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冬天的河流

2024-07-23

诗歌鉴赏-冬天的河流(精选13篇)

诗歌鉴赏-冬天的河流 篇1

思绪飞向空阔,仿若飞雁,

呼啸盘旋,喧嚣的梦,冰封于冬天,

雪花,凝结六角形的心事,

从白菊的意绪里,飞入

-

阳光与落叶划过枯枝,四处张望

广袤的原野,寂静辽阔。

以简陋的排场,接受阳光的造访,

故事的结局,在一场

飘雪里酝酿,并以冷若冰霜的姿态,

冻结缠绵一世的温柔

-

来不及收拾秋的`残局,

开始流淌,雪花在炫舞,

歌舞于黑白的舞台,那冷静而单调的表述,

填补季节的留白,是霜,是残露,

抑或是落叶的台词

-

枫叶被朔风刻薄,并没辜负

季节的厚爱,并用生命的色彩,

点缀苍茫,点缀

其实,这个季节不是鸟儿的天堂,

以枯枝为依靠,将留恋的情结,

渐渐地随腊梅的诗意,交付于雪花

-

此时的我,穿梭于

把日子收藏,交于黄昏,

并在夕阳倦归之前,静听雪花的吟唱。

吸一缕梅花的清香,攀上苍老的山岗,

将纷扬的故事诉于苍茫

以吹枯拉朽之势,将枯枝败叶,

在埋葬,然后,

诗歌鉴赏-冬天的河流 篇2

一.怀古诗

怀古诗将史事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的遭遇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 (如杜牧《赤壁》) 。

(1) 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古迹, 古人名, 或在其前加“咏”, 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等。

(2) 特征意象:古迹、古代建功立业的人物

(3) 基本主题:a.寄托诗人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志向;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多为借古讽 (伤) 今;c.揭露统治者的昏庸,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d.悲叹年华易逝, 壮志未酬。

二.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一般有“别”、“赠”、“送”等字眼。

2、特征意象:柳、酒、歌、船 (舟) 、长亭、短亭、灞陵桥、南浦。

3、基本主题: (1) 依依不舍的留恋; (2) 离情别恨的愁绪; (3) 对友人的思念; (4) 从对方落笔, 写友人念己, 实则反映自己孤寂情怀。

三.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古人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飘泊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他们或写羁旅之思, 或写征人思乡, 或写闺中怀人。内容上或触景生情 (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 或托物传情 (如月、雁、笛、柳) 。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

2、羁旅诗的基本主题:行旅之人的旅途艰辛、飘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清冷孤寂、思乡思亲。

3、闺怨诗的主题: (1) 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或对战争的厌恶; (2) 表现宫中女子自由被禁锢, 遭人冷落的怨恨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战争, 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频仍, 士子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 要比科举进身容易的多, 且统治者尚武轻文, 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斗的时代气氛, 雄奇壮丽的边塞诗得到了空前发展, 形成了边塞诗派。

1、形式标志:标题中含塞、征等字, 有的用乐府旧题 (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

2、特征意象:玉门关、阳关、胡人、胡马、羌笛、明月、大漠、胡天等。

3、基本主题: (1) 表现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 (2) 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视死卫国的决心; (3) 山河破碎的痛苦; (4) 久居边关的思乡之愁; (5) 塞外生活的艰辛苦痛; (6) 报国无门的怨愤; (7) 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 发展到唐代, 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张籍、王建。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新洗练。这类诗歌的特点常常是情景交融。

1、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

2、基本主题: (1) 寄情田园山水, 渴望安静、恬淡以及农家的悠闲与欢乐; (2) 描绘山川美景, 抒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 厌弃官场黑暗, 抒发闲适情调, 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隐逸情怀; (4)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六.咏物言志诗

1、形式标志:往往以“咏梅”“秋菊”“孤桐”等为题,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 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 寄托某种志趣、精神、品格。

2、特征意象:岁寒三友 (松、竹、梅) ,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等。

3、主题内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心志或追求, 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或对人世的评价。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 物我合一的结合点加以赏析。

走向诗歌河流的佳君 篇3

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

我也写诗歌,可是写不好诗歌,但是喜欢读诗,读诗的时候内心就开始葱茏了,像我们川西北高原上春天的草原开始返青,像高原蜿蜒西去的河流冰雪消融后流水日益丰盈。读佳君的诗歌应该也是如此,在他的一首首诗中,我看见了一位豪爽倔强的诗人正走向诗歌的河流,而且是在夜色朦胧,微风氤氲的时候。

诗集《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已经是佳君出版的第二本诗集了。第一本诗集《如果》出版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于是勤奋智慧的佳君才开始思考自己的写作方向,甚至梦见自己写出了一部伟大的诗集《历史的左右》。这个率真的性情的民间诗人开始文思泉涌,短短一年在玩手机微信中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的词句中生产出百余首诗歌,后来整理出了今天问世的诗集《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

记得著名诗人希尼曾经说过:“我写诗,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我想经历丰富的诗人佳君写诗也是为了认识自己。所以佳君写诗歌是随性的,不受框框条条的套路中规中矩的写作,正如诗人佳君自己说:“诗,于我,想吟时吟,想诵时诵,没有功利,随时发作,随性说出。当然,这也是我的追求。诗是自由的,诗是正在流过我身体的血,那么鲜艳,那么夺目。没了这红彤彤的色彩,我黯淡无光。”可见诗人已经把写诗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刻意矫情,不是娇柔做作,更不是为了一种高大上的东西迎合世俗的世俗。这种创作态度下写出来的诗歌有点无常,这种无常与书本教育有一定关联,但是关联不算大,我看见的是无常中的善良,那种可以打动人心的东西。而这个时候的诗人开始出道了,当过军人的佳君已经四十岁了,在微微暮色里走向诗歌的河流,没有了年少轻狂的味道,多了一份人到中年的酒味儿。这种于时光中酿制的美酒,绝对没有诗仙李白的韵味深长,但是绝对有一种温酒煮诗的味道,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诗意人生了。

我们来看看诗集《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包含的丰富内容吧。全书分七卷,第一卷“清花亮色地活在人世间”收集了十五首诗歌。第二卷《大地中央我手掌月光》收集了十四首诗歌。第三四卷《在青藤书屋接受一只猫的神示》收集了三十六首诗歌。第五六卷收集了四十五首诗歌。最后还有一块阵地是朋友眼里的诗人风貌。诗集《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中直接描写作者家乡三星村的诗歌占了比较多的篇幅,写了作者在三星村的童年往事,写了三星村自己一家人相濡以沫的生活,写了埋葬在三星村的爱情,说明诗人眼里的情一直扎根在故土。所有的情感诗人表达得不矫柔造作,完全是发乎情的自然的大胆的流露。现在纷繁杂乱的时代,真诚已经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了,而诗人佳君还拥有这种难得的珍贵。在这本诗集中,很多诗歌都让人读起来特别过瘾,韵味悠长。诗人佳君通过诗集《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诗语风格和个人才华。

读佳君充满温情的诗歌是一种享受,他用诗语记录人生的足迹,他写儿子的百日宴,家人的除夕,三星村的爬地草,在他的老家三星村坐等百年。佳君的诗歌中很多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是为了不忘却。读着“我为月光掌着灯”这首诗的时候,那些凝炼深情的诗行,字字珠饥,韵味深长啊,我仿佛真的看见诗人手持月光渐行渐远了。简直想击掌赞之“我手持月色寻找/你在东山之颠等待/这只是一场初雪/怎能锥心地呼喊/我用我蓝调的情愫/迎接那么多繁华的盛宴/我将岁月抖动竖起衣领/你将富贵收拢卷起衣袖/对于那些黑色的荣誉/你闪烁其词/我就此远走,手持月光”(《我为月光掌着灯》)

诗人是个简单的人,朴素的都江堰聚源镇三星村哺育出了这名爽朗质朴的民间诗人。佳君作为一名率性诗人是可以让人敬佩的,他不仅仅是一名活在诗歌中的风流倜傥的浪漫才子,他也是一名现实生活中非常接地气非常实干的具有担当的男人。诗人当过兵,开过餐馆,种过百亩西红柿,如今是报社编辑,资深诗人。这种人生阅历走来的诗人背后具备了创作的土壤,只要浇上雨露阳光,原生态的野生诗歌就长出来了。传闻诗人为人豪爽,有义气万千的哥们儿情怀。可从将平淡的生活,简单的幸福放大960万倍的诗人是容易快乐的。诗人佳君可以在“冬天里把自己制造为雪,为永垂不朽的大地,穿上干净的衣服”,可以在三星村的田园里只播种岁月,可从在老屋完成与现实的谈判,然后恍然大悟后开始放下,觉得只要熬过昨夜的黑,终将迎来黎明的光,做个明白的温暖的人。

越往后品味,诗人的步履似乎重了一些。诗人发出了“我和你们在暮色里走向河流”的感叹,似乎日子过得更重了。诗人依旧在诗歌的王国里顽强奔跑。很多诗歌开始凝重出生活的苦味儿酸味儿,像《回到文家坝子独自呜咽》《狂》等。“此时,那树还站立着/树木会沉思吗/我站立在树旁/但我终究会离去/树总会比我站立得更久/此时,我拍了拍树的肩膀/并用力踢了踢沙土/然后,趁无人抱了抱树/旷野如此静悄悄/我能听到树扑扑的心跳声/我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站立”(《和一颗树一起清静》)读着这样的诗句,我感觉诗人佳君就是一棵树,一棵可以撑起他们文家大院一大家人的树。

佳君在我眼里完完全全是个才华横溢才情满满的老诗人了。不是他创造了诗,而是宽大的生活给了他诗意的灵感,这种灵感让勤奋的诗人文思泉涌,文字汩汩流出。一首首好诗就这样诞生了。世间万物,身边的亲人兄弟,哪怕一个梦境都可以成就佳君笔下的诗歌。他写出了《我是二月杨柳的间谍》《我对前世充满怀念》《今夜,你是我梦中的主角》《夜半三更想起了小河》等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的诗歌。

人世间最无法定论孰是孰非的就是情感,特别是所谓的爱情。我和诗人佳君是文友也是朋友,我知道率性的诗人而且是军人出身的诗人是有个性的,对于爱情更不能勉强含糊,他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如今拥有一个幸福甜蜜的婚姻城堡。当我读到《你隐忍的苦楚是我的牵挂》这首诗时,内心是不平静的,我想像得出诗人是怎样含泪写下那些句子的,“我一生都不会赞美你/在道德与非道德的欲望里/你隐忍的苦楚是我的牵挂/我打探你的一切/人世冷暖,人间是非……/我用梦典当对你的疼和痛/你用隐忍回报我的苦/我这般饶舌只想说出三个字/在静静里这些字成为动词/甚至成为春天的形容词。”(《你隐忍的苦楚是我的牵挂》)诗人的苦楚是什么?那三个字是什么?读完此诗后我们都懂了。

诗歌是内心生情的产物,诗人的超能力就是能够在世俗的场景中提炼出唯美浪漫的诗意抒情,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在柳街,我为中国的乡村歌唱》《黄龙溪是我失散多年的兄弟》《写在春天的简单诗句》《我的书房,我的天堂》《我不能对夜色熟视无睹》《到与不到,我都呈现在重庆》等诗歌依旧表现出诗人文采飞扬的诗情,内心浅浅的忧伤和对爱的真切表达。

都江堰诗人佳君的《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这部诗集,真的是真实反映一个人心灵历程的诗集。人无完人,每一个诗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或者与别人有异的地方。佳君也是如此,有些诗歌读了还是让人觉得有些过于随意,有点松散,有时个别句子缺乏一种张力。但是,勤奋的诗人已经力图让自己的诗歌在时间的历练中完成一种超越,一种质变,这是一个诗人内心的坚守,一种积极的文学情节,是让人景仰的。在《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诗集中,那些率真的灵动的深沉的粗犷的句子,依旧是温暖着我们心灵荒原。这是一捧值得广大朋友品茶休闲时阅读咀嚼的精神食粮,是活在民间里的诗人真情奉献的一本好书,是一个率真诗人在月光下黎明的河流岸边留下的一串串脚印,然后微曦出来,光芒万丈。《黎明的河流校正夜的黑》理想实现,我看见一个诗人大步走在诗歌的河流岸边,渐行渐远!

注①:周振莆:《诗经译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时间的河流的诗歌 篇4

淡忘了多年前的邂逅

那时的你优雅娇羞

就象这窗外含苞的桃花

粉色的蕾藏着善睐明眸

你不知道我常在风里寻觅

寻觅你当年的.温柔

你不知道我从不打伞的理由

我怕你偶尔经过时忽略了

我就在你经过的路旁守候

当年你曾经许下的诺言

如今已经在我心田发芽

摇曳

摇曳料峭春风的节奏

摇疼了

我日渐衰老的双手

摇疼了时间的河流

如今,从皱纹里爬出来的诗句

已经与你无关

只是伴着一年又一年的春风晃悠

就像挂在枝头的花蕾

偶尔在渴望的眼神里轻轻地咳嗽

时光的河流诗歌欣赏 篇5

河水漫上来了,时光华丽的隐身术遮掩一切

空旷的河床局促成地下的庞贝。我委身泥土并不腐烂,把节节打通后让灵魂缓缓游弋。

来着的,去着的,生着的,死着的他们花旦一般,麋鹿解角,在世间的尘土里堕落,而后成为时光遗忘的胸像。

时光是来,河流是去。

这条大河的下面蛰伏着五彩斑斓的鱼,拥挤着跌宕着逃离河床的阴冷,说到底越过龙门是欲望的力量。

在你看不见的恸里横亘着我脆弱的管萧,苇缨成为游荡于红尘的旗帜,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嗣后节节足足的声响,我一寸一寸地接近自由的呼吸。

你赞美着上帝,谨慎地挥霍内心的辞丽。

来着的,去着的,生着的,死着的此刻死去的河床复活了。

水流蕴含幽深,太阳大汗淋淋,我双手合十贴在月亮背后。

时光来着是不是一种纯粹?从河床里消遁应该也是。

那些纷繁复杂的引诱起起伏伏生生不息。

我遥望上古,普度慈航。

请来着的嘹亮嗓子。请去着的忘记苦痛。

请你凿壁借光切开我内心荒芜的春城。

花和蕾是对应的,云和雨是对称的。

悲悯的时光不停轮回。

你听我吟诵,夜雨潇潇绿肥红瘦。

时光遍布大地。黑色寻找光明。

鲜血止渴,泪水捐献。

诱惑摘取我的一切,然后我随着一粒尘埃游荡。

每一根草都有自己的信仰。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走向。

我在逼仄的世界里祝福交媾的生命。

深深浅浅的坻岸无垠无涯。

“逝者如斯夫”。一切归于宁静。

作者简介:

把思念交给五月的河流诗歌 篇6

从云端落下,沾着晶莹

梦呓的泪珠

尘封已久的心事,

被洗的晶莹剔透

云里雾里也遮不住

视线里的画面

你充满神韵的身影,

羽化成蝶蹁跹花芯

刻画所有故事情节

一些雨后明亮的词语

伏在岸边悄悄地疯长

一片嫣红,轻轻地摇曳着

一笺曼妙的.心语

以遥望的姿势,泅渡你岸

从右到左之间

依旧那么遥远浩瀚

心与心的相叠中,生出双翼

两岸往返,鸿雁传书

这个初夏,吹来一缕

无休无止的风,穿入我的体内

声声打开心房忧伤的花朵

花瓣纷飞,叶子飞落

细雨缠绵中,一叶花瓣兰舟

载着满舟的情丝万缕

这个夜晚,向你飞渡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备考策略 篇7

一、起一个笔名, 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

为点评的方便, 我要求学生为自己取一个诗意化、个性化的笔名, 能够熔铸自己的思想、情趣。并专门上了一节笔名欣赏、点评课:介绍名家笔名的由来、意义, 点评同学笔名的优劣, 激发兴趣。并且告诉学生, 学生写作诗歌、教师点评诗歌、同学间交流诗歌, 全部使用笔名, 为诗歌创作活动的开展造足气氛。

二、表达一种情绪, 用上一种意象, 使用一种手法。

高三后期, 学生的压力很大, 紧张、焦躁是大部分同学的心理状态。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的“我手写我心”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宣泄口, 学生乐意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某种愿望。1、规定模式, 每课一诗。学生经过了大量的诗词鉴赏训练, 了解高考诗词鉴赏的大致范围, 即文人诗、格律诗、抒情诗, 谙熟诗、词的一般常识。在此基础上我提出诗词的写作要求。诗, 或绝句或律诗, 五言七言皆可;词要含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或叙事, 下阕抒情言志。但不管诗还是词, 必须表达出一种情绪、一种心理、一种愿望哪怕是一瞬间的感动。而且在表达这些情绪时, 力避直白, 至少用上一种意象。

学生懂得诗词的语言要求, 写作时, 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选择最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选择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深刻化的过程, 如果说单纯的鉴赏诗词语言的训练是知其然, 那么诗歌创作就是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例如这样一首诗:

发卷

课前发卷很多张,

好似连绵流水长。

老师授课已半晌,

同学仍为理卷忙。

小诗更像顺口溜, 语言朴素直白, 但切实写出了学生置身题海的忙乱与无序。“理”字, 用得很是贴切, 表面上写的是整理试卷, 实际上暗示了课堂的混乱、师生的隔膜、授课的无效。有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再去鉴赏诗歌语言, 就会自然地关注语表意、品味语里意了。

要求学生表达情感时用上一种意象, 既是对诗词传统意象的巩固, 又是单纯意象知识的内化。为备考学生储备了几十种传统意象, 明了意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但学生的掌握只停留于生涩的记忆, 鉴赏时往往生拉硬拽, 甚至张冠李戴。现在要求学生刻意地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 学生就会为用上一个合适的意象, 在记忆中反复搜寻、筛选、比较, 而搜寻、筛选、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意象、体悟意象的过程。诗歌鉴赏时, 学生也就很容易地通过意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

用上一种表现手法, 也是诗歌创作活动的硬性要求。虽然学生对那些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可以随便说出十几条, 但死记硬背的成分很大, 领悟不足, 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 只会说空话, 套话, 模棱两可、言之无物的话, 甚至张冠李戴, 不着边际。要求学生使用一种表达技巧, 学生就会在实践中揣摩、领悟, 理解该表现手法的特色、使用的意义、所能达到的表达效果。在创作中、欣赏同学作品中学生会逐渐进步, 一旦学生自己能恰当地使用哪怕只是一种诗歌的表达技巧了, 鉴赏对学生而言, 就是小菜一碟了。

2、课前五分钟点评

对学生写作的诗歌, 教师及时地收集、整理, 筛选出优秀之作, 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点评。紧扣《考试说明》中鉴赏诗歌能力要求, 点评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教师的点评要准确到位, 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鉴赏方法上、表述形式上给学生以方向上的引领。

三、开辟班级博客, 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因为时间的关系, 课堂上只能点评少数几首, 剩下的优秀之作, 我将它们收集、整理、分类, 粘贴于教室, 每周更新二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浏览, 自发讨论, 自主交流, 自主评价。学生将评价的文字可以自由粘贴在博客专栏内。学生在看中激发兴趣、提升鉴赏能力、刺激诗歌写作, 使诗歌写作、鉴赏达到良性状态。

一条河流里诗歌(精选) 篇8

一条木船横在渡口

船身斑驳不堪

渔人与樵夫的约定

只是酒肆里沉醉的传说

从故乡的河流开始

我见过长江,到过黄河

一样的东流

一样的漫无边际

我驻足,发呆,无端的悲伤

但未做停留

故乡已远,远方还在远方

在流水的映照下

我一次次嘲笑自己选择

乘着火车旅行,或者在云端俯视

城市,乡村,荒凉的耕地

遍体鳞伤的山脉

疯狂的人群与蚁群

我的眼睛早已经适应了黑暗

适应了翻卷冲天的白烟

适应了没有泪水的死亡

冷漠或滑稽的婚庆与葬礼

先人的锄头已经生锈

舞台上的出将入相

千年的骨肉相残,悲欢离合河水是否能洗净红尘

古老的疑问

依然会不时搅乱当下的心境

而河流继续向东

正如我前世的落草,今生的迷茫

只管行路吧

从一日三餐里我看到了肉体的沉重

从一条河流里我读出了时间的缓慢

一条渴望飞翔的鱼

他们坚决的说

鱼儿是水里的精灵

天空是鸟儿的园地

你是一条鱼

为什么非要坏了规矩

渴望飞翔

明知那是不属于你的灵性

待在水底

便是你该做的也是你必须和只能所做的然而鱼儿也有渴望

水里的世界固然美好

但早听说外面的世界多姿多彩

憧憬和想象占据着他的心扉

他渴望飞翔

哪怕是阵雨一段短暂逗留也好

悸动的心脏

向来充满激情

即使有所顾虑

但还是信念坚定

渴望飞翔飞翔

向往蓝天的阔

向往云朵的洁净

向往一览别处的鱼儿

这个世界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看不完说不明

总想觉察个大概

熟悉的是那水

熟悉的是水下的世界

熟悉的是洗涤和波动的纹

陌生的是天空的飞鸟

陌生的是岸边的树

陌生的是那些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故事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鱼

熟悉的已经足够熟悉

陌生的难道不该熟识吗

新的生活新的体验

经历过才能更好的感受

才能品天论地戏水

鉴赏古典诗歌的教学设想 篇9

即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在古典诗歌方面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意象、景象、形象的描绘分析,心境、思想感情的体味,表现手法的解析,关键词句的妙用。

二、讲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 古典诗歌常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孤独寂寞郁闷惆怅忧心伤感

悲苦无奈痛心难抑忧郁失意

昔盛今衰时世易变青春易逝

人生短暂爱春惜花追求自由

自由洒脱愉悦闲适淡泊清雅

高洁脱俗坚强自信孤傲清高

乐观豪迈狂放旷达英勇无畏

杀敌报国视死如归思乡怀旧

热烈急切依依不舍陶醉入迷

喜爱敬慕热烈歌颂嘲讽抨击

人民疾苦战争灾难报效祖国

建功立业

(二) 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借景寓意托物喻人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烘托

衬托 (正衬反衬) 铺垫统领全诗

承上启下对比类比

比喻比拟夸张

对偶排比用典

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描写议论相结合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三) 古典诗歌的语言特色。

幽默风趣典雅含蓄含蓄深沉

朴实直白清新隽永奔放飘逸

淡雅清丽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热烈奔放慷慨悲壮委婉缠绵

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开阔壮美想象奇特浪漫主义特色

(四)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及表达的情怀。

杜鹃———思归、苦痛杨柳———惜别、柔情

圆月———思念、团圆落叶———失意、奉献

春风———得意、愉悦大海———狂放、开阔

流水———叹息、思绪绵长孤蓬浮云———漂泊之苦

莲———高洁、清雅梅菊竹松———坚强、高洁、脱俗

细雨梧桐、雨打芭蕉———忧思、寂寞、伤感

黄叶、西风、乌鸦、杂草丛生———悲凉凄楚

通过讲解强化识记, 学生能积累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 为解答诗歌鉴赏题备足“食粮”。

三、讲析古典诗歌的解题思路和基本技巧

(一)通过“通览”抓住诗歌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避免理解出现偏差。

读了一首诗歌,整体把握这首诗写的是乐景乐物还是哀景哀情,是哀乐之景之情兼备还是以乐景衬哀,是托物喻人还是咏物舒怀,是热烈讴歌还是嘲讽抨击。如: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露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通览《西楼》可知,我们可以把握这首诗写的不是哀景而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壮美豪放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旷达豪放的气概。

(二)针对问题细分析。

“问题”指要解答的问题,针对设置的问题有目的地解析诗歌。

可以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的生活思想经历,作品中的意象、景象、形象、表现手法解析。如解析杜甫的《登高》,我们依据题目得知,诗歌所写的是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所感。又如: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

李煜,时南唐对宋称臣,苟且偷安,纵情享乐,宋军破金陵,被俘到汴京,后被宋派人毒死。

(1) 结合词的意象,说说本词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 本词主要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望江南》的有关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有关经历,李煜过去在金陵过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现在沦为阶下囚,因此怀念往昔美好的生活。这首词写到了寒山、芦花、孤舟、笛声等景物,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的感情是囚民生活的孤独寂寞。

(三)理性思考慎答题。

理性思考指的是充分挖掘诗歌内涵,不能浅尝辄止,而应理性地分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顾此失彼。“慎作答”指的是答题要规范,用语要在扣旨的前提下做到全面、得体、简明、有文采。如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作者为什么写“凫雁满回塘”?请简析。

关于冬天的古诗词鉴赏 篇10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冬日宴》唐朝·骆宾王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

3.《天净沙·冬》元朝·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4.《终南望余雪》唐朝·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5.《望蓟门》唐朝·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6.《红绣鞋·郊行》元朝·周德清

第一首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醉归来驴背稳。雪意商量酒价,风光投奔诗家,准备骑驴探梅花。几声沙嘴雁,数点树头鸦,说江山憔翠杀。第二首穿云响一乘山轿,见风消数盏村...

7.《山坡羊·冬日写怀》元朝·乔吉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千百锭买张招状纸。身,已至此;心,犹未死。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

8.《对雪》唐朝·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9.《苦寒行》三国·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10.《寒夜》宋朝·杜耒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篇1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古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 篇12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是诗歌中感情表达最为直接的方式。它有利于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 从而更加酣畅淋漓。这种情感多为比较强烈的, 喜悦的情怀。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中:“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抒发了唐军收复洛阳和郑州、汴州, 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的同享胜利的欢乐。人们写诗多半是为抒情, 无论何种题材, 总要融入个人情感, 体现个人思想倾向。对于直接抒情, 学生最易于把握。

二.寓情于景

古诗中更多的采用的抒情方式是寓情于景, 它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诗人往往含蓄地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到景色中, 借此排遣情绪, 并且多为伤感、绵细之怀, 如思乡、怀人、伤春、羁旅、征战等。《春行即兴》 (李华) 中:“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 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 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 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但是这些景物却蕴含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这类诗歌, 学生要善于抓住诗中意象, 结合背景或者作者身世, 品味感情。

三.白描

白描本是绘画中的传统技法之一, 是用墨线勾描物象, 不著颜色的一种画法。而在文学创作的描写中, 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雕饰, 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白描手法虽很平实, 却不失韵味, 给读者以直观印象和强烈感受。比如《戏问花门酒翁》 (岑参) 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的开头两句“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纯用白描的手法, 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 如实写出老翁待客, 美酒飘香的情景, 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

四.烘托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诗是第二句, 是中心句, 其它三句都是围绕主题, 烘托这句话的。起句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 第三句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 末句, 它既是直承上句, 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延伸, 并呼应第二句, 对诗中主人公起陪衬作用, 使人泣与花落相映衬。

五.虚实结合

即把抽象的、虚幻的描写与真实、有形的描写结合在一起。虚写通常是诗人的梦境、想象等。《金陵怀古》 (司空曙) 中:“辇路江枫暗, 官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 老作北朝臣。”前两句写实, 作者就眼前所见, 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 着墨不多, 却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 鲜明地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接下去笔锋一转, 由实入虚, 别出心裁的运用典故抒发情怀。庾开府即梁朝庾信, 曾任职于梁、两魏、周。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 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 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作者从“辇路”“宫廷”着笔来怀古, 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 它与作者眼前的情景相结合, 虚实结合, 感情抒发很自然。

六.正侧结合

诗歌鉴赏(三)——鉴赏诗歌意境 篇13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用直白的话可表述为:“离别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归来的时候,已经老了。”那简直味同嚼蜡,没有任何想象的余地。鉴赏诗歌,要调动全身的想像力,在头脑中构造出诗歌的意境,方能感觉诗歌的趣味。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情感;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例1: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析:诗人只写了准备战斗出击时的自然景物,把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我军英勇气概都烘托了出来,给人一种实感。但是战况和战果呢?这省略的部分,在欣赏者想象中就可以生成“象外之象”了。

例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诗的前两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实写出诗人此刻心情孤独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恋友之情。第三、四句却改变了写法,诗人感情的表达不再是直叙,而是避实就虚,由近及远,不言自己却言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不言自己忆兄弟,却言兄弟忆自己,立意更为新奇,取境更为巧妙。

景物与情思相结合,往往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烘托等手法。

二、情景交融的“情性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真正上乘的诗作,应该是情景浑融的作品。如沈佺期的《独不见》前四句:“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其中少妇独守和海燕双栖、征夫忆乡和寒砧催落叶,情景对照,相互生发。例3: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如果把这四句诗分为上景下情两阕,就显得死板、拘执,把浑一的诗境肢解了。诗人眼中出现乾坤漂浮、天坼地裂之景,实与此时孤独无依、老病缠身的悲凉心境有关;而诗人此时胸中充塞悲凉失意之情,也与此景此情的触发有关。

三、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诗的意境的表现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偏重于“形”的描绘,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偏重于“神”的摄取,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有的偏重于“情”的抒发,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偏重于“理”的隐寓,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欣赏王维几首诗的意境美与情韵美。例4: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解析:作者写的是花开花落、了无人知的山间景色。一切都仿佛与人间了无相干,一任自然万物的自生自灭。然而,这个宁静的山间景色却是如此迷人,没有写人,却充满着一种向往空寂自然的浓烈情思。这是第一重意境。细想之下,空寂宁静的山间景色背后,又是一个百花争艳、热烈喧闹的大自然。人虽有寂寞之感,而花却生机盎然。这里又蕴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向往之情。至此,诗歌已经创造出了两重意境,王维的很多诗歌的意境都具有多层次性。

例5: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这里写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人在宁静空寂的境界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中情思,着落于何处,并未明言,使无穷意味,尽在明月相照之中,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例6: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单独看《鹿柴》,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总之,意境不是确定的“象”,它与一般艺术意象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层次性,它在“虚”与“实”的统一中更为偏重于“虚”的一面,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我们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的。【解题方法指导】

第一,要善于联想与想像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诗句,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 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例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方法指导:

首先,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的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震撼人心。

其次,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一、二句把海云、北风写得雷霆万钧,第三句写诗人却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一般人都垂帘闭门,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他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

最后,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体现在“卧看”二字。外面风雨欲来,黑云压城,诗人却挂帘卧看,显示出作者处变不惊的风度。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鉴赏诗歌意境大多以分析意境的形式出现。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诗歌鉴赏,会发现所有的诗歌鉴赏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意境的鉴赏。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为什么“感伤”,怎样表达出这种“感伤”情怀的。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分析】

1、(2006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①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①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②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考点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

摄取了“数枝幽艳湿啼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夏耕、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①题第一问要求复现诗歌的意境,难度不大;第二问是对诗歌思想倾向的把握,有难度,要求同学们深入阅读诗歌,并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上片“莫为惜花对东风”的“莫”字,表明了作者并非“惜春伤怀”,特别是下片,作者的悲悯情怀一览无遗。

②题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难度很小。“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的祈祷,都能清晰地看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答案: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②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①②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①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充分地在大脑中进行想像,然后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对中学生来说,也就是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已。

②题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不解”有不必了解、不愿了解的意思,作者着 “惯行”二字,表明自己达到了“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末句的关键字眼在于“卧听”,对“瀑布滩雷”这些惊险的自然风雨,只是“卧听”,这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令人动容。

参考答案:①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②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3、(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①“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②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写的是在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将声音转化为形象,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命题人降低了答题难度,因为很多考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并不了然于胸,所以如果直接问“请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考生就有可能无从下手。考生只需要从诗歌中给“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找到依据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②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2005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是否了然于胸,是答题的关键。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的是对偶,然后结合诗歌,具体说明,谁与谁对仗,即“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题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即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用什么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同时,也隐性地考查了对诗歌中的词语的理解,例如尾联的“自”和“空”。这两个字的作用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做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20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本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第一问),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第二问)。春衫已单,桃花落尽,野梅长成,是一阵冷风,天气骤寒,蛙声停歇,这是典型的春夏之交时天气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整首诗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写起,写出了“游子”身在异乡,身体、心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无不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参考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达标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①—③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①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②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③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4、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5、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老夫聊以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三、四两句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作简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①诗中用一个“

”字明写山野“静”意,又用了哪几个诗句写山野的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动与静”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典型的句子。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阳春曲·春曲

胡祗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①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②本曲重点写的是什么?

③试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支小令。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②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达标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2、参考答案:①“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②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解析:第①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②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

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②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参考答案:①元宵。

②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

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

③起笔诗人大笔渲染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万家”和“十里”从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描写出倾城出动、人如潮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照映的盛大场面。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十里江岸,灯火辉煌,携夫带儿闹灯春桥上。水波滟滟,光随水漂流。

4、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5、参考答案: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①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想象出诗歌上联描写的意境,然后结合诗歌作点具体分析,说明是怎样表现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题属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从动静两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

6、参考答案:①“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②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综合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在沅湘之滨,缅怀屈原。

三、四两句诗借“日暮”、“秋风”和枫叶飘落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营造了一幅寂寥、悲凉、哀伤的意境,含蓄委婉,凄切动人。

解析:戴叔伦生活在唐代贞元年间,距离屈原在世已经一千多年了。他在今湖南做官期间,曾经到沅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瞻仰过屈原庙,感叹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悲凉哀伤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对屈原本身却着墨不多,这与杜甫《蜀相》明显不同。前两句写屈原图谋楚国富强却遭谗言、被放逐,目睹楚国日衰却无能为力,哀怨何其之深,就像永远也流不尽的湘水沅水一样,感情极为深沉。

三、四句写日暮时分,夕阳西下,秋风萧瑟,枫叶零落,发出飒飒响声,诗人对着屈庙,缅怀往事,愈增凄凉。这两句既没有写事,也没有抒情,但典型的深秋景物,荒凉萧索的画面,与屈原的身世十分相称,也与屈庙和诗人的心情极为吻合,特定的景物和感情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寂寥、悲忿的意境。

回答意境题关键在于分析特定的景物和感情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大概是人们称诵它的重要原因。

2、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寒冷。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创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

解析:诗人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归途中回首京都,感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秦川”即长安一带;“迥”,说明已经走了较远的路程。此时正是早晨,太阳从东边的山峰后面升起,远近的山水格外明净,长安城阙重叠壮丽。这一派景色似乎明朗宏丽,但却笼罩在秋风中、寒气里,于是“乐景”涂抹上了悲哀的色彩。往下接着写秋风动竹,寒色笼松,霜冷露浓,给人萧条、冷落、孤单、寒栗之感。再加上诗人归途的感叹、凄然的感受,全诗的意境也就完全营造出来了。

表面上看,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情调不尽相同,似乎难以统一。究竟孰主孰次,谁为谁服务?这就要看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从尾联“客”、“归”、“叹”和“凄其(然)”等词语所表达的感情来看,冷落、悲凉之情是主要的,而且这也与注释中说诗人晚年官场不得志、去官归家的背景相一致。正因为诗人的感情如此,所以尽管早晨日出天阔,长安城以及周围的景色还不错,也不能激起他的丝毫兴趣,这也就是以“乐”衬“哀”了。

3、参考答案:①幽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云外一声鸣。

②颈联写的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四野无人,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写无人可问,望云闻鸡是以声写静。

4、参考答案:①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红雪”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茂盛;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②这支曲子重点写“晴”。③这支小令开头两句景:先写墙头杏花如红雪,次写屋后青山似画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赞美阳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爱好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悠然满足的心情。

5、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二: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参考答案:①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②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

上一篇:茶卡盐湖游记作文优秀下一篇:逆境使人走向成功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