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2024-07-1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篇1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

列表假设。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①假设——发现矛盾

②比较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8人 少2人

③调整: 5-3=2(人)小: 8÷2=4(只)2÷2=1(只)

大:5—4=1(只)

5—1=4(只)

④检验 大船→小船 小船→大船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实录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8页例2,以及29页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题主题图。

师:春光明媚,暖意融融,同学们相约到公园划船。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每船乘5人,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师:可以想到什么? 生:这个班一共有50人。师:怎么想的? 生:5×10=50人

师:现在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乘5人,小船乘3人”,这时还是50人吗?

生:不能确定。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10只船中有大船也有小船,我们不知道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师:那可能是多少人呢?

生:如果都乘大船就是50人;如果都乘小船就是30人。师:如果……

生:如果9只小船1只大船,就是32人。

师:奇怪,刚才说可能乘30人,现在怎么又是32人了?人数怎么变多了? 生:因为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可以多乘2人,刚才10只小船乘30人,现在把1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乘2人,所以是32人。

师:照这样想下去,再用1只小船换成1只大船,人数会怎样? 生:人数又多2人。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也就是说,随着大船的增加,小船的减少,乘坐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师:反过来呢?

生:随着大船的减少,小船的增加,乘坐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师:乘坐的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或少下去吗? 生:不可能。

生:因为一共只有10只船,如果都乘大船,最多乘坐50人;如果都乘小船,最少乘坐30人。

师:一开始的人数是确定的,而现在人数不确定,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只有一种船的时候人数是确定的,现在有两种船,一种坐5人,一种坐3人,这里只告诉乘10只船,并没有说是大船还是小船。

师:是啊,乘坐的人数与大船、小船的只数有关系。到底他们租用的大船、小船有几只呢?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有42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指名读题。

师:这时候,大船、小船的只数能够确定吗?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具体乘坐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和同学交流一下,怎样得出问题的结果?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题的?

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到实物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可以坐50人。比实际多坐了8人。

师:多坐了8人怎么办?

生:现在要想使乘坐的人数正好是42人,可以把其中的大船换成小船。(学生演示:把大船上的5人去掉2人,使之变成小船。一共换了4只小船,正好得到42人。)

师:解决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方法帮助我们思考。刚才我们假设10只都是大船,是否可以换一种假设?

生:也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师:谁可以像刚才一样,用画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指名到实物投影上演示。

生: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这样一共可以乘坐30人,而实际是乘坐42人,少了12人,我们可以把每船增加2人。

师:为什么要每船增加2人?

生:因为现在少了12人,就需要把小船换成大船。大船是每船坐5人,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所以要把小船增加2人变成大船。

(学生在图上演示,其他学生一次报出乘坐的人数:32、34、36、38、40、42。)师:为什么不继续换下去?

生:现在已经是42人了,符合题目的条件。如果继续换下去,人数有多了。师:还有其它的假设吗? 生:……

师:也可以这样想,一共10只船,先假设有5只大船5只小船。把5只大船和5只小船的图贴到黑板上。(图略)师:谁能帮老师讲下去?

生:大船5只小船5只,一共乘坐40人,比实际的42人少了2人,只要把其中的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也就是42人。

师:还可以怎样假设?

生:可以假设有6只大船和4只小船。

师:可能存在第一次的假设就是正确答案的情况。你真幸运。生:可以假设9只大船和1只小船。生:……

师:如果假设有7只大船和5只小船,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题目提供的只有10只船,而你的假设里有12只船,不符合题目的条件。

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师:如果我们的假设不是正确答案,怎么办?

生:如果不是正确答案,要看情况。要是人数多了,就把大船换成小船;要是人数少了,就把小船换成大船。

师:那又怎样知道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

生:先算出假设的人数,再与题目里的42人比较就知道了。师:也就是说换船的过程也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师:怎样知道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答案? 生:只要检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答案检验一下。(学生进行检验)师:谁能把自己的检验过程说一下? 生:大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6乘5得30人,小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3乘4得12人,30加12得42人,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所以6只大船和4只小船是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的验算抓住了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共有42人,可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生:我要补充一点,就是还要用6只大船加4只小船得10只船,这样验算才是成功的。

师:非常完整的补充。题目中有两个条件,那我们的验算就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而不是1个条件。

三、归纳总结,提炼策略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被我们解决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的?

生:题目中告诉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我们就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再通过替换,使人数符合正好乘坐42人这个条件。

师:这些方法都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假设。(教师板书:假设)我们可以先假设一个答案,如果这个答案不符合题中的条件,就要进行——调整,直至得到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进行——检验,看解决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意。(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师:你认为在假设时要注意什么?调整和检验呢? 生: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生:调整也要根据条件进行。如果假设的人数多了,就要把大船换成小船;如果假设的人数少了,就要把小船换成大船。

生:检验时要使结果符合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师:像这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略)2.完成“练一练”第2题。(略)3.完成“练一练”第1题。(略)

五、全课总结,内化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习了假设的策略。假设的策略一般是先假设,再调整,最后要检验。师:假设、调整与检验都要注意些什么?

生:假设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调整时要注意与题中的条件比较,检验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

生:也可以通过计算使调整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反思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习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也就是说对于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本课,老师带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重视提前渗透。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其答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调整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调整,是通过调整来“找”出答案。因此,对于假设策略的体验与感悟应该以调整为重点。而对于调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与生活接触较少,没有什么感性经验,如果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尝试解决,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对于调整,设置了比较多的渗透,以帮助学生体验调整的策略。一开始,先出示了题目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受如果有大船也有小船,则10只船乘坐人数的不确定。接着通过几个问题“为什么人数不确定”“10只船可能乘坐多少人”“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一直少下去吗”让学生感受到人数的增减与大船、小船只数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为后面的假设与调整做了有力的铺垫,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强调过程体验。

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历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过程。或是从都是大船想起,或是从都是小船想起,或是从一部是大船一部分是小船想起,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调整的过程。重点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船换成小船,为什么要把小船换成大船,以及因为“换”带来的人数的变化等。充分展开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调整的目标,调整的方向,调整的意义,进而形成策略。

3.及时归纳提炼。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重点让学生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假设策略的基本结构,就是假设→调整→检验;二是运用假设策略的注意事项,就是无论是假设、调整还是检验,都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虽然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假设策略的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学生都真正掌握了假设策略的精髓。假设策略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是“鸡兔同笼”类的问题,而教材中提供的练习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就算不甚理解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如果实际问题存在的情境稍微复杂一些,学生是否还能够选择假设的策略并正确运用?学生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假设的策略?学生是否能主动地自觉地使用假设的策略?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策略的教学关键在“悟”,既要在操作层面上“悟”,也要在思想层面上“悟”;既要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

陈燕琦

今天,我评的是黄海妮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一课,本课是苏教六下的内容,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难点是:能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本课黄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在课的引入部分,黄老师直奔主题,春光明媚,暖意融融,同学们相约到公园划船。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每船乘5人,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师:可以想到什么?生:这个班一共有50人。然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乘5人,小船乘3人”,这时还是50人吗?这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心弦,唤醒学生头脑中潜在的与假设有关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用一个虚线框框出假设法的部分,巧妙地揭示出“假设法”的概念,而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假设帮助我们解决了将两个未知的量转化成一个未知的量这个难题。引入部分,顺理成章揭示课题,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引导交流互动,探究策略

当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分析,整理条件和问题。问为什么想到用假设的策略呢?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个未知的量,没有办法直接求出。

明确策略以后,那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整理这些条件和问题呢? 这时黄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实物图,同学们能不能借助实物图,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永远是学生不断探索的阵地。本节课,黄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假设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假设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我觉得这样的安排非常好,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三、巧妙设计板书,突破教学难点

假设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发生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假设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黄老师采用让学生“画一画”,去体验、感悟,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板书让学生理解了假设的过程和假设后容器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对假设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黄老师这节课层次分明,由浅到难,思维严谨,非常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更好的思考与实践。在黄老师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

林敬连老师

下面我就黄海妮老师执教的《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假设法这一策略,或者是承载着这一策略的数学问题,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鸡兔同笼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奥数题中的典型问题,如今作为习题走进了小学数学教材,可想而知难度之大。要想使孩子掌握,只靠老师的讲解肯定是徒劳的。而黄老师设计活动单导学教学环节,很好的把握和处理了教学重难点。

1.多种尝试,体验策略。

在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先引导孩子理解题意:怎样租用10只船正好坐满?这10只船可能有哪些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环节给孩子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学过的策略探究新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思考后再在小组和全班进行探究、交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孩子提出不同的假设,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不仅让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使孩子在不断探索与交流中感受到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

2.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如何进行调整时本节课学习的难点,这里的调整孩子独立完成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解决假设成同一种船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老师适时地引领孩子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问题的追问,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能获得成功,归纳出假设法解题的思路。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接下来解决问题中,老师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孩子去研究、完成。这样,教师的引导探索和孩子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就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突破难点,掌握方法,体验成功。3.反思整理,提炼策略。

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不但要养成反思的意识,更要学会如何去进行反思,这样一种能力需要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反思与交流中才能得到培养。本课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时通过引导孩子进行两个层次的反思整理,帮助孩子及时提炼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以及如何调整,十分有利于孩子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篇2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师:怎么列式?

生:720÷6=120 (毫升)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这里是将720毫升的果汁平均分给6个小杯, 求每一份是多少?

师:将720毫升果汁平均分给了6个同样大的小杯, 可以直接用除法求出小杯的容量。

2.师:如果小明将果汁这样倒的话, (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用720除以7吗?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720毫升的果汁不是平均分在这7个杯子里的, 所以不能直接用除法去计算。

师:哦, 现在这些果汁既分给了大杯, 又分给了小杯, 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 (板书:两种未知量) , 所以不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片段二:感悟

出示补充好条件后完整的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以小组为单位, 借助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 再互相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后, 展示方法。

方法一:大杯替换成小杯。

师:这样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师:为什么要去替换?

师:我明白了, 你是通过这样一种策略, 把原本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替换成完全相同的小杯 (板书:全部是小杯) , 这样就转化成了一个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方法二:小杯替换成大杯。

方法三:用符号表示杯子, 画成的图。

师:黑板上的这些想法, 表面上看不太一样, 但他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不同大小的杯子替换成大小相同的杯子。

师:我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你们所说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通过两种杯子之间的替换 (板书:替换) , 将原本题目中的两种未知量转化成只有一种未知量 (补板书:一种未知量) , 这样才能将720毫升的果汁平均分, 是这样吗?

片段三:对比

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 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师:这一题和前面几个问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里出现了表示两个量之间相差关系的信息, 而不像刚才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

师:现在该如何替换呢?你会吗?动手先在纸上画一画, 再解答。

交流:

(方法一: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

师:这样替换以后, 此时就转化成了哪一道题目?

生:把84个球装在7个小盒子里, 每个盒子都装满, 求每个小盒装多少个球?

(方法二: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

师:这一题为什么也要用替换这个策略去解决?

生:因为这里也出现了两种未知量, 只有先去替换才能平均分。

师:这里的替换与刚才的替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刚才替换时总量是不变的, 而现在总量出现了变化。

生2:刚才因为两个量之间是倍数关系, 所以替换时总量没有发生变化, 而现在是相差关系, 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

师:看来究竟如何去换, 依据是谁?生: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反思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模型

从学习的本质来说,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基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同样, 数学问题的解决它也是基于各种法则、定义、原理等等, 而本节课问题的一个知识的生长点应该归结于除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是指把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求每一份是多少, 这相等的几份就意味着应针对同一种量。而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中出现了将总量分给了两种不同的量, 不能直接去解决, 所以必须通过“替换”这个策略使它转化成同一种量, 只有这样才能平均分, 求出每份数。因此, 平均分的思想应是本节课留给学生的一个正确模型。

二、在问题驱动下, 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热情

数学学习, 其本质就是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而数学教学, 则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展开主动的探索性活动。而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就需要通过某些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课中我也是通过几个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比如, 一开始将720毫升果汁平均分给6个杯子, 可以直接用除法求出每个杯子的容量, 然后改为将果汁倒给了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用720÷7吗?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矛盾冲突:现在不能直接用除法求出大杯小杯的容量。原因就在于果汁分给了两种不同的量, 即没有平均分,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 由此产生了替换的需要, 其实就是解决为什么要替换的问题。再比如, 在解决完最后一个问题, 即大盒、小盒的问题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替换, 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对比出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替换的不同点, 也就是解决怎么去替换的问题。

三、用数学思想使数学知识灵动起来

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

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模式, 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目的是通过一至两个学期的系统教学,使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在商务环境下使用英语的能力,以获取BEC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缺乏真实的商务情境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是"商务环境中所应用的英语","其语言教学的重心具体在商务环境"。因此商务英语教学首先要对学习者的目标环境进行分析,让学习者置身具体的商务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或将学生带到真实的商务场景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而现实中的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过分的花大量的时间在语言本身的学习上,强调语音、词汇与语法的学习,忽视了商务英语应该定位在"语言能力"上。外,现实教学中也难以找到真实商务背景下的教材辅助材料,如一些公司的年度报表,会议记录,纪录片等。

2、学生课堂是积极参与性差

大部分院校的课程教学还是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是由教师一个人讲,而且教师在教室中具有决定的权威,学生们应该听讲,做笔记,并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争取期末考试的好分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被动接受的学生。课堂上学生大部分保持沉默,不愿意参与课堂实践与讨论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在师资上,绝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也不很了解,在教学方法上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普通英语的教学模式,造成教与学的双重被动;能够利用英文教授商务英语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仍在少数,无法满足竞争日渐激烈的商界的需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真实商务情景的模拟

为了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在《剑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交际法、听说法、语法翻译法、口语法以及综合法。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商务情境的模拟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模拟,就是把商务运作、交流的情境运用到课堂中,结合所教授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商务用语的能力,并巩固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模拟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说可以采用两种模拟方式,课堂即时模拟和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

课堂即时模拟是指在课堂中结合授课内容对商务情景进行模拟。由于《剑桥商务英语》课本中有大量的案例和日常工作对话,所以在课堂上可以挑选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去模拟训练。让他们以一个从事商业活动者的角度去阅读背景知识,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学习内容。比如采用商务谈判的方式,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就某一商品的交易进行谈判。谈判的内容可以涉及报盘、价格、付款方式、包装、保险等方面。这就锻炼了学生运用专业语言的能力。有些学生因为很内向,很少当这众人面讲话, 因此在这种场合就会不自觉的紧张起来,教师应该多引导,培养他们的勇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角色, 能更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加强;公众演示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商务的背景让学习者更加注重专业表达方式的运用。在一个短短的情景中,学生的商务知识, 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这些能力在以后的商务工作中不可或缺。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模拟谈判场景、模拟支付场景、模拟办公场景(即商务文书,函电,报告的撰写等)。当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有适当的冒险精神,对其创造力给予极大的承认,培养他们勇敢承受错误的能力,并能积极找出问题的症结。学生的基础也有好有坏,表演的效果也就有好有坏。教师应该在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针对学生的用词造句、讲话方式、表情姿态、讲话内容等进行点评,表扬并鼓励他们的长处,指出不足,以便他们以后更好地表现自己。

2、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

我校在《剑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就利用校内语音室建立了实验室,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商务情景的模拟。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和当地的相关企业联系,到那里建立模拟试验基地,使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一些商务模拟软件。学生可以对商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模拟和训练,通过反复的训练,快速、熟练、规范地掌握从事商务活动的各项业务操作的技能和要领。

3、有效的运用多媒体

英特网(Internet)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交易"(on.1ine Business)"电子商务"(E.commerce)、"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在不断地改变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的方式,也影响着教学。在国外的教学中, 白板(whiteboard)、数码相机(digitalcamera)、摄像机(camcorder)、投影仪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0月 教育教学研究(projector)、摄像头(web cam)及远程教学(distance learning)都为学生所熟悉;我国高等院校的多媒体教学也在逐步推广与普及。这些不仅是计算机的技术革新,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中,电脑、互联网\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MP3音像资料、录像、电影经典对白的加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节省板书抄写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办公室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使用,开展陈述(presentation)的训练,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师为自己的课程建立网页,网络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更多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查找上课内容,作业内容及学习成绩,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补充材料,这样即使学生生病缺课也可以及时跟上进度。与此同时无论距离有多远,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课后交流意见。可见,商务英语教学必然要求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将英语语言和经贸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迅速地更新商务知识,提高学习者运用高科技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能力。

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指挥娴熟,从容自若,就必须熟悉教材,仔细备课, 同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更新知识。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首先认识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书籍,为更好地搞好教学创造交好的自身条件。

5、商务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重视语言能力的学习,花过多的时间在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却忽略了渗透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商务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上的较大差异,常在商务活动中产生很大的障碍。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上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来实现。如布置大量和文提供化相关的泛读材料,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者是学习反(reflection);布置文化专题让学生单独或分组完成,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陈述;或者是通过与文化相关的商务项目等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文化意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BEC 证书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只有充分了解了剑桥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才能切实达到BEC证书考试的真正目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4

兴化市荻垛中心小学 孙云峰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 5x+(10-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习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臵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5

在运用转化策略时,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转化,为了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方法的多样性,设计了一些练习,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计算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时主要采用分割法,通过平移与旋转实施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复杂图形面积或周长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练习中的题目都是比较特殊的转化方法,可以在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介绍借助图形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根据算式可以转化为数形想结合的计算,从而找到另一种解答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变化的图形和变化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最优的`转化方法,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感觉:

1、例1的教学太过仓促,怎样用“转化”这一策略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学生不是很明白。

2、在回顾学生以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例子时,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不适合,应该采用讲授法将如何转化说得再明确一些,,然后具体说说是怎样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运用“转化”后有什么价值。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6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

师:好,老师选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我们来听听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位同学在解题时时有困难的,所以,老师给她了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所以是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所以是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所以是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所以是50个。

师:很好,这种方法正确吗?

齐答:正确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与生一起读: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师:是不是都多5个?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回过来检验一下。

师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30+5=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35+5=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40+5=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45+5=50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齐答:可以。

师:他是一步一步算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念一念,答案求出来我们要回过头去检验。从这里你能得出第3天,第5天吗?

齐答:第三天是40个,第五天是50个。

师出示生3的作业,请生3来介绍。

生3:我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两天,也就多了两个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个。

师:根据他的思路,我们来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

学生回答:4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x5=20,30+20=50个。

师: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确吗?

生:正确。

出示错例

师:这位同学对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看,学生举手发现:第五天5x5+30=55是错误的。

分析:

整个板块老师收集了三种正确的方法和一种错例来进行展示,这三种正确的解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学生在理解了题意和数量关系后写出的,错例的展示提醒了学生从条件出发的重要性。对于第三种方法展示是,老师问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这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是对于学习的提升。

建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篇7

1. 领会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与承接性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的策略,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找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入点。而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积累知识经验、形成解题策略的基本依托,教师只有深入地解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寻找到传统与改革的最佳切合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修订版人教社的教材虽然没有单独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无时无处不渗透解题策略的教学,它贯穿于小学数学全部的课程内容。在教材中最基本的解题策略———综合与分析法,它是解决问题时最常用的策略,另一块较常用的策略如枚举法、分类、操作,画图、转化法、逆推法列表,假设法等等。这些解题策略能使隐藏的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而画图策略更是解决问题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渗透,涵盖整个小学数学阶段。而一些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更是涵盖了多种解题策略的运用,如一年级下册教学《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材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格、用加法计算,等等。

2. 指导学生积累解题策略经验

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体验,螺旋上升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策略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如“画图”策略,教师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进行培养。

到了中高年级要加大画图“策略”指导的力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来画更为抽象的,如线段图,二维的长方形面积图、三维立体图,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策略,当学生经常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就能积累经验,感受直观图形对于解题的作用,逐步形成应用画图策略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善于利用、分析教材,整体把握“解题策略”教学,使学生逐渐具有应用解题策略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策略形式多种多样,且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是有所不同的。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策略性知识。

1. 根据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策略

面对着众多的解题策略,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题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解题策略。有时即使是同一种题目,根据具体的情况在策略的选择上也有不同。

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有时题目中给了头的总数和脚的总数,而数目比较小时,学生用画图策略就能很快解答出来。当数字过大时,采用假设策略进行计算,便更方便。有时题目中只给了脚的总数,没有给头的总数,这类题答案有时不唯一,画图和计算容易丢掉答案,这时列表的方法就凸显方便、准确。

2. 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合的解题策略

人们常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用自己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有的倾向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熟悉列表策略;有的则善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寻找规律。

3. 交流策略,反思提升

“一题多策略”和“殊途同归”是解决问题教学的两大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因此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要重视对解题策略运用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就学生个体而言,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单一的,而课堂中的交流展示,则恰恰为学生们提供了彼此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为策略的优化作了重要铺垫。因此,作为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后,要适当引导学生对各种解题策略做反思与回顾。并能针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永利.对小学数学解题策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3,(65):50.

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体育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结合自身情况,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因此,本文将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加以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视体育教学

当前许多学校在思想觀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一味地追求分数的高低,忽略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内“唯分数论”,这些思想观念都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行,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由于学校领导和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导致了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热情度不高,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体育教学课被其他的主科课程所代替,体育课教学形同虚设,而且即使上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也大多只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很少教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

2.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单一

研究表明,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育教师对待学生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在某些学校内,学校体育操场范围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老旧匮乏,导致了教学方式更加单一,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热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只局限在教材上,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兴趣爱好,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新型的体育项目,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对社会流行的运动比较感兴趣,比如街舞,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并没有这些流行因素,所以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由于学校和学生对体育教学不重视,一些体育教师也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讲课敷衍了事,使得体育教学形同虚设。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没有资金聘请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而是请其他科目的教师来替代,这就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跟不上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1.强化体育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硬性要求,并且把体育课程纳入中考课程,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力度,使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明白体育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体育教学的乐趣,热爱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枯燥地讲述理论,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展示方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教学。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体育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开来,使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体育活动,这样使得体育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在体育课上适当地安排体育游戏环节。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的游戏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在,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机会。

3.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学校要使体育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聘请一些师范大学毕业的优秀的体育教育专业性人才,还可以定期组织举办大型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足球篮球比赛等,激发教师热爱体育教学之情,进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学其实是一件辛苦的教学课程,教师还承担着保护学生健康安全的责任,所以,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体育教师的待遇,重视体育教学的教学成果。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还可以增强体质,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体育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教育事业,因此,要动员全社会重视体育教学,针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道路来,发展体育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刘美娜.试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J].现代交际,2014(7):134.

[2]蒋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23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篇9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

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习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习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2

12月11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课后经过汪主任的评点,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特别是对假设这个策略,最后提炼出经典的4个词“假设——比较——调整——检验”4个步骤,这是我课上没有概括出来的。虽然我是按照这几步来做的。但没有概括出来,学生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上。学生还处于模仿状态。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习。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3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4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习题目,这两个复习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习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习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习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5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习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篇10

1.教会学生画图的基本策略

开始时,我准备了一节以画图解决问题的主题课,通过一步计算、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的题目,结合如何画图进行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数据的提炼、画图步骤、需要解决问题的标示等简单画图技巧。如“商店买回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还剩20个,每箱装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读题,简单快速的找到题意“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剩20个,每箱?个”,接着画线段图或者用其它图形来表达,要让学生明确,把140个杯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装箱了,一部分是剩下来的;装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个箱。最后在图形上,把各个数据标在合适的位置,并用问号将所求部分标示出来。

2.通过典型例题来提升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测验反馈中,学生在有关“倍”的问题上,经常出错,学生习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几倍,没有分析等量关系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在运用线段图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找标准量,用一个格表示标准量,在用另一条线段表示什么是标准量的几倍,最后是标数据和问号,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分析1个格与几个格的关系,从而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一天一练,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篇11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吃力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忽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教学,一般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方法缺乏新鲜感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实践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仍然是少之又少。教师进行一种以说为主的教学过程,强调一个说理的过程,忽视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教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的运用上。很多教师虽然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是没有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性作用。

1.3教学目标淡化双基

新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的情形。有人甚至把新课程等同于/学生自学- 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0的教学步骤, 以至于认为学生学得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比如一节数学计算课, 教师几乎没有讲出算理与算法, 让学生自己去算, 能算出正确得数都行。这种现象的出现让人感到担心: 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但是/ 双基0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错误理解, 有些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能力0的培养而淡化学生/ 双基0的训练。这种不加分析、淡化甚至贬低/双基0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继承, 任何高精建筑都离不开牢固的基础, 正确的继承和扎实的基础只会促进而不会妨碍能力的发展。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6 (以下简称5标准6 )把/知识与技能0列为三维目标的第一维, 这是对于我們过去重视/双基0教学所给予的应有的肯定, 所以在教学中/ 双基0不能被淡化。

2.解决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1明确教育目标

当今时代,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我们应该终生学习,学习一种思考的方式和状态。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明白,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其思维方式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2.2提高教师素质

数学教学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思想素质主要强调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数学的教学往往面临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当大的耐心来认真对待教学这件事。至于业务素质,主要从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体系,站的高度要更高一些,这就需要教师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姿态,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储存,只有这样才能走在学生的前列,搞好数学课堂的教学工作。

2.3转变教学方式

上一篇:家教市场策划书下一篇:独特型网络名词解释