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21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9篇)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中小学教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出名师名校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教科研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起着“第一生产力”、“二级放大器”的作用,特别在“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之下,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寄予教育科研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的问题

教科研活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计划、教育常规,发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形式。但当前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弱化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1.缺乏理论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应是教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和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但是,有些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以致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严重滞后,“满堂灌”、“题海战术”依然充斥整个教学过程;有的将学校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有的搞形式主义,只追求搞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

2.缺乏整体协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各搞一套,缺乏交流与协作。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法的选择与应变等基本教学能力,但如果能集中并郑和同一教研组、备课组老师的做法,做到资源共享,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说,随着高考跨学科综合能力考核力度的加大,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这就更需要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切磋、相互融合。

3.缺乏课题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努力由“实践型”逐步向“科研型”、“专家型”发展,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行家里手。但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大多数老师仍缺乏科研意识,缺乏对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研究;有的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价值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事倍功半,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工作来提高升学率;有的教师虽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研究也往往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有的重撰写文章轻课题研究,重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轻实际的调研过程,重研究成果的获得轻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有的教师头脑中还有诸如“教科研神秘论”,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教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教育科研简单论”、“教科研唯文论”,错误地认为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简单地认为评价研究者能力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就是看发表论文的多少,较少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二、解决当前中小学科研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三个意识

1.确立“教育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的意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把校园和课堂当作实验室,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2.确立“科研能兴教”、“科研必兴校”的意识。要消除教科研高不可攀的思想,通过阅读学习可以产生新的启发,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发现差距,通过实践反思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穿心精神,批判性地思考教育问题,通过研究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逐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推广教科研成果可以针对具体工作实行分层、分阶段管理,从而不断研究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确立“须积极参与、可提升能力”的意识。从事教科研是每位教师份内的工作,教科研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反映,教科研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搞教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只有理解了教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对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从事教科研活动。

(二)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立足点。教科研必须以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并以其得到解决作为教研的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引导教师投身教改、参与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如何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呢?

(1)问题课题化。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汇总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问题课题化要注意两点:①要有实验假说,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假说的形成要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点上去思考,假说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②要有理论框架,这是研究的思路和操作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表现自己课题特色的理论框架,这是目前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教科研课题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个课题在申报是往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结题时水平的高低,原因在于理论深度是课题的灵魂。比如,要申报《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调查》这个课题,就学习和思考,就会了解到自我教育能力从一个内容侧面可以分解为“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四种能力”,从另一个活动范围的侧面可以分解为“品德自我修养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还可以从年龄特点侧面分解为“低、中、高”三个年龄段。从这三个侧面进行调研,一定比泛泛进行调研更有深度和高度。

(2)教科研一体化。科学是靠实验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也只有靠实验才能发展,不经过实验就推广一种制度和方法带有盲目性,甚至于危险性。为此,需要点、线、面三个方面的整体连动,形成新的研究格局。

点——实验特区。实验研究中,可先在点上(一个班)开辟“实验特区”,进行带有“孕育胚胎”性质的小样本的实证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在面上推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①有利于探求教育规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寻求规律就是研究各个要素之中进行,那就很难认识它们之间的规律,很难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②有利于集中力量搞集体攻关。课题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特长,只有充分聚集这些特长,才能产生组合质变、形成高层次的改革成果。

线——专题研究。各条线、各教研组围绕改革的主旋律,根据条线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既要注意以研究者的目光发现和审视当前的教育现象,对现存理论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又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及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完全可把教材分析、备课的过程当作研究过程,把教案编写的过程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把分析试题的过程变为分析学情和研究教学的过程。面——群众运动。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作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模式,处处有实践,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生长点。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本身具有共生性。中小学教科研理论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到实践中去检验、证明,而方法本身又必须与理论相统一,也需要在实践的运用中得到验证、补充和发展。理论为经验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导,理论经由方法的研究获得改善。理论、方法研究、实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一种共生关系。教育理论的本原是实践,最终要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

(1)与大师对话。实践之树需要理论滋养才能茁壮成长。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把“行动”与“研究”截然对立起来,导致二者分离。理论工作者凭理论搞研究,其研究结果因不符合实际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实际工作者光有热情,得不到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未能进行卓有成效的行动。要解决问题就得进行科研,且这种研究不能仅靠科学理论工作者去做,还要有实际工作者的密切合作。“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须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为此,应抓住一切机会向教育改革的专家请教。与大师对话,可以缩短探索周期,可以领悟到教学研究的本质,可以认识到许多未知领域,从而有利于自身研究。

(2)搞学术沙龙。教科研是以一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学校可常识着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在这种“深度谈话”的过程中,领会理论、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促进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工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如从教学研究来说,可讨论学科的教学计划、教案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方法改革等,侧重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从课堂教学的层面看,可就以下面临的跨学科的改革课题进行交流:①强化人格教育,②关注人文素养(人文精神),③突出信息技术,④倡导综合实践活动,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⑥营造合作文化等。

(3)作理论概括。经验是珍贵的,但需要作理论概括,否则这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将会成为过眼烟云。教科研要想有效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就要在二者结合上作出努力。在重视经验的同时更应重视理论的提炼,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这些经验进行回溯性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经验的内在规律,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果教科研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然会脱离方向。

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教科研的指导思想,坚持教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教科研工作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落实“三个为主”的教科研工作策略,即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以学习教科研知识为主;在长期与近期收效的研究关系上,以近期收效为主。

教育研究中既有理论问题椰油实践问题,还有的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有科学问题、一些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也有技术问题,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方法,还有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类的研究,都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科研只有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教学实践也只有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不迷失方向,从而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转。

3.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切入点。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行动研究操作必须把握三个基本要领:(1)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2)要运用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从而发现问题;(3)以一定科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就目前而言,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人称之为“试验”。

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科研能取得应有实效的基本方法,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汇总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文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其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进行,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中小学教科研应定位于应用实践研究或开发研究。如教学行为研究和优秀的科研成果的移植性实验、扩大实验等,这类研究一般具有参加人数多、实验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大面积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科研动力不足。在实际当中不难发现真正主动研究的教师较少,参与研究的较多;虽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作用,但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大多数奔着评优奖励和考核晋职而来,功利思想严重。

其二,科研素养欠缺。大部分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知识。平时很少阅读科研方面理论书籍,缺乏专家深入指导,觉得太难,缺乏信心,不知如何选题,不会写设计方案,不会整理资料,不会写论文。

其三,科研方法不当。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不当,仅停留在经验性的认识上,没有真正做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四,科研时间不充分。平时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各种琐碎工作任务上,教学与科研处于分割状态,存在一定的浮躁风气,很少有人舍得真正花力气去做研究。

二、影响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

第一,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就目前某些省市小学设置的行政部门来说,一般只设立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和办公室,在如此重视“科研兴校”的今天却唯独没有设置科研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进行课题研究,而是从事校本研究的具体管理工作,如,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组建校本研究队伍、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为校本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组织学术交流、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等职责。有些科研意识较强的学校却苦于受政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设立专门的科研办公室,因而不能建立科学规范健全的科研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没有配备完全胜任科研工作的负责教师,不能真正把科研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当中,科研力量一直得不到加强。虽然有些学校有科研小组,由校长任科研主要负责人,但校长工作忙,不可能亲自参与校本科研的具体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的依据,没有科研工作职责,全校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成立学校科研办公室,校本研究的发展才会更加专业和快速。

第二,缺少缜密思考。一些教师在做研究时缺乏系统思考,研究范围过大,造成研究起来存在太多的困难,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内容空洞,论述不到位。仍停留在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状态,不能进入条理清晰、具有逻辑关联和系统化的境界。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一些行为、现象和问题司空见惯,不给予重视。有的教师不是没有按要求阅读理论书籍,问题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法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思考能力低下,没有敏感性,更没有理性思考其背后的理念和缘由并作深入分析。如此,这样的研究思路不够开阔,分析不够深邃,只是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装点,大多数是感性的认识,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创造性。

第三,缺乏写作方法指导。现实中,有许多教师非常优秀,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由于理论素养相对欠缺,加上平时关于研究的培训相对较少,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不善于归纳、总结和概括,不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造成成果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例如,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论文的写作形式,不能很好地区分工作总结、教育教学故事与论文的写法。有的教师的论文要么就是太多理论,没有自己的事例;要么就是真的做了事情,但提炼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欠缺,只是把自己的作法罗列出来,没能讲清楚道理。文章像一篇工作总结,缺乏论文应有的理论提升。大多是在讲做法,但未对自己的做法做出论证,即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再者就是表达不清,有的论文语言表达含糊,没有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化严重,随意性较大。有的论文是老生常谈,观点陈旧,缺乏新意,没有结合现行的教学实际来写,缺乏研究和创新。有的研究虽冠以新课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名堂,但内容上没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亮点,缺乏创新性。从这些教师的研究结果来看,往往都是一些主观臆测、思辨陈述,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上,没有把经验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研究内容有差异。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时关注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没有把学生纳入研究的范畴。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索,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则更加谈不上。基本上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像对待成人那样去要求学生,没有经常性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技巧,很少从学生那里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发现教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经常这样追问和思索,就不难发现这些教育现象的奥秘。

第五,轻视成果积累。有些课题研究主持人由于忙碌于日常教学工作,很少把心思放在研究成果的积累上。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有哪些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还有的误以为研究成果就是写好论文,本可以开发成一系列的、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却显得比较凌乱。往往造成研究的过程缺乏证据,没有分析讨论,成果反映不全。

第六,缺乏经验提炼。如,有些主持人研究过程扎实,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不会提炼观点,分析成因不够全面,造成撰写研究报告中的成效方面只停留在理论方面上,写得不够具体、翔实,表述有欠缺。笔者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研究报告前面所提及的研究方法与后面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效没有很好地衔接,里面的观点表述存在前后矛盾,不相匹配;一些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班的具体对象模糊,实验班和平行班往往是一些不同等次、不同年级的数据对比,更有一些则没有具体的前、中、后测试数据对比,没有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等因素,实验数据对比不科学,总体成效存在片面性。

具体而言,结题报告要让别人看了就知道怎么去做,要提出自己的论据、观点,总结出一套做法。具体到每个阶段怎么做,有哪些制度、哪些措施。里面应包括:1.研究背景。具体包括现实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存在的弊端,要进行一个理论的探讨。2.开展过程。要说清楚开展活动的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开展这些活动的优势、创新点是什么,开展此项研究与国内其他已有的研究有何区别。具体到研究的操作,在每个学期是怎么实施的,实施的次数等。3.研究效果。效果的论述包括学校、社会、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数字说明;教师本身对课题的感受如何,可以通过课题成员的科研随笔进行表述等,在报告中要完善开展与效果部分的论述。

第七,参与科研培训的教师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科研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目前科研培训的次数本来就少,学校每次只能选派科研骨干教师参加,其他教师则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培训,再者这些培训过的教师回来后又不能很好地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被应用到日常实际工作当中则很少有人提及,培训收益得不到保障,使培训只限于参与者本人。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成立专门的教科室。

由科研主任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并组成一支有真正科研实力的教师团队,发挥本校科研骨干教师的力量,引导教师把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并能采取正确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在学校的支持保障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工作,落实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切实做好教育科研的管理实施工作。

2. 做好科研统一规划。

在学校的统筹下,协调好各级各部门研究阶段时间,尽量做到研究人员不冲突,每个阶段有研究成果;本着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好每个阶段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避免出现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如,让一般教师从小课题研究着手,把目光转向真实的教育生活,转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多一些研究的味道,只要是自己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尤其是那些大家在实际中遇到的都觉得司空见惯而且熟视无睹的各种小问题,每天写一些教育日记、教学叙事等,在研究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实践智慧的生成,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总之,要结合切身实际,多一些行动研究,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而研究,在研究中着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善于对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从而解决自身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3. 加强科研培训力度。

学校可定期开展教科研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培训学习资料,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全力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适时开展讲座、案例分析等面对面交流。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4. 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

实践是基础,读书是关键,思考是灵魂,教师一定要把科研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和初步分析,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5. 建立科研交流制度。

积极创造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添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专著和杂志等图书资料,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制定每月固定一次的科研交流制度等,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前沿意识和敏感性,多关注该主题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6.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为淡化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积极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学校可设立专项科研奖励基金,给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一、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科研动力不足。在实际当中不难发现真正主动研究的教师较少,参与研究的较多;虽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作用,但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大多数奔着评优奖励和考核晋职而来,功利思想严重。

其二,科研素养欠缺。大部分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知识。平时很少阅读科研方面理论书籍,缺乏专家深入指导,觉得太难,缺乏信心,不知如何选题,不会写设计方案,不会整理资料,不会写论文。

其三,科研方法不当。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不当,仅停留在经验性的认识上,没有真正做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四,科研时间不充分。平时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各种琐碎工作任务上,教学与科研处于分割状态,存在一定的浮躁风气,很少有人舍得真正花力气去做研究。

二、影响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

第一,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就目前某些省市小学设置的行政部门来说,一般只设立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和办公室,在如此重视“科研兴校”的今天却唯独没有设置科研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进行课题研究,而是从事校本研究的具体管理工作,如,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组建校本研究队伍、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为校本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组织学术交流、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等职责。有些科研意识较强的学校却苦于受政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设立专门的科研办公室,因而不能建立科学规范健全的科研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没有配备完全胜任科研工作的负责教师,不能真正把科研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当中,科研力量一直得不到加强。虽然有些学校有科研小组,由校长任科研主要负责人,但校长工作忙,不可能亲自参与校本科研的具体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的依据,没有科研工作职责,全校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成立学校科研办公室,校本研究的发展才会更加专业和快速。

第二,缺少缜密思考。一些教师在做研究时缺乏系统思考,研究范围过大,造成研究起来存在太多的困难,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内容空洞,论述不到位。仍停留在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状态,不能进入条理清晰、具有逻辑关联和系统化的境界。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一些行为、现象和问题司空见惯,不给予重视。有的教师不是没有按要求阅读理论书籍,问题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法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思考能力低下,没有敏感性,更没有理性思考其背后的理念和缘由并作深入分析。如此,这样的研究思路不够开阔,分析不够深邃,只是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装点,大多数是感性的认识,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创造性。

第三,缺乏写作方法指导。现实中,有许多教师非常优秀,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由于理论素养相对欠缺,加上平时关于研究的培训相对较少,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不善于归纳、总结和概括,不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造成成果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例如,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论文的写作形式,不能很好地区分工作总结、教育教学故事与论文的写法。有的教师的论文要么就是太多理论,没有自己的事例;要么就是真的做了事情,但提炼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欠缺,只是把自己的作法罗列出来,没能讲清楚道理。文章像一篇工作总结,缺乏论文应有的理论提升。大多是在讲做法,但未对自己的做法做出论证,即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再者就是表达不清,有的论文语言表达含糊,没有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化严重,随意性较大。有的论文是老生常谈,观点陈旧,缺乏新意,没有结合现行的教学实际来写,缺乏研究和创新。有的研究虽冠以新课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名堂,但内容上没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亮点,缺乏创新性。从这些教师的研究结果来看,往往都是一些主观臆测、思辨陈述,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上,没有把经验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研究内容有差异。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时关注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没有把学生纳入研究的范畴。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索,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则更加谈不上。基本上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像对待成人那样去要求学生,没有经常性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技巧,很少从学生那里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发现教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经常这样追问和思索,就不难发现这些教育现象的奥秘。

第五,轻视成果积累。有些课题研究主持人由于忙碌于日常教学工作,很少把心思放在研究成果的积累上。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有哪些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还有的误以为研究成果就是写好论文,本可以开发成一系列的、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却显得比较凌乱。往往造成研究的过程缺乏证据,没有分析讨论,成果反映不全。

第六,缺乏经验提炼。如,有些主持人研究过程扎实,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不会提炼观点,分析成因不够全面,造成撰写研究报告中的成效方面只停留在理论方面上,写得不够具体、翔实,表述有欠缺。笔者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研究报告前面所提及的研究方法与后面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效没有很好地衔接,里面的观点表述存在前后矛盾,不相匹配;一些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班的具体对象模糊,实验班和平行班往往是一些不同等次、不同年级的数据对比,更有一些则没有具体的前、中、后测试数据对比,没有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等因素,实验数据对比不科学,总体成效存在片面性。

具体而言,结题报告要让别人看了就知道怎么去做,要提出自己的论据、观点,总结出一套做法。具体到每个阶段怎么做,有哪些制度、哪些措施。里面应包括:1.研究背景。具体包括现实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存在的弊端,要进行一个理论的探讨。2.开展过程。要说清楚开展活动的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开展这些活动的优势、创新点是什么,开展此项研究与国内其他已有的研究有何区别。具体到研究的操作,在每个学期是怎么实施的,实施的次数等。3.研究效果。效果的论述包括学校、社会、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数字说明;教师本身对课题的感受如何,可以通过课题成员的科研随笔进行表述等,在报告中要完善开展与效果部分的论述。

第七,参与科研培训的教师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科研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目前科研培训的次数本来就少,学校每次只能选派科研骨干教师参加,其他教师则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培训,再者这些培训过的教师回来后又不能很好地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被应用到日常实际工作当中则很少有人提及,培训收益得不到保障,使培训只限于参与者本人。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成立专门的教科室。由科研主任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并组成一支有真正科研实力的教师团队,发挥本校科研骨干教师的力量,引导教师把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并能采取正确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在学校的支持保障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工作,落实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切实做好教育科研的管理实施工作。

2.做好科研统一规划。在学校的统筹下,协调好各级各部门研究阶段时间,尽量做到研究人员不冲突,每个阶段有研究成果;本着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好每个阶段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避免出现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如,让一般教师从小课题研究着手,把目光转向真实的教育生活,转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多一些研究的味道,只要是自己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尤其是那些大家在实际中遇到的都觉得司空见惯而且熟视无睹的各种小问题,每天写一些教育日记、教学叙事等,在研究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实践智慧的生成,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总之,要结合切身实际,多一些行动研究,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而研究,在研究中着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善于对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从而解决自身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3.加强科研培训力度。学校可定期开展教科研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培训学习资料,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全力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适时开展讲座、案例分析等面对面交流。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4.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实践是基础,读书是关键,思考是灵魂,教师一定要把科研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和初步分析,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5.建立科研交流制度。积极创造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添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专著和杂志等图书资料,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制定每月固定一次的科研交流制度等,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前沿意识和敏感性,多关注该主题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6.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为淡化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积极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学校可设立专项科研奖励基金,给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校应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让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背后的规律,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作者: 资溪廉政 文章来源: 点击数:552 更新日期:2010-12-20

来源:廉政中国编辑部

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信息量日益扩增,这也给乡镇纪检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纪检工作,充分发挥乡镇纪委的职能作用,是摆在乡镇纪检机关的迫切需要探求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乡镇纪委职能作用,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到位。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乡镇干部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上,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乡镇班子一心抓经济建设,而对于出现一些小问题则认为无伤大体,甚至疏忽党风廉政建设;有的把查案和稳定对立起来,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怕查了案子伤了感情,影响工作积极性,于是能拖则拖;有的不愿查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组织处理代替党纪政纪处分。

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不到位。乡镇纪委在农村没有形成大力宣传廉政思想、廉政教育的浓厚氛围,廉政文化活动开展不扎实,廉政教育手段单一乏力,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远程教育等载体作用发挥得不明显。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低、党纪法制观念淡薄,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学习不够,不认真领会、贯彻。在农村干部中,尤其是党员干部思想中没有牢固树立“两个务必”的思想,往往会出现互相攀比消费水平,办事讲排场,比阔气等问题。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不完善。新时期,各乡镇纪委都加强了制度建设,但制度往往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探索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村务公开工作虽然实行多年,但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又如村账乡管,虽有效地减少了违纪违规行为,但实际操作并不是很规范。再比如村级财务没有预决算制度,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随意性大,费用开支也没有明确范围和标准,审批报销无章可循,有些村虽有一些制度,但由于执行不力使制度形同虚设,造成非生产性开支失控等等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管理不到位。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在利益驱使下,把党纪国法扔在一边,做出与法律、党风廉政建设相违背的事情,涉及经济问题日益增多,经济违纪案

呈上升趋势。在一些基层农村党员干部头脑中法律意识淡薄,民主监督意识较差,一些农村工程项目承包随意性大,村级财务以及村集体财产的处置透明度较低,使群众对党员干部产生不信任的情绪,激化了社会矛盾。特别是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道路建设、改水改厕、都涉及到资金的安全使用问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拥护程度,就取决于新农村建设资金安全使用程序。

五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不健全。由于乡镇处在基层,有较强的独立性,只忙于各项任务的完成,对村级组织监督少。村级即使有专门监督的纪检小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等也未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致使基层组织监督薄弱,容易滋生腐败。

二、充分发挥乡镇纪委职能作用的几点对策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基层干部改进作风、推进农村基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当务之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四个方面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当前,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每年有规划有组织地举办乡镇、村干部培训班。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党风廉政电化教育。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效性。要重点抓好党的宗旨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党纪法规教育、正反典型教育,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和依法行政。

二是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反腐倡廉制度。乡镇纪委要针对群众对乡(镇)村两级干部在工作作风、民主意识、职务消费、婚丧嫁娶等反映突出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要继续深化 “村账乡管”制度,建立健全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七站八所财务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干部职务消费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公款大吃大喝和以权谋私行为。要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及时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同时,要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待遇,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行使权力的监督。乡镇纪委要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乡镇、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乡镇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承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并向村级干部延伸,确保权力规范运行。要进一步加强村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实行交叉任职,建立村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制度。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健全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行村支部纪检员或党风廉政监督员制度。要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工作,确保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严肃查办基层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侵占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

一起。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乡镇纪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层层签定责任状,严格责任追究,积极推广一些地方在村级推行“三职干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诺廉、述廉、评廉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能力”建设要求,加大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力度,切实增强乡镇纪检干部的业务知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办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采取联合办案、异地办案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能力。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大部分。近期,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现就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探讨如下:

一、当前农村消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消防意识淡薄。

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还比较低,对应有的消防法规知识和消防应急常识了解甚少。消防“四进”工作仅仅还停留在点上,没有人力、物力去解决面上面的问题。提到消防工作上也仅仅知道可以用水来灭火,许多农民没有接触过灭火器等常见的灭火工具,甚至“119”报警电话都不清楚。一但家用的液化气瓶发生火灾,只能等待消防队来扑救,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

(二)、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

农村建筑受传统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多为三级耐火建筑,经济状况落后地区甚至还保留着四级耐火建筑。加之有农家小院内四处堆放有木质杂物或生活取暖使用的木柴。由于农村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仍延续旧宅基地,家家相连,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火烧连营”就有可能在农村经常发生。

(三)、安全用火用电常识缺乏

农村火源较多,诸如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小孩玩火,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等。有一些地方烧香拜佛现象也存在,也是造成农村火灾的隐患。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器逐步走进了农家。农村家用电器线路普遍没有经过正式电工安装,无保险丝,电线老化,乱接乱拉等现象严重。

(四)、发生火灾消防扑救困难

农村因分布广远离城市,一但发生火灾,消防队到现场时间迟,甚至消防队还在赶赴火场的路上,火已烧完了。加上部分农村山高寨深,交通不便,水源不足,消防队根本无法到达,消防装备无法派上用场,只能靠人力去拼。特别是在青壮年外出务工期间,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更是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一)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强化镇级政府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本地突出的消防问题,同时要求在农业收获季节和火灾多发期对各村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要真正把消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不能仅仅局限于挂横幅、贴标语、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层面上。

(二)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根据《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有关规定,大力改进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消防监督管理职能,投入更多的警力推动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向农村个私企业及村、组、户延伸,加大农村消防管理力度,减少失控漏管。

(三)加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

消防部门定期派人对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乡镇专兼职防火员进行消防培训,使之成为农村消防培训宣传教员,由他们去培训村和村企业的防火员,最后由村和村企业的防火员对企业和村民实施培训教育。通过层层培训,使消防宣传真正覆盖全市广大农村地区。

(四)成立群众自救组织

消防部门及基层派出所应当积极号召并组织青壮年农民,进行火灾扑救常识培训,并组织建立农民消防队,配备简单常用的灭火装备,以保证火灾初起时能及时扑救。

(五)推行燃料、电气线路改造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当前征兵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今年征兵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对吸引高学历的青年入伍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高中以上学历青年比例明显上升。但当前征兵热降温、“征兵难”趋势上升,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因素很多,概括基层反映,主要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国防教育薄弱。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地区的基层特别是农村,国防教育相当薄弱,“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氛围渐渐失掉,导致人们的国防观念日趋淡化,这是产生“征兵难”的重要因素。现行征兵的整体思路,没有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性、福利性征集的思维定势,弱化了应征主体的兵役法规意识。比如将军人职业视为优等职业,片面强调参军人伍的优越功能和福利功能等等。而在市场经济现实面前,这种理念与现实的落差会日趋加大,降温问题自然而然的事,二是适龄青年升学、就业渠道增多,兵员基数继续分流。由于高校扩招和自学考试、电大、函大、职大和民办大学增多,入学标准放宽,吸引了相当部分高考落榜生。近年来,岳阳县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校学习的在70~75%之间;另外,一些三本以下的大专院校为了生源和学校自身利益,拒绝向有意当兵的学生发录取通知书,动摇了这些学生当兵入伍的愿望,从而导致高中毕业可应征的适龄青年群体所剩无几。加之现在非农义务兵退伍不再安置,城市农村非对称性征集的优抚标准,当兵对家长和适龄青年更加缺少了一分吸引力。三是兵役法规约束力偏弱,惩处规定尚缺可操作性。现行兵役法规对履行兵役义务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兵役法规对逃避服兵役问题缺乏硬性处罚措施,《兵役法》第61条规定,对拒不履行兵役义务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责令其限期改正?期限怎么确定?何部门实施?怎么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罚款交谁?操作和落实起来问题不少。往往不同单位按照不同理解、以不同标准搞不同做法,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四是缺少严格督察,宽严不一的体检,淘汰优秀青年较多。新的征兵体检标准使征兵体检工作更加规范,但从更科学合理地实施体检看,还有值得完善改进处。如辅助检查项目繁琐,缺乏标准性督察。有的青年仅血压一时偏高或感冒等轻微病症,即可引起化验结果不合格被淘汰。而其病症一段时间后就完好如常。体检最终合格与否的认定和宽严不一致,给个别人征兵中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也为一些欲自我淘汰者提供了方便。如有的故意纹身、升高血压或装聋作瞎夸大毛病。有的标准过于死板,比如身高、体重问题,常常是高点低点、重点轻点就可能淘汰。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体质锻炼,往往是文化素质相对高的青年,视力等身体条件方面相对较差,同一标准下体检淘汰率相对较高。从当今初中生以上视力越来越差的实际出发,体检标准可否增加弹性,朝有利于提高新兵文化素质方向放宽。五是独生子女成为适龄青年主体,家庭影响因素不可排除。目前,适龄青年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尤以城镇最为明显。这也无形中为兵员征集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从我县近3年的兵役登记情况看,在报名参军的应征青年中,独生子女占了约一半。有的乡镇比例更高。相对而言,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吃苦受累少,自理能力较差,家长也不很放心。六是现行的非农退伍士兵实行货币安置后,许多非农青年家长认为当兵没有前途,解决不了后顾之忧,回来后仍然要为自己小孩找工作,所以不愿送孩子去当兵,加之非农青年一般在家都是娇生惯养,怕吃苦,本身不愿去当兵过艰苦生活;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羡慕或者嫉妒城镇非农青年,货币安置出台前,非农青年退伍安排工作,农村青年回家种地,似乎心理还能接受,面上可以接受,货币安置后,非农退伍青年补1.4万/年,而农村青年5000元钱每年,在这种情况下,非农青年还不愿去当兵,那农村青年凭什么还去呢?再加上非青年与农村青年都有联系,如同学、同事、朋友等关系、加之少数非农青年还做此负面影响工作和煽动,使得农村青年更没有心情去当兵。因此、导致整个应征青年热情不高。

对征兵降温现象,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去研究、探讨,切实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办法,出台一些既适应经济发展,又利于征兵工作开展,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一是要将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营造“参军光荣”的社会氛围。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应该设立国防教育专门课程,并将学生的国防知识水平与升学就业挂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培训应增加国防教育内容,使国防观念进入决策层,让各级领导在抓经济的同时,不忘搞好国防建设。新闻、出版和文化宣传部门应积极参与配合国防教育,让社会都认识、了解、关心国防建设。县市乡镇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分管和负责指定国防教育计划、教材,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教育效果,使国防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将征兵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切实把依法征兵落到实处。首先要有法,按照《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地方兵役法规。其次,要依法对拒绝参加兵役登记、拒不应征入伍、阻止子女为国家尽义务的实施处罚,以保证征兵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要将征兵工作转变为全年性任务,不断改革方式方法。要改变突击性、季节性的工作方法,转变为全年性工作,年初就要进行动员、开展兵役登记,早做工作,早打基础,将适龄青年牢牢抓在手中,实行跟踪管理。要调整征兵机构,吸收政策观念强、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同志参加征兵。要注重发挥征兵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不间断地对基层进行检查督导。要强化保障措施,依法保障征兵经费足额划拨,保证征兵工作的需要。四是要注重提高现役军人的物质待遇,切实以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考虑出台优抚安置等一系列新的政策,提高现役军人的物质待遇,进一步激发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积极性。保卫祖国尽义务,当然不能实行商品交换的原则,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一个人的行为长期与物质利益相脱节,其积极性、进取心肯定难以长久维持。因此,对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军人相应提高其物质待遇,这样做不但有利于稳定军心,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征兵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 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可见, 教师的基本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占据了教学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 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主体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 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一些教师的表现态度生硬、教学急躁, 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实际上,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比其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很多。但是, 有的教师则认为, 教学中学生是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而不是自己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因此, 课堂教学中目标不够明确, 主要还是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 从而轻视了学生情感领域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 不能轻视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兴趣、激情以及方式的培养。

2. 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当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由于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吃力。那么, 该怎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 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方式, 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而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因此,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能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不能忽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教学, 一般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

当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师资发展不均衡, 水平差异较大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知道, 教师在教学活动具有主导作用, 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努力地进行教学, 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 效果并不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外, 不管是教师自身认识与态度, 还是数学专业素养等, 都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 均衡发展教师队伍, 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对策及建议

1.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 是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以前, 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导致了教学效果不是比较理想。因此, 我们要尽量明确和体现小学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使小学数学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进而获得必需的小学数学知识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要真正使学生获得小学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活动等, 不断适应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此外, 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小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 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2. 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方式, 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把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标准从原来的“双基”改变为“四基”, 不断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进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使用。同时, 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学习、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总之, 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进行必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 这也是促进他们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 教师更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或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3. 强化师资建设

强化师资建设, 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保障。对此, 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敢于打破自身的局限与不足,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要积极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氛围, 构筑起优良的教师团队。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师骨干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不断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培训, 督促教师认真对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进行研究, 强化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和水平, 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都直接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所以, 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教学策略, 着力转变教学方式,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当前, 小学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此, 笔者结合实际认真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 转变教学方式, 强化师资建设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窦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 (12) .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科研工作;现象;对策

G625.1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科研工作存在的现象

(一)领导不够重视

很多区域的小学因為校内资源的有限,因此领导人员对于教科研工作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因为领导人员将学校的建设中线放在了校内安全、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之上,在数学教研进度掌控上明显处于低落境遇,想要从中全面整改既定教学质量格局显得更加不且实际。

(二)数学研究水平低

在开展教学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该学科的学校组长来复杂的,在很多的地方小学内老师的数学水平并不算高,而教科研小组的研究进度以及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负责人的影响,素质水准直接决定后续相关工作内容的拓展速率。现如今地方小学教师素质本就不高,尤其在自身专业素养萎靡不振前提条件下,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教研方案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因为特定区域师资、信息技术资源比较匮乏,使得屈指可数的经验尚足的教师承接多项教务职务内容,大工作压力和有限精力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数学教研工作开展制约效应便可想而知。

(三)学校教科研氛围低迷

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区域内的教学资源以及教育氛围也是不同的,在部分小学内教师的教科研氛围十分的低迷,这便使得本身对数学课程感知兴趣不高的学生长期陷入低迷课堂氛围之中,而大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教研工作期间完全是走个过场,其间制定的分析方案和信息记录材料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此类形式过于死板且缺乏学术交流的教研活动,使得数学教师浪费过多精力,对于后期学生成绩提升和素质调整都将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教研形式单一且引导方式陈旧

我国各地区小学因为长期承受经费限制等因素影响,使得教师外出接受最新培训活动机会变少,尤其在各类教学引导模式上了解不够深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研究工作具体利用校内互听互评活动加以拓展,如若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支撑活力而重教轻研,在某种角度上便遏制学校自身教学体制更新效率,至于后期教研工作调整也显得步履维艰。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科研工作效率的措施

(一)完善教科研机制

在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是研究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然而仅靠教师培训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小学立足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二)加强对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

针对部分教师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的状况,应结合目前教育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寻找个人不足,促使教师积极教研加紧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搞好教科研。一方面要利用好学校的远程教育系统和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用好学校的骨干教学能手,加大帮扶力度,要拟定帮扶计划,并把帮扶工作立为年终考核和评优的依据。

(三)提升教科研检查的质量

上级领导部门在开展教科研检查时应当将检查落实下来,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要重在实际,检查工作不能以书面资料为依据,领导要深入教研组参与他们的研讨。业务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个人自学,集体探讨,专题报告等。此外应当作好校级交流,把别人请进来,也把自己推出去,交流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对比,找出差距,才能起到取长补短。

(四)将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数学教育科研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学校,都有巨大的教育科研空间,需要花大力气投人。数学教育科研的每一个步骤言之有理、每一个环节无懈可击,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不顾实际条件盲干。应当以课题牵动教研。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检验--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探究过程,抓一点带一线,提一线带一面,解决教研过于空乏,无法深入的问题。教科研工作不允许造假、注水,而是需要数学教师心中有“数”、目中有“学”,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开展数学研究。数学教育课题不但要吸引眼球,更要在学校数学教育中行之有效。数学教育科研一旦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所谓的教科研成果是空中楼阁,效果不佳。因此,教育科研应切合学校的实际工作。

(四)重视教科研的价值成果

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一定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应当认识到课题研究不是理论游戏,而是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因此,数学教育科研工作是有效的、科学的,而不是毫无价值的文字游戏。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要找到课题研究的价值,即研究是为了促进数学教学,而不是二者毫无联系的空洞研究。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有成果、有成绩的,决不是自娱自乐般毫无价值的研究。数学教师哪怕研究的课题级别是低的、内容是浅的、形式是土的,但不代表着无成果、无成绩,相反,研究的成果极具创造性。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其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课堂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充分的发挥课堂教育的指导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重视教学的教科研工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标准服务,令学生在数学知识海洋中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韩媛媛.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12(37):171-171.

[2]白玛旺加.浅谈小学数学教研工作[J].读与写:上,下旬,2015,26(2):115-116.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动物疫情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建立动物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基础免疫做细做扎实,建成阻断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免疫保护屏障,已成为当前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的认识不到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公开公布制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动物疫情处于封闭和保密状态,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认识还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层面,没有将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当作是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打防疫针是为了完成任务,以致在免疫接种过程中主动支持配合少,刁难阻碍多。

(二)饲养方式相对落后。农村畜禽散养比例大、饲养条件差、管理粗放、防疫难度大。

(三)畜禽交易和长途调运容易引发疫情。畜禽调运、交易频繁,引发疫情的风险加大。

(四)机构不健全。目前还有一些地区乡镇机构不健全,乡、村防疫员经费没有保障,防控工作不能全面到位,影响了免疫等基础性工作的落实。

(五)法制观念淡漠。养殖户认为饲养的畜禽是私有财产,打不打防疫针、畜禽是否病死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这种思想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随意抛弃、宰杀和食用病死畜禽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动物疫病综合防控。

(六)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薄弱。

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纳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的程度不够,基层政府对基础免疫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在免疫实施过程中的宣传、组织、管理上存在不力、不作为的现象。

2、兽医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动物防疫体系网络不完善,村级动物防疫组织形同虚设,防控政策、计划、方案等行政技术措施不落实。

3、动物防疫法制建设滞后,动物防疫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国家制定的防疫政策、技术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4、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强制手段不足,不能有效打击抗拒、阻挠强制免疫行为。

(七)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1、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抢救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运行维护更新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补助费等公共财政没有纳入应有的`预算,未真正得以保证。

2、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加之管理松散,致使人员不稳定,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3、疫苗运输、保管设备缺乏,难以保证疫苗质量。因而免疫效价低,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免疫后发生疫病的事件时有发生。

4、农村防疫中的免疫程序得不到认真组织实施,往往是只能集中进行春秋两次大面积免疫;新补栏动物免疫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管,因不能及时进行补免留下免疫空档,存在着疫情隐患。

5、基层防疫人员存在着政治意识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防大疫的意识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虚报免疫密度、免疫进度,不按规定保存、发放、使用疫苗,不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的情况屡见不鲜。

(八)候鸟迁徙易造成疫情传播

我国水网密布、低湖洼地较多,冷暖季节变换时候鸟迁徙频繁极易造成疫情传播。

二、对策

(一)健全法律体系。修订后的《动物防疫法》虽于1月1日起实施,但相应的配套法规仍未出台,应注重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应更加细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重大动物防疫目标层层落实到人,防止重开会布置,轻检查落实、处理处罚的情况出现,加强动物免疫监督机制的建立,确保基础免疫扎实有效。

1、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政府不仅签订目标责任书,而且要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履行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宣传、组织职责,将免疫密度与工作业绩挂钩。

2、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定点联系责任制,县到乡、乡到村、人到场,严格技术要求、目标任务、工作纪律和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3、对防疫工作中主要指标,如免疫密度、免疫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免疫密度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户、疫苗领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抗体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达不到规定密度和有效保护率的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责令限期进行补免,情节严重造成疫情发生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网络,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主要承担每年春秋两次普免和新补栏畜禽的补免、防疫档案的建立、动物标识的加挂、畜禽圈舍消毒、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监督、疫情监测等公益性工作。村级防疫室的设立能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利于补免工作的开展,利于动物疫情的及早发现,利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村动物防疫员从素质高、业务精的兽医中选聘,公共财政实行按村建制大小、禽禽饲养量多少按月定额补助,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心,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3、增加防疫设备的配备和更新,延伸防疫设备到村防疫室,彻底杜绝使用无效苗的现象,提高免疫质量。

4、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改变传统养殖陋习,逐步过渡到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畜禽实行笼养、圈养;大型养殖场采取防护罩,减少与鸟类的接触,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

5、落实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对在实施免疫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给予及时补偿,密切养殖户与防疫员的关系,全力推进强制免疫工作。

(四)加大经费投入。在保证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和更新的同时,保证动物免疫、检疫、消毒、监督、诊断、监测、疫情报告、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经费,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五)积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要严格实施从春秋普免逐步过渡到按程序常年实施免疫,进一步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和免疫效价。

(六)大力推进检疫监管,确保流通环节不传播疫情。加强对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督管理,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拒不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逃避或抗拒检疫,以及贩卖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以检促防

(七)切实强化应急准备,果断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对突发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情的充分准备。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规定,一旦发生疫情,及时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及受威胁区,严禁畜禽及相关产品流出疫区,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八)广泛宣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控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普及动物防疫科普知识,大力宣传国家关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特别要加强对广大农民、养殖户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对经营户的法制教育,使动物防疫工作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九)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步伐。依靠自然屏障,建立人工屏障,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提高各级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防疫体系和工作机制。

(十)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1、加快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程,及时总结和分析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认真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2、开展规模养猪场标识及生产防疫信息报送工作。通过报送规模养猪场标识和生产防疫信息,及时掌握母猪生产繁育情况,与能繁母猪补贴、保险以及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工作紧密结合。落实母猪补贴和生猪保险,以佩戴耳标为依据,进行跟踪管理。

3、加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促进强制免疫工作开展。

上一篇:平原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思路对策下一篇:生活故事随笔:雪花在路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