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节选阅读题

2024-06-07

琵琶行节选阅读题(共6篇)

琵琶行节选阅读题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高教社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文言文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作为职高高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课文,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可为今后的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四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三、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1)通读:要求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点阅读第二诗段,思考:这一节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声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琵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生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三)、对比阅读,迁移提高。

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小组讨论它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

1、熟读本诗,背诵第二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琵琶行节选阅读题 篇2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传诵千古的诗歌——《琵琶行》, 是诗人贬官江州次年所作, 是一首抒情性的叙事诗。此诗以出色的对音乐的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慨叹以及流利婉转的诗语而享誉后代。《明湖居听书》是《老残游记》中历来最受称赞的一段。《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作者是刘鹗。《明湖居听书》又名《白妞说书》, 原回目是《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作者通过精彩的工笔描绘, 将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写得形象具体, 生动地展示了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和作品艺术魅力。

《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两篇文章虽然跨越历史时空, 文体也不同, 但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来看, 两者都属于叙事文学, 而且都以出色的音乐描写而倍受后人推崇。不仅如此, 我们发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 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 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 可触可感。

《琵琶行》中,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描绘琵琶女极为出色的演奏:用“如急雨”的比喻来表现声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来形容声音的轻柔舒缓;用“莺语”来表现乐曲的婉转悠扬;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来形容小弦大弦交错弹拨声音的圆润错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来表现乐声的缓慢、凝滞;用“裂帛”来比喻四弦齐拨的声音的清脆悦耳。

这样一来, 不仅使无形、无味、飘忽易逝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 而且琵琶女的凄凉身世也通过她精湛的演奏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 使听者从乐音中深切体会到弹奏者所要表达的深情。正因为如此, 诗人才会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同身受, 以致“青衫湿”, 宦海浮沉让他心力交瘁, 直面现实, 却仍落得“沦落天涯”的下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表达了诗人和琵琶女的共同命运。

与《琵琶行》相比, 《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运用显然更胜一筹。刘鹗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如文中“弹三弦的一脸疙瘩”, 在他的笔下是“风于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声音清脆婉转, 如“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灵、神采飞扬, “如秋水, 如寒星, 如宝珠,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真是绝妙之极。

当然, 更绝的还是对白妞的演唱声音的描述。比如, 他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声音的高亢激越, 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来比喻声音的婉转回环。除此, 作者还运用感觉来写听觉, 如“声音初不甚大, 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个毛孔不畅快”。把美妙的声音写得那么具体, 那么活灵活现。“这一出后, 忽又扬起, 像放那东洋烟火, —个弹子上天, 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纵横散乱”, 想到东洋烟火那光影迷乱的形状和颜色, 我们就已经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这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 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 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 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 愈险愈奇。”这也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 将无形之声描绘得具体有形, 生动地写出了那节节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虽然二者在体裁和表现主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但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琵琶行》中是以声喻声, 以听觉写听觉, 而《明湖居听书》中, 除以听觉写听觉外, 还以视觉写听觉, 从听众的生理感受角度写听觉,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这种打破界限、运用移觉的方法, 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反映出难以传达的音乐的美, 增强表达效果。因此, 二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小说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摘要:《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又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 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 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 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 可触可感。

《琵琶行并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明年秋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因为长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3. 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色彩 古义:______________

4. 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表示方位,朝前 古义:______________

6. 曲终收拨当心画

今义:小心,留神 古义:______________

7. 整顿衣裳起敛容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 古义: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言

感斯人言(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自言本是京城女( )

2. 为

因为长句(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 商人重利轻别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送客湓浦口。()

2. 转徙于江湖间。()

3. 感斯人言。()

4. 本长安倡女。()

参考答案

一、1. 第二年;2. 因此创作,是连词“因”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3. 容貌;4. 年纪大了;5. 时间副词,以前;6. 在……中心;7. 整理。

二、1. 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 动词,读“wéi”,写,创作/动词,读“wéi”,弹奏/介词,读“wèi”,替、给。

三、1.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2.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四、1. 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

2.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 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琵琶行节选阅读题 篇4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琵琶行节选阅读题 篇5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题。(13分)

伟大的悲剧(节选)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者:茨威格)

【相关链接】事件背景: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1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而进行激烈的角逐。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南极点,并顺利返回。而斯科特及其同伴却在归途中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斯科特写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片段:“仅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尸体来讲这些事迹了。”

1.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

(1)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的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 孀”。

答:

(2)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答: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

答:

4.请根据你对“伟大的悲剧”一词的理解,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具体的例子。(3分)

答: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2分);描绘出暴风雪造成的险恶环境(1分);暗示了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1分)。

2.(1)“悲伤地”表现了他要与妻子永别时的痛苦(1分);“坚决地划去”表现了他对处境的清醒认识(1分)。(2分)

(2)“跪下来”表达了国王对英雄的沉痛悼念和崇高敬意。(2分)

3.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2分)。如未答到“再也无法拥有”则扣1分。

节选核舟记和赤壁赋阅读题 篇6

(1)峨冠: (2)不属:

(3)比: (4)共适:

(5)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2分)

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1)戴着高高的帽子 (2)不相类似 (3)靠近(4)共享 (5)只有

(2分,写对2个得1分)

2、(1)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分,意思对即可)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2分,意思对即可)

3、A(2分。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4、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2分。言之成理即可)

5、(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上一篇:重阳节朋友圈走心文案句子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