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2024-06-06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精选6篇)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1

陕西省目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三十余所。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指出当前陕西高等教育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例外,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新的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为切实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实现地方院校的有效转型,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在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认真领会转型精神, 积极主动探索转型思路

教育部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高校恐惧不安, 认为转型是将本科院校降级为职业院校或专科层次的技术院校。2014年6月, 互联网上突现“XX省本科降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 众人争相转发, 一度引起社会热议。其中“陕西本科将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广为流传, 相关院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惶恐不安, 四处辟谣。为此,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也特意发文辟谣。可见, 许多人将高校转型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降级”。实际上,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型, 需要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转型不等于放弃, 转型不是全盘否定, 转型不是简单的本科降级为专科;转型的重点是突出应用性;转型的目的旨在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因此, 当前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内涵, 并将其广泛传播, 借助新闻媒介等, 让广大师生和亿万群众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与实质。同时, 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更多院校结合自身实力, 积极探索转型的思路与方法。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主动探索转型的思路, 助力于高校转型发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陕西各地市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地域文化优势, 选择合适的定位, 建立与地方政府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实现各高校专业间的错位发展。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师范生、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综合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分层次, 分方向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大一、大二年级着眼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大三、大四年级可以分若干个层次、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非一味“求全”“求大”、追求“宽口径”和“广适应”。

大学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应助力于地方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 依托中文学科组建的陕西 (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极大地提升了中文学科的综合实力,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研究。鉴于此,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应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联系, 着力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培养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陕西省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陕南、关中、陕北之间存在文化共性, 也存在文化个体差异。各地方院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文化资源, 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密结合, 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等。例如, 陕西理工学院侧重汉水文化研究、安康学院侧重秦巴文化研究、商洛学院侧重商洛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侧重秦东文化研究、榆林学院侧重陕北文化研究、咸阳师范学院侧重长安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侧重关陇文化研究等。高校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紧密联系, 把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培养一批扎根西部, 面向基层, 致力于当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 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 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与社会期望值相距甚大。专业转型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的灵魂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必须审视存在的问题, 重新定位, 必须重视培养的过程与质量。以师范专业为例, 第一, 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做到“量”与“质”的统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与985、211高校不能同日而语, 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状况, 因材施教, 制定一系列措施, “逼”学生成才。如规定必读书目、划定背诵篇目等, 定期检查, 及时督促。第二, 加大师范生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三笔字”、普通话训练, 开设绘画、音乐理论等艺术素养类课程, 开设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教育技术类课程, 围绕这些课程, 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如讲课和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三笔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和辩论比赛等, 以活动促教学, 以教学带活动, 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 改变单一的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努力探索课堂训练、校内实训、校外短期和长期实训等相结合的“三大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第四, 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更新专业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评价考核方式

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更新固有的培养模式。师范专业可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工作, 尝试双导师制, 实现“校校对接”;综合性专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培养, 实现“校地对接”。彻底终结“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讲授一生”的历史;让“学生几本教材、几支钢笔, 上课记记、考试背背的时代”寿终正寝。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负责人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管, 重视培养质量的落实。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考核评价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考核方式, 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前熬夜突击, 狂背数日便轻松过关, 于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学习的风气。如果不根除这种风气,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能再唯试卷成绩论, 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再唯期末考试定胜负, 应该根据课程需要, 开展多次形式多样的测试, 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评方式,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评机制, 迫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加强专业技能的习得。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国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139-02

1 前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实践性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随之出现滑坡现象,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性。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国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提出若干思考。

2 现状及问题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全面衡量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折射出他们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然而从这些年来的培养情况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论文选题针对性差,缺乏独立见解,抄袭拼凑现象十分严重 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没有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考证,有的甚至都没有阅读所要研究的作品原著,仅仅通过网上查找相关信息,进行复制粘贴。在论文选题方面,也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缺乏新意。

论文写作不规范 很多学生对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没有标明出处,而且字体不一致,词句的表达出现语法错误。有时为了拼凑字数,语句重复,文不对题,整篇杂乱无章,可读性差。

指导教师数量有限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从时间和精力上而言,部分教师由于所带学生过多,再加上科研的压力,没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深入指导。而且扩招也使学生的生源质量受到影响,以致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论文答辩环节形同虚设,学生和教师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检验学生论文是否符合要求规范的关卡作用 通常情形是学生对教师在答辩时提出的问题并不能正确深入作答,搪塞应付;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在答辩后也没有进行认真修改;有的学生进行了些许修改,指导教师在答辩后并未进行严格认真的批阅和审查。

3 影响因素

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不够,毕业论文经费不足 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科研补助来从事相关科研活动,也不能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以更好地发挥优长和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信息检索、文献查阅、书籍购买和论文打印等都需要相关费用,经费的有限使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到位 虽然高校都制订了相关的毕业论文规章制度,但在执行细节过程中往往很不完善,流于形式,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评价科学体系,也没有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奖惩措施,约束力不大。

教师重视不够 相较对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论文指导,有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对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责任心不够强,抱着应付态度;同时由于承担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指导不力,使得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相应地打折扣。

学生的态度认识问题 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随意从网上下载拼凑章节内容。由于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认真思考,往往漏洞百出,得出的结论也很肤浅片面,格式规范不符合要求。

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的冲击和影响日益严重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有限的岗位供求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在大四阶段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择业上,而不是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写论文。有的学生急于找工作,有的虽然已经签约了工作单位,但要上岗试用,所以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写论文,这无疑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4 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各项工作的展开。同时加强图书馆资料建设,添置必要的图书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并使用网上检测论文系统,重复率超过规定要求的需要重新提交撰写。并定期聘请相关专家,举办毕业论文讲座,提升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和规范格式的认识。广引资源,为学生就业提供有益保障。

2)健全毕业论文管理机制,加强质量监管力度。强化管理,督促教师积极认真指导,并与学生定期交流沟通,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按期完成。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将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并与评优晋级、津贴补助挂钩。明确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全面、合理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将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审教师评分与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对于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对于不合格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管理、指导和写作质量。

3)强化管理,深化毕业论文的抽查审查及复查工作。除了学校的工作部署,系(院)也要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进行。严把答辩关,重视答辩环节及答辩后的论文复查工作,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落到实处。

4)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学术修养和责任意识。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在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国学知识的教育,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切实有效的有力指导。

5)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生思想。要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才能使之改变敷衍应付态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建立毕业论文信息交流体系,将优秀的论文编印成集,鼓励发表,并提供一定的版面经费支持,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术氛围。

5 结语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深化认识,并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和改革探索来改变现状,不断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其国学素养,这也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4(6):73-76.

[2]颜敏,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证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6-18.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3

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作者:赵航

准考证号:100109195045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0 年 10 月

目 录

论文提纲·····················3 内容提要·····················4 正文: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5 内容摘要和绪论··················5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5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6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8 注释·······················9 参考文献·····················9

-2--2-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内容提要 2.绪论

二、本论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三、结论

四、注释和参考文献

-3---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4--4-

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古殿青灯旁的一枝寒梅——论《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绪论: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

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5--5-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

其实,我们只要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妙玉与佛教是格格不入的。她喜欢读庄子,自称“畸零之人”,精奕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而这些与佛家的“四大皆空”是不相容的。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而妙玉跟“六根清净”相去甚远,她对茶品、茶水、茶具有着那样的讲究,这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妙玉却不是这样,她人虽在栊翠庵,心却已飞向了庵外的红尘世界。这些姑且不论,单是妙玉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也与《红楼梦》中的其它僧道佛尼有所不同。她不似“癞头和尚”、“跛脚道人”的“渺渺”、“茫茫”,也不似马道婆,张道士的虚伪、奸诈。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人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即人是有感情的,感情的欲望总是使人恋恋不舍,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他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做人的权利。

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妙玉这个人物

妙玉就如同栊翠庵内的梅花一般。红梅开在滴水成冰的严寒环境,就象征了妙玉处在阴森可怕又冰冷透骨的佛门;红梅冲破冰雪的禁锢,在寒冬中怒放,发出扑鼻的异香,就像妙玉那如兰的气质,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梅花枝条那如蟠龙,如僵蚓的曲折遒劲的形态暗喻了妙玉那被扭曲而又不屈的性格和灵魂;而梅花胭脂般的殷红又代表了妙玉外貌的娇艳和内心的温馨。这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外冷内热的少女、与雪中红梅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梅合一的境界。她

-6--6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情感。无情的佛门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人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之花还是破佛门的清规戒律,迎风怒放,象雪中红梅一般。总之,“妙玉是一个既亲和社会又远离社会的人”。⑸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这不是有点朦胧吗?是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朦胧也许更美、更有魅力、更加诱人。

根据在哪里?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对宝玉的爱情已初露端倪,但必须在袈裟的掩盖下偷偷进行,而且要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妙玉的烦恼。“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杯,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一回把妙玉身在佛门心向尘俗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精妙无双。或许,她请宝钗和黛玉吃体已茶是出于真诚,但这真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她二人是引宝玉入室的诱饵。一般的闺阁女子的房间岂容异性男子出入,更何况是佛门女弟子的耳房?她明知宝玉和黛玉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拉”了钗黛而宝玉“随后跟了来”就是在本意之中的。珍奇的古玩茶具可能只有两个,但稍次些的贵重茶具却不可能没有,一个闺中少女怎可能“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是未出家之人,又刚吃过酒肉,难道妙玉就不嫌他“肉食腥脓”吗?并且当宝玉说要把茶杯送给刘姥姥时,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而宝玉却能用妙玉“常日”用的茶具饮茶,并且是“仍”,可见并非第一次,这就说明妙玉对宝玉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感情。爮斝杯与杏犀乔是稀奇宝贵,但这也更衬托出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更加稀奇宝贵。因为通过这件事情,她勇敢地向尘世迈进了一步,把袈裟下难以掩盖的爱情透露了出来。但是,一向被称为“情种子”的宝玉却未察觉出妙玉对他的爱慕之情,不了解妙玉的此番苦心。他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此言,既刺痛了她,又提醒了她。因此她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了”。随后又用了一个障眼法来转移钗、黛的注意力。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来代替绿玉斗,又发了一通“饮牛饮驴论”,同时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聪明如黛玉者,怎可能看不出一些苗头?这在后回的宝玉折梅中体现出来。妙玉用真情来待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那领袈裟与项上的一串念珠太沉重了,沉重到如泰山压顶一般。这真是“不绣鸳鸯偏绣佛,恼人最是戒珠圆”。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因落了第,李纨要他去栊翠庵折一只梅花插瓶,并命人跟了他去。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称是,聪明的黛玉已经察觉妙玉对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了,但愚钝的宝玉却只说出“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以为妙玉乃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此回妙玉并未亲自出场,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更见效果。对于乞梅的过程,只宝玉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但对于这枝乞来的梅,作者却作了详细描绘,“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

-7--7-

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⑹这段话,句句写梅,却又句句写得是妙玉。那枝梅的形态色气,象征了妙玉被扭曲的性格和被压抑的人性,也体现了她高洁的人格和横溢的才华。但是这些同时也暗示出妙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用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女的故事,实质上暗示了妙玉如梅花仙女,影射妙玉的思春之情。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两句,则写出了妙玉独立于风雪中的艰辛与她内心的痛苦。但是妙玉的付出未得到宝玉的回应,因而她是痛苦的,焦燥不安的,因而她又有了第二次的“主动出击”。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岫烟与妙玉相识多年,有半师之交,情义深厚,她过生日妙玉并无任何表示,却偏偏给宝玉送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这足以说明妙玉情窦已开时的内心不平静,于是她又一次出动向宝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但宝玉仍未理解妙玉的一番心意,还拿着粉笺四处张扬,着实刺痛了妙玉的心。小说这样描写生日,就表现了妙玉爱情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这病当然不是什么“走火入魔”之类的鬼话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正是不可压抑的剧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发展到理智所能控制的限度之外的一种变态反应。妙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他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但妙玉的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并且有着“馥比仙”的才华,连黛玉和湘云都自叹弗如。

三、妙玉的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表达的内在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

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於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容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於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

-8--8-

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注释:

⑴《红楼梦》第五回133页 ⑵《红楼梦》第一十八回417页

⑶《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 第52页 ⑷《贝多芬传》【M】〔法〕

⑸《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第115页 ⑹《红楼梦》第五十回1270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0020版

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⑴《红楼梦》云南出版社22002年年110月月版⑵《红楼梦学刊》【J】1997第一辑

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第一辑⑵《红楼梦学刊》【J】1997年年第一辑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

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版

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⑶《贝多芬传》【M】〔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年版⑷《红楼梦学刊》【J】1986第二辑 ⑷《红楼梦学刊》【J】1986年第二辑 ⑷《红楼梦学刊》【J】1986年年第二辑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篇4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11、论“京派小说

12、论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或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13、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14、论李健吾的剧作

15、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16、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17、论徐讦的小说

18、论穆旦的诗

19、论陈白尘的剧作20、中国当代部分文学

21、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22、论秦牧的散文

23、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24、论张洁的小说

25、论谌容的小说

26、论王蒙的反思小说

27、论张贤亮的小说

28、论王安忆的小说

29、论“寻根文学”30、论佘华的小说创作

31、论“新写实”小说 ‘

32、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33、论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34、论“第三代诗人”

35、论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36、论“京派”对老舍风格的继承

37、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38、论巴金的散文创作

39、论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小说40、论90年代的“女性小说”

文论与写作类——

1、试谈散文笔法2、“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3、论散文的诗意

4、古代文论与当代写作5、论“对比”6、论“渲染”7、论“铺垫”8、论“蓄势

9、论“线索”

10、论写作角度

11、短篇小说人称论

12、中篇小说结构论

13、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14、试论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分野

15、论文学鉴赏16、论文学语言17、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18、论文学作品中的议论19、论“含蓄”20、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21、论“白描”22、写实与写意

23、论“梦境”24、论“意识流”25、论散文的审美特征26、论小说的审美特征27、论诗歌的审美特征28、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29 论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能力的培养30、论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1、试论情感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32、论作文教学中观察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33、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34、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5、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36、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37、论散文的语言美

38、论写作聚材的途径39、写作人格论40、论知识视野与创造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41、论生活功底与审美发现在写作中的地位42、论写作者的语感素质及其培养43、写作语言论44、写作感知论

45、写作思维论46、论写作积累的心理机制47、论散文的“散与不散”

48、论散文的意境创造49、论散文的诗意50、论散文的思想与文采51、论思维与写作

52、论抽象思想与写作53、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5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指导教师

田定安 061410064411 焦作广播电视大学

邢东英

摘要、关键词„„„„„„„„„„„„„„„„„„„„„„„„„第3页 正

文„„„„„„„„„„„„„„„„„„„„„„„„„第4页

一、人物形象„„„„„„„„„„„„„„„„„„„„„„„„„第4页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第4页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第5页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第6页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第7页

二、悲剧命运„„„„„„„„„„„„„„„„„„„„„„„„„第8页 参 考 文 献 „„„„„„„„„„„„„„„„„„„„„„„„„第11页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摘要】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关键词】

关羽

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正文】《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此故事的真实性,单就本书而言)。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 5

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 7

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 9

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 巴蜀书社 1998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1991 巴蜀书社,.《三国演义学刊》 1986年第二期 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毛宗岗 《三国志读法》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6周思源 《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 中华书局 2006年8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6

注:请

一、现代汉语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21、结构紧缩和结构杂合

22、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

23、复句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2425、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6、谈谈概念与词语的关系

27、各种语句所表达的思维方式问题

28、各种修辞方式中的逻辑问题(可选

29也可选一种文体联系具体实例论述)3031、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32、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3、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34、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35、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36、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37、“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38普通话

39、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42、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44、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45、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

46、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47、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48、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49、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50、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51、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52、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53、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54、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5556、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9、汉字部件的笔画的定量定形问题 60、广告语言艺术 62、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63、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64、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65、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66、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67、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68策

69、句子成分常规位置的变化及其条件 70、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71、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72、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73、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74、利用汉语拼音使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的研究 75、中学语法教学的方法

76、现代生活中的双语言双方言问题

77、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自动融合替换研究

78、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 79、汉字改革问题

80、英语和汉语(专有名称中)音节近似翻译和用字规范问题

81、汉语拼音符号中名称读音的调查分析 82、语素的再分类 8384、日常生活中问话与答话的规律 85、广告语言中不合语法的现象

86、××市(或县、乡镇)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87、××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

88、××话的特殊词汇(如“双峰话的特殊词汇”)89、××话的量词研究(如“韶山话的量词研究”)90、××话的代词研究(如“益阳话的代词研究”)91、××话的疑问句研究(如“长沙话的疑问句研究”)92、××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如“如阳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

93、主语省略的修辞作用 94、连词连接作用研究

95、两个点号连用的条件和作用(如“叹号与问号连用的条件和作用”)

96化”)

97个”,效果有何不同)

二、古代汉语

1、××方言中的古音遗留

2、××方言中的古语词 34、××方言与××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5、××方言与普通话×类语音比较研究

6、××方言中古×种语音的发展演变

7、××方言虚词的来源

8、××方言词汇研究

9、××方言×种句型的历史来源 10

11、、《广韵》所引方言词汇 1314、15、16、历代文字工具书研究 171819、21 22

23、六书与正字法

24、汉字的构造与识字教学

25、学习《说文解字》的心得

26、××书词汇结构研究

27、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演变的内因

28、上古汉语双音词研究

29、连绵词研究

30、古汉语实词虚化现象

31、古代传注著作中的词语训释

32、中古汉语新词的产生与旧词的消亡 33

34、古汉语同源词研究

35、假借义与引申义

36、中学古文教材中词语训释商榷

37、成语探源

38、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39、《儒林外史》方俗语汇释 40、《西游记》语辞考

41、、二程语录俗语辞考释 43 44 45

46、××书的助词研究47、4849、××书的××句式研究 50、杨树达《词诠》研究

51、古汉语语法与古文献释读

52、古诗词语句的特殊语序

53、倒装与省略研究

54、论古代汉语的系动词

55、论古代汉语的数量词

56、语气词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57、《尚书》中的代词研究

58、《尚书》的“厥”、59、《尚书》的叹词综议 60 61、《水浒传》“得”字研究 62、《水浒传》被动句研究 63、64、古汉语中的几种述宾关系 65、《诗经》特殊语序研究 66、《诗经》的音节句读与语法句读 67、论“所以”68、古今小说语法新探

69、诸家《广韵》反切系统与三十六字母之比较

70、读《古代汉语》(教材)献疑 71、中学文言文的注释问题 72)的修辞艺术

三、文艺理论

1、关于“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

2、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论述

3、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美学观

4、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思想

6、列宁的文艺思想研究

7、论“劳动创造了美”8献

9、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

10、论文学的社会效果

11、艺术典型研究

12、文学的意境与意象研究1314、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5、文学的语言特征研究 1617、论文学的主体性

18、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

19、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

20、关于文艺的商品性和社会效益

21、市场经济与文艺的发展

22、科技与文艺关系研究

23究

24、反映论与文艺

25、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的突破(可

27、论艺术真实

28、、刘勰的文艺思想研究 30

31、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32、论金圣叹的文学思想、论叶燮《原诗》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

34、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

35、柏拉图的文艺观与他的政治观的关系

36、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欧洲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

37、狄德罗美学思想研究

38、莱辛“诗”、“画”比较理论的意义

39、论黑格尔的自然美理论

40、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与其哲学观的关系

4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研究

42、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

43、悲剧和喜剧的美学特征

44、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进行论述)

45、论山水园林的美、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49、音乐、舞蹈的审美特征研究 50

51、湖南地方民歌研究

52、湖南民间小戏研究

53、试论新民间故事

54、文学的消费和文学的传播研究

四、中国当代文学

1、试论新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2、从当前小说创作看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合流趋势

3、论通俗文学的崛起及其发展势态

4、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5、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性

6、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

7、市场经济大潮与九十年代文学

8、关于世纪之交文学的思考

9、试论政治对“文革”前“十七年”文学的影响

10、论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

11、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之比较

12、论闻捷《天山牧歌》的抒情特色

13、论建国头27年大陆诗歌创作的局限

14、艾青诗歌论

15、论“归来诗歌”的创作特征

16、“朦胧诗”兴衰探源

17、论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18

19、论顾城诗歌的创作特色

20、舒婷、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论

21、舒婷、北岛诗歌创作比较论

22、论“新生代”诗歌的平民化倾向

23、试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嬗变

24、重评新中国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25、论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演变

26、论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贡献及其局限

27、论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28、《创业史》、《山乡巨变》比较谈

29、再论《芙蓉镇》 30、论路遥的小说创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均可)

31、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32、关于《绿化树》的思考

33、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34、论《曾国藩》

35、论寻根小说的美学追求

36、论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

37、论池莉的“烦恼三部曲”

38、论《古船》

39、论《白鹿原》的言论意蕴 40、白嘉轩论

41、论《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42、王蒙意识流小说得失谈

43、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

44、论余华的小说艺术

45、论“晚生代”作家的创作追求

46、汪曾祺、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谈

47、论张承志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论新时期湖南文学 4950、王安忆(铁凝、陈染、林白、残雪等)小说创作论

51、贾平凹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论

52、贾平凹中篇小说论

53、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

54、莫言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缺陷

55、论《红高梁》

56、论杨朔散文的得与失 5758、论刘白羽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59、论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创作之异同 60、论新中国散文创作的历史演变 61、贾平凹散文论

62、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 63、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 64、也谈“小女人散文”

65、杨朔“散文模式”再评价

66、论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67、论贾鲁生报告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68 69、钱钢报告文学特色论

70、论近年报告文学的发展演变 71、从《陈毅市长》(或《陈毅出山》)看新时期戏剧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创造 72、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73、论话剧《狗儿爷涅槃》 74、影视艺术与商业化 75、论新时期电影创作中的爱情描写 77 78 7980、论琼瑶笔下的女性形象 818283、海峡两岸言情小说之比较 84、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之比较 85、论台湾乡土小说

五、中国现代文学

1、重评“鸳鸯蝴蝶派”

2、重评“《现代评论》派”

4、“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的特征

5、论郭沫若《女神》的“崇高美” 67、论汪静之的爱情诗

89、论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1012、对鲁迅小说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再认识

13、鲁迅小说与中国知识分子

14、鲁迅《故事新编》“油滑”小议

15、鲁迅《野草》与西方象征主义

16、鲁迅前后期杂文创作之比较

17、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及其发展

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叶绍钧与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比较 2021、论废名的抒情小说

22、“自我抒情小说”的特色与发展

23、浅论“五四”时期的“言志派”散文

24、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25、丁西林的喜剧与西方喜剧

26、重评“自由人”、“第三种人”

27、丁玲的“女性”题材小说的特点及其变化

28、评“社会剖析小说”

2930、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表现与批判

31、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

32、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33、沈从文的讽刺小说

34位

36、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

37、论李吉力 人的《死水微澜》3839、何其芳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 40、戴望舒与西方现代派诗歌

41、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42、重评曹禺的《原野》

43、曹禺剧作的结构特色

44、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

45、论《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47

48、艾青“诗论”的贡献

49、“九叶诗人”对新的贡献

51、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之比较

52、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53、张爱玲小说创作与现代主义

55、徐讠于

56、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研究

57、茅盾小说的性心理描写、重评吴荪甫

59、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

六、古代文学

1、论《左传》的叙事方法

2、论《左传》的民本思想

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4、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5、论《左传》的外交辞令

6、《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7、论《战国策》的寓言

8、《左传》与《战国策》语言艺术之比较

9、《论语》的语言特色

10、《论语》中的人物形象

11、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2、《孟子》的民本思想

13、论《庄子》的人格理想

14、《庄子》的语言艺术 15 16

17、孟子、荀子人性论之异同、荀、韩社会历史观比较

21、论先秦儒家的人格理想

22、、先秦诸子散文论说模式之演变

24、论《诗经》中“大小雅”的语言风格

25、论《诗经·国风》的抒情模式

26、论楚辞的意象构筑方式]

27、楚辞与《诗经》比兴之比较

28、《庄》《骚》比较

29、《庄》《骚》神话、历史传说运用之比较 30、《史记》中的“论赞”艺术

31、《史记》的叙事模式及其影响

32、《史记》、《汉书》思想倾向之比较

33、《史》、《汉》语言比较

34、论汉乐府民歌对建安诗歌的影响

35、论南北朝乐府之异同

36、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37、论曹植诗歌对前代诗歌艺术的借鉴

38、论曹植的辞赋创作

39、论王粲的诗、赋创作

40、论陶渊明诗文中的自我形象

41、陶诗的语言艺术

42、论南朝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43、论“永明体”

44、论庾信的骈文(或辞赋)创作

45、论初唐四杰的七言诗歌行(或五言律诗)创作

46、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47、盛唐山水诗同南朝山水诗之比较 48

49、李白与庄子

50、论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51、论杜甫的七言律诗(或五言古体诗)

52、唐代禅宗的修行方式与“禅诗”

53、高、岑边赛诗之比较

54、论柳宗元的讽刺散文

55、韩、柳散文语言比较

56、韩愈散文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

57、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

58、论白居易的“杂律”(或“闲适”诗)

59、论刘禹锡的咏史诗 60、论刘禹锡的民歌创作

61、李商隐、杜牧爱情诗之比较 62、李商隐、杜牧七绝之比较 63、论李益的边塞诗 64、论中唐的山水田园诗 65、“郊寒岛瘦”辩 66、论“元和体” 67、论“长吉体”

68、论唐传奇的叙事模式 69、论晚唐的小品文

7071、论唐人律诗、绝句对词体形式的影响 72、论花间词

7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74、论欧阳修散文的审美倾向 75、论东坡诗中的“理趣” 76、论半山体

77、论王安石的散文

78、论秦观词的审美价值 80

8283、论辛词对苏词的继承和发展(或苏辛词比较)8485 86

90、元散曲的避世——玩世思想 91、关汉卿杂剧的女性形象 92、元杂剧的情节结构模式 93、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94、元杂剧婚恋模式的文化意蕴 95、《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美学特征 96、《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 97、《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98、李逵性格特征的文化意蕴 99、《西游记》的讽刺艺术 100《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 101、《西游记》取经团体的对立互补 102、《金瓶梅》的语言艺术 103、《三言》的情爱观 104、《琵琶记》的“风化”观念 105、《三国》《水浒》的女性形象塑造 106、明代诗文复古流派论 107、张岱小品文的情趣美

108、《笠翁十种曲》的荒诞之趣 110 111、112、纳兰性德词

113、晚清小说的漫画化手法 114 11

5116、《红楼梦》的对比思维 117、《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118、“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 119、《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①黛玉与妙玉②宝钗与黛玉③尤二姐与尤三姐

④袭人与晴雯⑤元、迎、探、惜⑥宝玉与黛玉 120、《长恨歌》、《梧桐雨》比较研究

121

七、外国文学

1、论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

23、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 4

5、《神曲》的划时代性

6、论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

7、论《十日谈》的反封建意义

8、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新女性形象

9、夏洛克形象分析

10、福斯塔夫形象的美学价值

11、论奥瑟罗悲剧的成因和实质 1213、论麦克白的悲剧性

14、论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廷宕

15、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化”

16、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思——论莎士比亚的悲剧

17、欧洲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合融——莎士比亚创作思想探究

18、爱情描写的不同内涵——《罗米欧与朱丽叶》与《熙德》比较 1921论《阴谋与爱情》

22、时代的烦恼——论维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23、“浮士德精神”再议

2425、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论卢梭的《忏悔录》

27、论《唐璜》的讽刺艺术

28、论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

29、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30、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31、《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浅议

32限

33、雨果对革命的矛盾态度——评《九三年》

3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世界的矛盾、拉斯蒂涅形象论析

37色

38、论《高老头》中的“父爱”、论于连 40、《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吗?

41、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艺术风格

42、论乔治·桑的田园小说

43、论简·爱

44、论希斯克厉夫的复仇

45、论《傲慢与偏见》的中庸思想

46、狄更斯创作中的“怪人”形象

47、《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评析

48、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49、《羊脂球》艺术探幽

50、论左拉创作中的自然主义

51、论普希金抒情诗的魅力

52、论叶甫盖尼·奥涅全形象的典型意义

53、论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54、从《饮差大臣》看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55、想、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大雷

58、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结构 59、从安娜形象塑造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61、转型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论《安娜·卡列尼娜》 62、《复活》中的“复活”刍议

63、聂赫留朵夫形象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

64、从《复活》看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65、论玛丝洛娃形象

66、论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67、巴威尔形象塑造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68、体三部曲

69、论保尔的人生观

70、保尔·柯察金形象的认识意义 71、论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72、73、论索科洛夫形象

74、从《一日长于百年》看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思维”

75、论《断头台》的悲剧意识

76、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奋斗 77、“现代人的困惑”——论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 78、《变形记》艺术探幽 79、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

80、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子”形象 81 82、海明威的个性与创作 83、论劳伦斯创作的性爱观

84、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 85、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86、《源氏物语》主题再议

87、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古檀迦利》 88、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虚实对应的美学观 89、论中国和希腊神话的异同

90、俄国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零余者”

91、娜拉与子君——《玩偶之家》与《伤逝》比较 92、安娜与蘩漪悲剧比较

93、不同民族的吝啬鬼——葛朗强、普柳什金、严贡生形象比较

94、比较

95、郝思嘉与王熙凤

96、异曲同工的挽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

八、中学语文教学论

1、中学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

3、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4、试谈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内涵

5、试论正确确定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6、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思考

7、关于阅读教学过程的思考

8、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思考

9、关于听说教学过程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探微13

1415、对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相配合的认识 16 17 1820 2122、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23、试论语文教育中文化知识教育

24、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培养

25、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26、试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27、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8、谈谈语文课堂氛围(课堂调控)

29、从一堂课的教学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30、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艺术比较研究(或某一语文特级教师的专门研究)

32、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机智

33、浅议单元教学(或自读课文教学)

34、试谈比较教学(或诵读教学)

35、鲁迅作品教学谈

36、语感与语文教学

37、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教学的思考

38、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 40 41 42

43、略论语文课外学习指导 44 45(或其他语文教育调查)

46、关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

47、谈谈教育实习中的备课、预讲和评课

48、关于高师中文系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49教学语言等)

50、谈谈中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改革

51、语文活动课研究

52、语文选修课探讨

53、对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55、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56

58、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探讨 59 60、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61、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62、中学生课外练笔活动的调查研究 63、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关系 64、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途径探讨 65、审美观与语文审美教育 66、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意识教育 67 68、阅读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69、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70、听说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71、语境与语文教学

72、毛泽东诗词的教学问题 73、唐诗的教学问题 74、宋词的教学问题

75、白话文与文言文教学的比较 76、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问题 77 78 79 80、语文学习中背诵课文问题探讨

81、学生的日记写作与语文水平的关系 82 83、表扬与语文学习态度的关系 8485、语文教师的人缘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86 87一问题 88、语文课后练习研究

89、语文考试的题型问题探讨 90、语文考试的测试方法探讨 91、语文教学风格问题思考

九、写作学(含演讲与书法)

1、论写作学与文章学的关系

2、论五四以来写作学学科理论的发展轨迹

3文教学论之关系

4、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研究述评

57、论写作行为的受众意识 8、论实用写作的程式化操作与创造性追求

10、论写作行为的文体意识

11、论写作技巧、论写作语言

13、论人格与写作的关系

14、论写作能力

15、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6、论聚材的心理机制

17、论科技写作聚材的特点与规律

18、论文学创作积累材料的特点与规律

19、论写作观察 20、论体验

21、论感受

22、论写作动机

23、论写作灵感

24、论写作构思中的联想与想象

25、论篇章艺术

26、论线索

27、论角度

28、论言不尽意与言能尽意

29、论艺术空白 30、论节奏

32、论文体美、论实用写作的美学追求

36、论文采 37、论短篇小说创作规律

39、论微型小说创作规律 40、论长篇小说创作规律

41、论小说的文体规范

42、论小说叙事的技巧及规律

43、论荒诞

44、论变形

45、论氛围小说

46、论哲理小说

47、论问题小说

48、论纪实小说

49、论新写实小说 50、论抒情小说

51、论散文体小说

52、论小说非情节因素

53、论扁平人物

54、论符号人物

55、论圆型人物

56、论意识流手法

57、论小说次要人物的塑造

58、论小说的开放性情节结构

59、论中国笔记体小说 60、散文美质论 61、散文本质论 62、论散文笔调 6364、论散文文体特征

65、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66、散文意境与诗歌意境之比较 67、散文构思论 68、散文章法论

69、论象征散文的写作规律 70、论散文的审美价值 71、论文化散文 72、论随笔 73、论小品

74、论游记散文的审美特征 75、论杂文的审美特征 76、论杂文的“杂” 77、论杂文笔法

78、论杂文的“取类型” 79、论杂文写作的构思特点 80、论杂文的讽刺与幽默 81、论杂文的文体特征 82、论杂文的“味” 83、论杂文语言 84、论散文诗

86、论诗歌意境 87、论意象诗 88、论意象叠加

89、论诗歌的构思特点 90、论诗的语言

91、论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 92、论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93、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95 96 97 98、论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99 100 101

105、论新闻采写的艺术

106、论写作障碍及克服的对策

107、论求异思维在写作构思中的运用 108、论写作主体的才、学、识、胆

109、论写作主体的知识构成与文体的对应关系

110、论写作行为的线性与非线性特征 111、论创造性思维及其技巧 112、论作文教学的方法与艺术 113、论快速作文法 114、论中学作文训练体系(如三级训练体系、“摹 115、论作文评改艺术 116、论作文教学观念 117、论命题作文的艺术 118、论语感与语感的培养 119、论作文教学的美感教育 120、论写作教学中的风范教育 121 122、论作文教学中的强制与自由 124 125 126 127、论“淡化文体”

128

129

练设计

130、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症结与对策

131、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133、演讲艺术研究 134、中外演说家研究

135、二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136、颜真卿研究

137、孙过庭及其《书谱》研究 138

上一篇:春的脚步的作文下一篇:简历写作的专业用纸与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