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的儿童故事

2024-08-24

小树的儿童故事(通用11篇)

小树的儿童故事 篇1

“大哥哥,是我,我在你脚边呢!”当小树再次低头的时候,又听到了那个求救的声音。他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株小苗苗,就在自己的脚边。什么时候长出来的,自己怎么一点也不知道,而现在也正被风吹得弯了腰。看着她那细细的腰杆,小树真担心小苗苗会经受不了风的摧残。于是向小苗苗招手示意:“来吧,小妹妹,这样我们也好做个伴。”

小苗苗听了很高兴,于是她拼命地长,希望自己能够快点攀上小树哥哥。一天,两天,三天,小苗苗长高了许多,但她伸着手臂还是没有够着小树哥哥,她好像有点泄气了,一下垂下了头。

小树也正想象着,有一天小苗苗来到了,他们可以相互依偎着,互相倾诉着各自看到的故事。可是这样又过了几天了,怎么还不见小苗苗来么,不觉有点担心了。低头看到小苗苗垂着头,焦急地问道:“小苗苗,你怎么啦,哥哥等你呢,等你来讲故事呢!”

“小树哥哥,我怕,我太弱小了,我怕攀不上你。”小苗苗听到小树哥哥招呼,慢慢抬起头来小声地说道。

“别怕,你会长得好好的,哥哥给你唱首歌吧!”于是小树给小苗苗唱道:

别怕,别怕,小苗苗

哥哥就在看着你

太阳给你送养料

风儿让你更坚劲

雨儿帮你洗洗澡

快快 快快长起来

我们一起唱歌跳舞真快乐

“嗯,小树哥哥你唱得真好听!”小苗苗听了昂起头,脸上一下舒展了笑容,“我会好好长的。”小苗苗握紧拳头,暗暗对自己下决心: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好好长大,要长到小树哥哥那么高。

小苗苗长啊,长啊,终于有一天,她的小手触到了小树哥哥的腿,于是她赶紧拽紧了,生怕再一有闪失会滑掉。小苗苗攀在小树哥哥的身上,一天,两天,攀得越来越紧了。

小鸟停歇在小树枝头说道:“小树哥哥,你现在真漂亮,都穿上绿衣裳了。”小树开心地笑着说:“谢谢,这是小苗苗的功劳啊!”他把自己见到的开心的事儿都讲给小苗苗听,小苗苗也快乐地成长着。有了小树哥哥的依靠,就再也不怕大风了。

渐渐的,小苗苗开花了,小树赞美小苗苗真美。蝴蝶儿来了,围着他们翩翩起舞。路过的野兔啦,小鹿啦看见了,都不忍心伤害这对相互依偎的好朋友。都赞美他们真漂亮,真心地祝福他们每天幸福快乐!

小树的儿童故事 篇2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两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篇3

我班里有两个留守儿童,一个叫王燕,另一个叫李梦,这两人都是女生。先说王燕,她学习虽说认真,但智力不好,学习成绩极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并且还经常完不成作业,该背的课文、每周背的两首古诗总是背不下来,为此,她没少挨批评,我也没少为她犯愁。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生气。一天上午,我刚到校,我班里的“冒失鬼”王鹏就跑到我跟前说:“老师,王燕昨天下午放学后又偷你的写字纸和白纸,不信你问一问王聪。”我连忙找来王聪同学,问明原因后,接着就找王燕谈话:“你到底拿我的写字纸和白纸了没有?如果你拿了的话,明天早上上学时一块捎来,趁别人不注意放到我的办公桌上,你要是想练字需要纸,可以向我要,拿别人的东西用,必须先向别人说一声,别人允许后再拿,我相信你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学。”这时王燕哭着说:“老师我错了,你能不再和别的同学说吗?”我说:“只要你改了,我保证不再提起这件事。”放学后,我到王燕同学家进行家访,才知道她的父母都不在家,常年在外打工,她只得靠奶奶照顾,她的奶奶对其过度疼爱,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养成了习惯,前些日子,她奶奶手头有些紧张,他要钱买本子,奶奶没给他,于是他出此下策。事后我又找王燕同学谈了几次话,并告诉她:“如果买本子、钢笔需要钱,我可以帮助你。”由于她家离学校较远,中午经常带饭在学校吃,偶尔一两次没带饭,也没带钱,我就掏几块钱给她,有时间我还给她补习功课。一段时间后,她的坏毛病彻底改了,学习也大有进步。

另一个留守儿童名叫李梦,她学习比较认真,学习成绩较好,有时完不成作业,偶尔有逃学的现象发生。那是上学期发生的事,一天,预备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准备晨检,发现她的座位上没人,问班里的其他同学,别人都说不知道,她家又没有电话,我心想,等一会再说吧,也许她迟到了。直到第一节下课仍不见她的人影,这时我感觉到事情的不妙,赶紧骑车到她家问明原因,几经周折,才找到她的家,原来她感冒了,她的奶奶正在陪着她。我问:“李梦的父母呢?”她的奶奶说:“都怨我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又找了一个女人,一连三年没回家,不问家里的一切,她的妈妈去年才抱着她的弟弟也走了,李梦只好和我老俩口生活在一起,没有办法,我俩都七十多岁了,家中没钱,她的爷爷今年又出去打工去了。”听完她奶奶的叙述,我有点心酸,于是说:“李梦真可怜,等他的病好了,赶紧让她去上学。”于是我回到学校。第二天她没到校,我以为她感冒还没好。第三天她仍没到校,我又得家访了。刚到她家,她的奶奶说:“今天早晨她已经上学去了,早早地就走了,他没在学校吗?”我说:“没有,你赶紧去找找吧!”第二节课刚上完,她奶奶才领着他来到学校,原来她在逃学。我问她:“你感冒好了吗?”她点点头,“那你为什么不来上学?”“谁叫俺奶奶不给我钱的?”“这样可不行,你奶奶爷爷已经年龄大了,挣点钱不容易,学习用品可以买,一些零食就不要再买了,如果买学习用品没有钱的话,对我说,我可以帮助你,但以后不要再逃学了,你学习也不错,只要认真学,准会有出息的。”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救助贫困生,我给她报了名,救助了她二百块钱,她的奶奶非常感激。从此,她的学习更加努力了,再也没有发生过逃学的现象。

通过这两个留守儿童的故事,给我很多启发,对于留守儿童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她们正像地里的弱苗,需要农民倍加呵护。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留守儿童是可以教育好的。

《小树的故事》观后感 篇4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风格,娓娓道来,波澜不惊!讲述自己的故事,似乎又置身其中,自己又像是旁观者,俯瞰着自己的这一段人生,切身体会,非常真实!

从小,我就觉得一切的不公平、不公正,都是发生在我的身边,发生在我的家乡,总是有一种苦大愁深压在心头!很压抑,说不出口!小时候,对苦难、艰辛其实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只是隐隐觉得好不如意,总是不那么顺遂。当我跨过了而立之年后,我再回头看,心头会隐隐做痛。

小树很不幸,失去了双亲。但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一对很疼爱他的爷爷奶奶。我很赞同爷爷的那种育人方式,让小树在寓教于乐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自己前行,学会了关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切顺其自然。也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小树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教育真的`很重要,小树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了为人处事,他也懂得了珍惜,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小树在被关进印第安学校的那段时间,我有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小树并不是生活在那里,而是被囚禁。而且当地政府还要对他们进行改造,这让我想起了伪满政府时期的小学,让小孩子学日语、学日本文化,扭曲历史,真的,这种感受无法用语言形容。很幸运,爷爷把小树从囚牢中救了出来,从此回到了大山林。

人生在世,就像一次旅行,有起点,总有终点!

爷爷因为一次意外摔伤,竟然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小树从来没有遇到过死亡,他预感到了,但是他不敢面对。失去至亲,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他常常去爷爷的秘密基地仰望天空,对着星座说,他感觉好孤独!奶奶不久后也走了,她说她感觉好舒服,跟大自然融在了一起!虽然肉体消亡了,但是他们的灵魂永远在一起,我想这就是灵魂伴侣吧!传说中的soulmate。小树再次失去了双亲,现在真的变成了孤儿。但是在这个时刻,柳树约翰再次出现,他总是出现的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小树不再孤独。

自私自利的小树寓言故事 篇5

一个砍柴人来到树林准备砍一些灌木回家。

一棵小树拦住了他,用树枝扯拉他的绳子,哀求他:

“好心的樵夫,能不能帮帮我,把我周围的树木都砍掉。”

樵夫看了看小树,又看了看它周围的大树,对小树说:

“它们是那样地关关心你、爱护你、维护着你,一旦没有了它们,只剩下你一个是多么的孤单呀?”

小树连连摇头:“才不会呢!我不怕孤单。现在它们那么高高大大的立在我的周围,挡住了所有的`阳光,我觉得好闷呐!再说,它们的根遍布地下,我的根都挤得没地方伸展了。”

樵夫听了小树的话,说:“你可想好了,不要后悔,那时可来不及了。”

小树急急忙忙说:“我才不后悔呢!如果它们统统地被砍掉,我就可以顶天立地地站起来,这个地方,我就是最威武、最令人自豪的树木,哪像现在这么矮小,这么可怜呀!”

樵夫没再坚持,答应了小树的要求。他整整用了一天的功夫,才把小树周围的大树全砍光了,四周平展展的,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棵小树了。

小树因此很感激樵夫,连连摆手与他道别。

夏天到了,炎热的太阳光毫无遮拦地烘烤着小树,树叶被阳光晒得打了卷,都蔫头耷脑地挂在树枝上。树干也晒得裂了口子,小树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口微弱的气息在那儿维持着生命。

雨季来临了。风卷着雨像刀子似地抽打着小树,小树的嫩枝被打落了一地。最可怕的是风暴和冰雹,小树被打折了筋骨、打弯了腰。

一天,樵夫又经过树林,看到小树简直有点儿认不出来了,往日青春挺拔的树干和绿油油的树叶不见了,只有一棵奄奄一息的小树在风中颤抖着。

小树的儿童故事 篇6

小燕子和小树是好朋友,小燕子天天唱歌给小树听。小燕子在将要飞去南方的时候,答应了小树的请求——明年春天回来唱歌给小树听。

时间像飞箭,转眼间春天便到来了。这里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百鸟翩翩起舞,各种动物都出来了。

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她找她的朋友小树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于是,小燕子便四处寻访,最后她只找到小树做成的柴火。她,就在柴火前唱起了去年唱的歌:叮叮咚,叮叮咚……

小燕子唱完了歌,又对着柴火看了看,就飞走了。

小燕子飞回了以前的家,想起去年她给小树唱歌,小树那投入的表情和他们在一起快乐的时光。眼泪便一滴一滴地流下来。她下决心要植树造林,还要想办法阻止人们砍伐树木。

鸟儿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挖了许许多多的小洞,把一粒粒树种埋上,浇上水,鸟儿忙到很晚,累得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第二天,小燕子的周围长出了一株株嫩芽,活像一个个小妹妹。

小燕子呆呆的坐在那里,高兴得不知什么是好!忽然,一棵棵小芽迅速长了起来,不一会儿,这里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森林,一棵棵树高大茂盛,枝繁叶翠。

这时,人们又来砍树,但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棵棵树郁郁葱葱,树上长了很多红红胖胖的人参果,在枝叶间嘻嘻哈哈地荡来荡去,好自由啊,好快活啊!人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人们的心一下子沸腾了!他们丢掉了锯子。

从此,人们不但不砍树了,而且忙着种起树来了。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研究 篇7

1.儿童故事的人物分析。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 不仅能丰富故事的内容, 还能增强趣味, 吸引幼儿, 满足幼儿的要。

选取幼儿园教材中小、中、大班儿童故事158篇, 对故事中的人物类型进行统计, 分为动物、人物、植物, 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种人物类型, 就记次。具体结果如下:

由表1、图1可知, 在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人物类型以动物为主, 其次是人物, 再次是植物。

幼儿个性活泼, 小动物的形象、性格和塑造的个性都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天性, 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适合幼儿阅读。

在小、中、大班儿童故事中, 动物、人物和植物的人物类型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不是固定的, 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经过统计, 具体结果如下:

相较于小班, 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故事中人物、植物形象出现的次数、比例明显增加。

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地分为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和叔叔阿姨这些角色进行统计, 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种角色, 就记一次。具体结果如下:

幼儿由于年龄小, 父母是他们最亲近和熟悉的人, 因此, 幼儿园教材中选取爸爸妈妈作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角色。

2.儿童故事的主题、内容分析。

儿童故事与成人故事不同, 单一、简单的故事主题, 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清晰地抓到主题, 以故事《爸爸回来了》为例:

通过对3个爸爸下班后渴望喝水、擦脸、休息的描写, 使幼儿了解爸爸上班是很辛苦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看到爸爸后的不同做法及爸爸表现的态度。故事主题十分明确, 就是爸爸上完班后很累很热, 作为孩子, 应该体谅爸爸、关心爸爸。

儿童故事的内容通常有教育、认识和愉悦作用。再如故事《团结树》, 通过讲述喜鹊、兔子、猴子和大象种树奉献的过程 , 教育幼儿要和同伴团结、和和气气的, 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3.儿童故事的种类分析。

儿童故事种类很多。笔者从题材这一角度出发, 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动物故事, 对选取的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选取的158篇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 其中动物故事所占比例多, 为55%, 其次是生活故事29%, 后是历史故事16%。笔者觉得历史故事所占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 通过让幼儿阅读以定历史资料为基础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幼儿了解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

4.儿童故事的修辞手法分析。

儿童故事除了拥有有趣的人物类型、曲折丰富的情节外, 还用到各种修辞手法。下面笔者从这三个主要修辞手法对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如下:

统计发现,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拟人这修辞手法运用得多, 其次是象征, 后是夸张。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较多地运用拟人这修辞手法, 有很大好处, 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儿童故事在幼儿园的实行现状。

语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行时间基本上是周次, 但是其中儿童故事出现的频率只能达到两周次。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增加儿童故事的教学, 但没有实施, 只有30%的教师有过明确的设想。在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活动时,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注意力只能注意二十分钟, 有48%的教师每次组织儿童故事时间为二十分钟。

2.儿童喜爱的儿童故事类型。

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动物故事最感兴趣, 但他们认为幼儿园教材中比较缺少历史故事, 可以适当增加。教师认为幼儿最喜爱的是动物形象。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37%的教师认为人物故事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3.儿童故事教学手段。

大部分教师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影响大的方面是想象力。大部分教师通常使用角色表演法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建议

1.教师、家长要认识儿童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儿童故事对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教师在固定的教学计划之外, 可以为幼儿适当增加儿童故事的数量。同时, 儿童故事也是家长在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此外, 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不定时地给幼儿阅读儿童故事, 或者陪着幼儿一起欣赏儿童故事书。

2.家长、教师要选择幼儿喜爱的儿童故事。

教师在选择幼儿喜爱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 为幼儿选择一定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在教育幼儿的同时, 还能让幼儿认识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历史故事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历史, 丰富知识面。家长可以为幼儿选择动物故事。家长选择的动物故事中动物的形象要丰富, 激发幼儿阅读欲望, 使他们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的阅读, 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3.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

在阅读中培养儿童的故事素养 篇8

一、听故事,感知故事的情趣

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心理学家把孩子称为“天然的探索者”。听故事,也正是从孩子天然之本性出发,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听故事,体验故事带给心灵的愉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我出示可爱的小老鼠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老鼠,然后让学生与小老鼠打个招呼。在讲述故事时,我特别注意绘声绘色,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适当进行互动。既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启发学生思考故事情节,感知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进而體会到故事文字像接龙一样,首尾相连,图片也很有意思,最神奇的是故事中还藏着秘密地图——圆。

二、抓关键,复述故事的情节

复述故事,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故事特点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复述故事,步骤如下:

1.回忆故事内容,出示关键词语:饼干—牛奶—吸管—纸巾—照镜子—剪头发—扫地—洗澡—睡觉—念故事—画画—签名—冰箱—牛奶。

2.读完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那么,我们把这些关键词摆成怎样的图形,就可以让故事从“饼干”开始,又回到“饼干”呢?一位学生上黑板摆出了如下图形:

故事从“饼干”开始,绕一圈,又回到了“饼干”,作者就好像给我们画了一个圆。我们可以给这样的故事取个名字,叫“圆圆的故事”。

4.小组合作,练习复述故事。注意讲述的人要声音响亮,绘声绘色;听的同学要专心,对方讲得好时别忘了翘个大拇指。

三、编故事,创新故事的内容

故事创编,向上衔接的是小学生早期的童话故事阅读经验,向下开启的则是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创编故事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设计好铺垫,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施展。

首先我让学生来改编故事:去掉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词:“剪头发”“扫地”,你还能让故事圆起来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答案非常丰富。有的说:“小老鼠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衣服脏极了。它一定会跟你要一块肥皂洗一洗。洗着洗着,它发现吹泡泡很好玩。它吹了许多泡泡,玩得满头大汗。它会要你给它洗个澡,洗完了,它一定会想睡个觉。”有的说:“小老鼠一照镜子,发现头发很脏,于是就要洗头发,洗完头发发现卫生间很湿,就会要拖把来拖地板,他干累了就会睡觉。”……

第二步,我鼓励学生同桌合作来创编故事:假如让你来编个圆圆的故事,你会起个什么题目?同桌以最短的时间商定好题目写下来,然后创编故事,注意故事的结尾要回到故事的开头。从反馈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故事情节完整,能抓住关键词进行绘声绘色的复述。

曾经有人说过:人类存在没有汽车的伟大时代,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时代!每一位教师应该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儿童故事小马的故事 篇9

马爷爷有三个孙子,一个叫马老大;一个叫马老二;一个叫马老三。有一天,马爷爷说:“你们长大了,该出去学点本领了!于是马兄弟都走出家门去学本领了。”

马老大找到了金钱豹,向他学习跑步;马老二找到了剑齿虎,向他学习咬树枝;马老三找到了狮子,他觉得他的头发非常漂亮,就把自己的鬃毛扎了许多小辫子。

一个月后,他们回到了家里。马爷爷检查他们的本领:马老大跑得飞快;马老二能咬碎粗大的树枝;马老三只是扎着一头小辫子。马爷爷对马老大、马老二非常满意,可是对马老三非常生气,就用鞭子打了马老三。

儿童故事小鸡的故事 篇10

突然,走来了一只黄鼠狼。黄鼠狼看见了小鸡,他假惺惺地对小鸡说:“小鸡弟弟,你们好啊!”小鸡看见黄鼠狼很害怕,没有说话。

“别怕我啊,我不会伤害你们的。你们这么小,我还是送你们吧!不然你们会迷路的。”

“我们去草地。”小白壮着胆子说。

“那儿离这很远的,你们知道走哪条路吗?还是跟我来吧,我们向左走。”

“可是我们的女主人在那赶集去了。”芦花说。

黄鼠狼想了想说:“那我们向右走吧!”

“可是我家的大黄狗刚刚去那边游泳了。”芦花又说

黄鼠狼一听吓坏了,说“那我们向前走吧”

芦花说:“前面是麦田,我的主人正在那里收麦子呢!”

小树的儿童故事 篇11

加拿大诺德曼教授认为: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活了100万次的猫》,一部关于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这是一个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时代的图画书”、“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一个极简短的故事,一只粗线条的虎斑猫,却令人回味再三,余韵缭绕。笔者努力在课堂中利用绘本中三种故事的交融,发展儿童的语言、思维、情感、想象以及表达力等,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解,绘本作文《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了——

图文交融阅读:激活内化的语言

绝大多数绘本都有一个故事。《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属于这一类绘本。虎斑猫的人生经历是绘本的灵魂,统领着文字和图画。而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不仅是交融的,而且可以生成比原来更加丰富的内容。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对绘本文图关系列出的乘法算式:文*画=图画书。笔者深以为然,并充分重视学生读文和读图的交融,以激活其内化的语言,达到发展儿童的目的。

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在叙述虎斑猫前100万次毫无生趣的人生经历时,选取六次极具代表性的经历为例,文字结构一致,很有节奏感。而与其交融互补的图画,则和文字共同构筑了奇妙的文学想象的世界。教学中,让儿童一边自主阅读很具特点的文字,一边仔细观看图画,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我引导儿童展开想象,让他们自然地学习绘本中文字表达方式,并用自己内化的语言讲述自己拓展的故事。

师: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他的这100万次生活的经历吧。

生1:有一次,猫是国王的猫。国王爱打仗,总是发动战争。但国王很喜欢这只猫。打仗时,把猫装在漂亮的篮子里,总是带在身边。可是,猫很不快乐。有一天,猫被箭射死了。国王抱着猫哭得好伤心好伤心,可是猫没有哭,猫不喜欢国王。

生2:有一次,猫是水手的猫。水手很喜欢这只猫,带着猫走遍了全世界的大海和全世界的码头。不过猫很不快乐。有一天,猫从船上掉了下来,水手连忙用网把猫捞上来,可猫还是淹死了。水手抱着猫哭得很伤心很伤心,可猫没有哭,猫不喜欢什么水手。

生3:有一次,猫是马戏团魔术师的猫。猫讨厌什么马戏团。马戏团的魔术师喜欢表演一样魔术,就是把猫放在箱子里,然后把箱子和猫一起切开,接着再把箱子合起来,而猫又变回一只活蹦乱跳的猫,不过猫很不快乐,有一次魔术师在表演的时候,失手了,真的把猫锯成了两半。魔术师抱着切成了两半的猫,哭得好伤心好伤心,把猫埋在马戏团的后面。不过猫并没有哭。

生4:有一次,猫是一位孤独老太太的猫。猫讨厌什么老太太。老太太每天抱着猫,从小窗户往外看。猫整天在老太太的腿上睡觉。终于,猫老死了,摇摇晃晃的老太太抱着死了的猫,哭了整整一天。老太太把猫埋到了院子的树底下。不过猫没有哭,猫不喜欢老太太。

生5:有一次,猫是小偷的猫。猫讨厌什么小偷。小偷总是带着猫在黑黑的街道上,像猫一样轻手轻脚地走路。小偷只到养狗的人家去偷东西。趁着狗对猫叫的时候去撬开保险箱。有一天,猫被狗咬死了。小偷抱着猫和偷来的钻石,在黑暗的街道上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回到家以后,他把猫埋在小小的院子里。这一次,猫也没有哭,猫并不喜欢小偷。

生6:有一次,猫是一个小女孩的猫。猫不快乐,因为它不喜欢小女孩。小女孩有时把猫背在背上玩,有时紧紧地抱着猫睡觉。她哭的时候,还会用猫的后背来擦眼泪。有一天,猫被小女孩后背的带子给勒(lēi)死了。小女孩抱着死去的猫,哭了一整天,然后,她把猫埋到院子的树底下。

师:为什么虎斑猫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过?

生7:他生活得不快乐!

师:(板书:不快乐)虎斑猫不快乐,在叙述他六次生活经历的文字中,你在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了?

生8:这几段文字中,开头都是说“有一次,猫是某个人的猫”,这就是在说,猫属于别人,而不是自己。他当然不快乐!

生9:我还发现,这些文字中的一个细节,“猫没有哭”,而他的主人都是哭得很伤心很伤心。他活了那么多次却从不哭,这也是因为他根本不快乐!

绘本中的这几段文字叙述非常有特点,我力求让儿童自主阅读,相对完整地感知故事,并且引导儿童带着问题思考,在文字中找寻细节,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与虎斑猫对话。

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儿童读图。我努力把握好绘本的图文关系,仍然紧扣“虎斑猫不快乐”这一内容引领儿童学习在图画中捕捉细节,深入观察,图文互补。

师:(出示六幅图画)绘本的文字和图画是相互补充、交融着的。虎斑猫啊虎斑猫,你讨厌着每一个养你的人,都心生厌倦了!对于文字中的这个意思,同学们,你能不能也敏锐地在图画中找到呢?

生1:我看出猫的表情,不屑一顾,讨厌这样的人生。

生2:我看出它的动作,双手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

此时,儿童不仅自主阅读了绘本中文字叙述的故事,还读懂了图画暗示的故事。两个故事互相交融,在孩子脑海中生成了更为丰富的第三个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漫游在这样的文学的世界里,情感更加丰富,认识更加深刻了。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练习。为儿童的第三个故事的倾吐搭建了平台。

师:阅读绘本,不断地找寻、观察文字和图画中的细节,从而进行深入地思考,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受。想象一下,这100万次中还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出示)

有一次,猫_______是的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9:有一次,猫是飞行员的猫。飞行员很喜欢虎斑猫,每次出去执行飞行任务都要带着它。有一天,飞行员在高空飞行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只好打开伞包平安降落。可是,猫却没有受过这样的专业训练,摔死了。飞行员哭得很伤心很伤心,把猫埋在家里的后院里。猫一滴眼泪也没有流。猫不喜欢飞行员。

生10:有一次,猫是医生的猫。医生很喜欢这只酷酷的虎斑猫。每天回家,医生都要一遍遍地为猫洗澡、清理皮毛。医生总喜欢猫干干净净的。可是,猫很不开心。有一个异常寒冷的日子,医生仍然坚持给猫彻底地洗了个澡,结果,猫生了场重病,死了。医生哭得很伤心很伤心,把猫埋在家中一棵大树底下。猫,没有哭。

……

师:虎斑猫啊虎斑猫,皇权显赫的生活你不快乐,周游世界、变幻无穷的生活,你也不想要,你到底想要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自由……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在与绘本中的文字、图画进行互动、对话后,表达了心中构建出的新的故事。既发展了自己的想象、表达力,又加深了对故事的体验,更加贴近虎斑猫的内心,感受到人生快乐的基础是自由!

丰满“被少化了的语言”:找寻“自己的影子”

绘本用图画讲述故事,但是图画与图画之间有中断性。一般认为,绘本中,图画更加重要,但是文字也并不是附庸。绘本中的文字有着“车之轮、鸟之翼”的重要作用。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被少量化的普遍规律。 绘本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作品中的文字对儿童进行想象、思维及表达练习?我努力促使“被少化了的语言”在儿童的心中变得丰满起来,并在文学的天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用外在的语言把丰满起来的“第三个故事”表达出来,主动发展自我呢?。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领着孩子一起阅读虎斑猫的一百万零一次的人生经历。孩子们主动运用课的前半部分掌握的阅读绘本的方法——图文交融、捕捉细节,感受到虎斑猫与前面一百万次人生经历最大的不同:他爱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爱白猫和自己的孩子胜过爱自己。当书页翻到了两只猫相互偎依着,静静地躺在如诗如画的田园之间的时候,孩子们动情地读着那张纯美的图画旁的文字,深深地为他们的幸福而感动,特别是两只相互爱着的猫温柔地咕噜咕噜,相互回应着。孩子们自然地走进虎斑猫的内心世界,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情感被触动了!作品中少量化的语言,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达的训练。当孩子们捕捉到图画和文字中的幸福细节之后,我这样启发孩子们:

像这样的幸福生活情景何止这一个呢?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亲人之间那些难忘的、甜蜜的幸福生活场景,虎斑猫的一家一定也拥有过,那又会是怎样的呢?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写一个虎斑猫一家幸福生活情景。

(出示:记得那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多想永远地和白猫一起生活下去呀!)

课堂上,孩子们放飞想象,情感奔涌,很快写下了各不相同却又感人至深的生活情景。譬如:

记得那天,虎斑猫和白猫依偎在一起,只是那样简单安静地靠在一起,他们目光悠远地向前方望着。

瞧,他们的大儿子在那片绿油油充满生机的草坪上打滚,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小缝,很享受地在绿色“地毯”上翻滚。温和的阳光轻柔地洒在他的身上,暖暖的。

他们的二儿子很惬意地躺在小草、鲜花之上,看见蓝色纯净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好美,好美。午后的轻风吹拂着他身上的长毛,一切都沉浸在美好之中。

………

这时的他们,眼里荡漾着幸福的涟漪,就这样静静地,悄悄地,白猫在虎斑猫怀里睡着了,幸福地睡着了,嘴角挂了恬静的浅浅微笑,而他们的孩子呢,似乎还不知疲倦地玩耍,嬉戏。虎斑猫看着这一切,也开心地笑了。

他多想永远地和白猫一起活下去啊!

再如:

有一天,虎斑猫捉了一条很大的鱼,准备回家和妻子,孩子们好好分享。一进门,白猫和孩子们就大叫:“哇,这么大的一条鱼呀!”大儿子看后,还咂了咂嘴。等白猫烧好了鱼,虎斑猫提议道:“我们开始吃吧!”一家人都高高兴兴坐到了桌前,虎斑猫亲昵地拍了拍孩子们的脑袋,说道:“孩子们先吃吧。来——”说完,他就给每一个孩子都夹了一块鱼。“不,爸爸先吃,爸爸先吃。”孩子们都懂事地说道,将碗里的鱼又夹给了爸爸。“那还是你们善良,美丽的妈妈吃吧,这可还是妈妈做的。”“嗯,妈妈先吃,妈妈先吃。” 孩子们附和道。“不——”白猫羞涩地低下了头,将碗朝外推了推。“你吃你吃”“不,你先来”……这声音一直在屋里回荡。最后,他们商量好,一起吃下第一口。“嘎吱——”,全家人都要下了一小口,细细地嚼着,“啊!真香!”虎斑猫多想和白猫永远地一起生活下去啊!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孩子们当堂的片段练习既是对虎斑猫一家生活情景的想象,也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再现。一个个不尽相同的幸福生活场景投射出来的是孩子们“自己的影子”。“嘴角浅浅的微笑”、“一家人同时咬下美味的食物”、“送别离家的小猫时不舍的眼神”……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和虎斑猫碰撞着、交流着,并情不自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其间,发展着的不仅是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更是儿童的情感。

这一设计的尝试,使我受到了鼓舞:绘本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作品中少量化的语言,调动儿童潜在的语言,丰满儿童的语言,鼓励儿童表达自主构建、表达绘本中的“第三个故事”,发展儿童的精神。我们大有空间可为。

让阅读撞击心灵:领悟一生的意义

绘本的“故事”统领着文字和图画。绘本作文教学的生长点之一应该是故事的“灵魂”。《活了一百次的猫》中虎斑猫的故事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我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体现这样的做法:

对比、撞击:课堂学习的前两个板块:阅读、了解猫的过去,尝试口头表述猫的前半生经历;阅读、感受猫的一百万零一次的人生经历,并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情和虎斑猫一起体验爱与被爱。紧接着的是师生共读整本书中最让人揪心伤痛的一页——猫搂着死去的白猫仰天嚎啕!刚刚还沉浸在人生幸福场景交流中的孩子们,一下子在忧伤的音乐声中陷入虎斑猫失去亲人的悲伤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地撞击:虎斑猫爱白猫胜过爱自己,看到自己最亲的人静静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此时,多少曾经拥有的幸福的细节,温馨的细节一一浮现在虎斑猫眼前,也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读着读着,孩子们的心也不知不觉就和虎斑猫贴紧了。他们和故事中的猫一起体验生命的意义,一起流下晶莹的泪花。

而这一切,缘于前两个板块中孩子们充分阅读、感受故事,体验绘本的情感。图文交融的阅读,激发儿童内化的语言,并且仿照着绘本中的叙述方式,想象、表达着儿童脑中的第三个故事。主动体验猫的前半生虽然是个不死身,却活得浑浑噩噩,心生厌倦。激发孩子在绘本故事中找寻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影子”,调动儿童的生活经验与积累,利用绘本图文创生的情境,指导儿童表达。这一次的表达,儿童主动地丰满了绘本中“被少化了的语言”,练习写作并讲述自己心中关于幸福生活情景的“第三个故事”,也是儿童对幸福生活本真的理解与表现。这两个板块的充分感受、体验,为孩子在课堂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感悟:课的一开始,我由孩子初次接触书名的好奇心出发,引导孩子提出疑问。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猫怎么能活这么多次呢?他为什么要活这么多次?”当孩子们共读最后一页“猫再也没有活过来”,看着眼前那幅淡淡的风景画时。我引导孩子们回到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上来。讨论“猫还想活过来吗”?这是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命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综合了前两个板块的体验和情感,链接生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有的说:“猫不想再活过来了,因为自己最亲的人都走了,他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有的说:“猫这一次人生已经值了,没必要再活过来了。”还有的说:“虎斑猫这一次太痛苦了,因为他失去了最最幸福的生活。他再也不想活过来了。”

我的绘本作文课《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结束后,主持会议的老师说:“相信今天听课的孩子会长久地怀念,相信听课的老师们今晚回家要失眠了。”是啊,《活了一百次的猫》这部经典作品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永久的,我们也是在和儿童一起感受用怎样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幸福人生。

上一篇:党委委员副镇长现实表现材料下一篇:市林业局机关党委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