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案例分析

2024-05-20

陷阱案例分析(精选8篇)

陷阱案例分析 篇1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问题:请总结出该案例中有多少个求职的陷阱?案例学习一:

陷阱一:骗费

小编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小编,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陷阱二:高职诱惑

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说,她向小编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小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女大学生遭遇皮包公司

案例学习二:

案例情况:

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王日前通过中介介绍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但令他奇怪的是,公司负责人对他的简历、学历并不太感兴趣,而只是让他支付230元的报名费,并承诺只要报名就可以上岗。然而,当小王付清费用之后,却被告知没有通过面试,这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解析:

以招聘名义收取报名费是招聘骗子最常用的欺骗手法。这些公司在招聘时候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一些中介和用人单位甚至招聘一些子虚乌有的岗位,以吸引求职者前往。如果有应聘者前往,就不仅要在中介公司支付介绍费,到公司进行“面试”或者被“录用”时还要缴纳报名费、手续费等。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装满了自己的“钱袋”之后,就会找出个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

建议:

如果你想通过中介机构求职,最好通过政府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或者知名的营利性中介机构求职。如果是营利性的职业介绍机构,一定要同时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或《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证照。在面试之前,最好能了解到公司的资质和规模。如果发现其规模很小,就需要提高警惕。如果需要支付费用,一定要索要发票或者收据,并应当留意发票上财务专用章的单位名称和公司实际名称是否一致。

同时提醒,求职者在应聘时还需提防“暗箭伤人”。有些不法分子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招聘人才,而是诱使应聘者地上个人资料,然后假冒他人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因此,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撒大网捞大鱼”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应聘,对自身资料要加强加密。如果遇到无证照或者证照不全的黑中介,应及时向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反映,有感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管理条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所收介绍费用可退还本人。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任务:熟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求职陷阱,讨论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案例:小林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7月28日他接到同班同学的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他领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你的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的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他,新工作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传销。产品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

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案例一: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 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案例二: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在她正式上班后,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

5、假以考核之名盗取劳动成果

案例一: 林先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学成才成为一个手机铃声制作人。毕业以后,在南方找到了一个工资和福利都不错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要求林先生在正式上班之前,做一套他们指定的铃声做为最后考核。一套铃声9个格式,林先生在一天内就搞定,他很有把握地发了过去,但那家公司却以林先生的做的铃声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而拒绝了他。后来,林先生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有的做手机铃声的公司,用招聘的方法来骗取那些应聘者的作品。由于应聘者得到的测试曲目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为了能进入公司,个个竭尽全力,所以一次下来,能顶公司员工一周的工作量,一些公司就这样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案例二: 某大学生刚毕业时,急于找到工作,就饥不择食地进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没有名字的小工厂。这个小工厂是一个厂中之厂,在一家工厂三楼的一个角落里。那家工厂把他一叫进厂门就算招进去了,什么手续也没办,就要他马上参加生产。那家工厂的经理告诉他,工资制度是计件,多劳多得,做坏了产品要扣工资。当一个小领导来检查时,却说他做的产品不合格,要扣工资。问之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却是因为做的太快。对于如此荒谬理由,他辞职不干了。出厂门没几步,发现一个和他一起进厂的人也出厂了,是莫明其妙的被厂长辞退了。实际上,这家小厂经常招工,是一个经常骗人的厂。这个小工厂招工,从来是只打招工牌,不写自己的厂名,而且有活干就招工,没有几天就炒掉他。经常这样骗人白干活,不给钱。

6、利用求职心切心理侵害人身安全

案例: 安徽安庆一名电脑专业大学女毕业生,到安庆市一家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一则招聘软件开发员工的启事吸引了她。该招聘单位一名自称姓黄的经理在简单询问后,表示刘梅比较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她愿意第二天可直接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第二天面试时才发现这个位于新河小区的“软件开发公司”的办公条件格外简陋,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大床外什么办公用品都没有。该公司经理见她进来后,猛地将她摁在床上欲行不轨。慌乱中,该女毕业生咬破了黄经理的嘴唇,夺门而逃。逃出来之后马上报警,警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该办公室时,所谓的黄经理已经逃跑,直至3月12日终将这名“色经理”擒获。经警方调查,黄某系无业游民,招聘启事中所讲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是一个皮包公司。目前,黄某已被警方拘留。

7、不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应届毕业生王某与某私企达成工作意向,双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1个月后,王某毕业,并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但该企业始终不愿意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得到的答复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何时签订劳动合同,更何况关于工资、劳动期限等条款在《就业协议书》中已有约定,双方没有必要为此再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王某觉得双方确实没有约定什么时候签订劳动合同,而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似乎也有道理,就不再向单位提起此事。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王某后悔莫及。

8、对工作待遇模糊,哑巴吃黄连

案例: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

在她正式上班时,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她只好安慰自己,算了,做完今年就不做了。

9、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

案例: 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实习结束后,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某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

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像王某这种情况的比较普遍,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10、提高警惕,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案例:2011年,我校有一名2007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在东莞市受控制16天。2011年3月初,海科学院一位2007级学生接到在湖州某学院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称在广东东莞市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人员,待遇丰厚,要其前往应聘。2011年3月23日该高中同学又来电,通知其已经顺利通过该公司网上初试,希望其能近期到广东东莞参加面试。于是,该生3月24日离校,3月25日下午到达东莞,被高中同学和其他传销组织的人员带到一幢民宅的一个房间内控制起来,手机被收缴,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手机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在来短信或者电话的时候,保证按传销公司人员写的语句回复,才能拿到手机,手机使用后又立即收缴。每天都要写日计划,有“专家”给他上课(洗脑),一天到晚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读“励志书籍”、听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如何两年变成百万富翁、如何赚大钱的讲课。4月3日,该同学用欺骗的方法要母亲汇去3800元,交了所谓的“瑞士手表费”,获得了他们“公司”的会员资格,有权利介绍家人和朋友加入这个“公司”。4月10日,该生母亲因一直无法与其正常联系、多次要他回来均不肯回,来到学校求助。在学院领导、家长和同班同学共同努力下,传销公司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加之给该生洗脑未成功,最终答应放该生回校。该生于2011年4月12日返校。

这位同学被东莞市的传销组织骗去共损失4900余元,往返20天,其中被控制16天。该同学的家长、学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该同学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精神被受折磨,教训十分深刻。

二、求职中的安全应对策略

求职大潮风起浪涌,既蕴含着无数机遇,又隐藏着险滩暗礁,毕业生只有牢牢记好求职安全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做到一帆风顺。

(一)层层过滤,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就业信息,都经过了严格核实,包括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基本上确保了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对于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核实。

(二)面试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更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的迷惑。

1、当前往面试的第一天或职前训练的前几天,要留意该单位是否继续隐瞒工作性质及业务性质。

2、面试地点偏僻、隐密或是转换面试地点的状况,或是要求夜间面试者,皆应加倍小心。面谈地点不宜太隐密,过于隐密地点不要去。对于用人单位约您面试的地点,如果不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是您从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用人单位约您到宾馆或其它非公开、非正式场合见面,绝对不能冒然前往。

3、面试时,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应详记该单位及主试官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二是对方所提工作内容空泛不具体时,不要被夸大言辞所迷惑;三是身份证、毕业证书及印章等证件,不宜给对方;不可轻易出示银行账户号码及密码,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四是主试官说话轻浮,暧昧不清,眼神不正常等都是危险的前兆;五是如果有不安全、不对劲的感觉或不正常的状况,要以某种借口来迅速离开该单位为宜;六是拒绝不合理的邀约及要求;七是在面试时尽量不要随便喝饮料或吃东西。

4、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要您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

5、面试最好有同学陪同前往,并备有适当的防范器物。尤其是女性,要避免夜间到荒僻的地点面试。如果无法结伴而行,至少要将自己的行踪告知辅导员或同学,最好是让辅导员或同学知道面试的时间与地点。

6、面试前后随时与学校辅导员、同学、家长保持联系,并告知面试场所地址及电话号码。

7、要求提供亲友名单,身份证号码(复印件)均可能有诈财之患,要注意避免!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为了预防“陷阱”,要做到:一忌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二忌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三忌糊涂心,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识别招聘中的大多数欺骗的幌子。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缴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该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文件,不为薪资待遇不合理的公司工作。

(三)求职后,要谨慎行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双方达成就业意向后,毕业生需要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在形式上宣告了就业工作花开有果,尘埃落定。但近来,就业协议引发的纠纷屡有发生。有的毕业生正式到单位报到后,单位却一改初衷,擅自降低劳动报酬,变更原来双方约定的工作岗位,更有甚者以“试用期”(或见习期)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毕业生长期处于“试用期”,做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报酬,从而利益受到侵害。所以,在签订就业协议以前,一定要反复斟酌,多方面考察,方可落笔。三思后行,面试后认真核查:

(1)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看,该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公司)登载的营业项目、报上刊登的项目、面试现场所见三者是否相符。

(2)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或与亲友交谈,看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之中。

(3)问问自己,面试的职务内容是否与自己找工作时的初衷相符,并且所获得的待遇是否合乎期待值。(4)当面试当天或初进该单位的数天内,求职者即需要付给该单位一笔钱者,就要特别注意。

陷阱案例分析 篇2

1“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

世界银行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这一指标, 对各国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我国统计年鉴以及世界银行资料中, 国民总收入 (GNI) 指的也是国民收入总值 (GNP) 。根据我国2013年情况, 跟国内生产总值 (GDP) 量上大致相当, 但概念是不同的。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根据2012年国际银行的标准, 人均国民总收入1035美元以下的划为低收入国家, 1036~1261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1261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其中, 中等收入又可以分为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1036~4085美元为中低收入, 4086~12615美元为中高收入。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012年按图表集法衡量的人均国民收入是5730美元, 已是中高收入国家, 2013年人均GNI达到了6560美元。

“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世界银行于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2006年世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高级经济学家米兰·布兰姆巴特给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 对于他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 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 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 使一个国家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我国社科院在2012年的《产业蓝皮书》对“中等收入陷阱”做出了定义:一个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 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现象。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表述就是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长期维持在中等收入的水平, 或徘徊或停滞或倒退, 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水平的现象。

2“中等收入陷阱”成因分析

由于学者看待中等收入陷阱的角度和纬度的不同, 导致观点多样化。根据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事实, 从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一些学者将中等收入陷阱归于以下几类:

2.1 社会建设不足

其显著特征是收入差距很大, 中间阶层夹心化,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人力资本增长不足, 也即教育投入不足, 最终导致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和经济的粗放式增长。而“拉美陷阱”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最终导致的陷阱。社会建设对中低层收入的人来说是重要的, 社会建设的完善, 收入二次分配就越向中低层收入人群倾斜。蔡昉 (2008) 在《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一文中提及, 在经济不发达的起步阶段, 适当的收入差距是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的, 不仅不会限制经济的进步, 相反还会促进;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能会加剧, 而不合理、过度的收入分配不均势必会伤害经济的发展。这里的社会建设不足主要指的是二次分配的不合理, 收入的初次分配受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特性影响, 本就会增加不公的现象, 而二次分配不合理恰恰会令收入分配不公加剧。

2.2 转型失败

转型失败包括政治转型失败和经济转型失败。胡鞍钢 (2011) 从政治转型失败的角度分析了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他认为国家在起步阶段是处在一个权威政府阶段,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 权威阶级的利益与中层利益冲突导致政治的调整, 而在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 如果配套法律和相关的制度建设不能跟上, 最终会陷入民主乱象。就如泰国在政治变革过程中的民主运动, 一旦发展成民主乱象, 则整个经济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 郑秉文 (2011) 从经济转型失败的角度分析了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其主要结论是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或利用好外部条件, 错失了利用外部经济环境发展自身的良机。郑秉文通过分析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及80年代到90年代的两次转型的详细过程, 得出拉美两次转型失败倒是转型延误了50~70年的结论。他认为,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治转型的失败, 尤其是第二次转型的失败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2.3 社会流动性不足

蔡洪滨 (2011) 认为, 相较于“投资结构”、“进出口比例”、“通货膨胀”等结构性问题, 社会流动性与经济长期发展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对于劳动收入水平低、社会分配不均、政府规模过大等问题, 蔡洪滨认为这只是静态的不平等, 并不是关键所在, 而社会流动性不足才是症结所在。社会流动性不足是一个动态不平衡问题, 阶级利益固化必将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所以人们关注的不应是表象, 而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制度障碍。怎么破除制度障碍, 保持一个高的社会流动性, 才应是我们关注的。

2.4 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陈亮 (2011) 认为,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是其实施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所致。比如国家在初期利用劳动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本国的产业, 初期会得到不错的效果。本国不应该进行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创新等相关活动, 二是应该通过相关技术引进或者产业转移, 亦或是模仿外国的管理、技术等方式来享受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带来的好处。而高新核心技术多被发达国家所掌握, 发展中国家只是追随者。当是实施该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出现木桶效率, 产业结构也无法顺利升级转型, 经济可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5 福利陷阱

陈仓兵 (2008) 认为当一国的财政支出体系由生产支持型向公共支出和行政管理型转变时, 如果支出超出了经济承受范围, 或者当经济出现萎缩时, 就会出现难以维系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 导致福利陷阱, 国家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福利体系的“包容性”内容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但过犹不及, 缺乏弹性的福利体系同样会将一国拖入中等收入陷阱。郑秉文就以拉美国家为例, 论述了超前的社会福利体系同样无助于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相反还会成为拖累。

2.6 消费不足

周学 (2011) 认为社会人的衣、食、住行和服务四类需求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 经济社会分为农业社会阶段、轻纺工业社会阶段、重化工业阶段和服务社会阶段四个阶段, 各个阶段都受到消费者衣、食、住行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支配, 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中等收入国家是处在重化工业阶段, 对应于住行的社会需求, 当社会人对住行的需求不够旺盛时, 这个国家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设法扩大对住行的需求。

可以看出,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导致的是观点的多样化。每种观点都有其现实依据, 给我们提供了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的更多视角。

3“中等收入陷阱”分析框架的构建

虽然多视角、多维度看待中等收入陷阱可以让我们对其了解得更深入, 但同时导致了观点的“混杂”, 不能够给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明确的理论支持, 现实意义也就不那么强。本节通过“有效需求”这根主线, 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 构建一个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框架, 识别出影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3.1 构建分析框架

公认的, 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体, 在这里延伸成“市场经济”和“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 就更加直观了;市场经济本身就会产生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收入分配的不公会引起有效需求的不足。传统的投资也是需求的一部分, 投资在经济发展初期是重要的, 占主导地位, 给国家快速发展提供动力。但是, 这里的有效需求指的是现在的有效消费需求和对未来的投资换算成现在的需求两者之和。投资可以开拓人的多样需求, 例如科技的创新导致纷繁各异的电子数码产品, 投资就是对未来消费的一种储蓄, 是对未来潜在消费的开拓, 当未来某个时点的消费不足以支撑投资时, 经济会陷入衰退, 所以当经济发展到某个时点, 投资出现报酬递减, 最终决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是有效需求。图1框架就是围绕有效需求这个核心开展的。

以我国为例,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市场驱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四阶段。这也是符合新结构经济学逻辑规律的, 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革新和结构转型的动态过程。国家要优先发展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 而后有一定资本技术积累后, 合理、适度地向非优势产业但高科技产业转向, 把非优势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图1就是围绕这四个阶段构建起的框架。

3.2 分析框架的进一步阐释

3.2.1 市场驱动阶段。

市场驱动阶段就是以市场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我国从市场经济改革中获得了巨大红利。所以这里的分析框架前提假设是某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制度。如果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跨越“贫困陷阱”, 那么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阐述就很重要了, 所以市场经济较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就不在此框架的分析范围内。

3.2.2 要素驱动阶段。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带来经济的增长。这个阶段也是享受国际创新技术外溢的阶段, 具有后发优势, 相比较同阶段的发达国家可以用较小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 所以在要素驱动阶段要尽可能参与国际贸易。中国加入WTO而获得的巨大利益也是由于后发优势, 享受了国际贸易技术外溢的好处。这个阶段侧重于效率, 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会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

3.2.3 效率驱动阶段。

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变要求主要以投资和出口为驱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驱动, 以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目前中国已迈进效率驱动阶段, 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的阶段, 要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兼顾。公平需要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 即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 又要避免超前的福利体系造成的福利陷阱。

3.2.4 技术创新阶段。

跨越中等收入, 技术创新和对有效需求的重视缺一不可。技术创新是对消费者未来需求的探知, 可以有效地拓展人民的需求, 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而对有效需求的重视 (及重视收入分配公平) 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第四阶段以及第三阶段是受惠于国际贸易剪刀差的阶段。

3.2.5 制度保障。

目前对制度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在此我们引用诺斯对制度比较宽泛的定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了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理论规范。对“有效制度保障”的定义蕴含的意思是既能保障经济的运行效率, 又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或者说效率和公平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运行。分析框架中, “市场经济制度保障体系”保障的是效率, 而“税收体系”保障的是公平问题。这里的税收体系也是属于制度。

制度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要按照这四个阶段发展, 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驾护航。例如, 要确保社会流动性, 就要用合理的制度设计来规避阻碍市场公平竞争、要素公平流动的因素。又比如要避免福利陷阱, 就需要弹性、适度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及合理的税收体系。

3.2.6 税收福利体系。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中也重点说到, 税收体系是维持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需要税收体系去平衡。

纪玉山教授认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倒U特征是否出现取决于两种作用相反的力量。一种是在市场竞争和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推动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力量, 另一种是以政府的宏观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为代表的、凌驾于市场之上的抑制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外在力量。

市场的良性竞争形成的贫富差距是可承受的, 而由于市场恶性竞争或政府的不作为和错作为所造成的超过可承受范围的贫富差距是应该避免的。所以重点是找到可承受的贫富差距范围 (比如基尼系数在“0~0.4”这个范围是可以承受的) 。在合理制度安排下尽量缩小第二种力量副作用的同时, 税收福利体系是对第一种力量的有效平衡。

3.2.7 创新。

科技的创新是对人们消费形式的创新, 可以拓展消费者的需求, 是对人们将来需求的丰富化。比如创新出的手机, 人们才能消费手机, 如果只是生产出同质的大米, 人们的消费需求总有一天会达到最大, 那么经济靠什么推动?人们的生活质量靠什么提高?所以科技的创新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3.2.8 有效需求。

最后是消费, 即可以形成有效需求的实际消费能力 (假设消费和有效需求是等同的, 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消费和有效需求的不相等) 。经过创新后的消费是更高一级的消费形式。

在上面阐述的过程, 隐含的条件是不存在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分析框架重点强调的是创新和有效需求,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恰恰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不平衡, 所以也可以包括在分析框架中。

3.2.9 国际贸易。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 处于效率驱动特别是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 会很大程度的受益于国际贸易的“剪刀差”, 靠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源可以让本国消费者获得“超额”的消费者剩余。所以结构转型和科技的创新不但可以改变国内消费结构, 同样使本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更大的益处。注重国际贸易的开拓也是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之一。

4 结论

绝大多数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探讨都可以放到图1的框架中来分析, 这对多角度、多维度的相关观点也是适用的。而在“中等收入陷阱”分析框架进一步阐释过程中, 逐渐清晰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抓住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 确保有效需求能够支持经济的发展;二是科技的创新, 来拓展人们的需求, 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三是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以科技创新为后盾, 争取在国际贸易中享受“剪刀差”的益处。众多的观点都是这三个关键因素延伸出来的, 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亦或是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 2011 (11) :4-9.

[2]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J].发展, 2011 (6) :19-20.

[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 2011 (1) :2-15.

[4]蔡洪滨.高社会流动性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J].中国经济导报, 2011 (4) :2-3.

[5]陈亮.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开放创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3) :50-59.

[6]陈昌兵.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J].经济评论, 2009 (4) :97-105.

分析考题,跳出陷阱 篇3

A. Peter and Ann’sB. Peter’s and Ann’s

C. Peter’s and AnnD. Peter and Ann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或C。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平时考生们做多了“This is Lucy and Lily’s bedroom.”这样的题,那么一看到这样的题就想到只是在后面一个单词后面用所有格。其实,到底用一个所有格,还是用两个所有格,取决于它们所修饰的名词:如果所修饰的名词是单数可数名词,就只在后面一个名词后面用所有格;如果所修饰的名词是复数可数名词,就两个名词都用所有格。正确答案为B。

2. There are a lot ____ people today than yesterday.

A. ofB. /C. mostD. more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有不少考生因受“a lot of+名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看到a lot,就选择了A。其实,该句中的a lot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比较级more的,than引导的是比较状语从句。正确答案为D。

3. ——Excuse me, are you ____?

——No, we are ____.

A. American; EnglishmanB. American; Germans

C. American; GermenD. Englishman; Americans

【解析】先从词性来看,American 和 German 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用作名词时,其复数形式分别为Americans 和 Germans;选项中的Englishman只能用作名词,其复数形式是Englishmen。

先看第一空:如果单从Excuse me, are you ____?来看,要是填Englishman,就应该在其前加不定冠词,即说成Excuse me, are you an Englishman? 但是,根据答语中的 we are…可知,问句中的you 其实不是指“你”,而是指“你们”,所以如果用Englishman,就应换成 Englishmen 才对。由此可排除选项D。

再看第二空:由于German的复数是Germans,不是Germen,由此可确定C错误;再根据we are…可知,其后若用名词Englishman,必须要用复数Englishmen,而不能是单数,所以排除A。所以此题答案为B。

4. A spaceship flies at about eleven kilometers ____ second.

A. /B. theC. aD. an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B。这是由于思维定势引起的,很多同学认为这里的second是序数词,前面应该用定冠词the修饰。其实,second是“秒”的意思。正确答案为C。

5. ____ India and China are of ____ same continent.

A. /; theB. The; theC. /; /D. /; a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篇4

应聘者白白为别人打工

管理专科毕业的大学生小李是从通过一家中介公司获得某公司招聘信息的。简历投出后,得到了公司的面试机会。面试非常顺利,面谈没几分钟就转入了正题交押金300元,培训费100元。之后便开始接受公司的“培训”。培训无任何培训资料,只是培训教师在快速宣读讲义,小李等一批应聘者拼命记录,时间也就只有一小时。培训结束后,便进入销售考核阶段。公司要求每位应聘者完成一定金额的公司产品销售任务。在这期间,公司不要求他们到公司报到,只是在销售产品时再打电话到公司订货。

销售工作完成后,公司通知小李参加理论考试。在笔试之前,小李曾三番五次地向公司人员打听考核范围,都被告知以产品价目表和产品手册内容为主。上了考场,没想到考试内容很偏,多是些模棱两可的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题目,与企业产品全然无关。结果10余个应聘者包括小李在内都没有通过。而在考试之前,公司就将小李等十几个应聘者的实习工作证全收了回去。事后,小李从一位知情人处得知,公司产品销路甚差,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敛财,上当的人已经有好几批,一次次交押金,根本收不回来。

点评: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家介绍,他们接到这方面的投诉不少。江西某大学毕业生,去年6月在上海人才交流会上被一家翻译公司“试用”3个月,到期时,一脚把他踢开了。据了解,这家公司用同样的方法已经招过好几批人了。

专家指出,有些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打着“试用期”的幌子,将求职心切的应聘大学生招来当廉价的“短工”使用,试用期一到便予以辞退。据上海市劳动仲裁部门介绍,近来,有关试用期劳动纠纷的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仅举报企业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便开始试用期的投诉,就占到了总投诉量的20%。

应届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篇5

案例一:

巧设名目要交钱 没找到工作反蚀本

“网络兼职,日赚百元”“会上网,就赚钱”……看着这样的说辞就会觉得心动。可当心了,这可能是陷阱!

毕业于我市某高校的蒋玉涵和她的两个同学近来就遇到了这样的闹心事。她在网上找工作的时候,看到一个网站上的广告很诱人,说是只要会上网就能赚钱,并且每天收入上百元,非常轻松。于是,蒋玉涵和同学便在网站上注册了,但却被告知,如果要做这个工作,首先要交500元的“保证金”。当时想到500元也没有多少钱,只要工作几天就能赚回来了,她们也没多想,就支付了,就这样等候工作通知,结果几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类似的小广告不仅只是出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些甚至贴到了大街上,而骗人的伎俩通常是巧立名目通过交纳保证金、伙食费、押金等多种借口进行。

案例二:

花光生活费买产品 实则遇上大陷阱

就读于我市某高校营销专业的大三学生唐玉凤也有过找工作被骗的经历。当时她和同学在学校外面的墙上看到一张招聘销售员的广告,于是拨通了上面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们,主要是销售文具,但要先把产品买下来,销售除了把本钱赚回来,还有提成。如果销售不出去,产品可以被退回去,这样想来还不算亏。于是唐玉凤便把自己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还找同学借了一点钱,凑了2000多元,然而,钱是交了,可对方却说产品还要过两天才有货,并保证到时候通知唐玉凤去拿货。

两天过去了,对方一直没有音讯,唐玉凤打电话过去催,对方让她再等几天。一周过去了,唐玉凤再打电话时却发现对方已经无法接通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提起这件事,唐玉凤很后悔:“如果当时能多长个心眼儿,也就不会被骗了……”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急于找工作挣钱的同学,一定要仔细一点,不要被骗了。

案例三:

轻信大品牌幌子 差点掉入

家住东兴区汉安大道汉安国际小区的林晓蓓回忆起一年前毕业找工作时的经历,还有些后怕。那时她刚刚从成都某高校毕业,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难免有些急躁,

有一天,她接到初中同学打来的电话,虽然许久不见,但却很热情地关心她的近况,在得知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十分“热心”地说要帮她介绍工作,说这个公司是一个大牌公司,工作很轻松,而且待遇非常高。林晓蓓说,当时听起来也觉得很心动,想到对方是熟人,也没过多去推敲。当时老同学说让林晓蓓去贵阳找她,于是林晓蓓简单和家人交代了一下,当天晚上就坐上了去贵阳的火车。到了火车站,林晓蓓发现同学来了,而且还带了两个男的一起来接她,一起去了一个出租屋,说先休息一下,晚上还可以先去听培训课。林晓蓓被带到了一间房里,里面坐着十几号人正在听“老师”讲述怎么暴富的经验,所有人都很亢奋。林晓蓓这时感觉到有点不对劲:“既然是一个大品牌公司,怎么会没有正规的会议室,而是要在一个出租屋内?”接着林晓蓓发现,这些所谓的“员工”都住在一起,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就连鞋子、牙刷的摆放位置都有规定,林晓蓓脑海中一下子想到了 。

第二天,老同学准备带林晓蓓去看一下公司,带着她去了一处正在装修的店铺,说这是以后的一家分店,在这期间,老同学还询问林晓蓓是否还有亲戚朋友也在找工作,都可以叫过来一起“发展”。听到这儿,林晓蓓终于确定了心里的想法,而老同学这时也告诉林晓蓓要先交点钱作为前期的“投入经费”。

林晓蓓当时就以要去取钱为由准备离开。可老同学带的那两个人赶忙跟了上来说要“保护”她。林晓蓓说,自己当时很紧张,躲到厕所里给家里的朋友打电话求助。

出来的时候,她告诉老同学,自己还要去看一个在贵阳的朋友,找了许多借口才得以脱身。谈到这样的经历,她还有些后怕:“如果当时没有及时醒悟过来就糟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 的手段是要求交纳一定资金或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加入资格;要发展他人加入其中,形成上下线的.层级关系,以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的数量所交纳的资金或者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以高额回报、快速致富为诱饵,诱骗求职者加入 组织。

案例四:

就职前培训要收费 仔细推敲发现猫腻

家住市中区玉带街的陈怡全是应届毕业生,6月初,他在某招聘网上看到广东某集团公司在招聘网站管理员,正是他的对口专业,而该公司又属于国有大型企业,他就投了一份简历。几天后,他接到面试电话,对方热情地自称是招聘专员,告诉他根据要求,要对他做个简单的电话面试,其实也就是问了一些基本信息。第二天,陈怡全又接到同样的电话,对方告诉他,初试通过,半小时后将进行复试,电话录音还将交给公司高层审核。

之后,他再次接到电话,对方表示他已被录用,但在入职前需去广州进行带薪培训,并表示有专人来接,路费全部报销。不过,因为公司报销路费要等开了发票才可以,所以得先由陈怡全将路费转账到公司账户。

“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篇6

当前在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出现了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塔西佗陷阱”在中国思维语境里,是以寓言“狼来了”和典故“烽火戏诸侯”来表达的。

1、“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公众对政府、专家、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同样影响了公信力。

去年,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使慈善机构募捐额剧降,出现历史性拐点。今年7月份,23省份公布2011 年平均工资排行,引发舆论“被平均”、“拖后腿”等自嘲。《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很多人表示难以臵信,不少人惊呼“又被平均了”,有人无奈自嘲“对不住全国人民,我又拖后腿了”。官员微博邀农民工吃饭,被网友质疑为“作秀”,专家被称为“砖家”,这一系列的“老不信”、“总往坏处想”的现象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的舆论生态。网络舆论生态是我过舆论生态的一个侧面反映,是我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这样形容我国微博和网络舆论生态现象:“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映”,“塔西佗陷阱”正逐渐陷入这种舆论怪圈,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的“碎片化”正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

分析“塔西佗陷阱”现象纷繁种种,根据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怀疑政府。对官方不信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官方数字不信任,认为数据造假。二是对政策不信任,认为政策的受益者是政府。三是对行政行为不信任。四是认为政府滥用权力。近年来,政府在经济、民生方面出台各项政策,总是会引来公众的质疑,公众将政府树立在对立面,政府的一切行为被打上问号。二类是怀疑专家。对专家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对专家的解释、辟谣不信任。在公众质疑中,专家被称为“砖家”,专家被认为听命与政府,“拿政府的钱替政府说话”,丧失了公正性,因此专家的言论也不可信。“空心胶囊”铬超标引发社会恐 慌,专家出来“辟谣”却招来公众的愤怒与对专家的集体不信任外,于化解恐慌根本无济于事。三类是怀疑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话一般要倒过来看”,给主流媒体造成一定信任危机,人们偏执的认为主流媒体的信息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当他们发现主流媒体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的信息的时候便失去了判断力,转而现象那些根本没有任何公信力的小道消息。主流媒体失信于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服务于政府”,这一身份也削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塔西佗陷阱”现象是我国当前社会公信度面临的困境的侧面反映,其特点有:一是归责惯性。民众认为政府是万能的,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时,都惯性的归因于政府,认为这一切后果的都是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二是意见集合性。“老不信”现象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并且这种集合在不断扩大,扩大到一种共识大于共识的对立面。三是弱势群体集群。弱势群体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围人的目光、同情,当周围的同情被其吸引过去后,再将其同化,使弱势群体逐渐增大。现代社会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四是刻板成见。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对这种刻板成见起推动作用,当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最近印象的好坏,并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直接影响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社会心态和舆论现象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或是日常工作,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安、怀疑和指责。人们开始把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医疗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因无良商家和逐利者以及市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乱象”,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使社会公信力滑入“塔西佗陷阱”。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从政府角度讲,我国政府普遍具有封建传统的强权意识,认为手中的权力至高无上,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且喜欢用手中的权力公权谋私利。这样类似的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且频频曝光在公众眼下,所以让公众产生了刻板效应。政府做什么,公众就不信什么,一个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就觉得获利方肯定是政府。这种“老不信”现象给我国政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导致的资源搭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转型期好处的人,出现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仇官”、“仇富”。另一方面,屡屡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涉及资金额度巨大,这无疑不刺痛公众的敏感神经,所以,有相似经历跟感受的人迅速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很快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 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傲慢的态度或处理不当,是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内部原因,而怀有不良目的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点燃群众不满情绪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这是“塔西佗陷阱”的外部原因。

3、走出“塔西佗陷阱”相关建议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使政府极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要点,从多方面重塑政府公信力,营造官民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打造透明清廉的政府上下功夫。政务公开、权力运用透明是政府成就公信力的要则。近些年,我国已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政务公开以及反腐等多项要求和举措,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投资等政务信息,反腐工作也在步步举进。相信随着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财政机制、职责机制、防腐机制都会随之得到进一步推动和完善。透明清廉政府建设还意味着要为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创造条件。公共政策制度和实施过程中,要有更多更有效的听证、提案等公众参与机制,有更多的民众监督平台。要注重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信任、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

其次,必须走“诚信信息”道路。“老不信”现象成为惯性心态,要走出信息公开问题的“塔西佗陷阱”,就必须走“诚信信息”道路。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 的兴起,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如果政府部门对事件的真相隐瞒或遮掩,那么民间的自媒体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谣言四起极易引发社会混乱。

第三,处理好转型期政府的角色定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转型期,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社会认同的需求加强,以及转型期带来的社会矛盾,都迫使政府部门必须重新找准定位。政府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需求,要破除“塔西佗陷阱”,政府部门必须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向综合运用型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转变,需要走服务型管理路线。

第四,加强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需求日益提升,那些牵涉民众自身权益的问题,政府有向民众解释清楚的义务。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互动,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加强官信民、民信官的良性互动。

陷阱案例分析 篇7

一、初中英语复习中常见的陷阱与误区

1、复习内容过于宽泛,抓不住重点。学生做试卷然后由教师负责讲评是初中英语复习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但一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这一方法的应用,而频繁组织学生参加随堂测验、考试等,然后匆匆地对答案,草草讲评了事。这样必然导致复习内容得不到有效甄别,且耗费了学生大量精力,却难以抓住重点。

2、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复习过程中教师经常对前段复习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漏,其作为一种有效补救方法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有的教师所关注的仅仅是对问题的解决,而未引导学生对问题背后潜藏的知识点加以归纳和总结,也就难以使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最终也无法有效提高其学习能力。

3、不重视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复习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布置作业以及课堂练习时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全体同学,很容易出现问题。过高的标准导致学习能力相对不足者难以跟上复习节奏,而过低的标准则难以有效促进高水平学生的进步。

二、初中英语复习的有效策略

1、教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应鼓励学生参与,确保计划的详细与合理性,以便于更有条理地做好本阶段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选择在中考前针对每天乃至每节课的内容予以细化,并鼓励学生参与制定复习计划,在教师给出复习重难点的基础上允许其自行划定该章节在特定时间段内所要完成的复习内容,包括语法模块复习、教材反复浏览、阅读复习笔记以及对前次复习中出现的错误和知识点盲区予以温习。复习过程中可指导学生一笔带过那些掌握较为牢固的知识点,但应多花时间和精力来加固薄弱环节,确保复习突出针对性,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逐步深化教材知识点。

2、鼓励学生搭建自身知识体系,丰富其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是某一特定知识系统内部不同要素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体系有了必要的了解与掌握后,其学习技能也会随之发生迁移,从而能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可以基于前次复习来指导学生制作各类知识点的网络构图,例如词汇词组类、话题类、语法类以及特殊句子类知识点等等。学生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构成、分布与应用有了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站在知识网络顶端,做到“一览众山小”,在考场应用中也能够信手掂来,其应试信心也极大地增强。

3、应基于班级学情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展开分析,合理确定复习计划与目标。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前次复习的效果、学生在本阶段的表现展开研究,对班级学情予以认真分析,评估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对各类题型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记录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或者其他薄弱环节,通过全面、细致的评估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就其个体情况展开细致分析,引导学生对自身薄弱点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所侧重,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复习。

4、合理甄选模拟试题,提高复习效率。初中英语知识复习阶段必须做到分秒必争,因此师生应共同参与,努力提高教学与复习效率,避免无用功和重复劳动,做到高效复习。已经牢固掌握的教材知识点,学生并无必要再次练习,所以教师应针对综合试卷、测试卷、课后作业以及精简试题展开认真分析、研究和总结,既要确保复习效果,又要注意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应加强训练含糊不清且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并找准冠词、连词、被动语态以及宾语从句等各类考点,力争训练富有针对性,保证复习效果。

三、结语

初中物理常见“陷阱题”错解分析 篇8

一、静摩擦力问题

例1.如右图所示,重为100 N的物体受到F=60 N的水平压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压力F不断增大,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

A.不断增大 B.不变

C.不断减小 D.无法确定

错解:A

正解:B

解析:此题的陷阱在于压力F不断增大,导致有人认为摩擦力也不断增大。其实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无关,由二力平衡可知,静摩擦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故正确答案是:B。

启示:①要分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②静摩擦力大小不能利用f=μF来计算,必须利用二力平衡来求解。

二、平衡状态问题

例2.一起重机吊着重为G的货物悬在空中,则起重机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F G;若起重机吊着重为G的货物匀速上升,则F G;若起重机吊着重为G的货物以5 m/s的速度匀速下降,则F G。(选填“等于”“大于”“小于”)

错解:等于、大于、小于

正解:等于、等于、等于

解析:此题的陷阱是一开始物体悬在空中静止,后来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而实际上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时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故F=G。

启示: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是平衡状态,合力都为零。

三、漂浮问题

例3.一满载货物的轮船从长江驶入太平洋,轮船上原来浸在江水中的吃水线露了出来,则轮船受到的浮力 (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错解:A或B

正解:C

解析:此题的陷阱是吃水线露了出来,有人认为浮力更大了,所以才把轮船托了起来;也有人认为V排变小了,所以浮力要变小(没有考虑液体密度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轮船不论是在江面上还是在太平洋面上都是处于漂浮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浮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即F浮=G。故正确答案应该是C。

启示:对悬浮或漂浮的物体,首先考虑浮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四、热值问题

例4.已知酒精的热值为3.0×107 J/kg,现有3 kg的酒精倒去一半,剩下的酒精的热值为 J/kg。

错解:1.5×107 J/kg

正解:3.0×107 J/kg

解析:此题陷阱是酒精倒去一半,很多学生认为放出的热量会减少,因此热值也减半;而事实上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多少无关。

启示: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燃料的热值只跟燃料的种类有关,跟燃料的质量、燃烧条件无关。

五、比热容问题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水比冷水的比热容大

B.同一种物质比热容相同

C.一根铜条锯掉一半,其比热容变小了

D.同一种物质比热容不一定相同

错解:B

正解:D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温度无关,故A、C错误。此题陷阱是同一种物质,很多学生认为既然是同一物质,比热容应该相同,而事实上,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不同状态下同一物质的比热容可能不同。

启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无关,但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比热容不同。

六、温度问题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物体内能变大,温度一定升高

错解:B、D

正解:C

解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物体温度升高,故A错;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故B、D也错,只有C正确。

启示: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如晶体吸热发生物态变化(如冰熔化成水)时,温度会保持不变。②物体温度改变,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因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物体温度发生变化。③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变化。发生物态变化时,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大,但温度保持不变。

七、电阻问题

例7.一段导体两端电压为6 V,导体中的电流为0.2 A。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3 V,则导体的电阻为 Ω。

错解:45 Ω

正解:30 Ω

解析:此题的陷阱是电压增大3 V,有人利用R=U/I=9 V/0.2 A=45 Ω,没有考虑当电压增大后电流也会增大。事实上,电压增大后导体的电阻与增大前是一样的。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压无关,故导体的电阻R=U/I=6 V/0.2 A=30 Ω。

启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取决于自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U、I无关,只是在数值上等于U与I的比值。

上一篇:社区迎新晚会方案下一篇: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和简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