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2024-06-24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精选9篇)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1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截至6月,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495个,同比增长88.7%;合作社出资总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倍;成员总数71660人,同比增长了61.6%。

从产业分布来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多个行业,且大部分合作社集中在种植业及养殖业。在区域分布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加上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广西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广西全区14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玉林、梧州、桂林、钦州等地,从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生产木薯、蔬菜、瓜果等;养殖上以家禽、生猪为主。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因此农户有比较强烈的合作倾向,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经济区例如:南宁、防城港、北海等地交通便捷,农产品的中间商或者直接采购者较多,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市场风险以及买房优势较小,因此农民组建合作组织的愿望较弱;相反,在一些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大,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灵通的地方,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农民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的愿望比较强烈,相对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也就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提高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是出台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社员进行统一培训、学习技术,提高了农民社员的素质,增强了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塑造新型农民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调控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杠杆和支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除了提高社员的种养水平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普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社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2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专业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我们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它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也必将为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传播文明风尚提供强大动力。

搞好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的科技文化技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和目标。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培训,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民足不出村既保证了生产劳动时间,又学到了迫切需求的技术,解决了现实问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培训工作中,除培训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外,内容还涉及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文化教育、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内容。其培训形式的时效性、多样性、灵活性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渐成为农村科技文化生活创新的载体和手段,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新风尚的形成,焕发了农民群众投身农业产业的激情。实践证实,农民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想事、谋事、干事的多了,打牌、闲扯、无所事事的少了,乡风文明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合作社是一个曾经在共和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生产互助形式,但是它的发展之路却是不平坦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全面推行农业合作化,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行了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政社合一的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三十年过去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家庭的经营,面对大规模的工商资本,农民要提高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必须走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道路。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扩大家庭的土地经营面积,实现内在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人多地少等客观的原因,这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另一条就是从外部入手,建立农户之间、农户与产前、产后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经营组织,通过交易联合扩大经营规模。这就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市场风险的最好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

3、专业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办社原则,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它的最大特点是“民管”二字,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精髓所在。它的办社原则,造就了它独特的社会历史地位和作用。正是它的民主自治原则,才体现了其公开、公平、合理的特性,进而赋予了它坚强的生命力。一方面,合作社社员的劳动生产行为受其章程规范和制约,而章程又是由全体社员依宪法、农村基本组织法集体酝酿、讨论产生的,因而更具亲和力,可操作性强。章程作为准则把每个社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利益、权利、职责、义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治理水平,彰显了其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联动,企业成功的治理模式、方法也影响着社员的自治行为,企业先进的治理经验通过与合作社的相互作用也会不断融合到合作社治理工作中,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这充分实现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民主治理的要求。合作社制定有合作社章程、理事监事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职责,以及培训制度、财务治理办法等治理制度,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集体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合作社在新形势下创新了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制度,继而必将促进新农村新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建议

1、广泛宣传,积极培育

要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涵和相关规定,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理解我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充分认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及作用,促使其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自觉、自愿、自发地组建合作社。

2、积极引导,努力推动

一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巩固和延伸产业链。二是引导、支持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和能人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形成干部、大户、“能人”与广大农民在共建合作社新优势中“共享”发展成果,在“共享”中促进更快发展的好机制。三是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育,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经纪人开发产品市场,拓宽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充分利用合作社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与经纪人的市场优势,促进合作社与经纪人、合作社与合作社、经纪人与经纪人的合作。四是运用商标手段,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抓紧进行商标注册,组织有一定基础的合作社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集体商标,引导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品牌合作社,运用商标开拓营销,通过提高合作社的品牌意识,带动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3、正确促成,规范发展

政府部门要端正政绩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切忌揠苗助长,用行政的手段、外界的影响来造就表面的繁荣。既要积极主动发展,又要防止刮一哄而起之风;既要鼓励农民申办合作社,又要坚持条件,规范发展,成熟一个,登记一个,切不可急于求成;要真正了解农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愿望,适时适地促进农工联合、农商联合,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能适应市场变化、可促进生产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要做到介入而不陷入,引导而不诱导,让农民自己在政府提供的优良环境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4、发挥职能,合法准入

要遵循“简便易行、方便农民、扶持发展”的登记原则,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前移服务窗口,开通“绿色通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其申办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从名称预先核准到设立登记做到优先服务;二是对新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做到提前介入,从申请表格填写,设立所需条件、组织机构建立、章程起草的注意事项,直至合作社顺利领取营业执照实行主动服务;三是针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为农民成员,文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实行上门服务,指导专业合作社登记文书和材料的填写,现场解决登记中出现的问题,把服务、指导工作做实做细;四是对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资料,当日受理,当日核准,实行高效服务。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探讨在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

5、跟踪服务,资金扶持

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开展试验、示范、培训等。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分配机制合理、影响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用于农产品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的贷款,各级财政可给予贴息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扶持的办法建立专项担保资金,扩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规模。

6、完善法规,促进发展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 专业合作社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开始实施,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使其摆脱了“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在经济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农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的权利得以确认和伸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以执政党的思维,大力支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走向成熟。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专业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我们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它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也必将为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传播文明风尚提供强大动力。

搞好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的科技文化技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和目标。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培训,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民足不出村既保证了生产劳动时间,又学到了迫切需求的技术,解决了现实问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培训工作中,除培训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外,内容还涉及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方针政策、文化教育、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内容。其培训形式的时效性、多样性、灵活性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渐成为农村科技文化生活创新的载体和手段,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新风尚的形成,焕发了农民群众投身农业产业的激情。实践证实,农民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想事、谋事、干事的多了,打牌、闲扯、无所事事的少了,乡风文明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合作社是一个曾经在共和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生产互助形式,但是它的发展之路却是不平坦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全面推行农业合作化,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行了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政社合一的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三十年过去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家庭的经营,面对大规模的工商资本,农民要提高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必须走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道路。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扩大家庭的土地经营面积,实现内在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人多地少等客观的原因,这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另一条就是从外部入手,建立农户之间、农户与产前、产后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经营组织,通过交易联合扩大经营规模。这就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市场风险的最好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

3、专业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办社原则,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它的最大特点是“民管”二字,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精髓所在。它的办社原则,造就了它独特的社会历史地位和作用。正是它的民主自治原则,才体现了其公开、公平、合理的特性,进而赋予了它坚强的生命力。一方面,合作社社员的劳动生产行为受其章程规范和制约,而章程又是由全体社员依宪法、农村基本组织法集体酝酿、讨论产生的,因而更具亲和力,可操作性强。章程作为准则把每个社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利益、权利、职责、义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治理水平,彰显了其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联动,企业成功的治理模式、方法也影响着社员的自治行为,企业先进的治理经验通过与合作社的相互作用也会不断融合到合作社治理工作中,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这充分实现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民主治理的要求。合作社制定有合作社章程、理事监事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职责,以及培训制度、财务治理办法等治理制度,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集体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合作社在新形势下创新了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制度,继而必将促进新农村新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建议

1、广泛宣传,积极培育

要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涵和相关规定,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理解我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充分认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及作用,促使其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自觉、自愿、自发地组建合作社。

2、积极引导,努力推动

一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专业合作社”、 “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巩固和延伸产业链。二是引导、支持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和能人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形成干部、大户、“能人”与广大农民在共建合作社新优势中“共享”发展成果,在“共享”中促进更快发展的好机制。三是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育,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经纪人开发产品市场,拓宽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充分利用合作社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与经纪人的市场优势,促进合作社与经纪人、合作社与合作社、经纪人与经纪人的合作。四是运用商标手段,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抓紧进行商标注册,组织有一定基础的合作社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集体商标,引导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品牌合作社,运用商标开拓营销,通过提高合作社的品牌意识,带动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3、正确促成,规范发展

政府部门要端正政绩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切忌揠苗助长,用行政的手段、外界的影响来造就表面的繁荣。既要积极主动发展,又要防止刮一哄而起之风;既要鼓励农民申办合作社,又要坚持条件,规范发展,成熟一个,登记一个,切不可急于求成;要真正了解农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愿望,适时适地促进农工联合、农商联合,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能适应市场变化、可促进生产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要做到介入而不陷入,引导而不诱导,让农民自己在政府提供的优良环境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4、发挥职能,合法准入

要遵循“简便易行、方便农民、扶持发展”的登记原则,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前移服务窗口,开通“绿色通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其申办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从名称预先核准到设立登记做到优先服务;二是对新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做到提前介入,从申请表格填写,设立所需条件、组织机构建立、章程起草的注意事项,直至合作社顺利领取营业执照实行主动服务;三是针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为农民成员,文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实行上门服务,指导专业合作社登记文书和材料的填写,现场解决登记中出现的问题,把服务、指导工作做实做细;四是对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资料,当日受理,当日核准,实行高效服务。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探讨在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

5、跟踪服务,资金扶持

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开展试验、示范、培训等。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分配机制合理、影响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用于农产品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的贷款,各级财政可给予贴息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扶持的办法建立专项担保资金,扩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规模。

6、完善法规,促进发展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4

安陆市木梓乡

陶文娟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地兴起,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储备力量。为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各级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并屡次组织调研小组下乡进行调研。

在木梓乡工作的两年中,我有以下发现:

一、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村干部带头作用明显。木梓乡23个行政村和1个茶场,有大约17个基本成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养殖业占90%以上,还有不足10%专业合作组织也是加工业居多,还有2支建筑工程队伍。大多数村村干部参与了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工作,在乡里带头作用明显。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成型,科学致富意识深入民心。目前,木梓乡的各个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完善,但是随着电脑网络、有线电视等科技产品进村入户,农民渐渐相信科学,并注重将科学与生活生产结合起来。近年来,这种结合产生的效果有目共睹。从木梓乡天然村的优质稻工程,到木梓乡曽毛村双孢菇基地,木梓乡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成型,并且在取得了效益的同时获得了群众的肯定。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范围扩大,农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跨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出现,农民的带头致富意识已经由带领村民致富上升到带领乡民致富的高度。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建筑业和加工业等行业中。木梓乡地广人稀,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种跨村专业合作组合的成立将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估计在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跨村专业合作组织。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经济发展优势

1、有利于形成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企业的雏形。在自然资源比较少的地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团结同行业者,将产品集中形成自己的产业品牌。例如:在木梓乡,有不下20户养鸭大户,并且有日益增多趋势。这样一批养鸭大户的出现,就是因为有些大型企业看中木梓乡有适合养鸭的环境,会定期来收购鸭肉,让群众受益。如果将零零散散的养鸭大户、小户团结起来,形成规模,必定可以扩大市场。如果发展效果好,一方面能打出木梓肉鸭养殖品牌,形成品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也便于和大型企业长久合作。

2、有利于人力资源合理利用。木梓乡地广人稀,而且大部分人以种植水稻、小麦为生,也造成了农忙时人手不够,“东挪西借”,农闲时人力过剩,无聊度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农忙时一起下田,农闲时也有事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同

时,也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利用。因为经济条件落后,乡镇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年轻人,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民富乡空”现象。这也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困难,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可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家乡经济。

3、有利于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将各行各业集中起来,共同发展,有利于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可以根据土质将成片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既利于合理利用农田,又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状况

1、难以形成体系。现在出现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分散,难以形成体系。在生活生产中,有些组织并不愿意共享信息资源,有些组织的牵头人没有共同致富意识,强强联合比较困难,又因为产品有限不容易形成大型市场。

2、市场抗压差。因为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合作组织遇到市场中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只能做亏本生意。合作组织成员资金有限,遇到景气差的时候很容易击垮合作组织。

3、凝聚力不强。已出现的专业合作组织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凝聚力不强,导致合作组织不够稳定,难以长久。组织成员一旦亏本就会散伙,因此很多时候不容易获得政府扶持。所以,现在的农村虽然经常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年也会出现一些组织散伙的现象。

四、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些思考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面临许多的困难,要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得到推广,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对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做了一下思考:

1、地方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发展计划。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项具有持续性、永久性的工程,地方政府要头脑清晰、目光长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引导。首先,要分解目标,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小做大,首先分散性团结一些思想先进、想发展致富的群众带头成立一些合作组织;然后通过强强结合方式形成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结合地理优势和实际情况,发展的项目要与本地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比如说木梓乡,因为土地很多,发展种植大为可行,可以采取自愿原则,联系一批农民集中种植蔬菜瓜果等形成规模,让菜商可以统购统销,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可大大确保农民增收。

2、政府部门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任何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一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群众提供便利,即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大力发展交通,支持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农资进得来、产品出得去;三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组织群众参加技术培训,让科技真正走进农户。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资金来源。在经济条件落后地区,要确保资金来源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外地大型企业引进来,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经济后盾。同时,招商引资引进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先进技术、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有了资金好办事,有了市场资源才能承受住市场规律的冲击。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5

加快发展“六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雅尔根楚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部署,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践载体,加快发展农村“六大建设”,在破解“三农”工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三农”工作基本情况

雅尔根楚现有人口15712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8人;实用耕地11.48万亩,人均不足1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4460元。辖区没有工业企业,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层面,加大化肥农药剂量等传统办法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制约阻碍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为此,办事处党工委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于2007年末成立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凤鸣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界线,整合农业有效资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以规模生产巩固阵地,以批量优势占据市场,进而克服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切实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当前,雅尔根楚办事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先后成立了38家合作社,其中种植业类9个,入社农户465户,集中土地19260亩,辐射农户961户、周边土地11390亩;养殖业29个,入社农户352户,带动养殖户313户,近万名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实践,盘活了农村现有资源,激活了农业发展活力,推动我办“六大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一)以合作组织为依托,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由于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用抓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依托产业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部分劳动力从“小生产、低效率”被解放出来,积极从事二三产业,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和发展科学性。今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经济建设“433”战略工程,即发展四大产业(以以土地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线的现代种植业;以奶牛业为龙头、生猪养殖为重点,庭院饲养为补充的现代畜牧业;以野生榛子、小笨鸡、黑木耳、野猪和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的绿色特色产业集群;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外出创

1业),强化三大举措(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培育优势产业;扩大招商引智规模,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乡域经济一体化,以合作社为纽带、农投公司为平台,大力提高乡域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协作面;实现“农、畜、特、劳”产品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继续整合项目资金,夯实农业基础建设,重点解决截水排涝、旱田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等问题,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应用,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2009年,办事处新钻抗旱井35眼,深水井10眼,购臵喷灌设备25套,抗旱水箱390个,整理土地10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5300元;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场1个,与淳江油脂公司签约合作合同,农户按股份制形式参与经营;完成奶联社前期准备工作,建成后可年存栏奶牛2000头,年产鲜奶7500吨;以天宝山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对榛子、木耳、小笨鸡等纯天然绿色产品精深加工,统一标识,打造品牌,努力打入外埠市场;引进河北省平菇育繁客商,投资200万元建设平菇育繁基地和加工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就业30人,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建立劳务输出基地2个,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注册资金200万元成立兴雅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筛选支农项目重点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格局优化升级,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农业,为有效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进行了有效尝试。

(二)以一事一议为媒介,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依法顺利完成了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着重以“一事一议”为重点,致力于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彻底消除那些以村民觉悟低、文化水平低为借口,排斥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做法;把好预算关、程序关、监管关、公开关,通过一事一议加大村民自主筹资投劳力度,推动农村公益事业长足发展。今年,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完成了新建村—集体村四个村、34.1公里的道路整修,维修桥涵4座,安装涵管100余节,以及7.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解决长期困扰发展生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农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进规范化轨道。

(三)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搞基层党

建工作,还是搞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还是人的因素,如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经营的科学性,农民就会“敢闯敢干”、“敢破敢立”,改革动力就会顺势激活,发展活力就会显著增强。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倡导雅尔根楚办事处的 “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做到深入人心、扎根基层,形成全体人民不断创新实践的一种文化氛围;同时,紧紧抓住呼伦贝尔市委政研室,发改委和党校在雅尔根楚设立理论调研基地、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与科研教学基地的有利契机,勇破老规矩,建立新机制,激发新干劲,千方百计提高雅尔根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雅尔根楚又好又快发展。

(四)以改善民生为基础,推动农村社会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以解决“住行”问题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建设。2009年,在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形式推进农村道路整修的基础上,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补贴”的原则,对生态移民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危草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砍块投入,整合资金1192万元,建设生态移民新村100户、442人,并对全部新建住房统一规划,加强配套,力争使移民新村人口聚集度达到700人以上,成为呼伦贝尔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五)以新型能源为平台,推动农村生态建设。雅尔根楚满语为“森林茂密的地方”,我们有义务维护其生态安全的责任。坚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沼气开发利用推广工作,推行“一池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做好经济林有序开发,2009年完成“三北四期”1600亩,义务植树15000株,荒山改造2480亩,推动了农村生态建设。

(六)以基层组织为先导,推动农村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进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真正把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年富力强的党员选到村党支部中来,村书记平均年龄40.2岁,较原来下降7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今年,新建村部3个,维修村部3个,村级活动场所已经做到全覆盖。制定每季党务工作调度会议制度,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探索在产业链上创建党支部的做法,在组织体制设臵上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措施,即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中包括村党支部成员,村党

支部成员中也吸纳了优秀的理事会党员,强化职责,集体联动,共同致力于搞经济、谋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雅尔根楚办事处“三农”工作的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为村级内部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没有跨区合作,导致部分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条不长,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同时,受到资金瓶颈制约,配套项目和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不到财政和信贷上的扶持,等等。

(二)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不少农民不同程度的存在小农意识,目光短浅,墨守成规,安贫乐道,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较强,缺乏创新精神和致富门道。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加,而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途径单一,不能很好的实现转移,影响了农民增收。同时,农村种养协会多,而加工、流通、综合服务等新经济组织很少,不能有效地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全程服务,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实际问题,激发农民参与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农民生活质量较低,民生工程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雅尔根楚个别基层组织建设还很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居住在危草房之中,出行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生活质量仍然较低。

三、工作对策

(一)坚持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民专业组织。曹征海在扎兰屯调研期间指出,现在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形式生产成本较高、资源配臵浪费,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满足龙头企业的需求,这种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需要。为此,要通过加快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农牧民联结合作,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使合作经济形式与市场要素充分对接,增强农牧产品的价格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探索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合作社跨村经营,计划在四道沟村和集体村选择基础好、热情高的合作社1-

2个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心农机合作社,实现农机合作社与种植合作社的分离;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科学指导与统一服务,推进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三个基本原则,引导农牧民围绕支柱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以至信用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小生产、大市场,小基地、大群体”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二)坚持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发展农畜林产品加工流通带动型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提高畜牧业生产比重,壮大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努力拓展农牧业发展新空间;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以五道沟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做好四道沟、集体村的产业规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

(三)坚持劳务有序输出,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进程。推动劳务输出由季节型向长期型、苦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成建制输出转变,提高其市场化、组织化、技能化水平;开辟创业平台,给予政策扶持,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和返乡农民工首先创业,领办新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二、三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合作社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充实就业与增收,激发农村发展生机与活力;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薄弱村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农牧林副产品加工业,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构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优势。

(四)坚持强化基层组织,实现民生事业进步。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双链双推双提”活动;继续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壮大创业实用人才库规模,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大学生村官的先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和社会各界帮扶,有序解决“住行”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6

调研报告

根据市、区组织部的要求,就农村党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共2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个、农机1个。

1、xx农联合作社。由x户农民以合作社形式,组织1000余亩土地联合经营,农民采取自由资产入股的形式,合作社对农作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单户生产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

2、xx农机合作社。由x户农机大户以合作社形式,组织7台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经营,由单台机械耕作转向农机械规模化耕作。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一是抓培训,在提高致富、带富能力上下功夫。在协调村级党组织抓好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民政、科技、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的人力、财力资源,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培训,让他们熟悉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规定,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议事、决策能力,增强依法管理合作社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示范基地作用,组织会员开展实用技术、合作社业务知识等培训,提高会员的种养殖技术水平。

二是抓协调,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下功夫。村级党组织通过协调农业、土地、电力等部门,切实加强在土地、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政策、信息和农业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配套服务,使农民群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党组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是抓宣传,在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上下功夫。村党支部在不断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引导和服务的同时,也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一是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大部分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纽带;二是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刚刚起步,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自身带动能力还不强,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内容单

一、服务能力较弱;三是农村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

四、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7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路径构建

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起建立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7月1日, 我国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在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对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作为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地区, 农业生产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较大,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地区很多, 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自身素质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了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 促进了农民增收, 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截止2008年12月, 云南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4040个, 专业合作社有1699个, 已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831个, 专业协会2279个, 专业联合社32个, 专业联合会30个, 成员78.3万户, 非合作组织成员139万户。2008年云南省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3.16亿元, 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4.3亿元, 盈余1.66亿元。

云南省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 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 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针对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结构散、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同时, 还确定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发展的五条优惠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并逐步增长, 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 建设生产基地等。并要求各级财政安排一定资金, 给予扶持。二是实行税费优惠。新办专业合作组织比照非公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 从事服务活动的, 按规定给予税费优惠。三是信贷支持, 金融部门为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鼓励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联合建立信贷联保中介机构, 设立担保资金, 为专业合作组织及合作社成员办理小额贷款。四是土地优惠, 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业、花卉、木业、渔业、畜牧业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 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五是建设项目和进出口经营权申报优惠。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 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使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多种形式, 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对接, 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促进了农民增收。其次, 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依托农业特色产品而成立的。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农民提供了技术支撑,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促进了特色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昆明、玉溪、楚雄、大理等地区的特色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第三,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养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了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培养了农民的集体观念;同时也学到了技术, 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取得了成绩, 但是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专业合作组织水平较低, 类型单一。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良, 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探索阶段, 管理和运作还不规范, 有的地方是由村干部组织的, 有的是依靠地缘、亲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还有是靠村支部来牵头组织的。部分组织主要靠组织者的个人威望来维持, 无运作规范, 市场适应能力较低。一部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另外, 合作组织的类型单一, 目前主要是以种植和养植为主,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合作组织较少, 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 不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2.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组织发展举步为艰。

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是农民自己成立的, 启动资金主要依靠自筹。目前,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经济收益较低, 无法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再投入, 从而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许多合作组织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 难以得到政府的扶持资金。有的地方虽然给予信贷扶持, 但贷款额度很有限, 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程度不同, 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不平衡, 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各级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支持也不平衡, 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投入往往比落后地区的投入多, 这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云南省来看, 合作组织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发展迅速, 农民的认可度较高, 如昆明、玉溪、楚雄、大理等地成立的组织比较多, 规模比较大。而怒江、迪庆等地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农民对合作组织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4.政府的信息服务不到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 然而, 目前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府行政效能低下, 传递信息的手段落后, 反馈迟缓,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导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信息孤岛”。另外, 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相应配套改革进度缓慢, 合作组织的软环境建设无切实可行的硬手段。

5.合作组织规模小, 覆盖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绝大多数农户都是合作组织成员, 美国合作组织对农场主的覆盖率在80%以上;丹麦、荷兰、法国的农民90%以上都是合作组织的成员;日本农协几乎将所有农户都纳入其中。而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覆盖面较狭窄,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现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构建路径

由于受到区域和扶持政策的影响, 边疆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就决定了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时, 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 构建可行的路径。

1.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积极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府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目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刚刚起步, 因此, 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按照中央要求, 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及专用资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税收减免、银行贷款、办公设施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村金融体系做出一些必要调整,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使专业合作组织能得到金融体系的支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融资, 利用政府招商引资的机会, 积极寻求外部资金的注入。在资金支持过程中, 结合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的专业合作组织。

2.以点带面, 加强宣传, 加快发展。

龙头专业合作组织对带动其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龙头合作组织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市场占有率较稳定, 为其它专业合作组织树立了典范。因此, 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龙头专业合作组织, 在使其健康发展壮大的同时, 带动一批进行本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组织。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广泛地宣传, 深入普及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法律知识, 使群众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 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利用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开展培训, 利用广播电视举办专题讲座, 利用各种机会发放宣传资料, 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 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 带领更多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宣传典型经验, 营造社会舆论氛围, 消除群众的疑虑, 使群众增强信心。

3.将特色合作组织要做大做强。

边疆民族地区都有自已的特色农产品, 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区来发展规模。比如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要大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因此, 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逐步形成规模经营, 把分散经营的的农户组织起来, 按照统一布局, 规模生产的模式, 开展农业专业生产, 标准管理, 品牌销售。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才对组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农民专业作组织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政府及合作组织要重视人力资源团队建设, 加强政策法规、实践操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要依托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 建立培训基地,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人力资源库。目前, 边疆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好新农村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这两大资源, 提供他们在基层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并争取留住他们, 为合作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

5.规范管理, 规范运作。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内部管理不规范, 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管理, 规范运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 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运作、规范的法律体系。督促组织负责人及组织成员学习应用相关法律法规, 充分保护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

6.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网络建设, 着力构建信息发布渠道, 使信息实现联动, 资源实现共享。为合作组织搜集、传播相关信息, 增强合作组织成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要利用好互联网站、农博会、农交会、特色农产品展展销会, 使农产品走出本省, 走出国门, 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另外, 要积极

参加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采购会, 使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7.抓住农村土地流转的契机。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8

印,于7月15前将调查问卷报送到市农委农经处。

联系人:王红邮箱:fsnwzhcwh@163.com 请各各作社按照要求,认真填报。

清原县农发局经管站:邮箱:qyxnfjjgz@163.com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9、合作社经营服务内容:

①产销一体化服务② 生产技术服务为主③提供农资服务为主④销售农产品服务为主⑤加工农产品销售服务为主⑥ 其他

尊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为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组织机构构成情况的政策,我们编制了这份调查问卷。随机选取贵社作为调查对象,您所填报资料只做分析参考,不作工作使用依据。所选项目如涉及多项的,可以多选。诚恳希望您在百忙之中协助我们完成这项重要调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1、牵头发起人身份:(5)设立人数量:__20____人 ① 村组干部② 基层农技服务组织③社会团体法人代表 ④ 企业法人代表⑤能人⑥其他

2、现有成员数:(3)

①50人以下②50-100人③100-300人④300-500人⑤500人以上

3、是否有团体成员:是□否□;团体成员身份:()①企业②事业单位③社会团体④科研院所⑤其他

4、成员出资总额:__308万元____

5、成员出资形式:()

□①货币出资,所占成员出资总数比例:___50%___ □②实物出资, 所占比例:_20%___ □③土地出资, 所占比例:__30%____

□④技术、知识产权抵资, 所占比例:______□⑤其他, 所占比例:______

6、未出资成员所占成员总数的比例:___0%___

7、成员分布范围:(②)

①村内 ②乡内③市、县内④省、区、直辖市内⑤跨省、区、直辖市

8、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③)

① 100户以下 ②100-300户 ③300-500户④500户以上

1、是否设有理事会:是□否□

理事会成员人数:① 3人以下②3-5人③5-7人④7-11人⑤11人以上

2、是否设有监事会:是□否□

监事会成员人数:① 3人以下② 3-5人③ 5-7人④ 7人以上 是否设有执行监事:是□否□

3、是否召开过成员大会:是□否□

召开成员大会次数:①每季度1次 ②每年1次 ③每年2次 ④遇重大事项时召开

4、是否设立成员代表大会:是□否□

召开成员代表大会频率:①每季度1次 ②每年1次 ③每年2次 ④遇重大事项时召开

5、是否单独设立了经营管理部门:

是 □,否 □,单独设立的经营管理部门有()只设置了专门的负责人,包括()① 销售部部门人员总数__2___① 销售负责人,人数_____ ② 采购部部门人员总数_____② 采购负责人,人数_____ ③ 财务部部门人员总数____2_③ 财务负责人,人数_____ ④ 技术服务部部门人员总数_____④ 技术服务负责人,人数_____ ⑤ 培训部部门人员总数__2___⑤ 培训负责人,人数_____ ⑥ 信息部部门人员总数_____⑥ 信息负责人,人数_____ ⑦ 其他____部门人员总数_____

⑦ 其他负责人____,人数_____

6、合作社是否聘用专职工作人员:是□否□

聘用专职工作人员数:①1-3人②3-6人③6-8人④8-10人⑤10人以上 聘用专职工作人员身份:①大学生 ②科研院所专业人员 ③专业技术人员④其他

三、规章制度设立情况

1、是否有成员入社、退社制度:是□否□

2、是否有成员大会制度:是□否□

3、是否有财务管理制度:是□否□

4、是否有工作人员聘用制度:是□否□

5、是否有合作社资产管理制度:是□否□

6、是否有成员盈余分配制度:是□否□

7、是否有公积金提取制度:是□否□

8、是否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是□否□

9、是否有统一的产品检验制度: 是□否□

10、是否有成员培训制度:是□否□

11、是否有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是□否□

四、合作社生产运营情况

1、合作社与成员间的结算方式:(①)①当时结算②销售后结算③其他

2、合作社是否建立实体:是□否□

实体类型: ① 销售店面② 加工车间③ 仓储库房④ 其他

3、是否统一购进生产资料:是□否□

统一购进生产资料占农民成员所需生产资料的比例:()①10%②30%③50%左右④100%⑤其他

4、合作社盈余构成情况:()

①收取农产品销售手续费②销售利润提留

③上级资金扶助盈余④ 社会资金捐赠⑤其他

5、合作社盈余使用情况:()

①用于发展生产(提取公积金),比例___10%__②分给成员(盈余返还),比例__10%___③开展培训,比例_____④其他,比例_____

6、合作社成员农产品年生产总量:___500吨___

7、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量:_400吨_____; 其中统一组织销售成员的农产品总量______。

8、合作社销售产品的渠道:()

①自己组织销售,占销售总量的__80____%②实体店面销售,占销售总量的___10___%③进超市销售,占销售总量的______%④进市场销售,占销售总量的___10___%⑤经纪人销售,占销售总量的______%⑥其他,占销售总量的______%

9、是否定期对成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是□否□

10、是否拥有注册商标:是□否□

11、是否实施生产质量标准:是□否□实施的生产质量标准类型:()

①实施国家标准②实施地方标准③实施行业标准④实施其他标准

12、是否拥有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否□拥有的农产品质量认证类型:()

①无公害农产品②绿色食品③有机产品④地理标志产品

13、是否拥有注册商标:是□否□

14、是否取得金融信贷资金扶持:是□否□

15、是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否□

16、获得过哪一级财政扶持:()

① 农业部扶持② 财政部扶持③ 其他部门扶持④ 省级扶持⑤ 地、市、县扶持⑥ 其他

17、是否接受过社会捐赠资金:是□否□

五、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1、在资金、人才、政策、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1、缺

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在资金、人才、政策、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基础设施等哪些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以及支持方式:

1、增加国家的扶持政策

2、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篇9

——对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按照自愿、民主原则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适当的规范,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今年7月份,我们对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合作社通过实行“四统一分”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破解了一家一户农民经营规模小、产品难以实现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难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双双受益。合作社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发挥着其组织化和统筹资源配置的作用,正在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一、基本情况

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8月15日在藁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由原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开发协会过渡而来。合作社有固定办公场地200多平方米,电视、电脑、音像、电话、图书、办公设施齐全。现有社员118户,辐射藁城、赵县7个村,蔬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销售硬果番茄400多万斤,黄瓜600多万斤,各类叶菜80多万斤,年销售额200万元,年盈余22万元,为提高社员收入和促进藁城市及周边地区蔬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合作社运行机制。

藁城市落生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农民靠错季蔬菜种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前几年,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信息不灵,产品质量低,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俺琢磨菜农只有抱起团儿来,才能抵御市场风险。2002年,落生村农民李存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开发协会,吸收会员200多户。协会根据季节、农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发《农民之友》科技小报,免费提供给会员,手把手地教给农户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并四处联系销路。由于质量好、销路畅,蔬菜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不足百亩,发展到1000多亩,产品销到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大城市,农民亩收益8000元以上。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当年7月1日施行,8月15日,李存良第一个在藁城市工商局注册了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

1、有规范的章程。合作社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和财务制度,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设立了社员帐户,印制了社员与合作社交易记录卡。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供应种苗、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收购销售产品,分户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收益分配按年终结算各项提取完成后,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和出资额进行分配。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运作,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发挥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2、有完善的产前、产中、前后服务体系。

(1)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针对基地蔬菜生产存在新品种应用普及速度慢,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问题,合作社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努力提高蔬菜生产档次和水平。近年来,合作社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知名种子公司建立联系,引进名优蔬菜新品种20多个,从中筛选出津园3号黄瓜、荷兰百利番茄、荷兰星火65菠菜等6个新品种进行了推广,面积达6000余亩。同时针对本地普遍存在温室面积小,结构落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棚室保温效果差、抗风性能低,造成投入逐年增大,单位面积效益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此外,本地蔬菜上市时间集中,从而市场价格较低的问题,合作社去年组织社员到河北沧州、河南扶沟等地参观,引进“多膜覆盖”和“节水灌溉”综合配套技术,使每亩大棚提高效益4000多元。

(2)强化培训,努力提高菜农科技素质,为推进蔬菜业标准化生产夯实基础。合作社每半月根据农时、季节、农民需要出一期科技小报《农民之友》,截止目前共出刊118期,25000多份,合作社快易通服务站每晚播放技术光盘、2台电脑全天开机,供社员查询资料,技术书籍随时借阅。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以上,重点对蔬菜基地菜农、种植大户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共计培训30余场次,总受训人数4100余人次,培训效果良好,深受广大社员欢迎。

(3)为促进蔬菜业持续健康发展,合作社在信息、物资供应、销售等方面为社员提供可靠保障。一是搞好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全国各地蔬菜市场价格和各类信息,并及时提供给合作社社员,二是物资供应服务。几年来,合作社免费发放改良土壤肥料25吨,提供平价农膜10吨,提供平价优良种苗40万株,提供周转资金23万元。三是搞好销售服务。合作社先后引来香港、东皖、寿光、山西、北京等地客商。在组织产品外销过程中,我们以高于市场价格5%对社员的硬果番茄进行回收,这样使合作社本身在营销过程中获了利,又使社员在生产销售中受了益,菜农种菜更放心,合作社印制了自己的包装箱,统一包装,并注册了德桦商标,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搞好蔬菜产业化经营。重点开发了出口番茄——百利,并实行产业化经营,即从种苗供应开始,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外销。几年来,合作社创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注册了德桦商标,设计印刷了自己的蔬菜包装箱,产品销往山西、北京、广州等地,优质的蔬菜、精美的包装、良好的信誉,使其的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和社员双双受益。(4)加强检测。合作社在蔬菜收购市场建立了蔬菜无公害检测站,分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类蔬菜进行抽样检验,并作详细记录存档。对超标蔬菜就地销毁,严把质量关,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二)取得的成效。

合作社的产品主要是黄瓜、硬果西红柿及各类叶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主动与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到现场讲课,培训指导。同时与河北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生物菌肥研究室,将土壤改良的科研机构搬到了农民自家门前,土壤改良更有针对性。合作社先后引进有机肥改良土壤、控释肥使用、秸杆反应堆技术、功能肥使用技术、生物菌肥使用、多膜覆盖、节水灌溉、雄蜂授粉、黄板使用等技术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既提高了蔬菜产量又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并实现了产品的优质优价,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为了调动合作社社员积极性,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社员经济效益。2004年引进出口番茄以来,今年发到了600亩,平均产量1万多斤,平均价格0.7元以上,社员每亩直接增收2000多元。为解决菜农销售困难,合作社投资15万元建立了蔬菜市场。为帮助有临时经济困难的社员,合作社自筹资金23万元,帮助其购进种苗、大棚膜,解决了燃眉之急,温暖了广大社员的心。良好的运营机制使社员心向一处使,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双赢,现合作社发展社员118个,涉及本镇落生、贯庄、耿家庄、南古庄、赵县等地,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三)示范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承应了农民的热切期盼。我省迅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表明,农民在不改变家庭承包 经营 责任制的基础上,以资金、劳力、技术等开展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办不了,村委办不好,基层政府包不了的问题,这也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源泉之一。

1、合作社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形成与状大,为现代农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合作社是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农民的联合会,它发展越壮大,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就越明显,促进“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形成的作用就越突出。

2、合作社促进了农民适用新技术推广,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合作社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推广不经济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生产者的结合。

3、合作社推进了生产方式的优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内部动力。在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环节多、监控难,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通过合作社的特殊管理机制,把标准化知识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普及到农户,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

4、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动力保证。合作社通过社员共同制定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集体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遵纪守法。合作社围绕章程,建立了规范的内部运作制度;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不仅创出了民主管理事务模式,还培育出了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

5、合作社示范了农村基层民主,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证。合作社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具有民主、独立的价值观念,实行一人一票、限制资本报酬、注重合作教育等原则,体现了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提供了“示范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一年多来,我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如燎原之火。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超过6100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已达3400多个。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不够,管理运行不规范,服务活动没有开展起来,对当地农民的吸引力、覆盖率较低;职能定位不明确,政策环境不宽松问题,政策支持少等问题。

1、发展不平衡。近来来,尽管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一定发展,但仍有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心存疑虑,认识不到合作社的优势作用,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乡镇领导重视,农民认识高的乡镇发展较快,而乡镇领导不重视的乡镇发展较慢。

2、合作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虽然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热情较高,但由于文化层次、管理水平较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带领全体成员发展上规模、上效益的合作社能力还显欠缺。

3、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底、小、散”的状态。特别是季节性经销组织较多,跨区域、多行业联合组建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组织相对较少。多数局限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技术推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组织较少。

4、经营资金普遍缺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另外没有抵押资产,不能满足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因此资金不足是当前影响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践证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中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杠杆。2007年7月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来规范约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典型引路,多方参与,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靠典型示范带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重点扶持,规范运作,培养一批有说服力、有号召力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面上工作的平衡开展。

——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把培训合作组织带头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配备良好的师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好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培训班,加大对入社农户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力争建立起一支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又熟悉市场的人才队伍。

上一篇:指导中学生作文方法谈下一篇:张茅中心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