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2024-07-15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共13篇)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1

中国教育名著选读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认认真真的把以前涉猎过的书读了一遍(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书是原著而不是解说、评论之类的书),又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带着问题走进书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有发现新的问题,遨游在巨人思想的海洋里进行着一场奇妙的旅行。沿途已是美景,若加以思考之星点缀那便是美不胜收了。先哲的思想对我犹如浩瀚星空,而我对它们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只看见那有限的一两颗星的光芒。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这些思想前辈们都已经总结的很好、很全面了,我无需多言。下面我将从我所读写我所思,抒我所感,一点愚见与大家交流,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读过《论语》、《孟子》、《荀子》这三部经典著作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管孔子、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很爱人,他们致力于培养的都是真正的“社会人”。所谓“社会人”即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

在《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的是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遵从师长,言行谨慎可信,广泛施爱于众人,亲近懂仁爱的人,做好这些还有余力,则可再更深研读知识。在《论语.子路》篇中有一句:“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之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意思是一言一行自己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别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算作士;本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顺,乡亲们都称赞他敬爱兄长可以算次一等的士;说话一定算数,办事一定坚决果敢,尽管是一个浅薄固执的小人物,也可算作更次一等的士了;掌权的人比不上这几等士。那从《论语》里的这两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夫子培养人先让他的学生品德高尚,让他的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良好技能,先让他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然后才让他们去钻研学术,让他的学生为政做官。这样的思想也出现在《孟子》中。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概意思是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

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我们从这句话中可知亚圣认为一个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与禽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有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用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懂得亲爱自己的父母,忠从自己的君主,懂得处理夫妻关系,尊老爱幼,对朋友言而有信才可以称其为一个人。我们去看看《荀子》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思想。

荀子在《修身》篇这样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就是说举止恭敬、心怀忠信,讲礼义、好仁爱,行遍天下,即使身困境外,人们也无不尊敬。劳累幸苦的事情、就抢先,丰厚安逸的事儿、就谦让,敦厚诚信,行遍天下,即使身困境外,人们也无不信任。举止傲慢强硬且内心固执狡诈,讲随意贪污且精神混乱肮脏,行遍天下,即使四处通达,人们无不鄙视。劳累幸苦的事儿,就偷懒推脱;丰厚安逸的事儿,就投机钻营且振振有词,混账狡猾,弄虚作假,行遍天下,即使四处通达,人们无不嫌弃。这样看来荀子也是有此主张的。

以上儒家三贤的话语都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教以个人必需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教以个人与人沟通、处理情感的良好能力,再辅之以知识技能教育以让人更好地立足、生存于社会,也就是以礼、乐教育为核心辅之以射、御、书、术使其良好发展。然而,反观当下我国的教育,我更愿意称其为“关起门的教育”。对学生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概念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道德、伦理规范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我们更加倾向于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容器而忽略了他们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社会人。所以学生早恋、网恋甚至更严重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频频被报道出来;对父母呼来喝去,对师长暴力相向犹如家常便饭;面对压力焦虑过度、忧郁成疾甚至跳楼自杀,面对冲突刀枪相向、杀人投毒甚至弑父杀母;奇装异服、飙车撞人被视为流行个性;学生越来越不会与人沟通,越来越不善处理情感问题,越来越没有了道德底线。然而这些学生本可以不是这样的或者他们还有更多更好的可能的,我们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有人就要说了,这是家庭的责任,是社会的责任,但是没有人不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他的几乎80%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当下学生的平均修学时间又在加长)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否则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诚然,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教育对我们的学生立足社会是必须的,但是缺少了礼仪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缺少了社会的教育,我们将为社会输送的是抄袭论文的“研究员”,是制作毒馒头的“高才商人”,是猥亵学生的“人民教师”,是贪污腐败的“父母官”,是„„我们为社会输送的是“危险品”而不是人才。

向我们的先辈学习吧,他们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会让孩子更好地发展;什么样的教育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使它的国家受益。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2

一、在舞蹈中追溯文化源流和背景的重要性

在对舞蹈的学习中, 对其文化源流和文化背景的追溯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传达精神的一种方式,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 对舞蹈理论的探讨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探讨, 是使舞蹈者领略舞蹈内涵的重要依据, 能够使舞者对舞蹈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从而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几千年来,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可谓是博大精深, 虽说历年来出现了很多争议, 但是不能否认,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对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在儒家文化中, 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忠、孝、廉、耻, 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柔性思想。

从儒学文化的基本理念来看,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阐述, 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围绕着伦理本质和守诚观念来展开的, 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和以“仁”“礼”等思想构造出来的社会秩序, 以上所提到的内容, 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这种柔性精神可以说贯穿在了整个儒家文化思想中,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柔性精神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线, 并且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中所展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刚柔相冲, 以气韵为中心, 就是儒家柔性精神的具体展现。通过将柔性精神结合到舞蹈中, 从而使舞蹈的表现达到线条柔和, 同时也包含了内在的力量, 使我国古典舞蹈能够表现得更加唯美。可见, 中国的舞蹈文化离不开中国儒家文化中柔性精神的影响,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 要对舞蹈中存在的柔性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对提高舞蹈的表演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二、舞蹈与儒家思想

舞蹈, 是一门综合了多种艺术而产生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凡是能够借着肢体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的都可以称之为舞蹈, 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的时候, 已经无法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来表达的时候, 舞蹈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 舞蹈源自于生活, 并且能够反映生活, 提炼生活, 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是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 占有显著的地位, 儒家学说经过历代 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 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 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同时, 在我国舞蹈文化中, 儒家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舞蹈的发展中看, 无论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的含义, 无一不透露了人对美的意境的追求, 同时也展现出了深层次的思想, 因此可以说, 我国的舞蹈文化从起源上就与儒家文化有着某种一致的地方, 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而打上了儒家的烙印。由此可见, 研究中国舞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三、柔性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教育理念

在对舞蹈的演绎中, 所要突出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美, 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撞击所产生的美, 而这种美就是中国舞蹈中所突出表现的柔性之美, 是一种以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为特点的一种美的感受, 是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态, 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 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 使人感觉柔和、愉悦、舒适, 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使舞蹈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国古典舞的角度来看, 中国古典舞是在各个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整理, 并且加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 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舞蹈。在我国古代的文论与画论之中, 就有所谓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之分, 这二者同样也适用于古典舞的艺术表现中, 在柔性的飘逸动荡中, 将内在的气韵和生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 如掌上舞的赵飞燕, 在对古典舞蹈演绎的过程中, 将柔性之美表现的可谓达到了淋漓尽致。正是将这种柔性之美恰如其分地融合在舞蹈的演绎中, 才能使舞蹈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实现其艺术价值。

柔性之美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 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古典舞蹈, 在民族舞蹈中, 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 也存在着对柔性美的标准, 如人们常用描述自然形态的那种柔美来形容舞者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动作, 柔性美在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贯穿其中, 并且对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可见, 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 将柔性精神合理的运用到中国的舞蹈文化中, 能够在很大意义上将舞蹈美充分地展现出来, 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舞蹈中, “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特征, 鉴于其对中国舞蹈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柔性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把握舞蹈学科的核心思想, 并将其思想内蕴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 使柔性精神在中国舞蹈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摘要:如今, 舞蹈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肢体的语言来进行思想的传达与精神的发扬。在舞蹈的表演中, 除了传统的教学外, 还涉及了很多思想的融合。这些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 在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儒家思想中“柔性精神”的介绍, 从而分析其在中国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柔性精神,中国舞蹈

参考文献

[1]李玉.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1) .

[2]黄葶.中国舞教学中的柔性精神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9) .

[3]彭胜春, 徐暮耘.中国舞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渗透[J].魅力中国, 2008, (27) .

儒家文化与中国式官场 篇3

官场是个道场。论语有言,学而优则仕,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与中国官场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儒家官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宗教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潇洒任侠的孔子脱去了普通人的外衣,走向神坛,从孔丘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从此,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孔子被供奉了起来,这个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孔夫子在唐朝以后,有了自己的道场:文庙。他的故里曲阜成了圣城,他的弟子也随之成圣,他的家族成了中国最久远的世家,香火绵延三千年。儒家就此成了儒教。

儒家宗教化至为重要的一个推力便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官场变成了儒生们的名利场,儒教由此深入人心,并开始和中国原有的“敬天”、“祭祖”联系在一起。直到现在,农村的某些地方,有的人家还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里的“师”,就是孔子。

儒家宗教化,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官场的信仰,他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按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法则来修身养性。

后面这“十六字”真言是中国官场偶像曾国藩的立身格言,他从前人诗词中集出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幅对联与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儒家的气度,也是古代为官的至高境界,近乎道,从乎圣。

王莽谦恭未篡时

《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曾提到这样一则故事。清乾隆间,山东巡抚国泰,与布政使于易简,同演《长生殿》,国饰玉环,于饰明皇。于念堂属不敢尽情嘲媟,国庄容责于曰:“在官言官,在戏言戏,苟非应有尽有,则戏之精神不出。”此事久传为笑谈,假如国泰能如其言,在官言官,处处尽责,倒也无伤大雅。问题关键在于,国泰和于易简做官如演戏,共同制造了乾隆年间的惊天贪腐案,亏空帑银200万两,最终落了个自裁的下场。

官场如戏场,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儒家的道德修养要求太高,在官场挣扎的士子们很难成为真正的方正君子。

汉元帝的时候,有位叫诸葛丰的人说:“如今天下之大,却已找不到能够为了气节、正义而献身的臣子,大家都是在相互讨好,以利益相迎合,心中只有一家一姓的私利,而不顾国家的兴亡。”他说的这种情况,其实早就出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数十年,用了多少儒生!但是,临终时像托孤这样的绝顶大事,武帝却一个儒生都不用。可见他最后已经认识到儒生的虚伪面目,他们身披着儒学这张“羊皮”,暗地里却嘶嘶地呼出狼的气息。

这样的官场风气让后来篡夺了西汉皇位的王莽如鱼得水。王莽是媚天下之人,是那种把天下公认的美德都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他的孝悌忠信、勤谨恭敬、廉洁节俭和乐善好施,都是切切实实地做出来的。更何况他还博学好儒,举手投足俨然儒者风范。他官做得越大,对自己的约束越严,待人也越谦卑。而深厚的家族背景和难得的“孤贫”身世,更使他得天独厚。在一个讲究势力的时代,他恰恰来自最有势力的家族。在一个讲究道德的时代,他个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以及“孤贫”的身世,都使他区别于家族中的那些纨绔子弟,因而备受道德上的赞扬。

在这种情况下,虚伪以及对于虚伪的容忍和欣赏,反而成为那个时代官场道德的一部分。西汉之所以被篡夺,固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而悲剧的酿成,则由空言教化所造成的虚伪以及对虚伪的容忍与欣赏,在其中起着发酵的作用。

胡雪岩的大败局

官场如战场,朝臣争斗,看似表面谦和,实则步步杀机。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起步颇有中国特色:找到政治靠山,因人成事。

虽然其个人能力出众,但能有合适的舞台供其发挥,和他的后台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其能在短时期内聚敛巨大财富,最后让人对其财富地位愤愤不平。

政治经商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同样也有巨大的风险。因为这样的商业模式,和某一政治人物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官场本身巨流暗涌,风险极高。因为没有谁能在官场长青,所以胡雪岩的结果可想而知。他的商业生命的一个主线就是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争权斗争,故事也就随着两人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展开。

因此成事,也因此落败,当左宗棠李鸿章相争时,作为左宗棠得力助手的胡雪岩,也就成了李鸿章一派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当时中法战争迫在眉睫,一触即发,李鸿章主和,左宗棠主战,李左势同水火。左宗棠是胡雪岩的政治靠山,胡雪岩是左宗棠的经济后盾,两者利益休戚相关。

胡雪岩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官场中纵横捭阖的能力,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政治资源,以致于在政策风险加大之时,仍然一味扩张,固执地做庄,对旗下的钱庄、当铺没有能够未雨绸缪。对付左宗棠得先拿胡雪岩开刀,而此时的胡雪岩却有如风雨飘摇,毫无招架之力,所以李鸿章动动动手指,一击则溃。

纪晓岚的双重人格:

大学士、倡优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古代读书人在官场上的进取心有时令人瞠目结舌。西汉重臣主父偃贫困时便立下豪言壮志: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一入官场,身不由己,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家天下的古代中国,臣子荣辱不过是帝心一念之间。

有一朝显达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一朝潦倒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万历首辅张居正在世时,圣眷正隆,权势滔天,等到死后失了君心,连尸体都要扒出来受戮。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刘郎是路人。范进中举之前,在其老丈人胡屠户眼中不过是只“癞蛤蟆”,中举之后,立刻就成了“文曲星”。《红楼梦》中元春回家省亲,就连她的老祖母贾母都得跪拜相迎。

在这种统治秩序之下,如果皇权空前强大,知识分子便很难保持住自己的人格尊严,清朝才子纪晓岚身为大学士,因为向乾隆谏言,乾隆勃然大怒:“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这一点,司马迁也以自己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育 篇4

核心提示: 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

”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

“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

”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会约束—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变成魔鬼,也可以增加这一约束。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

”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

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

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

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书经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作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家学说,可供统治者利用的内容有:天道观念;大一统思想;纲常伦理。

《书经》“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荀子王制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这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所谓“两千年无思想,非无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两千年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归根结底,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学说特别有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

”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为其政权及其经济服务的,儒家文化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反映了中国历代的“国情”,正如金克木所言,“文化就是„国情‟,文化就是„国民性‟,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从一定的视角分析,儒家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僚的文化”,历代统治者都公开标榜以儒家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儒家观念成为官僚文化的核心,其在“尚贤使能”“民为邦本”“仁政理想”“隆礼重法”“节用裕民”“修身为本”等方面,都对中国官僚体制及王政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治世”的体现。

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四、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

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篇5

1. 练习与思考1

本题内容涉及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判定问题。题目给出三种不同的观点。答案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提出观点,自圆其说即可。而且,问题考察的是学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探讨该问题时,可以进一步引出:孔子讲义,是否绝对否定利?是否将义与利决然对立?韩非子讲利,是否绝对否定义?

其实,不管是孔子还是韩非子,在义利之辨中,都没有将利与义绝对对立起来,只是侧重点不同。如:孔子也讲“庶之,富之,教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不过是孔子更讲仁、礼;韩非子则更注重利的功用。究其原因,实是两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所致。孔子提出礼、义、仁,故更重义,韩非子出于战国时期社会现实需要,主张法治、刑赏,故而更重利。

义利之辨发展至宋明时期,成了一大命题,即“义利之辨乃人禽之别”,君子与小人便成了绝对对立的道德观念,这是基于宋明理学思想观念之上的。后世学者如清代颜元主张义利统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就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2.练习与思考2 孔子强调“仁”,是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人手,推而广之,以此实现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礼,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则通过“天人感应”将儒家的伦理学说神圣化、绝对化,强调“天意安排”。孔子的学说从启发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人手,董仲舒则强调“天意安排”,这是他们学说最大的不同。

第二课 宋明理学

1.练习与思考l 本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句,得出不同结论。以下仅供参考: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哲学角度思考,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明了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首诗:《宋诗鉴赏词典》是这样说的:“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从这样的视角出发,诗中所谓的“蒙冲巨舰”、“向来枉费推移力”表面所指为自然现象,但暗中指向的却是平时虽刻苦读书,百般思索,千样计较,书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这样一种困难迷惑的情景。但长期而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彻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释,书中之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会提升为井然有序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要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阶段,苦苦摸索,艰难积累。在此一阶段,为了解放迷惑困顿而上下求索。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准备或基础,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上的飞跃。诗句道出了朱熹哲学的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2.练习与思考2 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其具体体现,人们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渐进式地探究理。而陆王心学则提出心理合一的观点,陆九渊宣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则进一步发展“心即理”,的观念,将“心”视为宇宙最高本原,因此求理不需要借助外物,唯求于心,“致良知”方可。

第三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1.练习与思考l 特点:形式上,有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也有聚族而居的宗族组织。宗族首领为族长。族内有严格的族规、严密的组织系统,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人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根据教材中安徽宣城旌德县江村的江氏宗祠图,徽州地区的民间族谱图等材料,可以论证宋以来家族制度的上述特征。2.练习与思考2 古代老百姓遇见官吏,往往自称“小民”,尊称对方为“大人”、“大老爷”,这种现象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在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社会中,家与国之间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家长与家族成员之间,君主与臣僚之间都存在着等级差别。国可视为家的扩展,家就像是国的缩影。历代皇帝以家国同构的精神,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份,官吏也被看作父权的代表。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中华文明起源时就已具形。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更加强化了这一社会结构。

第四课 礼制规范

1.练习与思考l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如:从内容上看,道德本质和源起及基本道德准则并重。从方式上看,身教重于言教。从教化的策略看,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和普及化。从教化的目的上看,维护礼仪制度,等等。2.练习与思考2 法家和儒家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时期不一,法家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以后,出现援礼入法,法家不再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儒家则成为官方哲学。因此,由于时代的不同,法、儒两家的立法思想存在差异。

法家的立法思想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即不分亲疏贵贱,一律按照法典行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儒家的立法思想则是将其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及相应的礼制规范和伦理纲常作为法律的最高准则,即“援礼入法”,依据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

也可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历史史实,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比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秦律与唐律,也可以发现法、儒两家在立法上的不同。

评价法、儒两家的利弊:应将两家置于具体的社会时代中分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

儒家立法思想是建立在注重人类的伦理道德对社会的制约功能之上的。儒家强调人与人应该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儒家的思想强调伦理的作用,因此,其法律表现为德主刑辅的特点。法家之长,在于其务实精神,不避亲疏,对政学治术有精深的研究,在战国时期对促进国家富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家强调严刑峻法治世,过于刚峻,且以吏为师的做法对于思想自由是一种极大的妨碍。

第五课 儒家文化与传播

1.练习与思考l

本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社会文化方面进行探究。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时,可让学生每人就一个方面,或一个点展开深入探讨。

如:在新加坡,有着和中国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两人相见时相互作揖;结婚要选黄道吉日,送红包;新娘穿代表喜庆的红色衣服,举行仪式时尽可能多地宴请亲朋好友;出殡要选不犯凶神恶煞的时间;为讨吉利,商品、银行的字号大多取“鸿发”、“茂源”之类的招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传统节日。另外,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居的国家,也都有许多风俗习惯、社会礼仪与中国相同或者相似。2.练习与思考2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英、德两国的思想家对儒学态度出现不一致、前后变化的原因: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6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儒家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的动机;二是儒家经典是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三是儒家的经学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技的积极影响是占主导的.

作 者:乐爱国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6)分类号:C05 N09关键词: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科技 文化影响 科学研究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7

一、对外传播方式

儒家思想文化最初传到日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由当时朝鲜半岛的百济王国间接传到日本。根据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的记载, 精通中国儒家学说的百济人王仁带着儒家经典书籍《论语》以及《千字文》, 应日本应神天皇之邀来到日本。这是在日本最早的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对外传播的记载。另外一种是直接传播。如从秦始皇派遣徐福等人东渡求仙开始, 大批的中国人走向朝鲜半岛和日本。他们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媒介, 不仅将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技术引向国外, 更将中国先进的精神- 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到国外。大化改新时期开始, 日本人积极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 从607 年派遣小野妹子等人来中国开始, 进入了大量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时代。自此中国的儒家思想与文化通过本国传播和他国主动吸收的方式传向以日本为主的东方国家。

与向东方传播相比, 儒家思想与文化远远滞后地于16世纪末、17 世纪初开始传入欧洲。传播的轴心就是传教士。从传教士们踏上中国的国土, 他们就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从此他们试图将这种先进的文明和基督教相结合, 力图进一步提升他们心目中的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物质文明。他们一方面在自己的学术论著中大量的引用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 如马礼逊牧就在他1811 年出版的著作《Horac Sinicae》中引用了“三字经”“大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直接翻译儒家经典著作, 将中国传统文化传向西欧。如传教士理雅各自1861 年开始利用自己的汉学功底, 相继翻译了《论语》《大学》, 通过向英国等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儒家经典, 掀起了在西欧范围内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

二、对外传播影响

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 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在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欧, 由于传播过程中仅是少数来过中国的传教士, 所以儒家思想与文化没有得到广泛人群的认识与理解, 所以它的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18 世纪时儒学主要被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所用, 成为他们反对极端宗教神权以及封建王权的理论武器。在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与文化几乎没有进一步的传播与应用。直到20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 需要更高层次的上层建筑予以支撑时, 儒家思想与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才被西方人重新认识。自此中国的孔子学院在西欧的推进才受到重视。

与西欧不同, 由于在儒家思想文化向日本流入的初期就是主动的传播和主动的吸收的双向对外传播, 所以在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进入江户时代, 日本的儒学家藤原惺窝等人不断按照日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进中国儒家思想, 推进日本儒学走向独立。此后日本产生了诸多儒学大家。如使朱子学官学化的林罗山、崎门学派的山崎闇斋。在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之下, 日本政治上进行了大化改新、实现了“建武中兴”、提出了“尊王攘夷”著名言论;编撰了儒家思想浓厚的《养老律令》《贞永式目》等法律;此外在日本的宗教、文学、史学等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直到今日, 日本已有一亿多“孔孟之徒”, 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对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外传播的启发

儒家思想文化在日本和西欧的不同给予了我们今后对外传播的两点启示:

第一, 提高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不仅使本国要主动向外传播儒家思想文化, 还要加强与他国的交流与沟通, 积极让地方认识、了解自己的文化, 才能激发对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进而扩大对外传播。就如儒家思想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只有对方也有接受传播的主观能动性时, 才能实现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接受和发展。

第二, 完善对外传播机制, 加强管理, 稳定而持续地传播儒家思想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巨著的翻译, 更应该孔子学院的专门机构的带领下多方位的对外传播儒家思想文化。如举办各中有特点的课程, 进行

摘要: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 积淀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就是儒家思想文化。它不仅促进了本国的发展, 并不断对外传播, 在世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传播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就是孔子学院。截止到今年, 孔子学院的总数已达500所, 遍布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如此庞大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东西方呈现了不同内容、特点、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认识、剖析这些不同, 对于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势必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对外传播,日本,西欧,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天津社会科学院, 2007年第二版。

[2]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中国历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化;儒家思想;传承;影响

B222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产生

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改变了传统阶级统治教育的基本械,把私人讲学的主要基本教学模式传播到了国家与整个民族。所以,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慢慢地发展起来,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儒家思想的鼎盛时期是汉武帝时期,在那时甚至还出现了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家的基本场景。从此,儒家思想将作为治国的正统思想。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迅速的解决。在儒家思想中,仁政、道德礼法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这也让尊崇儒家思想的汉朝国家变得国富民强。直至西汉时期,国家也到了异常鼎盛的时期,为了对国家的繁盛进行维持与发展,则必须找寻与之匹配的思想体系来对应,所以,众多思想政治家就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西汉制度的实施与稳定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首席地位。

二、中国历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有利影响

儒家思想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即它为我国封建的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社会理论以及治理国家的思想体系,同时还让我国的传统的统治阶级顺利地运用于国家的治理以及封建社会的具体统治当中去,从而使得我国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人类发展史,它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以及全世界范围内开了历史的先河,而且这也是我国中华民族无论是以往、现在还是将来屹立于世界中的根本保证与条件。在儒家思想中,有着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这就是“仁爱”,此思想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与推动作用。“仁爱”思想是维护国家和谐安定的基本保障,同时还是加强人与人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仁爱”思想不仅仅影射了人类的本性,并且它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因素。封建社会的主要外壳在于封建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不只体现于国家的治理中,它更体现在对于我国历史社会产生的相应伦理思想上,正是由于封建社会出现了一定的论理观,也让国家从最初的统治阶级的基本角度来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对于通俗的语言也加以规范起来,并规范了人类的首先意思,这种规范思想将把人类的整体思想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封建伦理观,而此观念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群众有着非常深远的思想影响,它也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重要核心,以此来实现社会与国家双重治疗的基本效果。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影响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建设,比如,理想价格在现代人的价格塑造中也产生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泛爱主义”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当作生态环境保护同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深入挖掘能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积极精神资源诠释出来,也只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才能让儒家思想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着儒家思想在我国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社会转型能否顺利进行。

三、中国历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不利影响

尽管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发展带来了非常深远的有利影响,但是因为儒家思想有着十分浓烈的封建主义色彩,所以,儒家思想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也相应地伴随着一些不利影响。

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统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价值,可是它并未强调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这是由于儒家思想有着十分浓郁的封建主义色彩,因此,对于科学知识的基本学习也做得不到位,而这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只重国家治理的特点。经验性是儒家思想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也会导致现实存在的逻辑性被忽略掉,同時会使理论与现实产生脱轨现象,这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强的阻碍作用。在儒家思想中,它主张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这对于真理的追求也会有所忽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个性发展进行打压。此外,儒家所推崇的具体思想为“统一”,这对于个人性格的发展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并禁锢整个社会的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创新机制。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国家沉浸在礼仪的风气中,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追求利益,对于相关礼节则会变得非常的繁琐,这使得社会的进步受到一定的阻碍。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伦理,从而忽视国家法律的作用,这也将致使我国封建统治者对于社会的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单调。仅仅以道德伦理的基本教育来管理社会,这让整个国家在控制与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具体性。

四、结束语

儒家思想的地位我国近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传承过程中获得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求发展,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相关经典的解读来展现传统思想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把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社会主义道路,这能让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

[1]李芳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0:55-56.

[2]赵小平.浅析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89-90.

[3]杨明霞,董玮.小议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商,2016,06:134.

[4]汪慧莲,吴晓敏,窦法楷,谢建斌,王勇胜.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03:41-45.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9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重情重义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特征是:关心现实的.人生态度,强烈的道德色彩,顽强的延续再生能力与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人为本的“仁爱”哲学,选贤任能的管理风尚,刚健进取的自强精神,崇德重义的管理理念等.

作 者:漆向东 QI Xiang-dong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4)分类号:G05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

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 篇1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多个方面,虽然它是一部用简单文字记载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对话的那些教条式名言懿行,但却是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在《论语》中,孔子也提了重要的观念“礼”。孔子认为,“礼”是人们内在的真挚情感的外化,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礼”,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达到皇帝的“仁政”境界。孔子的立意,并不是一时的成败得失,而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幸福安定。正因为如此,他不向当时的统治者妥协,而是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张,“知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济世救民的圣人情怀。

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济世救民的大道理。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例如“学习革命”与教育理论创新、以“仁”为核心的古典人文主义、论“孝”、励志有为的人生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豁达健康的生活观等,很多都是我们民族以致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磨灭、不可摧毁的永恒价值。

孔子在只有高官子弟才有机会学习机会的背景下,创设私学,教书育人。《论语》首篇《学而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不是很愉悦的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的吗?自己不被他人了解也不恼怒,不就是君子吗?到底怎样才叫君子呢?在古代,除了位居高官者外,君子多指具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这些人能把学过的礼节、音乐、技艺

等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它,如此不是很值得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赶来,把酒临风,畅谈人生,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如果能调整心态,常持乐观精神,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人性是如此的善良,阳光是如此的灿烂,因为具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胸襟较常人宽广得多,所以孔子教诲他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代,这句话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它没有随着时间的飞逝而消失,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我们要在学习之后,按时地复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做到学以致用,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找,坐在一起聊天,谈天说地,聊各自的理想,分享各自有趣、快乐的经历,不是一件很快的事吗?自己不被他人了解,有什么好恼怒的呢,何必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呢,更何况很多伟人不也是很少被人所了解吗,比如说孔子,柏拉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小到宿舍,虽然我宿舍只有四个人,都是来自农村的,尽管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少君直接豪爽,讲信用;丽云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艳梅能说会道,聪明可爱;我嘛,比她们就逊色很多了,可是我能写一笔好字哦。大

到一个班集体,我班虽然只有32人,但是就在这个小的集体里,却藏龙卧虎,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我们是读书数学的;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作为圣贤,很少夸奖人,可是他对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却很少吝惜自己的语言。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来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不迁怒,不贰过,多么深刻的哲理啊!颜回正因为好学,才具备了这两个优点。学习能够陶冶性情,增加涵养,一个人如果在恼怒时,不拿别人当自己的出气筒,乱发脾气,正是平时长时间学习改变气质的结果。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也是一个人有修养,能自重的体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该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能

够从容面对,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颜回何以如此让人敬仰?关键是一个“道”字。则有安贫,才能乐道;也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无怪乎孔子发出了由衷赞叹:“贤哉回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应自得其乐。这正是孔圣人要告诉我们的。

在今天,有多少人能像颜回一样,不迁怒,不贰过呢?有多少人能像颜回一样,在清贫困苦时,还乐在其中呢?应该很少吧,也许现在很多东西先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追求的不再只是温饱问题了,可是产生的问题也变得复杂了。就算生活富裕了,有些人还是不能像颜回一样,乐在其中反而更多忧愁,自己遇到不快乐的事,就发泄在自己身旁的亲朋好友身上。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虽然生活并不怎么富裕,但是温饱不成问题,尽管达不上发展和享受水平,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生活挺开心的。说实在的有时简单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现在,有些人尽管拥有很多钱,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反而成了钱的奴隶,一生都在为钱忙绿着,尽管够用了,可是觉得还不够满足,想拥有更多,去追求更高的欲望。一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欲望是一件好事,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但是那无止境的,像无底洞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是可怕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因此他自己总是不吝惜称赞自己弟子的颜回,并且他还觉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圣人对财富观的看法是多么的看得开。孔子的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下,有些显得过时,但是他还有很多思想在今天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教育理论创新;以“仁”

为核心的古典人文主义;孝道;励志有为的人生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豁达健康的生活观等等。虽然这些告诉我们的都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东西,但是它却把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激活了。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 ;继承创新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

2、教育模式僵化。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 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光耀门楣,而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方面是由于高考制度不尽合理。表面看是高考制度存在问题,实际上却是基础教育的严重弊端,因为正是多年存在的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形成了一种很强的错误政策方向——在教育中只重视智育,在智育中又只看到书本知识而不看实际能力。

3、教育对象的思想复杂化。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思想的侵害。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接收各种思想的最便利的渠道,但是互联网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里面充斥着黄色、暴力、反动等等内容。青少年在这些腐蚀思想面前缺乏辨别能力,陷进去了都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特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教育对象和教育途径面临怎样的危机和挑战,人仍是世间最可造化、最具可塑性的。如何引导人们寻回失落的精神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培育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的“德、才、学、识、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出诸多弊端,亟待改进。”

二、儒家文化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作用的可能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五四”以来,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不复存在,但是,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它既是今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不小包袱,又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基本依据和创造新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财富。儒家文化如遗传基因般成为中国人摆脱不掉的思想文化传统。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对中国有巨大影响。其“舍生取义”的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积淀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可能。

三、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从教育主体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其自身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自觉加强儒家文化修养,充分利用儒家的优秀德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身体力行,用儒家的德育思想、伦理思想来教育转化受教育对象,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儒家文化,运用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的有益的思想,通过现代方式向学生传递儒家文化思想。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表现儒家文化精髓的书籍、格言等。

2、教育手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优秀的儒家文化,使学生有兴趣愿意来了解与学习儒家文化。同时可以制作一个包含儒家文化的网站,上面有儒家的各种思想以及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简介和他们的一些故事。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运用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向他们灌输儒家文化,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儒家文化论坛等能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也参与到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讨论中来。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采取符合受教育对象能够接受且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儒家文化就可以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3、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方面。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已经在逐步融入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已经开始出现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像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羞耻仁爱之心,公私义利之辨,修身、诚信、宽恕、礼让的做人原则,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現代乃至将来仍是要大力倡导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的忧民之心,爱国之志时时激励着人们。我们可以把这些有益的思想写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学习儒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加入儒家文化的,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羞耻仁爱之心,公私义利之辨,修身、诚信、宽恕、礼让的做人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完全吻合的。

中国名著读后感 篇12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奸诈无比的曹操,仁德谦逊的刘备,神机妙算的孔明,心胸狭窄的周瑜,生性多疑的司马懿,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真让人难以忘目。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足智多谋的孔明先生,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蜀国军师,许多人都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

每次捧起手中那本《三国演义》,脑子总是浮现孔明先生的身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他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孔明先生立下军令状,草船借箭,三天完成10万支箭;赤壁大战中,孔明巧用火攻,使曹军大败而归;他洞悉司马懿,大敌之前摆空城计,成功让曹军退兵,免去了全军覆灭的战局;出兵南方,七擒孟获,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这些都离不开孔明先生的智慧,而智慧的来源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小要立志,不断学习,才能增加才干,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有了智慧,就有可能像孔明先生一样,在工作中,生活中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读后感 篇13

关键词:儒家思想 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儒家思想又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里程中,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悠悠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具意境和内涵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源流发展起来的,是东方体育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底蕴。

一 儒家思想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解读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直接或间接反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以群为本位的一种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特别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淡化竞争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及相关规则、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及社会体育风尚等等。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体育思想文化,是传统体育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并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它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各安天命、佛教的克己复礼,它是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和表演性为基本发展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形态。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正是目前全世界最为崇尚的,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2 “礼、仁”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培养,进一步说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提倡的是由内向外去发掘,修齐治平,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另外,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论核心是礼与仁。礼是一种正统的社会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就是爱他人,爱自己认为应当爱的人,即具有仁爱、仁慈之心的人。因为过分拘泥于“礼和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体育的竞技性特征就慢慢被遗弃了。

3 “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运动过程中,只注重“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训练是不被重视的。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呈现出一种完全有别于西方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运动方式。因此也可以说,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并不利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性运动的充分发展。

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除唐代马球外,几乎没有以“力度”、“野性”等张扬自我的体育运动。而与西方推崇竞争、勇于冒险、敢于创新、以法为本的运动相比,中国古代体育尤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注重表演技艺,用于游戏享乐,以达到感官上的愉悦。其中武术为典型,从“武”到“术”,套路的艺术形式跟实用性大为疏远,套路的杂技和舞蹈性,表演者的着装,兵器的装饰,都明确地反映了武术的美术化。总之,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在于竞争。无论什么类型的体育运动都充满了竞争精神。但儒家思想倡中庸,忽视竞争,与发展体育运动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中庸之道一味强调调和,安于现状,不为人先,这种情况下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伸张被严重制约,同时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也被消磨掉了,这样看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缓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另一特色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典型的系统性特征,整体和谐始终被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人和自然都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同时强调要天人合一。另外,把精神与躯体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系统,强调神形合一,这种系统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现得相当完美。再比如,健身的气功或武术,它更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身体锻炼以达到由外到内,用有形的躯体活动来促进精神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二 儒家思想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向选择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是有其独特之处,它一旦与外来体育文化的積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西方体育文化相结合,就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方式与发展系统必然从一元走向多元

首先,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合了西方先进体育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崭新内涵的新传统体育项目,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力,但是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体育的传统文化形态反映了体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选的具体存在方式与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体育传统文化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必然会产生各种文化的结合和特性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文化的交流由于发展程度的差异,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会存在不同发展水平的体育文化和不同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共生的存在方式。也可以说,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在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中国体育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但同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融合统一。

其次,随着全社会体育运动参与者人文意识的提高,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意识表现出了更具教育性、群体性、人文性、人本性的特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将通过发挥自身本质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加强国际交流互相依存、取长补短、协调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优势与国际优势的结合,在冲突和彼此融合的过程中,组合成了一个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体系,这个新体系同其他的各色先进体育文化和谐共存。

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系必然走向重构

首先,“祛病健体”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为主,强调部分肌肉群、部分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这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中庸”思想及“天人合一”思想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比如武术及太极拳等,一般都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只是非常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虽然有自己特有的优势,但是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吸收借鉴世界其他优秀体育文化的地方。解决目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唯一办法,就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重构。在重构过程中,要坚决抵制采用儒学思想的复古的手法,而是应该依靠现代各种制度的完善和当代符合实际的价值理念的重新建构,这样才能积极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的有效转变。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建的实践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核心价值层面的重建,也就是说,应该让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让对个人本位的追求成为主流,让个人对快乐的心境和快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目标,同时要强调个人对身心与健康的追求,及个人对提高和表现自己身体运动才能的追求,强调通过对与人交往而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促进自己个体社会化的追求等。

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融入世界主流体育文化

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当前世界文化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和谐、养生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精髓,这不是以竞技为特征的西方体育所能达到的,它迎合了人类社会新时代的要求。这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特有的,也是世界体育文化应该借鉴的。但是同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必须向世界其他先进体育文化学习,试着带着自身特点融入世界主流体育文化。

首先,西方奥林匹克竞争文化的传入,极大丰富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对现代人意识观念及价值观念的改变,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众体育文化的兴起,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得大众体育运动纳入到社会的体育体系中来,使得体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自发的、自觉的公众活动。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应该顺应世界一体化的体育文化发展趋势,避免独自发展。要继续发挥传统体育健身性、民俗性的优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要运用竞赛机制培养传统体育活动专门人才,来推动传统体育的发展。另外,传统体育应走开拓型、外向型、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工作,把弘扬民族体育与学习借鉴结合起来,把民族性和国际性融合起来,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有的内涵和特性。

其次,东方体育方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共同点是都讲技巧、讲规则、讲道德、求友谊、求和平。但是受环境、人种、传统等因素不同的深刻影响,中国与西方传统体育文化都各有其自身特色,两种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体系也就形成了。西方体育文化崇尚“个人中心”、崇尚“竞争”,强调竞技,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而中国体育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注重养生,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主流体育文化。

最后,中国的体育文化努力追求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主流固然是好事情,但要注意融入不是搞全盘西化,更不是拋弃传统。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足够重视,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必将陷入虚无的尴尬境地。因此实现民族与世界的接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全盘按照西方的文化思维来改造传统,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对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是首先保留,然后再试图去超越传统。只有先继承传统,才能去超越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去超越,才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周爱光、宋亨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9期。

[3] 唐桂黔:《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体育科技》,2004年第3期。

[4] 吴江:《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略考——儒家学说评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5] 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传统文化的综合与创新》,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篇:在全市畜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下一篇:2018年安全活动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