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2024-06-12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共9篇)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篇1

苏科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三大题3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将学校、姓名、年级、班级、考场、座号、考试号填写(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24分)

l、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自行车轮子的直径约为1.5m B.一棵大白菜的质量约为100g C.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490N D.人体肺泡内气体的压强约为106Pa

2、在地质灾害的救援中,由于陆路交通阻隔,直升飞机在救援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直升飞机在竖直上升时,使直升飞机上升的力是

A.机身对螺旋桨的作用力 B.螺旋桨对空气的作用力 C.机身对空气的作用力 D.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

3、有人认为使用弹簧测力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 A.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B.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C.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盘面平行

D.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最大值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匀速竖直向上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B.拉链拉不动时,可在拉链上抹一点石蜡,就容易拉动了 C.人走路时,受到地面对人向后的滑动摩擦力 D.皮带传动时,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是有害的

5、某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到达山顶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的体重变大 B.运动员的质量变小

C.运动员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变大 D.运动员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变小

6、据美联社报道,“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由于车轮陷入到细沙中而被困在火星表面的一个沙丘上,一直动弹不得,这与沙丘能够承受的压强较小有关.如果你是火星探测器的设计者,为了减小探测器对地面的压强,可行的改进方法是 A.增大探测器的质量 B.车轮使用履带式

C.减小车轮表面的粗糙程度 D.减少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7、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正往更远的太空直线飞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立刻静止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8、a、b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它们的高度相同,质量之比,ma:mb=3:5,把它们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则水平桌面受到圆柱体的压强之比Pa:pb等于 A. 1:1 B. 3:5 C. 5:3 D.9:25

9、如下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够正确反应弹簧测力计示数,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的关系图象是

10、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B.物体之间发生作用时,不一定互相接触 C.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1、中国铁路采用的“和谐号”动车组多次大提速.高速列车经过时,若人离铁道太近很可能被吸进铁道,应特别注意安全,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车与人之间的空气流速减小,压强增大 B.车与人之间的空气流速减小,压强减小 C.车与人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大,压强减小 D.车与人之间的空气流速加大,压强增大

3312、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kg/m,一定体积的冰熔化成水后,其体积将

A.增加1/10

B.减少1/10 C.增加1/9 D.减少1/9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3、在满满一杯水中,慢慢加入两小勺细沙糖,杯中的水不会溢出,这说明 ▲ ;过一会儿,从杯中取一勺水尝一尝,发现水有甜味,这是因为 ▲ 的缘故.

14、我们在某些科学杂志的封面上常能看到如图所示的图片,其实这是锂原子

结构的模型。图中处于中心的是 ▲,周围绕它运动的是带 ▲

电的 ▲,但整个原子对外 ▲(显示/不显)电性.

15、斧子是木工师傅常用的工具,用过一段时间,木工师傅要将斧头磨一磨,目的是通过 ▲

来增大压强;斧头松了,木工师傅将斧柄的一端在地面上用力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这是由于 ▲ .汽车轮胎的表面制成凹凸花纹,其作用是通过 ▲ 来增大摩擦;机器的轴承中加入润滑油的目的是 ▲ 摩擦;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能增大闸皮与车轮间的 ▲,从而增大闸皮与车轮间的滑动摩擦力。划玻璃刀的头部装上一粒金刚石,利用了金刚石的 ▲ 比较大这个属性。

16、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 ▲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乙所示),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推力F2= ▲ N.

17、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 ▲ 状态;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 N.

18、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物体,体积之比为V甲:V乙=2:1,质量之比为m甲:m乙=1:3,则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 :若将甲切去质量的一半,乙切去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 .

19、有一很薄的塑料袋装满水后,用细线系紧后挂在弹簧秤上,示数为20N,若将其浸没在水中称,弹簧秤的示数为 ▲ N;若浸没煤油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 ▲ N.(g=10N/kg,煤油密度为0.8×10kg/m)20、一艘远洋轮船装上货物后,发现船身下沉了一些,则它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船由长江驶入黄海后,船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船身相对于水面将 ▲(填“上浮”、“下沉”或“不变”).

21、大气压强虽然很大,但是平常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是 ▲ 实验强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高空的大气压 ▲(填“高”或“低”),球内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将球胀破。

22、用30N水平力把重50N、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物块按压在竖直墙上,则墙受到的压强为 ▲ Pa,如果用同样大的力竖直向下把物块按压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所受的压强为 ▲ Pa。

三、解答题:(共48分)(A)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3、被运动员踢出的足球沿如图所示的轨迹运功,足球的重为5N,在图中画出足球受重力的示意图.

24、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常用传送带传送工件,如图所示,一个工件与传送带一起以0.5m/s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工件受力的示意图.

25、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球A所受重力和A对挡板B的压力.

26、将一个鸡蛋轻轻放入烧杯的水中,然后向水中加盐,使鸡蛋上浮,在图中画出鸡蛋上浮时的受力示意图.

3(B)计算题:(第27题6分,第28题6分,29题8分,共20分)

27、“乌鸦喝水”的故事你不陌生吧。若有一只容积为3×10m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10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了瓶口。(说明:不考虑小石子之间的空隙,g取10N/kg)求:(1)瓶内石块的总重力:(2)瓶内石块的总体积;(3)瓶内石块的密度.

28、某通缉逃犯在水平潮湿泥地上站立时留下一对清晰的脚印,如图所示,每个脚印的面积为0.025m,深度为1.8 cm.为了大致知道该逃犯的质量,公安刑侦人员对该潮湿泥地进行抗压实验,发现使潮湿泥地达到相同深度 的压强为1.5×10Pa(不需要考虑大气压强,g取10N/kg),请你根据以上

数据推算:

(1)该逃犯对潮湿泥地的压力是多少?(2)该逃犯的质量最多是多少?

29、打捞沉船时,常先将金属浮箱注满水,沉入水底,再用钢绳将其固定在沉船上,然后向浮箱中压入气体,排出浮箱内的水,这样浮箱就可上浮把沉船拉起.某次打捞作业中,所用浮箱的外形是边长为2m的正方体,其净重为2000N.当浮箱沉到水下时,求(g=10N/kg):

(1)浮箱受到水的浮力;

(2)当把浮箱内水全部排出,浮箱与沉船一起匀速上浮时,浮箱对沉船的拉力.

(C)实验、探究题:(第30题6分,第31题7分,第32题7分,共20分)30、小华妈妈担心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小华为消除妈妈

的担扰,由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0.93g/cm

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0.95g/cm之间,并完成用测

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的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

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

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

3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 ▲ cm;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时,应移动 ▲。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 ▲ g。

3(3)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 g/cm,色拉油的品质是 ▲(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31、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

(2)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

▲。

-43 4(3)图乙中,浸没在水中的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的浮力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合金块的密度是 ▲。

32、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 .

(2)如左下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 ▲ 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1N.

(3)右下图中,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 cm,计算得到活塞

2的横截面积为 ▲ cm.

(4)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 Pa.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而且是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篇2

方法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体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等因素影响.据此, 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加强这些因素就成了关键在数学教学中, 结合学科特点, 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让学生明确自学的优越性

苏科版教材从内容的安排上比华师大版更紧凑, 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深度, 学生不易掌握.如果课前预习, 则学生上课时很难真正地掌握一节课的内容.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 学习“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时, 课本上安排了3节课的内容,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教, 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让我们伤透了脑筋。一次次的挫败, 学生渐渐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感.经过集思广益, 我们决定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节课都布置预习作业:先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自学, 把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勾出, 试着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过了一个学期,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他们最喜欢上的就是数学课, 课后最先做的就是数学作业, 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下面我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为例, 简要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二、指导学生课前自学

“学贵有疑”,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 以发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 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自学提纲) , 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 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同学 (老师) 质疑.

自学提纲:

1.看教材第74页到第76页, 生活中有哪些是旋转现象?列举4—5例.

2.什么是旋转?一个图形的旋转由几个要素确定?分别是哪几个?

3.旋转有何特征? (从边、角等角度研究)

4.完成课本第75—76页上的练习.

5.通过预习, 你会解决下列问题吗?

(1) 如图, △AOB中, OA=3, AB=1, ∠AOB=24°, ∠A′OB=36°, 如△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A′O′B′, 则旋转角=____, OA′=_____, A′B′=____.

(2) 如图, 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后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 如AB=4, 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____, ∠D′AB=____, ∠D′DB=____.

6.将下面的图形绕点O连续旋转72°后的图形.

“自学提纲”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 (读书) 、自学、思考、探究, 使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先有一个初步了解, 发现问题, 完成第一次学习.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课改前, 一节课能“讲”完的内容, 现在却很难完成.于是, 一些老师抱怨这套教材, 认为教材在七、八年级的前三个学期内容较难, 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殊不知是我们的教学态度出了问题, 而非这一教材不科学.试想, 在我们占有绝对主动权的课堂上, 学生作为“听众”只是被动地接受, 由我们“讲懂”, 但是真正有多少学生“听懂”, 恐怕不得而知.学生自学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带着问题学习, 老师可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合作学习.

出现这一问题, 我认为, 主要是学生课前自学不充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实施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预习不充分的课或预习效果不好的课不上这是他们能够大面积地提高学生成绩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动机决定行动.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禀性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指导学生自学时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探究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洞察, 对于学困生, 要适时予以必要的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课前自学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只要学生坚持, 就能学有所获.

三、指导学生课上自学.

通过课前自学,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 再在课上指导学生自学, 即导学.导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情况, 包括学习意向、学习情绪、学习障碍等, 真正把握住学生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及思维的激发点.

现代教育学认为:由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的学习过程, 才是积极的、理想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如果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 导学时教师就要注意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遇到学习障碍等, 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 部分同学把握不住旋转的三个特征: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2.对应顶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对应顶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相等, 即旋转角都相等.其中的第二条、第三条不太好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桌两人剪出两个完合重合的三角形纸片△ABC, 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大头钉钉住叠在一起的两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C, 将上面的三角形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 下面的三角形不动, 同时教师在电脑上用动画演示, 观察这两个三角形, 指出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变?哪些角是旋转角, 它们有何关系?同桌交流讨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总结结束后, 让学生继续画图:如果△ABC绕着任意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任一角度, 则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带领大家再次画图探究.让学生明白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这样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老师一味地传授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成绩出自课堂, 能力来源自主”, 通过在课堂上对“自学提纲”的再学习,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这一环节自己的表现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深度、交流的广度, 以及他们所在的小组在班级中的位置, 就会开发他们的潜能, 收到更好的效果.课上自学,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自主学习”.为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在解决了自学提纲上的所有问题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 E是边CD上一点, F是边CB延长线上一点, 且DE=BF.

(1) 你能说出△ADE是如何旋转到△ABF的吗?

(2) △AEF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 你能求出四边形AFCE的面积吗?

(4) 取AD的中点M, 你能求出点M在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吗?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践表明, 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越学越好, 对数学越来越有兴趣.一位学生这么跟我说:“看数学书是一种乐趣, 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 做数学题比吃一块爱吃的红烧肉还要过瘾!”

四、指导学生课后自学

通过课前自学和课上自学—讨论—交流—反馈, 学生对本节课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但此时不应放松.上课不是简单地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 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据此, 要进行课后拓展延伸, 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体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课堂学习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结构的梳理, 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则很难兼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我认为课后拓展延伸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在“自学提纲”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 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归纳概括的笔记.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老师要不定时地进行检查.一位学生在学后记上写道:图形的旋转中, 一个图形在绕点旋转的过程中, 每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 那么这个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在旋转前后是否仍然相等呢?多么好的问题, 我深深地被学生的好学精神、钻研精神感动了.

2.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如图, 画出四边形ABCD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

变式:在画好的图形基础上, 如擦去点O, 你能作出它们的旋转中心吗?

对于这个问题, 要让学生先充分理解旋转的第二个特征:对应顶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即旋转中心在对应顶点连线的中垂线上, 对应点连线的中垂线的交点就是旋转中心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在课后探究, 真正地将学习延续到课外.

3.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 以及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 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例如, 为了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使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用旋转知识为班级设计一个体现班级文化及班风班貌的班徽.

为《图形的旋转》的第二课做准备, 让学生画出一个图形绕点旋转180°后的图形, 为下一课中心对称图形埋下伏笔.

“重复是学习之母”, 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相信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有力保障.

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 篇3

1.下列有关安全用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家庭电路需要修理时,必须断开总开关

B.控制电灯的开关装在火线或零线上都可以

C.电源插座上有灰尘,可以不切断电源直接用湿抹布擦掉

D.在电线上晾衣服

2.看电视节目换台时,实际上是在改变()。

A.电视台的发射频率B.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速

C.电视机的接收频率D.电视机接收的电磁波的波速

3.小明利用电能表测量某一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一个用电器连续工作时,测得在0.5 h内,消耗的电能为0.6 kW·h,那么这一个用电器是()。

A.电冰箱 B.普通白炽灯 C.彩色电视机 D.壁挂式空调机

4.在如图1甲所示的电路中,已知R=6Ω,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V和V1的示数如图1乙、图1丙所示,则该电路中的电流为 ()。

A.1AB.0.4AC. 0.2AD.0.6A

5.将标有“6伏 3瓦”的灯泡L1和标有“9伏 3瓦”的灯泡L2串联到电源上,闭合开关S后,只有一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个灯泡发光较暗,则正常发光的灯泡和电源电压分别是()。

A.L1 ,15伏B.L2 ,15伏C.L1,13伏D.L2 ,13伏

6.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l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滑片自b向a移动的过程()。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小

B.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大

C.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D.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7.某同学观察两只额定电压相同、但额定功率字样模糊不清的白炽灯,发现甲灯丝较粗较短,乙灯丝较细较长,这两只灯泡的额定功率( )。

A.甲灯大B.乙灯大

C.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8.在如图3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中,能够说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9.关于电磁波和现代通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通信

B.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高抗干扰及光能损耗小等优点

C.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10.两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其中一只亮,一只不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不亮灯泡的电阻太小B.不亮灯泡中通过的电流太小

C.不亮灯泡两端的电压太小 D.不亮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太小

二、填空题

11.现有两个灯泡L1、L2,分别标有“10V 10W”和“9V 5.4W”的字样。当将它们串联使用时,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______V;当将它们并联使用时,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______A,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是_______W。

12.我国实施彩电能效新标准规定,待机功率高于9W的彩电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小明想了解家中彩电是否符合新能效标准,便将100W的灯泡单独接入电路中,观察电能表l min转了5转;再让这台彩电单独接入电路并处于待机状态,电能表5 min转了2转,由此判断该彩电的待机功率为____W。若每天待机按20 h计算,小明家每月(按30天计)因彩电待机消耗的电能约为__________kW·h。

13. 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9V且保持不变,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小灯泡标有“6V 4W”,则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__Ω。为了不让电路中的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值是_______Ω。

14.两定值电阻甲、乙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5所示,甲的电阻为_______Ω;将甲和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0 V的电源两端,总线路中的电流为________A。

15.许多人习惯于将手机挂在胸前,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因为手机发射出的________会对人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MP3随身听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若MP3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0.01W,则连续播放100 s,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 J。它允许使用充电电池,则在电池充电过程中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16.如图6是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比较其中的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________方向有关的结论;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_______方向有关的结论。在这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机械能转化成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

(1)图7(1)中的实物连接有一处错误,请在错误连线上打“×”,并用笔画线替代导线画上正确的连线。

(2)在纠正电路连接错误的操作过程中,应使开关处于________状态。

(3)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7(2)所示。请将读数填入下表,并把表格补充完整。

(4)从上表实验记录中,可以发现灯泡亮暗不同时其实际功率大小______,还可以计算的另一个物理量是________。

18.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丽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丽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缠绕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8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的多少,来判断它_____________的不同。

(2)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4)通过比较d中甲、乙两个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______。

19.某学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索一项技术,即让一种名贵的花生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正常生长,决定搭建一个微型温室,温室内需要安装一个电发热体。根据设计,该发热体用36 V电压供电,发热功率为200 W(假设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1)电发热体不采用220 V电压而用36 V电压供电的考虑是________。

(2)采用36 V电压供电,电发热体需要自制,现决定用镍铬合金丝绕制,绕制成的电发热体,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应为____________。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4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篇5

四、平面镜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平面镜的应用、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1:

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2.虚像

棋子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存在。典型例题2:

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像(填实或虚).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并分析光污染带来的危害及防止。4.球面镜的应用

找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凸镜,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凹镜,让学生对比观察,建立直观的印象.再通过示意图和光路可逆的知识进行解释.最后请学生举出各种实例.典型例题3:

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2)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3)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四、课后练习

1、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 现象

2、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 ] A.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 B.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检验仪表是否水平. D.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4、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B.倒影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

5、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A.凹型镜面 B 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 D 乳白平面

6、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五、教后记

用心

爱心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篇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学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本章第三节内容,前面承接光的色彩,颜色和人眼看不见的光,后面联系平面镜和光的反射,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接着是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探索知识的欲望较高。在了解了光的色彩颜色之后,能够简单直观的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对生活中的现象缺乏理性理解。根据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以实验观察为主,多媒体动画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来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应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会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深刻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同时学会显示光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光直线传播的学习,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同时通过对科学家探索光速的了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勇气与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在对教材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我将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本节的重点,将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特点的探究作为难点。

四,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是观看影片,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循序渐进,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联系实际;扩大视野,应用新知;以及归纳小结,当堂训练。。。。。。。。。。。。。。。

八年级(下)期末强化练习 篇7

A.-15 B.15 C.- D.

2.如图1,在Rt△ABC中,AB=BC=4,D为BC的中点,在AC边上存在一点E,连接ED、EB,则△BDE周长的最小值为( ).

A. 2 B. 2

C. 2+2 D. 2+2

3.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D∥BC,DE⊥BC,垂足为点E,连接AC交DE于点F,点G为AF的中点,∠ACD=2∠ACB.若DG=3、EC=1,则DE的长为( ).

A.2 B.

C.2 D.

4.小华的数学平时成绩为92分,期中成绩为90分,期末成绩为96分,若按3:3:4的比例计算总评成绩,则小华的数学总评成绩应为( ).

A.92 B.93 C.96 D.92.7

5.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

6.一个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的菱形,顺次连接它的四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面积是 .

7.如图3,已知矩形ABCD,AB在y轴上,AB=2,BC=3,点A的坐标为(0,1),在AD边上有一点E(2,1),过点E的直线与BC交于点F.若EF平分矩形ABCD的面积,则直线EF的解析式为 .

8.如图4,菱形O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3,4),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顶点B,则k的值为 .

9.某班同学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捐献活动中,将省下的零用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有15位同学捐了20元,20位同学捐了10元,3位同学捐了8元,10位同学捐了5元,2位同学捐了3元,则该班同学共捐款 元,平均捐款 元,其中众数是 元.

10.如图5,在Rt△ABC中,∠ABC=90°,∠BAC=60°,D为AC的中点,以BD为折痕,将△BCD折叠,使得C点到达C1点的位置,连接AC1.求证:四边形ABDC1是菱形.

11.甲、乙两地距离300km,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如图6,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的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E表示轿车离甲地的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线段CD表示轿车在途中停留了 h;

(2)求线段DE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篇8

作为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的开篇,甚至作为整个物理学系统教学的起始点,《引言》里没有特别大的话题,既没有对物理学学科性质、结构分支、思想理论的概述,也没有在物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方面大书一笔。

《引言》重视学生理性思维和学习情感的构建过程,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引言》为初中阶段的探究式学习作了不少提示、铺垫,着实是一节名副其实的学科启蒙课。

一、具有亲和力的开场白,拉近学生和物理的距离。

引言以一串问题和几幅图片背景作为开场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勾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口吻”的连续发问契合了“探究活动以观察和提出问题作为起点”的教学原理,也表明了对“提问”行为持有赞同和鼓励的态度。

几幅背景图片:“东方明珠”、“豪华游艇”、“苹果落地”、“学生实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领略了物理学的风采——奇特的自然现象、伟大的物理学家,广泛的现实用途与价值,特别是两个学生认真做实验的情景更加让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被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里——“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体验科学探究”。

二、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能力。

在“奇妙的物理现象”里,首先安排了两个奇妙有趣的演示实验,“看哪个蜡烛先灭”,“猜水煮金鱼的结果”。以往老师在演示这两个实验时,常常侧重于对实验原理的讲解,另外还会添加更多新颖的物理实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作为一节启蒙课,除了兴趣方面的激励外,教师还应利用这两个简单的观察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尽管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观察,但对于科学活动经验几乎为零的学生,教师仍要对学生的观察过程做详细的指导,充分发挥这节启蒙课的“能力启蒙”作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抓住现象的主要特征,如比较蜡烛的熄灭时间,关注金鱼的生存情况等;引导学生对现象的奇特之处发问,如“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蜡烛为什么不同时熄灭呢?”,“小金鱼为什么安然无恙?”等;引导学生试着找出现象中的主要矛盾,猜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如蜡烛熄灭的先后与玻璃罩的高度可能存在关系,金鱼的生存与烧瓶加热部位、水温的变化可能存在关系等。

这两个适应性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如何观察,如何提问,如何建立合理猜想,也为下面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前做了热身。

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体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演示实验后,接着安排了一些学生实验和观察活动。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和注意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感官,眼看、鼻嗅、耳闻、手摸,勇于提出实验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如“透过盛水的玻璃杯观察书本上的字”这个活动似乎只要1秒钟就能完成,学生最初简单的、粗糙的观察只能获取零星的、个别的现象,但经过经过不断地交流、讨论,更多地动手实验,发现改变实验条件进行立体、动态地观察就可以使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全面。学生发现可以从一个角度变化到更多的角度进行观察,从杯子正面看、侧面看,从杯口向下看;还可以改变观察者的到杯子的距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进行观察;缩短或靠近杯子到书本的距离,观察现象;左右移动杯子,看字的移动方向和杯子的移动方向是否一致。精细的,广泛的观察带给学生了大量的思考:字为什么会变形?为什么会变大?变小?左右相反?为什么字跟杯子移动方向相反?字的大小是否跟杯子与书本的距离有关?„„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同时,讨论、集思广益的过程也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可以突破个人的局限性,对实验研究尤为重要。

四、在观察和分析现象时,有意识地加强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与训练。

如前面提到的实验中,比较蜡烛的熄灭时间,对比不同高度的玻璃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比较不同情况下透过玻璃杯观察到的字的大小„„

“用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隔在条形磁体和回行针之间,观察条形磁体对回行针吸引情况”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找出可以进行分类的物体,是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因为实验主要反映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这四个物体属性的差异,是不包括条形磁体和回行针在内的。接下去再要求学生比较这四个物体的异同点,进行分类。

学生在进行科学观察的初期,常常处于盲目,随意,无重点,无方向的状态。但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方法的运用,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找到了方向,学生的观察行为和思维变得更加理性。

五、在观察过程中,初步培养表达科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表达、描述科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常常被忽视,甚至隐形。其实这个能力至关重要,它能反映了观察者对现象的本质把握、了解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文字进行具体描述,特别是记录较复杂的活动过程,要注意条理,可以分步记录活动步骤,常使用“首先„„然后„„最后„„”,或“第一步„„第二部„„”这样的句式;也可以借助图形进行形象、直观地反映问题;用表格可以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分门别类加以展现;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关系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表达方法。

图形是理性思维最常用的辅助手段之一,形象思维的运用可以大大降解分

析的难度。“装有水、食用油的玻璃杯中,放入葡萄或小段蜡烛等,将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这个活动就在提示教师要关注图形能力的培养。活动时,教师多拿几个学生的“大作”出来展示,学生比较后发现画图时各部分尺寸比例要得当,最好在图上标注相关的信息,如名称、数据等。教师询问:“俯视图,侧视图哪种表现方式更合理,能将现象的主要特征突出出来?”学生说:“画俯视图看不出水和油的分层情况,也看不出葡萄、蜡烛的具体位置。”从中学生体会到画图还要注意合理性。

用表格法记录数据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这个实验里以及“磁屏蔽”实验里,利用学生平时对课程表的设计经验,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实验表格设计的训练,初步学习设计表格、记录数据的技能。

六、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联系生产生活的意识。

结合水煮金鱼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家里烧开水为什么不在水壶口部加热;清水中加盐鸡蛋上浮的实验中,教师问:“这个实验现象让我想到了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同学们想到了没有?”学生立即回答“死海不死!”表明他们几乎悟出了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看过了“磁屏蔽”实验时,问学生电磁炉的外壳用塑料板做,能防止电磁辐射泄露吗?„„

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学时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不能死学习,不能孤立地学某个知识,要善于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学以致用。

七、从故事和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根本。

“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这个故事有着多方面的教学意义,如富兰克林不盲从、不轻信的科学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实证方法和异中求同的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长久以来学生们最渴望了解的问题——怎样探究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

一步探究“什么因素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以说,前面的各种观察活动、故事引导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表格的能力,从故事中学习科学家的实证方法和探究过程„„也都是为这个活动做能力上的准备。学生能猜出影响放入回形针数量的合理因素,如杯口的大小,杯子的材料,杯子的形状等。教师对控制变量法稍加指导,学生基本上也都能得出明确的探究思路,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八年级物理期末苏科 篇9

二力平衡(初二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教时

教学日期:

****年**月**日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实验、总结归纳、讨论、讲解

实验或教具准备: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

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邀请一个同学和我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将一根长长的木棍顶在手指头上,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师:为什么老师坚持的时间比较长,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么,生:想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

1静止的花瓶

2匀速行驶的汽车

3静止的黄山飞石

4匀速吊起的货物

加速下落的乒乓球

6在地面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7做圆周运动的卫星

师:物理学中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称为物体的平衡状态。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知识点。P62概念画下来。(板书:一、什么是平衡状态)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几幅图片,利用平衡状态的定义,看看那些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学生单独回答:1234)

师:他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62页,对图9-1的四幅图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操作

受力分析4张图

老师巡视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

第二张,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发动机的牵引力

第四张,学生一般不会分析向上的有4个力

师:请学生分析,这四张图中,第一和第三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

学生回答1和3都是收到2个力作用

师:该同学分析的很好,我们物理上把物体处于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称为二力平衡。

(板书:二、什么是二力平衡)

刚才那个花瓶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请同学们在观察体验活动一的图,如果我将花瓶放在一个光滑的斜面上,请同学们画出花瓶的受力情况。

版图:

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的画

师:提出问题,物体能保持平衡么?

师:请看实验(实验操作)

发现,不能平衡,花瓶滑下来

教师:指着版图说,同样一个花瓶,都收到2个力的作用,但并不都是保持平衡,可见二力平衡是有条件的。

第二部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请同学们考虑下我们在研究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从那几个方面研究这两个力?

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来引导)

师:很好!我们就从这三个因素来考虑

师:接下来我们根据已给的实验器材来探究这两个力在大小、方向、作用点上的关系。

同学们,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和几个因素关系的时候,显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操作,老师把实验器材给大家介绍下。

实验仪器介绍:

1、铁架台:固定滑轮(初三要学的)

2、演示操作,将带有细线的纸片挂在滑轮上,并且两边各挂一个钩码。

3、由于绳和滑轮的摩擦小,忽略不计,那么,纸片收到绳的拉力大小和钩码的重力相同。

4、轻质小纸片,这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看63页的信息快递。忽略了小纸片的重力,那么,物体只收2个力的作用。

5、今天我们研究,当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或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候,纸片还能否平衡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表做一做(5分钟时间)

师:在巡视的过程我发现同学们做的方法多种多样,我这给大家汇总下。

1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这说明了什么?

2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要想纸片重新平衡,应该怎么做?

(4)这说明了什么?

3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这说明了什么?

4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做的,提问:(1)他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片能平衡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用8个字来概括,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为了检验同学们有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图中的哪个物体能保持静止状态?

为什么?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的基础上,讨论其他4张图中不满足条件的地方。

师:这题有图,那么,下面这题没图了,同学们选出下面那对力是平衡力。

2、对于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来说,下列选项中的两个力相互平衡的是()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重力

请同学回答,你选的什么?“B”那么B正确么,我们对B中的两个力进行受力分析。

但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选的是C,那么我们对C中的两个力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图发现,这两个力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很多同学选C,说明,我们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容易混淆,那么我们就来将这两对力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分析老师刚才让杆子停留在手上时间长一些的原因。

第一张图:杆子静止在手上时候,收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二章图:当杆子发生稍微的倾斜时,受力分析,发现重力偏离,和支持力不在同一个直线了,那么两个力不是平衡力,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第三张图:手怎么样移动,使两个力重新在一条直线上。

活动1: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一把均匀的刻度尺稳稳的禁止在自己的手指头上,看谁能一次性完成?

看看那些同学一次性完成,并且选出其中两位同学进行活动2

活动2:邀请2位同学进行个小小的比赛,(走平衡木)

活动结束后,提几个问题:

刚才两位同学谁对今天所学得二力平衡知识应用的好。

。。。。

大家把书本打开到64页

观察阿迪力高空走钢丝

高空王子在行走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调节他的重心,他是怎么样调节自己的重心的呢?

教师利用长长的木棍,演示调节。

活动3:观察实验,继续将花瓶放在粗糙的斜面上,分析受力情况,观察运动情况。

发现,三个力也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书上图9—1中,第二张图,4个力能使物体平衡,第四张图,5个力也能使物体平衡,那么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呢?

总结:

布置课堂作业(练习2)时间不够,当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两个力相互平衡的是()

2、如图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水杯总重增加到2N,水杯仍然静止不动,则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3、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汽车保持静止,由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A.小孩对汽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小孩对汽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小孩对汽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小孩对汽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张宁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选用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砝码,细线及普通桌面。张宁已经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他选择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来探究F1与F2的关系。他的实验结果是:当左盘中砝码为100g,右盘中加150g的砝码时,木块恰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他认为二力平衡时,其大小不必相等。

①张宁同学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的探究方法不科学,你认为他的探究方法不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②请你对他的实验做一些改进,写出你认为比较科学的探究方法。

5、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关于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杆子

B.垂直于杆子

C.竖直向上

上一篇:不再见,不再见,不再见初一作文下一篇:《充气雨衣》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