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2024-08-26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精选8篇)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1

摘 要: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依据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创新精神

创新指的是人们为实现某种要求,解决某个问题,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突破旧有的事实,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方式。现在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依旧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长久以来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就是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利用初中化学的新教材优势,大力推行创新教育,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对初中化学开展创新教学进行一些阐述。

一、学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学校中,对于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长此以往地偏重于课本上的知识讲授,很难开展有效的化学教学工作。这样不利于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质的学科,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校一味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强调学生多学多练,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注重学校的实验室建立,甚至在有的学校中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省了,教师“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学生“做”实验变成了“记”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所以,在如今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校一定要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第一,学校要扩大化学的信息来源,积极汲取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实时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第二,积极组织教师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埋头苦干的教法。教师不要一味地讲授知识,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还要引入实验教学法。

二、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化学课本上的知识为基础,自己为课堂的中心,迫使学生记住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养成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规定的思维去学习,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出现学生的定势思维增强,而创造性思维变弱的局面,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记忆,没有了主观能动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如今的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建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并运用到具体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与化学相关的资源以及环境,不能执著于课本的知识。教师还要多给学生普及与课本上化学知识相关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对于书本上知识的来源以及创造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钻研,积极培养创新意识。

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知识本就抽象,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书本为辅,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习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创新是要求主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观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受主题的个性制约。所以,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开发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课堂,一定要增加自己的信息来源,在课下积极地加强知识补充。比如,现在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己所用。其次,学生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不断地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只有见得多了,交流得多了,才能掌握更多,才能为自己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生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观看化学视频,举办化学讲座,动手操作实验。许多化学实验不仅只有在实验中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比如,铁的生锈,茶壶中白色物质的产生等,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让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创新教育已然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新的化学课程就是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全面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初中化学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理解化学,学习化学,引导其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2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在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 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不再是师讲生听, 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 并给予及时鼓励。 即使是错误的想法, 也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杀。 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 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对学生的异议要多加表扬, 这样就有利于消除课堂过于拘谨的情况,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追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 因为好奇, 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 努力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 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 是最可贵的创新心理品质之一。 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比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 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 在人类认识史上, 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与惊奇感, 从而产生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的现象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 通过探索, 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 创造性思维也就无从产生。

3.面向全体, 巧设问题。 我们的教学不是面对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的, 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 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问题。 使课堂成为和谐的“生态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 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设疑提出了较高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 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 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 不能与结论太直接, 也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 顺藤摸瓜, 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 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 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 确实难了一些, 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两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然后综合在一起, 这样不但能使更多的学生会做, 而且能培养学生化难为简的解题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 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 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好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 端正观察态度。 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粗枝大叶不行, 粗枝大叶往往会错失新发现的良机。

2.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 学会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 提高观察效率。

3.注重实验的观察。 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 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4.开阔视野, 扩大观察范围。 仅观察课堂实验是不够的, 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5.写好观察记录。 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 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 准确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创新之本。 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出自实验室。 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且最可靠的手段。 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发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因此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要身先士卒, 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补充、改进、创新, 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 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 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则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而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 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 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 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相辅相成, 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各种知识, 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 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 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潜在的智慧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几点心得。

1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于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 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目标。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完善人格,学会生存。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绪言、实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采取实验探索教学法、“主体参与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元认知训练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2 严谨是创新的作风。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没错,然而,所有的想象与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严谨”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常看到国人的文章,看到了德国人的细致,就批中国人的粗枝大叶;看到美国人的思想开放、自由联想,就批中国人的禁锢保守、固步自封,但细看这些文章,总多多少少露出文字、逻辑的不严谨来,无形中减弱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批判力,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2.3 顽强是创新的精神。任何创新从开始到成功,最后得到社会承认,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可能要经过多次 挫折。 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人才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主要体现在顽强拼搏、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方面。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

3 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比旧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

3.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利用习题课的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利用实验课和课外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精密性和发散性,并对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以期达到使学生会思维、敢创新、能创新,学会化学思维,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并将自然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去,遵循创造性教育的教学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到: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的统一,化学学科的创新与化学活动的创新的统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统一。

3.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直接观察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获得实验事实。实验观察是提出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化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的直接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因此,作为化学教学中学生实践活动的化学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设法增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篇4

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胡华玲

【摘 要】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文章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学生按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环境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启发,让学生敢想、会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牛顿对落地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在化学中,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很多学生马上会回答:“中性。”但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除了中性外,还有呈酸性或碱性的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想,也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学起于喜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科学研究、探索更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而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培养成的。在教学中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在此基础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经过五年的摸索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

2.严谨求实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产生的,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1826年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在研究海藻时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因为他在几年前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只是没有深入钻研下去。当时,他只凭空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ICl)——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了,从而失之交臂。本来李比希可以早几年发现溴元素,但一时疏忽没能抓到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时,必须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能妄下结论。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例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又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给予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特点,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完全不一样。又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又如,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案。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鉴别物质的方法,能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的方案。经过教师汇总,可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的获得需要细心、认真地观察和实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观察锌板和铜板上的现象;②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再将锌板和铜板用导线连接,锌板和铜板上又有什么现象?③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②中的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上述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弗莱明认真观察实验的意外收获。弗莱明本来在实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素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进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多次进行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因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还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感受创新成功的果实。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设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的发展能使其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篇5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化学的热爱是很关健的,这种热爱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老师可以从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来培养学生。而且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谈谈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关健词:化学 实践 认识 渗透 德育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水平,更要具有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思想境界。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创造潜能。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开端,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体验和共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更热爱化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成长和发育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发现身边存在着化学,更没有去想过: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些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并树立努力学好化学的志愿,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带来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

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8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四、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应在各方面都要注意,要尊重和信任学生,适时培养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五、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著名的化学家中有许多爱国者。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讲述《纯碱》时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面对帝国主义在制碱工业技术的垄断,“在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一定也能够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的更好。”的誓言下,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使中国化工

技术登上世界舞台。

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讲述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把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镤”,用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在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林匹克举行竞赛成绩优异,全部获奖,包揽金牌,为国争得了荣誉的事迹。这些事实证明,自己的学习岗位,也是报效祖国的阵地。能否为国争光,振兴中华,取决于今天学习的好坏。

再如:学习《空气》一节,介绍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抓住氮的化合物中得到的氮气与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两者密度的微小差别,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氩气。拉瓦锡不拘泥于前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用实验证实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并创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还有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等等,通过这些事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地从事实验、观察、思考、作业等活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联系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

六、博古论今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有机插入,不但可以活跃化学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更能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而且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地方介绍了化学史。

1、古代灿烂的文化;如:绪言中,介绍了我国造纸、制火药、烧陶瓷等工艺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具有精湛的化学工艺。为造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世界上首先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即将进行的载人登月飞行,超导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等等,使学生具体形象的体会到: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七、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八、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

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

3、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总之,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时代对培养劳动者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性质。这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学中既不能唯思想教育而削弱学科本位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实现有效的渗透。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标》

2、《初中化学教育研究》

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6

一、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前提

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已经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交流了, 学生可以踊跃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老师也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观点、问题、假设以及陈述得到一种尊重。让优生发挥其优点, 也让后进生不要因为有错误观点就遭到歧视, 让后进生能够消除对学习的惧怕,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在讲“分子”这个内容的时候, 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之后, 总体积变小的实验, 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时候, 有同学就这样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全部的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之后, 总体积都会变小呢?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先不说该学生的成绩如何, 单从这点来看, 这位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这种敢于怀疑, 敢于探寻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新课导入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

新课导入其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套路中, 新课导入不是原有的, 而是根据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手法。从前的课堂, 上课铃一响, 老师箭步疾飞地走进教室, 拎起教科书就自顾自地照本宣科娓娓道来, 自己倒是讲得很投入, 却忽略了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个问题, 新课导入这个概念就此引入了。新课导入, 旨在通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的最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说到新课导入, 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 不同的科目, 不同的教学内容, 所采取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温故知新法”“开门见山法”“化学实验法”“故事、新闻法”“实验法”等。在方法的选择上, 切忌不能为求课堂的多变和精彩而忽视了本身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管课堂多么生动有趣, 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枉然。所以作为教师, 应当根据本班本课的教学实际, 科学地选择新课导入的方法。例如以“一个冬天, 一家三口死于红薯窖”这则新闻再加以适当的提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呢?”来展开CO2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 必须涉及到的就是应该如何去正确地理解“创新”与“精神”。创新精神也叫做创新意识, 要追求一种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意识和观念的指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建立创新目标, 充分地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能量, 进行创新活动。这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从问题的发展、探索到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去发现, 去质疑, 从这其中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对老师的讲述提出质疑;要使学生不单只是沉浸在课本的知识当中, 要懂得去换位思考, 去发现和探索概念以及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 在进行“元素符号”的含义教学时,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不只是课本中的“一个元素符号即表示一种元素, 也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还要与学生再次研究、探索元素符号更多的化学涵义。以“氧”为例, 学生能说出:它表示氧元素, 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然后从宏观、微观到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发现它有3种含义。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会认识到更多的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善学、乐学的精神, 即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篇7

一、利用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波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获得的兴趣能转化为新动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节和处理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比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由于化学启蒙篇的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妙置疑,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创设质疑情境。

学完“燃烧”后,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先要用纸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使煤发火?

(2)你能说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3)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内焰亮,温度却低,外焰暗,但温度高。火焰的亮度是怎样产生的?

(5)想一想,可做哪些实验来证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题目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寻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会产生许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给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表演的蜡烛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習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利用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它可以唤醒沉睡在底层的过去的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点,几乎任何事物或任何环境的刺激都可以引发无穷的事物。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为创造联想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而且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用直观形象事例,来唤起联想的武器。例如,在讲到“可降解塑料”时,可以让学生去联想“白色污染”,甚至可以让学生联想如果用可食用的物质来替代塑料制造很多东西如方便面的包装袋等,“白色污染”就会减少很多。联想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作用是不可抵挡的。

四、利用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伴随着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思维。中学化学中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种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探究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使学生有创新的成功和自豪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是中学教学要求之一,特别是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对事物进行观察、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假设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正确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自我实现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六、利用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要创造新的产品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凡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未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能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思维、解法或假想、新问题,独立地富有说服力的修正或批判某些公认的观点,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独立地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等,都可视为“创新”。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课堂内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同时也存在于课外的小实验以及化学的实验习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围绕问题的解决,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并依靠已有的知识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猜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完成,最后得出结论。期间无不闪烁着新的火花,无不存在着对学生创新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民族之灵魂,社会发展之根本。要创新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化学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若充分利用化学历史的经验和知识,创设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的创新 篇8

摘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界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许多人都看到了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就音乐教育的创

新谈谈自己的粗略的看法。

提起音乐,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首先想到的是流行歌曲和一些港台歌星。笔者在学校开设音乐活动课,报名参加合唱队的同学有130多名,但在面试过程中(要求自选歌曲一首),60%的同学不是音准有问题就是节拍有错,80%的同学选唱的是港台、韩日流行歌曲。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几乎是所有的同学都喜欢音乐,100%的同学平常都听流行音乐,但接受系统音乐教育、能识简(线)谱的只占5%左右。可以说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他们实际所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拿学生们的话说,我们整天听到的就是这些流行歌曲,看到的就是这些大腕歌星。是啊,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艺术被包装变成商品,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使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极为混乱,不辨

美丑,审美情趣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音乐,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象征。荀子在《乐论》中讲:“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他人也速”。柏拉图讲:“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人教育成善和美的”。音乐是美的,但美在哪?为什么美?作为初中学生因受其文化基础的限制,不可能从本质上很好的体会和表达。而“应试教育”下的音乐教育过分的强调以理服人,靠理论说教,也使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育人功能”

黯然失色,收效甚微。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音乐教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效益,使受教育者的素质趋于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运用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和教育功能,采用更为生动、更

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感受、鉴赏、创造等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音乐创新教育的关键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指出:“谁是音乐教师要比谁是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他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音乐教师却要连续失败三十年,要扼杀三十批儿童对音乐的爱好”。众所周知,再好的课程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好教法也是难以奏效的。由于以往长期的应试教育“惯性”使然,许多教师嘴里说的是“要素质教育”“要创新教育”,用的也是新教材,却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上还是习惯于单纯灌输统一的书本知识。有的教师往往非常好心的扮演一个尽责的“老母鸡”角色,生怕学生不懂、不会,于是反复讲、反复教,到头来,学生的思路却越来越窄,主动性越来越差。长时间以来,每当我们听自己的学生唱出那种缺乏乐感的歌声时,只会埋怨他们缺乏“音乐细胞”,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教学方法的陈旧,没有意识到我们正沿袭着一个愈走愈窄的老路。当我们怀着极好的动机把自己从老师那儿学来的东西再灌输给我们的学生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堵墙,挡住了学生与音乐的接触……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清楚的看到,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只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它是需要学生不断的通过实践来体验的,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加以丰富和完善的。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要重在这样的认识过程:即重在将来。实际上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音乐教学的本身。这样的教学是一种深远的、潜移默化的智力开发,而音乐教学又常常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这就需要调动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去锻炼,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挖掘者和环境创造者,应该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只有带学生愉快地推开艺术大门,才会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的学习中自觉地产生理智的需求心理,形成健

康的审美体验及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二、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音乐创新教育的核心

翻来中学音乐课本第一册,就有前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恩格斯曾经指出,对人的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的教育,即政治、哲理的教育;二是形象思维的教育,即艺术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中学音乐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教育。乐音的不断运动能刺激人们的感官,引起反馈,最后通过联想使理智得以升华,接受高尚的思想和感情。通过音乐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变得开朗活泼、思维敏捷,能够保持心理的稳定与平衡,与外界能处于协调、和谐的积极状态,使学生的身

体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音乐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功能。它像润滑剂,使智力成分更加融合。音乐方面的学习方法,同样也可以运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的模仿力、分析力、理解力有显著提高,借助音乐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丰富了思维。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音乐的美学特性是凭借旋律、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构成要素表现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使人得到陶冶和感染的。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学生因爱“美”而无限愉悦的进入音乐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综合体验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得到了

培养。

综上所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全面培养其良好品德,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与

任务。

三、创新教育下的音乐欣赏课不容忽视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大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欣赏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善的音乐教育。”音乐欣赏从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种感情体验,多听、多欣赏是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教师常常反映: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是最难上好的。由于学生的阅历少,因此对作品的内涵往往难以理解,即使老师强迫学生耐着性子听,学生也不会被优美的乐曲所感动。所以有的教师往往是音乐欣赏课一走一过,或者干脆取消音乐欣赏

课。其必然结果就是将学生推向了“精神垃圾”的边缘,令人悔之晚矣。

其实青少年对音乐的反应是有规律、特点的。作为十二、三岁的孩子,其欣赏、认识和感情反应的能力增强,由体验型开始向理智型转化。在以后的学龄期,学生极易被潮流所诱导,盲目随从性大,此时应对学生加强严肃音乐的学习、欣赏,使其向健康有益的活动靠拢。十四岁至十八岁,学生渐入理性思考,此时可在欣赏作品时,指导其进行正确的想象与思考,真正进入音乐天地,并且一定要把握时机带领学生领略音乐更高层次的美。作为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不要用“音乐技能”的衡量标准来评判学生的感知与接受能力,如果过分强调“技能”的作用,会让学生畏惧音乐或淡漠音乐,要知道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比他们的音乐表演

能力要强得多,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内容、基本情绪、风格特点、精神特征会产生一些感性认识,这种认识虽是浅层的,但却是音乐美学教育的起点。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创设情境、舞蹈、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学习储备审美经验,使学生从初级的满足于悦耳的感知阶段过渡到充分发挥欣赏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开情感体验的感情欣赏,最终上升到不仅针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和表现,而且也针对作品内容和社会意义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的理性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音乐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随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已经逐渐从唱歌型、知识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向审美型发展。具有“以美成善”、“以美育情”、“以美导真”、“以美助健”的音乐教育工作将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笔者愿与广大同仁携手并进,积极探索教改新路,为学生综合审美素质的提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音乐《柳树姑娘》说课设计下一篇:无人机安全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