实上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主要分为两个去向:饲料化和肥料化。可以推行厨余垃圾的饲料化利用,对厨余垃圾中适宜作饲料的部分进行单独收集。

台北市厨余回收分为养猪厨余和堆肥厨余就是很值得思考的实践。实际上所有的废物资源化都需要源头分类,发达国家对餐饮单位的废弃油脂进行单独收集就是在体现和实践这样的理念。如美国厨余垃圾管理要求中提出对剩余食物优先提供给需要救助贫困人群,也体现出废物资源化的思路。

三是整体规划的思路。北京市餐厨垃圾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从经济、环保、安全的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要先易后难、分布实施、有序推进。如果集中处理后仅仅饲料化处理,其在保障生物及食品安全方面作用并不大;如果集中处理后全部进行肥料化处理,其处理成本高。因此,对于城镇和城市郊区,再利用与饲料化处理可以保留但需要规范;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和社区,好氧堆肥处理可以试点;对于大城市集中区,现代化的厌氧消化处理需要示范;另外,脱水后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也值得探索。

小学学校整体规划方案 篇4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我校(大新庄中心小学)始建于1940年。位于大新庄二村,是一所六年制非寄宿制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1072㎡,校舍总面积1048平方米,在校学生699人,共18个教学班,在职教师26人。这支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我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覆盖面积大,学生来源广,服务范围大。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有农村特色的学校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保证校舍安全,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为首要,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

三、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活泼、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以教师为本,尊重个性差异,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让教师在幸福中享受工作。

(二)总体目标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重视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美化校容校貌,搞好环境保护,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四、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工程建设具体规划

(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现有的校舍、办公条件、教学设备,远远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校舍安全排查鉴定情况,结合学校发展前景,特制定学校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改建规划:

1、学校礼堂,学校礼堂需要进行拆除;

2、图书阅览室需要进行改造加固。;

3、学校厕所不能满足需要,应进行改造。我们将对上述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改造年份为2011年。

(二)学校文化氛围建设

以“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我校计划开学初围绕我校办校理念、思想等进行文化环境建设,对校园内墙壁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三)校园绿化建设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校园面积小,学生人数多的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踊路两侧的屋后的树木为主,搭配花坛草花。目前针对各班教室前花坛存在的问题计划开学进行整理,统一布局各班前的花坛内的花草,并明确责任人。通过科学规划,分期有序的实施,大新庄中心小学将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学,使校园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场所。

小学学校整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创建和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逐步形成具有六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建设目标: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时代特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六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校内陈设与布置,绿化美化工作等,进一步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二)广泛宣传六中精神、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使其人人皆知,让“崇尚先进、争创一流”的黄小精神,“团结勤奋、文明求实”的校风,“乐学勤思、刻苦创优”的学风,“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教风,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并形成系列。

(五)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愿望的融合,使校园充满和谐。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师生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师生的身心需要,重视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充分发挥和培育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

(二)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三)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的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践生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体验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等特点,需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并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六)创造性原则。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会随之而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在形式上开拓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按照“清新、高雅、和谐、开放”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让校园充满艺术性、教育性,体现出山区独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1、优化学校 人文环境

(1)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2)树立学校品牌形象,加强师生品牌教育,规范学校校旗、校徽、校标的制作和使用,引导师生时刻牢记六中精神和校训,人人会唱校歌,让黄猫小学精神、校训、校歌以及校内的各种雕塑、提示牌,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创建黄猫小学校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实物展示,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4)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学习榜样、立志成才、报效祖国。(5)精神设计,认真组织学校每一次重大节庆活动,充分发挥和挖掘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2、加强学校人文景观建设

(1)认真抓好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2)认真贯彻落实《班级环境建设标准》,积极开展班级环境建设示范班的创设活动,使班级环境、校园环境优美整洁,令人赏心悦目。(3)在校内公共场所设置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教育氛围。(4)建立校园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3、加强学校文化设施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设计和建设教学、体育、科技、文艺、图书馆、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2)加强校内刊物、广播电视、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力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排难创新,勇争一流”的黄小人精神,帮助全体树立共同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育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崇尚先进、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

2、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指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团结、勤奋、文明、求实”的校风,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3、培育良好的教风,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创建“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良好教风,为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原动力。

4、继续培育“乐学、勤思、刻苦、创优”的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乐于探究、刻苦勤奋、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上好每一节,完成好每一项作业。

5、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热爱集体、快乐和谐的良好班风。

6、精心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2)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3)办好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深受学生喜欢的节日,通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与爱好。

(三)大力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3、进一步修定和完善学校部门规章,并将其汇编成册,作为处理学校内部工作的依据。

4、建立落实《中小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配套规章,创建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强化学生遵规守纪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在人、财、物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石沟沿小学整体规划(长) 篇5

(2014---2016)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学校始建于1921年,校园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02平方米,现开设8个教学班(包括1个学前班和1个早教班),共有学生134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0名(其中女教师5人),聘请一名早教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专科以上学历9人,占90%,小学高级以上教职工6人,党员教师4人。近年来,我校坚持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各界需要,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学校发展优势。

(1)国家均衡发展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办学条件十分重视,办学条件得到了逐年改善,学校规模越办越大。校园占地面积4000 m2,人均近29.4 m2,校园建筑面积1102m2,人均8.1m2,学校有一个教学光盘播放室,有微机2台,有卫星接受和播放设备.学校图书室藏书2218册,人均 16.1册。2013年11月,学校安装了班班通电子白板。

(2)家长的家教育意识转变。石沟沿小学虽然是贫困山村学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都有“望子成龙”和“望子成凤”的愿望。家长们期望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成才。

(3)公益项目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扬帆计划、爱心包裹、村中爱心人士的捐资助学等。)

3.存在的问题。

(1)教师年龄偏大老化(平均年龄44.6岁),专业化水平不高,提升慢。学校缺少专科教师、骨干教师。学校紧缺英语和小学科专任教师。(2)教师职业倦怠,学校教育水平低下。教师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由于经费紧张,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锻炼机会非常少,很难接受到新思想、新观念,再加上年龄偏大,学习自主性较差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同时也加大了城乡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3)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系统化,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属于贫困山村学校,周边教育环境不尽人意,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学校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学校外部环境和内在优势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学校发展目标。

1.办学理念:健康成长、勤奋自立、全面发展、建设家乡 2总体目标:依据国家、青海《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义务教育法》,我们提出来“让学生享受完整、快乐的义务教育,同时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谐发展“的总体发展设想。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将学校发展成农村一流学校。

三、具体发展目标及实施策略:

(一)学生发展目标:

1、重视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行为素养。

(1)运用好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做“文明好少年”评比活动,每周评出文明好少年的同学,将其事迹在升旗仪式上的荣誉时刻给以公开表彰,以此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开展“我为校园争光添彩”、“创建节约型校园”、“知荣辱、做真人”、“爱心助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弱势群体健康成长。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和残疾儿童家庭子女,给以更多的心灵交流与行为引导。教师爱心要求明确。一是热爱学生,即有童心、爱心、耐心,爱所有的学生,给特殊学生(身心有障碍的,单亲的,后进的……)以特殊的爱;二是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情感、需求、爱好”。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即和学生交朋友,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发扬民主,正确评价学生,老师有错也要自我批评,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学校要形成“趣贯始终,情满课堂,爱洒校园”的氛围,无时无处不让学生感到爱,享受到爱,同时使学生从中学会爱,爱生活、爱集体、爱他人。

(3)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务自己管,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还要推行“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模式。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1)开设快乐课程,如:手工制作、绘画、舞蹈、棋类、球类等项目。

(2)开设“听读欣赏课”,开展“热爱读书,勤于写作”活动。(3)开展“强身健体”活动。

(二)教师发展目标:

1、科研培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倡导研训结合,以培促研,以研促培,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新校本培训模式,搭建多元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优化的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从“新、精、活、实、巧”五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学校开展学科教研、优质课赛课活动、新课程改革观摩研讨活动等,努力体现理念“新”、讲练“精”、课堂“活”、过程“实”、方法“巧”。同时要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

2、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提炼丰富教育资源。

3、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业爱生”的教师队伍。(1)要狠抓师德建设,增强团队意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格执行教师从教行为的有关规定。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按时开展政治学习,落实师德规范,强化依法执教。

(2)要求加快学历进修,重视技能培训。每学期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和英语等培训,加强教师外出培训。

(3)出台激励机制,加速专业成长。学校要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评比活动,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加大对教科研成果的表彰力度。

(三)学校发展目标:

1、正确把握办学方向,努力打造学校特色

学校注重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一是坚持文化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二是科研培训一体化,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加大投入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2、德育课程一体化,提高学校育人实效

(1)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着重抓好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如通过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德育工作例会、中队辅导员培训等,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学校要建立和形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实施,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良好格局。

(2)为使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制定一系列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值日制度》等,结合新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开展中队黑板报评比,坚持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每月一次的主题队会,每学期一次的校外辅导员来校上课,每学年一次的德育工作总结表彰会制度,使德育工作更趋规范化。

(3)学校强化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学校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在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适时适度渗透德育教育;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重视德育工作。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美丽校园建设

学校加强校园美化,要以紧凑合理的总平面功能布局、简洁、活泼的建筑形象和丰富的绿化设计展示学校形象。认真搞好绿化,使学校的主建筑及各种场所、各类设施,尽量体现自然美与传统美的结合,清新优美。让人一进校园就能产生清爽、亲切和无限愉悦、恬美的感受。

(2)人文校园建设

学校要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志向高远、品德高尚、个性鲜明、创新尚美的现代文明小公民。学校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根据学生特长和自愿,开设各类兴趣小组:美术、合唱、舞蹈、体育、信息技术……一年一度的“六一”文艺汇演,学生特色“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大显身手。学校党员、骨干教师,对学困生长期实行“一帮一”或“一帮二”的结对子活动。

(3)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干部团结协作、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以诚管校、以爱助人、处事公平,遇事不缩头、不因人论事,在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上阳光作业、校务公开,突出管理的教育性、民主性、开放性。听取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要起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学校重视感情激励,尊重和信任教师;主动关心、真诚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正当合理需求;设身处地的为教师着想,审时度势把握宽严尺度;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促“他律”为“自律”;以制度和奖励形式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努力为教师创造和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大北京”要有整体规划 篇6

回顾10多年来的研究,我有两个方面的深切体会:一方面,关于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考与建议,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识——可以说,已经逐渐从学术共识转化为社会共识与决策共识;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对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0多年来,在京津冀区域大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随着大规模新城建设的甚嚣尘上以及房地产的畸形繁荣,特大城市地区出现了人口过分集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住房等生活成本迅速增高、经济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怀有强烈的“土地财政”动机,即通过招商引资,扩大投资,促进新城新区开发,带动土地升值,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维持城市建设的资本循环;

第二,与空间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被部门化”。行政部门在制定空间政策、法规和规划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而弱化相应的责任,甚至偏离国家整体的政策方针和公共利益;

第三,城乡建设长期存在“重城轻乡”的思想。为了发展城市而不惜牺牲农村,为了土地开发进行简单粗暴的征地。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乡村发展形成严重的忽视,“三农”问题日益严峻;

第四,对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将复杂的城乡建设与城镇化当作简单的经济现象或物质建设工作。用一个简单的目标来概括复杂的城镇化进程,或聚焦于某个问题,或聚焦于某一方面,复杂问题被简单化,造成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被动局面。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讨论越来越热烈,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如何遵循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应政策,在顶层设计方面,需要预为思考。建议在下列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复杂性,采取“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化错综复杂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寻找在相关系统的有限层次中求解的途径。如果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系统还处在一个相对均衡、稳定的状态,那么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如今,上述五个系统则已经出现了比重失衡且各自为政的局面,亟须重视系统之间的交叉联系,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第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对于特大城市地区,促进生产要素的灵活流动和重组,在区域尺度上对特大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进行有效疏解,同时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吸纳与服务功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有序流动,形成一种城乡协调的统一体。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有序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依据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特色等现实情况,积极进行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试点;

第三,加强城镇化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提高城乡规划的决策水平和技术支持。城镇化是一项复杂性、专业性、连续性都很强的工作,有关的决策需要在了解历史和熟悉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与问题,不能照搬别人的成绩,照猫画虎。建议在少数城市工作中试行城市总建筑师、总规划师、总工程师制度,对城市发展进行整体的研究、决策和管理。

第四,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关系国计民生,人居建设的目的是创造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满足人的需求,包括空间需求,人居建设应该成为五大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积极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为解决当前复杂的城镇化问题,提供发展目标的思想理念、组织研究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的技术工具和战略措施。

学校整体发展五年规划 篇7

一、发展背景

1、悠久的办学历史 1946年,以抗日名将蒋光鼐为代表的先贤们倡导创办了常平中学,她就跟知识经济到来的象征——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结伴同行,走过了六十一年的办学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常平中学高举“平心致远、正道力行”的旗帜,坚持“严、勤、实、活”的校风,从严治校,务实办学,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为东莞和常平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经过几代常中人的努力,她由一所简陋的农村初中发展成为东莞东部地区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成为东莞市骨干大校之一。2000年1月被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2003年1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同时还是国家教育部命名的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广东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广东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

2、优越的社会环境

常平具有独特的交通、经济区位优势。她位于广深经济走廊中部,是新兴的华南铁路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是东莞市委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东翼支点城市,由于其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高度发展优势被誉为京九第一镇。无论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高度来看,时代都呼唤着常平教育的龙头——常平中学成为一所能与常平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上规模、上档次的东莞东部地区的教育“航母”。当前,全球化经济的竞争、整合和调整,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际竞争的复杂性,还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变革,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常中人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能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又具有远景发展潜力的办学规划,并为实现规划的蓝图努力奋斗。

二、发展基础

1、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1)指导思想:根据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念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我校在今后几年内,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坚持端正教育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教和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深化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2)办学宗旨:倡导教育公平,办好平民教育,传承先进文化,播撒人类文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为学校持续发展创新。常平中学坚持实施平民教育的理念,校长要当好平民校长,教师要当好平民教师,学校要办好平民教育,坚持不设尖子班和变相的实验班。学校在办学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关注教师终身发展,努力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倡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和谐共进,让学校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薪火相传。(3)办学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以师生发展为根本,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素质观和质量观,明确学校的办学在根本上就是育人,育人既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综合技能,也包括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把重点对制度和财物的管理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坚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就是要实现教育观念前卫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信息网络化和教育活动规范化。坚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就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精细化管理,以强烈的事业心追求教育品质、追求管理创新、追求成就卓越,追求工作高效。(4)校训:“平心致远、正道力行”。“平心致远”就是要常怀平和心、常干平凡事、常做平实人、平中求真善、平中创奇伟,平中见远大。“正道力行”就是要做到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堂正向善,尊崇真理;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树立正气,坚走正道;力出正果,健行不息。在校训指引下,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政风。校风:“严、勤、实、活”。政风:“团结、协调、务实、高效”。

2、较强的领导班子

我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15人,拥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10人,老中青结合,具有合理的年龄和专业结构,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合作,管理能力强,效率高。正副校长4人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都通过了中学校长岗位培训,具有长期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经验,曾获得市、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校长王功学同志从事教育工作35年,是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他曾经在1988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从1980年起,长期担任重点中学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具有26年丰富的教学行政管理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他辅导学生200多人次先后在国家和省市各类竞赛获奖。近年来主研的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广东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项申报了国家专利。近几年主要荣誉称号有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辅导员、东莞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东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东莞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模范。

3、广泛的示范性

我校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抓准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校本科研,坚持不懈地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优化了学校的管理,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的科研成就有:《基于“类标准分”和网络的全员全程动态跟踪网上无纸化操作系统》2003年11月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举行的成果推介会上在全省推广。还有《教师德能勤绩量化考核网上无纸化操作系统》、《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教职工网络可视化考勤系统》和《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等管理软件。

我校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全市走在前列,因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省内外许多兄弟学校如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分校、东莞实验中学、光明中学、厚街中学、珠海一中、广东番禺象贤中学、广东禺山高级中学、江门江海中学、中山市小榄镇全部中学、江西赣州三中、江西兴国一中等五十多所学校都使用我校的管理软件。这些管理软件在学校中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省、市领导对我校的校园信息化管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原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会长王屏山,广东省副省长佟星,东莞市副市长冷晓明,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及市教育局领导等先后来我校视察调研。

三、发展目标

1、办学目标:“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把常平中学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一流名校”。努力把常平中学建成教育思想先进、办学条件优越、校园文化浓郁、办学特色鲜明、教师队伍精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功能完善、教育质量一流、管理科学规范、示范作用明显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学生培育目标:立足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崇尚科学、个性鲜明、适应社会、勇于创造、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指标: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达96%,后进生转化率达96%,违法犯罪率为0;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50%,高考上本科录取线人数占70%,信息技术课考核合格率达100%,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九级标准;体育合格率、体育锻炼达标率、达标优秀率分别达96%、96%、30%,学生身心健康。)

3、教师培育目标:有崇高的师德和强烈的责任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人才意识,有较高的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有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手段,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

(相关指标: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有高级职称、研究生学历者占40%以上;100%的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鼓励部分教师掌握一门外语并积极进行双语教学探索,90%的教师能熟练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80%的教师能熟练制作开发课件,90%教师能开设一门以上选修课;教师违法犯罪率为0。)

四、重点发展领域

1、加快完善各种设施设备

我校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多达1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欧陆风格,气势恢弘,但教学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各种设施设备。主要是:

(1)完善信息技术设备、设施;(2)完善图书馆设备、设施;(3)完善实验室、探究室设备;(4)完善艺术楼设备;(5)建设好室内体育馆;(6)学生宿舍改造;

(7)对新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使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振兴靠教师,要创建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配套的教师队伍,当前我校教师年龄大都在35岁左右,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利弊互存,迫切需要解决好新老交替的问题,让中青年教师早日成熟,并逐步增强骨干教师的力量。因此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人文底蕴积累和师德修养上都明显提高。(1)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师德修养,积累人文底蕴,展示人民教师崇高品德,为人师表,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层次。

(2)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要挑选一批有敬业精神,有帮带能力,有教学实绩,有严谨认真治学态度的教师担任导师。通过导师的传、帮、带,使一批新教师在三、五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和科研骨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生力量,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在实施“青蓝工程”的过程中,要切实建立和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帮带制度,双方要签订帮带合同,落实帮带措施。教务处要验收帮带成果。

(3)努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完善“强师”机制。在今后的3-5年内争取使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5 %,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在3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在80 %以上。通过引进或培养,出一批在我市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名教师。(4)鼓励教师“冒尖”,逐步建立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用人机制,创设“成功在常中”的事业软环境。对成绩特别优秀的中、初级教师,职务评聘实行低评高聘。对思想、业务上积极进取并有突出表现的青年教师,以提前转正或破格评聘等方式予以奖励,增强竞争、成才、成功的事业心。

在发挥我校已成立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作用的同时,还要探讨建立学科带头人领衔制度。要规范骨干教师评聘机制,在提高骨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5)抓教学科研。学校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先导职能,选拔具有科研特长的教师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形成浓厚的校园科研氛围。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的考核之中,实行奖励制度。对科研工作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予以重奖。每两年汇编一册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常平中学教研论文集》。开设教师学术论坛,引导、鼓励教师交流教学中的心得、感悟、思考,以此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准,形成广泛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6)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在做好常规建设之外,要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工作经验交流、外出考察和课题研究活动,采取导师带教、课程进修等不同形式培养好青年班主任,修订、完善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考核评价制度,力争三年内培养一批优秀班主任。

3、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继承发扬常平中学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以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目标,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可选择性的结构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立足基础课程,发展拓展课程,突出研究课程,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全面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一轮课改已经全面启动。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应对新一轮课改。新一轮课改是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为基础的学分制,一是全面改革课程体系,进行学科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改革课堂授课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加强校本科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以科研促教改,教改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学校课程方案。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结合东莞的实际,研究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形成学校课程方案。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活动类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课时,确保每学期校本课程开课十几门课程,每学期形成3——5门传统优势课程,力争在两年内达到20门左右,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展示个性的舞台。

(3)改革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深、表现最为顽固的领域,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应探索从教学评价上解放教师,解放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广大教师顺应时代之变,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行为,给学生更多直接体验与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鉴此,学校要研究如何编制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争取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估方法,推动学校向素质教育转轨。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综合实践活动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我们要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并加强管理,务求实效。

4、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将切实把德育工作当做学校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教学寓德、活动育德、实践养德、评价导德、管理促德;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制度,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抓好德育工作的落实,提升德育的实效性;逐步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做到校内外结合、点与面结合、基础与特色结合、常规与重点相结合,使我校成为学生持续发展、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1)健全德育工作网络

成立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委员会,德育处、团委会、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班委会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德育工作格局。横向则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从而形成以学校为主渠道,校育、家育、社会育和自我育相联手的教育网络,真正落实全方位的人人施教、处处育人,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2)拓展社会教育途径

开发和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建立学校法制教育共建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家讲师团等。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学习,同时落实好“请进来”。(3)加强健康教育

以树立大健康教育观为宗旨,力争形成心理健康、体质健康和适应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为此,要做到: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系列化、常规化的心理辅导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辅导中心,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和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网络,培养能进行一般心理辅助教育的学生干部,发挥同龄人之间自我开展心理保健的特殊作用。为最终形成我校有特色的健康教育系列奠定基础。

(4)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既是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教育的场所;既能让学生发挥特长,又能让学生学会创造;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主体意识。继续发挥常平中学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满意的社团。学校党政应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条件,鼓励社团的发展与社团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创办一些旨在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生存能力的各类社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社团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并逐步形成一至两个全市有影响力的社团。

(5)坚定不移地长期抓好生命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做好防火、防盗、公共交通秩序、社会实践活动等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举办禁毒、拒毒、打黄等专项法制宣传展览和教育报告会。

(6)做好学生成长跟踪管理工作。构建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完善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使其合理化和规范化,更好发挥它们的功效和价值。加强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跟踪培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注重处理好家长所反馈的问题。

五、发展保障措施

1、政府、社区、家长支持

学校创建规划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社区及家长的支持。为此,我们将继续深入展开宣传工作,参与社区活动,以得到政府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得到社区、家长的帮助、配合。还要广泛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注入学校,吸引社会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创建工作献计献策。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实现常平中学创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目标,为我省、更为东莞、常平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2、成立创建发展小组

为了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领导,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发展小组,制定创建发展规划,并按照《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督导验收方案(试行)》的要求,切实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3、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我们要把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动员和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为创建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4、过程控制与测评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标准规范下一篇:职业经理人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